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数字化的核心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4 14:51:44

数字化的核心

数字化的核心例1

从2007年6月15日全面升级改版的辽沈北国网开始,《辽沈晚报》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迅速确立了数字化战略大纲――充分发挥《辽沈晚报》作为信息采集、制造加工中心的功能,确立并巩固《辽沈晚报》作为信息权威者的主导地位,以报纸品牌影响力和搭建数字技术平台为核心,研究和开发多媒体信息及产品,构建以信息营销和信息增值服务为价值链的全新的报业经营发展模式,实现从区域主流平面媒体向区域权威公共资讯运营商转变,打造全媒体、全平台、全天候的传播方式。

这个战略的核心理念,《辽沈晚报》将之定义为“数字化服务”,我们认为:“‘服务’是一切形态的传媒产品的成长途径与工作外衣,只有为受众(包括读者群体与广告客户群体)提供高端优质的服务,报业媒体才能在产业价值链中占据上游地位,从而达成收获效益的目标。数字化战略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高端优质的数字化服务。”

“服务至上”

为了突出“服务至上”这一数字化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辽沈晚报》制定了一项名为“ES工程”的诠释框架。“ES工程”的精髓是指“媒体在数字化时代为受众提供优质服务”,这其中“E”是“数字化”的代名词,“S”是“Service”(服务)的缩写。

媒体同其他行业一样,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效益”二字,“社会效益的最佳化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所有媒体都不可能回避的责任与目标。

收获“效益”的过程(或者说是手段),看起来有千种万种,但归纳起来,这千万种手段、千万条道路的本质都可以概括为“服务”。“ES”的偕音是“-S”,这样的解读是想进一步强调,《辽沈晚报》在探索数字报业的路途中,将始终把“S”(服务)置于第一位――如果不能提供令受众满意的“服务”,那么再精彩的多元形式、再高明的先进技术都很难实现“收获效益”的结果。

因此,《辽沈晚报》从提纯的角度重新定位了发展数字报业的战略轴心,将“服务”锁定为第一位的价值标准。这一价值标准的具体指导意义在于,《辽沈晚报》将在信息采集、制造加工、传播、多元营销等一系列环节中,时时处处奉守受众立场,以数字化技术为载体,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终极方向。

服务第一将始终是ES(-S)工程的精华所在,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观,《辽沈晚报》在对ES工程进行第一次细分时,制定了“3E”法则,并以此来指导各种新媒体项目的开发与拓展。

“3E法则”

《辽沈晚报》制定的“3E法则”是指Every Media(全媒体)、EveryPlatform(全平台)、Every Time(全天候)这3种传播方式,全力打造3E正是《辽沈晚报》在数字化发展第一个阶段里要实现的目标。

一个报业实体的本质内涵是“内容提供商”,《辽沈晚报》的“3E”法则,嵌入在内容的采集、生成、、售后这一整套流程中,并对其中的所有环节产生指导意义。

Every Media(全媒体),指内容采集与生成在技术形态上具有多元性,简称“E-Media”;

Every Platform(全平台),指内容在实施手段上呈现多样介质,简称“E-Platform”;

Every Time(全天候),指内容采集及在时间座标中没有断点,简称“E-Time”。

3E是《辽沈晚报》在数字化发展第一阶段里全力打造的传播方式,代表着《辽沈晚报》这一阶段的战略格局。

全媒体:打造多元化阅读体验《辽沈晚报》为了打造内容采集与生成环节中的全媒体效果,进行了社内资源链条的积极调整,目前报社已为所有一线记者配备了高规格的数码相机和DV拍摄机、为大批后台编辑安装了可以处理音视频文件的软件。

大量“双栖型”采编人员的出现,使得《辽沈晚报》在数字化发展道路上拥有了一支精锐的先锋队伍,也推动《辽沈晚报》在“内容采集及内容生成”两大环节的多元化特征,令受众获得的新闻与资讯开始带有越来越强的“多元化阅读体验”。除了传统的图片、文字与静态图表等形态以外,音频、视频、flash、流媒体图表等新式报道形态纷纷强势加入。全媒体所带来的多位一体的模式,使《辽沈晚报》的内容供应商角色更加突出,成为牢固扼守产业链上游的一个重要条件。

全平台:实现密级覆盖的途径“全平台”是《辽沈晚报》目前布局比较完整的一个层面。内容的呈现介质实现多样性,成为《辽沈晚报》在数字化探索中最重要的一面旗帜。纸质报、官方网站、手机报、电子E报、户外公共新闻视屏是《辽沈晚报》全平台的五大载体。

《辽沈晚报》的官方网站辽沈北国网正在朝着区域性、服务性、娱乐性、快捷性这几大主流方向进发,目前已成为对纸质主报最具补充力的一个延伸平台,与纸质主报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互补关系;

辽宁手机报收费用户突破20万,成为即时信息的一个巨大窗口;

《辽沈晚报》E报成为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互动功能于一身的数字报纸。不同于以往的报纸“PDF网络版”,《辽沈晚报》E报在完全再现报纸原样的同时,不但能随时点击版面上的新闻进行详细阅读,还可以根据读者自己的阅读习惯,按照事先设置好的“目录”自行选择。

2007年8月20日,《辽沈晚报》在东北地区首家推出户外公共新闻视屏,这种显示平台以巨型LED屏的方式呈现,在传统的户外视频广告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植入了新闻资讯,使其升级为户外传媒。《辽沈晚报》新闻视屏的开播,成为业界影响广泛的大动作。它进一步贴近民计民生,不仅能把最有价值的本地服务资讯在第一时间送达至广大市民手中、更突破了报业及网站的一些先天瓶颈,具备了优质动态影像的功能。下一步,《辽沈晚报》准备筹建东北地区最大的户外新闻视屏联播网,覆盖本地主要商业、金融等核心地段,形成新闻联播效应。

全平台搭建到位后,《辽沈晚报》在数字化道路上便真正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次、多元”。而电子E报、网站、手机报和新闻视屏也通过细分受众群体与广布地理点位,在宏观和微观两大物理层面同步实现了密级覆盖的效果。

全天候:信息及资讯的24小时无间断采集与《辽沈晚报》数字报业战略下的各个项目,已在“内容采集”、“内容生成”、“内容”三大环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天候”,在时间座标中没有断点。《辽沈晚报》的一线记者,通过最优配置方案,正在实现对新闻信息及服务资讯的24小时无断点采集、。

MOJO团队(MOBIL JOURNALIST动态记者)是《辽沈晚报》重点打造的一支新闻特种部队,首批MOJO团队精选了24名一线记者,通过培训建立了“现场采集、现场播报、滚动发稿”的新式媒体工作思维。24名MOJO平均每人每天发稿5条,发稿时间段完整覆盖每一个24小时周期。

《辽沈晚报》传统编辑部、《辽沈晚报》数字新闻部、辽沈北国网这三大编辑团队,组成了24小时持续工作链,三大编辑团队分别在一定的工作时间段内负责对各条战线记者发回的内容进行加工制作,并到相应的平台上去。

辽沈北国网上开设五个24小时即时更新的专区、辽宁手机报每天至少向20万订户发送3轮新闻信息及服务资讯、《辽沈晚报》LEDN示屏每日15小时不间断滚动资讯,三大终端平台的互补弥合,使得《辽沈晚报》的“内容”具备了全天候特征。

