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学科德育实践案例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2 15:58:14

学科德育实践案例

学科德育实践案例例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06-02

兽医外科学是专业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动物医学类本科生临床技能的重要环节,是由单纯的理论学习转变为技能操作的过渡阶段。该阶段的实践教学(兽医外科实验课、兽医外科手术实验课、兽医外科及手术综合大实验及临床毕业实习)直接影响本科生以后的临床诊疗思维、专业观念及职业道德,是执业兽医师的启蒙教育。医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农业院校兽医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动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兽医教育模式的转变,医德教育在临床兽医学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目前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医德教育水平相对滞后,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轻视职业道德教育,部分院校不重视兽医法规、动物福利及兽医伦理学等方面的课程教育,这样使得学生在兽医临床实践及毕业后从事临床诊疗工作中常常发生医患纠纷,甚至有时还出现医疗事故,导致产生法律责任。因此,东北农业大学兽医外科教研室根据本科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在兽医外科实践教学过程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医德教育培养计划,为培养出具有全面知识体系、高超临床技能且医德高尚的动物医学专业高层次兽医人才做出贡献[1,2]。

一、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

医术水平与医德是从事动物诊疗工作人员必备的两个要素。医德可正确指导医术的发挥,是其良好作用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诊疗水平的前提。当前国内动物诊疗技术水平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兽医外科技能方面),部分从业人员兽医临床专业技能不强且未受过系统的医德教育,在众多的医患纠纷背后,多与医德有密切的关系。在兽医外科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双重的身份,既是教师又是执业兽医,对学生的培养贯穿在兽医外科实践教学的始终,教师的言行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课题组发现在实验课中教师对动物福利、实验动物相关法规的不重视及在诊疗过程中出现医疗事故并不正确处理后,将会或多或少影响学生对专业的热爱,还可能在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方面产生错误的影响,甚至产生放弃从事临床兽医学专业的念头[3]。因此,在兽医外科临床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诊疗行为及医德表现,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素养,而且关系到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认识本职工作及综合发展的问题。

二、精湛的医术是医德教育的前提

医德教育的前提是让学生掌握能够正确诊疗动物临床常见病的本领,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医术高超,具有高水平指导学生兽医外科实践教学的能力[4]。目前国内外动物诊疗技术发展迅速,新病、老年病及遗传病等不断地出现,同时许多新技术、新方法也不断地产生,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深入钻研,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兽医外科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诊疗水平。如课题组将激光消声术、裁耳术设计为综合大实验内容,将减少动物痛苦、降低诊疗费用及新技术无私推广应用等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在传授新技术的同时,也开展了医德教育。另外鼓励学生在实践、实验过程中善于发现新问题,勇于提出和独立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外科实践教学中感受到一定的专业成就感,许多学生就是在此阶段热爱上兽医外科专业的。

三、教师应自身医德高尚,做好以身示范作用

关注并解除动物病痛,实行人道救助,为畜主和养殖户排忧解难,促进临床兽医事业发展,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准则。当掌握高超的医术后,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道德取向,是以促进畜牧业发展、防控人畜共患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治病及解除动物疾患为己任,还是受眼前的利益所驱使,所得到的诊治和服务效果是不一样的。在外科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吃苦耐劳、严谨敬业精神作为教育和影响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为了临床兽医学事业的需要,教师(执业兽医)可放弃个人休息时间和经济利益等,及时解除动物病痛、正确合理处置动物诊疗工作,为广大畜主和养殖户悉心服务及防控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就是临床兽医价值的最高体现。教师应特别重视自身医德培养,将其作为执业兽医的一项最为重要的人文素质而不断加强,树立正确的医德观。教师的高尚医德,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动物外科诊疗示范、动物术后饲养护理、动物医院医教结合、处理其他动物诊疗机构转诊病例、现场出诊等方面应表现出高尚的医德水准。

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保障医德教育的效果

教师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引入案例分析法、开展多种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医德教育。

1.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兽医外科实践教学,特别是外科临床毕业实习,诊疗工作较为繁忙,需要完成整个外科诊疗过程(复杂手术和现场出诊),有时影响到正常的作息时间,再有处置很多外科病例比较脏累(严重外科感染、脓皮症、瘫痪及严重创伤病例),另外,动物饲养者的层次和素质也有较大差异,师生在心态上要端正,发扬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在细致、认真的临床诊疗过程中,显示出扎实的外科诊疗技能,关爱动物并保障动物福利,最大程度降低动物饲养者经济负担,使畜主感到亲切、值得信任。这就要求教师着重教育学生对待各类病例一视同仁有爱心,对复杂病例有耐心,对动物的痛苦有深切的同情心,对误诊漏诊病例有羞耻心,引导学生努力做到不怕脏累、不辞辛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2.引入案例分析法,强化医德教育。引入案例分析法,采用典型医德案例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亲自体验医德情感。在案例中,选择与兽医外科实践教学相关的、符合医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理论的、真实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5],70%的案例选择那些对临床兽医学事业无限忠诚和执着追求、废寝忘食、精心探索、勤勤恳恳工作的先进案例,如汪世昌教授、王云鹤教授等先进感人事迹,以激起学生敬岗爱业,将来做一个合格执业兽医师的理想追求,体验到兽医的事业责任情感;列举对兽医外科诊疗工作满腔热忱,一心想着病患,一切以病患为中心,不辞脏累、爱岗敬业的先进典型案例,使学生热爱兽医外科事业,并对病患具有深切的同情情感。同时,选择30%的反面案例,使学生对那些不精通专业、诊疗不细致甚至马虎、造成医疗纠纷乃至重大医疗事故和对病患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以医谋私、贪财图利的执业兽医进行透彻的案例分析[6],如北京天价藏獒手术死亡事件、松狮犬剖腹产后感染死亡事件等,使学生透过案例的表面现象挖掘其深层次原因,通过这些反面的案例使学生认清其中的问题,对这些不良现象产生厌恶的情感。

