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公园景观概念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9 09:45:37

公园景观概念

公园景观概念例1

Abstract: This paper in Nanchang City, the protection of migratory birds in Sihu Park as an example, based on full respect for the site situ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egrets habitat and ecological habits of city of herons and applied it to the planning practice site, make comprehensive park city a migratory bird protection, public recre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planning.

Key words: the migratory bird; habitat;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艾溪湖位于鄱阳湖候鸟栖息圈内,场地内具有良好的候鸟栖息地环境。打造一个集湿地恢复、候鸟保护、及休闲游憩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很有意义。

1项目背景

1.1发展区位

艾溪湖候鸟保护公园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因北临艾溪湖而得名。该公园坐落于鄱阳湖候鸟栖息圈内,是亚洲候鸟迁徙路线中的重要节点。鄱阳湖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越冬栖息地,其他候鸟栖息地以此为中心沿赣江向南延伸。其中,著名的天香园候鸟栖息地就位于艾溪湖候鸟保护公园的范围内,也是该公园的发端之地。

场地位于南昌市东部发展片区,距旧城中心约10公里,其周边城市道路已初成网络。由此可见,区别于一般候鸟栖息地,“城市型”候鸟保护区是场地重要的区位特征。

1.2场地现状分析

由上位绿地系统规划可知,场地是 “赣江—艾溪湖—天香园”城市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艾溪湖—天香园—青山湖”城市休闲绿带中的重要一环。

规划红线内用地约200公顷,湿地特征明显,其中水域面积占总用地的50%以上,其次为稻田和林地。该场地现状田成方,林成网,塘密布,渠相连,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是场地独特的优势。而水体严重污染,现有水渠淤塞,垃圾遍布成堆等也是场地不容忽视的问题。此外,城市高压线走廊从场地中穿过,用地形态较狭长,并被城市道路分隔等现状条件制约着项目的发展。

2发展定位与远景

2.1发展定位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场地的发展定位非常明确,即一个集湿地恢复、候鸟保护、及休闲游憩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

2.2发展远景

城市候鸟保护示范园:打造鄱阳湖区不可或缺的候鸟保护战略点,营造南昌市“城市鸟巢”生态基地。

城市形象名片:营造一派“水清草丰、稻香鱼肥、人欢鸟悦”的优美风光,刻画出一张南昌人引以骄傲的城市生态名片,打造成一张南昌市富有吸引力的城市旅游名片。

都市田园休闲体验区: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融合城市休闲元素,营造一个自然、纯朴的人鸟乐园,让久置于城市喧嚣的人们近距离地接触自然,心灵得到慰藉的宁静空间。

3规划策略

3.1生态策略—鹭鸟天堂

天香园候鸟种类多、密度大、与人距离近,是典型的城市型候鸟栖息地。 栖息于此的候鸟以受国家保护的鹭鸟最多最珍贵。是鹭鸟重要的夏季繁殖地。因此保护区需提供鹭鸟的夏季营巢地和全年的觅食地。而作为城市型候鸟保护区还必须在栖息地外建立缓冲区,为鹭鸟提供安全隐蔽的栖息环境。

营巢地:鹭鸟营巢地一般选择在近水林区,食物的供给、巢捕食压力和巢址微栖息地适合度是营巢地的选择因素。较大的巢区面积,近似圆形的空间形态,树冠高、树种丰富、郁闭度高的营巢林区有利于鹭鸟的营巢。

觅食地:鹭鸟常在海滨、湖泊、河流、沼泽、水稻田等水域附近觅食。觅食地的选择首先要在鹭鸟的觅食范围内,在哺育期有近距离觅食需求。相对隐蔽的停息地对鹭鸟更具吸引力。研究表明,农业栖息地与非农业栖息地相比更能吸引鹭鸟觅食,特别是稻田具有非常高的生态位重叠。丰富的岛屿和曲折的岸线是提高栖息地质量的关键。

缓冲区:缓冲区是鹭鸟栖息地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带,用以隔离人群,降低噪音。本方案规划两个级别的缓冲区。一级缓冲区为视线隔离,防止人的活动对鸟的干扰。二级缓冲区为噪音隔离,防止城市噪音影响鸟类的交流和繁殖。

规划区鹭鸟栖息地类型丰富,但栖息地面临以下三个问题:水质环境恶化,对鹭鸟生命健康受到威胁、面积减少,鹭鸟食物供给短缺、周边人类活动增多,影响鹭鸟栖息和繁殖。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的对策是净化水质、恢复生境以及圈层保护。

净化水质:保证场地内水系贯通,同时在多个水系入水口和雨水径流汇流处设置净化湿地,保证规划区内部水系的水质。

恢复生境:根据鹭鸟生物学特性,从食物丰富度、隐蔽条件、距水域的距离、人类干扰度等方面对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从中筛选出适宜鹭鸟的六个栖息地斑块和一条迁徙廊道。其中北部栖息地斑块面积最大,栖息地类型最为丰富,受城市影响最小。在此基础上,以最小干预、最低成本的原则布局营巢地和觅食地。因原有天香园营巢地面积有限,未来将被城市包围,故在规划区北部最大的栖息地斑块处新增一处营巢地。

圈层保护:根据对园区鸟类的保护需要可分为鹭鸟保护核心区、鹭鸟保护一级缓冲区、鹭鸟保护二级缓冲区。鹭鸟保护核心区,鹭鸟安静的栖息地,仅限科研及相关管理人员活动;鹭鸟保护一级缓冲区,视线隔离区,是游人观赏鹭鸟的最佳区域,需限制游客量,在缓冲区外边缘设置专门的观鸟设施;鹭鸟保护二级缓冲区,噪音隔离区,是游人活动的主要区域,需要通过植物降低噪音。

3.2文化策略—鱼米之乡

南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早在一万年前,便有了种植水稻的历史。如今稻田、鱼塘、水渠及林带等传统的农业文明遗迹在城市中仍然有迹可循。水泽、富产、共栖是场地“鱼米之乡”文化的三大特征。修复场地的水泽基底,激发土地的生产活力,寻求场地中的和谐关系,是深入挖掘场地文化的三个有效途径。

3.3功能策略—人鸟乐园

区别于南昌市其他公园,候鸟无疑是本公园最为突出的特征,因此保护其栖息生境是场地设计的首要目标。我们提出不同的开发策略和控制导则,

通过上述生态、文化和功能三大策略,艾溪湖候鸟保护公园将成为一个生态价值最大化,鱼米文化浓厚,休闲体验丰富的城市公园。

4规划设计

图4规划总平面图 图5功能分区图

4.1道路设计

公园道路由三级园路及附属停车场组成。其中一级园路沿公园边缘成环布置,各区之间通过架空或地下方式连接。路宽7—8米,设有自行车道。二级园路宽4-5米,设有自行车道。三级道路以木栈道为主,宽2-3米。公园的人行与车行入口分离设置,其中人行入口与周边用地绿廊相衔接,从而形成连续的区域性慢行系统。

