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竞技体育的核心模板(10篇)

时间:2023-12-27 10:27:46

竞技体育的核心

竞技体育的核心例1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117-04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头号竞技体育强国。但亚洲的竞技体育运动在世界竞技体育版图上仍属于落后地区。中国竞技体育在大型的运动竞赛中成绩有时大起大落,这里面虽然有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因素,但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在整个项目中保持优势的长期性,中国竞技体育必须在某个项目或某些项目中具有竞争优势,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竞争优势就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独具的、整体的、持续的竞争能力,是竞技体育取得竞争优势,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但并不是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中国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准确了解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与其整体竞技水平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以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在世界竞技体育锦标赛、奥运会、世界竞技体育大赛上所取得的成绩为标尺,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内容为验证对象,把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当作一个灰色系统工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通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内容与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度,旨在验证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和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通过大量收集的期刊、著作中的相关文字和数据资料,运用二手分析,即从他人研究的资料中寻找与本研究有关联的重要内容,在基础上构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查阅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和分析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

1.2.2间卷调查法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和运动训练学等方面专家对影响中国竞技体育的相关要素进行访谈,拟定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一、二级初选指标,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第一轮调查问卷,以问卷形式请专家对一、二级初选指标进行筛选和认定;第一轮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处理,结合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设计第二轮调查问卷;最后一轮请专家对前两轮专家认定的一、二指标进行排序和权重程度认定。结合问卷统计处理结果,最后确定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表1)。

1.2.3专家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多次与体育院校及从事体育研究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个别项目管理中心的主要官员,体育管理学、体育新闻学、体育经济学和体育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界定、核心竞争力的一级、二级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2.4灰色关联分析法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乏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其研究对象是灰色系统。所谓灰色系统就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它通常表现为:系统因素不完全清楚;系统中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明确;系统结构不完全知道;系统的运行机制与状态不完全明白。灰色关联分析是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比较与描述,它是指对于两个系统或系统中多个因素之间随时间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步骤:第一步,建立母子序列函数;第二步,对原始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统一量纲),包括对各组数据求其平均值、用所求均值去除各个原始数据得均值化数列两个程序;第三步,计算各子序列与母序列在同一时刻的绝对差值,并列出对应差数列表;第四步,根据灰色关联系数公式Lli(t)=min+ρmax/li(t)+ρmax,求出关联系数;第五步,根据关联系数计算结果,求出关联度。

2 结果与分析

2.1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定义的理论依据第一,以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属性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相关要素为总体方向;第二,以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的实际情况和决定中国竞技体育实力水平的相关要素为依据;第三,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第四,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对我国未来竞技体育水平发展的一种预测,而这种预测必须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也是定义核心竞争力的依据;第五,童利忠等学者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案例》一书中认为在外部环境相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企业怎样通过有效管理来获取竞争优势,使各构成要素有机融合,并指出核心竞争力包括三个层次,即内部核心层、中间支撑层和外在表现层;第六,罗超毅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运动训练科学化动力系统的研究》中认为:运动训练科学化动力系统太致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动力层、基础动力层和环境动力层。核心动力层主要由教练员、运动员及直接参加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各方面人员(如科技教练、队员等)构成的运动训练实施者群体;基础动力层是指对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发展进程有比较大且具有基础性支持作用的各个动力子系统,它们主要有科学技术、科学教育、科学管理和科训结合的各种物质保障条件等因素;环境动力层是指对运动训练科学有影响,其影响力一般、具有间接作用的各种动力要素子系统,主要有国家的政治形势、经济状况和文化环境等影响因素。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度量,包括三个基础的内涵识别:一是竞争力的源动力表征;二是竞争力的支撑表征;三是竞争力的环境表征。三者具有高度的逻辑统一性,只有这三条主线同时包容在中国竞技体育中,中国竞技体育才有厚实的基础,才有在世界竞技体育舞台竞争的实力。因此,本研究认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应包括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三个基本内容,这也成为定义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2.2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权重分析采用和积法,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判断矩阵按列归1,即每列各元素除以该列全部元素之和,得到一个新的矩阵,然后按行求和得到一列,该列归1即为中国竞技体育核

心竞争力一级指标权重(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动力层竞争力(0.63)、支撑层竞争力(0.26)、环境层竞争力(0.11)。由此可见动力层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其竞争过程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竞赛主导地位的竞争力。而其动力层竞争力是竞技主体人力资源、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和竞技主体参赛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其能力不是几项核心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其组合体共振所体现出来的内在合力,其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独特性)。对其它国家竞争对手而言,动力层竞争力具有越高壁垒,其核心竞争力将趋于更强。所以,动力层竞争力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中占有主导决定作用。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是其自身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外因存在其系统之外,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就是作用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外部因素,其具有诱导、推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功能,只有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发挥内部因素的整合协调作用,才能实现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效能a因此,竞技体育只有借助于外部因素的诱导和推动,才能驱使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培育和优化。

根据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的重要程度,依据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层次结构原理,本研究认为三者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中的位置可以用图1来描述。

2.3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权重分析有了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和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现在可以计算出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0.328)>政府政策力度(0.144)>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0.126)、参赛能力(0.126)>管理竞争力(0.069)>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0.065)>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0.05)>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0.025)、后勤保障竞争力(0.025)>媒体宣传力度(0.014)、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0.014)、开放竞争力(0.014)。由此可见中国竞技体育的竞技主体(竞技体育教练员与竞技体育运动员)和国家政府政策,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相对其它要素来说要大得多。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具有整体性,形成要素达到最佳或比较合理的动态组合才能形成较稳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不断改变,形成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作用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立足于中国竞技体育现实资源,加大培育优秀运动员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对有关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与协调,才能够形成高效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尽管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管理竞争力、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后勤保障竞争力、媒体宣传力度、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等要素,不是影响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直接因素,但它们作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因素的服务性要素,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耦合、裂变、系统化、强化等功能,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组织效应,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各个因素的潜力,最后促使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因此,有效地整合和协调各种因素,使其贡献于中国竞技体育整体,切实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水平。其整合与协调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层面,纵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整合与协调关系;横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是每一层级内部之间的整合与协调。单一的资源无法形成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只有经过高度整合与协调的集合资源,才能产生强大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2.4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与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的灰色关联分析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与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建立母子序列函数,即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为母序列,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为子序列(表4)。

第二步,对原始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先求各组数据平均值,然后用所求均值去除各个原始数据得均值化数列(表5)。

第三步,计算各子序列(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母序列(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在同一时刻的绝对差值,并列出对应差数列表(表6)。

第四步,将上表中的li(t)(相应差数)、min(最小差数)和max(最大差数)代人灰色关联系数计算公式,即:

Lli(t)=min+ρmax/li(t)+ρmax

其中main=0,max=0.68,p=0.1,计算出灰色关联系数(表7)。

第五步,求灰色关联度

将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的关联系数相加并平均,即得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将隶属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灰色关联度相加求和,即得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环境层竞争力与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表8)。

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C1(0.40)>政府政策力度C5(0.29)>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C2(0.24)、参赛能力C4(0.24)>管理竞争力C11(0.19)>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C7(0.17)>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c3(0.16)>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C6(0.15)>后勤保障竞争力C8(0.14)>媒体宣传力度C9(0.13)、赛制竞争力C10(0.13)、开放竞争力C12(0.13)。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

力二级指标权重指数比较高的有: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参赛能力、管理竞争力和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究其原因,第一方面,“奥运核力”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中国竞技体育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第二方面,中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人物和青年军的成长给中国竞技体育增加了“显性化”的动力;第三方面,近几年国内竞技体育赛事的主场赛场环境效应的直接作用,对我国竞技体育选手的参赛能力的发挥起到了潜在的影响。最后,通过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结构中二级指标所占的权重对比,我们发现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为:动力层竞争力(1.04)>支撑层竞争力(0.75)>环境层竞争力(0.61)。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当前世界体坛的格局变化有关,非洲国家中长跑项目的强势和原有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实力的减弱对世界体坛格局影响深刻;另一方面与国家对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布局战略调整有关。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结构中一级指标所占的权重对比,我们发现两者之间保持相同的排序位置。

因此,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结合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3 结论

竞技体育的核心例2

关键词 核心力量 竞技体育 应用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欧美学者将主要用于康复领域中的身体核心稳定性训练扩展到竞技体育训练中,因此为竞技运动训练提出了新的训练理念。与世界竞技训练水平相比对,国内教练员对身体核心力量训练还缺乏深透的了解与认识。身体核心力量训练是现代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运动训练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身体核心力量训练对所有的竞技运动项目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使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顺利完成基本动作和专项技术动作,而且还是运动员身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并对上下肢的协同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一、核心力量的实质及作用

(一)核心力量的实质

从人体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人体的“核心(core)” 是指脊柱、髋关节和骨盆所在的位置,它们正好处于人体上下肢的结合部位,在运动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核心稳定性是指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而且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状态。核心稳定性的优劣取决于核心部位的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的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协作能力。简言之,核心稳定性是指脊柱-髋关节-骨盆联合结构的稳定程度。而核心力量是指附着在人体核心部位的肌肉和韧带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工作时所产生力量的能力。

(二)核心力量的作用

核心力量存在于所有运动项目中,所有运动技术动作都是以中心肌群为核心的运动链,强而有力的核心肌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及专项技术动作都起着稳定和支持的作用。运动员和教练员已经认识到核心肌群对完成运动技术动作的作用,但在训练中却又忽略了对该部位整体力量的训练,如深层的小肌群和腰髋的衔接处,或者碍于方法与手段的匮乏,如加强核心部位的肌肉群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稳定性及全身姿势的正确性,而且可以稳定和强化髋部及躯干在力量转换时提供能量输出,有利于提高速度,整合与传递整体用力,并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核心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训练领域的应用

