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电大金融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0-11 06:43:42

电大金融论文

电大金融论文例1

《报告》显示,2014年移动金融势头发展迅猛,移动支付用户比例成倍增长,尤其是在远程支付方面,2013年的远程支付的用户比例为13.3%,2014年则达到了37.8%。

这也显示出了手机银行业务的巨大发展潜力。该报告预测,2015年个人手机银行将出现爆发式增长,用户比例将达24%,超过4成的用户将通过手机银行购买理财产品。

该报告还指出,中国电子银行业务连续五年呈增长趋势,2014年个人电子银行用户比例为43.1%,同比增长7.2个百分点。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总经理季小杰认为,2014年电子银行领域最突出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网络金融高歌猛进,直销银行陆续上线,银行系P2P逐渐被大众认可,微信银行服务深入人心,创新型产品不断涌现,移动金融快速发展,电子银行业正在进入精细化客户管理时代。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指出,一年多来,金融领域最引人瞩目的话题是互联网金融,其中包括互联网支付、P2P网贷、股权众筹等各种新业态,在业界讨论得广泛热烈,实践得红红火火。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实践,虽然有关各方分歧依然不少,但共识越来越多。其中主要的共识之一,就是无论在哪种业态下,都必须最大限度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电大金融论文例2

【论文摘要】:电子银行的 发展 已经是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在我国发展电子银行的原因和制约条件,并指出我国要克服各种障碍,促进电子银行的发展。 

 电子银行的发展已经是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发展电子银行的原因 

 

 1.  经济 社会的发展要求一种新的支付体系与其相适应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要求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告诉我们,经济领域一旦出现资源的不合理运用就会出现帕累托改进的空间。调剂资金余缺是银行的基本职能,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必将会出现规模更大的资金流,运用传统的货币支付体系将会产生各种资源的浪费,所以经济金融市场的顺利运行要求电子银行这一新的支付体系来满足更大的资金支付和转移。 

 

 2.  科学 技术的进步为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进入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了飞速发展。这就带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金融也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无论是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还是国内的金融市场开放方向,其趋势都将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更加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平台,科学技术的进步正是为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各种基础金融服务结合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将会使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服务迅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 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是金融服务网络化,这一趋势促使

 

 2. 城市 网络 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这里说的基础设施是指 发展 电子 银行必须的网络软件和硬件设施。

 

电大金融论文例3

前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向线上转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线上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而且能够更好的契合线上中小企业的特点。目前线上供应链金融市场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现象。一方面电商平台凭借其“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掌握了平台上的交易信息与信用记录数据,为在平台上进行交易的网商提供融资贷款。最具代表性的是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另一方面传统的商业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或者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来布局线上供应链金融,如中国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合作提供的“网络联保贷款”等;以及中国工商银行的“网贷通”“易融通”等。

一、线上供应链金融概念研究

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电子商务必将成为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Cronin( 1997)[1]。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实践和研究正处于由“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的转型整合期,而且实践方面超前于理论的研究。李明锐(2007)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指出第三方平台背景下的供应链融资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渠道。Freedman(2008)[2]认为电商小额信贷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电商信贷的网络化服务简化了贷款程序,降低了融资成本。李安朋(2011)指出网络融资是以网络信用作为贷款的依据,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突破传统的束缚,具有零担保物、利息低、贷款额度宽松、贷款速度快等特点。王敏(2012)[3]给出网络融资的概念:是指建立在网络中介服务基础上的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活动。贷款人通过网上填写企业信息资料,向第三方平台或直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由金融机构审核批准后发放贷款,是一种数字化的新型融资方式。苏晓雯(2012)[4]认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银行服务平台与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仓储管理平台无缝衔接,将供应链企业之间交易所引发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展现在多方共用的网络平台上,实现供应链服务和管理的整体电子化,据此为企业提供无纸化、标准化、便捷高效、低运营成本的金融服务。这种概念的提出还是基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还没有达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更高层次。随着电商企业与商业银行合作,或者商业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变得更加广泛与复杂。其中代表性的概念是黄丹(2012)[5]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即:金融业与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之间,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的新趋势和高级阶段,包含电子商务交易、在线支付、交易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一种复杂性金融创新产品。这个概念其后得到诸多学者的引用。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有学者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进行了辨析。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6]指出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互联网金融的组成部分。运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给出了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演进路径,并从多个特征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二、业务模式分类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线上融资模式的统称,其中包含诸多的细分模式。张强(2007)最早提出将仓单质押和电子商务相结合,提出融合仓单质押的电子商务中介型 B2B 运营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形成动因、比较优势和参与各方的收益做了初步探讨。李卫娇,马汉武(2011)通过结合企业实践和供应链金融相关的研究,提出了基于B2B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并详细介绍了两种具体的应用模式:电子仓单融资模式和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并指出基于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融资业务利益相关者的综合经济效益,以及降低融资风险。李更(2014)提出了B2C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四种细分模式:电子订单融资、电子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融资和委托贷款。沈亚青(2014)将供应链融资在B2C领域细分为:网络订单融资、网络仓单融资、电商担保融资。本质上来说,线上供应链金融是由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演化而来的。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给出了线下供应链金融向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演进路径即:传统的应收/预付账款融资演进为卖方/买方电子订单融资;传统的仓单/存货质押融资演进为电子仓单融资。并对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在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分类研究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种。吴晓光(2011)根据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在融资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将网络融资分为:以“阿里贷款”为代表的信息平台模式,以“一达通”为代表的直接授信模式和以“金银岛网交所”为代表的仓单杠杆模式。王敏(2012)[3]指出目前比较典型的网络融资服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银行借助自己的网络平台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主体仍然是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网贷通”“易融通”“数银在线”等;另一种是第三方平台与银行合作,利用网商的线上信用行为数据,为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的融资服务,如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提供的“网络联保贷款”等。云蕾(2013)根据电商在供应链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不同,提出基于纯交易平台和非纯交易平台两种类型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顾敏(2015)根据电商企业是否参与供应链日常活动,将“电商企业供应链金融”分为平台型电商供应链金融和自营型电商供应链金融。前者主要以阿里巴巴、敦煌网、金银岛为代表;后者以京东、苏宁云商为代表。两者又可以根据资金来源进一步细分为基于自有资金和与商业银行合作两类。史金召,郭菊娥(2015)根据参与主体、资金来源、目标客户等将线上供应链金融划分为供应链金融web2.0、电商供应链金融、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三类。其中电商供应链金融细化分类为基于B2B/B2C/C2C的电商供应链金融三种。基于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细化分类为基于自营电商平台/第三方电商平台的银行供应链金融两种。并给出了每种细分模式的一般性操作流程,并与国内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对接。其实每一种分类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可以总结为:首先根据是否与电商平台结合,可以区分为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线上化还是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其次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根据自营还是合作形式,可以区分为电商自营、电商企业和商业银行合作、商业银行自建商务平台三种形式。

