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2-11 19:10:31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例1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正气,是否具有良好的班风,首当其冲的是要看这个班的班级文化的建设。在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和谐风气,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与老师交流,友好地进行合作,彼此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这样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中,学生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班级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不管是过去还是实施新课改以来,多数学校的工作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升学率,而疏忽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人格成长,使班级的德育功能弱化甚至缺失。

班级文化可以在班级活动中自然形成,可能是自发的过程,但没有引导与建设,这样的班级文化很可能走向不良局面,形成不良的班级文化,从而滋生投机钻营、荣辱颠倒的价值取向,极易产生人格的扭曲。所以班级文化需要班级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建设,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使学生形成自主奋斗、刻苦进取的人格。

学生进入班级这个组织后,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尽自己的义务,承担对集体的责任;在集体活动中,学生要遵守各种纪律和规范,约束自己的那些与集体规范相违背的言行,学习各种为人处世的准则和道德规范,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人格。若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扮演适合自己个性和特长的正面的积极的社会角色,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民主意识,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性、民主性和开拓性的人格,从而也推动了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

为此,如何使班级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关键就是要针对班级具体情况,积极构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从班级文化建设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确定班级文化特色与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新生入学后,要根据班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经历,班主任的优势等,师生讨论,确定本班文化特色。如有的班级以农村学生为主,班级的文化特色就要体现农村学生的特征,突出“朴实、勤劳、立志成才”这一品质;有的班级以城镇学生为主,以“多动、活跃、任性”为特色,要着重培养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的品质,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的班级以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为主体,就要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奋斗为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同时,以文化特色活动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选择的活动要便于操作。

在此基础上,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师生共同制定一个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我班学生构成以城镇学生为主,于是,我把“提升和完善中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制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初一强调“检点行为的尺度”,初二突出“温文谦让的量度和不怕挫折的气度”,初三着重“彬彬有礼的风度”。近三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为班级活动的主线,着重培养了学生尊重人、关心人、与人为伴、和睦共处的优秀品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从精神、制度与物质三层面全方位的推进班级文化建设。

精神层建设主要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班级内形成正确的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一个环境中,当一个错误被大家所认同的时候,那么在他们看来这个错误就不能算错误了。但实际是这仍然是一个错误,所以只有形成正确的舆论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譬如,刚开学时因为我没有特别强调在课余时间也要讲普通话,导致我们班在正规场合讲闽南话现象非常严重。这也是因为在班里没有形成正确的舆论,学生觉得无所谓,他讲我也讲,也不去督促别人。发现问题后我及时进行处理。在班会与课间进行教育,并时刻提醒。要求学生之间监督,并对屡犯者给予一定处罚。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班在正规场合讲闽南话现象明显好转。

制度是一个行为的准绳。一个班级要有良好的班级文化,跟一套完整的制度是分不开。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从而,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班的制度文化建设根据校纪校规,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经过大家的讨论之后主要是制定和实施了爱书公约、课间礼仪常规等标准。当然制度不仅要有,而且关键还要落实到位。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所在班教室环境的布置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具有文化和教育气愤的文化环境。“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环境必须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窗明几净。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是我们班级文化的基础。一个班级好不好,首先是看走进这个班的教室看看卫生怎么样。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我很重视我们的班级卫生。做到这一点,要求班级全体成员,必须坚持每天的轮流卫生扫除,同时要求全体成员要有公德心和文明行为,禁止乱丢乱放,要像爱护自己的脸面一样爱护教室的整洁;这是一个环保意识的培育过程,更是一个提高学生文明修养的过程。(2)具有时代特色的各种宣传材料,如:《中学生守则》、名人名言、每日絮语、班规等,特别是班级宣传栏的设计,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精选内容,常换常新,体现班级特色,体现学生特点,体现学生热点,体现教育功能,教师要在这方面作必要的指导。良好的育人环境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对相应的岗位都有专门的值日生负责。

3.班主任的组织引导。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直接管理者,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其工作方法和管理风格直接反映于班级的文化风貌。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应关注下列策略:①规范生成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制定和落实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要让学生明确它具有与守则、行为规范不同的可操作性、互制性及灵活性。让每位学生都成为“立法者”,参与制定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充分感受这种规范的自发和自律。同时,指导学生依据这些规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加强反馈,促进落实。②自主活动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班级活动由班委会根据学校要求及班级的实际需要组织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制定方案,并自行组织实施,充分调动广大同学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主任只给予适时、适当的创意指导和组织支持,及时反馈活动效果,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总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学生在班级文化活动中显示个人的才华,培养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还懂得了合作,理解了团队精神,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了责任感,学会了自我发展。班主任要注意加强调控和服务,及时纠正和解决工作中出现偏差和新问题,确保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变形,不走样。使班级管理和活动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持之以恒,就会强化管理效果,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当然,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细碎而复杂的过程,班级文化建设仅仅靠全班同学和班主任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社会的榜样支持,学校的活动支持、家长的教育同步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林国《当前学校德育问题的若干思考》,载《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9期。

