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改善能源污染的途径模板(10篇)

时间:2023-12-18 11:34:17

改善能源污染的途径

改善能源污染的途径例1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178-01

近20年来,中国家具业高速发展,出现大量规模化产业集群,并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得到不断提高。但在我国家具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家具制造环节中的污染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家具生产过程会产生很多对人和环境有害的物质和现象,这些污染物和污染现象对于劳动者、生产环境,乃至外界的人居自然环境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出现危害人的健康,甚至于生命的恶劣后果。

1 木制家具生产企业污染控制方法

1.1 粉尘污染的控制方法

家具生产企业控制粉尘污染,要根据生产现状以及粉尘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对于现有设备和厂房采取除尘改造,通过增加单机集尘装置以提高对灰尘的控制效果;对于新建厂房或新购设备,可以选择中央气力除尘设备,提高除尘效果、避免重复投资;对清洁程度要求高或各区域划分明显的环境,可以设置气帘将粉尘与洁净区域分离的方法进行处理。

(1)较大颗粒粉尘。对于较大颗粒粉尘采用现场及时收集的方法进行除尘处理,使用较多的设备是旋风除尘器,其原理是利用气体在旋转运动中产生的离心力清除气体中的较大颗粒粉尘。

(2)较小颗粒粉尘。对于较小颗粒粉尘一般使用气力集尘设备进行收集,然后通过过滤、电力、洗涤或音波等形式将粉尘从含尘空气中分离出来,其中又以使用过滤材料过滤的方式为主,目前比较先进的过滤材料表面含有四氟涂层,不易粘附,自净能力高,配上反吹装置,过滤寿命长。

1.2 有害气体污染的控制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及来源的气体污染,应该采取合理、适当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和控制。

(1)涂料、胶粘剂中溶剂的挥发。在选择涂料时要选用新型低毒的溶剂型涂料,还可以适当地进行涂料的粉末化、水性化和无溶剂化,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在选择胶粘剂时,也应该遵循低毒的原则,采用甲醛含量低的胶粘剂,尽量避免溶剂挥发导致气体污染。

(2)使用喷枪涂饰产生的雾状涂料污染。通过加工技术和工艺的改进与革新加以避免,如:进行喷涂设备的密闭化、管道化和机械化;逐步实行机械手喷涂、自动喷涂等;将喷涂工区、干燥工区密封;还可利用通风处理等方法进行作业环境空气的稀释,但对于处于居民区附近的木制家具企业必须考虑有害气体的回收。

(3)不合格的原辅材料引起的气体污染。木制家具的一个重要气体污染源就是不合格的原辅材料,特别是主材—— 人造板,因为人造板制备过程中大量使用譬如脲醛树脂等的胶粘剂,导致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在家具生产中,一定要严格控制购入的原辅材料质量,避免因为原辅材料不合格而造成的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污染问题。

(4)不良设计与工艺引起的气体污染。通过改进设计与工艺的途径能减少有害气体对生产和使用环境的影响。如:家具产品设计时,遵循“绿色设计”原则,通过贴附饰面材料、封边等设计方法将有气体挥发的零部件封闭起来,或利用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甲醛的捕捉功能涂饰甲醛捕捉层进行防治,在家具表面装饰基材或饰面材料上涂甲醛捕捉剂。

(5)操作者的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一种有效防止气体污染对人侵害的方法,主要包括皮肤防护和呼吸防护。皮肤防护是通过在皮肤上涂抹防护用品、穿防护服、带防护手套等形式进行个人防护;呼吸防护是通过佩戴各种防护用品来防止有害气体(包括粉尘)侵害人体呼吸道的形式进行个人防护。

1.3 工业废水污染的控制方法

由于木制家具生产中产生的工业废水主要来自涂装车间喷涂涂料时的水帘处理、清洗等工序所产生的有害气体水溶液,且量较少,可以针对特定的溶剂水溶污染进行控制和治理。

(1)减少溶剂型涂料的使用,用水性涂料等低毒无毒涂料进行替代。目前使用量较大的家具涂料有聚氨酯(PU)和不饱和聚酯(PE),特别是聚氨酯(PU)含有大量具有毒性的有机溶剂,会产生有毒的工业废水。使用低毒的水溶性涂料是一个有效降低废水排放的方法。

(2)提高家具涂料使用的利用率。通过引进高效涂料喷涂设备,或改进喷涂工艺等方法,提高涂料的利用率,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减少了生产环节中工业废水的排放量。

