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1 15:41:00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例1

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不断发展。2016年,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金税三期应运而生。但在“以票控税”指导下建立的,仅具备信息传递功能的互联网技术与基于数据库的传统记账、架构于传统发票流程体系的金税三期工程仍不完善。在此严峻形势下,革新化记账技术、升级化互联网技术的“区块链技术”悄然出现且渐成气候。2016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司成立了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团队,对“区块链技术与税收管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同年,20国集团(G20)报告作者JulieMaupin提出战略构想,“各国未来应果断在税收等重点领域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政策目标”。2018年8月10日,我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在深圳实现落地,开启区块链技术在税收征管模式方面的应用新时代。诚然,聚焦到税收征管模式,区块链技术潜力无限,但杜莉(2018)、郑毓文(2018)等学者指出,国内外区块链技术于税收领域的应用大都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尝试所获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支撑其规模化展开的准备尚未形成。因此,深入探讨区块链技术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尤其与我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的征管模式交契度,显得尤为必要。而全面考察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增值税税收征管的可能性、可行性,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仍属空白。为进一步优化我国增值税征管模式,本文将摸清增值税征管现状,引入区块链技术,将其与增值税征管中的主要问题联结,提出区块链技术在增值税征管方面的应用方向与预期效果。最后,辩证分析方案可行程度,致力于实现区块链技术真正应用于税收征管,完善现行体制。

二、我国增值税征管现状:基于金税三期

1.发票虚开。我国对增值税的征收管理基于发票扣行发票“虚开”。税务机关在发票管理中,因发票认证环节存在的缺陷及纳税人的刻意逃税心理等,导致处理临时经营、跨地区经营、特殊业务核算时存在监管漏洞,无法完全识别和制约增值税发票的伪开、虚开。

2.税源难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税源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也越强,税务机关对税源监控的难度随之增加。目前,税务机关对税源的预警监控系统对信息分析处理质量较低,单位内部的各职能环节之间的配合度低,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导致无法及时全面掌握税源信息。

3.纳税人纳税遵从度低。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的时期,税法制度仍不完善,税收流失问题较严重。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税收的流失率在15%以上。实现百分百的纳税遵从不仅依靠相关税法制度对纳税人的制约,更大程度上是依据纳税人对依法纳税是发自内心的认同。但这与纳税人的经济人属性冲突。

三、区块链技术在增值税征管模式中的应用设想

增值税征管模式应向以下两方面改进:系统内实时记录并共享通过验证的涉税交易与发票信息、实现增值税随交易自动结算。这恰为区块链技术的优势:难以篡改、共享账本、共享与激励与智能合约的具体体现。

(一)区块链技术在增值税征管模式中的应用设想

1.建立基于区块链难以篡改、共享账本的信息协同互通系统。交易数据需真实才能通过验证纳入区块,一旦进入区块便难以篡改并被共享。因此,链上所记录的交易数据为时间轴上的完整记录。在各部门实现信息全流程互通的情况下,利于完整科学的数据库的建立,形成对税源的高效调控。个人身份信息是其自身账本数据中独一无二的标志。基于链条信息环环相扣、层层互通的共享账本机制,税务机关能从整体角度把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区块链中时间戳技术使区块链上所有数据都经时间盖章,防止征税时点交错形成的信息割裂,不可逆的哈希算法保证了所有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即从交易开始到形成缴税义务,全部信息的生成均通过分布式账本实现实时监督认证,并且未经篡改。

2.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对接交互系统。智能合约主要是通过代码编辑实现一系列操作。一旦能够实现增值税发票管理规则在全链条上的自动覆盖,错开虚开增值税发票或再难以出现。交易记录的客观准确记录,在未支付金额的情况下,系统将难以进行下一“开具增值税发票”命令的执行。征纳双方间税款可直接承载于“区块链”这一载体进行支付清算,无需第三方。代替传统的增值税发票系统,形成的是买卖双方以及税务机关之间的实时共享合约。

3.基于区块链共识与激励的信用公示系统。引入区块链共识层中POS机制的税收征信体系,将纳税人加入到验证与评估之列,不再依靠于政府的单方面管控,形成共同参与公平公正、共同竞争、自检自查自我激励的效益行为。以信用等级及保持时间决定获取奖励的多少,形成长效鼓励机制。配合反向施压与硬性管控,能更加全面提高纳税人的自觉遵从度。

(二)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增值税征管模式的技术可行性

1.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对接交互系统。首先,区块链中的数据容量小且系统中的修剪节点和轻量节点并不需要储存完整的区块链数据。利用区块链可以克服数据存储空间的限制,实现海量涉税交易信息的收集。其次,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特点使交易数据可在对等网络中分散产生、传播后实现分散储存。可实现涉税信息的共享,克服增值税涉税交易在跨行业、跨地区、征管机关不同的情况下,涉税信息难以及时核对查验的问题。第三,区块链技术保证仅真实的交易数据能通过验证纳入区块,且交易数据一旦进入区块即具有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可实现增值税征管所需的对交易数据真实性的自动核查,通过时间轴上交易数据的全记录,建立更完整、科学的税收情报数据库,减少税收争议、提升税收征管水平。第四,区块链技术与智能合约结合后,各节点可根据一定条件进行合约验证,在达成共识后,合约可自动执行。可实现电子发票自动开具、增值税应纳税额自动核算和清算。从而进一步节省征纳双方的成本,防止开票后避税行为发生,减少税收流失。

2.建立基于区块链难以篡改、共享账本的信息协同互通系统。区块链技术使各个交易方之间需要交流的信息通过分布式账本记录,相关方之间通过分布式账本传递对等信息,相关方之间不再需要依赖于中间机构,可以直接对信息进行查看和维护。信息修改履历记录在区块链上,具可追溯性。

3.基于区块链共识与激励的信用公示系统。利用POS机制,纳税人的信用数据可看作POS中的币龄。依币龄大小与信用等级,决定是否产生下一个区块。每个纳税人可依靠自己的信用等级进入系统,竞争产生新区块的权利,获取奖励。个人信用等级决定创造新区块将会获得多少奖励,持有代币时间越久,币龄越大,保持高信用等级时间越长,收益越大。结语综上所述,区块链与我国增值税征管模式创新的要求在理论上相适应,尤其是其独特的构想和技术,对完善我国增值税征管体系有突出优势。涉税信息的及时更新,涉税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税收争议等一系列税务征管的疴疾,在区块链的介入后有望得到解决。必须指出,区块链作为一项新生的战略产品,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应被给予更多的关注。在我国增值税体系错综复杂,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并存的情况下,区块链在增值税全领域普及雨技术上具较大难度。如何推动区块链与增值税税收征管模式协调并进,仍待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杜莉,郑毓文.应用区块链技术推动我国增值税征管创新:机制分析和方案设计[J].税务研究,2018(06)

[2]范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房地产业税收征管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8.

[4]张之乐.以区块链技术促进纳税遵从的设想[J].税务研究,2017(12)

[5]李林军.二十年税收征管改革回望.中国税务,2014(01)

[6]蒋润祥,魏长江.区块链的应用进展与价值探讨[J].甘肃金融,2016(02):19-21.

[7]袁勇,王飞跃.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自动化学报,2016,42(04):481-494.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例2

区块链技术最早诞生于2008年,其表现形式为比特币。到了2014年,比特币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其背后的技术――区块链却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从定义来看,区块链是一种新型去中心化协议,能够安全地储存各类交易数据,且这些信息不可伪造和篡改,可以自动执行智能合约,无需任何中心化机构的审核。从整个金融领域来看,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节点,也有望促进现有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制度的改良。

一、区块链特征概述与不足

(一)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征

总体来说,区块链技术的特征包括去中心化、非对称加密、可信赖、时间戳和智能合约五个特征。

去中心化指的是不存在中心化的管理机构,所有的用户都可以基于分布式的结构体系记录和验证数据,这也是区块链技术最显著的特点。区块链技术让所有个体都有成为中心的可能,因此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金融中介的中心地位,从垄断性的强中介转化为开放式平台。

非对称加密指的是区块链采用的现代密码学技术。区别于传统加密方式,这种加密算法的“密钥对”是非对称的,所有的参与者都可以用公钥加密一段信息,而只有信息的发送对象才能用私钥进行解密。这类现代密码学技术使得信息的私密性得到了保障,也使特定的人能够接收到信息。

可信赖指的是区块链技术中交易记录的真实性。在区块链中,修改交易记录相当困难,若无法得到51%的人的认可,修改就没有意义。此外,区块链实际上是以数学方式解决信任问题,参与者不需要知道交易对手的信用水平,不需要第三方机构进行担保,只需要信任一套共同的算法即可。

时间戳指的是参与者都可以在每个区块上盖上一个时间戳,以说明信息是何时写入的,以此构建出一个可以追本溯源的大账本,可为每一笔交易提供查找功能。这样便构建了一套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数据库。