[2]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版。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例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类型,经过多年的发展,发展非常迅猛,学校的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建设、教学教改、招生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并向内涵建设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项内容。据统计,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1300余所,并涌现出一批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它们办学特色鲜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有的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有的未能彰显高职特色;有的校园文化与专业建设严重脱节。这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匹配的。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次级系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本文从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班级文化内涵及内容

国外学者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对班级文化进行了研究探索,美国学者杰克逊1968年开始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我国学者吴立德、吴康宁、李学农等从二十世纪末对班级文化及其建设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关于高职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则是近几年开始关注的问题。

(一)班级文化的含义。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各种制度等。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班级文化就是精神文化。

班级是一种组织,班级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班级的建立不意味着班级文化的建立。作为组织文化,首先,班级文化必须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其次,组织成员详细沟通这个愿景,并消除阻力;组织成员共同参与;规划执行流程。班级文化是班级组织发展到高水平的标志。

因此班级文化是在班主任(辅导员)的引导下,以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为引导,通过班级全体学生共同努力所创造的满足全体成员发展需要的独特的班级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它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班级的灵魂,是微观的校园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1.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班级物质文化是通过眼睛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它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教室的设置、宿舍的设置、班级网络阵地等是其外在表现,尽管是表面的东西,但它很重要,它最直接体现班级的外在形象,影响班级的精神风貌,左右班级的外部评价。

2.制度文化层面的建设。制度文化是夹在表层和深层之间的文化,是班级文化的进一步深化,不是浮在表面的东西,表面通过眼睛不能看到,要深入进去才能看到。主要表现在班级的规章制度建设上,规章制度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精神文化是深层文化、核心文化,是不能通过眼睛看到的,它只能被感受到。主要表现在班级共同的目标愿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

4.行为文化层面的建设。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是行为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班级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文化意识,改变错误观念。

意识到并重视文化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第一步。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思想,就有什么行动。

改变思想上认为班级文化无足轻重的观念,如果没有文化意识,那么班级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的前提是要求班主任和全班同学都要有文化意识,必须认识到建设班级文化很必要,认识到班级文化的重要作用。不能认为班主任有文化意识就可以了或者认为高职学生已经有了文化意识不需再进行引导的观点。

改变班级文化建设伴随班级建立自然会有班级文化的自然论。班级文化的建立是积极自主的建设过程,必须是有意为之的。

改变班级文化建设一劳永逸论。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同学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各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要在一个集体中学习生活配合很好,短时间内难以办到。学生今天入校,明天或后天这个班级就很有文化,这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文化建设要一步一个脚印,按照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循序渐进地进行,一个班级的班风要经过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才能定型,一个班级的考风要经过数次考试才能显现,一个班级的班风要经过长期的碰撞磨合才能定格。即使班级文化形成了,也需要与时俱进,常抓不懈。在班级文化建设上,想要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二)班级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

教师引导学生在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班级制度要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要以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网络文化为抓手,形成良好的环境,做到润物无声。班级行为文化要以日常管理为抓手,持之以恒,同时用多个尺度衡量学生,树立学生典型,引导学生的行为养成。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以学业生涯为抓手,引导班级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培养集体意识,形成良好班风。

(三)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企业文化。

高职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把优秀企业文化融入班级制度、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建设中,有利于高职学生了解熟悉企业文化的精髓,纠正认知上的偏差,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例3

[作者简介]李俊(1978-),男,山东烟台人,青岛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谢春虎(1979-),男,山东费县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团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山东青岛26603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70-02

建设一个积极上进、团结有序、充满凝聚力的和谐班级可以说是高校德育工作一个重点。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建设的重要载体与突破口。“班级文化是由班级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交往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其物质表现形式。”①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上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将会为和谐班级建设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为班级建设找到新的突破口,为之后如何进行特色有效的和谐班级建设提供了多种思路。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班级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一个班级在长期学习、活动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群体意识,并在这种意识驱动下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在狭义上是指班级全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育起来并遵守的共同愿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纪律习惯等方面的总和。由此可见,班级文化建设,不单单是学生在文化课上成绩优秀、班级活动上表现积极等方面的体现,同时也要求学生在班级文化这个大环境熏陶下,将自己对班级文化的理解认识提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上,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班级作为联系学院和学生宿舍的一个中间体,班级文化建设亦对学院文化、宿舍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1.班级文化建设对建设和谐宿舍有引导作用。宿舍是学生课余生活的基本活动单位。宿舍是大学生思想最活跃、感情流露最为真切、言行举止最为自由、信息传播最迅速的场所。寝室文化具有易接受性、广泛性和潜移默化影响的特性。在对学生形成一种人格时所具有的长久性和典型影响最为突出。②可以说,宿舍在学生生活中有着与班级同等重要的意义。建设和谐的班级,必然离不开建设和谐的宿舍。建设和谐宿舍,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适合自己宿舍的一种特色文化,比如某个宿舍学生普遍爱好书法,那么完全可以在宿舍内部进行多次书法写作交流,或者书法比赛,为整个宿舍营造一个浓郁的特色氛围,当然,这一切必须要在班级文化的指导作用下有序进行。班级文化的意义在于,能够不仅仅将目光投放到学生在班级上的表现,还能够使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果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将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其物质表现形式最大化、最广泛化地体现出来,最终实现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过程中得到学业与心智的双重洗礼。

