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8 16:02:50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例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也使自己的策略和想法得到详细的检查、提炼和完善。教学中,教师应时时关注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重组、整合各类信息,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处……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交流。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大胆表述”。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伙伴关系。教师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往,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教师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和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你别急,慢慢讲”,“你的方法真巧妙!”“你的思维真独特!”“你的想法很有创造性!”等激励性的语言,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欲望,让学生敢于交流。

二、选择好交流内容,让学生乐于交流。

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的讨论题目要有价值,富有趣味性、创造性、挑战性,做到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又能增强合作意识。如在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去春游》时,孩子对春游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且喜爱春游,接近现实的情境,随即的问题中“小明带了10元钱最多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最少可以玩哪几个项目?”学生开始都忽视了划船及乘快艇价格表后的信息(每船限坐4人,每艇限坐2人),但在一些有游玩经验的同学的质疑中,大家猛然醒悟,这两项活动可以将人数凑齐再去玩,则每人分摊的钱会少一些,从而能多玩几个项目,这样的现实情境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学生有兴趣走入,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乐于交流这样的数学问题。

三、 灵活驾驭课堂,让学生交流得恰到好处。

课堂上一定要灵活驾驭课堂,把握好学生之间交流的契机,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讨论交流。比如,学生的回答中或大胆质疑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抓住这个交流契机,灵活驾驭课堂,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在“角的认识”一课中,当老师讲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度时,一位学生质疑:“老师,课本和球场的形状都是长方形,但课本的四个角比起球场的四个角显然小得多,为什么说它们的四个角都一样是90度呢?”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涉及到角的大小本质问题,于是就顺水推舟,让大家发表意见。这就涉及到概念的本质问题,此时组织讨论就很有意义了。

四、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交流。

要使交流有效地展开,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

1、交流前的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并不要求人人都能得出答案,重要的是要对问题有个全面的感悟,在这个基础上交流才能目标明确,弄清哪些问题可以自己解决,哪些问题自己无法解决,有一定困难,需要同伴或老师的帮助。当学生把握了交流的方向后进行交流,交流就变成有人愿说,有人想听,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交流,并在其中比较、辨别、扬弃,对交流的问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已经用到了“转化”的方法,那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能不能把它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这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用用已准备好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学具独立进行拼摆,并思考摆出的图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以组交流,从而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2、交流时要注意倾听。

孩子课堂上学会倾听,学会分析、评价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进行有效教学必须的条件。比如在小组讨论时,可以提醒孩子:“讲话只要对方能听得见,不一定要声音大,不要影响其它小组讨论”,“别人在说的时候,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要注意听出别人的方法和思路”等。在全班交流时,让孩子说说“他刚才说了什么,你听懂了吗?”“他说得怎么样?”“你能重复一下吗?”“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等等这些有针对性的语言,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五、重视数学语言训练,帮助学生交流。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复述整理,通过口头语言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概念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比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如烟囱、柱子、水杯等,再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而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在这一系列的感知活动中,组织和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圆柱的表象,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学生的表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例2

一、激发学习动机

中职生进校的目的大都比较明确,那就是通过自已的学习将来能找一个好工作,因此他们并不清楚职业对他们的要求是什么,几乎都是从一进校开始就等毕业、等工作。因此,很有必要在开学时用实例甚至是以到企业参观、访问的方式,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与人交流能力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正确理解“能说会道”的意义,正确处理“说”与“做”的关系。经常帮助学生树立敢于与人交流的信心,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和懒惰心理,让学生积极主动去交流。中职教师大都有这种感受:课堂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少,更别说主动问问题和与老师交流学习心得了。究其原因,不是问题太难不知道答案,而是来自心理因素——恐惧感和自卑感。不相信自己能回答正确,更害怕回答错误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还有一种就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懒得说话甚至懒得去思考如何“说话”的毛病。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一方面要用名人的典型案例加以启发,另一方面要在成绩考核时强调只要主动与人交流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对学生的一点进步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大胆与人交流。

二、提升阅读训练

1.依托教材,首先让学生学会大胆地、自信地朗读,增强与人交流的信心。不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戏剧,都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诵读、说读、演读;单独朗读、男女生分开朗读、小组比赛朗读、全班齐读;名言背诵、段落记忆、整篇朗读。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增加词汇量,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丰富了说话内容,增强了学生开口说话的信心。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学会准确地表情达意。

2.归纳文章内容,复述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处理信息以及组织语言的能力。复述是一种直接有效地口语训练方式,需要学生积累语言,理清思路,把握好重点,整理好层次。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依次细复述、概括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在形式的选用上,可以小组推选代表也可以小组成员合作完成。

3.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针对指定话题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人物形象的分析往往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因此要允许甚至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放胆分析 ,只要有理有据、合情合法即可。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认识人物、社会的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有依据地阐明观点的表达能力。

