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10-20 09:45:38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例1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如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竞技体育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这些指标间关系如何?笔者运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方法对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探讨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以便为制定我国竞技体育宏观发展战略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1 竞技体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我国每四年一次的全国运动会是对各省市区竞技体育水平的大检阅,全运会综合评分是根据各省市区运动员在全运会上的比赛成绩、参加奥运会取得的成绩、运动员交等多方面计算所得,能全面反映一个省市区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因此笔者选用各省市区在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上的综合评分作为反映该地区竞技水平的指标。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体育科研、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教练员队伍建设、训练基础设施建设、运动员的多年培养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选取4个总量指标2个人均指标反映经济发展水平,4个总量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出口总额,2个人均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 竞技体育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众所周知,竞技体育的成绩是要经过一个周期的训练才可取得的,四年一次的全运会是对一个地区四年内竞技体育水平的总检查,从投入产出角度来看,各省市区全运会综合得分就是该地区四年内对竞技体育投入后的产出,在分析十一运会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相关关系时,用某一年(如十一运会举办年2009年)的经济数据是不合适的,而应用2006-2009这4年的平均值比较合理。

从2009年中国山东第十一届全运会官方网站(http://www.11th-games.org.cn)获取31省市区十一运会综合得分(见表1),从江苏统计年鉴电子版(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获取31省市区2006-2009年各有关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后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见表1)。

2.1 竞技体育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单相关分析

将以上数据输入spss系统,计算各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系统(见表2)。

从表2不难发现,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经济发展指标皆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所有相伴概率p全小于0.001),按相关系数大小进行排序结果是:地方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此外,这些经济指标间大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指标间有可能存在的共线性关系,这使得上述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各经济指标间的相关系数不能真实地反映它们间的相关程度,为真实地反映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各经济指标间的相关关系,需进行偏相关分析。

2.2 竞技体育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偏相关分析

从表2可知,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地方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861,相伴概率为0.000,与地方财政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897,相伴概率为0.000,显然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地方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皆存在高度相关关系,但同时也应看到地方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也存在高度相关关系,我们有理由怀凝,在除去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之后,地方生产总值还会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吗?或除去地方生产总值的影响之后,地方财政收入还会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吗?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进行变量间的偏相关分析。在多变量的情况下,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是很复杂的,只研究两变量间的单相关系数,往往不能反映两变量间真实的相关关系,只有除去其他变量影响后再计算两变量间相关系数,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偏相关分析就是在其他变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计算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这样的相关分析叫偏相关分析,所计算出的相关系数叫偏相关系数。偏相关分系数更能真实地反映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所以在多变量情况下,特别是多变量间相互存在相关关系时,经常对变量间进行偏相关分析。

从单相关分析结果知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地方财政收入,同时地方财政收入与其他经济指标皆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为此我们来考查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其它经济指标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偏相关系数(见表3)。

从表3看出,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仍相关(相伴概率皆小于0.05);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皆不存在相关性(它们对应的相伴概率皆大于0.05),这说明它们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相关性是通过地方财政收入来实现的。这一点可通过计算在控制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偏相关系数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见表4)。

由表4可知,在分别控制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仍存在高度的相关性(相伴概率皆小于0.001)。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地方财政是影响十一运会综合得分最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地方财政收入代表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体现政府汲取资源的能力与调控地方经济、各项社会事业的能力,是实现政府各项职能的财力保证。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是“举国体制”,竞技体育事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其所需的经费主要来源政府财政拨款,各地区为了在4年一次的全运会上取得好的成绩,不断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多财力雄厚,其对竞技体育的支持力度也就相应地大。

十一运会综合得分前10名省市区2006-2009年平均财政收入为:1625.177亿元,后10名省市区2006-2009年平均财政收入为267.462亿元,它们间差距极大,前者是后者的6.08倍。

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单相关系数虽然达到相关显著水平,但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后,它们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不存在相关关系,其根源在于它们与地方财政收入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变量间存在共线性的作用,其对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影响是通过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的。

3 结论

(1)不管是单相关分析还是偏相关分析,地方财政收入与十一运会成绩都存在高度相关性,十一运会综合得分前10名省市区2006-2009年平均财政收入是后10名的6.08倍,地方财政收入是影响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最主要的经济因素。

(2)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不相关,它们对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影响是通过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的。

参考文献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例2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章编号:1009 783X(2012)02-0157一04

文献标志码:A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异,河北省竞技体育在全国处于中上等水平;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河北省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许多传统优势项目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本文对河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期望为河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 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全国运动会是检验各省市竞技运动成绩水平的最高级别赛事。纵观历届全运会,河北省基本上保持在中上游的水平。在第11届全运会上,河北省取得了13枚金牌,排名第13位;共取得45,5枚奖牌,排名第12位;总分1 305分,排名第9位的成绩,在全国34个省市中排名中等偏上的位置。十运会河北省取得金牌15枚、奖牌35枚,均排名第12位,总分排名第9位。九运会河北省取得金牌12枚、奖牌33枚,排名第11位。从近3届全运会成绩来看,河北省无论是金牌数、奖牌数,还是总分排名基本稳定在9~13位的水平,均值分别为12、11.3、10.3。

从获得奖牌的项目分布来看,在第11届全运会上获得的13枚金牌中,田径2枚,自行车2枚,跳水、柔道、射击、跆拳道各1枚。银牌中田径2枚,自行车3枚,赛艇、射击各2枚,跳水、跆拳道、武术各1枚。铜牌中田径4枚,自行车4枚,国际式摔跤4枚,射击、赛艇各2枚,短道速滑、游泳、举重各1枚。由表2可知,河北省在第11届全运会中,优势项目为自行车、田径和射击3项,分别夺得金牌2、2、1枚,奖牌9、8、5枚。潜优势项目为跳水、柔道、跆拳道,各获得金牌1枚,奖牌2枚。赛艇和国际式摔跤均获得4枚奖牌。武术、短道速滑、游泳、举重均获得1枚奖牌。如何巩固优势项目,提升潜优势项目,加强弱势项目是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全运会成绩看,河北省竞技体育的整体发展势态良好,但事实上,成绩的背后还有许多问题差强人意。个别项目的突出并不能掩盖许多传统项目的衰落,尤其是职业化开展较好的项目更是不尽如人意。河北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象棋等传统项目纷纷降级,而这些项目都曾经取得过优异的成绩。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地区经济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通常来说,一个地区的竞技体育水平与经济水平息息相关,基本成正比。据2010年数据,河北省GDP全国排名第6位,但人均GDP仅列第12位,这与河北省竞技体育在全运会上的成绩非常接近。具体到竞技体育经费的投入,客观地说,河北省在近些年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从2007年开始,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基层的教练、运动员身上,支持优势项目,重点抓后备队伍的建设,尤其解决市、县两级经费不足的问题;但是竞技体育的开展不能仅靠政府投入,如何利用社会资金办体育才是河北省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体育体制改革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河北省体育体制的改革落在一些发达省份的后面。旧有的省、市、县三级竞赛、训练体制被打破,而新的、适合河北竞技体育发展的竞赛、训练体制却始终没有跟上来。以河北省篮球项目为例,1998年河北省篮球将二线队下放到省体校,埋下了人才断档的隐患,缺少了青年队的锻炼,从省体校直接进入一队的队员在甲B和乙级联赛中暴露出基本功不扎实、技战术素养薄弱、缺乏比赛经验的弱点。河北省篮球曾经辉煌的成绩得益于河北篮球扎实的梯队建设,从业余体校到市体校到省体校再到省队二线队、一线队,各级训练单位联系紧密,分工明确,队员到一线队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素质;但到了1998年,由于全运会战略和金牌效益,河北省篮球的二线队被下放到了省体校,河北省男女篮原来人才培养的阶梯被“隔断”,由此产生了人才断档。常年徘徊在甲B和乙级联赛中的河北篮球无法吸引好苗子留在河北省,于是河北省篮球人才流失严重,例如,现在河北籍篮球国手孙悦,曾入选国家队的张松涛以及八一队的李可、陕西队的李萌等。人才的流失导致球队战绩不佳,球市不振,也无法吸引赞助商,这就导致资金短缺,更加无法吸引和留住人才,导致恶性循环。这就是河北省篮球十几年来的真实写照。十几年来,当中国篮球职业化开展逐渐步入正轨,昔日的篮球强省纷纷成立正规的篮球俱乐部,河北省篮球仍然停留在体育局出人,企业出钱赞助的职业化初级阶段。其他项目,如排球、足球、乒乓球、象棋等也遭遇了和篮球项目一样的窘境。事实上,这种情况也出现在辽宁省等体育大省,但河北省的情况更为突出。

