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模板(10篇)

时间:2024-01-29 15:19:42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例1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229-01

1 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内涵

长时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认为身体没有生病、没有损缺便是健康,更多地把健康与身体、生理健康完全等同起来。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状态。目前多数学者同意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安宁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健全)、心理健康(心理没有问题与疾病)、社会健康(个体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只有具备这三种健康者,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中学时期,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同时又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 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结合健康的内涵,从教育的因素来理解,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它包含健康知识、健康态度与健康习惯的教育。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理解,健康教育是指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水平的教育。它以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体育为生活方式的调节手段,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御生活的目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的科学性教育和体育的文化性教育,注重对体育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和创新。

2 目前学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形式化倾向严重。在我国大部分中学里,尽管也在进行健康体育的改革和实践,但是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其实很多的中学体育锻炼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过是形式的东西,走走过场罢了,从前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备课方法却还在原版套用。对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检查考核工作没有科学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是主要的问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价也仅仅从一些中学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作为评价的依据,没有到基层和教学第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乏真正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工作依据。同时,中学体育健康观念的对象过于单一化,缺乏全面性,没有真正全方位地转变中学体育健康教学思想。

(2)传统的中学体育的教学观念与认识没有真正转变。由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仍然还在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负面影响较大,教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内,“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同时受“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的误导,“重竞技轻普及,重课内轻课外”,“重尖子轻全体学生体育”的现象严重,一条竞技运动技术结构的组成贯穿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导致了中学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大部分学生体质的增加、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往往被忽略,更影响了中学生个性、人格、尊严、价值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

(3)教学方法陈旧。当前,制约中学体育健康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仅仅只是从形式上进行了简单的改革,没有将体育健康教学落到实处。体育教学过程变化不大,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没有活力,课堂气氛较差;同时由于过分地强调“统一”,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体育课缺乏生机。

3 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对策

3.1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全面的健康,他们才会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各种教育;反之,如果忽视健康教育,学生的身心问题与疾病很多,那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家们一直倡导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现实中许多中学的教育仍然以高考作为指挥棒,考试成功与否逐渐成了评价教师、学生、学校的主要标准,致使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基础教育,在现实中变成了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以考试成功为教育目标、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中学体育教学只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与任务,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个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冲击。由于智育培养一直处于优先侧重发展的地位,中学体育工作被置于整个学校工作的次要位置,致使人们思想上对体育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更有些人把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只会成为一句空话,流于形式。

3.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1)对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置,并用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实验和论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学的一线去解决问题,使中学体育健康的教学有自己规范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和设置,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建立不同的内容体系,以便进行不同的考核,避免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的“吃不饱,不够吃,吃不消”的现象。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例2

1 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内涵

长时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认为身体没有生病、没有损缺便是健康,更多地把健康与身体、生理健康完全等同起来。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状态。目前多数学者同意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安宁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健全)、心理健康(心理没有问题与疾病)、社会健康(个体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只有具备这三种健康者,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中学时期,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同时又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 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结合健康的内涵,从教育的因素来理解,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它包含健康知识、健康态度与健康习惯的教育。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理解,健康教育是指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水平的教育。它以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体育为生活方式的调节手段,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御生活的目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的科学性教育和体育的文化性教育,注重对体育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和创新。

2 目前学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形式化倾向严重。在我国大部分中学里,尽管也在进行健康体育的改革和实践,但是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其实很多的中学体育锻炼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过是形式的东西,走走过场罢了,从前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备课方法却还在原版套用。对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检查考核工作没有科学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是主要的问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价也仅仅从一些中学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作为评价的依据,没有到基层和教学第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乏真正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工作依据。同时,中学体育健康观念的对象过于单一化,缺乏全面性,没有真正全方位地转变中学体育健康教学思想。

(2)传统的中学体育的教学观念与认识没有真正转变。由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仍然还在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负面影响较大,教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内,“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同时受“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的误导,“重竞技轻普及,重课内轻课外”,“重尖子轻全体学生体育”的现象严重,一条竞技运动技术结构的组成贯穿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导致了中学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大部分学生体质的增加、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往往被忽略,更影响了中学生个性、人格、尊严、价值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

(3)教学方法陈旧。当前,制约中学体育健康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仅仅只是从形式上进行了简单的改革,没有将体育健康教学落到实处。体育教学过程变化不大,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没有活力,课堂气氛较差;同时由于过分地强调“统一”,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体育课缺乏生机。

3 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对策

3.1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全面的健康,他们才会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各种教育;反之,如果忽视健康教育,学生的身心问题与疾病很多,那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家们一直倡导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现实中许多中学的教育仍然以高考作为指挥棒,考试成功与否逐渐成了评价教师、学生、学校的主要标准,致使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基础教育,在现实中变成了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以考试成功为教育目标、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中学体育教学只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与任务,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个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冲击。由于智育培养一直处于优先侧重发展的地位,中学体育工作被置于整个学校工作的次要位置,致使人们思想上对体育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更有些人把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只会成为一句空话,流于形式。

