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财税大数据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4-03-11 15:58:35

财税大数据分析

财税大数据分析例1

(一)部门协作,不断完善财、税、银联席会议制度。做好预算执行分析工作,仅靠国库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紧密联系国民经济发展态势,大力加强同各部门的联系,搞好协作配合。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我们更多地掌握了税源变化情况,及时发现财政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对本地财政收支基本走势做出准确判断。(二)专题研究,关注和攻克财经热点、难点问题。常规分析强调时效性,分析的内容往往不够深入,难以探讨深层次问题。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予以重点关注,强化专题分析研究。(三)整合资源,在交流与借鉴中提升分析水平。区县预算执行分析工作作为整个预算执行分析的基础环节,可以借鉴的资料少、可参考的税收产业数据少、可利用的本地经济指标少,这“三少”以及分析人员本身的素质问题,往往写出来的预算分析材料比较空洞,缺乏说明力和有效性。

二、预算执行分析工作面临的难点问题

随着财政预算工作制度的不断完善,各项措施的有力落实,预算执行分析工作进入了一个有序运行、成效明显的新阶段。但我们也不难看到,预算执行分析工作中存在的深度不够、信息不全、基础不强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行分析工作的质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难度较大。一是由财政经济管理的特点所决定,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定量分析难度较大。二是财政收入科目的设置,使得财政收入的统计只能进行分税种统计。三是财政收入统计中有实征入库数据,但缺乏税源数据和应征数据,难以进行收入征缴率的分析。四是财政经济统计中存在的虚夸、瞒报等人为控制数据问题,造成财政经济的关系失真。

(二)税收结构分析与收入预测不够明晰。财政收入结构分析除税种结构分析外,更重要的是税收产业结构分析、税收经济类型结构分析。由于科目设置比较简化,使得从产业和经济类型角度进行的结构分析数只能来源于税务部门的统计资料,这些资料在使用中有很多不适用。一是数据口径问题。税务部门是按照自己系统划定的管辖范围征收税收,有的与行政区划不一致,不能全面反映该区域税收状况;同时,税务部门实行扁平化管理,不能满足预算执行分析对基层税收数据的需求。二是国税、地税征税职责有分工,也有交叉,如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需要相加后才能得出全区的数据,使用中需重新计算。三是一些财政经济管理和领导急需的数据难以统计。

(三)财政支出分析环节薄弱。一是支出统计与预算编制口径不一致,难以对比。现在各级财政都实行综合预算,预算内外资金共同使用,其月报统计中只统计一般预算内支出和基金预算支出数据,难以全面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预算编制时,部门支出分为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但执行统计没有这一统计口径,难以通过预算执行情况检验预算编制质量。二是支出进度分析难度较大。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强调加快支出度,努力使财政资金更快地发挥效益。三是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难度大。如何统计并评价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多年来一直是支出分析的难点。

(四)预算执行基础工作欠缺。从各地情况看,预算执行分析仍普遍存在就数字论数字的现象:手段单一,分析方法多数还都停留在手工操作的状态上;内容简单,对数据的分析和提炼不够深入;范围狭窄,量化分析比较欠缺。主要原因是分析的基础工作还不扎实,特别是缺乏一个完整的财政资料数据库,包括经济情况、预算部门资料、预算项目安排情况、各地横向对比资料等整理开发不够,往往是分析具体问题时,临时搜集整理资料,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影响了预算执行分析质量。

三、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收入科目,健全财政收支统计指标体系。科目是财政收支统计的基础,建议上级部门考虑在收入科目分类中增加按经济行业和经济类型分类的信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财政收入来源,便于财政经济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

(二)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完善财、税、银联席会议制度。离开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分析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要做好预算执行分析工作,必须依靠全区各经济部门的信息支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财、税、银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充分整合利用各方面的数据和分析资料,从不同角度分析财政经济运行情况,对财政收入进行深度分析。

财税大数据分析例2

税务部门作为财务报表主要使用人之一,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纳税情况、遵守税收法规的情况。财务报表分析是认识过程,通过分析通常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只能作出评价而不能改善企业的状况,而纳税评估恰恰就是利用报表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运用约谈举证、实地核查等手段,以确定纳税人纳税申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企业通过编制财务报表,可以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书面的形式提供给社会各有关方面。阅读会计报表如果不运用分析技巧,不借助分析工具,只是简单地浏览表面数字,就难以获取有用的信息,有时甚至还会被会计数据引入岐途,被表面假象所蒙蔽。做好财务报表分析,正确揭示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主要就是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主要报表着手,收集完整资料,对企业各期的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主要包括对数据的横向分析、纵向分析,趋势百分率分析和财务比率分析。横向分析就是将企业连续两年或几年的会计数据进行绝对金额增减和百分率增减的分析,以揭示各会计项目在这段时期内所发生的绝对金额变化和百分率变化的情况;纵向分析是同一年度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率分析,即将会计报表中的某一重要项目的数据作为100%,然后将会计报表中的其余项目的余额都以这个重要项目的百分率的形式做纵向排列,从而揭示出各个会计项目的数据在企业财务中的相对意义;趋势百分率分析是将连续多年的会计报表中的某些重要项目的数据集中在一起,同基年的相应数据百分率比较,揭示企业在若干年内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变化趋势;财务比率分析是指通过将两个有关的会计项目数据相除而得到各种财务比率来揭示同一张会计报表中不同项目之间或不同会计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的一种分析技巧。

三、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在纳税评估中的具体应用

财务报表分析指标不是孤立的,要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计算出的指标应有的作用。

结合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财务指标分析在纳税评估中的具体应用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盈利结构分析的具体应用

根据企业的年度损益表,首先分析利润构成情况,弄清企业当年利润总额的形成来源,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四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具体组成及增减变化、结构变化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人员应结合会计制度及税法有关规定及两者存在差异,重点审核税法和会计的差异之处,企业在申报纳税时是否按规定进行调整。

1、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销售毛利率变动率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

销售毛利率变动率=(本期销售毛利率-基期销售毛利率)÷基期销售毛利率

在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经营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这四个指标的变动趋势、幅度应趋于一致,一旦那个指标变动较其他指标变动出现异常,评估人员应结合企业报表其他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如果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幅小于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幅(主营业务利润率及销售毛利率必定下降),评估人员一方面应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往来款项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果“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通过分析存货中委托代销商品、发出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结合企业有关购销合同及应收账款变化情况,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帐务上少计收入问题,根据企业增值税及所得税申报情况,审核企业有无按会计制度不应确认收入而按税法应确认收入企业未作纳税调整的情形;另一方面评估人员应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项的具体构成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对成本中“料”的部分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多计发出成本,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对成本中“工”的部分重点查看应付工资科目年末结余情况、工资计算表、企业员工花名册、工时产量统计表等辅助资料,分析企业工资是否存在多提多列支问题,对“费”的部分应重点结合固定资产变动及累计折旧变动,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折旧计提方法,多计成本的问题。

2、分析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三项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100)×100%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具体分析: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应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结合起来分析,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应与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基期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结合起来分析,前后两个指标变动情况应基本保持一致,如果变动太大,需结合企业“应付账款”、“其他应付账款”、“预提费用”、“应付工资”等往来科目,看企业是否存在通过预提费用形式多列支费用,有没有将应列入长期待摊费用的项目一次性进入管理费用,有没有将应资本化的利息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对营业费用则应分析具体项目构成,如果其中运输费用变动较大,一方面应和企业当期销售的变动结合起来分析,看企业是否存在产品发出应确认销售而未确认的情况,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取得运输发票的审核协查,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使用虚假运输发票抵扣增值税、列支费用的情形;此外还应结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看企业超过税法允许列支部分的费用有没有作纳税调整,如工资及计提的“三费”、交际应酬费、开办费、广告费的扣除、业务宣传费的扣除、无形资产的摊销、递延资产的摊销等。

3、营业外收支增减变动分析

营业外支出变动率=(本期营业外支出数-基期营业外支出数)÷基期营业外支出数×100%

营业外收入变动率=(本期营业外收入数-基期营业外收入数)÷基期营业外收入数×100%

分析:营业外收支是指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及支出,一般情况下,发生数额不会太大,如变化较大或本期发生额较大,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企业是否将收取的价外费用、包装物押金等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是否按规定纳税。

(2)、企业处置的固定资产是否应当缴纳增值税。

(3)、结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及相关资料,判断企业处置资产的损失是否报税务机关审核批准或备案,企业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是否进行了纳税调整。

(4)、企业与生产经营无关的罚没支出、捐赠支出等是否按规定进行了纳税调整。

(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具体应用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指标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其中平均数=(年初数+年末数)÷2