核心力量训练的对象是人体核心部位的若干块核心肌肉,核心力量存在于所有运动项目中,所有体育动作都是以中心肌群为核心的运动链,强有力的核心肌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任何竞技项目的技术动作都不是依靠某单一肌群就能完成的,它必须要动员许多肌肉群协调做功。核心肌群在此过程中担负着稳定重心、环节发力、传导力量等作用,同时也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体的协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从训练学的角度来讲,对运动员实施核心力量训练的目的为了提高专项力量,进而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因而核心力量在不同项群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核心力量训练在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项目中的应用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型性的竞技能力特点是在最大力量的基础上重视快速力量的发展,突出力量的速度技术相结合。如在投掷项目中,运动员强有力的核心肌群所产生的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下肢配合达到一定的协调性,有效地加快力量的传递和专项动作的完成,从而整体上提高运动肌肉能量输出的实效性。所以要求投掷项目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身体平衡的控制能力,加强核心部位的力量训练有利于改进运动员的专项技术,提高运动成绩。

投掷项目核心力量训练可分为以下方式:穿插采用仰卧起坐、仰卧挺髋、原地跳起两腿分开手触脚、仰卧屈腿左右摆动、侧卧腿夹瑞士球侧摆、3 分钟高胎腿,100 米跨步跳、150-200 米后蹬跑、50 米多级跳、20 厘米左右高度台阶跑等以及上坡跑等练习方法。

(二)核心力量训练在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中的应用

在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主要包括短距离的竞速项目,这类项目的训练中对运动员的力

量素质以及肌肉的快速反应和快速动员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国内传统的短跑项目训练理念与国外先进训练理念上存在的差异导致了运动员身体形态上的差别和运动成绩上的差距。短跑项目是以追求速度为目的,而且要求身体各运动链协调配合,各肌群协调发力。短跑运动员的核心肌群在跑动中是核心运动链,担负着保持平衡、稳定重心、传导力量的重要角色,对上下肢的协同工作和整合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短跑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可分为以下方式:采用肋木举腿、俯卧背翘起、橡胶带摆动高抬腿、仰卧两头起、橡胶带车轮跑摆腿等方法进行训练,每周不少于3次,根据训练的侧重点来选择相应的训练手段。训练时以分组比赛的形式练习,增加训练的娱乐性,练习的密度和负荷要以做到力竭为准。

(三)核心力量训练在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中的应用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主要包括中长距离以及超长距离的走、跑、游、滑和划的所有项目,这类项目主要的特点是不仅需要保持高度发展耐力水平,同时还要提高其速度水平;在保持高度发展专项能力的同时,提高全面训练水平。

如游泳是一项开展在水中运动产生的力和其在陆地上运动具有很大的差别。运动员的头与脊柱会形成一种自然的S形状,在水中时,为了获得更小的阻力及更快的速度就应当将这种身体的S形状转换为一条直线,这种姿势能够使运动员在水中令身体肌肉获得最大程度的放松,使运动员更有利于发挥自身力量。由于运动在水中会承受更多的力,所以运动员就需要保持合理的姿势来保持自身在水中的平衡。游泳核心力量训练可分为以下方法:

1.单人无器械练习

此类练习适用于训练初始阶段,目的是使运动员体会核心肌群发力过程,并学会初步控制身体。例如:俯撑桥动、侧桥和仰桥练习等。

2.简单器械练习

此类练习方法中运用最多的是平衡球、平衡板及瑞士球。这一类型的器械进行力量练习,使核心区域深层肌肉参与运动,以便躯体能更有效的始终保持正确的运动姿态。例如:双腿置于平衡球上的身体稳定性练习、悬吊式训练方法等。

3.复杂器械练习

此类练习方法一般适用于核心肌群能力在中级以上水平的专业运动员,他们都经过了初期的徒手或单一器械的训练,能较好地控制身体。例如:单、双足站立于平衡球上。做各种上肢持轻器械举、推、拉、下`及躯干扭转等多种形式的练习等。

4.不平衡状态下的负重力量练习

此类练习方法要求较高,在不平衡状态下的双人练习可有效提高运动员不稳定状态下的核心控制能力和整体发力水平。该练习方法―般使用自由力量器械进行的力量练习,例如:运用平衡盘的负重练习等。

(四)核心力量训练在体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中的应用

从事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掌握各项技术的基本,同时也是比赛中运用技术和完善战术的前提。该项群的重点素质包括移动速度、挥臂速度、灵活性和耐久力等,排球、羽毛球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弹跳力。

如排球项目的运动员在比赛中采用的准备、移动、取位、击球等动作都不是仅靠某单一肌群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动员许多肌肉群协调合作。核心肌群在此过程中担负着稳定重心、环节发力、传导力量等作用,而且也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体的协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排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一般采用静力性练习,可以分为以下方法:

1.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单人练习

此类练习适用于训练初始阶段,目的是使排球运动员深刻体会核心肌群的用力和有效的控制身体。例如:仰卧挺髋、仰桥、单臂俯撑控腹、静力两头起等。

2.使用单一器械进行练习

此类练习的训练目标是不仅使躯干深部肌肉层参与运动而且在运动过程中躯干始终保持正确的运动姿态。例如:利用平衡球、平衡板和悬吊绳等不固定轨迹的训练器械上进行力量练习。

3.运用综合器械进行练习

此类练习增加了练习的难度,要求能良好的控制身体,并使躯干在运动过程中躯干处于正确的身体姿态。例如:单、双足站立于平衡球上,做各种上肢持轻器械举、推、拉、下蹲、躯干扭转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坐于瑞士球上做各种形式的练习等。

(五)核心力量训练在体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中的应用

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要求运动员有全面的身体素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是此项群的主导运动素质。速度素质和爆发力是决定该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此类项目对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要求较高,对该项群项目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是十分必要与可行的。如跆拳道比赛过程中提高运动员核心力量,不仅能增加对对手的击打效果,还能提高运动员自身的抗击打能力。跆拳道比赛中攻防转换节奏快,需要运动员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当产生应激反应时,躯干部核心力量是由外向内收缩,腹腔周围的肌肉群迅速收缩形成保护层,以抵抗外力的冲击。所以整个身体核心区域的稳定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的速度、力量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如果躯干部深层核心区肌群力量加强,能使运动员在腿法技术的不断变换运用中保持身体重心稳定,并在实战过程中起到威慑对手,克敌制胜的重要作用。跆拳道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可分为徒手练习和器械练习法。在徒手练习法中的仰卧起手抱膝举腿、仰卧提臀抬腿、侧卧踢腿、侧卧肘关节支撑顶髋、屈臂俯卧内收腿伸手支撑。在器械练习法中的仰卧两脚拉瑞士球、仰卧单腿压瑞士球交叉腿、侧卧单肘支撑夹球、俯卧瑞士球单臂单腿支撑、两腿压球单臂支撑、仰卧屈腿夹球转髋、单腿弓步滑行。

三、结论与建议

核心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体能主导类的项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核心力量训练能够加强运动中躯干的稳定性,增加核心部位肌肉的耐力。其次,核心力量训练能增加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力,提高运动时从核心部位向四肢及其它肌群的能量输出,机体里的深层小肌肉的力量能力加强,在肌肉收缩的同时可减少对关节的负荷,能够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

由此可见,核心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教练员应该根据运动员的自身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循序渐进的加大难度及负荷,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核心力量。使运动员在竞技水平发挥出更高的实力,取得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张秋亚.核心力量训练在我国竞技体育中的研究进展[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2013.

[2] 李洪玉,李宏昌.短跑运动核心力量的作用与训练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竞技体育的核心例3

中图分类号: G 808.1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2-0159-05文献标志码: A

体能训练一直都是竞技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时间以来,体能训练主要集中在四肢的一维和二维运动,这与竞技运动项目中大多数的多关节和多肌群参与的多个平面的全身运动并不相符。尽管躯干部位的肌肉不像四肢肌肉那样直接负责完成人体的运动,但作为人体运动链的中间环节,作为上肢和下肢连接的“枢纽”,它们的“收缩”同样是人体运动合力的一个重要来源,不仅为四肢肌肉的收缩和环节的运动建立稳定的支点,还能提高四肢肌肉的收缩力量和环节的运动效率。

随着对躯干肌群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往一些用于腰背部损伤个体康复训练的核心稳定性练习逐渐风靡欧美的健身中心,并被越来越多的职业体能教练应用于竞技体育领域。虽然相关研究已经证实核心稳定性练习对类似于腰背部和下肢的损伤具有缓解和恢复的作用[1-2],但对于竞技体育来说,仍没有直接研究支持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提高运动成绩的效果。核心稳定性的概念和实践中具体的应用目前还有着不同解释。核心稳定性训练计划的制定及练习方式的选择上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疑问。鉴于存在以上问题,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尝试从理论概念的界定和生物学层面的分析入手,对核心训练在竞技体育训练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展开探讨,对目前普遍存在于我国教练员和运动员心中的疑惑给予解答并提出建议,以期能更加科学有效地将其运用于竞技体育体能训练计划之中。

1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的概念界定

解剖学上,“核心”作为身体核心区的简称,一般指身体躯干部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核心”的含义也进一步明确和集中。今天讨论的“核心”已经不再泛指人体的中段或躯干,而是腰椎、骨盆和髋部的骨骼肌肉相关结构所构成的复合区域[3],是人体的中心和重心的所在区域,核心区域的稳定可为上、下肢运动提供基础,承担负荷,对保护脊髓和神经根有着重要意义[4]。

一般认为“核心稳定性”(core stability,CS)这一术语来源于由美国圣佛朗西斯科脊柱研究所(San Francisco Spine Institute,SFSI)推广的一种用于治疗脊柱病症的康复锻炼方式。1989年他们出版的名为《动态脊柱稳定性训练计划》(dynamic lumbar stabilization program)的手册中强调了“中立位脊柱”(the neutral spine)的概念,所以,“核心稳定性”开始也被称作“脊柱稳定性”或“躯干稳定性”。随着近年来“核心”这一术语的流行,核心稳定性逐渐取代了脊柱稳定性或躯干稳定性,并在其概念外延上有所扩大。通俗地讲,核心稳定性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运动过程中核心对身体(主要是躯干)的稳定作用。