3.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1)对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置,并用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实验和论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学的一线去解决问题,使中学体育健康的教学有自己规范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和设置,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建立不同的内容体系,以便进行不同的考核,避免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的“吃不饱,不够吃,吃不消”的现象。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例3

1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内涵

长时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认为身体没有生病、没有损缺便是健康,更多地把健康与身体、生理健康完全等同起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状态。目前多数学者同意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安宁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健全)、心理健康(心理没有问题与疾病)、社会健康(个体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只有具备这三种健康者,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中学时期,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同时又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结合健康的内涵,从教育的因素来理解,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它包含健康知识、健康态度与健康习惯的教育。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理解,健康教育是指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水平的教育。它以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体育为生活方式的调节手段,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御生活的目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的科学性教育和体育的文化性教育,注重对体育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和创新。

2目前学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形式化倾向严重。在我国大部分中学里,尽管也在进行健康体育的改革和实践,但是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其实很多的中学体育锻炼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过是形式的东西,走走过场罢了,从前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备课方法却还在原版套用。对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检查考核工作没有科学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是主要的问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价也仅仅从一些中学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作为评价的依据,没有到基层和教学第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乏真正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工作依据。同时,中学体育健康观念的对象过于单一化,缺乏全面性,没有真正全方位地转变中学体育健康教学思想。

(2)传统的中学体育的教学观念与认识没有真正转变。由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仍然还在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负面影响较大,教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内,“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同时受“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的误导,“重竞技轻普及,重课内轻课外”,“重尖子轻全体学生体育”的现象严重,一条竞技运动技术结构的组成贯穿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导致了中学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大部分学生体质的增加、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往往被忽略,更影响了中学生个性、人格、尊严、价值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

(3)教学方法陈旧。当前,制约中学体育健康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仅仅只是从形式上进行了简单的改革,没有将体育健康教学落到实处。体育教学过程变化不大,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没有活力,课堂气氛较差;同时由于过分地强调“统一”,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体育课缺乏生机。3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对策

3.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全面的健康,他们才会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各种教育;反之,如果忽视健康教育,学生的身心问题与疾病很多,那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家们一直倡导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现实中许多中学的教育仍然以高考作为指挥棒,考试成功与否逐渐成了评价教师、学生、学校的主要标准,致使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基础教育,在现实中变成了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以考试成功为教育目标、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中学体育教学只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与任务,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个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冲击。由于智育培养一直处于优先侧重发展的地位,中学体育工作被置于整个学校工作的次要位置,致使人们思想上对体育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更有些人把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只会成为一句空话,流于形式。

3.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1)对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置,并用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实验和论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学的一线去解决问题,使中学体育健康的教学有自己规范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和设置,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建立不同的内容体系,以便进行不同的考核,避免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的“吃不饱,不够吃,吃不消”的现象。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例4

1“健康素养”国际概念的基本特点

健康素养(healthliteracy)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被国际社会关注。进入21世纪,随着对健康素养的不断研究,健康素养的概念和领域已经得到不断发展和扩充,在意义、范围和深度上有所扩大,具体特点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1.1强调健康素养是个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素养是“个体有目的有能力地获取、理解、鉴别、应用健康信息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这些途径维护和促进生活健康。”美国卫生服务部在“2010健康人”(HealthyPeople2010)中也采用广义的能力定义,即“个人有能力获取、处理并了解做出适当健康决策所需的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2]。”在2016年的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中,也从能力的角度强调了健康素养是范围较广的技能和能力综合体。从个体发展角度来看,国际社会已经将健康素养作为21世纪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项素质与能力。

1.2强调健康素养作为健康教育的指引方向

作为促进健康素养内涵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澳大利亚努比姆教授[3]指出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的关键结果,并提出了健康素养包括功能性健康素养(functionalliteracy)、交互式健康素养(interactivehealthliteracy)以及批判式健康素养(criticalliteracy),分别指个体获取、理解健康基本概念和信息的能力;个体的健康行为对周围环境健康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所起的作用;个体根据实际情况,批判性地将健康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个人乃至社会政策活动的能力。努比姆教授同时指出这3个维度分别对应健康教育的目标、活动内容和预期结果。可以看出,健康素养与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评价紧密联系,是健康教育最为核心的组成内容。

