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高考改革趋势模板(10篇)

时间:2024-03-11 14:45:20

新高考改革趋势

新高考改革趋势例1

[2]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3).

[3]周满生编译.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向[J].教育研究,2007,(11).

[4]韩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论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5]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04,(4).

新高考改革趋势例2

高考制度在争议中变革前行,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与研究,不断完善与改进。

一、高考制度本身作为制度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忽视

1.传承规范文化的价值

高考制度作为影响最为广泛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其本身所具有的传承规范文化的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考制度不仅几乎涵盖所有家庭与所有学生,也涉及各地方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如此广泛地影响并强化着人们尊重和维护社会公共制度规范的良好意识。二是高考制度本身也承载着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文化思想的历史与变革。三是我国高考制度的发展与改革,也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出我国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变化。

2.承载公平道义的价值

我国的高考制度越来越完善,所有符合条件的考生均享有平等的参与竞争的机会。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对考生应一视同仁,采取德、智、体全面衡量,在区域内做到统一考试科目、时间场地、评分标准、结果公布,体现了较高的公平竞争的原则。因此,现行的高考制度对社会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匡正作用,特别是强化了人们的公平竞争意识,激励积极向上和追求真才实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进取的学风。其次,通过高考制度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与教育机会的均等。现行高考制度尽管存在着一些弊端,但也影响着社会各阶层人员的平等意识与公平竞争的

精神。

3.形成主体文化的价值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数以千万计的考生进入高校学习,并有更多的学习者则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方式完成了高等教育,并进入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专门人才,全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作为文化现象的高考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发展密切相关,其发展也离不开这些社会主要因素的变革与影响。我国政治正走向民主、文明,社会经济正走向繁荣与多样化。社会文化发展也表现出多元化、多极化、多样化、平民化等特点,人们的教育理念也有了全新的改变。

二、高考制度也呈现出相应的发展趋势

1.分权化趋势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呈现出由集权模式向分权模式过渡的趋势,分权的效应是扩大了地方、大学和考生的自。地方自的扩大,主要表现在高考命题与招生计划制定等方面。大学自的加强,主要表现在自主化招生,有利于高校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培养目标来选挥合适的学生。

2.多元化趋势

高考制度由国家统一管理与举办的一元化模式也正在分化与转变为多元化模式,主要表现为:考试组织举办主体的多元化、考生入学途径的多元化。高考举办主体已由国家单一主体,发展为各地方组织举办高考,今后仍不排除由社会专门考试中介机构来承办高考的可能。举办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高考本身内容与形式的改革,有利于加强高考的科学性与适应性,也有利于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3.多样化趋势

高考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多样化与分权化和多元化密切相关,也是其发展的结果。高考制度的多样化趋势主要表现为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类型的多样化。

4.人性化趋势

高考制度作为一种教育文化必须要以人作为最主要的核心价值来建设,其改革与发展中人性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高考制度的人性化趋向:一是表现为组织理念与标准的人性化,接受教育与参加高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人权,传统高考在诸多方面的报考限制必然逐步开放与取消。二是表现为高考组织过程的人性化,如高考的举办时间由最热的七月提前到六月,使考试避开了酷热的七月,就是人性化的表现。

5.综合化趋势

现在的高考只能检测与评估考生学习知识的基本情况与学习的基本品质,而不能反映出考生的发展水平,不能真正测定与评估出考生的综合素养、道德水平与心理品质,导致“好考生不一定是好学生”的尴尬高考制度改革的综合化主要表现为: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会考成绩、中学阶段表现与平时成绩结合起来,作为考生进入高校、进行专业学习的依据。当然,综合化的改革必然促进

平时成绩的客观与全面,保证综合评价学生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总之,高考制度在我国庞大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体系,乃

至对整个社会文化、观念与体制的进步都仍将发挥重要的文化作用。改进和完善高考制度是一个方面的紧迫任务与问题,尽管如此,也不影响高考制度作为一种教育文化与制度文化存在的理由,并将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不断变革前行。

参考文献:

[1]杨旭,李剑萍.高考的文化使命与政策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14(5).

