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7 16:04:33

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

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例1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古代文学论文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建设之我见”,敬请关注!!

古代文学论文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建设之我见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古代文学论文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建设之我见”,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例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5-0069-04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也是高职院校师范教育类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整个专业知识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改革质量,我们必须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

高职院校的古代汉语课是为师范教育类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一门主干课程。对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早在1991年,国家教委师范司就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大纲》中明确指出:“古代汉语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这项规定对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进行了详细说明。但相对于高等本科院校的古代汉语来说,高职院校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对要低一些,这和学生的基础、课程类型、课时数,教学方法等有所差异有关。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差异,本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常用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同时为学习中文专业其他学科扫除语言文字障碍,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并借此来了解和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高职院校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由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枯燥、历时久远,具有一定的难度,其实用价值不能在短期内体现出来,因此,在高等专科院校中,尤其是高职院校中,普遍不重视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大量压缩课时,这一现象给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使从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教师面临诸多困惑。为此,我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高职院校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这些调查结论可以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新课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参考。

通过各种方式对高职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我们发现目前的教学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

尽管古代汉语是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但大多数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积极性不高,态度不够明确。在我们调查的所有问卷中,只有18%的学生喜欢古代汉语,有的学生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学习古代汉语。这一调查数据充分说明高职院的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自然也就不端正,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课堂上甚至出现一些学生看课外书玩手机等现象。

据调查分析,之所以出现大量学生不愿意学习该课程,是因为,一方面,学生认为古代汉语是中文专业中最枯燥、艰涩难懂的一门课程。因为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为古代的语言,特别是上古时代的语言更难懂,即使学习作品也是以古代的文字、词汇、语法等为基础的,再加上有的教材是繁体版,语言时代的差异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有困难,一谈到学习古代汉语就觉得难学、难懂,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排斥。另一方面,学校对师范教育古代汉语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受就业压力等社会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而轻视人文素养的教育。作为学习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程之一的古代汉语,从实用性的角度就被大多数高等学校忽略,似乎古代汉语在就业中根本派不上用场,由此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古代汉语并不重要,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认为,将来他们从事的中小学基础教育很少用到古代汉语,用中学接触到的那些古文知识就足够了。其实不然,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将加大基础教育语文知识的学习,古代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要受到重视,如果当代大学生不好好学习古代汉语,将来很难胜任中小学的语文基础教育工作,对基础教育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二)对古代汉语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我们调查的问卷统计结果来看,高职院校对古代汉语的重视程度也令人担忧,学校对此课程的课时安排逐年缩减,基本上不能够完成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本来就是中文专业中最难教也最难学的一门课程,课时量又少,根本无法达到本课程教学计划的目的。据分析,一方面是近年来打着就业旗号的各种考证现象的升温,使得学生为了就业而参加各种考试,学校也为此提供各种考证的培训。另一方面,学校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开设五花八门的选修课,使得学生真正学习本专业的基础课程时间大大减少,更不用说学生自学专业知识了,很少有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买一些跟古代汉语有关的书籍,来拓展古代汉语的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学校和学生对古代汉语的重视程度都比较弱。

(三)缺少高职院校使用的古代汉语教材

我们对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古代汉语教材进行了调查,大部分院校所选教材与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相同。教材内容多而复杂,专科阶段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接受这些教材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并且高职高专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又有一定的限制,再加上较少的授课时数,远远达不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调查学生是否喜欢目前使用教材的结果显示,有81%的学生不喜欢。之所以出现这样大的比例,最主要的原因是跟我们选取使用的教材有关。目前使用的教材,包罗万象,知识内容广而博,但难度大,缺乏实用性,与高职院校注重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脱节,所以不太受高职院校学生青睐,教师使用起来也费劲,这也是导致大量学生对古代汉语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四)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模式单一

古代汉语教学内容繁多,理解难度大,在教学时数不足的情况下,许多从事古代汉语教学的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式的讲授法,知识内容讲完就了事,虽然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的主体地位。正如钱毅所说,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学习习惯,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表现得更为突出。\[1\]高职院校的学生有自己的优势,动手能力强,我们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同时,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手段缺乏直观性、丰富性,有些教师,只是运用现代语言表述,很难直观地传授给学生,特别是一些教师,对多媒体运用不太熟练,往往还是用粉笔在黑板上不停板书,讲得沉沉欲醉,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也极为不利。

我们对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转变,侧重于实践技能的教学培养目标,注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另一方面是高职师范生在寻找就业岗位时往往因缺乏实践能力而被拒之门外,并且与师范院校的本科生相比处于弱势地位,使得高职院校师范生面临就业的严峻压力,从而让学生形成了古汉语学习不重要,学不学无所谓,学不好也无所谓的态度。更为严峻的是部分高职院校对该课程有偏见,认为古代汉语只不过是“故纸堆”“老古董”,既与现代生活脱轨,又与市场经济缺乏直接联系。于是,学校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增加了许多所谓的实践技能课,大量压缩汉语课程的教学时数,尤其是古代汉语的教学时数被大幅度削减,远远不能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本来古代汉语的专业性就很强,教学内容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又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这门汉语学科自身又枯燥乏味,再加上教学模式的陈旧,使得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让从事古代汉语教学的教师处于尴尬的境地,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困惑。为改变目前高职师范教育古代汉语的这种教学现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对该课程进行大胆改革探索。

三、高职院校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探索

我们从高职古代汉语教学内容与目的及目前教学现状出发,并参考兄弟院校同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主要从课程设置、教材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与古代汉语相关的选修课。从我校近三年古代汉语教学时数的削减来看,古代汉语的教学陷入巨大困境,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在大量削减课时上做文章,其实这样未必有效。高职院校学生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谈何培养实践能力?学生对此也苦不堪言。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对待教学课程设置,如果确实需要削减,为其他课程让时间,可以变相增加一些选修课程的时数,例如可以围绕本课程知识,适当增加一些古代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其次,对于教材,最好要精心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教材改革,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选取什么样的教材适合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徐小兵指出,目前几乎没有专门的高职古代汉语教材,师专古代汉语教材也很少,很多高职高专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所选教材均是通用教材。\[2\]针对高职师范教育的教材更是欠缺,多数选用传统的师范本科院校教材,而且选定一本教材连用数年,作为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知识得不到更新,不能了解本专业课程的最新研究动态,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视野不够开阔,应对教师和学生都不利。因此,我们应大胆尝试从教材上下功夫,编写出适合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使用的教材,教材的编写应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并非都要面面俱到,目前我们高职院校的一些教师正准备着手解决这一重要课题。

再次,构建以“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实践能力”并进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目标的直接体现。我们应该选取适合高职院校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传授给他们,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熏陶的同时,通过实践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针对高职古代汉语课程内容,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压缩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增加补充一些新颖且紧跟时展需的教学内容,从而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其及时捕捉语言学界的最新信息。这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一点,近两年在教学中也一直在尝试,学生反响较好。