三、风险管理

由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性,例如线上企业地域分散度高,基于网络操作等,使得相较于传统的线下供应链金融,其在风险方面有诸多变化。靳彦民(2010)指出电商金融平台推出的融资贷款业务面临着来自法律、政策、监管等多重因素的挑战和威胁。吴晓光(2011)指出由于互联网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商业银行网络融资存在技术风险和信用风险。并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了三种控制风险的方法。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2014)[6]通过分析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和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提取操作环节中银行面临的风险要素,发现针对网商的特性和线上化的特点,银行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风险整体有所增加。然后从严格准入条件、明晰权责界定、提高操作水平、加强监控预警、完善补偿机制五个角度对银行的风险管控提出了建议。刘炎隽(2015)指出基于B2B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存在信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

在实证研究方面,王鑫(2014)在梳理和归纳以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再针对线上供应链金融,并通过专家调研法,最终构建出含有24个风险因子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刘宏,吴屏,朱一鸣(2015)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体系框架,并且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总结出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22大系统要素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黄丹(2012)[5]指出对于线上供应链金融而言,信用风险在逐渐向操作风险转化。然后从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的四个交易阶段对操作风险进行风险识别,建立了操作风险关键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风险实时评估模型,并从风险监测、风险防范以及风险损失控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方案。

四、评述与展望

由于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市场呈现日新月异的现象,使得实践超前于理论的研究。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实践进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呈现由实践带动理论的现象。希望未来的研究一方面能够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实践创新进行实时的跟进和总结;另一方面能够超越实践,一定程度上带动实践的进步。另外,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无论是在概念、业务模式还是在风险管理方面,都有很大的共性,而且更多的是集中在理论研究,对显示的指导意义不大。希望未来在更多的细分领域有更多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Mary J. Cronin. Banking and Finance on the Internet[C]//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7.

[2] Freedman.The Legal issues of Person-to-Person Lending[J]. UCD avis Law,2008,2(13):78-80.

[3] 王敏.基于第三方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网络融资探讨[J].金融天地2012,(04) :242-243.

[4] 苏晓雯.基于协同论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度分析[J].当代经济, 2012(5):120-121.

[5] 黄丹.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6] 郭菊娥,史金召,王智鑫.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演进与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4(1):13-22.

[7] 李卫姣,马汉武.基于B2B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13(4):68-72.

电大金融论文例4

在金融类课程中,金融会计学最具吸引力。但由于其偏重于定量分析,所以较难掌握。况且,学生即便具备了较强的定量分析能力,欲透彻理解、准确领悟金融会计学的复杂理论仍比较困难。如何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质变后)”财务分析循环中恰当运用电子表格、把握好由“量变”到“质变”的尺度,乃金融会计教学之难点所在。

尽管电子表格对于金融类课程教学有诸多好处,但相关研究和教学实践却比较少,通常只是泛泛地探讨了电子表格在金融类课程教学中的益处,而没有付诸于实训课程。本文拟从教育理论、金融特性和相关实训三个方面予以研讨:结构主义教育学相关理论;电子表格金融会计教学工具;软件自动分析效率、效果实务研究。

一、相关教育理论——结构主义

在教育学领域,结构主义是当前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这个理论很难准确地予以表述,因为它只是一种观点和见解,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建议或方案。在该理论中蕴含着学习者自己构建相关知识结构这一思路。结构主义的学习方法指的正是这一想法。boethel和dimock早在1999年就指出:随着学生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去主动运用科学技术构建自身知识结构,技术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必将成为结构主义学习方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例如。电子表格因其强大的运算及分析能力,已经成为非常有用的学习工具。

结构主义的学习动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1993年。ghani和d'mello对一些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跟踪式调查。调查发现,如果他们喜欢某项活动。就会重复去做它、乐此不疲。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技能。因此,教育者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完全沉浸在某项活动中,并从中得到快乐。研究发现,控制感和足够的挑战性可以增加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和自我工作胜任感。这点恰与笔者的教学经历相吻合——一些学生完全沉浸在某些课程的模型作业上,而忽视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当然,在这些理论之外,许多期刊、著作也印证了恰当运用结构主义相关教育学理论于金融会计教学之益处。

二、金融会计教学新宠——电子表格

电子表格在金融会计教学中优点突出,因而愈来愈受重视。因其有助于金融财务数据基础分析,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学习基础分析教程之初,excel、access、acl、catis等电子表格便成为必备的分析工具。

目前在金融教学中,重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忽视分析技能培养,似乎已成通病。其实,对于大多数金融分析工作而言,严格学术意义上的“金融内容”是极少的,一个金融分析家的主要工作是复算、重组和分析数据信息,而如何有效地使用电子表格及相关数据加工和分析工具,对于完成这些工作至关重要。金融会计教学之传道授业程序,亦应以实务为要。

三、实务研究——自动分析

运用excel等电子表格软件自动分析,其效率、效果不可小觑。兹以笔者一研究课程实证之。如表1所示。该实训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金融症结表象部分,这一部分大多数学生已经学过,但即便他们认真学习过相关的金融理论知识、可以很好地回答课后问题,也很难真正解决好这些问题。第二部分罗列出的是电子表格所特有的自动分析功能(也可称作金融分析技能)。这是需要学生牢固掌握的。正是在试图解决第一部分问题时,这些金融分析技能才被一一讲解。

电大金融论文例5

1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结构及功能

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是通过把政府产业金融支持政策和市场金融支持相结合,政府部门、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政策性引导作用,在产业初期更多地给予企业政策性资金补助,打好产业基础;随后市场性金融主体,如风投基金、商业银行等在政策的引导下给予产业融资。

金融支持主体按照其是否以盈利为目的,划分为政策性金融支持主体和市场金融支持主体,前者包括政府部门和受政府部门管理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政策性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政策性科技保险)、政府引导的产业基金和创投基金管理公司;后者则由商业银行、辅助中介(信用担保公司、会计事务所等)、保险公司(科技商业保险)、资本市场参与者(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地方产权交易所等)组成。[1]

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功能来自于政府和金融市场特有的机制。围绕政府的引导机制和金融市场的资金支持、风险控制、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归纳出金融支持的四大功能: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引导功能、金融市场的筹融资功能、金融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及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功能。[2]

金融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电动汽车得到发展又反过来带动金融发展。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引导功能以及市场性金融支持的筹融资、资源配置、风险控制功能,金融支持给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提供融资;另一方面,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必然带来新的融资需求,以及经济的增长和技术的创新,这反过来带动金融服务创新以及金融规模的壮大和技术的革新。

2基于生命周期的电动汽车产业演化进程

电动汽车产业在整个产业周期演进过程中,按照它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潜力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时期:培育期(含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从培育期的种子期开始到成熟期,产业都处于高速增长期,处于成熟期的产业既有可能进行新一轮的创新活动而进入新一轮的种子期;也有可能缺乏创新和增长力而跌入衰退期,衰退期的产业要么像成熟期那样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要么就可能陷入不断衰退的境地直至完全退出。

