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军事心理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1-27 13:40:04

军事心理学论文

军事心理学论文例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这一工具,不但应当从其他理论研究中借鉴,从自发的《孙子兵法》兵学理论研究中归纳、概括,更应当从加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设计中来获取。再次,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提供借鉴。一方面,科学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不但有益于深化《孙子兵法》研究和繁荣孙子学,进而为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军事文化提供有益的文化基因,而且亦有益于改进《孙子兵法》传播理念与方式、为提升《孙子兵法》文化功能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另一方面,科学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必然要涉及《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在非军事领域中的应用问题,涉及《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在我国文化产业化中的发展模式与应用路径等问题,因而加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设计,提升《孙子兵法》在经济、政治、外交等非军事领域的应用价值,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示范性意义。总之,《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兵学经典,不但是优秀的军事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科学设计其军事文化理论体系,深入研究其军事文化思想,对于创新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其意义不言自明。

科学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既要借鉴军事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亦需要有创新思维。首先,科学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可以从我国学者对军事文化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寻找借鉴。就目前而言,我国学者对军事文化理论体系的认识主要包括:有的学者认为,军事文化是由军事知识、军事价值观念和军事思维方法构成的复合体,主要包括军事思想文化、军事道德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军事科技文化、军事谋略文化、军人精神生活文化等[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先进军事文化除了上述方面外,还应当包括军事团队文化、军营文化和军事文学艺术等[2]。显然《孙子兵法》中有这些方面的文化因素,然而并没有较系统的论述,因此可以忽略不计。有的学者认为,军事文化按照形态分,有军事观念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军事行为文化、军事语言文化等。按照学科分,有军事哲学、军事政治学、军事经济学、军队政治工作学、会学、军事伦理学、军事心理学、军事历史学等[3]。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显然不宜按照现代军事学学科来分类,但确实应当包括军事行为文化、军事心理文化和军事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军事文化包括军事物化文化、军事精神文化,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军事行为文化[4]。因此,设计和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实际上也应当涵养这三个方面。有的学者认为,综合理论界的看法,实际上对于军事文化的认识大致有两种倾向:一是广义文化论,即军事文化应当包括军事物质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军事精神文化和军事行为文化;二是狭义文化论,即军事文化不包括军事物质文化,应当是纯粹的军事精神文化,这里的军事精神文化包括了上述提到的军事文化构成的主要方面[5]87-88。

因此,设计和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也主要应当从军事精神文化层面来考虑,而不涉及军事物质文化方面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军事文化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群体———军队在军事领域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军事物质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和军事精神文化,其中军事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军事科技文化、军事观念文化和军事活动文化[6]2-3。借鉴这一看法,《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应当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如果撇开孙子论述较少的物质文化问题及古代物质文化于今天的军事变革没有太大意义,则可以认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应当主要由军事观念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军事科技文化和军事活动文化构成。虽然从我国学者对于军事文化的认识方面来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很难有较统一的认识,但无疑会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其次,科学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需要运用创新思维才能解决。上述关于军事文化的认识,笔者仅仅列举了一些代表性的看法,无疑对于科学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但仅仅参考学界对于军事文化的认识来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也是不够科学的。因为:第一,简单地采用拿来主义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二,学界虽然普遍公认军事文化不应当包括军事物质文化,笔者亦赞同这一看法,因为物质只是文化的载体而已,但人类创造的军事物质财富中,显然又内化了人类的价值观、伦理道德和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因此军事文化构成中应当包括军事物化文化这一重要的要素;第三,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是否应当是军事文化。从上述综述来看,有的学者把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作为军事文化的重要方面,有的则认为军事文化中不包括军事理论或军事思想。而实际上,关于军事伦理、军事道德、军事心理、军事制度等方面的军事认识,无疑都是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的重要方面。所以笔者认为,把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归于军事文化的一个类别,在分类上就交叉重复了,而且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军事知识体系的总体概念,如果军事思想就是军事文化,则军事文化无所不包,也就没有必要专门提出军事文化概念和进行军事文化研究了。另外,军事文化又离不开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因为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是军事文化的载体,军事文化蕴含于军事思想之中。所以研究军事文化必须科学认识军事思想,这是一个重要前提,但总结军事思想本身并不是军事文化研究,挖掘军事思想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才是军事文化研究。因此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科学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应当有新的思维。笔者认为应当把握以下方面:第一,可以将《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划分为三个层次。#p#分页标题#e#

第一个层次是战略文化理论。因为《孙子兵法》主要是一部战略理论著作,它蕴含着科学的战略文化思想,不但构成了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于当今创新与发展中国战略文化亦具有科学的现实指导价值。第二个层次是军事物化文化理论。《孙子兵法》产生于春秋及其以前时代中国古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基础之上,这些物质财富内化了中国古人的科学技术知识及需求与选择。物质本身即使不能归于文化,但物质的创造包括军事物质财富的创造中,本身是融入了人类的军事文化的,因而军事物化文化是《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个层次是军事方式文化理论。人类对于军事物质财富的创造与运用,对于军事知识体系的创新与运用,都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反映了和体现了人类的军事活动方式。《孙子兵法》从许多方面总结了中国古人的军事活动方式。这三个层次,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的科学构成。笔者认为,科学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既不能简单地从军事物质文化、军事精神文化和军事制度文化等方面来构建和分类,也不能按照现代军事学学科分类来构建,这样做,只能揭示《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而不能科学反映《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层次的军事文化结构,虽然相互之间会有一定的交叉,但总体上共同构成了《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其中战略文化理论是核心,军事物化文化是基础,军事方式文化是重点。第二,应当依据上述三个层次结构,将《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设计成三个开放的体系。《孙子兵法》战略文化理论,笔者在《孙子兵法战略文化研究范式、现实意义及传播理念》一文中认为,主要包括《孙子兵法》的战略价值观、战略思维模式和战略行为选择偏向模式,而且随着更多战略文化研究范式的确立与运用,《孙子兵法》战略文化理论还可以构建出不同的理论体系[7]。

军事心理学论文例2

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开放;二是与时俱进。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创新坚持“中国特色”,但从不排斥外来先进经验,而是主张通过融入世界而提高自身的生命力。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以开放的心态,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外军事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创新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学习借鉴别国军事理论成果,是通过信息传播渠道提高军事理论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我国的《孙子兵法》在美国广为普及,现在已经成为美国军事教育、工商管理和法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必读文献。美国关于《孙子兵法》的视听文献、数字文献和网络文献出版制作方面远远高于中国。美国纽约维莱出版公司还于2000年出版发行了诠释《孙子兵法》的游戏软件。结果,美国学者对《孙子兵法》军事应用的关注度高于中国学者,大大促进了美国军事理论创新。反观我国近代军事史,之所以一再丧失军事变革的大好机遇,与当时“冷眼向洋”,耻于向外军学习尤其是学习其军事理论、军事思想等密切相关。1845年俄国赠送清廷264种图书,其中有几十种是介绍当时西方军事理论、军事技术的著作,这本是借鉴外军军事理论资源,了解西方军事思想的极好机会,但清政府却唯恐“其书不伦,徒伤国体”,全部送理藩院封存,交给耗子去批判了事。对于西方军事思想“断宜弃之不学”。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不注重借鉴外军,导致军事理论在世界上落伍,不能不说是中国在近代抵抗西方列强的战争中屡战屡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军事理论也需要在东西方军事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回顾人类思想史(包括军事思想史),许多最有开拓性的创新成果,常常发生在两条不同思想路线的交叉点上。不同文化传统和哲学背景的民族,有不同的认识思路;不同的学科研究,有不同的方法思路。在不同思路的交叉点上,不同的信息风云际会,不同的知识繁花荟萃,不同的理念争锋比锐。由此形成互动与共振,最容易产生创新的雷电。”(见李炳彦:《东西方军事文化走向融合》,引自中国谋略科学网)“东方兵学重权谋,西方兵学重技术。这是在信息时代之前东西方兵学文化上的差异,并由此产生出东西方兵学理论的不同特点。现在的情况正发生变化,在西方的兵学中,已经并继续渗入了东方的谋略思想。新军事变革正促使东西方军事文化走向融合。”(见李炳彦:《东西方军事文化走向融合》,引自中国谋略科学网)比如,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思维方式有如下几个特征:哲理性强,模糊性大;长于整体思维,短于精确分析;抽象推理多,逻辑论证少;独断性强,集谋性弱;变易理论受限,保守观念顽强;大一统思维坚韧,个性化思维不足等。而西方一些思维方式恰可以在这些方面弥补我们的不足,我们如能取长补短,不断改善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对推动我们的军事理论创新是非常有益的。此外,我们不仅要汲取他国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而且还应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这样才能够使我们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少走弯路。