分析:这几个指标应和基期数结合起来考虑,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加快,表明企业存货占用水平较低,流动性较强,销售能力增强,存货转变为现金、应收账款速度加快,而如果企业应纳税额减少,应考虑企业可能存在隐瞒销售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此时应重点审核存货收、发、存记录的真实性及存货计价方法前后的一致性,核实企业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从而虚增发出存货的成本减少库存存货成本。

(三)、税负指标与财务报表相关指标的综合分析

1、增值税税收负担率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收入×100%

将此指标与行业指标对比,如果与行业指标偏离较大,应结合财务报表具体项目和其他指标开展分析。

如果销售收入增幅较大,而税负指标下降,首先根据财务报表查看企业存货与期初比是增加还是减少,结合存货收发记录,查看有无隐瞒销售行为,有无发生视同销售行为不按规定计提销项税的行为;其次,分析存货的主要构成,将存货的销售价格、购进价格与上期相比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进项税金构成情况,查证有无扩大抵扣范围,对四小票抵扣比例较高的应重点开展核查;此外还需查看销售收入的主要构成,查证有无价外费用、混合销售行为等不提销项税金或错用税率问题。

2、所得税税收负担率

财税大数据分析例3

税务部门作为财务报表主要使用人之一,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纳税情况、遵守税收法规的情况。财务报表分析是认识过程,通过分析通常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只能作出评价而不能改善企业的状况,而纳税评估恰恰就是利用报表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运用约谈举证、实地核查等手段,以确定纳税人纳税申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企业通过编制财务报表,可以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书面的形式提供给社会各有关方面。阅读会计报表如果不运用分析技巧,不借助分析工具,只是简单地浏览表面数字,就难以获取有用的信息,有时甚至还会被会计数据引入岐途,被表面假象所蒙蔽。做好财务报表分析,正确揭示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主要就是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主要报表着手,收集完整资料,对企业各期的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主要包括对数据的横向分析、纵向分析,趋势百分率分析和财务比率分析。横向分析就是将企业连续两年或几年的会计数据进行绝对金额增减和百分率增减的分析,以揭示各会计项目在这段时期内所发生的绝对金额变化和百分率变化的情况;纵向分析是同一年度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率分析,即将会计报表中的某一重要项目的数据作为100%,然后将会计报表中的其余项目的余额都以这个重要项目的百分率的形式做纵向排列,从而揭示出各个会计项目的数据在企业财务中的相对意义;趋势百分率分析是将连续多年的会计报表中的某些重要项目的数据集中在一起,同基年的相应数据百分率比较,揭示企业在若干年内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变化趋势;财务比率分析是指通过将两个有关的会计项目数据相除而得到各种财务比率来揭示同一张会计报表中不同项目之间或不同会计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的一种分析技巧。

三、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在纳税评估中的具体应用

财务报表分析指标不是孤立的,要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计算出的指标应有的作用。

结合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财务指标分析在纳税评估中的具体应用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盈利结构分析的具体应用

根据企业的年度损益表,首先分析利润构成情况,弄清企业当年利润总额的形成来源,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四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具体组成及增减变化、结构变化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人员应结合会计制度及税法有关规定及两者存在差异,重点审核税法和会计的差异之处,企业在申报纳税时是否按规定进行调整。

1、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销售毛利率变动率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

销售毛利率变动率=(本期销售毛利率-基期销售毛利率)÷基期销售毛利率

在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经营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这四个指标的变动趋势、幅度应趋于一致,一旦那个指标变动较其他指标变动出现异常,评估人员应结合企业报表其他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如果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幅小于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幅(主营业务利润率及销售毛利率必定下降),评估人员一方面应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往来款项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果“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通过分析存货中委托代销商品、发出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结合企业有关购销合同及应收账款变化情况,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帐务上少计收入问题,根据企业增值税及所得税申报情况,审核企业有无按会计制度不应确认收入而按税法应确认收入企业未作纳税调整的情形;另一方面评估人员应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项的具体构成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对成本中“料”的部分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多计发出成本,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对成本中“工”的部分重点查看应付工资科目年末结余情况、工资计算表、企业员工花名册、工时产量统计表等辅助资料,分析企业工资是否存在多提多列支问题,对“费”的部分应重点结合固定资产变动及累计折旧变动,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折旧计提方法,多计成本的问题。

2、分析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三项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100)×100%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具体分析: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应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结合起来分析,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应与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基期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结合起来分析,前后两个指标变动情况应基本保持一致,如果变动太大,需结合企业“应付账款”、“其他应付账款”、“预提费用”、“应付工资”等往来科目,看企业是否存在通过预提费用形式多列支费用,有没有将应列入长期待摊费用的项目一次性进入管理费用,有没有将应资本化的利息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对营业费用则应分析具体项目构成,如果其中运输费用变动较大,一方面应和企业当期销售的变动结合起来分析,看企业是否存在产品发出应确认销售而未确认的情况,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取得运输发票的审核协查,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使用虚假运输发票抵扣增值税、列支费用的情形;此外还应结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看企业超过税法允许列支部分的费用有没有作纳税调整,如工资及计提的“三费”、交际应酬费、开办费、广告费的扣除、业务宣传费的扣除、无形资产的摊销、递延资产的摊销等。

3、营业外收支增减变动分析

营业外支出变动率=(本期营业外支出数-基期营业外支出数)÷基期营业外支出数×100%

营业外收入变动率=(本期营业外收入数-基期营业外收入数)÷基期营业外收入数×100%

分析:营业外收支是指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及支出,一般情况下,发生数额不会太大,如变化较大或本期发生额较大,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企业是否将收取的价外费用、包装物押金等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是否按规定纳税。

(2)、企业处置的固定资产是否应当缴纳增值税。

(3)、结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及相关资料,判断企业处置资产的损失是否报税务机关审核批准或备案,企业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是否进行了纳税调整。

(4)、企业与生产经营无关的罚没支出、捐赠支出等是否按规定进行了纳税调整。

(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具体应用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指标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其中平均数=(年初数+年末数)÷2

分析:这几个指标应和基期数结合起来考虑,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加快,表明企业存货占用水平较低,流动性较强,销售能力增强,存货转变为现金、应收账款速度加快,而如果企业应纳税额减少,应考虑企业可能存在隐瞒销售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此时应重点审核存货收、发、存记录的真实性及存货计价方法前后的一致性,核实企业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从而虚增发出存货的成本减少库存存货成本。

(三)、税负指标与财务报表相关指标的综合分析

1、增值税税收负担率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收入×100%

将此指标与行业指标对比,如果与行业指标偏离较大,应结合财务报表具体项目和其他指标开展分析。

如果销售收入增幅较大,而税负指标下降,首先根据财务报表查看企业存货与期初比是增加还是减少,结合存货收发记录,查看有无隐瞒销售行为,有无发生视同销售行为不按规定计提销项税的行为;其次,分析存货的主要构成,将存货的销售价格、购进价格与上期相比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进项税金构成情况,查证有无扩大抵扣范围,对四小票抵扣比例较高的应重点开展核查;此外还需查看销售收入的主要构成,查证有无价外费用、混合销售行为等不提销项税金或错用税率问题。

2、所得税税收负担率

财税大数据分析例4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的产生与发展,引领网络财务报告深远发展。XBRL财务报告具有能进行互联网、跨平台操作,能实现不同形式的财务报告的转换,便于财务报告间的纵向和横向比较等优势,因而在上市公司、银行、政府、金融机构、税务等部门广泛使用。在诸多财务报告使用者中,税务部门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较之其他报告使用者而言,具有一定特殊性,因而本文针对税务稽查部门这一特殊性,尝试设计基于XBRL技术平台的税务稽查系统。

一、传统税务稽查软件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采集不全面

获取企业的电子数据是开展税务稽查的第一步。传统的税务稽查软件虽能进行财务数据的采集,但由于市场上会计软件种类众多,且都基于不同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平台,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如何获取标准化的企业财务数据,是制约税务稽查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在现有的税收征收管理报税软件中,主要能收集到的涉税数据有专用发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表、税款入库等,而对于纳税人的财务报表、经营状况、银行存款等大量相关数据很难全面采集。因此对企业进行整体纳税评估和对税源控制力度不强。

(二)数据传递、存储技术有待完善

1.数据传递不及时,可靠性差。全国只有少数地区实现了以地、市局为单位的数据库信息采集中心,绝大多数地区是以县局或以基层局为单位建立数据库,采集企业会计数据,大量而分散的小数据库需要通过网络并经过数据库复制技术,才能将基层的征管数据逐级传到市地局,因而数据传递不及时、可靠性差,也不够准确。