4.搜集与所学课文相关的其他文章或是生活片段,筛选有用信息,扩充知识储备。见多识广才能纵横捭阖。要提倡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搜集相关资料,还要提醒学生多留意身边的细节,在固定的课余时间讲给老师和同学听。大部分学生都很乐意采用这种方式与老师同学交流,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更接近于聊天,不像课堂发言那样正式。此时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交流情况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与人交流。

三、强化书面表达训练

1.现代应用文写作训练。简单实用的现代应用文写作训练,如出租房子、学习计划、借条欠条等内容,让学生学会根据任务要求,选择或确定适合的应用文体,能利用和组织各种素材,清楚地写出内容。

2.读后感训练。读后感也是训练学生根据既定主题大胆表达思想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多看书再选择适当的语言阐述观点,并采用多种表达和修辞方式。甚至是图文并茂,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学会运用多种方式全面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

3.演讲词、诗歌、课本剧。演讲词、诗歌、课本剧的创作,虽然相对较难,但仍可以让学生由背诵模拟经典开始,然后是短暂时间小篇幅的训练,逐步延伸到可以小组合作或是独立完成,创作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学会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

四、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交流的平台,集中训练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例3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普遍地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有不同于一般人际交流的地方,它是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目的,以人类的文明成果为中介的一种社会相互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

一、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与学生互动演示,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亦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面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寻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 引导学生推理,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交流互动,合作学结出求加数的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互动,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作答,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和与学生交流互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的交流互动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是,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的知识。

四、进行说理“对话”的训练,让学生互动总结,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对话”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对话的训练。例如:1.3米=( )米( )分米,可把1.3米撤成1米+0.3米,整数部分是1米与括号中所填的单位相同,即可填入;0.3米,数字是一位小数,而其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是对应分米单位的,那么就可以叫学生用长度单位的进率知识来讲:0.3米等于0.3乘10分米就是3分米,则第二个空填3;反之,亦然。学生学完例题后,交流互动讨论,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对话的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这样的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学习中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应做到时时在,处处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体验了数学课堂中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积极创新,革新教法,在课堂教学中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会变得更为丰富,更为有个性,学生的发展将会变得更全面。

参考文献

[1]王琴.数学直觉思维及其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例4

高年级教学内容相对复杂,教学任务相对繁重,课堂上教师常常重视自己的讲授,如果讲得过多过细,那么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而且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课堂上因担心讲错而变得“金口难开”。课堂上他们往往不敢交流,不会交流,不善交流。如何改变以上不良现状,让高年级数学课堂上的交流也充满活力,我尝试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循循善诱,发掘课堂交流的兴奋点

小学高年级学生不仅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且在学习能力上也呈现出差异扩大的态势。为了较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学生交流的热情,充分发挥课堂交流的作用,教师应注意循循善诱,激发他们交流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学习圆柱的体积之后,教师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圆柱的侧面积是62.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4厘米,求它的体积。一开始发言的学生可能因为紧张,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思。教师及时宽容地鼓励学生:“不要着急。”并等待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结果这个学生终于一步一步讲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先求出圆柱的底面周长,再算出圆柱的高,算出底面积,最后求出圆柱的体积。学生讲解完后,教师给予热情的肯定和鼓励:“真爱动脑筋,思路很清楚!还有更简捷的思考方法吗?”在教师的鼓励下,有个学生举手说自己的算式是62.8÷2×4。其他学生一脸困惑。这时,教师继续鼓励道:“你的算式是对的。你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教师先肯定学生的想法是正确的,再引导其讲解自己的思路,学生就有了底气。学生借助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图,说出了思考的依据。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了他的意见,纷纷表示赞赏,不约而同的鼓起了掌。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热情洋溢的鼓励,积极发掘学生交流的兴奋点,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了分享,思维的深刻性和简洁性得到了培养。

二、明确要求,规范课堂交流的注意点

为什么要进行交流,怎样交流才是合乎要求的,交流效果才更好,不仅教师心中要有数,也要让学生知晓并努力做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上如何交流作为一种教学常规进行训练。数学课堂上的交流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要更加准确精练,并且注意思维的逻辑性和表达的条理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提出了三条交流的注意点:一是要求学生交流时,发言要积极主动,不放弃,不退缩;二是学会倾听,准确接受并辩证分析别人交流的信息,不曲解,不盲从;三是交流时声音要响亮清晰,语句要完整而有序,突出主要的数学信息,不重复,不罗嗦。为了强化学生交流的规范意识,我常常让发言的学生再重复一遍,甚至让大家跟着再讲一遍。最后,我还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数学活动中的交流表现,包括发言和倾听的情况进行记载,作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评定项目之一。