2河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

竞技体育的发展与竞技体育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最能体现一个省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水平的比赛莫过于省运会。刚刚结束的河北省第13届运动会是河北省最高水平的赛事,是各市青少年展示竞技实力的舞台,同样也是为省专业队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本届省运会共设22个大项,11个市参加比赛。其中,省会石家庄以248.2枚金牌、675.5枚奖牌和总分1336.44分取得了金牌、奖牌、总分3项第一的辉煌战绩。保定以161.25枚金牌、509.9枚奖牌、1万980.81分取得了金牌、奖牌和总分的3项第二。唐山以138.05枚金牌、8961.98分获得金牌和总分第3名的成绩。这3个市历届在省运会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河北省乃至国家队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现役跳水运动员郭晶晶、著名110 m栏运动员史冬鹏、前乒乓国手牛剑锋均来自保定;全运会上打破28年全国跳远纪录的李延熙、前篮球国手马健、梁达均来自石家庄市。

下面具体分析项目的分布。田径和游泳向来是大型综合赛事中奖牌最多的项目,如果在这个项目中取得优势,则很容易在总体上取得好成绩。田径项目石家庄以31枚金牌、25枚银牌、29枚铜牌位居金牌和奖牌榜首位,唐山在河北省素有“田径之乡”的美称,以23枚金牌、22枚银牌、14枚铜牌紧随其后。保定在田径项目上获得7枚金牌、10枚银牌、15枚铜牌获得奖牌数第3名,但金牌数第3名,被邯郸市以12枚金牌夺走。游泳项目则是保定市的天下,保定市游泳基础雄厚,曾经培养出钱红、郭晶晶等我国游泳和跳水名将,其中郭晶晶更是现在我国跳水国家队的领军人物。保定市也因此以23金、19银、19铜在游泳金牌和奖牌榜上傲视群雄。石家庄市、唐山市分列游泳金牌和奖牌的第2和第3名。

从各市的优势项目分布来看,石家庄在田径、射击、武术套

路、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篮球、排球、皮划艇等项目上保持优势,保定的优势是乒乓球、跳水、游泳、射击、柔道等项目,唐山则在田径、男子自由跤、女子举重、艺术体操、游泳等项目中有一定的优势。邯郸的优势项目是国际式摔跤,再有就是摔跤、男子竞走、女子中长跑以及水上项目。廊坊在摔跤、跆拳道、自行车、拳击、网球等项目上显出一些优势。秦皇岛的传统优势项目为跳水、皮划艇、射击和重竞技。沧州、张家口、邢台、承德、衡水5个市的优势项目不明显。

从以上数据看出:石家庄、保定、唐山市这3个地市在历届省运会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河北省乃至国家队输送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是河北省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的主力军。同时其他地市也各具特色,拥有自己的优势项目。

目前,河北省体育局有12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23个省级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6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河北省竞技体育人才总量近14万5 000人(包括省、市、县、区的传统项目学校),在全国排前10位。具体到体育人才的质量,国际级运动健将22人,占0.02%;部级健将149人,占0.1%;国家一级运动员268人,占0.18%;国家二级运动员3 900人,占2.7%;三级以下的运动员14万1280人,占97%。各层次运动员比例为1:7:12:177:6420,虽然呈金字塔型,但依然显示出河北省竞技体育高水平人才偏少,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的现状。3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河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由多种因素构成,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市场因素、文化因素、地理因素、科技因素、管理体制因素、竞赛训练体制因素、后备人才培养因素等。初步选取影响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26个,通过调查问卷、电子信箱2种形式向20名河北省范围内竞技体育方面的专家发放专家问卷,专家涉及河北省高校的相关领域的教授、省体育局官员、专业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国际级、部级裁判员。

在问卷发放前,先对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从20名专家中选出9名专家进行小范围的2轮重测法,时间间隔为2周,得到信度为0.852;效度检验采用专家逻辑法,认为问卷效度非常高的专家占11.1%,认为问卷效度比较高的占77.8%。

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向专家发放问卷,让专家对26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选择(重要性分为5级,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当达到或超过2/3的专家选取某项影响因素为比较重要或非常重要时,该项影响因素入选。经过问卷回收,26项影响因素中有14项影响因素被达到或超过2/3的专家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因素,这14项指标如下:

运动员正式竞赛参赛次数;

运动员文化教育;

地区人均GDP;

教练员业务水平;

竞技体育经费投入;

运动员人数;

教练员科研意识;

运动员训练与科研的结合;

运动员选材;

竞技体育普及;

媒体宣传;

管理体制;

教练员人数;

退役运动员的安置。

把这14项影响因素再反馈给20名专家进行重要性打分,重要性越高分数越高,满分为20分,回收问卷后将结果输入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 12.0对这14项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下。

从14个因子中若取4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1.668%,不到85%,若取5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93.708%,后面再多取几个因子效果也不会很大,因此取5个因子。

高载荷变量为普及程度、媒体宣传、管理体制、教练员科研意识,都与地区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环境有关,媒体宣传为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行为层次环境,管理体制为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制度层次环境,普及程度、教练员科研意识则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念,为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精神层次环境,因此^可命名为竞技环境因子。

高载荷变量为教练员业务水平、教练员科研意识、运动员训练与科研的结合、运动员正式竞赛参赛次数、运动员选材,涉及到运动员的选材、训练、竞赛等运动运竞技水平提高的主要要素,均与竞技体育发展的竞技质量高低有关,因此可命名为竞技质量因子。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例3

[8]Balamuralikrishma R. Dugger J C.SEOT Analysis: A Management Tool for Initiating New Programs in Vocational Schools[J].Journal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1995,12(1):34-35.

[9]Griffin.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Core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M].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New York. U.S.A.1999.

[10]Weirich H. The TOWS Matrix-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J].Long Range Planning,1982,15(2):54-66.

[11]邹师,章思琪,孙丽雯.体育强国目标下我国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结构与特色[J].体育与科学,2010,31(1):11-13.

[12]徐延辉,秦海霞.辽宁省运动员流动现象的经济社会学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6):24-28.

[13]哈尔滨日报.山东给辽宁留下的几道题 提出一个什么样的理念?[OE/DL].新浪网, http://.cn ,2009-10-29.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例4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4-0101-04

Abstract:This paper carry on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change of university′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ransition period, and expects the difference that motive system in college constitute in the original system, the society transformation to the key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competitive sports in university development, and special, submit to the conclusion: our university competitive Sports motive system, in addition to being subjec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push of national motive mechanism, still is influence by the related function dints, such as reform environ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pressure...etc. in the meantime, motive system in university performance is several cubism are mutually wrestle of system, the transformation pressure is changed into substance appearance gradually by the virtual appearance.