再次,应立足我国国情军情,批判性地吸收外国外军的理论创新成果。剧烈的变革时期,理论创新的空间大,关注点多,我军当前在军事理论创新过程中的世界眼光、国际观念越来越强,这是好事。但采取何种方式学习借鉴外军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创新,则应立足中国国情和军情加以甄别。军事理论创新素材按其来源看,可分为引进创新与自主创新。作为一国军队而言,其军事理论创新是以引进创新为主,还是以自主创新为主,或者是二者相结合,不仅要从国情军情出发,还要从军事斗争与国家利益的需要出发。军事创新是所有军事资源新的组合,这种组合当然不是任意的组合,而是以军事资源之间的可组合性、可兼容性为前提条件的。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在推进新军事变革方面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从这点看,外军经验本身也是各自特色的反映。美军是以新的军事理论为牵引,全面展开军队转型,寻求绝对“军事优势”;俄罗斯由于经济原因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全面进行新军事革命,便把重心放在发展其“杀手锏”――战略核力量上;印度、日本和欧洲各国也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勾画各自的变革蓝图。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军情,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我们在借鉴外军军事理论创新成果的过程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引进性创新通常被认为是被动的行为,实际上,一种理论在借鉴过程中,必须不断改变或修正,必须“再发明(创造)”以使其有用。也就是说,借鉴的过程也必须是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曾指出:“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见《文集》)与军事实践整合而形成创新的军事理论,并不是现成的、可以直接套用的理论,而是针对一国一军特定的目的与对手,进行重新建构的理论。

总之,空前激荡的军事世界里,推进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创新,我们需要的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既要革新传统的思维方式,也要继承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过实践证明的东方优秀战略文化传统;要睁眼看世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也要区分良莠,不要全盘接收,更不能在战略上被人误导。

参考文献:

1、陈浩良等.中美孙子兵法图书文献比较研究[J].中国军事科学,2006(6).

2、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M].中国书店出版社,1990.

军事心理学论文例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82-02

摘要:

本文在明确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先进军事文化的根本目标的基础之上,从创新军校学员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方法上,探索军事院校培育学员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和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有效途径,进而为推动我军科学发展、有效履行使命任务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有力的文化支撑。

关键词:军人; 核心价值观; 先进军事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先进军事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核和精华,就是军委主席阐述的“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时期军校学员的价值观培育,必须坚持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为推动部队科学发展、有效履行使命任务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有力文化支撑。

1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先进军事文化的根本目标

我军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引导官兵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也就是引导官兵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既是先进军事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根本目的。

1.1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军先进军事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规定了军事文化的先进性本质。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军作为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的先进性质,体现了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体现了革命军人所应拥有的革命气节和崇高荣誉。这是保持人民军队性质、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和强大敌人的优势所在。同样,在新时期坚持我军的性质、宗旨,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也是军事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因此,军队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军事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加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建设也就抓住了军事文化建设的根本。

1.2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充分发挥军事文化作用的重要途径。

先进的军事文化作为有军事特征的先进文化,在军队建设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它具有保证我军性质的政治导向功能,具有促进我军战斗力提高的强军功能,具有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育人功能,具有充分发挥我军制度和纪律优势的规范功能。但是,军事文化只有注重培养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其作用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围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加强军事文化建设,使军事文化建设有了明确的目标,突出了重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实质上正是通过官兵自觉树立并践行核心价值观,将先进军事文化“催活”的过程,从而在军队建设中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军队“三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创新学员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途径,弘扬先进军事文化

2.1推进政治教育模式多样化,发挥综合效能。

当前,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内外多方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己经不适应现在的教育对象,必须进一步改进教育模式,使具有我军优良传统和特色的政治教育发挥新的效能。在教学理念上,要使教为主体转变为学为主体,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从注重理论转向注重现实求索,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觉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利用“专题式”、“案例式”和“研讨式”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氛围,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环节设置上,要从培养学员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为出发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和教学针对性,实现政治理论教学的育人作用。

2.2对学员加强革命军人意识教育,使先进军事文化深入校园。

军队因使命而存在,忠诚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我军官兵的全部实践,这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军校学员从穿上军装的那天起,就要以抵御外敌侵略,捍卫国家和领土完整为使命。院校是我军干部培训的源头,必须牢固树立青年学员的使命意识。院校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当前部分青年学员中存在的“仗打不起来,当和平兵”的思想,教育他们牢固树立军人意识,理解献身使命的内涵,把献身使命作为自身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教育形式上,可以采取理论灌输、宣讲辅导、参观见学、个别谈心等形式,激发他们履行使命、不辱使命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履行使命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3树典型,立榜样,激发学员奋发进取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员身边的典型真实感人,催人奋进,可信可学,教育者要抓住契机,激励他们忠实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忠诚党的事业、忠贞革命气节、忠实履行职责,自觉把学习先进典型的激情,转化为履行神圣使命的忠勇之举,转化为完成任务的实际行动,找到差距,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忠于职守,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在奋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3充分发挥驻地教育资源功能,促进学员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培育学员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依靠内部环境,还要利用外部资源,只有加强军地教育资源互动融合,形成内外互动、潜移默化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内外环境,才能把核心价值观培育建立在厚实的文化沃土中,为常态化培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该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中,从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中挖掘根脉、吸取精髓,用好民族文化资源,组织学员阅读我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故事、英模人物事迹,引导学员在感受传统文化底蕴中培育为国为民的赤子情环。院校还要注重用本单位积淀形成的传统精神和驻地特有的教育资源,设立教育基地,弘扬我军光荣传统,组织学员踏访战斗遗址、缅怀革命先烈,激励大家发扬革命传统、争当革命传人。引导学员自觉弘扬优良传统,积极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军事心理学论文例4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提出,引起了我国学者和专家的高度关注,对软实力的研究经过了一个由早期主要集中在对软实力的翻译及奈软实力学说的评价上转移到近年来对中国自身软实力及与软实力相关问题领域。近一两年来,关于软实力在军事领域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我军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专家学者就军事软实力这一理论的评述和分析文章不断涌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拓展。他们对军事软实力概念是如何认识的?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军事软实力哪些特征?运用军事软实力理论,研究了哪些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哪些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这些都是本文要着重讨论的。

一、对军事软实力概念的认识

概念界定是理论分析的前提,对军事软实力的概念进行科学分析是探讨军事软实力的基本步骤。鉴于目前军事软实力还处于探索阶段,学术界对其概念的理解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存在着各自不同的表述。但基本倾向是一致的,即把军事软实力与军事硬实力联系起来,在非物质形态的属性中规定军事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种。

1.列举法。由于人们一时难以对军事软实力准确定义,学者们便倾向于用列举的方法来表达他们对于军事软实力的理解。如有学者指出军事软实力“是指将物质与人力资源转化为有效战斗力的能力,是用非强制手段影响与塑造别国的能力,是间接形成威慑与打击能力的实力。分为凝聚力、吸纳力、创新力、整合力以及辐射力五个方面”。[1]“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军队基于自身性质、军事思想、军事文化传统、自身形象等所产生的一种战略能力。在战略应用上,软实力常常表现为用非强制手段影响和塑造他方、达到军事战略目标的能力。对己方主要体现为一种凝聚力和集成力,对敌方主要体现为一种威慑力和瓦解力,而渗透于这一切中的是一支军队的军事创新能力”。[2]“是指军事文化传统、军事理论、组织机制、战斗精神、战略战术、军队形象等无形的东西,即将人与武器粘合为有效战斗力的政治因素、精神因素、机制因素等。主要体现为军队内部和军地之间的凝聚力、精神和气势的威慑力、形象的感召力、军事创造力”。[3]“包括战斗精神、军事作风、谋略力、组织力、文化力和外交力”。[4]从总体上讲,这类定义对于理解军事软实力有一定的实用性,它简洁明了、生动形象,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从这种列举中看到军事软实力类别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但这类定义包罗万象,不具备语句精炼、结构严谨、表义准确的特点,而且抽象性不强,理论色彩不浓厚,因而不够准确和深刻。

2.抽象法。为了克服和避免列举法的弊端,新近也有人试图用抽象的方法和更精炼的语言来描述他们对军事软实力概念的理解。如有学者认为军事软实力“是用非强制手段达到军事战略目标的能力。从根本上讲,是一支军队的军事文化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军事领域内的延伸”。[5]“是指借以完成军事任务的精神文化要素”。[6]“是指国家通过柔性方式运用全部军事资源所获得的一种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7]类似这样的定义用抽象语言界定了军事软实力的涵义。这种抽象化的定义,比列举法更为有效、简洁地解释了军事软实力的本质,同时也把军事软实力的范畴充分扩大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军事软实力概念的理解至少需要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军事软实力的资源、作用方式,以及效用性。由此推及,军事软实力是指军队通过非强制手段,利用在军事实践中创造和逐步形成的非物质资源来塑造和影响目标对象,从而达到国家和军事战略目的的各种力量的总和。

二、军事软实力的特征

军事软实力虽然是军事实力的另一张面孔,但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军事硬实力相比更有它独特的特征。我军有的专家学者在对军事软实力概念研究的同时,还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军事软实力的某些特征,现综述如下:

1.军事软实力具有政治性。最先提出这个观点的是王幸生、吴志忠,他们认为,军事从来都是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的。军事软实力作为军队理想信念、价值观、军事文化等的集中体现,更鲜明、直接地体现军队性质和政治本质。政治性是软实力的灵魂,离开了主体政治目标的软实力既无意义也不存在。软实力的政治性,在其现实性上主要体现为一定历史时期的国家利益。[2]

2.军事软实力具有传承性。不同国家、民族和军队的软实力是有差异和差距的;同一国家、民族和军队的软实力在不同时期并非一成不变,也是有差异和区别的。在一支军队中,其军事软实力也必然受到其所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民族精神在军事领域里的呈现和升华,是军队传统的积淀与弘扬。如在5000多年的生生不息中,中华民族形成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80余年的战斗历程中,人民军队形成的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这些都是我军军事软实力的显著特征。[8]

3.军事软实力具有非强制性。“兵形象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军事软实力的建设与运用非常符合中国军事文化的柔武思想。如果说军事硬实力主要体现为一种直接诉诸武力的能力,军事软实力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和平运用军事力量、柔性运用军事力量的能力,一种折冲樽俎的能力,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能力。[2]

4.军事软实力具有无形性。军事软实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非物质形体,是一种抽象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军事理论、战略思维、组织体制、军事法规制度、军人核心价值观、战斗精神、心理素质、军队形象等看似无形的东西。具体地说,就是将人与武器粘合为有效战斗力的政治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精神因素、心理因素等。[5]

5.军事软实力具有依附性。军事软、硬实力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软实力需要一定的硬实力作为基础。军事软实力在发挥作用时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军事硬实力,它不可能单纯孤立地进行。军事软实力大都是无形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不可能不依赖于物质而凭空存在的,它必须以一定物质基本为依托才能得以存在并发挥作用。在军事斗争领域中,软实力的争夺与较量,必须借助一定的力量体系和相关载体才能发挥作用。[8]

6.军事软实力具有对抗性和合作性。军事软实力的主体在实施作用过程中,对抗性的特征始终贯穿其中。实施的主体会对潜在的对手通过运用软作战手段,使得己方在军事利益的争夺和控制上取得优势和主动权,为其政治利益服务。但同时,军事领域既不排斥合作,也离不开合作。军事软实力有时会在已为各自政治利益服务的基础上体现为一种合作型的能力,表现为用自身的德性、正义性、合法性吸引和影响对方。对抗与合作并存。[8]

三、军事软实力的运用与建设

1.军事软实力理论研究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论述之后开始成为我军理论界的关注热点。应用这一理论研究军事软实力建设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用的有关问题是我军学者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譬如王幸生、吴志忠认为军事软实力建设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整个战略能力的重大课题,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作为体现我们党政治优势的重要载体,作为我们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率先垂范者,作为国家尊严和威仪的重要象征,作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在提升涵养、展示国家软实力方面责无旁贷、任重道远。[2]刘戟锋则详细阐述了军队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具有先导的重要作用:第一,军队内部的组织关系是社会组织关系的范型,而军队内部组织关系的变革则是社会组织关系变革的前奏,一般社会制度只不过是军事制度的放大;第二,由军事实践所孕育发展的军事文化是一个伟大民族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路标和力量源泉,是引领全社会健康向上的精神财富;第三,军事谋略和军事伦理常常直接转化为整个社会所推崇的思维方法和伦理思想。[9]孟亮认为,军事资源的柔性运用能够增进同世界各国军队的互信、友谊与合作,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为推动我国“和平发展合作”战略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7]

2.运用军事软实力理论,研究我军军队形象、心理战、履行新使命,以及美军军事软实力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等问题。首先是军队形象问题,吴杰明认为我军要塑造良好的海外形象,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加大军队活动展示力度;第二,充分利用对外军事交流渠道;第三,正确选择和作用形象符合;第四,积极培育和宣传军队公众人物;第五,提高领导干部的形象传播素质;第六,抓紧研究制订军队形象危机应对预案;第七,积极引导危机信息传播。[10]其次关于心理战,武军仓、许涛指出军事软实力与心理战相辅相成,要深入挖掘和运用军事软实力资源来提高我军心理战建设水平:第一,挖掘和继承传统军事文化,丰富我军心理战的思想和资源;第二,发挥我军的政治优势,始终掌握心理战主动权;第三,积极履行职能使命,不断拓展心理战的途径和渠道;第四,加强信息传播能力,提高心理战整体效能。[11]刘成军认为,我军职能任务的拓展,必然要求战略手段的拓展,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履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必然需要多样化的军事能力。这种军事能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军队在锻造坚不可摧的硬实力的同时,必须建设和运用好软实力。[12]最后关于美军软实力建设的情况,李志东认为美军软实力的经验体现于:第一,重视软实力的军事用途,明确软实力的战略地位和运用原则;第二,加强国际军事交流,增加军事透明度;第三,重视战时舆论引导和信息控制,发挥心理作战和舆论宣传功能;第四,积极参与国际救援与国际维和军事行动,塑造正面军事形象;第五,提高官兵文化素质,以文化知识补充和加强部队战斗力;第六,保障军人权利,凸显军人的地位和作用,绞架军人荣誉感和使命感。其教训在于:第一,过度控制和操纵舆论,降低军方威信;第二,滥用军事力量,破坏自身军事形象;第三,挑战国际武装冲突法,陷军方于政治孤立。[13]

3.提升军事软实力的思考。王连水、倪合良在文章中指出,发展军事软实力要把好几个着力点:第一,搞好军事软实力的历史传承;第二,加强军事软实力建设的理论研究;第三,注重在心理对抗实践中发展军事软实力;第四,借鉴外军军事软实力建设和运用的经验。[6]刘源提出了提升我军软实力的几个措施:第一,把军队软实力建设纳入国家和军队建设整体布局,加大投入力度;第二,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第三,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调整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逐步形成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动作方式;第四,依法治军,提高广大官兵素质,加强对外军事宣传。第五,深入研究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规律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善于借鉴和吸收外军的先进经验。[5]王幸生、吴志忠认为加强军事软实力有四个重要方面:坚强的凝聚力、巨大威慑力、强大感召力和旺盛创造力。[3]

四、结语

我军学者对军事软实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军事软实力理论的研究;二是对军事软实力建设与运用的研究。但有些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对于诸如军事软实力的精确定义,我军软实力是怎样形成和演进的,我军软实力结构具体包括哪些东西,即我军软实力“是什么”、“历史形态如何体现”、“具体包括什么”等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和明晰;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今天,从信息化的视角探讨当代科学技术对军事软实力的影响,特别是对军队政治工作软实力的意义和影响,以及我军当前政治工作与军事软实力的相互关系及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更有待填补和强化。

参考文献:

[1]黄建国.军事软实力问题初探[J].国防大学学报,2004,(7).

[2]王幸生,吴志忠.军事软实力刍论[N].报,2007. 06.07,(6).

[3]王幸生,吴志忠.论军事软实力建设[J].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06,(4).

[4]汤光鸿.必须重视我军的软实力建设[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6).

[5]刘源.学习胡主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要思想大力加强我军软实力建设[J].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08,(3).

[6]王连水,倪合良.打赢信息化战争视阈中的军事软实力[J].中国军事科学,2008,(2).

[7]孟亮.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软实力[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84.

[8]马京成,裴国杰.军事软实力基本特征浅析[J].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08,(3).

[9]刘戟锋.刍议军队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08,(3).

[10]吴杰明.着眼增强软实力全方位塑造我军海外形象[J].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08,(3).

[11]武军仓,许涛.浅谈军事软实力与我军心理战建设[J].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08,(3).

军事心理学论文例5

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程是教育部赋予各大高校新的教学任务,也是我国《国防法》《兵役法》以及《国防教育法》授给高校神圣的职责,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军事理论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以及国家安全观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精神和爱国精神;经过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养成遵守组织纪律的习惯,并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大学生作为有文化的新生力量,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庞大的后备军队伍,因此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程的开展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明确课程定位、培养教学目标

高校要准确把握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搞好该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国防意识为出发点,使他们自觉的履行国防义务,为成为中国预备军官和兵员做准备。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决定了教育的方向,注重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军事理论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被纳入高校的课程计划,教学总共为36个课时,主要内容包括了中国国防、国际战略、军事科技和信息、军事思想等,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设置的指导文件,教学大纲对于教学对象、培育目标、课程时数都有明确的规定,体现出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具有普及性、知识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因此高校制定教学计划时深刻理解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学大纲的育人精神,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标准,开展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确保教学对象、学时学分、课程安排、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落实。二、注重军事理论内涵、突出教学重点

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安排是以《教学大纲》为根本依据,教师要明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符合大学生的教学内容作为课堂教材。从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爱国意识和责任心落实教学内容,学习国防部分应积极的了解我国军事历史和军事科技动态,根据现代军事思想内容和内涵,建立科学的军事思想观和方法论体系,学生了解当今国际国防形势和战略格局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观念和安全意识。军事科技设备的熟悉应在应用范围之内,让学生掌握高新科技知识和现代军事变革关系,并调动其学习军事科学的热情,军事信息化应以掌握战争形势和国防建设为重点,使学生为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做准备。