三、认真备课,确定课堂交流的聚焦点

数学交流的内容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展开的需要,确定交流的话题。这样的话题往往就是课堂交流的聚焦点。教师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针对不同课型和教学的不同环节,设计不同层次的交流内容,使得学生的交流得以聚焦。如,在知识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交流可聚焦于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交流可聚焦于解决问题的结果和思路;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交流可聚焦于探索的方法与过程。

教学《简单的小数加减计算》时,关键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基于小数意义理解基础上的算理,即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学生在根据问题情境列出算式0.8+0.5后,我重点引导学生说说0.8元与0.5元各是什么意思。学生在交流中很快就明确:0.8元就是十分之八元,就是8角;0.5元就是十分之五元,就是5角。这样的交流自然引发了将以“元”作单位的小数加法转化成以“角”作单位的整数加法计算思路:0.8+0.5=13角=1.3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介绍竖式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要把8和5对齐,它们都表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把0对齐,它们都表示的是什么?学生在交流中初步感悟到小数加法计算的法则──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这样的交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学生在交流中深化了对数学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因材施教,引导课堂交流的生发点

数学课堂交流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是组织课堂交流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引导话题中的生发点。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学生通过画图和操作实践,得出了各自不同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于是,我就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作为交流的生发点,重在引导学生说清楚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有的学生说成是把高除以2,即三角形面积成为半高与底的乘积;有的学生说成是把底除以2,即三角形面积成为高与半底的乘积;也有学生把除以2说成是用所得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除以2。对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少数学生忘记除以2 ,教师没有做任何讲评,而是出示这样的差错,让学生自己分析原因。其实,学生在交流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纠正错误不能单纯地依靠教师的正面讲解和示范,而必须是一个由学生参与“自我否定和纠正”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提供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并引起必要的“观念冲突”,让学生在暴露思维的过程中发现并改正错误,正确地构建新知。

数学课堂交流会因学生情况的不同,数学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等显示出多样性。比如,在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时,我常常先示范式地引导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再让他们相互交流。在学生交流时,注意给他们提供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说透;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要适时加以点评或组织学生同伴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交流给予明确的反馈,以逐步提高学生开展数学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例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习本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利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则是思维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数学语言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有效地促进情感教育。

但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够准确、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审题思路模糊、不清晰;数学问题的描述口语化;解答没有条理性;交流不顺畅、言不达意。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生生固定的交流载体;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很随意,不注重数学语言的运用;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数学交流的锻炼机会。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交流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师生保持和谐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只有具备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信息流通更加顺畅。在新课程中,要求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的个性、主体性得以发展,形成良好的创造性;而对于教师来讲,则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还必须理解和分享。

二、加强数学语言的锻炼,排除交流障碍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并提醒、鼓励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为此,教师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强调定义、定理的叙述

让学生体验数学语言的严谨性。教师运用数学语言,力求做到用词准确、叙述简练、逻辑性强,避免用日常用语代替数学专业术语。对于重要的定义和定理的讲述,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设置疑问或加以强调,从不同角度给出适当的变形练习。

2.注意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

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一些重要的定理、性质分别从文字叙述、符号表示、图形观察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强调。只有在平时多注重三者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运用数学语言。

三、采用灵活的交流方式

华罗庚教授提出对中学生的数学表达上的要求是“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干净”,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以下方式:

1.“说”――挖掘课堂交流潜能

课堂是师生交流数学思想的舞台,新课程理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应采用学生点评、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全班评价和自我总结等形式,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交流平台,让师生、生生之间发生思维的交流和碰撞。

2.“写”――运用数学语言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还应培养学生的书写表达能力。通过书写,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严谨性,让学生通过文字语言与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进行思考,以符号语言的形式准确地表达出来,以此达到师生间的交流。

3.“讲”――展示个人交流才能

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向别人讲授以及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保留达90%,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方式。教师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以讲促学,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1)讲公式。经过新课的学习、反复的复习,总有部分学生记不住公式,或不知道公式的由来。当教师的讲解、训练已不再能打动学生记忆与理解的热情时,通过让学生走上讲台,介绍自己独特的记忆方法或应用技巧,特别能唤起学生的共鸣。

(2)讲题目。教师批阅后的部分作业或精选试题让学生在讲台上讲解,展示他们自己独特的理解或思维方法;有时也可故意设置一些错误,以此引起学生的警觉,提高学生课上的参与度和注意力的集中性,进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3)讲题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解题一般就题论题,很少注意题目自身的变化和关联,一旦给出新的说法或变形,就会给学生带来不安与困惑。这样的学习方法就会让学生掉进题海。通过讲题型,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这类题目的共同点和方法,总结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数学语言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准确、严谨地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地深入探讨数学真谛,使“失语”的课堂走向自主表达、有效交流、互动共生的数学化课堂。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例6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给学生主动合作、主动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增强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一、注重合作交流,着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要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全面有序的思维方法。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焕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创造机会、提供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发现,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示、发展,在师生共同评议中碰撞,形成共识,久而久之,会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创新欲望和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力求在课堂中形成一种气氛。如在考考自己的活动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给每一个小组的组长若干张口算卡片,在组长的带领下,让组内每个同学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发现问题,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二、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能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另外,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某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三、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会合作”数学教学模式认为:

(一)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创设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启发性,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数学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二)“学习的愿望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在于智力感受“创设有益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有了这样的动力,学会就会大胆地去想,认真地思考。

(三)要特别重视情境问题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设计富有学生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空间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动机。

四、提供实践机会,探究数学思维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经过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去理解和掌握,即完成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内容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让学生多感官的参与过程不仅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不同的学生思考的方法不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思考、在操作中创造,也获得了学会合作成功的体验,感觉自己就是学习的合作者、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五、充分挖掘生活中数学现象,延伸课堂学习时空

课堂是学习各类知识的重要途径,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把学习的时空向外延伸是必然的趋势发展。延伸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孩子们思维活跃、互相启发、互相鼓励、共同完善,不管是知道答案的,还是暂时没有想出答案的,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数学、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在此得以强化。

六、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感悟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例7

1.营造英语交流气氛,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就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中国的学生没有较多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高中英语学多是在闭塞的环境下展开的。一些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会定期聘请国外的优秀教师进行英语讲座,为学生提供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但我国大多数学校由于缺乏教学资金,无法满足更好层次的教学需求,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营造英语课堂的学习气氛,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英语优势,采用英语授课的方式进行课堂提问、课堂教学和课堂阅读,教师在整节课程中都应该使用英语进行授课,这样就能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来接受英语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英语交流能力。教师要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利用课堂的空闲时间组织学生做活动,通过英语游戏、演唱英语歌曲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热爱英语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被周围同学学习英语的激情所感染,并在游戏中增强自身的英语语感和英语交流的能力。

2.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培养高中生英语交流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独立和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习,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目的。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中进行学习时,能够大胆的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想法说出来,同时勇于发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以前,要对教学内容和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设计的目的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高中的学生不同于低年级的学生,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形成了比较独立的意识,教师如果再用比较单调的形式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在设计导言时,应该针对高中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和话题来进行导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言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从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例如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应该设计好本课的导言,利用生动的语言或者贴合学生生活的语言的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解课文Anne’s Best Friend《安妮最好的朋友》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设置几个问题。Our class have a your good friend? Can you tell a friend your secrets? Can share with you about your secret?教师在提问以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发言,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小秘密和自己的朋友告诉给大家,这种方式能够缓和紧张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运用英语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在讲解文章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的提出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解答。教师可以提问:Why did the German Nazis want to kill the Jews?在讨论过后,教师可以在每个讨论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各个小组以比赛的方式来说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并且要重视对“后进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就能使全体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都得到提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对于课堂讲述的时间、提问的时间、讨论的时间都要做好合理的安排和规定。除了要做好课堂时间的分配,还要保证教学过程的各个部分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从而使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3.适当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开展英语交流活动

教师培养学生英语交流能力时,要利用激励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自尊心都比较强,在进行英语口语练习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害怕出错而不愿意进行英语交流和锻炼,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无法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鼓励的重要性。对于英语交流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的鼓励能够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也能够让学生敢于开口,并乐于和同学进行交流。有些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更多的愿意和周围的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而畏惧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分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有独立学习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予问题的指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交流中的难题。在开展英语游戏时,教师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来带动学生进行英语对话并开展游戏,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对话接龙,这样不仅能充分的调动学生进行英语交流,也能够使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没有较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并利用多种多样的英语教学条件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流的能力。本文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使用这些方法,能够使学生克服英语学习的困难,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出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例8

一、 国际化人才培养

(一)国际化人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谓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次人才。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宁桂玲认为:“一名大学毕业生如能在同行中显示出很强的创新和??变能力,并快速适应国内外的新环境,可称为国际化人才”。[1]54

全球经济化导致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人才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范围内,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未来的求职者能够受聘于跨国机构、在世界不同地方工作、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具备国际经验、灵活性以及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中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素质良好的各类专业化、国际化人才来提高竞争力。高校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阵地,必然采取各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举措,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学生国际化也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说国际化人才培养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2] 50-51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