2.班级文化建设对和谐学院、和谐校园建设有推动意义。班级是学校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对象,一个校园的和谐与否,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班级文化这一根基是否坚实。搞好班级文化建设,会对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产生良好影响。社会学研究发现,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变化和发展受他们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影响最大。③一个高雅、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将会使学生在认识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的过程中能够尽量地少走弯路,从而更快更好地融入学习生活当中去。通过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和发展学院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便会更加牢固。

3.追求班级文化的建设也要着重关注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与走势。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们应该看到,班级文化作为班级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与突破口,应该做到有益于学生形成长远的精神状态,有益于学生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下收获对自己终身受用的东西,它可能是一种做事的锲而不舍,可能是面对挫折的坚韧。总之,班级文化不仅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更要通过文化建设使同学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提供指导。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建议

班级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改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将时代精神融入班级文化中,积极进行探索与调研,运用科学的、多种多样的方式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增强班级文化的时代感。

1.贯彻和谐观念,推进班级和谐。班级和谐,离不开班级中所有成员的努力与支持;成员的努力与支持反过来将给班级和谐带来推动与活力。所谓和谐观念,就是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共同向往的班级建设的理想境界,是班集体中所有成员的共同理想。贯彻和谐观念,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对班级建设始终充满着足够的热情与动力,使其能够为了达到和谐的标准而更快更好地推动班级建设。只有和谐的观念深入人心,班级日常所开展的各项活动才能有条件地、顺利地开展下去,班级建设才能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接纳,有基础进行下去。一个人心涣散、混乱无序的班集体,没有统一的目标,没有使自己身处环境变得和谐这一愿望,那么班级各项活动也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和谐与否了。所以,一个群体是否拥有统一的和谐观念,将直接影响到班级建设的质量与速度。

2.建设班级文化的有形载体。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借鉴企业在市场中的运作经验(如企业文化建设和CIS设计),在征求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发挥班级同学的聪明才智,将班级文化物化为班级的有形载体,增加班级文化的感染力、号召力。有形载体可以有如下形式:(1)通过全班同学参与,设计出富有特色、具有寓意的班徽,形成同学认可的、并能具体实践的班训,谱写可以传唱的班歌,形成班级行为准则。(2)建设班级网站,班级群等,形成同学敞开心扉的阵地。(3)美化班级教室,营造高雅、积极向上的环境。(4)制作班级的旗帜、T恤衫等标识物,增强同学对班级的自豪感。

3.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强化时代精神。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各个企业都面临着近乎残酷的竞争压力,但是,有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竞争者中杀出重围,独树一帜,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们有着先进的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模式中的某一些甚至可以为我所用,或者经过创新发展,运用到班级文化建设当中来,凸显了在班级文化建设大背景下的时代精神。首先,引进竞争机制。企业间的竞争是激烈而残酷的,而这又是企业必须面对的。引入竞争机制的目的并不是像企业一样的优胜劣汰,而是保证班级内始终拥有着积极向上的观念,使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己,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其次,培养学生负责的态度。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反对损人利己,主张利人利己,但在行动中更多地表现为利己利人,处理事情时更多地考虑到自身利益。此外,学生还有一些不负责任的表现:只愿享受做学生的权利,不愿承担做学生的义务;对待事情、对待学习不能做到善始善终;只注重个人的兴趣和利益,不考虑集体等。和谐班级的文化内容,必然包括了全体成员相互负责、荣辱与共,这是群体中各个成员约束自己行为的有力保证,也是一次集体观念的具体体现。最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企业基于生存与发展的目标需要而提出的,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表现出来的精神。当前,科技发展呈现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不与社会发生联系的个体是无法存在的。靠一个人单枪匹马到社会上去“拼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目前更加突出合作精神,也就是团队精神。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是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对学生交际能力、协作能力的综合考察。培养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发展,同时形成班级中和睦、良好的气氛,促进学生平日中的学习、生活。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尝试

在新的社会大背景下,以班级文化为出发点,发挥文化的凝聚作用,推进和谐班级建设成为时代的要求,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月,推进班级文化建设。学院每年举办一次班级文化建设月活动,指导各班级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活动结束后评选先进班级予以表彰,激发了同学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热情。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月活动,各班级形成了富有班级特色的班徽、班训,做到了班徽班训上墙,给班级同学一种无声的引导;各班级美化教室环境,建设了班级的宣传栏,教室环境不断改善;学院统一制作班牌,刻上班徽、班名,挂于教室门口,成为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学院制作了班级文化建设之窗,将各班级的班徽、班训进行展示。