3.采用多种途径进行医德培训和相关学术交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补充了职业道德、兽医法规及动物福利与保护方面的内容[7,8]。近年来邀请德国汉洛威大学、日本鸟取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等多名国外知名学者介绍各国的医德教育情况,并进行多场手术示范活动,在展示精湛的医术的同时,也充分展示出他们的外科素养及职业道德。另外,通过观看国内外医德教育及相关案例的视频资料的途径普及此方面的知识,如《兽医无国界》、《妙手兽医日记》等,以提高师生职业道德水准、动物福利及动物保护等法律意识。

一个没有良好医德的学生,不会成为合格的临床兽医学人才。学生在兽医外科实践教学阶段受到良好的医德教育,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对整个兽医学、畜牧学、比较医学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因此,需要教师和临床执业兽医师不断地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陈茂怀,赖纯胜,许龙水,等.医德教育,“服务-学习”新模式之效果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2012,11(11):1164-1166.

[2]杨叔子.杨叔子教育雏论选[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51-160.

[3]叶云.试论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紧迫性[J].科教文汇,2010,21(1):132-133.

[4]包利荣,袁强,马重阳,等.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1):14-15.

[5]蔡青,衡爱萍,雷光文.病案质量规范化监控的实践效果[J].中国病案,2010,11(8):13-14.

学科德育实践案例例2

一、法律与案例的联系

法学,作为人们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科学所不同的就在于法学的有关概念都是与社会实践相关联的,而自然科学只是从理论上阐述原理和方法,有很多缺乏实践意义。应该看到,我们的社会主义法律体制在不断地健全,正在走科学化的道路。

案例教学法是19世纪末期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提出并进行应用的,它被誉为美国法学教育的创举,对世界法学教育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法学教育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研究好案例教学对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的法学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适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型法律人才,而且必须是一种应用型人才,不能纸上谈兵。案例教学基于法律基本概念原理,通过分析经典案例,包括民事、经济、行政、刑事等,对事件的原委从法律的角度作出科学的判断,从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案例教学有着全面性、科学性、指导性等优势,比起枯燥的概念和理论,更能让学生接受。此外,案例教学会用真人真事来给受教育者以启示,能使受教育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既能增强他们的职业使命感,又能树立他们的荣辱观,因此,案例教学有着广泛的社会意义。尤其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在法律教学中突出案例教学的主体地位,意义重大。

二、合理运用案例教学的措施分析

1.在案例教学中强化思想道德素质

法学从根本上说是研究人的科学,培养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在法律教学中至关重要。目前在很多高校都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门课,通过大量的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19世纪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在他的《普通教育学》中明确指出:道德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的。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法学界涌现出了一大批道德高尚的从业人,他们不畏权势、不畏艰难,为民请命,敢于揭露社会现实,显然,这些人都具备了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能做到用道德统率法律,凭良心说话。在课堂上,通过大量的案例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一定会对他们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2.用快乐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法律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但由于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都存在单一的特点,所以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实际教学中,法律课堂的教学气氛就显得严肃、显得死板,没有生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改变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值得每一位法学教师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法,比如多媒体教学、电影电视剧教学、法律讲堂、故事会及社会实践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这样他们既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又提高了认识,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最近两年,中央电视台(CCTV-12)新推出的《法律讲堂》节目,就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普及公民的法律知识,生活版和文史版两种主题,收视率很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生硬死板地光讲内容,已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大胆地更新教育理念,开拓性、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手法,才能使今天的案例教学别具风格,引人入胜。

3.提高讲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并对他们进行再培训

目前我国高校的法学教师大多没有实践经验,多是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因此,他们在讲课的时候缺乏现实背景支撑,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往往缺乏说服力。如果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接触一线的案例、一线的民事或者刑事案件,深入其中,那么,他们在讲课的时候就更容易理论结合实际,案例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此外,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进活跃在法制内外的积极分子,比如律师、法官、社会活动家等,将他们带入课堂,把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告诉学生,这样案例教学会取得更明显的效果。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制需要继承者、开拓者。只有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缔造伟大的社会主义美好明天。案例教学已经走入法制课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适合我们国情实际需要的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庆.论法律概念的实践逻辑:兼论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2).

学科德育实践案例例3

全人教育理念强调,不仅要培养学生精深的专业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健康的道德操守。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已逐渐被接受。革新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应设置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并明确列入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从全人教育角度看,该课程应该是宽口径的,即一个多种人文学科和会计相结合的教育。人文学科中,如伦理学、心理学、法律等对学生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考虑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前期,穿插部分人文学科的主要理念,并在后期会计道德困境教育中具体应用这些知识。本校基地班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自大一第二学期开始一直延续至大三下学期,每学期16课时,既能使庞杂零散的教学内容形成相对集中的模块,又减轻了学生每学期的学习与考试压力,最重要的是,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具有明显的持续教育优势。

