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食物链特征模板(10篇)

时间:2024-03-02 17:00:54

食物链特征

食物链特征例1

基于供需双重驱动的粮食物流运作模式

本文基于供需双重驱动研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的粮食物流运作问题。其中,供需双重驱动思想来源于需求驱动(DemandDriven)与供应驱动(SupplyDriven),是根据粮食商品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以及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粮食供应链进行的一种有效设计,图2给出了这种有效设计的示意图。鉴于粮食供应链链条长,跨度大,直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难度较大,将粮食供应链先拆分、再整合显然更符合实际。根据粮食物流沿着供应链方向变化的特征,以粮食流体的变化为依据,可将粮食供应链拆分为上下游两个较短的链条。在粮食供应链的下游,基于需求驱动的成品粮物流占据主导地位,即粮食初级加工企业向下流向食品加工企业及至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形成成品粮供应链,其中成品粮包括小麦粉、稻谷、水饺、方便面等。在粮食供应链的上游,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占据主导地位,即粮食产后经过粮食收购、储存、分销等环节进入粮食初级加工企业,这一过程的粮食流体主要为原粮,如小麦、稻谷等。因此,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在提高产区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也给上游原粮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1.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运作模型(1)原粮物流的供应驱动特征。赫尔[24]认为,供应驱动不同于聚焦客户的需求驱动。尽管客户需求非常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客户需求应从属于供应源的决定与需要。供应驱动的范畴包括规模化生产、供应不确定和易腐品、联产品和逆向物料清单(Co-productsorInvertedBillofMa-terial)、委托加工产品(Commitment)、必付协议产品(Take-or-PayContract)等,符合供应驱动特点的产品涉及石油、鲜花、渔业、牛奶、香蕉、水资源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原粮或多或少具有供应驱动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粮食具有的战略资源性、供应不确定性(受气候、土壤等影响)和易腐性等特征。第二,为获取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政策红利,政府会出台诱导性的粮食生产政策。因此,对粮食生产基地而言,无论是否接到客户订单,都会最大限度地增加粮食产量。第三,我国一直以来实施的强制性的粮食储备政策。第四,粮食销售大多需要通过价格谈判来作出决策。第五,政策性粮食(粮食轮换)通过拍卖机制投向市场。(2)供应驱动下原粮物流的运作结构。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上游粮食生产基地的新建或扩并,还是中游粮食流通政策的变化,都必须考虑这些改变对粮食物流的影响。除了新建、改扩建粮食仓库、建设粮食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以及优化粮食物流通道以外,还需要深入探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过程中粮食物流运作的特点。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在由田间流向粮食收储企业、由粮食收储企业流向粮食加工企业的过程中,其结构呈现出订单方向与物流方向大致趋同的特征,如图2所示。特别是在粮食供应链的中游,政策性粮食通过拍卖机制投向市场,订单方向与物流方向趋同的特征更为明显。(3)供应驱动下原粮物流的协同运作。原粮物流的结构特征一方面凸显了粮食作为战略资源的首要地位,同时也对粮食物流运作产 生了重要影响。根据结构决定行为的观点,供应驱动可能会受到反“牛鞭效应”的影响,其运作重点是“联通多个市场,开发多个线路”,解决供应通道中的瓶颈问题。

因此,基于供应驱动的原粮物流为达到高效运作以支撑和促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需要在粮食物流发展政策的支持和带动下,关注供方各环节的资源整合,加强纵向(上下游)与横向协调能力,促进粮食供应链上游的二维协同,提高核心区内的粮食物流能力。第一,原粮物流的纵向协同。如图3所示,原粮物流的纵向协同(VerticalCollaboration)主要涉及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在物流资源规划与布局、物流技术衔接能力等方面的协同。首先,纵向协同体现在原粮供应链节点间的协同布局方面,即粮食储备库、粮食加工企业的选址要尽可能地靠近粮食高产基地。选址是物流系统分析的关键决策,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最为重要的因素。在粮食核心区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区域物流的角度对粮食物流进行系统分析,对粮食物流通道建设及物流节点布局进行整体把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产地储存、产地加工,最大可能缩短原粮物流的流程。其次,纵向协同体现为上下游粮食物流技术的衔接能力。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物流标准化水平相对滞后,成为我国物流快速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如果能够对粮食物流系统的技术、设施、设备加以引导和规范,不仅可以提高粮食物流系统的标准化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原粮物流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等的衔接能力。例如,散粮汽车要能够与粮食物流通道、粮食仓储设施以及相应的装卸工具相适应。在不能标准化的情况下,也应尽可能通过上下游协调采取通用或配套的粮食物流技术与设备。第二,原粮物流的横向协同。原粮物流的横向协同(HorizontalCollaboration)是指粮食企业间通过物流需求信息共享、物流订单合并以及物流资源整合而集中统一进行物流运作的协同形式。横向协同更有可能采取的方式是物流共同化,即企业之间相互结合,共同组建粮食物流体系,以处理单一企业运作中粮食物流的相关业务,解决单一企业对物流系统投资的不经济或低效率等问题。如原粮散运汽车成本很高,单靠一家企业进行投资与运营压力太大,原粮运输企业之间通过联合,既可实现物流订单的集并,也可实现物流线路的优化与整合;既可实现物流资源的共同利用,也可实现物流管理的共同化,从而大大提高业务量,降低散粮运输汽车因闲置、空返等现象造成的物流成本。此外,横向协同也可采取第三方物流的方式。例如,粮食生产基地、粮食收储企业或粮食加工企业将粮食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粮食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大力发展粮食第三方物流,缩短粮食在途时间,减少粮食流通过程中的费用和损失,降低粮食供应企业、需求企业的物流成本和投资成本。基于需求驱动的成品粮物流协同运作需求驱动是下游粮食供应链运作的本质要求。大力发展粮食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初级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有效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已在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论证,也成为助力核心区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因此,粮食供应链下游以成品粮为主、需求驱动的特点,一方面是由于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促使产区必须提高粮食加工转化的能力,选择产业化加工的路径;另一方面也在于近几年产区经济发展培育了若干具有一定资金实力和规模的粮食企业,为粮食下游供应链构建与整合提供了条件。与原粮物流不同,成品粮物流在运作结构、目标和策略等方面具有差异性,见表1。

食物链特征例2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追求整体系统成本的最小化,是供应链管理的终极目标。经历禽流感、三聚氢胺、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皮鞋奶……等一系列震惊全国的食品安全重大事件后,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关乎人的生命,保证食品安全是供应链管理的首要目标。