最后,积极探索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学生需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多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信息也在飞速传播,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我们更应该紧跟科技时展的步伐,不断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张志梅在师范专科院校古代汉语教学中就提出,古代汉语教学应引入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深入浅出”式、“身体力行”式、“手舞足蹈”式等,此类形式,张志梅称之为“佐料”法。古代汉语就像待烹的山珍野味,而灵活多样的教学表现形式则是“佐料”,“佐料”用得好,“山珍野味”才显得美妙。\[3\]古代汉语教学手段多样,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例如我们让学生更换角色,承担文选课部分篇目的讲读实践训练,一个班分为几个组,每个组承担不同的篇目,集体备课,分组训练。这样让学生当教师实践训练,一方面对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加以巩固,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提前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以及结合地域文化寻找生活中的语言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古汉语知识等,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既培养了兴趣,又扩充了知识,实践能力也逐步提高。

综上所述,从古代汉语教学目的与内容出发,结合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调查了高职语言课程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并进行了分析,发现高职古代汉语的教学方法单调,教学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课堂上学生感觉教师传授的语言知识枯燥乏味,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等。为了摆脱目前所面临的教学困境,笔者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特点及近年来从事古代汉语教学的深刻体会,尝试对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进行以上改革探索,重新审视课程定位,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寻找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当代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体制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例3

二、内蒙古远程教育中有利于开办“蒙汉双语专业”

(一)有利于拓宽开放大学的办学思路

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将推动全国各个省级、自治区级(省级)以及地区开放大学的组建,全国开放教育将迈进新的发展里程。当前这一开放教育形势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开放教育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研究的“内蒙古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的远程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这个课题能够充分反映这个发展机遇。如,内蒙古地区开放大学的组建过程其本身是拓宽开放教育办学思路的大好时机,如果再把《内蒙古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的远程开放教育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得到落实,那就更有利于拓宽开放大学的办学思路。我们在社会调查中了解许多类似有利于拓宽开放大学办学思路的想法得到了社会的共识。如在开放教育中,重视蒙语教学,重视培养蒙汉双语专业人才以及通过蒙汉双语专业学习达到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目的。通过蒙汉双语专业学习也能够达到学历补偿的同时还能完成继续深造的目的。开放大学的组建也有利于“蒙汉双语专业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也有利于拓宽内蒙古地区开放教育的办学思路。通过蒙汉双语专业建设,充分利用双语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吸引社会上的蒙汉双语学习者。上所述之资源开发和资源利用渠道都是开拓办学思路的重要途径。

(二)充分体现内蒙古特色的开放教育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在自治区内主要的交流语言文字是蒙古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蒙古族作为主体民族,更有必要在开放教育领域内体现内蒙古特色。内蒙古自治区的开放教育与其他省市的开放教育比较还有发展民族教育的功能,这就是体现民族特色开放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有利于建设内蒙古特色的开放大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在社会调查中提出的能够体现内蒙古特色的开放教育的许多观点得到共识,如,双语教学是在开放教育中重视蒙语教学的表现;有利于拓宽内蒙古开放大学的办学途径;有利于蒙汉双语基础者接受远程开放教育,既有学历教育又有继续教育,并且学历补偿的同时还能完成继续深造;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开放教育各专业中选择一些专业用蒙语授课,也是办好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需要、同时也能享用《宪法》赋予的有关民族教育方面的权利等等。

(三)更好的为主体民族的学习者服务

开放教育是我国或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内蒙古地区的开放教育,从一个侧面作为社会环境的组成成分对国民基础教育有不可否定的影响,主要影响是基础教育者的择校取向。比如说,开放教育中没有蒙语授课教育的情况下,许多蒙古族基础教育接受者为了将来的学历补偿、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提高专业技能等选择了汉语授课学校,出现现在的这种社会现象,说明开放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从一个侧面影响着基础教育接受者的择校取向。在社会调查中反映了广大“双语基础者”对开放教育的厚望,同时也有许多观点得到共识。如,开放教育能够提高双语专业能力;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有必要在远程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许多专业都可以双语教学;开放教育也是传承蒙古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广大双语基础者终身学习;为主体民族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环境,为更好地服务于主体民族,从侧面推动当地民族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使广大蒙汉双语基础的学习者用母语接受远程开放教育,有利于使各行各业有蒙汉双语基础的干部职工提高双语专业技能,有利于蒙汉双语学习者传承蒙语;培养蒙汉双语专业人才的专业等等。

三、内蒙古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可行性

(一)“万事开头难”,立志迎着困难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切事情在尝试的时候都难做。除了内蒙古首府电大以外,其他盟市原本在远程开放教育中没有蒙汉双语专业的情况下,要建设蒙汉双语专业也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程,在组建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有关教育资源的事情需要解决,如,需要组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充实师资力量,需要编译教材等等。但是,如果不启动组建蒙汉双语专业这个工程,那就是说这个工程永远是个空白,但是,一旦启动了,那就会在研究、摸索中会得到发展和充实。我们在课题的选择和具体前期、后期的研究过程中,相关人员对有关研究环节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讨论、分析和酝酿。在此基础上做出课题的后期研究决定。我们对本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是开展调查了解在远程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可行性情况,在后期研究过程中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前期阶段比较便捷的方法就是社会调查,就是通过社会各行各业,以抽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解在内蒙古开放大学的筹建背景下远程开放教育中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后期的的研究工作难度比较大,主要是涉及到具体操作和操作过程中完成研究,以操作和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研究工作。2012年10月份以来尤其2013年上半年的研究表明,在开放教育中可以开展蒙汉双语教学活动和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以下研究过程可以说明。

(二)抓住远程教育发展机遇,在摸索中逐步完善

1.开展尝试教学

尝试教学就是“实验教学”,应该说教学尝试也是我们课题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认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举办蒙汉双语教学的尝试教学班(实验班),是最科学、最理想的尝试教学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我们此次课题研究过程中,虽然没有在开放教育中能够举办蒙汉双语教学的实验教学活动,但是,我们在现有的汉语授课班中开展了“学习蒙文蒙语”的教学尝试活动。于2012年9月份以来,我们专门安排本课题成员中的蒙语文老师进行了“学习蒙文蒙语”的教学活动,其效果还很好,学生很欢迎的。实验教学活动,严格来讲,从课题研究的思路上分析,是很重要的环节之一,应该不能忽视,这就需要发挥协调工作的作用。经过前一段时期在汉语授课班开展的“学习蒙文蒙语”的兴趣小组教学活动后,大部分学生的反馈中提出了很好的评价,认为有必要开展蒙汉双语教学活动、或者在汉语授课班开设一门“蒙语文课”、应该把蒙语文课设置为一门公共课、作为一门选修课等等建议。

2.社会舆论分析

阿拉善广播电视大学,作为阿拉善地区的一所唯一的最高学府,应该设置“蒙语授课班”或设置“蒙语授课专业”,重视对当地有蒙文、蒙语基础的,有蒙文、蒙语条件的成人、干部、职工和求学者的服务。这是社会对阿拉善广播电视大学的期望,从内蒙古开放大学的筹建时机,对“蒙汉双语教学”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在内蒙古地区来说,“筹建开放大学”和在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都是个新课题。虽然筹建开放大学是个新事情,但教育教学模式还属于远程开放教育模式。所以,借此佳机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和建设“内蒙古特色的开放大学”是全区电大要争取的大事情,是一次大好佳机。这是社会对“建设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一种反映之一。其实社会的反馈就是建设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基础或具体表现,在内蒙古开发大学的建设中重视“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不仅是体现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途径之一,也是有可能或者有利于拓宽内蒙古开放大学的办学思路。