Key words: transformation period; university; motivation system; competitive Sports

当今之世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处在社会转型期,而“社会转型期”的内涵包括许多方面,从政府的职能方面主要是指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型;从时间方面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等[1]。虽然这些转型不是同步的,但对变革中的中国影响深刻。而相对于我国体育来说,由于2008年奥运会特别需求,使得竞技体育体制,成为现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所保留的最后一块“自留地[2]”,其改革步伐暂时滞后于社会体制改革的进程,但目前国家已经认识到改革现行体育体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明确了中国体育体制,特别是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走向社会化,提出“鼓励其他系统、行业等利益集团兴办竞技体育,建立竞技体育队伍管理主体多元化的改革路径”。因此,在中国全面而深刻的改革背景下,作为社会领域的一部分,中国体育改革必然是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29届奥运会,将成为体育体制改革的分水岭。而改革和发展都需要推动力和拉动力,因此,本研究基于我国社会转型期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对促进高校体育体制改革的改革与发展及演进态势进行详尽的分析。

1 中国体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1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中国全面而深刻的改革背景下,作为社会领域的一部分,中国体育改革必然是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其实质是体育领域内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新组合,核心是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因此,社会转型时期体育体制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的特点,其改革方向必然走向多元化、社会化的道路。体育利益重新分布,最终导致不同的体育利益群体的出现,使体育领域中的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3]。

1.2 体育体制改革的内部动力

改革就是一个解决各种社会集团利益冲突的过程,新的体制、新的规范、新的行为,必然和原有的体制、规范、行为产生冲突,而改革就在新旧矛盾的交织、改革与保守的较量、动力和阻力的抗衡中进行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改革的直接动力是民众的改革需求,其次是来自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以理性的知识分子、明智的官员和社会精英为代表的大众才是今后中国改革的推动者[4]。”更多讨论认为改革的动力来自多个方面,有内部因素和外部推动,其中,社会需要是促使体育系统改革的内在动力,因此,社会一旦产生某种需要,便会促使人们参与或从事某种活动,从而达到满足。所以,需要便成为个人、集体与集团乃至整个国家、社会内在驱动力,这种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不仅是其成为动力之源的根据,也使它作为社会动力,具有不可遏制向前发展的趋势[5]。因此,社会对体育的需要作为体育系统的动力源,它驱动体育系统的运行,使其向满足需要的方向不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体育与社会其它领域协调发展,在社会大系统中,体育和社会其它领域的关系错综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早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密不可分,因此,体育的改革不可能脱离社会其它领域而进行;第二,中国体育融入世界体育的需求:以奥运会为代表的体育全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体育要融入世界体育,必然要在体育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与世界体育接轨,才能较好的发展;第三,体育行政体制改革的需求:中国改革根源于生产方式内部,而动因却是来自领导者对生产方式内部落后状况的认识和把握程度,行政权力是中国改革的动力,因此,体育管理体制的核心要素是体育行政权力,它为体育体制改革提供直接动力[6]。

1.3 体育体制改革的外部动力

根据系统论原理,环境影响系统的生长,系统生长是适应环境的产物,但对环境也有反作用[6]。体育体制作为一个系统,总是受到其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环境,这些影响因素共同对体育体制形成一种外力,这种外力就构成体育体制改革的外在动力。我们知道,上层建筑的活动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体育属于上层建筑,因此,也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的“先行军”,经济领域的改革为社会其它领域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新的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次深刻的社会生产关系、分配制度和资源调控方式的巨大变革,体育作为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文化活动之一,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必然引起体育体制的改革。而在转型时期,体育体制的发展,其体育利益主体将具有多元性特征,但国家体系仍将保存利益主体的地位。每个主体的目标,都在努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体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层次、执行不同功能的利益主体,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新的竞争格局,来推动体育的发展运行[7]。

2 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演进态势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的基地,它不仅要为国家培养自然科学人才、社会科学人才,同样有权利与义务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因此走业余化、学院化相结合的集约化培养之路,是当今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所以,高校系统作为转型期竞技体育主体体系外的一支力量,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该体系在多元化竞争过程中处于一个关键的地位。

2.1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状况

2.1.1 “学训”矛盾突出

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的矛盾,一直是困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主要问题,虽然近年来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各学校采取了延长学制、补课、减少训练等措施,但这一矛盾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解决,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各试点高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时,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运动员能在全国性或重大体育赛事中,发挥最佳水平,创造辉煌成绩,为校争光。一些高校片面强调运动训练的重要性,却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运动训练时间不断增长,运动负荷逐渐加大,使高水平运动员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单一的训练上,最终耽误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大学学业的完成。

2.1.2 “学生化、专业化”的制度尚没有形成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学校化,“体教结合”,不同于现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有其自身的规律。但不论是体育部门还是教育部门,对“学生化、专业化”的培养模式的研究都是非常不够的。对学训结合的规律,适应学校化的竞赛体系、选拔输送机制和保障体制等,都没有一个制度设计。两种不同体系形成冲突,制约了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结果,高校只是把现有培养模式搬进校园,而没有着力去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体教结合”的竞训模式。体育部门也没有在原有体制外,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提供一个促进其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

2.1.3 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化”的投入不足

“体教结合”、高校办队道路暂时不能满足“奥运争光”的公共需求。鉴于这样的认识,体育行政部门没有转换现行竞技体育体制的决心,自然就缺乏构建新体制的规划,在“体教结合”、专业化的高校办队探索中,投入严重不足。有限的经费远远不能满足训练和比赛所需。

2.1.4 “专业化”水平不高

学校培养体系培养出的“学生运动员”竞技水平不高,还没有达到专业化的水平。他们长期游离于体育竞技比赛的主战场之外,既有体制限制了他们没有更多的参赛机会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的竞技水平确实比不上专业运动员。就目前来看,除了清华大学等少部分高校外,其他院校在竞技体育方面还相对较为薄弱。

2.2 转型期高校发展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模型

在社会转型期,系统的运行动力分别来源社会需求和行政命令,通过计划驱动,运动员主体在赛场争金夺银。这是竞技体育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互动模式,属于供给推动型模式:而由社会、经济和文化本身发展的需求所引发的刻苦训练、竞赛夺标,则属于拉动型模式。而在转型期,此两种外部动力模式都可能并轨存在。其次,转型时期高校运动队将承受的转型压力,是国家发展战略多元化的政策所致。高校竞技体育必须面临多个竞争主体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高校动力系统由学校原动力、运动队能动力、运动员能动力的矢量和组成,而人的行为是千变万化的,随环境(文化、制度环境)变化,而培养运动员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且与制度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国家在完成体制模式改革后,高校运动成绩的表现并不可能保证立刻比原体制有大的进步。但运动队管理者作为国家或学校的人,通过高校制度激励和约束训练体系,促使训练体系的动力加强,从而使运动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2.3 转型时期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力

创建高水平的大学相应要创建高水平的体育,因为“体”从来就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8]。“体教结合”是把本属于教育范畴的竞技体育“还本正源”,让竞技体育“回家”。因此,教育的本质特征和高校的历史使命是转型期高校改革与发展构成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对于竞技体育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大学生竞技人才,使得他们能在部级和世界级的各种体育赛事中争得荣誉,做出贡献。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总体水平和实力,还远远不能和省市运动员抗衡,参与的大型比赛也仅仅是教育部组织的或者是学校系统运动会,几乎没有国家指令的夺牌任务,只是完成“为校争光”的目的[9],因此,动力源来源于高校自身内部的需要,分别是:学校职能部门、教练员及运动员、管理者、少数合作单位等。这些产生动力源的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微观层次主要是个体行动者即学生运动员;中观层次主要是指开展竞技体育的大学;而宏观层次主要是国家教育系统、国家体育事业。这三个不同的动力主体,产生各自不同的需要,构成了不同的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动力:其中,学生运动员的主要动力需求为获得高等教育机会,满足自我竞技体育需求,提高运动成绩等;学校的动力为:提高大学声誉,获得经费资助,完成大学办学目标等;国家教育部门的动力是:提高国家教育系统竞技体育水平,完成国家教育目标,为国家体育事业服务等。这些主体和动力受体,分别是高校的能动力源和原动力源。而其他高校外主体(俱乐部、行业及产业体协,以及原体制形式或者个人等),对高校体育资源的竞争力量非常弱小,似乎是井水不犯河水,但也对高校形成潜在的竞争压力,比如目前对生源的竞争。多个主体在转型时期相互角力,构成转型时期的改革与发展。国家主体,通过体制和制度激励约束各个主体,使其产生能动力。但由于目前,虽然国家对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但却没有资金和其他相应配套制度和资源的支持,制度的激励措施也不够,造成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兴衰主要取决与学校领导等个体因素,而学校领导和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者等,都是人或“法人”,他们的行为是会发生变化的,特别是目前高校开展竞技体育,还是一个出钱、出力、而不出效益的事情,因此决定了开展竞技体育的复杂性和变性,但这种变性应该仅仅是改革中的一个“过程”。在转型时期,国家的政策指向,激励各个主体产生能动力,随着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当能形成一个较为强大的竞争主体时,高校将就被纳入国家培养竞技运动员主渠道的系列之中,这时,高校系统边界发生了变化,国家制度将会对高校动力产生巨大影响,国家将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发展竞技体育的价值观,会逐渐由“局外”转变为“局内”,特别是国家为高校提供的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同时起作用,促使高校竞技体育快速发展。但是,由于体制的转变是一个渐进过程,国家不可能采取较激烈的激进式的改革模式,这时的高校改革与发展除含原体制时期改革与发展的全部元素外,最重要的是由国家将为其添加转型压力,转型压力主要表现在对高校高水平办队质量的要求、竞技体育训练规律与训练目标、任务差异等[10]。