[2]陆扬,.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新高考改革趋势例3

2.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3.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5.胜利油田勘探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进展

6.我国铸造行业计算机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7.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8.简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9.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10.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11.面向高职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12.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13.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分类

14.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思考

15.浅谈《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

16.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17.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

18.铸造行业计算机应用战略

19.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20.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1.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2.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

2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

24.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5.“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6.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27.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28.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29.论计算机应用与社会需求

30.试谈计算机应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31.西部地区农村教师计算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2.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33.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思维关系探究

34.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35.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探究

36.基于云技术开展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的研究

37.办公自动化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

38.在企业信息化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

39.《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制作经验谈

40.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1.德国“体育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与我国体育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计算机应用”系统课程的构想

42.试析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工程建设

43.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44.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

45.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46.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47.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48.浙江树人大学:以学科竞赛为突破点,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

49.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

50.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探讨  

51.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

5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建设

5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TPACK水平测评量表开发与质量检验的实证研究

54.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热点问题分析

55.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

56.应用与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57.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58.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预测 

59.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60.基于提升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61.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2.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63.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流程与需求

64.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探究

65.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现状与思考

66.计算机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67.计算机在石油化学工业发展中的应用

68.论对学生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69.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70.基于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为例

71.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探究

72.基于计算机应用的高校计算机教学分析

73.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74.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的融合

75.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分类

76.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分析

77.利用思维导图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

78.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79.计算机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80.基于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

81.现代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探讨

82.基于DEA的中国计算机应用服务类企业管理绩效研究

83.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84.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为例

85.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86.浅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87.高职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查研究——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88.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计算思维培养研究

89.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方法初探

90.基于DEA模型的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上市公司效率的实证分析

91.体育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学科发展综述

92.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93.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94.探析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产业发展趋势

95.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

96.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

97.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新高考改革趋势例4

我国在“十一五”其间的会计改革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但规范了会计行业的运行,而且保证了社会主义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为今后我国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的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着承下启上的历史作用,并且还面临着严重的市场挑战和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因此,推行新形势下的会计改革刻不容缓。当前的会计改革将更加符合我国的市场发展趋势,能够进一步完善会计行业的各种运营行为,有利于新型会计标准的建立和推行。

1、新形势下会计改革准则的内容

“十二五”时期的会计改革更偏向于健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会计行业,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目的,同时落脚于提高会计质量,兢兢业业,艰苦开拓,不断创新行业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时还要以人才的培训、行业法规建设、相关理论研究、行业认证和控制、信息化建设和准则制定为核心,全面开展会计改革工作,加强我国经济社会的结构建设。

新形势下的会计改革准则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会计信息作用环境的变化、间接管理体制的完善、新形势会计改革依据的改变和现代服务行业的协调发展。

1.1、会计信息作用环境的变化

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迅猛前进,国内市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当前企业发展的要求,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已经不可抵挡,由此看来会计信息作用的环境特点已经从以前的单一闭塞转变为当前的多样开放,与此同时,应用的会计标准也要尽量与国际通用的行业标准相匹配,尽可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特点与需求。

1.2、间接管理体制的完善

新形势下的会计改革要求提高间接管理的力度,不断深化和完善相应政策与体制,充分发挥国家各隶属部门、地方政府、基层事业或半事业单位和企业管理阶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法进行监督管理,使整个会计行业更加规范化和合法化,同时加大对违法违规活动的打击力度,杜绝一切以会计手段为基础的犯罪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比如做假账、坏账等等。

1.3、新形势会计改革依据的改变

我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促使着会计改革的依据发生变化,世界先进的理念和研究成果不断涌进,当前会计改革的广度和高度更是大大超出以往。依据的改变有着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国际财务报告和审计准则的影响,使会计的改革必须与世界的发展趋势相匹配,不能一味的闭门造车,蜷缩在有限的发展空间内;其次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影响,改革的准则和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自身的国情,而不能将其他国家的经验直接生搬硬套,从而造成准则的“水土不服”。

1.4、与现代服务行业的协调发展

会计行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自身的反思与改革,其他行业的辅助也是不能忽视的,因此,要建立和健全与“走出去”战略相符合的国际服务行业,不断深化会计事务所的运营领域拓展,加强专业团队的建设,持续提升社会公信力和民众信服力。