2.指导班级进行文化建设,形成班级特色。学院制定了班级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引导各班级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并鼓励班级大胆创新,让自己的班级文化更富特色。有的班级利用教室后墙空白地带进行了大胆的创意,设立了诸如“优秀作业栏”(将学生们平日练习的钢笔画、水彩画、钢笔字等作业中较为优秀的张贴出来,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专业交流,加强了之间的互相学习)、“读书园地”(将从报纸、杂志上精选的各种文章打印出来贴在墙上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为同学提供了精美的精神食粮)、奇思妙想(展示同学的精彩创意、创新性思考等)、原创海报(张贴班里同学自己绘制的海报)富有新意的方案。有的班级建立的班级日志,同学可以在班级日志中畅谈理想、人生、学习,记录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同学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的班级设立了班级行为准则,引导班级同学养成良好的习惯。

3.发挥文化的引导功能,丰富班级文化建设载体。为了使文化建设更加深入、具体,发挥文化的引导功能,学院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也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之中。连续三年在新生中开展“算账知感恩,生活更理性”主题班会,通过让每一位同学计算自己大学花费的总费用以及每日的花费情况,引导学生学会节约,学会感恩;每年寒假为每位新生布置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回家为父母洗次头,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成立了爱心互助基金会,引导同学互相帮助,奉献爱心。这些活动使得班级文化建设增加了感恩、奉献的内涵,“5·12”地震之后,各班自发开展了向灾区人民捐款、义卖的活动,便是感恩精神的良好体现。为加强同学的交流,推动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院创办了“学生论坛”,为同学打造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观点碰撞,文化得以共享、传承。为使新生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学院从各个班级抽调学习成绩优秀、思想品质出众的高年级学生就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与新生们进行互动式的交流,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热情,带动新生更快融入新环境中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文化是维系班级的精神之源,以文化为凝聚力,推进和谐班级建设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要将班级文化视为班级建设的突破口与切入点,利用班级文化的强大精神作用来推进和谐班级建设;着眼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延伸与发展,关注学生长远的精神状态;始终突出班级建设中的时代精神,建设一个积极上进、团结有序、充满凝聚力的和谐班级。

[注释]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例4

二、精神文化建设的原则:宜实用有指导性,忌形式化成口号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例5

班级文化是指由班级全体成员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所创建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班徽”是体现班级文化的最佳载体,其设计活动的开展既新鲜又有意义,使得班级成员积极踊跃地投入,为每位成员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展示个性与才华的舞台和潜能开发的空间,是一种值得大力提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里选用一则机电班的班徽,其设计含义为:“班徽外形由一双手、一个齿轮以及机电班的汉语拼音缩写三部分组成,整体造型为长方形。寓意:由父母双亲的双手,各位老师的双手,59位同学的每一双手共同托起的机电班――这是一双勤劳的手,是可以创造美好未来的双手;中间的字母JD代表我们所学的机电专业;齿轮表示我们机电班的同学勇于克服各种阻力,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愿望,同时蕴含着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道理;长方形是团结的象征,表明我们的班级是健康向上的集体,充满了活力和朝气……”

由此可见,开展“班徽”的设计活动在构建班级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育德作用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我国历来相当重视“德”,提倡“以德治国”。古代中国特别看重道德的教化作用,如《论语》强调“以德为政”;《三字经》里有“教之道,德为先”的说法。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较高的内涵,“班徽”最能体现健康的主流思想。

因为学生集体就是社会的缩影,而我们正处在中西文化相互激荡、市场经济带来某些负面影响的特殊时期,再加上当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交往频繁,使得每个人的思想品德不可避免地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以及如何做人和做事,已经成为人们事业成败最为重要的因素。而班徽置于班级最醒目的位置,它时刻提醒学生:“立业先做人”。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着受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班集体、群体行为会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正确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美好理想完全可能以此为契机,充分体现“班徽”的育德功能。

二、育美作用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与智育者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学生在设计“班徽”的活动中能真正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如在实施设计的过程中学生思考了这样一系列问题:我要倡导的主题是什么?如何体现我们的班铭:“与时俱进感恩惜福”(感念父母养育之恩,感念老师教育之恩,对今日学习机会当思来之不易)的内涵?如何从中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体现机电专业的特色?等等,学生会主动查资料、提问题,在追求人生的真、善、美的同时,享受创造的乐趣,使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得以提升。

三、对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作用

“学生集体并不是通过简单的道德说教就能培养和建立起来的,应当吸引全体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内容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应当有助于教育学生,有助于建立团结友爱的和富有工作活力的集体。”(1)班徽的设计活动挖掘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牵动着集体成员的心,在人人参与设计的过程中,其理念无不蕴含了集体主义的成分,班徽的定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2)它所体现的巨大激励作用还能使班级中的每个人都精神振奋,愉快合作,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相互之间高度信任,人际关系十分融洽。(3)它增强了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属感,这种集体向心力体现在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亲和力上,即班级的凝聚力,它表现在班级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氛围上,班集体由此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和生机。

良好的班级文化像一块“磁铁”,学生通过班级和谐的心理氛围,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得到鞭策和鼓舞。

