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模板(10篇)

时间:2022-09-27 04:22:29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例1

《革命诗抄》32开本,505页,另有彩色、黑白照片插页36页,选编了1976年清明节时人民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悼念、怒斥“”的革命诗词,全书共选录诗词967首(篇),包括代序5首、四言诗15首、五言诗75首、七言诗308首、词212首、自由体诗212首、挽联挽词80幅、悼词诔文歌曲24篇等。另附被“”篡改的一首诗原文及读《诗抄》有感3首,并选编了当时悼念活动的照片66幅。封面和封底再现了天安门成为花圈和诗的海洋的情景,书名系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题。书中介绍,此书出版之前,编者于1977年1月8日编印了《革命诗抄》油印版、8月编印了续集,受到读者欢迎与鼓励,编者为满足广大读者的愿望,又在二书的基础上增选了一部分诗词进行合编,仍以《革命诗抄》书名出版。

《革命诗抄》内页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例2

一、活动时间

3月31日 ― 4月5日

二、活动目的

通过祭扫“网上祭英烈” 活动,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们的深深崇敬和怀念之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牢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深刻领会在和平年代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贡献的意义。

三、活动内容

组织全体学生登录中国文明网,在其首页开设的“网上祭英烈”栏目,进行网上祭拜、献花、留言。同时,开展文明清明志愿服务行动,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景仰和追思。

四、活动安排

(一)3月31日——4月2日开展宣传活动。学校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宣讲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各班级组织学生学习关于清明节的有关知识,营造浓厚氛围。

(二)4月3日——4月4日组织学生登录中国文明网的“网上祭英烈”专栏进行网上祭拜、献花、留言。各班级要通过主题班会,开展追忆历史、缅怀先烈、讲述自己心目中的革命先烈活动。开展“身边的美德故事”征文比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

(三)4月5日开展文明清明志愿服务行动。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先辈的感恩怀念,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五、活动地点

网上祭奠:学校各班教室

六、工作要求

(一)学校少先队大队要进一步对活动作出部署,认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要落实安全措施,确保祭奠活动文明、安全开展。

(二)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在教室上网,指导学生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

(三)要发挥少先队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把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作为近期活动的重要内容。

2017年网上祭英烈活动方案二: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人民群众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深情缅怀为维护国家尊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昌盛和人民自由幸福而英勇献身的无数英烈。在清明节期间共同开展“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上公祭活动,是网络时代弘扬民族精神、祭奠民族英烈的新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学生,教师及家长的参与愿望。师生们通过网络可以向民族先烈敬献虚拟的鲜花,缅怀他们的英雄业绩,铭记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和抗争历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表达复兴中华的豪迈心声和坚定信念,激励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

一、活动目的

以深化“我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继续在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慎终追远、缅怀先辈,铭记革命先烈光荣事迹,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树立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人生志向。

二、活动时间

4月1日至4月8日

三、活动内容

1、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学国历史、学习英模事迹,在网上向先贤先烈鞠躬献花、抒写感言寄语。

2、广泛开展以歌颂、描绘和放飞“中国梦”为主题的征文演讲、诗歌朗诵、主题班队会、团日活动,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活动,制作“清明”节日小报,扩大网上活动效果。

四、活动安排

1.活动倡议:大队部通过国旗下演讲向全校师生发出“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上祭奠活动倡议。

2. 以中队为单位,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队会,学习英雄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为先烈献花、留言,寄托少先队员的深深哀思。

3. 要求献花、留言时写明学校、班级、姓名并写好悼词。四——六年级同学可在电脑课上由电脑老师指导完成,一至三年级同学有条件的可在家由父母指导进行。

4. 鼓励学生向家长宣传,带领家长学习英雄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将对英烈们的尊敬和怀念带到各个角落。

5. 校园小广播每天播放一个英雄故事,向同学介绍先烈的英雄事迹,激发学习对先烈的尊敬,对现代美好生活的珍惜,为国努力的精神。

6.借助“清明节祭祖”活动,让孩子了解“祭祖”的相应活动或有关习俗,留下资料或图片,回到班级进行交流学习,丰富大家对清明节的认识,引导孩子缅怀去世亲人。

7. 制作“清明”节日小报,丰富大家对清明节的认识,了解传统文化习俗。

2017年网上祭英烈活动方案三: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人民群众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深情缅怀为维护国家尊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昌盛和人民自由幸福而英勇献身的无数英烈。在清明节期间共同开展“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上公祭活动,是网络时代弘扬民族精神、祭奠民族英烈的新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学生,教师及家长的参与愿望。师生们通过网络可以向民族先烈敬献虚拟的鲜花,缅怀他们的英雄业绩,铭记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和抗争历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表达复兴中华的豪迈心声和坚定信念,激励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

活动安排:

一、活动倡议:大队部通过国旗下演讲、少先队员宣誓,向全校师生发出“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上祭奠活动倡议。

二、以班级为单位,登陆学校网站,进入英烈馆,学习英雄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为先烈献花、留言,寄托少先队员的深深哀思。

三、要求献花、留言时写明学校、班级、姓名并写好悼词。3——6年级同学可在电脑课上由电脑老师指导完成,1、2年级同学有条件的可在家由父母指导进行。各班统计好献花人数和留言人数,并选择3条优秀悼词、留言在4月21日前将表格上交大队部。

四、鼓励学生向家长宣传,带领家长一起进入我们学校链接的英烈馆,将对英烈们的尊敬和怀念带到各个角落。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例3

一、活动目的

以深化“我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继续在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慎终追远、缅怀先辈,铭记革命先烈光荣事迹,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树立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人生志向。

二、活动时间

4月1日至4月8日

三、活动内容

1、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学国历史、学习英模事迹,在网上向先贤先烈鞠躬献花、抒写感言寄语。

2、广泛开展以歌颂、描绘和放飞“中国梦”为主题的征文演讲、诗歌朗诵、主题班队会、团日活动,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活动,制作“清明”节日小报,扩大网上活动效果。

四、活动安排

1.活动倡议:大队部通过国旗下演讲向全校师生发出“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上祭奠活动倡议。

2. 以中队为单位,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队会,学习英雄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为先烈献花、留言,寄托少先队员的深深哀思。