智能合约满足了一些无法预见性、非常规的交易需要,保证区块链能够持续生效。这套智能合约具有可编程化的特点,能够控制各项限制条件,省去了法律约束的成本。

(二)区块链技术的不足

首先,区块链技术需要海量的存储空间。区块链记录了系统由始至终的每一笔交易,并且每个参与者都可能在各个时间节点记录数据。在每个节点的数据都需要实时同步的情况下,存储压力和网络传输压力较大。对存储空间的容量要求可能会成为制约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

其次,区块链技术需要高能耗,其电力和硬件成本不可忽视。

最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抗压能力较强的整体系统。在金融领域,如果每秒交易量超过系统的设计容纳能力,交易就自动进入到排队等待状态,造成用户体验的下降。

二、区块链在保险行业的应用展望

(一)区块链带来保险交易双方的交互性

区块链智能合约的个性化和可编程化能够实现保险合同在分布式系统下的自动和自执行,极大地提高了保险交易双方的交互性。在保险交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需求不同,交易模式多种多样,所满足的交易条件也千差万别。智能合约则大大降低了传统合约修改的法律和时间成本,其可编程化能够随意给交易合同添加限制条件,满足了不同的人对保险条款的不同需求。此外,区块链的分布性使得系统可以根据智能合约实际执行情况不断地实现自动重置和修正,保证模型实时客观地反应实际风险情况,合理调整赔付资金池,确保风险的可控性。

(二)区块链带来保险互助新模式

在区块链中,传统保险机构不再是强中心,相反,保险交易的每个参与者都可能是中心。这种“点对点”的互助保险平台,类似于一个个去中心化的组织,能够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安全可靠地在预先设定的业务规则下,以一套固定模式自动运行。在这种模式下,保险公司的角色已不再是传统的风险吸收者和处理者,而是变成了风险资金池的管理者。最终,保险可能演变成去中心化的自治型保险,市场中各方在业务规则下各尽其责,打造一个透明、可信任、满意的保险社会。

(三)区块链带来监管模式的改变

国际金融危机加大了金融机构对自身业务的监管,传统的保险监管需要较高的合规标准和内控要求以降低风险,这大大增加了保险公司的成本,也限制了监管效率的提高。然而,风险水平却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有效监管的形势依然严峻。在区块链技术下,监管模式将发生改变,有望以技术监管取代传统的制度监管。区块链采用的是多方验证的交互式共识平台,能够促进保险平台的自我监管,其信任机制大大降低了弄虚作假的可能性。交易参与者在各个节点都可以对保险业务进行参与和审批,监管将只需要对相关技术和平台进行查漏补缺即可,确保系统中的任何计算机都无法欺瞒系统。

(四)区块链带来保险行业的新突破

传统的保险受到地域限制,只能在线下当面进行,其发展速度受到制约。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则实现了基于全网共识机制的跨区域的信息和价值的交流,模糊了地域限制,全球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得到了强化,尤其是打破了信息的不对称性。此外,区块链的“时间戳”功能完整记录了交易过程,扩大了影响范围,缩短了时间周期,使得保险期限得以更加灵活,由此可以开发出更多保险产品,大大促进了保险行业的发展。

三、结语

目前,区块链技术尚处于早期理论阶段,各项应用还刚刚起步。然而,我们无法忽视区块链技术可能给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的变革。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再细分到保险领域,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可能会对传统保险行业的模式带来创新甚至颠覆,区块链的新型智能合约、信息和数据加密方式等也有望对保险行业进行改进,加快行业运作效率,从而使得保险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峰.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前景分析[J].智富时代.2016(5):25-27.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例3

区块链技术最早诞生于2008年,其表现形式为比特币。到了2014年,比特币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其背后的技术――区块链却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从定义来看,区块链是一种新型去中心化协议,能够安全地储存各类交易数据,且这些信息不可伪造和篡改,可以自动执行智能合约,无需任何中心化机构的审核。从整个金融领域来看,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节点,也有望促进现有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制度的改良。

一、区块链特征概述与不足

(一)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征

总体来说,区块链技术的特征包括去中心化、非对称加密、可信赖、时间戳和智能合约五个特征。

去中心化指的是不存在中心化的管理机构,所有的用户都可以基于分布式的结构体系记录和验证数据,这也是区块链技术最显著的特点。区块链技术让所有个体都有成为中心的可能,因此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金融中介的中心地位,从垄断性的强中介转化为开放式平台。

非对称加密指的是区块链采用的现代密码学技术。区别于传统加密方式,这种加密算法的“密钥对”是非对称的,所有的参与者都可以用公钥加密一段信息,而只有信息的发送对象才能用私钥进行解密。这类现代密码学技术使得信息的私密性得到了保障,也使特定的人能够接收到信息。

可信赖指的是区块链技术中交易记录的真实性。在区块链中,修改交易记录相当困难,若无法得到51%的人的认可,修改就没有意义。此外,区块链实际上是以数学方式解决信任问题,参与者不需要知道交易对手的信用水平,不需要第三方机构进行担保,只需要信任一套共同的算法即可。

时间戳指的是参与者都可以在每个区块上盖上一个时间戳,以说明信息是何时写入的,以此构建出一个可以追本溯源的大账本,可为每一笔交易提供查找功能。这样便构建了一套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数据库。

智能合约满足了一些无法预见性、非常规的交易需要,保证区块链能够持续生效。这套智能合约具有可编程化的特点,能够控制各项限制条件,省去了法律约束的成本。

(二)区块链技术的不足

首先,区块链技术需要海量的存储空间。区块链记录了系统由始至终的每一笔交易,并且每个参与者都可能在各个时间节点记录数据。在每个节点的数据都需要实时同步的情况下,存储压力和网络传输压力较大。对存储空间的容量要求可能会成为制约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

其次,区块链技术需要高能耗,其电力和硬件成本不可忽视。

最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抗压能力较强的整体系统。在金融领域,如果每秒交易量超过系统的设计容纳能力,交易就自动进入到排队等待状态,造成用户体验的下降。

二、区块链在保险行业的应用展望

(一)区块链带来保险交易双方的交互性

区块链智能合约的个性化和可编程化能够实现保险合同在分布式系统下的自动和自执行,极大地提高了保险交易双方的交互性。在保险交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需求不同,交易模式多种多样,所满足的交易条件也千差万别。智能合约则大大降低了传统合约修改的法律和时间成本,其可编程化能够随意给交易合同添加限制条件,满足了不同的人对保险条款的不同需求。此外,区块链的分布性使得系统可以根据智能合约实际执行情况不断地实现自动重置和修正,保证模型实时客观地反应实际风险情况,合理调整赔付资金池,确保风险的可控性。

(二)区块链带来保险互助新模式

在区块链中,传统保险机构不再是强中心,相反,保险交易的每个参与者都可能是中心。这种“点对点”的互助保险平台,类似于一个个去中心化的组织,能够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安全可靠地在预先设定的业务规则下,以一套固定模式自动运行。在这种模式下,保险公司的角色已不再是传统的风险吸收者和处理者,而是变成了风险资金池的管理者。最终,保险可能演变成去中心化的自治型保险,市场中各方在业务规则下各尽其责,打造一个透明、可信任、满意的保险社会。

(三)区块链带来监管模式的改变

国际金融危机加大了金融机构对自身业务的监管,传统的保险监管需要较高的合规标准和内控要求以降低风险,这大大增加了保险公司的成本,也限制了监管效率的提高。然而,风险水平却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有效监管的形势依然严峻。在区块链技术下,监管模式将发生改变,有望以技术监管取代传统的制度监管。区块链采用的是多方验证的交互式共识平台,能够促进保险平台的自我监管,其信任机制大大降低了弄虚作假的可能性。交易参与者在各个节点都可以对保险业务进行参与和审批,监管将只需要对相关技术和平台进行查漏补缺即可,确保系统中的任何计算机都无法欺瞒系统。

(四)区块链带来保险行业的新突破

传统的保险受到地域限制,只能在线下当面进行,其发展速度受到制约。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则实现了基于全网共识机制的跨区域的信息和价值的交流,模糊了地域限制,全球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得到了强化,尤其是打破了信息的不对称性。此外,区块链的“时间戳”功能完整记录了交易过程,扩大了影响范围,缩短了时间周期,使得保险期限得以更加灵活,由此可以开发出更多保险产品,大大促进了保险行业的发展。

三、结语

目前,区块链技术尚处于早期理论阶段,各项应用还刚刚起步。然而,我们无法忽视区块链技术可能给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的变革。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再细分到保险领域,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可能会对传统保险行业的模式带来创新甚至颠覆,区块链的新型智能合约、信息和数据加密方式等也有望对保险行业进行改进,加快行业运作效率,从而使得保险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峰.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前景分析[J].智富时代.2016(5):25-27.