2、新形势下会计改革准则理论的发展趋势

不能否认的是,国际范围内的会计专业交流和研究已经为准则的制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然而,迈进国际市场并不意味着会计行业的发展就能迎来新的高峰,规范化和技术化同样是会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1、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早已摒弃了闭关锁国的发展政策,从最先的沿海经济城市的开放到后来的内陆城市发展,从部分引入私人营运制度到全面开放私人企业的建设,我国正在一步一步努力的和国际社会接轨。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人均GDP居于世界榜首,更为会计行业的世界化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同时我国还取消了许多会计行业的限制,加大了与国际的接轨力度,为会计改革的准则理论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其他地域的经验与教训。

2.2、规范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传统风俗中,规矩是衡量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的标准,对于现代会计改革的准则理论也同样适应。会计行业的改革要想顺利落实到每一个会计环节,规范化的要求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落实的时候能够对实施行为的正确与否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规范化的会计改革准则理论是顺应行业的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

2.3、技术化的发展趋势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会计作为有较高技术要求的行业,技术的地位更是不可忽视。会计行业的专业技术,比如成本预算技术、审核技术、数据储存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等等要符合时代的发展特点,不能在现代化的会计行业中还是使用着早已经被世界淘汰的技术,这样极其不利于会计行业的进步与技术的创新。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入,各项经济政策也需要作出适当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不仅仅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以及加快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此时,我国会计改革的准则理论更要充分适应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同时排除各种不良影响,积极进行行业创新,从而帮助我国经济社会有序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孙铮,刘浩.中国会计改革新形势下的准则理论实证研究及其展[J].会计研究,2006(9):15-22

[2]吴水澎.对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会计之友,2012(5):14-17

[3]邓启稳.改革开放30年会计理论研究回顾[J].财会月刊,2008(31):48-50

新高考改革趋势例5

我国企业会计改革历经数十年,各种规章制度都已得到极大的完善,不断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反映了我国现代会计改革的基本情况。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发展,全球经济形势颇具动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过往的企业会计改革进行回顾,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思考未来的企业会计改革方向,以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一、对我国企业会计改革历程的回顾

只有对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发展历程有了充分的了解,才可以深刻认识到企业会计的核心理念,才能做到在未来的发展改革中不断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文章将从改革开放开始至今三十多年的时间,来回顾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发展历程。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企业会计改革也不断深入,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高潮。几十年间,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经历了几个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企业会计改革的历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改革举措是:1993年的“两则两制”、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

在1993年之前,我国有关企业会计的一些措施都比较零散,系统性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实际效果。1993年制定的“两则两制”中,提出了会计目标、原则、前提,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会计要素的定义、会计公式、报表等,使我国初步建立起了明确、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提炼,使企业会计有了正式、统一的技术标准。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会计发展史来说,是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该制度的颁布,使得各行各业的会计核算都有了统一规范,并概括总结了1993年以来会计改革的工作,集合了所有的成果。对于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企业会计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准则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制定了一套全新的会计政策,不仅满足了市场经济的需要,还保障了社会群体的利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其主要特征有:

1.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准则、三十八项具体准则、准则应用指南。其涵盖了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我国企业经济活动所遇到的重要事项,基本可以解决我国的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其具有应用性较广、涵盖面宽的特点。

2.实现和国际财务准则实质性趋同。这项准则除了在资产减值的损失转回、政府补贴的会计处理、公允价值的使用、关联方式等极少的问题之外,实现了我国的企业会计和国际财务准则的趋同。这得到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的充分认可,也使我国同其它国家和地区会计的等效、趋同工作进展顺利。

3.使会计准则的内涵得到创新。2006年准则涵盖了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报告、计量以及会计要素,并带有会计记录的要求,实现了既保留中国特色,又与国际财务准则趋同。该准则还明确了会计计量、确认、报告组成准则体系的正文,并以创新的方式满足了企业记账的实际要求。

二、对我国企业会计改革未来发展的思考

1.我国企业会计改革要循序渐进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发展历程分析,一直以来,我国的企业会计改革都是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比如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依据我国之前在企业会计改革中的不断探索、对经验教训的总结,体现了与国际准则接轨的色彩,该准则所包含的三十八项具体的准则大都是按照以往颁布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修订的,即使其他新的准则,也是在原来的制度上改进来的。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使改革的过程具有易调性,改革也易于接受,对未来的改革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2.我国企业会计改革要与国家经济改革相一致

