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读落花生有感模板(10篇)

时间:2022-09-26 13:48:10
读落花生有感例1

《落花生》这篇课文是我最喜欢读的,因为这篇文章中的每一段话都包含这一个深刻的道理。

文中写道“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花生矮矮的长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知道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这句话表面是说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炫耀自己的果实,而实际上是指社会上有人能说会道,但缺乏吃苦耐劳、实干上的精神,做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就以为了不起,整天像蝉一样的叫。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做人不要作对人没有用的人,而是要做不图虚名,只求有利于社会的人。还说明了一个人生的道理:一个人的外表长丑一些,可是心灵美就可以感化大家,成为人们尊敬的人。

一个人,虽然长相美,可是心灵丑恶,这样的人即使他打扮的在花枝招展,人们也会厌倦他。这篇课文让我们知道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踏踏实实的做人,这种人,人民需要,社会需要祖国需要。

河南濮阳濮阳县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三实小}五年级:刘恒哥哥

读落花生有感例2

是啊!它的外表并不动人,也不像苹果,石榴,桃子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不释手.它被矮矮地埋在地下泥土里,靠土中的养分生存,,成熟了,也不能立马分辨出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麽一说来,花生的确一点好处也没有了,然而,在花生那粘满泥土的外壳中,却蕴藏了一颗颗饱满又味道鲜美的内心.虽然其貌不扬,却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这就是花生的品格:做个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却十分有用的人.

落花生这篇文章,讲述了收获时节我们与父亲的对话,虽然十分简洁,却把我带入了沉思.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都追求美,可是他们都忘了一点:心灵才最重要要像花生一样,做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像诺贝尔,居里夫人,他们为了科学事业,奉献出了一生,他们就是现实的"花生".

是啊!~我们也因该像花生一样,让美在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读落花生有感例3

翻开语文书,《落花生》这篇富有做人启示的文章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落花生》这篇文章使我对花花是那个刮目相看、另眼相看。它深刻改变了我的想法,使我对这个充满启示的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与感受。让我更想了解其中的奥秘,挖掘其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落花生》一文写的是:许地山与他的兄弟、父亲一起品尝花生,议论花生的好处,许地山与他兄弟觉得花生的好处是:味儿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父亲却认为花生的好处是默默奉献、朴实无华的,它虽然不好看,没有漂亮的外表,不能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不能令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但它在土壤中把自己的好处都奉献给人类。许地山听懂了父亲的话,说出了一句极富哲理的句子:“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让我重新有了一个做有用的人的目标。

我从电视上看到《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可我觉得每一个老师都是最美的,不是说一定要做出救人的伟大事件,只要你关心过,体贴过你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在他们的心理,你永远是最美的。老师,是一个辛勤的园丁,把我们原本一棵棵小苗培育成了一棵棵大树,在我们无助的时候老师会伸出双手来扶我们一把,在老师生病的时候,他却还是忍着病痛,坚持给我们上完课,不会因为什么事情放弃给我们上课。他们是伟大的,不管怎样辛苦,他们都会当做很幸福。老师是在为社会做出奉献,为了我们,他们什么苦都吃,他们很幸福我们也很幸福。当我们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的心里比什么都开心。

有了《落花生》这篇课文,我又重新发现了新的奥秘:做人的首先要求就是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默默地去帮助别人。这样,人人都想和你做朋友,只有当你把做人做完了,才可以去谈论道德问题,不管你是什么伟大的天才。

读落花生有感例4

是啊!它的外表并不动人,也不像苹果,石榴,桃子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不释手.它被矮矮地埋在地下泥土里,靠土中的养分生存,,成熟了,也不能立马分辨出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麽一说来,花生的确一点好处也没有了,然而,在花生那粘满泥土的外壳中,却蕴藏了一颗颗饱满又味道鲜美的内心.虽然其貌不扬,却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这就是花生的品格:做个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却十分有用的人.