(1)培育期:处于该时期的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潜力大,但企业可供担保抵押物有限,而其拥有的技术市场应用前景还不明朗,价值评估难度大,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金融主体尤其是商业银行,处于稳健经营规避风险的目的,对这个时期的电动汽车产业投资兴趣不大。此时更多的是政府政策性资源的投入以及部分追求高收益的风险投资基金参与。

(2)成长期:该时期的电动汽车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产业化运作。这一时期伴随着产品的推广,企业资金的缺口越来越大,亟须快速的资金补充。此时一方面对未来前景普遍看好,出于减少股权稀释,维护控制权的目的,企业管理者不愿轻易地进行股权融资;另一方面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债券融资成本较高,融资规模和时效性有限。而这个时候商业银行的贷款可以发挥最大效用,因为成长期的电动汽车产业风险已经较培育期大大降低,且有相关得到了市场的价值评估的产品做抵押,商业银行的信贷介入解决了企业的短期资金缺口,而且自身得到了收益。在成长期的中后期,企业普遍争取上市以求获得更多融资途径。

(3)成熟期:该时期的电动汽车产业在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企业融资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降低融资成本,维护市场地位。因此,处于成熟期的电动汽车产业一方面通过在股票市场发行或增发新股;另一方面利用自身违约风险低,市场认可度强,信用评级高的特点在债券市场发行公司债,通过上述方式从市场获取廉价资金替换原有的高价资金以及进行收购、并购等交易进一步加大产业规模,甩开潜在的竞争者。

(4)衰退期:经历了成熟期后,如果企业无法进行产业升级和更新换代,就会步入衰退期,直至被淘汰或替代。此时,不管是政策性金融还是市场性金融均趋向萎缩。

3电动汽车产业的金融支持匹配理论模型

电大金融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1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25-02

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汇率波动加剧,金融风险不但是各类金融机构无法回避的基础性风险,也是处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各非金融企业所要共同面对的风险。电力行业是以电能作为动力能源的电力生产与消费系统。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电力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市场体系日益完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电力行业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作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风险管理对于电力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

(一)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的内涵

广义的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它既可能带来正收益,也可能带来负收益,利弊共存。金融风险对于金融类企业与非金融类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本文所研究的电力行业属非金融类企业,依据这一特性,本文侧重讨论金融风险有可能给微观经济主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即本文将风险解释为低于预期的可能性。这些不良影响包括金融风险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或潜在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预期收益,增加企业的交易和管理成本,同时也可能会降低各相关部门的生产效率和资金利用率。本文所讨论的金融风险内涵为金融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损失,具体包括企业在从事金融活动时,由于汇率、利率、金融资产价格及商品价格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偏离预期值而发生的损失。

(二)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的分类及成因

按照驱动因素分类,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财务风险。

市场风险指由于包括汇率、利率等金融市场变量的变化或波动而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电力行业从事大量原煤等原材料和机电等产品进出口业务,汇率波动对其经营目标的实现影响显著。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动而引起企业未来收益的变化的不确定性。银行借贷目前仍是电力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手段。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之后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步加快,我国的金融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波动性,也使得利率风险成为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现金流及其价值。购买力风险,也称通货膨胀风险,是指由于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导致电力企业未来收益变化的不确定性。电力产品生产的重要原材料――铝、铜、原油等,都是国际价格波动很大的商品,这些价格波动直接造成电力企业实际成本的变化,使预期的利润率目标无法得到保证。

电力行业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是应收账款产生的信用风险。电力行业由众多分别或同时提供电力相关产品、系统或服务的企业组成,上下游电力企业的经营情况关联密切,相互影响。在我国现有电力体制下,由于国家对电价的调控和煤炭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的共同作用,作为电力行业中坚力量的发电企业往往面临着低利润率甚至亏损的经营局面,财务状况差,偿债能力低。这就会常常影响其对上游电力设备、产品、服务供应商的付款,使得那些作为其债权人的电力企业无法按时收到账款,现金流受到影响。过多的坏账会对上游电力企业的经营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在电力行业引发连锁信用危机。

电力行业的操作风险主要体现为由于内控机制不健全所产生的违规操作行为的可能性,它涉及更多的是内控制度建设,包括内控机构组织结构的设置、内控制度的制定、执行。操作风险导致的结果可表现为各种违规行为的出现,如虚假的财务报告、电力项目投标的商业贿赂等。操作风险的成因包括制度规范的缺失和审计监督的不到位。审计监督不到位,制度就缺乏执行力。

二、我国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金融风险管理观念在电力行业形成时间短,实践程度低

与将金融投资作为主要经营业务的金融类企业相比,作为非金融类企业的电力企业的管理层对金融风险管理重视不够,认识不足。一方面,从金融风险防范观念看,很多电力企业管理者尚未意识到金融风险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影响,没有把金融风险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予以重视。另一方面,从对金融风险的认识能力上看,当前国内一些电力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金融知识积累不够,缺乏金融风险管理的专业技能,无法对企业实施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

(二)很多电力企业缺乏对金融风险避险工具的了解和使用

不同于金融类企业金融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收益,电力行业进行金融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保值。首先,用于防范金融市场风险的套期保值工具在电力行业的应用仍较为有限。除了电力行业管理者自身对金融管理工具的认识不足外,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也包括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衍生产品较为单一,这与我国当前金融市场整体发展仍然相对比较落后、商业银行经营品种不够丰富有关。

(三)缺乏可靠的信用风险控制工具

目前国内电力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商帐管理。首先,企业资信评估的观念在国内形成较晚,很多电力企业为单纯追求高销售额甚至在未对客户进行任何信用状况调查的情况下就签署订单,为日后无法按时收回款项埋下隐患;其次,企业获取客户和供应商信用状况的渠道较为有限,这是由于我国的信用评级体制尚处于起步阶段,评级机制还很不完善,缺乏获取企业信用信息的可靠途径造成的,为电力企业分析客户资信状况造成困难。

(四)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

我国主要电力支柱企业均属于传统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股份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成效,但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电力企业对金融风险的评估、审计能力普遍较弱。总体来看,电力企业的内控功能弱化,尤其是内部审计功能弱化,这样很容易弱化风险管理责任,不利于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功能的弱化,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部门缺失或不独立,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够,内部审计工作没有经常化、没有体现风险导向原则等。

三、大力加强我国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建设

电力行业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系统,不仅有利于电力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对于整个基础设施行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传统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意识

转变观念是提升我国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第一步。应将金融风险管理放在与生产经营风险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电力行业一项全局性、长期性工作来抓。电力企业要借助风险文化的凝聚力促成企业全体齐心合力抵御风险。风险管理文化涉及员工的个人价值观和他们接受风险的态度。首先,企业高管层应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中起表率作用,强化风险意识,并经常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和沟通,使员工能从企业本身经验中吸取教训。另外,电力行业要加大金融风险管理文化宣传,包括金融风险价值观宣传,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和经验交流,增加正面或反面的典型风险案例教育,帮助员工树立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二)完善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建设