核心力量(core strength)从字面上理解是核心肌群的收缩力量。由于核心稳定性主要是通过核心肌群的收缩发力来完成的,核心肌群的力量大小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核心稳定性的好坏,所以,很多研究混淆了核心力量与核心稳定性的概念,或把其等同看待。随着对核心稳定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似乎把核心力量看作核心稳定性的下位概念更为合适。依据Panjabi提出的“人体稳定系统维持脊柱中立位于其生理限度内的能力”[5]这一核心稳定性概念,人体稳定系统是由被动亚系统、主动亚系统和神经控制亚系统3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主动亚系统包括位于脊柱周围的肌肉和肌腱。被动亚系统包括椎骨、小关节面、关节盘、脊柱韧带、关节囊和肌肉被动拉伸的力学特征。神经控制亚系统包括分布在韧带、肌腱、肌肉和神经控制中心的,各种力的和运动的感受器。所有3个亚系统在功能上是互相依赖的,共同抵御来自脊柱姿势、静态负荷和动态负荷的干扰,为脊柱稳定提供足够的支持。由此,研究认为除了主动亚系统,即肌肉力量因素外,核心区的其他亚系统对人体稳定性亦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神经控制因素。因为神经控制亚系统通过由肌梭、高尔基腱器和脊韧带所提供的反馈来持续监控和调整肌肉的收缩发力(如图2所示)。神经控制亚系统不但要基于身体姿势的调整或承受外部负荷的变化而同步工作,还要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关节运动,以确保高效的稳定控制。从这个角度来说,核心稳定性是动态的,它不仅依赖于肌肉的力量,还依赖于适当的感觉传入,即中枢神经系统关于身体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感知,以便提供持续的反馈进而引发动作的改善;所以,核心稳定性应看作是在神经控制下的,包括核心肌群的力量、耐力、爆发力和柔韧等要素在内的综合体现。

2整体性与局部性核心肌群的功能区分

Bergmark根据人体稳定系统主动亚系统在核心稳定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把其分为“整体性”和“局部性”2部分[6],通常称作整体性核心肌群和局部性核心肌群。整体性肌群多位于躯干浅表,面积较大,这些肌群在胸廓和骨盆之间传递发力,向心收缩使躯干产生整体性运动,或增加腹腔内压(如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竖脊肌、腰方肌外部)。局部性肌群多位于躯干深层,面积较小,以等长收缩控制临近椎骨环节间的运动为主(如多裂肌、回旋肌群、棘突间肌和横突间肌)。

由于过去传统腰腹力量训练的重点放在了整体性肌群上,所以,对于核心稳定性训练来说,局部性肌群的发展和训练便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这并不代表整体性肌群不重要,一些教练员因此就错误地认为这些小的局部性肌群是核心稳定性的主要肌群,从而导致了整体性肌群训练和局部性肌群训练的分离,以至于只注重发展深层局部性肌群的持续性紧张,忽略了对竞技运动起着重要作用的整体性肌群的大负荷刺激。单纯以非功能性姿势完成效率低下的核心稳定性练习,只是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第一步,而并非全部。例如,在爬行或仰卧姿势下完成的腹部凹陷练习,一直是广为推荐的腹横肌训练手段。虽然腹横肌是稳定脊柱的主要肌肉,但在运动过程中是和其他的一些核心肌群(包括整体性肌群和局部性肌群)一起协同完成脊柱稳定功能的[7-8],其中就包括含肌梭数量较高的多裂肌和回旋肌群。这些肌群作为运动机能“监视器”为神经控制亚系统提供本体感觉反馈,有助于整体性肌群的协同收缩以便共同满足稳定性的需要。

在运动过程中,每一块肌肉对于稳定性所作的贡献是随运动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1]。如此说来,单独讨论最重要的稳定性肌肉是受限于动作形式和动作时序的,所以,可以把核心稳定性看作是为满足身体姿势的调整或所承受的外力负荷而不断变化的动态概念。为了切实提高个体动态核心稳定性,各种练习应在无限接近于专项技能的情况下完成才是最有效的。

从上述观点来看,单独发展整体核心肌群或局部核心肌群都是不正确的,今天的核心稳定性训练不应该从一个极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局部核心肌群的发展,从而忽视了整体核心肌群。事实上,McGill甚至不同意整体性肌群和局部性肌群的划分[9]。他认为所有核心肌群对于稳定性都是重要的,它们依赖于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而不断变化收缩。较大的“原动”肌群(例如,腹部斜肌和腰方肌)在提供稳定性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10]。这说明核心全部深层和浅表肌群的协同作用才是维持最佳脊柱稳定性所必需的[11]。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肌群过于活跃和另一些肌群过于不活跃的情况是不存在的[12]。核心稳定性训练既要注重核心深层局部性肌群的发展,同时也要兼顾浅表整体性肌群的锻炼。

3稳定和不稳定训练条件的选择

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流行使得各种不稳定支撑器械层出不穷,从40多年前源于临床康复领域的瑞士球(swiss ball,又称稳定球或健身球),到近年来流行的BOSUTM平衡训练器(BOSUTM,balance trainer)、平衡板(balance board)、摇动板(rocker board)、泡沫柱(foam roller),以及Dyna盘(dyna disk)等,无不体现出核心稳定性训练与不稳定支撑的密切关系,仿佛核心稳定性训练就是不稳定支撑上的练习,是唯一有利于核心稳定性发展的练习。

相关研究也证实,与固定支撑相比瑞士球等不稳定支撑上的力量练习有着更多的核心肌群参与[13-15]。Behm等对瑞士球和固定长凳上的力量练习过程中核心肌群动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瑞士球上完成的躯干练习使得下腹部核心肌群的动员明显增加,特别是侧桥练习中下腹部核心肌群动员达到最高;但在哑铃肩上举练习时,2组核心肌群动员没有明显区别;瑞士球上重复仰卧哑铃胸前推举练习使得腰上部和腰骶部竖脊肌的动员明显增加。另外,无论是在瑞士球还是固定长凳上,单侧完成的上肢练习都会明显动员更多的核心肌群参与。基于以上结果,他们认为核心稳定性训练应该包括不稳定支撑上的练习,稳定性的缺乏既可来自不稳定器械(如瑞士球),也可来自身体重心支撑以外的四肢或外部阻力(如单侧抗阻练习)。Vera-Garcia等也作了相似研究,发现固定长凳上的仰卧起坐练习使得腹部肌群动员程度最低,仅为最大随意收缩的21%,而瑞士球上的练习却达到最大随意收缩的50%;因此,他们指出瑞士球上的练习对运动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素质形成持续、充分的刺激。然而,目前的问题是肌肉的动员水平也许并不代表潜在发力的增加。当在瑞士球上完成力量练习时,上肢和下肢的最大发力都有着明显降低,而且等长收缩练习中无论力量的输出还是肌群的动员都低于固定支撑[16],最大等长收缩力量的输出甚至下降60%[14]。这种情况也许会限制这些练习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实际应用。

核心稳定性是高水平运动技术出色发挥的保证,不稳定支撑上的力量练习必然要纳入基础训练计划中;然而,几乎很少的竞技运动专项技术切实需要类似于瑞士球的不稳定程度。稳定支撑上站立完成的更接近专项技术的自由重量器械练习(free weight exercises)也许更为实用,这种练习方式虽然只是中等不稳定性,但其力量的输出却达到很高的水平[17]。这种方法使得个体核心稳定性和上、下肢力量的同时发展成为可能,也许对运动员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更具有实际意义。

“任何确保脊柱稳定这一运动模式的练习,通过重复,都可以看作核心稳定性练习”[1];因此,传统的力量练习针对以上目标的调整和改良,也可用作核心稳定性练习。例如,仰卧或坐姿的练习可改良为站立姿势练习,组合训练器械练习可改良为自由重量练习(free wight exercise),肢体双侧练习可改良为单侧练习等[18-21]。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传统力量练习的改良应用有着最基本的要求,即它所对应的人群是已经熟悉和掌握传统力量练习(如硬拉、深蹲、卧推等)的健康运动员,他们已接受了足够的核心稳定性训练,而没有必要再在瑞士球上进行练习。

总而言之,不稳定支撑练习虽然是核心稳定性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训练的全部,与固定支撑下的大负荷核心训练相结合,并逐步过度到更具功能性的训练中去,才是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最终目的。

4核心稳定性训练与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

尽管类似于瑞士球上的核心稳定性练习作为一种新的体能训练手段已在竞技体育领域推广开来,但这种练习方式对竞技运动水平提高的真正效果事实上很少有研究涉及。这也是大部分教练员和运动员所存在的主要疑问,部分教练员和运动员甚至拒绝使用这种训练手段,毕竟在有限的精力、体力和训练时间内,他们更愿意看到明显的训练效果。

理论上,核心稳定性的增强对跑步成绩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有研究指出,瑞士球训练对个体最大摄氧量和跑步的经济性没有影响,仅在以瑞士球俯卧核心稳定性测试进行核心稳定性评价的时候,才显示出瑞士球训练能提高个体的核心稳定性[22]。从这点来看,核心稳定性训练具有明显的指向性,或者说个体核心稳定性具有明显的特异性。瑞士球上的力量练习发展了与其对应的核心稳定性,从而对瑞士球俯卧核心稳定性测试产生了适应,所以表现为测试成绩提高。当以跑步成绩相关指标来进行衡量时,就不能看出核心稳定性的变化;但是,在跑步训练中一些有利于提高核心稳定性的方法其实已经增强了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例如,以单侧单腿支撑站立姿势下完成的跑步摆臂练习,这种选择跑步所需要募集核心肌群的力量练习引发了核心稳定性特异性适应。所以今后对不同项目差异化、专项化的核心稳定性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前,虽然没有充分的科学研究证实,但瑞士球练习对竞技运动水平提高的作用却不断得以宣传。从其特点上看,瑞士球练习是以核心肌群小负荷、长时间的等长收缩,以发展核心耐力为特征的练习手段[23];然而,核心力量和核心爆发力的发展也许对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虽然不能保证核心力量和核心爆发力的增加必定带来运动成绩的提高,但力量练习的选择应与具体运动专项的需要紧密结合。当以发展专项核心稳定性为目的来选择力量练习时,瑞士球练习的运用也许减弱了专项特异性;因为大多数竞技体育项目是以地面为支撑的,以提高专项核心稳定性为目的的力量练习应该最大程度的满足专项运动的需要,以便使训练效果最大可能的转化为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