[2]王和,周运涛.区块链技术与互联网保险[J].中国金融.2016(10):74-76.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例4

区块链与新文化经济的创新性特征

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的核心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前,以创新和创业为特征的文化产业业态既符合国家“双创战略”,也符合经济新常态的一般规律,所以尤其受到业界的重视。新文化经济发展中,区块链将在以下两个方面影响其创新性。

第一,去中心化思想推动文化治理创新。区块链技术是不是去中心化是有争议的,但至少对现有僵化的中心化模式提出了挑战。区块链能够建立一种弱中心、小中心集群,从而结束现有的中心化模式僵化、专制、笨拙的文化治理方式。区块链源于P2P(点对点、端对端)的网络技术思想,为文化治理这一重大命题提供新的视野。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以及文化消费者都是文化治理结构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旧的治理体制下,越向下越不具备治理权,但这种情况在互联网生态下开始改变。互联网经济环境下,文化主体更加分散,文化禀赋差异化更加明显,社会化文化自治势在必行。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被认为是区块链版本的重要形式,这是一种区块链技术平台支撑的治理模式创新,它不需要通过原有的中心实现有限度的社会自治。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仅为文化治理提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也契合了新时期文化治理的新特征。

第二,去中介化思想推动文化商业模式创新。“中介”在社会分工时代的巨大进步,在传统商业社会中具有提高经济效率的作用。在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中,中介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种“不可替代”可能将成为历史了。文化商业生态原本通过可信的中介建立系统化的信任机制,但当中介成为一种垄断,“去中介化”反倒成为提高经效率的新诉求。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系统,每个节点能够不再通过中介实现交易,将文化产品流通和交易体系彻底扁平化,这将引发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变革。目前互联网线上交易仍旧是“强中介”模式,区块链实现的是“去中介”或“弱中介”模式,充分降低中间成本,更多实现文化生产者的利益。

第三,分布式思想激发创意阶层的创新动力。文化生产不仅限于文化产业领域,同时存在于泛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各个领域,共同构成了文化生产的巨型生态圈。文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包括生产(产生版权和其他权利)、交易、传播、流通、消费等,同时存在个性化和非标化特征。分布式是区块链技术的主要思想内容。信息和数据在区块链系统中分布式储存、分布式传播、分布式记账,并通过“代币”等激励来建立市场民主机制,而不再集中于某个中心的数据库或账本。分布式思想是“古老”而新鲜的思想,各个主体基于自有节点的能力决定参与民有、民治的深度,共同维护系统安全和利益,这种思想非常契合文化生产的特点。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文化生产的个性化、非标化特性得以保留,创意者阶层得以维护。同时,分布式技术有可能解决文化生产非标化与工业化的矛盾,形成文化生产的后工业化新特征。

区块链与新文化经济的要素性特征

要素性是新文化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文化”以要素的形式作用于经济发展本身,而在微观经济层面体现为一种权利。这种权利是知识产权,是版权,是任何一种可评估有价值的增值能力。科技和文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双动力,但文化动力到底如何实现其价值?笔者曾提出,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比较形而上,那么文化的要素性不如从产业的文化动力问题入手,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反复使用的边际报酬递增的要素投入已经受到产业重视。在这种产业实践中,区块链可能发挥的空间更加广阔。

第一,区块链的集体维护思想促进知识社会构建。区块链主要通过在数据层的加密技术和时间戳来实现数据和信息的不可逆和不可篡改。《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版)》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产权已成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互联网应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沿阵地,但当下的互联网生态里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严重,网络著作权官司纠纷频发,侵蚀原创精神、行政保护力度较弱、举证困难、维权成本过高等问题成为内容产业的尖锐痛点。”区块链以分布式、加密技术和时间戳实现不可逆、不可篡改,体现了区块链集体维护的思想。这是从业者最为感兴趣的一点,因为这与每个人的自身权益紧密相关。我国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已经20年,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确权和知识产权的有效利用。知识经济的重要矛盾是知识产权和知识外部性之间的矛盾,区块链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路径。根据许多区块链研究专家的判读,除了金融领域,知识产权领域可能是区块链技术最具社会影响的领域。

第二,价值互联思想推动文化金融变革和文化产权价值化。互联网从信息互联到价值互联是一种本质的飞跃,这使得区块链与金融体系关系密切。区块链能否实现价值互联目前还受到怀疑,但随着区块链项目的纷纷落地,价值互联已非遥不可及。区块链使文化生产领域和文化金融领域的价值传输具有了可靠的一种共性技术和“基础设施”。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金融模式开发将利用区块链进行变革,这是区块链实现价值互联网转型对文化领域的直接影响。同时,互联网文化金融也将有具有文化领域特色的独特价值互联体系。区块链系统下,每个参与主体的相关数据都有了明确的所有权、使用权、交易权,区块链服务每个环节并提供共识评价场景建设、消费参与、众创众包众筹等等平台,文化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能产生价值(形成数字资产)。

区块链与新文化经济的融合性特征

新文化经济的第三个特征是融合性,这一特征非常明显地体现在泛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上,文化产业的边界越来模糊,在非文化产业领域文化所带来的增加值日益明显。

2014年3月,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数字创意产业”成为五大产业或五大产业群之一。这两个文件是与文化产业融合直接相关的最重要的政策风向标。

区块链如何影响产业融合性,是否能加速产业融合,还需深入观察和探讨,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在区块链视角下,突破产业边界首先是产业语境统一化。区块链的分布式、去信任和集体维护的特性,首先实现主体的话语权,各个主体具有共同治理的权利,那么不同产业领域将极大消除语境的壁垒。

在数字技术方面,区块链技术作为互联网甚至物联网的底层技术,将充分保障数字技术开发者、使用者、消费者的权益。唯有数字技术领域各方权益得到保障,才能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例5

区块链科技金融领域重要的底层基础设施之一,拥有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可追溯等特征,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国仕资本研究协会特邀研究员李高阳对《经济》记者表示,在艺术、司法、传媒、零售、医疗等领域均有探索和应用上的突破,除了数字货币,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极为广泛,跨境支付结算、借贷、证券交易等。当然,还有供应链金融。

在美国,常见以联盟的形式做区块链,比如金融方面有R3联盟,技术方面有IBM Hyperledger技术联盟。而中国除了金融领域,也不断在尝试区块链与供应链领域的结合。比如为了推广区块链技术,2017首届科技金融国际峰会的“区块链的金融应用”专题论坛上,成立了国内首家供应链区块链联盟,这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供应链行业的区块链联盟。

3月7日,互联网金融公司点融网和富士康旗下金融平台富金通共同推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创造出来的数据库――“Chained Finance”区块链金融平台。这一步步的尝试无疑是人们在期待区块链技术可以给供应链产业带来改善。那么,区块链+供应链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上海文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杨宏涛认为,区块链主要解决供应链金融中的两个痛点,一是数据安全和隐私的问题,二是数据获取成本问题。

供应链金融主要是由供应链业务数据驱动进行风险评估,目前各个金融机构主要做法有两种,一是核心企业承担责任,二是对获取供应链金融的全量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对第一种方式核心,企业往往不愿意承担全部的风险责任,第二种方式,金融机构承担风险,就必须掌握供应链业务过程的全量数据,进行风险分析。但核心企业往往担心数据的隐形性和商业机密,不愿意提供对应的全量数据。而区块链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多方确认来完成业务真实性的问题。

杨宏涛还告诉《经济》记者,区块链技术有望构建行业的数据业务真实性验证的统一方法,同时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业务协作上也能广泛地应用,让各个金融机构不需要仅仅是为了供应链金融去一一对接核心企业,而是可以通过行业的区块链网络进行业务真实性的确认,降低金融机构的成本。

不仅如此,李高阳也告诉《经济》记者,区块链与供应链的“碰撞”,将产生“降本、提质、增效”的“火花”,深度融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一步解决链条中“信息孤岛”问题。

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始终存在对核心企业的依赖,这是中心化的模式。而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的显著特征,能够解决链条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完整和通畅,提升各个主体整体的信用资质,建立分布式的信用体系。区块链技术还有公开透明可追溯的特征,能够实现链条各个环节的共享信息透明,重塑信用体系,降低信用风险。

易观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师张宁对《经济》记者表示,区块链还是一种记账技术,不能被人为篡改。易观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李子川也表示,区块链去中心、不可逆的特征保障了交易的透明性与安全性,在供应链金融领域中,能起到提升交易效率以及降低对账、清结算等成本的作用。

比如说在银行有存款,这笔钱可能会因为银行内部的机制不完善或缺乏监督而被卷走,但用区块链技术可以证明这笔钱的所有权是你的,不能被逆转,别人想改也改不了。

数据是融资关键 技术安全待提高

在理论上,区块链技术应用到供应链金融将极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难点和痛点,但目前国内的区块链技术仍需要实践检验,效果也有待观察。而从供应链金融的市场情况来看,目前国内的区块链技术真的能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吗?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在于两方面,一是融资难,二是融资贵。在张宁看来,融资难是因为商业银行不愿意将款项贷给中小企业,因为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有很多大型的企业或者国有企业的安全性非常高,资金的需求量也非常大,所以中小企业不太容易拿到钱;融资贵的问题是传统企业拿不到钱就会通过其他途径拿到钱,而民间借贷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区块链技术未来肯定是可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的。”乐商云集CEO张宇焱对《经济》记者称,企业融资的关键是有]有数据,“不是说银行不想给企业贷款,而是因为没有数据,金融机构的风控模型很难建立,所以就导致坏账比较多,没办法给金融产品定价。区块链解决了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真实性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它的金融服务也就顺理成章了。”