落花生这篇文章,讲述了收获时节我们与父亲的对话,虽然十分简洁,却把我带入了沉思.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都追求美,可是他们都忘了一点:心灵才最重要要像花生一样,做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像诺贝尔,居里夫人,他们为了科学事业,奉献出了一生,他们就是现实的"花生".

是啊!~我们也因该像花生一样,让美在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读落花生有感例5

知识与技能:

1.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3.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本内涵。

2.借助情境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摇桂花的乐趣和喜欢桂花、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桂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2.初感桂花的香气迷人。

【教学过程】

一、了解桂花,导出课题,作者简介。

1.出示课件1(桂花的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师板书:桂花)。课前同学们已经了解过桂花,现在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板书课题)

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3.出示课件2(作者简介):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名叫琦君,她是浙江温州人,12岁随父母来到杭州,32岁去了台湾,60岁移居美国,她一生漂泊,84岁才回到故乡温州,就是这样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久久难忘家乡的桂花,久久难忘年少时感受过的——(齐读课题)桂花雨。

4.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琦君的童年,去感受她所经历的奇妙的桂花雨。

设计意图:

由题目导入课文,并及时补充资料,使同学们能感受到作者对桂花的特殊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听读课文,纠正字音。

3.全班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

3

:这篇课文先写了作者喜欢(

),喜欢(

),接着写了做(

),最后写了作者离开家乡(

)。

三、初感桂花的美好。

默读课文,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教学预设:桂花香、摇花乐、花雨美、母亲对桂花的关注、桂花茶、桂花糕等。

四、初闻桂花香。

师:的确,那是发生在中秋节前后,桂花盛开的时候,满树的桂花香气迷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件4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读完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花香)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2.通过学生个别读、齐读的方式初步感受花香。教师点拨读好“没有不”的停顿,感受“香飘十里”的浓浓花香。

3.理解“浸”的意思,品味“浸”字。(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糕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4.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如下,教师适时引导:

我觉得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啊!桂花真香啊,我都想摘一些来泡茶;如果我在吃饭,我觉得饭更香了;我觉得我身上也香了;我觉得琦君家桂花的香味让村里的人都分享到了;我想去摇桂花……

5.再次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

“浸在桂花香里”说明香味太浓了,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桂花的香味。教师通过理解词义、品味解读、想象感受、朗读体味的方法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在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味中。

五、课堂小结。

桂花香飘十里,让作者在很多年后还是记忆犹新,但作者印象最深的是“摇花乐”,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借助情境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桂花雨”给作者带来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2.引出重点:在这么多的难忘回忆中,什么画面在琦君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教学预设:摇桂花、下桂花雨的情景。

二、体验“摇花乐”。

1.自学品读。

师:桂花盛开的时候,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她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让我们默读“摇桂花”这一部分(第5自然段),找一找,画出能表现“我”当时摇桂花的迫不及待的句子。

2.交流句子。

出示课件5:

(1)“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2)“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师生演一演,情境对话,体会“我”当时摇桂花的迫不及待。

4.走进这场桂花雨,齐读这段话。

出示课件6:“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5.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1)师:“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

教学预设:

生1: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了下来。

生2: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不断地落下来。

生3:桂花仿佛是一个个闪闪发光的萤火虫,纷纷向我飞来。

生4:桂花就如一只只飞舞的蝴蝶,小花落满地,地上就如铺了金子一般。

(2)师:纷纷扬扬的桂花落在了你的

,落在了你的

,可以说是落得你

(3)师: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

生1:桂花轻轻落在我头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

生2:桂花落在我的颈上,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

生3: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使得我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树和嫦娥。

(4)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出示课件7:我(

)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生:快乐、激动、又蹦又跳、手舞足蹈……

6.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7.想象说话:天真烂漫的琦君,使劲地摇哇摇,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她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笑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么美丽而又温馨的画面。同学们,简简单单的3个字——摇哇摇,摇出了什么?(板书:快乐)

8.出示课件8

:我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哇摇,摇出了

教学预设:

生1:摇出了朵朵完整、新鲜的桂花。

生2:摇出了清香迷人的桂花雨。

生3:摇出了一杯杯飘着桂花香气的清茶。

生4:摇出了一块块浸在桂花香中的糕饼。

生5:摇出了童年的欢乐和喜悦。

摇出了故乡的亲切与温馨,摇出了童年时代的乐趣,摇出了快乐的心情,摇出了童真,摇出了对桂花的喜爱……

设计意图:

“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教师采用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演一演、说一说等方法,使同学们身临其境,读出情味,心驰神往,领会其精妙所在。

三、升华情感,品悟乡愁。

1.提出矛盾,引发认知冲突。

难怪,搬到杭州后,每每“我”把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母亲总是说(引读出示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读懂母亲的话,体悟一份浓浓的乡情。同学们,可就是这样一个赏桂胜地,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其实,母亲也道出了“我”的心声,这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仅仅是桂花本身的香味吗?这香里还蕴涵着“我”和母亲许许多多的情感,那你说“香”里还有什么?(板书:思念)

出示课件9: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一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3.写话练习。多少年来,琦君漂泊他乡,可家乡的桂花总是让她魂牵梦萦,难以忘怀。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又想起了什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来。

出示课件10:

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

师小结: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其实都是源自“我”对故乡的思念。

设计意图:

抓住母亲说的话,在矛盾冲突中体会桂花香的丰富内涵,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并通过写话练习把情感推向高潮。

四、阅读链接,升华情感。

1.出示课件11:

(1)(音乐响起,师深情诉说)正如琦君在另一部作品《给予他年说梦痕》中所说: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出示课件12:

(2)文中如她在《家乡味》中说的:

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2.师:的确,正是因为对根的追寻,84岁那年,琦君又回到了故乡。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不禁泪涟涟。其实琦君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里。

设计意图:

最后适时地补充作者的一段直抒胸臆的思乡语段,在浓浓的思乡情中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读落花生有感例6

“语文主题学习”提倡一课一得,提倡大量阅读,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背诵第2自然段;2.学习抓关键词句,感悟语言美,进而体会写法;3.运用写法进行段落创作。

为达成目标,我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1.课前积累。选择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学生了解、体会诗中荷花的美,积累语言,为下一步学习荷花作铺垫。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精读悟法,学习抓关键词句感悟语言美,进而体会写法的读书方法。4.拓展延伸,学法迁移。在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之后,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学习丛书中的两个段落。5.从读学写,学以致用,进行段落创作。

纵观这节课,我力求体现三点:1.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语言积累;2.紧紧围绕学习抓关键词句、感悟语言美,进而体会写法的这一学习目标,进行学法、用法的语言训练;3.从读学写,进行写法的迁移运用。

二、教学流程

这节课教学内容如下。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荷花》,“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地球撑起一把伞”中的《荷塘晨景》选段、《睡莲》选段。单元课时安排:单元导读课2课时,预习达标课1课时,精读悟法课2课时,群文阅读课3课时,习作指导讲评课3课时,共11课时。

首先课件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生读古诗,扫除阅读障碍。

2.师生齐声诵读。

3.一分钟速读速记。

【设计意图】在课首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意在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荷花,感知荷花的美,积累语言,也为接下来走进文本作铺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O计意图】引导孩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直击重点段――课文第2自然段。

1.出示学习提示,学生自学。

读:认真地默读第2自然段。

想:你从哪个词或句子中体会到了荷花的美?作者是怎样写荷花的?圈一圈词,画一画句子。

2.学生汇报。(围绕以下几个句子进行汇报)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3.体会构段。

4.背诵积累。

5.学法总结。

【设计意图】以《荷花》一文重点段第2段为例,引导学生学习抓关键词句、感悟语言美,进而体会写法。

运用学法学习丛书中的相关段落。

1.出示学习提示。

自由读选段一,你认为哪个词或句子写出了荷花的美?作者是怎样写荷花的?画一画句子,圈一圈词。

2.班内交流。

3.自学选段二,班内交流。

4.背诵积累。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运用同样的方法品读丛书中的两个片段。

从读中学写,段落创作。

课件出示向日葵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运用写法,自由表达。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领悟写法的基础上从读中学写,试着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段落创作。