国际化人才培养主要通过构建海外交流平台,提供长、短期海外学习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在双重教育环境中形成国际化视野,将海外交流的成效引入校园,最终提高大学的国际化水平。[3]57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比如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在国内办学、合办专业;学生出国攻读学位、联合培养以及海外实习、开设全英课程等。然而遍观全球,几乎各个国家、各个高校都在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网络,与海外高校签订交换或者联合培养协议,提供海外学习的经费资助,让更多学生到海外学习、交流和生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宁桂玲也提到:“选择‘走出去’(派学生出国学习)一定是最佳方案。”可以说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来培养本土国际化人才是最直接最有效地的方式,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就国内高校而言,国际化人才培养主要通过选派学生参加各种校际联合培养项目,包括学位项目、交流项目、交换项目和学术会议等在较短时间内扩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海外学习经历、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具体而言,学位项目以本科2+2双学位、3+1+n本硕双学位、1+1+1双硕士学位、2+2双博士学位等类型为多见,以获取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两个学位为目的;交流项目包括学分项目、暑期项目、寒假项目、实习项目,总的来讲,交流项目是以修课拿学分为主要特征;交换项目则是基于两校协议,互免学费、互派学生的项目。对于大部分国内高校而言,很难真正做到派出的本校学生和接收的国外学生在数量上完全对等,不少学校采取了灵活做法,譬如华南理工大学与日本首都大学(东京)的交换生项目,协定每年可以派2名学生到日本进行一学年的学习,同时对方可以派出4名学生来华南理工大学进行一学期的交换学习来实现数量上的对等;另外还有学术会议、工作坊或者短期学术交流也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多由院系根据自身需求,量身打造,专业性强,譬如,北京大学自2007年起设立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同济大学,每年暑假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组织为期一个月的联合工作坊,共同开展教学和科研交流。这几类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基本都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覆盖所在院校的绝大部分专业。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素质良好的各类专业化、国际化人才来提高竞争力。烽火猎头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才资源中存在2个“5”现象:一是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二是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则更少。[4]101从宏观层面上,未来中国在全球化竞争中取胜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培养的本土国际化人才。从微观层面上,国际化个人培养项目不仅使得学生本人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了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大学也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教师间、院系间以及大学间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海外学生和教师来访、交流甚至是工作,形成“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良性互动局面,从而提升大学的办学水平,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过去10年间,国内各个高校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学生国际化项目,以笔者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过去10年间见证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迅速发展,尤其从2010年以后更加进入了井喷发展的态势,可以说华南理工大学是国内高校的一个缩影,其他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上,除了具体数字的差别,基本的趋势和曲线都极为类似,究其原因是 2010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国际化人才战略,各个高校也都把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升到战略层面重点突破,以此带动大学整体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5]195

从图1,图2可以看出,近十年尤其是自2010年后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迅速发展,从各种相关报告和同行评议中,不难发现国内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开展中具有一些相同点:普遍通过交换生、联合培养、竞赛、实习等多种形式派遣学生出国学习;项目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普遍提供经费支持,设立各类奖助学金。根据全美国际的机构调查,对国内26所“211”和“985”院校的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高校遇到的困惑或者问题也具有类似性,具体包括:经费的支持力度不够,亟需合理规划经费的使用;普通教师、院系和行政人员国际化意识和水平不够,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不足;部门协调不顺畅,仍然存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国际事务部门的任务的认识误区;项目趋同态势呈现,急需建立品牌项目和特色项目。

需要强调的是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要把项目和派出学生人数作为考核指标和任务,只满足于数量的增加,而要牢牢把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的、作用和意义,由此来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为了使这些方法和策略更具有理性和科学依据而不是盲目的铺摊子,上项目,笔直借助了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对不同利益群体的界定和需求分析,来明确针对不同群体的具体的工作方法和策略,既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又能够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利益,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效和有序发展。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利益相关者内涵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概念于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原是西方经济学概念,与“股权者(stockholder)”即“股东”相对应。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费里曼将之重新定义为“任何可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之后,该理论拓展应用至包括教育学在内的社??科学诸领域,前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在其著作(The University: an Owner’s Manual)中,指出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教授、董事、还包括学生、校友、捐赠者、政府、公众、社区等。各利益相关者在大学组织内外和谐相处,共同实现大学的有效治理。[6]59

[BT4](二)国际化人才培养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具体应用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界定利益相关者。罗索夫斯基按照密切程度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最重要群体、重要群体、部分拥有者和次要群体四个层次。[7]35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学生、家长、教师、院系、负责海外学习项目设计和管理的行政部门、学校、海外合作院校的项目设计和管理部门、海外合作院校的教师等。按照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影响力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中也称为权力―利益矩阵。[8]57

这个矩阵指明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类型。显然,在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重点考虑D区的主要参与者是否接收该战略,因为他们既有权力又有兴趣。关系最难处理的是C区内的利益相关者,虽然总的来说他们是相对被动的,但却可能因某些特定事件对战略产生兴趣,并施加影响。B区的利益相关者没有太大权力,但是与利益密切相关也具有相当的兴趣,所以可以通过保持信息交流来满足他们对利益的关注。依据此权力――利益矩阵,可以将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如下分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D区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更为具体的代表是这些项目的设计、制定和管理部门,比如学校的国际事务部门、教务部门、研究生院和具体院系。