2.数据安全重视不够,安全隐患大。税务稽查系统的数据安全现状如下:第一,各级税务部门在思想上对数据安全重视不够,因而数据安全隐患问题严重;第二,受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及系统内管理体制、技术力量、资金、人员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形成完整严密无缺的管理体系;第三,税务部门目前尚未建立灾难紧急备份中心,一旦遇到地震、海啸等严重自然灾害,税务稽查数据可能会彻底消失,对税务系统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三)信息不能共享

目前,国税、地税、国库、工商、银行等部门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程度各不相同,尚不具备实现税务与相关部门间的网络互通和信息交换的条件,无法实现信息共享。此外,整个征管信息化系统大大小小的30多个应用软件在不同领域自成一体,形成了“信息割据”的局面。目前除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及出口退税专用缴款书数据外,大量的日管信息也无法实现跨区域交流共享。

(四)稽查成本高、效率低

由于目前税务稽查数据采集过程的复杂性,限制了传统税务稽查软件的应用范围。即便将企业会计数据导入稽查系统,由于传统软件环境下会计数据本身并不具有语义功能,这就限制了税务稽查经验模型如自动预警、纳税评估指标分析等的设计和应用,只能提供账证表的普通查询功能,因而导致稽查效率不高。

因此,无论从应用范围还是从应用深度而言,传统税务稽查软件对于降低税务稽查成本、提高税务稽查效率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

二、XBRL税务稽查系统在开发时应考虑的问题

(一)税务部门对财务报告的特殊性需求

1.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具有广泛性、固定性、确定性和强制性等特征。企业,无论是公众公司还是非公众公司,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必须按照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如期进行纳税申报,并同时报送税务部门要求的财务报表。因而税务部门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具有广泛性、固定性、确定性和强制性等特征。

2.对会计信息具有保密责任。一般外部报告使用者只能够获取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信息。税务部门如果决定对企业实施税务稽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企业有义务向税务部门提供账证表及其它相关资料。同时,这些资料属于企业私有信息,可能涉及其商业秘密,税务部门负有保密责任,由此可见税务部门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更加复杂。

(二)XBRL在税务稽核中的优势

XBRL在会计领域的全面应用,将能够从根本上满足企业的以上要求。基于XBRL的税务稽查数据采集流程如图1所示。XBRL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标准化的会计数据,所有企业的凭证、账簿、财务报告都遵循统一的XBRL分类标准,这就使得数据接口标准化,自动采集不同企业的数据得以实现;同时,由于XBRL将所有凭证、账簿、财务报告要素都进行了统一“贴标”,因而各类会计数据具备了软件可以自动识别的含义,税务稽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所有财务报告,并能下钻至账簿和凭证,也使得税务稽查经验模型的深度应用,如自动化指标分析、自动预警等成为可能,因此更便于快速发现并锁定涉税疑点。总之,XBRL凭借其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标准化的数据内容,解决了税务稽查在数据采集以及经验模型深度应用方面的难题,能够有效提高税务稽查质量,降低税务稽查成本、提高税务稽查效率、对于构建和维护良好的涉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图1 基于XBRL数据稽查数据采集流程图

(三)系统安全

由于XBRL财务报告是基于Internet的,对于Internet的高度依赖将使得基于XBRL的税务稽查模式的安全性面临挑战。财务数据安全是必须予以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彻底解决其安全性问题,基于XBRL的税务稽查模式将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只有将安全防范技术应用于税务稽查流程,才能化解潜在的安全风险,降低社会应用成本,解决应用XBRL税务稽查技术的后顾之忧。成功失败往往只在一线之间,从这种意义上说,安全性将成为决定XBRL税务稽查模式能否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三、基于风险防范的XBRL税务稽查系统设计

XBRL不需要经过繁琐的数据采集过程,企业XBRL账证表资料、企业纳税申报资料可直接导入稽查系统。在税务稽查分析评估中,可能需要一些指标相关的标准参考值,凡是可通过企业XBRL数据资料直接计算的,如行业平均值、行业历史最高值、行业历史最低值、企业历史最高值、企业历史最低值、企业历史平均值等,可由稽查系统根据XBRL数据库直接计算而得;凡是不能根据历史数据自动计算的标准参考值,可手工录入稽查系统。同时,企业所有账证表资料都是基于XBRL的,支持XBRL的税务稽查系统可自动识别其具体数据含义,极大地方便了账证表的联查,以及分析评估、经验模型等功能的应用,不需要经过繁琐的数据转换过程,因此可以大大提高税务稽查效率,降低税务稽查成本。基于以上分析,构造的XBRL税务稽查系统功能设计框架图,如图2所示。

图2 XBRL功能设计框架

(一)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主要用于建立税务稽查数据环境,可包括企业管理、案件管理、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通过企业和案件管理,可以在稽查系统中同时处理多个企业、多个稽查案件,各企业、各稽查案件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通过用户和权限管理,可以对稽查案进行合理分工和权限控制。通过系统管理,还可将税务稽查所需的XBRL数据、纳税申报资料、标准参考值引入稽查系统。

(二)数据校验模块

在正式开展税务稽查之前,应对所需数据进行校验,包括XBRL实例文档的一致性校验和数据逻辑性校验:XBRL实例文档应符合XBRL规范约束;数据逻辑校验主要是对企业会计数据的逻辑关系进行校验,如基础资料完整性检验、期初余额试算平衡、凭证科目合法性检验、凭证试算平衡、发生额试算平衡、期末余额试算平衡、账证核对、账账核对、科目账与辅助账核对等。数据校验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可记录于工作底稿。

(三)数据分析模块

在XBRL技术支撑下,无需数据转换便可直接利用XBRL账证表资料、企业纳税申报资料和标准参考值进行各种数据分析操作。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快速锁定可疑账户,确定稽点,为进一步查账工作指明方向,从而大大提高稽查效率。数据分析设计的内容包括:对比分析、指标分析、报表分析、账户分析、凭证分析。

1.对比分析功能。可以将企业会计数据与企业实际纳税申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检查企业是否如实按照其会计资料进行纳税申报,初步判断企业纳税申报是否存在问题。还可以根据账簿资料自动生成财务报表,并与企业已有财务报表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判断企业财务报表数据是否存在问题。

2.指标分析功能。指标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税务稽查技术,有助于稽查人员从税务、财务、经营管理等方面了解企业的总体情况,通过将系统自动计算出的指标值与标准参考值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判断当期企业税负是否处于合理水平,是否存在隐匿、少计收入或虚增、多计成本费用等涉税问题,可快速发现稽查线索。例如,通过增值税税负率指标可以了解企业实际增值税税负水平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偷逃税款的可能。再如,通过主营业务毛利率指标可以判断企业的实际毛利率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虚增成本、隐匿收入的可能。进行各种指标分析时,可以联查相关账户的总账、明细账、记账凭证等内容,也可以进行更直观的图形分析,以便稽查人员分析涉税疑点。可供选取的指标包括各类财务指标如销售毛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报酬率等;还包括各类涉税指标,如增值税实际销项税率、增值税税负率、企业所得税税负率等。

3.报表分析功能。报表分析可分为结构分析、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结构分析通过计算表内各项目构成比例,结合行业特征可初步判断项目构成是否合理,从而发现表内异常项目;比较分析将任意两个会计期间的报表同时显示在一起直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可以初步判断报表项目是否真实合理,如果变化幅度超过正常范围,即表明纳税人可能存在涉税疑点;趋势分析可以将多个会计期间的报表显示在一起,以便观察其发展变化趋势。对于变化趋势异常的项目,应作为检点。通过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可以了解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及其变化情况,从总体上把握纳税人存在的涉税问题,以便确定查账重点。

4.账户分析功能。包括独立账户分析和关联账户分析。独立账户分析可以实现重点账户的多期间比较分析和变动分析,如收入、成本、费用、往来、存货等账户,从而快速发现相关账户异常变动情况,确定检点和方向;关联账户分析将具有内在联系的账户放在一起,对其数值关系或比例关系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各账户间的关系是否正常,对于关系异常的账户应该作为后续检查的重点,结合账证表查询深入分析相关账户,探明异常原因,判定是否存在涉税疑点。例如,增值税进销项税额变动分析、材料投入与产品入库分析、产品出库与销售成本分析、期间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分析、存货与主营业务收入分析、应收账款与主营业务收入分析、固定资产与主营业务收入分析、固定资产与折旧分析、所得税与利润分析、其他收入与主营业务收入等等。此外,还可提供账户检测功能。因为账户余额及其发生额具有一定规律性,所以通过对账户期初余额检测、期末余额检测、借方发生额检测和贷方发生额检测,可快速发现异常账户。例如,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账户正常情况下应为借方余额,如果是贷方余额则很可能存在涉税疑点。

