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模板(10篇)

时间:2024-04-22 15:35: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

篇1

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都比较注重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居住感受,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开发企业的品牌形象。所以,优化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对于居住者和开发商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优化策略分析

1.1 完善园林景观的功能性设计

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往往存在误区,即过于追求小区环境表面形式上的光鲜亮丽,而忽略了园林景观设计核心:小区景观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当前,现代住宅小区的开发通常会将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单独立项,设计人员需在项目成立之初,介入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有利于设计人员根据小区地貌、地形以及各种植被资源,合理规划设置小区园林景观的绿化功能、人车分流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等方面。在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须始终将景观的功能性与实用性放在第一位,将优化居民的生活出行作为设计的最终目的。

1.2 坚持“以人为本”

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需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居民与小区环境的和谐统一关系,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让居民在实际居住过程中充满愉悦感和归属感。例如,现代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高节奏的工作使人感到紧张和压力,希望有个能放松心情、恢复体力、舒适健康的环境,有一种“回归自然”,“还璞归真”的内在需要。因而设计者在设计小区园林景观时,可将小区内环境设计得更贴近大自然,并适当增加小区环境色调的明亮性与多样性,注重小区内软景与硬景搭配的协调性,若条件允许可尽量选择种植带有清新香气的树木花卉。以此带给居民更加舒适、愉悦地居住体验。

1.3 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融入

在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尽可能地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环境。例如,苏州地区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的设计,可依托于历史悠久江南建筑文化。苏杭自古就有“江南水乡”之称,苏州在中国文化历史中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因而苏州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多利用小桥流水,亭台楼榭营造中国式的且具有苏州特色的古典韵味。同时,设计中可将与苏州地区相关文化名人或诗文歌赋,雕刻或镶嵌于小区内的石桥、假山、匾额、庭院等各处,以此凸显苏州地区悠久的文化历史氛围。

1.4 遵循生态设计的原则

人和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是现代住宅园林景观设计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需贯彻绿色生态设计理念,营造和谐家园。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通过对原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或是节约使用,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设计人员可根据小区园林景观的建设的实际情况,在设计细节上体现生态设计理念。例如,垃圾的回收、雨水的回收、环保材料的使用、噪音的控制、节能的使用等等。同时,植物的栽种除了注重美观性以外,还要注意适树适地的方法,考虑其和小区风格是否吻合,再充分结合当地的季节性和多样性进行设置。不仅提升了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平,同时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与开发企业的设计成本。

2 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某市规划建设一个高档住宅小区项目,小区规划定位为英式花园住宅小区。其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要求个性鲜明,中西融合,即在凸显英式花园定位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东方风格。

针对项目的规划定位,该英式花园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方案,可将具有古典英伦文化氛围和英式花园形态的景观元素融入整区景观的营造,通过设计中对雕塑、喷泉、廊道、灯光、构筑物和其它小品运用而体现。不同组团以英国著名的文人及思想家名字命名,同时这些空间与周围的建筑有着相同的设计元素。本土元素与东方文化的融合,可借用亭、廊、花架、平台、假山等建筑小品,融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本设计力求营造出一个真正适宜居住,并且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及艺术美感的高品质生活环境。

3 结语

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优化,需尊重现代住宅小区住户的生活习惯,营造和谐安逸的居住环境,融入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遵循环保节约的原则,合理配置小区的绿化。同时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还需与时俱进,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更新并主动创新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篇2

一、园林景观设计发展

一般认为,园林的发端来源于19世纪末的现代艺术运动思潮,随着现代建筑、绘画等艺术的发展,在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等推动下,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逐渐向园林景观方向发展。

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城市人口、环境压力的剧增,美国政府开始大量修建城市公园,进行了一场城市公园运动。其中,奥姆斯特德在1854设计建造的纽约中央公园开启了城市公园的先河,作为最早期的现代风景园林最早诞生在了北美大陆,而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也不失为风景园林中的经典作品。同时期的欧洲则出现了新古典主义的组合、混合式风格,新艺术花园和印象派花园等,在随后的20世纪初期,1925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在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园林作品,例如装饰艺术和立体派花园等,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由此打开了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新篇章。20世纪的70年代,风景园林艺术开始流行,并成为园林景观领域的主要流派

一直到今天,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为园林景观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仍然在不断的更新,并融合了各个地域文化的特点,从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园林设计理念和作品。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内涵及特征

与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相比,低碳景观设计强调碳排放、能耗等环境指标,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提高到一种深的层次。从目前国内外众多的园林景观设计案例来看,生态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相关的设计理念及内涵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而言,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内涵及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理念的内涵和特征;二是设计原则及内涵;三是园林景观低碳文化的内涵及特征。作为整个生态理念内容的一部分,内容分述如下。

(一)设计理念的内涵和特征

1.基于生态主义的设计理念

从19世纪后期开始流行,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关系出发,并以其动态平衡为设计目标的生态主义设计理念是低碳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方面。作为最早反映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设计理念,其融合了植物学、生物学、农学、地理及气象等多门学科,在生态理念设计中经常采用基于生态主义的思想生态理念中的生态主义理念同时还体现在尊重自然、将生态自然与艺术相结合方面,以达到一种环境友好、自然和谐的效果。

2.基于资源节约的设计理念

资源节约理念最早也来源于生态主义的可持续思想,目前主要在建筑、园林景观领域,并出现了绿色住宅和节约型园林等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资源节约是实现生态理念设计的重要环节,其理念的核心内容包括高效和循环,重点体现在能源的高效使用和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

电、热及亮化等能耗是景观使用过程中的重要碳消耗源,因此节能高效是低碳景观设计的必要目标,一般而言,景观的节能高效主要通过四个途径实现:一是设计低耗能的景观系统。通过方位、结构形式、绿化配置、自然通风等设计方法,改变或调整景观、建筑的能耗,例如通过建筑方位、结构实现建筑物的“冬暖夏凉”,通过植被、绿化的设计实现对气流、污染扩散、噪音和光线的控制。二是新能源的使用。在照明、取暖、灯光以及景观动力等方面广泛采用太阳能、风能、地源热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降低对煤炭、天热气及电网等传统能源的消耗,同时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可大量的减少传统能源导致的碳排放。三是材料的使用和废弃物循环。生态理念尽量采用合理、环保的材料,从材料的生产、建造及废弃处理全过程的降低碳排放,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包括:尽量采用本地、原有材料,尽量减少废料乃至于实现零废料,材料及废弃物的循环使用。四是水资源的循环处理。水处理和景观是园林景观中的常见部分,以往的水景设计往往注重其艺术、美学方面的特征表达,而水处理则依赖于公共处理系统或直接缺失,由此而形成水资源的能耗、损耗均偏高。生态理念下的水资源处理和水景设计则偏向于开源节流、自然循环的设计,在雨水收集、灌溉、中水处理等方面充分利用自然力和生物特性,实现自然水系的自净化功能。