1.3凸显健康素养与学校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1974年健康素养作为一个健康教育的政策问题首次被提出,同时明确指出了学校健康教育应当承担发展学生健康素养的角色[4]。2016年全球第9届健康促进大会在“上海宣言”中强调:“健康素养是范围较广的技能和能力综合体,人们需要首先通过学校课程,而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不断发展这类技能和能力[5]。”可以看出,健康素养正逐步延伸到学校健康领域范畴,并需要在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制定、实施和评价中得到体现与执行。

2基于健康素养的健康教育课程的国际改革与实践

2.1基于健康素养的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趋势

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的议题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日益强化早期的国家健康教育政策,并完善和修订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以着力推进健康教育的发展。当前健康教育课程大致呈现以下发展态势:1)由基础课程走向核心课程的发展趋势。美国于20世纪30年代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20世纪40年代末期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校的必修课。芬兰作为率先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正式学校课程开始实施的国家,于2003年将其纳入高中核心课程并在2005年正式展开实施。可以看出,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正在逐步提高,日益受到国家的关注和重视。2)由学科渗透走向独立学科的课程改革。英国政府为了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开设了独立的“PSHE”(Personal,Social,HealthEducation)课程,将其纳入国家健康教育课程,并于2011年将PSHE课程作为所有英国中小学的必修课。英国PSHE课程的建立,不仅代表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向课程舞台,同时完备的课程体系使传统的健康教学方式得到改革,对国际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3)规定课时数量保证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为凸显健康教育课程地位的不断提升,英国政府规定PSHE课程占所有课时总数的5%。我国台湾地区在2000年由规定的“中小学健康教育课每周不少于一学时”调整为“健康与体育课程”占所有课时总数的10%~15%[6]。通过课时数的变化可以看出健康教育课程正日益受到关注,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也在逐步开展。

2.2基于健康素养的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经验

健康素养作为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国际中小学校将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作为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问题进行持续改革。1)重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健康素养的功能性。近几年,国外对学校健康教育与青少年健康素养的研究表明,即使是低成本的学校健康项目,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素养都有很大帮助[7]。芬兰政府从课程层面上指出,若要提升中小学生的健康素养,在功能上必须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它课程摆在相同位置,在实施上必须保证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同时尊重课程应有的课时数量。2)将健康素养纳入国家健康与体育教育课程标准。安大略省作为加拿大课程改革的典范,自1998—2015年先后颁布和完善了5个“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健康与体育课程促进中小学生健康素养的发展。2015年的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中提出“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发展健康素养,促进他们适应世界发展”的教育目标[8]。3)以体育课程为导向促进学生健康素养的提升。经过多年的国际教育实践努力,体育课程中逐渐融入健康教育,力图通过体育教育帮助中小学生实现健康素养的发展。根据美国2016年的《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报告》数据显示,美国大部分地区无法实现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锻炼时间,因此在美国开启了以服务健康为导向的“综合性学校体育活动计划”以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从而促进健康素养的提升[9]。体育课在基于中小学生健康素养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不断改进。依靠体育课程,仍然是发展学生健康素养的重要策略与途径。

3基于健康素养的国际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

3.1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国际范围的健康教育课程以健康素养为基本发展目标,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课程培养目标。通观国际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综合性、阶段性、丰富性。1)目标定位的综合性。基于不同的价值理念,世界各国力图通过健康教育课程形成一种健康文化,以此实现个人与社会性目标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为解决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发展问题,日本政府秉持以“减少成年期的死亡率、延长人的健康寿命以及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健康发展及促进目标[10]”。加拿大安大略省将健康课程目标总体划分为4类,从个体的健康信念和生活方式出发,突出知识、态度、技能与行为的共同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具体包括发展运动能力,提高获取健康的知识和提高生活技能,学会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终身的健康责任感、努力保持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2)目标实施的阶段性。实际上依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应分阶段实现,以便保证个体能够获得切实有效的短期和终身受益。国际上大体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分为4个阶段,英国在新发表的课程框架中提出了PSHE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以“人际关系”这一主题为例[11]。这样分阶段的目标设置不仅适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纵向衔接和课程目标的一致性和连续性。3)目标内容的丰富性。通过对各国的课程目标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国家致力于从多个维度展示具体的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如个体自身的发展完善(均衡个体的身体、认知、心理和社会4个维度的发展需求),家庭的需要(与家庭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同时对未来家庭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持)以及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际交往和政治环境)3个层次。这些目标最终都指向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追求一种全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综上可以看出,“健康素养”概念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发展目标的多样性,不仅涵盖了一般意义上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营养健康等,更是延伸到人际交往、家庭责任、教育公平和包容等社会问题上。