深化教学内容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比较多、比较散,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尝试模块教学和专题教学,笔者认为,就目前来讲,至少可分为五个模块:模块一:基本理论篇。主要包括道德、伦理、公德、职业道德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与内涵、会计职业和会计职业道德思想的历史发展与重大意义、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内容规范与基本要求等。旨在使学生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理与范畴,树立对会计职业的崇敬与热爱之心。模块二:财经法规篇。主要包括会计法律制度、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监督规范、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规范,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以及法律责任。可利用违反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缺陷的典型案例,从侥幸心理、后怕心理等进行案例教学,旨在全面地多方位地教导学生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以更好地遵守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模块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概念框架、注册会计师执业中经常出现的主要问题与冲突,以及解决问题和应对冲突的一般举措等。模块四:CFO与会计职业道德。主要包括个人理想与责任,将学生个人理想与会计工作岗位和职业责任联系起来,通过案例或“道德与人生”、“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与经济犯罪防控”等专题讲座,与学生探讨个人理想与职业责任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树立“先做好人,再做好事”的基本理念,以及一般会计人员和CFO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职业道德问题及应对方法,比如怎样在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等需要职业判断时保持公允性,怎样与领导、下属和其他利益相关主体进行沟通,既能坚持原则又能较好地解决问题等。模块五: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企业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概念、内涵与意义,国内外标杆企业的典型案例分析,优秀企业注重商业伦理建设的内部管理方案与最佳实践,会计人员应对和处理有关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方面的负向信息的主要举措与解决方案等。以上五个教学模块内容涉及面广,既彼此独立,又具有一定的逻辑层次关系,这种教学内容在设计上的逻辑关系可以表述为:模块一和模块二的内容是后三个模块的学习基础,旨在从伦理、心理、法律和会计学视角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理论素养;模块三和模块四分别针对注册会计师、企业会计人员和CFO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及应采取的应对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重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解决职业道德困境的能力;模块五则紧扣当前热点和重点,从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等更宽广的视野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理念。力求形成一个逻辑清晰、重点突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集中体现全人教育思想。随着资本市场、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不断修订与变革,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可能不断增加,因此还应根据现实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当前会计和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先进理念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综合采用理论讲授、案例研讨、专题讲座、小组辩论、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将实训、实习、参观等实践教学嵌入到理论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此外,还可为学生播放国内外相关的有教育意义的优秀影片或纪录片,比如《生死抉择》、《暴风雨中的忏悔》、《监守自盗》(InsideJob)、《Enron及WorldCom会计丑闻》等等。这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不仅深受学生喜爱,且可加深学生印象,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会计职业道德问题。建立丰富的教学案例库,重视道德困境案例教学。首先,应结合不同的知识模块,选择可理解且启发性强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材料,案例主要应来自真实事例,以增强实践性和说服力;在案例的选择上还应注意正反案例相结合,且以正面案例为主,不能只关注少数负面案例。其次,应结合课程内容,以案例或情景教学方式将现实社会中会计人员遭遇或可能遭遇的复杂问题和矛盾冲突再现或导入课堂教学和课后学生研讨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进行职业道德的自我矫正,及时修正不良思想和动机,找出合理或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职业道德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道德困境的能力。必须指出,案例教学应该实现互动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建议上课前一周就将案例发至学生,要求学生事先阅读和思考,课堂结合教学内容,组织讨论或辩论,课后还可要求学生撰写一定数量的案例分析报告,引导学生对案例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鼓励和帮助他们在本学术领域期刊上公开发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建立职业道德教学实践和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防止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避免“布道式”的说教,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应结合不同教学模块努力开展各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应有计划地邀请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或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优秀注册会计师或会计教育与实务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以及法院或监狱的工作者等走进课堂,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为学生传经送宝,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社会和会计实务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去,在博物馆、反腐倡廉基地、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事业单位、法院甚至监狱建立道德课程实践和实习教学基地,将部分教学内容搬进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说服力。

最近,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笔者带领基地班学生到湖北荆州江北监狱进行现场法制道德教育,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法律的尊严、自由的宝贵,以及坚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进一步领悟到了朱基总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守准则,不做假账”这十六字箴言的深远涵义。当前我国社会各界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不少,并非会计教育所独有的。在目前市场经济伦理秩序初构和调整的大环境下,高校会计教育应当积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秉承全人教育理念,将育人与成才并重,充分重视和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建设,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会计人才。

作者:李燕媛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学科德育实践案例例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289-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进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面对21世纪的挑战,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是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课堂教学在学校的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大量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课堂活动来实现的。王福利等(2000)对长春大学95级会计专业本科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反映,财会专业学生在业余时间阅读财务杂志和进行财会实践的比例只有12%,相当低。进一步调查反映,有学生表示理论与实际脱节太多,有学生表示不清楚选用哪些杂志比较好。这种调查结果到目前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专业知识的主要来源仍是课堂教学,学生自学及实践的能力仍未得到有效提高,对前沿课题的了解只能来自任课教师的课堂传授。

基于课堂教学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性,那么目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是否满足学校应用型培养目标的需要?能否能满足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若不满足主要问题与不足在哪里?该如何进行改革?对于目前课堂教学已进行的改革,从教学活动参与者之一学生的角度又有哪些诉求呢?基于此种考虑,我们组织了问卷调查,收获颇丰。本次调查是三江商科教学模式创新团队的阶段工作,本文从调查问卷的角度来探讨商科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结果

我们的调查对象涉及学校商学院财会系、市场营销系、工商管理系7个行政班级,一、二、三个年级的学生,实施方法是以三江商科教学模式课题组名义,在《财务管理》、《生产运营》等课程进行中发放的。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281份,有效回收率是85%。

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到“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缺陷”,“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改革方式”,“对案例教学的态度”,“考核方式”等诸多方面。反映课堂教学相关情况的主要调查结果(见下页表)。

