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素养实训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5-30 08:50:58

素养实训总结

素养实训总结例1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081-02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高位发展,已经进入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阶段。而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近些年,高学历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逐渐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新教师(入职3年内)在以“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师职业发展”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方面存在不少冲突与困惑。为此,我们开展本次调研工作,以期为我国未来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的有效培训与提升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的现状调研

1.调研对象与方法。本调研以“S市教育局职教处处长,S市5所高职院校(人事处长、新任教师和学生)为调研对象,共发放“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调查问卷165份,实际回收161份,回收率为97.5%;实地访(座)谈S市教育局职教处领导和5所S市高职院校(人事部门负责人、新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20人次。

2.调研内容。(1)S市5所高职院校近3年新进教师的“基本情况、适岗情况、教育教学情况等。(2)从政府职能部门、高职院校人事部门、新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四个维度出发,了解“新进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有哪些问题?”对“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的需求期待吗?(3)本次调研以高职院校新进教师的职业素养为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提升、教师职业发展)、八个维度(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信息素养、科研能力、职业规划)。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院校新进教师的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2.适岗情况。

3.教育教学情况。

(二)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需求期待

(三)总体分析与结论

从高职院校新教师的基本情况、适岗情况、教育教学情况和政府职能部门、高职院校人事部门、新教师和学生四个角度对“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需求期待”的调研和数据汇总分析。

1.高职院校的新教师特征分析。①新进教师女性占比高。近3年新进教师中,女性教师占总数的63%,男性教师只占总人数的37%。②新教师中“师范生专业出身或有师范生学习经历”的占比较低。近三年新进教师中,师范专业或有师范学习经历的教师占总数的7%,非师范的教师却占总人数的93%。③新教师中有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总人数比重较低。

2.高职院校新教师教学、适岗情况分析。①教学基本功较弱。有30%的新教师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很熟悉,有12%的新教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训目标非常了解,有16%的新教师会经常反思教学情况。②入岗职业成就感偏低。在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存在一个适应期,尤其在入岗前3年,新教师都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64%的高职院校新教师对入岗后职业成就感觉一般,缺乏职业归属感。

3.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的需求期待分析。①“四个主体”对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需求期望最高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其次是新教师职业认知归属感、职业未来发展规划的内容培训。②高职院校新教师刚入职以进入教学岗位为主,而大部分教师非师范专业出生,普遍缺乏基本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四个主体”对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提升新教师教学能力需求度较高。③“四个主体”对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的“科研能力、信息素养”需求期望最低。

三、思考与建议

基于“江苏省S市5所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现状与培训需求调研”。87%的调研对象认为,举办“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是必要的,既可以弥补岗前培训的不足,又可以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那么,究竟如何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呢?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新教师师德教育,是高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合格的高职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针对当前对新教师师德提升的迫切需求,在“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的实施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师德教育,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事业体会和忠于职教、热爱岗位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发新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热情与创造力,培养他们勇于奉献的高尚思想品德和业精于勤、勤于进取的职业道德。

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夯实教学基本功。调查结果表明,93%的新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知识匮乏,对所教课程体系不够熟悉,对学科内容的把握容易失偏,对于“怎么教学、怎么评价学生、如何开发课程”认识模糊。另外,大部分新教师是高校硕士毕业后就走上教学讲台(75%的新教师无工作经历),使得他们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较好的完成自我角色的转换。因此,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要着重“教育理念”、“教学理论”、“教学能力”、“教学情感”四大学习模块的叠加,加强新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提升。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教师职业发展。一般来说,近三年入职的新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对职业岗位和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但是调查结果却表明,64%的高职院校新教师对入岗后职业成就感觉一般,缺乏职业归属感,更多地是把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当作就业的“避难所、中转站”。因此,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重视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

4.完善职业素养培训的考核机制。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发展理论”,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成长是分阶段的,而且培训考核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决定培训目标的实现。因此,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员与专家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业考核相结合、即时与后续评价相结合,建立新教师档案,重视新教师成长的发展性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宇岑.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提升[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66-68.

素养实训总结例2

国防生军政训练,是指对国防生实施的军事理论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军人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学训练活动,包括在校日常军政训练和暑期集中军政训练。国防生军政训练应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着眼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和总装部队对人才的要求,在不影响国防生完成正常学业的前提下,坚持学历教育与军政基础训练相结合、集中训练与日常养成相结合、统一标准与灵活施训相结合,突出重点,科学施训,严格管理,努力实现军政理论教育院校化、军事训练基地化、训练教材规范化、训练保障制度化[1]。

国防生军政训练是国防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国防生基本的军人素质和军官素养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国防生毕业后尽快适应、胜任部队工作的基础性工作。

一、国防生军政训练需要掌握的基本情况

一是摸清当前入学国防生的政治素质基础,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地方组织的军训基本情况,以此为起点,决定军政培训方案的起点。wWw.133229.cOM

二是了解在校国防生的学习管理模式和特点,以此为依据来设计军政培训的内容和结构。

三是明确毕业后用人单位对军政训练的需求,结合毕业后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军政训练的情况,规划军政训练的目标和方向。

国防生军政训练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以充分调研在校国防生军政基础为工作起点,以方便签约院校实施教学、方便集训单位的暑期集中军训为工作思路,以达到军人所具备的基本军政素质为培养目标。

二、国防生军政训练实施方案的设置思路

(一)、国防生军政训练的目标。国防生军政训练的目标是使国防生具备基本的军人素质和军官素养,为其毕业后尽快适应任职岗位需要奠定基础。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国防生,通过实施军事、政治的基础训练,应具备基本的军人素质和军队干部素养,从而为培养合格军队干部奠定基础[2]。

在校的国防生应具备的政治素质:用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军魂意识;熟悉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及职能使命、光荣传统,树立献身国防和武器装备建设事业的信念,具备良好的军人思想品德修养和较强的法纪观念。

在校的国防生应具备的军事素质:打好军事共同基础,初步掌握中国现代军事思想和一定的军事理论基础知识、技能,具备一定的军人气质和作风;了解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了解总装部队各主干专业的总体知识及基本特点;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在校的国防生应具备的身心素质:身体强健,精力充沛,达到规定的体能标准;心理健康,冷静理智,乐观自信,不怕艰难困苦,能够经受紧张、艰苦军事工作的考验,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国防生军政训练的内容。军政训练纳入各签约高校教学内容,作为国防生必修课或必选课计算学分。国防生军政训练成绩记入学生成绩档案,毕业时应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在校日常军政训练主要进行军政理论课程教学和体能训练。军政理论课程包括人民军队导论、革命军人思想品德与心理品质修养、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总装部队光荣传统、军事高科技专题讲座等。

暑期集中军政训练重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条令学习训练、军事技能训练、部队概况、科研试验技术讲座、基层连队认识实习、参观见学等内容。

军政训练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将人们军队光荣传统教育、使命任务等特色内容有机融入国防生军政训练中,增强针对性,提高国防生投身武器装备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国防生军政训练的组织与实施。在校日常军政训练应当贯穿于国防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军政理论课程教学主要以讲座和自学的形式开展,军事训练中《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由各签约高校组织实施,体能训练结合体育课、晨练或体育活动进行,军事高科技专题讲座主要由部队协调安排。暑期集中军政训练安排在国防生的第二个暑假,为期三周。