3. 要求献花、留言时写明学校、班级、姓名并写好悼词。四——六年级同学可在电脑课上由电脑老师指导完成,一至三年级同学有条件的可在家由父母指导进行。

4. 鼓励学生向家长宣传,带领家长学习英雄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将对英烈们的尊敬和怀念带到各个角落。

5. 校园小广播每天播放一个英雄故事,向同学介绍先烈的英雄事迹,激发学习对先烈的尊敬,对现代美好生活的珍惜,为国努力的精神。

6.借助“清明节祭祖”活动,让孩子了解“祭祖”的相应活动或有关习俗,留下资料或图片,回到班级进行交流学习,丰富大家对清明节的认识,引导孩子缅怀去世亲人。

7. 制作“清明”节日小报,丰富大家对清明节的认识,了解传统文化习俗。

2017网上祭英烈活动方案二:

为加强小学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根据活动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在今年清明节前后,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以“缅怀先烈,学会感恩” 为主题的网上祭英烈活动。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时间

3月31日 ― 4月5日

二、活动目的

通过祭扫“网上祭英烈” 活动,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们的深深崇敬和怀念之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牢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深刻领会在和平年代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贡献的意义。

三、活动内容

组织全体学生登录中国文明网,在其首页开设的“网上祭英烈”栏目,进行网上祭拜、献花、留言。同时,开展文明清明志愿服务行动,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景仰和追思。

四、活动安排

(一)3月31日——4月2日开展宣传活动。学校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宣讲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各班级组织学生学习关于清明节的有关知识,营造浓厚氛围。

(二)4月3日——4月4日组织学生登录中国文明网的“网上祭英烈”专栏进行网上祭拜、献花、留言。各班级要通过主题班会,开展追忆历史、缅怀先烈、讲述自己心目中的革命先烈活动。开展“身边的美德故事”征文比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

(三)4月5日开展文明清明志愿服务行动。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先辈的感恩怀念,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五、活动地点

网上祭奠:学校各班教室

六、工作要求

(一)学校少先队大队要进一步对活动作出部署,认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要落实安全措施,确保祭奠活动文明、安全开展。

(二)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在教室上网,指导学生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

(三)要发挥少先队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把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作为近期活动的重要内容。

2017网上祭英烈活动方案三:

活动目的: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人民群众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深情缅怀为维护国家尊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昌盛和人民自由幸福而英勇献身的无数英烈。

在清明节期间共同开展“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上公祭活动,是网络时代弘扬民族精神、祭奠民族英烈的新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学生,教师及家长的参与愿望。师生们通过网络可以向民族先烈敬献虚拟的鲜花,缅怀他们的英雄业绩,铭记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和抗争历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表达复兴中华的豪迈心声和坚定信念,激励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

活动安排:

一、活动倡议:

大队部通过国旗下演讲、少先队员宣誓,向全校师生发出“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上祭奠活动倡议。

二、以班级为单位,登陆学校网站,进入英烈馆,学习英雄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为先烈献花、留言,寄托少先队员的深深哀思。

三、要求献花、留言时写明学校、班级、姓名并写好悼词。小学清明节“文明祭祀 网上祭英烈”活动,1、2年级同学有条件的可在家由父母指导进行。各班统计好献花人数和留言人数,并选择3条优秀悼词、留言在4月21日前将表格上交大队部。

四、鼓励学生向家长宣传,带领家长一起进入我们学校链接的英烈馆,将对英烈们的尊敬和怀念带到各个角落。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例4

打开杜勃的诗集《情志吟》,果然和他本人一样,干练中显示出磅礴的大气,洒脱中显示出文采的斑斓,精巧中显示出激情的张扬,灵秀中显示出造句的严酷。他的诗是抒情言志的,涉猎的范围却较广泛,大至对中国共产党华诞的欢庆,对全国政协诞生纪念日的欢呼,对改革开放的颂赞,对香港澳门回归的喜悦,小至对电灌站工地的描摹,对中学高考三夺冠的祝贺,对文物古迹的眷爱,对田野草原的咏叹。可以说,诗人的眼光是远大的,祖国发生的大事和巨变无不成为他笔下的华章。诗人的感情是细腻的,在时代生活中所受到的感悟无不变为他动人的诗句。诗人的笔是管用的,凡他欲描摹想咏叹的事物和场景,都能得到真实生动形象感人的反映和再现。这部诗集,分为《神州风韵》、《缅怀诔祭》、《咏物抒怀》、《山河绮光》、《淡泊逸情》五个部分,就说明了诗人的视野之阔,咏物之杂,兴趣之广,也同时说明了诗人的志趣之高,才气之盛,文思之雅。

杜勃同志围绕国家大事创作了不少诗篇,这些诗篇大多都能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在题为《中国共产党七八华诞庆》一词中,他写道:“七八春秋,岁月峥嵘,誉满九州。忆长征万里,南夷北荡,东征西翦,功盖千秋。铁马金戈,枪林弹雨,血染疆场岁月稠。烟尘灭,喜山河重绣,壮志方酬。”读着这样的诗句,使人不由得想到逝去的峥嵘岁月,想到扭转乾坤的那一场场战斗,想到硝烟散尽之后战地上的壮丽日出。对于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诗人激情满怀地写道:“百年荣辱苦沉沦,欣喜今天易国徽。两制归心昭日月,珠还璧返赖腾飞”(《喜迎香港回归》)。在澳门回归之际,诗人又欣然命笔:“含辛忍辱断肠愁,苦雨霜天四百秋。且喜荆开莲又放,更期梅绽渡归舟”(《澳门回归赋怀》)。北京申奥成功是神州的一大盛事,诗人也饱蘸诗情地写道:“申奥成功,久盼梦圆,了却腑铭。望长城内外,江河上下,星旗招展焰火腾升。坐守荧屏,秉灯继晷,海内城乡鞭炮鸣。看今日,得道多助,霸主魂惊”(《北京申奥成功庆赋》)。这样的诗词,或直接写史,或诱发对历史的回想,每每使人感到苦难历史的沉重,“换了人间”的喜悦,并在高扬的时代精神中受到鼓舞、激励和教育。