3.对“蒙汉双语教学”含义界定的争议

从“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含义分析,对“蒙汉双语专业”这个词语的概念界定上有很多模糊的说法,众说云云,各说其道。有人说“一门学科一堂课上,同时使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的专业”,也有人说“学习蒙语和汉语的专业”,还有人说“某些专业中有的学科用蒙文蒙语授课,有的学科用汉文汉语授课”,也有人说“各门学科均用蒙语授课的同时再加一门汉语课的专业”等等。在过去的阿拉善盟师范学校、阿拉善盟卫生学校、阿拉善盟干部学校都有蒙语授课班级和蒙语授课专业,各学科用蒙语授课的同时也都加授一门汉语课,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双语教学”。再有蒙语授课的中小学中,再加学一门汉语课的情况称为“双语教学”,如再学一门英语或日语等外语的称之为“三语教学”等等。按照这种说法分析,认为“某些专业中有的学科用蒙文蒙语授课,有的学科可以用汉文汉语授课”的情况和“各门学科均用蒙语授课的同时再加一门汉语课的专业”这个说法比较正确。

4.在实践教育中教材建设

从上所述之认为在开放教育中建设“蒙汉双语专业”的说法基本符合“某些专业中有的学科用蒙文蒙语授课,有的学科可以用汉文汉语授课”和“各门学科均用蒙语授课的同时再加授一门汉语文课的专业”这个说法。因为,目前在开放教育中蒙文教材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蒙语授课班,把所有学科都用蒙文蒙语授课时,的确困难比较大,所以,实施蒙汉双语授课是最理想的做法。在实施蒙汉双语授课的过程中鼓励有蒙汉双语能力的教师积极的翻译教材,逐步完善蒙文教材,从而不断充实蒙汉双语授课质量。在内蒙古开放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和不断充实蒙汉双语授课水平、不断完善和发展蒙汉双语授课是建设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内蒙古其他许多高等院校都有蒙汉双语授课情况,所以,经过近两年的研究认为在内蒙古开放教育中可以建设蒙汉双语专业,既有必要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在实施蒙汉双语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和发展。

5.对社会影响的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研究,本课题组的老师们积极撰写论文,并向有关刊物上投稿待发表,其中由本课题组成员额德孟和、银花等老师撰写的论文《探究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与发展对策》等论文文在中国文化理论综合类核心期刊《大观周刊》语言文学版上发表。对本课题的研究以及论文的撰写和发表中认识到,在内蒙古的开放教育及开放大学建设中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也认为这是有利于拓宽内蒙古开放大学的办学思路,也有利于推动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建设。内蒙古开放大学的建设过程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实现,能够通过开放教育的社会层面来影响内蒙古地区蒙语教学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从上所述之,目前因为内蒙古各地区的开放教育中缺少蒙汉双语专业条件和双语教学条件,所以,从将来的发展和出路着想,很多蒙古族家长无耐性的或者被迫让孩子上了汉授学校就读,所以说开放教育不仅是某个地区的一种教育模式,而它确实对当地的基础教育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例4

1.1专业课程实际分布不均衡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是三年,而在这三年中,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的是公共课程,几乎没有安排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刚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感受这个专业的魅力,甚至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很多专业课程需要两个或三个学期才能上完,比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还有一些课程从时间上是连贯的,循序渐进的,需要上完一门课程才能开始另外一门课程,比如上完古代文学才能上现当代文学,理论课程必须放在语言、文学类课程之后等等。由于大学一年级没有开设专业课程,大学二年级才开设,所以很多专业课程都集中在大学三年级,这对于即将进行实习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压力。

1.2课程设置单一化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共三大块: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而课程设置的主要部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专业课。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这种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90后大学生的知识需求,也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在实践课这方面我们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目前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课安排方面,只是局限于中小学语文教育和秘书实务两个方向,也已经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

2.改革建议

2.1文理渗透,形成通识教育思想

我们现有的教学培养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以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论、文学理论等作为主干课程,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所占的比例较大,实践课程相对偏少,“宽口径”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不够。此外专业方向课程少,如只根据师资力量开设了文学语言类基础课程,其他如唐诗研究、宋词研究、古代小说研究、修辞学和鲁迅研究、新诗研究和海派文学等课程,则没有开设;因此,专业特色就显得不够鲜明。课程建设方面应以“课程开放”为标准,开设新课,改造老课,既保留传统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又形成突出能力运用为目标,按“通识课”思路、“适应性”原则、“多接口”模式,建设便于自学、实用性强、适应面广、学以致用的新课,并改造原有的传统老课,最终实现“课程开放”。课程类别应包含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公选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课程等。还应贯彻落实“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理念,调整课程体系,将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

2.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理论课程教学。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社会需求虽然也在不断增大,但总体来说是趋于饱和,所以该专业的一般人才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考验。如何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方案,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应注重理论课程和应用课程的结合,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类应用课程以及办公自动化等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能力的课程,在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文学采风与创作实习也是实践教学的很好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陕西这个文化大省的优势,以古今作家的故里或者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作为实习基地。首先由专业教师讲课,进行专业认识教育,要求学生在第一线深入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本专业基本理论或技能等。再通过深入民间采访、请专家介绍、座谈会讨论等形式,最终要求学生或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加工,或对著名作家作品进行评论,或者写出调查报告,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学创作或文学鉴赏以及批评的能力。

2.3实行学分制,多开选修课

目前主要是以课内必修课学习为主,选修课非常有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有宽厚的知识面,应该多开选修课,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其研究能力。课程设置应既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课程,又具有可供学生就业选择的方向课程,同时更具有开阔学生视野和拓展知识面的公选课程,形成课程设置“宽”和“厚”的鲜明特色。可开设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欧洲文学专题研究、美国文学专题研究、中国话剧研究;美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与批评专题研究、比较文学、民俗学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一方向修读专业选修课学分;建议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生选修2-3门历史学课程、2-3门政治学、哲学课程、1-2门社会学课程,以完善知识结构。