3.后工业化设计理念

自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许多工业产业逐渐缩减或转移,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用地,很多废弃的工厂、矿山、铁路、仓库和码头用地需要改造成园林景观等公共空间,因此景观设计领域开始在工业废弃地环境下进行景观设计探索,在环保、生态理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然生态恢复、治理的低碳设计理念,并成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4.注重科技与科技创新的理念

景观设计作为人类对于生存自然环境的主观改造与意识表达,其本身即是艺术与科学的集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因素的不断增加,对于景观设计要求和内涵的不断加深,科技因素在景观设计中的比重也随之变大,著名设计师密斯曾说:“当技术的使命完成之际,其将升华为艺术”。生态理念设计作为最新的景观设计前沿学说,其更重视科技创新的影响,并忠实履行着科学升华为艺术的职责。科技及其创新理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计方法的科学理性化;二是采用最新科技创新的成果。

(二)设计原则及内涵

1.自然为主的原则

自然为主的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自然力做功,例如水力、重力、风力、太阳能及生物能等,实现景观的自我净化、维护与成长,减少由于外界非自然力引起的碳排放。二是在艺术创造上的自然为主原则,突破人工雕琢与修饰的美学范畴,重新审视自然之美,进入自然美学的新层次。

2.最小干预原则

最小干预原则与上述的自然为主的原则有共同的部分,最小干预原则即意味着在保持原始自然生态基础上,尽量减少人工建造干预自然生态,采用最高效、最合理的方式对初始景观、生态进行建造,在艺术设计上具有结构主义和极简主义的理念,给予原生态以最大的理解与尊重,从而减少了人工干预所需要的能耗,降低了碳排放。

3.循环集约原则

循环集约原则是生态理念的直接体现,循环集约原则既包括资源、能源,还包括了设计建造的过程,例如:对景观空间的高效利用,对建造材料的集约使用,对于能源和材料的节约与回收利用。其也反映前述资源节约理念的实践本质。

三、园林景观的低碳文化内涵及特征

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是自然景观设计与内在精神文化的统一,相对于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低碳园林景观设计则显示了另一种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园林景观的低碳文化引导社会理念的进步,它倡导一种合理、适度消费的观念,提倡以自然为主,充分利用自然和科学的力量达到降低碳排放的效果,人们通过设计、建造和使用低碳景观园林的过程中体会、传承这种顺应自然的和谐文化,在这种实践过程中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类自身。

【参考文献】

篇3

一般认为,园林的发端来源于19世纪末的现代艺术运动思潮,随着现代建筑、绘画等艺术的发展,在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等推动下,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逐渐向园林景观方向发展。

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城市人口、环境压力的剧增,美国政府开始大量修建城市公园,进行了一场城市公园运动。其中,奥姆斯特德在1854设计建造的纽约中央公园开启了城市公园的先河,作为最早期的现代风景园林最早诞生在了北美大陆,而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也不失为风景园林中的经典作品。同时期的欧洲则出现了新古典主义的组合、混合式风格,新艺术花园和印象派花园等,在随后的20世纪初期,1925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在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园林作品,例如装饰艺术和立体派花园等,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由此打开了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新篇章。20世纪的70年代,风景园林艺术开始流行,并成为园林景观领域的主要流派

一直到今天,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为园林景观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仍然在不断的更新,并融合了各个地域文化的特点,从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园林设计理念和作品。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内涵及特征

与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相比,低碳景观设计强调碳排放、能耗等环境指标,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提高到一种深的层次。从目前国内外众多的园林景观设计案例来看,生态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相关的设计理念及内涵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而言,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内涵及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理念的内涵和特征;二是设计原则及内涵;三是园林景观低碳文化的内涵及特征。作为整个生态理念内容的一部分,内容分述如下。

(一)设计理念的内涵和特征

1、基于生态主义的设计理念

从19世纪后期开始流行,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关系出发,并以其动态平衡为设计目标的生态主义设计理念是低碳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方面。作为最早反映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设计理念,其融合了植物学、生物学、农学、地理及气象等多门学科,在生态理念设计中经常采用基于生态主义的思想生态理念中的生态主义理念同时还体现在尊重自然、将生态自然与艺术相结合方面,以达到一种环境友好、自然和谐的效果。

2、基于资源节约的设计理念

资源节约理念最早也来源于生态主义的可持续思想,目前主要在建筑、园林景观领域,并出现了绿色住宅和节约型园林等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资源节约是实现生态理念设计的重要环节,其理念的核心内容包括高效和循环,重点体现在能源的高效使用和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

电、热及亮化等能耗是景观使用过程中的重要碳消耗源,因此节能高效是低碳景观设计的必要目标,一般而言,景观的节能高效主要通过四个途径实现:一是设计低耗能的景观系统。通过方位、结构形式、绿化配置、自然通风等设计方法,改变或调整景观、建筑的能耗,例如通过建筑方位、结构实现建筑物的“冬暖夏凉”,通过植被、绿化的设计实现对气流、污染扩散、噪音和光线的控制。二是新能源的使用。在照明、取暖、灯光以及景观动力等方面广泛采用太阳能、风能、地源热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降低对煤炭、天热气及电网等传统能源的消耗,同时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可大量的减少传统能源导致的碳排放。三是材料的使用和废弃物循环。生态理念尽量采用合理、环保的材料,从材料的生产、建造及废弃处理全过程的降低碳排放,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包括:尽量采用本地、原有材料,尽量减少废料乃至于实现零废料,材料及废弃物的循环使用。四是水资源的循环处理。水处理和景观是园林景观中的常见部分,以往的水景设计往往注重其艺术、美学方面的特征表达,而水处理则依赖于公共处理系统或直接缺失,由此而形成水资源的能耗、损耗均偏高。生态理念下的水资源处理和水景设计则偏向于开源节流、自然循环的设计,在雨水收集、灌溉、中水处理等方面充分利用自然力和生物特性,实现自然水系的自净化功能。