4.2水系设计

保证水源水量的水系统设计,保证水质安全的水净化设计,保证鹭鸟栖息的水位设计,适当调整场地地形,设置多种深水与浅水生境,保证鹭鸟水生食物的生存并便于鹭鸟觅食。

4.3功能与游线

在五大主题区的基础上,公园可分为九个功能块,包括候鸟核心保护区、觅食缓冲区、科普体验区、休闲健身区、鱼米体验区、商务休闲区、花鸟主题区以及游客服务区。由此形成鹭鸟栖息圈、科普研究区、休闲游憩园三类主要景点,以上景点均以慢行交通系统加以串接。

结束语

我们相信,在未来,艾溪湖候鸟保护公园必将成为中国南部重要的候鸟栖息地;鄱阳湖地区不可多得的城市型鸟类公园;南昌市“人鸟和谐、共栖共生、持续发展”之典范。

致谢:本文得到了耿佳丽、杜宏惠等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邢在秀. 潍坊城市绿地、湿地鸟类群落生态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 季婷,张雁云.环境噪音对鸟类鸣声的影响及鸟类的适应对策[J]. 生态学杂志. 2011(04)

[3] 张明祥,刘国强,唐小平. 湿地恢复的技术与方法研究[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9(03)

[4] 栾春凤,林晓.城市湿地公园中的人类游憩行为模式初探[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5] 陆祎玮.城市化对鸟类群落的影响及其鸟类适应性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公园景观概念例2

关键词:湿地公园;健康体系;评价标准

作者简介:王 勇(1983―),男,辽宁丹东人,满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3004503

1 引言

保护湿地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建立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维持湿地稳态、环境教育、休闲旅游等功能。我国对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从2004年开始的,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在杭州试点启动,以“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随后获批的国家湿地公园有无锡梁鸿湿地公园、太湖湿地公园、南沙湿地公园、北京湿地公园、泗县石龙湖湿地公园、汉石桥湿地公园、洪泽湖湿地公园。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以指导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目前国内外尚未有人提出湿地国际公园确切的定义,按照一般文献资料上的理解,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湿地公园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3大特点,是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我国对湿地和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对湿地公园的健康评价的研究较为落后,尚没有完整、系统、科学的评估体系。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知识,结合数理统计方法、生态学方法等,对在建设湿地公园当中已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用已有研究成果预计可能的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湿地公园健康分析评价体系,推动湿地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2 景观健康分析

2.1 景观健康的内涵

景观是指人类尺度上、具有空间可量测性,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工业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经济的加速发展及社会变革,使得人类对环境的干扰成倍增长。景观的功能遭到破坏和阻碍,有些景观正在逐渐受到污染,直至退化消失。景观退化的主要特征是景观的主要性质如生物多样性、异质性、整体性等遭受破坏,景观破碎化水平变高,景观功能不完整、环境稳定性差,受到胁迫后恢复能力变低等。

“景观健康”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Leopold认为景观健康是“土地的自更新能力,即土地在人类利用下未损伤自身的机能”。目前关于景观健康还未统一概念,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研究侧重点,有各自不同的概念阐述,曹宇等结合了前人的论述,给出了景观健康的定义:在积极干扰下,人类对景观进行影响,但不导致景观结构的稳定性和其正常效用;在一定周期内,由干扰导致的景观演变不会波及到周围的景观秩序[1]。

在国内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比较成熟,但是景观健康的研究比较少。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的一种正常状态,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社会组织、自然系统及人类健康的整体性[1]。与生态系统健康和土地健康不同的是,景观健康概念的提出蕴含着其在研究城市的格局、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比生态系统健康和土地健康更为合适的尺度,而且景观健康体现了一种“动态平衡”,景观原来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后,可以通过格局的重新构建达到一种新的平衡[2,3]。由于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内外景观健康研究仅限于对概念的阐述和理论的研究,对案例研究较少。

2.2 景观健康的标准

从景观角度考虑,景观健康需要满足两个主要目标:产生生态效益的物质基础不会因为人类的干扰而受到大幅度变化;具有不断适应未来变化进行调整的能力[1]。

作为新概念,景观健康的标准未得到统一,目前大多数人认可的内容为包括健康的景观有稳定的持续性,在没有外界扰动下,可以在长时间内维持系统的正常功能;内稳态能力强,在受到干扰情况后,可以维持或恢复自身正常的能力;不会危及到邻近景观环境或是影响人类社会的稳定;具有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可以提供动植物的生理过程所需的基础,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并提供人类社会所需的服务功能;具有景观美学效益,能够提供文化、科学、精神支持[1]。

3 湿地公园研究进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地规模正在日渐萎缩,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重视湿地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恢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恢复生物栖息地。目前湿地公园建设成为有效保护湿地的重要手段和维持、扩大湿地面积的有效途径[4]。近些年来国外对湿地公园主要从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国际著名湿地公园一般建设在自然湿地保护区周围,通常作为国家公园的补充,甚至是国家公园的一部分[5]。

我国湿地研究源于20世纪50年代,对湿地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方面进行了基础资源调查,但是在湿地公园建设研究方面目前十分薄弱,近几年才开始逐步对湿地的重要作用重视起来,湿地公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湿地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内湿地公园的研究仍处于起步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景观建设、景观价值评价等方面,尽管国内湿地公园的研究还不成熟,但是公园建设方兴未艾。据统计,全国己部分建成、新建及正在规划中的部级湿地公园共68个,截至2009年12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命名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计37处[4]。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湿地公园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各个层面都进行了一些研究,研究领域侧重湿地自然保护区调查、湿地的评价与监测、栖息地重建等方面,应用湿地生态系统原理于城市发展、污水处理、雨水回收、景观美学的实例较少,并且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面,理论基础薄弱,研究较少,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5]。对于湿地的健康体系研究也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成果,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体系也日益走向成熟,但已有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近些年,主要从生态系统、流域、景观生态的角度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6~9],结合湿地公园特征的景观健康研究还没有开展起来,对于湿地公园本身的大多数的研究也仅仅针对湿地公园建设规划中的某个环节进行探讨,缺乏完整的系统的案例分析、定性研究和理论探讨[10]。

4 湿地公园景观健康体系

建立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体系的目的,是强调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与展示,突出湿地公园本身的具有主体性、生态型和自然性。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新的目标和评判准则,通过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湿地公园的发展现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可以为以后中国湿地的发展提供相关的依据。

4.1 景观健康评价体系的原则

景观健康是一种景观与人类互不干涉而又互惠互利的状态[2]。湿地公园的景观健康评价涉及多个方面,指标体系要能够完整准确的反映湿地公园健康状况,具体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湿地公园景观健康发展水平。选择有针对性的指标,概念清晰、涵义明确,可以进行量化处理,而且指标之间既要有内在联系,又要避免产生冗余。

(2)综合性原则。由于湿地公园的景观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美学的复合系统,应该全面反映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自然系统、美学系统的主要属性,在这个研究框架内进行研究,才能对景观健康做出科学的评价。