(三)利益相关者需求/利益分析

1.学生需求调查及分析

根据上文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可以明确利益相关者处在哪个区间,在战略制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寻找相应的策略。首先我们对B区,利益最相关然而决策力最小的这部分群体进行分析。具体的分析方法为调查问卷,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3份,调查结果显示:50%的受访者有强烈的赴海外学习的意愿,而且近一半的受访者希望取得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高校的学位,可支付的留学费用近60%学生选择为5万以下,最希望学校给予充分的项目信息、政策指导和经费资助。

综上调查,不难发现这部分群体最关心的还是有关项目信息和政策的获取,包括如何办理校内各种手续、如何申请项目、如何办理签证、如何申请资助等等。根据调查分析:建议学校兼顾不同经济条件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学生项目,使更多同学有机会争取资助,减少费用负担;第一时间通过网站、微信群、微博、学院通知等各种方式传递信息,将项目申报指南放在网上便于学生查阅,加强项目申报指导、资金资助、出国对评优、评先进等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的宣传和讲解。

2.学校和院系需求调查与分析

根据全美国际2016年5月对国内26所“985”院校的调查显示,目前各个高校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学校的战略部署和国际化考核指标的要求,随着学校重视和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各个高校近年来在项目数量和派出人数上都有大幅提升,不少学校也已经普遍感觉到了项目扩张后,深层次问题凸显,比如:如何提升项目的水平和质量,建立品牌项目;如何合理规划和有序使用项目经费;如何加强院系、教师和其他部门的国际化意识,完善部门间协调机制;避免同类项目的重复建设,挖掘符合学校和学生需求的特色项目等。同样还是根据全美国际的调查,国内高校在以下8个方面有迫切需求(如表1),也可以说是目前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施中的瓶颈所在。

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参与者,学校和院系的需求应该摆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它对项目的发展,甚至对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战略是否能够顺利实施,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涉及的每个环节都值得专门探讨。然而这部分群体的需求,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校一盘棋,从上而下,从源头上寻找办法,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管理办法,也必须从下而上,更新观念,才能有实质性突破。突破点首先还是围绕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国际化的提升,重点体现在理念、意识、制度和方法上。

3.导师及其他职能部门需求分析

为了更深入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需求,从而全面地认识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在不同群体中应该如何开展工作,笔者对其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部分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学院老师以及可能涉及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中某些环节的行政部门进行了访谈。从之前的权利――利益矩阵中,可以发现,这部分群体虽然属于被动接受者,但是他们的态度、行为和支持与否会对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笔者从访谈中了解到,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推进的阻力会大一些,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涉及到研究生和博士生导师培养指标的问题,如果导师已经招录的学生申请了国外的学位,比如1+1+1双硕士联合培养,2+2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就意味着这个导师失去了一名学生,导师选带学生的指标是有限的,尤其是博士生,每个博导可能一年只能带一名博士,而且理工院校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是导师科研团队的主力军,所以研究生和博士生出国攻读学位,对导师来说是某种程度的损失;其二,所有学位项目需要双方学校的相关专业学院对两校开设的课程进行审核、比对,形成一个合适的联合培养课表、涵盖两校的核心课程、还得符合两校的学分认定标准、符合学位要求。这就需要有专门的老师来进行这项繁复的工作,国内高校并没有专设Academic Adviser (学术导师)负责类似工作,也没有类似工作的奖励标准,教师们都有各种教学和科研的压力,无暇顾及,所以大部分教师对此类去海外学习,尤其是对获取学位国际化项目不太热衷;其三、硕士博士还有严格的学位论文的要求,而且学位授予是由学位委员会认定和授予,出国攻读学位的学生如何完成论文、导师如何指导论文、如何安排答辩,这些都是颇费周折的事情,都给校内导师增加了额外工作量,和更高工作要求。所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开展中还必须考虑如何如何通过补充名额、认定工作量、优先接受国外交换生、优先考虑海外进修等方式激励导师参与和支持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

此外,各个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涉及国际处、教务处和研究生院,同时还涉及比如学工部门、财务部门、学院行政部门,各个部门关注点不同、员工国际化意识和水平不同、加上管理和制度的条块分割,增加了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难度,也凸显了原有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成为主流趋势的今天已经出现了瓶颈。要适应国际化这一主流趋势,必须改革,首先必须从观念上更新,可以选派管理人员、行政人员海外进修、培训、海外工作或者校内培训、讲座,通过这些方式不断更新他们的观念、提升国际化意识。

由此可见,国际化人才培养涉及多个主体,和多种利益诉求,要想顺利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必须综合考虑各个利益主体不同利益诉求。在项目前期,就相关群体最为关心或者最容易出现阻力、出现问题的地方提前做好解决方案,扫除所有可能存在障碍的环节,获得各方基本一致的认可和满意,才能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全过程管理,而不是在内部纠结和推诿中蹒跚前行。