3、后工业化设计理念

自上个世纪60, 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许多工业产业逐渐缩减或转移,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用地,很多废弃的工厂、矿山、铁路、仓库和码头用地需要改造成园林景观等公共空间,因此景观设计领域开始在工业废弃地环境下进行景观设计探索,在环保、生态理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然生态恢复、治理的低碳设计理念,并成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4、注重科技与科技创新的理念

景观设计作为人类对于生存自然环境的主观改造与意识表达,其本身即是艺术与科学的集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因素的不断增加,对于景观设计要求和内涵的不断加深,科技因素在景观设计中的比重也随之变大,著名设计师密斯曾说:“当技术的使命完成之际,其将升华为艺术”。生态理念设计作为最新的景观设计前沿学说,其更重视科技创新的影响,并忠实履行着科学升华为艺术的职责。科技及其创新理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计方法的科学理性化;二是采用最新科技创新的成果。

(二)设计原则及内涵

1、自然为主的原则

自然为主的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自然力做功,例如水力、重力、风力、太阳能及生物能等,实现景观的自我净化、维护与成长,减少由于外界非自然力引起的碳排放。二是在艺术创造上的自然为主原则,突破人工雕琢与修饰的美学范畴,重新审视自然之美,进入自然美学的新层次。

2、最小干预原则

最小干预原则与上述的自然为主的原则有共同的部分,最小干预原则即意味着在保持原始自然生态基础上,尽量减少人工建造干预自然生态,采用最高效、最合理的方式对初始景观、生态进行建造,在艺术设计上具有结构主义和极简主义的理念,给予原生态以最大的理解与尊重,从而减少了人工干预所需要的能耗,降低了碳排放。

3、循环集约原则

循环集约原则是生态理念的直接体现,循环集约原则既包括资源、能源,还包括了设计建造的过程,例如:对景观空间的高效利用,对建造材料的集约使用,对于能源和材料的节约与回收利用。其也反映前述资源节约理念的实践本质。

(三)园林景观的低碳文化内涵及特征

篇4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263-01

一、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民族元素的原因

城市园林景观作为一个城市政治、经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缩影,应是一个城市对过去、现在、人文、自然等诸多元素的艺术语言上的表达,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追求。所以说,在现代城市的园林景观中融入民族传统元素,是对城市历史发展的尊重。这种融入不单单是文化元素的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并将现代时尚元素和传统元素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既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又具有传统的韵味。所以,园林设计师们在高效表达设计信息的同时也要注重民族的文化特征。

二、我国古典园林景观

1.古典园林景观的发展史。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共有财产。我国的古典园林景观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园林流派之一,它是几千年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是各名族独特风俗和历史文化相互融合的写照。随着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自然园林和宗教祭祀园林。四大园林各具特色:(1)皇家园林,又称为御苑。皇家园林不仅表现了大气磅礴的气势,在精致的艺术程度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像颐和园。圆明园等这样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园主多为贵族官僚文人,建造多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主,其风格清新淡雅;(3)自然园林,是以自然园林景观为主的园林设计;(4)宗教祭祀园林,宗教祭祀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它属于宗教寺庙,道观的附属部分。

2.古典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综观我国传统园林的发展过程,其园林创作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原则是“道法自然”,在于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奉行朴素的生态观,把文化艺术氛围当作园林绿化的灵魂来对待。它以含蓄,内秀,恬静为主,着重于情感和精神的感悟,始终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2)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内涵――“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

三、弘扬民族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使现代设计中处处保留民族风格

传统园林与现代设计实际上具有相同的创作过程,我国不少城市的园林景观创作实践证明,但凡能弘扬民族审美意识,在园林景观创作中,尽可能的保持原有的生态景观,利用自然地形与环境的特点互相融合,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独具匠心的布局而创造出近似无限的的景观,达到人工和天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四、民族传统元素在园林景观创作中的应用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色彩,植物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既是民俗文化的流入又是情谊的表达。下面仅谈谈园林景观中的传统文化、传统色彩的应用。

1.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在我们所说的园林设计中有许多的东西都来至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是传统元素发展的积淀,任何的传统发展都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

2.传统色彩。中国的色彩理念融和了自然、哲学等观念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韵味的文化象征。色彩可以指事物表面所呈现的颜色,也可以指一种思想倾向和某种情调,同时色彩表达着人们的信念、期望和对未来生活的预测。

五、继承传统,并用现代手法表现以追求新意,使其更具表现力

我国的古典园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包含了十分深厚的文化艺术涵养,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水平,这是现代人所无法割舍的。在承接传统的文化要素的同时,充分应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将传统生活的审美意境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有机的在现实中体现出来。对具有象征意义和实用功能的细节进行了灵活的演变与传承,使中式园林显现出现代的舒适与意境,使其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有现代设计风格。正确的运用现代化手法和条件,运用新的观念与新的思维方式将会使我们在吸收传统的艺术元素上有了更多的更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冬梅,邬烈炎.园林景观设计[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篇5

纵观日本的园林文化可以看出,他们在完善自我的基础上也相应的借鉴了中国园林方面的艺术,再经过洗练加上其所追求的禅宗美学,已经达到了极高的造诣,日本枯山水园林艺术是园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备很强的民族特色,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一、日本枯山水造园艺术的构成元素

枯山水主要是用石块来当做大山或者岛屿,用白沙当做小溪或者海洋,属于庭院山水景观的一种,在禅宗寺庙的应用相对比较广泛。那些设计者把禅宗美学跟现代园林艺术结合在一起,运用相对抽象的手法,给园林景观一种枯寂的美,或者说是哀怨的美,带给人超凡脱俗的感觉。日本的枯山水造园艺术的构成元素有植物、石灯笼、石塔、铺地、理水、洗手钵以及须弥山石组几种,下面我们选择其中几个来阐述:

1、植物

日本枯山水园林艺术主要是为了营造精密的美感,在中国“枯藤老树昏鸦”自古就有伤春悲秋的感觉,日本枯山水也是这样。我们观察这种园林的植物,可以看出其配置特点,一方面这种园林艺术的植物配置的种类比较少,但是即便是这么少的植物种类也是有很好的层次感,彼此相得益彰,一般的主景植物就一两种,点缀植物也不多,但是很精细。另一个方面植物的选择通常是那些常绿植被,基本不会开花,这点能够突出景观所强调的永恒的美感,用色彩跟植物叶片来对比,把日本枯山水园林的古朴、美观、淡雅显示了出来。事实上,有的枯山水景观也会选择那些开花的植物,主要目的是把色彩对比的震撼感凸显出来,像杜鹃或者红枫等;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主要景观是常绿植物,充分利用翠绿、黄绿或者墨绿等同一类色系的区别来展示色彩变化。

2、石灯笼

枯山水园林中的灯笼一般都是用石材制作而成,被搁置在庭院中,起到观赏作用,也可以起到照明作用。这种元素的雏形是中国佛院中供佛的供灯,这种灯流传到日本这个国家之后,就被改造到庭院园林设计中,成为独特的景观元素之一,象征着无限的光明。

3、铺地

在日本枯山水园林景观中,飞石是其特有的创造元素,其中的间距主要是根据人类的普通步伐来进行设计,飞石的具体形状一起其圆滑程度都会对整个园林的景观效果产生影响。我们打个比方,在宫廷园林景观设计中,飞石就会很大,具备比较宽的间距,而茶室景观中的飞石小巧、纤细,间隔不是特别大。

二、日本枯山水造园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代景观设计对日本枯山水园林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进行现代景观设计的时候,要从传统园林设计中吸取其中的精华,积极融合传统艺术让其设计更加符合现代化理念:第一个层面,可以把握日本枯山水园林景观中的基本布局和传统原则,用上文所述的白沙与石块等来象征海洋与高山,让园林的创设更上一个高度;第二个层面,在具体细节化方面,局部的园林景观材料运用上可以给大家展示出多样化的感觉,让观者体会到强烈的时代感,更加富有趣味性。第三个层面,结合本国具体实际,把抽象写意的日本枯山水造园手法跟传统园林景观结合,在这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独居本国特色的新型景观设计作品。下面我们以几个具体实例来分析日本枯山水造园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屋顶上的枯山水庭园

这个园林景观主要呈现在屋顶上,把白沙、石块以及植被搁置在屋顶之上,这是在传统园林造诣上的创新发展,代表作是在美国芝加哥市一栋大楼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把沉重的景观元素搬上高楼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会考虑到场地的荷载量,选择那些纤维增强混凝土,通过相应的工艺来制作,从而保证这个元素跟其他元素的结合。此外,由于美国的西部冬季气候比较严寒,设计师在植物的根部还进行了巧妙的设置,加上了一些加热的电缆,这些新的技术让日本枯山水园林景观得以应用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2、播摩科学技术中心庭园

这个园林景观是著名的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这位大师比较注重极简主义的体验,这个中心庭院带给参观者的感受就是神秘的超现实主义。整个庭院的地面全部被砂海覆盖,两座高山拔地而起,位于庭院中央,分别是石山与苔藓山。在设计的时候,山体遵循枯山水的设计元素,用的是相对负责的几何体,在山体的下方用砂石的波纹来环绕,这点也是枯山水的设计体现,两座山是相对的,中间设置的有古木和石头。人们徜徉在其中的时候会感受到园林景观设计的精致,体会到空间艺术在其中的表现。在园林的另一边设置的还有竹林,网格状的规格,竹林中有薄薄的雾,所有的设置都是设计师精准尺度的把握,从中表现出日本枯山水景观那种静谧的力量,让人流连忘返。

3、苏州博物馆新馆庭园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时候,还是沿袭了传统元素,在建筑物的色彩选择上以当地民居的灰色和白色为主要基调。贝聿铭是新馆庭院景观设计的设计人员,把苏州园林古典装饰等逐步简化,用几何体为主要形状,主要是为了表达那种纯净的感觉。在新馆庭园的假山、砂石等配置的时候,把中国传统的江南园林的叠山艺术与枯山水艺术融合。为了表现相对比较清晰的轮廓,创造出剪影的感觉,就在庭院北墙下片山横展于沙砾之上,这点用明朗的表达方式展示给参观者的是群山起伏的感觉,在有限的天地空间中展示枯山水效应,但是又比单纯的枯山水更加灵动。日本的枯山水元素结合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元素把东方园林的艺术魅力无限放大,取两国园林景观艺术的长处,发挥各自的优势,创造出美轮美奂的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枯山水造园艺术是日本园林景观的代表,给园林设计赋予了恬淡和纯净的气氛。在新时期,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可以吸取日本枯山水园林造景的精华,结合本地特色,从而创造出更迎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园林景观艺术。

参考文献:

[1]池田二郎.日本造园设计与鉴赏[M].陈吾,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8.

篇6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优秀的部分对于现代园林设计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一批勇于创新、融贯中西、博采众长的园林设计师来引导。园林行业的健康发展,既要认真汲取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要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和本土资源环境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中国园林对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出现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十分广泛而深刻的。中国人崇尚的“师法自然”的园林理念和“诗情画意”的园林理法,在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中得到完整的体现,而英国风景园作为西方近代园林的开端,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后,中国园林一些惯用的设计手法和设计语言,如散点布局、环形游线、动态景观、巧于因借等,均已完全融入西方现代园林设计手法之中。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中的影片式散步道处理手法就是典型的案例。

中国古典园林也有其本身的不足及糟粕:(1)中国古典园林是在长期封闭的社会状况下,主要在私家领域里沿着山水格局一脉相承、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而这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距甚远。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使人们敬而远之的主要原因之一;(2)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的自然环境与景观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方城市水资源十分贫乏。因此,山水式园林更适合江南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宜建造大规模的山水园林。像颐和园、圆明园这些大型山水园林都是在原有水面或沼泽地的基础上加以疏浚而成的。然而现在对一些新建水面的维持消耗了大量珍贵的水资源,其实是劳民伤财的反生态设计理念。