(3)可比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湿地公园内不同区域的景观特征、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尽可能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概念与计算方法,便于与其他国家的相似区域比较研究,应尽可能选取能反映实际情况的指标科学指导实际工作。而且评价指标不是越多越好,保证数据的易得性和可靠性、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建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用于反映湿地公园景观的发展状况,评价指标要可测量,数据便于统计和计算。

(4)区域性原则。不同湿地公园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有差异,选取的指标应尽量符合本地的研究特点,突出地域湿地公园景观特色,可以反映各个方面的特征。

4.2 指标的选取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的核心,对于湿地公园的景观健康评价主要包括景观变化、生物物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4个指标。景观变化包括的要素有景观生态类型变化指标、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等;生物物理的要素有大气、水体、废物处理率、地利清洁度、公园设施系统的有效性和老化程度等;生态环境的要素有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生产力指标、植物覆盖率、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物种等;社会经济的要素有湿地人类活动强度变化、视觉与美学价值、科学和文化价值、GDP年均增长率、人均收入水平、社会整体风貌、公众生态意识的提高、融资能力的提高等。

对于任何评价系统而言,指标体系中指标的确立与选取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决定了评价结果的质量高低。指标的筛选要在参考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依据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选取可以反映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代表性指标[11]。

4.3 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评价方法

湿地评价是对湿地管理和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对湿地评价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综合指数法和景观生态法等。由于湿地评价目的、标准、湿地类型或者评价功能的不同,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我国湿地评价目前还局限在单一湿地的评价,对景观健康方面的研究较少并且大多还停留在概念、标准上。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的重要途径,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评价可以为湿地管理和湿地生态恢复、重建提供科学的依据。从景观健康角度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研究比较缺乏,系统、科学研究湿地公园景观健康将会成为湿地研究的新课题。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进行评价,由于景观健康评价设计涉及诸多领域,所以要基于综合性、科学性、可持续性和实用性等原则选取指标,可以采用在生态环境领域中较为常用的综合评判方法来评价景观健康,其步骤如下。

(1)根据评价的目的、原则建立符合地域特征的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

(2)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处理,建立综合评价系统和子系统,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首先构造次级指标对上级指标的判断矩阵,然后计算特征根、特征向量,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3)利用景观变化指标、生物物理指标、生态环境指标以及社会经济指标,

建立评价模型,表达式为:

2012年3月绿 色 科 技第3期LHI=∑ni=1WLHIiCLHIi。

LHI为景观健康指数(landscape health index),WLHIi为第i指标的一级权重值,CLHIi为第i指标的等级量化值,LHI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景观健康指数值,n为评价指标个数。通过模型公式计算出的结构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进行评价。

5 结语

湿地公园的健康评价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也不健全。迄今为止尚没有我国学者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外国学者针对我国的湿地情况从景观的角度对湿地公园进行评估,本文给出关于湿地公园健康评价的内涵、指标层及其方法,旨在探讨湿地公园健康评价体系,推动我国湿地公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曹 宇,哈斯巴根,宋冬梅,等.景观健康概念、特征及其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1 511~1 515.

[2] 王亚平.青岛城市景观健康评价与空间结构优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 姚静娴,林元敏,徐晓华,等.福州市景观健康评价[J].福建林业科技,2009,36(1):151~156.

[4] 许 婷,简敏菲.城市湿地公园研究进展及发展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 753~8 755.

[5] 钱新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营造个性景观特色探索~以常熟尚湖城市湿地公园为例[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6] Administrative offices of the inshore monitoring(USEPA).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haracteristic of estuary[M].Beijing:Ocean Press,1997.

[7] Zhang X P,Yang Q K,Li R.Diagnostic Indicators of Catchments Health~A New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J].Bulle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8,18(4):57~62.

[8] Rapport D J.Evaluating and scope health:integrating societal goals and biophysical progres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8(53):1~15.

公园景观概念例3

环境景观设计是衡量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程度等方面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生态性及科技性;具有特色鲜明、渗透性强的空间特质,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公共开敞空间。科学的、合理的、艺术的景观设计是平衡生态系统、改善环境、创造区域文化特色、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论文从我国现代环境景观设计历史与哲学问题切入,运用历史的、比较的、系统的方法,立足社会实践及社会调研,以大量的国内外资料为基础,对景观设计的传统和现代景观设计的探索和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景观设计思维及设计的方法论途径。在比较、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向:一、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二、现代与传统的对话;三、尊重自然;四、探索意义;五、生态设计;六、场所精神与文脉主义,并在其中贯彻从景观审美――景观心理――景观生态――景观哲学的方法论探索。

概念设计是以创新为本位,以实验为基础,以未来需求为导向的设计流程中主要的程序,因此我们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应在可实现、可操作的基础上,大胆设想,努力实现。

景观概念作为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基于以上的概念理解,从原始人类的为了生存的实践活动,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所有的更高层次的设计活动,在地球上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景观格局。如俞孔坚先生在《从选择满意景观到设计整体人类生态系统》中列出的农业社会的栽培和驯养生态景观,水利工程景观,村落和城镇景观,防护系统景观,交通系统景观;工业社会的工业景观,及其带来或衍生的各种景观。

景观设计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有一条主线:在工业化之前人们为了追求欣赏娱乐的景观造园活动,如国内外的各种“园、囿”,在这样的思路之下,产生了国内外的园林学、造园学等;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强化了景观设计的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景观设计的主题,由娱乐欣赏,转变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由此开始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即解决土地综合体的复杂的综合问题,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如何才能设计出合适的景观形式呢?

首先形式和功能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有人认为形式服从功能,形式是解决功能问题的逻辑结果。另外一些人认为形式有自身的完整性,它影响场地的使用。换言之,形式可以先于解决功能。因为概念设计常要面对思想和功能的问题。事实上,形式是功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对功能的影响具有双向性。

其次,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极具逻辑性和结构性。几何学的和自然主义的结合构成了这种结构性的基础并成为概念设计形式的主要表现方法。这种方法鼓励你用几何学的和自然的思想去构思,在实践中举一反三,进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形式。

景观设计的传统方法常开始于调查,既调查业主的目的,调查场地的尺度,调查投资倾向、经济指标,调查潜在使用者的需求。这一过程的规范性提法即是“立项、场地勘测、场地分析”。调查结束后就要进入下一步----概念设计。

景观的概念设计有多种形式,通常我们应用基本的两种形式,一种是一般的艺术哲学概念,另一种是个别的功能概念。

一般的艺术哲学概念

其中艺术哲学概念用来表达一个项目的外形完美、本质地域、文化内涵以及潜在的特点。这种概念能使场地赋予特定的位置感,使特定位置赋予超出美学和功能之外的特殊意义。对一个设计师来说,这种概念将迫使你去问自己:“这一场地真正意味着什么?”根植于艺术哲学概念的设计具有很强的特性,使你身边这一设计空间之中便产生特别的感觉,生活中有很多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缺乏希腊人所谓的“地方特色”,即场地的一种特有精神。设计师需要发现并且揭示这种精神的特征,进而明确场地如何使用,并巧妙地使它融入有目的的使用和特定的设计形式中,以便体现这种精神,增强地方特色。

