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高校教师模板(10篇)

时间:2022-05-05 09:27:44

新高校教师

新高校教师例1

[作者简介]许东风(1965- ),男,江苏淮阴人,淮阴工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淮安 22300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从目前高校的师资管理现状来看,高校在师资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可能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只有在师资管理方面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目前,各个学校在人才引进工作上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为了做好高水平教师的引进工作,已到了殚精竭虑的地步。目前高校在吸引和网罗人才的方式方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人才评价的标准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考察人才与他人合作的素质等;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往往看重的是应聘者提供的纸质书面材料,过分看重人才的学历学位、毕业院校以及导师的名气等;缺乏科学的人才引进规划和引进机制,造成学校学科根基不牢,教师学科梯队难以形成。因此,人才引进机制必须创新。

1.人才观念创新。高校虽然是人才聚集的高地,但同时,也是人才管理的洼地。对人才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人才的使用不够重视,对人才管理也缺乏水平。一但发现缺少人员就开展招聘,至于招什么样的人,招来的人能否对学校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没有去深入思考。有的高校在人才引进中片面看重学历学位,以及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几篇文章,毕业于哪个名牌大学,以此来决定引进与否。实际工作中“重引进、轻使用、略管理”现象也十分严重,招聘部门把人引进高校后,如何使用人才却很少关心,更谈不上去了解人才对工作、环境有何需要和建议,也不注重如何发挥人才的效应。

创新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前提。高校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正确人才观、评价标准观和学历学位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人才、使用人才和管理人才,才能让引进的人才发挥作用,不造成浪费。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树立“科学人才观”,是近阶段进一步加强我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方针,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吸引优秀人才、聚集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人才引进中要抛弃“目光短视”的人才成本观和“急功近利”的人才使用观。

2.评价人才标准创新。许多高校对师资队伍中现有人才结构梯队、团队组建方向、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等方面缺乏深入的分析,没有弄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清楚选拔人才和衡量人才的标准,对如何在工作中评价人才等也缺乏了解。高校的人事部门和具体需求单位,常常看重的是应聘者是否具有博士学位、是否毕业于某名牌大学、博士的导师是否是权威专家等外在的条件,将显而易见的外在条件作为了人才引进的标准,也不管人才引进后是否与所在单位的学科建设相匹配,能否与现有团队相配合,实际上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创新人才评价标准是做好人才引进的关键。人才引进是否成功,就是要看人才是不是充分发挥了作用。只有引进的人才与学校现有人才结构需要相吻合,与已有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组合效应,这样的引进人才才符合学校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根据需要制定出不同类型人才引进的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考评方式,完善人才评价手段,才能真正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为高校引进最适宜的人才。

3.工作机制创新。在信息社会里,人才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社会性和共享性,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人的社会属性也随之显现。人才是社会的共有的宝贵资源的认识,正在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高校要破除人才单位所有的狭隘观念,确立人才资源共享理念,尤其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不再可能出现传统意义上的调动,成为单位所有的人才,而是可以采取柔性引进等更加灵活的工作机制,让高层次人才为我所用。短期干可以,长期干也可以,全职过来可以,项目合作也可以,不断拓宽人才开发的空间。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引进和使用方式上本着“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方针,设立“特聘教授”岗位,采取定期来校、不定期来校、通讯指导等方式指导学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工作,这是人才引进的必要条件。

4.方法手段创新。目前,高校的招聘形式主要是在校园网上刊发人才招聘广告,或组织人员参加各地的招聘会活动,或是在办公室收集应聘材料等。这些方式自有其许多优点,但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点。同时,为了把适宜的人才准确无误地选,要对应聘者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职业素质、仪表风范等进行考察。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高校组织用人单位5~7名高职人员做评委,对应聘人员进行试讲和面试后再形成意见,至于说确定的人员是否真正适合岗位条件,也只能是凭个人的感觉,无需亦无人对引进的人才负责。

创新方法手段是做好人才招聘工作的必要保证。要招聘到符合岗位要求的高水平师资,必须要在招聘方法上创新。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需要,采取联谊同类高校联合的方式组团到大学招聘,也可参加省教育主管部门组团招聘或本地区人事部门的组团招聘活动,也可由高校领导带队组织相关二级学院负责人单一组团赴大学参加招聘活动,行前要做好充足的联系工作,要与有关高校的毕业生主管部门联系,摸清毕业生就业动向,稳、准、快地深入大学院系与人才面对面地开展招聘等。这样由于同期招聘人数多、社会影响大等原因就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应聘。同时,再结合具体学科和专业发展需要,由校领导和相关院系负责人对应聘人员统一安排笔试、试讲和面试,当场确定引进人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新师资培训模式

各个高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教师教育培训,但在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中,缺乏统筹规划,缺少系统性、连续性,没有明确目标,培训内容单一,甚至雷同。培训的重点都放在专业知识培训上,以学历提高为主,忽视个人的专业化发展,缺少对带规律性、根本性的教育实践操作的精辟研讨,不注重教育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师培训体系建设上,法制不健全,体制不完善,培训经费无法得到保证;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忽视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缺少培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1.建立网上教师培训平台。近十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程度迅速提高,网络教育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充分利用国家现有资源,将教师培训引申到家庭和办公室,推进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网络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可以有效解决工学矛盾。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学者、企业单位专家代表共同建立旨在推进教师培训的网络化、开放式、多层次、多规格的网上教师培训平台,在教师培训平台上设置不同层次的资源存储系统,使之具备视频教学、同步教学、异步教学、在线学习、在线辅导、网上考试等功能,为全社会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普及型、公平化、低成本的培训内容和学习服务支撑。