另外,通过区块链技术,则有希望将传统的1+N 模式的供应链金融扩展到M+N 模式的供应链金融。杨宏涛表示,让核心企业不需要专门为供应链金融而做供应链金融,而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业务中,自然获得供应链金融服务,才能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运用不会一帆风顺,面临的困难也有很多,如何发挥好区块链+供应链的作用也是业内共同探讨的话题。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例6

近年来,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领导者。绿色金融作为广义金融家族的一员,区块链技术对其发展必然能够提供创新变革的动力。同时,绿色金融发展进程中又面临着很多独特的难题,比如信息不对称、覆盖规模要求高、评价更困难、监管挑战性更大等,在应对和解决这些难题方面区块链技术同样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系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瞻方面,尤其是在传统金融、数字货币等领域。而针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前景,国内外尚没有相关研究。本文将以区块链技术优势和应用现状为基础,探究如何更好实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为核心,创造性地分析区块链技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前景。本文一方面能够为日后研究区块链技术如何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能够对我国推动区块链技术进入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绿色金融健康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及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目标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

Salazar(1998)认为,绿色金融是指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金融创新。Gowan(1999)认为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探讨绿色经济的资金融通。《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认为绿色金融是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生态环境及保护生态多样性,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俞岚(2015)认为绿色金融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绿色增长和绿色治理水平,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应用为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投入的金融活动的总称。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绿色金融是在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参与下的,以保护环境、促进绿色发展为核心,围绕相关“绿色”项目开展的金融活动以及创造的金融形态的总称。

绿色金融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信贷是指将信贷准入门槛和执行标准建立在国家产业和环境经济政策的基础之上,充分结合企业的环保实践决定贷款发放。绿色信贷特点在于将商业银行贷款政策与社会责任紧密融合,构建惩罚-激励机制。绿色保险是为分散企业投资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风险而设立的保险类型,因此也称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造成的污染事故对第三者的损害应承担的赔偿和治理责任为标的的保险。绿色证券是指核查上市公司环保政策并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据此在上市公司在进行债券、股票融资时设立环保门槛,促进上市公司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此外,绿色金融还存在绿色风险投资,绿色基金等金融形态。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目标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进程却比较迅速。近年来,中国绿色信贷飞跃发展,目前有接近十万亿元被列为绿色贷款,已成为全球绿色金融领域中仅有的三个建立了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经济体之一。在绿色债券方面,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占全球同期发行绿色债券的45%。2016年9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开启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新征程。“十三五”期间,我国绿色金融融资的规模预计将达到8.5-9.0万亿元。但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又存在诸多瓶颈,比如信贷体制机制不健全、标准不完善,监管商业银行及企业绿色项目难度大,环保项目投资额高、利润率低,缺乏绿色金融发展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等。

若要实现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持续推进绿色金融领域变革创新势在必行,而区块链技术将极有可能成为推动这种变革创新的核心力量。因此了解区块链技术的基本优势以及应用现状能够为深入分析区块链技术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影响奠定良好基础。

二、区块链技术的特征及应用现状

(一)区块链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优势

2000年起,互联网上构筑了庞大的应用系统,但是这些应用均基于庞大的单一中心结构,从而导致了信任缺乏以及中心维护成本高、抗毁性差等问题。而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区块链技术依靠密码学和巧妙的分布式算法,用数学的方法,而不是依靠第三方中心的协调,使参与者达成共识,保证交易记录的存在性、合约的有效性以及身份的不可抵赖性。这也就意味着区块链技术能够实?F应用层面的多中心化、去中介化,其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系统结构能够保证近乎零成本,而“互联网+区块链”则可以将传统互联网改造成为价值互联网、可信互联网。具体来说,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征为:记录安全(可追踪历史,防止篡改,不可撤销);多方共识(共识算法建立信任,不依赖人和机构信用,多中心民主机制);算法开放(开源算法,可扩展)。

区块链被认为是互联网以来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因为它可以解决任何两个人之间信任与价值的低成本可靠传递问题。从社会政治经济层面看,区块链的意义在于大大增加了物理及虚拟世界的流动性,其去中介化的本质导致了交易和运营成本的大大降低。从政府监管角度看,区块链底层技术带来的智能化可信任流程能够防止各种记录、交易处理、清算结算环节的欺诈与人为操控,区块链本身的时间有序可追溯性可帮助监管层鉴别发现违规操作。目前为止,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实现信任和与价值低成本传递的最好方案,是计算模式的颠覆式创新,是互联网的必然演进,并且很可能在全球范围引起一?鲂碌募际醺镄潞筒?业变革。

(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现状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引起了政府、社会以及企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区块链技术是一项可选的技术,中国人民银行部署了重要力量研究探讨区块链应用技术。蚂蚁金服在以公益为代表的普惠金融场景中利用区块链解决信任缺失的问题,中信银行组织举办区块链与金融创新研讨会推动区块链与金融融合创新。

目前区块链技术业已全面进入以智能合约、虚拟机、去中心化应用为主要特征的2.0时代。区块链起初进入公众视野是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随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从单一的数字货币应用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除了金融服务领域,区块链正在被应用于物联网、政府公开信息、电子证据、数据安全、供应链管理、智能制造、社会公益等领域。随着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的不断深入,以智能合约、DAPP为代表的区块链2.0,将不再仅仅只是支撑各种典型行业应用的架构体系,而是在组织、公司、社会等各种形态的运转背后,可能都能看到区块链的这种分布式协作模式的影子。区块链技术可能应用于人类活动的规模协调,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人大胆预测人类社会可能进入区块链时代,即区块链3.0。

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特征和优势,为分析其为绿色金融带来变革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区块链技术在部分领域的现有探索,则为探究区块链技术如何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区块链技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

金融领域是区块链技术开始应用并真正发挥作用的第一个领域。由于其所具有的高可靠性、简化流程、交易可追踪、节约成本、记录安全、多方共识等特点,区块链具备重构金融领域基础框架的潜力。而对于绿色金融来讲,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够像对传统金融那样重构其基础框架,而且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很多天然优势恰恰能够解决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和独有的行业痛点。从长远来看,将区块链技术引进绿色金融领域具有光明前景,将有可能真正给绿色金融发展带来创新性变革,从而助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的实现。

(一)降低信用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积极性

绿色金融领域相比传统金融而言,项目投资额度更大,投资回收期更长,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新兴绿色产业不确定性更大。这些造成绿色金融领域信用风险更大,比如商业银行发放绿色信贷的风险要远高于普通信贷项目,进而导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而利用区块链技术则可以将企业环境违法违规信息等企业环境信息,以及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评级过程中获取的企业绿色信用记录、募投项目绿色程度、环境成本以及债项信用等级等存放于区块链上,建立基于区块链的企业环境信息和信用评级信息共享机制,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降低风险的目的。

同时,供应链金融普遍被认为是弱化绿色金融风险的可行选择。而对供应链的监管,区块链技术具有天然优势和极好效果。任何企业包括绿色企业都处在一个供应链体系中,因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从关注某个绿色企业的信用情况转向关注整条供应链所包含的企业的整体信用上来,从而决定是否对相关绿色企业提供绿色贷款等金融服务。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在整个供应链条上形成完整且畅通的信息流,确保交易能够在各方之间公开透明,并保证每次交易数据实现可追溯。同时,区块链能够将分散独立的各自单中心,提升为多方参与的统一多中心,提高信任传递效率,促进绿色供应链金融的良性生态建设,为通过供应链金融来降低绿色金融风险创造更大可能。

(二)提高效率,降低交易及经营成本

首先绿色金融领域相关业务开展审批等流程仍比较繁琐,中间环节比较多,导致融资及交易成本仍比较高,同时效率低下。而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授信审批流程的优化,提高绿色资金流通效率,杜绝中间环节不合理收费,从而降低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活动的成本。其次,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实现同一企业在不同金融机构申请绿色贷款,或者在不同证券平台发行绿色证券时,不需要进行重复评估和认证,大大降低成本的同时显著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效率。再次,绿色项目相比传统项目覆盖规模要求更高,而通过区块链技术则可以用极低的边际成本覆盖更多的点、面。

(三)提高监督、监管水平和效果

绿色金融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形态,是国家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之一,除了具备传统金融的特点之外,还兼有公益性、政策性以服务性。因此必须防止“伪绿”等现象出现,确保筹集到的绿色资金能够用于绿色项目,实现“阳光下的绿色”,而这则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监管。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特性,可以用来构筑监管部门所需要的、包含众多手段的监管工具箱,以利于实施精准、及时和更多维度的监管,可以及时准确鉴别绿色企业的违规操作。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多方共识的特点,可以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绿色项目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流向、绿色项目利益相关者反馈均可存放于区块链上进行公开公示。政府部门、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机构、第三方环境认证机构都可以加入进来作为区块链系统的节点,以联盟的形式运转,方便公众和社会监督,助力绿色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比如,作为绿色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债券与传统债券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发行前的认证和发行后的跟踪评估、监督,确保绿色债券筹集的资金专门用于绿色项目。而这都要靠第三方机构实现,但跟踪监督过程成本非常高,上述信息共享、公开平台以及时间可追溯性可以比较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再比如,对于地处偏远的绿色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加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妥善监管。