杜勃同志讴歌人物的诗篇都很感人。他如一位行吟诗人,在对祖国山河的游览中,每遇古代名人纪念地或纪念物,常常驻足观瞻,浮想联翩。“蜀府祠堂话孔明,或功或过任人评。三分鼎立偿夙愿,一统江山志未成”。“千评万议堪贤相,留得丹心百代名”(《武侯祠话孔明》)。“醉咏百篇诗,豪歌泣鬼神。佳吟千古颂,情系宇中人”(《瞻李白纪念馆题》)。“广厦华堂居富宦,蓬门筚户断炊烟”。“盛世神州无贵贱,普天同乐慰先贤”(《为〈茅屋被秋风所破歌〉题》)。这些诗都较精短,内容却丰,使人穿越时空,看到古时贤相及忧国忧民诗人的所思所虑,受到其追求一统、怜惜贫苦民众思想的熏染。讴歌革命先行者和当代领袖人物的诗作,更洋溢着诗人满腔的热忱,不仅声调高昂,而且情深意切,让人追思不断:“秣马兴兵四十秋,帝制展鸿猷。丰功伟业昭青史,天下为公志未休。一曲倡新孚众望,三条政策撼群酋。钟山风雨乾坤转,遗愿方酬革命谋”(《谒中山陵》)。虽只寥寥数句,就写出了孙中山先生作为革命先驱者的历史贡献。献给主席的诗多达六七首,每首都有新意,无不充满了诗人对领袖的崇敬和颂扬之情:“噩耗惊寰宇,哀声动九州。千山皆俯首,万水亦凝流。四海波涛息,九霄星月幽。丰功齐北斗,伟业耀千秋”(《再悼主席》)。悼念总理的诗有两首,也写得戚婉动情,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去岁明晨肠欲断,今宵祀祭悼忠魂。高风卓卓千秋颂,懿德昭昭万代尊。伟业巍巍光星汉,丰功赫赫沐乾坤。缟衣素袖神州痛,眼眶盈盈泪倾盆”(《仙逝一周年祭》)。《再悼邓小平同志》这首词,同样深情悲戚,感人肺腑:“日月幽幽,江河滞,浪平涛息。望海内,群山俯首,神州泣泣。两制归心成典论,三番起落心更屹。悼邓公,处处断肠人,情难易。星辰淡,人心悒。天地暗,哀声极。创丰功伟业,永辉天域。一代天骄升玉宇。千秋浩气昭青册。听歌潮,海内唱尧天,忠魂怿。”抓住古代著名人物和现代当代革命领袖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及特殊个性,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冲动的激情加以描摹,使之得到凸现,这可能是杜勃这类诗作受到注意的一个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杜勃同志还写了不少赞颂英雄和怀人念友之诗,且都平中见奇,意深情真。他追忆抗洪英雄李向群:“凶涛恶浪连天涌,澎湃心潮服狂洪。折陨华年重泰山,凛然正气树标风。”他歌颂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英姿豪魄冲霄汉,心荩何论七品官。疴重心怀民疾苦,踏冰履雪访贫寒。”他敬慕为阻挡美机侵扰而牺牲在南海的飞行员王伟烈士:“清平海域起狼烟,为国捐躯美誉传。壮志凌云齐碧汉,丹心浩气冲九天。”一位县级领导升迁外地任职,他写道:“清风两袖启新程,万缕深情系芮城。剪取尘不染,才高八斗一精英。”老教师七秩寿诞,诗人也热情地颂扬道:“三尺讲台施雨露,千支蜡烛送光明。银丝吐尽群星灿,一片丹心献赤诚。”他怀念母亲,也写得短小精干,情意缠绵:“皎皎蟾光映夜天,思亲泪水似喷泉。年年桂下听慈训,岁岁中秋伴母欢。”诗人就是用这样形象、深情的文字,写出了他对英雄、对友人、对亲人的追思与怀念。

诗主情,重真情。无情便无诗,无真情便无好诗。从上述引用的诗句中,我们明显看出杜勃同志是满怀激情和真情来写诗的,他的诗句是掏自心窝的。《淡泊逸情》这辑诗词,显然是他退休之后的诗作。在题为《工作三十年回眸》一词中,他“春霜秋露,往事堪回首。旰食宵衣不苟,廉洁清风两袖。/ 累累文牍何愁,欣然命笔春秋。虽感征途无愧,更应俯首为牛”,道出了诗人工作的甘苦和退休之后仍愿为党为人民劳作的纯洁情怀。参加了重阳节晚会之后,诗人对“叟媪重阳同聚会,花红老俏舞蹁跹”的场景加以描绘,又进而唱道:“欣逢盛世心欢畅,壮志豪情唱舜天。”诗人到了古稀之年,还作出《古稀自赏》一诗:“年老不知年已老,联诗编句自寻欢。风霜历尽身犹健,老骥心强不卸鞍。”在这些诗作中,无不跃动着诗人充沛的诗情和真情,这是健康的情,革命的情,不仅使诗跃入一个新的境界,更使读者的情绪得到一次升华。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例5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50-2一、 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简介

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中有不少悼亡的佳作,如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李梦阳的《结肠篇》等等,均写得缠绵悱恻、凄婉感人,但其创作题材和创作方法,大都以单纯的个人感情为抒情主线,以眼前景物为描写立点,以实际生活为想象依据,其风格可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而的这首词则另出机杼,别具一格。作者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相结合,将对爱侣和挚友深切缅怀的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对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捐躯的英烈的热情赞颂相结合,将细小的意象与巨大的空间相结合,将凡人与神仙、现实与虚幻相结合,熔铸出一个真情流淌而又博大神奇、崇高壮美的艺术意境。这种全部采用神话式的构思奇巧的浪漫主义创作在诗词中比较鲜见。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呢?这是因为:作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伟大革命家和政治家,固然要倾诉对爱侣和密友的深厚的个人情谊,但同时他更多的要赞颂他们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与天地同在与日月争辉的伟大精神,抒发对他们的无限崇敬之情。