2.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教师实行不同层次的资格准入制度,确定相当数量的社会教师培训机构,包括一些有创新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单位来承担教师的业务、技能培训工作。对一些特别具有创新培训项目,教育部门还可以按照“条件公开、自愿申请、择优认定、社会公示”的原则,向社会实行项目招标的方式,让有能力的教育培训机构承担政府补贴的教师培训任务。

3.建立单位内部培训体系。无论什么样的高校,他们自己最清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培训。所以,作为教师的使用者,自己也必须承担更多的教师培训责任。国家不应当局限于一些重点高校开展培训,而是要制定政策,鼓励各高校结合实际需要对教师开展培训,包括业务交流、专题座谈、听课观摩、实验操作演示、工程实践锻炼、以老带新传带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在岗教师业务提升培训。

4.建立培训实践基地。我们说到实践基地,大多数都会想到学生实习、实践,而在安排教师培训时,往往优先考虑的是到一些重点高校进行学习,其实,将教师送到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工厂、国际知名的企业、物流公司和社区去参加实践活动,对教师来讲,也是一种锻炼和培训。目前,在大陆设厂的全球500强企业,可以说代表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它们拥有世界一流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将教师送到这些设备先进、管理严谨、科技领先的企业单位进行培训,让教师自己对所从事专业的管理、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无疑也是一条提高认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的好路子。另外,教师在企业单位,可以参与企业单位经营管理、技术攻关,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这肯定也会得到企业的欢迎,从而实现校企双赢。所以高校应当与有条件的企业加强合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也应当鼓励他们积极承担高校教师培训任务。同时,国家应对承担教育培训的企业单位实行税收政策支持,将视企业承担对教师的培训情况作为企业单位缴税的抵扣凭证。

三、创新考核管理方式

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是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又分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这四项指标方向是比较好的,几乎对什么专业、行业都实用,它是一种普适性的考核。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内容不具体,指标设立缺乏依据,没有基于单位职责、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的具体内容。考核内容和指标的设立,没有依据不同专业、学科、层次、性质进行制定,不能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有奖有惩的有效激励作用,使得多数教师表现出应付考核,甘于合格。高校考核管理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1.在考核形式上创新。目前,高校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让同事和学生填写测评表,也就是对教师进行民意测评。而这项工作是基于对当事人的平时表现、业绩自述、人际关系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又因为是当面测评,所以人情关系成为左右参加评议人确定等第的重要因素。考核是得过且过,一团和气,失去了一年一度的对自己和他人校正航向、查找不足的好机会。实行网上评教,同事网上互评,无疑是值得探索的路径。人事部门应建立职工绩效考核的专门网页和数据库,在年终规定时间开放,让每位教师将自己一年来所取得的教学、科研等业绩放在网上,然后让所教学生和单位教职工同行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对相关人员进行不记名评议、投票;同时,教务和院(系)也将对每位教师进行评价,并将几方面评价结果汇总。在网页设置时,按照学生、同事、教务、院(系),设立不同的系数,将这些评议进行加权处理,从而自动生成对当事人的客观评价。

2.在考核内容上进行创新。现在开展的考核评上优秀后,它带来的影响就是优秀多拿几百元奖金,对教师的影响力很小。本来,德、能、勤、绩这些指标的设计,是为了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而实际上由于前三个指标的作用,使整个考核过程很难摆脱主观印象和人情关系的影响。本来成绩指标完成的不一样,甚至差异比较大,但四个项目一平衡,再加上考核结果对个人收入、职称影响不大,所以,考核成为大团结的再现。更可怕的是,一些年轻教师再怎么拼命地搞好教学,即使被评上先进,仍然无法获得更高的酬薪。远远不如那些教学上应付,写几篇文章,评个副教授、教授的收入高。收入与个人的级别、资历、学历有关,与个人的表现、工作努力程度没有关系,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失去了绩效考核的意义。所以,在考核内容上进行创新,势在必行。

将关键性考核指标再细化一下,合理安排在全年,实行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不同时期,考核指标不同。一个时期只考核一个指标,所有的指标考核结果都作为年度考核的组成部分。同时,以中层单位为基本考核单位,学校应加大对中层单位的考核,如果绩效超过考核基准,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则给予一定的处罚。然后再由中层单位对职工绩效进行考核。在绩效工资发放时,如果因考核结果不公平造成1/3以上职工对考核结果不满意时,则必须重新考核。同时,实行动态机制,对教师平时考核达到两次以上的,其年终考核应为优秀,其绩效工资可以提高;如果平时考核有一次不到合格的,其年终考核不能评优,相应的绩效工资应该降低。这样才能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促使教师努力工作,向前奋进,争取优秀。

3.在考核结果的使用上进行创新。要改变教师不重视考核状况,除了将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外,还应将考核结果与教师个人的职称评聘、业务晋升联系起来。打破传统的提拔、任用、招聘体系、模式,不论资排辈,英雄不问出处,无论什么岗位,都为教师提供公平的晋升机会。在岗位出现空缺时,不论什么岗位,不限制原来的职务、职称,实行个人报名、群众评议、上级考核相结合,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那些考核优秀的人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教师特殊的职业,赋予了教师特殊的意义,也注定了他们的一言一行对人才培养起到的重要作用,加之年轻教师对新知识、新观念接受快,了解和掌握世界前沿科学技术、技能水平高,使得他们必将成为推动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动力。因此,高校要用创新的思想观念、创新的工作机制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关心、支持师资队伍建设,用内在的、本质的眼光去支持教师的发展,惟此,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李兴桥.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研究的现状[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9(2).