从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一时期的会计改革都同当时国家的经济大环境相一致,这是因为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组成部分,企业会计改革和其保持一致才能实现共同发展。拿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来说,它的制定就是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进行的。会计改革在国家的发展大趋势中进行调整,使我国的企业会计改革工作取得了成功,这对我国以后企业的会计改革工作提供了经验。

3.我国企业会计改革要实现中国特色与国际发展趋势相协调

国家的发展改革,要和国际发展趋势相协调,我国在企业会计改革中非常注重和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相符合。然而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同,其它国情也有很大差异,使得我国的会计实际情况和国际准则有着较大不同。我国经过长期的总结、思考,得出了有效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关系的方法,使我国不再被动的和国际接轨,而是朝主动的、等效的方向发展。实现中国特色和国际发展趋势相协调是我国企业会计改革所遵循的原则,这种做法提高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是通过不断探索、不断思考出的有效方法。

三、结语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企业会计改革工作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这期间改革工作在错误中总结经验,不断思考出解决办法,取得了一定成就。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回顾企业会计改革工作的历史,我们得出企业会计改革要从实际国情出发,沿着国际会计发展方向,精益求精、踏实认真。从这些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中,我们相信通过对企业会计改革的回顾和思考,我国未来企业会计改革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新高考改革趋势例6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现行高校招生制度概述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是高等学校招生目的、方针和实施办法等的总称。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关系着一个国家选拔和造就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的根本大计,因此已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重视。

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成为国家选拔人才最合理、公平的制度保障。在此期间教育部在指导思想与运行模式基本承袭的原则下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做过适当调整。我国现行的招生制度是以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为主、单独考试招生为辅、免试入学为补充的。在这一制度原则下政府统一举办全国高考并监控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具备高度强大的权威执行力。而其统考统招制度也体现了高校招生的低成本和高效率。不可否认,我国现行高校招生制度已成为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影响作用。

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趋势和要求下, 我国现行高校招生制度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凸显日益明显,“以分录取”原则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某些高校自主选拔优秀生源,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却阻碍了弱势群体享受优秀教育资源的机会。不仅如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高校招生在扩大适龄青年入学机会的同时,却也造成城乡教育机会相差悬殊。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我国高校招生制度也必须作全方位的改革,以适应时展。

2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深化发展趋势

2.1加快招生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改革

支持推行“3+X”科目设置方案是当前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重头戏。“3”指语文、数学、外语,为每个考生必考科目,英语逐步增加听力测试,数学将来不再分文理科;“X”指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所报的高等学校志愿,参加高等学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3+X”突出“3+综合”,“3”也要突出能力、突出应用。鼓励开展综合能力测试,以支持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全面学习、掌握中学阶段相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形成较强的能力。在高考内容的改革中,应在总体上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察。命题要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2.2改革现行考试方法

实行分类考试,尝试多次考试录取的方法。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对人才和质量的要求和标准与精英教育阶段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和标准有很大的不同。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在培养少数“学术精英”的同时,更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大众化阶段高校类型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对人才选拔的要求和标准也应多样化。我国明确提出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可以采取不同的考试办法,本科院校实行全国统一考试,高职高专院校由各省组织考试招生,高水平大学可以另外加试。另外鼓励实行联考,本科院校高水平高校、高职高专可以有不同的考试办法。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考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年一考,每年在夏季举行。这样做的效果有利有弊,利的方面是节约成本,考试与录取管理实施的工作量和难度更小,然而对于考生来讲,这种状况往往导致“一考定终身”的“惨烈”局面。因此,在未来的改革中,考试上将不止一年一次,有的科目一年可以进行多次考试,给考生多次机会。

2.3建立完善高校招生监督机制

长期以来,精英式高等教育只是针对少数人,但在进入大众型高等教育时代后,公众对入学机会和高等学校招生更加关注,高考招生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应注意发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招生考试工作的巨大热情和潜力,动员、吸纳、组织全社会力量,对涵盖高等学校招生全过程的机构及人员进行监督,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招生监督制度,保证高等学校和招生考试机构真正代表广大考生的利益。

3总结

总之,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发展之下,与之相匹配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的三项原则,把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坚持教育创新与时代化发展,在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方法、录取方式、监督机制等各个方面多维度多层次进行改革,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好的为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清溪.关于高校招生制度变革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新高考改革趋势例7