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建议

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目的为前提。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各个高校近几年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数量和派出学生数量都有明显增幅,但是国内高校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都表示增幅主要来自于学校相关的考核指标和奖惩压力。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的来开展,否则就会出现有规模没质量、有数字没效益的局面。这就要求各个高校首先要有明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目的和战略目标,具体执行部门必须牢牢把握和理解相关理念、目的和目标,才能有针对、选择的挑选合作伙伴,设计合作项目。所谓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次人才。我们培养的学生未来可能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跨国机构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合作伙伴和设计项目的时候不仅选择那些学术排名靠前的国外高校、还可以选择国际知名的实验室、跨国企业、特色鲜明应用型高校和机构;不仅推出以学习为主的学位和学分项目,还可以考虑提供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多元文化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多种项目。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把握国际化人才内涵和目的的基础上,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兼顾规模与质量、贴合学校和学生的需求。[9]70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例9

出于口语交际的频繁性和重要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贴合当今时代的新要求,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具备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还要兼顾其各类交际活动中关于如何倾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使其能够文明地与他人顺利完成沟通,实现人际交往的可能。所以,关于口语教学,应当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侧重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使学生的人际交流素养得以提升。

一、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助益所在

口语交际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开口说,还要能够教会他们如何说得得体、说得到位。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应当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其一,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之得益。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读”与“写”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听”与“说”能力的训练,由此致使学习能力不均现象普遍。然而,对于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听、说、读、写”四大基本技能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也是最为基础且最重要的存在,偏废任一方面都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能够让学生摆脱“哑巴”标签,乐于表达;由不善言表,走向能说会道,实现“以说促写、从说促读”,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其二,对其他基础学科之得益所在。学有所成从来都非一人体悟,个人在埋头苦学之余,仍然需要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探讨,相互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比如通过激烈辩论对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这不仅是语文水平的提高,还对其他学科的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因为随着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能够让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懂得如何发问,如何探讨与沟通,无形之中做出了对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推动行为,最终拉动了整个学科成绩的提高。

二、当前我国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特点

人类形成和发展语文能力的先决行为,便是口语交际。由此,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应基于提高语文整体能力的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开展系列教学活动。我国目前的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教学形式较为随意,而内容亦未成体系。受制于小学生的心智特征,语言知识与词汇积累尚待填充,言语的实践能力相当有限。而实践性,也是口语交际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进行实际口语交流,锻炼交流能力。因此,鼓励学生进行交流活动是口语交际教学的最终目的。

其二,用语结构松散,词汇过于单调。口语交际属于双向互动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话语总在反复穿插与反馈,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因此不利于培养学生用较长、较复杂的句子进行交流,造就了用语结构的松散。此外,小学生尚处语言学习和形成的初级阶段,在语言实践能力与语言知识方面不够丰富,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简单的语言交流开始,以使其能够清晰、明白表达自身意思。

三、提升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实效的方法与建议

1.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交流的热情。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身心发展特点,还要注重区分他们的个体差异性。同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他们塑成高尚的道德与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应确保所创设的情境真实,贴合学生实际需求,切不可脱离生活实际;其次,情境创设要生动有趣,既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满足其表现欲;再次,情境创设要富有内涵,与当代学生精神需求相契合。比如教师可以《我长大了做……》为题创设情境,这是属于“交流”类的话题,其回答都是开放式的,所以选题应以小学生关心、热爱的话题为主,是与学生学习、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让他们展开思考,积极讨论关于自己“长大了做什么”,由此实现思想交流,让学生对于表达的自信心加倍,调动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的主动性。

2.注重课堂氛围营造,吸引学生敢于说且爱说。口语交际的过程也是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表达方式,认真倾听他们的各种表达,拉近二者间心灵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融洽愉悦的环境中通过交流表现自己。此外,借助双向互动式交流对口语课堂气氛的活跃同样大有益处,比如在展开《学会转述》这个话题时,可挑选一名学生扮演“李响”,再请另一名同学向他转述“通知”;教师在这一转述过程中要注意启发“李响”向转述者提一些问题,还可以加入一些礼貌性的交际语言等,这样单方面的转述变成双向互动式交流,通过频密的对答,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敢说、爱说。

3.善于发掘学生优点,树立学生交流的自信心。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之所以不爱交流、不敢讲话,并非因生理缺陷所致,也不是说话能力的丧失,主因多半是缺乏自信,害怕说错话引发他人嘲笑,或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等等。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多一分细心,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不吝赞扬,逐渐培养学生对交流的热爱与自信。比如在展开《教你玩游戏》这个话题时,可将此建立游戏基础上,但应在教学前告知学生展开这一交际话题的要求,指导学生预先做好准备,如搜集、整理与游戏相关的资料,熟悉、掌握其他同类游戏的玩法等,以便之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有备而来所表现出的熟练表达或及出色操作,都能获得赞赏,从而使学生备受鼓舞,信心倍增。