“增值链条”

全媒体、全平台、全天候传播方式的逐步建成,标志着《辽沈晚报》的数字化战略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布局。在这些“巨内容”指引出了宏观发展方向之后,大量“微内容”紧随其上,数字报业将因此而拥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辽沈晚报》以锻造“增值链条”作为“微内容”发展阶段的主要竞争手段,将一切围绕信息与资讯所产生的增值价值,都放置在越来越微观、越来越具像的工作中去实现。

延伸3E法则,成就增值链条主体部位 目前,《辽沈晚报》正在3E的基础上探索论证具有接续延伸意义的“第4E”和“第5E”。第4E是指Every Where(全覆盖),其含义为《辽沈晚报》提供的内容在地理广度和人群类别上完全告别死角区域,实现完全覆盖;第5E则是指Every Demand(全搜索),具体意为在售后环节中以数据库的形态提供强大的、无所遗潺的回访式内容搜索功能。

全覆盖与全搜索是对3E的有力补充及拓展。

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辽沈晚报》制作发送不同的内容套餐,其中辽沈北国网上的不同社区、辽宁手机报的不同产品包以及户外新闻视屏的不同时段,都因为“细分人群”而达到了“覆盖人群”的效果。从地理区域的角度来看,《辽沈晚报》主报的撒网式发行、辽沈北国网的社区化网络辐射、辽宁手机报的针对性细分用户以及户外新闻视屏正在建成的全城联播网,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毫无缝隙的笼罩力场。这个力场将《辽沈晚报》的目标区域悉数覆盖。在地理层面实现区域无死角,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的细分经营,两者相互结合之后,一举实现了《辽沈晚报》的产品“无所不在”的效果,这些从细微关怀的角度体现了“追加服务”的意义。

全搜索所提供的强大的数据库搜索引擎,通过自主研发的数据库,将此前通过各种平台给受众的所有碎片式信息,重新归类编组、集纳成辑,加工成可以多次使用的专业信息,然后遵循受众提出的“搜索”请求,完成第二个轮次的精准发送。这不但是对内容产品的二次营销,更直观展现了“售后服务”的魅力。

创建数字媒介广告部,巩固增值成果 2007年8月,《辽沈晚报》从广告经营中心内部精选出一批骨干,正式创建“数字媒介广告部”。该部门职能专一,主要负责数字化战略下的各项新媒体的广告经营,同时配合数字新闻部展开各条战线的电子商务开发。

数字化新媒体的形态与市场都与传统媒体有显著的不同,《辽沈晚报》数字媒介广告部的成立,可以为《辽沈晚报》的数字化战略的销售环节提供强有力保障,更能凭借“点对点”式的专业服务实现可观的销售增值体系,从而塑造出《辽沈晚报》数字化发展的可持续生命力。

“奥运契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传媒的数字化发展既是一次百年难逢的契机,更是巨大的挑战。《辽沈晚报》在制定数字化战略时,把“奥运契机”作为巩固既得成果的第一大本营,力求在本土奥运会的东风下,夯实数字化发展第一阶段的全部成果,并实现拔高。

数字化的核心例2

1.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概念

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性发展,更多的是中共中央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设的工作指示,具有极其强烈的实践特性。因此,当理论界开始对这一工作指示进行理论的抽象和提升时,会因对信息数字技术特性的理解分歧而对这一工作指示产生不同的解读。因此造成了对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概念解释的多样性。 关于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概念的定义主要有两种,表现为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概念的技术界定和社会界定:第一种是从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角度来理解数字高校社会主x核心价值观培育,从而形成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概念的技术界定。 如果说这一概念过于宽泛而无所指的话,那么师进关于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涵义在技术领域层面上的认识则无疑有了更高一步的提升。师进认为,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是将党的建设领域引进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采取高效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信息表达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其信息的传递速度以及信息沟通的难易程度天差地别,这是一种彻底的创新,使组织工作向更加广度和深度扩展,有效推动组织工作进入全面创新阶段。这一观点将信息数字技术知识理解为一种单纯、实用、便捷的技术,不可避免地就会把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信息化的另一代称,从而在长远方面对党的建设是不利的。钱结海等学者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狭隘理解可能对党的建设带来影响。他说:“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通常被人们片面的认为:以数字辅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借助数字的方便快捷的性质来完成即定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计划。这种定位仅把数字当做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辅助手段,一味追寻数字的快捷性,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也仅是完成事先安排的工作途径。基于这种安排,在进行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履行时,互联网就成为党组织的战略载体、通知公告平台、新闻散播方式、电子文献资料室。这一定位的狭隘之外,就在于“不是让单纯的传统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融入数字中,而是让数字逐渐的成为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工具”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也是在基于传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基础上,植根于数字上的逐步延伸,通过数字快速地实现着传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功效,而没有把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作比较独立的新一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完成着与传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不同成就。因此,这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并没有从根基上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一的信息传播模式得到改变,更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全体党员和社会大众的心中地位,党员的主体地位也很难得到更好的展现与维持。” 第二种是从信息数字技术的政治发展角度来理解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从而形成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概念的社会界定。马利指出,想要认识到数字建党,首先要认识到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数字技术的社会涵义。他提出,数字不仅仅是技术,它还是媒体,更是一种政治;它不仅是器物,还是产业,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因此,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党务工作电子化,亦不是实现“党的工作上网”,而是“对党员干部的思维方式、党组织的形成管理方式传统的党务工作方针的一场革命和党内权势结构形成等产生透彻影响”。信息数字技术所产生的这种社会性等特征将给推动政党的“组织机构从传统的层面制向扁平化数字化转变这一现象带来深刻影响,展现出一种具有韧性的有机组织”。张德寿在承认信息数字技术的工具价值的同时,更表达了对信息数字技术对党的建设的理性价值的关注。

数字化的核心例3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现状分析

党的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内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发展形式多样,主要以通过学校教育、理论学习、社会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时,在践行的过程中,要考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但不能全部成为“硬”的灌输。而通过当前社会发展情形和相关数据库查询来看,利用动漫产业的传播和推广,使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力量还较为薄弱。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动漫的关系

我国动漫及相关产业年产值巨大,对产、学、研,对教育、文化、网络及制造等传统产业均能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动漫产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拟以基础研究的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产业化运用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索,试图在较为严肃的纲领文件中寻找一种轻松的大众易于接受新的传播载体。另外,在动漫产业中探寻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意产品开发方式,以此把文献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产品化、产业化转变,探索不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式。总的来说,是以多种路径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数字开发思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支持和技术路径。

3 动漫产业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数字博物馆开发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而言,似乎是抽象的,甚至是虚空的,大家都觉得较难理解,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大家没有得到全面认识的平台及机会。根据目前大家都较为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那就是网络,我们可以运用动漫产业化元素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网络数字博物馆开发,以动漫媒介、数字媒介等形式来广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深入人心。