瑞士球练习也许对类似于游泳等没有固定支撑的运动项目更为有效[24-25]。这是因为游泳与基于地面支撑的运动项目不同,在这个项目中核心便成了所有运动的参照点。核心稳定性的增强使得力在游泳运动员躯干和上、下肢之间的传递更为有效[19],从而高效推进身体在水中的前进。俯卧姿势,双脚离开地面完成的瑞士球练习正是满足了游泳运动核心稳定性的专项需要。然而,一些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一结论。Scibek等对游泳运动员瑞士球训练计划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前抛医疗球测试和姿势控制指标上,瑞士球训练组要明显好于对照组,而垂直起跳高度、后抛医疗球测试,以及股后小腿屈肌弹性等指标上2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尽管瑞士球训练组在地面的2项指标有了明显提高,但其游泳成绩并没有变化[26]。这些结果也许暗示瑞士球训练作为游泳运动所需要的专项化核心稳定性训练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对于其他非瑞士球不稳定条件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来说,其在促进竞技运动水平提高上可能更有效果。悬吊训练(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作为20世纪90年代末在挪威发展起来的一种康复训练手段,与其他核心稳定性训练器材一样,通过改变练习条件增加练习的难度。它强调在不平稳状态下进行闭合式运动链运动,以达到对感觉运动器官的最佳诱发效果,突出了运动感觉综合训练。悬吊训练通过强化核心肌群及非主导侧肢体的运动能力,加强神经和肌群之间的反馈、统合功能来提高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控制能力和稳定性。有研究指出,悬吊训练可提高优秀足球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和踢球速度,单步起脚踢球速度平均提高3.3 km/h,助跑踢球速度提高1 km/h,且踢球时支撑脚晃动速度平均降低18%,两侧腿瞬间晃动速度差异也由原来的51%降低到3%[27]。Stephen等对高尔夫球手进行7周的悬吊训练后,发现平均杆头速度较训练前提高了4.90%[28]。另外,一些核心稳定性垫上练习在训练初期也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效果。Swaney等的研究便指出这种9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于增加女子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的静态姿势控制有着明显的效果[29]。

竞技体育专项化力量练习往往由竞技运动项目特征所决定。其中之一便是核心稳定性的要求,稳定条件下完成的站立自由器械练习也许更容易转化为运动成绩[19-20]。诸如硬拉、深蹲、杠铃推举,以及回旋等传统的抗阻力练习可以通过改良而用于核心稳定性训练。深蹲和硬拉可以通过单腿支撑方式用哑铃来完成;杠铃上翻和推举可以单臂用哑铃完成;躯干回旋练习也可以通过绳索或医疗球完成,在发展专项核心稳定性的同时也有利于人体上半部爆发力的提高。

5核心稳定性训练计划制订的要点

核心稳定性的发展应该是所有竞技运动项目体能训练的重点所在。竞技体育中绝大多数运动技术(如网球跑动击球、篮球转身投篮、曲棍球射门等)通常是在不稳定的身体姿势下完成的,这就使得抗阻力训练计划中加入核心稳定性训练成为必须。而核心稳定性训练计划的制定对于核心稳定性训练又有着重要意义。如何根据不同个体、不同运动专项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训练计划是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科研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虽然目前还没有被广泛认同的核心稳定性训练计划,但是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例如:强调核心肌群的肌肉控制应该是稳定性训练计划的首要目标[30];核心稳定性训练计划应重视功能性训练等概念,而且训练中练习条件因素越具功能性,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的表现就越得心应手[31]。这样,就有必要在运动实践中,而不是在静止状态下去进行各种体能训练、测试评价和运动损伤后平衡康复练习。另外,强调腹部练习的基础地位,核心稳定性训练计划应围绕腹部肌群的练习来进行[32];强调训练中完成整体性复杂运动技能时,技能的转移比完成孤立动作更为有效,强调核心稳定性练习应该是系统的、递增的、功能性的,包括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和等长收缩的等。

随着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关核心稳定性的部分训练变量正在达到认识上的统一。例如稳定性练习、平衡练习、本体感觉练习、增强式练习和运动专项技术练习等,这些练习对保持人体运动过程中的神经肌肉控制和动态稳定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于核心稳定性训练计划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6核心稳定性训练发展的重点和趋势

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短短的10年间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在今后估计会有着更大的普及。应该说,健身锻炼的商业化和市场化成为其流行的助推剂,今天来看,其运动实践已经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对于许多在各方面仍未定论的东西,还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竞技体育体能训练方面。

1)进一步通过实证性研究检验核心稳定性对运动员竞技运动水平的影响,包括对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专项技术动作在内的多个方面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要知道,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具体效果一直以来都在困扰着教练员和运动员。

2)进一步加强核心稳定性训练与专项竞技运动的实证性研究,通过对专项技术动作的生物学分析,了解其核心稳定性特征,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专项竞技要求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和手段。一方面要满足竞技运动水平提高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专项运动损伤预防的需要。

3)注重传统力量练习与核心稳定性练习的结合,注重传统体能训练与核心稳定性训练的融合,以功能性训练为目标,同时兼顾时效性和安全性。

4)现阶段对核心稳定性的评价多数仍使用相对非功能性的爬行姿势、俯卧姿势或仰卧姿势的测试,还没有广泛认可的用于运动员群体的整套核心稳定性测试,更不用说针对不同运动专项的核心稳定性系列测试了;所以,进一步探寻并设计站立姿势下的,承受一定负荷的,包括动态活动在内的,满足不同专项竞技核心稳定性需要的核心稳定性系列测试也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Mcgill S M,Grenier S,Kavcic N,et al.Coordination of muscle activity to assure stability of the lumbar spine[J].J Electromyogr Kinesiol,2003(13):353-359.

[2]Myer G D,Ford K R,Hewett T E.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and rationale for training to prevent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in female athletes[J].Scand J Med Sci Sports,2004(14):275-285.

[3]King M A.Core stability:creating a foundation for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J].Athl Ther Today,2000(5):6-13.

[4]Panjabi M M.Th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Part I.Function,dysfunction,adaptation,and enhancement[J].J Spinal Disord,1992(5):383-389.

[5]Panjabi M M.Th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Part II.Neutral zone and instability hypothesis[J].J Spinal Disord,1992(5):390-397.

[6]Bergmark A.Stability of the lumbar spine:A study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J].Aeta Orthop Scand,1989,230(Suppl):20-24.

[7]Arokoski J P,Valta T,Airaksinen O,et al.Back and abdominal muscle function during stabilization exercises[J].Areh Phys Med Rehabil,2001(82):1089-1098.

[8]Cholewicki J,Vanvliet J J.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trunk muscles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lumbar spine during isometric exertions[J].Clin Biomech,2002(17):99-105.

[9]Mcgill S.Ultimate Back Fitness and Performance[M].Ontario:Wabuno Publishers,2004:155-157.

[10]Mcgill S.Low Back Disorders:Evidence-Based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02:83-87.

[11]Akuthota V,Nadler S F.Core strengthening[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4(85):86-92.

[12]Richardson C A,Jull G,Toppenberg R.Techniques for active lumbar stabilization for spinal protection[J].Austr J Physio,1992(38):105-112.

[13]Behm D G,Leonard A M,Young W B,et al.Trunk muscle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with unstable and unilateral exercises[J].J Strength Cond Res,2005(19):193-201.

[14]Anderson K G,Behm D G.Maintenance of EMG activity and loss of force output with instability[J].J Strength Cond Res,2004(18):637-640.

[15]Vera-Garcia F J,Grenier S G,Mcgill S M.Abdominal muscle response during curl-ups on both stable and labile surfaces[J].Phys Ther,2000(80):564-569.

[16]Behm D G,Anderson K,Curnew R S.Muscle force and activation under stable and unstable conditions[J].J Strength Cond Res,2002(16):416-422.

[17]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Position stand:Progression models in resistance training for healthy adults[J].Med Sci Sports Exer,2002(34):364-380.

[18]Mccurdy K W,Langford G A,Doscher M W,et.al.The effects of short-term unilateral and bilateral lower-body resistance training on measures of strength and power[J].J Strength Cond Res,2005(19):9-15.

[19]Willardson J M.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hot topic series:Unstable resistance exercises[EB/OL].[2012-06-14]/HotTopic/download/Unstable%20 Resistance%20Exercises.pdf.

[20]Willardson J M.Response:Letter to the editor regard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istance exercises performed on unstable equipment"[J].Strength Cond J,2005,27(4):11-13.

[21]Yessis M.Using free weights for stability training[J].Fit Manage,2003(11):26-28.

[22]Stanton R,Reaburn P R,Humphries B.The effect of short-term Swiss ball training on core stability and running economy[J].J Strength Cond Res,2004(18):522-528.

[23]Carter J M,Beam W C,Mcmahan S G,et al.The effects of stability ball training on spinal stability in sedentary individuals[J].J Strength Cond Res,2006(20):429-435.

[24]Chek P.Swiss ball exercises for swimming,soccer and basketball[J].Sports Coach,1999,21(4):12-13.

[25]Gambetta V.Let's get physio:For swim-speciflc weight training,get on the ball:It's easy with our simple but effective physioball routine[J].Rodale's Fitness Swimmer,1999,8(3):30-33.

[26]Schibek J S,Guskiewicz K M,Prentice W E,et al.The effect of core stabilization training on functional performance in swimming[D].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2001.

[27]Stray Pedersen J I,Magnussen R,Kuffel E Seilers.吊索训练对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平衡能力、踢球速度和躯干(肌肉力量)稳定性的改善[J] 周瑾,译.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6):858-860.