(3)对工业废水进行合理的处理。如钢木家具的金属部件电镀后排放出的污水中含有多种有害成分,产生明显的电镀废水污染,针对这类污水可以采用化学还原法、电解法、铁氧体法的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1.4 噪音污染的控制方法

对木制家具生产中的噪音污染进行防治,可以从噪音对环境和人影响的几个阶段上进行控制,分别是:降低噪音源、控制噪音传播途径和改善噪音接受者的保护措施。

(1)降低噪音源。找出主要噪音源,进行低噪音结构设计,改善设备结构、提高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在满足机械技术性能、经济指标的前提下改善声源结构,进行低噪音结构设计,从而降低、消除噪音污染。

(2)控制噪音传播途径。利用阻断和屏蔽方式控制噪音传播途径,使噪音在传播中衰减,达到减少和控制噪音的目的。通过增加人与噪音声源的距离,采用吸声、消声或隔声措施来控制噪音的直接传播。如在车间内墙壁或天花板上安置吸声材料;采用隔声罩将声源密封在罩内;采用隔声隔振措施以减少固体声的传播等。

(3)改善噪音接受者的保护措施。当对声源或其传播途径无法控制,或虽采用上述方法,但仍达不到减噪要求时,可直接对接受者(即生产线上的操作者)采取防护措施,如在耳内塞防声棉,或配戴耳塞、耳套,帽盔等防噪用品。此外,在一些特殊场合,可利用声源波干涉原理(即电子消声器)降噪。

2 结语

在家具生产企业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污染现象,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家具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羁绊。家具产业要获得社会的承认和政策的扶持,要成为持续健康发展的行业,必须要有效地预防和治理生产环境污染的现象,必须要符合高效减排的工业发展趋势。针对具体木制家具生产企业而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控制生产线中的粉尘、有害气体、噪音和污水等污染现象,减弱或消除污染源,回收利用污染物。

只有通过科学综合手段的运用,才能构建一个绿色、低害的木制家具生产环境,减少污染源对生产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环境质量,有效提升家具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准,彻底改变外界对于家具行业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的认识。

改善能源污染的途径例2

0 引言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越来越频繁,航运业也随之不断的发展,船舶活动对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船舶活动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一些民营个体船舶,船舶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和增加效益,在船舶防污染方面的投入往往不足,致使船舶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海洋环境。

1 海洋环境污染的危害

海洋环境的污染物大体可分为三类:1)生活污染物;2)油类污染物;3)物理污染因子(辐射、噪声等)。船舶生活污染物排人海中之后,会逐渐被海洋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消耗掉海水中的氧。当海水中溶解的氧不足时,船舶生活污染物就会发生无氧分解,即发生腐烂,致使海水发臭,对海洋生物的生存产生一定的危害。例如,船舶生活污水排放入海后,由于船舶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磷酸盐和硝酸盐,容易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致使海水中的澡类大量繁殖。在这些藻类死亡后,枝叶氧化腐烂,消耗海水中大量的氧,致使高级海洋生物无法生存,海水变黑腐臭。另外,1ml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中往往含有几百万个细菌,其中大部分是病原体或是诱发因子,可能会造成一些疾病的传播,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

船舶活动往往会因船舶操作不当或船舶事故而造成海洋油污染事件的发生,当船舶油类污染物入海后,往往会在海面上形成一层油膜,油膜存在不仅降低了阳光向海水的辐射,削弱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致使地球上氧气量下降,同时还阻挡了空气中氧向海水中的扩散,破坏了海洋食物链,最终导致生态的失调。因此,海洋污染不仅直接危害着沿海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而且还会破坏海滨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2 船舶对海洋环境污染途径

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主要是通过事故性和操作性等因素将污染物带入大气或海洋而造成污染。船舶对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有:

1)船舶压载水、洗舱水、生活污水、含油舱底水的排放。

2)船舶垃圾和包装有害物质的倾倒。

3)船舶发生事故造成溢油入海。

4)船舶有毒液体的排放。

5)船舶废气的排放。

3 减少船舶对海洋污染的措施

3.1 加强船舶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和完善海洋环境法律体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人类在海上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活动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海洋环境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所以应根据现代海洋污染的表现形式和国际相关海洋防污染条约的规定,在我国现有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订,不断完善我国船舶污染防治立法,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全面强化海洋环境管理,提高人们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