完善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包括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专业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等。健全风险管理组织,包括规范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引进和培养合格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等。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确立董事会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使董事会切实履行起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总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的责任,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作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明确企业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建立起风险控制的三道防线。金融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管理层、董事会的责任,也是整个企业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应该参与的工作。在企业防范风险的过程中,业务部门构成日常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防线,专业风险管理部门构成风险控制的第二道风险,而管理层和内部审计部门则构成风险控制的第三道防线。

(三)完善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提高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电大金融论文例7

国际金融学科形成与发展,最初源于西方经济社会。金融学科的演进是随着金融业务发展演进而发展变化的。西方金融学科最初研究的重点是货币问题,之后转向信用和银行,随之建立宏观金融理论,其奠基人为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50年代,随着直接融资和金融机构迅猛发展,微观金融理论形成,其代表人物是马柯维兹等。6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加之部分国家尝试浮动汇率,使资本市场、金融经济学领域成为金融学科研究的重点。80年代,由于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和表外业务不断增大和衍生金融商品的出现,进而带来金融风险加剧,金融研究者开始关注企业财务安全运营、风险量度与预测、金融风险规避及监管等问题。近几年,由于网络金融的出现随之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金融学科研究的重点。

(二)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变化

从规模上看,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高校多达300多所。从发展历程上看,我国金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承阶段(1949~1983年)、交融阶段(1984~1994年)和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传承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的政治、经济各方面基本参照苏联的做法,我们的金融教科书也基本借用苏联的那一套。我国的金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处于学习、认识层面,处于引进、传承阶段。交融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国正处于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我国金融界理论与实务工作者主要是评价外国金融学说,编写金融辞书,介绍和评价西方经济学中有关货币、信用、银行、金融的概念,以让国人了解和认识西方金融货币信誉学说。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由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决策的需要,我国金融界把西方金融理论和思想融入中国实际,树立中国特色的大金融理论和思想。尤其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重新修订专业目录,将金融学科的“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和“投资”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其中投资主要是证券投资)。由此可见,我国金融学科的建设应当说凝聚了数代前辈的心血,但是,迄今为止,中国的主流金融学向何处发展,依然没有明确的目标,高等院校当中金融学专业的定位也没有明确的共识。有学者还认为,凝聚着中国金融学界前辈们心血的金融学科体系,在市场经济的强大冲击力面前似乎缺少吸引力。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每一个关注中国金融学科建设的人深思的问题。

二、金融学科在国家开放大学学科

建设中的地位国家开放大学金融学科在所有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首先,从金融专业发展过程看,原电大1983年开办了专科金融专业,截至1999年,共为金融行业培养人才18万人;1999年,在金融(专)与金融学(本)两个层面参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成为当时唯一一个专、本科同时试点并进行一体化设计的专业,截至2006年已招生24万人,也使原电大培养的金融人才总数达到42万人(资料来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金融信息室)。其次,从生源角度看,2010年,仅电大开放教育金融学本科毕业生就达9235人,在校生达46508人,专科毕业生达8146人,在校生达46604人。金融专本科合计毕业生占全部开放教育毕业生3.2%,金融专本科合计在校生占全部开放教育在校生3.5%。就内蒙古电大而言,金融专业也是四大专业之一(财会、法学、行政管理、金融)。再次,从师资配备看,全国电大系统经济类专任教师6219人,占专任教师12.29%,其中正高职称142人,副高职称1658人(资料来源: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统计年鉴2010)。内蒙古电大校部金融专任教师8人,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6人,在全国电大系统里师资力量是最强的(包括中央电大)。

三、国家开放大学金融学科建设的现状

应该说,金融学科建设在国家开放大学学科建设当中是走在前列的。国家开放大学金融系建于1999年承担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之际,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调任一名干部(吴国祥,现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筹建的,合作高校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科建设自然带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痕迹,除了浓厚的高校色彩和开放教育特色体现不够外,自身也存在诸多不足。

(一)培养目标

自原广播电视大学建立金融系招收开放教育金融专业学生以来,金融专业培养目标也几经修改,尤其2008年中央电大对教学计划做了重大修改,取“教学计划”以“专业实施规则”而代之,至于叫“教学计划”还是叫“专业实施规则”都无关紧要,不过是名称而已。就培养目标而言,几经修改也并无大变化,即“金融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开放教育主要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重点面向基层、面向操作与管理、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性高级专门人才”,这里,前面的定语都切合实际,而定语后面的主语“应用型、实践性高级专门人才”我觉得有误:应用型、实践性的人才应是专门人才,但是高级人才吗?目前高校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大概也不敢说是高级人才。遗憾的是不仅电大金融本科生培养目标如此,很多高校金融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均如此表述。我的意见是把“高级”二字去掉,因为电大目前的教育水平达不到这个目标,普通高校也达不到这个目标!事实上也不是高校本科阶段应该达到的目标!

(二)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基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国家所规定的大学本科教育公共基础课和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另一部分是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中国革命史、哲学、政治理论课、数学、外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由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概论等十几门必修课程所组成。金融专业课程通常主要由中央银行理论与实践、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保险学、证券投资学、财政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等。我国金融学课程建设总体上看,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逐步走向成熟、丰富和科学,但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等倾向。从原电大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也基本遵循了教育部21世纪课改计划的思想。在过去实施的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分为四个模块:即必修课、选修课、补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本科阶段教学计划改为专业实施规则后,课程模块由原来的四部分改为现在的七部分,必修课由原来的12门改为现在的13门(增加了《金融风险管理》),选修课由原来的8门改为现在的16门(其中《学位论文指南》由原来必修改为选修),这是教学计划改为专业实施规则的主要变动之处,其模块变化属于细化而已。必修课增加《金融风险管理》是必要的,其背景是近年来金融危机以及金融风险频频爆发,金融运行安全性问题已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事情,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大幅度增设选修课是目前国际普通高校普遍的做法。下表是美国大多数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我们从中可得到一些借鉴。美国各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两个层次:必修与选修课。集中性的专业核心课程即必修课,一般只有3门到4门。尽管各校对所设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与货币、金融或金融机构的介绍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则充分体现了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特点。应该说,这次修改体现了当今国内外高等金融教育宽口径、厚基础、多规格的办学思想和课程体系多样化、多元化、丰富性、实务性设置原则。但通过与美国选修课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的选修课虽然多如牛毛,但无一不与金融有关;而我们的选修课(如《管理方法与艺术》《思维方式与方法》《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领导科学与艺术》《国际礼仪概论》等)看上去真的很丰富,但是否与金融贴边?大有隔靴搔痒且顾此失彼之感。

(三)课程内容

总体来说,电大(也包括普通高校)不仅课程设置不完备,教学内容也不充实,尤其更新速度过慢。首先,从教材内容看,与国外教材存在很大差距。比如教材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教材内容的丰富翔实上,一些操作程序和分析工具的表述上都相差甚远。其次从更新角度说,电大目前使用的教材有些是2004年甚至2000年编写出版的教材,不知道学生花30元钱拿到2000年的书是什么感觉?