5.凭证分析功能。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某些纳税人可能会通过不正确的会计处理来隐匿应税收入、虚增成本费用来达到逃税目的。因此,稽查系统应提供凭证分析功能,以完成对企业会计分录的自动检查分析。凭证分析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内容分析和频率分析。

①内容分析。是指系统预置若干异常会计分录模型,通过将企业实际会计分录与异常分录模型进行自动对比分析来发现涉税可疑分录。例如,为了检查企业是否存在通过直接冲减库存商品来隐匿销售收入的涉税行为,可设置如下凭证模板:借方科目是“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或“应收票据”等往来科目,贷方科目是“库存商品”。经过凭证分析,如果发现类似凭证可将其视为可疑凭证,以待进一步检查确认。

②频率分析。是指通过统计某些会计科目特定方向的发生频率来发现可疑凭证。因为在一定期间内,某些会计科目的借贷使用频率具有一定规律,例如收入、成本、费用的结转在一个会计期间内一般只发生一次,如果实际发生频率多于一次,则表明可能存在涉税疑点。

凭证分析可以极大地减轻税务稽查人员的工作量,并大幅提高稽查效率;同时,凭证分析是针对企业被检查期间所有会计凭证自动进行的,因此可以避免人工抽样检查的缺陷,使检查更全面、更彻底,防止挂一漏万。

(四)账表查询系统

账表查询是税务稽查系统的核心功能。以上介绍的对比分析、指标分析、报表分析、账户分析、凭证分析,都需要结合账表的查询一起使用。在XBRL环境下,账表查询可以实现报表、总账、明细账和记账凭证的联查功能,既可以进行上推式汇总查询,也可以进行下推式挖掘查询,从而大大提高查账效率。另外,应允许稽查人员根据自身查账经验,任意构造查询条件以便快速发现可疑账户或凭证。例如,可以将查询条件设置为“应付账款或其他应付款或预收账款贷方发生额>0”,“现金或银行存款借方发生>0”,通过查找相关凭证并结合进一步调查,可判断有无销售挂往来的情况。又如,要查询视同销售业务,可以将查询条件设置为“库存商品贷方发生>0”,“无主营业务成本借方发生额”。这样,可以把所有库存商品贷方发生额大于0且借方不含主营业务成本的凭证显示出来,可逐一核对这些凭证是否确实属于视同销售业务,如果是的话,进一步检查企业是否如实进行了纳税申报。再如,要查询企业是否存在未将业务招待费计入“管理费用”明细账户的情况,可将摘要条件设置为“招待餐饮礼品”等有关业务招待的常用凭证摘要关键字,同时设置条件“不包含管理费用一业务招待费”,就可以查询企业有没有将业务招待费乱塞乱放的情况。

(五)稽查文书系统

稽查文书主要用于稽查过程中相关文书的编制,主要包括稽查工作底稿、稽查情况汇总表和税务稽查报告。在查账过程中发现的涉税疑点可自动记录于稽查工作底稿,经过实地调查取证后再做进一步处理。稽查情况汇总表功能,用于将之前形成的零散的稽查结果形成稽查情况汇总表,便于调查取证以及纳税人的核对确认。按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和《税务稽查查处分离制度》的要求,凡是对稽查对象实施税务稽查并已终结的,稽查人员均应按照要求制作税务稽查报告。可根据稽查工作底稿及调查取证结果编制税务稽查报告,税务稽查结束后,应对案件进行结案和归档处理。

随着XBRL在会计领域的全面应用和深入发展,已对税务稽查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XBRL技术平台的税务稽查系统可以实现从原始数据的自动采集到查询分析再到稽查报告制作的全流程支持,并有利于稽查经验模型的应用,因此必将极大地降低税务稽查成本、提高税务稽查效率,对于促进企业依法纳税、提高注册税务师涉税鉴证质量、构建和维护良好的涉税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XBRL工作原理[N].中国会计报,2010-

05-21.

[2] 何丽梅,刘婉立.关于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在我国的推

广和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05,(12):32-34.

[3] 何日胜.财务会计报告的新模式:网上实时报告[J].财

务月刊,2006,(12):10-11.

[4] 李为.XBRL监管的革命[J].证券市场导报,2009,(1):

4-8.

[5] 刘玉廷.推广应用XBRL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J].会计研

究,2010,(1):3-9.

[6] 潘琐,林琳.公司报告模式再造:基于XBRL与Web服务

财税大数据分析例5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针对税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这一现象,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对税收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现阶段,影响税收收入的经济因素是多元的这一观点已成定论,但研究的侧重点有所区别。例如:李卫刚(2007)认为,利用江苏、安徽、四川三省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影响税收增长的因素是多元的,其中经济增长和价格因素最为重要。孙玉栋(2008)采用因素分析法的指数体系对我国1994~2006年税收收入、经济增长、税收政策及征管等进行量化处理,认为影响税收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税收政策以及征收管理制度等。安体富(2009)针对我国长期内存在税收收入增长速度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导致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的因素是多元的,主要经济因素有价格水平、经济结构、经济效应,除此外也受税收政策、制度、管理以及税款虚收的影响。胡才君(2009)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税收收入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回归结果认为影响税收增长的因素主要除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和财政支出总量外,也受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的影响。欧阳若澜,杨洁茹(2010)通过实证分析和模型检验认为税收增长的影响因素除GDP和财政支出外还受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影响。

综上所述,尚有文献大多基于实证或纯理论分析,但研究仅仅停留于表面的数据或者理论本身,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及研究涉及的具体数据在时间区间和区域选择的不同,得出对税收收入影响因素的结论仍然存在争议。各指标对税收的具体影响及比重分析的不够详细。因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税收收入的经济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进而为促进税收增长和优化税收结构提出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和研究意义。

三、经济因素对税收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如表1所示,本文选取1995年~2015年间的税收收入、GDP、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七个指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其中税收收入为被解释变量设定为Y, GDP、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为解释变量分别设定X1、X2、X3、X4、X5、X6。初始模型设定为:

2.逐步回归

根据相关系数表可知,税收收入与GDP相关性最强接近1,设定Y=β0+β1X1+u为初始模型,然后将其余变量逐步加入模型作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由表2可以看出,逐步回归过程中依次引入变量X3、X4、X6的时候,模型的拟合优度虽然得到提高,但变量X3、X4、X5并没有没有通显著性检验,且X3、X4系数为负值,表明经济意义检验不通过。引入变量X5时,模型的拟合优度有所改善,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认为X3、X4、X6是引起多重共线性的解释变量。最终模型以lnY=f(X1,X2,X5)为最优,即:

税收收入影响因素主要为GDP、进出口总额和财政支出,3个解释变量与税收收入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3.模型检验

运用EVIEWS6.0软件,采用加权的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根据回归结果,模型的可决系数和修正的可决系数接近于1,模型拟合程度较好。X1、X2和X5的t统计值伴随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5,t检验通过。F统计值为113768,显著性概率P接近于0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5回归方程显著。即用自变量X1、X2和X5来预测税收收入的多元回归模型与数据拟合程度比较好。各变量系数为正,表明GDP、进出口总额、财政支出3个解释变量均与税收收入显著正相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GDP每增长1%,税收收入将增长0.2809%;进出口总额每增长1%,税收收入将增长0.1853%;财政支出每增长1%,税收收入将增长0.5981%,经济含义检验均合理。

四、税收收入增长影响因素的经济分析

通过上述模型,得出影响我国税收增长的主要因素是GDP、进出口总额以及财政支出的结论。

1.GDP总量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根据数据计算可知税收的收入弹性在1左右波动,GDP与税收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从模型来看,对税收的影响也最为显著,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GDP每增长1%,税收收入将增长0.2809%。从根源上来说,税收是经济的产物,无论是对消费品的流转额作为征收的消费税,还是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所征收的投资税,都是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只有经济快速发展,税收增长才会具备坚实的税源基础,如果经济发展缓慢或者停滞,税收将没有快速增长的可能。从很大程度来说,GDP增长是税收收入增长的首要因素。

2.进出口总额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进出口总额与税收收人呈正相关的关系,进出口总额的变化会对税收收人产生同方向的变化,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出口总额每增长1%,税收收入将增长0.1853%。目前关税收入已经成为我国财政收人的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它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的同时,还可以为财政积累资金保障政府职能的发挥。因此,争取海关税费仍然是中国现行的关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财政支出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财税大数据分析例6

(一)片面性:即信息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无法通过不同渠道获取数据并相互印证。比如收入数据主要来源于人民银行国库,收入数据很少反映国税、地税部门收入的组织情况,而且不包括海关组织的收入。