(二)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对现代景观的启示

现代西方园林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不乏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将民族的传统园林特色与现代人们的生活特点紧密结合,创造出了在传统园林基础上升华了的现代作品,这些作品即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巴黎的安・雪铁龙公园(Andre Citroen Park)的设计在众多方面反映了法国巴洛克园林的特点,例如其规整的平面布局、笔直的道路、像巴洛克宫殿一样的大温室和温室前的大草坪。但是,在其处理上又与巴洛克园林有所不同:规整的平面布局被其北面的系列庭院和横穿其中的直线道路打破,其笔直的道路有高差和空间上的变化而避免了单调,大温室的玻璃材质也与凡尔赛宫殿有本质的不同,规整的大草坪上散植了树木。美国当今著名园林设计师彼得・沃克(Peter Walker)的众多作品都体现了传统造园元素或手法。

西方园林的生态理念 :席卷全球的生态浪潮让西方的设计师看到了景观生态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们不断探索生态的设计,逐步形成了两大生态理念:生态恢复与促进,生态补偿与适应。在后工业景观改造中这两大理念显得尤为突出。从美国西雅图煤气场公园到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园和格尔森基尔欣北星公园等众多后工业用地的改造中,无一不渗透着生态设计理念,应用了很多生态的设计手法。例如对场地原有构筑物的保留,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应用废弃材料和可回收材料等。现在,科技的发展更加促进了景观的生态化,有些景观已开始应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来维持自身的运行。

二、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

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当景观设计解决了园林景观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其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园林景观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时,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园林景观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人们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强调理念在景观设计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从功能出发,以人为本

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文本里经常出现“从功能出发,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说明。但事实上,大多数的景观设计师是从形态好看与否的角度来做景观设计的,因此导致了对功能定位的随意性,使之将来的使用性较差。

“以人为本”要求设计师应该学会观察,观察自发的或者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活动,以了解人们在进行“自由活动”时,对空间典型的利用情况。记下人们在那些几乎没有任何设施的地方所进行的活动或者反过来说,对那些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用途的地方谈谈你的观察印象。“以人为本”的场所应该尽可能做到体贴、周到乃至近乎完美。“以人为本”的未来也许是“以自然为本” “以人为本”是当今世界每一名设计师都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它事关我们生存环境的真正归属问题。在中国景观事业蓬勃发展之际,我们不希望“以人为本”仅仅成为一种口号,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二)因地制宜,生态化设计

例如,在当前房地产开发中的景观风格一般都是追随房产建筑的风格,比如说现代简约、欧式风格等,这些风格在建筑语言上,包括屋顶、山墙、景观小品、灯具上能体现出来,但是在软质景观,即绿化上是很难体现的,一味追求景观风格与产品系列匹配很有可能因为当地气候、水土等因素而事倍功半,因此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才有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景观设计的前卫性与多变性

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必须把握住那些相对稳定而不变的园林规划设计元素,并能接受新的设计元素,包括新理念、新材料,紧跟时代的发展。以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为前提,园林景观设计将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与现代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展现其作为艺术设计的前卫角色。

(四)意境的持续创新

景观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大众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

创新对于设计师来说,大多是在专业领域对空间和细部以及材料的探索。意境是我国多年来园林规划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因此,赋予景观设计中的意境是景观设计创新的根本所在。

旧的园林形式终将随着新时代的出现而逐渐走向衰落,新型园林也必定是在旧形式的废墟里成长起来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是园林形式衰落、乃至消亡的根本原因,而急功近利、盲目抄袭只能导致各种园林思潮的加速消亡。因此,继承与创新是园林艺术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而它又建立在对古今中外园林艺术的全面了解,尤其是对本土文化和景观资源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唯有继承传统中优秀的部分、勇于创新、融贯中西、博采众长,才能使中国现代园林真正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研究传统的造园经验,继承古典园林的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学习当代世界景观设计的发展理念,还要参考借鉴当代其它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如体现中国风格的现代建筑等。未来的设计之路应该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 ,只有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地去体验场地、去观察人们的行为、去研究人们的心理和充分尊重自然后,才能设计出真正“以人为本”的作品,才能设计出人们真正需求的景观作品!

篇7

2.声景观在现代园林中应用声景观是一个环境范畴可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体会和理解声景观,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受心理状态影响,特定的心理情绪往往左右着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感受,进而使思想意识带有特定的主观色彩。

二、现代园林中声景观的设计

声景观设计不是简单的声音设计,也不是简单的通过电声系统集成来进行音乐的播放,声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层次、综合性的设计,它是一种人们主观能动地保护和创造幽美的声音的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作为一个景观设计的从业者,我们有必要结合人们的需求,进一步探索声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使声景观在改善生活环境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1.现代园林声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1)城市的噪音污染现象普遍存在在现代都市,特别是大城市中,人口密度过大,导致城市绿地的游人数量大大超过设计标准,城市绿地中人满为患,特别是节假日,各个景点更是人山人海,人声喧哗。加之,在游览的过程中游人的各种活动也造成了景点人为噪声污染严重。(2)人工声乐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智能音响声乐系统也广泛的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目前的人工声乐系统大多数还停留在固定时间播放音乐。声景观应根据景观设计的主题,收集能够对主题的表达起到积极作用的声音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而目前大多数景观绿地中,电子智能音响声乐系统播放的音乐风格、时间段的选择以及音量等级等没有考虑到对各个层面人群的需求,仅仅做到了有声,而未达到“景观”的水平。

2.声景观设计原则(1)场地环境保护性原则现代园林中的声景观设计,首先要做的一点是结合规划用地范围内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以及传统风俗习惯,对场地范围内的声景观元素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继承。(2)系统规划协调性原则系统协调性原则主要指在声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声景观与规划场地环境、视觉景观要素之间的协调。从而使声景观的设计能够更好的促进景观主题的表现,创造更加宜人的景观环境。声景观是园林景观表达中的一种重要组成元素,能够带给人们愉悦的感受,声景观并非是简单的将声音作为一种造园要素直接应用在园林中。在设计过程中声景观绝不可以孤立设置,一定要注意游人与现场环境的互动以及园林内外环境的关系。(3)以人为本核心性原则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更注重视觉景观的布置,而对于园林绿地的服务对象而言,视力障碍认识已有一定的比例,目前估计全球视力损伤的人群为1.8亿。其中4000万至4500万是盲人。基本没有考虑他们对景观的欣赏,听觉景观的营建非常薄弱,我们可以通过声景观设计来弥补和完善这一缺陷。作为声景观其实是对这种理念更近一层次的深化,通过听觉和视觉两种感官系统,更进一步的体现以人文本的设计思想,体现最贴切的人文关怀。