外部动力在转型期也将有所变化:以前激励高校运动队的外部动力主要来自行政命令,训练领域内的人员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竞技夺标任务,完成为所属部门争光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和竞赛是一种工作,教练员和运动员只受任务、计划和行政命令的驱使,只对计划负责。而在转型期,高校系统运行的动力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将分别来源于社会和自身需求以及行政命令等,这是由竞技体育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发展而形成的,并由此需求所驱动的刻苦训练、竞赛夺标的行动。其次,转型时期高校运动队将承受的转型压力,这是国家发展战略多元化的政策所致。所以,学校的原动力将得到大幅度的增强,而学校原动力激发运动队能动力,运动队管理者作为国家或学校的人,通过高校制度激励和约束训练体系,促使训练体系的动力加强。

2.4 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通过“体教结合”的改革思路和多项高等院校竞技体育发展规划,部分普通高校培养了为数不少的优秀体育人才,如:北京大学乒乓球队,清华大学射击队、跳水队,复旦大学排球队,上海交通大学篮球队。有些项目的训练条件甚至已超过了体校、体工队,个别省市体育局管辖的项目,已开始与高校通过资源共享进行了共建。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大学生运动员和运动员大学生约20余万人[11],这样庞大的运动员群体将为学校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这样,高校系统在社会转型时期,将逐渐形成以训练主体、管理主体和投资主体以及其他相关主体的改革与发展,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体系也将发生很大变化。首先,除训练主体和管理主体的动力在不同时期都存在外,国家及学校原动力由原来的“虚拟”(精神激励)状态逐渐转变为转型时期的“实质”状态,但因为国家一向奉行以稳定为前提的渐进性改革,其直接考虑是希望尽量不触动既得利益者,再开辟新的领域进行增量改革[12],所以改革的步骤是一个渐变过程,力的大小变化也是渐变过程,由原体制时期的直接作用于国家体工队(以计划形式),转变为部分作用于高校,转型压力从直接作用于国家原体系系统,转向部分作用于高校。例如: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教育系统将独立承担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重任,这对中国体育事业,尤其是学校竞技体育的开展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教体艺[ 2005] 3号文件中,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文件强调,学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并指出普通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13]。

3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展望

由于竞技体育的特殊使命,国家目前必须保证原体系的稳定,所以改革的推动力不足,而高校体系由于自身财力和其他各方面因素,自身的原动力也不足。但我们从国际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看,它却有着美好的前景,因为其核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旋律,关注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同时遵循了体育与教育规律,能充分发挥大学的科研与教育优势,补充了举国体制培养人才中的不足,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求学、就业的价值取向[14]。所以,高等院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超越了“专业队”难以突破的单一发展,为竞技体育人才的成长提供“社会化”的公共生活领域。但由于原有体制的阻扰,以及改革中各方利益的博弈,大学高水平运动队遇到的问题和挫折将层出不穷,这是必然的发展过程。办队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并且要把这种信念贯彻到整个队伍,坚守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使命,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大学生运动员的成长规律,积极推进崭新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实践。但是,我们知道,培养运动员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且与制度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短期内,由教育系统培养出大批的优秀运动员,难度还很大,也不现实。因此,只有在加快教育系统培养优秀运动员步伐的同时,整合高校建立适合优秀体育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动力机制,才能加快转型期高校竞技体育的前进步伐,完成大学体育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 田会.从转型对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影响看国有企业的改革[J].管理世界,2006,(9):1-5.

[2] 唐建倦,邹卫国,周琥.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与市场机制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6):5-7.

[3] 张春合,陈中林,陈德林. “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动力系统及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4):16-18.

[4] 卢元镇,张新萍,周传志. 2008年后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准备[J].体育学刊,2008,15(2):1-5.

[5] 张春合,吴金元,彭庆文等. 从他组织到自组织――论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9):20-23.

[6] 樊炳有.农村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1):21-23.

[7] 张新萍.中国体育改革的动力与阻力[J].体育学刊,2006,13(4):1-5.

[8] 冯卫.论体育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10-11.

[9] 刘成,司虎克.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竞技体育互动发展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40-43.

[10]张春合,吴金元,谭红等. 转型期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军事进修学院学报,2008,27(1):114-117.

[11]邵斌,丁海勇,何志林等,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70-72.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例5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其经济效益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空间。竞技体育要发展必须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也必须与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和社会环境等发展相协调,其协调程度是什么样就需要对此进行正确的评判,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体现的就是这一主体思想。竞技体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程度如何,对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本身的运行状况是否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所以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存在这两点必要性,即:1)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2)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1.1内涵社会评价一般是与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在项目实践中,从人类学、社会学学科视角去分析、阐述项目的利弊得失,因此社会评价不是经济评价的剩余,也不同于纯粹的社会学研究。它是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竞技体育具有文化的属性,产业的特点,所以具有事业性与产业性的双重特点,即成为“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部门的集合”,其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致性上。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指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数据,分析评价竞技体育为实现国家社会和地方(行业)的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以及竞技体育与社会相互适应的一种系统调查、研究、分析、评价的方法。因此,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既是评价其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也是评价竞技体育本身的生存、发展、运行状况。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整体的综合评价,不是对具体运动项目的评价。

1.2理论依据

1.2.1经济学理论依据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上的,以传统的费用——效益分析法(TCBA)与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法(SCBA)来作为它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1.2.2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依据人类学的两个重要分支——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它们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人及人种和社会与文化,在体育中都有凸显的特性。体育作为文化现象,是以人的参与为必须的,与人类学研究的人的体质、体能、人种等密不可分,因此必须以人类学为理论依据。

1.2.3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起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创造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复合系统。因而,考察、评价竞技体育应该在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指导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来考察、衡量竞技体育的发展。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和特点

2.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因竞技体育的“产业性”和“事业性”的双重特性,涉及到经济领域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有直接的效益又有间接的效益。因而:一是评价指标的选取较难,社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很难判断哪些与竞技体育相关,它们之间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二是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尽管人们公认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的存在,但到底怎样衡量其大小程度,也很难量化,而且很多社会效益可能是经济效益派生出来的,很难做到体现社会效益而又不与其他效益重复计算。因此明确提出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理论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2.1.1人本原则社会评价的核心是对社会的人的评价,首要是把人放在首位,要充分考虑到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竞技体育项目投资的主体是人,由人来表现,且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受益的群体也是人(运动员、观众),所以必须以人为本。

2.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特征是要承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支配地位。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了影响人类发展的多种要素,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不仅要考虑到自身资源与服务的利用,也要考虑对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2.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

2.2.1重在社会因素的人文分析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作为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过程。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等社会因素都会因竞技体育的出现、发展而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结果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态度都是社会评价的内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就是要系统的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分析竞技体育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为竞技体育的发展的政策制订者提供有利的建议和参考,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就是注重对社会因素的分析。

2.2.2宏观性和多目标性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对竞技体育的全面评价,既有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广泛的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生活领域。论文主要是分析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性,分析竞技体育对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宏观性和多目标性。

2.2.3长期性社会评价要考察近期与远期的社会发展目标,要考虑社会和人类的发展,竞技体育对人们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响,对人素质的影响等都不是短期内能体现出来的,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长期性。

2.2.4定量难社会效益与影响是多种多样的,竞技体育对文化的影响,对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影响,对风俗习惯的影响等等,都难以定量计算,只能以定性来分析。

2.2.5无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属于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与其他项目的特点和各自的环境与条件各不相同,涉及的社会因素也不同,因此无法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指标。除此外,还不容易确定指标的参考标准。

2.2.6多层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

2.3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在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原则的指导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设立是根据我国竞技体育既有公益性又强调经济性特质,结合社会评价自身特点而建立的,基于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广泛性及其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其指标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与科学性;2)统一性;3)可比性与可行性。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基本体系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是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来发展,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来生产或创造其公益性和福利性,但竞技体作为非物化的、服务性的生产行业,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体育事业被“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的《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竞技体育以其自身竞技表演提供特殊审美需求的服务特点,以失去往日单纯比赛的意味,成为赢利颇丰的娱乐项目,成为体育产业化的领头羊。竞技体育在这种“事业性”、“公益性”与“市场性”、“产业性”的双重特性并存的历史前提下,要求竞技体育:一要着眼我国社会目标的整体发展,二要立足于市场经济,即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