3.2 通过船员培训教育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船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对船舶污染事故的调查发现,船员的安全意识、防污意识和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致使违反操作规程的现象比较严重,是造成船舶海洋污染事故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提高船员的安全意识和防污染意识是减少船舶海洋污染事故的有效途径。通过船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船员对防污染设备的操作技能以及对国内和国外相关防污染公约和法规的认识,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的强化,使船员充分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增强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另外,公司应该制定相应的考核和激励制度,是船员能够自觉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安全管理技能,自觉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从而保证船舶的安全航行,保护海洋环境。

3.3 加强船舶安全检查,完善船舶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机制

作为船舶污染防治监管的主管机关,海事主管部门应具备配套的、有效的海洋环境污染监督管理机制。在船舶安全检查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检查船舶防污染设备的配备是否符合标准,还要对船舶防污染设备的性能和结构以及使用情况作详细的检查和记录。除了对防污染设备做严格的检查之外,还要对船员严格检查,一方面严格考察船员对船舶防污染设备操作程序的认识以及操作的熟练程度,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操作程序或不规范的操作,要及时纠正并要求整改。另一方面还要考察船员对一些国际防污染公约以及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 使船员能够真正具备防污染知识,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以及船舶防污染设备的操作管理技能。此外,海事主管部门还应配备必要的装备和仪器,加强危险品货物运输船舶的现场监督以及船舶防污染设备的专项检查,对于一些违章操作以及违法排放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船舶,应加大惩治力度,要求及时整改并承担相应责任,增强船方的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

3.4 建立完善的海洋污染监控系统,提高处理海洋污染事故的能力

为了能够及时发现船舶污染海洋事故,分析和判断船舶污染事故发生的规模、地点,扩散趋势等,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将船舶污染损害降到最低,在国家沿海海域建立先进的网络化监视系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一些船舶将海洋污染物直接排放入海的违章操作,还应建立陆-海-空立体化的监管体系,利用巡逻艇、直升机、卫星等设备加大海洋监控力度,对于一些故意违章操作引起海洋环境污染的船舶和个人,应加大惩处力度,并限时整改,使船员能够真正吸取教训,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减少人为故意违章操作而引起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在做好海洋环境污染监控的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做好海洋船舶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以及应急反应体系,一旦海上发生船舶污染事故,能够整合较多的应急资源,建立强大的污染事故处理力量,并且能够自上而下有条不紊、积极有效应对和处理污染事故,使污染的损失能够降到最低。

4 结束语

海洋占据了地球将近四分之三的面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海洋庞大的资源,但是随着海洋环境不断的被污染,海洋资源也正遭到巨大的破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人们已经深深的认识到了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各个国家尤其是一些沿海发达国家不断采取措施甚至是通过立法来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保护海洋环境是每个人共同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真正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从而主动承担起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尤其是作为船员,应该深深的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和活动都直接影响着海洋环境,不断提高自己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自己对船舶防污设备的操作技能,不断改进自己对船舶设备尤其是船舶防污染设备的管理方法,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最大程度的减少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从而使船舶航行更安全,海洋环境更清洁。