3.声景观设计程序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外界条件千差万别,景观的表达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无论面对哪一种地域环境和立地条件,设计的方法和流程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参考和对现代园林中声景观设计案例的总结得出,针对声景观的设计工作,按照下列流程:规划场地调查研究划分空间功能区明确各分区的景观主题协调声景与视觉景观的相互关系。

4.声景观设计方法声景观设计通过查阅文献和实例分析,本文初步归纳出声景观设计的6种常用手法。(1)因借得声“借景”是园林规划设计中一种常用的手法,借景就是指有意识的将园外的景观“借”到园内视景范围内来,对于声景观而言,更确切的讲应该是“借声”。声景观可以引起人们的视觉联想,因此声景观容易让人们产生更丰富更有层次的美感。在我国传统园林中这些优美的声音,都被引借到园林中,成为优美景观的“画外音”。例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就表明了在古典园林中就有“借声”的意识。由于技术的限制古典园林借声的范围基本局限于自然声音,而且往往受到时间、气候等的影响,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园林可以依靠各类先进的技术,满足视觉景观对各类声响的要求,并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种类多样。(2)增添获声添声主要是指在进行景观设计时,有些传统的声音由于历史的变迁、自然因素的缺乏等原因暂缺或已流失,无法再现,这时就可以通过添声的方法,是这些声音重现,使得游人能够完善感受景观,并增加景观的场所感,同时能够赋予景观浓厚的地域色彩。例如:澳大利亚的一个公园,历史上是个造船厂,为了能够恢复这里的场地记忆,在景观设计时,总是播放一些经典的,例如水声、游船声、汽笛声。并设置了录音系统,循环播放,这种添声手法的应用那个有助于再现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体现地方特色。

5.现代园林声景观设计应注意的环节(1)做好规划设计前期的调研对规划用地进行外业调研的过程中,要协调视景与声景的关系。首先,对用地范围内及周边声景观现状进行调研和记录,包括背景声、景观声等,需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2)降低和消除负面声音来源对于噪音的控制预防办法可考虑通过植物种植、设置消音墙等途径来解决。(3)掌握声景观规划设计尺度结合景观主题,选择合理的声源位置、确定合理的音量,并巧妙合理的安排声景观与游人位置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度”,不要让声景观成为环境中的“声污染”。

篇8

设计中运用大量的生态技术(譬如LID)来完善方案,并且结合社区这个城市中的最基本单元,努力寻找解决城市洪涝问题的方法。小区入口桥采用实木铺设,体现了古色古香的古典园林韵味。入口桥两端均设计有跌水景观,正应古色古香的“小桥流水人家”;桥的前方设计有一面类似古典民居影壁的入口景观墙,给人既古典,又现代化的感觉。循小区主道路依次设置小陡坡、雨水种植沟、大型雨水花园、公共艺术品、休憩广场、凉亭、中央水景、小型雨水花园、鱼水走道,这种将古典园林小品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手法,让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设计中依旧保持生命力,并且发挥着独特的生态作用。

小区的周围分别设计有雨水渗透池、儿童活动区、游乐区、木栈道、行人商业街道、雨水树池景观、商业街活动区、商业街旁绿化等,充分考虑到因大量降雨导致的生态解决方案,又不影响整个小区的园林造型与功能,因此实乃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延续。

2景观设计手法应用的现实意义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人口剧增,资源稀缺,生态失衡,环境问题愈来愈明显,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大规模生态灾难将一触即发。近年来,城市暴雨洪涝灾害尤其明显,如雨季的广东潮州、东北三省,以及四川省部分地区已遭受暴雨所引发的局部洪涝。在如今“绿色建筑”和“低碳社会”的大背景下,该设计充分体现了生态在景观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让景观承担生态恢复能力,才会有美好生活,最后再谈美丽。在人们在为前工业化带来的便捷感到庆幸时,同时也给后工业时代的未来发展留下了祸根。

在人们改造大自然获得短暂的胜利时,大自然已经进行了有力回击。我国广东潮州梅州,东北三省的严重洪涝,除了毁坏房屋、庄稼,同时也夺去鲜活的生命,让人痛心疾首。四川省局部地区也发生了洪涝,造成人员伤亡。当初人类改造自然,现在自然予以回击。在这个严峻的现实面前,设计师们必须反省设计的目的,重新审视自己对设计的认识,更好地认识到设计除了解决问题,同时应具备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城市的美化固然重要,但是城市的生态恢复更加重要。这一点认识也是园林景观设计师需要具备的素质。

篇9

1 中国传统符号

1.1 中国传统符号的定义

中国传统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先民就开始用图形符号来表达感情、传达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传统符号就是指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技术等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因此,传统文化符号即为能承载这些文化意义的媒介,表达传统文化信息和意义的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

1.2 中国传统符号的分类

(1)动物篇。中国传统符号的题材非常广泛,其中动物纹的应用非常常见。比如四禽瑞兽、羊(与“祥”字通用)、龙凤也是人们常用的题材、鱼与“余”同音,“年年有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蝙蝠、仙鹤等代表长寿的意思,也常被人们用在设计中,另外还有貔貅、玉兔、蝉等也随处可见,它们都有美好的寓意,通过这些图案可以表达出设计者的情感。

(2)植物篇。人们最为熟悉的应该是四君子图,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形象,一直为世人所钟爱,同时也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他们那种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被世人所推崇。

(3)文字篇。中国传统的文字符号一般都是指基本含义吉祥,或者引申含义吉祥的文字,或者是在人们的生活习俗中赋予了某种吉祥意蕴的字。例如,福是最美好的字,是吉祥意义最丰富、最淳厚、最典型的代表;禄与“路”谐音,表示路路通,各路畅通。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文字更是最能直接的表达出人们的心中所想。