四六级英语改革是历史的必然趋势。2015年,是教育规划纲要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一年,也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的一年。而四六级作为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测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测评服务的一项大规模标准化考试,势必要做出一些举动来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2015年,也是中国社会进程中重要的一年,对第十三个五年进行了规划和展望。根据议程,到2030年全球教育要实现一项总目标,即“确保为每一个人提供包容、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终身学习机会”。从这项政策,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充分重视。我们要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教育是重中之重,更何况是大学生的英语素质教育。2015年,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年,在主席的带领下,中国确立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条目前中国最高的部级顶层战略,将会带领着中国人民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这是一个纪念碑式的创新。显然,在“一带一路”这一世纪性系统大工程中,教育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从这一项项政策、经济的发展,英语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大学英语四六级作为大学英语教育中的领头羊,四六级英语的改革更是顺应了历史的趋势。

四六级改革影响最大的肯定是各个高校的大学生,大学生对于此次的改革也是各抒己见。有人欢喜,有人愁。觉得这次四六级改革是考试难度的提升,不利于现在高校大学生减压,但是正是这种质的飞越,给了大学生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会。机会和挑战从来都是并存的。难度的提升需要大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英语学习――“听”“说”“读”“写”,尤其是“听”“说”。这回改革,四级新题跟专四接近,六级新题跟托福接近,陪伴了中国大学生十几年的短对话和短文听写将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闻听力和学术讲座。这更能体现大学生的英文水准,更加考察大学生的英语应变能力,更加能和国际接上轨。

在“一带一路”这个世纪性的大工程中,人才是关键。有学者认为,需要培养大批熟悉、了解沿线国家与地区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应从更高层次上考虑人才培养问题,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利用高校的优势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一带一路”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这需要和周边国家合作,合作的语言――英语,是基础,需要从现在起各方高校开始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而英语的四六级改革正是应和了这一趋势。教育部希望通过四六级的这个考试形式,来推动大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来培养出更多的适合现在中国国情发展的人才。四六级考试只是督促大学生高效学习英语的一种方式,教育部真正的目的是想通过这种形式来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应变能力。而提高四六级的难度,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新高考改革趋势例8

语文学科作为小学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小学的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学科的学习的好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鉴于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更重要的理论以及现实意义。

1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已经持续多年,然而改革并没有带来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1.1 教学内容脱离生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的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通过消除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壁垒来提升教学效果。但是研究小学的语文课本内容就会发现,小学的语文教材内容生活气息并不浓厚,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小学生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其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关注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脱离生活实际的教材内容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教材的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果不一致的话,很容易造成小学生认知上的分裂,进而对其人格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1.2 教学手段单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手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手段的单一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尽如人意。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都决定着语文教学应当多样化,忽视这种客观规律的教学手段不然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填鸭式的教育不仅仅难以实现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反还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与此同时老师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不利影响,学生总是处于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其自身的想法往往会被淹没在老师传递的信息当中。

1.3 教学评价僵化。以考试成绩这一指标来评价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目前绝大多数小学校的做法,不可否认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这也是众多小学为自己教学评价所找的借口。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并不能衡量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的高低,毕竟知识的掌握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之一,而非全部,语文教学的其他功能,例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等,单一的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必然会导致教学目的的扭曲。

2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鉴于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是刻不容缓,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把握以下几个趋势:

2.1 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想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做到理论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互为印证。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寻找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生活的契合点,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果。

2.2 语文教学手段多元化趋势。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也可以采用游戏、讲故事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堂上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图片,学生见其形,看其色,听其音,把语言和形象、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学生多种感官参加记忆,多种渠道输入信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和准确,语言技能更加熟练。

2.3 语文教学评价模式动态化趋势。这种趋势是由于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语文的学习终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以及写作技能,而这两个指标,尤其是语言的运用是很难通过成绩评价来实现的,鉴于此应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来不断地调整语文教学评价模式,使之与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保持一致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既需要理论上的突破,同时也需要实践层面的不断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在把握语文教学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现状灵活变通,毕竟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以及模式来借鉴,小学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在把握语文教学的三个趋势条件下进行适度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大幅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文菊.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18)

2 咸高军.中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管窥[J].小学时代,2010(3)