二、符合不同对象要求、保持教学内容新鲜

普通高校的教学计划当已经将军事理论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教师可以结合必修和选修两个方面来对军事理论课进行教学。高校的军事理论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跟随现代大学生的心理思维方向,通过新知识和新信息带动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水平的发展,将学生关心的热点事件引入教学课堂,针对、南海问题、叙利亚等危机问题展开探讨,提高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高校还可以邀请军事院校的专家进入学校,通过开展讲座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战争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从战略的角度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学生在历经高考进入高校时,普遍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能够快速的接受新鲜事物。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特点,通过武器模型的展示与国防教育基地的参观,让学生接触和了解我国军用的武器,扩展他们在军事领域方面的认知程度,满足学生对军事理论的心理需求。

三、开展爱国主题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成果

现代改革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应把我课堂环节与课外活动的相结合,把国防教育当作“第二课堂”,将国防知识融入课堂活动是新时期大学生学习军事课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在重大节假日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活动,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许多传统的文化节日,例如春节、建军节、元旦节等可以开展慰问军人的活动,清明节是我国悼念祖先的节日,大学生可组成团队一起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烈士陵园或革命领导人的故居,通过敬献花圈、瞻仰英雄碑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我国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等艰苦战斗的事件,高校在这些战争纪念日里组织学生观看富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例如《火烧圆明园》《屠城血证》等影片。高校应开展国防科普信息活动,通过军事读物、国防网站传播该课程的知识,做到富教于乐。

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水平,互联网技术作为计算机网络的典型代表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佳途径,不仅促进了大学生的对外交流,也为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进步提供了平台。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不受空间限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建立有关国防教育的网站,并运用到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学生可以自由访问“中华网-军事”“人民网-军事”“TOM环球军事”以及“新浪-军事”等网站,从中传播和转载军事网站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在网上进行双向交流,并开设军事理论的网络课程。采取网络军事知识的竞答,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军事理论教学使得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更是其深入学习和研究军事科学领域的基础。充分发挥手机、广播、电子灯箱、电视和电子屏幕等新兴媒介的作用,开展军事理论知识竟答活动和军事技能比赛,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服从教官的安排进行军事技能锻炼,课堂上对于不懂的知识点勇于提问,限制军事理论课学生请假的次数,多方面培养学生对军事领域的兴趣。

军事心理学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060-02

1周先庚教授简介

周先庚,1903年出生于安徽省全椒县,是我国现代实验心理学家,教育家。1916年,年仅13岁的周先庚考入北京清华学堂就读理工科,1924年毕业后到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文法科学习图书馆学1年,这一年里,他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5年他考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1930年获博士学位。此后即到欧洲考察,先后在伦敦、布鲁塞尔和柏林逗留1年。写了论文《心理学的电影观》,发表在美国《心理学评论》。接着他途经波兰、苏联,于1931年回到北平任职于清华大学。1937年起任西南联大哲学心理学系心理学教授,复员后回清华。1947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考察一年。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任职于清华大学,1950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教授。1982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编委。 1984年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顾问,1985年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顾问,1986年应聘为北京心理学会顾问。

2科研成就及其贡献

2.1开汉字心理学研究的先河

20年代,周先庚从事汉字横竖排对阅读的影响、汉字完形结构的实验研究,并热衷于心理实验仪器的设计与改良,他的硕、博论文都是关于四门速示器的发明,其论文在1929年第九届国际心理学会议上宣读,其后又发表在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1929年第12卷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发明的实验仪器――四门速示器,开创了汉字心理的研究领域。他的汉字心理的实验成果连续在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上发表、还撰文分析汉字的完形结构,提出汉字分析三要素,为实验工作提供了基础。论文分别发表在1929年、1930年美国两卷《实验心理学杂志》上。周先庚关于汉字阅读的研究,是汉字心理学的开创性工作,对推动汉字心理的研究和汉字心理学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2.2中国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奠基人

周先庚在从事汉字心理学研究的同时,也呼吁心理学界重视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研究。他把心理学应用于实践,为社会服务,看作是推动心理学发展的动力。

1931―1937年周先庚受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委托,在河北定县主持年龄与学习能力关系的研究,发表《定县历年测验统计结果略述》、《定县七年新法测验考试之实施结果》等论文。研究结果得出一条7―70岁被试者的识字能力曲线,被当时心理学界称为“周先庚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不同年龄阶段识字能力的变化,周先庚并对这条曲线的变化作出了适当的解释说明。这项研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典范。

1934―1935年周先庚在北平私立协和医学院脑系科指导皮肤电反射的研究,并证明皮肤导电性能的变化与情绪状态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用作侦破手段的“测谎器”,就是记录在情绪变化下皮肤导电性能的变化及其他生理、心理指标变化的仪器。周先庚关于皮肤电反射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中国关于“测谎器”研制的最早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周先生继续从事实验心理、应用心理的教学和研究。他还在一机部、北大、心理所合办的操作合理化研究班授课,编写教材,探讨人在劳动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他还著有《谈天才》等著作;翻译过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讲演集》和吴伟士的《实验心理学》等。在他七八十岁高龄时还审校过《心理学纲要》 和《心理学导论》等译著。

2.3中国工业心理学和军事心理学的先驱

1935―1937年周先庚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与陈立合作,在北平南口机车厂进行了关于职工提合理化建议的调查研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摸索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途径,这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心理实验研究。周先庚曾发表过多篇工业心理学论文,如“发展中国工业心理学之途径”、“中国工业心理学之兴起”、“工人心理考察”、“工厂建议制度”、“交通与工业安全问题”等。抗战爆发后,周先庚随清华大学南迁至昆明。1943年4-8月,在中央电工器材厂举办了工业心理讲习班,他认为“中国目前不谈建设则已,不谈经济则已,若谈建设与效率”,“工业心理学实有提倡之必要”。周先庚在30年代所从事的工业心理调查实验研究,为其后来成为中国工业心理学研究的先驱奠定了基础。

抗战爆发后,随着战争的深入,他的目光很快转移到军事心理学方面,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与现实需要,加深了周先庚对军事教育的关注,并积极主张在军事教育中加入军事心理学教育。

1943年夏,西南联大心理组曾受美国OSS(战略情报局)方面之委托,在驻昆明的美国心理作战部“专家”指导下,参与选拔中国伞兵的心理测验。 是年冬,周先庚应驻昆明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之邀请,亲赴军中考察军事心理问题,并为筹划创办“军官心理测验所” ,前后共测验受训军官一百六十八人。之后成都航空心理研究会邀请周先生前往,主持空勤飞行人员心理分析研究工作,以故未往;但其规划建议,实开中国航空心理研究之端。

“他仅在昆明一地的报纸上,就接连发表了《战时中国心理之动态》、《心理服务》、《智识从军与心理建军》、《现代心理学自然是自然科学》等文章。” 以此来呼吁当局和国人对军事心理学的重视。1945年初,他发表的《智识从军与心理建军》一文,就是结合当时正在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呼吁当局在建立新军之际,务必重视现代军事心理学教育。他批评“吾国军事教育,未免忽略现代心理学之科学性,对于实验心理学在军事方面之作用,似乎亦不注意” ;军事心理学智识,虽在欧美相当丰富,但“吾国军事学家,军事教育者,除一二人曾经习学者外,对之毫无认识。”他认为“陆军大学,中央军校及军队中,全有添授军事心理学之必要,添聘教师担任此课并筹设心理实验室,心理测验所,较完善者,可成立心理学系或心理部,专门担任全校或全军之心理工作,非如此,军事心理学在中国绝不能开展,绝不会脱离纸上谈兵之阶段”,并建议“所有陆军大学,中央军官学校及其他各分校此次智识从军,与各主要示范部队,教导团,远征军等,一律加添军事心理学课程,聘请心理学者,创立心理实验室,筹办心理测验所,增设心理学系,以便适应美国盟军最进步,最开明,最合理之认识组织与军事心理技术,而开吾国特殊军事心理研究之先河。”

他深感我国军事心理学同欧美之间差距甚大:“欧美平时对军事教育,授有军事心理智识外,在战时特别大量训练军事心理专门课程,目前我国军官学校及军队中,颇有身知现代军事心理学之重要者,然无正式行政系统,以便开设心理学课程,并聘请心理学者讲授、实习、研究实际军事心理问题。”他认为“我国若要智识从军,非彻底心理从军不可,在目前中国情况之下,若要心理建军首当改善军事教育行政系统,务使军校及军队,能应及时添设心理学课程,聘用心理专家,设立心理学系,创立心理实验室,心理测验所,以使实地研究中国特殊军事心理问题,军事心理学是有地方色彩的,西洋军事学智识,不尽趋合吾国军事组织与人事之需要”,建议“智识建军当局,切勿忘记现代科学的试验心理学,在现代军事方面之重要性,特别是军事心理学,必须打入智识军队中,然后智识从军,心理建军,乃为现代化之实议。”