布置作业。

1.将课堂上创作的片段进行修改、整理、誊抄。

2.运用所学的读书方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1)的“慧眼赏自然”“名家颂自然”“妙笔绘自然”部分,感悟语言的美,体会写法。

读落花生有感例7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六、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花飘香十里

读落花生有感例8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我认为散文学习贵在读。这篇写景状物散文,以荷的生长过程为线索。初读课文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生长过程,从而探究作者的情感变化,由听天命——灰心——微有希望到令人灰心——狂喜——大快人意。从播种开始,季老就倾注所有的关爱去关注生命的萌动和生长。季先生是学问家里少见的多情之人,他喜爱动物花草,“经常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惹起万斛闲愁”。如果粗读全文就主动告诉学生季老是“多情”之人,就像吃着半生的米饭,没有嚼劲儿还会消化不良。先让学生略读全文,从荷入手,以荷为媒介,整体感知内容,就可以顺理成章分析其中寄寓的情感态度——季老对荷的真情。

二、赏读荷韵,体悟季老深沉哲思

所谓“赏读”,就是要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语句、重点词语反复揣摩,从字里行间体悟作者的思想内核。世上爱荷的人很多,写荷的名句也数不胜数: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季老在荷上想抒发怎样的哲理之思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具体描写荷生长过程的段落分析,抓住表达作者感悟的句子,仔细品读,如:“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对荷花的漫长期待,季老经历了四年失望与希望,虽然过程艰辛、漫长,但是开放的荷花呈现了热烈、旺盛的生命姿态。作者面对荷花的生命力,由衷地发表对生命的感慨。所以季老赏荷,赏的是荷的生命力,正是如此,季老对荷才有如此难以割舍的情感。

赏读文章时,还有一个方面不能忽略,就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即读文章时对照作者的生平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意蕴。季老在他的散文集《牛棚杂忆》中回顾了自己期间的经历。在期间,季老除了被批斗、审讯以外,还被迫进行劳动改造。荷花艰辛的生长历程,正是作者生长历程的真实写照。荷花热烈、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也是季老的生命姿态。这样,荷与人就有了密切的联系。我们也对为什么作者着力描写荷花生长过程有了真切的体悟。这样的荷花叫 “季荷”更亲切。

三、品读诗句,感悟季老淡然心境

“品读”,主要抓住诗句“池花对影落”。 池花,是指水中的莲花。此句描写的是落花,花瓣接触水面,二者合为一,画面宁静而优美。荷花凋零是自然规律,而此时面对生命的消逝,它的凋零之姿却是平静、从容、洒脱。淡泊是一种态度,对生命的消逝尚能看透,那么,还有什么能使你烦恼呢?这样我们好像豁然开朗,不会为很多东西所累了,比如名利、荣辱。晚年的季老已经达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境界。在他的《九十述怀》中,他说,

“我常拿陶渊明的四句诗当做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爬格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或许能道出我现在的心情。”

读落花生有感例9

朱光潜先生曾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人类情绪最好、最真挚的宣泄,是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儿童诗篇幅短小,语言优美,简洁流畅,构思新颖,感受细腻,比喻贴切,想象丰富并极具童心童趣,是最适合儿童的文学样式,也是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启蒙教材。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两册教材共有《家》、《大海睡了》、《雨点》和《鲜花和星星》四篇儿童诗,几首儿童诗以丰富的想象,清纯的情感,欢快的韵律写出了自然之美和童心之美。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儿童诗以独特的美,在学习过程中赢得学生们深深的喜爱。因一年级儿童的接受力和心理的独特性,儿童诗教学中需要注重策略的安排。

一、反复诵读感悟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诵读是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直接方法。因此,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童诗,对学生理解、把握儿童诗的语言起着重要作用。在儿童诗教学中,要注重诵读作用,注重诵读的合情合理,让儿童在诵读中体会,在诵读中感悟。反复诵读能让儿童理解语言、欣赏语言,而激发恰当的感情诵读,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能促使品味语言,促进语言积累和语感积淀,并能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陶冶。