考虑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微观的财务评价、中观经济评价、宏观国家社会的角度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体系的建构如图1示:

3.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总体结构在总目标下,设立七个一级评价指标,及多个对应的二级指标(图2)。

3.2体系设立的方法在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论文以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来进行研究。

3.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分析 转贴于

3.3.1人的发展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评价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贯穿在社会评价中的一条根本原则是人本原则。从社会评价的角度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评价人的社会的最高准则,又是评价社会的人的最高准则。竞技体育中除体育的基本健身、健心的功能外,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性、公平性、规则性教育引导人们(尤其是学生)认识社会,熟悉社会法则。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高度制度化、组织化的、独立运作的世界体系的社会娱乐活动,是具有独立品质的为人们提供愉悦的特定行业,显然属于优化人的精神活动结构和功能的领域,是精神服务产品。无论是从产品的提供者还是产品的享用者的角度,竞技体育对人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3.2社会政治竞技体育业的出现对政治影响的利弊使社会政治成为评价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维度。

3.3.3社会文化把竞技体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列为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文化评价,也是作为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

3.3.4社会经济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与影响。

3.3.4.1市场化程度竞技体育从业人员(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在整个文化产业中构成率;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文化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竞技体育事业部分的经费自给率。

3.3.4.2发展水平增加值年增长率、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构成率、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增长率。

3.3.4.3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国民经济贡献率、国民经济支持率、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

3.3.4.4经济结构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产业结构来分析。

3.3.4.5科学技术竞技体育中的场地建设、训练器材、训练的科学手段等无不体现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3.3.5社会生活竞技体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领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生活指标主要分析生活水平、就业效果、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和医疗卫生几个部分:

3.3.5.1就业效果竞技体育某一项目在某地区的建立与发展是为该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是使社会剩余劳动力更多,其衡量指标有直接就业效果和间接就业效果及总体就业效果三个方面。

3.3.5.2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收入的增加与实际生活的变化的关系是成正比还是其他。

3.3.5.3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竞技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属社会福利事业,满足一部分人的竞技体育的需求。因此,从竞技体育的角度也可以了解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

3.3.5.4医疗卫生通过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及非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的关系能反映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情况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3.6社会环境竞技体育的大力发展与社会环境是否协调、是否相适应、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考察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城市发展两个指标来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3.7可持续性发展用下面几个指标来共同考察:

3.3.7.1经济从国家投入、社会投入及竞技体育产出的角度看,竞技体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是否使竞技体育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2环境从竞技体育对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保护、污染等环保角度来考察竞技体育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3社会竞技体育对贫困、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公正、福利等起着怎样正负影响程度,是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因素保证。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例6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14-0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影响运动员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在系统分析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模式的“温州模式”“清华模式”“丁俊晖模式”“举国体制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同时运用S(优势)W(劣势)O(机遇)T(挑战)模型对我国竞技体校的发展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提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策略,以此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应用指导。

一、竞技体校的SWOT分析

以表格为例,综合分析竞技体校的SWOT。

二、竞技体校SWOT因素的交叉分析

(一)竞技体校的SO分析

目前随着运动训练科学化和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在竞技体校教学任务中的位置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多年来,在举国体制方针的支持和指引下,竞技体校在作为直属体育院校教、科、训三结合的实验和探索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我国体育的发展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使体育改革不断地深入和发展。因此,我们在认识体育改革的时候,不能将其看得太单一,体育改革是社会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改革只有与外部经济、社会改革协调运转,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圆满成功,中国的体育事业也是取得了令人欢喜的成绩,这一切将会大大推进体育事业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大众体育的发展和普及。

由于竞技体校都是体育院校的附属学校,这就为竞技体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有利发展条件,其中包括运动员文化知识的学习、训练的环境、科研的服务等方面,这就使得竞技体校的发展以及竞技体校运动员的发展更加有利和可持续。总之,我国目前六所竞技体校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后,各自坚持自己的办学方针,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各自的发展等发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二)竞技体校的WT分析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加强运动员文化基础教育,以文化促训练,以提升训练中的科技含量。我们如果把文化教育落在了别人的后面,这不仅会对运动员自身有害,而且还将会使我国体育的发展停滞不前。而对于竞技体校而言,学训矛盾一直是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很多运动员由于训练的原因,其文化课水平仍然较低,这必然会造成运动员由于知识的匮乏而落后于同龄人,造成运动员发展的不平衡。这就需要竞技体校要合理调整运动员学习和训练时间的合理分配,同时,在运动员获得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给运动员更多接触其他知识领域的机会,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数、外等基础学科,应让运动员更加全面地发展。同时,在这几年的竞技体校发展中,管理体制虽然还在不断地完善,但相比现在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现状而言,仍然难以跟上变化和发展的步伐。

从2008年奥运会的成绩来看,一些弱势项目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突破,比如田径、足球等,在这些项目中往往投资的并不比优势项目少,但是获得的成绩往往与输出不成正比,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地去深思,继续努力去探索,争取在保持我国优势项目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我国弱势项目,以使得我国经济体育能够平衡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竞技体校发展模式的构建

根据上述对竞技体校的SWOT分析,当今竞技体校教学、训练、科研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体育现状的发展最为适合,是值得我们去继续发展和探索的。从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校的培养模式来看,以举国体制为指导方针,坚持“亦读亦训”的管理思想,对运动员从小培养,从而不断地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后备力量,以使得我国的竞技体育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在此,本文把这种竞技体校的发展模式称为“三维开放”模式。所谓的“三维开放”模式,三维是指教学、训练、科研三维一体,开放是指竞技体校可以根据目前我国的体育现状,灵活发展、创新,同时竞技体校的运动员也可以自由与各省市体委签约,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比赛,从而不会使竞赛体制相对的封闭起来,这样也会使得我国的竞赛体制更加完善。竞技体校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并实施从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服务,在举国体制方针的支持和引导下,使得竞技体校不断发展。

基于表1,从竞技体校发展的SWOT分析来看,其发展内部的主要矛盾是学训矛盾,外部的主要矛盾是现在体育发展的迅速和管理体制缺乏创新的矛盾。抓住内部和外部的主要矛盾之后,我们发展竞技体校“三维开放”模式对于解决这两个矛盾是有利而且是必须坚持的。其中,学训矛盾使我们认识到“亦读亦训”,不同于 “半读半训”,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半天读书,半天训练”,也不能理解为“一半读书,一半训练”,而应把“亦读亦训”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读”应遵循文化教育规律,“训练”应遵循运动训练规律。两者既不能代替,也不能兼并,但可以相互联系和补充。因此,贯彻“亦读亦训”的方针,就是要通过寻求两个规律的结合点,既能推动文化教育工作的发展,也能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外部矛盾,各竞技体校在保证“三维开放”模式的优越性之外,必须不断地广开路径,不断拓展,使竞技体校的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使得我国竞技体育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论

1.通过对竞技体校的SWOT分析,其S(优势)因素包括国家投资力度大,后备力量培养体制完善,竞赛体制健全,训练科学化等方面。

2.通过对竞技体校的SWOT分析,其W(劣势)因素包括学训矛盾突出,大部分运动员文化水平落后,学生培养方式过于单一等方面。

3.通过对竞技体校的SWOT分析,其O(机遇)因素包括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迅速,中国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对体育事业的强力支持,体育的普及与 大众体育发展迅速,举国体制作为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坚实基础等方面。

4.通过对竞技体校的SWOT分析,其T(挑战)因素包括经济投入渠道单一,管理制度缺乏创新,弱势项目的发展欠佳等方面。

5.通过对竞技体校的SWOT分析,根据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本文认为教育、科研、训练为一体的“三维开放”模式相对于目前我国的竞技体校的发展来说,是最为适合的。

【参考文献】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例7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6-0014-06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spillover effect of competitive sport strength in China