2.4伟大的教育家

周先庚执教心理学近60年,为发展我国心理学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他工作勤奋、治学严谨,在教学中认真细致、严格要求。几十年来,他的学生遍布国内外心理学界,其中一些人已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知名科学家。 他高尚的职业道德更给他的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沈阳市心理研究所王树茂回忆道:“周先生堪称德高望重的学者,他不仅在学术上成就卓著,而且更具有高尚的学术品格。从我成了他的学生的那一天起,他就告诫我:‘我们搞心理学研究的.不同于搞物理、化学、生物的,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人,实验要遵循伦理原则。’……我至令仍清楚地记得周先生的教诲:任何时候任何实验,不仅绝对不可以给人的肉体和精神带来些许的伤害,而且也不能给被试者带来身体上任何的不适和心灵上的痛苦;不能把无劣迹的少年放到少年犯罪区去研究环境对人的影响;也不能把婴幼儿从养育的环境移至继养的家中,既使我们设想这种环境变化可能对孩子有利也是绝对不允许的。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务必把尊重人放在第一位。周先生所讲的这些,其实是在给我上职业道德课,是他教书育人的生动而具体的体现。” 周先庚教授以他高尚的师德,身体力行地向学生灌输心理研究者该有的职业操守。

3结语

周先庚教授终其一生都在为心理学的发展而孜孜不倦的努力,为我国心理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不仅开创了汉字心理学研究的先河,成为中国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奠基人,更为中国工业心理学和军事心理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当心理学取得今天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的一代心理学宗师――周先庚教授!

(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研究所课题项目:西南联大留美教授成就研究)

注释: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 [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心理学报》编委会.沉痛悼念周先庚教授[J].心理学报,1996年8月.

[美]克雷奇 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等.心理学纲要(上、下册).周先庚,林传鼎,张述祖等译.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1(上册). 1982(下册).

周先庚.书评《Inctustrisl Psycgology by Morris S.Uiteles.清华学报,第10卷.

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 [M].中华书局,1981.

1945年1月3日昆明《扫荡报》,第三版。原作者注释参阅文章有:军官心理测验之研究,昆明,扫荡报,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月十九、二十;军官心理测验之商榷,昆明,扫荡报,军事选刊,第二期,三十二年三月十三日及二十日;军官心理测验之实施,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哲学心理学系毕业论文;周先庚:智识从军运动之心理基础,云南日报,星期论文,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周先庚:军事教育与军事心理学,军事与政治(月刊)(印刷中).

军事心理学论文例7

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FWHorton)对信息资源的定义是“来源于文件和公文中的信息内容或信息机构、设备、人员、资金等信息资源的支持工具”。德国信息管理专家斯特洛特曼(KA Stroetmann)认为,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内容、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结构三个组成部分。以上是广义的信息资源定义,狭义的信息资源指的是信息内容本身,本研究的信息资源指的是其狭义定义。

军事医学诞生于军事需求,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武器装备和军事战略发展不断提出的医学保障新问题和卫勤新需求而进步。国外虽然没有专门的军事医学学科,但从军事医学实践来看,外军的军事医学不是简单的实施救治,而是更广泛意义的公共卫生体系。

外军军事医学的主要活动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①进行的生理和心理评估和测试,筛选适合在部队服役的军队成员;

②在驻军、单位医务室、前置和后置部署的军队医院单位、维和使命或灾难应急响应的行动区域提供医疗服务;

③开展预防医学,包括军事人员的疫苗接种、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安全、工作生活区域卫生、运动和身体训练的医疗监管、健康教育;

④研究适用于军队动物的兽药,保障军队动物享有动物保护和福利;

⑤研究军用药品、血清和疫苗等医疗材料和药剂,进行药品、血清,疫苗和手术设备的采购、存储和供应;

⑥进行军队医疗系统的财务、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设备、信息系统的管理;

⑦在研究中心、研究所、医院进行科学和医学研究。

2001年,第15届军事医学大会提出“军事医学是针对军事单位医学问题需求的知识体系”。《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2版的“军事医学”条目将军事医学定义为“研究军事活动中军队成员健康保护、健康恢复、健康促进的理论、技术和组织的特种医学,为卫勤保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以保护、恢复和提高部队战斗力”。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指的是军事医学认识主体在研究军事医学过程中所用到的,经过选取、加工、组织、序化的所有有用的信息资源,是卫勤保障所需的研究素材和信息来源。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与军事医学信息需求密切相关,种类包括图书(如《简式核化生反应手册》、《化学战生物战医学指南》、《生物防恐的生物剂检测》、《军事医学系统论》、《军事医学史》)、期刊(如Military Medicine)、报纸(如The Voice of Federal Medicine )、科技报告(如美国四大报告、英国航空委员会ARC报告、英国原子能局UKAEA报告、法国原子能委员会CEA报告、德国航空研究所DVR报告、日本的原子能研究所报告、东京大学原子核研究所报告等、会议文献(如世界军事医学大会的会议文献)、标准专利、学位论文等,还包含军事医学研究密切相关的网络资源,如军事医学专题数据库、军事医学机构的动态信息(消息、政策法规、会议消息、项目进展、出版目录等)、站点资源(军事医学科研机构、管理机构、相关公司的网站信息)等。

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

信息资源建设是指对无序状态的媒介信息进行采集、组织、加工等,使之成为可被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的全过程。信息资源优化指的是根据特定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和读者需求,调整信息资源的采选主题、学科等,整合信息资源,根据对信息资源的评价结果,剔除部分资源,增加所需的新资源,通过信息资源的采选、组织、评价、剔除循环往复的过程不断优化馆藏资源。

信息资源的采选、组织、评价和剔除在信息资源优化中的作用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资源的采选可根据读者需求、学科发展、资源共建共享需求,调整资源采选范围,突出重点学科和特色资源建设;突破传统资源类型的限制,拓展资源收藏的种类,增加数据型工具资源(基础词库、规范文档、机构词典)、事实型数据资源(科研项目库、查新项目库、专利分析库)、关联型标注资源(元数据仓储、引文数据库)、软件型工具资源(TDA、生物计算工具)的收藏。

信息资源的组织可对纸本资源进行序化和布局调整;整合电子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揭示度,实现跨库检索,提供知识关联度强、界面友好的学科服务平台;进行范围更广的资源共建共享,推动联机编目、馆际互借、协调采购等,使现有保障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信息资源的评价包括对信息资源保障、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开发组织的评价,信息资源保障评价指的是对读者需求满足率、学科覆盖率、核心书刊的拥有率等的评价;信息资源利用评价指的是对馆藏利用率、馆藏拒借率、藏书周转率、馆际互借满足率等的评价;信息资源获取评价指的是对通过网络信息资源的设备向读者提供虚拟馆藏服务能力的评价;信息开发组织评价指的是对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资源开发和组织能力的评价。

信息资源的剔除指的是根据信息资源评价结果,剔除内容成就过时、利用率低、与学科建设发展不符或重复的馆藏。

根据信息资源优化的定义,结合军事医学的学科特色,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化指的是根据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职能任务和用户需求,调整信息资源的采集范围和采集重点,进行军事医学特色资源的整合、组织与揭示,根据信息资源对满足军事医学现实、潜在及未来信息需求的评价,剔除老化资源及非密切相关资源,增加需求度强的新资源,通过资源采选、组织、评价、剔旧对军事医学馆藏不断进行的优化。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提出建立在文献分析和知识挖掘上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进一步提高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与用户需求的契合度,提升军事医学资源质量,发挥军事医学信息资源采购资金的最大经济效益,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是资源采选、资源评价、资源剔除。

二、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的研究现状

在CNKI中选择主题检索“资源优化策略”,学科范围选择“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共检得38篇文献(检索日期2015-03-25 ),筛选其中与资源优化策略研究密切相关的23篇文献。通过分析可知,国内“信息优化策略”的研究内容包括资源采选(如基于OPAC书目系统、网络数据库资源、OA资源的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采购体制的优化策略、资源组织(如建立功能完备的资源检索平台、统一的数据库导航系统,加强图书馆自建数据库建设,基于资源共建共享或资源长期保存提出的资源整合和优化、资源评价(如基于数据库利用情况、引文分析提出的资源优化策略,基于h-index指数法分析相应图书学科类别分布与价值利用程度提出的资源优化策略,基于重点专业馆藏资源保障和利用等指标提出的优化策略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中文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研究没有开展系统全面的馆藏优化研究,研究热点是网络资源、资源共建共享、资源的长期保存或开放获取等,属于广泛意义上的资源建设范畴,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资源建设策略的研究现状。

在CNKI中选择主题检索“资源建设策略”以扩展检索范围,学科范围选择“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共检得319篇文献(检索日期 2014-03-25 ),筛选其中与信息资源优化密切相关的250篇文献。为分析研究热点,将文献关键词导入EXCEL及Bibexcel软件进行关键词同被引分析,并用Vosview进行可视化(如图3)。

图3 CNKI数据库“资源建设策略”研究热点聚类

从图3可以看出,国内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热点集中在高校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及馆际合作等,内容涉及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化(包括重点学科的资源优化、特色资源建设)、网络化知识化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包括资源数字化、复合图书馆建设、开放存取等)、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馆际合作。