3.2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由于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变革的影响,国际各地区早期开展的课程内容具有相似性。通过对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主题轴进行划分,可以将健康教育内容划分为以下3大主题。1)生理卫生、身体健康与安全问题。很长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没有生病就是健康。健康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以向学生传授生理健康知识、掌握相关健康技能、提高体育和保健能力为主。上述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属于健康领域下更为广泛的健康教育框架,涵盖了人的生物性问题、安全问题、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等基本问题,主要将学生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生理健康问题作为课程的基本要素。2)社会变革带来的现代健康话题。随着社会不断走向多元而复杂的变革时代,国际上关于健康的理解不断与时代同频共振。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也持续变动与发展,反映了健康教育内容对社会发展与变革积极能动的回应。目前,健康教育内容已经涉及到环境污染、癌症预防、网络健康等主题。这些内容旨在唤起学生广泛参与社会的意识,通过形成一个强大的利益共同体和学习社区,促进学生、家庭、社区之间的交互作用。譬如为减少吸毒人数,让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健康的生活,澳大利亚政府为全国62万中小学生提供生命健康教育的课程。新加坡为引导中小学生科学安全地使用互联网,开设了网络健康课程以及数字英雄(iZHERO)的网络健康展览活动课程[12]。3)健康与未来的社会生活主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理念不断深入更新,健康内容也在不断深化。更多国家的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注重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大健康教育课程观。诸如“健康的服务和选择健康的职业、生命健康教育、生涯教育和个人理财等”也正在逐渐渗透到健康教育内容中。为解决青少年怀孕问题,英国政府对5岁以上的儿童进行强制性的性教育,并规定接受教育后要能够通过相关考试。美国新泽西州要求学生从人际交往、家庭、社区生活等方面感受文化、媒体、科技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3.3不同理论关照下的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路向

为了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对获取健康知识的不同需要,建立在课程标准之上的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模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主要形式:1)国家标准下的传统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传统健康教育课程以教材为中心,具有系统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标准。它以传递知识为主,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对个体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严格按照国家健康教育标准展开实施,例如加拿大和我国的健康与体育课程、英国的PSHE课程、日本的保健课程等。2)社会理论下的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社会理论取向的课程主要关注当下热点的社会问题,以多元健康主题的方式呈现。学生通过深入现实社会展开实际调查,获取现实的社会资料,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学校作为服务社会的机构,强调通过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来维持社会的功能稳定。例如,澳大利亚每年会开展“国家健康与体育教育日”活动,鼓励学生、教师、校长参与其中,同时还会邀请家长、社区、健康专家等都参与到健康活动中,以此提高全民健康意识[13]。3)文化响应背景下的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文化响应课程(culturallyresponsivecurriculum)重视学生的文化资源特征,根据不同人群的性别、语言背景、家庭层次、文化特点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程。譬如:日本为了解决粮食缺乏、食品安全频发、国民饮食失衡等问题开设食育课程;丹麦有100年历史的家政课;美国华人街开展的专为华人肝炎传染的学校健康教育;在西班牙以广为传播的“食物与疾病”故事作为背景,借此教育学生相关健康话题,培养积极的健康态度和价值观。4)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健康教育课程强调让学生与社会文化脉络进行主动互动,通过兴趣主题进行实践,构建出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例如,澳大利亚哈拉客顿州立学校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到的营养膳食知识记录饮食日记、编写烹饪书籍、与小卖部合作准备健康食材、进行超市采购以及自主选择健康食品商店等活动,以提升个体的健康素养。总的来说,国际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在不同地区的开展方式有所不同,但是课程实施都旨在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致力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此同时,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的差异,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施者、教师以及与相关专业人员也会从促进学生“健康素养”发展这一目标进行创新性实施。

3.4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

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成效究竟如何与构建的评价方式建立密切联系。因此,构建与健康教育课程相适应的评价模式对保证高质量的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在整个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1)基于健康素养的课程评价工具。有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健康素养进行评价能够更好地评估个体的健康素养水平以及学校健康教育的效果[14]。当前对健康素养的评价主要基于努比姆教授[3]提出的健康素养模型,其中功能性健康素养这一维度所占权重最高,约占33%~55%,批判性健康素养所占比例最小。随着现代科技和网络媒体的不断进步,也有人提出将媒介型素养应用到健康评价之中。虽然对于健康素养的测评工具,国际上还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将中小学生健康素养作为评估健康的指标体系已被广泛应用到健康课程评价之中[15]。2)基于“RE-AIM”的健康课程评价模型。RE-AIM评价模型主要包括4个维度:(1)可及性(Reach):接受健康教育课程学生的实际参与率;(2)功效(Efficent):学生接受健康教育课程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改变情况;(3)采纳性(Adoption):实际参与的健康教育课程师生比,教材、教具的实际配备,专业健康教师的质量和数量等;(4)实施情况(Implementation):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达标率,开课的比率,教师数量达标率[16]。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方式是一种动态性、过程性评价。可以看出,基于RE-AIM模型的课程评价不仅需要教师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还需要学校、行政部门配合供给教具和教学配备,选拔专业的教师,实现对“学生、课程、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五位一体的健康教育课程评价。