我国有许多数字博物馆已经上线,并且在发挥其主要功能,为科普文化等传播奠定了基础。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博物馆较少,往往只是一些简单的网页,并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示数量较少,具有交互功能的展示页面较少,甚至没有建设,在已建设的部分数字网页调查来看,其连接性较差,一些网页打开后没有图像,或是展示效果较差,生动反映核心价值观的视频不多,动漫相关文件更少。因此,开发普及大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数字博物馆优势可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数字博物馆是集中收集和研究核心价值观的展示机构,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可以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传播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研究,进行开发普及大众为目的,将最新的信息化技术,综合地应用于数字博物馆建设,通过数字技术将文本,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关的图片、视频、漫画、声音和其他媒介形式保存,并依托网络环境,为全国民众提供各种便利的服务。同时,可以以一些典型的人文、事迹为创作源泉,进行开发创意,从真人、真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大众从无形中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讲明白其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大家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来呈现,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动漫产业核心内容的积极优势,让知识与快乐结合,让文化与规范并存。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将不仅克服了传统展示在时间、空间和区域上的限制,还充分发挥了公众的巨大互动功能,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宣传的窗口,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以解决核心价值观传承与科学推广的关系,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信息,将储存展示与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信息流通。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成为互动的、有交流形式的、有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不是单一的宣传或理念灌输,而是你、我、他共同的方向和观念。

在信息时代,数字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传播的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博物馆,作为信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能够很容易地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相关知识与内容,并可以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机构,为数字时代人们学习、研究、探索提供重要途径。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利用博物馆资源研究,解决向公众展示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式不直接的问题,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向全国大众共享的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博物馆建设不只是为了开发而开发,而是在动漫文化中形成产业化原则,是推动文化传播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产业化开发,能较为便捷地带动大家,一起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大家轻松熟记这24个字,全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参考文献:

数字化的核心例4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动漫的关系

我国动漫及相关产业年产值巨大,对产、学、研,对教育、文化、网络及制造等传统产业均能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动漫产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拟以基础研究的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产业化运用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索,试图在较为严肃的纲领文件中寻找一种轻松的大众易于接受新的传播载体。另外,在动漫产业中探寻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意产品开发方式,以此把文献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产品化、产业化转变,探索不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式。总的来说,是以多种路径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数字开发思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支持和技术路径。

3 动漫产业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数字博物馆开发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而言,似乎是抽象的,甚至是虚空的,大家都觉得较难理解,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大家没有得到全面认识的平台及机会。根据目前大家都较为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那就是网络,我们可以运用动漫产业化元素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网络数字博物馆开发,以动漫媒介、数字媒介等形式来广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深入人心。

我国有许多数字博物馆已经上线,并且在发挥其主要功能,为科普文化等传播奠定了基础。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博物馆较少,往往只是一些简单的网页,并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示数量较少,具有交互功能的展示页面较少,甚至没有建设,在已建设的部分数字网页调查来看,其连接性较差,一些网页打开后没有图像,或是展示效果较差,生动反映核心价值观的视频不多,动漫相关文件更少。因此,开发普及大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数字博物馆优势可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数字博物馆是集中收集和研究核心价值观的展示机构,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可以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传播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研究,进行开发普及大众为目的,将最新的信息化技术,综合地应用于数字博物馆建设,通过数字技术将文本,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关的图片、视频、漫画、声音和其他媒介形式保存,并依托网络环境,为全国民众提供各种便利的服务。同时,可以以一些典型的人文、事迹为创作源泉,进行开发创意,从真人、真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大众从无形中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讲明白其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大家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来呈现,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动漫产业核心内容的积极优势,让知识与快乐结合,让文化与规范并存。

数字化的核心例5

数字媒体是近年来一个新兴产业,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其经济增长点仅次于IT产业,被誉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全国各地高校为应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需求,纷纷开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但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专业方向定位模糊,课程设置拼盘化”现象,导致学生缺乏专业核心技能,大多数毕业生并不能够胜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工作岗位。因此做好专业人才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能够切实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内涵与核心能力

《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给“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做出了解释:根据数字媒体创意设计,以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像图形技术、网络技术等为支撑,主要研究图、文、音、像等数字媒体的捕获、处理、存储、传播、运营管理,再现各个环节相关的技术,就是数字媒体技术。根据以上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定义和理解,可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分为数字媒体认知能力、数字媒体创意能力和数字媒体制作能力三大类。

数字媒体认知能力主要是对数字媒体的艺术审美、文化、传播等方面的认知,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础能力。数字媒体创意能力决定了数字作品的优劣,是数字媒体技术的灵魂。数字媒体制作能力包括媒体软件操作能力、程序设计与系统开发能力、媒体内容安全控制和相应的管理能力,是数字媒体专业的关键能力。

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突出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出来的人是否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需要市场对人才进行检验,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制定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下是对数字媒体技术主要制作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能力要求的分析,如表1所示。

严格来说,底置教寮际跞瞬诺呐嘌目标应是从认知能力、创意能力和制作能力多层次角度培养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但是,如果不结合高校自身办学特点和优势进行人才培养,必然会导致学生核心能力不突出、泛而不精。目前,开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院校可分为三类:理工类院校、文科艺术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

(二)抓住核心能力,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行业是一个融合了人文、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的新兴行业,所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综合全国高校数字媒体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多达50门以上。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学模式,来构建具有核心能力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知识课程体系。

根据跨学科的特点,应整合课程资源,确定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基本教学指导方针。在对学生进行三种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开展数字技术、交互技术、多媒体技术与人文修养、艺术创意等课程,如图1所示。

这种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教学计划不是简单的课程堆积,而是根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知识体系进行科学设置,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一方面兼顾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中人文艺术、技术和创意思维三个能力,对于每个方面能力的培养都单独开设了课程,保证了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这三种能力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各种能力均有相互的交叉,交叉部分也开设了课程,体现了能力之间的关联性。三者的交集为数字媒体创作与开发,着重培养学生将三者综合运用的能力,体现技术、人文艺术素养和创新性的统一。当然,各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优势,增加或更改其中的课程设置,使其适应市场需求,更具竞争力。

(三)校企协同,实现核心能力协调发展

为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实践型、应用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该尽可能多地与社会上的企业、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并与有较多联系合作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数字媒体企业机构里拥有大量成功经验的专家能手,高校要尊重他们的知识、技术,聘请他们为学生教学,指导学生实践,这样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数字媒体技能,也可使高校数字媒体教育与产业实现成功对接。

学校应成立学生创新实验中心,并配备相关的设备、设施、师资和资金等条件,学生可根据项目成立研究小组,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借助企业的实际项目展开工程实践训练,了解企业项目的实际开发流程,可提高学生的项目意识和项目规范能力,最终实现数字产品创意和制作能力的提高。

校企实践的协同,能解决“眼高手低”的顽疾,把天马行空的创意落地,增强严谨规范的工作能力,有利于核心技能协调发展。

三、结束语

此种设计是基于核心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尝试,针对专业核心能力对课程进行设置,强调课程之间的融合性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改进了以往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核心能力培养模糊、交叉学科课程意识淡薄等现象。其制定了以核心技能为中心的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迅速,而我国的数字媒体产业刚刚起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还处在探索阶段。从第一所高校开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至今已过去十余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希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能逐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数字化的核心例6