CHEN D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spatial econometric techniques, this study analysi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n competitive sport strength of China’s provinces. There were two stable regions of competitive sports strength, one was low-low region of sports strength with Xinjiang Province as the core area, and the other was high-low region of sports strength with Sichuan Province as the core area. Through the analysis with traditional regression model (OLS), spatial lag model (SLM) and spatial error model (SEM), we founded that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s provinces was obvious, and the phenomenon of spatial deprivation was presented;Four factors with “the region’s GDP”, “the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coaches”and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athletes” had strong explanation on the competitive sports strength of China’s provinces. Considering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the marginal effect of the two factors of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athletes” and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coaches” had declined.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competitive sport strength;strength;spatial agglomeration;spillover effect;China

竞技体育实力是一种由不同比赛成绩组成的空间数据。地理学第一定律认为,任何事物与其周围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代表竞技体育实力的空间数据也不例外;不同地理空间上竞技体育实力之间存在相互关联,这种特性导致竞技体育实力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即区域竞技体育实力的变动对其周边区域竞技体育实力产生外部性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竞技体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国内关于中国区域竞技体育实力的研究也日益增多[1-5],然而从空间相互影响方面探讨中国竞技体育实力的研究不多。从现有文献来看,仅有少量文章将中国区域竞技体育实力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的依赖性作为关键变量去考察。吴孟泉[6]以中国各省域在1984―2000年所获奥运会奖牌为统计数据,发现在20多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进程中,空间依赖性呈现出减弱-增强-减弱的波动性变化,东部沿海地区体育事业出现集聚效应,西北部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缓慢。陈颇[7]以第7―11届全运会奖牌总数为分析样本,得出近20年来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自相关作用日渐增强,各区域内的空间依赖关系进一步明确。魏德样[8]以1959―2013年全运会奖牌得分为统计数据,发现中国省域竞技体育实力正的空间依赖性呈现出“高-高”、“低-低”的集聚分布特点,其中“低-低”集聚特征更加突出。

上述研究显示在中国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背后,中国不同区域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地区间的相互依赖对竞技体育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但深入分析发现,这些研究有两个方面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一是确定空间依赖性的方向与强弱后,如何定量测量出竞技体育空间溢出效应;二是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后影响中国竞技体育实力的因素有哪些,以及这些因素的边际效应有何变化。因此,本研究以除台湾外中国33个省级行政单位为地理区域单元,运用空间计量技术分析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实力的空间依赖性及空间溢出效应的变化,旨在强调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周边竞技体育实力状况对区域自身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协调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缩小区域竞技体育实力差距和加强区域竞技体育合作提供理论支撑。

OLS模型中,残差的Moran’s I值为?0.285,表明残差存在空间集聚现象,说明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OLS模型,将空间因素归并到误差项中,通过残差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中国区域间的竞技体育实力。SLM模型与OLS模型相比,LR值为4.266,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SLM模型与OLS模型存在差别。空间滞后变量系数ρ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空间溢出弹性系数达?0.266,表明相邻区域竞技体育实力变动1%,空间溢出效应能使本区域竞技体育实力反方向变动0.266%。两种模型相比结果显示:解释变量显著性基本不变,不过SLM模型中运动员和教练员发展人数的边际效应分别下降超过0.05%和0.2%,说明在OLS模型中,运动员和教练员发展人数这两个变量的边际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现象,因此利用空间计量技术将空间溢出效应剔除后的系数值才是这两个因素对竞技体育实力无偏的边际影响值。可见,SEM模型优于OLS模型,且λ为?0.934,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参数λ是衡量相邻区域的被解释变量对本区域同类变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因此本研究中λ的估计结果表示周边相邻区域的加权竞技体育实力上升1%,本区域的竞技体育实力将下降0.934%。

SLM模型和SEM模型均显示中国区域间的竞技体育实力整体表现为负空间外溢,呈现出“空间剥夺”现象,即本区域竞技体育实力的增长会导致其周边区域竞技体育实力的弱化,或周边区域竞技实力的增长会导致本区域竞技实力的弱化。说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历程中,区域之间并未形成良性互动循环,竞技体育实力高增长的省市(自治区)没有带动周围区域竞技体育实力增长,反而剥夺了周边区域的发展机遇。其原因可能是中国为实现奥运战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植和培育部分省市优势项目,使得强者更强,但却减缓甚至阻止其他周边省市在这些项目上的发展,从而导致其竞技体育实力整体上的下降。另外也可能与各省市(自治区)自身对竞技体育的经费投入、运动员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倾斜而导致竞技体育人才、技术服务等因素流动有关。因此,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在制定各自的竞技体育目标和选择发展路径时,应在依靠竞技体育强实力区域的基础上,尽量弱化其对周边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负面影响,正确认识强实力与弱实力区域竞技体育发展不同步的事实,了解由竞技体育实力差距所引起的竞技体育要素的流动,通过制度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变空间关系,用政策来引导中国竞技体育区域间共同快速发展。

3 结论

1)地理空间依赖性及空间溢出效应是分析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因素。全局和局部空间依赖性分析结果均显示出,中国区域间竞技体育实力都存在空间依赖性,同时展现出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溢出效应加强。

2)中国已形成两大稳定的竞技体育实力区域,即以新疆自治区为核心区域的竞技体育实力“低低集聚区”和以四川为核心区域的竞技体育实力“高低集聚区”。另外由于主办省效应,使得主办省与相邻周边区域的竞技体育实力差距进一步加大。

3)空间模型显示:地区GDP、居民消费水平、运动员发展人数和教练员发展人数4个因素是中国区域间竞技体育实力主要影响因素,且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其中以教练员发展人数的边际效应最大。空间模型也显示出中国区域间的竞技体育实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呈现出“空间剥夺”现象。

为了更加深入理解中国区域竞技体育实力发展,必须强调空间因素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深化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实力研究,也可为协调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丰富的政策启示。空间思维和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在竞技体育领域中的运用,不仅为竞技体育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其他体育领域如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和体育旅游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揭示了各影响因素对竞技体育实力作用的方向和大小,鉴于指标选取本身的局限性,还有待更为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卫. 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1.

[2] 罗智. 我国全运会竞技集团实力差异及时空变化轨迹[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4):69-72.

[3] 李真. 中国竞技体育实力的地区格局分布与对比分析――对十运会排行榜的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137-1139.

[4] 刘志杰. 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区域性差异梯度分析与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5] 沈丽娟,熊焰,崔志翔. 第12届全运会主要省市竞技实力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13(8):46-48.

[6] 吴孟泉,赵玉. 中国奥运奖牌空间分布区域性差异的Moran’s I指数分析研[J]. 中国体育科技,2012,48(5):3-9.

[7] 陈颇.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研究[J]. 体育科学,2013,33(10):71-77.

[8] 魏德样,魏胜敏,雷雯. 建国以来省域竞技体育实力的空间集聚演变――基于ESDA方法分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5):77-81.

[9] LUC A. Spatial economics:methods and models [M].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isher,1988.

[10] GETIS A,ORD J K.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J]. Geographical Analysis,1992(24):189-206.

[11] 孙庆刚,郭菊娥,师博. 中国省域间能源强度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1):137-143.

[12] 张洪波. 省域创新的影响因素与知识溢出效应的空间统计研究[D]. 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11.

[13] 王国凡,薛二剑,唐雪峰. 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奖牌数预测研究――以北京奥运会为例[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35(1):86-90.