(四)促进绿色企业公平享受绿色金融便利

绿色企业信用体系不完整、未建立历史数据信息链,使得政府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获得完整有效信息,导致一些企业无法享受绿色金融服务便利。借助区块链技术能够简化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利用分布式账本,记录跨地域、跨领域的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信息,方便及时追踪绿色企业在从事绿色经营过程中正面及负面记录,建立绿色企业的公开信用体系,构建良性的、多方参与的绿色金融信用生态。在此基础上对有良好绿色经营记录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激励措施和奖励政策,从而保证绿色企业能够公平享受绿色金融带来的便利,进而鼓励这些企业往“深绿”方向发展,实现绿色金融发展价值最大化。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例7

当前,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去中心化、无需中心信任、不可篡改和加密安全等特点,正在走进政府决策、金融机构、大型企业的视野,甚至在数字货币、支付清算、信贷融资、金融交易、证券、保险、租赁等七个领域已从理论探讨走向实践应用。

重构互联网金融征信机制

目前,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信贷业务,无论是针对企业还是个人,最基础的考虑因素都是借款主体本身所具备的金融信用。因此,互联网金融平台一方面会参照央行征信体系,在客户授权的前提下,从央行征信中心下载信息以供参考。另一方面会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适合自身平台的用户信用体系。通过二者结合,判断用户金融信用。

而在征信领域,区块链的优势在于可依靠程序算法自动记录信用相关信息,并存储在区块链网络的每一台计算机上,信息透明、不可篡改、使用成本低。所有银行及非银机构都可以用加密的形式存储并共享客户在本机构的信用信息,客户申请贷款时,任何贷款机构在获得授权后可通过直接调取区块链的相应信息数据直接完成征信,而不必再到央行申请征信信息查询。而且这种数据是实时更新的,更为完整的,有助于帮助互联网金融平台更为准确的判断用户的金融信用。

提升互联网金融平台风控能力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就必然会存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问题。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征信机制,会将绝大部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而在贷款过程中,由于区块链技术具备实时更新、不可篡改等特性,借款人在任何一家银行或者平台出现不良情况,都会被立刻上传到整个区块链数据库,共享给其它贷款机构。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防止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放贷过程中用户出现不良情况。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从业者应重视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和发展。相信随着技术水平发展和公平竞争环境的实现,加上依法监管和投资者教育的加强,互联网金融也将在未来赢得崭新的发展前途。

改变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模式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例8

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可追溯和具备智能合约机制的特点,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工作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018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王军局长在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中提出,“要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税收征管领域的合理用途”。同年8月,国内第一张区块链电子发票在深圳开出,正式开启了区块链在我国税收领域的应用之路。如何应用区块链技术,提升涉税信息管理和税收风险管理水平,有效促进纳税人税收遵从,已经成为摆在各级税务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税收风险管理的意义

作为全球性科技产业革命的代表性创新产品,区块链技术能够为数据存储、更新和利用提供全新的基础架构和计算范式。税务机关将其应用于涉税信息共享、发票管理和评价反馈环节,将有助于破解与纳税人、其他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信息不对称难题,促进信息深度融合和有效利用,从而带动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一)加强涉税信息共享的需要。当前信息壁垒在第三方涉税信息共享和应用实践中仍未完全破除,沟通协调成本较高。如开展机动车性能检测行业清查工作中面临诸多数据难题:一是配合部门多。需要与交警、环保、安检等多个职能部门对接,由于存在部门认识偏差、系统接口差异等因素,部门协作联动难度较大且工作开展缺乏持续性。二是类别繁杂。清查工作往往涉及上百家检测机构,包括十几种车辆类型,每年的收费标准、优惠力度各不相同。三是数据量大。有关信息量往往多达数万条,依靠传统管理方法费时费力且存在安全隐患。对此,如果由职能部门和有关企业达成共识后,建立专门的联盟区块链,利用去中心化特性,由车辆检测机构将交易信息上传到区块链系统,由主管部门审核后实现数据共享,可以大大降低数据采集、周转、传输等环节的办公成本,从而安全、便捷、全面地获取各类涉税信息,为开展税收风险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二)破解发票管理难题的利器。全面营改增以来增值税发票的范围覆盖到所有经济活动,其监管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发票虚开、丢失、不及时入账等现象屡见不鲜。据统计,2018年以来,菏泽市税务系统通过跨区域协作系统收到协查任务500余条,涉及发票数千份,价税合计逾7.2亿元。其中,对于省外走逃失联企业开具的发票,受票方往往拒不承认已收到、入账,存在违规列支成本费用的税收风险。而税务机关受数据查询权限和分析能力所限,往往难以全面掌握有关票流信息,无法快速、准确锁定疑点。如果利用区块链技术,归集汇总全类别的进项发票信息后,利用设定的风险指标模型实现自动比对、识别,将有助于弥补现有管理系统的不足,构建统一、完善的闭环式发票管理体系,引导企业规范发票管理和财务核算。在此基础上对发票开具、取得、认证和入账等环节实现全流程监控,税务人员就可以真正实现从无差别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集中更多的精力关注中高风险企业。(三)精准实施评价反馈的工具。评价反馈是指税务机关对风险识别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等级排序的准确性和应对策略的有效性等进行效果评价,并据此采取改进、完善措施。然而由于各地征管资源和纳税遵从状况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指标缺乏统一量化标准等原因,各级风险办有时候无法及时、全面地掌握应对机关的工作开展情况,不利于优化完善风险指标规则,制约了其政策辅导和应对指引效应的深层次发挥。而区块链全程可追溯的特性,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反馈信息进行汇总、共享,有助于对风险识别的科学性、等级排序的准确性、应对措施的有效性等做出科学评价,从而强化各环节工作质量监控和考核,进一步明确完善措施和改进方向。

二、区块链技术在税收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探索与挑战

当前,区块链技术在税收领域应用的研究方兴未艾,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市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对于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一)国内外关于区块链技术的探索。1.英国:欧盟区块链技术的领头羊英国拥有全欧洲最多的区块链创业项目和加密虚拟货币交易所,政府部门认为区块链技术能够提供有效的管理框架,减少欺诈、错误的发生,可用于包括税收征管在内的各项公共管理工作中。英国皇家税务和海关总署(HMRC)首席技术官史蒂夫•沃尔特斯曾在2017年3月表示,英国正认真对待区块链技术,并将其视为一项税务管理的全新技术。2019年11月,HRMC出台加密货币税收政策,明确规定将把区块链项目的货币活动纳入个人所得税管理。2020年1月,据英国媒体报道,HMRC将开发专门的区块链分析工具,用以监测逃避缴纳税款等违法行为。2.深圳:国内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的诞生地深圳是国内将区块链技术用于发票管理实践的先行者。2018年3月,深圳市税务局与腾讯公司合作,了全国首个“区块链+电子发票”的技术方案;同年5月,方案上报总局获得批复后,深圳作为全国唯一的试点城市,邀请了停车场、餐饮行业等部分企业参与试点,并逐步打通了从消费环节到报销环节的发票流转全链条。深圳的试点实践,是对现有税收管理模式的重大创新,为推动信息管税、促进纳税遵从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坚持交易即开票原则,通过一键报税,有效解决实时开具发票填写不实、不开、少开等问题,实现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二是全信息上链,全流程实时监管。通过区块链管理平台实时监控发票开具、流转、报销全流程的状态,发票全流程实时可查、可管,通过发票限额实时调整,可以对风险企业进行限制管制,紧急停开,强化事前风险控制;三是全流程打通,强化闭环管理。通过多节点的参与,打通领票、开票、流转、申报全流程,发票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可以在线上完成,实现了业务全闭环管理,从根本上消除了税收管理盲区。(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挑战。在肯定区块链技术对推动信息治税和税务机构扁平化管理重要意义的同时,对于其可能带给法律制度、管理机制和信息安全的挑战同样也不可忽视。一是对税收法律法规体系的挑战。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会催生企业会计凭证管理方式的变革,可能会与现有发票管理制度不相匹配。同时,区块链技术中的智能合约机制中,交易的实现并不完全依托于实体,与现行税法中确定纳税主体和纳税地点的标准不相符,可能会引发税收管辖权和财政收入区域分配争议。二是区块链技术在税收领域的应用将会对现有的税源、发票管理岗位职能和业务流程形成较大冲击,并对税务人员的数据分析和应用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三是可能会带来信息安全风险。虽然在数据传输阶段,区块链技术拥有成熟的加密技术,但在采集和应用端需要将数据的控制权逐级下放,这就意味着参与方一旦遇到网络攻击或自身存在管理漏洞,将面临着严峻的信息安全风险。据《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披露,仅2016年全国政府网站和数据库就被篡改467次。可以预见的是,一旦涉税信息被大量泄露或被不法分子篡改,将会对税务部门的公信力乃至社会经济稳定带来恶劣影响。