3 孙丽卿.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新课程[J].教育学术,2011(3)

新高考改革趋势例9

消费税变革国际趋势分析

税收情报交换涵义探索

房地产税制改革

中国预约定价制度发展与展望

提高国际税收理论研究质量思考

税收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对外直接投资税收相关问题的探讨

欧盟邮政电信服务增值税改革趋势和启迪

国际税务行政发展动态与创新

房地产税税收限制国际经验及启示

设计海外投资架构时应考虑税务风险

对提高大企业税收遵从度的思考

节能减排视角下消费税绿化的趋势及启示

对商品税促进收入公平分配作用探讨

实物期权法在成本分摊协议中的作用

企业并购英国企业的税务架构问题探讨

对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的看法

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税收管理问题

发达国家鼓励小企业发展税收政策简介

企业重组企业所得税政策研讨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税收政策探讨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趋势与展望

欧盟成员国碳税政策比较与启示

对税收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促进我国居民收入合理分配税收政策研究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税收问题

重建大企业税务管理体系设想

改革我国房地产税制的构想

非居民企业避税手法及策略

我国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的思考

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交易税探索

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问题分析

美国大企业税收管理模式及启示

居民企业境外投资合作的税收政策研究

对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业税收政策思考

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探索与思考

税收政策在社会公平角色及作用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财税政策研究

提高对走出去企业税收征管能力

间接税调节收入分配的研究

我国银行业税收负担对比分析

开征物业税的意义及现实评述

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变化趋势及路径

消费税征收范围的国际对比与启示

新高考改革趋势例10

作者简介:李兴敏(1967-),男,黑龙江讷河人,深圳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在线教育、成人教育和教育评价;罗唱(1993-),女,湖南湘潭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林贻行(1978-),男,广东澄海人,深圳大学成人教育实验室实验员,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项目“网络课程动态评价研究”(编号:GKA113008),主持人:李兴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2012年度访学课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改革方向研究”(编号:201215),主持人:李兴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3-0052-06

利用知网期刊库做精确题名检索:“成人高等教育”与“改革”搜索得到630篇,“成人高等教育”与“创新”得210篇,“成人高等教育”与“转型”得78篇,“成人高等教育”与“创业”得5篇。可见,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和转型体现了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的力度强弱次序,这个结论也被其它文献所证实[1],而成人教育创业这个话题几乎不被提及,搜索到的5篇学术论文内容均为探讨培养成人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改革”或“创新”或“转型”并“成人高等教育”做精确题名搜索知网期刊库得到883篇文献,下载其标引数据:题名、作者、单位、文献来源、关键词、发表时间、基金、刊发年份作为第一部分样本;为使研究结论更接近客观规律,本研究再以“改革”或“创新”或“转型”并“成人高等教育”做精确题名搜索知网引文库得到495篇文献,下载其标引数据:题名、作者、单位、文献来源、关键词、发表时间、基金、刊发年份作为第二部分样本。结合对于期刊库样本和引文库样本的分析,探索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与转型的客观规律。

二、被引周期

利用期刊库的刊发年份数据,绘制出该领域年度发文历史规模图,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自2006年开始,该领域年度发文呈缓慢上升趋势:1991-1998年,年均发文18篇;1999-2006年,年均发文40篇;2007-2014年,年均发文48篇(2015年样本不全缺乏统计意义),21年中每7年发文有一个明显提升。以上分析说明成人教育的改革、创新和转型二十多年来一直受到成人教育学者们的关注。

利用引文库的刊发年份数据,绘制出该领域文献、年度引文历史规模图(见图2)。对比图1,因为图1中年度发文是缓慢上升的,所以图2中被引峰值也应该是逐年刷新高度、并逐年后移的,目前绘制出图2中的峰值位于2010年(42篇),且正在向2011年过渡,可以根据当前日期2015年10月初步推测,该领域文献被引用周期在4-5年之间,学者研究时引用优秀文献周期偏长。

三、发文和被引平均时间

利用期刊库的发表时间数据,可以计算出所有883篇的平均时间为2005年4月24日;同理利用引文库的发表时间数据,可以计算出所有495篇被引的平均时间为2007年1月26日。这两个数据说明关于该领域研究十年前就开展得较为充分,然而该领域优秀的学术论文是延迟近两年之后大量出现的。