[14] BERNARD A B,BUSSE M R. Who wins the Olympic Games:economic resources and medal total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4,86(1):413-417.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例8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投入产出分析;效益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reserve talents cultivation;input output analysis;benefit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318-02

0引言

当今世界,竞技体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和窗口,集中反映出人类社会文明和向上、健康的生活追求。从1894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到今天,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类生活观念的变化,竟技体育己经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志,而竟技体育则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世界竟技体育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竟技运动水平会更加接近,国家和政府也会更加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常重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竞技体育人才大量涌现,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竞技体育是一个国家体育的核心竞争力,当代体育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体育人才的竞争。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作为国家竞技体育人才队伍的基础,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根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国家竞技体育的长期稳定。所以,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扎扎实实地搞好后备人才的培养。

1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投入产出分析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经济学家沃西里·列昂惕夫(W. Leontief)提出来的,是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经济系统各要素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能深入了解部门间和产品间的各种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主要的比例关系,揭示国民经济各种活动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联系。为了探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效益如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等,以两届全国运动会周期财政拨款为投入,以少年组获前8名运动员人数为产出进行对比研究。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例9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610-04

人口是指在特定时空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所谓人口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年龄、性别、阶级、婚姻、就业及教育程度等社会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和关系状况[1]。毋庸置疑,人口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或制约作用,社会各领域均不可能完全孤立,彼此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或相互制约,其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目前,在举国体制大环境下,竞技体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业已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发展状况与社会各领域保持着紧密联系,当然社会人口结构与竞技体育的相互关系也不可忽略。据研究现状分析,通过查阅CNKI学术期刊、维普数据、万方学位论文及人大复印资料1979-2007年相关体育科研论文,发现人口结构与竞技体育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选择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是完全必要的,不仅完善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为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了人口学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我国六大区域十运会成绩为因变量,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年鉴》中获取19项人口学指标作为自变量。同时,为保证所选指标的可靠性,对19项指标进行结构效度检验,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包SPSS13.0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所筛选的6个公共因子与本文的理论假设相吻合,KMO值为0.879,累积方差贡献率近100%,各指标具有较高因子载荷(>0.831),说明所选指标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自然环境、群众体育及竞技体育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完成本课题提供资料保障。

1.2.2数理统计法分别社会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5.0和EXCEL2003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完成数据的数理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社会人口结构的相关研究为明确各社会人口结构指标与竞技体育的量化关系,运用社会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人口结构指标与十运会成绩进行相关分析。

2.1.1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职业结构区域竞技体育与一产业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631,不存在显著性关系(P>0.05);与二产业人口、三产业人口、国有单位人口、私营单位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0.855、0.985、0.899,存在显著性关系(P

据产业部门的分布,职业结构可分为三种产业结构。第一为农业,第二为工业,第三为各种服务业。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1940年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构成会逐渐由第一产业占优而逐级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优的方向发展[1-3]。简言之,竞技体育作为上层建筑事业之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所引起的人口产业结构差异性,也必然与竞技体育存在一定联系。

2.1.1.1区域竞技体育与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以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所占比重最高,其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口所占比重最小[3]。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比较劳动生产率(即某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除以该产业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差距较大,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最低,从业人口比重又最高,导致社会整体生产效率低下,人口产业结构处于低层次水平。故该人口产业结构难以保证经济增长的适当速度,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据资料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人口产业结构中从事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较高。竞技体育作为上层建筑事业,需以经济基础为支撑,如无经济实力作后盾,竞技体育寸步难行,故认为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是制约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2.1.1.2区域竞技体育与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的第一产业人口比重明显降低,而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逐渐上升[3]。与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比,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具优势。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向资金密集型过渡,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工业劳动生产率最高,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开始缩小。农业现代化初露倪端,工业发展最快,传统消费结构向现代消费结构转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效益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取得显著成绩,尤其是建筑业和制造业,使我国各项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如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体育运动场馆的改、新建,全民健身路径的普及,运动训练装备和科研仪器的完善,运动产品制造业的增多等,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竞技体育提高的重要保障,体育运动产品制造业不仅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也具有积极影响,故认为进入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时期的国家或地区将是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大好时机。

2.1.1.3区域竞技体育与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是第三产业人口比重最高,其次为二产业,一产业人员比重最小[3]。产业结构以技术、知识密集型并重,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均很高,消费结构进入较高层次,实现了集约型生产方式,是最有利于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发达程度的重要体现,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结构状况,其发展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人们生活质量越高,消费结构更合理,体育消费的概率就越大。旅游、餐饮、住宿、休闲等业务越发达,竞技体育的后勤保障也更可靠,故认为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对竞技体育将产生积极作用。

2.1.1.4区域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与国有单位人口、私营单位人口由表1可知,区域竞技体育与国有单位职工的相关性比私营单位职工更明显。主要原因:首先,与私营单位职工相比,国有单位职工工资收入更稳定,福利待遇更优越,从事体育锻炼或消费的可能性更大。其次,国有单位职工的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较有固定,而多数私营单位职工的作息时间却没有规律性,必然造成不同性质单位的职工在可自由支配时间上的差异性,从而直接影响职工的体育参与度。再次,不同性质单位的企业文化也存在明显差异,其对职工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也不同。最后,文化素质也是制约各单位职工体育参与情况的重要因素。职工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群众体育又作为竞技体育的基础,故职工体育是影响群众体育的重要因素,也会对竞技体育产生一定影响。

2.1.2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城乡结构区域竞技体育与非农业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939,存在非常显著性关系(P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性差异较大,“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市化水平差异显著。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4]。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对居民消费结构产生较大影响。据资料显示,中国城市社会体育人口总量总体百分比在19.09%~21.17%之间,中国农村社会体育人口总量总体百分比在7.09%~9.93%之间,两者的差距在11.78%~12.00%之间。因农业人口基数大,导致体育人口数量偏少。不同职业中,工人体育人口比例最高25.4%,服务、管理人员次之,再次是科教人员,最少是农民,占农业人口的7.13%,说明非农业人口是影响体育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农村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这与农村收入状况和文化程度对等,城乡体育人口作为衡量竞技体育发展状况的参考标准,深受农业人口规模制约。因此,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快实施“农村城市化、城市社区化"战略规划,逐步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迅速提高农业人口中体育人口比例,促进竞技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2.1.3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文化结构区域竞技体育与文盲或半文盲、小学文化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9、0710,不存在显著性关系(P>0.05)。和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3、0.895、0.931,具有显著性关系(P

2.1.3.1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当代世界竞技体育实际上是国与国间的科技大战,科学技术进步必然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已被国际社会所认同。当然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又须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是育人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渠道。在党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国家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教育事业相应得到较大发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支撑。

2.1.3.2群众体育与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对发展群众体育起着基础作用,是提高民族身体素质的基础工程,文化教育可提高人们对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念,掌握基本的健身知识和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从而进一步壮大群众体育事业,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2.1.3.3体育人口与文化教育体育人口是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的重要评判标准,也是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间接反映。文化教育是影响体育人口的重要因素,随着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受体育教育的人数也在增加,通过体育教育促进身体、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已被普遍认同。根资料显示,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中体育人口所占比例存在差异,研究生学历体育人口占36.6%,大学学历体育人口占40.0%,高中学历体育人口占32.6%;初中学历体育人口占27.7%,小学学历体育人口占19.4%,文化教育与体育认知度、参与度成正比,同时研究发现区域竞技体育与高文化教育程度人群存在显著正相关。故认为社会人口文化教育程度越高,人们体育认知度和参与度就越高,对竞技体育具有积极影响。

2.1.4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年龄结构区域竞技体育与0~14岁、15~64岁、64岁以上人口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

2.1.4.1区域竞技体育与年轻型人口人口年轻化是指年轻人口比重大于其他年龄人口,即0-14岁人口比例较大[5-6]。年轻型社会具有人口增长潜力,人口数量会随年轻人口年龄增长而增加,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中的重要环节,多数竞技体育项目,早期运动员选材主要集中于0~14岁人口群体,年轻人口比重越大,竞技体育后备人力资源越充足。但随着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人民生活质量逐渐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也进入转型阶段。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趋于老龄化,老龄化社会将面临社会劳动力资源供应问题,年轻人数量和比重较小,人口增长潜力下降,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这种转变将对运动员早期选材提出了严峻挑战。故重视0~14岁人口群体的身体发育状况,确保中小学基础体育教学课程质量,以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旨为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2.1.4.2区域竞技体育与成年型人口成年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成年人口比重较大,少年儿童和老年比重适度,人口增长速度趋于静止[5-6]。处于这一年龄结构的国家或地区表现出经济负担较轻,是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成年型社会的年龄中位数在20~30岁之间,该人群担负着发展国家经济和为国争光的使命,因此其身体健康状况就非常值得关注,而目前这一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据资料表明,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为老年型,体育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为年轻型,不同年龄段人群分布呈中间低、两头高状况,中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现状令人担忧。举国体制大环境下,竞技体育作为国家关注的焦点,如没有群众体育作支撑,那竞技体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故大力发展成年型社会群众体育事业,关注其身体健康,对提高社会生产率、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产生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