新高校教师例2

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有力地推动着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建设者的历史重任。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历史新时期,需要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求高等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改革。

1 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创新素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担负着推进信息化建设,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新型人才的关键,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师资的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对高等学校创新型教师具备素质提出以下要求:

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献身教育的历史使命感。教育事业是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事业,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培养具有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但要有创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能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忠诚祖国教育事业观念,是高校教师兢业工作,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自觉培养创新精神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其次,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和能够创新。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在自己所从事教学活动中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才能求新、求异、求好,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高校教师要养成多种思维方法,不使自己的思维定势在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思维的单一模式。如果教师思维模式僵化、单一,缺乏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再次,要创造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高校教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包括开拓新知、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教育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并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特点,教育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师应在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文化知识基础上,结合国家建设发展和教学实践,创造新的理论。在掌握基本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教学情景的应变与调控能力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有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

2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原则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为目的,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教育体系,是高等学校教育转型和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既要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和开展创新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其要意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提倡和激励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及时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改变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的维持性学习模式为创新性学习模式,使学生以主人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二是 “在创新中求统一”。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应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专业,把教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科学认识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三是师生平等。高等学校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在这种氛围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使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地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并有效促进其创新思维才能的发展。四是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制定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构建自主、开放、探讨的学习方式,交给他们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给予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五是鼓励质疑。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与学生探讨和争论问题的勇气,鼓励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创新的基础。“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转贴于

3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实现路径

首先,要按照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质量的观念。只有结合社会需求,科学确定新的教育质量观念,才会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才会真正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就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大失误。

其次,注重拓宽知识面和培养创新能力。一是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之间,注重拓宽知识面。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求建设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而且应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大拓宽学生知识层面的力度,使其形成灵活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整合的能力,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之间,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高等学校应改变人才培养的导向,变革传统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既从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教育质量,也要特别注意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衡量教育质量。破除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倾向;培养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提问,能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使教育培训不再是机械训练和应付考试的枯燥过程。

第三,营造平等、民主的良好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式,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其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要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现新的理论;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突破现成的结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方法,营造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开设内容广泛的讲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善于与学生展开争论,为学生创造良好地学习研究条件。允许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自由选择课程,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批判态度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被充分开发出来,高等学校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新高校教师例3

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有力地推动着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建设者的历史重任。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历史新时期,需要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求高等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改革。

1 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创新素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担负着推进信息化建设,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新型人才的关键,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师资的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对高等学校创新型教师具备素质提出以下要求:

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献身教育的历史使命感。教育事业是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事业,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培养具有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但要有创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能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忠诚祖国教育事业观念,是高校教师兢业工作,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自觉培养创新精神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其次,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和能够创新。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在自己所从事教学活动中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才能求新、求异、求好,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高校教师要养成多种思维方法,不使自己的思维定势在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思维的单一模式。如果教师思维模式僵化、单一,缺乏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再次,要创造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高校教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包括开拓新知、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教育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并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特点,教育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师应在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文化知识基础上,结合国家建设发展和教学实践,创造新的理论。在掌握基本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教学情景的应变与调控能力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有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

2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原则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为目的,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教育体系,是高等学校教育转型和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既要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和开展创新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其要意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提倡和激励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及时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改变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的维持性学习模式为创新性学习模式,使学生以主人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二是 “在创新中求统一”。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应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专业,把教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科学认识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三是师生平等。高等学校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在这种氛围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使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地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并有效促进其创新思维才能的发展。四是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制定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构建自主、开放、探讨的学习方式,交给他们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给予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五是鼓励质疑。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与学生探讨和争论问题的勇气,鼓励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创新的基础。“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3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实现路径

首先,要按照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质量的观念。只有结合社会需求,科学确定新的教育质量观念,才会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才会真正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就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大失误。

其次,注重拓宽知识面和培养创新能力。一是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之间,注重拓宽知识面。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求建设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而且应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大拓宽学生知识层面的力度,使其形成灵活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整合的能力,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之间,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高等学校应改变人才培养的导向,变革传统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既从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教育质量,也要特别注意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衡量教育质量。破除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倾向;培养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提问,能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使教育培训不再是机械训练和应付考试的枯燥过程。

第三,营造平等、民主的良好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式,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其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要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现新的理论;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突破现成的结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方法,营造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开设内容广泛的讲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善于与学生展开争论,为学生创造良好地学习研究条件。允许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自由选择课程,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批判态度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被充分开发出来,高等学校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新高校教师例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57-01

一 高校教师创新教学现状

教学质量的好坏和高校创新能力的高低与教师的创新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观念的创新、知识的创新及教学的创新引领着教育创新的方向。然而,就目前的教学现状,高校教师自身素质及创新意识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1.思想观念陈旧

近几年,一些全新的教育思想如主题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和科学教育思想等逐渐进入高等教育的领域,然而,一些坚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却不能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难以接受和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在创新型教学在高校教育中风起云涌的同时,“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属于普遍现象,这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创新的步伐。

2.教学能力欠缺

这一点与教学方法的老套、传统分不开,一些教师知识狭隘、教学内容肤浅,照本宣科的教学严重脱离实际,“灌输式”教学技术含量低,只需把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串讲,层次感很差。因此,教师课前往往不认真备课,授课深度达不到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疑问也不认真解答,影响了教学质量。

3.敬业意识淡薄

当前社会形势下,市场经济利益诱发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导致有些教师敬业意识淡薄,在课堂上只发挥了教书匠的作用,对课堂纪律等熟视无睹,严重缺乏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这使得高校课堂纪律和学风状况不容乐观。