1 食品供应链的特性

食品供应链既有供应链从供应源到客户源所有网链结构所具备的一般和共性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殊和个性化特征,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食品供应链长而复杂。食品供应链从种植、养殖到屠宰、加工,再到流通与餐饮业,横跨一、二、三产业,环节多。(2)生化性和隐匿性。食品是有机产品,极易受生产、加工、储运环境影响而变质。(3)时效性。生鲜食品食用时力求保持鲜嫩;对生产、加工、贮存时间要求十分严格,过期就会变质,变质后凭感官很难觉察。(4)食用性。供人食用是有别于其他商品的最重要特征,若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5)公共安全性和社会性。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将引发社会恐慌和整个供应链的崩溃,甚至给全行业带来灭顶之灾。禽流感和三聚氢胺事件就是前车之鉴。

食品供应链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只有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求其系统成本的最小化。

2 建立基于安全的食品供应链的必要性

2.1 食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路径多、难于监管。从农田到餐桌,一头是2.5亿的分散农户,另一头是13亿的消费者,食品生产规模小且高度分散。缺乏核心企业,种养殖业生产以个体农户为主体,食品生产小作坊多,生鲜农产品的销售以集贸市场为主。难于监管或根本无人监管,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2.2 食品安全隐患存在于供应链的各环节。生产环节:化肥、农药、生物制剂等大量使用及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加工环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过小、生产条件简陋、环境卫生差、标准化程度低,管理混乱,滥用食品添加剂, 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流通环节:冷链物流及相关设施落后,多数食用农产品未经任何加工处理或只经初加工。在运输、储存中极易污染、变质。许多食品未经检验就在农贸市场直接销售。

2.3 食品供应链的基础薄弱。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在运输上冷藏运输率只有40%左右,特别是生鲜食品批发、零售的冷链物流建设十分缺乏。由于生鲜食品物流环节多、时效要求又短,在加工、储存、运输、销售过程极易变质。

2.4 社会道德沦丧,诚信缺失,金钱至上。从生产者到经营者,不论是个人或是组织,普遍缺乏职业道德,无视法律,以追逐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为达此目的甚至敢于冒违法犯罪的危险,渗杂使假、制假、贩假。

3 建立基于安全的食品供应链

3.1 供应链的管理应以食品安全为首要目标。“食品”最突出的是安全性。失去了安全性,不仅失去了自身的商品价值,还会危及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安全。因此,对于食品行业而言,保证产品的安全是企业的第一目标。而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的次要目标。“三鹿奶粉事件”,导致三鹿集团的破产和全行业遭受到灾难性的打击,充分证明了确立食品安全为第一目标的必要性。

食品供应链是食品安全的载体。因此,应将食品安全的监管置于整个体系之中,与政府、行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相统一,整个监管体系的运行才能更科学、更有效。

3.2 建立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监控体系。食品安全问题可能会发生在食品供应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因此,要确保食品安全事件不发生,就必须要建立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监控体系。

(1)建立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从源头抓起,加大对种、养殖业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及土壤、水体的安全监控,建设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确保产品不被污染。(2)在生产加工环节,对原料和辅料进行检测,严禁加入《食品安全法》明令禁止使用的各种化学添加剂、着色剂、防病剂、增味剂。(3)建立食品安全采购系统,阻止有危害的食品进入供应链。(4)建立冷链物流系统,推广全程冷链物流,保障物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5)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防止食物安全事故发生。

3.3 构建应对食品安全事故快速反映的信息共享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应对食品安全事故快速反映的信息共享平台。现代物流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现代信息技术(感测与识别、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与再生、信息施用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在现代物流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构建供应链管理快速反映信息共享平台创造了条件。

食品安全事故带有突发性、涉及面广、危害大、社会影响大的特征。因此,处理食品安全事故的时效性往往是成败的关键。设想,三鹿集团如能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采取有效措施,后果也不会如此。可见,“快速反应”对处理大型突发事件的重要性。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快速反应性”。安全事故一旦发生,系统必须立刻启动,在第一时间查出事故的源头。尽快与相关合作伙伴取得联系,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安全事故处理做到快速决策、措施得力、处理结果透明公开。这不仅关系企业的形象和信誉,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3.4 在供应链内部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确保食品安全。新的《食品安全法》统一了食品的国家标准,避免多个部门的“标准”相互打架,为供应链内部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确保供应链内部产品质量标准的统一,无论企业处在供应链的哪个环节或具体生产经营何种产品,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执行。

应尽快全面推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这是一套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国际标准。包含了相互沟通、体系管理、过程控制、HACCP原理和前提方案等关键要素。从要素和体系包含的内容来看,食品供应链上的企业如果都能够参照标准建立体系,并严格执行,就能实现有效的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

3.5 提高食品供应链上企业集约化程度。针对我国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规模小,高度分散的特点,提高食品企业的集约化、信息化水平,培育和壮大食品供应链的龙头企业,以取代个体农户分散生产、小作坊式生产经营方式,是食品安全的可靠保证。

“三鹿奶粉事件”一个沉痛的教训是,整个乳业大厦是建立在农户分散饲养的沙滩之上。反之,比三鹿集团小得多的北京三元集团,之所以能在席卷全国的三聚氢氨风潮中经受住考验,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奶源基地,实行了规模化的养殖。三元集团并购三鹿集团后,认真地总结了“三鹿奶粉事件”的教训,提出,“将奶源基地建成企业生产第一车间”。即在奶源和加工之间建立直接的、没有任何中间环节的安全保障链。连奶牛的饲料配方都是统一的,使奶品质量得以保证。三元集团用自建牧场和承包牧场、租用和购买奶牛等多种方式,将农民分散的土地、奶牛重新组织,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农民以合同工的形式为集团打工。这样既保证了农民收入,又保证了产品质量,解决了农户分散生产难以进行质量监管的有效措施。

3.6 实施标识管理和可追溯制度。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从食品生产的源头开始控制管理,才能实现标本兼治。目前,我国实行“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己具备基本条件。新的《食品安全法》,强化了生产经营者作为保证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并规定了对不合格食品的“召回制度”,为企业建立“可追溯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2010年2月6日国务院决定,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设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具体承担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为加强食品安全提供了组织保障。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食品安全追溯提供技术支持,利用条码技术对食品的属性(批次、有效期、保质期等)、参与者、位置等标识进行记录,是进行食品安全跟踪的重要依据。RFID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应的信息。通过条码技术、RFID技术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每个节点进行有效的标识,建立各个环节信息的识别、管理、传递等,对供应链中食品原料、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跟踪与追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为食品安全追溯提供了依据,使食品安全更加透明和可控。

4 结 论

保证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方位进行监管。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合作伙伴间的协作一致,这也是供应链管理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供应链协作企业之间,形成了一条保证食品安全的生产线,不仅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需要,而且也是保持整个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两者相得益彰,从而赢得市场先机。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基于安全的食品供应链管理,由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将分散的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者置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之中,以契约的形式加以约束,通过经济杠杆的作用,引导和规范生产经营者的行为,是企业加强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协作,强化“自律”作用,保证食品安全问题的最为有效的形式。

参考文献:

[1] 邓汝春. 供应链管理[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 黄中鼎. 现代物流管理[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骏. 供应链管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食物链特征例3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271-01