四、培养对所学专业感情的良好途径

对职业中专学生而言,刚刚走出初中的校门,既没有社会经验,又没有专业知识技能,对专业的认识是很有限的,他们初来乍到,对于目前所学的专业几乎不是自己选择的,而是由其父母、亲朋代劳的,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才会造成为什么开学初要求调换专业的学生较多的原因之一,甚至个别学生因此退学……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适时地开展设计班徽的活动就显得非常必要了。通过设计“班徽”时所要体现的专业内涵,比如:选用“齿轮”代表机电专业,不但外形美观,而且很能体现出那种克服阻力才能前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及时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探索专业知识的奥秘,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感情,确定专业理想……这不失为一条良好的途径。

五、融洽师生关系

参与班徽的设计活动能帮助班主任树立能力威信和情感威信,增加教师的亲和力,能最大限度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情感是育人的基础,是师生之间心理相融的纽带。教师的职业素质水平、道德修养、人格风范,将直接影响和感化自己的学生。教育活动最讲言传身教,教师给学生的及时指导和关心,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参与意识得到了加强,使学生感到学习生活愉快,从而亲其师,乐其友,达到信其道的目的。

综上说明了“班徽”在构建班级文化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著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学校成功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而教育者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舞台,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虽然班级文化还可以通过其他多种多样的活动进行建设,遗憾的是现实的学校中设计“班徽”这项活动并没有被每个班级所重视,我只是想借此尽心尽力地做一次“唤醒”,愿这项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劳凯生.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例6

[关键词]:班级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活动文化

对职业中专学生来讲,班级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他们一生的发展。笔者就如何开展职业学校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谈一些具体操作方法。

一、营造班级环境氛围,构建班级物质文化

1.美化班级物质环境

班级物质文化是指教室环境建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亮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

在抓教室环境布置时,首先,是班训。班训不仅要上墙,让学生随时可见;班训还应入心,真正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其次,是班级墙壁上贴学生写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通常是针对某一时期学生具体的情况张贴上去的。例如,针对学生前一段时间对学习不太认真,将注意力放在其它方面,在墙上贴了培根的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足以长才。”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则是奖状区和学习园地,奖状可以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习园地既展示了优秀作业,又给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

2.创设班级人文环境

要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必须有一个坚强的班级核心。在班集体建设中,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会感染同学,成为同学们的榜样,无声地招唤伙伴们去行动。班主任要善做伯乐,知人善任,并精心培育,激发班干部的工作热情,让他们发动学生开展“我的班级我建设”等活动。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管理中,班规是建立自主教育的标杆,而只有切合学生实际、被学生接受的班规,才会真正起到引导、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班规,我们可以交给学生来制定,引导班干部和学生共同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并结合本班具体情况制定《班规》,使之成为班级集体意志的体现,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教育的依据,成为规范学生言行的准绳。

班规重在执行。我们让学生成立了相关的“执法职能部门”, 出台“民主量化管理制度”。即依据《班规》实行操行量化考核,分值分别分给各部,考核权赋予各部部长。每月公布统计分数,月平均值就是每个学生的学期操行等级评定的依据(建议实行加、扣分制,鼓励学生经常去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优缺点,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生活中的阳光面)。

三、构建班级精神家园,打造班级精神文化

构建班级精神文化,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这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软件。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班级奋斗目标

目标具有导向功能,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在班集体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专生在心理上有独立、自主、主动参与的要求,他们的这种需要若能得到满足,就会对教育活动产生积极的情感倾向,进而在行动上采取主动参与的态度。所以,制订班集体目标,是一个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老师要让每一位同学都参加,广泛听取每一位同学的意见和建议,经全班同学集体讨论通过。

2.班级舆论建设

正确的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以达到正确对待批评并能进行自我批评。因此,班主任要善于把握好班级舆论的“风标”,抓好班级建设的舆论阵地,使之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发挥主体性的大舞台,有以下几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班会――搭建班级文化的平台。班会一般每周一次,为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之中,可以实行班会“轮流主持制”。每期班会都可以经过确立主题――策划程序――审定节目――主持开会――会后感受等五个环节,这个过程是同学们学习、交流、协助、合作的过程,他们既沟通了感情、交流了思想,又体验了合作、锻炼了能力。这样,不仅使他们的才艺、能力得到展示,更增强了他们对班级的认同感、对集体的责任心。另外,班主任也可利用班会课上几堂心理健康活动课,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快讯――形成班级舆论的阵营。“班级快讯”,是学生进行专题教育的主阵地。它可以根据学生最新动态实施专项教育;宣传校园、班级佳事,为学生树立榜样;学生交流一天的得失,班委评价班级建设、学生表现。可以说,“班级快讯”是班级的新闻站,“班级快讯”已经成为学生互相沟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班级舆论建设的强大阵营。

(3)班刊――承载班级文化的实体。创办班级刊物,在全班征集文稿,内容可包括:可爱校园、多彩生活、人物写真、生命低语、心灵放歌等部分。班刊的主题,随着学生们的年龄增长而相应变化,记载着他们的青春年华,留下了他们的成长脚印。班刊是班级文化的史诗。