组织国防生军政训练应当因人施教、循序渐进、科学施训、形式灵活,确保训练人员、内容、时间、质量落实。

要坚持对国防生军政训练进行考评,以考促训,以考促管。考评未通过者,应随下一年级国防生进行重修,重修仍未通过的,按有关规定处理。注重探索、创新考评模式,提高考评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三、国防生军政训练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地方签约院校教学计划与军政训练计划的关系;要考虑签约院校的实际情况;与学校的教学计划相结合。签约高校的国防生是与其他学生统一管理的,人员分散在各个专业之中,并没有单独的教学培养计划。如果这个关系处理不好,签约高校就很难实施军政训练计划。这个关系处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国防生军政训练的实施效果。因此,这是国防生军政训练工作的核心问题。

二是处理好日常军政训练与集中军政训练的关系;要体现部队的特色;讲座与讲授相结合。军事技能训练、集中军政训练为主,签约高校的国防生日常训练为辅,利用集中军政训练的时间,使国防生了解、体验部队的一日生活制度。并利用这段时间走进、了解部队,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做好扎根部队,奉献国防的心里准备。同时,把不便于在签约高校内学习的内容在集中军政训练时间内完成。

素养实训总结例3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1-0197-02

【Abstract】This paper researches two approaches of the talent structure and training mechanism, which i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equipment test and actual combat training. It aims at confirming the training standard and mode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alent, and improv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and benefit.

【Key words】Equipment test Actual combat training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alent-training

一、引 言

目前,我军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具体表现为装备试验按照生产厂家设计标准组织实施,而忽视了武器装备的实战性要求,导致试验合格甚至优质的产品在部队实战训练中经常出现性能不稳定、操作无手册、维护保养无规章等具体困难。这不仅制约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进程,而且还影响了部队广大官兵的士气,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实现装备试验服务于实战训练、实战训练依靠于装备试验的良性发展,必须走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之路。人才是事业之本,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人才,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这需要在实现途径上研究探索。

二、科学构建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人才素质结构

培养什么人,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问题和前提条件。单纯的装备试验任务是具体的,对其人才素质结构有着自身的要求;同样单纯的实战训练任务也是具体的,对其人才素质结构有着自身的要求。要培养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人才,就要对原有装备试验和实战训练人才素质结构进行重新构建,以适应新任务的客观要求。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人才素质结构,不是对装备试验人才素质结构和实战训练人才素质结构的否定,而是在原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地扩展,形成新的知识、技术、能力结构,其实质是突出主体,兼顾一般。

1.科学构建融合式装备试验人才素质结构

这类人才首先必须精通完成装备试验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主要包括装备试验产品检查知识和技术、装备试验设备操纵知识和技术、装备试验数据收集和判断知识和技术、装备试验组织程序和管理规范知识和技能,能够圆满完成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一体化的装备试验任务。其次要具备能够履行为部队实战训练服务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主要包括部队实战训练中的装备操作程序和技能、装备维修维护知识和技术、装备技术革新的规范与能力等,能做到帮助部队官兵尽快了解装备、掌握装备、使用装备。

2.科学构建融合式实战训练人才素质结构

这类人才首先必须精通实战训练相关作战理论、装备性能、装备操作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能够圆满完成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训练任务。其次要具备一定的装备试验知识、技术和能力,能够参与装备试验任务,有针对性的为装备试验单位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提高装备性能稳定、简化装备操作程序、建立装备维修维护规范、突破装备技术难题等,积极配合装备试验单位提高装备技术保障能力。

特别强调的是,无论是融合式装备试验人才,还是融合式实战训练人才,都需要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沟通技能上进行科学构建,进一步强化融合人才的基本素质。他们必须具备武器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思想,一切为履行我军历史使命、打赢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促进我军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服务,克服本位主义思想,树立装备工作“一家人”的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在思想上愿融合发展、肯融合发展。装备融合发展使各自的任务扩大了,环境复杂了,困难增加了,必然会对人才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需要有正确的认知和态度,能够进行科学地心理调适,能够在心理上愉快接受装备融合发展理念,快速适应不同岗位工作、环境条件的挑战。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表面是工作任务的融合,实质是相关人才的工作标准、程序、方法等方面的融合,这需要具备高超的沟通协调技能,能够了解对方、容纳对方、展示自己、完善自己,将矛盾冲突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各方的共同提高、和谐发展。

三、科学构建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机制

怎样培养人,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和质量保障。实现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和培养融合发展人才,在我军是一项新任务,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需要从建立人才培养制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建设人才培养条件、严格人才培养管理等方面做好扎实工作,构建科学完善的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的功能和效益,为实现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

1.建立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制度

制度带有根本性和强制性,是依法培养融合发展人才的重要体现。建议由总装备部牵头,联合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组成调研组,深入装备试验基地和作战部队一线,科学分析、论证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论证全军院校、训练机构、部队培养融合发展人才的条件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定颁发《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人才培养规定》,指导和规范全军组织开展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工作。有关院校、训练基地和部队,在总部《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任务和条件,制定贯彻落实《规定》的具体措施,进一步细化、量化人才培养工作程序、标准和责任,确保《规定》落到实处。

2.明确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导向。首先要明确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包括人才培养完成的时间、达到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做好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指导我军融合发展人才的培养工作。其次要明确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的阶段目标,仔细做好年度工作计划,实施“滚动式”管理,达成年年有任务、年年有成果的目标。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指导年度目标,年度目标实现总体目标,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据对我军现行人才培养效果分析,发现总体目标具体明确,而年度目标含糊不清,使总体目标与年度目标严重脱节,最终导致总体目标无法实现,教训十分深刻,应在培养融合发展人才工作中认真记取。

3.拓宽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渠道

无可置疑,院校始终是我军各类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进一步明确我军院校培养融合发展人才任务,扩展培养融合发展人才的功能定位,提高培养融合发展人才能力水平。要对全军院校尤其是中高级作战指挥、装备指挥、工程技术院校进行有效组合,打造融合发展人才培养“航空母舰”,实施多层次、多学科联合培养。要注重发挥试验基地、作战部队培养融合发展人才的实践环节和实用功能,组织开展融合发展人才的交叉培训,在实践中学习、体验、提高人才素质。目前试验基地、作战部队内部人才培养形成了优势,但对培养融合发展人才十分陌生,培训内容、方法、模式缺乏,这需要抓紧时间开展理论研究、模式创新和条件建设,使其能够尽快承担起培养融合发展人才的重任。训练机构具有院校理论与部队实践综合的优势,可以将它们的作战训练任务进一步拓宽到开展装备综合训练,有计划选派装备试验管理、技术人员和实战训练指挥、保障人员共参加综合培训,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4.建设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条件