猪链链菌感染,属于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因猪链球菌导致。这类疾病对猪产生极大的影响,引起猪发病和死亡。其常见的感染类型有四种,分别是败血症休克、脑膜炎、心内膜炎、骨关节炎及支气管肺炎。猪链球菌一般情况下发生在夏季高温季节,也常见于猪的免疫状态发生改变时。猪链链菌存在2、3、4、5、8和1/2型这几种主要分型,但是,其中猪链球菌2型比较常见,原因在于该类型菌株侵袭能力较强。较强的侵袭能力促使感染者发生严重的后果,轻则引起不可逆的休克,重则引发脏器功能衰竭,致使感染者死亡。基于此,观察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临床特征和治疗作用极为必要。

1 猪链球菌流行表现

关于猪链球菌 2型感染的流行,可追溯到上个世纪70 年代。当时,该病的病例还未形成规模,以分散病例为主。在发展一段时间后,猪链球菌 2型感染发生率较之前有了些许提升[1]。直到此时,关于猪链球菌 2型感染的研究报道才渐渐增多。猪链球菌 2型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三种,一是接触传播;二是消化道传播;三是呼吸道传播。通常,猪链球菌 2型感染流行的时间并无明确的界限,但是,经研究调查统计,5至11 月期间较为常见,且北方区域猪链球菌 2型感染病毒分布范围较小。猪链球菌一旦发生在猪群中,不仅会侵害猪群的健康,还会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侵害。因此,如若不深入研究猪链球菌 2型感染的临床特征和治疗作用,将难以有效控制此病发生与传播,更不利于提升畜牧养殖者的亲身利益。

2 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临床特征

感染猪链球菌 2型的病猪,其感染程度上有深有浅,一般的临床表现为体温异常,精神萎靡,贪睡,食欲不振等。更有甚者还表现出呕吐、腹泻、关节疼痛等症状[2]。由于感染猪链球菌的临床特征差异,为区分,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急性败血型。一般而言,感染急性型猪链球菌的发病猪,有一定的发病特点,即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发病猪会出现明显的高热,病体体温超过40度。与此同时,还会伴有其他症状,一是嗜睡;二是食欲不振;三是流鼻水、咳嗽、流泪。感染急性型猪链球菌的发病猪的皮肤与普通猪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差异为皮肤有瘀斑,存在出血症状。更有一些病猪因病情严重,伴有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这些猪需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治疗,否则,短时间内就会死亡。②脑膜炎型。脑膜炎型猪链球菌感染的病猪群体有特定的指向性,以幼龄群体的猪为主。在发病初期,这些猪先是体温明显增高,后是出现食欲下降,伴有便秘、精神萎靡等症状。更有甚者,出现昏厥。如若得不到及时控制,紧接着会出现呼吸困难,进而死亡。③关节炎型。关于关节炎型猪链球菌感染,更为复杂。它是因急性败血型和脑膜炎型转变而来的。该型病猪群体在发病初期,四肢关节存在异常,因肿胀、疼痛难耐,直立行走非常困难[3]。关节炎型病猪的病程在2周到3周。④化脓性淋巴结炎。化脓性淋巴结炎猪链球菌感染,其病症位置有三处,一处是腋下淋巴结;一处在咽部的淋巴处;一处在颈部的淋巴处。病猪主要症状为淋巴结肿胀、坚硬。对本体的呼吸和吞咽均产生负面影响。病情持续发展后,淋巴结周围皮肤不可恢复,但是,之后能自行好转。

3 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治疗

临床上,对于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治疗,还比较成熟。第一步是进行药敏试验,第二步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对猪链球菌敏感度较高的抗菌药物进行应用。在治疗时,需依据不同类型感染,采用不同抗菌药物治疗。切记化脓性淋巴结炎型感染需另行处理,处理方式为,切开成熟脓肿――排除脓汁――清洗切口(应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者 3.0%的双氧水)――擦涂碘酊。治疗脑膜炎型或急性败血症型感染,可选择青霉素与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等磺胺类药物与抗生素联合应用。为了治疗效果最优,需选择最佳治疗方式[4]。

4 针对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预防

由于猪链球菌2型感染对猪群的生长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危害,因而针对该疾病,猪养殖业应该重视做好预防性措施,以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在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诊治过程中,要重视观察病猪具体表现,才可确保猪群不受健康安全威胁。对于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预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防治,①避免猪舍环境脏乱差。猪舍是猪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将猪舍及其附近的粪便及其他排泄物清理干净,以保证环境卫生。同时,还要构建污水处理管道,以便于排除污染物。在此基础上,猪饲料与猪食用的食物也应该严格把关,不可存放过期。以此从根本上杜绝猪感染的危险因素。②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猪舍及其附近环境是致病菌产生的高危场所,如若不及时消毒,会让细菌滋生。消毒要彻底,且需隔一段时间消毒一次。以经验来说,间隔3天消毒最为合适,每次消毒至少3次。猪舍的用具也应该纳入消毒范围。新生小猪仔也需要对脐带进行消毒处理(无菌结扎)。已感染病猪不可混于健康猪群中,要进行隔离。③按期进行疫苗接种。根据血清分型选择疫苗,可进行预防保护,保证猪群的健康与安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猪群而言,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危害性非常严重。由于该疾病会引起脑膜炎、生命器官衰竭等症状,是导致猪群病死的主要原因。在诊治猪链球菌2型感染时,依据患猪临床特征表现,确认感染分型,才可有针对性的选用治疗药物。如此一来,才能保证猪群的健康不受影响,更能保护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简娟娟,刘利,王维.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临床特征和治疗[J].现代畜牧科技,2015,02(02):69.

食物链特征例4

模型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建立的,是对研究对象简洁、仿真的表述。模型既是认识手段,也是认识的直接对象。借助模型开展教学,不仅可以将陌生的、非直观和不确定的事物及思想转换为熟悉的、直观的、确定的东西,从而形成科学概念和认识,还能使抽象的理论和知识具体化、丰富化,帮助我们更深刻、更直观地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特征。

一、实物模型——概念建构的支撑点

感性认识不足,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科学概念的主要障碍。对于生命科学领域以观察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来讲,观察对象形成了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学习环境,是形成科学概念的支撑点。但是,很多内容所涉及到的观察对象学生无法在课堂上直接观察,教师除了采取让学生课外观察这一策略外,提供实物模型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例如三年级《生物大家族》单元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比较蜻蜓与麻雀、鲫鱼和青蛙、壁虎与小猫,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而归纳出昆虫、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六大类动物的特征。这些概念的形成,显然需要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在充分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教学参考书》更是建议:教师应该设法提供更多的直观材料,方便学生观察比较。比如提供蜻蜓、麻雀、壁虎的实物标本,备好活体鲫鱼、青蛙、小猫,也可以准备一些图片、影像资料,甚至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学生带出教室直接观察。