(4)“心桥”――净化学生心理。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心理教育需要爱的情感,需要对孩子的满腔热情。教师要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用爱的情感去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吐露心中的积怨与秘密,解除其心理负担。为此,我在班里开设了“心桥”信箱,鼓励学生将学习和生活中的悲喜、困惑和失落通过信箱与我交流,我也借此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及时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建立班级QQ群,构筑平等互动的交流平台,给学生一个心灵的栖息地,给家长提供一个了解孩子的途径。

四、开展班级特色活动,构建班级活动文化

打造班级特色,塑班级精神,需要通过活动来培养。班主任要为学生搭建各式舞台,创设张扬个性的天地,尽显学生风采,构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我们开展了“校园植物挂牌”、“甄别街头文字标识”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在合作中增进友情,在研究中提高,在纠错中学习。综合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凝聚了班集体,增强了学生的自觉自律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如,我们班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文化专题活动。对于在班级中组织的中外名著及根据这些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欣赏评议,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投入。这些活动在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提高了他们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在阅读《论语》过程中, 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作为自已的座右铭,由班级统一制作成卡片置于座位右侧,以警示自已。“百善孝为先”,这是古人的行为准则,我们据此开展的“感恩”教育与振兴中华结合起来,把孝敬父母长辈与关爱他人结合起来。这样,在整个班级,形成了一个传统文化的氛围,时时感染鞭策着学生,使民族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例7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个性”文化,它是班级的灵魂。然而现在很多班级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只依靠外观装饰,注重器物摆设,忽略了精神文化和内在素质的提升。良好的班级文化除了要依靠标语、对联、班徽、墙报、班训,更多的是要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积极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营造和谐民主向上的精神氛围。班级文化建设可以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这样能使班级文化更趋完善。以下是班级文化建设与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实践:

一、以生为本,建构信息资源,设置优美学习环境

优美的外观环境设置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设置优美的外观环境能使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余消除视觉疲劳,由温馨整洁的环境对班级产生“家”的归属感,热爱班级,进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外观环境设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以人为本。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学习者对知识主动进行选择加工”:

1.征集班名:为了营造高中文科班文雅博学和谐竞争的书香气,在起班名时征集了学生的意见,定下“博奕书苑”之名。

2.“激活”墙壁:学生自定班级生活、学习主题标语――“励志笃行,博学慎思”,用对联、励志标语为班级气质定调――“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气有浩然,学无止境”,每期墙报设计都有一个主题,但墙报主题不会偏离班级文化主题――“文雅博学和谐竞争”。

3.角落“飘香”:学生自带自己喜欢的书籍,整齐放置在班级图书架上,与班里同学分享好书。

环境的布置内容都是由学生决定,让学生在选择加工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内心的班级文化理念。

二、协作学习,建构学习模式,创设良好舆论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是创设良好舆论氛围的保证。

协作学习是建构主义理论主张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协作体现为“生生协作”和“师生协作”:

1.生生协作,言说自由:我班学生宿舍内部组织时事热点研讨,每个宿舍把值得研讨的议题贡献出来,在班级展开“每周热点讨论”,学生可以围绕热点自由言说,学生代表作记录,讨论热烈,观点新颖,论据充分,但不能离经叛道。

2.师生协作,舆论导航:班级需要正确积极的舆论导航,导航的风向标是班主任。在学生自由言说的时候,班主任如听闻离经叛道的言论,要及时将其往正确方向导航;班主任也要引导学生关注传播正能量的节目(《社会正能量》、《新闻周刊》、《冷暖人生》、《对话》等)和报刊时评。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建构出一定的话语体系,逐步减少无聊的言说话题,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自主探究,建构认知过程,促进精神文化发展

学生之间需要协作,也需要独立思考,建构自我认知,促进个体发展。“认识是一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结果。”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班级文化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确立班级独有的精神价值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目标的达成不在短期,需要不断地建构与发展。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例8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有形载体。因此,教室的环境布置就成为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将树的外貌特征融入到教室环境的设计中,让视觉上的冲击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

绿色的运用。走进教室,最先感受到的是绿色带给人的平静和舒适。绿色条纹的窗帘闲逸地垂在窗户两旁,绿色的小柜子整齐地码放在墙壁的一侧,绿色的校服在学生身上显得格外醒目。绿色可以平复学生浮躁的心绪,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叶片的运用。叶子的造型多种多样,精致而独特,正好起到装饰、美化教室的作用。柜子上树叶形状的小标签、黑板上树叶形状的评优栏,还有墙壁上树叶形状的照片框,每一个微小的设计都体现着师生的匠心独具。

枝干的运用。树的枝干为果实和树叶输送水分和营养,它的挺拔承载着生命的意义。一面白墙、一块黑板都因为有了枝干的装点而变得生动而有意义。

优美舒适的教室环境给学生增添了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从而增强了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用树之品格建设班级精神文化

剖析树之品格,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悬崖峭壁,都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默默地生长着。学校依托树的坚强品格推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感染、激励学生。

确立班级文化。班名以树名命名,班徽设计借助树之外形,班号浓缩树之品格,班标、班规、班歌、班训也都与树之特性紧密相连,蕴含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为班级文化建设指引了方向。