[28]Seiler S,Skaanes P,Kirkesola G,Katch F.FACSM Effects of sling exercise training on maximal clubhead velocity in junior golfers[J].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e & Exercise,2006,38(5):286.

[29]Swaney M R,Hess R A.The effects of core stabilization on balance and posture in female collegiate swimmers[J]. J Athl Train,2003(38S):S-95.

竞技体育的核心例4

关键字 体育 中学生核心竞争力

一、体育的内涵

体育的类型分为几种,比如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等,英国教育学专家洛克指出,体育就是指作为教育内容之一的体育,而竞技是离开工作休闲娱乐的意思,与体育无关,因此,不是“体育”[1]。在国外,“竞技”被称之为“sport”,而不是身体教育。男矶喾矫胬纯矗体育都被赋予了不同的解释,《体育概论》是一本体育院系的通用教材,这本书对体育的解释是:“体育(从广义上说)是增强人民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社会活动”[2]。体育,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以及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它的含义已经涵盖甚广,不管是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还是大众体育,它都有着体育的意义,只是代表的体育内容有些许区别。学校体育,它是一种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发育,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以及道德、意志品质的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竞技体育是体育运动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是供人欣赏、战胜对方以夺取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训练和比赛;大众体育是一种群众体育运动,它是一种以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愉悦身心的身体活动。

二、体育的作用

(一)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体育,是一项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活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比如跑步、太极、打羽毛球等运动,这样可以锻炼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人的各项身体机能水平,预防疾病[3]。

(二)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意志

体育,可以促进人们身心的全面发展。体育运动需要人们拥有勇敢、坚毅、果断的心理品质,尤其是一些激烈而紧张的运动竞赛,在面对严峻考验时,需要运动员及时冷静思考,沉着应对困难和挑战,通过比赛,可以很好的锻炼一个人的心理品质。

(三)学会一定的运动技能

体育运动是一项技能运动,每种运动项目都有其不同的特征。我们参与一项体育运动,首先得学会这项运动的基本技能方法。做任何事都要讲究其方法,参与体育运动也不例外。有些体育运动并不是简单易会,必须通过专业的指导与正确的练习方法才能掌握其精髓。

(四)增加生活趣味,具有娱乐性

体育运动是一项欣赏美的运动,人们可以通过观看比赛,欣赏优美的体育动作;可以通过跑步、呐喊加油等宣泄自己的情绪,从而使自己得到精神和神经方面的释放感、愉、成就感和舒畅感。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可以打发闲余的时间,增强与外界交流,以球会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生活的充实感。

三、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形成要素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国家或个体在参与竞争过程中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确定一个人竞争力的关键和核心要素,它也是在竞争过程中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国家或个体在竞争过程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部整合的结果,是中学生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在一般能力素质上加以提炼和提升,形成的独特的并且使中学生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核心能力。

核心竞争力可以分为很多类型,大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小至一个企业、个体的核心竞争力,这里主要讲个体核心竞争力的类型,并且着重讲述的类型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它的形成可以包括四大要素:个体的人生定位、资源、能力、个体的行动力。

四、培养中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意义与启示

(一)培养中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通过对体育及中学生核心竞争力特点等方面的了解,可以看出体育对于培养中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很大的意义。当代中学生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参与体育运动的人,可以活跃思维,增强积极性和创造性。核心竞争力讲求的就是在竞争过程中能使自己脱颖而出,体育运动可以使人放松情绪,释放自己,增强个人的表现力。

学习体育的学生,心理素质和独立判断能力都比较强,面对困难挫折时会冷静思考,对个人的人生定位也有清醒认识,从而对自己有了奋斗的人生方向,这对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重大引导作用。体育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体育运动也可以成为当代大学生与社会交流的媒介,为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供资源储备。体育可以增强人的实践能力,社会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因此,体育对于培养中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有重大的功能意义。

(二)启示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体育也成为人们生活交流的方式。当代中学生各方面能力都需要全面发展,为了使自己能拥有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培养中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体育是一项积极向上的运动,参与体育,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积极性,增强创新能力,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意识到体育的功能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竞技体育的核心例5

1.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历史背景

在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转变、专业结构调整,生源竞争等因素影响,高职教育发展正面临着深刻的变化:“H模式到C模式的新转变”,即由提高教育质量到特色院校全面建设的转变;借用精英教育模式向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对高职人才培养带来的深刻变革;普通高等院借用高职院校教育方法、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竞争带来的外部竞争胁迫;高职院校快速扩张阶段产生的专业设置雷同及其带来的同质化竞争压力;高职院校高速发展期间产生的发展过快,资源不足等先天缺陷需要弥补;学生素质不一样,需要因材施教等。由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必要性日益提升。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界定

关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教育教学竞争力;从广义上讲,还包括社会服务力、文明传承力和科学技术创造力。因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培育而成的并在其生存和发展中体现出的内生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高价值性和可持续性优势竞争能力。从能上可以划分为:质能、位能、动能;从力上可以划分为:教育教学力、文明传承力、社会服务力和科研学术力。所谓质能,这里主要指的是高职院校内在资源种类、资源数量、资源质量和资源结构,相当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学派的观点。位能指的是排位(现在和未来可能进行相互竞争的同类型学校目前的排位次序),区位(地域位置及其主要服务区域),和定位(学校发展方向与目标等战略性、理念性能力)。动能指的是学校对发展战略、计划、规划的执行力及其过去的发展速度和未来的发展态势(相当于机制体制及其运作能力)。教育教学力是高职院校的本位能力和基础能力;对于有些高职院校而言,文明传承力、社会服务力和科研学术力是他们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着力方向。比如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在农业科研上成果累累,而且走出过袁隆平这样的重量级院士,把农业科研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培育既是对过去历史的传承,也是符合国家农业科技发展需要,更是利用农业科技,服务区域农业,求得自我发展重要途径。甚至,怀化的行政部门领导建议将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改名为袁隆平职院职院。又比如,以传媒或人文等作为主要教育教学方向的一些职院,可以将文明传承作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主要的着力方向。而那些为企业、或社会服务部门培育人才为重点的院校也可以把培育社会服务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着力方向。

3.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核心竞争力研究(人才培养研究模式、方法、手段、途径、体制机制),兼及定位研究(品牌研究、特色研究)、核心竞争力概念、要素、层次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

3.1教育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初始视点,因此,许多学者把它作为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重点,基础竞争力指的是教学基础、管理基础和基本保障,环境竞争力包括教育管理制度、区域经济状况。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生质量视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点。

3.2定位能力研究。在2006海峡两岸高职(技职)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新的定位,从功能定位、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发展空间定位、教育观念、办学机制五个方面入手,积极适应。如王江秋认为,战略定位准确是培育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3.3品牌及其打造。赵立增等认为:“品牌是学校最宝贵的资产,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如胡建波认为:高职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是由职业技能培养能力、市场能力、创新能力及品牌管理能力四个要素。这里品牌能力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3.4从力的概念研究核心竞争力。职院校需要整合发展“五大力量”:政策力、行政力、学术力、文化力、市场力。核心竞争力是资源及其利用能力。如郑俊钦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包括六力:管理能力、培养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能力和学习能力。

3.5从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上进行研究。核心竞争力对于不同的学校而言,由于其核心竞争力的方向不同,其构成的要素也可能不同。认为教育教学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学者,把核心竞争力要素构成主要归结为教育教学方面。也有些学者的核心竞争力视点跨出了教育教学以外。徐翔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由领先的教育理念、良好的价值观和校园文化氛围、鲜明的办学特色、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四个要素构成的。这里价值、教育理念等文化要素被引入核心竞争力要素。王前新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及其人格、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及其合力、师资结构及其素质要求、全新的教育理念、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专业设置与建设、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等八个方面的要素。

3.6从层次结构和评价指标体系上研究。如张清霞等以层次的角度,他们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由内涵层、中间层和外显层等三个层次构成。内涵层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学院定位和校园文化等关键要素,是学校无形的精神资产;中间层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的管理团队、师资队伍、专业建设等,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源”;外显层主要由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校企联盟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就业率等方面构成。李国艳.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他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学校文化力、管理能力、专业教师队伍及人才培养模式四个方面。

4.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培育方法和路径研究

4.1胡建波从培育路径上提出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认为可以用演化法、孕育法、兼并法和联合法培育。其培育流程包括环境分析、确定目标、集中打造、深化拓展。①演化法:该法是事先设定合理的目标,全员参与,共同努力,在一定期限内建立特定的核心能力。这实质上是通过规模较大的组织变革来构建核心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项目、多个行动方案,并且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变革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②孕育法:该法是成立专门小组,针对特定目标,在一定期限内开发、培育出一种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元)的方法。③兼并法:该法是通过兼并手段,把具有某种核心能力或办学条件的学校纳入学院,以弥补学院某方面资源、能力的不足。④联合法:该法是通过与其他高校或企业联合办学,提升学院形象或增强办学实力,实现资源共享。

4.2许华春从全面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法。他认为民办高职院校要坚持“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教学工作、行政后勤”四轮驱动,构筑“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及环境育人”的核心竞争力。

4.3刘欣从经济理论角度研讨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他以品牌竞争力的生成机理为逻辑起点,重点从显性层面、隐性层面和整合层面,阐明高职品牌竞争力的差异性、能级性和匹配性三大基本特性,并进一步提出培育高职品牌竞争力的差异性战略、整合性战略、延伸性战略三大战略构想。并从外生论——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内生论——哈默核心竞争理论,整合论——顾客让渡价值理论阐述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

4.4雷久相、丛峰从校企文化建设上提出了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雷久相认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对于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丛峰认为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的互动与融合是可行的,是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高职院校要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全面、深度融合,需努力做到“全程、全面、全员”的多维度立体的互动与融合。