/谢晓

提起对数字校园的关注,西城区早在2008年就申报了北京市“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的课题。当时的认识是以信息化系统规划建设与应用为基础的,因此我们的着眼点放在信息化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功能结构这一层面。随着课题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启动,我们从市级项目专家培训中得到了新的、更丰富的体验。

我们认识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关注基础硬件、关注信息技术普及、关注单一应用等一般要求向一个全新的阶段迈进,以校园为载体的信息化综合应用逐步影响到学校的主流业务。在我们准备利用数字校园的契机,向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高地迈进的时候,我们迫切需要正确地把握在数字化环境下工作的新思路。可以说,数字校园发展过程正是办学理念与信息化建设思路相融合的过程。数字校园的设计需要以学校办学思想为指引,融合教育特色、改革目标、工作重心,择优选取对学校自身发展具有牵引作用的应用,达到适应学校未来发展定位的目的。

校级重点工作 当前阶段,我区参与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实验校已经完成了全面的规划设计。我们认为,学校当前应该选取一到两个能够体现学校整体数字化建设思想的核心应用。首先,论证选取的核心应用是否能够起到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其次,梳理出该应用的基本功能框架,从功能框架出发,辐射建构以学校应用为核心的数字空间,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交换与共享。通过梳理功能需求,将信息化建设从技术层面拉回到业务实现层面,逐步组建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化队伍和主导人才。

区级重点工作及思路 2010年底,我们完成了“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的结题工作。课题的研究触动了我们,但这仅仅是我区数字校园建设的第一步。我们的设想是将课题成果推广到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去,并继续发挥科研带动建设的效力。

尽可能地调动资源支持北京市数字校园试验校的建设工作,组织系列培训课程促使更多学校关注数字校园建设。

通过课题我们设计出区县数据交换平台方案的雏形,后续基于CIF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将成为我区推进数字校园的重点项目。

深化调研区内学校信息化工作实际需求,掌握教育信息化最新态势和发展方向,以整合、提升、发展学校信息化应用为目的,探究区县数字化校园规划方案。

(作者单位:北京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怀柔:“数字区县建设”也应成为

当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刘振林

数字校园建设曾经是在各区县没有教育专网、只有校园网时提出的建设理念,并在部分学校中实施建设,有些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整体上来看,彼时的数字校园在网络优势的发挥上存在问题,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学校“信息孤岛”。目前,北京再次提出数字校园建设,应该在建设思想和内容上不同于以前,那么,何不对数字校园建设的概念加以推敲呢?

数字校园建设的关注点不应仅仅限于校园。教育是一个体系,因此数字化建设的着眼点应该是教育的整体而非局部。网络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研究等教育单元联系起来,使之更加系统、科学。据此,我认为以区县为单元,整合教育需求,实施“数字区县建设”更为合理。

“数字区县建设”应成为当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区县管理的特征较为明显,需求具有同一性。在一个区县内,教育布局、教育投入、教育规划、管理制度、领导体制、人事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相对统一,区域特征明显,能够实现教育需求的整合。另一方面,北京市各区县教育专网为区县整体规划、建设和应用提供了网络基础环境。我们需要搭建出着眼全区的教育应用平台,创设深化着眼全区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

在数字化建设中,我们要解除思想认识上的禁锢。首先,要反思过去,比如,信息中心的概念、数字校园建设的经验与不足等。其次,要力求理解、搞懂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教育需要什么、要知道从事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需要什么、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什么,以需求带建设,将满足教育需求作为建设的目标。只有不断深入研究,才能敢于突破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再次,领导的认识是关键。项目资金支持只是表象。只有领导认识到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了,数字化建设项目才可以通过,资金才可以到位,软硬件建设才可以完成。当然,这只是刚刚完成建设初始阶段。领导还要带头组织、管理、应用数字化教育平台,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使教育管理真正数字化,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真正信息化、现代化。

(作者单位:北京怀柔区电化教育馆)

顺义:转变观念精心筹划推进应用

/张自江

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数字校园的概念是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深度而发展变化的,每个人对其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数字校园建设首先是要转变观念,从观念到建设直至应用都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盲目建设,只能事倍功半。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要在应用上狠下工夫,不能只做面子工程,切忌搞攀比,要在应用的实效性、便捷性、易用性等方面全盘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顺义区中小学2003年已全部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有较为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近年来有很大提高。良好的基础设施使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得以向更深层次、更高层次发展。这就要求数字校园的建设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挖掘学校特色,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发挥信息化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支撑作用,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校园。在建设实验校的过程中,我们计划取得经验后制定参考标准和规划,分步实施,逐层推进,使本区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全部建成数字校园,推进区域教育竞争力逐步提高。

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数字校园建设目标要围绕学校办学理念,注重学校特色,切合学校实际。二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关注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三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对现有应用系统进行整合,满足数字校园可持续、生态化发展的需求。四是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研究,及时总结,以服务为核心,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应用。五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坚持规范化、系统化、实用性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六是要具有超前意识,关注新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北京顺义区教育信息中心)

石景山:以人为本 构建服务性数字化校园

/施为民

我区实验小学荣幸地成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围绕建设核心、方向等问题在认识上各执己见。在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组织的相关培训中,专家精辟的分析与引领,拨云见日,清晰地勾勒出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轮廓,为我们指明了设计规划的方向,澄清了萦绕心头已久的困惑。

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基础教育将直接为人的生存和成长服务,是关乎心灵的教育,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快乐、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过程。因此,数字校园的核心设计理念应归纳为“以人为本”。

秉承这一理念,我们认为,数字校园的设计更应该关注教师、学生以及更多关心学校发展的人群,他们的实际需求决定着建设方向,是支持数字校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个完善的数字校园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核心、以数字环境为依托、以数字资源为基础的综合性服务体系,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校园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实体学校教育教学同步,打造极具生命力的虚拟学习环境。

实验小学是我区品牌学校,在规划、设计数字校园时,始终秉承“扬长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计划在2年~3年的时间内,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环境,建成支撑教学业务和学校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环境,实现学校95%以上的日常业务工作借助数字校园完成,积累至少一个学年的完整业务数据和资源,实现建立数字化工作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推进学校现有优势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实验小学数字校园的设计思路可以归纳为:围绕一个核心,指向三大主题,建设四个环境。一个核心即以“扬长教育”理念为核心,三大主题即扬学生之长、扬教师之长、扬家长之长,四个环境即教科研环境、育人环境、管理环境、服务环境。

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统一规范、软硬结合、继承发展、整合创新”的十六字方针,分三阶段逐步完成:第一阶段,建平台、建规范,逐步完善数字校园基础建设;第二阶段,以课题为引领,推动数字校园的使用;第三阶段,深化应用的尺度,拓宽应用的广度,使数字校园应用逐步常态化。