(四)学习资源建设

广播电视大学的学习资源与普通高校比具有多样性、通俗性、及时性等特点。多样性指学习资源种类和呈现形式多样,目前比较固定的有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网络课程、网上资源、IP课件、CAI课件等;通俗性指易读易用;及时性指更新速度相对较快。目前广播电视大学学习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必修课资源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承建,选修课资源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省级电大共同承建。文字教材基本由普通高校的本学科专家或名人做主编,电大教师做课程组组长及课程主持人。经过2002年和2005年两次教育部评估,电大学习资源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限于人力及专业、课程繁多,仍然存在文字教材更新慢、部分网络资源粗制滥造(尤其省校)、音象资源形式单一、网络资源整合力不从心、资源建设的突击性与应付性等现象。

(五)队伍建设

国家开放大学的师资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截至2010年,国家开放大学拥有教职工94514人,专任教师57097人,其士学位200多人,硕士学位5000多人,正高职称1101人。总体评价是人数众多,但学历、学术水平不高。虽然经历了30年的发展及多次评估,其整体师资力量远不能满足开放大学目前的发展需要。与普通高校相比存在如下三个长短:长于远距离教育,短于面授教育;长于素质教育,短于专业教育;长于教育手段,短于学术探究。这是全国开放大学教育质量及发展的桎梏,不管是什么学校,不管采用什么教育形式,教师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学科建设只能由教师来完成。

四、国家开放大学金融学科建设发展思路

(一)合理定位

1.学科定位。国家开放大学金融学的学科定位关系到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金融学科的定位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争论很多,大致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经济学院模式”和“管理(或商)学院模式”。前一种模式关注理论问题或宏观问题,把金融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构成,把国际金融学、金融经济学、货币经济学等作为重要课程来开设;后一种模式关注金融领域的实践问题或微观问题。把金融学作为管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工程、投资学、公司财务、资本市场、期权期货等课程是其主要课程。在国外金融学的学科建设实践中,后者更具优势。笔者认为,电大金融学科定位的思路应该是多元发展,宏微观金融结合,侧重微观。根据开放大学建设方案,结合电大多年来的办学经验、优势和特色,本着满足经济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应将我们的金融学科定位于贴近实际的应用学科性质,也即侧重微观金融或称“管理学院模式”,这和电大培养人才的一个直接目标“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吻合的。

2.培养目标定位。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必须随之加以调整并具有适当的超前性。总体说来,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强调基础理论、实际工作技能、社会适应性和综合素质。

(二)完善体系

1.课程体系。开放教育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应顺应我国近年来金融理论及实务发展的微观化趋势,金融学课程体系应以货币经济学或者金融经济学内容为核心。总体思路是“宏微观兼顾,补充微观金融中的实用性课程”。在强调“宏观金融”内容的同时,强化“微观金融学”中实用性课程的内容。

2.课程设置。针对国内金融学科课程体系设置现存的问题,参照国内外著名大学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的状况和变化,结合开放教育金融本科已有专科基础的现实情况,开放教育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思路:必修课模块(即中央电大统设课),在原有专业主干课程(本科阶段)“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公司财务”“信托与租赁”“金融统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保险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金融中介学”等课程,强化“金融工程学”课程(由过去的选修课改为必修课),从而形成金融专业10门加系列选修课程的新体系。与此同时在核心课的基础上要依据国家开放大学优势设置(系统办学、行业协作、区域划分)特色课程体系;要制定核心课程的最低标准规格和内容;课程体系设置上要处理好微观与宏观、理论与实务等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专题讨论、探究教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员实际动手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资源建设

1.教材建设。针对开放教育金融学专业的教材建设中的现存问题和课程体系改革与金融人才培养新目标的要求,要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和提高整体水平:一是调动全国金融学科(包括国家开放大学和普通高校)的优势,重新统编金融本专科专业教材,既能保证教材及时更新,又能反映金融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二是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差别大的特点下放部分必修课给地方电大,初步可下放1~2门,由地方电大负责该课程的资源建设,由国家开放大学统一审批备案;三是继续推进中央电大与地方电大非统设课资源协作建设;四是鼓励区域协作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非统设课程资源,其模式可以采用过去中央电大与地方电大共建非统设课学习资源的模式;五是建立教材定期评估机制,既能提高被推荐和选用教材的学术地位,又能及时淘汰那些年限陈旧的、质量低劣的教材。

2.其他资源建设。这里主要谈谈网络资源建设。网络资源是开放教育主要学习资源之一。要改变目前网络资源建设盲目、无序、海量、低质的状况。盲目、无序是由于应付性和省级电大的无组织性造成的。应付性是短期行为,对发展有害无益。无组织性是由于全国电大系统庞大,中央电大无力统筹(也缺乏统筹意识);海量、低质是由于要求工作量而不要求质量造成的。为了有效利用国家开放大学现有人力资源和网络资源,也为了让学生在有限时间阅读到有用、有效、精品网络资源,国家开放大学要利用垂直业务关系以及“全国电大教学资源协作会”两条渠道,考虑建立网络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和协调、统筹运作机制以及奖惩机制。

3.师资建设。开放大学的建设,为我们原本就薄弱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队伍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专业不断扩张的规模;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质量方面也存在问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不合理,学术水平普遍偏低。因此,国家包括地方开放大学既要从数量上扩大师资队伍,也要从质量上提高师资水平,尤其要下大力气(包括政策和财力)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调整和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造就一支适合开放大学需要的具有较高专业修养的教师队伍。

(四)教学方式

开放大学开放教育与普通高校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教、学模式的不同。第一是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包括网络互动)手段特别适合成人求学者———工学矛盾突出、独立思考能力强、阅历广泛、语言沟通能力强。第二是模拟教学。金融业务由于其实务性强,而在教学当中不可能所有业务都予以介绍或者用课堂教学不好说清楚的业务,利用模拟教学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可以建设金融实验室,也可以采用网络模拟交易软件来进行。这种实践化的教学手段,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电大金融论文例8

在全球范围内,受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经历着起伏与动荡,并且不断加剧着各层面的矛盾。在金融危机预警方面,全球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对金融进行创新。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国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在发展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面临众多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余威依然在持续。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总结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同时创新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措施。

一、新形势下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由于出发点和角度的不同,学术界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其中比较典型的观点主要包括:(1)基于物流金融的角度,该观点在整合物流与金融业务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服务类型,进而为流通领域提供服务;(2)基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角度,该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主要服务于产业供应链上的企业,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通过协作,在银行、企业之间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加强合作;(3)基于供应链融资的角度,该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以商业交易为目的,借助资本融资、现金流等方式对目标进行管理。通过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可知,在确定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时,需要以供应链为基础,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进一步明确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和范围。在新形势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需要将部分生产活动进行外包,这种生产方式虽然能够充分利用分工的优势,但同时带来了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和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核心企业需要对财务供应链加强管理,为了满足这种市场需求,银行业需要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创新,进而催生了供应链金融。从供应链金融的产生过程来看,在界定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需要以资金管理为核心,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融资方案,进而为供应链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可以说,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同时推动了银行业的创新。基于此,可以将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概括为:在管理整条供应链的基础上,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结合产业链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制订融资方案。从本质上说,供应链金融是一种融资方案。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