4启示

4.1高度重视基于健康素养的学校健康教育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赋予中小学校在建设健康中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要求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目前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多集中在日常卫生领域,以课程为依托的健康教育主要体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上。但是,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体育训练,忽视了“健康教育”的内容[17]。因此,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凸显健康教育的地位,构建以发展健康素养为课程目标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4.2加强健康素养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融合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例5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展现了护理工作的又一功能,即“促进健康、加强预防”[1]。对患者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能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减少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避免疾病复发。2012年1月――2012年5月,我们对486例心内科住院患者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12年1月――2012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486例患者按住院号码末尾数的单双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3例,男112例,女131例,年龄45-83岁,平均67.5岁。试验组243例,男118例,女125例,年龄47-81岁,平均66.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由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及出院当天给予相应的疾病健康知识宣教,以口头宣教为主。试验组采用规范化健康教育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2.1入院当天给予入院指导,并评估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

1.2.2住院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与方法,利用不同的时机,根据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项目实施单的内容为患者实施个性化的全程健康教育。

1.2.2.1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项目实施单的运用实施单上的项目内容包括入院介绍、疾病知识指导、用药指导、饮食指导、活动休息指导、检查指导、心理指导、特殊指导、出院指导等,根据患者需求个性化安排教育计划,对已宣教的内容由施教者在相应项目下打勾签名,并及时评价效果,未掌握的予以强化指导。护士长及质控小组成员对科室所有患者健康教育实施情况每周督查一次,在督查者一栏内签名,并将督查结果及时反馈给责任护士,对存在的问题予以改进。

1.2.2.2采用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与方法我们针对心内科常见疾病编印了健康教育卡片,根据患者所患疾病发放相应病种的健康教育卡片,责任护士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对一的教育指导。对患同一疾病的患者集中起来进行小组式教育,开设健康教育讲座,配合模型、幻灯片进行宣教。根据患者文化层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宣教方法:口头宣教、书面宣教、形象教育等。另外每月一期板报宣传、每日医院广播宣教、科室刊物阅读栏等多种形式,使患者可以从不同途径获取自己需要的健康知识。

1.2.2.3利用不同的宣教时机进行教育指导,避免患者一次接受过多内容难以消化掌握如在发放口服药、换接输液瓶、做治疗时做好相关药物指导,在患者用餐前加强饮食指导,在下午治疗完成后进行活动休息指导,在为患者进行特殊检查和护理操作时给予相应的指导。

1.2.3出院前1-2天由责任班护士做出院指导,包括服药、休息、饮食及复诊时间等,让病人了解疾病的复发或再发的诱因等知识。

1.2.4出院后由科室选出沟通能力好、专科知识丰富的高年资护士作为“回访天使”,对出院三个月以内的患者予以电话回访两次,包括了解患者康复情况,指导正确服药、休息与运动,约定复查时间,指导患者季节性保健常识等。

3讨论

3.1规范化健康教育能促进患者更好的掌握健康教育知识健康教育项目实施单的运用使护士能按照健康教育计划循序渐进地实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且利用不同的时机阶段性地进行指导,逐项落实,避免了宣教内容的遗漏,也避免了采用填鸭式方式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次性灌输给患者而患者不易掌握的情形。其次,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与方法增强了患者的学习兴趣,且健康教育卡片交患者自己保存,可随时复习宣教内容,可以使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加深印象、强化记忆,避免了单一口头宣教时患者不易理解宣教内容且过后容易遗忘的现象,从而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提高了健康宣教的达标率[2]。

3.2规范化健康教育显著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实施全程的、连续的健康教育增加了护士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机会,密切了护患关系;护士耐心、细致的讲解使患者获取到更多有益于己的康复、保健知识,满足了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

4小结

通过对患者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改变了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提高了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促进了疾病康复,降低了疾病复发率。规范化健康教育使护士接触患者的时间更多,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例6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实施这一目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目标的权威性。课程目标是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不可随意拔高或降低;二是目标的灵活性。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总体要求的规定性与实施单元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选定具体项目或内容后,执教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三是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将目标纵向分解,形成目标树,使各阶段教育目标具体化;四是目标的针对性。体育与健康课必须关注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总体目标范围内,根据学生性别和年龄特点确定教育目标;五是目标的全面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既有显形的习惯、技能目标,也有隐形的品质、情感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不可偏废。