二 高校教师创新教学理念的意义

基于上述高校教师创新教学的现状可知,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远远不够,阻碍了教学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培养高校教师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十分重要。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和团体,高校教师不仅担负着研究学问、培养人才的伟大责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更是举足轻重,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关系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关系着中国社会的长足进步。高校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学,传达创新思想,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而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三 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创新教学理念的探讨

新形势下,创新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使学生适应新型的授课方式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学习、反思、总结和归纳,逐渐形成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模式。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

传统教学完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一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新形势下的教学为避免犯传统错误,要加强引导型教学在高效课堂上的比重。另外,教师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评价和总结,对于能起到积极作用的教学方法继续使用,起消极作用的方法进行改进或摒弃。

2.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纵横向、多元化发展

新时期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教师不仅要在纵向上深化知识的深度,又要在横向上深化知识的广度。除强化本位性知识外,教师还应储备专业以外的多种学科的知识从而应用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来,促进自身知识的多元化发展,将各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才能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影响学生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掌握。

3.创新教师的教学艺术

高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尽力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和实施素质教育。尽可能地应用各种电教手段或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质量。更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标新立异,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教学环境。同时,高校教师的教学内涵要个性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兴趣爱好、知识积累、学习习惯、家庭教养等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利用自身的智慧和力量,给需要帮助的学生予以适需、适法、适时和适度的帮助,充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个性渴求。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为培养国家所需的复合创新型人才,促进社会进步,教育的创新是重中之重,因此,高校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理念的创新,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注意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思路,探索出适应时展、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创新教学,以全新的理念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新高校教师例5

中图分类号:G64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78-02

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可以说,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

一、创新型教师的主要特征

林崇德教授认为,创造型教师,即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笔者认为,创新型教师既拥有一般意义上创造型人才的思维特点,同时,作为完成发挥人的潜能、培育人的创新能力的使命的承担者,他们应具备更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驱动人行动的内在力量,创新的表现来自于表达情绪的需求以及内在的驱动力。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特里萨・阿玛贝尔的有关创造动机的重要研究显示,能产生最具创新性成果的人应该是具备“内在动机”、“场地独立”以及“内在控制”的人[1]。按此分析,即是说,创新型教师热爱并能以自信与独立的态度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因此,他们源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能自发表现出对教学与科研工作创新的浓厚兴趣和勇于献身的精神。同时,创新型教师的创新动机是以任务为中心的,他们关心正在做什么,而不是过多将目标放在功利性上。

(二)具有健全的创新人格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1991年就建立了创造力的多维投资模型理论,他的研究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六种人格特征:面对困难的坚韧性;敢冒风险;想要超越自我;在理论未形成前,能够忍受模棱状态;有自信心;对新经验保持开放性[2]。因此,创新型教师在教学与工作中,有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乐观向上,勇敢坚韧,敢于承担后果,即使面对挫折也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有顽强的创造意志,坚定自信,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能在各种情况下有效进行主观上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始终获得前进的强劲动力;有始终保持“第一眼”看事物的心态,对奇异、奇怪、反常的事物自动引起注意,对新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能积极参与;有与人合作的精神、真诚的工作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多元的知识结构。即能敢于突破前人的思维定式和传统的惯性思维,有创新的勇气与激情,有独到的见解,以发现和培养具有创造性精神和能力的学生为教育目标,有不断学习的内在驱力,能致力于渊博的、多元的、学科交叉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不断建构,具备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2.具备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即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艺术,具有较高的教学调控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能根据教育规律发现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是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能够以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教育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将其积极地融合到教育、教学、管理中,促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引导学生大胆实践,以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3.是学生创新的示范者。能够以自身饱满的创新激情、高尚的学术人格、科学的批判精神影响学生,能言传身教地带动学生养成主体创新意识,形成创新人格。

4.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能营造出既有自由宽松的气氛,又有适当的创新压力的氛围,通过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型教师成长障碍的主要表现

应当看到,高校创新型教师的成长速度很快。然而,仍有高校教师不积极了解教育教学改革趋势,不善于吸收最新、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与教育科学成果,存在“坚持使用低水平的解释模式与表达模式,同时迫使学生接受过时的知识,造成学生知识负载”的现象[3]121,教育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技术与艺术差强人意,教育信息甚至落后于学生,间接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创新能力。

(一)存在创新的心理障碍

满足现状,认为自身现有的教学与科研不存在问题,盲目自大,不思进取,因而找不到创新点;刻板僵化,以固定的眼光看待问题,循规蹈矩,因循守旧,不能考虑多种可能的思维方式与态度,对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变化不予理睬;迷信权威,“唯书”、“唯上”,对教育论著、教育权威的判断深信不疑,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批判与证实,怀疑精神与创新活力遭到扼杀;对创新认识不正确,害怕失败,自卑,创新意识薄弱,认为创新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专长,是特殊能力的表现,缺乏创新推动力和创新的意识与胆量。

(二)教学与科研难以达到协调

一方面,部分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局限于书本,忽视科研,没有把层出不穷的科研成果、教改成果渗透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中,也没有促使教学为科研提出问题以及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很难传授给学生科技创新的经验;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因为种种原因将精力主要放在各级科研、教改项目的获取上,但不注重或者没有足够的精力将成果运用于教学,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三)客观环境的限制

营造创新的风气和重视创新的表现是增强创新力的要件,适宜、合理的学校环境是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重要的包括学校管理、教学评价等等。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的不完善以及整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滞后导致的学校整体创新氛围的不足等等,这些都对创新型教师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客观障碍。