基本条件是顺利开展工作并取得成效的物质基础。经过多年建设和积累,我军人才培养基本条件逐步完善,其中信息化教学条件等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对提高办学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但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条件仍然十分薄弱,不能适应培养任务的客观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采取超常措施,抓紧抓好三个方面条件建设。一是抓紧抓好教员队伍建设。长期以来,我军人才培养延续分专业培训,装备试验、实战训练分离教学,导致教员队伍专业知识、技能过硬,而综合知识、技能薄弱,它不利于融合发展人才的培养。将抓紧抓好院校教员的实践技能提高和抓紧抓好部队教员理论素养提高并重;将抓紧抓好擅长装备试验知识、技能教员提高完善实战训练知识、技能与抓紧抓好擅长实战训练知识、技能教员提高完善装备试验知识、技能并重,实现我军教员队伍能力素质的全面建设、全面提升,达到“一专多能”的目标。二是抓紧抓好培训教材建设。教材是组织教学、开展训练的知识和技能载体,也是人才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范本。在抓紧抓好基础教材建设的同时,突出抓紧抓好专业教材建设并重;在抓紧抓好文字教材建设的同时,突出与抓紧抓好电子教材、特别是网络教材建设,尽快形成适应融合发展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体系。三是抓紧抓好培训实践环境建设。无论是装备试验,还是实战训练,都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技能为根本,所以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实践环节,这需要建设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条件。按照“练指挥、练协同、练谋划、练技术”的原则,建设具有装备、作战、训练、技术一体化的综合实践环境,不断提升培养人才的整体效益。目前各单位普遍存在着实践环境条件建设独立性强、系统性差的弊端,应搞好顶层设计、综合配套,破除实践环境条件建设上的“小而全”思想,树立“大而强”的建设理念。

5.严格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管理

军委胡主席强调指出:“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战斗力。”严格和科学管理是成就事业的根本保证。目前在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上,存在着较为普遍和严重的“严格不起来、执行不下去”的状况,需要通过加强严格管理改变被动局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好“五个严格”管理:一是要严格选学资格,真正将那些应该培养和愿望培养的人才坚决送训,克服送训过程中的组织和个人阻力。二是严格培训组织。制定严格的培训方案和课程标准,着力抓好每个环节、每项工作、每堂课程规范和标准的落实,克服培训工作的随意性。三是严格实施培训考核。每门课程或每个教学单元都要建立考核试题库,能覆盖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知识、技术结构;按照培训标准严格组织考核,真实反映培训质量效果,拉开参训人员成绩差距,形成考核压力和动力,有效杜绝培训考核中的“蒙混过关”现象。四是严格训用一致。使用需要训练,训练为了使用,两者互为条件和目的。这就要求做到培训内容一定是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迫切需要是知识、技能;同时经过培训的人员一定要及时使用到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岗位上,承担并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充分体现培训的实用价值。同时要将参加培训成绩作为官兵晋级晋职、评功受奖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激发官兵参与培训、努力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五是严格学籍管理。参加培训学了什么?学会什么?对于今后参加培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多以任职教育途径实施,随着武器装备试验、训练的发展变化,不断参加不同类型、层次的培训,是组织和个人面临的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培训过程中重叠和交叉十分重要和必要,严格学籍管理势在必行。培训单位应向送训单位和参训人员提供准确、全面、规范、权威的学业成绩单,以便科学确定今后参加培训的时机和选学的课程,做到有的放矢。

四、结束语

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人才培养途径不仅为上述两个方面,还有培训方法、手段、技巧等其他方面,需要继续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力争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破解融合发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难题,实现了我军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素养实训总结例4

国防生综合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或制约着我国国防力量的生成与提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工作。当前,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国防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内容和程序,积极探索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法,使国防生的培养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系统化道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1.充分认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首先,加强国防生领导力培养,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管理力是带兵者在领导活动中率领并引导被领导者朝目标前进的能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吸引和影响部属的能力,这是一名合格军事指挥员最核心的能力。当前国防生培养只在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虽然这些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组成部分,但并不表示具备这些素质就具备领导力。因此,把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明确下来,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其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改善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实际举措。当前,毕业国防生大多文化基础扎实、科技素质高、思想观念新、进取精神强,但也存在军事技能基础薄弱、管理带兵能力不够强、基层实际工作能力欠缺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就是在培养过程中着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为部队输送合格军事人才,不断优化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再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增强我国国防实力的助推器。建设战斗力强大的国防,既要有先进的军事理论、体制编制和武器装备,更要有一支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指挥队伍。

2.加强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机构是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推动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应成立顶层设计和全面协调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标准化教学制定、培养评估、服务保障等项工作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协调。与此同时,还应成立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最直接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招收选拔、军政训练、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另外,需要从驻地部队和院校中选调一些军政素质兼优、领导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干部充实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队伍中来,充分发挥其示范和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把国防生的综合素质潜能发掘出来。

3.突出发掘国防生领导潜能和实践锻炼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充分发掘国防生的领导潜能。将国防生的领导潜能作为内容列入国防生的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及配合实践活动中来。针对国防生特点,制订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包括基本的领导能力、科技信息、人文素质、动手能力等。在第一、第二学年,主要确保所有招收选拔的国防生在每一学期都能接受到驻校选培办给予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指导建议。第三学年,主要记录国防生的表现和潜在性的数据,并对这些表现进行总结。第四学年,主要是指导国防生以及以他们的表现为基础,为每一位国防生填写一份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评估报告,作为组织考察和培养的重要依据。其次,要把实践锻炼作为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由于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不只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要把每一个可能影响国防生成长的因素都充分利用起来。总之,将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深入到生活、学习、训练的方方面面,使国防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二、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

1.制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当前国防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在《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也只提出要培养国防生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及身心素质的要求,但现有的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中并不包含领导能力的内容。因此,要有效地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管理能力,就必须将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对军官综合素质能力的需求以及国防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将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我军未来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努力方向。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系统和规范培养,使国防生逐渐成长为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需要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简而言之,就是学校要为军队的未来培养合格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

2.明确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依据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要求和国防生实际情况来看,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素养。这是成为领导者的前提条件,也是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最基本的内容。国防生是未来的军官,需要在政治素养、品格与价值观、身心素质、形象气质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在政治素养上,要求国防生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熟悉人民军队宗旨和光荣传统、热爱人民军队、有献身国防的思想等。在品格方面,应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以及军人思想道德规范为主。在价值观方面,应积极引导树立忠诚、诚信、奉献等价值取向。身心素质上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人格,具备坚强的毅力、自信等意志品质。形象气质上具有军人的仪容仪表、礼节礼貌、作风纪律、日常养成等。

二是信息技能。这是领导者获取被领导者或追随者信任和忠诚以及带领他们实现组织目标的技能。对于国防生来说,不仅要培养其一般技能,也要培养其作为军事领导人才的特殊技能。一般技能,是指完成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一般技能应该包括: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超强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现代办公能力等。特殊技能应该包括:人际交往技能、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监督执行能力、战略战术技能等。

三是领导方式。领导者在具备管理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去实际行动,要能够动用他们具备的一切素养,运用所了解和掌握的一切知识信息,综合所知道的一切方法为下属提供目标、方向和激励。培养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需要引导其将所具备的素养和掌握的技能运用到领导行动中去,并掌握相应的领导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包括:为下属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身先士卒、合理奖惩、培养和指导下属、善于用人、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等。

3.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为保证国防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受到相应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确保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序而渐进地提高,应该遵循四阶段培养程序。第一阶段:初始测试。按照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设立一整套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开展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之前对国防生进行一次摸底测试,并以此建立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档案。经过测试,可以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和潜能进行了解,分析每个国防生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清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实际状况。

第二阶段:制订计划。根据初始测试的结果,分析国防生现有综合素质能力水平与培养目标和标准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培养计划可分为培养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设置培训内容、安排保障四个方面。一般来讲,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可划分为基础性学习、针对性提高、综合发展三个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可以将总体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小目标,最后将这些目标串起来,以保证实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总目标。设置培训内容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针对性原则。即在一定时期的培训内容要针对该阶段的培训目标;二是适应性原则。即培训内容的设置要考虑到院校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安排保障,具体又可分为组织保障和后勤保障,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要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机构和人员身上,确保各项培训计划内容顺利有效进行。