数字化的核心例7

一、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应用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已日益成为人们居住、生活、工作的主要空间,而政府传统的人工行政管理方式易导致管理疏松、效率低下、程序繁琐、权力分散、职能不明、信息闭塞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管理效能。正是在此背景下,一种崭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即数字化城市管理步入人们的视野。它通过整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视频监控、无线通讯等多种技术和各类业务平台,采用万米单元网格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创新信息收集、传输、处理、存储手段,实现主动发现、精确定位、远程管理、科学监督的城市管理运行模式,使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本文的研究对象武汉市江岸区位于长江西北岸,汉口东北部,是武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信息中心。为优化城市管理绩效,探索城市管理新模式,江岸区于2012年7月15日开始建设数字城管系统,打造“智慧江岸”,并于2013年4月顺利通过了由国家数字城管领导小组和省住建厅专家组进行的验收,获得了较高的认可。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系统构成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由呼叫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指挥子系统与监督子系统构成。呼叫子系统主要承担问题信息的搜集工作,其渠道包括电话投诉、视频上报与城管通上报等;管理子系统主要承担对问题信息的存储与处理工作,包括案件的分类存档、信息的协调传输等;指挥子系统主要承担对任务的分配与人员的指挥调派工作,如将案件调转给职能部门处理并根据反馈信息对工作加以调整等;监督子系统主要承担对案件的监督工作,包括对案件的受理、立案、对案件处理的督办以及结案等。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工作流程

江岸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问题受理、审核立案、任务派遣、任务处置、任务反馈、审核复查与结案等若干步骤。在问题受理阶段,监督中心对来自电话投诉、视频巡查和城管通上报的问题进行接收;之后进入审核立案对案件加以核实、分类并加以立案、建立案件信息档案;其后进入任务派遣阶段由监督中心将案件转发给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根据问题性质将其下派给担负有处理责任的具体职能部门,如城管局、房管局等;接下来进入任务处置阶段由具体职能部门对案件进行处理;同时进入反馈阶段由职能部门上报任务处理进度给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负责跟进督办;此后进入审核复查阶段,由指挥中心将任务处理情况转发监督中心,由监督中心对任务处理情况进行审核;最后进入结案阶段,由监督中心在审核通过后对案件加以结案并存档。整个流程一气呵成,各机构职能明确,体系严密。

三、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突出优势

(一)实现对城市问题的统一标准化管理

在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下,不同的问题由不同的职能部门单独负责解决,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协作与交流,也缺乏宏观上的控制与监督,因而会造成各部门相互推诿。引发管理领域的“公地悲剧”,或者形成“多头管理”、重复管理。而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下,由监督指挥中心统一负责问题的受理、立案、派遣、监督与结案,并建立了规范的工作流程,形成了终端统一化、过程多元化的橄榄形管理机制,有助于从宏观上合理调配管理资源,减少部门管理的缺位与交叉。

(二)实现对城市的精细化管理

城市由于地理空间庞大复杂,人员活动繁杂密集,因此单纯凭借人工手段很难实现对整个区域内信息的了解与掌控,因而容易出现管理死角与漏洞。而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下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我们可以从一张电子地图上便了解到城市各类管理对象的信息,并利用布控全区的视频监控系统即时查看当地状态;同时在网络管理法之下,由网格监督大队安排专员在固定时段于固定的网格区域内进行不间断巡查,从而使得对城市的管理更加细致与精确。

(三)实现对问题的快速反应与处理,提高工作效率

在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下,由于是由各职能部门负责问题的受理而又缺乏宏观上的监督,因此其案件处理效率相对低下。而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下,由于建立了独立的且职能专一化的监督中心与指挥中心,使得对问题的受理立案更加迅速,对案件的跟进监督也更加有力;同时数字通讯技术的运用也使得信息的交流传输更加快捷,从而使各机构间的协作更加顺畅,有力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现有问题

(一)专业人才缺乏

数字化城市管理一方面在很大程速度上要依赖于网格监督大队对网格进行巡查,然而目前的网格监督员多是由过去的安保人员转编构成,其能力、素质能否适应这一高度依赖数字科技的新模式值得怀疑,毕竟安保至多只是城市管理的一个局部方面,如果不能对各种类型的城市问题具备清晰的了解以及基本的处置能力,便很容易造成对问题的忽略与处置不当,影响工作效果。

(二)缺乏足够的行政权力

在整个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是任务的派遣,如果监督指挥中心缺乏足够的行政决断权力,那么职能部门很有可能产生推诿、拖延等排斥行为。尽管江岸区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直属于区政府办公室,有较高的行政地位,在其建设实践早期还是遭遇到了此类问题,直至后来江岸区政府下发了一号文件授予了监督指挥中心指派某个部门完成任务的决断权,才使得境况有所改善。然而,在许多其它地方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实践中,监督指挥中心仅仅是与其它职能部门平级的机构,甚至只是城管局的下属机构,那么它们在工作中所遭遇的阻力将会是可想而知的。

(三)自身的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

虽然当前江岸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加强对其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包括定位GPS轨迹、视频抽查与第三方考核等,但如何确保工作人员尤其是网格监督员的工作质量依然处于探索之中。由于网格监督员人数众多,加之城市问题本身具有随机性,因此如何科学衡量监督员的工作质量面临较大困难,而一个不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可能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整个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任志儒. 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

数字化的核心例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C-0012-04

在部级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课程及其资源建设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旨在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互动式、三维化教学模式,符合中职院校学生未来发展的路径,重点强调在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技能,符合当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建设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尤为重要。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利用校企合作模式等系统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对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数字化教学的创新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一)数字资源建设是中职示范校课程建设着力提升内涵的重要体现

中职示范校的建设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建设是重要内容之一,物流管理专业是参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其数字化资源建设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及课程建设不断深化内涵的重要体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将传统教材教学内容转化为多媒体教学材料,同时结合教学实际拓展延伸大量相关资源,多元化的虚拟教学平台扩展教学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加便利的学习条件,以直观、具体、形象的教学素材将课本知识呈现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及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加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更重要的是在模拟三维化数字教学资源软件中,能够以真实的场景将专业知识融合进去,以岗位工作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背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加强学生岗位技能的目标,帮助学生提升个人职业素养,为其职业规划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二)数字资源建设是改革与创新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物流行业的发展也不断加快,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中职院校热门专业之一,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专业性与广泛性,包含机械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需具备系统化的物流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对物品流通、运输、生产、销售、作业流程等各环节都应具备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对其自身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其在新形势下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以课程教学内容为载体构建三维化虚拟数字资源平台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教学体系的动态化、虚拟化、专业化,以大量的数字教学资源充实学生的头脑并锻炼其实践能力,是对传统教学的辅助与延伸,真正实现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因此,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加快向现代化教学模式转型是其自身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不断深化课程内涵,充分体现专业特点。

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

平台构建

三维互动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利用形象教学、互动体验、虚拟实训、真机实训及工厂实习作为主要桥梁,在教学平台内设置了资源教学、个案教学及师生互动等五大板块。

1.资源教学。对当前实行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开发,将其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以PPT、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三维动画及三维实训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课程教学实效。同时,根据课标撰写精品课程教材。

以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叉车实训为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叉车的总体构造时只能参照教材的平面照片介绍,学生无法全方位的从各个角度观察到内部构造细节;或者教师需要借助真实的叉车讲解,而学校的设备可能比较有限,就会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和约束,两种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中,能够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

2.师生互动。在师生互动中以具体课程内容的教案、实训、教学、练习考核等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答疑下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正确操作实训模拟练习,师生在互动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不仅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更能够提升教学实效。

3.学生实训。在学生实训模块中根据课程结构将具体内容细分为不同板块,针对各个板块设置训练内容,并提供操作提示,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