四、核心理论阵地

该领域核心理论阵地需要从引文库的文献来源数据分析获得[2],利用EXCEL的数据透视功能,统计出495篇被引论文刊自207种期刊,其中被引文献排名靠前的10本期刊见表1,这10本期刊是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必备和集中浏览期刊,虽然未必是刊载该领域文献数量最多的前十种期刊,但一定是发表该领域文献质量最高且数量也较多的期刊。

五、学术带头人

该领域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也由引文库作者数据列分析产生[2],将引文库作者信息分列后保留最多至论文第三作者(若有;第四作者及其排名更后作者、贡献量少而忽略),然后合并所有第一、第二和第三作者姓名列,进行数据透视得出被引排名前三的10个作者,填入表2中,他们均为业内人士所熟悉。虽然他们未必是该领域发文最多的学者(活跃作者),但一定是发文质量最高且数量也不少的学者。

六、权威机构

研究的权威机构也是由引文库单位数据列分析产生的[2],见表3中被引排名前六的10个机构,几乎都是成人教育学硕士点所在地,不乏教育部批准的68所远程教育试点高校[3]。虽然他们未必是该领域发文最多的机构(活跃机构),但一定是该领域最具话语权的机构。

七、研究获得基金资助规律

(一)年资助率

期刊库883篇论文中,137获得基金资助,资助率为15.5%。2000年(含)以前,相关研究几乎没有基金资助,将近15年中每年获得基金资助的研究论文数除以年发文数,可算出逐年资助率情况见表4。表中数据显示资金资助率以每五年一个台阶在上升,2001-2005年资助率在百分比的个位数,2006-2010年资助率近百分之二十,2011-2015年提升至百分之四十的水平。引文库中495篇文献中有94篇获得了基金资助,引文研究资助率近20%,客观说明了引文的研究质量较高。

(二)基金重点资助机构和学者

统计得到获得基金资助较多的前十家机构及其被资助论文数填入表5,这个表中的高校名单,对于成人教育工作者来说相对陌生,表中理工科技类院校占了相当比例,说明理工类院校的财政状况一般好于纯师范类院校,其基金资助的覆盖面较大,也覆盖到校内不占学科优势的成人教育改革、创新和转型领域研究。

同理可以得到研究获得基金资助靠前的学者及其被资助论文数,发现除长沙理工学院的学者余小波被资助3篇研究论文外,其他学者被资助的研究论文均在两篇以下,统计学意义上看,学者从事该领域研究获得的基金资助过少,不利于提高广大学者的整体研究水平。

八、改革、创新和转型的内容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高频关键词

期刊库883篇论文共有4848个不计频次的关键词,其中不同关键词1630个,计算得到高频关键词阀值为40.37,即词频数大于或者等于41的关键词,方可为高频关键词[4]。然而由于采用样本的局限,统计得到样本中的关键词其词频大于41的只有“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校”、“改革”、“成人高教”、“成人教育”、“成人高等学校”、“创新”、“终身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合计10个满足条件,为分析的方便,将高频关键词的阀值设定为18,这样就扩大高频关键词范围至30个,填入高频关键词表,见表6。

(二)改革、创新和转型的内容

使用SPSS18.0的组建连接、OCHIAI二分类法,得到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树状图如图3所示,同时输出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再利用该相似矩阵中数据,换算成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见表7。

聚类分析树状图显示出30个高频关键词分为以下四类:

1.第一类关键词9个:高等教育、成人、成人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知识经济、转型和学分制。展现了研究热点一:首先可见其中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创新、最后是转型;其次可见知识经济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经济的繁荣直接拉动了当地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甚至学习型社会的自发建设;最后可见实施学分制是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优选形式,在广大户籍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以下统称市民)当中实施学分银行制度创新,积累到一定分数后当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给予颁发相应资格证书予以肯定认证,必将调动市民学习的积极性。

2.第二类关键词6个:成人教育学院、办学机构、成人学员、工学矛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展现了研究热点二:要求办学机构成人教育学院,解决好成人学员的工学矛盾,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实施教学改革。

3.第三类关键词6个:市场经济体制、教育质量、普教化、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专业设置。展现了研究热点三:成人高等教育要避免普教化,融入市场经济体制倒逼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改革专业设置,更好地为市民的终身教育服务。