三、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策略

(一)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形成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4],人的天生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天生具有创新的“类本能”冲动。高校应该引导和支持教师的创新“类本能”的释放。这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引导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养成顽强的创新动机。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习需要。“倘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有独特价值和尊严的创造个性,就必然会选择创造、发现、探究学习;倘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无独立人格的社会元素,服从既定秩序是其人生使命,就必然会选择维持、接受、顺从学习”[5]。教师要自主选择以创新的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发现和探究学习。再次,树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质量观,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工作不是照本宣科,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好的教学行为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教师在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会不断体会到乐趣,获得自我的突破和超越。最后,树立教师是“促进者”的观念,激发教师不断学习。教师作为促进者,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和积极的创造精神,要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发现学生的亮点与潜力,要以反思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勇敢的创造。这些,都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改革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性知识,还要具备对多种知识进行整合并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一旦教师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主动意识,就意味着教师具有了从事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

(二)创设有利环境,形成创新的激励机制

加强教师培训的力度。通过培训以及各类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创新的理论和经验,开阔思路,更新观念,提高技能和创新能力。把好岗前培训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专业专家来校为教师讲学,交流讨论最新、最前沿的教育教学成果;选派优秀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接受不同文化和思维模式的熏陶和影响,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其成为学校的创新骨干。大力开展校本培训,一方面可以进行青年教师交叉学习计划,建设博学型师资队伍,并由不同专业的导师构成导师组,以更好地引领创新的研究和教学;另一方面,加强教研活动的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建立教师创新激励机制。高校要尊重教师主体的差异性和创新的“类本能”冲动,创设创新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促使教师的潜能变成现实;努力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重视并鼓励教师出科研成果,为造就一批科研型、创新型教师提供基本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保障政策,消除教师对创新后果的忧虑;多方位、多层次地综合采用目标激励、奖惩激励、民主激励和关怀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鼓励教师开拓进取,探索创新。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钱伟长在谈到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时曾说:“教学没有科研作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3]124高校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了解并开拓科学与教育的新领域,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并不断钻研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全社会呼唤创新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所有学生的创造能力”[3]70。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育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美]简・皮尔托.创新的特质与灵感――高创意人的早期发现与训练[M].陈昭仪,陈琦,张素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308.

[2]沈世德,薛卫平.创新与创造力开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1.

新高校教师例6

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可以说,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

一、创新型教师的主要特征

林崇德教授认为,创造型教师,即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笔者认为,创新型教师既拥有一般意义上创造型人才的思维特点,同时,作为完成发挥人的潜能、培育人的创新能力的使命的承担者,他们应具备更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驱动人行动的内在力量,创新的表现来自于表达情绪的需求以及内在的驱动力。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特里萨·阿玛贝尔的有关创造动机的重要研究显示,能产生最具创新性成果的人应该是具备“内在动机”、“场地独立”以及“内在控制”的人[1]。按此分析,即是说,创新型教师热爱并能以自信与独立的态度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因此,他们源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能自发表现出对教学与科研工作创新的浓厚兴趣和勇于献身的精神。同时,创新型教师的创新动机是以任务为中心的,他们关心正在做什么,而不是过多将目标放在功利性上。

(二)具有健全的创新人格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1991年就建立了创造力的多维投资模型理论,他的研究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六种人格特征:面对困难的坚韧性;敢冒风险;想要超越自我;在理论未形成前,能够忍受模棱状态;有自信心;对新经验保持开放性[2]。因此,创新型教师在教学与工作中,有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乐观向上,勇敢坚韧,敢于承担后果,即使面对挫折也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有顽强的创造意志,坚定自信,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能在各种情况下有效进行主观上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始终获得前进的强劲动力;有始终保持“第一眼”看事物的心态,对奇异、奇怪、反常的事物自动引起注意,对新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能积极参与;有与人合作的精神、真诚的工作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多元的知识结构。即能敢于突破前人的思维定式和传统的惯性思维,有创新的勇气与激情,有独到的见解,以发现和培养具有创造性精神和能力的学生为教育目标,有不断学习的内在驱力,能致力于渊博的、多元的、学科交叉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不断建构,具备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2.具备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即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艺术,具有较高的教学调控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能根据教育规律发现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是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能够以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教育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将其积极地融合到教育、教学、管理中,促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引导学生大胆实践,以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3.是学生创新的示范者。能够以自身饱满的创新激情、高尚的学术人格、科学的批判精神影响学生,能言传身教地带动学生养成主体创新意识,形成创新人格。

4.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能营造出既有自由宽松的气氛,又有适当的创新压力的氛围,通过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型教师成长障碍的主要表现

应当看到,高校创新型教师的成长速度很快。然而,仍有高校教师不积极了解教育教学改革趋势,不善于吸收最新、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与教育科学成果,存在“坚持使用低水平的解释模式与表达模式,同时迫使学生接受过时的知识,造成学生知识负载”的现象[3]121,教育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技术与艺术差强人意,教育信息甚至落后于学生,间接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创新能力。

(一)存在创新的心理障碍

满足现状,认为自身现有的教学与科研不存在问题,盲目自大,不思进取,因而找不到创新点;刻板僵化,以固定的眼光看待问题,循规蹈矩,因循守旧,不能考虑多种可能的思维方式与态度,对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变化不予理睬;迷信权威,“唯书”、“唯上”,对教育论著、教育权威的判断深信不疑,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批判与证实,怀疑精神与创新活力遭到扼杀;对创新认识不正确,害怕失败,自卑,创新意识薄弱,认为创新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专长,是特殊能力的表现,缺乏创新推动力和创新的意识与胆量。