二、多育并重,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性育”,即性知识教育。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加强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性科学,打破性神秘,既是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多方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首先,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改革体育课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时,必须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趣味)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技能构建有效载体。第二,坚持课标的规定性与内容的选择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标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原则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项目或内容。第三,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与教育诸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既可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强身,以体益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第四,坚持课程选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涉及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宜宾市八中根据自身运动场地狭窄的实际,自编了室内徒手操,开辟室外趣味体育活动场地,解决了部分学生不能做课间操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编写了校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增强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五,坚持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在加强校内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调动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或家庭体育锻炼,鼓励学生参加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文化宫、少年宫、体育俱乐部等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互动协调的良好局面。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例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医院正骨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108例,男60例,女48例;年龄为14~86岁。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总结影响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探讨提升健康教育效果的办法。

1.2方法

研究开始后,对全部患者实行健康教育,涉及的内容包括入院前对患者进行宣教,向患者讲解关于其自身所患疾病的知识,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对患者开展术前、术后指导,以及在患者出院前,对其开展出院指导,发放康复资料等,全部内容的开展要落到实处,电话回访。同时在进行了宣教和指导后的第2d,以及在患者即将出院时,对其使用调查表进行健康教育掌握程度的调查,调查表是科室自行设计,调查表的设计参照文献,同时结合了医院实际情况。调查表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患者的一般资料,第二部分为测试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表,如患者能够复述宣教内容的80%以上,可判定患者掌握,如低于80%为未掌握。第三部分为患者对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满意度调查,采取医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电话回访,用文档记录,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个等级。本次研究在患者的知情及同意下进行。本次研究共发出问卷108份,收回108份,调查表的有效率达到了100.0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不同阶段健康教育掌握情况对入院阶段教育内容基本掌握的患者有100例、占92.59%,对住院阶段教育内容基本掌握的患者有105例、占97.22%,对出院阶段教育内容基本掌握的患者有81例、占75.00%。说明在实行健康教育的各个阶段,患者最容易掌握住院阶段的教育内容。

2.2患者基本情况与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的关系年龄<60岁的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的比例,显著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P<0.05);初中及以上文化层次的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的比例,显著高于初中以下文化层次的患者(P<0.05)。2.3健康教育满意度统计患者对教育内容满意的有103例、占95.37%;对教育方法满意的有98例、占90.74%;对教育时间满意的有93例、占86.11%;对教育人员满意的有95例、占87.96%。

3讨论

3.1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对骨伤科住院患者来说,对其开展合理的出院教育,极为重要。出院教育是使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保健能够实现一体化,通过出院教育,可以使患者长期受益,所以出院教育和患者在入院时,以及住院时接受的健康教育一样,对患者的健康意义重大[2]。根据本次的研究结果可知,患者对出院教育的掌握较差。这可能和以下几个原因有关:①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相较之前大大减少,住院患者的周转速度加快,部分医护人员由于协作不当,致使患者的出院教育工作不能及时有效开展,不能留给患者足够时间来对出院教育的内容进行掌握,出院教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3]。②由于我国医院普遍都存在护理人员配比不足,从而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非常繁重,导致无暇顾及出院教育。对于在骨折治疗后,未经伤势基本痊愈就出院的患者来说,出院教育工作不到位,导致其对骨折中后期的护理知识掌握不足,从而使患者不能在骨折中后期进行有效的肢体功能锻炼,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严重的还可能引发患者的关节强直,需要进行二次手术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潜在威胁较大。所以,医院应该将出院教育工作进行落实,对即将出院的患者提前进行出院教育,从根本上做好出院教育工作。

3.2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时需结合患者的自身特点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例8

在新课程改革中,正确把握新课程的内涵,才能促使体育教师主动更新观念,积极投身体育教育改革,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因此对于新课程的内涵必须从它的性质、价值、理念与目标的制定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1.1新课程的性质,即新课程到底是什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新课程相对于原有体育课程来说,突出的一点在于提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

1.2新课程进一步指出体育课程的具体价值,即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水平。新课程比较重视体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

1.3体育新课程标准的三个基本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运动的本质);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人文主义体现)。

1.4课程目标变得更加具体、明确,注重课程目标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同时新课程将每一个学习领域的目标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只对如何达到某一水平目标提出若干活动建议或内容建议,这有利于体育教师结合本校的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达成学习目标;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2、如何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是以课程目标为宗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是:“坚定不移地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标”。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切实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二是掌握2―3个体育项目和必要的体育基础知识、强身健体知识和卫生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三是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要实现上述课程目标,就必须对现有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需要在继承以往改革成果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超越。早在前几年国家教委提出的《体育两类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中的体育课程由原来的体育课改成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两部分,将单一的学科类课程体系变成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娱乐有了时间、空间和课程的保证;使健康健身理论知识的传授、体育运动技能的培养和学生体能的发展能得到很好的结合。这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活跃身心、增进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律、自强、自信。我认为两类课程相结合的理论是我们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还是应注重学会体育技能,增强体质,在此基础上再来实现其它更高的目标,不能为追求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忽视健身这一体育课的功能,如当前一些体育公开课场面轰轰烈烈,但无运动量,无技术可言。脱离了原有体育课的三基,这是不可取的,也是对新课程的错误理解。