(二)失真性:预算执行中存在虚收、虚支现象。比如为了做大收入规模,把预算外收入列入一般预算收入中的其他收入项目,从而虚增一般预算收入的总量;又比如对于预算单位的年终结余,在总会计上按“权责发生制”的办法列支,而实际上这部分财政资金仍留在国库,并未支出。另外,由于目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还未全面铺开,大部分支出仍未直接支付到产品供应商或服务提供者,因此大部分支出数据并未完全真实地反映实际支出的情况。

(三)滞后性:即信息对预算执行反映不及时。比如对税务部门的有关数据无法及时掌握。税务部门每个月都会向财政部门提供收入完成情况的通报材料,但材料往往在财政部门写完分析材料后才寄到,因此写分析时只能参考上月的通报材料。然而,影响收入变动的因素是经常变化的,在对收入变动进行原因分析时,如果以上月的影响因素来解释本月的变动,往往并不准确。目前,财政和国税、地税、海关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尚未联网,财政部门在分析收入组织情况时,无法实时了解这些部门的收入组织情况,这对提高分析质量极为不利。

(四)低效性:即预算执行信息的利用率不高。一方面,财政部门自行开发设计的数据汇总系统不够完善,因此反映的信息有限,而且由于信息比较粗糙,使用起来不方便;另一方面,预算执行信息属于机密信息,不便对外提供,因此无法与其他部门实现资源共享。

二、建立预算执行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首先,建立预算执行信息系统是经济发展进程的需要。经济发展催生了信息时代,信息化反过来又加快经济的发展。在信息社会中,各行各业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预算执行信息从某种角度讲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信息,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随着经济发展对信息要求的提高,必然要求预算执行信息系统化。

其次,建立预算执行信息系统是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水平的需要。预算执行分析材料是各级政府直接了解财政运行情况的基本素材,建立预算执行信息系统,使预算执行分析深入、准确,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或建议,从而领导能够准确及时了解财政运行情况,对宏观经济运行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进而针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制定出正确的经济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预算执行信息系统是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评价纠正经济活动的需要。

再次,财政改革对预算执行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门预算和财政国库改革是当前财政部门推行的两项重要改革,这两项改革都与预算执行信息密切相关。一方面,建立预算执行信息系统有利于信息准确、及时反馈,预算编制和实际执行的差异及其原因可以得到更好的反映,这有助于改进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水平;另一方面,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进,财政性资金逐步集中在国库,库款规模将明显增大,国库现金管理显得日益重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确定库款余额的合理规模,还要做到库款的保值增值。而这些都建立在对预算执行信息准确把握这一基础上。

最后,建立预算执行信息系统是提高预算执行分析水平的需要。预算执行信息完整、及时与否直接影响预算执行分析的质量,提高预算执行分析水平的途径之一就是建立预算执行信息系统。建立预算执行信息系统便于数据的选取、汇总和分析。预算执行信息系统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加工处理,使有关指标更直接,意义更明确,减少预算执行分析工作的盲目性。同时预算执行信息系统化有利于发现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也有利于跟踪观测问题的解决情况。

三、如何建立财政预算执行信息系统

建立预算执行信息系统应遵循全面、准确、便捷原则,即预算执行信息系统应包括预算内外资金、基金等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支情况,以及总会计中的总账、分类账的所有信息;预算执行信息必须最真实地反映预算执行的情况;信息系统应便于数据的选取、查询,同时信息在系统内部不同部门、处室之间的传递,以及信息由下往上汇总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保证执行信息的时效性。系统框架包括原始数据库、分析系统、预警系统和决策系统,各系统具备查询、调整、扩张等功能。

(一)建立预算执行信息的数据系统。

1.开发预算执行信息平台。目前财政部门开发设计的数据汇总系统比较简单,产生的数据比较分散,不具有查询和分析等功能。下一步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开发预算执行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包括所需的功能窗口,每个窗口即是一个子平台。其中,一个子平台与指标管理系统衔接,以便指标查询及利用指标控制预算执行。一个子平台与分析软件衔接,可直接导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完善有关的统计表。统计表格是信息的载体,是提供信息的主要形式,表格完整与否直接影响统计信息的质量。目前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表格还有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一是现有表格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全省财政收入、支出完成情况表”中上划中央收入合计栏由增值税75%、消费税、上划中央所得税构成,上划中央所得税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目前统计表中该项采用“净上划”的概念,即以地方分享所得税部分扣减中央下划企业所得税和利息税,这种处理方式的好处是该栏比较准确地反映地方上划中央所得税的规模,计算总收入时,与以前的口径比较接近,不足之处是中央下划企业所得税要用估算的办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准确性进一步减弱,而且由于其他省市并非采用“净上划”概念,以上述方式得到的总收入不便于与其他省市比较。二是表格还不齐全。应增加税收收入情况表,体现各项税收收入分地区、分税种、分税源的完成情况,同时,增加海关税收收入情况表,反映进出口税收完成情况。

3.把预算外收支纳入数据库。预算外收入也是财政性资金,随着管理办法的逐步规范,预算外资金将逐步纳入预算管理,所以目前的预算外收支在以后将是预算执行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预算外收支纳入预算执行信息库,有助于对财政性资金的通盘考虑和整体把握,有助于综合预算的编制,也可为以后统一预算内外资金奠定基础。

4.加快财、税、库联网。长期以来,福建省财政与人行国库之间,没有专门的网络连线,数据、资料全部采用手工传递,效率低、工作量大,传递不够及时,有时还会出现差错。随着财政工作要求的提高和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发展,现有手工传递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财、税、库联网已经迫在眉睫。根据工作需要,省财政与人行国库拟开发配套的软件系统,并通过网络通信专线方式进行联网。联网传送的数据主要包括:实时传送全省财政收入、省本级支出数据;传送财政收支的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和年报数据;传送收支单据。系统具有查询功能,厅主要领导可以查询国库存款余额,厅分管领导可以查询各专户余额,不同处室领导和经办人员可以查询相应权限内的内容。财政与人行国库联网架起了两者之间的信息桥梁,防止单据重复输入,减少了误差,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下一步,在做好财政与人行国库联网的基础上,应逐步推进财政与税务的联网工作。

(二)建立预算执行信息的分析系统。

1.整理、加工财政信息。从原始数据库获取的数据往往较为简单,不一定能满足研究的要求,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有助于提高分析的准确性。财政信息的整理与加工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对数据进行同口径调整。近几年财政体制变动较大,收支口径经常发生变化,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对数据进行同口径调整。二是指标细化。按行业、经济性质等,对主要的收支项目进一步细化,分析不同收入来源的完成情况,以及支出的具体去向,以便掌握收支变动的原因。三是对有关数据进行汇总。按照功能或经济性质对收支项目进行归并,把功能或性质相近的收支合并成若干大类,以便分析财政总收支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2.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系统可以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增量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平衡分析法、预测分析法等。对比分析法也即比较分析,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有省内、国内和国际比较,纵向比较包括与历史数据比较和与未来数据比较;结构分析即研究财政收支项目的构成情况以及主要的比例关系,分析不同级次收入的比例,分析不同地区收入的比重,以及分析税性和非税性收入比例关系等;增量分析是探讨主要指标的增长情况以及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增量分析可以用绝对数和相对数反映;因素分析法是通过分析财政收支变动的影响因素,从中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也可借助于因子分析法,将多个影响因素浓缩成较少的因素,使信息更加集中;平衡分析法是通过收入和支出比较,研究财政平衡状况,包括静态平衡比较和动态平衡比较两种,静态平衡是某个时点的平衡而动态平衡是某一时段的平衡,平衡分析的关键是研究不平衡的原因,通过克服不平衡因素实现平衡;预测分析法即通过历史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再通过模型对财政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3.构建预算执行分析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应具有专题统计分析功能并具有可扩充性。主要有:(1)收入分析子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收入完成情况及变动原因的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2)支出分析子系统。该系统重点分析农业、教育、科学等法定支出以及社会保障支出等重点支出的完成情况及变动原因,并对支出变动进行预测;(3)财政赤字分析子系统。专门用于分析赤字规模及其形成原因等;(4)债务分析子系统。分析债务来源和构成,计算债务风险指标并分析债务风险;(5)成本一效益分析子系统。利用成本一效益分析方法对政府主要投资项目进行评价;(6)其他财政专题统计分析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应具备时间序列分析和单项指标定量分析的功能。