三、税收风险管理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建议

区块链作为当前科技创新领域的最前沿技术,在税收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前景大有可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推动立法进程,优化制度环境。为了给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应用提供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制度环境,需要立法机关制定明确有效的监管制度,协调、维护各方参与者的合法利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细化电子凭证的管理办法,对远程支付、电子资产产权转移的纳税主体、纳税义务发生地点和时间做出明确规定,消除税收争议,防范执法风险。同时允许税务机关以和纳税人共同授权的形式,将涉税数据开放给相关联的第三方,通过在线平台实现远程办税与实时监控,为人工智能在税收领域的深化应用打好政策基础,规避管理风险。(二)优化信息服务,强化发票管理借助区块链安全、防篡改、数据可用不可见等技术特性,将开展风险管理与优化发票信息服务有序结合。以优质的纳税服务提高纳税人的获得感,赢得纳税人的支持配合,引导其及时通过电子税务局就发票的取得、认证情况进行反馈。在此基础上同步实施风险管理,对未收到、未入账、未抵扣的发票,系统自动按受票企业归集汇总,形成清单。通过自动归集汇总发票信息,利用设定的风险指标模型,实现自动比对、识别,对存在疑点的企业实施重点监控,并根据风险等级及时开展风险提醒、更正提示、业务阻断或作出移送稽查处理决定。(三)建设数据平台,加强信息交换。积极与各协税单位沟通交流,推动各方达成一致的信息交换、共享的信任共识,运用区块链共识机制构建税收共治格局。第一阶段,邀请各单位行政管理和技术人员参加区块链技术专题讲座,系统介绍数据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机制的工作原理,消除因不了解新技术而产生的误解和抵触情绪。第二阶段,推动召开由大数据局、财政、税务和各协税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就各单位工作职责、信息交换内容、数据传输媒介和监督考核标准开展研讨,达成一致的规范协议并写入链内,触发智能合约共识机制。第三阶段,根据各单位的数据存储形式,分别采取写入前置库、对接网络接口和局域网上传等方式,将涉税信息分布式存储在联盟区块链上。税务部门在此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信息图表,自动归集各类纳税人的基本信息、经营行为、发票管理情况、关系图谱,实现第三方涉税信息的智能化管理应用。(四)构建“闭环”管理,深化应对成效。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全过程、全面信息的区块链管理模式,自动记录风险信息采集、风险识别、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和反馈评价等环节的详细内容,形成完整追溯链条。应对前做好案头分析,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多途径获取并有效汇总各类涉税信息,为开展全税种、多维度的风险分析应对提供有力保障。应对过程中,及时关注指标落实和疑点解除情况,指导应对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税务约谈和实地核查。应对完成后,及时开展指标还原分析,对风险分析模型和识别指标的适用性做出量化评价。对应对质量较好的,通过链条做好经验推广,推动风险应对结果由单一风险点的排除到治理风险面和控制风险源的转化,促进风险应对成效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兵.新经济时代从“以票控税”到“信息管税”的转向:由B2T税收征管问题引发的思考[J].法学,2014(12):76-88.

[2]张之乐.以区块链技术促进纳税遵从的设想[J].税收管理,2017(12):108-111.

[3]汤晓冬,周河山.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税收治理框架构建[J].税务研究,2018(11):98-104.

[4]杨雷鸣,朱波,苏宇.关于应用区块链技术提升税收风险管理的思考[J].税务研究,2019(4):77-80.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例9

关键词:区块链;会计领域;共识机制;分布式记账;去中心化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诸如密码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学科都已经走向成熟,在此基础上区块链技术应运而生,甚至可以说区块链技术是上述几项学科结合的产物。区块链技术不单单是指一种分布式记账的账本技术,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和贸易方式——例如用于ICO招募,用于医保、社保等领域以减少骗保现象,用于金融行业以减少金融违规犯罪等现象,以及用于管理公众档案等等。此外,由于日常生活中的互联网交易几乎都受制于“信用模式”,即人们需要通过第三方平台的监管来确保电子交易的安全性;但区块链不同,它是一项基于密码学而非信任的基础技术,这让所有已达成协议的双方可以免去第三方中介的参与来直接进行交易支付。因此,区块链技术可以说不仅是一项数据革命,更是一场信任革命,指导着未来一些领域发展的大方向。会计的发展历史,“技术发展”是推动其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企业、事务所以及相关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仍然面临着许多有关信任的问题,比如: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保障、审计执业质量较差、会计责任不明确、重复监督等等。而理论上讲,上述问题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得到解决,区块链的出现给会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文献综述

区块链的概念最早由日裔美国人中本聪提出,之后迅速得到了全球的认同和研究。技术派观点(Yli-Huumo,2016)认为,区块链技术是一个整合应用,它有效结合了哈希算法、加密解密技术及开源等多项重要知识。最重要的两个特征(Huckle,2016)是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去中心化(Mansfield-Devine,2017)以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为基础,去信任以密码学为基础。应用派的学者(Pilkington,2016)认为,区块链可以在企业内部使用,有利于保障企业的隐私信息不外流;用于企业的信息管理(Yermack,2017),即企业可以通过区块链披露自身的财务信息,企业利息相关者也能因此迅速获得企业的有关信息,大大方便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监督,也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在会计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马西莫•莫里尼、王潇靓等,2016)将对审计、会计信息、金融、公司内部控制、商业活动等信息数据记录与交易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区块链技术的创新(高廷帆、陈甬军,2019)是审计行业演化的重要动力。从会计记账的角度(樊斌、李银,2018)出发,指出区块链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总账账簿,每个区块都代表一个账页,区块的内容则代表账页中的会计信息;区块链技术与财务业务相结合(康霞,2019),未来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

三、区块链的工作原理和特征

区块链是一种新的应用模型,该模型集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和加密算法于一体,使用区块链数据结构来验证和存储数据,使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使用加密技术来确保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以及使用自动脚本代码来编程和操作数据。(一)区块链的工作原理。一般来说,区块链系统由六个部分组成,包括:基本数据块、数据加密和时间戳相关的基础数据与算法;网络层包括分布式组网机制、数据传播机制和数据验证机制;共识层主要由网络节点的各种共识算法构成;激励层将经济因素整合到区块链技术体系中,主要有经济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合约层封装了各种脚本、算法和智能合约,这些功能可以通过区块链进行编程;应用程序层包含区块链应用程序的各种场景和案例。(二)区块链的特征。区块链主要用于解决交易的信任和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项特征。1.分布式记账。与传统记账模式(图1)相比,区块链分布式记账模式(图2)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数据存储的完整性,区块链的每个节点上都储存着完整的数据,而传统方法下数据则是被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开存储;二是去中心化的记账模式,区块链每个节点的存储是独立且相同的,节点之间依靠共识机制来确保存储的一致性,传统记账方法则是通过中心节点向其他备份节点同步数据。2.非对称加密和授权技术。即区块链为了保护账户身份信息而采用的加密技术,只有得到账户所有者的同意才能获取账户相关的身份信息,可以有效保护公司或个人的隐私。3.共识机制。即如何在所有记账节点之间达成共识以确定记录的有效性,它既是一种识别手段,又是防篡改的手段。在区块链系统中如果想要信息造假,就必须使50%以上的节点同意,但在区块链节点足够多的情况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4.智能合约。即以真实可靠的数据为基础提前设定好规则和条款,在操作过程中只要满足相关要求,计算机就会自动生成结果。就好比自动贩卖机,只需要满足预设要求(投币并输入货物编码),它就会自动完成交易义务。