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可知,在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金融就是一种创新财务融资的方案,这种方案的理论解释可以分为:一种观点认为在不同网络之间,供应链管理就是对链条进行管理,以及利益的连接,通过对不同环节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的经济形式进行组合。在生产、流通过程中,供应链作为一种网络结构,一般由各种资源信息流构成,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供应链中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另一种观点是创新供应链金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供应链管理中,通过强化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管理效果,最终提高经济效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资金问题。在创新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学术界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就是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受资金的影响和制约,企业无法对运营决策进行优化。对于资金不足的企业来说,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获得相应的融资服务,优化运营决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新的价值。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向“融通仓”过渡;第二个阶段是由“仓单质押”业务向“物流银行”过渡;第三个阶段是从开展“物流银行”业务到提出、实施供应链金融战略。同时,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借助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模式,同时综合分析生产贸易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形成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这种融资业务模式一般通过货权质押、保险及公证等结构化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掌握货权以及监控资金等,这是一种组合贸易融资方式;另一种模式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通仓等)。与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更专注于对整个供应链、交易等进行评估。另外,在新形势下,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创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并制定实施相应的措施。第一,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方面,多数银行普遍存在后劲不足的现象,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没有提供融资服务,以及融资方案;第二,模式创新缺乏动力。在供应链金融创新方面,银行普遍存在创新动力不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供应链金融难以成为银行的核心业务;第三,缺乏技术创新。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没有实现同步发展,进而增加了技术创新的难度;第四,需要突破组织创新,当前中间产品成为供应链金融存货的关键,这部分产品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并且风险控制较为复杂。

三、创新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式下,创新供应链金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金融行业与物流行业的融合。面对新形势,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创新,主要是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例如,银行与物流相互结合,通常情况下,可以衍生出新的产品:订单融资、保单融资、互联网金融等。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无论是金融行业,还是物流行业,都属于中介服务机构,其中,金融属于付款中介,而物流则是付货中介,两者只是交易的对象不同。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无论交易形式如何,只要保证货物存在就可以完成货物交付活动。

(二)将金融与物流融入电子商务。在提供的服务内容方面,对于电子商务公司来说,一方面提供交易平台服务,另一方面提供融资平台服务。因此,电子商务公司在设计网站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网站的融资功能和物流功能。各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为了向交易双方提供融资服务,结合电子商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专门的融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物流、电子商务通过相互结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网上交易、网上融资、网下交付等新的业务形态。从某种意义上,电子商务颠覆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交易双方不再受制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缩短了交易环节,并且买方的真实需求通过碎片化订单得以验证,同时快速交付为快速交易奠定了交易基础。另外,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绕过第三方,使得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交易,进而有效地降低了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

(三)互联网金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渐衍生出互联网金融,这是一种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活动相互融合的衍生物,其形式主要表现为网上银行、P2P网络借贷、电商融资等。互联网金融的含义比较宽泛,并且这种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行业的交易成本。在互联网时代,受交易中沉淀资金的影响,对于非金融机构来说,通常情况下,也会涉及金融或类金融业务,例如余额宝等,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大数据、小微贷等,为了规避风险,不会出现一次性贷给企业上亿资金的现象。当然,这类非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或类金融业务,需要供应商能够延期回款做基础,并且汇款时间有所不同,有的半年,有的一两个月。反之,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网络银行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形式,以工商银行为例,在全部业务中,网络银行业务占到78%,平均每秒产生6,500笔业务,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四)线上供应链金融。在网络时代,在线供应链金融成为一种趋势。供应链金融的实质并没有因线上供应链金融而发生改变,但是却颠覆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同时丰富了风险管理技术。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首先,积极发展行业金融、平台金融;其次,提升了放贷速度,简化了操作流程,同时提高了交易效率。在传统模式下,银行审批企业的放贷,通常情况下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相反,借助在线供应链金融,企业从提出申请到可以放贷,一般只需要四个小时的时间;最后,借助大数据对风险进行管控,有效确保放贷双方信息的对称性。

(五)大宗商品在线交易难度大。在零售行业,B2C模式能够取得成功,但是借助电子交易平台难以对大宗商品进行经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线上交易规模比较小,传统交易模式依然受到买卖双方的青睐;第二,政府对远期合约交易行为进行了限制,进一步削弱了线上交易的吸引力;第三,无论是系统开发,还是运营成本,一般都比较高,这些都增加了线上大宗商品交易的难度;第四,市场竞争激烈,目前从事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约有800家,并且这些企业的交易模式缺乏差异性,同时电商较为分散;第五,电子商务与物流实体相互脱钩,信息系统缺乏统一性和一致性,仓储运输环节比较薄弱;第六,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大额交易,无论是合同,还是结算都较为谨慎;第七,在组织开展大宗商品电子商务活动时,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例如宝钢、鞍钢等。在社会大背景下,电商化应该是大宗商品的主流,为了突破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需要将金融与物流进行结合。

(六)综合考虑影响在线融资业务的因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许多电子商务公司都开设了在线融资业务,在开展这些业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在线融资产品设计与规则、融资客户的信息;二是账户、贷款、保证金等融资管理因素;三是合同、质物清单等货物监管因素;四是进出存、盘点等仓储系统因素;五是多客户、多货主等收费与结算因素;六是企业基本资料、评估报告等征信因素。电子商务公司在开展在线融资业务时,需要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电子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四、结论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首先在发展策略上,通过物联网技术,给予供应链金融技术支持;其次在组织上,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帮助企业、银行顺利完成风控、绩效任务;最后在制度上,将银行原有的分业管理转变为混业管理,进而实现制度的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砚.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创新研究———以A银行B百货供应链金融电子化创新为例[D].南华大学,2014.

[2]李敏.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研究———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D].武汉轻工大学,2013.