(二)教学与科研难以达到协调

一方面,部分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局限于书本,忽视科研,没有把层出不穷的科研成果、教改成果渗透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中,也没有促使教学为科研提出问题以及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很难传授给学生科技创新的经验;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因为种种原因将精力主要放在各级科研、教改项目的获取上,但不注重或者没有足够的精力将成果运用于教学,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三)客观环境的限制

营造创新的风气和重视创新的表现是增强创新力的要件,适宜、合理的学校环境是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重要的包括学校管理、教学评价等等。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的不完善以及整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滞后导致的学校整体创新氛围的不足等等,这些都对创新型教师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客观障碍。

三、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策略

(一)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形成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4],人的天生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天生具有创新的“类本能”冲动。高校应该引导和支持教师的创新“类本能”的释放。这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引导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养成顽强的创新动机。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习需要。“倘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有独特价值和尊严的创造个性,就必然会选择创造、发现、探究学习;倘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无独立人格的社会元素,服从既定秩序是其人生使命,就必然会选择维持、接受、顺从学习”[5]。教师要自主选择以创新的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发现和探究学习。再次,树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质量观,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工作不是照本宣科,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好的教学行为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教师在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会不断体会到乐趣,获得自我的突破和超越。最后,树立教师是“促进者”的观念,激发教师不断学习。教师作为促进者,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和积极的创造精神,要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发现学生的亮点与潜力,要以反思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勇敢的创造。这些,都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改革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性知识,还要具备对多种知识进行整合并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一旦教师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主动意识,就意味着教师具有了从事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

(二)创设有利环境,形成创新的激励机制

加强教师培训的力度。通过培训以及各类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创新的理论和经验,开阔思路,更新观念,提高技能和创新能力。把好岗前培训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专业专家来校为教师讲学,交流讨论最新、最前沿的教育教学成果;选派优秀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接受不同文化和思维模式的熏陶和影响,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其成为学校的创新骨干。大力开展校本培训,一方面可以进行青年教师交叉学习计划,建设博学型师资队伍,并由不同专业的导师构成导师组,以更好地引领创新的研究和教学;另一方面,加强教研活动的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建立教师创新激励机制。高校要尊重教师主体的差异性和创新的“类本能”冲动,创设创新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促使教师的潜能变成现实;努力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重视并鼓励教师出科研成果,为造就一批科研型、创新型教师提供基本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保障政策,消除教师对创新后果的忧虑;多方位、多层次地综合采用目标激励、奖惩激励、民主激励和关怀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鼓励教师开拓进取,探索创新。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钱伟长在谈到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时曾说:“教学没有科研作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3]124高校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了解并开拓科学与教育的新领域,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并不断钻研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全社会呼唤创新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所有学生的创造能力”[3]70。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育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美]简·皮尔托.创新的特质与灵感——高创意人的早期发现与训练[M].陈昭仪,陈琦,张素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308.

[2]沈世德,薛卫平.创新与创造力开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1.

新高校教师例7

教学结构广义的说就是在固定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理论下,在教育教学环境中形成的稳定的师生“教”与“学”的关系。在我们的常识中,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无非是以高校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不可动摇的知识传授者,不管教师所传授的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有益无益,学生只能一味接受,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完全是被动者,教师在这样的教育教学结构中教学激情慢慢被消磨殆尽,所谓教学,没有了师生思想的互动,何来“教”与“学”。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引入了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多媒体无限拓展了教育教学的空间。在这种新模式中高校教师传授知识的主宰地位被淡化,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知识,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所学的信息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信息反馈给教师,这更加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高校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以往停留在课本的讲授,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只顾自己一味说课,完全忽视与学生互动的传统教育教学结构不得不被教育教学新理念所淘汰。高校教师的授课模式必须从传授知识转变为设计教育教学模式为主,从灌输式授课变为启发式授课,同时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多参加高校间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交流,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二、传统的高校教师教学职能要由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模式的设计者、转变为学科科研的研究者、转变为教学课件的制作者,更要转变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高校教师、学生和教学课程是传统教学模式构成的三个主要方面,在教育教学新理念下,网络模式和多媒体课堂不断融入其中,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加入了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中,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由单一转变向多元。首先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中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在多媒体教学技术授课模式的引领下,设计全新的教学方式,分析不同学生特点,准备丰富的教学素材,制定相应的教学课件。在授课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模式代替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发挥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高校教师在这里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主宰。知识在这样激烈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中才能闪现火花。其次在教育教学新理念下,高校教师不能再被动的依赖书本,过去的对本宣科的授课模式必须被时代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的搜集与教学相关的素材,自己进行编排、整理、制作。高校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即使课程相同,但是多媒体课件也会不同,在课余教师之间,甚至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可以通过交流课件分享别人的成果,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更是高校教师是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最后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新理念下要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者,更要成为学生人生的导师。在教育教学新理念下,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学生同老师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快速、便捷的学习到所需的各方面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更要替学生把关,什么是应该学习的,应该怎样学习比单纯的学习课本知识更重要。高校教师更要在传递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学习生存技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完善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新高校教师例8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文化发展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丰富,利益关系链的逐渐复杂,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楷模典范的高校教师,其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却浮现出了一些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方法,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并通过教师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等,成为目前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目前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带来了我国社会结构、经济成分、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对原本“一心只想教好书”的高校教师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部分高校教师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移,滋生了诸如尚权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在教师考核机制驱动下,在教师从业过程中,致力于搞科研、搞创收等自我利益方面,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不同程度地丧失了作为一个教师最根本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自我发展遭遇困惑