四、区块链在会计领域的应用

(一)会计信息记录和披露方面。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完全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这通常会导致诸如信息不对称、审计滞后、信息失真和财务舞弊等情况的发生。区块链技术可以从自主管理的概念开始,优化会计记账模式、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减少人为干预并实现自主管理。1.分布记账模式。在分布式记账模式中,记账工作主要是由区块链的各节点于业务发生时自动实时完成。任何一项交易或业务的子环节,必须经全部节点确认、在事实信息载入区块链后,再向全节点广播并由核算主体节点记账;之后其他节点可结合公开的事实信息进行判断与认证,各节点基于相应的权责共识开展复核工作。如今“线性”数据结构已朝着“块”和“链”的方向发展,使得财务报表创建者和用户可以准确地查询所需的数据信息。2.高安全性。区块链的时间戳功能赋予了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区块链会将所有交易数据公开给参与网络交易的每个节点,从而使区块链上的所有交易数据公开透明。就隐私保护而言,传统的记账系统将隐私数据存储在中央服务器中,这种集中式存储方法最大的问题是,如果中央节点受到攻击或被盗取信息,则交易双方的隐私都会受到损害。而区块链技术却可以依靠匿名交易来保护交易双方的隐私,使用了哈希算法和非对称加密技术,提升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3.定制化财务报告。传统财务报告定期披露,而且以标准化格式呈现,无法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的个性化要求。而区块链会计信息系统下,企业利益相关者可以提出自己的信息披露需求,需求被核准后将接入区块链的互动平台,触发按需报告程序,系统将根据区块链上的相应信息自动生成个性化的财务报告。这种企业与节点的“申请-核准-报告”机制表明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重心将由供给侧转移至需求侧,从被动披露转为互动披露,从定期披露转为实时披露,从单向运输转变为交互式披露。(二)管理运营方面。1.低信任成本。区块链技术系统的每个参与者都可以获得交易的具体数据,这使得每一笔交易数据都做到了绝对的公开透明;而且区块链的时间戳记是不可逆的,故而交易的数据和记录在这样的情形下是完全值得信赖的,即区块链技术能够保证交易参与者获得真实可信的信息。2.低人工成本。第一个方面是无需再雇佣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普通会计人员。因为在区块链技术下,企业及其他的经济组织不需要再聘请专门的人员进行诸如逐项填制、审核报表与凭证之类的手工工作,他们只需要将自身的原始凭证上传到客户端,区块链系统就可以智能化完成接下来的工作。第二个方面则是节约了第三方审计机构的监管成本。第三方审计机构便是为了提高财务信息可信度而产生的,是基于“信任缺乏”而存在的。而区块链增加了篡改涂抹原始交易记录、故意删除真实交易、交易内容作假等会计舞弊行为的技术难度,这会使得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次数大幅度减少,既降低审计成本也提高审计效率。3.低时间成本。区块链记账平台和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相连,就可以自动完成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工作,省去了多个人工审核环节,节约时间成本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运营风险。另外,审计工作人员也可以实时跟踪公司账目、有效地获取审计的完整证据链、实施远程审计或自动审计,以此提高审计效率,降低时间成本。4.低维护成本。区块链中的每个节点都使用平行记账方法,每个节点的账目也完全独立。如果节点遇到导致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只需要修复有问题的节点——因为其他节点的副本数据仍然可以支持区块链系统的运行,并不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还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维护难度大的问题。

五、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安全风险。首先,区块链系统的实际应用软件做不到完全安全。区块链上的各个区块通过技术连接在一起形成“链”,大量的数据信息在链条上进行传播。任何应用软件或平台的极小漏洞,都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其次,区块链的存储运输的容量可能会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及连续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区块链技术可以在各个节点建立数据副本且有极强的纠错能力,但是如何将获取、备份的会计信息进行有序的排列储存以保证区块链的稳定运行是企业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最后,黑客攻击区块链系统等犯罪行为、政府对区块链采用何种监管方式以及通过区块链交易是否需要纳税、如何纳税等问题都还没有得到法律的明确规定。(二)技术人才稀缺。区块链技术是一套复杂的体系,“区块链+会计”的实现不止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职业素养,还要求会计人员拥有足够的计算机知识、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据2020年3月的《2020年中国区块链人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9年中国区块链企业数量持续上涨,从2015年的2156涨至2019年的36224,这意味着市场对区块链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需求虽大,人才供应却不足。据统计(图3),区块链从业者的主力军是本科及研究生,但是截止2019年,我国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仅仅只占全国总人口的4%,而从事会计且具备区块链操作知识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此外,由2018-2019年区块链人才需求职务分布图(图4)所示,目前市场对区块链人才的需求中技术类占比遥遥领先,但技术人才在市场上一直都是非常稀缺的,因此,区块链人才很多都是从其他领域人才流入的。(三)会计准则的多样性可能导致数据可比性差。区块链是一项面向全世界的技术,不会拘泥于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到国家间会计准则不同的问题。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但是各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使用的会计准则都不尽相同,而区块链却要求数据一致,所以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准则来保证区块链上数据的一致性,确保区块链系统能稳定运行。

六、对策研究

(一)持续加强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首先是要继续完善区块链技术。研发较为复杂的验证机制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相结合,保持区块链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用这种方式来防止黑客和病毒的入侵,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其次是进行安全测试,严格的检测区块链应用层的各个方面,发现问题及时修复,并加固系统,让用户使用更高版本的软件。最后是我国需要尽快完善有关区块链的法律制度,使区块链的监管工作变得有法可依,给区块链提供更为安全的法律环境和足够的技术进步空间。(二)重视培养重视培养“区块链+会计会计”人才。会计领域区块链技术人员的稀缺主要是由于技术知识缺乏而导致的,加强会计人员的技术培训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对已经参加会计工作的从业者,企事业单位应对其内部的会计人员进行区块链技术的培训,还可以从中挑出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员工进行重点培养,为单位储备会计方面的区块链技术人才。对于会计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而言,高校的会计学院应该紧跟时展的步伐,引进区块链课程,增强学生未来在会计领域工作的长久竞争力。(三)促进会计准则的趋同世界会计准则。委员会自成立起便一直致力于世界会计准则的编制,如今一些国际组织已经开始使用世界会计准则,然而其在各国之间的普及程度则大有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各有特色,故而每个国家对世界会计准则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是为了区块链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发展以及方便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会计准则的趋同难以避免。各国都使用相同的世界会计准则,能促使会计质量的优化获取,也意味着区块链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将向前迈动一大步。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到成熟,总是需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区块链技术是会计发展的一大趋势,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后,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将会给全世界的会计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Yli-Huumo,J.Ko,D.Choi,S.Park,S.Smolan⁃der,K.WhereIsCurrentResearchonBlockchainTechnology?——ASystematicReview[J].PLoSOne,2016(10).

[2]Huckle,S.Bhattacharya,R.White,M.Beloff,N.Internet-of-Things:BlockchainandSharedEcono⁃my[J].ProcediaComputerScience,2016(98).

[3]Mansfield-Devine,M.BeyondBitcoin.UsingBlockchainTechnologytoProvideAssuranceintheCommercialWorld[J].ComputerFraud&Security,2017(05).

[4]Yermack,D.Corporategovernanceandblock⁃chains[J].ReviewofFinance,2017(21).

[5]马西莫•莫里尼,王潇靓.从“区块链热”到金融交易实践[J].金融市场研究,2016(07).

[6]高廷帆,陈甬军.区块链技术如何影响审计的未来——一个技术创新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J].审计研究,2019(02).

[7]樊斌,李银.区块链与会计、审计[J].财会月刊,2018(02).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征例10

[中图分类号] F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136-03

Abstract: Thedistributed books technology is the point-to-point asset database based on decentralized block chain mechanism operating. Its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removing the trust, tamper-resistant, strong security and traceability could apply to prevent financial frau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ng of SMEs and reduce the operational costs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inthe financial field. Our government should properlyset the rule of law and rul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stributed books technology and set up its own technical team to deal with technological change, so a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regulation.

Key words: distributed books, internet finance, digital assets, application, regulatory advice

引言

^块链(Blockchain)技术于2014年年末开始受到全球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该技术源于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在2008年发表的论文《Bitcoin:A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其实质是一种以密码学和共识机制为基础建立在比特币矿工网络上的分布式记账系统。用户无需信用中介或集中清算机构便可以在这一系统中进行数字资产的点对点交易。区块链技术被视为互联网之后的重大创新,将对各类金融中介的职能和盈利模式产生巨大冲击,甚至有望改写整个金融系统。截至目前,巴克莱银行、西班牙对外银行、瑞士信贷、德国商业银行等77家金融机构组成R3联盟,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和技术准则。而全球资产规模最为庞大的50家银行中,除中资银行以外的大部分机构已加入该联盟。与此同时,美联储、IMF与世界银行也表现出对区块链技术的监管意图,于2016年6月召开国际监管会议,全球90个国家央行应邀出席。美联储主席耶伦敦促与会机构加强对区块链的深入分析。在区块链研究推进的过程中,一系列以之为底层技术的新兴金融科技应运而生。

本文在对分布式账本技术及其应用进展情况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

一、分布式账本技术概述

(一)分布式账本的内涵

账本是商业运行的核心要素,用以记录商品的种类、数量、价格等相关信息,同时也是经营者做出经济决策和监管者行驶监管职能的重要依据。这些数据记录的介质在人类科技发展和时代需求的推动下不断进化。而长久以来,数据的电算化是在这个领域的唯一显著的创新发明,其将纸质数据变成电子数据并通过程序简单记录在存储介质中。区块链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机算法进行自维护的数字化智能账本即将问世。区块链技术下的分布式账本无论在安全性还是易用性上都远超传统账本结构。