4.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预算收支的影响。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财政收支。如果经济过热,国家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并控制支出,则财政收入规模会相应增加而支出规模相应下降;如果经济萧条,国家为刺激经济,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并增加财政支出,则财政收入规模相应减少而支出规模相应增加;政府也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影响投资的规模,这对财政收支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债规模的大小与居民持有资金规模成反方向变动,政府增加债务发行,则民间投资资金来源减少,反之则民间投资规模有可能扩大,即债务发行可能产生“挤出效应”,这对财政收支结构会产生一定影响;政府宏观调控的另一手段是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利率、再贴现率、汇率等政策,调节市场的货币供应量,这些因素变动会直接影响投资、消费和出口,进而影响财政收支。

5.分析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对财政预算收支的影响。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通过研究这些指标与主要财政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这些指标变动对财政收支变动的影响程度。

6.分析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主要预算收支项目的完成情况。一是分析各部门组织收入情况。分析财政、国税、地税等收入组织部门的完成情况以及各部门收入对总体收入的影响;二是分析地区之间收入的均衡性。通过各地收支增长率比较、与均值比较、各地收支增长率标准差分析等方法,研究各地财政发展的均衡性。

(三)建立预算执行预警系统。

财税大数据分析例7

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消费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和生产型增值税的主要区别在于: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用于购买经营性固定资产所交纳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而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扣除。这一税收政策的改变鼓励了上市公司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与以往年度相比,公司当年的相关财务数据也发生了变化。浙江省是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浙江省的制造业企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以在沪市上市的浙江省制造业企业为例,阐述这一税收政策的变更给制造业企业带来的财务变化。

一、文献回顾

2004年增值税转型在东北三省开始试点推广,到2009年消费型增值税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诸多学者对增值税转型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许景婷和晏慎友[1](2009)选取了辽宁省4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并通过分析软件对增值税转型给上市公司带来的财务指标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固定资产的变动对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的影响最大,但只是相对而言,绝对值并不大,表明增值税转型对其影响程度有所削弱。黄明峰和吴斌[2](2010)在收集了中部6省26个市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增值税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税负,带动了中部地区投资规模的扩大。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指出消费型增值税对不同产业的影响不同,其中制造业和采掘业受益最大。王素荣和蒋高乐[3](2010)在假设2004年全国各行业均施行消费型增值税的前提下,大量收集数据,实证分析了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影响。分析结果认为,增值税转型能够直接推动企业的盈利水平,提高企业的预期收益率。李朝红和刘璐[4](2010)在详细收集了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2008年年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指出企业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减少额越多,企业增加的净利润就越多。

以上学者对2004-2008年间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相比2004年的增值税试点改革,2009年的增值税转型有其鲜明的实施背景,主要表现在政策施行的经济环境不同。2004年国家出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的,率先在东北三省进行增值税试点改革,随后为了扶持中部地区发展,这一政策又扩展到了中部6省26市。回顾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消费型增值税主要有两大出发点:一是有利于企业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在出口锐减的情况下通过税收政策的刺激拉动内需。从整体来看,同样都是增值税转型但经济形势不同,税收政策的实施对企业产生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以下本文基于2009年的经济形势,对消费型增值税对制造业企业的财务影响进行分析。

二、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影响的实证分析

考虑到浙江省是制造业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且2009年以前一直采用生产型增值税,为了能明显地反映出增值税转型后对制造业企业的财务变化,本文选取了浙江省所有在沪市上市的制造业企业共29家作为研究样本。基础数据均来自于证监会指定登载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网站(http://www.cninfo.com.cn)上刊载的上市公司2008年和2009年年度报告。

1.实证分析

根据29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本文首先对29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每年求平均,去掉部分偏离平均数较大,不能集中反映数据趋势的数据,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然后对数据进行了计算。

(1)增值税转型对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从表1数据可以看到,与2008年相比,2009年在沪市上市的浙江省制造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幅度增长,净增加额223 201.94万元。在4类设备投资中,专用设备的投资增加额最大,达135 046.4万元,占总体净增加额的60.5%,比重较大。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的刺激作用较为明显,企业利用此次转型机会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有助于企业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2)增值税转型后应交增值税,应交企业所得税的变动情况

从表2数据可以看到,由于增值税转型后企业购置生产经营用的设备发生的进项税额可于当期抵扣,所以与2008年相比,2009年企业的应交增值税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共减少23 143.02万元。减少额是2008年应交增值税的9倍。结合表3数据我们看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浙江省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与2008年相比有所下降,营业收入净减少额为1 672 825万元。2008年的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差额为1 082 018万元,2009年的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差额为715 474万元。可以看出,购买固定资产的当年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这主要是由于2009年企业新购置的固定资产较多,相应的计入营业成本的折旧额增加,造成企业当年的盈利空间缩小。这也说明,虽然企业购置生产设备有助于企业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但这种效应不会马上在投资当年显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2009年企业应交所得税增加18 250万元并不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效应。

(3)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指标的影响

通过表4可以看到,与2008年相比,2009年财务比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固定资产周转率上升幅度最大,增加了0.17。净资产收益率上升了1.35%,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和每股收益上升幅度较小,为0.03。

2.相关性检验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增值税转型后企业相关的财务数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下面通过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固定资产投资额与财务比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由于收集到的数据全部为定距数据,因此可通过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变量间线性相关性的强弱。计算出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5所示。

根据相关系数的原理,相关系数r的取值在-1到1之间,r>0表示两变量存在正的线性相关系数,r<0表示两变量存在负的线性相关系数。|r|>0.8表示两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r|<0.3表示两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弱。由于存在抽样的随机性和样本数量较少等原因,样本相关系数不能直接用来说明样本来自的两总体是否具有线性相关性,这时需要通过假设检验的方式对样本来自的总体是否存在线性相关进行统计推断。通过表5可知,固定资产总额和固定资产周转率的相关系数为-0.409,它们的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为0.038。因此,当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应拒绝相关系数检验的零假设,认为两总体存在线性关系。

三、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在金融危机这个经济大环境下,增值税转型的当年,浙江省的制造业企业利用机会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当年应交增值税大幅度减少。但是从其影响的财务指标来看,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产周转率表现为负的线性相关,说明在增值税转型当年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不能在当年明显提高企业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加之2009年企业的总体营业收入下滑,使得企业当年的资产营运能力不强。固定资产投资给企业带来的资产营运能力的提高会在资产日后的使用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而固定资产投资与其他财务指标之间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在2009年企业经营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为严重,固定资产投资的良性效应不能在投资当年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许景婷,晏慎友.增值税转型对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9(5).

财税大数据分析例8

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多个财务指标,查找企业存在税务风险的原因,用财务比率揭示企业经济活动变动程度及财务状况的一种方法。这种税务风险识别方法具备计算简单、直观的特点,能够通过计算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所需的财务数据。但是,该方法计算出来的指标往往难以准确反映出企业的纳税状况,不能很好地明确财务报表与税务风险的关系。比率分析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相关比率,通过计算财务报表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财务数据获取财务比率指标。如,产权比率、资产负债率等;二是构成比率,将财务报表视为一个整体,将财务数据视为其组成部分,对各个组成部分与总体之间的比重,以及指标构成内容的变化进行分析。如,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率等;三是效率比率,是指通过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反映企业某项经济活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如,资产效率比率等。

2.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通过对两期或多期连续的财务报表中的相关指标或比率进行定基对比或环比对比,进而得出分析对象增减变动方向、幅度以及数额的一种方法,其分析结果可以反映出企业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变化趋势。通过对多期财务报表的内容进行分析,以及对报表与报表之间的数据勾稽关系进行核对,能够为识别纳税风险提供有力依据。

3.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纳税评估的重要方法,可以有效诊断出企业的税务状况,识别企业潜在的税务风险。该方法选择在几个有相互联系的财务指标之间进行综合分析,这几个有联系的财务指标是另一个财务指标的构成要素,通过分析指标与指标的内在联系性,揭示其对某一项经济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法能够查找出影响企业纳税指标高低的主要原因,揭露财务指标各因素对企业纳税状况的影响程度,为合法开展税务筹划活动提供依据。

4.项目分析法。

项目分析法以项目评估为主、指标评估为辅,在识别税务风险方面体现出了更大的优越性。该方法在综合比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项目之间勾稽关系的基础上,对项目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联动分析,充分挖掘项目关联关系中隐藏的涉税信息,进而确定税务管理的重点。如,通过关联分析“应收账款”、“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项目,可以及时发现企业是否存在账外经营入账不及时的问题,进而识别税务风险,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二、从企业财务报表上识别税务风险的具体运用

1.资产负债表上的税务风险识别。

从税务风险管理的角度上来看,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中包含着与涉税行为相关的各类数据,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周转率等,所以在识别企业税务风险时,可以将这些财务指标作为判断依据。