要做到这一点设计师必须投入自己的情感,必须了解和理解业主或使用者的基本情况、感情及目的,必须问自己设计出的具体形式是否融入了他们的理想、信仰、价值观,成为当地文化和个人特点的真实放映。

一旦设计者找到了适于客户和场地的艺术哲学概念,下一步就是要用具体的形式表达这些概念了。经过反复琢磨和“头脑风暴”之后,就会想出一些可见的形体。可用弯曲的线条、几何形体以及一些人造物质如塑料、钢材。水泥等去反映高科技信息;用有机体形式、水体以及一些软材料如草坪、树木等去体现环保价值;用明亮鲜艳的动态元素布置娱乐场所;用淡雅的静态元素布置安静休息区。

影响概念深入发展的另外一个抽象的领域是情绪,通常是景观设计师喜欢以个性思维主导设计风格,但现实条件下,业主的投资倾向、经济指标、意向风格和设计师的主观性是反向的,设计师只有通过多向思维引导投资者作出判断。

比如说,以某小区设计方案为例,在其概念方案阶段中:

一、主要道路设计为穿过整个地段的有节律的中轴线,仿佛整个地段的心脏一样有节奏地搏动

为了在纵深的主干道上营造不同的变化,设计师在主干道上创造了一些接点,以让行人从动态和热闹的商业街上分离出来。这些接点将给人一系列不同的空间感及社区人文气息,同时也使人气穿透到后面的腹地。主干道所具有的规律性变化会让人体会到建筑、道路等形态之间的互动和认同感。

二、 化绿色开放空间之间的联系,以形成整体的绿地系统

提供绿色网络及加强的框架感,用更大和更明显的绿色走廊把各个公园进行连同。通过这些连接,人们穿越各个不同的公园就变成了很自然的事情,不需要经过明显的围栏,也不会令游人感觉到找不到方向。

三、 过减少障碍及加强联系的方法,来增强公园向周围空间的延伸。

尽可能地把公园和周边的建筑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建筑和其周边的环境就可更好地相互融合,从而极大地提升住宅的本身的价值和提高住户的生活质量而同时公园也将得到充分的扩充,并提升了其在小区中的观赏性和使用性。

公园景观概念例4

“公园”是一个普遍常用的概念,而现有的城市公园概念宽泛且多义,城市公园应该是一个满足城市居民游憩、观赏、娱乐等多方面需求的公共绿地开放空间,融合城市生态、环境、公益等多方面的功能要求,并随着时代、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1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1.1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概念是随着我们对于大自然和周边生活环境认识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和更新的。目前来讲,我们所说的景观设计主要包含系统规划和具体空间设计两个环节,其中具体的空间设计则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其中系统规划环节指的是大规模、大尺度上景观的把握,包括土地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性规划、场地规划、和环境规划等;具体空间设计的主要要素包括水体、植物、地形、建筑及构筑物、以及公共艺术小品等。其主要设计对象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包括步行街、广场、城市街头绿地、城市滨水地带以及居住区环境等。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技术,其涉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常规使用的“景观”的概念和范畴,已经逐步成为人类塑造生活环境的艺术与工程的前提和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和设计艺术,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之中。

1.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综合景观和景观设计的定义来看,笔者认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公园的景观规划和公园的景观具体设计两部分,它是以满足人们的多种现代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或有意识改造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以及绿地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主要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开放或封闭、融入城市或隔离于城市的公共场所,需要融入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生态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并且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

2 城市公园总体规划

2.1 总体规划的意义

城市公园总体规划的意义:首先要明确该公园在整个城市绿地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半径;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确定公园内的保护对象和保护措施;其次在通过全面考虑和总体协调后,使公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得到合理的安排,使各部分之间构成有机的联系,能妥善处理好公园与城市绿地系统之间、关系;还需要满足环境保护、文化娱乐、休息游览、园林艺术等各方面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以便保证公园的建设工作按计划顺利进行。

2.2 公园的主题和设计理念

2.2.1 公园主题

城市公园的主题就是指城市公园在城市中的基本角色,也就是城市公园在城市中所表达出内容。城市公园主题的确定,一般是根据公园的整体布局并结合公园的内容决定的。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建设规模、服务对象等,都对公园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若从其服务对象和规模来看,有市级公园、区级公园、社区公园等。从其与城市中心的关系来看,城市公园有中心城区公园、市内公园、郊野公园等。城市公园的主题根据其景观内容又可分为:文化休息公园、纪念公园、历史名园、游乐公园、植物园、风景名胜公园、盆景园等。城市公园主题的确立,与地方的城市总体规划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设计师的理解与创造力有关。

2.2.2 公园的设计理念

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即公园设计的立意和出发点,它是一个公园的文化线索和精神灵魂。它可以是一个人物,一个家园,一种文化,一个地标,还可以是一段历史,一种情感……

要总结出适合当地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首先就需要从公园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作为出发点,挖掘其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的形成、变化和演进的印痕和轨迹,是一个城市历史悠久、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象征,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因此作为一个城市公园,它是一个大众集体生活和休息的平台,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去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以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展现和表达出来,起到一种延续的作用。同时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更新速度和节奏的加快,其更加回归物质生活,所以,为现代都市人创造一些具有地域景观特色和精神文化内涵的生活环境,显得格外地重要。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公园,凸显公园的艺术魅力和独特性。寻找失落的城市场所文脉,寻找失落的情趣空间环境,寻找一种既能继承和延续城市历史人文精神。

2.2.3 公园景区景点规划

公园按照规划设计意图,根据游览需要,组成一定范围的各种景观地段,形成各种风景环境和艺术境界,以此划分成不同的景区,成为景色分区。由若干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称为景点。景点是构成园林景观的基本单元。景区则是根据风景资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人观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每个景区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景观空间。一般公园中均由若干个具有内在关联性的景点组成景区,再由多个景区组成公园完整的景观系统。

公园景观概念例5

陵园,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为“以陵墓为主的园林”。实际上,陵园作为一种纪念性景观,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纪念、教育与游憩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

而纪念性园林的准确含义是人类纪念情节物化于园林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纪念性建筑和纪念性雕塑,是一个更大的尺度概念,其中包含了建筑、雕塑等人工因素和山水、植物等自然因素,并且功能也较复杂,更加需要强调整体统一和有机组合。因此陵园的景观设计也是多方面,多学科的融合,全方位的发展。它既有一定得特殊性,又要结合时代的特征,除了一些风水学说之外,人文纪念园、公园化等设计理念被融入其中。

笔者有幸参与了几个陵园的景观设计,本文就上海福寿园的百合园、云杉园与银桂园为例,与同行进行交流。

现代陵园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

现代陵园的景观设计指导思想就是‘陵园变公园’。

陵园变公园,墓葬文化与旅游文化融会后产生人文旅游,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习以为常的事。从直观上来讲,那些地方不能称之为‘陵园’,其实际效果就是‘公园’。但我们国家目前的状况,在常人的意识形态中陵园还是陵园,并不是公园。所以作为当前的陵园景观设计,如何合理的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运用现代景观的造园手法,来展现一个新的陵园生态空间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以“环境园林化、功能多样化、景点群体化”作为设计指导思想。营造人性化、多元化的亲人空间,并且营造多层次交往空间,结合自然资源,突出纪念主题,打造休闲场所。