如苏教版(一上)《家》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整首诗语言简洁,读起来琅琅上口,儿童易于模仿。诗中的蓝天白云、树林小鸟、小河鱼儿、泥土种子都是学生常见的事物,直接拉近了与儿童的距离,使儿童产生不自觉中亲近文本。用比一比、挑战赛等方式激励学生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在诵读过程中根据诗歌内容读出诗句的节奏。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读,如指名读、小组读、男女分读、领读、齐读、配乐读等,反复的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品读诗歌语言的优美。教师指导与学生诵读练习相结合,通过语音强弱、长短和轻重的变化把握诗歌的内涵,拨动学生情感之琴弦,读出诗歌蕴含之情,使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激发想象入境

儿童是坠入凡间的天使,想象则是挥舞的翅膀,他们的思维充满色彩、形象和声音,新鲜奇异的想法会促使他们创造出许多生动而又鲜活的形象。《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但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感悟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有时意象的跨越较大。儿童诗更是具有浓重的幻想色彩,极符合儿童的特殊心理,容易引起共鸣。因此,教学儿童诗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的同时,还应该充分挖掘诗中的想象空间和留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激发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如儿童诗《大海睡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诗人以独特的想象力,用孩子们喜欢的动词“闹”、“笑”描绘了白天风浪的调皮、可爱和动感,使原本常见的事物变成充满情趣的形象。教学这首诗,要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风儿是如何玩闹的?或许儿童说不清,但他们见过玩闹的伙伴,在操场上、在走廊里、在校园里、在田野里与自己的伙伴嬉戏打闹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小伙伴在操场、走廊、花园里奔跑、蹦跳、嬉戏、打闹的种种姿态、表情和语言,体会“风儿”的调皮和可爱,进而体会夜晚大海睡觉的安静,鼓励学生把想象到的情景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学生的说代替教师的讲。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想象力自由驰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好地体会静谧的大海妈妈形象。朗读时,配合插图和视频,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放低声音,生怕吵醒大海妈妈,有的学生还小心翼翼地做动作朗读。在朗读、想象中,孩子们真正地体会到大海的宁静与柔美。

再如《鲜花和星星》中,“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诗句简淡,对鲜花的形状、颜色、数量都没有细致的描述,却给孩子们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教师一边引导学生朗读,一边引导学生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鲜花?花儿有什么颜色?你想不想数数这些鲜花”小朋友们尽情发挥想象,有的说看到五彩缤纷的鲜花,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有的说看到地上开满火红的花朵,就像铺了一块超级大的红地毯;有的说真想数数到底有多少花朵;还有的说看到这么娇艳的花朵,忍不住想摘一朵送给自己的妈妈。学生的想象大门被打开,像源源的流水关都关不住。想象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配上有感情的朗读和动作,学生在想象的情境中感受对鲜花的热爱,既提高审美情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联系生活体验诗情

儿童诗生命力和情趣的体现在于蕴含其中的“情”。情感随情境的出现而产生,要想读出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感情,就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学生在进入情境的同时才能体验其中的诗情。

如《雨点》:“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诗歌写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状态,句式整齐,韵律感强。儿童在朗读中了解到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是不一样的,但是样子有什么不一样呢?为什么不一样呢?学生并不能明确表达。在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以“小雨点”的身份想象平静的池塘,一丝波纹也没有,提出问题“在这样安静的池塘里,你有什么感觉呢?”学生有的回答躺在这样平静的池塘里,闻到淡淡的花香,听着呱呱的蛙鸣,感觉很美;有的回答躺在大大的水床上,眼睛不由自主地闭上睡起觉来,感觉非常舒适。学生不由自主地加上轻柔的动作,有感情地朗读起来,仿佛池塘就在身下。教学第二句时,配合谈话“你有散步的经历吗?散步的时候都会干些什么?心情又如何?”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积极回应,有的说散步的时候会跟爸爸妈妈聊天,有的说会一边散步一边唱歌很悠闲自在,还有的说最喜欢散步,散步的时候很开心。“那小雨点在小溪里散步的心情又如何?”配合插图和缓缓流淌的小溪声,学生的朗读中带着一种悠闲自得的感受,诗句所传达的情趣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被挖掘出来。接下来,“你生活中见过雨点落在哪里呢?落在那里干什么呢?”引导学生模仿文本的句式作诗。学生的兴趣高涨,有的说“雨点落在屋顶上,在屋顶上打滚儿。”有的说“雨点落在荷叶上,在荷叶上翻跟头。”有的说“雨点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滑滑梯。”还有的说“雨点落在花朵里,在花朵里跳舞”。