改善能源污染的途径例3

1氮循环概述 1.1氮循环概念 氮循环就是指氮气、无机氮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相互转化过程的总称[1-2],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以及有机氮化合物的合成等[3]。氮循环是可以循环往复、保持动态平衡的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但是由于人们不正当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氮饱和”现象,破坏了氮循环平衡,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农业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中形成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有2个:一是由于施肥导致的氮素超标;二是除正常的氮输出外,由于自然条件(如降雨量、土壤性质)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破坏了氮循环的平衡。因此,研究氮循环中形成面源污染的原因,对治理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2氮循环过程 分子态、无机结合氮和有机结合氮这3种形式是自然界中氮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自然界中的氮元素,一方面通过各种固氮作用使氮素进入物质循环,另一方面通过反硝化作用、淋溶沉积等作用使氮素重返大气,从而使氮循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其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2农业生态系统氮循环氮循环不仅是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最重要最活跃的过程。为总结氮素循坏过程氮损失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李志博等[4]对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进了大量研究,发现我国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35%。朱兆良等[5-7]提出我国旱地的氮肥损失很大,平均在45%左右。 氮素是植物营养三要素中最为重要的。Keeneyetal[8-9]研究表明,农作物主要吸收利用硝态氮和铵态氮,不同作物吸收的情况不同,若有机态、无机态及分子态氮素物质相互转化不能达到平衡,作物就会因缺氮抑制其生长。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氮素这一养分的循环与平衡过程是影响农业生产水平的主要因素。我国各地的土壤性质各不相同,对于贫瘠、肥力低的土壤,无法提供足够的氮素使得作物更好地生长,必须人为地施用肥料以补充作物所需的氮素。但是不合理的施用氮肥,会导致氮肥的损失增加、利用率降低。这也是农业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中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不仅会使参与再循环的氮素数量逐渐减少,而且还会对环境产生潜在的影响。据估计,我国农业中化肥氮的总损失可达到45%[5]。氮肥的损失不仅降低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氮循环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土壤肥力的最活跃因素之一。农业生产过程中氮循环过程的氮素来源主要有2种途径:一是生物固氮,即通过豆科作物和固氮生物固定空气中的氮;二是化学固氮,即通过化工厂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再制成各种氮肥供农业生产用。 2.1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的输入 2.1.1大气中的氮沉降。以气态NO、N2O、NH3为主的干沉降和以NO3-和NH4+及少量可溶性有机氮为主的湿沉降是大气氮沉降的2种形态。除空气中自有的N2外,工业生产中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会释放大量的含氮化合物,增加氮沉降。如果氮沉降过多,在降雨、灌溉过程中会增加氮,而其他营养物质随水淋失,从而导致营养失衡等问题。 2.1.2化肥的施用。通过施化肥向农田输入的氮素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的主要来源。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氮素主要以氨氮和硝态氮为主。此外,粪肥也是农业生态系统氮素主要来源。中国人口多,耕地面积少,要保证人们的温饱问题必须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粮食产量。由于这一迫切需要,单位面积氮肥施用量不断增加。但是追加过多氮肥会引发诸多环境问题:一是施入过多氮肥,氮素进入土壤后经过反硝化过程会释放NO、N2O等温室气体。二是过量的氮素残留在土壤中,经雨水、灌溉冲洗后,流入河流、湖泊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且还降低了氮素的利用率。例如稻田超量施肥,其对氮的吸收不到10%,其余流失于河道、湖泊和近海,成为富营养化的暗流[10]。程波、左海军等[11-12]调查发现,在农业集约化较高的地区,氮素会通过径流和水土流失流入湖泊河流,使水体的营养程度提高,造成污染,例如太湖。这不仅造成了氮肥的极大浪费和损失,也出现了肥效递减现象。三是氮素输入过多会破坏营养平衡,降低其他营养元素吸收效果等。 2.1.3生物固氮。生物固氮是将氮气转化为氨的过程,是农业生态系统里一个重要氮源,以豆科作物和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为主,其固氮量可占生物固氮量的1/2[13]。 2.1.4秸秆、农田废弃物堆肥。利用作物秸秆或农田废弃物堆腐,作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堆腐后的秸秆和农田废弃物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降低各方面的能耗,减少化肥的施用,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14-15],这也是未来农业资源化发展的趋势。 