可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给学生提供图片和影像资料进行观察。的确,多媒体技术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观察不够全面、细致和直观,观察效果不尽如人意,进而导致概念建构存在一定障碍。为了让学生获取更多感性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建构科学概念,我们学科教研组向学校申请了一笔经费,除了购买一些标本外,还购买了一些实物仿真模型,如小白兔模型、麻雀模型、小猫模型、恐龙模型等。进行该单元教学时,教师给学生展示标本和实物模型,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他们在认真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总结出了六大类动物的特征。

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知觉开始的,一切知识都不应该根据书本的权威去灌输,要尽量利用感官去施教。”在缺乏实物的观察课上,要使学生用感官获取大量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使用实物模型就是很好的选择,因为它能够创造一个符合教学需求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探索事物、挖掘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给科学概念的建构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支撑点。

二、图表模型——概念建构的支架

如果说观察是科学概念形成的前提,是认识的感性阶段,那么比较就是理性认识的开端,也是科学概念形成的主要方法。生命科学领域中,有许多观察、实验、测量活动都涉及到比较数据。数据的价值就在于真实地呈现事实,为科学概念的建构提供证据、奠定基础。

教师必须重视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高,仍处于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过渡阶段,有时很难通过比较数据发现规律,这就需要教师将数据转化成直观的图表。图表就是形象化的理论模型,图表模型可以为学生概念转变搭建一个支架,帮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顺利形成相应的科学概念。

我在执教六年级《代代相传的特征》一课时,要求学生分组观察同学的相貌特征并记录下相关数据,然后将数据输入到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自动生成条形统计图(如图1所示)。这样,学生就对班级同学的相貌特征调查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有效地建构起了遗传这一概念。

我在执教《我们在成长》一课时,将学生几年来身高和体重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如图2所示)。这样,学生就对自己近几年的身高和体重变化有了直观的认识,进而对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执教《植物长大了》《蚕幼虫体长变化》《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内容时,有效引入图表模型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开拓他们的探究思路,帮助他们建构正确的科学的概念。

三、演示模型——揭示科学概念的本质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是不能直接感知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感知,或研究相关事物的外部信息,抓住推理的突破口,间接推断出事物的内部构造和机理,并在头脑中加以再造想象,这一过程又称作“解暗箱”。

生命科学领域的许多课都有体现“解暗箱”的过程。对于此类课,教师除了提供图片、视频等有关资料辅助教学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演示模型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如四年级《呼吸与健康》一课,要求学生认识呼气和吸气与胸廓的变化有关,教材的活动设计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尝试平静呼吸和深呼吸,再把手放在胸部感觉身体的变化,最后测量深吸气和深呼气时的胸围,通过比较测量数据,让学生认识到呼吸时胸腔有扩张收缩的起伏变化。

该设计通过体验和测量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呼气和吸气时胸廓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只能想象。但是,学生对呼吸的本质还是没有理解,怎样帮助他们认识呼吸的本质呢?

教师可以用演示模型来“解暗箱”,利用塑料饮料瓶、Y形玻璃管、气球、橡胶塞等材料制作一个肺呼吸模型(如图3所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吸气和呼气时身体发生的变化。

塑料饮料瓶模拟胸腔,Y形玻璃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2个小气球分别模拟肺,瓶子底部固定一块比较大的气球皮模拟横隔肌。

当向下拉气球薄膜(横膈肌)时,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大,说明肺吸入了气体;向上推气球蒲膜(膈肌),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小,说明肺呼出了气体。用手捏塑料瓶,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小,说明肺呼出了气体;松开塑料瓶,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大,说明肺吸入了气体。

该模型不仅可以模拟膈肌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还可同时模拟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将呼吸的本质揭示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到呼气和吸气时胸廓会发生变化,还可以搞清楚呼气和吸气时胸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演示模型的使用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轻松地帮他们建构起了呼吸的概念。

《生理与健康》单元还有许多类似的活动,如心脏怎样搏动、血液怎样循环、食物消化过程是怎样的、神经的分布及生理活动过程等,这些人体内部状况都无法直接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演示模型帮助学生观察。

四、概念模型——形象呈现抽象概念

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一些科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对于这些概念的建构,往往需要借助一些材料,将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形象的模型,运用形象的模型反映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克服认识上的困难,进而在学生大脑中建构起正确的科学概念。

《食物链》一课是六年级《生物与环境》单元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课外通过多种渠道,对食物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并没有完全理解食物链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食物链模型,无疑会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PPT演示螳螂捕蝉的故事,然后提问: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是什么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后,引导学生尝试制作纸环串(如图4所示)模拟“螳螂捕蝉”故事中的四种生物的食物联系。学生在制作食物链模型的过程中,发现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像一条链子。教师以文字与箭头相结合的方式将制作的食物链模型记录在黑板上。通过制作“螳螂捕蝉”的食物链模型,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初步认识到自然界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是链状的。

第二个环节:教师呈现草原上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分小组活动,每组学生依据草原上生物的食物关系,串出多条食物链,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最后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通过建立草原上生物食物链模型并进一步观察比较,学生找出了食物链的特征,对食物链的含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教师出示其中一条食物链,提问:如果其中一种动物消失了会怎么样?学生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判断,然后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模拟食物网。教师简单介绍了学具后,全班集体搭建草原上的食物网(如图5所示)。再让学生讨论,在食物网模型中“剪掉”一种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通过搭建食物网的活动,学生知道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形成错综复杂的联系,初步意识到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消失时不会彻底破坏生态平衡。

食物链特征例5

冷链管理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方面因为它是食品质量保证的核心之一,同时它包含了以前很少涉及的管理领域。人们关注冷链说明我们对物流行业的关注已经开始向着细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冷链管理,如何对其进行定义、冷链管理有什么样的特点、如何才能建立一套较好的管理体系以使我们的冷链运作进入良性的发展轨迹,也相应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以笔者个人观点,我国冷链管理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环境特征。

1.消费者对食品质量要求提高,敏感性增强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饮食的国家,食品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民以食为天”说明了食物在我们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变化的。在食物短缺的年代,食品质量无从谈起,人们以食品是否变味变坏来定义食品质量。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饮食科学知识的逐步了解,人们对食品质量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

另外,人们对食品质量敏感性的增加是与食品面临的不安全因素的增加相对应的。以前很少出现的食品质量问题,越来越多地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农作物在种植的过程中可能施放对人体有害的杀虫剂;在加工过程中可能添加过量的防腐剂;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发生变质和污染等等。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提高同食品加工流通领域的控制环节增加、难度加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食品供应链加长,冷链管理面临更大挑战