[3]唐小梅.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探讨———基于广州市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实践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电大金融论文例9

电子银行的发展已经是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怎么做呢?是不顾其他国家的情况,只是固守自己传统的银行业务,还是跟随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立即停止自己的银行体系建设,追求全新的电子银行呢?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

一、发展电子银行的原因

1.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一种新的支付体系与其相适应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要求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告诉我们,经济领域一旦出现资源的不合理运用就会出现帕累托改进的空间。调剂资金余缺是银行的基本职能,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必将会出现规模更大的资金流,运用传统的货币支付体系将会产生各种资源的浪费,所以经济金融市场的顺利运行要求电子银行这一新的支付体系来满足更大的资金支付和转移。

2.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进入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了飞速发展。这就带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金融也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无论是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还是国内的金融市场开放方向,其趋势都将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更加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平台,科学技术的进步正是为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各种基础金融服务结合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将会使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服务迅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是金融服务网络化,这一趋势促使中国要发展电子银行

金融机构国际化的发展是推动金融业务国际化的重要力量,也大大便利了国际资本的流动,形成了灵敏的国际信息网络,有力地推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今年来不断开放自己的金融市场,国内的银行业服务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水泥加板凳式"的服务①,如果中国金融业要想在融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中,自身的网络信息建设绝对不能落后于其他的国家。

4.电子银行的优势

第一,没有分支机构,具有费用开支少、服务功能全、业务市场大等优势。而商业银行完全有能力将这种优势转换为客户的低成本服务优势;第二,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增加银行利润,具有低成本高回报优势。国外有关资料表明,通过网上银行实现一笔交易所需的费用仅为1美分,不足营业网点的1%;第三,突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具有实时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使网上银行日渐成为国内外银行业竞争的焦点。

二、中国发展电子银行的制约条件

金融业务电子化的发展趋势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相应的技术、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等条件也存在着差异。中国要发展电子银行的制约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体系依然还不能完全满足电子银行的要求

金融机构经营的所有业务都是以完善的信用为基础。人们都知道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更加冲击不完善的信用体系。实际上,传统的金融业务就要求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电子银行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信用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国现在还不存在完整的信用体系,致使企业不愿意接受客户提出的信用交易结算方式,个人之间的小额交易更加的倾向于现金交易等传统的交易方式。这就对电子银行的发展形成了最大的制约。

2.城市网络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这里说的基础设施是指发展电子银行必须的网络软件和硬件设施。中国目前有一些非电子化网点以及众多独立分散的数据处理中心,还存在低档次重复投入,运行成本高服务效益差的问题。特别是县以下的银行机构,由于受资金设备的影响,普及银行电子化还存在很大的难度。中国电子银行由于基础设施落后造成资金在线支付的滞后,部分客户在网上交易时仍不得不采用"网上订购,网下支付"的办法。虽然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但在网站的构架和服务内容上仍然离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这就需要中国在发展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网络设施的同时借鉴国外电子银行发展的经验,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来补充自身的不足。

3.网络安全是个大问题

金融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电子银行网络化经营更加要求经营机构提起高度的重视。由于技术开发的特殊性,电子银行面临如计算机网络病毒、网上犯罪以及软件运行等风险。计算机病毒可能毁掉整个系统,网上黑客可能破坏网络,系统软件自身的不完善可能会引起系统故障,甚至导致系统崩溃。这些都严重威胁着电子银行的安全营运。如何确保交易安全,为个人保密,就成为电子银行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家商业银行虽然都采取了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制定了相应规定。但是在执行上普遍存在管理不严格的现象,如密码的保管和定期更换主机房的安全管理、灾难备份、病毒防范等等。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必将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所以网络安全同样是中国发展电子银行面临的大问题。

4.法律法规难以严格约束违法违规案件的发生,监管措施的发展比较落后

中国的法律法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是电子银行是建设对于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新的挑战,各项法律建设要重新开始,所以必定存在法律建设,监管方面的问题,如对电子银行的设立及日常经营活动的相关法规刚刚出台,还不完善;电子资金的转移和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如何用法律保障,服务和交易合约的合法性及可依法性均需进一步明确。新晨

三、最后的结论

中国要建立自己完善的电子银行系统,这已经是不能改变的。要认清自身面临的制约条件,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子银行发展模式,完善信用体系,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网络应用技术和安全监控技术,才能创造条件,促进电子银行的发展。只要中国突破面临的制约条件,电子银行的建设必将赶超其他的发达国家。CNAPS②的建设已经为中国电子银行系统的完善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注释

①水泥加板凳的服务就是国内银行的服务地点局限于水泥建筑的营业大厅,客户到营业厅办理业务,先排队,然后坐到柜台前跟里面的服务员交流。

②CNAPS--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hinaNationalAutomaticPaymentSystem。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它是各银行和货币市场的公共支付清算平台。现代化支付系统由大额支付系统(HVPS)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两个应用系统组成。

参考文献

电大金融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2-0074-03

2008年5月22日下午,广东省高级法院就备受关注的“许霆案”进行宣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这是该案的终审判决。由此,对于《刑法》第264条规定中“金融机构”这一概念也引起笔者的关注。

《刑法》第264条以及《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中的规定界定盗窃金融机构的行为是:“盗窃金融机构的经营资金、有价证券和客户的资金等,如储户的存款、债券、其他款物,企业的结算资金、股票,不包括盗窃金融机构的办公用品、交通工具等财务的行为。”该法律条文中对于金融机构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具体的概念,而是通过盗窃金融机构相关资金的行为对金融机构加以界定。随着社会发展,金融机构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的发生变化,许霆案件正是基于银行延伸业务是否为金融机构这一疑问而引发的争议。令人遗憾的是,通过对许霆案件的审理,并未对这一概念给出具体的界定,而在金融机构中,相关法律条文中均对银行做出特别说明,表明银行在金融机构中的地位之重,因此,笔者基于对该问题的关注,对金融机构中银行延伸业务的相关概念进行讨论。

一、法律条文中涉及金融机构的概念及其理解

金融机构概念在法律中多有体现,本文主要引用《刑法》中盗窃与抢劫金融机构的法律及其司法解释规定中涉及到的金融机构的相关条文进行探讨,对涉及的金融机构概念的法律条文加以列举分析,使对金融机构概念的讨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盗窃罪

法律条文规定,《刑法》第264条盗窃罪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一)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二)……”。

司法解释规定,《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界定盗窃金融机构的行为是:“盗窃金融机构的经营资金、有价证券和客户的资金等,如储户的存款、债券、其他款物,企业的结算资金、股票,不包括盗窃金融机构的办公用品、交通工具等财务的行为。”

(二)抢劫罪

法律条文规定,《刑法》第263条抢劫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司法解释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第3条规定:“刑法第263条第(三)款规定的‘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是指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资金、有价证券和客户的资金等。抢劫正在使用中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运钞车的,视为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金融机构及金融机构中银行延伸的概念不是没有扩展,对于盗窃运钞车等具体行为,都有明确的规定。这表明法律对于金融机构的发展并不是没有应对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经济生活中金融机构的扩展是能够反映在现行法律条文中的。

二、法律实务对金融机构中银行延伸业务的界定

关于金融机构中银行的延伸业务的认定,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相继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机构模式,而在其中,银行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本部分主要从对银行中出现的银行延伸业务进行分析,例如,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使我们对金融机构中有关银行的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具体如下:

(一)自助银行

自助银行在金融法中对它的定义是自动取款机(ATM)、自动存款机(CDM)、自动查询终端等为客户提供自助服务的电子化设备的总称。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取款机,它主要包括两类:

1 POS销售终端机:该设备是安装在特许商销售网点上的电子支付终端,是信用卡授权和清算计算机处理系统的终端。低档POS还具有电子资金转账或电子清算功能。

2 ATM自动柜员机:是银行提供客户自动存取款及查询服务的一种现代化设备,ATM通常作为储蓄计算机处理系统的终端设备可与银行的储蓄计算机共同进行职能运行。

对于POS机,我们通常在商场或超市购物消费时所使用,一般情况下是用户输入密码后,通过金融机构的一系列转账划拨程序将用户账户上的钱从银行划拨到所消费的商场或超市,然后从POS机中输出支付凭条,用户在支付凭条上签字,交易即完成。而对于这类活动是否能够定义为金融机构?如果该程序发生错误,或者有人利用了该程序盗取或骗取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是否应认定为盗窃金融机构?