2.2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的输出 淋失、流失、农田硝化反硝化等氮素损失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的主要输出途径。 2.2.1淋失作用。氮淋失是一个累积过程,残留在土壤中的肥料氮素随水(雨水和灌溉水)移动到作物根系无法吸收的地方,造成损失(主要是硝态氮)。影响氮淋失的因素有降雨、灌溉、施肥、土壤特性以及农耕技术等。 2.2.2氮流失。能溶解的矿质氮或以无机态和有机态形式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的氮随径流而流失的过程称为氮流失。影响氮流失的因素很多,如:径流、降雨、坡面坡度、植被覆盖情况、土壤结构与质地等。在众多影响因素中,降雨和径流是影响氮流失的决定性因素。当雨季到来时,长期的降雨或强度降雨均会导致过多的雨水量超过土壤所能承受的水分下渗量,此时就会产生地面径流,对土壤表层冲刷过程中造成氮流失[16]。我国对植被覆盖对营养元素流失及减少面源污染方面研究较为成熟。增大植被的覆盖度,能有效地降低水流速度,从而减少由径流造成的氮流失。 2.2.3农田硝化反硝化过程。农田生态系统中,由硝化转为反硝化过程中伴随着N2、NO、NO2、N2O等氮氧化合物气体的产生。熊正琴等[17]研究表明,N2O的增温效果是CO2的320倍、CH4的13倍,在平流层经过光化学反应形成NO造成臭氧层破坏。这就是农田中氮的主要流失途径。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氮损失量的多少取决于土壤温度和pH值(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硝化过程进行,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分别需要在硝化菌和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进行反应,不同的微生物菌群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否则就会影响其反应过程)、土壤的物理性质(质地、结构等)、施肥状况、耕作及种植方式、灌溉等因素。#p#分页标题#e# 3氮循环过程形成面源污染的原因及途径 3.1面源污染的概念 面源污染又称非点源污染,指时间和空间上无法确定监测点,随机发生的污染物质通过不同途径以分散的形式污染受纳体。通过WolfemL、张维理等[18-19]对面源污染概念的解释,可总结面源污染有以下特点:不确定性、随机性、分散性、不易监测、空间异质性。 3.2氮循环过程形成面源污染的原因 3.2.1肥料的过度使用。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合成的氮肥,农民使用该肥料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增加经济收入。但是由于农民的环境意识差,缺乏合理使用肥料的知识,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大量使用氮肥,这导致了多余的氮素在土壤中富集。大量研究表明,中国氮肥的利用率一般在30%~35%,而发达国家平均利用率达50%~60%,比我国高15~30个百分点[20]。由于土壤中的氮不断积累,降低了氮素的利用率。例如农田超量施肥,而作物的吸收量较低,大量的氮素流失于河道、湖泊和附近的海域,从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肥料的过度施用不仅造成氮肥的极大浪费和损失,也出现了肥效越来越低的现象。此外,过量的氮肥进入环境会导致地下水硝酸盐超标、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向空气中排放出N2O、NH3等有害气体。 3.2.2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利用土地进行的活动(主要是农业生产)是直接导致土壤肥力变化的因素。在农业种植集中、氮磷肥大量施用的农业区中,农田土壤中氮磷的流失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此外,不适当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导致土壤侵蚀及氮磷流失,形成面源污染[21]。 3.2.3农耕技术和种植模式。耕作和种植模式的不同会影响硝态氮的累积和流失情况。一般传统的耕作和单一种植模式,养分随地表径流流失比轮作种植多。因为轮作种植模式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从而促进养分循环。程杰等[22]指出,垄沟种植模式较地膜覆盖和传统种植模式硝态氮累积量低,说明该种植方式能有效地改善由于硝态氮流失形成面源污染的现象。 3.2.4污水灌溉。我国水资源缺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污水灌溉不仅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还可以补充农田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等主要营养元素。农民对污水处理及灌溉技术的知识了解较少,常直接以生活污水或附近工业废水作为灌溉水。但是,污水未经过处理就进行灌溉,污水中的氮、磷等物质含量较高、灌溉后会使农田作物及地下水中的氮素等严重超标,形成面源污染[23-24]。而且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也会带入到农田中,造成灌溉区地下水、土壤及作物污染。 3.2.5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排放。城市和农村乡镇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氮素,其中主要是氨态氮,其次是有机氮。由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生活污水随意、长期排放,造成大量的含氮物质流入湖泊河流形成面源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废水排出。大多数工业(如石化、印染、制药、医院等)废水中都含有大量的氮素。如造纸业废水全氮含量超过20mg/L。有机氮、氨氮所占比例较大,此外还伴随着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 3.3氮循环过程造成面源污染的途径 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氨氮是地表水和土壤表面稳定存在的氮污染物。这3种形态的氮污染物通过土壤下渗在土壤中富集,造成污染。在此过程中产生污染的途径如下:一是通过灌溉渗入。通过灌溉,氮污染物随水渗入到土壤下层,到达地下水,造成污染。当今越来越多地利用污水灌溉,这样不仅把残留在土壤中的含氮污染物冲入地下,也将污水中的污染物带入了地下,造成二次污染。