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例5

二、对比国外高校的中文专业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的重要性

在国内大学中文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系中,中国古代文学课或者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中文专业的重中之重。该课程一般有两学年的教学任务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中文专业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国外大学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在欧洲,开展汉学研究较早的大学里,教授很重视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甚至很重视培养学生对古文原典的解读学习。在近邻韩国,中国文学课在很多高校的中国语系都占有一定的地位。韩国大学里开设中文本科专业的学校现在超过了一百所,各大学的专业名称不尽相同,有的称作中国语言文化专业,有的称作中国语专业,还有的是在中文系下面设立不同的专业方向,比如中国通商、中国语言文化等。这里谈的主要是中国语言文化方向的中文专业的情况。笔者 2012 年曾在韩国庆南大学中国学部讲授一年汉语,了解了庆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大二和大三两个学年中,学部为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分别开设了中国古诗选读、中国古代散文、中国古代小说和中国古代文论四门课程,学时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等同,均为每周 3学时。通过对这四门课程的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比较系统分项地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阅读了经典的原典,同时对中国文学的特质以及主要的文学类型的发展有了大致的了解。学生们学习的文本是繁体汉字,这样可以一边学习古代文学一边实现认知繁体汉字的目的,这对于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韩国的其他高校也很重视古代文学课程。韩国学者文大一在其文章中列举对比了首尔大学和成均馆大学的中文课程。其中首尔大学在一年级开设中国古典文学探索,二年级开设中国历代诗歌讲读,三年级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文学类课程占总课程的 47%。成均馆大学二年级开设中国文学史,三年级开设中国名诗鉴赏、中国小说概论、中国诗曲的理解等课程,文学类课程占总课程的 26%。有的学校在专业学习的初级阶段概括介绍中国的文学概况,随着学生汉语学习的不断深入,在三四年级开设文学、诗歌等文献阅读课程,此阶段倡导学生阅读中国文学原著,切身感受中国文学的魅力。朱锦岚老师提到韩国加图立国立大学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取消了毕业论文,代之以 5 门课的毕业考试,而这 5 门课中,有 3 门是必选课,包括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2007 年毕业考由 5 门减少为 3门,即中国语、汉字和中国文学史。可见,在对中文专业毕业生的学科知识要求方面,中国文学史的内容绝对不可缺少,是在课程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的专业课程。同时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言专业与中国学生学习外语语言文学专业相类似,都是以学习母语以外的其他语种的语言文化为基准的四年制本科学习。从国内外语专业的名称来看,我们的外语专业的名称都是语言与文学并重,如: 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名称就体现出了学习的内容,即要学习该门语种的语言也要学习用该语种成就的文学。例如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就一定要开设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或英美文学史这类课程。学生们通过对这类课程的学习,可以学习到经典英语作品,真正掌握该语言在文学方面的体现和运用,进一步增强其对语言的领悟。因此,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专业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古代文学是留学生探寻中国文化内核的一把金钥匙

语言是工具,是载体,文学以语言为工具,展现丰富的人性以及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国古代文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映现。它对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增加人的文化底蕴有重要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失去文化精华土壤的语言是苍白的,也是没有深度的。季羡林老先生曾写道: “离开了内容,离开了语言的内涵,根本谈不上什么语言。不涉及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习等等,语言是学不好的。这是学习语言的基本原理。凡是学习外国语言者,都必须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中国文化的内核追求平和、含蓄、中庸,中国文人高洁的品性,忧国忧民的情怀,谦逊重义的处事准则都体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承载着中国宝贵文化的文字都传承着中国文化的血脉。“文学语句中包含着汉语本身的文化内涵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中国古代文学以生动具体的方式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古代文学作品中深深地蕴含着中国的精神和中国的脊梁。外国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一方面体现在中国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方方面面,更多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精髓中。中国古代文学课就是这样一门让学生体会文化精髓的课程,它承担了审美鉴赏与性情熏陶的美育任务。黄爱华老师认为“古代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讲授、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借助文学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专业基础课,它是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进而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在传授文化知识之外,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辐射出中华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透过语言的外衣深入到一个民族的精神,这才是文化重要性所在。”诚哉斯言! 通过朗读并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可以让学生在平淡醇美的自然风光中见诗人心情的恬静,淡泊名利,在率真的白描中透显深远的精神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文人的精神情怀; 在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中与诗人一同体会平民百姓的艰难生活,从而也培养学生对劳苦大众的深切的同情心和情操;在易安词作中领悟含蓄蕴藉,词的委婉曲折并留有无限想象,好似中国水墨画般悠长。这些都是属于中国的文化经典,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例6

二、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一)对外汉语课程结构不合理

李铁范指出:对外汉语专业课程的设置,汉语语言学是主体和核心,教育类和文化类是重要的“两翼”[1]。综合《目录和介绍》的要求及李铁范的观点,对外汉语专业合理的课程结构应为:语言学及教学法为主体课程,文学与文化和外语类是两翼(一体两翼)。表一显示,我校对外汉语的15门必修课中有7门与汉语言文学相同,比例近1/2,其中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门主体课的课时也少于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为两翼课程,课时远远低于汉语言文学。表3更清晰的显示出对外汉语的“一体两翼”比例失调:汉语语言学及教学法课程门数比24.3%、课时比20.2%,都低于汉语言文学同类课程的30.2%和25.1%,未能体现出语言和教学法类课程在对外汉语专业中的主体地位。而文学文化类课程门数比21.6%、课时比21.8%,远远低于汉语言文学同类课程44.2%和47.8%,使作为两翼的文学文化类课程比例过于单薄。再从对外汉语自身看,课程门数上,“一体”比例为24.3%,“两翼”为21.6%、16.2%;从课时比上看,“一体”比例为20.2%,“两翼”为21.8%、31.8%。“一体”远不丰满,“两翼”课时超过“一体”。再看我校方案中对外汉语专业开设而实际未实施的课程中,语言学及教学法有2门,而文学和文化类有9门,外语类有3门。如果加上这些课程,两翼的课程必然太臃肿,超过“一体”。而两翼中外语类开课门数远低于文学文化类,两翼之间的比例也失衡。因此,我校的对外汉语课程未能体现“一体两翼”的框架。

(二)专业实践课程单薄

在培养方案中,对外汉语的专业实践课规定7门,而实际实施的只有4门,为书法、教师口语、专业技能和毕业论文,而专业技能实际上开展的只是对学生普通话的训练,而重要的教学技能、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与对外汉语密切相关的实践课实际上没有开展。学校和学院没有创建相关实践场所、场地,没有统一安排学生进行校内外实践和毕业实习。对外汉语专业大四年级全年没有开设课程,在没有统一组织和安排的情况下,学生很难自行联系到实践资源。目前我校对外汉语专业仅有的实践是越南班学伴,从对外汉语专业中选出部分学生担任越南留学生学友。但是这种部分性参与毕竟不能顾及全部学生,没有普遍意义。表2可见,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实践全部实施,学院专门组织学生到各个单位毕业实习,教学专业技能上则有完备的微格教学等设施和教师配备。

(三)课程设置未体现渐进性和丰富性

对外汉语是汉语和外语的双结合,课程安排应按年级体现出循序渐进性,突出由浅入深的过程。一年级应以开设基础课程为主,如语音、语法、文学史、文化史、普通话口语、写作、英语口语、听力等课程。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后,在二三年级的课程中加入具有深度和对比性、跨越性的课程,如中西文化比较、国外汉学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教育、英汉口译、商务英语等课程,并注意将基础知识和社会实际需要联系起来,辅以种类丰富的实习训练,如授课实操、授课观摩等,而我校的对外汉语基础和实践课的结合未能凸显。学校每年也招录了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的留学生,可以开设日语、越语、韩语等第二外语选修课,丰富英语之外的第二语言,而目前对外汉语专业二外只开设了日语,且只开设一个学期,课时少,且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海外华文专题、民俗学、东南亚文化与习俗等文化类课程更是形同虚设。整体上看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出循序渐进和丰富性。