二、 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的平仄韵律分析

本调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前后阙字数平仄完全相同。每阙第二句是上四下五的九子句,中间有逗,可分为两句。本调前后阙各有四处押仄韵,全词共八个韵脚。《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作者有一自注:“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这是指“舞虎雨”三个韵脚字(属《词林正韵》第四部上声;韵)跟上文的“柳九有酒袖”(属于《词林正韵》第十二部上声有韵或去声韵)不同韵,因而出现“上下两韵”,而非一韵到底,不合词谱韵律。但出于表达情意的需要,作者又认为这样上下两韵都“不可改”,改了就可能害意,故“只得仍之”,只能照旧使用它们,求其韵脚大体相近和谐即可。这一例证说明,尽管对诗词用韵是很严谨的,对词谱的韵律了如指掌,但有时为了服从表情达意的需要,宁可冒“破韵”之嫌。其实并没有视《词林正韵》为“雷池”。他清楚的知道,在前人的作品中也有异部通押的范例。

三、 《蝶恋花・答李淑一》的音乐分析

这首歌的旋律基本以我国民族五声调式(bB宫)为基础,采用了不同调式的转换,使歌曲的音乐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表现力。其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例6

1934年10月,“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红军被迫长征。由于在兴国作战时受重伤,不得不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迫于西安事变的压力和全国人民的抗战呼声,23日,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实行全面抗日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10月,中共中央派同谈判,将南方八省边界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如何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组织好各根据地游击队的集中改编,而又保持游击队的独立性,是当时极为重要和复杂的问题。

1937年11月中旬,奉命到湘赣边传达中央指示。游击队将他送到湘赣临时省委驻地甘子山。由于十年内战,军队在苏区杀害了几十万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做梦都想消产党游击队,当时山下还驻有大量军队,这些都使湘赣省委负责人认为没有同合作抗日的可能,下山去和天天打自己的军队谈判岂不等于投降?过去曾多次有“上级来人”诱骗他们下山,因此他们怀疑是“叛徒”,将他捆绑在省委驻地的竹棚子旁边。当省委开会研究要将他处决时,大声说:“不能杀,杀掉我,你们要犯大错误!”第二天,开会公审,借辩护的机会,有理有据地就当前日军大举侵略中国,党中央决定合作抗日等作了说明和宣传。许多同志被说服了,他们决定缓杀,派交通员下山了解情况。交通员下山带回了中共中央《告全党同志书》和是党代表的公函。省委书记谭余保看了文件激动得热泪滚滚,拉住说:“我险些误了大事。”却亲切地对他说:“你很坚强,是个好同志。”

在等人的努力下,南方游击队迅速完成了改编任务。当时,有些人认为抗日就要完全相信,依靠,有了“和合作到底”的思想。则认为,现在民族矛盾虽然占主要方面,但阶级矛盾依然存在,合作抗日是有条件的。他在完成各游击队的改编任务,率队到皖南集结时,对当时的形势深有感触,口占《生查子》一首:

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

回念旧时人,潸然泪沾袖。

抗日是中心,民主能自救。

坚定勉吾侪,莫做陈独秀。

此诗形象地说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强调“抗日是中心,民主能自救”,但同时借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惨痛历史经验,明确提出必须正确处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统一和独立、团结和斗争的关系问题这一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课题。

故国旌旗到江南

1938年5月,根据“向敌后进军,发动广泛的敌后战争”的电示,率领新四军一支队挺进江南敌后。6月中旬,与粟裕率领的先遣支队在溧水会师。面对军队的节节败退,决定在江南尽快打个胜仗,以打击日军的骄横气焰,鼓舞民众的抗日斗志,震慑汉奸,团结友军。6月17日晨,粟裕率先遣支队和一支队部分部队完成了破袭铁道的任务,又抢抓战机,在镇江西南的韦岗设伏歼灭了从镇江开向南京的日军车队,击毁敌汽车4辆,毙敌13名,伤敌78名,缴获4车军用品。此次挺进江南首战告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战信心。他们用缴获的战利品布置了一个展览,当时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争相参观,新四军英勇善战的美名一下子传播开来。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豪情满怀,挥笔赋诗《韦岗初战》:

故国旌旗到江南,

终夜惊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

脱手斩得小楼兰。

(前两句后改为“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收入《诗词选集》1977年版)

一片丹心照汉旗

即今抗日艰难日,

累累新坟启我思。

五年碧血翻沧海,

一片丹心照汉旗。

这是《 “七七”五周年感怀 》的诗句。在艰难困苦的敌后抗战过程中,许多战友相继牺牲,在坚信抗战必胜、民族解放的曙光必将来临的同时,的内心也满是伤痛。为了悼念战友,他写下多首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悼念诗词。

1940年10月,闻知一位身负重伤的新四军女战士在牺牲前对同伴说“革命流血不流泪”,很有感触,写下了《记遗言》:

某女同志渡江遇敌负伤,临殁,同辈皆哭。乃张目视曰:“革命流血不流泪”,言讫而绝。余闻而壮其言,诗以志之。

革命流血不流泪,

生死寻常无怨尤。

碧血长江流不尽,

一言九鼎重千秋。

此诗既是对新四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赞颂,又集中表现了对革命战士的人生观、生死观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认同,反映出对革命事业的忠贞和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

1942年3月,日军侵占苏北海安,日伪想利用当地著名人士韩紫石的声望,一再逼他出山担任伪江苏省省长。韩紫石严辞痛斥,并以死殉节。

韩紫石,海安著名人士,民国初年曾任江苏省民政长、安徽省民政长、山东省长等职。他在苏北上层人士中威望很高。多次与之交往,曾书赠“杖国抗敌,古之遗德,乡居问政,华夏有人”的诗联给他。

韩紫石殉节的噩耗传来,十分悲愤,写下一首七律,深表哀悼和敬意:

忍视神州竟陆沉,

几人酣醉几人醒?