作为思想独立性极高的一个群体,通过不断的自我丰富、自我完善实现自我发展,体现自我最大价值,成为高校教师的人生目标。然而,在经济转型大背景下,由于种种体制的不健全,致使社会发展与高校教师自身发展中必不可少地出现一些矛盾。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滞后,使高校教师自我发展缺乏必要的条件和途径,部分教师以自身发展为中心,对教师高尚工作缺乏认同感,否定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致使高校教师完全不关心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思维活动存在偏激

高校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一部分,其存在和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无法脱离的。当前我国面临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制度不完善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可避免地也影响到了高校。作为具有先进思想的高层次知识分子,对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自然存在着诸如忧虑、不满的情绪。社会复杂的利益关系链在一定程度上植入了高校,造成了高校人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现象。面对着社会中的诸多问题,面对自身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部分心理道德素质不过关的教师或选择偏激、极端的方式表示不满和抗议,或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教师思维活动的偏激,致使教学活动无法在健康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教师不正确的引导也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对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深化师德教育,加强制度建设

相关教育工作领导班子应当深化对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教师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坚持不懈开展师德教育宣传工作,通过发挥教师队伍领头人师德模范作用,打好教师队伍主力军思德基础,抓好青年教师生力军思德引导,打造一支具有崇高思想道德素质修养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应当将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修养纳入教师考核机制当中,并针对师德难以量化考量的特点,从实际出发,从人性化角度规范教师师德行为,从师生关系状况、教师职业纪律状况、科研授课方面、为人师表程度和主体对教师的满意程度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

(二)端正教学态度,重视教学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针对当前高校部门教师价值取向中出现的偏差,部分教师以创收为目的,忽视教学工作的现象,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规范和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和教师福利制度等,激发教师教学热情,端正教师教学态度,明确教师教学目标,提高教师思想道德高度,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教师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对学生进行精神面貌的洗礼,引领教师为实现素质教育终极目标而无私奋斗。

(三)规范学术创新,严明学术纪律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重要转型期,社会体制方方面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由此滋生出了许多不良的现象。在当前中国教育体制中便存在着明显的行政化、官僚化倾向,学术秩序混乱,学术纪律松散。学术氛围的不严谨、不健康,是导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修养问题滋生的重要原因。针对此情况,我国各高校应该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努力追求“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的高尚理想。营造积极健康的学术氛围,以严谨向上的学术态度引导健康积极的治学态度,实现高校教学工作积极健康地进行。

三、结论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那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的引导,而师德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针对当前高校中师德不同程度的低下,只有不断加强对教师师德建设,才能创造良好的学生德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徐玲平,田静萍. 关于新时期高校加强师德教育的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7).

[2]常辉.浅谈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科技信息,2009.

新高校教师例9

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教育的环境、教育的对象发生也在发生变化。师德的体现不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单方面要求,而应符合以德育人的发展时代———与学生共成长。

一、没有学生,师生都不会成长。在教师成长的日子里,学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考量标准。

1、学生的要求,不断激励教师的学习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随着微课、慕课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变化。学生的信息来源不仅依靠现实生活环境,更多来自网络。学习的现实条件则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的网络学习时,必须先于学生掌握网络知识,并且要善于利用现实和网络资源,不断的补充或更新自己的教学教育资源。能力的提升不仅提高教师的知识以及教育能力,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2、“浮躁”不是我们的标签,应认真做好每个环节

在幸福的生活环境中时间久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远离自己的实际需求,慢慢的学习与工作变得浮躁起来!当沉下心来,静观老师自己的状态和学生现状,才发现认真做好每一环节,才是稳稳的收获!师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幸福的心性基础。师德作为教师道德实践的一种品性,是德性与师性的契合。在这个浮躁的环境中,教师要以平常心不断前行。静下心来学习和研究教育,坚持自己的平淡心态。给学生人格的影响,让学生终生受益。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与学生的信息交流。利用晚自习辅导的时机,及时收集意见。弥补上课时的不足,以不断增进师生感情。教学中时刻不忘学生的要求,认真做好每一环节,给学生付出,成长自己!

3、榜样的力量———以身作则。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是楷模、是学生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师德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的重要参考依据。第一,身教胜过言教,事实胜于雄辩。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践以德育人的观念。相信“只有付出,才有回报。”当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实践过程和价值时,他们绝不会无动于衷。践行“要想得到,先需付出”,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而学生则在感悟中不断成长!第二,积极与学生分享,学生一定会更加爱你!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对事情都会做出自我的评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师生相处过程中,与学生分享信念、分享失败、分享感受,与学生平等交流、争辩、探讨,相互允许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声音,达到求同存异的目的。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师生共成长!

二、新形势,新师德

目前,在我国校园网络全面覆盖的校园环境中,对学生能正确对待网络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对新形势下的师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教学中,除了明确培养学生的目标外,还必须善于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和分析现状,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新形势,新师德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第一,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即师德。“师德是教师的第一智慧。师德建设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具有灵魂意义。”信任,它体现了关怀精神的同时也是人格平等的具体表现。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要抓紧课堂这一主要阵地。课堂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场所。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与学生一起度过的。课堂对学生而言,不仅是学习的主要场所,更是各种能力培养的良好基地。理解别人是一种美德,严格要求自己是一种高度的责任心。相互理解才意味着最高程度的爱。在这一点上,老师和学生都不例外。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爱。老师对学生的信心是学生自信的源泉,给学生强大的学习自信心。在课堂内外,积极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只有给学生强大的自信的老师,才是最具师德的老师。第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即师德。在大学阶段,学习的方法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学生自学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巧引导、教方法,提升学习效率。给学生展示自己或他人学习的方法、表达的技巧、运用的艺术、实践的意识等。“师德师风建设不仅会规范、约束教师自身的言行,更重要的是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给学生寻找适合个人发展的途径提供有益参考,引导学生及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主动权等。这是新时期师德的要求,即传播学习方法和理论知识并重。第三,师生能力共提升即师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思维的触角。没有良好的观察,思维就会因缺少材料而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由于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像高中那样明确,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渐渐的丧失原有的制的学习。善于观察才能有效总结存在的问题,因此,为提升师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不仅善于观察学生也要善于观察自己的活动。教学过程中,勤督促。对学生的自觉性培养,离不开教学中的监管环节。大学的教学监管具有隐性化。虽然隐性化的监管力度不断增强,但是一些学生依然体会不到,反而觉得大学的纪律松散,学习自由。在实际学习中偏离学习轨迹,出现违纪现象。针对存在的明显问题,教师需要显性的及时善意提示,积极有效督促。