(四)师资缺乏

学校目前对外汉语专业的任课教师都是中文专业教师,没有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师,给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授课模式和方法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没有明显区别,语言文学类课程的教材与汉语言专业也几乎一样,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较大的依附性。而外语类课程的教师则全部来自外语系,外语系的老师只强调外语教授,没有站在对外教学视角,缺乏对外教学视野,如不能教给学生使用外语授课技能,用外语来解释一些中外文学文化现象,表述对外汉语专业词汇和术语,使学生很难达到使用外语进行教学的水平,对专业的发展产生限制,造成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不如英语专业学生,而中文专业知识比不上中文专业学生的尴尬处境,自然产生身份的困惑和对未来出路的迷惘。

三、对外汉语专业身份定位和方向发展的途径

(一)突出本专业特点,辨清自身身份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历史、师资、课程等方面都比较成熟,而对外汉语专业只开设三年,各方面都不成熟,师资、教材、课程同汉语言专业多有雷同,有的课程只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学法、语言学等课程,有的课程则是汉语加外语的简单叠加,造成了对外汉语学生的身份模糊感。要辨清自身的专业身份,必须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课程比例应凸显“一体两翼”结构,授课内容应区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针对对外汉语学生的需求。对外汉语受众对象是外国人,如在同样讲授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时,应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易出现的语法问题讲授,如外国人多数对虚词的使用易于出现错误,授课就应该多举实例,总结规律,对外国学生在语法、语言学习方面的错误进行归类研究,让学生了解外国人的语法障碍,以便日后教学能有的放矢,使教学理论更好与实践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本专业的独特性和专业实力,明晰专业身份。

(二)培养实践型和社会型人才

我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课程并未实施,没有固定的见习、实习基地,学生得不到实践技能的锻炼。应该加大力度建立一批实习基地,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与外企、公司的联系。扩展学生与留学生接触,给留学生授课的机会,尽量并选派学生到海外实习、交流。结合我校教学方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学术型人才的目标,应在社会型和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上下功夫,构建学生汉语、外语、文化、文学、教育等综合学科知识结构和应用技能的整体性,整合优势资源,让学生既能走向社会实地教学和开展交流,又能承担研究工作,有创新意识。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比较,对外汉语还应突出国际化和对外性视域,增强外向性联系,向着“教学语言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师资源国际化,服务对象国际化来形成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化竞争力。[2]”这样培养出来的对外汉语人才才能真正成为实践性、社会性、创新型人才。

(三)引进优秀师资

我校对外汉语师资的引进迫在眉睫,师资决定了课程的质量和特色。应该引进和聘请对外汉语专业教师,尤其是高职称教师,以及有实际跨文化交流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学者,开发国内国际资源,增强与国内同类院校的交流,并聘请优秀外教授课。招收更多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授留学生的授课实践中,与留学生多交流。另外,还应结合我校人文和地理历史特征,发掘地方高校特色文化,作为选修课程,如砚文化,潮汕文化,旅游文化,龙母文化,聘请这方面的教师、学者担任对外汉语学生的课外文化指导教师。还应适应世界上汉学热的潮流,开设一些国学、国际汉语学等语言文化类选修课,聘请知名的客座教授来讲座,组织本校的教授博士讲坛,以优秀的师资从语言、文化、教学各方面促进学生的培养。

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例7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随着历史和汉字的发展演变,汉字不仅记录和语言,也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繁体字在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较长,记录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语言文字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而现阶段,我国大陆地区通用的文字是简体汉字。这是由于汉字在使用过程中遵从经济性原则。虽然,简体字大大提高了人们的书写速度,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汉字的发展历史。部分汉字的繁体字很容易看出字义,但是在简体字中,字义来源却无法推测。并且,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学生对繁体字的认识较少,古代汉语课程进行繁简字教学极为必要。探索古代汉语课程中的繁简字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古代汉语课程进行繁简字教学的必要性

1.1有利于了解汉字发展历史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为达到经济目的,汉字简化成为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虽然,简体字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但是有些简体字却掩盖了汉字的真实意义,使繁简字在对照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麻烦和错误。古代汉语课程进行繁简字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了解繁体字蕴含的字义及繁简字对照的规则,使学生真正掌握汉字的字义,加强对汉字的认识,完善自身的汉字学知识结构。

1.2有利于加强汉字的影响力

虽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是用简体字,并且简体字的发展以成为不容改变的事实。但是繁体字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很多广告、名胜古迹、艺术作品都使用繁体字进行介绍。同时,由于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仍在使用繁体字,古代汉语课程开展繁简字教学有利于大陆地区与香港台湾交流,寻找共同的语言和文化根源。另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韩国、越南等地越来越重视汉字的使用。因此,在古代汉语课程中开展繁简字教学有利于加强汉字的影响力

1.3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

繁体字不仅记录了汉语的发展和演变,还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我国重要的经典文献都采用繁体字记录。而我国大多数年轻人不认识繁体字,对繁体字书籍也十分排斥,导致我国经典文献的阅读人数较少。开展繁简字教学能够完善学生的繁简字知识,使学生能够读懂、会写繁体字,减少阅读繁体字书籍的阻力,进而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经典,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2.古代汉语课程中繁简字教学策略

2.1加强对繁简字教学的重视

首先,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加强对繁体字教学的重视,认识到繁体字教学对汉字发展及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繁体字教学在古代汉语课程中所占比重,积极鼓励古代汉语教师开展繁简字教学,并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其次,高校应积极改进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到汉字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加快古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步伐,积极引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担任古代汉语课程教师,为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提供人才保障。同时,高校应加强古代汉语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古代汉语教师定期参加培训,完善古代汉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古代汉语教学的专业性。

2.2明确教学重点

在现实生活中,繁体字被大量运用在电影字幕、名胜古迹及文物介绍中。在当今时代,开展繁简字教学变得极为必要。在高校古代汉语课程中开展繁简字教学应积极明确教学重点。由于汉字的发展历史较长,汉字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体,部分汉字存在着大量的异体字。在古代汉语课程繁简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辨别繁体字和异体字,通过繁体字和异体字的学习,了解汉字使用和演变的规律,加强学生对汉字的了解。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区分繁体字和简体字,尤其对繁体字在简化过程中意义发生转换的汉字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理解繁体字的字义,提高繁体字学习的效率。

2.3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繁体字没有书写规律,只能一个个记忆,学习难度较高。因此,高校古代汉语课程繁简字教学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繁简字教学的效率。首先,古代汉语课程教师应将繁简字对照表、繁简字通论及经典文选相结合。在向学生讲解繁简字通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繁简字进行对比,并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经典文选,提高学生使用繁体字的能力;其次,古代汉语课程教师应积极采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繁体字和简体字的认识。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繁体字、异体字、简体字进行辨析,加强对汉字的认识;最后,教师应积极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加强锻炼学生运用繁体字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优秀的繁体字文选,鼓励学生使用繁简字对照的游戏软件,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识别繁体字,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繁体字,增强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小结:

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汉字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加强汉字的影响力,而且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加强重视繁简字教学,积极探索繁简字教学的科学方法。为提高繁简字教学质量,高校应积极加强对繁简字教学的重视、明确教学重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高校古代汉语课程中的繁简字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拓宽汉字的影响力,而且对汉语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例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45-03

2012年赤峰学院全面启动了学分制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简称“双改”)工作,制定了《赤峰学院关于深化“双改”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了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与“学”的真实状况,找出“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古代汉语”课程“双改”提供可靠依据,进一步提高“古代汉语”教学水平和运用能力,“古代汉语”课程“双改”课题组进行了关于“古代汉语”“教”与“学”方面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4年下半年,我们对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1、2班、2012级3、4班、2013级3、4班共6个班208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着重针对赤峰学院文学院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习惯、教法、自学、障碍、考研以及今后对古汉语的运用等几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表208份,收回200份,有效率96.9%,并抽查了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于“你对“古代汉语”这门课感兴趣吗?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调查结果如下表。

在“你对古汉语这门课感兴趣吗?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中,有9%的学生选择了很感兴趣,有53%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感兴趣,这是令从事古汉语教学的老师们感到欣慰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选择“不太感兴趣”和“没兴趣”的占了32.5%和5.5%。我校文学院的很多学生,将来有可能成为中小学语文老师,如果这些“准”语文教师们对“古代汉语”这门重要的基础课都不感兴趣、没兴趣,那以后怎么可能教好中学文言文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将近40%的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不高呢?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有:学生对课程目标了解不够明确,不知道为什么学,学了之后又有什么用。认为“好像没多大用处”,“教学内容繁多、艰涩难懂”,“学习过程枯燥无味”,“教学方法陈旧老套,课堂气氛沉闷”等。这一调查结果使我们看到,当前“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存在问题的。与“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关系最为直接的是教材,我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年来一直使用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教材,学生对这套教材的看法,可以从他们对“《古代汉语》教材的评价”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得知。

对于“你对文学院使用的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教材的评价。”调查结果如下表。

在这一问题中,7.5%的学生选择了A项;71.5%的学生选择了B项,认为教材“通论、文选和常用词”结合的好,但很难自学;21%的学生选择了C.D.两项,认为教材内容脱实际,应换教材。选择B项“通论、文选和常用词有机结合,但自学较难”的同学很多,有些同学还在这一栏中注出“不认识繁体字,无法预习。”可见,教材上的繁体字是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有71.5%的学生认为自学较难,原因也是难在不认识繁体字,无法预习,这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印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做了《繁体字简化方法表》,将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对应规律、简化方法一一列出,发给学生,将所讲授的“文选”名家朗读材料拷给学生,方便了学生自学。需要注意的是,有21%的学生选择了“内容已经跟不上实际需要”和“换教材”,我们认为,这部分学生还不太了解教材内容,学习还不太入门,应激趣引导。因为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教材是精品教材,曾获全国第三届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另外一个原因可能与个别老师的讲授不够生动有关。

对于“您认为古汉语教师急需加强那些素质(多选)。”调查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知,选择A.E.的占4.5%,要求写出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要加强趣味性”。最应注意的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是具有“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能力”和“带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师,占38.5%。这就要求古汉语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必须要运用自如,这样才能与学生互动,才能解决实际问题。选择“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能力”的占18.5%,强调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必须结合。从中可以看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与实践运用能力强的教师受学生欢迎。

对于“在‘古代汉语’课堂上,您希望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调查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选择传统方式(粉笔+黑板)进行教学的学生不多。这就要求我们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对于“你是否愿意选择古汉语方向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选题?”调查结果如下。

从调查数据统计来看,从大二就有明确意向愿意选择古汉语方向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选题的学生仅有10.5%,比较少;有28.5%的学生表示勉强;有37.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有23.5%的学生没有明确的选择意向。这就提醒我们,在大二的古汉语教学过程中,应当随时注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设置有意义的调查研究项目,指导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好良好的基础。从此表我们也看到,古汉语这门课对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难度,导致了写这方面毕业论文的学生很少。这种现象不容乐观,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激趣、诱导,使其乐学,学以致用。

对于“你对古汉语教学实践的满意程度如何?”调查结果如下。

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 学生对课外古汉语教学实践“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有62%,可以看出有用有趣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还是感兴趣的。同时也应看到有将近10%的学生动手能力差,还需强化引导,要求必须完成课外练习。还有将近1/3的学生不太满意,有可能是懒惰原因,还需深入细致调查。

对于“你认为古汉语最合理的考核方式是?”调查结果如下。

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选择“闭卷考试,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科学合理搭配”的占48.5%,将近一半,学生喜欢这种测试方式。选择“开卷与闭卷综合”的占35%,1/3多一点,这也是一种需要探索完善的考核方式。选择“开卷考试”和“其他形式”的只占16.5%,这种测试方式只有很少学生喜欢。

对于“如果您是古汉语老师,你会怎样激趣,讲授?你怎样和学生沟通?”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1)把古汉语与现代汉语语言现象联系起来,融会贯通。(2)通论与文选、常用词紧密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这样,课能更生动些。(3)分成学习小组,探讨问题,互相交流,教师更正。(4)上课时多引入一些课外的又与所讲内容相关的东西。(5)要有幽默感,精讲要点,讲清讲透;让学生记上笔记,让学生预习、复习、做作业。(6)和学生做朋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动与语言有关的实践活动。(7)希望为小论文或研究报告提供发表的园地或途径。这些建议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古汉语“双改”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总结

这次调查问卷组织严密,回答时间充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说出了心里话,因此,基本达到了较好的预期目的。这些数据基本上可以作为今后我院古汉语“双改”的依据。通过分析可知,目前古汉语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急需作出策略调整,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课程目标不明确。通过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对古汉语课程目标的认识有偏差,认为现代社会学好现代汉语就可以了,没必要学习古汉语。第二,造成古汉语课程难学的原因:一是认为古汉语没用;二是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必须学,但教材是繁体字,很难认,无法自学,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三,课程内容上受外语冲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学习重点本应是本专业课程,然而,学生们大量的课余时间却都用在了外语四、六级学习上。第四,教学模式上单一。个别教师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黑板+粉笔),课堂枯燥沉闷,影响了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积极性。第五,考核和评价还需完善、规范。

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例9

摘 要:2014年下半年我们对文学院“古代汉语”课程“双改”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归纳与分析,基本上了解了学生对古汉语课程的真实学习心态,总结了当前古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适应“双改”需求的全新的古汉语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 :古汉语;“双改”;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45-03

2012年赤峰学院全面启动了学分制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简称“双改”)工作,制定了《赤峰学院关于深化“双改”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了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与“学”的真实状况,找出“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古代汉语”课程“双改”提供可靠依据,进一步提高“古代汉语”教学水平和运用能力,“古代汉语”课程“双改”课题组进行了关于“古代汉语”“教”与“学”方面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4年下半年,我们对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1、2班、2012级3、4班、2013级3、4班共6个班208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着重针对赤峰学院文学院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习惯、教法、自学、障碍、考研以及今后对古汉语的运用等几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表208份,收回200份,有效率96.9%,并抽查了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于“你对“古代汉语”这门课感兴趣吗?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调查结果如下表。