以前人们的食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最多经过集贸市场进行一次交易。随着经济发展、生活资料的日益丰富,农副产品的流通范围加大,供人们消费的加工食品种类及数量日益增加,食品的流通渠道也增加了。在计划经济年代,农副产品实行计划分配、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模式使食品在特定的渠道中进行流通。改革开放后,商品的流通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固定的食品流通渠道被打破,各种流通模式加入到了新的流通体系中。加之商品的销售范围越来越大,流通环节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以冰激凌的销售为例,1980年代以前是厂家到店面直接送货,销售范围在100公里范围内。现在是多渠道销售,有各级各种批发商,有厂家直销或商销售,有连锁直购等各种形式,销售范围也扩大到了1000公里以上。对冷链产品而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更大了,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失败。而温度控制和跟踪的手段还不完善,低价格竞争和个别人的违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检查和控制,也增大了冷链管理的难度。

3.传统饮食习惯与冷链管理标准的冲突

我们谈到的冷链管理是适用于现代商品流通模式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而有效的管理又不能脱离现有的物质条件和人们的认识水平。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速期只是发生在近20多年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经济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资料从短缺到丰富,商品从单一到多样,商品流通从计划体系到多渠道。但我们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有城乡的差别,有地域的差别,还有行业间的差别。我国很多地区在一些领域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但有些地区还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在制定管理规范和标准时要考虑传统的特点和整体发展水平。比如,在发达国家,鲜肉是不允许屠宰后直接销售的,要经过冷处理过程。但在我国百姓的传统观念中,肉是越新鲜越好,最好是刚宰完马上销售。所以,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适合于其自身商品流通模式,而我们必须要考虑中国特有的环境和现状。

4.现有物流体系与冷链管理的矛盾突出

物流运作体系是物流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平台和基础。物流体系涵盖了物流设施设备、物流管理法律法规、物流人员等等。支撑物流运作的基本条件是物流的基础设施,冷链管理更离不开冷库、冷藏车辆等设施设备,现代化的冷链管理需要现代化的冷库、高质量的冷藏车辆。但我国目前的条件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冷链物流市场的需求。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城市的冷库还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建设的,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基本食品供应的储存式冷库,库房老旧,位置不合理,卫生条件差,并且不符合现代物流快速流通的要求。老式库房依然是服务于城市食品冷链运作的主力军,它得益于国家划拨土地,设备折旧已基本完成,所以可以用低成本进行市场竞争。我国现有冷藏车辆约3万辆左右,而日本、韩国的冷藏车年销售量就在2万辆以上。冷藏运输市场的低价格竞争是冷藏车市场发展的障碍。食品零售业的低利润挤压了物流行业的利润,低价格竞争和物流领域监管的失控造成了冷藏车的投入不足,反过来又影响到冷链产品的质量。

冷链管理需多管齐下

人们从重视食品质量、强调食品安全,逐步认识到了食品物流和冷链管理的重要性。对比现有的食品物流体系,我们的管理手段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比较食品流通速度的加快和范围的扩大,食品在流通中的不安全因素也在扩大,加强食品物流和冷链管理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最近关于食品物流和冷链管理的各种研讨会多了起来,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也都对冷链管理投以关注的目光。如何使我国的食品物流管理体系适合于经济发展,如何保证食品在较长的流通链和较大的流通范围内安全可靠,是我们要研究的冷链管理的课题。笔者认为,我们应采取以下策略或步骤来逐步完善、健全冷链管理体系。

1.冷链市场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市场

尽管冷链市场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冷链市场的根本推动力依然来源于市场本身。逐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环境是企业竞争的平台,市场需求引导供给、引导企业发展。市场竞争应该是优胜劣汰,逐步淘汰竞争力弱的企业。在现有冷链市场中,个别的企业钻了市场监管的空子,他们用违规操作来降低运作成本、参与市场竞争。但这只是短时间的问题,一旦市场规范了,监管

力度加强了,不规范的企业必将被市场所淘汰。市场是由消费者引导的,消费者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生存。当消费者认识到食品物流的重要性,认识到它带来的效果时,就必然关心企业整体供应链的管理水平。我国的监管机构和媒体要创造各种条件,使消费者能够了解企业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情况,要让消费者有知情权。

2.冷链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企业的责任

整个社会的冷链管理水平是参与冷链运作的所有企业的综合表现。冷链管理好坏说到底是企业行为,包括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投入能力等。首先,冷链运作需要较大的投资支撑。冷库建设和冷藏车的购置需要的投资比较大,是一般库房和干货车辆的3至5倍。冷库是冷链物流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它需要企业有较大的投入。同时,冷链管理更是一项包含诸多技术和环节的较复杂的工作。冷链所包含的制冷技术、保温技术、产品质量变化机理、温度控制与监测等技术是支撑冷链的技术基础。而监控困难也是一个特点,冷链管理不是单点的管理,也不能依靠某一点来进行控制,而必须从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进行控制。冷链的运作不仅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操作人员的素质也是保证冷链的重要因素。所以说,冷链管理的关键在企业。我们建立各种制度和标准,其目的还是督促和规范企业,使冷链管理的执行者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食物链特征例6

1.国际金融资本的概念。资本形态的演变,历经商业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之后,至今的新形态我们称之为国际金融资本。早在列宁指出,“帝国主义的如下五个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殊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的领土瓜分完毕。”“国际金融资本是金融资本向国际的扩展,但并非单纯在地域范围内的扩展。首先,与金融资本相比,当今的国际金融资本的主要存在形式不再是产业资本,而是虚拟资本,其目的不再是直接的获取超额利润,而是为了长期的统治世界,将各国变为资本统治的对象。”过去通过战争,以枪炮为后盾来瓜分土地来占领市场,今天的手段更为丰富,通过国际垄断联盟,以金融武器为后盾直接瓜分国际市场,以实现资本的目的。国际垄断同盟今天发展更为强大,不仅以全球的产业链整合为核心,通过控制金融工具(衍生工具),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国际金融资本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2.1全球产业链整合。产业链是以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接,前后联系形成的链条。产业链通常包括七个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加工制造。利润集中在前六个环节。据郎咸平,以芭比娃娃为例,在美国沃尔玛的零售价格是9.99美金,而中国制造出的芭比娃娃价值为1美金。实现产业链调整与整合是国际金融资本控制经济资源,获取长期稳固的超额利润的核心手段。来自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金融资本占据产业链的链核,控制整个产业链并获取稳固而高额的利润,而发展中国家仅靠廉价劳动力、土地、资源和环境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资本完成了从人格化向国格化的过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协议形成规则,共同作为资本家,而具有廉价劳动力、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加工制造为主的民族国家被迫成为世界劳动阶级。