4.二次开发。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及实训成果进行自主操作练习,提高其实践能力。

5.个案教学。在资源平台的个案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和授课。例如,“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

步骤1.在目录区“教学案例”中添加子目录,在添加子目录的编辑窗口编辑名称,选择对应的专业、课程(名称: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专业选择:物流服务与管理;课程选择:物流;设施与设备)。

步骤2.点击“确定”按钮,目录“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即可添加成功。

步骤3.编辑“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点击“选择平台理论目录”,选择其中一个目录的内容,如“任务二.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实训演示”,等待内容加载,即完成“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的备课。

三、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推进策略

(一)成立专业组织,强化工作领导

部级示范校在重点建设专业内涵的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三方面着手,于2011年,成立了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协作会。“协作会”是一个在教育和人社等相关部门支持与指导下开展工作的校企合作组织,其主要功能是协作共建、交流共享、追求共赢,任务分担,成果共享,致力打造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为教育行政部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献计献策。“协作会”由13个专业协作组组成,13个重点建设专业的协作组,以胧痉缎5慕逃资源带动三星、四星级学校的教学水平,真正意义上实现职业教育水平的发展,其中包括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内涵的建设。

(二)加强规划设计,夯实质量基础

建设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战略合作的框架内,学校与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虚拟培训系统,即数字化教学资源。第一批建设共有6门核心课程;第二批共有七门核心课程,详见表1。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制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核心课程、制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根据课标撰写精品课程教材这一过程,实现了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初步开发,并投入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需求、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物流专业为目标,结合调研结果,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包括4个方面的实际岗位需求:国际物流、配运业务部、仓储业务部及信息客服部,有针对性地就培养初、中级物流人才,从三个角度着手构建三维数字化资源教学内涵,详见表2。

(三)加强多方合作,深化过程改进

通过组织全省各专业最优秀的教师、教学专家、行业专家等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省级示范教材、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由学校、企业、出版企业、软件公司等多方进行合作,打造最专业的职业教育精品教材和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专业教学的实际内容为依据,依托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载体功能,重点推动教师共同设计、校企合作、学校制度保障以及提升学生参与度作为建设途径。其一,由全省各专业最优秀的教师、教学专家等共同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中包括大量的专业素材,教师通过共同制定课程标准、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等突出核心课程的重难点,利用企业岗位实际素材、专题网站素材等充实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二,以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主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与IT企业,采集企业内部的操作视频、图片等作为软件开发的资源;其三,在资源建设中重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突出其主体地位;其四,在学校支持的前提下从制度方面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保障,从而促使这一长期性事业的顺利进行。

(四)注重成效导向,加强应用服务

数字化的核心例9

(二)构建数字化的生产模式烹调数字化生产与工程化接轨,负责设计菜单和菜、点配方的人员组成,可以是十几个、几个,甚至一个人。研究院人员的组成应包括营养学专业人员、烹调高级技师、面点高级技师、厨房设备技术人员,以及卫生、消防、中医学人员等组成。负责全国、全行业标准制订,理论研究,实践指导,专用定量的数字化设备的研发等。研究所、研究室负责单位甚至是个人饭店生产工艺流程、菜单及菜、点配方的设计等。菜单和菜、点配方的设计可以是市场化的,由专业部门(如烹饪研究院、研究所或设计室)编制、出版、发行,提供给市场;也可根据大多数客人的要求、原料情况、饭店定位水平等专门设计。星级以上饭店应成立自己的设计室,由1—2人专门负责本单位菜单和菜、点配方的设计,操作人员的培训,产品质量的检查。自己有的好处是灵活、花式品种翻新快,根据客人反映与要求不断修改、完善菜、点配方,淘汰过时的菜、点配方,不断创新,尤其是大型连锁店、快餐公司,更应具备自己的研究设计机构。小型饭店、食堂、小家庭等可到市场选购营养菜谱,从中选择适合的菜、点配方,先按配方工艺试生产,再不断根据客人和自己营养要求、口味等修改工艺。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在定性、定量、标准化、数字化的方法下进行,一切做到有数据可依。菜单设计人员或单位还应负责操作人员的培训、与客人沟通和意见反馈,以便不断提高设计水平。这样才能出精品、出名品。一个时期的精品,必须不断改进才能成为精品。精品的唯一标准是消费者的认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推广,正宗菜系也将淡化。数字化烹调技术的生产模式,以营养为基础和核心,以保护营养为手段,以合理营养为目的,与工程化生产方式接轨,它科学,易推广,几乎不要经费投入,仅是生产方式、生产理念的变化,它适用中式烹调饭店、小家庭等所有烹调领域。

(三)实施数字化操作应具备的条件1.转变观念近代科学技术和设备的不断革新,势不可挡地全面进入了中国烹调领域。经过刘正顺三十年的实验研究,在生物科学、化学科学和一切技术科学的支持下,中国烹调定性、定量、标准化、数字化操作技术(简称中国烹调数字化操作技术)已初步成形,它是以现代营养科学为基础的应用技术科学,是烹调科学的一场全面的革命,被人们所接受,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人们的观念。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小康社会的建设,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对“食”愈来愈讲究科学,重视营养。实践证明,中国烹调数字化的关键,是从业人员首先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烹调理念和方式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遵循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烹调尽早实现数字化。2.培训人员培训具有菜、点数字化制作工艺设计能力的烹调技师和按数字化工艺操作的厨师(即操作工)。首先,为现有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菜谱编写能力,又有一定实践操作经验的技师、厨师长,办工艺设计师培训班,使他们掌握数字化菜、点制作工艺编写能力、操作方法;其次,在现有厨师中,举办数字化操作培训班,使他们能掌握数字化操作技术。即将来的烹调操作工,可由烹饪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培养,或由有关机构组织培训,也可在烹调技师、高级技师指导下,在实践中培养。对人员的技能要求:红案厨师的技能,应熟练掌握初加工,刀功、勺功和数字化估量功及其相关名词、技术,能看懂菜肴配方;白案厨师应熟练掌握面团制作、馅心制作、成形与熟制技能及其相关名词、技术,能看懂面点配方,切配岗位掌握了刀工基本可以上岗,炉灶岗位掌握了勺功,数字化估量功,及相关应知内容可以上岗。