4.5焦胜军等从体制机制创新和资源配置角度研究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坚持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与源泉,高职院校必须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宋惠敏认为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培育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4.6运用企业理念培育核心竞争力方法。台湾学者介绍的将企业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引入台湾技职院校办学和管理中的做法为大陆高职院校办学开阔了视野、提供了新的思路。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翟轰,通过对本校“校厂一体、产教结合”的“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分析,介绍了具有机械行业背景的老牌职业学院在构建“前校后厂”办学模式中的具体做法,并提出了“准确的学校定位、科学的培养模式、强大的实训体系、合理的管理体制、企业化的实习工厂”是实现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建国科技大学廖仁杰等教授介绍了将企业的ISO 9000质量保障体系运用到本校的经验。高职院校需要主动嵌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跟经济发展彰显目标特色,深化校企合作培育专业特色,注重实践能力、专兼一体锤炼教师特色,引进企业文化打造文化特色,从而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其他方法:如彭新宇等提出高职院校需要从办学理念、战略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去构建核心竞争力。

5.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述评

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上,目前差异性和独特性研究较少,本文根据大专院校的四个社会功能,把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分教育教学力、文明传承力、社会服务力和科研学术力;并认为任何一个院校只要在任何一个方面具有重要水平和影响,就可以认为具有核心竞争力。

在核心竞争力研究内容上,目前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方面,其他领域也有一些研究,但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本文将核心竞争能力的能,界定为质能、位能和动能,且将力界定为四个方面就是希望把核心竞争力研究从新的视角予以考察。

在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和途径,归纳总结的方法较多,引入的概念也不少。但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核心竞争力培育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把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要直面现实的问题,要更多的注重本土化,注重对手研究等。

在评价体系上,过去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其他内容纳入不多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建波.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及培育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5,34

[2]刘欣.对高职院校品牌竞争力发展战略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8,18

[3]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职教论坛.2010,12

[4]王前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3,27.

竞技体育的核心例6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核心竞争力按其具有相对垄断性,在企业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独立运作的竞争优势分类,有六种表现形式:

1、技术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垄断性原材料和技术、知识、技能领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业。其优势体现在富有不断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带领的团队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3、渠道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遍布销售区域的网络渠道。

4、品牌型企业。其优势是基于信誉基础上的强势品牌。

5、资金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可供运作的雄厚资金。

6、规则型企业。优势体现在拥有门槛很高的技术标准、市场运作规则、独占的生产、经营许可。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2、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特定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由小到大,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积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实现和培育。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融合,是相关管理理念的复合体,是建立在企业内部长期学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专长,稳定性较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性。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难以与企业分离,它所包括独特的技术技能、生产技巧、操作诀窍等技术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的特殊的组织组成、经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的烙印,是企业技术特性与组织特性的复合体,难以轻易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获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为人们所感知,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或表征,更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7、动态性。从客观上看,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高度关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时间形势的变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发生动态发展演变。

8、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4、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5、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名优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市场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对整个企业群体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内企业要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入世后,我国企业将改变以往国内单一的不同类别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在国内市场上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会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而言,众多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会遇到国外名优产品和国外资本进入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将会在“内销不利、外销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国外同类企业的重撞而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落后,在经营理念和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特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培育起来。为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国内企业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效益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在一定领域内生产、经营的特色和优势,拥有相当数量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经过一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企业将会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较量中迅速衰败下来。

(三)国内企业要想有效地应对我国“入世”后新的环境,必须下大气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后国外跨国公司及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不仅面临与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依托原有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十分微弱,自身在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缺陷表现得相当突出。为此,要想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强化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是世界500强,但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还有的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垄断行业。一旦我国向国际完全打开市场,关税减到零,这些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小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严重不足。

(一)企业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观调控缺位,我国一些企业对新的项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恶果是企业规模小而多,政府又无力注资,这些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竞争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一些在我国可以称之为大的企业,有些是政府保护的企业,长期受旧体制的影响管理流程相对显得比较散;有些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急于并购一些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也比较散。

(二)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国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比质量差、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数量大、创汇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竟争主要靠低价格策略。随着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竞争,我国产品面临着新一轮竞争的挑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向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投入很少,影响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由于受传统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的影响,尚未成为真正的科研开发投资主体,对科研开发投入很少,有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业人员素质偏低

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氛围基本没有形成。大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氛围但创新力度不够。人们学习的技术和知识固守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实了一些知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需要。

(六)企业战略定位不够准确

对企业未来几年、几十年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足;对潜在市场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四、积极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竞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地重塑微观动力机制。

(一)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家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管理,制定企业战略,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因而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健全企业家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即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重视知识管理、知识决策以及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

(五)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六)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能产生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所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和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顾客群。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

五、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的企业在加入WTO后能否最终获益,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提高应对能力。重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创造,是企业得以在国际大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摘要: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维护和提升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重复过程,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优势,就要不断审视自己和竞争对手,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培育、维护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在核心竞争力相关基本理论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入世后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针对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中企业综合实力不强,产品质量相对较差,技术创新能力不高,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提出通过开发企业人力资源,培育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创新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Prahlad,C.KandGary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une1990.

[2]王方华,吕魏主编.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西林.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N].中国企业报.2002,02.

[4]和炳全.企业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J].经济问题探索,2001,(3)

[5]马璐,黎志成.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0,(7).

[6]郑传锋.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经济师,2002,(9)

[7]张凤巧.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企业研究,2003,(4).

[8]李兴旺.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式[J].企业经济,2003,(4).

[9]赵顺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6).

[10]蒋文挥.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2,(7).

竞技体育的核心例7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核心竞争力按其具有相对垄断性,在企业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独立运作的竞争优势分类,有六种表现形式:

1、技术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垄断性原材料和技术、知识、技能领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业。其优势体现在富有不断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带领的团队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3、渠道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遍布销售区域的网络渠道。

4、品牌型企业。其优势是基于信誉基础上的强势品牌。

5、资金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可供运作的雄厚资金。

6、规则型企业。优势体现在拥有门槛很高的技术标准、市场运作规则、独占的生产、经营许可。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2、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特定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由小到大,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积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实现和培育。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融合,是相关管理理念的复合体,是建立在企业内部长期学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专长,稳定性较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性。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难以与企业分离,它所包括独特的技术技能、生产技巧、操作诀窍等技术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的特殊的组织组成、经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的烙印,是企业技术特性与组织特性的复合体,难以轻易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获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为人们所感知,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或表征,更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7、动态性。从客观上看,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高度关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时间形势的变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发生动态发展演变。

8、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4、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竟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5、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名优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市场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对整个企业群体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内企业要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入世后,我国企业将改变以往国内单一的不同类别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在国内市场上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会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而言,众多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会遇到国外名优产品和国外资本进入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将会在“内销不利、外销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国外同类企业的重撞而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落后,在经营理念和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特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培育起来。为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企业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效益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在一定领域内生产、经营的特色和优势,拥有相当数量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经过一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企业将会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较量中迅速衰败下来。

(三)企业要想有效地应对我国“入世”后新的环境,必须下大气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后国外跨国公司及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不仅面临与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依托原有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十分微弱,自身在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缺陷表现得相当突出。为此,要想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强化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是世界500强,但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还有的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垄断行业。一旦我国向国际完全打开市场,关税减到零,这些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小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严重不足。

(一)企业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观调控缺位,我国一些企业对新的项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恶果是企业规模小而多,政府又无力注资,这些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竞争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一些在我国可以称之为大的企业,有些是政府保护的企业,长期受旧体制的影响管理流程相对显得比较散;有些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急于并购一些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也比较散。

(二)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国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比质量差、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数量大、创汇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竟争主要靠低价格策略。随着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竞争,我国产品面临着新一轮竞争的挑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向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投入很少,影响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由于受传统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的影响,尚未成为真正的科研开发投资主体,对科研开发投入很少,有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业人员素质偏低

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氛围基本没有形成。大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氛围但创新力度不够。人们学习的技术和知识固守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实了一些知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需要。

(六)企业战略定位不够准确

对企业未来几年、几十年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足;对潜在市场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四、积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论文之家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竞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地重塑微观动力机制。

(一)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家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管理,制定企业战略,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因而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健全企业家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即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重视知识管理、知识决策以及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

(五)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六)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能产生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所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和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顾客群。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

五、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的企业在加入WTO后能否最终获益,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提高应对能力。重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创造,是企业得以在国际大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Prahlad,C.KandGary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一June1990.

[2]王方华吕魏主编.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西林.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N].中国企业报.2002,02.

[4]和炳全.企业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J].经济问题探索,2001,(3)

[5]马璐,黎志成.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0,(7).

[6]郑传锋.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经济师,2002,(9)

[7]张凤巧.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企业研究,2003,(4).

[8]李兴旺.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式[J].企业经济,2003,(4).

[9]赵顺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6).

[10]蒋文挥.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2,(7).

[11]徐希燕.企业竞争力的新诊释[J].经济管理,2003,(5).