三、结语

总之,“高校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师德,勤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学生存在的问题。以督促的方式,推动教学主体———学生,来完成学习的任务。使学生提升学习的效率,养成自学的能力。

作者:蒙静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新高校教师例10

基金项目:大理大学博士启动基金(grant no. KYBS201104)

作者简介:黎雪芳(1974年3月―),广西平南县人,主管药师,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情报研究

通讯作者:黄全勇(1971年7月―), 广西大新县人,法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医学及高等教育研究

新时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在渴望越来越多的好教师出现。而对于什么才是好教师,在家长、学校和社会中可能很难达到统一的标准。关于好教师的看法,可能存在以下不同的观点:

一、心目中的好教师

不同的人群,对什么是好教师可能存在不同的标准。教师、家长、学生们在自己心目中,对什么是好教师也有不同的标准。对于学生来讲,同是一位教师上的同一门课程,有些同学觉得这个老师上得好,而有些老师又觉得这个老师不好;对于相关教师对教师之间的评价,对相同时间、相同的课程的评价,有些教师觉得这个老师上课上得好,而另外教师对同位教师的评价却是差评,这些现象在高校里主要表现在,教师及学生填写的教师质量评价表中有所体现。对家长来说,关心自己的孩子的老师可能就是好教师,而不被关心的学生家长则可能觉得这个老师偏心,不是心目中的好教师。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而好的教师显得多么重要,因此,有了好教师才会不断涌现出好的教育事业[1]。也有学者认为,好教师不一定要求教师在某方面很出名或者甚至是名师,但一定要求是良师[2],这标准主要考虑使学生得到教益方面。而对于学生而言,调查中发现,一名"好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3]。另外,有学者认为,好教师除了有渊博的知识以外,好教师还要不断的更新知识,用新的知识不断的武装自己头脑;好教师还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能不断的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良好的新观念[4]。有学者认为,除了有好的专业知识外,好教师还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的激励学生,使学生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5]等等。因此,什么是好教师,不同的人群,心目中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二、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教师的本职就是教书育人。要想成为一名高校的好教师,除了课堂上会教书,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外,不管是课堂内还是课外,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育人工作,处处时时给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引领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除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外,随着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和社会对教师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广大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6],以适应时展,争当新时期的好教师。

因此,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和人民对教育战线的教师们也提出新的希望。2014年教师节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同志到北京师范大学(北师大)看望广大师生、与师生们座谈时,对广大一线教师提出新的希望,要求广大教师要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提出的"四有"好教师的要求,是新时期好教师的新标准,这些新的好教师标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是全国广大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7][8]。提出的四有好教师标准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为教书育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标准,也是当代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且必须具有的良好品质。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才是时代要求的好教师。

提出的四有好教师中的仁爱之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提出的四有好教师中的有道德情操,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提出的四有好教师中的要有扎实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知识,才会有一定的创新知识。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就很难在教书育人中展现自己的创新性;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就很难在教书育人中展现自己具有的演说家的风采;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也很难在教书育人中展现自己的幽默感;提出的四有好教师中的有理想信念,这就是要求教师要有坚毅的性格,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很难在教书育人中展现自己的坚毅的性格。只有具有提出的四有好教师的良好的品质,作为高校教师才能肩负起并完成新时期,党和人民及历史给予我们的使命[9],争当新时期的好教师。

三、我们能做到的好教师

然而,好教师并不是与生俱来,好教师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主要与广大教师的自身不断修养程度、高校领导能力及方式[10]及其领导下的能否制定良好规章制度有关。好教师需要不断的培养,在培养好教师的过程中,需要制定有利于培养四有标准好教师制度,依靠好的规章制度才能不断大量地催生符合四有标准的好教师[11]。我们党的的基本路线与教育政策是与时俱进的基本路线与教育政策,是随着时展而不断发展的。"好教师"的标准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并不断地发展与完善[5]。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我们一定要以提出的四有好教师为标准,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用发展的观点武装自己,相信会能做到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参考文献

[1] 尹南南. 试论好教师培养的实施策略.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6(02): 60-64.

[2] 孙明霞. 好教师不一定是名师,但一定是良师. 教育家. 2016(16): 7-9.

[3] 郑艳芳. 学生眼中的“四有”好教师――兼论好教师的标准. 考试周刊. 2015(07): 160-161.

[4] 邢月玲. 浅谈如何做一位好教师. 学周刊. 2016(04): 206.

[5] 高祖东,关磊. 好教师与好课堂. 山东教育. 2015(31): 64.

[6] 高勇. 如何做一个好教师. 2015: 1.

[7] 张忠宝. 好教师的五种角色. 辽宁教育. 2016(02): 62.

[8] 丽芬. 怎样做“四有”好教师. 读书文摘. 2016(02):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