4.第四类关键词9个:普通高校教育、成人高等院校、成人高等学校、大学后继续教育、成人高校、成人高教、成人高等教育、非学历教育、成人高考。展现了研究热点四:成人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转型目标在于以非学历教育为代表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按这个观点,国内已经有学者在该热点覆盖文献中提议取消成人高考。

在对四类关键词具体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成人高等教育要在自身体制上、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三方面进行改革;要在学分银行制度方面进行创新;要向成人非学历教育进行转型、取消成人高考。

(三)可视化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将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表7)代入SPSS18.0,进行多维尺度ALSCAL度量,系统输出战略坐标图如图4。

发展战略坐标图中所有30个高频关键词可以清晰地分成两个知识群,两个知识群距离较远,相互作用不明显。主于第一和第四象限的小群形状类似于一只小熊,而主于第二和第三象限的大群则像一只巨熊。“小熊”中仅含热点一,说明成人高等教育的创新即实施学分制仅仅是一种适应性变革,对于知识经济时代中成人高等教育的真正转型、学者期望值并不高,目前无论改革、创新和转型都局限在体制内,并不能全面代表蓬勃发展的成人高等教育。“巨熊”体现的三个研究热点才是学者关注的重点所在:成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改变体制,体制改变了、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改革自然容易推进;尽快取消成人高考,将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推入教育市场中,逼迫它们向成人非学历教育转型,更好地为终身教育服务。

图4中,两只熊相互作用并不明显,说明各自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只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大熊”已经壮大,很多民办成人教育机构成功境外上市就是案例,而代表体制内的“小熊”已呈弱势,正面临被大熊吃掉的势态。

九、改革、创新、转型和发展话题变迁

利用期刊库的题名和年份两列数据,可以通过对题名的内容分析,计算出改革、创新、转型和发展话题在历年发文题名中的出现频次,见表8。

利用表8中数据,进一步制作近15年来四个话题出现几率表,见表9。

利用几率表(表9)中数据,可绘制2001到2014年(2015年统计样本不全未计入)计14年来成人高等教育改革话题、创新话题和转型话题趋势图,分别见图5、图6和图7。可见14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话题呈现缓慢降温趋势、成人高等教育创新话题呈现恒温趋势、成人高等教育转型话题呈现迅速升温趋势。

图7 成人高等教育转型话题趋势图

加之不断变化的成人教育生态环境,改革、创新和转型共三种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话题趋势图、绘制出如图8所示,我们为发展趋势添加了趋势线(短划线)并趋势公式Y=-0.0058X+0.2995,其中Y为话题出现几率,X为现公元年份与2001年之间的差。据此,可以推断2001年开始计时的52年后、即2053年成人高等教育即完成其历史使命。

作为长期成人教育工作者,都有切身的体会:在2000年前后达到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峰,高校中代表成人高等教育的业余教育和函授教育,受重视程度明显较高;之后在各地高校全面提升教学和科研质量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的校内地位日益降低,985高校尤其明显,例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已经放弃业余和函授学历教育,相反它们的非学历高端培训(面向企业家和公务人员)反而蒸蒸日上,完全融入了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意义上说,即使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不作任何事先调整,成人高等教育在2053年自然完成其历史使命。当然并不是说成人教育发展江河日下、年轻的成人教育工作者要另做打算,反而是说成人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从事内容更为丰富的大学后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更能体现出个人价值。

研究结论

成人高等教育,传统意义上特指普通高校开展的业余和函授学历教育,其改革、创新与转型,二十多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受到该领域学者们的长期关注;然而该领域学者浏览参考文献偏于陈旧、他们有待于紧密跟踪研究前沿;该领域研究的核心理论阵地、学术带头人和权威机构已经产生;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改变自身体制走市场化道路,课程改革和专业设置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才会脱去普教化色彩、才能创新学分银行制度,真正向非学历教育转型,作为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标志的成人高考制度应该尽快取消,以断奶促进转型;成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预测显示:改革手段在降温、创新手段处于恒温、转型手段在升温,即使国家政策不作任何干预、在三种手段综合作用下成人高等教育(特指业余与函授教育)史也将于2053年结束。

参考文献:

[1]李兴敏.成人教育学院改革与发展方向探讨[J].职教论坛,2012(2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