第三阶段:实施培训。这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的执行环节也是中心环节,培训工作的质量将决定整个培养的成效。借助目前的军政训练计划,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训的内容融入军政理论课、日常训练和假期集中训练中;开展专门的综合素质能力知识、信息技能和领导行为方式的授课培训和专家讲座,对国防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借助日常管理活动的实施,对国防生在日常管理生活中的领导实践进行指导。

第四阶段:评估总结。评估总结是对一个培养周期(即国防生培养的全过程)或一个培养周期内的某个阶段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实施效果的测评和总结。包括评估和总结两部分内容,评估主要依据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进行测量,从而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全程、全面的评估。

三、科学培养、实践提高,创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方法

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正确引导。国防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直接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灌输,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誉观、业绩观;校园里的各种人文活动,如知识竞赛、科技咨询、学术讲座、文化培训以及社团活动可以增长国防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全面提高国防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国防生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锻炼国防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是有效激励。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人文文化氛围是使每个成员的进步都能得到赞赏,每个成员作出的贡献都能得到褒奖,由此激励广大学生为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刻苦学习,不断进取。对于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来说,要积极发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作用,创建积极向上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教育氛围,促进国防生健康成长。

三是行为规范。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全体师生认同的集体意识特点,对每一所大学在评定师生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从而规范每名师生的言行举止,促使国防生形成良好的素养和行为习惯。校园文化中这些规范的内容,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形成要素,因此,利用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对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2.进行科学的教学训练培养。首先,强化理论课程学习。主要包括学习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各种军事理论、政治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理论的相关知识。理论课程学习一般有三种教学途径:一是通过非专业性的科学文化课和公共政治课,以及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较紧密的选修课程,提高国防生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二是《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规定的军政训练课程的理论课程部分,这些课程包括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理论内容,为国防生熟悉军事领导科学、军事工作的特点以及将来从事军事指挥、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是邀请综合素质能力培训机构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国防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理论和综合素质能力培训专题讲座,帮助国防生了解综合素质能力的基本原理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基本方法。

其次,突出实践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管理技能训练。军事技能训练主要是指通过日常训练或假期集中训练的方式进行规定的军事基本技能的训练。日常训练以军事基础知识学习和体能训练为主,一般安排在早操、课余时间或者体育课进行。假期集中训练一般安排在第一、二、三学年末实施,以军事训练和部队见习为主。管理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文体活动,如文艺活动、体育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培养国防生的洞察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丰富国防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素养实训总结例5

维修电工技能实训是一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术基础实践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电气安装、调试操作技能、故障分析、修复及设备检修技能、工具的使用与维护,仪器、仪表的使用与维护和安全文明生产等知识与技能,并具备维修电工中级水平,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高职业素养的面向职业岗位群的高端技能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调查和对用人单位访谈,发现尽管通过该门实训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岗位能够胜任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工作,但缺乏基本的操作规范,没有标准作业和安全文明生产的意识,学生的生产行为不符合工厂实际生产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在对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1 6S管理方式

6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六个项目,因均以“S”开头,简称6S。它是指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和物)所处状态不断地进行整理、整顿、清洁、清扫、提高素养及安全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革除马虎之心,养成凡事认真,做到自觉维护工作环境整洁明了,培养文明礼貌的习惯。整理,即将工作场所中的任何物品区分为必要的与不必要的,必要的留下来,不必要的物品彻底清除。整顿,即必要的东西分门别类依规定的位置放置,摆放整齐,明确数量,加以标示。整顿活动是建立在整理的基础上,是对整理活动的再深化。清扫,即清除工作场所内的不必要物品以及脏污,并防止脏污的发生,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清扫活动是对整理、整顿活动的深化,是整理整顿后的具体行为要求。清洁,即清洁活动室,维护整理、整顿、清扫的成果,将上面的3S 实施以标准化、规范化的形式贯彻执行下去,并持续地改进。素养,即通过宣传、贯彻6S管理体系,人人养成遵守规范的习惯,依规范行事,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公司职业氛围,整体提升公司员工的职业化水平。安全,重视成员安全教育,每时每刻都有安全第一的观念,防范于未然。以营造安全生产的环境。6S管理的精髓是: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6S管理的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6S管理起源于日本,之后在英、美等国得到推广。6S管理进入中国后,也因其行之有效,管理理念和方法迅速得到发展,运用领域已由传统的制造业发展到各行各业。

2 6S管理方式在实训中的运用

为使6S管理理念更好地融入到实训教学工程中,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和结合本课程特点以及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我们制定了表1所示的“维修电工技能实训6S管理量化标准”,以此来约束学生的操作,提升学生对先进管理理念的理解,培养职业素养。

实训开始时,向学生介绍有关6S的基本常识,使之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提前制定实训分组名单,建议分组时按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来分配,一般为每组4人,设组长1名,组长负责本组学生的具体量化工作。班长负责全班考勤,并协助实训教师协调全班整体的实训过程监督。

表1中各项具体含义是:

2.1 整理 严格禁止学生将早饭等食物带入实训场所,保障实训场所通道畅通,无障碍物。实训课前组长负责提醒组员将实训工具等用品按规定摆放位置摆好。不配合管理的,参照表1要求计分。

2.2 整顿 按照实训教师的要求,确定物品放置场所,标明放置场所,提出物品摆放要求,确定管理人(一般为组长),定期检查。

2.3 清扫 上下午实训结束前10分钟需清扫实训区域,包括实训设备、桌椅、地面。不得借口下次再来打扫,养成随时清扫的习惯。实训场地整体清扫工作也应如此操作。

2.4 清洁 工量器具每次用完均需擦净,按时保养,防止生锈。机床排故设备中有大量的电器元件,常常会由于雨天潮湿和灰尘等因素导致元件受到腐蚀或造成元件间的短路,引起非设定的故障,应当及时清洁。设备若长时间闲置,该设备应封存。

2.5 素养 强化安全操作规程的教育,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严禁串岗。根据表1的6S管理量化标准制定表2所示的记录单,对组员进行量化考核。该考核成绩占实训总成绩70%。每天实训结束后统计,第二天晨会张贴在显著位置,对表现良好的学生及时表扬,使其本人增加信心,引导其他同学向其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素养养成。

2.6 安全 学生必须接受安全教育,牢记安全用电知识、消防知识、电工人身安全知识、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及触电急救知识。凡旷课或请假的学生必须补上安全教育课,经过培训后方可进行有关的设备操作。不得带其他班级的学生进入电气实训场所,严禁窜岗或擅离岗位。未经实训教师同意严禁私自开启有关设备电源,严禁用金属丝(如铅丝)绑扎电源线,严禁用潮湿的手接触开关、插座及有金属外壳的设备,严禁用湿布揩抹上述电器,堆放物资、安装其他设施或搬移各种物体时,必须与带电设备或带电导体相隔一定的安全距离。警钟长鸣,确保实训安全进行。

2.7 实训效果评价 每个项目实训完成后,都要进行集中总结,先由学生对所在小组的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再由指导教师和其他组学生对其实训效果进行点评,使学生通过互相评比实训效果间的差距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做出改进。每次评比活动结束后,将选取1个最佳实训效果在讲台上展览,让大家感受到有良好的操作习惯就会出优秀结果,以激励学生职业素养的逐步养成热情。