在SSCI中,没有检索到信息资源优化的相关文献,因此选择主题检索collec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学科选择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共检得258篇文献(检索日期2015-O5-20 )。为分析研究热点,将文献关键词导入EXCEL及Bibexcel软件对关键词同被引进行分析,并用Vosview进行可视化(如图4)。

图4  SSCI数据库collec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研究热点聚类

从图4可以看出,国外资源建设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图书馆、研究型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内容涉及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整合、信息论坛、机构知识库、本地化资源、学术交流等建设策略,研究型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全文数据库、纸本期刊等资源建设策略,数字图书馆的馆藏目录、信息服务、用户研究等优化策略。此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馆际合作等也是国外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热点。

三、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

分析国内外信息资源优化及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的研究热点,结合相关文献调研,对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分为基于读者的优化理论、基于资源的优化理论、基于计量学的优化理论。

1 基于读者的优化理论

    读者需要理论。读者需要理论由美国学者普尔(WF Poole)于19世纪提出,后来受到美国图书馆学者克特(CA Cutter)等众多学者的推崇。读者需要理论强调,馆藏建设不能只关注资源本身的价值,要重视读者的阅读需求,根据读者的年龄、学历等,有针对性地进行馆藏优化,并从合理性、需求时限、需求性质等方面对读者需求进行了划分。

社会调查选择理论。社会调查选择理论认为,资源选择应根据社会环境调查、读者需求调查结果来确定。社会环境调查包括图书馆所辖区域的人口密度、读者分布、城市发展、工业发展、社会发展;读者需求调查包含读者类型、数量、阅读兴趣、阅读内容等。

读者使用概率理论。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Shiyali RamamritaRanganathan)在1966年的《图书馆书刊选择》提出读者使用概率理论,指出采购图书应考虑读者使用的概率,选择符合读者需要、使用概率高的图书。

2 基于资源的优化理论

图书价值理论及选择理论。图书价值理论由莱布尼兹(Gottfried Leibniz)提出,麦维尔·杜威(Melvil Dewey)提出的选书“三最”原则是该理论的代表性观点。图书价值理论认为,图书价值分为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应重视图书的科学性、学术性和艺术性。莱布尼兹认为应及时地、连续地、均衡地选择有学术价值的新出书刊;麦维尔·杜威选书的“三最”原则指的是“最好的图书、最多的读者、最少的开支”。克鲁普斯卡娅、海伦汉内斯也都认为,馆藏要以最少的经济损耗提供最大的知识量。图书选择理论在19世纪由斯达索夫提出,指的是藏书补充需要经过严格选择,并突出系统化和特色化。20世纪鲁巴金提出了完整的“选书理论”及选书原则(系统性、完整性和完善性)。推瑞(C Francis K W Drury )、布斯威克(Arthur Elmore Bostwick)都认为,图书选择应同时注重知识价值和社会需求性。麦考文(Lionel Roy Mccolvin )基于图书知识价值和社会需求,提出纯理论的图书选择评分法,成为现代选择图书的重要理论之一。

馆藏分级理论。馆藏分级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指的是图书馆根据任务、读者需求等设计馆藏建设的结构体系,对资源涉及的学科、资源类型等进行分级。美国托马斯·布雷(Thomas Bray)将馆藏分为最低级、基本级、教学级、研究级、综合级5个级别;《藏书发展方针规范指南》将馆藏分为完整级、研究级、学习级、基础级、最低级5个等级。吴慰慈和刘兹恒也提出了五级结构的馆藏书结构表。

零增长理论。零增长理论也称为稳定状态理论,首次出现在1975年的阿金森报告(the Atkinson Report),指的是当馆藏达到最佳规模或成熟状态后,在不断补充新资源的同时,应适时剔除相应数量的利用率较低的馆藏,使馆藏的实际增长速度为零。

文献协调理论。文献采访协调理论在1899年由美国欧内斯特.理查森(E CRichardson)提出,1942年朱丽安·鲍依德(Julian P Boyd)提出,图书馆界应分工合作,积极收集各国具有价值的资源,编制国家联合目录以便于馆际互借。在这一理论的推动下,许多国际性的区域合作采访及全国性合作采访计划(theNational Program for Acquisitions and Cataloging)得到全面推广和实施。

书目控制论及文献控制论。书目控制论由图书馆学家谢拉(CJ H Shera)和伊根(M E Egan)于1949年提出[79],指的是通过书目系统控制文献流分布状态,以促进书目数据互换和文献资源共享。1980年威利契(Hans H Wellisch)提出书目控制的基本模型(威利契模型)}80},后来又出现了国家书目控制(NBC)、世界书目控制(UBC)、世界出版物利用(UAP)等宏观书目控制思想。文献控制论指的是文献控制系统根据内外部的信息变化进行自行结构的调节,改变文献流的分布状态,1982年,朱迪思·科林斯(Judith Collins)和鲁斯·芬纳(Ruth Finer)提出了国家层面的文献控制论。

3 基于计量学的优化理论

帕累托法则。1897年,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 )指出20%的人掌握着整个社会80%的财富,提出了帕累托法则。美国图书馆学家特鲁斯威尔将帕雷托法则推广到图书馆藏书利用中,提出了著名的“二八定律”,即20%的馆藏可以满足80%的读者需求。根据二八定律,图书馆藏书布局采用了三线典藏制。

布拉福德定律。布拉福德定律是核心期刊选择的理论基础,指的是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可分为该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区的文章数量相等,此时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期刊数量成1: n: n2的关系,核心区期刊就是该学科的核心期刊,1969年高夫曼、莫利斯证实期刊流通量的分布也近似服从布拉德福定律,1971年加菲尔德证明了被引文献在期刊分布完全服从布拉德福定律,从引文角度提出了核心期刊的定义。

军事心理学论文例8

美军历来注重加强和改进军事文化建设,并重点培育了个人的意志和需要必须服从于集体的意志和需要的纪律观念、忠于职守和对战俘实行人道主义的职业道德理念、遵守严谨秩序和严格等级的仪式和礼仪习惯、执行任务和战斗中的凝聚力和集体精神等。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军在世界范围内失去了在意识形态和军事上可以直接与之抗衡的强硬对手,美军军事文化建设与现代战争不相适应的矛盾也随之产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认识到,美军只有克服军事文化上的障碍,才能在未来更有力地应对挑战。

一、美军军事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进入后冷战时代,美军内部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军队规模、人员结构、性别比例、任务繁重的程度、组织氛围、物资状况、行动速度、技术需要等诸多方面。当前,美军建设正面临着新的转折、新的变革,对于美军军事文化建设而言,也面临着比较严重的文化裂痕,对未来的战斗效果具有重大的损害。当前,美军军事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军军事文化不断催生作战理论,但由于军事文化的局限性,美军作战理论难以适应现代战争的变化形势

总的来看,美军军事文化催生作战理论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由美国经济技术发达和历史文化背景催生的美军“火力消耗理论”。当时,军事理论的创造主要依据技术的推动,强调实力制胜。美军从独立战争到朝鲜战争之前,基本上奉行的就是这种实力与实力拼搏的理论。兰德公司政治学研究部主任波拉克评价说:“当美国军事计划人员认为可能有必要用兵时,他们更多的是注重敌方的能力,而很少考虑敌方的战略和意图”。二是由东西方文化融合催生的美军现代作战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美军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专门考察第四次中东战争,集中研究了克劳塞维茨、若米尼、格兰特、富勒、利德尔·哈特、隆美尔、成吉思汗、孙子等军事名家的军事思想,创造了一种在决战中以少胜多的“空地一体战”新理论。他们在研究“空地一体战”时,企图把孙子的智慧与克劳塞维茨的见解熔为一炉,从单纯的重力量,向既重力量、又重谋略转变。伴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浪潮,美军先后提出的“震慑”作战理论、“战略瘫痪”理论、“基于效果作战”理论、“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网络中心战”理论,都从不同角度吸纳了《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的思想。这些理论是东西方军事文化融合的产物。

然而,由美军军事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和东西方军事文化融合的不完善所产生的美军作战理论,造成军事行动与作战目标越来越相背离的局面。比如,“震慑理论”由于缺乏对人、对社会、对民族复杂性研究,企图用非接触、高强度的精确打击,来消除对方的抵抗意志,其结果是更深地埋下了复仇的种子。行动导致反行动,这是人与人竞争对抗活动中的一条铁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恐怖主义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正是美国霸权主义对外政策和“非对称军事行为”引发的,它导致美国军事组织走向了难以适应现代战争的境地。