1.1存货周转率分析。

当存货周转率过高时,表明企业存货占有水平较低,具有较强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应纳税额不增反减,那么就要分析企业是否存在虚增成本或多结转档期销售成本的问题;当存货周转率过低时,表明企业存货的流动性较差,占有水平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申报纳税额减少,那么就要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多结转销售成本、虚开发票、多抵扣进项金额等问题。

1.2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

在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时,将其与企业前期指标、所处行业水平等多个参照体系中的指标进行对比,以此判断该项指标是否正常。如果存在异常波动,那么就要检查企业是否存在隐藏收入问题,并认真审查企业坏账准备计提、坏账损失处理等情况的真实性。

1.3资产周转率分析。

资产周转率主要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资产周转率越高,则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率越高,生产能力和获利能力也应该越高。如果此时企业的获利能力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偏低,那么就要分析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利润的行为。

2.利润表上的税务风险识别。

利润表上的税务风险识别主要是根据年度利润表,分析净利润的构成情况、增减变化、结构变化等,并结合税法和会计制度寻找企业在申报纳税时是否存在不合法、不合规的调整行为。

2.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销售毛利率变动率分析。

在排除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这四项指标的变动趋势和幅度应大致相同。若四项指标中有某项指标出现异常波动,则要结合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对纳税风险进行识别。如,在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小于主营业务成本增幅的情况下,应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情况,并审查企业委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核算是否正确。与此同时,还要分析企业否存在多列支工资、多计提固定资产、多计成本等问题。

2.2其他业务利润增减变动率分析。

当其他业务利润增减变动率出现异常时,要根据企业经营业务,分析企业在销售附产品、残次品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收入不入账的问题,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账外账,核对企业是否漏计增值税销项税额或少缴所得税。

2.3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分析。

当期间费用增减变动较大时,应当结合企业各项往来账目,如预提费用、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工资等科目进行分析,查看企业是否存在多列支费用、管理费用核算范围不正确、资本化利息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等问题。

3.现金流量表上的税务风险识别。

从税务风险识别的角度上来看,要重点分析现金流量表的内部结构,掌握主表和补充资料中相关信息的变化。

3.1主表部分分析。

主表分析中可能会存在以下问题:如果工资支出和税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相比出现较大反差,那么就要分析企业是否存在账外销售问题;如果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购买货物、接受劳务支出的现金出现大额正差,那么就要审查企业是否存在收入不入账的情况;如果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相比存在较大反差,那么就要检查企业是否存在多计营业外支出、少计投资收益等问题。

3.2补充资料分析。

在对补充资料进行税务风险分析时,要结合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进行分析,用于验证应纳税所得额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主要分析的内容包括: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与管理费用对比;固定资产处置、无形资产损失与营业外支出对比;财务费用、投资损失与投资收入对比等。

财税大数据分析例9

财务净现值是指按照一个给定的行业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目标折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现到建设期初的现值之和。在建设项目财务评价中,财务净现值可根据投资现金流量表计算得到。项目财务净现值是考察项目盈利能力的绝对量指标,它反映项目在满足按设定折现率要求的盈利之外所能获得的超额盈利的现值。如果项目财务净现值等于或大于零,表明项目的盈利能力达到或超过了基准收益要求的盈利水平,因而项目在财务上可行。财务净现值指标的优点: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增强了投资经济性的评价;全面考虑了整个计算期内的现金流量的时间分布的状况,体现了流动性与收益性的统一;考虑了投资风险,项目投资风险大则采用高折现率,投资风险小可采用低折现率;经济意义明确直观,能够直接以货币额表示项目的盈利水平,判断直观。

2财务净现值分析的理论基础

投资决策重在考察项目净现金流的价值是否大于其投资成本。融资前分析就是以投资现金流量分析为主要手段而进行的盈利能力分析。现金流量分析应正确识别和选用现金流量,主要指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所得税前和所得税后分析的现金流入完全相同,现金流出略有不同。

2.1基本概念

在融资前财务评价中,现金流量表反映项目在计算期内逐年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现金流入主要是指营业收入,可能的补贴收入以及计算期最后一年回收的固定资产余值与回收流动资金。现金流出主要包括建设投资、流动资金、经营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前分析不将所得税作为现金流出,所得税后分析将所得税(调整所得税)视为现金流出。

2.2主要参数

从数据来源看,营业收入、建设投资和经营成本均需根据相关的外部数据资料与参数计算所得,固定资产余值根据建设投资估算、流动资金根据经营成本估算、营业税金及附加根据销售收入估算、所得税(调整所得税)可根据营业收入、经营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估算。由此可见,建设投资、营业收入和经营成本作为现金流量因素,本身既是经济指标,又是导出其他财务评价指标的依据。所以它们是构成经济系统财务现金流量的基本要素,也是进行工程经济分析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取值的准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融资前分析指标结果,进而影响到投资决策。

2.3财务净现值模型意义

故在财务净现值分析模型中,选取建设投资、营业收入、产品规模和经营成本作为不确定因素,用财务净现值(所得税前及所得税后)作为财务评价指标,通过链接到项目财务评价其他报表以获取动态数据,适时用柱形图体现各种不确定因素发生变化时的财务净现值,充分演示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发生变化时财务净现值的变化,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提供更准确、科学的依据。

3财务净现值分析模型应用实例

例:某矿山项目财务净现值分析模型效果图见图1。图1中,标准方案数据均保持不变,变化值随不确定因素的变化随时更新,具体作图步骤如下:详见图2~图13:财务模型设计图例:1~12。(1)在Excel表中,按如图2所示位置输入相应的内容。(2)在G202、H202单元格分别填入项目相应数值:336204、189648。(3)在C204:F204单元格均填入数值:100.00。(4)在C202单元格输入公式:fx=C204/100,然后复制C202单元格的公式,粘贴到D202:F202中,即D202单元格公式为:fx=D204/100,依次类推。(5)在C207:F207单元格分别填入项目相应数值:-12.62、-20.64、18.02、65.09。(6)在C208单元格输入公式:fx=100+C207,然后复制C208单元格的公式,粘贴到D208:F208中,即D208单元格公式为:fx=100+D207,依次类推。(7)在C210:F210单元格分别填入项目相应数值:-9.50、-15.58、10.16、36.71。(8)在C211单元格输入公式:fx=100+C210,然后复制C211单元格的公式,粘贴到D211:F211中,即D211单元格公式为:fx=100+D210,依次类推。(9)点击视图-工具栏-窗体-选择滚动条按钮-点击,移动鼠标,分别添加四个滚动条到如图2所示位置:(10)右键单击营业收入对应的滚动条,在出现的菜单中选择最后一项:设置控件格式,控制选项中填入如图3所示数值,单元格链接(L)选择C204。依次设置其他三个滚动条,链接到相应位置。即产品规模对应的滚动条链接到D204、经营成本对应的滚动条链接到E204、建设投资对应的滚动条链接到F204。(11)在G214单元格输入公式:fx=C207,在G216单元格输入公式:fx=D207,在G218单元格输入公式:fx=E207,在G220单元格输入公式:fx=F207。(12)在H214单元格输入公式:fx=(100+G214/)100×E214,然后复制H214单元格的公式,粘贴到H216:H220中,即H216单元格公式为:fx=(100+G216/)100×E216,依次类推。(13)在I214单元格输入公式:fx=C210,在I216单元格输入公式:fx=D210,在I218单元格输入公式:fx=E210,在I220单元格输入公式:fx=F210。(14)在J214单元格输入公式:fx=(100+I214/)100×E214,然后复制J214单元格的公式,粘贴到J216:J220中,即J216单元格公式为:fx=(100+I216/)100×E216,依次类推。(15)在K214单元格输入公式:fx=G202,在M214单元格输入公式:fx=H202。(16)一个关键的步骤就是把表格中几个重要数据来源直接链接到财务评价其他表格中。E214单元格链接到fx=敏感税后!H6,E216单元格链接到fx=敏感税后!F6,E218单元格链接到fx=敏感税后!G6,E220单元格链接到fx=敏感税后!E6。涉及到敏感性分析表(所得税后)的数据来源位置见图4。L214单元格链接到fx=投资现金流量!E34,N214单元格链接到fx=投资现金流量!E35。涉及到投资现金流量表的数据来源位置见图5。(17)另一个关键的步骤就是在投资现金流量表及产品产量、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表中,动态链接到C202:F202单元格中,即把C202及F202视为不确定因素的变化系数。如图6~9所示:产品产量、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表。这样,只要调节滚动条,相应的数据指标随即动态变化。(18)点击插入-选择图表-选择标准类型-选择柱形图-在子图表类型选择三维堆积柱形图。(19)点击下一步-在系列产生在选择行,点击数据区域右边的红色箭头,然后选择数据区域为K212:N221。(20)继续点击下一步按钮,出现图表选项。图表标题填入:净现值(I=10%)财务模型。点击图例选项,选择不显示图例。点击数据标志选项,勾选值(V),然后点击完成。在生成的柱状图中右键分别单击税前净现值变化值与税后净现值变化值,在数据点格式选项中,选择红色确定,至此,一个完整的动态净现值财务模型全部完成。