整个实训效果评价和总结是通过由实训教师团队组成的评价组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技能进行评价,以答辩的形式进行。

3 结论

实践证明,按照上述6S标准进行实训过程控制实施,使学生感到了实训过程的严肃性、职业性和实用性。从一开始的抱怨、逐步适应和最终养成习惯,从对学习的盲从到积极比拼,最终他们都能自觉地遵守6S标准,专业技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实训环境脏、乱、差的情况,成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规范意识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日]佃律志著.图解丰田生产方式―图例解说生产实务[M].滕永红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素养实训总结例6

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实践,依托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已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军事素质培养是国防生培养的中心任务。当前,地方院校学习期间的日常军事训练、基层部队实践锻炼以及军事院校训练这三级培养体系已初见雏形,卓有成效。着眼未来战争,如何进一步完善国防生军事训练体系,增强培养的针对性、连贯性和整体性,提升军事素质培养质量,是国防生培养面临的又一课题。

1.当前国防生军事素质存在的问题

国防生军事素质培养,主要是通过训练教育培养国防生的军事理论、军事体育、军事技能等方面素质,帮助国防生养成良好的军人作风、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具备一定的体能储备、适应严格的军事生活、学会必备的军事常识。当前,已有数万名毕业国防生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中多数都能适应岗位需要,胜任本职工作,涌现出不少先进代表。但从部队反映的情况来看,国防生总体上在思维层次、知识储备和政治素养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而军事素质的欠缺则比较明显,成为影响部分国防生成长的短板。这主要反映在军事指挥能力缺欠,军事技能不熟练,体能储备不足,军事纪律观念较弱;对部队特别是基层的情况不熟悉,对战士缺少了解;军人气质不足,作风养成不够,尚武精神和团队意识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不够。

科学的培养机制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有效解决国防生军事素质薄弱的问题首先要在培养机制上寻求完善。要充分尊重军事人才培养规律和高校教育规律,将高校、军队、军校三个培养领域,军事技能培养、军事知识素养培养、部队环境认知三个方面,多层次内容有机融合一体,形成科学培养体系,才能有效提高培养机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整体性。

国防生的军事素质培养可在原来三个领域(高校、基层部队、军事院校)各自培养的基础上,区分为初级、二级、三级三个层次,并整合为一个军事素质培养体系,相互延续,相互反馈,通过正规、连贯、系统的训练生活,逐步提高国防生的军事素质。在校内可以通过大学生日常训练完成国防生的初级军事训练任务,掌握最基本的军事技能,如军姿、内务、队列、单兵战术、实弹射击等,养成一定的军事素养;二级训练在部队中进行,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武器装备的使用和初级指挥方面的训练,熟悉部队情况。三级培训利用军事院校进行训练,其内容不仅是任期前的岗位培训,也有对军事技能的巩固提升和对军事规律的深层次理解思考。

2.构建三级训练体系的必要性

2.1三级训练体系是适应国防生军事素质培养目标的需要。

依据2010年国家教育部、四总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国防生军政训练和任职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新时期依托普通高校国防生军事素质培养,必须以部队需求为牵引,以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为目标,遵循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和普通高等教育规律,突出解决军政素质偏弱、第一任职偏低、适应部队周期长的问题。以科学的制度体系为手段协调国防生军事素质培养的组织行为,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三级训练体系是在长期培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依据国防战略形势发展、军事人才培养规划、高校教育改革、部队建设反馈等前瞻性政策机制发展演变而来,既为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未来。它遵循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符合辩证规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国防生了解部队,熟悉军事。对国防生而言,经过三级训练体系,从军报国不仅仅是志向爱好,更将成为一种理想信念,一种责任使命。

2.2三级训练体系具备良好的实践基础。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国防生的军事训练层级体系已初见雏形。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颁布,标志着依托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工作正式启动。当前,国防生签约高校已达117所,不少院校成立了专门培养国防生的学院,拥有了比较成熟的制度机构、管理人员以及模拟营连制度,积累了丰富的国防生在校培养经验。国防生到部队锻炼一直得到很好坚持,并伴随国防生培养体系的成熟而不断发展,承训部队都把国防生锻炼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充分予以统筹保障,确保了锻炼效果。一些军区级单位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比如,自2006年开始,统一组织三年级国防生到部队进行20天实践锻炼,2007年开始统一组织一年级国防生集中进行一个月暑期基地化军政训练,2010年起统一组织四年级国防生到部队进行2个月当兵锻炼,这些举措较大幅度提高了国防生的军事素质。2009年,总部选定17所军校(军事训练机构)作为签约高校国防生暑期军政集训基地,利用第一个暑期进行基地化军政训练。4至10个月的任职培训制度也日趋完善,使国防生在军事院校得到全面充分的培养锻炼。当前,无论是部队承训单位还是高校国防生管理机构都对国防生军事素质培养有较为详细的制度规定,方法措施得力,在各自领域取得良好效果,从全局将三个领域的培训融合为一个整体、优化为一个链条,将更好地发挥出综合效应。

2.3三级训练体系职责明确分工具体。

国防生的培养是军地双方的共同职责,必须建立长效综合、齐抓共管的培育机制,军事素质培养更需要以制度机制来规范,共同执行实施。地方院校学习期间的日常军事训练、基层部队实践锻炼以及军事院校军事训练这三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各有侧重。校内的初级训练,国防生可掌握最基本的军事技能,如军姿、单兵战术、实弹射击、队列等,养成一定的军事素养;二级培训主要在部队中接受锻炼,熟悉部队,了解基层,体验兵的生活,增加对军队的感情,找到素质能力上的差距;三级军事院校训练主要强化国防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学习军事理论、军事指挥、岗前培训等。三个阶段的培养任务区分明确,目标统一,具备构成统一体系的基础条件。一方面能使军地培养机制纳入统一筹划,互通有无,互补长短,另一方面能有效进行各个阶段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形成跟踪培养机制,发挥承上启下作用,促进国防生军事素质培养更加连贯、有效。

3.科学构建三级训练体系,实现国防生培养规范化

总体来讲,三级培养体系是以部队需求为牵引,以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为目标,遵循普通高等教育规律和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军事知识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集中训练与日常养成相结合、统一标准与灵活施训相结合,突出解决军事素质偏弱、军事指挥能力偏低、适应部队周期偏长等问题,不断提高国防生军事素质培养的质量效益。

3.1初级:依托高校培养基本军事技能,掌握军事知识。

初级的时间划分主要是新生入校到毕业前。包括组织国防生新生入学前军政基础训练和在校日常军政教育训练。其中入学前军政基础训练,主要进行军事基础知识、军队优良传统以及军人体能、队列训练。在校日常军政教育训练,主要利用早操和双休日等课余时间进行,有条件的可以成立模拟连或专门的学院组织实施。军事理论学习,突出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以及军事思想、国家安全形势、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军事高科技概述、军兵种知识、军事领导科学与方法、军人心理学等课程学习,由高校纳入教学计划,采取课堂讲授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理论性、专业性强的课程,可邀请军校教员、部队领导授课,也可以大军区为单位,统一在部队聘请部分干部为国防生军事理论兼职教员,相对固定赋予授课任务,组织备课试教和到签约高校讲课,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含军量”。在校日常训练,以共同条令、军人体能、队列训练为主,高年级国防生增加相应教学法训练、武器装备操作训练等。