以百合园、银杉园为例,现代陵园中的休闲活动景观空间

上海福寿园地处青浦城南,佘山景畔。前期的西园以中式风格为主;东园定位为现代式陵园。

东园的整体规划为块状区域,其中大部分为缅怀悼念的墓葬区域,另一部分为公共休闲活动的景观空间,百合园、云杉园则是公共休闲活动空间最大的代表地块。原景观设计主要体现的是植物景观,为大树、草坪空间为主,极少的硬体休息空间,且由于密闭性的不足而使得远处的墓葬区净入眼帘。

结合上述的现场实际情况,在设计思想的指导下,笔者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提出了改造设计方案。

主题——打造明亮的、充满开放感的景观休闲空间。

陵园的特殊性质决定了设计中应尽量地凸显阳光生活,营造亲情氛围。来陵园参观的有二种人群,一种是来缅怀先人的,另一种是来观光游览的。因此充满开放感的景观空间更能让人舒缓心情,享受环境。

硬体景观——百合园与云杉园分别采用不同的景观设计手法。百合园以百合广场为中心,整体造型以圆形为主,象征者完美、圆满、纯洁,就象百合一样。而云杉代表挺拔、现代、冷峻故整个园子以现代构成为主,体现出视觉的冲击力。莲花池的许愿空间,整形绿篱所代表的轮回概念,百合广场象征的冥想空间。这些概念又展现了现代陵园的人文思想。

交通—— 百合园以一条贯通南北的园路为主要游览线路,其间通过与一些景观节点的结合,分支出一些小园路,体现出‘景点群体化’的景观设计思想。云杉园则由统一的直线型小园路相互交错连接成一体,并且不断地延伸同百合园道路体系相互融合,形成整个地块的交通循环。

地形——原地块的整体地势较平坦,新设计中尽量采用原地形环境,局部如北侧入口空间,中心景观空间设置一些微地形,易形成焦点景观。

景观雕塑小品——设计中的雕塑台等通过设置一些具代表性的雕塑,可以充分地展现人文思想。

可持续发展——考虑到陵园的特殊性,将来的草坪空间,大树空间都可以采用新型的草坪葬、树葬等,让逝者徜徉在鲜花树林中。

建成这样一块绿地,让人步入陵园首先看到的不是“排排坐”的墓碑,而是草坪、鲜花、与之相协调的园林小品等,能够有效地消除了传统意义上陵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抑感。

以银桂园为例,现代陵园中的缅怀悼念区景观空间

东园中的银桂园是作为商业墓葬开发的地块。传统的墓葬区设计通常尽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相连的墓碑,考虑到商业成本,建设方也会尽可能多的增加墓碑,局部点缀一些小树木,但是这样一来,根本不能称之为景观。

整个“银桂园”采用弧线造型,弧线代表者源远流长,代表者坚韧,同时又暗含“月有阴晴圆缺、盈满变化”的意义。道路交通上采用环通形式,可以自由通行,这样即使来祭奠的人再多,也不会发生拥堵的现象。其中主要以两条交叉的主园路,一条环形道路,来连接三个景观节点。

营造中心主题景观小广场,以“银桂映月”为主题文化。这个小广场的整体造型采用流线型,同时通过台阶与景墙的相互结合,营造出丰富的高差变化,可以增加景观的立体美感。植物上在中心的树池中种植几株较大的月桂树,月桂树代表荣耀与胜利,也融合了桂与月的主题。 对南北两个入口上的处理,北侧入口为人流主要到来的地方,设置一个流动的小水景,水景整体形状似螺旋型,暗含“月”的变幻意义。南入口则通过一棵大银桂树来点出“桂”的含义,一南一北结合起来又形成“银桂映月”的主题。 沿岸的自然生态林保留,北侧入口两侧种植密林区域,东侧沿道路设置隔离绿化带,使得此处不受其他区域块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景观设计,能够打破那种给人阴森恐怖的感觉,努力营造一种祥和、安逸的氛围,达到人文纪念园和陵园公园化的概念。用设计公园的手法来设计陵园,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排排坐墓碑的形式,不但为已故的亲人,也为祭奠者创造了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

现代陵园的纪念、休闲、旅游定位大大体现了它的可参与性,易于吸引区域性的市民及外来游客。郁郁葱葱的树林、合理有序的景观规划是进行休闲活动的最佳前提,锻炼身体之余,还可以充分接触舒适的负离子环境是人们乐于接受的最佳生活状态。

总之,现代陵园景观设计的构思应以“环境园林化、功能多样化、景点群体化”作为指导思想,按照立足长远、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全力打造一个回归自然,休闲舒适,充满文化情趣,既可缅怀先烈,追忆历史,又能休闲娱乐的场所。

参考文献

公园景观概念例6

在城市设计规划中,风景园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项目,风景园林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的自然环境,并且能够让城市中的人们感到舒心和安逸。而作为风景园林的核心项目,植物景观影响着风景园林工程的质量好坏。对于植物景观的设计,是体现园林整体的设计规划方向和思路的过程,并且是提高风景园林的自然气息以及艺术气息的重要步骤,所以做好植物景观的设计工作才能够更好的设计好风景园林。

一、现代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概述以及原则

我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体系是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经过60多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园林建设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些诸如“生态园林”、“节约型园林”的现代化园林设计理念,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也有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在园林的景观设计上,长久以来我国的设计师们已经有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产出,并且指导着我国未来的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在目前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植物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使得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需要更加宽阔的领域和更加全面的思路[1]。现代长久生活于城市中的人们,随着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对于自然的渴望更加的迫切,更加的希望能够亲近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在现代园林的设计时,主要分为了两种类型进行设计,一种是“以人为本”的园林设计,这种园林主要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植物的设计也是以人的需求为主,目前大多数的园林设计都是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使得植物景观在种植时能够满足周围建筑以及人们生活的需求,例如城市中的小型绿地、以及住宅、工厂等地方附近的小型园林。另外一种是突出自然的理念,顺应自然规律进行设计的园林,这种园林是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模拟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然后建造一个接近自然的环境,供市民们欣赏和生活。这种园林主要是在城市的大型绿地以及滨水的公园,郊区的公园等地方进行设计。而园林设计的规模越大,就越要注意保护自然的原生态景观。所以在建设现代化园林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造生态化完整循环的生态园林,并且对于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要进行协调,保护好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发挥出风景园林的真正意义,做到城市与园林的和谐统一。

二、植物景观设计程序要点

在风景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时要经过五个步骤,首先是分析现状,其次进行概念规划,第三步进行方案设计,第四步是对方案的深化设计,最后设计施工图,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设计配合[2]。