2 中国传统符号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和作用

2.1 丰富景观细节

景观细节的设计更能体现出设计者的水平,一件作品,不管规模多么恢宏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好的作品。景观的细节设计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会让整个设计更加丰富多彩。景观设计的本质就是文化再现,在景观的细节上融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可以留给使用者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景观的细节设计。

2.2 增加文化底蕴

每个城市有自己的文化,文化可以说是城市的灵魂,传统的符号元素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应该作为文化底蕴的载体,充分而恰当地体现出该城市的历史人文特色,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设计中选取一些当地传统的文化元素符号,通过抽象简化、化繁为简的艺术手法的处理运用在景观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当地的文化底蕴。

2.3 突出地域特色

每座城市的气质中都散发着它特有的历史、风格、民俗等特色文化味道。路易斯・巴拉甘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意识,他认为,缺乏地域差别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国际风格会毁灭文化的个性和品位。景观设计是当地传统文化的载体,设计时应当尊重这些传统,创造出能体现地域特色的现代景观设计。

3 中国传统符号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 平面布局

厦门市翔安区政府广场位于翔安区祥福路和新兴路的交汇处,市政配套非常成熟,交通也十分便捷,周围有酒店、居民区、购物广场等,人流量大。本方案以中国传统符号为切入点,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体现出中国的传统符号。中心广场是视觉的焦点也是设计的重点,所以在平面设计中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漏窗的形式,环状的亲水区域扩大了水域的面积,周围辅以中式观景亭和冰裂纹的铺装,用这些元素进行中心广场的景观设计,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中国传统符号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2 园林铺装

铺装中采用中国传统的符号进行设计,不仅起着装饰路面的作用,而且符号因环境、场所的不同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本方案中,次入口的设计采用的是石汀路,中间的铺装设计成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和文字,凸显厦门市翔安区的城市特色,让人们一进入公园就会有归属感。这些吉祥图案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同时也强化了设计的主题,使人印象深刻。园林景观设计铺装中常用

3.3 洞门设计

洞门设计在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中最为常用,洞门可以起到分割空间、装饰建筑立面、供人通行等作用,在设计时一般以圆形为主,寓意圆圆满满。因此在本方案的设计中也采用了圆形洞门的设计形式,底座用两级台阶抬高,圆形的洞门用石材做成,两边是白色的墙体穿插仿古木条,营造质朴的感觉,两边白墙做了圆形的镂空,和主体的圆形洞门想呼应,上面雕刻文字,内容为厦门市翔安区的简介和地域特色,宣传翔安区的当地文化。

3.4 景墙设计

景墙是园林中常见的小品,其形式不拘一格,功能因需而设,材料丰富多样。本方案中,景墙一的灵感来源于厦门的市花三角梅,把三角梅的元素符号运用在水池的背景墙中,鲜艳的颜色使人印象深刻,突出了地域性;景墙二的设计元素是以翔安区历史名人为题材,将他们的肖像雕刻在景墙上供人们学习了解,加强人们对历史的了解。通过对当地的传统符号的归纳提取,运用在景墙的设计中,突出了当地的文化底蕴,

3.5 景观小品设计

厦门作为一个美丽的岛城,渔业资源非常丰富,翔安区更是以文昌鱼作为特产闻名于世。文昌鱼的营养非常丰富,深受侨胞的喜爱,素来有“尝鱼思乡”之说,由此看来鱼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海洋世界”的设计元素以鱼的造型为主,既发扬了翔安的民俗文化,又能与本次的设计主题相吻合,为整个空间营造了活泼生活的氛围,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追求,既有观赏功能又兼具精神功能。

4 结语

随着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设计师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上,都致力于在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宝库中寻找灵感,但又不墨守成规,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的理念对其进行改造和提升,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设计。在设计中运用中国的传统符号,可以加强环境的历史连续感和乡土气息,增强环境语言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绮曼.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 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谈到园林景观设计不得不说到空间设计,空间环境是人生存居住的载体,也是现代景观设计中一个最为关键的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大,对景观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景观设计规划中,对环境空间的营造还是停留在对功能的要求上,很少对空间形式、人的行为空间格局及未来发展的轨迹有很好的把握,一项成功的设计一开始就应该把握好整个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开展一项设计任务要以未来人的行为为轨迹为出发点,是对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预先的计划,把未来看成现实的直接结果,正如莱布尼茨所说的:“现在包含着过去而又充满着未来”。基于这些本文去探讨和论述一种新的空间形式既具有弹性的流动景观空间设计。

二、弹性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

在20世纪初工业化社会出现的包豪斯,它的设计核心就是功能决定形式。所以大多建筑、景观规划是以功能决定形式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形成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但这种极端强调功能的设计思维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勒·柯布西耶在1923年出版的《走向新建筑》中,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过分强调功能的作用。于是,人们开始寻找另一种空间形式来打破这这种呆板,沉闷的空间,就慢慢产生了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动态空间。密斯在1929年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作品中最为充分的体现了这个概念。整个建筑物立在一个基座上主厅是由八根十字形断面的钢柱来支撑一片薄薄的平屋顶,隔墙有玻璃和大理石两种,位置灵活,纵横交错,由此形成一系列的既分隔又连通的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这些案例都为后来的景观空间规划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随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的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好的居住环境极大地提高了人的生活品质。随着居住区绿化、城市公园等绿化景观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满足里人们的需求,但越来越多的的绿化景观设计趋于同质化,特别是空间上的处理没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虽然有些好的案例在景观空间处理上做的比较好,但久了人类具有天生的“喜新厌旧”的本性就出来了,那些一成不变的空间形式引起了人们的厌倦,如果在景观空间的处理上多些变化,营造趣味、流动的空间形态那么就使得整个景观效果更加贴近人的心理感受。基于这些引发去创造一种全新空间形式的可能,如果有一种空间形式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效果,人在这过程中又起到很大的作用,而这过程本身就具有趣味性并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这样就打破传统空间形式一经确定就不能再变动的空间模式,那么就种空间形式就用弹性流动空间来做定义。这种灵活的弹性空间处理方式,更适应于我们把握未来的各种可变的因素。1942年唐纳德发表的《现代住宅的现代园林》,文中提出景观设计师必须理解现代生活和建筑,在园林中要创造三维的流动空间,为了创造这种流动性,需要打破园林中场地之间的严格划分,运用隔断和能透过视线的种植设计来达到。克雷(Dan Kiley)在1955年设计的印第安纳州哥伦布市米勒花园(Miller Garden)也非常注重空间的连续性和流动性,花园中的树干好似建筑中的柱,而绿篱又好似建筑的墙体。不光在现代园林中,其实在中国尤其是在江南的古典园林中,古代的造园家和工匠们早就开始熟练运用流动空间来创造优秀的设计作品了,尽管当时他们没有明确的提出流动空间的概念 。“步移景异”、“虚实互生”,隔而不断的流动空间正好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式的园林景观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似乎是对这个概念很好的诠注。