分布式账本是一个允许用户在多个接入点,地理位置组成的区块链网络中进行点对点交易的资产数据库。该网络的参与者可以获得一个由共识协议生成的一个真实账本的副本且这一副本具有唯一性。账本中的任何一个改动都需要经全体接入网络的用户进行多数确认后才会被记录,而账本中的记录变化会体现在任何一个对应的副本中,一般情况下完成这一过程通常需要数秒或至多几分钟。任何实体资产、虚拟资产和其他在金融和法律上加以定义的资产都可以使用分布式账本进行存储。账本使用公钥和私钥和签名来控制对账本资产信息的访问,从而保证了账本记录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从密码学的角度为账本加上了保险。通过对网络基本构成元素智能合约的修改和定义共识机制,可指定人或团体或集团对资产进行修改的权限。

(二)分布式账本的技术优势

当下大部分企业对数据,尤其是个人信息数据的管理大多依赖在某一互联网服务器提供商进行租赁或通过自行搭建中央机房的形式进行管理。并在服务器接入点增设安全网关、防火墙、监视器和数据缓冲服务器等措施实现一定程度的安全防护后,才能进行内部数据与外部客户端的交互,这大大增加了成本和提供客户服务的复杂程度。在系统论中,中心化程度越高的系统,其容错率就越底下,可能出现问题的概率就越高。这种传统的数据存储方案使得其被黑客攻击的风险飙升。此外当中心服务器负载过大时,该方案很容易产生服务器响应延迟、数据不准确(丢失或损坏),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相对的,由于分布式账本具有去中心化的底层设计,其在技术层面上极难被攻破。得益于存储在整个区块链网络上每一个用户节点上的账本副本,黑客如果要对某一特定资产条目进行改写,需要同时对整个区块链网络进行入侵。同时这一技术也可以自动阻止对任一节点的入侵,由于区块链网络的共识机制,出现错误的节点将会被整个网络舍弃,这一节点在同步网络共识数据后才能继续工作。另外,该技术本质上仍是一种P2P技术,有助于信息的传递和分享,极大地提升了资产交易的结算速度。

二、分布式账本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一)防范金融诈骗

我国2016年共发生7800余例金融诈骗犯罪,涉案金额突破百亿元大关。其中,绝大部分犯罪行为是以虚假身份办理银行卡作为基本条件实施的:银行内部“内鬼”频出,大量身份信息的泄露往往让人们难以防范,而诈骗者的罪行也有部分通过非法手段被人为清除,犯罪成本较低是这一类犯罪的共同特征。

而在分布式账本的帮助下,可以由政府建立统一的数字身份库,每2年进行一次生理特征录入(如虹膜特征,指纹,声纹等),这一生理特征录入可由接入公安部门区块链的任意一台终端进行录入,并进行容错比对,不符合条件的录入信息会被自动排除,只接受本人的(2年来生理特征改变较小)真实信息,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下载移动端APP完成。

在全网进行确认后,生理特征锁定并在全网进行广播,任何不符合该特征的身份输入信号均被拒绝,这将使得犯罪分子的造假成本骤增,大量凭借虚假身份办理银行卡的行为将不复存在。与此同时,由于分布式账本具有共识机制,具有去信任的特点,客户端的信息交互可直接同全网信息处理单元进行,无需到银行网点进行办理并精简了很多需要人工操作的流程,减少银行内部出现“内鬼”的可能性,并提升了犯罪分子获取个人信息的难度。

而在犯罪分子实施金融诈骗时,任何一个对此账户的举报信息将对全网广播,有效p少其重复犯罪的机会,并且其犯罪记录会写入其个人数字身份档案,在整个分布式账本系统下进行记录,任何人不得更改,并在全网进行同步:犯罪分子的信用评级会调整至负面,影响到其一切生活行动――这将进一步增加犯罪成本,从而帮助公众防范金融诈骗行为。

(二)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

分布式账本去信任机制的最大应用潜力在于帮助资金需求者移除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摩擦和障碍,使得融资渠道变得畅通无阻,有效提高了融资效率。银行业可以通过分布式账本查看中小企业可信赖的交易记录和盈利情况,并通过程序自动化打分完成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摒弃从前复杂冗长的资质审查和耗时长久的审批流程,减小发生摩擦的可能性,规避了暗箱操作。这同时也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和银行信贷部门承担的风险,创造一个相对风险较低的双赢局面。

分布式账本在PPP项目融资上的作用尤其明显:由于PPP项目融资需要和政府部门经过旷日持久的商谈和层层上报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为企业增加额外的沟通成本和不可预知的时间成本。在这里应用分布式账本的去信任特性可以大大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对接企业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查网络,并调用分布式账本记录中企业的各项指标,在无人工操作的情况下2-3天即可批复。这能使企业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工程的建设上,有助于帮助企业缩短建设周期,使其生产经营更加灵活。

(三)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无论其资产业务还是负债业务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会计师事务所、公证部门、证券、基金、信托、咨询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这对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成本来说是很大一笔支出。受制于银行本身经营职能和专业化程度:资产所有者的征信,抵押资产的评级,资产转移的公证,新资产的注册和旧资产的注销等等需要人工“授信”的环节都需要委托专门的金融中介机构代为办理。

分布式账本将能够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操作下通过智能合约允许客户自助注册资产并予以公证,以此赋予资产在区块链网络上的合法地位。通过在分布式账本上注册资产,每一项资产都可以在数字化网络上转化为“智能资产”,其可以为多种服务提供健壮的、可信的证据和交易记录。分布式账本的出现为资产的属性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属性系统,而这些天然具有信用的数据记录可以无需人工评估,仅需要程序操作即可完成某一金融中介的职能。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某些服务,同时降低了银行内部操作系统被外界改写和违规访问的可能性,降低了银行服务器的维护成本。

更重要的是,由于分布式账本本身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每一笔款项的汇入和转出均记录在区块链上,这笔款项的一切属性:何时由何人操作以何理由转入何账户均清晰地记录在案,十分方便银行对问题贷款的监控和处置。分布式账本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银行更多的知情权和监控能力,这对降低坏账率和反洗钱等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

三、分布式账本技术的监管建议

上文我们提到了基于区块链运行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若干应用。其去中心化,去信任,不可篡改的特性为金融活动降低了摩擦系数和不确定性,同时确保了该系统的高度安全,该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必然带来全行业运行效率的提升和运行成本的降低。但分布式账本技术在带来益处的同时,由于其与金融系统高度结合,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其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或引发市场失灵。因此应制定基于法律和技术规则的监管方式妥善推进分布式账本的应用。

(一)制定法律规则进行监管

政府对分布式账本技术服务实施“准入制”,即将需要承担的法律义务施加给分布式账本服务的提供方。因为分布式账本技术是基于区块链开发的,其底层一般是比特币网络或以太币网络这样算力巨大且安全性高的区块链,而这些区块链不归属于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法律实体对其进行控制。同时,政府也不能强制要求其境内公民的计算机系统上能或不能安装某些软件,对底层区块链节点进行监管的难度非常大。因此政府应将监管的重点放在分布式账本服务的提供商上。对于这些网络服务提供企业进行监管可以有效地推进政策的实施,同时监管账本的使用目的和资产流向,防止洗钱和网络犯罪的发生。

2017年2月8日,央行营业管理部约谈9家在京比特币交易平台负责人,明确要求:“平台不得违规从事融资融币等金融业务,不得参与洗钱活动,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反洗钱、外汇管理和支付结算等金融法律法规,不得违反国家税收和工商广告管理等法律规定。如发现有比特币交易平台违反上述要求,情节严重的,检查组将提请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关停取缔。”日后政府还应继续加大监管力度,在法律层面进行进一步约束,防患于未然。

(二)制定技术规则进行监管

目前分布式账本底层区块链的相关技术规则的制定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智能合约涉及到的技术规则由个人通过非制度化的程序制定,经全网多数同意后广播并同步执行,这些技术规则包含软件、协议等等。而区块链网络的基础设施则由多国算力集团通过多数权益人程序进行维护。目前算力集团的话语权主要集中在中国和美国。

这一办法指出:区块链系统的长期维护需要参与整个区块链网络的各方进行协调并在多数规则的制约下达成一致。在制定技术规则方面通过公共参与和民主代议在投票制的推动下制定技术规则进行自我治理。

政府若想以技术规划制定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则需要以准入机制为基础,提前制定好相关协议和编写“许可权”证明,打包为智能合约并在区块链网络运行前在全网广播并得到多数认同,即可对这一区块链网络享有一定的控制权。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政府不仅要适应时展及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还要拥有自己的技术团队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技术规则和编写智能合约,发挥“组合拳”的效果,实F监管目标。

[参 考 文 献]

[1]Bamert, T., Decker, C., Elsen, L., Wattenhofer, R., and Welten, S. Have a snack, pay with Bitcoins. In Peer-to-Peer Computing (P2P), 2013 IEEE Thi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13), IEEE, pp. 1-5.

[2]Bonneau, J., Miller, A., Clark, J., Narayanan, A., Kroll, J. A., and Felten, E. W.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Bitcoin and second-generation cryptocurrencies. In Symposium on Security and Privacy (San Jose, CA, USA, 2015), IEEE.

[3]杨涛.区块链构建共享共赢式金融发展生态体系[N].新浪财经,2016-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