(一)现状分析。现状分析是在进行植物景观的设计之前,对园林的施工地方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这个阶段是指导植物景观设计方向的关键,保证了园林施工后续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实施。在分析施工地区的现状时,主要要进行资料收集、现场调研和周边考察三个工作。资料收集是对施工场地所属的城市地区的规划理念以及植物的地域性分布情况进行资料的收集,并且收集当地的基本气象、土壤、水温、地质的情况以及当地与植物相关的一些传说和典故。现场调研就是对施工产地的土壤等情况进行具体的考察和分析。分析是对施工地区周边的整体绿化情况,以及周边的建筑物等情况进行了解。

(二)概念规划。概念规划是设计师根据施工地区所属城市的整体规划理念,结合现状分析的资料对植物景观的设计提出一个大概的规划思路,并提出整个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新意和特色。

(三)设计方案。在规划好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之后,就要进行方案的设计,方案设计是调整规划概念中的层次以及内容,并且将概念进行深化和细化,将宏观的概念方向变成具体的细节步骤。在进行方案设计时,要将规划的宏观内容全面有序的展开,将植物景观的特色进行分区,并整合植物景观的空间构成然后设计出一套合理的方案。

(四)深化设计。深化设计是对方案设计内容的再次细化和调整。将方案这几中的内容借鉴园林植物配置和设计的原则,对植物进行分类,归置,并且表面种植的数量和需要间隔的距离等,深化设计是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同步进行的细化过程,是对方案设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全面的调整。

(五)设计施工图。施工图的设计囊括了植物种植的施工以及工程的预算、工程的监管和验收等工程的各个方面具体细节的设计。施工图能够准确的表达出种植某种植物的目的以及种植植物的具体步骤和细节。植物的施工图明确了植物种类、名称、种植位置、行距、数量、规格等大多数需要施工中注意的问题,并且表面了植物的选用情况以及种植植物苗木的质量,苗木的移栽方法等资料和要求。是最终进行施工的指导性文件和依据[3]。

(六)施工配合。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不可控的情况而出现种植的问题。施工配合就是在施工中对现场施工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优化,并重新设计的过程。设计师要在施工现场对施工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指导,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出现的问题,并且对现场的施工问题进行解决和优化。这个过程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效果和最终的施工质量,所以设计师要积极的对施工进行配合。结束语总而言之,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植物景观设计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遵循现代园林设计原则,并且做好设计前的现状分析,提出具有特色的规划概念,同时提出全面的设计方案并且加以深化完善,形成指导施工的施工图,才能够使植物景观在施工中更加有效,使风景园林的质量更加优秀。

参考文献:

[1]牛艳玲.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设计[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7):4100-4104.

公园景观概念例7

以景点为构思线索是当前园林设计中的常见现象。在2003年举办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竞赛中,各种各样的景点实际上是每个方案的主角。在中外专家评委选出的3个获奖方案中,其景点的营造和描述,显然比落选的方案更加全面和到位[1、2]。因此,通过对景点营造行为的解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中国当前的园林设计思潮。

何谓“景点”?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2002 年)规定:“景点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3]。《标准》把“景点”放在“风景名胜区”篇,就是说景点主要存在于风景名胜区。然而,当前几乎所有的园林设计方案中,从公园到庭院,甚至道路,都有“景点”的出现。然而在实践中,景点概念是被普遍使用的,并不局限于风景名胜区。

2 景点的形成原因

2.1 控制场地空间

景点的形式和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园中园”的建设。20世纪70年代末期,广州运用此前宾馆庭园的设计经验,在公园建设中,把公园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形成各自独立的小景域,布置各种公共活动的游览点和服务设施。重要的区域,多采用“园中园”式布局,在大园中套有不同内容的小园,从而丰富全园的景致[4]。它与圆明园中的小园林在形式上差不多,即成组的建筑物与叠山理水或天然地貌所构成的幽闭或比较幽闭的空间相结合,形成一个在布局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体形环境。无论设置墙垣与否,都可以视为一座独立的小型园林,即“园中之园”[5]。显然,这与后来拟定的景点的概念是基本一致的。

虽然在20世纪50 年代,中国的城市公园布局曾受到前苏联文化休息公园理论的影响,以功能来分区,但是到了60年代,却认为分区理论对于我国城市中较大面积的综合公园的初期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对于较小面积的公园就舒展不开,因为没有足够的用地来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4]。而“园中园”的设置比功能分区更适宜场地规划,实际上反映了景点的灵活性。因此,90 年代后,虽然园林建设的面积越来越广阔,功能分区理论却并没有被重新明确地应用,景点的设置继续成为设计师控制场地空间的主要手段,技法也由院落式布局拓展到雕塑、构筑物、植物、地形地貌等安置和命名。

2.2 追求文化意境

文化意境一直作为民族特色影响着中国当代园林的建设。而且,这时期对传统园林建筑继承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被认为有“文学意味”,即主景建筑一般都赋有题目,或以诗词、楹联、匾额等提出造景立意[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点的名称或景题受到普遍的肯定。《中国优秀园林设计集》(一)的“综论”认为:“这批园林新作中,有不少匠心独运的点景题名,画龙点睛,颇具深意。如深圳东湖宾馆园林的’思源’题刻,唤起游子思乡报国之情;鹃园的’醉红坡’、’映红渡’、’踯躅廊’、’沁芳涧’等,语意双关,渲染了红花遍园的热烈气氛 [6]。

2.3 获取经济收益

景点的建设与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它是设施集中的区域,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也是集中的观光游览区,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在探索园林行业如何面对市场经济发展时,国家也曾经鼓励景点“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各类活动”,获取经济收入[7]。

简言之,景点的功效在各种类型的绿地中都得到了灵活的应用。如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园区的园林设计[8]和2003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竞赛方案[2]。

3 不良的后果

3.1 片面强调景物的形式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园林形式美学的多样与统一、调和与对比、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等[9~11],是园林界研究的热点。这些概念基本上源于西方的古典主义美学领域,中国古代匠人在造园时是否遵循这些原则,值得怀疑和探讨,而且它也不一定就是新园林的主要发展方向。可是,由于它和景点的“诗情画意”联系在一起,在当代园林的理论和实践中,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准则和必然的结果。

上述现象反映了景点的审美特征实质上被主要放在视觉上,即作为被“看”而存在,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全方位的相互交融。所以,观光的方式成为景点设置的最强大的动力。理论界也重点研究看与被看的问题,如景物观赏点的“合适视距”理论等。其他领域如地质、气象、生态、经济、社会、生活、生理、心理、体验、参与等,则很少被涉及。

3.2 以个人主观来制造景物

中国古代园林的“景”一般是在游者亲身感受过程中被“点”出来的,就像红楼梦的大观园,是先有环境后有命名。可是,在中国当代园林中,主动制造景点和意境的意识已经成为主流。很多设计师在谈论设计由来时,总是说到希望营造某种意境或境界,如“一园红艳醉坡坨”、“访花蝶径”、“小洲林中有人家”、“秋霞”等[6]。景物与景题的先后关系被颠倒过来,于是景观不再产生于对场地与文脉的艰苦探寻和挖掘,而是产生于诗文或作者的主观。由此,景点脱离了物象,成为“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而且,当它与“传统风格、民族特色”等概念结合为一体时,就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标签。 转贴于  4 问题与讨论

园林界对景点设置的观念认可,令人深思。问题是复杂的,可引发的讨论也是多元的。

其一,过度重视文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过于强调“诗情画意”。需要承认,我们的先辈的确是重诗画的,尤其是园林的建造者和主要欣赏者——士大夫阶层,但是,当代的园林设计师是否还具备如此的教育背景和修养,且有能力再现古典的诗画情趣呢?普通民众是否在游园中只是通过背诵唐诗宋词来获得审美愉悦呢?