二、中国烹调数字化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早在1994年7月和1995年4月,钱学森教授曾预言,烹饪工业化将引发一场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产业革命,那就是将在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首先出现的产业革命。在1998年通过国家部级技术鉴定前的一次研讨会后,与会专家在写给部领导的信中指出:“刘正顺同志历时8年,不畏艰辛,自费研制的工作成果,为中国烹调逐步走上国际化、科学化、现代化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石,为中国烹饪若干重要成果转化为现代工业大生产准备了基础条件。”成果鉴定后,刘正顺又经过15年的研究,以传统烹调经验型、模拟化操作技术为基础,以组成食物原料营养成分的性质变化为理论,将传统烹调的以“味的享受为核心”转变为“以组成原料的营养成分为核心”,并以此为定性的基础,以其在烹调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为理论指导定量,以定性、定量、标准化、数字化和实录法为手段,对传统的烹调技术进行改造,使之发展成为合理化的理论,体系化了的技术,达到了科学化的要求,于2013年6月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烹调数字化工艺学》,从理论上以营养成分为对象,对数字化烹调技术进行论述,从实践中介绍了技术体系建立的方法。该书出版之后,又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于2013年12月之后,陆续出版了《中国烹调数字化操作技术》、《食堂炊事员数字化烹调手册》、《小家庭数字化烹调手册》。使有了菜谱可以做出菜来,也就是实现了工业化的生产,烹调中,先按营养要求设计菜、点制作工艺,再按工艺组织生产,从理论上建立起以营养为核心的数字化烹调技术体系。同时,在实践中以“盐城迷宗菜”作平台,用五十年前的厨房设备,建立起21世纪饭店、宾馆工业化生产模式,即由中式烹调技师,负责饭店菜单和菜、点工艺配方设计,厨师长行工厂车间主任职责,负责组织厨师生产。顾客认为“价廉物美,经济实惠”,满意度达95%以上,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进行数字化教学研究,一个大学三年制烹饪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烹调工作七年不能胜任炉灶岗位工作,数字化培训后,一个月即可胜任数字化体系下的炉灶工作。用数字化方法培养初中毕业生成为操作厨师,由过去的三年缩短到一年。2014年元月以《小家庭数字化烹调手册》作教材,用小家庭现有炊具,义务举办了首期小家庭数字化烹调技术培训班。一堂理论课,两堂课操作演示,每课3小时。培训后的信息反馈,学员基本掌握按手册提示做菜,并受到特邀教育专家的肯定,反映数字化烹调方法简便、易学,做出的菜营养好、味道好。食堂则根据其各自条件,现有厨房设备,就具体对象以《炊事员数字化烹调手册》为教材,为其编写一周的菜单,再进一步编写成菜、点生产工艺,后培训炊事员和组织生产。至此中国烹调中的饭店烹调,食堂烹调,家庭烹调,三大数字化生产体系建立,也为各式饭店、宾馆的餐饮部、餐饮连锁店,各式快餐店、小吃店等,为军队、工厂、学校、机关等各式食堂,为全国小家庭烹调数字化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培训提供了样板。

三、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一)彻底改变了传统烹调技术的以“味的享受或味为核心”,改变传统烹调方法的经验型与对烹调是艺术的定位,使其回归科学。

(二)确立食物营养第一的原则,它是亿万年人类进化,不断优选食物的结果,现代《食物成分表》的分析结果也得到证明,营养学家说,人吃食物就应该是吃营养素。

(三)确立中国烹调“以营养成分组成的原料为核心”,中国烹调中的一切变化都是物质———营养成分组成的原料自身或相互反应的结果,它同任何应用科学一样,必须用定性、定量、标准化、数字化的手段实现它的重复生产,即科学化生产。

(四)以营养成分为纽带,将研究食物性质、功能的营养学与烹调原料学、研究营养成分在烹调中变化的烹饪化学,研究食品生产工艺的烹调工艺学,面点工艺学,及生物学、生理学等用定性、定量、标准化、数字化的方法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使烹调与食品科技、食品工程成为一个科学体系,它们仅是手工生产与工业化生产形式上的区别,产品性质等上的区别。

(五)确立以原料所含营养成分、性质为基础,以其品种、产地、生长期、性状等为依据的定性方法。

(六)在定性的基础上,根据烹调需要,进一步对营养成分组成原料的性质它在烹与调过程中的变化因素等进行定量,并经过二十多年的试验,分析研究,确定了烹制的温度值,及调味的标准化方法与参数。

(七)在烹调过程中用标准化的手段规范一切与之相关的行为准则,为原国内贸易部编写了《菜肴配方编写标准》。

(八)烹调中的定性、定量、标准化的行为用数字相表示,一切技术信息以数字传输。从而使中国烹调达到科学化的要求。中国烹调生产方式的科学化,为中国烹调以营养成分为核心的定性、定量、标准化、数字化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立打下基础。在理论上于2007年4月在《世界餐饮》杂志发表了“用数字化烹调制作营养餐”。2013年6月出版了以营养为核心的《中国数字化烹调工艺学》,12月出版了以营养为核心的《中国数字化烹调操作技术》,及以营养为核心的《食堂炊事员数字化烹调手册》和《小家庭数字化烹调手册》。实践中以数字化操作方法为手段,建立起饭店模式的数字化操作体系,小家庭的数字化操作体系和食堂数字化操作体系。成果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将营养学用定性、定量、标准化、数字化的方法与烹调工艺学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以营养素为纽带将营养学、烹饪化学、烹调原料学、烹调工艺学、面点工工艺学等诸多学科联系在一起的应用学科,为21世纪中国饮食业的产业革命,为国务院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的实施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四、产生的主要效益

(一)数字化烹调对传统烹调以“味享受或味为核心”及操作方法处于技艺性的不可重复阶段进行改造。成为以营养成分组成的原料为核心,为纽带,用定性、定量标准化为手段。使营养学与烹调原料学、烹饪化学、烹调工艺学、面点工艺学、饮食营养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理论上完整,实践中达到科学可重复生产的要求,并与食品工程化生产接轨。

(二)数字化烹调以营养为核心,为国务院印发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指出的:改变我国食物生产还不能适应营养需求,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的并存,营养与健康知识缺乏,为保障食物有效供食,优化食物结构,强化居民营养改善提供了科学、切实可行的手段。若仍以传统以味享受或以味为核心,以技艺不可重复的操作方法推行纲要,很难落实到实处。

(三)确立中国烹调以营养为核心的理念,可提高人们的营养观念,让人们知道味是营养素的一种性质,它并无营养,但它可以促进食欲。以婴儿喂的第一口奶,和“三高”病人对高糖、高脂肪、高盐食品的排斥为例,告诉人们味观念后天的可变性,从而确立人们营养好,与味好的统一。

(四)数字化烹调技术,极大降低了中国烹调的技术难度,使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用传统方法厨师一辈子也难以掌握的油发干货技术,用数字化方法操作,一小时可终生掌握。火功菜也不复存在。既丰富了中式菜、点的花式品种,又保证的营养学家为人们制订的营养方案的落实,尤其是可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病人吃前算或吃后算提供了依据。可以做到根据不同人群如部队、工厂、学校、运动队食堂等单位,不同营养需求,设计工艺配方,做到“看人做菜”。也为居民家庭提高营养和烹调水平提供了捷径。家庭主妇按营养学家提供的营养菜谱做菜,不但保证了营养,同时提高了菜肴质量,品种。中国烹调以营养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必将极大提高我国人民“食”的科学水平,增进健康。

(五)促进营养学和烹饪化学工作者对食品成分在加工过程之中的变化规律的研究,为厨师能动地控制和变革烹调工艺技术条件和方法而奠定必须的理论基础,和掌握研究营养素变化规律需要的基本科学方法和技能,进一步按营养学的要求做到合理烹调。