而ATM机对于消费者来说,在近几年应用更为广泛,几乎各大银行在对于客户小额取款时,均告知储户可以通过自动柜员机进行存取款,这种方式从交易的便捷性上看,当然是极大的方便了储户,也大量减少了银行柜员的工作负担。但同时,柜员机也存在着诸多风险,在法律上应对此给予界定。笔者认为,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ATM机均符合金融机构的含义。对其具体分析将在本文第三部分中进一步阐述。

(二)电话银行

电话银行是指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和先进的电脑、电话整合技术发展建立起来的集自动语音和人工坐席服务于一体客户自助式服务业务。它突破了传统的柜面服务方式,将金融服务延伸到客户住所、办公室等场所。

电话银行虽然是金融机构的服务延伸,但在法律角度上来看,电话银行是否属于金融机构则更需要进一步的探讨。首先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电话银行是利用通信和电脑、电话整合发展而来,商业银行推出其包括电话自动语音和人工接听服务两大系统,试想如果通过人工受理方式骗取他人账户,造成客户资金的损失,是否构成对金融机构的相关犯罪?如果通过入侵电脑对自助语音服务进行恶意侵扰等方式,将客户资金盗取,是否又能够构成盗窃金融机构的犯罪呢?而笔者通过下文分析同样认为,电话银行应被界定为金融机构的范畴内。

(三)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为个人客户及企业客户提供的自助金融服务。网上银行对于客户的使用范围也

相当广泛,小到通过网上交付电话费、手机费等,大到利用网上银行进行转账、划拨资金等交易。同时,对于利用网上银行犯罪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例如,2006年发生的通过在网上申请开通网页并在网页中注明,中国人民银行(Bank ofChina)将其中的英文字母进行故意的拼写错误,并对受到误导在虚假银行网页上输入密码的客户,对其告知“系统维修,暂时无法进行转账等业务”,从而盗取客户密码,并取得客户资金的行为。

对于此类现象,有些我们可以很容易就判断出该行为是否是对于金融机构的侵害,而有些行为,我们的判断则模棱两可,例如,对新型的手机银行、智能刷卡电话、网络ATM与移动ATM这些概念的界定,这些概念的理解,普通公民是否明确问题并不十分严重,但对于审案判断的法官,参与案件法律工作者来说,这种模棱两可则是十分危险的,如果理解判断有错误或误差,很容易就会导致错案,甚至将无罪变成有罪,轻罪变成重罪。

三、对金融机构中银行延伸业务的认定如何应用于法律实务

本文中,笔者对于金融机构相关概念的论述,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在具体审理案件时,能够对金融机构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于如何判断,如何界定金融机构,有一个相对比较公平的判断标准,避免由于对法律概念的认识不清,而导致的不必要的矛盾和问题。综上而言,笔者认为,实践中判断金融机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法律规定盗窃罪、抢劫罪中金融机构的认定

通过许霆的案件可以看出,对于金融机构的相关概念认定几乎能决定一个案件的定罪量刑,本文中也想通过该案试探的分析其所引发的,对于金融机构中银行延伸业务确定的争议。

通过《刑法》第264条盗窃罪与《刑法》第263条的抢劫罪两个法律条文中,对金融机构的运钞车与ATM机比较可以看出,“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认定关键点是抢劫财产的范围如何界定,上文所述司法解释对其规定已十分明确,尤其注意的是,抢劫正在使用的银行运钞车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运钞车的,也应视为“对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之所以被认定为抢劫金融机构并作为加重情节之一,原因有二:一是该行为性质的恶劣程度,公然暴力夺取金融机构资金;二是运钞车被通常的理解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外的延伸物。因此试问,对于运钞车这样防范措施相对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的客体,我们都可以将其认定为金融机构,那么对于ATM机这类既有高技术含量,又进行了较高的防范和保护措施的银行的合理延伸,我们如何能不认定其为金融机构呢?

对此,我们进一步思考立法的根本目的,根据《刑法》第264条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盗窃金融机构”同“抢劫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含义基本相同,而法律条文的解释也应本着立法者的立法初衷和社会目的来认定。有学者认为,在设立盗窃金融机构之初,立法者所想象的盗窃金融机构的行为,是类似想方设法闯入银行内部盗取黄金、现金等现象,并伴随有暴利、隐蔽的形式。而认为许霆案件中,他用自己的信用卡在ATM机上取款,把自己的情况完全暴露给银行。这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盗窃。这种对于案件的假设本身并无可厚非,因为人的认识存在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性,立法者对于从未经历过的事情,是无法想象若干年后会有ATM机之类东西的出现。但是,没想到并不等于缺乏判断,法律的稳定性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社会的发展相互适应,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法律有必要的预见性和包容性,这绝不是所谓任意扩张对法律条文的解释,而是以―个正常的普通的法律人的理解,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可以认定条文中隐含目的的推理判断_过程。

综上,笔者认为,金融机构在社会发展中,即使立法者未预见到会出现此类机器,但至少通过立法者立法的目的可以看出,对金融机构的相关法律的设定是为了保护金融机构免受资金意外损失,对金融机构的资金及运营安全给予法律上最低限度的保障。因此,笔者认为,ATM机作为银行的延伸服务理应属于金融机构概念界定之内。

(二)对其他新型银行延伸业务的认定

对于本文第二部分所列出的银行延伸业务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电话银行的出现,主要是为客户提供自助注册、调整信用卡的消费额度,人工受理业务咨询、挂失、新业务申请等服务。如客户开立活期账户还可办理转账、外汇买卖、银证转账、信用卡还款等业务。而网上银行,由于将网络作为银行的载体,在形式上具有虚拟性,但其实质是进行银行业务,如果利用网上银行进行盗窃或诈骗等活动,则应认定为对金融机构的侵害,具体分析如下:

1 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实质是金融机构:这是由二者的主要功能决定,它们从事的与银行所进行的业务相同或相关的事项,目的是以此为渠道便捷的办理银行的相关业务,其所营运的资金即为银行的客户资金、有价证券等。

2 通过网上银行侵犯的是金融机构的资金及运营安全:根据上文论述,无论是对电话银行的人工或智能系统的侵扰、还是对网上银行的恶意侵入都是对银行的资金及营运安全的破坏。因此,以立法的目的而言,其破坏行为完全符合法律对于银行这一特殊金融机构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