若本次调查是学生对课堂教学认识的真实反映,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直观看到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缺陷有一定认识。55.56%的学生认为传统课堂教学可能导致理论脱离实际,这与我们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相悖的。36.67%的学生反映传统课堂教学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的情况。特别是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准则、制度处于不断健全完善的过程中,存在知识的更新,有时教材也未必能做到同步更新,这就要求教师能将不断更新的知识融入到授课内容中,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前沿的介绍,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和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信念。44.44%的学生反映教学方法呆板。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单项的信息输出,忽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抑制了教学互动,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听、写、背、考过程中,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厌学情绪,导致课堂教学过程演变成学习主体缺位的纯粹的教师行为。存在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的情况下,课堂教学要实现能力培养目标就比较困难了,70%的学生反映传统课堂教学不能满足能力培养的需要。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

从此次调查可以看到,绝大部分学生对课堂教学改革是欢迎的,并对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等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67.78%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有助于课堂教学改革,77.78%的学生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压缩理论讲授时间,增加课内实践环节,同时55.56%的学生认为需开实验课。

由于此次调查问卷针对的不仅是课堂教学,因此对改进课堂教学的其他方式在调查问卷中就没有详细展开。综合教学双方对改进课堂教学的愿景,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需大力推进案例教学,注意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增加课内实践教学,引进财经要闻评论;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商科教育界与职业界的联系与互动。

(一)大力推进案例教学,注意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此次调查中98%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持肯定的态度。在案例教学中老师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案例,进行周密的安排,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案例的不同事项进行分析讨论,并进行恰当点评,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案例教学后,63.33%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掌握更深刻,55.56%的学生对企业实际情况更了解了,64.44%的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54.44%的学生认为演讲能力得到锻炼,70%的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

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上,案例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也是目前推进案例教学所遇到的一个障碍。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是发生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1918年左右,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把案例方法用在管理教学上。正是哈佛商学院对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和实施,尤其是使用这种方法为社会培养的大量杰出的工商界骄子,使得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目前商科大量成熟的案例来自于国外,而国外的法律规范、经济事项处理原则与中国并不完全一样,为学生理解案例背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带来了困难。调查也表明:55.56%的学生要求案例能贴合自己的理解水平,87.78%的学生要求多采用本土企业案例,78.89%要求案例能贴近培养目标,53.33%的学生建议多采用综合案例。目前在中国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负责整理和研究商科教学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积累,根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对本土企业案例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学需要。

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上,还要注意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结合。对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讲,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内在要求。在大专院校商科类专业就读的学生,是经济管理人才的预备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学生即使专业知识过硬,也不能成长为胜任本职工作的优秀人才。而经济管理人才若存在职业道德缺失有可能会给国家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无数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是他们的职业道德情感、道德观念、是非善恶判断标准初步形成的时期,所以大专院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具有基础地位。但职业道德条款本身就已经比较枯燥、抽象,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容易走神,不容易真正领会。但若在案例教学中引进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掌握职业道德条款,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

(二)增加课内实践教学,引进财经要闻评论

在对课堂教学改革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时,有77.7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压缩课堂理论讲授时间,增加课内实践教学。这种呼声占各种课堂教学改革方式之首,这也是我们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前没有意料到的。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全国各类高校商科专业都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作为突破口,以期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我校也在很多环节加强了实践教学,每学期最后两周时间作为实践周,集中进行实践教学。开设模拟实习课程,建立实习基地。这些措施的采取,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发挥了很大作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同时也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就是要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结合实践教学。这次问卷的调查结果也反映了这点。安排实践教学周进行模拟实习,虽然能保证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但毕竟这样的集中模拟实习是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才进行的,可能有些要点学生已经有所淡忘,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加了难度。通过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要求课程课内实践教学的时间与比例,让老师在课程教学中有计划地压缩部分理论讲授时间,融入实践教学。既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又增加了学生对企业实际的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

商科类专业的很多课程如《财务管理》、《生产运营》、《西方经济学》、《证券投资学》、《经济法》等与社会热点财经要闻的关系很紧密。若能在每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安排一次10分钟左右的财经要闻评论,事先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口才表达能力。

(三)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商科教育界与职业界的联系与互动

看似师资队伍建设不是课堂教学直接改革方式,但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本质影响因素。课堂教学水平的改革归根到底是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中国高等学校中从事商科教学的教师多数没有实际专业工作经验,有些教师虽然在理论研究中造诣很高,但对实务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却知之甚少。多数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完全依靠自我学习,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再教育机制。这使得我们的教学很大程度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对具体实务处理的教学还比较薄弱。有鉴于此,从师资队伍建设层面来讲,要切实推动教师的继续教育。针对新准则、新制度以及会计实务和理论新问题能组织业务培训班或研讨班;组织专家对学科前沿进行讲座;举办讲座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校外各类学术会议。商科大部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逐步提高教师的实务操作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在中国,商科教育界与职业界还缺乏长期的、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可以实施“请近来,走出去”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一方面,学校要鼓励专业教师走出校园,承担一些实务工作,并在一些政策措施上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吸收一部分出色的专业实务工作者,作为学校的兼职或专职教师,承担学校实践环节的教学。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将为专业课程带来不同的现实内容,同时他们带来的真实数据也将有力地支持高校的理论研究。他们的加入也推动了教育界与职业界的联系与互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有了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优秀师资队伍做保障,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进案例教学,注意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同时增加课内实践教学,引进财经要闻评论,将会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慧璞.新环境下会计本科教育的探讨[J].上海管理科学:学术版,2007,(4).

[2]相子国.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

[3]顾艳.会计专业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探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8).

[4]顾艳.改进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的思考[J].当代经理人,2006,(35).

[5]姚颐,等.中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现状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会计研究,2007,(8).