在“你对古汉语这门课感兴趣吗?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中,有9%的学生选择了很感兴趣,有53%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感兴趣,这是令从事古汉语教学的老师们感到欣慰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选择“不太感兴趣”和“没兴趣”的占了32.5%和5.5%。我校文学院的很多学生,将来有可能成为中小学语文老师,如果这些“准”语文教师们对“古代汉语”这门重要的基础课都不感兴趣、没兴趣,那以后怎么可能教好中学文言文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将近40%的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不高呢·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有:学生对课程目标了解不够明确,不知道为什么学,学了之后又有什么用。认为“好像没多大用处”,“教学内容繁多、艰涩难懂”,“学习过程枯燥无味”,“教学方法陈旧老套,课堂气氛沉闷”等。这一调查结果使我们看到,当前“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存在问题的。与“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关系最为直接的是教材,我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年来一直使用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教材,学生对这套教材的看法,可以从他们对“《古代汉语》教材的评价”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得知。

对于“你对文学院使用的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教材的评价。”调查结果如下表。

在这一问题中,7.5%的学生选择了A项;71.5%的学生选择了B项,认为教材“通论、文选和常用词”结合的好,但很难自学;21%的学生选择了C.D.两项,认为教材内容脱实际,应换教材。选择B项“通论、文选和常用词有机结合,但自学较难”的同学很多,有些同学还在这一栏中注出“不认识繁体字,无法预习。”可见,教材上的繁体字是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有71.5%的学生认为自学较难,原因也是难在不认识繁体字,无法预习,这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印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做了《繁体字简化方法表》,将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对应规律、简化方法一一列出,发给学生,将所讲授的“文选”名家朗读材料拷给学生,方便了学生自学。需要注意的是,有21%的学生选择了“内容已经跟不上实际需要”和“换教材”,我们认为,这部分学生还不太了解教材内容,学习还不太入门,应激趣引导。因为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教材是精品教材,曾获全国第三届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另外一个原因可能与个别老师的讲授不够生动有关。

对于“您认为古汉语教师急需加强那些素质(多选)。”调查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知,选择A.E.的占4.5%,要求写出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要加强趣味性”。最应注意的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是具有“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能力”和“带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师,占38.5%。这就要求古汉语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必须要运用自如,这样才能与学生互动,才能解决实际问题。选择“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能力”的占18.5%,强调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必须结合。从中可以看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与实践运用能力强的教师受学生欢迎。

对于“在‘古代汉语’课堂上,您希望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调查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选择传统方式(粉笔+黑板)进行教学的学生不多。这就要求我们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对于“你是否愿意选择古汉语方向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选题?”调查结果如下。

从调查数据统计来看,从大二就有明确意向愿意选择古汉语方向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选题的学生仅有10.5%,比较少;有28.5%的学生表示勉强;有37.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有23.5%的学生没有明确的选择意向。这就提醒我们,在大二的古汉语教学过程中,应当随时注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设置有意义的调查研究项目,指导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好良好的基础。从此表我们也看到,古汉语这门课对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难度,导致了写这方面毕业论文的学生很少。这种现象不容乐观,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激趣、诱导,使其乐学,学以致用。

对于“你对古汉语教学实践的满意程度如何?”调查结果如下。

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 学生对课外古汉语教学实践“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有62%,可以看出有用有趣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还是感兴趣的。同时也应看到有将近10%的学生动手能力差,还需强化引导,要求必须完成课外练习。还有将近1/3的学生不太满意,有可能是懒惰原因,还需深入细致调查。

对于“你认为古汉语最合理的考核方式是?”调查结果如下。

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选择“闭卷考试,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科学合理搭配”的占48.5%,将近一半,学生喜欢这种测试方式。选择“开卷与闭卷综合”的占35%,1/3多一点,这也是一种需要探索完善的考核方式。选择“开卷考试”和“其他形式”的只占16.5%,这种测试方式只有很少学生喜欢。

对于“如果您是古汉语老师,你会怎样激趣,讲授?你怎样和学生沟通?”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1)把古汉语与现代汉语语言现象联系起来,融会贯通。(2)通论与文选、常用词紧密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这样,课能更生动些。(3)分成学习小组,探讨问题,互相交流,教师更正。(4)上课时多引入一些课外的又与所讲内容相关的东西。(5)要有幽默感,精讲要点,讲清讲透;让学生记上笔记,让学生预习、复习、做作业。(6)和学生做朋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动与语言有关的实践活动。(7)希望为小论文或研究报告提供发表的园地或途径。这些建议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古汉语“双改”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总结

这次调查问卷组织严密,回答时间充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说出了心里话,因此,基本达到了较好的预期目的。这些数据基本上可以作为今后我院古汉语“双改”的依据。通过分析可知,目前古汉语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急需作出策略调整,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课程目标不明确。通过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对古汉语课程目标的认识有偏差,认为现代社会学好现代汉语就可以了,没必要学习古汉语。第二,造成古汉语课程难学的原因:一是认为古汉语没用;二是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必须学,但教材是繁体字,很难认,无法自学,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三,课程内容上受外语冲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学习重点本应是本专业课程,然而,学生们大量的课余时间却都用在了外语四、六级学习上。第四,教学模式上单一。个别教师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黑板+粉笔),课堂枯燥沉闷,影响了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积极性。第五,考核和评价还需完善、规范。

(二)教学“双改”思路

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例10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说,独立学院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如果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都机械照搬母体高校传统中文专业,势必加剧本就日益显露出的语言类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间的矛盾,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处于恶性循环之中,从而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的地位受到冲击,课堂教学时数不断缩减。传统的语言类基础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史)往往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语言现象的分析,而缺少语言实际运用的实践性内容。同时,开设的语言类延伸课程也硬套母体高校传统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学术型专题选修课程,而缺少应用性较强的语言类选修课程。

2.语言类课程内容重复

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虽然各自有内在的体系,但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做法是呈现出一种互补的状态,而不是一味追求单一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导致教学内容重复。如现代汉语课在文字学一章已讲授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理论等内容,古代汉语通论又有文字学专章论述,汉字的起源内容又与语言学概论重复,汉语史的绪论部分也会涉及到文字学的内容。据学者统计,现代汉语课程所用的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和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的《语言学纲要》教材,其章节重复率达40%。虽然语言学概论主要教授语言的普遍结构知识,与现代汉语的讲授角度不一样,但其实懂得多种语言的教师很少,除了英语,该课程还是主要以汉语为语料。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协调课程的相关内容,各门课程各自为阵,这势必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我们对语言类课程内容需进行重新整合,统筹规划各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并增设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实践性教学内容。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