通过对西方现代景观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析,都强调了对空间的营造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当中的“意境”,是中国园林中的精髓。也体现了流动空间的某些特点。通过中西外对景观空间上的各种处理延伸到弹性流动空间的设计,就是在空间的营造中把时间的概念及人的行为要素融合到景观空间设计当中。下面通过几点具体的设想来探讨弹性空间设计的可能性。

三、弹性设计的可行性设想

1、植物的生长在其载体的向导下所形成的弹性空间

其实在这方面在园林景观里运用比较广泛,这些作用特别在空间的转折,过渡或突出某重点空间的比如一些交通的要塞和关节点,有些空间中的起始点、转折点、重要的视觉中心等常常在这些地方放置植物,显的特别醒目,而且起到装饰作用。目前阶段人们研究园林空间绿化往往只停留在植物绿化的本身对空间的辅助作用,没有深入把其看成当作空间形式来看待,这里所论述的也算不上研究,因为也具有片面性,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引发自己的一些看法罢了,既植物在空间环境景观中随时间的变迁生长从容产生一定的空间形式,这个空间形式的创造主要要把握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依靠的载体,因为这个载体对植物生长要具有导向性,这个一性质也是这种弹性空间设计的关键。在园林里常有移步换景,应景生情的感觉;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效果,如果植物在原先设计上就考虑其在生长的过程,也就可以考虑植物生长其载体的设计,这样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根据其载体的导向形成另一种空间形式,因为植物的生长是一种过程,这样它的载体就会在不同的时间里呈现不同效果,让人致身其中,感受其变化的空间。

2、时间推移形成人的行为轨迹

人的行为随时间的变迁在某个空间的载体上形成行为轨迹,形成行为轨迹的过程当中就产生不同的空间形式,从而形成变化的、趣味的、流动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形式的设计就好比储蓄罐存钱的效果;当每天存一个硬币,今天存的跟过了十几天、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存的所产生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这也很好地说明了空间和时间两者之间的关系。储蓄罐就好比环境空间的载体,存硬币的过程就好比时间在储蓄这个空间载体上留下的痕迹,储蓄罐这个空间的载体是不变的,但一天天的硬币的存入,使之发生变化产生不同的空间形式,从而形成具有流动性的、趣味性的空间形式,极具视觉冲击力,不仅如此,人在存硬币的过程也是非常开心,有意义的事;多方面满足人的需要。这种空间形式设计也是本论文所论述的弹性空间。

3、光线与光影的关系产生的意境空间形式

照明是空间环境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在已往人们对光的研究也非常深入透彻,利用光营造环境空间气氛的列子到处都有,但利用光照营造另一种空间形式的却很少,大家都知道在绘画的时候,光照所产生的明暗阴影是表现物体的立体,光和影两者相互作用就形成立体空间效果,从而让我联想到在景观空间中如果巧妙利用光和影两者的关系是否就可以产生另一种空间形式,太阳光时刻是在变化的,物体的影也随之不断变化,关键是如何组织物体 使它随光线的变化其产生变化的阴影与物体本身产生特定的关系,从而形成流动的空间形式,在一家麦当劳的门头设计中,就很好利用光影变化所产生的景观效果,大家都知道麦当劳的标志是一个M型,在设计时把M字体平放,这样就相当于M字体正对着阳光,这样的投影就产生一个M的标志,它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在每个不同阶段产生不同形状的M字体,从而引导人们在不同时间段去消费不同的东西,这本身就有很强的趣味性。如果把这样的形式引入到景观空间设计当中,那么会给人一种若隐若现、扑朔迷离的全新视觉享受。

4、室内景观空间家具隔断的多重设计

现代室内景观空间的设计必然用到隔断、隔墙等构件。当前的室内隔断大多是满足人的使用功能,从基本上起到解决空间分割的作用,但这种设计的做法没有深入到把隔断当成一个单体的空间概念来看待,而仅仅只把它当做使用功能这个层面来对待,如果把隔断设计看成是一个单体的空间,随着时间的变迁,加上人为的参与产生不同的空间形式,假设做一个居住空间的隔断,设计一个比较精致的,可存放东西的立体隔断,在这个立体隔断中设置许多镂空,这个镂空的设计要具有时间的向导性,比如是个具象造型,这个隔断首先要具有两个功能,一是用来区分功能,二是用来存放东西;比如这房子的主人,今天去买了个罐子放在镂空里,随着时间的变迁原本镂空格子被慢慢填满,在不同的时间段形成不同的空间形式,不仅如此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趣味性让人感到新奇。

四、弹性空间设计的价值

园林景观空间设计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空间形式是景观设计的重要部分,本文所论述的流动景观空间是对传统空间形式的一种突破。景观空间的创新首先体现在空间形式上的创新,形式符合人们的审美意识,运用重复、节奏、韵律、特异等构成原理进行综合组合,形成新的空间形式,当然形式的创新是对空间形式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但无论怎么样新颖的造型结构,一经确定一般就不会有所改变,久而久之人们对这样的空间会产生厌倦,而本文所论述的弹性空间正好是针对这种情况来做设想的,这种空间形式设想的理论是空间形式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时间变化的过程种营造各种各样不同的空间形式,而这个过程本身对人具有吸引力,这样的空间形式打破传统的空间模式营造一种真正的流动空间。

参考文献

[1] 高祥生,现代建筑墙体、隔断、柱式设计精选,江苏科技出版社,2003

[2] 刘先觉.密斯·凡·德罗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景长顺.文化建园的哲学思考[J].中国园林, 200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