开展班级活动。举办各类以“树育”文化为主题的班级活动,既有助于营造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班风,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开展班会评比,各班围绕班名设计、组织班会,学生通过绘画、讨论、表演、观看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本班别具特色的“树育”文化活动;开展手抄报比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班级文化建设,各班组织了以“树育”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构思,最后形成了一张张具有“树育”文化色彩、内容丰富实用的精美作品。此外,班级还以“树”为主题,组织了绘画、诵读、歌唱、小话剧表演等活动。

活动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情感、刻画心灵、指导行为的过程。每一次的展示都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意义。

顺树之天性建设班级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良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所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只有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上,才能彰显出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效性,真正达到以树育人的目的。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必须“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在行为文化建设中同样要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不能凭着主观愿望恣意干预和灌输。

制定班规,指导行为。班规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承受能力和实际需求,要让大家认可并切实可行。这样,才能起到制约和指导学生行为的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例9

一、箍紧木板与桶底,增强班级向心力

箍在木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能配合桶底稳定木板。如果没箍紧,则会导致木板与木板、木板与桶底之间松散。在班级管理中,箍就是班级制度和班干部的工作能力。

班级制度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保障。我们在学校的要求和本班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班级制度。它比学校制定的热莞具体,更有针对性。一个有向心力的班集体必然需要相应的班纪班规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我的具体做法是:初一新生入学后,先制定一个临时班规,做到表扬有理、处罚有据,这会让学生认识到守规矩遵制度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中,学生会陆续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班规也就需要不断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效果很好就优化使其更完美;若不利于班级的发展,就召开班委进行修改,让它更好地为班级服务。

制度建立之后,关键看执行。班主任和班干部一定要率先垂范,起带头作用。比如考勤制度,我班要求是早上7点10分到,我每天都在7点前进班,风雨无阻。我想所谓言传身教,一定是身教重于言教,只有自己做到了学生才能做到。班干部也必须严格遵守班级制度,一旦他们不能以身作则,将会加倍受罚。

另外,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对班级的管理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支具有良好工作能力和向心力的班干部队伍,能够凝聚学生,帮助班主任处理许多棘手的事情。如果在班级中,班干部和同学之间配合不默契,就犹如桶箍和木板大小搭配不当,产生木桶松散、不稳定的重大问题。在班级干部的任用上,我本着个人自愿、同学推选、老师把关的原则,把工作能力强、威信高的学生选出来,为同学服务。班长梁亚玲同学是一位能力非常强的同学,但有段时间却得不到班上同学的理解。为了更好地让同学们理解她为班级的付出,也让其他同学感受担任班长工作的繁琐与不易。我随机挑选了四名同学,让他们轮流担任一星期班长,然后全班投票选出新班长。结果梁亚玲票数最高,她重新得到了全班同学的信任,这也让她得以更好地开展工作。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添砖起高楼。”这句通俗易懂的俗语,说明了团结的重要意义。相信在班级制度和班干部这条箍的双重保障下,班级的向心力一定会不断地增强。

二、缩小木板差距,增强班级战斗力

“短板理论”说明班级的全体同学决定了班级的整体战斗力。在一个班级中哪些学生是“短板”呢?我想有三类,分别是学习困难生、行为问题生和特殊学生。学习困难生是指那些缺少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行为问题生是指那些自律性不强的学生;特殊学生指的是家庭贫困或者某方面缺乏比较严重的学生。

如何把这些“短板”变长,缩小与其它木板的差距呢?我采用的是“班级积分制,结对帮扶,共同进步”的工作策略。我在班上成立了八个小组,每个组有自己独特的组名,以及不一样的分工和任务。比如“励精图治”组和“奋发图强”组是学习优秀生帮助学习困难生;“同舟共济”组和“齐心协力”组是行为习惯好的学生帮助不够自觉的行为问题生;“手牵手,一起走”组和“肩并肩,往前走”组是有爱心的同学帮助那些生活中有困难的特殊学生。

自从采用这样的策略后,小组成员更团结了,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对于小组积分,我们会一星期汇总一次,并在每星期班会上让积分高的小组分享经验,而积分低的小组也会进行反思,争取在下个星期迎头赶上。每个月我们会把四个星期的积分汇总,组织各小组畅谈他们的得与失,最后积分最低的小组会在惩罚箱里抽取他们的表演,惩罚箱里有很多表演形式,比如唱英文歌曲、话剧表演、跳骑马舞等。这些表演使得所谓的惩罚变成了展示,展现了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比如我们班最后一名学生,虽然成绩不太理想但英文歌唱得很好听,她的歌声一结束,全班掌声久久不息。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长处,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推动其自身的转化,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以此增强班级的整体战斗力,促进班风学风的长足发展。

三、减少木板缝隙,增强班级凝聚力

木桶一旦有了缝隙,即使每块板都一样长,水也会流出来。这时,木桶的盛水量就取决于木板之间的缝隙。班级成员在相互认同和团结一心上出了问题,就犹如木桶的板与板之间出现了缝隙;班主任对学生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与学生的交流过少,缺乏相互信任,就如同木桶的木板与桶底之间出现了缝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集体力量,这股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激励和制约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呢?