学科德育实践案例例5

由于当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周期缩短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些现状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21世纪的人才,就要有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打好优良的基础。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主要包括道德、智力、审美、劳技、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为核心的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起着关键作用。

一、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教育,强调以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而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者乔伊斯与威尔于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被认为是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的开端。随着属于研究方法的模式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它为推进各领域的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也进行了教学模式理论的研究。一般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样式,包括教学目标、操作方法、实施条件与评价等要素。教学模式对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学模式是对组织教学的一种设计,它将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从宏观上进行调配,对教学具有构造功能;另一方面,教学模式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它解决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问题,更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正是新时期教学模式研究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曾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曾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总书记还强调,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等。要有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在教育改革后的新课标下,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素质教育。研究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当下各教育学者所重视的课题。道德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担负起培养学生优良思想行为素质的主要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初中思想品德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必修课程,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并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与困难。

其一,学生、教师都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容很抽象,再加上应试教育观念,在课堂上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和道德的训诫,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的引导,课堂教学只传授了概念性的知识,缺乏引导到生活实践的解释,只让学生将其当做某种理论知识来掌握、识记,难以化为学生真正的思想,用来指导其实践。其三,关注理论、关注权威是大部分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模式。这些都是不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身边的一切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也正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出合理的教育模式。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符合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要抓住两个关键:学生的主体认知与个性化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两个要求,以下几种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着很好的效果。

1.导学式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作为引导者来进行师生互动,导学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是指以引导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比传统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导学教学模式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的导学模式关键在于正确提问。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重要”。导学式的提问包含老师提问和学生发现问题两个方面,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阐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探索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学记》里有:“君子之教,喻也。”其意在于强调教学要注重引导,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与相关技能。也可以用学生了解的、身边的事物来提问引导。例如,学习“民族文化”时,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来提问引导,如“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体现文化特色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作品正在流行”“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文化特色”等。

2.案例式

案例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是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人际交互决定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心理学研究理论为基础构建的。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案例模式构建需要从教学目标开始。将案例教学的目标置入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把教学材料合理有效地组织起来,这是构建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第二,确定好教学目标之后就是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撰写。案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预备良好案例,案例的整理与撰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案例要包含教材中知识性的概念和原理,也要切合实际,能反映社会现实。应用的案例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生存的相关问题,如经济、科技、社会、生产、生活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升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第三,在实行案例教学的课前要做好准备,老师与学生都要熟悉并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还要把握教学的难点。第四,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讨论。讨论可以是个人发言、小组分析、大型辩论等,这主要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案例案情、学习环境等,由教师采用合理的组织形式来教学。

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下程序进行:理论讲解―出示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小组互评―全班分析―课堂总结。当然课堂教学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一定拘泥于某种固定的程序,根据教学内容可以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教学。如案例出示可以提前,个人分析可以放在最后或以作业的形式布置。案例教学模式是实现教与学双方面的良性互动,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3.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

每个学校的学生认知情况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除了教师上课的教案,还要为学生学习准备学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校教师根据在校学生的认知情况,以现行教材为依据编写的供学生使用的文字材料,称之为学案,这是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发展而来的。大多学校和大多科目大都采用学案教学。初中思想品德学案主要是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角度出发,用于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学习方案。学案的形成可以组织教研组的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讨论而产生。集体备课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要在教师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它的优势在于能集中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在集体研讨中互相启发;另外教师们由于年龄、教学经验、个人见识等方面的差异,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使教师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准备适合在校学生的学案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符合学生个性化培养目标的。

学科德育实践案例例6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优点及其局限性,而局限性正是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地方)

案例教学具有科学性质和实用价值,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具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及师生互动等功能或优点,受到很多专业教育者长期广泛的使用。在高中德育课使用案例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高中德育课的教学现状,改变德育课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德育课取得一定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随着案例教学不断的深入应用,发现案例教学也有其缺点或局限:应用案例教学过于耗费时间和精力、不利于中等以下程度或低年级的学习者等。本论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配套措施。希望有助于广大德育工作者提高对案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并有效地利用案例教学进行德育课教学,提供借鉴和启发意义。

二、高中德育课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改革高中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高中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德育课的实践性和政治性很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并要认真的解决。然而,在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讲授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有味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们在下面听的昏昏欲睡,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使得学习单调、枯燥,从而导致学生对德育课消极应付,不感兴趣,不愿听讲,考试前临阵磨枪,死记硬背,根本达不到学习德育课的目的。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媒介,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现实生活中生动、逼真的事件引入课堂,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案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探索者,学生在德育课堂上主动讨论、主动发言、主动合作、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案例学习过程是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压力下大胆的发表观点,分析彼此的观点,做出选择。案例教学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道德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得到增强, 他们的道德行为进一步得到改善,提高了德育课的实效性。

(二)适应高中的生源特点(“一言堂”式的德育课导致优生差生都不感兴趣)

高中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而且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普通高中的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使得高中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部分高中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这也造成了部分学生素质差,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甚至个别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时有发生冲突打架,经常迟到旷课,不服从教育和管理,不尊重老师,不做作业和抄袭作业。而目标明确的以考学为主的优等生又觉得高考不考这些东西,还是多背几个知识点吧。他们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不学德育知识,知不知德育理论都无所谓。又由于德育课本身抽象性的特点与和长期以来高中的德育课形成的“说教堂”、 “一言堂”的授课形式,使得德育课往往很难上,更不要说上好了,也造成学生对德育课没有兴趣,高中的德育课在学生的眼里可有可无,总之,高中生在文化基础、思想、行为习惯、修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这就更要求高中学生学好德育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案例教学的运用,增强了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因为案例教学提供一定的情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能触动学生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编排教学案例,把书本的知识点融入教学案例之中,改变过去德育课单一的、枯燥的注入式教学。案例教学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参与课堂讨论,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情境。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德育课发挥应有的作用,改变高中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使他们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思想道德也得到提升。