在校培训还包括第一学年暑期的基地化集训,主要对象是一年级国防生(当年在校选拔的二年级国防生随同参加集训),集训时间为一个月。主要巩固和扩展在校军事训练成果,完成轻武器操作使用、战术基础与防护等科目训练,组织联合作战基础知识学习。

3.2二级:依托部队培养军事组织指挥能力,熟悉部队情况。

二级培训时间主要安排在第七、八学期进行,组织到部队进行实习锻炼,主要包括当兵锻炼、入伍集训、见习代职等内容。当兵锻炼时间一般两个月左右,直接安排到战斗班排,与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训练、同娱乐,真正以普通一兵的身份感受体悟基层部队的生活;入伍集训由部队统一组织,时间一般10天左右,主要进行部队基本常识学习和军事基础科目、基本军事技能训练;见习代职时间两个月左右,主要安排班长、排长,让国防生充分感受岗位任职的能力素质要求,掌握组织基层日常工作的基本方法,提高带兵管兵能力。总之,通过二级培训,帮助国防生加强思想砥砺,提高军事素质,强化作风养成,实现思想上补课,经历上补缺,情感上补失,素质上补短,促进尽快向合格军人转变。

3.3三级:依托军事院校强化军事素养,提升军事理论水平。

此级主要进行任职前培训,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时间一般为4个月,从事军事指挥岗位的为10个月。主要帮助国防生针对第一任职岗位需要和自身军事素质养成,固强补弱,有针对性加强军兵种理论知识学习,提升军事理论水平,强化兵种专业技能培养,培养提高指挥作战、组织训练、管理教育能力,强化军官素养和基层履职能力素质。

3.4三级体系的训练内容、组训要点和考核标准。

3.4.1组织筹划。国防生在校学期军事训练计划由部队相关部门会同高校教务部门制定,日常训练所需场地、器材、设施等,由部队相关部门协调高校保障,国防生在校期间军事训练伤病的,应按在校大学生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执行,基地化集中训练实施计划由承训单位制定;当兵锻炼和军事院校培训由承担任务部队和军事院校制定。军事训练所需武器、装备、器材等,由承训单位提供,出现伤病的,由承训单位负责医疗保障。

3.4.2训练管理。在校培养中的军事训练课程纳入高校教学计划,计算学分。认真制订和严格落实学期、月和周训练计划,加强训练考勤登记,并建立训练信息档案,实行量化管理。因故未能完成规定训练内容的国防生,随下一年级国防生参训。

3.4.3教学力量。在校军事理论课程主要由高校聘请军地专家教授授课,日常训练由部队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并可组织高年级国防生骨干辅助教学。集训教学骨干由部队相关部门负责选派或高年级国防生担任,训练由承训单位负责。到部队锻炼和到军事院校的教学力量,由相关部队和军事院校负责。

3.4.4训学考评。以考促训是提高训练水平的有效手段。国防生军事训练考核可分为阶段考核、学年考核和毕业考核。其中阶段考核安排在每个训练阶段结束时进行,有的还实行每月和每学期末考核。军事理论课程考试采取学分制,体能技能项目考核评定按规定执行,采取“合格、不合格”两级制评定。军事训练项目不合格的,可安排一次补考,补考成绩为最终成绩。国防生无故不参加考核的,该科目应评定为不及格;因故申请缓考的,须经主考单位领导批准。

3.4.5激励淘汰。三级军事培训既应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又应实行全程淘汰。在校每学期军事训练、基地化集训、部队锻炼结束,均应进行考核,并把考核成绩作为国防生入党、当选骨干、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评选优秀国防生和国防生标兵等的重要依据;同时对考核评定为不合格的,应予以淘汰,确保培养人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关于加强国防生军政训练和任职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C].2010

[2]司令部、政治部、联勤部、装备部.关于组织国防生到部队当兵锻炼的意见[C].2010

素养实训总结例7

职业素质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职业素质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职业素质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不同的职业,职业素质是不同的。对建筑工人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护士职业的素质要求;对商业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教师职业的素质要求。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理实一体化课程中怎么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般情况下,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以平时为主,期末为辅。考核分理论考核和实训考核,其中,平时出勤及表现、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占20%,项目考核(操作)或单元测验(理论)占50%,期末考核占30%。这是一般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考核发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培养的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是非常优秀的,能动手,能进行项目的完成。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但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基本上没有。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针每一项实习任务,我重新设计了评价方式。见下表:

一、通过实训习惯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道德不是小事,但是却从小事做起,通过平时的操作习惯入手,由按时按量完成,通过6S管理来让学生培养诚信的道德品质。

二、学生自评的评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作风

通过学生自评,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从而看出学生的作风是否严谨通过一次次的评价让学生养成诚信严谨的职业作风

三、通过实训操作的评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实训操作就是学生的岗位能力,具体的实训操作让学生具备完成这项工作的职业技能。

四、通过自主创新和实训报告的评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自主创新能力是从事职业能不能长久的一个能力,通过创新能力的评价,让学生学会从这个职业来思考问题,而实训报告是对其职业过程的分析和总结,只有通过分析和总结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这就是职业意识。

五、通过实训答辩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

答辩是对学生认知,只有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才能进行一定的行为,没有认知的时候行为是不同的。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认知的多少和其行为的关系。通过这一个答辩具体的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

这就是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职业素质培养一点小小的心得。

参考文献:

素养实训总结例8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报刊,杂志等.

2.2逻辑归纳法:对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进行逻辑分析.

2.3调查法:调查统计河北省武术队优秀运动员阚文聪、巨文馨、郭梦娇等的膳食构成,难度等级,训练量等数据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

3.1优秀运动员膳食营养评价标准及干预

3.1.1膳食营养状况的评估

对阚文聪等运动员由教练采用食物称重法或询问法进行多次膳食营养调查,并对不符合膳食营养素和食物供给推荐参考值的状况进行及时改进。

3.1.2膳食营养评价标准:

3.1.2.1每一日总热能供给推荐参考值

优秀运动员的每日总热能供给推荐参考值按5级划分:

(1)2000-2800千卡/日(平均2400千卡/日);

(2)2200-3200千卡/日(平均2700千卡/日);

(3)2700-4200千卡/日(平均3500千卡/日);

(4)3700-4700千卡/日(平均4200千卡/日);

(5)≥4700千卡/日(平均4700千卡/日)。

有控体重和减体重要求的运动员不采用此推荐参考值。

3.1.2.2河北武术优秀运动员的一日热能供给推荐值

女:2700―4200千卡(3500)

男:3700―4700千卡(4200)

3.1.2.3河北优秀武术运动员膳食营养统计

运动员一日总热能消耗量的个体差异很大,更严格的确定运动员个体一日总热能推荐值需要采用以下方法:在运动员体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对运动员摄入的食物进行为期5天的称量,将所得数椐输入“运动员及大众膳食分析与管理系统”,计算出的热能摄入值加减10%,所得的能量摄入范围即为该运动员一日总热能供给值。

对于有减体重和控体重要求的运动员,不能完全套用以上标准,而应该做个性化的安排。在运动员处于训练最佳体重期时进行一次基础水平的膳食营养调查,然后以这一次所调查到的能量摄入值为基础,根据控体重和减体重的数量和速度的需要确定控体重和减体重期的热能摄入量。