二是地表水下渗,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流、湖泊,不仅污染地表水,还成为地下水的污染源。降雨造成的淋失,使得含氮化合物随农田径流进入到地表水。进而地表水中的含氮化合物继续渗入到地下水,从而影响了地下水水质。 3.4氮循环过程中氮素流失对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氮循环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由于循环过程中氮的流失,导致再循环时可以提供给土壤和作物利用的氮素会出现逐次递减的现象,导致土壤肥力、农业生产水平、甚至蛋白质含量的下降,最终使得土壤有机质越来越贫乏,逐步形成土壤侵蚀等。其实氮素的流失主要来自于土壤氮素硝化反硝化过程。硝化作用是土壤为生物将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的过程。在硝化过程中虽然有效减少了铵态氮的损失,但是硝态氮的含量却急剧增加,在淋失过程中造成过多的硝态氮被水分带走流入河流、湖泊造成水体污染,从而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生长消耗水中氧气导致水生生物死亡。近年来,世界各地地下水中硝态氮的污染程度和范围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中国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通过对中国北方、杭州市城区、陕西省陕北和关中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的地下水测定表明,其硝酸盐含量超过WHO标准率分别为54.0%、40.5%、25.2%和34.1%[25-26],直接影响工业供水和人畜饮用水安全,给人类健康和水产养殖带来威胁。我国是农业大国,几乎各地农田都有蔬菜种植地。研究发现[27],蔬菜地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较大,蔬菜收获后硝态氮大量残留于土壤剖面中,其中50%以上的氮素残留于0~1m的土壤剖面中。这也是导致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反硝化是将硝态氮转化为以NO、N2O、N2气态氮为主的过程,这些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形成污染,造成温室效应及酸雨等环境问题。 4氮流失造成面源污染的防控措施 4.1合理正确施用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人们长期采用最大产量施肥量进行农业生产,以求获得高产量。但是,过量的施用氮肥将会造成硝态氮大量淋溶和累积。因此,需要向农民推广科学的施肥技术,根据目标产量、农作物的需肥规律等进行合理施肥。如实施化肥和有机肥合理搭配,氮磷钾肥有机配施,从而改善作物的营养环境,以提高农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从而达到减少土壤氮素大量往深层土壤下移和进入水体的趋势。此外,正确选择氮肥种类也是至关重要的。硝酸铵最易增加径流中氮的含量,施用尿素较碳铵能显著降低径流中氮的流失量。在普通氮肥中配施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可明显延缓氮在土壤中的转化,降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减轻硝态氮的流失[28]。#p#分页标题#e# 4.2发展和推广清洁无害农药 禁止使用剧毒农药,淘汰高毒、不易降解的有机氯农药,减少有机磷农药的使用;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根据农药的特性,农药在农作物中的残留规律,制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规定农作物的安全收获期和农药在食品中的允许残留量等。在改进农药的制剂类型及喷洒技术上,尽可能减少农药在使用过程中的挥发、漂移,提高农药的利用率,从源头上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开发研究[29]。 4.3规范农用薄膜的使用 目前我国使用的地膜多为聚乙烯农膜,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和降解,容易造成土壤环境污染。一是采用“一膜多用”、旧膜反复利用的方法,生产可降解的薄膜,可在作物成熟或收获后能被光或生物降解成对土壤和作物无害的物质,不会造成污染。二是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利用天然产物和秸秆类纤维生产的农用薄膜来取代部分农用塑料薄膜。三是加强农田残膜回收,集中处置,实现农业生产农膜的清洁使用[30]。 4.4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对总氮含量高的城市污废水进行2~3级处理,采用适宜的处理技术进行除氮,使污废水中的有机氮氨化转化为氨氮,氨氮进行硝化作用转化为NO2、NO3,进而进行反硝化作用转化为N2和N2O而返回大气圈[31],将无法利用的污水进行处理,用于灌溉甚至可以用于水产养殖,合理并资源化的利用再循环水。近几年,国内较多地研究短膜生物反应器、好氧颗粒污泥、硝化菌或其他低温菌与膜生物反应器结合等技术来处理污水。 5结语 在土壤受到侵蚀后,径流与泥沙带走了土壤中的养分。土壤养分流失不仅与灌溉方式、渗漏形式、土壤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也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应增加地面覆盖,防止水土流失,进而对养分产生保蓄作用。在开荒过程中,由于破坏原有的植被覆盖,降低了地表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和保蓄土壤养分,改善植被是根本措施。应推行清洁生产,将清洁生产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发展新型技术、产品等来改善农业生产中的缺陷,从而减少农业污染物的产生,降低生产和服务过程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向农民推广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在原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中,找出问题所在,按照目标产量、不同作物需肥特性及吸收养分的特征合理的规划计算施肥量,达到在高效利用肥料的同时获得高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改善能源污染的途径例4