(二)美军军事文化不断强化军人基本职业价值观,但由于社会文化的渗透,美军官兵的军事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美军能够在当前的全志愿范围内维持一支训练有素、具有战斗力的军队,得益于以传统美军军事价值观念为基石的美军军事文化。例如,自我牺牲、遵守纪律、服从法律和忠于国家等,在其基本的职业价值观体现得非常明显。但是,冷战后社会形势的变化,对美军官兵基本的职业价值观提出了挑战。问题归结为军队的职业要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自由民主的公民文化不同程度地冲淡了美军基本的职业价值观,而价值等级制度又被用来成功地、不自然地强调战争,不同程度地肯定了美军的职业价值观。这种社会文化和军事文化的交锋,给美军官兵的职业价值选择带来很大的困惑和压力。同时,军队中有很多官兵认为,他们身处的环境跟不上为实现任务而应具备的高标准的需要。虽然处于相对和平时期,但由于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各级军事单位更加频繁地使用,美军感到其运转速度更加令人紧张,工作过于繁重。一些单位还面临物资短缺、官兵收人低、性别歧视和种族不平衡等问题,军队中士气减退、满意度下降。由此,导致军方在征兵和保留人才方面显得很被动。

(三)美军军事文化倡导物质激励机制,但由于特殊军人群体的出现,美军现役人员及其家属合理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

官兵的需求是稳定军心的基本动力,需求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着战斗力。与过去相比,官兵的需求标准不断提高,内容也更加丰富。美军的调查结果表明,赴前线的官兵大都将丰厚的战区补助、优惠政策、伤亡保险等,作为一个重要条件来考虑。为解除官兵的后顾之忧,强化战斗精神,美军不得不尽可能地满足参战人员的基本物质需求。但是,由于美军拥有一支较高比例的已婚人员队伍(已婚的人数达到56%),军队中妇女的比例也是史无前例,她们中许多人进入了非传统的工作岗位和原来性别隔离的单位。

这些特殊军人群体,对于影响他们生活质量和工作满意度的许多问题抱有很高的期望值。然而,美军尚未调整和确立一种合理制度,以适应这个特殊军人群体的需要。尽管《美国军人的薪金与福利》从基本月薪和补助、其他补助项目、其他种类津贴及资金、其他福利待遇等方面对现役军人的薪金和福利作了明确规定,但现役军人及其家属提出的一些合理的生活待遇和医疗保障诉求,却难以得到满足。如,在现役军人待遇中,有一项名为“空余座位旅行”,即,服役军人及其家庭成员在飞机上存在着空余座位时,可免费搭乘或仅付较少费用。

但这项待遇推行后,也引起军人及其亲属的争议。因为,在享受这种待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便。其中最大的不便是无法预订座位,搭乘空余座位旅行无法得到保证。一位搭乘空余座位旅行的乘客可能在中途被放在任何停靠点,一切都依据其他货物或人员的搭乘情况而定。一些停靠点未设快餐店,所以旅行者有必要准备自己的食物。携有小孩的乘客还要考虑孩子的其他供应问题。这些生活质量保障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着美军的服役心态。

二、美军军事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矛盾的原因

美军军事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美军先进作战理论的产生,决定着军事组织适应战争的程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异化的民族心理衍生出美军“无所不能,无坚不摧”的狂妄

美军军事文化建设建立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上。早期的英国清教主义“宿命论”被殖民者带到美洲后,逐渐演变成美利坚民族的优越感和使命感。很多美国人认为,美国是上帝选择来拯救世界出苦海的特殊国度。在历史前进过程中,民族优越感和使命感异化为对不断强力扩张、追求全世界领导地位、时刻保持绝对优势的渴望。纵观美国历史,强力扩张不仅成为其传统,而且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已积淀成为美国深层的社会心理。

同时,在美国文化中,危机感存在于整个民族的心里。伴随着1620年“五月花号”船的成功靠岸,早期移民来新大陆“淘金”的“美国梦”,没有因为财富的增长而减弱,反而总感到自己的地位处于威胁中,在潜意识里害怕别人强大,即使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仍树立假想敌人,把自己置于威胁之中。这种无时不在的危机感,铸成了美国特有的社会心理和民族特征,影响着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为了追求“救世使命”和化解“危机感”,美国不断寻求体现自己强力意志的方式并实践之;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秩序上的领先位置,又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的强力扩张心理。这样,“无所不能,无所不摧”的救世主形象便充分体现在军事领域之中。

(二)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泡制了美军仅追求效果的作战理念

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是美国社会的主流哲学。它不但影响着美国人的世界观、战略观,而且指导着美国政治、军事的决策和行为方式。实用主义哲学是美国的本土哲学,其代表人物詹姆斯的核心思想是“有用即真理”。另一代表人物皮乐士则认为,实用主义就是从“效果”来决定意义的规则,而集实用主义之大成者杜威,更把实用主义与美国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的民族精神。

现实主义大家摩根索认为,人性本恶,并且竭力追求权力。由人组成的国家也具有追求权力的倾向。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利益不断冲突的关系,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因此,国家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权力,有了权力才能有安全。实用主义哲学和现实主义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美国人以“能否实现预期目标”来判定事物价值的观念。体现在美军作战理念上:一是为实现政治目的而使用强力军事手段。美国通常运用强大的军事实力来实现其霸权地位。二是为实现既定目标而摒弃道德约束。美国有时不顾国际社会的谴责和人道主义原则,发动本来可以避免的战争。三是为达成现实的作战目标而综合运用多种作战样式。例如,在战场上使用贫铀弹等禁用武器。四是军事理论不求完善,但求解决最紧迫的问题。

(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带来军事上的“非人本道德”观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中心思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然而,这种理论被一些所谓的学者移植到社会领域,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并在欧美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和坚定的追随者之一。他在《赢得西部》的著作中,把占领印第安人本部地区,说成是“种族发展的历史权利”。在美国,社会达尔文主义排除人本道德等社会因素。体现在政治、军事上,就是把综合实力优势作为国家之间关系的基础。因此,在发展、拥有并使用先进武器装备的基础上取得绝对优势,已成为美国战略思维的重要取向。

三、美军军事文化建设未来发展趋势

军事文化既是军事组织中比较稳定的因素,又是军事变革的关键因素。它不仅决定军事效率,而且决定着军事组织适应形势变化并为下次战争作好准备的程度。在全球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中,美军军事文化建设发展趋势凸显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视人在军事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美军认为,人是做任何事情的关键,军人永远是军队的核心。美军把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摆在战略的位置。一是贯彻两个“精英”的建军思想。通过为军人提供优厚的工资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多样的成才机会,把全社会的“精英”分子吸引到军队来;通过完善军事人才生成机制,保证军人的选拔、培养、考核、晋升公平、公正,在军营内部培育“精英”。二是为军人提供多样的培训、学习和不断受教育的机会。美军近年推出了许多配合军事文化建设的培训活动。如,陆军有“陆地勇士”培训,海军有“卓越特遣部队”培训,空军有“航空航天领导者”培训。美军还鼓励军官和士官公费到地方大学去深造和攻读学位。三是注重任用适应军事文化建设的开拓型军队领导人。通过此举,一方面,有力地倡导、启动和推进美军军事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则又加强了军事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力量。

(二)强调以创新推进军事文化建设 创新是美军军事文化的灵魂。2001年,小布什向军校学员发表讲话时说:“我们的军事文化必须鼓励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勇敢的试验。国会必须赋予国防领导人改革创新的自由,而不是仅仅搞好微观管理。”美军各军种在军事文化建设中,都把创新摆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为了加大创新的力度,推进创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美军特别强调人事政策、创新技术、科学实验和职业教育四个环节;强调保障创新人员,允许冒险、失败,抛弃用人制度上过分追求完美无缺的思想;强调为了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必须源源不断注人可靠的资金;为了保持与对手的优势,对一些能够彻底改变战争性质的风险技术要加大投人,等等。

(三)追求更高的军事文化建设目标

军事心理学论文例9

关键词: 军校学员;军事素质基础;培养模式

Key words: military academy cadets;military quality foundation;cultivating model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236-03

1 军事素质基础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广泛应用,未来战场更加激烈残酷,战争环境变得错综复杂,对军人的军事素质提出严峻挑战。总部《关于军队院校指挥生长干部“合训分流”实施意见》中明确:“合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前三年按军种打牢指挥生长军官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军事素质基础”、“人文社科基础”、“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第四学年按照兵种打牢相关的专业技术基础。笔者认为军事素质基础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丰富的军事基础理论、娴熟的军事基本技能、强健的身体素质、过硬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军人气质和较好的组织素养。

1.1 丰富的军事基础理论 军事基础理论是学习、研究军事专业和学科前沿理论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军事基础理论的内容应包括:战争史、军事思想、军事战略、军事谋略、军兵种知识、外(台)军知识、联合作战基础知识、军事训练学基础、军事训练体制法规、训练组织与实施、信息化战争概论、军队指挥学基础、军制学基础、军事教育理论基础、非战争军事行动概论、军用标准化知识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军事基础理论知识,才能丰富头脑,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才能在学习和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为掌握军事专业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为顺利成长为初级指挥军官铺平道路。