因此,要想读出儿童诗的感情,就要将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融合,将两者的情融为一体,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显得十分必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情绪,将学习任务渗透于“聊天”中、“游戏”中。

儿童诗是儿童心中一片美好的天地,保护这片天地的自然与纯净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有效的教学安排中激发学生兴趣、体验诗中的情趣,充分捕捉孩子们灵动的思维火花,让孩子的梦尽情起航!

参考文献:

[1]郑光华.《小学低年级儿童诗教学四种方法》.《语文教学研究》2011.第34期

[2]杨晓梅.《新课程下语文低年级儿童诗教学初探》.2011第3期

[3]刘丽珍.《立足体验 提高儿童诗教学的有效性》.2011.01

读落花生有感例10

2. 它们飘呀飘呀,都飘落在哪儿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这美丽的雪景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先听老师读课文,小朋友们听读时要做到:看字听音,听清字音,听清停连。

2. 下面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自读时要做到: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 细读课文,随文识字

1. 教学第1自然段。

(1) 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哪位小朋友来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

(2) (出示词卡:飘呀飘呀)谁来读?小雪花多么轻盈可爱,“呀”是轻声要读准,要读出小雪花持续地轻盈飘落的感觉。

(3) 轻盈可爱的小雪花飘呀飘呀,都飘落在哪儿啊?(出示词卡:枝头、田野)咱们一起读。小朋友们伸手摸摸自己的“头”,头在我们身体的最上面。“枝头”在哪儿呢?谁来指一指图?

(4) 落在枝头的小雪花是什么样子呢?哪位小朋友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点红:好像梨花开放了。)读读这个词语――“开放”。(出示梨花开放图片)看,雪白的梨花开放了,多美呀!谁来读?

(5) 那飘落到田野的小雪花是什么样子呢?谁来读?(点红:好像给麦苗盖上了棉被)(出示词卡:麦苗)麦苗生长在田野,“苗”字上面是草字头,像刚刚长出的苗,下面是“田野”的“田”字。小雪花飘落到田野里,就像给麦苗盖上了棉被呢。小朋友在冬天盖着棉被睡觉,是什么感觉?是呀,多么温暖啊!小麦苗盖着雪被也很温暖呢。

(6) 齐读第1自然段。

2. 教学第2自然段。

(1) 小雪花继续飘呀飘呀,谁来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

(2) 引读:“枝头的梨花越开越多,麦苗的棉被越盖越厚。”小雪花一直在持续地飘呀飘呀,枝

再来瞧,“再”这个字表示又一次,“瞧”的左边是“目字旁”,表示看。当我们第二次再来瞧的时候,月亮又是什么样了?谁来读读?(4) (出示句子:它依旧是那么滚圆,滚圆,晶亮,晶亮。)月亮又和先前一样“滚圆,滚圆”“晶亮,晶亮”了。读的时候,可以和开始一样,慢一些,字字读饱满。

四、 整体回顾,学习写字

1. 晴朗的夜晚,滚圆、晶亮的月亮倒映在河里,小鱼游过来,弄碎了月亮的倒影,可是不一会儿,月亮的倒影又变得滚圆、晶亮了,多么有趣啊!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2. 课文里的生字还认识吗?开火车认读。

3. 指导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