2.1.4.3区域竞技体育与老年型人口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5-6]。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随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下降及预期寿命的延长,人口平均年龄和年龄中位数会随之增加,整个人口会逐渐趋于老龄化。人口老年化意味着社会抚养比上升,社会投资减少,劳动资源相对减少,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消费结构改变,社会经济是各行业综合作用的结果,老年化问题必然对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产生影响,而经济作为竞技体育的物质基础,必然影响到竞技体育,因此人口老龄化对竞技体育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福利制度也提出挑战,随着老龄人口增长,养老金、退休金和医疗保险等费用急剧增加,导致政府对医疗保险、卫生设施、老龄养老金、退休金等的投资增加,相应减少其他部门的投入。举国体制大环境下,竞技体育主要还是依托于国家投入,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力度是决定其发展状况的关键因素,因此老龄化问题必会分散国家对其他部门的注意力,从而影响到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2.1.4.4“健康老龄化"与老龄化社会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大批独生子女家庭和老年空巢家庭的出现,使得家庭和亲属网络对老年人的照料资源减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以前的大家庭逐渐分化,出生率降低导致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政府财政又不可能承担更多责任,故经济压力将成为老年人口面临的严重问题。随着年龄不断增加,老年人口中性别比逐渐失衡,晚年独居可能性增加,这无疑给老年人生理、心理带来一定影响,如免疫力下降、老年病增多、情绪消极等。解决老年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老龄化"也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都将产生积极作用,研究表明,长期参与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的免疫力、平衡能力及自控能力等具有积极作用[7-10]。老年体育是群众体育的重要内容,关注其体育锻炼状况,增强终身体育意识,积极开展老年体育活动,对人口老龄化所引发的社会问题都有正向作用。

2.1.5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发展、分布结构区域竞技体育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458、-0.170、-0.481,不具有显著性关系(P>0.05),与总人口相关系数为0.810,存在显著性关系(P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分别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教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环境、科学技术、医疗保障条件和人口增长速度,其对竞技体育发展又会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就西部而言,华北、东北属竞技体育较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分别为9.78‰、8.35‰,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82‰、2.71‰;西南、西北属竞技体育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却达15.46‰、15.43‰,自然增长率分别为8.39‰、945‰,故认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越低,竞技体育越发达,反之越薄弱。

人口所处的自然环境状况决定了人口分布的基本轮廓,包括气候、地形、海拔等,其影响着人类各项天生身体素质和生存难易程度。具备特殊气候环境、地理位置或海拔高度,对培养优秀运动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社会人口结构的多元统计分析为更清楚把握社会人口结构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使区域竞技体育处于可控状态,以便于查找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社会人口结构发展变迁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促进竞技体育与人口结构可持续协调发展,本文对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结构进行多元统计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所选19个自变量彼此间均存在明显相关性,如果直接与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很可能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本文借助软件SPSS13.0采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判别并消除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确定人口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第一产业人口、私营单位人口和大专以上文化人口5个指标为自变量,十运会成绩为因变量,借助软件EViews5.0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估计(表6)。从表6看出,回归模型估计效果较好,模型解释能力较高,判定系数(R-squared)和调整判定系数(Adj. R-squared)分别为0.99、0.98,各回归系数(Coefficient)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rob.<<0.01)。从该模型能更明确看出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结构的量化关系,故认为此多元回归模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3结论与建议

1) 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是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大好“机遇”,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对竞技体育的影响最为突出。竞技体育与非农业人口成正向关系,与农业人口成反向关系,与高文化程度人群存在显著性关系。年轻型人口社会可为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成年型人口社会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而老年型人口社会可能制约竞技体育的发展。社会人口发展结构与竞技体育呈负相关,社会人口分布结构也可通过一些方式影响竞技体育。

2) 竞技体育发展的非协调性仍是制约体育事业的主要因素,区域人口结构差异较大,以华东、中南与西南、西北最为突出。因此主要任务就是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人口结构,实现二者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人口作为社会组成的基本单元,是社会实践的开拓者,如果没有人的发展,那竞技体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人口结构与竞技体育的相互关系,不能单纯以机械的因果思维去理解,而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取决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的综合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容清.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人口[M].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12:177-225.

[2] 蒋志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2.

[3] 洪英芳.世界人口经济概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4] 仇军.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67-131.

[5] 胡鞍钢.人口与发展-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的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6] 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183-298.

[7] 夏崇德,何志金,陈颇,等.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竞技体育的相关分析[J].体育科学,2006,26(2):22-28.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例10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前景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从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出发,广泛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专著和研究成果,并利用网络提供的便利条件登录中国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查阅与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竞技体育发展、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前景等有关的优秀论文和有关的学术期刊刊载论文几十余篇。

1.2.2逻辑分析法

首先说明我国竞技体育制度‘举国体制’产生的依据和原因;其次通过我国‘举国体制’产生的依据和原因,研究分析我国体育制度的组成部分,来认识到我国体育制度还处在很不合理的状态,特别是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方面相对落后,需要我们来积极的去研究与转制,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再次列举我国竞技体育转型的方法与方向,最后得出结论与建议。

2.研究与分析

2.1竞技体育成果丰硕

新中国60余年来国家积极发展竞技体育,从来都不单纯是应付赛场竞争,而是与洗刷历史屈辱、展示国家形象、振奋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寻求国际认同、提升国际地位等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全面实施“举国体制”,完成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就成为竞技体育的重要任务。

2.1.1我国国民体质呈下滑态势

2000、2005年我国相继对3―69岁的国民进行了两次全国性的大规模体质监测。监测的结果表明在我国政府的重视下,国民体质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提升。2000年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学生形态发育水平提高,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较20世界90年代呈增长趋势,但是也显示出儿童青少年体能素质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肌力、耐力和柔韧性下降幅度较大[2]。国家体育总局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2005年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10075,比2000年提高了075%”;“国民身体形态综合指数为9914,比2000年降低了085%;国民身体机能综合指数为9035,比2000年降低了965%”。这表明2005年的国民体质总体水平在2000年的基础上又略有提高。

2.2.1竞技体育文化

现代奥运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已经不仅局限于体育领域。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所获得的51 块金牌是中国竞技体育所能达到的高峰,但是中国从北京奥运会收获的不应该仅仅是这些金牌或者经济收入,也不应该仅仅作为一场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盛会。我们应该看到竞技体育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竞技体育的文化,就是关于竞技体育的文化特征以及如何培养其文化特征的研究。在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竞技体育文化可以说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体育大国,但是这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而在制度文化层面,由于现有体育管理机制还有着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经济背景的变化,新的体育管理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2.2竞技体育发展过程和结果异化分析

长期以来,为了配合国家的强国战略,满足社会大众的情感需求,我国竞技体育选择了一种“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金牌、奖牌、名次等物化结果成为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价值导向。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主体以及彰显竞技体育本质属性的“人”消失了,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竞技体育发展的逐步异化。这种异化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本质的异化。从本质上讲,竞技体育是人类追求不断超越、公平竞争、团结合作,彰显人性自由、关注人的主体尊严、实现人生价值理想、追求全面发展以及健康人生价值观的时间活动。

2.2.3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退役办法

我们知道竞技体育运动是青年人的代表运动,科学研究与运动实践的结果表明:不同的项目的优秀选手分别可在1 4 ~ 2 2 岁之间达到个人的竞技高峰,延续4 ~ 8 年后,其竞技水平逐年下降,运动员陆续停止训练和比赛,继而面临退役从业或就学的抉择。在这方面虽然国家目前对这些运动员给予了一定的政策,但是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这些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其实完全可以利用他们的运动优势,国家专门组织一个部门管理全民健身运动,对于愿意在部门工作的优秀运动员国家直接给予其部门职位,把这些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都利用起来,来带动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对于愿意自主创业的优秀退役运动员国家给予政策鼓励,邀请他们成立大型俱乐部带动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运动中来,这样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人积极性也提高了,参与的人也多了,技术水平也提高了,健身的方法也科学了。

3.结论

通过以上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构成、竞技体育在观念、制度、文化、发展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与我国历史相联系,是我们洗刷屈辱的一个重要使命项目,同时也是我国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国家应该给予大力的扶持发展,目前竞技体育已经初有成就,从国情和大局出发,国家应该对我国体育制度作一定的调整和落实。从我国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以及体育产业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竞技体育经过国家多年的努力发展已经略有成就;而社会体育方面,从我国国民体质状况来看可以说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还有待于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加强宣传力度;在体育产业这块发展也是较落后的,这个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水平和社会体育发展程度有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