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如充分利用每天的晨会时间由同学选择对自己有教育意义的名言故事推荐给大家,每周一个主题。例如讲校训那周,同学们由本校校训“怡情理性,疏神达思”讲到哈佛训言。特别是讲到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时,大家兴致极高。主讲人从清华校训的起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开始讲起,最后拓展到梁启超在清华任教时,用这八个字来激励清华学子的故事。大家听得如痴如醉,甚至有不少同学想拟写本校校训,以示后来的莘莘学子。

我们还利用班会时间开展课程活动。比如班会与英语课结合开展“说英语,表演情景剧”活动,班会与语文课结合开展“我的班级我做主”演讲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增进彼此的友谊,为形成班级凝聚力搭建了桥梁。同时,在每月的亲子班会课上,我还会邀请部分家长来参加,让家长们谈谈教育孩子的经验,班主任、学生、家长一起合作完成班会,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50-02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主题。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阵地之一——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一、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方略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良好的班级文化使人身居其中,处处感到集体的温暖,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关怀,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爱生尊师,这种氛围使人心情舒畅,产生一股令人振奋、催人向上的力量。这种凝聚力一旦形成,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把师生团结起来,共同为班级的发展而努力。这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富有意义的班级活动等措施来实现。

(二)建设“富有特色”的物质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实验班级把这些班级精神文化内容通过物质的形式体现了出来:教室前黑板上方张贴班风;教室后黑板上方悬挂班训、上方正中悬挂着班徽;教室右边,是学生书画作品展示;教室后边的墙壁上是同学们出的墙报,其中有一块固定版面是班歌。通过精神文化的物质化,能让同学们随时警醒自己,自己应该为班级的发展而努力。另外,我们也在班内尽量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气息: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鼓励。

(三)建立“自由、民主、科学”的制度文化

制度是一种行为准则。一个班级要有良好的班级文化,跟一套完整的制度是分不开。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自由、民主、科学”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还会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影响学生成长的特质

(一)持久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持久的,并不只是短暂的。一种良好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在最初的阶段会直接给予学生以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生活阅读的丰富,以及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这种起初的影响会持久的影响学生,可能是几个学期、几年,甚至变为学生的终生兴趣与爱好,乃至发展成自己的毕生事业。这主要是因为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持久的,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会渗透于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当中。当文化变成人生活的一部分时,变成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中的素养时,这种特色文化自然会对人产生持久影响,这种持久性会以显性与隐性两种方式同时存在。

(二)渐进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渐进的,并不只是即刻的。虽然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即刻的效果,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是渐进的。这种渐进性主要表现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也许开始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建设的班级特色文化会逐渐地影响学生,在学生身上的这种影响会逐渐地显现。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缓慢的,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经历时间与个人认知上的发展后,这种影响才能逐渐影响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

(三)启发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具有启发性。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具有启发性。主要是指,建设的一定班级特色文化可能会对某些学生的认知、情感或行为产生某种启发,开启他们的心智,带给他们一些点悟,进而可能会使某些学生生成深度爱好与认知,使对这些学生的影响进一步发展,变成他们的持久兴趣与特长。这是因为在学生最初幼小的心灵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发展成熟,他们需要一定的合理、健康的文化思想引领,否则他们可能会误入歧途。建设一定的良好班级特色文化,是教师精心准备的,是符合学生发展身心需求的。当学生接触到这样的特色文化后,这些特色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会影响学生,使某些学生对这些文化产生兴趣与引导,进而萌发为他们的欲望与动机,产生启发性。

三、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影响学生成长的表征

(一)塑成学生“追求理想”的价值取向

学生具有个人和班级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之一。中小学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定群体,其价值观念己经有所萌芽或可能初步形成,但还具有可变和不确定性因素。“在心理学中,一般认为体验是指人对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2]优良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可以形成学生的体验,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追求理想”的价值取向,也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一定合理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可以塑成学生个体和班级群体的“追求理想”的价值取向。

(二)建立“健康”班级人际关系

健康的班级人际关系,是学生个体和班集体健康成长的基础。只有在健康的班级人际关系中,学生个体才能和谐相处,健康成长,由此班集体也才能合作共同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特色文化活动,能够培育健康向上、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班级文化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发挥班级舆论功能的导向作用和班级文化的团结凝聚力。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健康人际关系,是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诉求。

(三)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与特长化

一方面,班级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古人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3]但学生的这些个性与差异是他们的财富,是他们发展的基点。“正是在分享别人的不同观点的基础上,自己的观点被相对化、重新审视并获得新的发展契机。”[4]另一方面,班级特色文化可以发展并生成学生的特长。“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聚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生成就是习惯的不断形成与更新,这是一个秉承自持的重要过程”[5]当学生生活、学习于班级特色文化环境中,他们会与这些特色文化产生种种互动与碰撞,久而久之,这些特色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会生成他们的特长。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2]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436-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