学科德育实践案例例7

1.案例陈旧,落后于学生德育认知需要

“90后”的现代中学生,成长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所接受的信息量大而新。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如果再沿用以往的案例,学生不仅产生不了共鸣,而且会被认为落伍、跟不上时展。比如在经济生活中,讲到理智的消费者必须坚持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原则,如果教师继续运用以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来设计教学,学生不仅不会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更会认为这是矫揉造作,起到反作用。

2.案例简单堆砌,造成学生德育认知疲劳

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课程中,教师会选择很多的案例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点。可以用到的案例很多,比如中国诸子百家思想、唐诗宋词、建筑、绘画、音乐、科学技术等等。而这些案例中有很多已经是学生熟知于心的,如果不加挑选,简单重复,不仅起不到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作用,原本想要的德育效果也得不到实现。

3.案例分析不透彻,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案例的选择很重要,恰当的分析更重要。如果不加分析,或只是简单分析,触及不到学生内心的深处,学生接受的信息就停留在了案例本身,德育教育的力量难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深刻体会,更不会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二、用好案例,从他律走向自律

1.案例的选择

(1)富有时代气息,符合学生德育认知需求

与其他学科比较起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更需要具备时代性。所以案例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当代甚至是当年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当代学生认知需要。比如,在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课中,笔者在2012年3月份开设市级公开课的时候,运用了影片《2012》导入新课。这个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同时,结合2010年、2011年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让学生讨论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有天灾也有人祸,就会非常顺利地得出我们要善待自然、尊重规律的道理。这样做符合学生认知需求,激起学生共鸣,化被动服从为主动律己,实现道德教育从他律走向自律。

(2)精简案例,避免认知疲劳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用的案例很多,但是用的过程中要大胆取舍。比如前文讲到的在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学生以往关注度不高的案例,详细讲解,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把学生熟知的案例留给学生自己讲解、自己体会。这样更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3)选择正面案例,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

市场经济越发展,文化市场越繁荣,越容易产生背离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各种低俗、腐朽的东西。思想政治课要更多地选取正面的案例,向学生宣传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更多地接受正面的德育教育。

2.案例的运用

(1)案例分析精雕细琢,德育教育水到渠成

案例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分析和引导,案例不仅会和知识目标脱节,更会远离德育目标的达成。教师要对案例精雕细琢,使案例与知识目标、德育目标之间的关系自然生成。如《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课中,可以通过视频展示近几年发生的自然灾害,给予学生视觉上的震撼。然后让学生分析原因。人类在发展经济、追求效益的过程中违背自然规律,导致近几年来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从而自然生成学生的道德认识――我们要善待自然、珍惜生命。

学科德育实践案例例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3

一、案例教学概述

早在19世纪70年代,案例教学就在法学和医学中有所应用,因在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应用而得到迅速推广。

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对典型事件进行模拟和提炼,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因势利导。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提升其综合能力。

我国于1980年引入案例教学,随后迅速在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各学科中得到应用。

二、医德教育

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多被列为理论课,但有很多模块,如面试种类及技巧、简历制作、医德、职场适应等实践性较强,简单的讲授法很难满足学生对课程的需求。

从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中不难发现,医德的历史与医学一样悠久。《大医精诚》一文专门讨论了医德问题。传统医学注重仁爱原则,强调医学要尊重患者。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医德的内涵更加丰富和科学,卫生部早在1988年就颁布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提出了七条医德规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的相关文件对这一要求有新的表述和规定。党的十报告中提到了要提高医疗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要求。

目前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课程主要有医学伦理学、医师法教育、就业指导等。良好的医德教育体系能够推进医疗行业的软环境和谐化,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提升医疗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然而,医德教育领域还存在授课内容陈旧、授课形式单一、师资薄弱、学校不重视、学生抵触等问题。

三、医德教育模式探讨

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内容不断丰富,目前已经涵盖医德规范、医学伦理教育、职业教育、医患关系教育、医德实践教育等内容。另外,医德教育的途径也在不断拓展,从单一的课堂教育延伸到临床实践领域,医德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

仅从课堂教育来说,医德教育也有横向发展,各医学院校除开设医学伦理学外,在其他专业课堂上也会融入医德教育内容,以增强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培养医德情感。此外,校园的整体医德教育氛围良好也是进行医德教育的一种途径。入校之初,组织新生进行医学生宣誓活动,使其熟知医学生誓言;校内设立医学名人雕像,教学楼、实验楼走廊挂满医学界名人名言,加强校园医德环境氛围建设,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

本文以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医德教育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合理的授课模式强化学生对医德的认识,而通过对近千名毕业生调查发现,有76%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加入案例教学模式。

四、案例教学在医德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1.案例主体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乡韩家店的村民于某一家本是幸福欢乐的,某一天不幸却从天而降。2015年6月份的一个周末,四岁儿子突然瘫坐在地上,孩子母亲发现情况后,将孩子送到了当地诊所,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孩子的病情并不见好转。在外打工的父亲赶回来后,将孩子送往市里的三甲医院进行检查、治疗,诊断结果是孩子得了脊髓灰质炎,这辈子可能再也站不起来了。家里人不愿意相信这样的结果,随后带孩子辗转石家庄、北京、承德等多地,孩子病情不见好,医疗费用却已经花费了十几万,这已经使家里负债累累。在控制病情的同时,康复科的大夫们一直对孩子进行康复治疗。然而大夫们也明白,现在的常规康复治疗并不能帮助孩子恢复健康,只能维持现状。在了解到孩子家庭情况后,康复科的大夫们开始出谋划策,为于某一家提供帮助。