也正由于照搬母体高校传统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加之课程体系的调整牵扯面非常广,因此独立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总是很难及时跟上实际教学的需求变化,课程内容的更新更是慢一拍。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类课程中,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史课程因为只牵涉汉语这一单种语言的现象和规律,加之语言工作者近年来对教材的不断修订,汉语教材与汉语研究的新进展之间的脱节还不严重,但语言学概论在这方面的问题就较突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法等理论以及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语言学的新领域,在叶蜚声的《语言学纲要》教材中并没有介绍。因此,如何调整和改进语言学概论的内容,使其跟上语言研究的新发展,是教师应当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独立学院重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而传统认为语言类课程只讲语言理论、原则,在专业总学时不变而应用类课程增加的情况下,理论类课程教学时数相应地要比母体高校同类专业要少。但教师讲课内容又基本不变,为了赶进度,不但课程内容缺乏更新,而且方法缺乏灵活性,手段单一,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

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设想

我们认为,针对语言类课程的特点和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独立学院培养学生的目标和特点,需要重新定位课程目标,整合各课程教学内容,构建语言类课程群的内容新体系,注重语言实践训练,突显语言课是工具课的性质,以努力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同时,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下是我们提出的教学改革的具体设想。

1.准确定位课程目标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史等课程的定位在理论上十分明确,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必修课。但随着经济转型带来的人们价值观的转变,这些课程的地位实际上下降了。很多学生只想学英语、计算机技术等实用型课程,而冷落专业基础课。我们认为提倡培养“应用型”或“一专多能”人才,不能成为淡化专业的借口。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来看,所谓“应用型”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为胜任文秘等实际工作。“应用型”人才应理解为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校素质教育首先是专业素质。而在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我们要重新审视语言类课程的实际地位,与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的特点相适应,通过改革,在不削弱专业素质的前提下,转变以往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课程目标,在确定具体课程的目标时应强调提高学生语言应用和实践方面的素养,提高学生语言应用和创新能力。现代汉语课程应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打好基础;古代汉语课程应使学生掌握阅读古书所必需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古籍的能力,以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语言学概论课程主要阐明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各门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描写、说明语言现象的能力;汉语史课程则要求学生对汉语产生、发展的历史线索了然于心,树立语言学史观念,掌握语言研究基本方法,学会逻辑思维(与文学作品形象思维相区别)。

2.调整语言类课程群体系

广义的语言课程群除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史等基础课程以外,还包括由此延伸的文字学、音韵(语音)学、训诂(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课程,但传统语言课程群结构有明显的缺陷:墨守传统,忽视创新;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应用能力。也有《说文解字》专题、《马氏文通》专题等“专题”课程,这类课程更为随意,往往“因人设课”,根据教师的学术专长而任意增设或停开。如此的课程设置很难适应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为独立学院主要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人才,与重点高校培养研究型的学术人才不同。因此,我们在改革基础课程内容的同时,必须坚持以应用性、实践性为导向的原则来构建语言类课程群新体系,适当减少主要为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服务的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课程,适当增设和保证应用性强的语言类选修课,如社会语言学、修辞学、演讲与口才、语言与文化、公关语言学、广告语言学、语言交际学、实用语言学等。这些课程应用性、实践性比较突出,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也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言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3.重点改革基础课程教学内容

在教学计划的制约下,课程体系的调整是有阶段性的,总有一定的限度。要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还应该放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史等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首先,在教材的选用上,应坚持权威性、实用性原则,选用高水平教材。即便这样,教材内容的更新也往往跟不上学术研究的进展。教材内容陈旧,除了上文提到的《语言学纲要》外,在古代汉语课程中,一般选用王力先生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古代汉语》,这部教材曾获首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但不可否认,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编于20个世纪60年代,通论部分的语言知识还略显简单,不够系统,其次是教材缺乏练习。为了能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参考其它一些新版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双棣主编《古代汉语知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洪波主编《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黄河出版社出版的荆贵生主编《古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习题》等。再如汉语史课程,不少高校也选用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随着新的语言材料的发现,多元化的语言理论与方法的借鉴,人们对汉语历史上曾发生过的各种现象,观察的角度越来越趋于多样化,描写分析越来越细致,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汉语史稿》教材在内容上相对滞后,而其内容的量又很大,几十课时完全无法讲授完毕,只能各部分内容蜻蜓点水式略过。在这种情况下,可考虑更换教材。殷国光等人编著的《汉语史纲要》基本框架与《汉语史稿》相同,但在教学内容的量和难度方面都较适中,且尽可能地吸收了学界已取得共识的新成果,每个章节除了提要和正文,还配有思考题和参考文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和深化学习。教材选定后,不宜在短时间内频繁更换,在教材内容难以及时更新的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及时关注国内、国际语言学的新进展,了解语言研究新成果,并适当在课堂上呈现,以开拓学生视野。这样,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又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其次,一方面各门课程老师应多沟通研讨,要协调好课程关系,减少课程重复内容;另一方面,要更新传统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语言课的性质,说到底就是工具课,工具是要拿来使用的,传授语言知识,是为了教会学生能读懂文言,继承优良传统文化;能正确使用现代汉语,并分析各类语言现象。语言课不能只有语言知识、规律等生硬的骨架,还要有血有肉,教师应尽可能搜集丰富有趣的语料。恰当地运用语料不仅能化抽象为具体,使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语料分析本身就是语言课的内在要求,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材中的语料基本都是汉语普通话和印欧语系的语言。而印欧语系的语言,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除了英语,对其他语言都知之甚少,因此,可适当增加方言语料和当代社会流行语。这样,既有利于语言理论的说明,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探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省时,易操作,但没有突出学生主体,把学生仅仅看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气氛沉闷,不能很好地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出色的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自己发现真理,在语言类课程的课堂上,可先摆出具体的语言事实,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逐步归纳出语言规律来。例如,古代汉语课程的音韵学历来被称为“绝学”,学生还没学,就产生了恐惧心理。这时,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在讲解“古无轻唇音”这条古音规律时,教师可以先出示语言事实,谐声字:非悲、发拨、未昧。异切:漂,抚遥切;漂,匹遥切。异文:匍匐、蒲伏、扶付,伏羲、庖羲,等等。根据这些语言材料可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上古音中轻唇音和重唇音不分,只有一类,或者无轻唇,或者无重唇。接着,教师再出示现在厦门、福州等方言中只有重唇音的现象。这时,学生自己也会思考:之所以会得出上古无轻唇音的结论,一条重要的理据就是现代汉语方言。教师对此再进行强调: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找到只有重唇而无轻唇的方言,却找不到只有轻唇而没有重唇的方言,这显然是古音的遗留。另外,文言文中接触的某些人名地名,如逢孙、阿房宫的“逢”和“房”都念“páng”,这也是古音的遗留。这种反向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来构建知识,使学生体验了思维的成就感,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定要做有心人,成为教学活动的精心组织者。可尝试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实践环节,如古代汉语课不仅让学生了解有哪些字典辞书,还可教学生查检大型的或专门的字典辞书,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现代汉语课可开展社会语言文字应用调查,撰写语言调查小论文等。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这样不仅能高效地完成教学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课程的关键内容是课堂精讲,易学内容可以自主学习。指导有能力的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科研,培养学生科研意识。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