3、如何对新课程中健康教育教材的定位

新课程增加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健康教育内容,把有关身体发育、增进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都纳入教材。这里就有一个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谁重谁轻的问题。课程虽然更名为体育与健康,但健康教育教材并不是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的简单合。

3.1在目标上,我们必须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它重视的是如何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能,而且要让学生掌握强身健体知识和卫生健康知识。实际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教育内容强调的是将课程的教学与人的培养紧密的联系起来。

3.2手段上,我们说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又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目标服务,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不能单纯地用体育训练的方法来进行,必须采用体育与心理、社会、美学等多种创新的手段结合来完成,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3.3内容的选择上,我们知道健康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在健康教育内容选择上要有所择重,但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要让学生明白影响人的健康因素是多元的,体育锻炼只是增进健康的一个方面,不能让学生地错误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可以代替如营养、医疗、睡眠等条件。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健康教育教材内容,决不能简单化的理解为与体育有关的医学知识,而应注重学生健康观念、健康意识的培养,积极的保持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能力与态度的培养。

4、教材的理解

传统体育教材选编是“依据社会的需要,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其实仅以此三方面为依据选编教材是不全面的。影响教材选编的因素很多,传统的体育教材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4.1编者往往考虑最多的是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所选内容是否符合科学知识体系的逻辑性,是否严密,是否为下一阶段学习打好基础,而较少考虑学习内容对学生是否必需的、恰当的,缺乏从学生身心需要出发考虑,脱离学生实际的需要。

4.2传统选编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生理和体育项目着眼的,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明显存在不足。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例9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实施这一目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目标的权威性。课程目标是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不可随意拔高或降低;二是目标的灵活性。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总体要求的规定性与实施单元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选定具体项目或内容后,执教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三是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将目标纵向分解,形成目标树,使各阶段教育目标具体化;四是目标的针对性。体育与健康课必须关注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总体目标范围内,根据学生性别和年龄特点确定教育目标;五是目标的全面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既有显形的习惯、技能目标,也有隐形的品质、情感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不可偏废。

二、多育并重,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性育”,即性知识教育。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加强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性科学,打破性神秘,既是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多方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例10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78-03

近年来台湾为顺应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重新审视学校体育课程并对学校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研究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解析其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探讨其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有参考价值。

1 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历程

1)1949-1990年。

曾瑞成的研究分析表明,台湾1949年学校体育的内容是以大陆时期为主要参考依据,一方面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文武合一教育、公民教育、家庭和职业生活教育;同时台湾学校体育政策具有军事化导向、竞技化导向及教育化导向特点。1950年台湾教育部门重新颁布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各级学校体育政策的目标是促进身体的发展、体育认知、培养规范的行为、保健的态度、丰富的休闲。标准规定小学的体育活动内容是田径、体操、游戏、足球、舞蹈、垒球、篮球等。中学男生以田径、球类等户外运动为主;女生以舞蹈、体操为主。

台湾从1968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同年修订的《体育课程》增设健康教育,将武术列为必修项目,作为提升国防力量和培养尚武精神的手段。小学体育活动的组织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并且由班主任教授所规定的内容,但是无统一的进度要求。中学的体育则是由获得教师资格的专职体育教师授课。1975年修订的《国民小学课程标准》,保持健康教育内容,偏重德、智、体三育及强调民族精神的教育内容…。此时期,台湾学校体育政策的目的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学校体育的内容是以竞技性的内容为主。

2)1991~1998年。

20世纪80年代末,旧的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民间要求“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93年由台湾各民间团体发起,1994年“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委员会,两年后教改会提出总报告书,列有5大方向:“教育松绑、带好每一个学生、畅通升学管道、提升教育品质、建立终身学习机会”。台湾社会在科技化、国际化、人本化等潮流的影响下,体育转向为培育身心健全的国民为目标,将学校体育定位为教育的一环,通过选择具有教育性质的身体活动,来培养德、智、体、群、美5育均衡发展的健全国民。在此情况下,1993年台湾教育部门公布《国民小学体育课程标准》、1994年公布《国民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可弹性选择项目施教,发展学生的各种运动能力和经验,具体内容如下:

国小的理论教材是道德与健康,1至6年级教材纲要分为lO个类别:生长与发育、个人卫生、心理卫生、食物与营养、家庭生活与性教育、安全与急救、疾病的预防、药物使用与滥用、消费者健康、环境卫生与保育。1至3年级以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食物的层次与道德合科教学,使得学生遵守家庭及学校规则。4至6年级分科教学,使得学生认识人体的生长、重视个人卫生与安全预防,学习尊重他人、重视心理卫生、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了解事物与营养。国小的体育分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3个阶段。低年级要求具有操作身体的能力;主动参与各种游戏,享受运动乐趣;能表现遵守规律和友爱的态度;能注意游戏活动的安全。教材纲要内容有徒手游戏、器械游戏、球类游戏、舞蹈游戏。中年级要求具有控制身体的能力,积极参与各种运动、养成运动习惯,能表现守法和合作的态度,能遵守运动的安全。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其他,包括民俗、自卫运动、水上运动、滑轮运动。高年级要求具有运用身体的能力,能爱好运动和建立终身运动生活的基础。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国术、其他。

国中的理论教材是健康教育,国中一年级健康教育的目标涵盖健康行为的5项要素。即健康观念、知识、态度、习惯及技能,期望达到“教育与生活化”。国中体育1~3年级目标是了解运动基本知识与方法,建立正确运动观念;主动参与运动、增进运动技能、提升生活适应能力;借运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养成合群互助行为;体验运动乐趣、欣赏运动美感、奠定终身运动的基础。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类、国术、知识和其他等。

此时期,国小的健康教育是和道德合科,没有和体育合科;国中的健康教育单列,没有和体育合科。但课程整合的理念已经开始发展,这次修订后竞技化的内容已不占主要地位,休闲、娱乐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增多。

3)1999年至今。1997年台湾成立“教育改革推动小组”,确定“教育改革”的8大重点项目与完成日期。与1998年,“教改行动方案”确定自次年起,连续5年用1570亿新台币推动12项“教育改革”工作,1999年,包含7个科目的“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草案”进入试验阶段。

(1)学习主题的划分。体育课程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学习主题的划分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划分学习主题成为国际上体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划分为7个主题:生长发育、人与食物、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人际关系、安全生活、群体健康。

(2)学习水平的划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台湾教育部门划分了阶段性学习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不是与每个年级一一对应的,很难区分相近年龄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有什么差异,但在客观上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的。台湾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分成3个阶段,小1至小3为第1阶段,小2至小6为第2阶段,中1至中3为第3阶段。这种划分方法突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体系,构建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目标和内容框架体系,这对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 台湾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特点

2.1 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台湾这一次课程改革是让教育的本质完全回归到培养现代化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发展。《课程纲要》(以下称新课标)真正落实九年一贯的课程规划为目标,整合学科,改革的基本理念认为教育是培养学生适应改善自身生活环境、发展学生潜能的历程,教育目的是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的健全公民。新课标并不重视高深学科知识的获得,而是强调学生基本能力

的养成。台湾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纲要》,分成7个科目,其中之一是健康与体育。

7大学习科目之中,唯有“健康与体育”与生命的延续息息相关。新课标的理念是让每位学习者都能体验成功,也可以说,每一个学生不论其天分如何都应该有机会参与人体活动,发展其年龄应有的适当技能,而且是身心健全且健康快乐的。体育或运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塑造一个竞赛的胜利者去追求“赢”,而是在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为胜利者,因此未来的体育教育应以培养每位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适应能力为首要任务。

2.2 明确基本能力内容的设置

从历年课程修订来看,体育从未与健康教育融合,虽然学校在训导处设立体育组,然而将健康教育与体育统整成一个学习科目,是台湾课程修订的过程中还是第一次,在课程改革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把原为边缘科目的体育,拉到核心的学习科目,确认运动是生活的一环,是人的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历程。将健康与体育合设,强调健康与体育的统整,由原来有具体的运动项目到现在只有结果纲要,规定科目的主题,设置各阶段能力指标,并有每个主题的内涵及补充说明,说明了现行的新课标顺应国际趋势,特别是从教育的角度考虑而设置的9大基本能力,这9大基本能力是: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欣赏、表现与创新;表达、沟通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规划、组织与实践;运用科技与资讯;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健康与体育不再囿于这一单科,而是上升到对学生的培养这一高度。新课程纲要充分发挥了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这些改变均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从课改的要求和健康与体育科目的基本理念来看,这次课程改革是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体育回归身体活动教育的本质,真正使学生认识身体、控制身体、接纳身体到爱护身体的目的,使体育融入到学生生活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强调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取代偏重书本知识的获得,使国民教育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基本理念能够落实,使教师实施统整的主题式教学,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这是对健康与体育科目中10大基本能力的内容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2.3 强调以目标引领内容

台湾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科目是以目标统领内容的形式,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课程的理念是以基本能力的培养取代知识的获得,健康与体育课程的作用不仅是让学生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何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