2.课前准备

(1)按7~10人一组分组,给每组成员相应的A4纸、笔等,以便记录小组讨论意见。

(2)查阅相关资料,以便各小组对课堂内容有所了解,以提高讨论效率。

(3)调查医院相关工作流程及相关政策。

3.适用对象

在医院见习期间已经进行科室轮转的学生,对各科室的工作流程和联系部门有充分了解的医学生;刚进入医院工作的毕业生。

4.教学目标

本案例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了解医德的历史演变、基本内容及评价标准。

(2)医德培养的方法、途径、意义。

(3)唤醒学生医德意识,形成良好的医德品质并最终外化为行为。

5.课堂设计

本案例内容简明扼要,案例脉络清晰。首先,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设问:“作为医生,你会为这个家庭提供哪些帮助?”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时间10分钟,并在发放的A4纸上写出小组最终讨论意见,每组选派代表进行讨论结果陈述。

其次,把案例中康复科医生们的做法加以真实呈现:第一,科室组织了募捐活动,自己捐献的同时动员身边力量。第二,有的医生提出来自己免费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但由于需要借助一定的设备和场地,无法实施。医生们对孩子妈妈进行了简单的康复治疗培训,一些日常的康复训练由其母亲代为进行,以减少医疗费用。第三,科室医生们还积极寻找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为其争取到了医院全年的免额费用一万元。第四,医院联系当地大学相关部门领导,借助学生力量并成立了扶助机构,把此项工程长期坚持下去,使有类似遭遇的家庭能得到一定的帮助。通过分析医生们的行为,启发学生提高医德认识水平。

最后,梳理国内医德相关文件和重要节点,明晰医德内容,并讨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医德的重要性和延伸,梳理正确的医德观念。

6.课堂讨论

(1)如果你是医院康复科的大夫,你会怎么做?哪些因素促使你做出这些行为?

(2)你所了解的医德内容有哪些?面对医患矛盾突出的现状,你对医德有什么新的思考?

在医学生中开展医德教育有助于医疗卫生行业整体医德素质的提高,促进医疗行业软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有利于医学生人格完善和个人素质的提高。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必须建立完善的医德教学课程体系,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强化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效果。

学科德育实践案例例9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说主渠道是德育学科的教学,因而课程教学也就成了学生接受系统的德育理论和培养思想品德主要渠道,也就成了教师完成德育大纲所规定教学任务的主要形式。因此德育学科的教学改革,应该从课程教学改革抓起,变教师满课灌为学生群言堂,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由说教式向民主实践式转变。

1、布置预习,提出疑问,教师辅导

现在的中职学生,虽然文化素质相对于普高学生是差一点,但其能力和水平还是可以自主地阅读德育学科四门课程的教材,(但也有极个别连阅读都有问题),如《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图文并茂、体例活泼、语言浅显易懂。正文深入浅出、贴近中职生的语言表述,其中设有互动项目,配有图表或漫画的“课首案例”和“学以致用”,学生完全可以读懂教材的文字,因而每堂课前均可布置学生先行预习,但要提出相应的要求以交流与形式。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提出自己的疑问,上课时,教师要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多少,问题设计的知识深度、广度来加以辅导。并给与相应的评价。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而且改变老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把课程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她们成为真正得学习主人。

2、结合案例,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现在的中职生,正处于身心不断成熟的时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完善,现行德育教材,特别注重针对性、实教性和时代感,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各门教材均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配了不少主动、典型的案例,如《职业生涯规划》,书中就有大量的课首案例,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案例,并有“人生启迪”、“问题聚焦”、“查一查”、“读读想想”的“温馨提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通过参与得到感悟,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因而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运用好教材所选案例,适时、适量、适当地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说一说、议一议、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补充适当的案例,并提出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主题辩论、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教法调动学生参与性。这样,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口动手既可打破教师独占课程的一统天下、又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何乐而不为。

3、设置情景,引起思考,交流看法

现在的中职生,便是未来的劳动者,从其进入职业学校起,就与一定的社会职业产生一定的联系;再者,社会的各种职业,也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这是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别之一。如今的德育课程教学安排,从学生一进校开始就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接着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二年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最后学习《哲学与人生.》,可以说这是完全符合职业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成长规侓的,是利于学生从学生角色到社会劳动者角色的转化。因此,教学中可根据需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情景,尽可能多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光”、“色”、“声”、“变”等独特优势,制作科学的精品课件,创设情境,引发思维,启迪思想,碰撞火花,加深理解,悟出道理,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课程上让学生交流看法,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并联系生活实际,活用理论、交流心得、活跃课堂气氛,与教师共同同探讨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

总的来讲,职业学校德育课新课改正在逐步实施,德育新教材课堂教学怎样做到新颖、独特和工巧,更符合课改理念,我们也只是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任重而道远。

学科德育实践案例例10

作者简介:孙涛(1982-),男,山东即墨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山东青岛266555)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知识性拓展与深化――基于研究方法中的学科视角”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69-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我国大一新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等学校“两课”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而,该门课程可谓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价值导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课程意义的实现需要依托课堂教学这一载体,这也对大学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与其他专业性课程相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除在知识讲授之外,更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其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而树立良好的思想与行为规范。这使得该门课程的讲授更加讲求实效性,融理论学习、现实关照、心理引导于一体,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良好的课堂互动,最终实现“知道为智,体道为德”的目标。