1.2 娴熟的军事基本技能 军事基本技能是人类从事军人职业的基本条件,是军人的看家本领,也是初级指挥军官履行职责的必备素质。在装备技术越来越先进的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初级指挥军人才如果没有与任职需要相适应的过硬的军事技能,就不可能带领所属分队很好地完成作战、值勤、训练、维稳平暴和抢险救灾等艰巨任务。军事基本技能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武器装备的操作使用技能,如轻武器射击、手榴弹投掷等;二是单兵战斗和生存技能,如单兵战术基础动作、防护、救护、筑城、伪装、格斗、攀登、野战生存等;三是履行指挥基本技能,如地形图使用、通信装备操作等。

军事心理学论文例10

军事文化是军人智慧的集中体现,是蕴于军队内部的“软实力”,面对新军事变革的浪潮,军事文化日益成为军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高屋建瓴地提出的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新要求,为培养武警官兵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注入了新鲜血液。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运用先进军事文化,开展教学实践是每名政治理论教员认真思考的课题。

1 深化先进军事文化认识,练好过硬有力的教员内功

“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用的。”要把发展先进军事文化落到实处,只有紧密联系学员的思想实际,才能体现教育的时代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要求教员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深入实际,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1.1 加强教员思想建设,提高职能意识,确保传播思想的正确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思想上的坚定,必须首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政治理论教员的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育人的效果,关系到培养学员的质量。所以,政治理论教员要从“为国育人,为部队育人”的角度出发,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及时研究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一是联系实际学原著。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文化的宝贵结晶,是我们坚持文化科学性、先进性的根本保证,是在发展先进文化的进程中,判断是非、辨别优劣、去伪存真、激浊扬清的强大思想武器。当代中国先进军事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军事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传播先进军事文化的过程中,针对个人实际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邓小平、、、等同志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巨大理论和实践贡献的国家重要领导人的有关论著,力求从根源上弄清弄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力戒学习中的形式主义,不懂装懂。二是与时俱进学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对我们解决教员、学员的思想问题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所以,每当我党有重大理论创新、重大政策调整时,要采取政治理论教员与领导干部同步学习的办法,让政治理论教员先学一步,为教员在思想认识上的深刻理解打下基础。三是围绕使命学决定。总参总政以及武警部队政治部的有关决定、要求,是我们搞好教学的基本依据和法规,作为教员必须熟悉掌握上级有关的指示精神和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使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符合部队官兵实际,使先进军事文化真正为部队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为此,要组织教员学好总政总部关于弘扬先进军事文化的一系列文件和有关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使大家明白肩上的重担和努力方向,增强使命意识,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1.2 加强教员对实际问题分析的理性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具体能力。同志曾经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不联系实际,不能用理论正确地说明和解决实际问题,而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断然是不会有什么成效的。因此,我们针对一些教员阅历少,很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清讲透理论问题,一些教员只能泛泛谈论学员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情况,要对教员进行先进军事文化的专题辅导。一些解决不了的或带有整体性的问题,一方面要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实际工作者进行辅导;另一方面要走出校门到兄弟院校去听报告和进行请教,从不同侧面完善教员的知识结构,加深教员对先进军事文化的理解。

1.3 鼓励教员深入生活亲身体验,提高解答实际问题能力。先进军事文化的传播要想真正贴近基层部队、贴近学员的思想,教员必须深入到基层部队和学员中间去,亲自观察了解和体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口去尝一尝。这是最直接的经验。为此,要建立以下两种制度:一是教员的课前调研、课中随机调查和课后跟踪问效,以及专项问题专题研究制度;二是教员下部队和学员队代职相结合制度。通过调研,使教员及时掌握基层官兵及学员对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疑问,缩短教员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2 挖掘先进军事文化内涵,构建系统前沿的教学内容

先进军事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学员学得不够扎实深入,特别是对最新成果学得不够全面系统的现象,要深入挖掘先进军事文化内涵,坚持“突出根本的、吸纳最新的、充实发展”的原则,不断优化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2.1 紧贴时展,把最新理论成果及时纳入教学。对党的创新理论中提出的先进文化思想要深刻领会,对军队中挖掘出的先进军事文化要深入学习理解,依据上级文件精神梳理重要理论观点,在第一时间进入《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忠诚卫士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要通过介绍党和政府以及军队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拓宽学员思维方法,使广大学员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建设的光明前景。

2.2 紧贴学科实际,把先进军事文化多层纳入教学。为增强教学的系统性,要根据不同内容和学科特点分层次进入。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基础理论课中,突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切实在真学、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引导官兵自觉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行动的先导,把创新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在《忠诚卫士修养与法律基础》、《军队基层政治工作》、《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等课中,注重融入优良传统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使官兵找到精神寄托的家园,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从我军伟大的战斗历程中汲取营养,同时,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创新和培育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新的价值观念。

2.3 紧贴使命任务,把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具体要求连续纳入教学。要根据部队的任务使命和对部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按照《中央军委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意见》的要求,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哲学社会科学在军事领域和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础》课,要开设“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哲学思考”等专题;围绕军事文化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实践要求,组织专家教授进行集中辅导,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演讲比赛。通过理论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读书讨论、影视讨论等相关配合活动,使学员懂得先进军事文化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军队的巨大作用。

3 强化先进军事文化实践,实现多维立体的育人形式

由于学员处于人生的关节点,思想的转型期,所以,在运用先进军事文化的教学中,除了采取显性课堂直接教育这一主要形式外,还通过校园内部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对学员情感、心理、认知进行间接性教育。

3.1 借助网络,搭建学员自我教育的平台。网络教育是学员自我教育的新型载体,是解决学员自主学习时间不同步、可利用的空间不同步、认识问题的程度不同步的有效运行机制。源于此,要加大对校园网的投资力度实现网络信息终端“进队、入班、到床头”,走开利用现代传媒传播先进军事文化的路子。在思想工作信息网站内,增加“先进军事文化”专栏。专栏不仅要包括国家领导人及专家关于先进军事文化的论述,总部、司令部、学校领导的讲话阐释和学习体会,教员的教案、论文,学员的体会心得等,还要有诸如西柏坡、华北烈士陵园、晋察冀革命根据地驻地红色教育资源的相关资料,及社会各界涌现出来的舍己救人、自强不息等代表了优秀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及事迹,学员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我教育、交流学习体会、疑难问题解答等。在交流对话中,增设院校领导、教员与学员的在线交流热线,相互之间可以及时进行学习交流。总之,通过运用网络这一虚拟化的重要教育载体,不仅要加大教育的信息量,拓展教育空间,而且要使学员在隐匿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能充分展现学员个性,实现思想碰撞,在思想碰撞中提高学员的认知水平和辨析问题的能力。

3.2 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多种活动,净化学员心灵。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党的方针政策的重大调整和新理论新政策的出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时机,发挥好这些有利时机的教育作用,对学员的心灵净化,激发学员的爱国热情、增强学员的忧患意识和培养学员的无私奉献精神,起着不可低估的功效。为此,院校要在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党的方针政策的重大调整和新理论新政策的出台之际,组织学员进行深入社会实际参观学习。如清明节时,统一组织学员到烈士陵园献花宣誓;在抗战胜利纪念日,组织学员到晋察冀华北军区司令部、潘家峪、梅花镇等纪念馆参观,使学员亲身感悟,深刻认识军人肩负的神圣职责“七一”组织新党员到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等革命圣地入党宣誓,返校后,发挥学员各自的特长,以弘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为主旋律,组织他们编排相声、小品、知识竞猜、演唱等文艺节目,激发学员的爱国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

3.3 注重校园环境熏陶,强化学员的素质养成。生活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人的思想道德形成的外部因素。因此,在进行政治理论课堂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对校园环境的优化整合,使学员在熏陶中受到感染,由外在的认知转化为自觉的行动。院校党委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院校建设的重点工程,使广播、影视、黑板报、橱窗专栏、文化长廊等现实化的教育载体与课堂教育融为一体,形成互补,构成和谐的育人氛围。在思想素质教育方面,为使学员始终以先进军事文化思想作指导,每个学员队要配备《邓小平文选》、《文选》、《十报告辅导读本》和历史伟人传等资料;丰富图书馆有关先进军事文化方面的藏书量。在道德素质教育方面,为使学员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院校的橱窗专栏要张贴改革开放成果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党的主要领导人的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在提高理论素质方面,为锻炼学员的理论思维,开通由学员负责主持并设置编排节目内容的“学员之声”广播站;在每周定期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及时开展影评比赛活动。在增强慎独意识方面,院校的道路两旁矗立反映先进军事文化的标语、灯箱,学员队的会议室、教室悬挂着伟人、英模画像,成为学员“凝固的教材”、“无声的老师”,使大家处处都能感受到先进军事文化的熏陶,使学员能够时刻自省、自励,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

弘扬先进军事文化是当前军队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培养军事人才的武警院校,政治理论教学要以时不待我的责任感,紧密联系部队实际、学员思想实际,积极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把教育更加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真正使弘扬先进军事文化的过程,成为促进政治理论教育不断创新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有效履行教书育人光荣使命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徐学明等.军队政治工作学原理.黄河出版社,1990:47~56

2 杨林雄等.连队政治工作教程.出版社,1994:94~96

3 苏战宝等.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社会化的几个认识问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