竞技体育的核心例8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核心竞争力”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德与哈默提出的,他们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精辟地论述了特定企业或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取决于其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较强的持续竞争力。

现在,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把此概念引伸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来。用于寻求某类学校或某所学校特殊的竞争能力及此能力的形成原因和培育提升方式。研究学校核心竞争力,对于准确地把握学校发展方向,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促进高职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初步鉴定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结合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笔者认为高职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一所职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校园文化等诸要素的有机整合和整体和谐所体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所以笔者认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是指高职校有机整合协调内外资源,通过职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校园文化等诸要素的优化系统整合所体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这种优势与能力是高职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由历史沉淀积累起来的、竞争对手能够模仿却无法复制的软实力,它能为高职校带来竞争优势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高职校只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持续发展优势。因此, 培育和提升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对于提升高职校的整体实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支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高职校核心竞争力构建要素解析

高职校核心竞争力是高职校有机整合、协调内外部资源,不断创造高职校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力量,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高职校的机制创新力、管理能力、生产能力、文化能力等诸要素。

1.机制创新力。机制创新力是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持续动力。一方面,学校需要创新性发展,通过建立人本化的管理制度,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创新的管理方式,创造一个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管理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在创新基础上形成特色,学校的特色形成,更需要学校注重其整体优势的发挥,即使是某一方面的创新,也应融于学校整体的竞争优势之中,从而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特色的形成,才能为高职校面向社会需要主动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效益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2.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根本,处于中枢地位,发挥着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学校运行,激发创新动力的作用,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提供发展方向、精神动力和激励约束功能。

在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高职校办学自相对扩大,高职校校级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及其决策能力,在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及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而构成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由于高职教育是与社会需求、劳动就业结合紧密的教育,因此,及时了解岗位需求和学生状况。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课程设置是高职校的工作常态,快速应变的管理模式也就成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因素。

3.生产能力。生产能力是高职校的硬核心竞争力,也是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形成的基础,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基石。具体来说,高职校生产力基本上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才生产能力、学术(技能)生产能力和社会服务生产能力。

人才生产能力基本上能反映一个高职校是否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变化的要求,是高职校区别其他类型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所以在目前强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中,高职校自始自终要将人才技能的培养作为其主要任务与职能。它为高职校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需求与平台,因此,人才生产力始终是高职校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学术(技能)生产,是体现一所高职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高职校为推进技术革新义不容辞所应承担的职责,也是提升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作为技能推广的主要载体,当面对各行业、企业对新技术的迫切需求时,高职校也加快适应市场需求的步伐,克服各类困难,正努力提高学术(技能)生产能力,多方位的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技能创新、技术服务等需求急剧上升,高职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就是为社会服务,在激烈市场竞争下,社会服务日益成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重要目标。

4.文化能力。文化能力是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关键,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综合集成、融合能量、转化提升价值、汇聚特色优势的关键作用,将高职校各种要素资源融合转换成高素质的人才、高水平的技能成果、高价值的社会服务等产品形式,进而实现学校培育人才、发展文化、科技、教育、提供智力支持的社会价值,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价值。

每个高职校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学校精神、价值追求和文化品位,实现学校自己的文化理念并以先进文化引导和教育学生是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更高阶段,是高职校精神形象和生命力的象征。

三、构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通过对高职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解析,可以认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循以教育市场和教育服务消费者为出发点,以提供优质教育产品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的基本原则,从而形成持久的高职校的核心竞争力。

1.高职校要建立学习型组织,这是高校创新以及获得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通过组织学习,高校不仅可以提高现有资源、知识的利用程度,更为关键的是可以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改善高校资源和知识存量,从而持续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弥补缺陷和不足。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就是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通过组织学习,可以实现一个“学习―创新一学习”的循环,保证持久竞争优势的存在。

2.注重管理创新,实施和推广适合高职校的管理模式。建立能科学决策、规范管理、有效的监督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创新,使各个职能部门侧重战略、宏观上的规划,以目标管理为主,做好宏观决策和调控。同时提高管理层次与效能,建立管理制度与约束机制。创新管理模式,使各个院系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和拥有相应自的办学实体,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校有关规章制度,行使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科技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教育管理等职权,积极主动完成各项任务。充分发挥院系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逐步使院系建立起自我规范、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从而综合形成高职校的核心竞争力。

3.强化高职校的生产能力,使高职校更好服务地方经济,为此在高职校生产能力的培育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水平的重要标志,体现职业教育特质的不是校舍、设施设备等。而是课程。课程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始终处于“灵魂”地位,它是承载教育教学思想的主要载体,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2)构建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师资团队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所高职校能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一线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关键在于师资建设。其中“双师型”专业师资团队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彰显特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的基础工作。

(3)多元化产学研方式。产学研一体化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明晰人才培养规格目标,深化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把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要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高职校持久的核心竞争力。营建文化氛围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解构内涵式发展的整合行动,所带来的合作意识和凝聚力也是巨大的。“校园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可以通过历史使命、学习实践、办学目标、办学条件等各种不同因素来营建“校园文化”和相关的学校亚文化以及学校特征 。在营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学校硬件资源作用的整合、融炼、培育“一致性”和谐氛围。具体而言,文化氛围的营建应首先着眼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体现内外和谐统一、能自觉学习和善于完善自我的教职工,他们是校园文化形成的主要引导者与推动者,同时加强体现学院校园文化的载体建设和宜人的文化环境建设,加强学校整体风格中的文化沉淀和底蕴的积累,培育师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现代意识等。只有营建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注重高职校文化氛围和环境的建设,将高尚的文化品味融为高职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才能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总之,高职校应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在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获得优势,在不断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求得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但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方法,需要纵观高职校发展的历史,结合自身特点,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科学地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找准角色,主动适应外部环境,优化结构,形成一个独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使资源配置得更加合理,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不断发展自身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办出特色,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龙茂发,马明宗.产业经济学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竞技体育的核心例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向纵深方向发展,用人制度改革逐渐向科学化、市场化目标转变,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趋向多元化及近年来体育院校连续的大规模扩招,致使体育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阻碍体育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体育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育指导思想,修正传统的培养方式,科学安排课程设置,积极引导体育院校自主创业教育,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努力形成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体育院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研究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点,通过查阅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 阐述了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重点探讨了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状况,分析了当前制约体育院校学生创业的因素,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为促进我国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1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

1.1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和特征

我们认为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体育院校在整合内外部资源过程中所形成的体育院校独有的、能够支撑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能力,此资源能力以体育特性为基础,能够服务于社会和体育事业发展。我国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征:

1.1.1 相对性

体育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相对的。首先表现为核心竞争力具有时效性,若停步不前,则核心竞争力将丧失。其次,核心竞争力也是具有一定范围的,某一院校掌握某些核心技术、知识、能力、物质等,在体育院校内它具有核心优势,但在全国其他领域内就不一定是核心竞争力,它的核心优势是相对于本领域竞争对手而言的,并随着它的发展和竞争地域的扩大,其核心竞争力的相对水平也会逐渐改变。另外,某一院校在体育院校内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但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同样是它为地方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1.1.2 独特性

主要表现为某一学校经常领先其他学校而产生新的知识、技能、设备等能力,这种行为不是偶然的,是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自觉不自觉的行为,且不断使这种行为得到发展,形成并保持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长久不衰。

1.1.3 鲜明性

第一种情况是全方位的领先竞争对手,这是最理想的核心竞争力,但在通常情况下是做不到的。第二种情况是不追求每一个环节都优于竞争对手,但关键环节具有优势,同样可视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第三种情况是在所有竞争对手中,每个环节都不优于竞争对手,但综合效益却明显优于竞争对手,也表明它具有核心竞争力。

1.2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结构和功能

高校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体育院校同样如此。专家访谈表明,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应与之相适应,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同样表现为四个方面:人才生产能力、学术生产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文化力。

1.2.1 人才生产能力

体育院校的人才生产能力主要是指体育院校培养参与全运会及奥运会等大型赛事运动员的能力;培养全运会及以上大型运动会裁判员执法人才的能力;培养全国大型运动会组织管理、策划营销人才的能力;培养省市及以上运动队的执教人才的能力;培养全运会及以上大型运动会科研攻关人才的能力;培养竞技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研发能力人才。

1.2.2 学术生产能力

本文中体育院校的学术生产能力主要是:自身学科的竞争力、实验室建设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学科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本学科及跨学科领军人物和学科团队在同行中的地位、学校整体学科设置情况、省市及部级重点学科数量、学科与竞技体育对接程度、各学科掌握核心技术情况等。实验室建设水平主要表现在学校拥有省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各学科是否具备实验关键设备,为竞技体育服务的实验项目数量等。学术交流能力主要表现为主办、承办、协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情况,学校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情况和完成或承担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情况等。

1.2.3 服务社会能力

体育院校的服务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体育院校在整合人才生产能力和学术生产能力基础上,实际为社会提供各类人才和科技服务的数量和效果。

1.2.4 院校文化力

体育院校的文化力主要是指体育院校特有的校园体育精神和校园体育文化传承。校园体育精神主要表现在历任校长对竞技体育支持程度,学校师生对竞技体育的认同程度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政策支撑等;校园体育文化传承主要体现校园文化方面,如校训、校歌中是否含有为竞技体育服务的内容,本校培养的名师、名运动员、名教练、名裁判等图文声讯资料,校内是否拥有体育特色建筑、雕塑、明星墙、名人警句等。

1.3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与培育机制

核心竞争力是由技能、知识、组织构成,主要分为3个阶段。

1.3.1 开发、获取核心专长阶段

首先,明确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区分体育院校和普通院校培养方式之间的竞争,开发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综合人力资源和支撑发展的财力资源,培育体育院校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技能。其次,确定体育院校的发展价值目标,围绕价值目标,采用差异化发展战略,开展创业教育核心专长活动,在实践中采取多措施逐步优化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要重视开发掌握关键技能的人力资源,从而使体育院校获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3.2 竞争要素的整合阶段

根据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自身需求和条件,围绕体育院校核心价值,将分散的不同竞争力要素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整体的竞争能力,通过有效整合资源,使特殊技能、人力资本、财力物力资源等与体育院校相应的空间和环境有机结合和融合,增强和培育具有体育院校特点的核心竞争能力。

1.3.3 核心竞争力的更新阶段

核心竞争力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主要是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辅助要素及其结构顺序是不同的,所以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及时更新和发展,兼顾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功效,培育和提升不同层级的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发展,使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呈现动态可持续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育院校核心价值。

1.4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明确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这是识别及评价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理清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找到科学合理的测评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如图1所示)。

图1

1.5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第一,提升体育院校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体育院校的制度创新要符合完备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创新的效能能够体现动态性,制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制度创新,不断革新和完善体育院校的层次,建立一套明确、责任具体、高效率的制度体系,才能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制度体系,进而提升体育院校整体水平,形成体育院校持续的竞争优势。

第二,提升体育院校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就是实现创新所达成的全部管理理念与管理行为,包括管理思想理论上的创新、管理制度上的创新、管理具体技术方法上的创新,管理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体育院校独特而高效的管理体系的形成。