坚持晚节昭千古,

誓挽狂澜励后生。

御侮力排朋党论,

同仇谋止阋墙争。

海陵胜地多人杰,

信国南归又见君。

1944年9月,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在河南夏邑与顽军作战中牺牲。作为与彭雪枫生死与共的战友,十分悲痛,写下了缅怀战友的诗句,至今读起来仍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淮北哀音至,

灯前意黯然。

生平供追想,

终夜不成眠。

……

吾人事革命,

生死本寻常。

所痛风云急,

中原丧栋梁。

……

君我成永别,

(后改为“尔我竟长别”)

多年患难同。

我身惜后死,

努力贯初衷。

(后改为“永矢贯初衷”)

万众瞩目清凉山

1943年11月,电召赴延安参加七大。沿途经淮北、山东、晋冀鲁豫和陕甘宁各抗日根据地。看到各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抗日热情高涨,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八路军、新四军日益壮大,心潮澎湃,写下了大量的诗篇,对抗日根据地作了热烈的歌咏。“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山一程,水一程,万里长征足未停。太行笑相迎。”“峥嵘突兀吕梁雄,我来冰雪未消融。花信迟迟春有脚,夕阳满眼是桃红”。

由于七大延期,他在太行根据地住了一段时间。1944年1月,写下130余行的长诗《过太行山书怀》,对太行抗日根据地作了热情洋溢的赞颂,对以为首的党中央表达了仰慕之情。其中有诗句曰:

吁嗟呼!

黄河东去汇百川,

自来表里太行山。

万年民族发祥地,

抗战精华又此间。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代表华中和新四军在会上发言,并被选为中央委员。七大的召开,使我党达到了空前团结和统一,回顾中华民族的百年灾难,展望即将来临的胜利曙光,激情满怀,赋《七大开幕》诗一首:

百年积弱叹华夏,

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做主,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例7

万物复苏的季节,清明以春回踏青的悠扬,以思念感怀的委婉向我们走来,为缅怀先辈和革命英烈,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桃园小学党支部结合“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组织学生开展了“继承革命先烈志 争当奋发好少年”清明经典诵读大会。全校师生认真准备,通过了解所背诵毛主席诗词的背景、意义了解历史,感受到一代伟人的胸襟和志向,体会到主席笔下的宏伟气概与那段峥嵘岁月。

大会伊始,全体师生神情肃穆,低头向不惧牺牲、无私奉献的用特殊的付出与担当诠释着信仰和忠诚的凉山州牺牲的30名救火英雄致以哀思。丰碑常在,英雄永存,桃园小学用特殊的方式缅怀和悼念他们,也表达了一种精神的传承。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例8

词最先是作为一种配乐歌唱的歌词出现的,属于音乐文学的形式范畴,它是在隋唐之际配合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一种新型歌词形式。所以,从晚唐五代以来,词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供给伶工、歌女歌唱,以满足小朝廷君臣追求享乐的需要。入宋以后,新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词的发展,而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更有利于词的兴盛。政局多变、党争激烈的时代使他们比以往的词人更普遍、更多地体验到命运的坎坷、人生的失意、仕途的蹭蹬。因而,宋代文人主要表现的是个体生存的忧患和人生失意的苦闷,从而实现了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他们用诗文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而用词来抒写纯属个人生活的幽约情愫。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主要用来娱情。 随着词体的发展和创作环境的变化,宋词并不是一味满足樽前筵下,舞榭歌台的需要。

北宋初,士大夫晏殊、欧阳修已经开始尝试用词来表达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真情实感,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一些大自然的景象和社会现象,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和理想。从而拓展词的题材,提高词的品性,不同程度的逐步呈现出一种向传统的"言志"的诗越来越靠拢的趋势。如果说晏、欧两人以自己的创作,多少突破了传统的"词为艳科"的藩篱,在由词向诗流动的长河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的话,那么,就词的发展上看,苏轼的词正是一个转折点,他把词推到一个更为宽阔的道路上,对词的开拓和变革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词一扫五代余风,开创豪放词派,敢于突破声律,不让音乐把它捆死,将只表现 "爱情"的词扩展为表现"性情"的词,将只表现"柔情"的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的词,(1)使词象诗歌一样可以充分表现创作主体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性情怀抱,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独立抒情文体。把词堂堂正正的引入文学的殿堂,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树立了词史上的里程碑,大大促进了宋词的发展,使宋词进入了鼎盛时期。这就是苏轼对词做出的最杰出的贡献,而实现这一贡献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变革词风。无论是拓展内容,还是新化形式;无论是突破风格,还是超越人生,苏轼都以其极大的热情、卓越的才能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努力。

一、内容的拓展 苏轼对词的内容的改造是全方位的,一部《东坡乐府》不仅几乎涉及到所有传统诗的题材,而且拓展了词的题材。

(一)悼亡之词在传统的抒情诗所表达的个人情感中,最动人的是生离死别之情,以词写悼亡,是由苏轼首创。在东坡夫人王弗逝世十年之后,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凄厉的音响,不断变换节奏的句式,恰当地表现心潮的激荡和抑郁不平的情怀,是中国词史上第一次把悼亡题材引入词中,另一首《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将咏梅与悼亡合写,以花喻人,含蓄空灵,感情真挚,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苏轼的悼亡词足以与此前最着名的晋人潘岳与唐人元稹的悼亡诗鼎足而三。

(二)农村之词 与山水诗一样,描写农村风情、景物的田园诗也一直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苏轼不仅注重内心世界的开拓,还注重外在世界的拓展。苏轼之前的词作,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而描写农村人物,反映农村风情,以农村题材入词,于文人词中则始于苏轼。他在徐州写下的五首《浣溪沙》集中表现了这方面的成就,他出身于士大夫之家,但常以"世农"自谓,在《浣溪沙》中"使君元是此中人 "就说明了他与农民的感情是相通的。正因为具有这种难能可贵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历任地方官时,能不忘人民的疾苦。而且,这些词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仲夏时分的农村风情图,这就为南宋词人大量创作此类作品开辟了道路。

(三)言志之词 宋朝几乎从立国起就一直受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侵扰,但宋朝皇帝却制定并推行了重文轻武,重内轻外的基本国策,这就造成了在宋朝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怯弱苟安、及时行乐的厌战心理。因此,盛唐那种描写边塞的奇异风光、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歌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主义精神的诗篇在北宋文坛中是极其少见的,就连被西夏人称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龙图老子"范仲淹所写的着名词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也只是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悲凉气氛,而缺乏一种豪迈昂扬的情绪,以至于被欧阳修嘲为"穷塞主之词"。(2)然而,在东坡集中已有了某些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以及感慨的词篇,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实际上已经将词涉足于中国传统诗歌的最高境界--言志的境界了,为南宋词人言志词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开拓词之境域,丰富词之内容,苏轼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除了开创词的悼亡题材、农村题材、言志题材之外,他还在词中大量描绘了自己的日常交际、闲居读书以及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为我们研究苏轼以及宋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赠答词、送别词、田园词、爱情词、咏物词、咏史词、谐谑词等都蕴含于苏轼的词中。这样一来,苏轼不仅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而且更有助于丰富词的情感内涵,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使词从 "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平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二、形式的新化 苏轼对词风的变革,除了拓展词的题材与表现功能外,还体现在他对词的创作理念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诗词一体、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