4净现值财务模型在设计中的应用

财税大数据分析例10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011-05

引言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是用于满足地方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其平衡问题的探讨一直是公共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经历的三个阶段,即“统收统支”、“分灶吃饭”、“分税制”,地方政府收支平衡状况表现差异性。

学者们分别从收入结构和支出结构角度分析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状况,已有文献对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地方财政收支是否平衡和原因分析、收支结构在地区间是否平衡以及各自对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徐涛(2011),张伦俊、陆建华(2001),李永友、丛树海(2005),王军平(2005),申嫦娥(2006),林颖(2009),陈志勇(2005),张明喜,(2007))。鲜有文献对地方政府收支结构对收支平衡的解释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解释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

本文旨在研究地区间财政收支不平衡和收支结构对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地区财政收支分配差异对扩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否会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为政府从地区间财政收支结构出发,平衡财政收支,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提供新的视角。

一、理论分析框架

财政平衡,即财政均等化(Fiscal Equalization)是指具有相似状况,每个人从公共产品获得的回报与所承担的税负都相等,即要求无论居民位居何处,均能享用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Jeff Petchey,Sophia Levtchenkova,2004)。换言之,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相匹配。

根据瓦格纳法则,财政支出的发展趋势是扩张的,即公共支出的增长表现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表现为图1 。

20世纪60年代初Peacock and Wiseman在瓦格纳原则基础上提出替代—规模效应理论,公民所容忍的税收水平是财政支出规模的约束条件,当外部冲突暴发时,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财政支出的比重会增加。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用经济发展阶段解释财政增长的原因,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是不同的。

本文从税收理论来分析税收的发展规律。税收追求兼顾公平与效率,在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下,税收还应体现中性特质,即一方面尽可能不带来外部负效应,另一方面不能干扰市场机制正常运行。基于税收原则和中性物质,税收发展规律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拉弗曲线和马斯顿的经济分析体现了不同国家税负状况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且不同地区,税负对地方政府财政平衡的影响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差异。拉弗曲线表现了税率、税收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税率为横坐标,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为纵坐标,税率从O到B的数值为0到100%。当税率在OC区间变化时,税率越高,税收越高;当税率超过C点,从税收的供给角度来讲,纳税人因税负太重而工作意愿减弱,直至B点,无人愿意工作和投资。阴影区域则为税负太重而导致的税收收入的减少。

根据财政收支理论与已有文献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1)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能力能否满足财政支出需求,即财政是否平衡?(2)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对财政不平衡度的贡献如何?(3)如果财政收支结构差异是造成财政不平衡差异的因素,那么财政不平衡通过财政收支结构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力度如何?

二、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选择

根据相关文献与理论研究,针对本文提出的三个问题,本文拟运用以下测算方法与模型。

1.地区间财政收支平衡分析

Hunter(1974)提出的财政不平衡度计算公式为1减地方财政收入中来自中央转移支付的比重,为了能够正向地反映财政不平衡度的大小,我们将财政不平衡度的计算公式调整为以下形式:

财政不平衡度=1-(一般预算收入/一般预算支出)

运用变异系数度量地区间财政不平衡度差异。

2.财政收支结构对财政收支不平衡的贡献度和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分析

本文构建财政收支不平衡度(D)、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E)两者分别与一般公共服务(X1)、教育(X2)、科学技术(X3)、文化体育与传媒(X4)、社会保障和就业(X5)、医疗卫生(X6)、环境保护(X7)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一般预算收入(X8)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采用混合面板数据,利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出回归系数显著的自变量,以求解筛选出的自变量对财政收支不平衡度的贡献度,以及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模型公式分别如下:

D=αiXi+ε

ε表示随机误差项。Xk如果在逐步回归的过程中,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则令αk=0。

E=βiXi+ε

同上,如果在逐步回归的过程中,Xk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则令βk=0。

(二)样本选择

1.区域划分

按经济带划分地区,中国通常被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如表1所示)。三大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显著差异,且地区间财政状况也表现出不同。本文按东部、中部和西部财政收支状况,分析地区间财政收支平衡问题。

2.数据来源

鉴于1994年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实施,为保证数据平稳性,本文选取从1995—201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财政收支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本文数据来源于1995—2011年《各省财政年鉴》。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地区间的财政收支平衡

根据财政收支不平衡度测算方法得到东部、中部和西部财政不平衡度的结果。从图3的计算结果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财政收支不平衡现象普遍存在,且中部和西部地区尤为明显。

具体来说,东部地区的财政不平衡度最低,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高。再从地区间财政不平衡度发展趋势来看,自1995—2011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财政不平衡度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中部、西部地区财政不平衡度分别从1995年的39.25%和58.17%上升为2011年的57.67%和65.63%;东部地区的财政不平衡度从1995年以来一直低于30%,并且呈下降态势,到2011年,东部财政不平衡度仅为18.99%。

(二)财政收支结构对财政收支不平衡度的贡献分析

本文选用最近五年面板数据,运用Eviews软件,通过逐步回归法筛选自变量最优子集的方法,对东部、中部和西部财政收支结构对财政收支不平衡度的贡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1.财政收入结构对财政收支不平衡度的贡献

从表2的回归结果来看,宏关税负差异对财政不平衡的贡献度为正1.1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税负差异是造成地区间财政不平衡差异的主要原因。根据2001—2011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宏观税负与其生产总值来看也反映出税负是造成财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表3所示)。

2001—2011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平均宏观税负为8.44%、6.42%和7.72%,三大地区分别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8.59%、23.69%和17.72%。东部产值高但税负较低,西部产值低但税负较高。

2.财政支出结构对财政收支平衡的贡献度

本文财政支出结构的分析主要关注的是关键性的财政支出,即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科学技术、保障和就业和医疗卫生。

具体从上页表2的回归结果来看,一般公共服务在西部地区是缩小财政不平衡的根本因素,对财政不平衡的贡献为负。东部地区教育支出为正,加剧财政不平衡差异,而西部教育支出为负,缩小财政不平衡差异。科学技术支出总体上缩小财政不平衡差异,东部科学技术支出对缩小财政不平衡差异的贡献小于西部科学技术支出对财政不平衡差异的贡献。社会保障支出对财政不平衡差异的贡献为正,对财政收支平衡的影响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医疗卫生支出对财政不平衡差异的贡献为正,虽然东部、中部和西部在医疗支出对财政不平衡各自贡献不显著,但总体是显著的,表现为该项支出是造成财政不平衡差异的原因之一。

(三)收支不平衡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

同样,基于东部、中部和西部财政收支结构视角,分析财政收支不平衡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力度,结果(如表4所示)。

1.财政收入结构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

从表4的回归结果来看,宏关税负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度为正,表明税负差异是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其中,东部税负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为正,说明东部税负差异是造成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西部税负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为负,西部税负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起到一定的作用。

2.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

从表4的回归结果来看,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为正,表明公共服务支出差异是造成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地区间教育支出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解释显著为正,表明教育支出差异会对经济发展差异产生影响。科学技术支出总体上缩小经济发展差异,东部科学技术支出对缩小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小于西部科学技术支出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这一现象体现了科学技术支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为正,东部最为显著。医疗卫生支出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并不显著,但东部医疗卫生支出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显著为负,医疗卫生在东部地区内是缩小地区内差异的原因之一。

结论

本文分别不同地区财政不平衡度进行测算,并分析财政收支结构对财政收支不平衡的贡献度,以及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研究结果表明:(1)地区间财政收支不平衡现象较为显著,且呈扩大趋势;(2)地区间收支结构不同对财政收支不平衡的贡献度有着显著差异;(3)财政收支结构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了财政不平衡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

因此,基于财政支出与税收收入理论,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有利于实现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发展,同时对缩小经济发展差异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涛.分税制下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实证分析——基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分析[J].经济视角,2011,(10).

[2] 张伦俊,陆建华.地区税收负担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分析[J].统计研究,2001,(9).

[3] 永友,丛树海.中国地区税负差异与地区经济差异—— 一个横截面时间序列方法[J].财经问题研究,2005,(9).

[4] 王军平.关于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8).

[5] 申嫦娥.中国地区间税负差异原因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6,(11).

[6] 林颖.中国区域间税负差异原因的实证分析[J].税务研究,2009,(8).

[7] 陈志勇.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8).

[8] 张明喜.中国地方财政支出对区域差距的影响[J].税务与经济,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