3.2训练任务指标根据膳食营养进行量化

武术训练课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运动员在训练过程很大,在大强度难度训练时,阚文聪等运动员随着训练量的增加都出现速度减慢,出现呼吸困难等状态,从生化监测指标平均值看,血红蛋白和血睾酮下降、血尿素氮和肌酸激酶上升,表明运动员需要适应训练量和强度,有一定的疲诨累,大强度训练课的实施遇到了困难。在关注运动员膳食营养的基础上,每次难度动作训练时,采用定量完成训练任务的方法,明确按标准完成每个难度动作的次数和成功率,强化动作质量。同时客观的评价每个运动员膳食、营养、训练情况,及时了解训练内容的完成情况和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生理生化变化,为科学安排训练负荷提供建议,并根据个体的身体机能评定结果,提出针对性膳食营养品补充处方。注意及时补充多糖,增加矿物质和维生素及抗疲劳营养品的供给量,在主要膳食的供应的同时,增加运动营养品高能饮料、维他类饮料、长白景仙灵等。在逐渐增加难度训练负荷的过程中,运动员不但没有出现过度疲劳,而且生化监测指标恢复、超过原有水平,运动员在不断适应新的训练负荷刺激过程中,竞技能力得到了提高。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在安排运动员膳食时,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比例适当是十分重要的。碳水化合物被强调为运动员膳食的主要成分,有助于运动员发挥最佳运动能力;蛋白质是使机体修复的营养素;脂肪氧化时氧的利用率较低,不能满足高强度运动的需要。

4.1.2维生素和无机盐不产生能量,但它们是机体代谢所不可缺少的物质。维生素和无机盐不产生能量,但它们是机体代谢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某些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缺乏,将影响运动能力。

4.1.3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膳食营养水平和难度训练水平有着很深的联系,根据膳食营养进行定量训练对运动员做出动作难度,完成训练任务有着重大意义。

4.2 建议

4.2.1运动员必须依靠运动员膳食分析进行自动或手动配餐,并按照配餐的结果来调整食物的结构,以满足各种营养素的需求。

4.2.2定期对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生化分析,了解运动员的膳食营养及代谢状况,制定运动员膳食营养干预方案,并选定运动员应该采用的营养补充方案。

4.2.3在实施大强度难度训练时,根据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评定结果,合理补充膳食营养,促进了疲劳的消除,提高了竞技能力。

4.2.4难度训练手段与膳食营养因素相结合,提高了训练运动能力,难度训练手段的设计与实施,在考虑膳食营养补充的因素前提之下定量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51

[2]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

[3]方平.竞技武术训练方法的创新与运用[J].浙江体育科学,2008.8

[4]冯连世等.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7

[5]李诚志等.教练员训练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11.

素养实训总结例9

1 建筑专业的设计化美术课程的训练

1.1 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训练与一般性写实绘画训练的区别

建筑学专业的设计性素描和色彩写生是衔接绘画与设计的桥梁。从造型基础训练的角度出发,美术写生训练可分为一般性写实写生训练和设计训练。写实写生是为了获取造型能力的一般性规律的写生训练;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训练是以主观归纳性的艺术造型写生为主。一般性绘画的画面为一点透视,设计性绘画的画面的透视多为散点透视,和中国传统绘画有相近的地方。这种散点透视的画面的特点是:装饰性强;绘画手法丰富;构图灵活。20世纪初西方美术现代绘画主义的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马蒂斯的绘画作品,极富视觉冲击力、装饰性强,就是受东方美术的散点透视的启示,在手法上和色彩运用上大胆、自由、设计性强。

1.2 如何进行设计绘画的训练

首先进行写实性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设计化训练。设计性素描和色彩写生是介于具象绘画和平面装饰绘画之间的训练写生,与一般性绘画写生训练有相同点;画面都为焦点透视,空间、质感、虚实、肌理等因素在画面中都有所体现,把绘制对象的明暗造型、色彩冷暖、空间远近等加以概括、总结、提炼,是以客观呈现的状态为画面表现的主要形式。

接下来进行平面性设计写生的训练,目的是锻炼学生如何将三维的立体的物象通过绘画语言表现为二维绘画,通过构图、造型、色彩的装饰化处理,绘制出来。通过平面性的设计训练,使学生暂时抛却焦点透视的对客观对象立体空间感和远近虚实关系进行描绘。

再有就是意向性设计写生训练,是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中比较高级的,也是设计意识较强的训练阶段,与解构性写生的最大区别是更具抽象性,意向性写生设计训练主观表现意识更强,是打破习惯性思维、强调探索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阶段,使学生的写生作品更富有意境性、表现性、情绪性。

1.3 建筑学专业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的方法

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当中应注重主观意向的表达,丰富造型、结构、色彩关系、抽象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工具材料的应用选择,包括肌理的运用。对于学生应采取发现特色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绘画设计,给予个性的指导,开发学生的丰富的主观思维。

对于以往写生教学当中对学生是“掰开了揉碎、喂”的方法,约束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缺乏个性表现,作品过于规范,遇到问题依赖老师、依赖成品抄袭等解决,设计和创新意识淡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建筑设计写生教学和现实生活结合不紧密,设计意识培养不够。应该在写实美术写生基础上,更注重引导学生主观分析对象的绘画语言,使其画面更具创造性、目的性。

在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中,从写实性造型设计写生,到平面性造型设计写生,再到解构性和意向性造型设计写生这一限制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歌德在《自然与艺术》一书中写道:“在限制中才能显出高手,只有规律才能给人以自由”。限制与创意是可以转化的,归纳色彩写生训练正是这种规律认识可转化为表现的自由,最后,产生别具一格的、具有强烈装饰性和形式美相融的艺术品[1]。

2 在建筑学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当中培养设计意识

(1)用主观意识培养客观事物的思维。在建筑设计绘画的训练中,大家面对的静物只是个参考,是客观存在的,是为建筑设计造型作品提供的表现素材。经过素材的提炼、加工而成为设计造型作品的过程是设计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将客观事物通过归纳总结、主观重现绘制的过程,这一工作的好坏,是最终成果成败的关键。建筑设计绘画的过程是计划、制作、使用所形成的循环过程。建筑设计专业通过一系列专业基础课有目的地不断渗透和强化来实施,建筑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头、眼、手、脑相结合进行锻炼的过程。

(2)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思维意识,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想象空间,以画面有较高的可视性为前提,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思维方式,表现设计意识。比如对于一组静物造型,学生们可以画成二维的平面设计写生、可以画成三维的写实性设计写生、可以画成四维的抽象设计写生作品;用想要传达给观者的造型表情定位画面,表现出个性思维、个性意识。设计写生的训练是摒弃了客观描摹的写生方法,使每个学生笔下的对象都是各异的、生动的,造型是丰富的,是很好地培养分析设计意识的课程。

(3)培养学生用抽象的概括、观察、提炼、夸张、整合等手法进行造型设计。设计绘画写生训练通过归纳总结、绘制的过程,舍弃琐碎的绘画语言,突出主题,培养化繁为简的设计意识;在写生训练中,注意画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用设计思维把握构图、构色、构形,培养化繁为简的能力。如果写实写生是摄影的提升,那么设计绘画是写实绘画的提升,这一提升是意识上的提升,是将无意于画面的语言精简,将有力度的绘画语言强化,达到烘托主题、升华画面的目的。