(一)诗词一体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突破了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诗庄词媚" "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新词,此古人之长短句诗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轼不仅将词与诗相提并论,而且认为词就是诗,只不过词与诗在外在形式上存在差别,但它们二者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该是一致的。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的文学地位提高,使词与诗具有同等的地位,所以,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将诗的题材与风格引入词中、实现诗词的相互渗透与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以诗为词 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就是"以诗为词",也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体现在:以诗入词,运用题序和典故。

1.以诗入词 以诗入词也就是取意于诗,在苏词中,以诗入词的词作并不少见,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取意于李白《把酒问月》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起舞弄清影"取意于李白《月下独酌》中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在词的创作中取意于诗,就会使词的创作不拘谨,不受束缚,有较高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古人的诗被信手拈来随意放入词中,自然地表现创作主体的心灵世界、性情怀抱,让我们不能不感叹苏轼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才能,为后代文人的词创作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2.运用题序 苏轼之前的词,大多是应歌而作的代言体,只要词有调名,表明其唱法即可,所以,绝大数词并无题序。苏轼则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所以,词人所抒的是何种情志,词是因何事而发,苏轼以题序的形式在他的词作中都有所交代和说明。他在词中与诗一样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例如:《水调歌头》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不仅交代了创作的时间、缘由,也确定了词中所抒情感的指向。还有一些题序与词本文在内容上有互补作用,如《满江红》(忧喜相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等,词序用来纪事,词本文则着重抒发由其事所引发的情感。有了词题和题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3.运用典故 词中用典既是一种代替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词中用典始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在苏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实性。词中两处用典,上阕用孙郎射虎之典,以孙郎自喻,不仅显示出自己的胆略和勇气,而且表达了为国立功的雄心。下阕用持节云中之典,以魏尚自比,希望被朝廷起用,实现自己许身报国的愿望。这两处用典表达了词人深厚的爱国热忱。这样一来,以典入词,以典中之事融为己事,以典中之情化为己情,不但扩大了内容,增加了词的容量,使词能总揽古今之事,而且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风格的突破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他在《与鲜于子骏》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颇壮观也。"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词的"风味"提出来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人",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一)追求豪放风格 虽然苏词仅存362首,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例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是苏词中第一首豪放词。词的上阕写出猎,场面热烈,气概豪迈。词的下阕写请战,壮志豪情,慷慨豪雄。一方面表现了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又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样的壮志豪情一洗绮香罗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使词从花间月下、浅斟低唱之中,走向广阔的生活天地。苏轼的奔放之情怀、雄伟之志向都能在词中一一得以表现,与他宽阔的心胸、坦荡的襟怀相映衬。苏轼的豪放词中出现的景物都显得气象宏大,气魄非凡。由于他独特的审美趣好,所取之景多为清新明丽者,于是,清雄旷达便成为苏轼豪放词的典型特征。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这三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从而铸成了一种豪放不羁与抑郁顿挫相结合的创作风格,在偎红依翠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正是这一风格,至南宋为辛弃疾发扬光大,构成辛弃疾豪放词的基调,对南宋的爱国词有直接的影响。宋胡寅在《酒边集序》中称道苏词:"一洗绮香罗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揭示出苏轼对这类词所创造的一种新的美学风范。(3 )

(二)扩大婉约意境 除了豪放风格的词作,苏轼在婉约词的创作上,也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就反映了东坡词的另一种风格,情调幽怨、缠绵。如果咏物词仅仅停留在咏物上,那么无论写得怎样曲尽妙处,终归意义不大,境界不高。但是,在曲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来写人物的情思,不停留在物本身上,这样咏物就有涵义。苏轼着墨写扬花的神态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借写扬花描绘出一副闺中少妇怨春、思春、柔肠愁断的图画,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甚至我们也可以认为:此词是以扬花比拟人的飘零沦落,隐约地寄托了词人个人身世的感慨。周济所说的北宋词"无寄托"不可一概而论,像苏轼这样的咏物词就是另有所寄托的,王国维对此词推崇备至,他说:"咏物之词,自东坡《水龙吟》为最工。"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东坡《水龙吟》起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不离不即"指的就是咏物词的写法,即:不要停留在物上,要有所拓展,但也要切合咏物。(4)这就在创作方法上为后人的咏物词创作开拓了道路。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例9

        词最先是作为一种配乐歌唱的歌词出现的,属于音乐文学的形式范畴,它是在隋唐之际配合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一种新型歌词形式。所以,从晚唐五代以来,词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供给伶工、歌女歌唱,以满足小朝廷君臣追求享乐的需要。入宋以后,新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词的发展,而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更有利于词的兴盛。政局多变、党争激烈的时代使他们比以往的词人更普遍、更多地体验到命运的坎坷、人生的失意、仕途的蹭蹬。因而,宋代文人主要表现的是个体生存的忧患和人生失意的苦闷,从而实现了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他们用诗文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而用词来抒写纯属个人生活的幽约情愫。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主要用来娱情。 随着词体的发展和创作环境的变化,宋词并不是一味满足樽前筵下,舞榭歌台的需要。

        北宋初,士大夫晏殊、欧阳修已经开始尝试用词来表达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真情实感,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一些大自然的景象和社会现象,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和理想。从而拓展词的题材,提高词的品性,不同程度的逐步呈现出一种向传统的"言志"的诗越来越靠拢的趋势。如果说晏、欧两人以自己的创作,多少突破了传统的"词为艳科"的藩篱,在由词向诗流动的长河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的话,那么,就词的发展上看,苏轼的词正是一个转折点,他把词推到一个更为宽阔的道路上,对词的开拓和变革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词一扫五代余风,开创豪放词派,敢于突破声律,不让音乐把它捆死,将只表现 "爱情"的词扩展为表现"性情"的词,将只表现"柔情"的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的词,(1)使词象诗歌一样可以充分表现创作主体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性情怀抱,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独立抒情文体。把词堂堂正正的引入文学的殿堂,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树立了词史上的里程碑,大大促进了宋词的发展,使宋词进入了鼎盛时期。这就是苏轼对词做出的最杰出的贡献,而实现这一贡献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变革词风。无论是拓展内容,还是新化形式;无论是突破风格,还是超越人生,苏轼都以其极大的热情、卓越的才能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努力。 