2 制约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成为创业优势的因素

2.1 创业理念

体育院校作为培养我国体育事业创新及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在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其学生在自主创业上拥有较好的优势。体育院校如何运用自身核心优势,促使学生形成创业理念,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何为创业理念?创业理念是浓缩和提升了创业者对创业历程的理性认识及理想追求,是创业者的创业思维、创业观念、创业追求的境界。成功人士的创业理念表述为:“幸福是创业的唯一理由”“不到长城非好汉,再难都得干一干;不到黄河心不死,追求成功步不止”等。从创业理念看出,拥有积极阳光的创业心态,才会有较好的创业理念,将积极阳光的心态引入大学生创业理念建设,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创业理念。体育院校有着“挑战自我”“突破极限”“勇敢顽强”等强烈的体育精神文化传承,这些精神文化是学生创业理念形成的沃土,而现实中体育院校的核心精神文化却没有有意识地去推动学生创业理念的建立(见表1)。

表1 创业理念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创业理念的角度,专家认为,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阻碍在于学生对体育产业的创业观念是否明晰,是否有系统的体育领域创业思想及思维,是否能够将体育精神文化融入到创业理念之中。

2.2 创业教育

体育院校要树立创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根据体育院校特色,确立与体育相关的专业创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教学活动与体育院校学生的创业相结合,从素质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视角出发,结合体育名人创业的成功案例,将体育创业教育纳入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使体育创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自主创业氛围,查找制约体育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将体育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学生的创业优势,构建适合体育院校学生实际特点的多维创业教育体系(见表2)。

表2 创业教育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从创业教育的角度,专家认为,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阻碍因素为:体育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以及创业基金的提供。

2.3 创业途径

根据体育院校学生创业时间,可分为在校创业、休学创业、毕业即创业、毕业后创业、深造再创业;根据创业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等;根据创业主体的不同,可分为独立创业、附属创业、公司内部员工创业;根据创业起点的不同,可分为建立新企业和再创业等;根据创业投入资源的不同,可分为人力资源转移型、技术转移型与直接投资型等;根据企业制度创新层次,可分为基于产品层次的创业、基于市场层次的创业、基于组织管理层次的创业等(见表3)。

表3 创业途径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专家认为,从创业途径的角度分析,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体育院校核心竞争优势开拓新体育市场的能力、体育院校核心竞争优势生成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能力。

2.4 创业环境

体育院校的创业环境发展是影响学生创业的外部条件,是学校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体育院校的创业环境主要是指在体育产业内的校内外环境,因此,提供宽松的创业环境,必须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创业教育环境,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宣传活动,定期组织体育专业内创业的报告座谈,利用节假日参观访问体育公司,与体育创业成功人士交流经验,形成良好的创业态势,使体育院校学生自主接受创业实践(见表4)。

表4 创业环境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分析

表4(续)

大学生创业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123 8.195 1.158 7

缺乏良好的创业文化 123 6.115 1.692 3

由表4我们可以看出,从创业环境的角度,专家认为,阻碍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因素为:社会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大学生创业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创业资金缺乏,资金来源渠道不畅;大学生创业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2.5 创业资源

体育院校学生创业资源是学生创业前拥有的各种资本的总和,包括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创业的初始资源包括行业经验、受教育程度、创业经历、社会网络和专业网络五个方面(见表5)。体育院校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拥有体育院校学生特征的认可感和自信心,其拥有的初始资源较一般创业者来说具有自身的特点,但是体育院校学生缺乏创业经验以及社会和专业网络联系,因此,如何获取创业资源,如何有效为学生聚拢创业资源对学生形成创业优势,对促进学生创业有着重要意义。

表5 创业资源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从创业资源的角度,专家认为,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体育院校创业基地中创业资源的质量和学校政府等支持性网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程度。

3 结束语

体育创业人才培养既是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现阶段对体育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较少,尚没有形成一致的关于体育创业人才的概念及理论体系。针对这一现状,笔者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和专家咨询,向14所体育院校发放调查问卷,并以此为根据,分析制约核心竞争力成为创业优势的因素。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具有相对性、独特性、鲜明性的特征,其培育与提升要经技能、知识、组织三者合为一体的复杂体系,具有人才生产能力、学术生产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文化力功能,构成了人才生产能力评价、学术生产能力评价、服务社会能力评价、文化力评价。

(2)在创业理念方面,体育创业观念明晰、体育精神文化融入创业理念的意识是制约体育院校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3)在创业教育方面,体育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环境是制约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阻碍因素。

(4)在创业途径方面,开拓新体育市场的能力、生成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能力是制约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阻碍因素。

(5)在创业环境方面,社会创业氛围、学生创业积极性、创业资金缺乏是制约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因素。

(6)在创业资源方面,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体育院校创业基地中创业资源的质量和学校政府等支持性网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程度。

参考文献

[1] 谢晓艳.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与构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65-67.

[2] 邓万金.体育院校学生自主创业及创业教育模式体系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4):112-115.

[3] 张帆.大学生创业资源获取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4] 陶利,王君,苏欣荣.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之探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4):94-96.

[5] 张立平.大学生创业基本能力形成与创业环境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6] 孙,解长福.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人才与教育,2011(12):131-133.

[7] 赵观石.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6.

[8] 姚圣梅.大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的释义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12):155.

[9] 朱小平,刘杰.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途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5):194-195.

[10] 汪腾,李红琴.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途径[J].消费导刊,2007(11):163.

竞技体育的核心例10

一、引言

从1999年国家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被提到了一个重要发展的地位,并被定位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异军突起,成效显著,对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然而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底子薄,许多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专业资源、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准备不足,招生规模总量的绝对增长幅度大大超出了各种投入的增长幅度,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科专业结构失衡、教学管理滞后、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求得生存和发展,是我们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艰巨、紧迫,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渊源于1990年美国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其原意指“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概念自提出后,受到了广大学者和企业家的重视,特别在突破了波特开创的基于产业结构分析的战略管理,核心能力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战略管理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的,尽管表面上高职教育发展规模上突飞猛进,但受原有发展“路径依赖”影响,其办学理念、院校治理、管理机制、培养模式等还未完全高职教育的发展,固有的“劣根性”制约了高职院校整体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水平的可持续提升。教育部、财政部自2006年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目的是由点带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对于微观主体的高职院校,其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里,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围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所拥有的独特教育资源和整合这些资源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是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的能力,其实质就是高职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是高职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结构和构成要素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结构

1、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观点纷争

目前关于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代表性的有“技术观”、“知识观”和“资源观”三种观点。“技术观”的代表人物有赖德胜和武向荣,这也是国内最早把核心竞争力概念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者,“技术观”强调院校的“整合能力”,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林莉、刘元芳则提出“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强调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知识的再生扩散,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是大学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并且具有使大学达到国内甚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持“资源观”学者相对较多,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的“优势资源”,是主体对大学资源有效运作资源而产生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自身独特能力。

在企业界,核心竞争力具有两类特性:一类是一般特性,即核心竞争力所呈现的但其他竞争力也可能不同程度具的的特性;二是关键特性,是核心竞争力区别于其他竞争力的根本特性,如显著增值性、领先性、延展性和整合性。可见,尽管教育领域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目前仍入于引入概念、模糊嫁接阶段,尤其是没有理清核心竞争力的层次、要素等关键问题。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剖析

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由三个层次构成,如图1所示。关于核心层的理解,张洪春和宋振云(2012)认为是人才培养力,包括培养学生人才和教学管理人才两个方面。颜楚华等认为领导力,指出院(校)长是高职院校的法人代表,其个人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将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和竞争力。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层是院(校)领导班子的领导力和院(校)的治理结构。一方面,领导班子的战略规划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人格魅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生因素;另一方面,院(校)的治理结构从体制、机制方面补充、拓宽了竞争力的来源,广大教师、甚至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都会反作用于院(校)的领导班子,促进竞争力的提升。内隐层是执行力,由管理执行力、专业建设能力、文化培育能力等构成,内隐层体现了高职院校战略目标的执行能力,也体现了在时间和空间上整合资源的能力。外显层则是高职院校的外在影响力,由毕业生就业力、社会服务能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构成,是高职院校综合服务社会能力的外在体现。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两者之间只有类型的差别,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学术和研究性的创新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等职职业教育就是要准确定位,紧跟社会需求,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随市场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同时,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高职院校只有构建了独特的办学理念,才能进一步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构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其指导思想应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市场参与机制,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3、专业设置与建设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从市场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偏离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的需求。由于市场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高职学院的专业设置需要不断调整更新,要具有相对的灵活性,这也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框架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4、市场资源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要树立市场观念。必须了解市场,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素质,学校应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同时必须主动开拓教育市场,开拓培训市场,积极引进行业、企业参与办学。职业教育必须具有企业的参与和加盟,企业不仅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接受学校的毕业生,而且参与学校办学的全过程,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的制定等。建立健全参与机制,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5、办学条件

我国的职业院校与发达国家的同类院校相比,一个很大的差距就是起步较晚,底子薄,教学、实验、实训设备严重短缺,与生产第一线严重脱节,这也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方面要呼吁政府的投入,改善实习实训条件,但仅靠国家出钱是不够的,要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弥补办学条件的不足,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人才培养环境。

6、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特点,又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对教师质量有特殊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教育的高教属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历,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高职教育的职教属性,又要求教师尚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过硬的动手能力。从这一层面上看,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难度并不亚于普通高校。所以,如何集聚师资力量,形成专业竞争优势,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师资优势,是高职学院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7、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不断积淀、锤炼和升华的结晶,是学院独有品格和特质的凝聚,是精华、是质量、是活力,也是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内涵的优化、办出个性与特色,既遵循共同的办学规律和原则,同时又具有多样性,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确定学校的定位、发展目标,独树一帜,真正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战略活动,它需要高职院校不断的学习与积累,高等职业院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唯有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加强专业设置与建设,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利用市场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办出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睿.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2(4).

[2]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

[3]邹吉忠.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力:培育和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4]陈运超.浅论大学的核心竞争[J].江苏高教,2000(6).

[5]林莉,刘元芳.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J].科技导报,2003,5.

[6]张洪春,宋振云.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结构与模型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