一、优化知识构成,改进授课中的话语体系

从当前教材的内容结构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架构较为合理,涵盖了理想信念、人生价值、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从知识构成来看是很完备的,涉及了主要应该学习的内容。然而,从学科属性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属于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比,其话语体系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因而对于当前追求个性的大学新生而言吸引力不大。就课程所要传输的内容本身,譬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还是关注的,问题在于以何种方式使学生乐于接受;就知识层面来看,改变目前课堂讲授中的话语体系是首先要考虑的,亦即用一种学生可接受的语言激发其学习兴趣。

1.多学科视角增强课堂讲授的知识性

当前教材所设定的知识点过于凸显道德灌输的特点,其知识性并未很好地被发掘出来,对学生而言没有学习难度而导致挑战性不足。对此,可以尝试多学科分析的方法,通过不同的理论视角加以分析,以专业性吸引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使学生认识到本课程同样有很强的理论和专业性。譬如,用哲学的视角分析道德的起源与本质;用教育学和历史学的视角分析中西方大学及其发展历程;用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大学生的学习,使其了解学习的本质;用博弈论分析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公共产品理论分析公共秩序;用政治学的视角分析爱国主义以及人生信念;用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婚姻与家庭;以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就业,以此丰富授课中的知识体系。

2.课堂讲授尽可能使用生活化语言

就课程本身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体系过于抽象和空洞,如果直接将之用于课堂讲授,会令学生产生乏味而失去兴趣。因而,在具体的课堂讲授中,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话语系统的互适性转换,选择与大学生对话风格较吻合的话语系统,将高度概括甚至空洞的教材语言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有助于把深刻的思想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信、真懂,从而进一步强化教学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譬如,可尝试使用一些网络语言解释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些学习和生活问题,对学生而言无疑会产生很强的亲和力,也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3.教学内容应反映社会现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重在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该课程应联系与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的实际:一是密切关注当前的社会实际,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动向,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亲和力;二是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针对他们最困惑、最关心的问题,多加疏导,在关注中倾注社会责任意识,使该门课程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1]

4.教学内容应观照授课对象

一般来讲,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生,其学科特点以及兴趣是有所差异的。因而,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不同院系、专业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使之产生契合。譬如,对于理工科学生,教师可多增加一些国内外杰出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斯蒂芬・霍金等)生平事迹的讲述,特别是他们志于求学、回报祖国的奋斗历程;对于文科学生,则多增加一些著名文学家(鲁迅、钱钟书、徐志摩等)、经济学家(林毅夫、郎咸平、张五常等)的案例解析,以此触动学生的心弦。

二、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通达教学对象的桥梁和纽带,因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自身的素养和经验、教学资源和设备条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选取以下几种教学方式,综合加以运用。

1.案例教学法的引入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并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作为基本素材,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2]案例教学具有高度的情境性与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与鲜明的针对性等特点,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热情,巩固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首先在于选编合适的案例,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他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所选的案例一般应具备四个特点:即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真实性,案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也只有真实的案例才有说服力;典型性,所选案例应代表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概括和辐射许多理论知识;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选材应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案例只有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紧密相联,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课程中的“大学生创业”的章节里,可以引用百度总裁李彦宏、阿里巴巴总裁马云以及新东方总裁俞敏洪等人的创业经历,以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其次,选完案例后,应采取合适的方式引入案例,譬如文字描述法、录音录像展示法、真实情境表演法等,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和情况。再次,分析探讨案例,这也是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分析、讨论,使学生对案例有较深刻的认识,总结归纳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结论,进而促进知识的内化。最后,评价案例。分析讨论之后,教师和学生都应对案例作出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评价实例,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作案例总结时,应充分肯定各种见解的合理性,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

2.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以往教学中所掌握的本课程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或在讲授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3]问题教学法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譬如学生的困惑)结合起来,因而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思维发展规律表明,问题意识是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一个显著的思维特征,人的问题意识来自于纷繁复杂的生活世界,只有提出问题才能促使人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利用青年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批判精神的特点,针对他们的兴趣点和困惑点,将零散的问题形成系列的问题群,并带领学生探讨问题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就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搜集、整理和提炼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促使学生思考,通过思考而进一步去追问,通过追问而得出判断并认同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同时,教师应适度总结学生的各种解答,不仅要适时肯定学生的各种有创见性的观点,肯定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到性,同时也要对他们的片面理解和错误认识给予引导和纠正。

3.实践教学法的尝试

大学实践教学,是指高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环节并使大学生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类教学活动。[5]大学实践教学既包括与社会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校外实践,又包括与课堂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校内实践。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而言,可尝试以下几种方式组织进行。

(1)课堂实践,譬如实施情景模拟,通过设计特定的场景,让学生进入相关的角色,以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景为参照物,进行模仿、比较,通过演练以求得理论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放映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譬如讲爱国主义时可以播放《建国大业》、《精武英雄》等影片,以此引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校内实践,主要通过第二课堂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可以深入学生社团参与指导,通过知识竞赛、专题讲座、模拟法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校园形成思想理论学习的氛围;开展调研活动,教师针对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法律方面需要解决的一些主要问题(譬如大学生诚信状况、网络依赖状况、恋爱观等),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专题调研活动,这也是让他们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直接体验的一种重要途径。[6]

(3)社会实践,即利用周末、寒暑假等课外时间,由年级辅导员具体组织实施,教师参与设计活动内容,并对实践过程和结果予以评估,以使大学生在接触、了解、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能力、深化认识。

三、结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不仅以培养大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为首要目标,更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全的人生态度。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主要应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避免产生局外人的旁观感,以调动其学习情绪;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认同课程所传递的价值观念,进而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日常的行动中。[7]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思想启迪和价值引导的教育目的,真正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