        一、内容的拓展 苏轼对词的内容的改造是全方位的,一部《东坡乐府》不仅几乎涉及到所有传统诗的题材,而且拓展了词的题材。 

        (一)悼亡之词在传统的抒情诗所表达的个人情感中,最动人的是生离死别之情,以词写悼亡,是由苏轼首创。在东坡夫人王弗逝世十年之后,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凄厉的音响,不断变换节奏的句式,恰当地表现心潮的激荡和抑郁不平的情怀,是中国词史上第一次把悼亡题材引入词中,另一首《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将咏梅与悼亡合写,以花喻人,含蓄空灵,感情真挚,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苏轼的悼亡词足以与此前最著名的晋人潘岳与唐人元稹的悼亡诗鼎足而三。 

        (二)农村之词 与山水诗一样,描写农村风情、景物的田园诗也一直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苏轼不仅注重内心世界的开拓,还注重外在世界的拓展。苏轼之前的词作,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而描写农村人物,反映农村风情,以农村题材入词,于文人词中则始于苏轼。他在徐州写下的五首《浣溪沙》集中表现了这方面的成就,他出身于士大夫之家,但常以"世农"自谓,在《浣溪沙》中"使君元是此中人 "就说明了他与农民的感情是相通的。正因为具有这种难能可贵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历任地方官时,能不忘人民的疾苦。而且,这些词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仲夏时分的农村风情图,这就为南宋词人大量创作此类作品开辟了道路。 

        (三)言志之词 宋朝几乎从立国起就一直受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侵扰,但宋朝皇帝却制定并推行了重文轻武,重内轻外的基本国策,这就造成了在宋朝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怯弱苟安、及时行乐的厌战心理。因此,盛唐那种描写边塞的奇异风光、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歌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主义精神的诗篇在北宋文坛中是极其少见的,就连被西夏人称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龙图老子"范仲淹所写的著名词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也只是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悲凉气氛,而缺乏一种豪迈昂扬的情绪,以至于被欧阳修嘲为"穷塞主之词"。(2)然而,在东坡集中已有了某些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以及感慨的词篇,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实际上已经将词涉足于中国传统诗歌的最高境界--言志的境界了,为南宋词人言志词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开拓词之境域,丰富词之内容,苏轼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除了开创词的悼亡题材、农村题材、言志题材之外,他还在词中大量描绘了自己的日常交际、闲居读书以及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为我们研究苏轼以及宋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赠答词、送别词、田园词、爱情词、咏物词、咏史词、谐谑词等都蕴含于苏轼的词中。这样一来,苏轼不仅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而且更有助于丰富词的情感内涵,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使词从 "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平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二、形式的新化 苏轼对词风的变革,除了拓展词的题材与表现功能外,还体现在他对词的创作理念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诗词一体、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 

        (一)诗词一体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突破了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诗庄词媚" "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新词,此古人之长短句诗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轼不仅将词与诗相提并论,而且认为词就是诗,只不过词与诗在外在形式上存在差别,但它们二者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该是一致的。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的文学地位提高,使词与诗具有同等的地位,所以,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将诗的题材与风格引入词中、实现诗词的相互渗透与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以诗为词 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就是"以诗为词",也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体现在:以诗入词,运用题序和典故。 

        1.以诗入词 以诗入词也就是取意于诗,在苏词中,以诗入词的词作并不少见,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取意于李白《把酒问月》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起舞弄清影"取意于李白《月下独酌》中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在词的创作中取意于诗,就会使词的创作不拘谨,不受束缚,有较高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古人的诗被信手拈来随意放入词中,自然地表现创作主体的心灵世界、性情怀抱,让我们不能不感叹苏轼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才能,为后代文人的词创作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2.运用题序 苏轼之前的词,大多是应歌而作的代言体,只要词有调名,表明其唱法即可,所以,绝大数词并无题序。苏轼则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所以,词人所抒的是何种情志,词是因何事而发,苏轼以题序的形式在他的词作中都有所交代和说明。他在词中与诗一样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例如:《水调歌头》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不仅交代了创作的时间、缘由,也确定了词中所抒情感的指向。还有一些题序与词本文在内容上有互补作用,如《满江红》(忧喜相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等,词序用来纪事,词本文则着重抒发由其事所引发的情感。有了词题和题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3.运用典故 词中用典既是一种代替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词中用典始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在苏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实性。词中两处用典,上阕用孙郎射虎之典,以孙郎自喻,不仅显示出自己的胆略和勇气,而且表达了为国立功的雄心。下阕用持节云中之典,以魏尚自比,希望被朝廷起用,实现自己许身报国的愿望。这两处用典表达了词人深厚的爱国热忱。这样一来,以典入词,以典中之事融为己事,以典中之情化为己情,不但扩大了内容,增加了词的容量,使词能总揽古今之事,而且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风格的突破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他在《与鲜于子骏》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颇壮观也。"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词的"风味"提出来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人",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一)追求豪放风格 虽然苏词仅存362首,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例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是苏词中第一首豪放词。词的上阕写出猎,场面热烈,气概豪迈。词的下阕写请战,壮志豪情,慷慨豪雄。一方面表现了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又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样的壮志豪情一洗绮香罗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使词从花间月下、浅斟低唱之中,走向广阔的生活天地。苏轼的奔放之情怀、雄伟之志向都能在词中一一得以表现,与他宽阔的心胸、坦荡的襟怀相映衬。苏轼的豪放词中出现的景物都显得气象宏大,气魄非凡。由于他独特的审美趣好,所取之景多为清新明丽者,于是,清雄旷达便成为苏轼豪放词的典型特征。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这三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从而铸成了一种豪放不羁与抑郁顿挫相结合的创作风格,在偎红依翠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正是这一风格,至南宋为辛弃疾发扬光大,构成辛弃疾豪放词的基调,对南宋的爱国词有直接的影响。宋胡寅在《酒边集序》中称道苏词:"一洗绮香罗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揭示出苏轼对这类词所创造的一种新的美学风范。(3 ) 