应该承认,现代许多年轻的设计师在古典文化方面的修养是严重不足的。例如在北京护城河内侧绿化带设计方案中,有一个景点叫做“杨柳东岸”,据说源于柳永的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殊不知站在东岸向西看,是看不到残月的。又如广州大学城星海音乐学院校园设计中,有一景“知鱼池”,据作者的解说文本,是取“知鱼”是“知遇”的谐音,谬误何其大也!

打开一本我国自编的园林设计教科书,绝大部分内容是构图法则、造景手法、意境题词之类[12],而在国外教科书中占据主要内容的景观产生过程(自然和社会)、景观感受心理、人类行为规律、地理和技术影响等等,几乎完全阙如。长此以往,对我国园林教育影响的后果是可以预知的。

其二,意境是景点设置的主要目标,可它总是被当代设计师的词语所构筑。如前所述,设计师们总是在设计之前关心意境问题,而且基本都是通过诗文来寻找。但是,《园冶》中却没有这样的词语,开篇《兴造论》即是:“……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13]”所以,意境本是文学语言,用文学谈论园林,最终还是体验文学的情趣而非园林。

其三,如果只是借用文学、绘画和雕塑来充实园林景观,那么,是否需要承认它们只是与园林有横向联系的艺术门类?实际上,很多学者都认为即使它们在园林中能够锦上添花,但其与园林还是有区别的,正如建筑与室内家具、摆设的区别一样。所以,需要追问园林的基本问题,即它因何而存在?园林是空间艺术,它作为一个容器,承载了多种物质设施和精神元素。但设计师是否能够意识到它们并非园林的核心,或者说,每种艺术(学科)门类总有自己的界限,比如散文、诗歌更适于表达个人瞬时的游园感悟,而非设计师预先设定的不变的景题。这对于我们重新评价中国古代园林在清朝中后期的成就以及指导中国当代园林的发展方向,无疑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其四,如果景点设置是设计师的基本技法,那么问题会更加棘手。为什么我们必须用景点来控制空间,从最初的小至1hm2的园中园,到现在的大至1 135hm2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虽然,350余hm2的圆明三园中的建筑群以及能成景的个体建筑物有一百多处,但是,它在150多年来,经过多次扩建,所谓的“四十景”也是后来题署的,它们不是造园者最原初的手段。应该思考尺度的变化是否导致工作方法的差异。小比例尺只是设计,大比例尺只能是规划。如果我们承认规划与设计的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区别,那么,土地区划固然存在,但是景点的设置并非必然。在规划层面,如何合理利用土地和相关资源、能源,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是主要问题,而非审美层面的营造。即使在设计层面,设计师关心的首要问题也不应是审美、教育、文化等,而是在合理使用场地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体验要求。

5 结语

景点的概念实际上是在中国当代园林中形成和被发展的。如果想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应该对新中国的园林发展史作全面深入的研究,尤其要关心园林观念的生成和演变。否则,我们在迷失中,是无法对一些被扭曲的现象进行辨析和批判的。当专家评委、设计师和公众都以某种集体无意识的观念来评判、设计和欣赏园林时,我们就失去了寻找正确的园林设计方向的可能性。

笔者对景点营造的考察,是试图对现在园林界的一些主流观念提出质疑,也是抛砖引玉,希望引发更多对园林设计思想的讨论,共同促进中国当代园林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婷.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征集评选过程[J].中国园林,2004, 20 (2):29.

[2] 易道公司,等.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区景观设计方案简介[J].中国园林,2004, 20 (2):1-28.

[3]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李敏.中国现代公园——发展与评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5] 周维权.人间天上诸景备 移天缩地在君怀——圆明园的兴建及其造园艺术新探[A].宗白华,等.中国园林艺术概观[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6] 刘少宗.中国优秀园林设计集(一)(第二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7] 马松.深化门票价格改革 健全价格协调体制[J].中国园林,1994, 10 (3):16-18.

[8] 中国园区[J].中国园林,2000, 16 (增刊——世博园大观):22-107.

[9] 赵春林.园林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0] 李征.园林设计[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公园景观概念例8

表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形成时期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纪20世纪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着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着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 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公园景观概念例9

中图分类号:K928.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2.03.016

2011年5月19日,国家海洋局了首批部级海洋公园名单,共7处,分别是:广东海陵岛部级海洋公园、广东特呈岛部级海洋公园、广西钦州茅尾海部级海洋公园、福建厦门部级海洋公园、江苏连云港海洲湾部级海洋公园、山东刘公岛部级海洋公园、山东日照部级海洋公园。然而,有关国家海洋公园的系统研究在我国尚不多见,明确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特征以及建设意义等问题更是迫在眉睫。

1 国家海洋公园解析

1.1 国家公园的概念及特征

在研究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与特征之前应首先明确“国家公园”这一概念。

1.1.1国家公园的概念

国家公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园,各国政府和学者对其形式和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表1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表1 国家公园分类体系

和国外相比,我国尚未对国家公园进行明确定义,类似于“国家公园”这一概念在我国有这样几种类型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以及生态示范区等。国家公园的概念与上述几种类型区域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尽管各国管理当局和学者对国家公园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其中具有许多共同点,鉴于此,笔者将国家公园定义为:国家公园是建立在对区域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严格保护的基础之上,由国家通过立法划出的具有明确地理边界和一定面积的陆地、水域空间,满足人类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游憩娱乐等需要。国家公园通过一定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整体地有效保护,既排除与保护目标相矛盾的开发利用方式,以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保护以及适宜的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达到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目的,又为国民提供了游憩、教育、科研等机会与空间,是一种能够科学协调生态系统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关系的保护与管理模式。

1.1.2 国家公园的特征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定义,一个国家公园应具有以下特点:

(1)它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通常没有或很少受到人类占据或开发的影响,这里的物种具有科学的、教育的或游憩的特定作用,或者存在高度美学价值的景观;

(2)国家采用一定的措施,在整个范围内阻止或禁止人类的占有或开发等活动,尊重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地质地貌及具有美学价值的对象,以此保证国家公园的建设;

(3)该区域的旅游观光活动必须以游憩、教育及文化陶冶为目的,并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

根据各种类型保护区的性质差异和管理目的不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国际上各地区设立的各种保护区归纳为6大类[11],见表2。

表2 IUCN规定的保护地分类体系

1.2 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

国家公园是各国目前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国家海洋公园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类型[12]。国家海洋公园通过建立以海洋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海洋景观保护为主,兼顾海洋科考、环境教育以及休憩娱乐的发展模式,使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等目标共同得到较好的满足,因而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成为国际上海洋环境保护区设立和发展的主要模式。