4.结合多种教学方法,鼓动学生自主参与交流。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实现学生参与积极性与参与热情的提高,取决于教师能否发现学生的兴趣,并借此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爱动、好表现的特点,选用表演式的方法锻炼其口语能力。比如在完成《说话要注意姿势》话题内所提供的情境图的讨论后,可适当补充几个类似的现象让学生练习,又或是在学习《学会劝阻》话题时,列举一些公共场所的不雅行为,让学生用所学的“劝阻”方式实践劝阻,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对于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不能单靠一朝一夕或是一个方法、一次培训便能实现,它需要教师长期坚持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对学生的指导与训练,采用各类活动促进学生间互动交流,激发交流热情,引发交流兴趣,按照实际学情不时调整教学方法与形式,确保学生能够在成长与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例10

一、指导幼儿运用常用的交往语言,学习交往的技巧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运用最多的是语言和动作,用语言和同伴交流,用动作去完成游戏。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善于与别人交往,不知道该如何和同伴进行正确的交流,因此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教师应将一些常见的交往语言传授给学生。教师可在集体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如在开展“超市购物“角色游戏时,可向幼儿直接提问:“假如你是超市营业员,应如何询问顾客呢?”孩子回答道:“您好!请问您需要买什么?”如果幼儿不知道该如何询问,老师可变换方式加以引导,让学生转换角色,“假如你是顾客,又该如何跟营业员讲话呢?”这个问题大多数幼儿都比较熟悉,答道:“我要买这个,请问多少钱?”再适时启发学生,让学生知道在购物时应如何进行交流。又如在玩“过家家”游戏时,可这样向幼儿提问:“假如你是家里的主人,有客人来了,你应该怎么说呢?”学生回答道:“欢迎来我家做客,请坐!”然后再提问:“客人要走的时候,又该怎么说呢?”孩子们边挥手边说:“再见,欢迎下次再来!”如果幼儿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老师可引导他们回忆自己家里来客人时父母是怎么说的,与学生一起探讨该如何做。对于交往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与他们进行单独互动。如让学生扮演孩子,老师扮演妈妈,进行日常生活的交流,妈妈问孩子:“妈妈要做饭了,你愿意帮忙吗?”经过这样的角色互动,幼儿开口和老师交流,老师的语言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二、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开展多样化的角色游戏

在选择游戏的内容和形式时,老师应选择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喜欢的人物,充分利用幼儿对新颖事物的好奇心理,以幼儿的性格特点、心理特点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游戏主题。如“过家家”“超市购物”等角色游戏,都是幼儿熟悉的生活实际情境,这样学生在游戏时才有话可说,游戏才能顺利开展。“老师”“父母”“点心师傅”“司机师傅”“图书管理员”都是幼儿喜欢的人物,也很乐意模仿。同时,幼儿也很想了解成人的行为方式,想转换角色去尝试一下。因此幼师应紧扣幼儿的兴趣点,依据幼儿的智力水平和年龄特点,抓住幼儿兴趣点,开展多样化的角色游戏,设置仿真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扮演角色中和其他角色交流,提升自身的交往能力。游戏的形式可多样,可以是老师设置好主题让学生进行游戏,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主题,充分发挥学生在角色游戏中的作用。

三、创设交往情境,给提供幼儿与人交往的机会

游戏中,幼儿既愉悦了身心,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也会及其迅速、牢固。所以我认为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渗透在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将会收到显而易见的效果。美术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合作创作一幅画;体育活动“磁和铁”中,请同组的幼儿交流、讨论,商量怎样才能顺利地通往目的地,而不被对方“吸住”;语言活动“狐假虎威”中,请幼儿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故事……角色表演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渠道。在角色表演中,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是幼儿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培养自己、承担社会角色和遵守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我们班级定期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多交往,让他们自己找伙伴,相互合作,引导他们友好相处,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交往的重要性。看到他们表演得有模有样,我惊叹不已。原来幼儿的社会经验如此丰富,只要老师给予机会、创设环境,便能将幼儿的这份潜力挖掘出来。

四、日常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机,为幼儿提供交往的“心理环境”

幼儿阶段是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所以,教师如果在这时干预、指导,一定会让幼儿的交往能力上升一个新台阶。否则,会使幼儿形成孤僻、胆小等不良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如何为幼儿提供交往的“心理环境”呢?其实在幼儿的一日学习生活当中,蕴涵着很多教育契机。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内容,幼儿教师应合理运用好角色游戏的作用,指导幼儿正确运用常见的交往语言,培养他们的交往技巧,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开展多样化的游戏,创设仿真的交往情境,为幼儿创造与人交流的机会,切实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