2.2“投资银行”的作用。国际上对“投资银行”有多种定义,我们不妨把任何经营华尔街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都称为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已不同于传统银行,它通过大规模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造和控制,撬动全社会乃至全球的资本,进而牢牢控制全球的经济资源。以“期货市场”为例。首先,“高杠杆化”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期货交易的操作规则。期货交易采用标准化合约和保证金制度。相对于交易额,保证金比例通常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相当于投入一份资金,可以支配十到二十倍的资金进行交易;更为重要的事,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是国际实物贸易结算的基准价。影响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差价因素包括不同交割月份的持有成本(储藏费、利率、保险费和损耗费)和不同地区的运输成本。可以推知,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的波动传递到实体经济领域(国际金融资本借此掌握定价权),能有力地改变大宗商品的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财富分配。国际金融资本的国际垄断联盟已经不再满足于通过金融工具在虚拟经济领域内谋求短暂的高额利润,更要以此为后盾,为实体经济(产业)服务,不仅要实现现阶段的高消费,还要实现长期的稳固的经济资源的控制。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经济体系已由强大国际垄断同盟的国际金融资本所主导。无论是实体经济领域还是虚拟经济领域,无论是传统银行资本还是现资银行资本,通过国际金融资本,它们相得映彰,实现高度融合。

二、近年我国的大豆行业

食物链特征例7

一、 引言

本文从研究物流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入手,从物流层面探索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找出了在物流层面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食品物流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 物流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物流与食品安全问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流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来源。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多次出现日益凸显了物流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物流面临巨大挑战。

1. 物流安全是食品供给安全的重要保障。食品安全既包括食品供给安全也包括食品质量安全。食品供给安全是指食物的供给数量能否满足消费需求。食品的有效供给单靠生产还不足以满足分散需求,其离不开运输、配送、储存系统的支撑。完善健全的储运系统对于食品的价值实现、安全性来说都具有决定作用。一般来说,运输、配送系统环节的多少,设施设备的先进程度将决定企业所选择的食品包装物的材质和包装技法。环节越多,越复杂,对于食品的安全性造成的风险越高,所以要求食品包装物越坚固、越方便,包装技法要求越高。而转运时间的长短、储存作业效率的高低则影响食品变质的风险的大小,也会影响食品保鲜剂、防腐剂添加的多少。转运时间越长,食品越容易变质,则防腐剂添加的也越多,食品安全受到的威胁也就越大。因此,物流系统的安全性对于食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它是食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基础条件。

2. 物流技术是食品质量安全的防线也是瓶颈。由于储存保管及包装技术的出现才使食品的质量安全得到了保障。我们所消费的食品时间性都相当强,不能及时消费就会变质、腐败。为了能够连续、长期供应,必然要对食品进行储存,从而储存保管技术、冷藏冷冻技术、保鲜技术应运而生,它是食品安全的防线。但是,由于我国的物流技术的落后和使用不当导致食品变质、毁损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也相当频繁。因此,物流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其制约因素。

3. 物流风险是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来源。食品的安全风险的来源很多,有供应领域的,有生产制造领域的,也有流通领域的。当前随着食品的流通范围越来越广,环节复杂,层次众多,由此出现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其中的物流问题亟待解决。食品在流通领域的分装、拆装、分割、拣选等简单加工是最常见的物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加工作业不规范、作业环境不卫生、加工设备及工具落后导致的食品污染、毁损、变质问题也时有发生,从而也增大了食品安全的风险。

4.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食品安全事件在流通领域的出现充分暴露了我国物流设施与技术的落后和管理的不完善,同时也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专业化的食品物流带来了良好契机。对于食品这一特殊的流体,物流所肩负的责任不止是提高转运、储存效率那么简单,而是在高效率的完成物流活动的同时保障食品安全,其中既涉及物流设施设备的安全也涉及到储存、包装和流通加工技术的安全。因此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物流管理与运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将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差异化经营,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 基于AHP法的食品物流风险评估

第一,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通过对食品物流风险的分析,本文将食品物流风险的来源分为四类:物流操作层面风险、供应链管理层面风险、物流技术方面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在物流操作层,主要考虑由于物流环节的多少、操作的复杂性及物流设施设备的专业化程度不同而导致的食品物流风险的大小。在供应链管理层则主要立足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合作性、协调性方面及企业监督、信用机制的完备性等因素进行分析。技术层则主要考虑储存保管技术、信息技术和包装技术等因素。外部环境层则主要考虑不可抗力导致的食品物流风险、社会治安和舆论影响力等社会环境因素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等。

如图1所示:总目标为A层,四类风险来源为B层,分别用B1、B2、B3、B4来表示,第三层14个因素分别用C1-C14来表示。

第二,构造成对比较阵。

应用Saaty等人提出的1~9尺度,构造各层对上一层每一因素的成对比较阵。具体标度值如表1所示。

首先对各层元素两两比较,由相关专家应用上述1~9尺度对各因素进行成对比较打分,然后取算数平均数得到成对比较矩阵,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的特征向量。结果如表2~表6所示。

通过对比第二层对总目标的权重,可以发现,来源于物流操作层的风险最大,其次是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管理层风险比较大,相对来说外部环境层的风险比例较小。

第三,作一致性检验。

根据对每一成对比较阵计算出的最大特征根,作一致性检验,若通过,则特征向量为权向量。

(1)定义一致性指标CI:

CI=■

CI越大,不一致越严重。

(2)定义一致性比率CR:

CR=CI/RI当CR

根据以上两个公式,进行各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通过计算得出的各矩阵一致性比率CR均小于0.1,因此通过一致性检验。

第四,计算组合权向量并排序。

根据第二层对第一层的权向量和第三层对第二层的权向量得到第三层对一层的组合权向量,并进行排序,如表8所示。

通过观察表8的计算结果,能够发现食品物流风险来源主要是依赖于物流操作环节的复杂性、操作流程的规范性、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性、储存保管技术的适用性和物流设施设备的专业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他对于食品物流构成威胁的因素依次是供应链及企业监控及信用机制的完备性、包装物及包装技术自身安全性、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食品物流的重视程度、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企业间信息共享程度、社会环境、供应链协同规划的制定和自然环境。

四、 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应对与防范

1. 提高对食品物流管理能力。食品物流的有效管理不但可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还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要提高食品物流管理能力一方面要重视物流对于食品安全的作用,建立快速高效的储运系统,包括科学储运方案的制定、配送路线的合理规划、运输方式的选择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降低食品对于防腐剂、保鲜剂的依赖性,提高食品的上市速度,降低食品超期风险。另一方面要转变观念,重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利用其专业化、规模化优势弥补自身物流能力的不足,从而实现食品物流的规范化运作,降低安全风险。另外物流管理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2. 增强对食品供应链的管理及监控力度。食品在不同节点企业之间的流转、存储就构成了食品的跨企业供应链系统,每一个企业在其中都承担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与使命。首先要加强食品供应链中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跨企业集成。食品物流的安全离不开准确的商流、高效信息流、强大资金流的支撑与配合。第二,加强企业之间合作机制的建立。食品要想在保质期内快速流转离不开企业之间无缝化衔接的实现。因此企业之间协调性、合作性都会直接关系物流的安全和效率。第三,建立、健全供应链信用机制及激励机制。对于节点企业、物流企业的优劣由其他与之有直接联系的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管理,并与激励机制配合使用,以保证食品在各个环节的安全。第四,实施责任追溯制度,提高食品供应链全程跟踪、监控的能力。