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海洋公园发展中,由于不同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各国国家海洋公园的类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名称也不尽相同,如: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国家海洋公园(National Marine Park)、国家海岸公园(National Coast Park)、国家海滨公园(National Seashore)、国家海洋保护区(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等(见表3)。

表3 国家海洋公园的名称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13],略改动。

多数的海洋保护区以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目的,并不适宜开展大规模的休闲游憩等活动。然而,也有相当数量的海洋保护区能够在确保生态系统保护的前提下,面向公众开展一定规模的休闲游憩活动,这些保护区成为了国家海洋公园的主体,例如:美国的国家海岸公园,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国家海洋公园等[13]。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对于国家海洋公园的称谓不一,而且在概念界定上也没有一个较为一致的标准。例如,澳大利亚政府认为[14]:海洋公园是一个多用途园区,旨在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兼顾各种娱乐和商业活动,为此实行了分区计划,在海洋公园内划分避难区、环境保护区、一般用途区和特殊用途区,并分别为这些不同的区域设定了具体的目标和特殊条款。我国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环境保护处处长陈刚则认为[15]:国家海洋公园具备两个性质,从资源上看是一种允许面向公众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从自然资源的保护上看,国家海洋公园也是保护区的一种类型。

公园景观概念例10

让你看海直到永远——海滨广场

华侨城顶级全海景花园——锦綉花园

21世纪智慧型海景豪宅——汇景豪苑

海景无限优美,居家赏心悦目——锦隆花园

深圳维多利亚式全海景高层豪宅——京光海景花园

醉人的海韵情怀,尊贵的欧陆风情——御海湾山庄

纯正欧美海岸度假景观,坐拥欧美海滨别墅,俯瞰大海超然人生——金海滩

度假别墅

宽广花园环境,无限开阔海景——金海湾花园

轻柔海风,宁静家园——碧海天

二、 绿色健康概念

21世纪是绿色的世界,生命源于绿色,也必将走向自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仅仅满足温饱的需求,还要追求一种绿色健康生活。这是一种时尚的表现,阳光翠鸣,绿意盎然,仿佛不懂得

享受大自然的绿色便不是过着健康的生活。

大自然里的温馨家园——半岛苑

21世纪健康家园——汇锦名园

澳洲山庄,给您长寿20年——澳洲山庄

健康就在家门口——广州奥林匹克花园

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片红树林——爱琴居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城康桥花园

市中心超规模度假式园林社区——云顶翠峰

都市里的田园度假村——中海怡翠山庄赛乐园

观山听雨翠雅居,明月无声入梦来——翠雅居

做个山里人,身体更健康——雍翠豪园

三、 智能生态概念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21世纪是智能化的时代。仿佛一夜之间,因特网变得无处不在。生意场上,谁能领先一步,谁就能赢得商机无限。“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种快捷便利的竞争社会。试想,静坐家中,一杯清茗,轻轻一点,即刻与世界沟通。宽频上网,远程抄表,网上教育,闭路监控„„让你足不出户,一切尽享安然轻松。

21世纪智能化生态家园——翠海花园

时空花园,天地中央——中央花园

都市人的生态家园——广地花园

21世纪生活概念空间;

如诗如画的居住理想,现正优雅开放——丽江花园

10兆宽频,自由自在全在线,华强北智能商住公寓——阁林网苑

四、 地铁概念

地铁是一个城市最高效的交通工具,它是一个城市高度发达的标志,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象征。地铁的修建,能将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能够加速城区的建设,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缩短城郊的距离,减弱城郊的差异性。地铁沿线将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强度最大的地段。一般地铁的线路规划,总是将交通枢纽和城市黄金地带联系起来,诸多商业金融区、政治文化区和大型社区串联成紧密的黄金商业线。

地铁网络时代,繁华都市生活;

地铁通到家门口——彩福大厦

东门真正地铁上盖大商场;势作东门平价铺王——新XX年广场

地铁上盖往来如风——富怡雅居

地铁—畅通无阻大干线——天安高尔夫海景花园

未来人流、物流、经济流汇棸之地,地铁上盖升值在即——保利城花园

五、 质量品质概念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产品取胜市场的最根本是源于它内在的品质。对于房地产行业,不管是漂亮的楼盘外装,还是强大的广告宣传,软件背后是硬件,最重要的质素是楼盘建筑质量好,这是购房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发展商最基本的市场行为。无论是知名发展商自我标榜的品牌效应,还是与中建三局、建厂局等国字号超强施工企业的捆绑营销,无非就是告诉客户楼盘的质量信得过,给客户以信心,值得购买。

享受源于品质,艺术尽在生活——艺术心殿

延续传奇品质,再创精品典范——鸿湾半岛

以艺术打造外型,以品质建构内涵;拥有品质便是一种高贵——天健名苑 再创深圳高尚家居典范——百仕达花园

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碧桂园

超前三十年的美丽家园——创世纪滨海花园

价值、超值,值得你去追捧——共和世家

保利品质,恒久魅力——保利花园

六、 公园概念

都市的上班一族每日都在钢筋大厦的牢笼里忙碌,梦想都市中有一块宁静的居处是大多数人的渴求。公园是公共的社会活动空间,是都市人休闲的好去处。放眼绿色生机,满目郁郁葱葱。傍晚时分,与亲密伴侣携手相约,或花前低语,或林中小憩;周未午后,携爱子或踢球嬉戏,或放飞风筝,怎不让人涌起家的温馨和甜蜜。

坐享中心区28万平米绿色生态家园——城市绿洲花园

独占市中心区首席绿色特区皇岗公园——云顶翠峰

家住中山公园旁,连空气都甜——中山颐景

给你一个带公园的家——宝珠花园

三大公园环抱的家——桃源居

公园里的住宅典范——共和世家

七、 艺术教育概念

有人预言:21世纪是教育年。人类进步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汲取知识。教育提升人的素养,艺术提升人的内涵。从最初的扫除文盲到现在的本科、硕士文凭;从山村小学到名牌高校,我们要受到更高的教育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一切从小孩抓起,这是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也是社会对一辈人的要求。敏锐的发展商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开发楼盘大打文化教育牌。众所周知,在商场经营中,女人和小孩的钱是最好赚的,看起来,在房地产营销中,动动女人尤其是小孩的主意也是很有效的。

“豪”的概念全新演绎,“生活艺术”活现眼前——东海花园(第二期) 活到老,学到老 入住星海名城,就读北大附中(幼儿园、小学、中学),享受中国一流名校教育——星海名城

深圳国际幼儿园、高级小学、高级中学、深圳外国语小学等名校林立,成就品牌教育——翠海花园

滨海音乐家园——浪琴屿花园

享受源于品质,艺术尽在生活——艺术心殿

孩子好,才是真的好——长安、长泰花园

八、 中心区概念

都市中心,世外桃源——天安高尔夫花园

中心区旁最大型绿色滨海社区——金海丽名居

市中心首席绿色家园——云顶翠峰

小的、好的,也要中心区的——彩天名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