3 通过设计绘画的训练培养设计意识在建筑设计当中的运用

素养实训总结例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224-02

高校团学干部是高校团学工作的参与者和领导者,是联系师生的纽带,团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团学干部的素质能力将直接决定高校团组织工作的成效。因此,培养一支优秀的团学干部队伍成为了高校团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就如何培养团学干部方面,全国各高校都有许多的模式和方法,就培养效果,尤其是在团学会干部培养规范化方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主题。

1 高校团学干部培养机制存在的不足

(1)过度依赖讲座的作用。新一届的团学会干部选拔后,高校普遍的做法是集中进行一段时间的讲座培训。这些讲座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时间过于短暂,同时过于集中,学生一下消化不了;培训人数过多,讲授效果一般,加之学生刚刚当选,没有经历过实践,理解不深刻,不能充分吸收讲座的内容。

(2)培养体系不够系统,高校除了讲座,还会采取听报告、经验交流、会议培训等方法,但这些都过于分散,随意性强,系统性、科学性不强,缺乏一定的规范,对内容之间的联系研究也不够。

(3)忽视了对团学干部自身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高校在培训团学干部时,基本会强调政治坚定、思想作风、工作能力、服务意识这几大块。而对团学干部应该具备的领导素养、演讲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把握全局、识人做人能力等综合素质缺乏有效的训练和培训。

(4)缺乏培训效果的检验体系不够健全。高校在对团学会干部培训后,就放手让团学会干部去自由发挥。缺乏对团学干部工作中表现进行跟踪,监督,同时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措施去验证培训的效果。

(5)没有对团学会干部任职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高校普遍在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没有对团学会干部任职结束后进行总结。这个环节也非常重要,总结经验教训,点评优缺点,更能有效的促进工作的开展。

2 高校团学会干部培养规范化的探析

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团学干部队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团学会干部的培养要更加系统化、精细化,首先是在内容上要规范化、具体化。内容的规范化要从不同角度去确定团学干部的培养目标,增强实际意义,服务于团学工作,贴近学生管理工作,又要培养过程的各方面。其次,培养内容又要体现出延续性和科学性,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工作内容的改变,不断进行修订和改进。按照团学干部的整个培养过程,笔者总结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规范团学会干部的培养体系。

团学会干部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每一届团学会干部培训都要有个科学的、统一的规划,同时也摈弃那些过时的,不切合实际的一些课程。把讲座、经验交流、会议报告、综合素质提升、跟踪培养机制、考核点评、总结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体系。

(2)规范提高团学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

在提高团学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主要精心选择培训教程,针对当代大学生团学干部的特点和团学工作的发展、党的理论发展,选择适合的培训内容,如:中共共产党的光荣党史;时代的呼唤、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中国梦的内涵;参加团学活动的必要性;团学干部的经历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以及结合时事热点,尤其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增强学生担任团学干部的光荣感和使命感,熏陶和培养团学干部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这些课程既要体现各级党委对团学干部的要求,每次培训前,都要广泛听取各位党课、团课专家教授的意见;也要满足团学干部对提升自我的要求。在培训课程结束后,也要采取多种形式,尤其是问卷调查和座谈两种形式,聆听团学干部的心声,充分采纳来自于团学干部的意见。将这两部分建议都汇总,进行分析研究,作为修改和提高下次培训课程的依据,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3)规范提升团学干部综合素质的内容。

在这方面,主要是开展实践技能培训与业务培训,提升团学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并使他们在工作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和感染力。具体如:演讲的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文体特长训练,文字能力,策划活动组织能力,沟通解决问题能力、传统文化等。在这些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加强培训的针对性、趣味性、实用性。不同的能力培养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演讲水平的提高,需要现场模拟,反复训练,掌握演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达到所要求的目标。组织能力的提高,就需要结合实际活动案例来进行,从活动的目标和要求入手,由教师或者经验丰富的学生干部对新晋团学干部进行分析组织活动的各种注意事项,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语言表达能力则进行普通话和说话的语速、发音、运气、停顿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干部能语言流畅,富有一定的语言感染力;文体特长训练则让学生干部任选一种体育、文艺表演,进行长时间训练和指导,让学生干部能有一项或者多项比较在行的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在工作交往中的影响力;文字能力侧重让所有团学干部具备基本的新闻写作、总结、计划、策划书等撰写能力,还重点训练团学干部撰写申报材料的能力和水平。传统文化培养则侧重于选择传统文化经典书籍进行考核,如:《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孟子》、《诗经》、《大学》、《唐诗宋词三百首》等,要求团学会干部在一定的时间段读完,再进行规范性考核。这些培训和训练,要根据团学工作的发展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修订,确保所有培训内容的规范化和有效性。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干部能切实感到自身能力有所提高,增强他们参加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工作的本领和服务学生的水平。

(4)规范团学干部跟踪培养机制。

作为高校团学工作的管理者,往往在培训结束后,就忽略了对团学干部在工作中表现的跟踪,其实这个阶段尤其重要,这既是检验培训效果的好机会,又是结合实际案列教育和提升团学干部的好时机。只有进行有计划的跟踪培养,才能确保提高团学干部的工作绩效,又减少团学干部的独自探索时间,保障工作的延续性。同时需要在跟踪培养机制上进行相应的规范,如:跟踪检验时间的确定,跟踪检验团学干部绩效的方式,根据检验结果教育提高团学干部的方法和形式,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检验方法又要有所变化。只有切实规范做好了以上几方面工作,才能保障团学干部工作方法和态度得到很好的传承和提高,才能有效地将团学工作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

(5)规范团学干部任期结束的考核点评机制。

在每一届团学干部任期结束后,总结和考核具有重要的意义,既肯定表扬任期表现好的团学干部,又对所有团学干部在工作中的优良作风和方法加以鼓励和推崇,成为他们终生受用的财富,同时还充分吸收每届工作中的创新点,并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说明和点评,避免团学干部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出现类似的情况,也作为宝贵的经验教训供团学干部进行吸收和提高。正因为如此,规范考核点评机制就尤为重要,如采取工作汇报的形式,汇报的同时,进行逐一点评和交流;采取调查问卷和座谈形式收集团学干部在工作中的优点、问题、闪光点;归纳总结所有的问题通过讲座的形式集中讲授;还可以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进行深入剖析。

团学干部是高校学生中的生力军,要加强团的建设,促进团学工作的提高和发展,培养和提高团学干部是关键,培养团学干部的关键又在于提高培养的质量,质量的提高又很有必要加强培养的规范化。在团学干部培养的规范化方面,目前我国高校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继续创新和提高,尤其是在规范化培养团学干部的模式和方法上,我们作为高校团工作的管理者,任重道远,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提高团学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推动高校团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小平.高校大学生团学干部培养机制的研究[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2):86-89.

[2] 邢立付.浅谈团学干部能力素质的提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2):111-112.

[3] 鲁宁,叶斌.高校团学干部培养体系探索与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1(3):192-193.

[4] 沈崴.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过程问题与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95-96.

[5] 房昱.加强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团学干部建设与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49.

[6] 周乃武,蒋丽娟.论新时期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与管理[J].出国与就业,2010(8):22.

[7] 马雪迎.浅谈团学干部的培养机制[J].党团建设,2010(21):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