3. 加强物流技术及设备在食品业的应用。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离不开先进、安全的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的使用。首先加大冷链物流在食品业的使用范围及监督力度。既要注重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又要加强对冷链物流的管理、监督能力,建立流畅、紧密的冷链物流体系。同时要重视物流设施、设备与技术自身的安全性,防止其自身危害食品安全。一方面需要包装材料生产和研发企业加大食品级包装、储存材料和技术的研发力度,保证安全、健康、绿色;另一方面质监部门加大对于食品包装材料和技术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从源头杜绝工业产品包装材料流入食品行业,以次充好,危害食品安全。

4. 注重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的建立。食品物流安全性直接关乎食品的安全性。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有利于企业提高风险的预见性和应对能力。首先加强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来源的识别。对于食品物流安全的风险来源很多,但各风险发生的概率有大有小、危害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识别食品中存在的物流安全隐患,找出食品不安全的影响因素,通过规避、减小和消除危害是化解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主要手段。其次对食品的物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判断各风险危害的程度(警度)。主要包括各物流环节对食品可能发生危害的程度测评、危害物的剂量、数量描述和可能导致的后果描述等。最后建立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管理机制。目前,企业对于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但多数企业在风险管理决策、执行、审核监督方面做得还不够。

参考文献:

1. 杨芳,谢如鹤.基于 GO-FLOW 法的苹果冷链物流系统安全性评价.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5):41-45.

2. 邹毅峰,林朝朋.基于安全可靠度的食品物流系统优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0,(6):1284-1288.

3. 雷琳,莫鸣.食品供应链中食品安全风险的来源与防范. 企业活力,2012,(11):28-32.

4. 王之泰. 物流如何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中国储运, 2011,(8):29.

5. 张延平,谢如鹤.生鲜农产品物流安全管理政策与法律建设函待加强.中国储运,2006,(5):103-104.

6. 李志伟.基于 AHP 法与 BP 神经网络的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物流技术,2008,(9):75-77.

7. 姜启源,谢金星等.数学模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食物链特征例8

(二)培养龙头企业,促其做大做强。本年将对一龙、世纪喷鼻、益寿金等一批生长性好、财产优势分明、带动才能强、产物市场据有率高的食物企业进行重点培养,具体提拔食物工业的全体程度。还还要抓好“众品牌”切割肉的低本钱扩张,使其成为全省肉成品行业有主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加速湖雪公司的规划膨胀,使其成为日加工小麦3000—5000吨的大型面粉加工企业,还对该公司的拉长财产链条——新上饼干出产线赐与有力的支撑,促其加速步入大型企业行列。

(三)凸起特征优势,加速财产堆积区建立。要遵照“发扬比拟优势,一致规划,合理结构,相对集中,优质高效”的准则,出台财产堆积的优惠政策,建立开展平台,推进食物工业企业向园(区)堆积,进步财产集聚度。要加速县腐竹财产、长葛市蜂产物、禹州市“三粉”成品、开拓区生物保健品和县食用菌五大特征财产的堆积区建立速度,尽快构成专业化、区域化结构,推进财产整合,构成规划效应。

(四)打造知名品牌,进步市场竞争力。要开掘传统品牌资本和培养新品牌相连系,引进知名品牌和自立立异相连系,提拔产物层次和增强品牌宣传相连系,起劲用现代高新技能革新传统食物工业,想方设法吸引知名品牌食物企业落户。要重点支撑中国名牌企业众品公司、河南食物第一品牌企业卷烟总厂和山花公司、省级农业财产化龙头企业湖雪面粉有限公司和帅洁面粉公司及长葛吉利蜂产物有限公司、国内知名品牌在我市落户的便利面企业河北华龙集团食物公司等一批具有资本和品牌优势的大中型企业研发作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环保平安的新兴食物,添加花样种类,进步产物层次,力争在本年再上几个名牌产物,进步食物在省表里的市场据有率。

(五)理顺治理体系体例,进步任务效率。要积极探究按财产链分工的指导机制,进一步理顺食物工业指导体系体例,鼎力整合治理资本,增强统筹协调,协助处理食物工业在开展中碰到的各类问题。要整理法律次序,倡导集中结合法律,使食物企业可以集中精神搞好出产运营。要增强食物行业协会建立,发扬行业协会的效果,明白各方面的职责,为加速食物财产开展供应体系体例保证。

(六)加大搀扶力度,创优开展情况。要容身实践,制订有用的政策办法,起劲营建有利于食物工业开展的优越情况。一是加大财务支撑。要进一步伐整投资构造,添加对食物工业园区和出产基地建立的投资力度,加速园区与基地建立措施,促使其尽快构成食物的特征与优势。二是加大政策支撑。要在进一步落实好国度和省搀扶农产物深加工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还,制订对全市食物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支撑食物行业加速开展。三是改良信贷效劳。对食物工业企业,尤其对规划中发卖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金融部分在授信规划、审贷、放贷上,要简化手续,特事特办,包管企业资金链条的连续和项目建立的需求。四是拓宽融资渠道。鼓舞和支撑食物企业应用本钱市场筹集开展资金。经过股份制、股份协作制、独资等多种方式,吸引城乡个别私有本钱、金融本钱和国外本钱投资食物工业,完成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多元化。

食物链特征例9

【关键词】

冷链仓储建筑;总体规划;单体设计

引言

而今冷链仓储技术的发展和冷链仓储模式的不断完善,深深影响着冷链仓储建筑的设计,现代冷链仓储建筑要适应各种因素的变化,从而满足社会需求。本文将以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冷链仓库建设项目为例,探析现代冷链仓储建筑设计实践中的一些理念。

1冷链仓储建筑的设计原则

1.1以人为本

从建筑布局、环境设施到服务的全过程均要以保证食品的品质和安全。通过冷链物流对温度、湿度及时间等的控制,使食物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都得到安全保障,避免食物遭受有害物质的污染,大大减少食物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的危害。

1.2科学合理

根据冷链仓储的特性,建筑设计需考虑减少食品损耗和保障食品安全。从总体到单体,贯彻满足新的仓储管理模式的原则,建筑之间设置合理的景观防护绿地,强调节能和环保,详细分析人流和物流,从整体到局部都应明确分区与分流。

1.3绿色生态

在建筑设计中首先要尽量营造绿色生态的景观环境,其次,采用高效的能源利用设施,结合可再生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并节约能源。

1.4可持续发展

现代冷链仓储技术和设施发展得越来越快,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冷链仓储模式的发展,冷链仓储建筑的设计也要适应现代冷链物流模式的发展,加强科学管理,及时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能耗大的设备,合理堆垛,提高库房利用率。预留灵活改造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