(六)以营养成分组成的原料为核心的定性、定量、标准化、数字化技术是21世纪中国餐饮中,烹调工艺学围绕营养学为对象的一次重大产业革命,将使中国烹调的生产方法从技艺走向科学,走向工业化模式的生产,使饭店、食堂、家庭烹调等更加科学化、营养化、简单化,该成果的推广只是要求人们观念的改变,而不增加任何投入,仍使用原设备、灶具、工具惠及全体国民,走向世界,惠及世界民众,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七)树立顺应烹饪产业变革形势的理念。第一、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烹调数字化技术体系的变革有赖于先进的仪表设备,应实行开放型合作,协同创新,采用升级模式,在原有基础上按照标准化、数字化的要求,渐进式地渗透到烹调的各个环节,带动厨具、量具、专用设备、智能化仪表和家电制造业的发展,以满足烹调数字化操作技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这是烹饪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减少废气、垃圾,建立绿色经济。人力节省了,原料利用率高了,废品少了,成本也就降低了。

(八)运用信息技术,根据烹调生产与产品的特殊性,运用实录法,通过文字、录音、录像等手段,将实际操作过程记录下来,制成“软件”,形成工艺配方,提供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公共技术研发服务,以企业为主体,发展应用技术服务,拓宽服务渠道。

(九)变革和创新烹调人才培训体制和方式,大专院校四年制培养技师,第一年基础理论教学,第二年实习,第三年理论学习,第四年半年实习,半年毕业综合考核,发给大学毕业和技师证书。技工学校二年制培养厨师,理论、技术各学一年,毕业合格发给相应的厨师证书。技术分工:中式烹调技师、高级技师负责工艺设计、厨师负责生产,中国数字化烹调技术,极大地降低了烹调技术的难度,缩短厨师成才时间,降低厨师培训成本,提高了烹调人才的培养速度和质量。

(十)餐饮业根据饭店定位、特色、风味等情况制定菜单,并由菜、点配方设计人员,设计成菜、点配方,并不断根据季节、地域、人群变化,做到常做常新,经久不衰。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中小饭店各自在菜肴制作中有了标准,便于实际操作,进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可以企业为研发主体,开展应用技术服务,拓宽服务渠道,带动整个烹饪产业的发展。将使中餐厨房发生历史性变革,煤气大部分被电力替代,厨房炊具节能、环保、卫生,将大大降低厨师的劳动强度,技术要求,可改站着烧菜为坐着烧菜,增加了女性在厨房工作的机会,可延长厨师在厨房工作的工龄,提高厨师的素质。

(十一)国家、行业将建立数字烹调研究院、所,负责营养方面的研究,制定标准、法规,厨房设计、设备的生产等,单位成立烹调工艺设计室,负责菜、点工艺设计,新品研发,产品质量控制等。在保证菜、点营养的前提下,进一步满足人们适口者诊的要求,以促进食欲,变革饮食文化的内涵。

(十二)数字化烹调提倡,净菜进城,将部分餐厨垃圾留在田间作肥料,农民工留在家里就业,可减少城市就业压力。半成品工厂化机器加工,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厨师劳动强度,家庭主妇的技术难度。调料生产商、生产的产品应定性、定量、标准化,并应生产有区域性,针对性的红烧汁、糖醋汁等复合味调料,可直接应用予厨房,而不需要家庭主妇或炊事员自己配制。

五、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的比较

从目前掌握的技术信息看,西餐的快餐领域的“肯德基”、“麦当劳”,无论是原料的定性、定量,还是生产工艺的可重复性,都有很高水平,但它仅是几个菜、点。而中国烹调数字化操作体系,是涵盖所有中餐菜、点的制作,包括生产流程设计,与其相比难度更大,水平更高。以营养为核心的数字化烹调技术适用世界各式菜肴的制作,方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国内中餐领域,该技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是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一次变革与创新,营养与烹调两者结合,相得益彰,更好地服务人民。

数字化的核心例10

就目前来看,因为市场竞争的持续升温,企业里的重组以及品牌经营概念逐渐加快,模式化经营收到较好的效果。品牌及集团化连锁作为模式化经营的核心理念,在拓展及稳定客源、提升用户满意度、减少成本等方面有一定的竞争力。

未来的数字电视会发展成一项高新的数字视听商品,目前的数字电视服务体制和模拟电视没有显著的提升,还是要顾及到用户的一些需要去制定产品,针对这一特别的阶段中,要研究信息产业的特点,运营商要进行必要的控制,用高新的信息科技及产品服务去构建完善的数字电视未来的发展。

一、国内数字电视的发展背景

常规广播电视存在着很大的压力,电视数字化是其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同样也是一次革新。在国内,因为数字电视发展时间较短,现在还不是很成熟,因此一定要建设一个能够提供大量专业化频道的条件,用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全面的平移是一种不是收费频道为主的促进体制,有效的处理了内容空洞及价格上的束缚。

国内的数字电视主要是地面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等几类通道组合而成,因为我国现在是有线数字电视为核心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有线数字电视正在迅猛发展的环节,国内数字电视的徐萌发展主要是有线数字通道推动的。以后国内数字电视终端市场提升会以有线通道为核心实施发展,经有线数字电视的推动,卫星数字通道以及地面数字通道等也都逐渐的在发展着,在不断的扩大市场规模,国内的数字电视用户市场会在地面、有线以及卫星等通道进程中得到迅猛发展。从2006年起至今我国数字电视的用户增加了3.5亿之多,经推测截止到2016年,国内数字电视的用户市场将达到4.10亿户。通过这一数据我们可以总结出国内的数字电视市场有非常开拓的前景,也可以说是前途无量的。

二、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优势

所谓的数字电视可以总结为是数字信息技术的产物,其包括了以数字模式、交互性等特性,同时也将电视传播模式及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和现在收看的常规模拟电视相对比,数字技术的超高清晰度让数字电视不管是从画面还是音质都有恒大的提升。而且数字电视播出体系可以很好的节约频道资源。同时,因为宽带网可以顺畅地传播便捷的视频影像及清楚的声音,因此可以全面应用在一些行业之中,进行各种全面。

三、国内的数字电视未来的发展方向

伴随着欧美国家、日本、新加坡及中国先后开播了数字电视及强制性的实施模拟电视终结提案,数字电视领域正在迅猛的兴起,为了不错过这一可以不可求的发展机会,国内几个最大、最主要的数字电视开发企业及制造企业都在构建及设计个性化的性价比高的数字电视等相关产品,这些企业的核心方向基本能够分为以下几种:大屏幕、兼容数字电视标准、互联网DTV、支持更丰富的互联接口、高清化等。

四、发展前景

国际通信及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会推动所有电视广播产业结构的改变,数字电视是这一改变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伴随着电视广播的整体数字化,常规的电视媒体会在功能、技术上慢慢与通信以及信息方面的其余措施相互结合,因此完善全新的、规模大的数字电视体制。这一全新产业现在已逐渐的受到更多的关注,一些发达国家按照本国国情,基本制定出由模拟电视朝着数字电视转变的提议及产业指向。数字电视被一些国家视为21世纪的战略科技。其成为了继电信掀起IT潮之后的一个备受关注的重头戏。

五、总结

经分析研究总结出,电视数字化是电视进程长河中的又一次重大的革新。数字电视不仅仅是一个因设备、指标以及节目源等很多分析互相辅助与匹配的技术模式,还会对一些行业造成较大的影响且加速相关产业链的进程速度。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