        (二)扩大婉约意境 除了豪放风格的词作,苏轼在婉约词的创作上,也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就反映了东坡词的另一种风格,情调幽怨、缠绵。如果咏物词仅仅停留在咏物上,那么无论写得怎样曲尽妙处,终归意义不大,境界不高。但是,在曲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来写人物的情思,不停留在物本身上,这样咏物就有涵义。苏轼着墨写扬花的神态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借写扬花描绘出一副闺中少妇怨春、思春、柔肠愁断的图画,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甚至我们也可以认为:此词是以扬花比拟人的飘零沦落,隐约地寄托了词人个人身世的感慨。周济所说的北宋词"无寄托"不可一概而论,像苏轼这样的咏物词就是另有所寄托的,王国维对此词推崇备至,他说:"咏物之词,自东坡《水龙吟》为最工。"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东坡《水龙吟》起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不离不即"指的就是咏物词的写法,即:不要停留在物上,要有所拓展,但也要切合咏物。(4)这就在创作方法上为后人的咏物词创作开拓了道路。

清明悼念英雄诗词例10

清明祭英烈学生心得感想范文一

每到清明都会想起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余韵悠远,流传至今。

在这段时间春回大地,天清地明的时期,怎么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呢?让我们更深一层了解一下中华传统节日,清明节与上巳节和寒食节有关。上巳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古人往往会淋水洗浴,郊游踏青。而寒食节就没有这么欢乐了,这个期间古人会禁烟火,只吃冷食祭拜祖先,在随后的演变中上巳节和寒食节,清明节最终三节合一,成为我们现在熟悉的清明节!

如今的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于人文风俗为一体。我们在这一天追忆已故的亲人,哀悼与思念更是在感恩中继续前行,我们更应该铭记那些为了民族独立解放,为了国家繁荣富强贡献生命的英雄烈士!

2021年的清明节又多了一份悲痛与哀悼,因为又有一批英雄为祖国,为人民献上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在疫情中战斗牺牲的医务人员和民警都是我心中的烈士,其中有一位英雄让我记忆最深刻。他就是英雄革命先烈董存瑞的外甥艾冬!

去年2月22日,北京市公安局法制总队信访支队民警艾冬在在抗震一线的时候突发脑出血不幸牺牲。他是以另一种方式成为了英雄!他去年年仅45岁,和我的爸爸年龄相仿,我想到了他的儿女怎么办啊?看到每天报道中为这次新型冠状疫情而牺牲性命的医生护士,一方面是悲痛,另一方面又是感动!

今后的我们不崇拜明星,不追逐网红,我们崇尚英雄,尊重烈士。我们要珍惜这份静好岁月,努力学习,学好本领 也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为祖国的崛起壮大,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一份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让长眠于地下的英烈们得到安息!

清明祭英烈学生心得感想范文二

革命烈士陵园为松柏环抱、绿荫满园,安静庄严。宛若我们今天参观观烈士陵园的心情肃穆、感动。

烈士,一个让人敬佩又感动的词话。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似乎已经遗忘了这个词语,美好而安逸的生活让我们心中很少有激情。但昨天的参观,让我们的血液再次沸腾。

几十年来,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已深入人,这种奉献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士的精神风貌和革命斗志,我们在烈士墓前充满敬意的宣誓,向革命烈士一样为共产主义奉献终身,我们献上了花,那是凝聚着我们无限情感的一束花,或许无烈们也在看着我们,这样一代新中国的儿女,如何来完成他们胃完的使命。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生命更崇高意义在于为人民们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朱瑞将军、赵一曼、杨清宇同志,无数叫上名的,叫不名的都让我们震撼了。包括凉山的三十名烈士。烈士永生,浩气长存!我曾怀疑过人的永生,但当乐观豁达,坚定的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汇聚到一个人或一群人身上时,那便是永生。

烈士们已经离开了我们,解读他们,只能通过一块块碑文,一座座坟墓,从他们附近走过,仿佛接受了人生的洗礼,此次学习升华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真切的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英雄气概,深切体验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革命先烈的一幕幕事迹总是浮现在眼前:在战火的硝烟中前仆后继的战士,在新中国建设中立我工作的劳动者,等等,我的心灵深深体会看这次参观受到的洗涤和震撼。那些名字被刻在纪念碑上的革命先烈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们给我们留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纵观他们为国家的建上和繁荣强盛而奋斗的壮丽生涯,我深切的感到,在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的鼓舞下,我国几代优秀现中华儿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为新中国的崛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巨大的作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鼓舞和激励了整整几代中国人,我们今后的道已有了方向,向烈士们一样,坚持奋斗,永不放弃,永不言败。

归去的路上,迎着阳光的面容依旧充满的敬意,又一次经过高高的纪念碑,向烈士们致敬,献上我们最崇高的敬意,庄重的凝视他们。

清明祭英烈学生心得感想范文三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也是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革命先烈们有的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

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拼搏。你们倒下了,但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了,他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去继承你们未完成的事业;先烈们,是你们把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爱化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先烈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时刻,又是你们抛去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遍祖国大地。

面对你们,我们怎么能不肃然起敬?你们的辉煌业绩,将深深地刻在史记上!你们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我们敬慕你们,无私奉献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无数的革命先烈,有了你们的崇高,有了你们的无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战争的年代照就了烈士们的勇敢与坚强,和平美好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学知识、长才能、为祖国奉献的机会。我们有信心,因为我们有榜样!同学们,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应该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要爱自己,更要爱祖国,我们要发奋学习,为她增光,为她添彩!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

清明祭英烈学生心得感想范文四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当清明节来到之际,我们总会去扫墓或者祭祀。

一转眼,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来到了,虽然我没法去烈士陵园扫墓,但是我们将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来祭祀他们——为了祖国而牺牲的英雄们。

刘胡兰,一位年仅15岁的小女孩,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视死如归,从容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的一生虽然只有短暂的15年,然而这一生却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