2建筑的总体规划与单体布局

冷链仓储是一种功能复杂的仓库建筑,冷链仓储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统筹全局,从城市布局和建筑各个层面上进行把握,严格遵循物流分区合理的原则,将冷冻区与冷藏区合理布置,防止能源损耗。就一般的冷链仓库而言,采用的设备技术落实,能耗损失大,制冷机房中的制冷剂由制冷效果不佳的R22共沸混合物组成,本次设计采用目前制冷效果最好的R507A属共沸混合物。外墙体保温材料由一般的聚苯板,本次设计采用聚氨酯喷涂,为减少造价,同类型的冷库隔墙采用成品双面彩钢聚氨脂保温板。既保证室内分格的灵活性又扩大了库房的使用面积。单体布局由冷冻,冷藏,超低温库,其他配套办公用房和设备用房组成。各功能之间通过物流通道和过道联系,规划设计时需根据场地周边的地形、道路和建筑现状,综合处理好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位置。在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冷链仓库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时,我们综合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对冷链仓储在室内环境的确认:完善冷链仓储的发展系统;形成超低温库、冷冻库、冷藏库、预冷间等各库房之间的便捷联系与合理构架;货物流线和人流互不干扰的交通组织与停车规划;冷链仓储的建筑总体、日照朝向、绿化景观与城市的整体组合。

2.1功能分区

本方案采用根据库房的不同温度要求集中式布局,根据冷链仓储功能特点以及冷链仓储的可持续发展,将冷链仓库分为超低温库、冷冻库、冷藏库及预冷间。超低温库、冷冻库、冷藏库及预冷间通过中间设置冷库叉车通道保证货物互不干扰,互不影响,又紧密联系。在保证冷链仓储功能组织合理的基础上,满足了预留发展用地的需求,同时确保了冷链仓储在现阶段的合理运营。

2.2流线组织

总体规划需考虑以合理有效的交通流线组织和功能配置实现冷链仓储的高效有序运转。保证交通流线便捷、提高运营效率的空间布局是本次冷链仓库建筑设计的重点。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冷链仓库建设项目四周均设有道路与园区道路相通,在本建筑的南面设有大型货车出入口与园区道路相接,根据“人车分流、库区和设备间分区”的原则,对超低温库、冷冻库、冷藏库及预冷间与办公用房之间等功能单元的出入口均进行了较好的组织,设备区与冷库之间通过过道加以联系。各功能之间互为联系,互不干扰,均设有直接对外的人流和物流出入口。

2.3景观绿化

现代冷链仓储中,除了需要现代化得设备技术和冷链仓储运营模式,良好的运营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现代冷链仓储应强调天然、无害的绿色运营环境。本方案中合理的总体布局形成了绿地景观、入口广场景观、景观院落、屋顶花园等多层次的绿化景观系统。

3建筑单体功能组合与平面布局

冷链仓储建筑单体设计中,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是重点所在。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冷链仓储建筑设计不仅需要解决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的问题,更要体现高效便捷和以人为本的时代需求。在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冷链仓库建筑设计中,建筑单体平面布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冷链仓储设计理念,并严格遵循“冷库设计的各项规范”的设计要求。冷库的室内,室外及室内外物流通道和附属配套用房,都要符合卫生要求,冷库具有通风设备,可随时除去库内异味。冷库中有完善的消防设计。不同食品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存库。冷链仓储各库房之间通过冷库叉车通道相连通,通道和月台均为封闭空间,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保证各项货物在上下卸货之间不会受温差的影响,同时保证食品安全。冷链仓储地上一层,层高6.0m,布置了超低温库、冷冻库、冷藏库及预冷间。同时设计了查验室、取样室、工作用房,设备用房有恒温库室、制冷机房和控制室、配电房等,配电房保证冷链仓库的正常运营,不受市政用电的影响。各功能之间分区合理。

4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

外在形式和内在功能是相互依存的建筑基本要素,冷链仓储的建筑形象必然要充分体现其功能特征。由于冷链仓储建筑功能要求复杂、严格,创作自由度偏低,因此形象设计宜平和自然,忌浮华张扬,既要充分反应冷链仓储建筑的个性,也要考虑到冷链仓储建筑的使用特征使建筑整体给人以简洁明快的感觉。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冷链仓库的建筑造型设计结合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建筑的空间轮廓和城市形象,与园区内其他建筑物形成统一有序、层次丰富的空间界面,体现冷链仓储建筑的独特性和标识性。

5结束语

较其他仓库建筑而言,冷链仓储建筑有许多特殊的要求。建筑师在进行冷链仓储建筑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复杂的储藏功能要求,还要保证建筑与设备之间的协调,保证冷链仓储的各项合理使用要求。同时强调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关注节能降耗,实现建筑设计的灵活适应性,满足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作者:孙春艳

参考文献

食物链特征例10

去年以来,一些电商、快递企业纷纷进军生鲜食品,这是否意味着冷链宅配市场的升温?笔者的回答是:升温是不假,但前路坎坷。之所以这样断言,一言蔽之,生鲜电商垂直之路面临三大门槛。

首先,冷链宅配的高成本决定了高物价。北京快行线食品物流的刘培军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冷链宅配的价格高于常温宅配40%,市场是否可以接受?一包水饺冷链的宅配成本就要达到15元,那么还会有这样的配送市场吗? 冷链食品的利润不一定高于其他行业商品,但是却有着高于其他商品几倍的物流价格,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近年来蓬勃兴起的电商网购市场,已经养成了消费者的低价消费习惯。

其次,网购生鲜食品的溯源难。在```常温食品安全事故频频的今天,以易腐为基本产品特征的生鲜农产品,其安全状况更加让人难以信任。去年初,淘宝“年货节”短短7天时间,450万名“吃货”买走了11亿元美食!可这些食品特别是很多所谓的“自制食品”,原料是否安全?加工生产的卫生条件如何?食品经营者的健康状况怎么样?买家和网站经营者均一无所知。

最后,生鲜电商配送最难的是从小区到住户的这个环节。没时间自己买菜的住户,很多都是要上班的双职工,白天家里没人,都希望黄昏时间送货。但物流公司的运力不可能把所有配送任务集中在黄昏那一个小时完成。数量有限的冷藏车不可能在黄昏时分同时出现在各个小区,送货员也无法在那一个小时内跑完大部分的住户家。

有门槛不怕,关键是如何越过它,实在越不过,也可以砍掉它。一些有心人已开始这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突破。去年,国内有了第一家真正可以实现食品安全溯源的网络平台,即由北京易泰易联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食品安全全产业链可追溯的网上商城――龙宝溯源商城。消费者进入该商城后,可以进行安全溯源,一切皆为厂家直供,保安全、保品质、最低价是其经营宗旨。龙宝溯源商城提供的创新商业模式,就是让消费者在线上购买食品时先溯源、再购买,真正对食品的安全放心。

为了解决综合运输和冷藏成本问题,一些电商和快递企业研发了可循环使用的冷冻保温箱,大小就像必胜宅急送的箱子,箱体采用特殊隔热层,箱内分为三层,每层之间有不同的温度,从零下18摄氏度至零上4摄氏度,可放置不同温度的食品,无需插电,保温48小时,可大大降低运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