【摘 要】2014年APEC峰会举行期间,北京及其周边城市临时实施最高级别应急减排措施,因此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对该应急措施思考分析,探讨中小城市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 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源;改善路径;探讨分析

0 前言

2014年APEC峰会举行期间,北京及其周边区域的天空格外蓝,空气也格外新鲜,从而诞生了一个新词汇——APEC蓝。“APEC蓝”是会议期间北京及其周边城市通过高污染高能耗的工厂企业停产、燃煤锅炉改造、扬尘工地停工、机动车限行、老旧机动车淘汰、增加公共交通出行等临时实施的最高级别应急减排措施而取得的效果。通过实施该应急措施最终证明:实施严格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雾霾是可以减轻的,环境空气质量是可以有效改善的,这对于中小城市探寻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路径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1 中小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源解析

环境空气污染的成因非常复杂,形成雾霾的因素也非常多,通过对国内各大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源解析工作对比分析,基本可以认为中小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气污染、燃煤及生物质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道路交通和工地扬尘、以及污染物相互作用造成的二次污染等,因此,中小城市要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需重点加强工业废气污染控制、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扬尘治理、以及减少生物质燃烧等。

2 中小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路径分析

2.1 完善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节能减排工作

近年来,污染及重污染天气逐渐增多,持续困扰着各中小城市,除与气象因素紧密相关外,一方面与城市功能区布局不完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造成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形成热岛效应[1],从而出现重污染天气,因此,需要完善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根据城市常年气象气候及地理地形特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消除污染物聚集产生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中小城市普遍存在大量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往往也是该城市的支柱产业,进一步加重了城市出现重污染天气的概率,因此,中小城市需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等落后产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严格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大力支持并发展绿色的环境友好型高新技术产业。

2.2 加强机动车管理,实施扬尘、油烟等治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小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连年上涨,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需要加强机动车管理,依据城市环境承载能力[2]及污染现状实施限行措施,严格落实机动车准入制度,加快淘汰老旧黄标车,实施机动车油改气、引进新能源车等工作;对于城市建筑工地及道路运输扬尘需严格监管,并加强道路清扫洒水,做好降尘、抑尘工作;并加强餐饮业油烟污染和露天烧烤监督管理,引导并鼓励广泛使用清洁能源。

2.3 转变发展思路和观念,并加强污染源监督管理

我国经济经过长期高速发展后与环境污染的矛盾逐渐突出,环境空气污染尤为明显,因此,需要政府及各级各部门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思路,树立绿色发展观念,并切实增强环保责任,深刻认识环境空气污染是人类活动的产物[3],治理污染是有办法的,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加强污染源监督管理,通过持之以恒的治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2.4 加大环保知识宣传,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空气治理工作

城市环境人人享有,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政府及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途径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增强公众环保意识,鼓励社会各界和公众广泛参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工作,加强监督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努力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3 结语

通过对中小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源解析及相关分析,改善中小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主要需加强五个方面:一是完善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步伐;二是加强机动车管理,实施扬尘、油烟等治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三是政府及各级各部门需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精细化、常态化,转变发展思路和观念,并加强污染源监督管理;五是加大环保知识宣传,引导并鼓励社会各界及公众广泛参与环境空气治理工作,共同推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

参考文献

[1]赵志敏.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效应因子的对比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8,24(6):77-79.

改善能源污染的途径例5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1大气污染的含义以及特点

想要明确大气污染的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地治理途径,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大气污染。顾名思义,大气污染就是对空气的污染,指的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由于不注重自身行为,或者一些企业工厂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超标,导致大气的净化能力不足以使其实现污染分解而产生的有害人体健康的问题。具体来说,大气污染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为污染,这是造成大气污染的最主要的原因,根据其污染源的不同还可以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和区域污染源,其中影响大气环境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工业废气的排放和交通尾气的污染。另一方面是自然污染,指的是火山喷发、森林灾害等自然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大气污染区别于其它污染形式的最主要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过多,严重超出了大气本身的净化能力;第二,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以及城市绿化面积的缺乏,导致无法对大气中的细菌进行有效分解,进而使空气中的细菌含量超标;第三,我国很多区域都为工业城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空气中煤炭污染严重,环境进一步恶化。

2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分析

2.1能源使用不科学

目前,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能源资源数量正急剧减少,而我国大气污染产生的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在于能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我国最主要的煤炭一次能源,在使用过程中用于发电的还不足三分之一,其它资源都直接燃烧了,导致了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超标。我国以煤炭为主要消耗能源的工厂企业也不重视能源的有效利用,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洗选率过低,价格也比较昂贵。另外,各工厂的煤炭燃烧设备也比较落后,技术水平不完善,导致了能源消耗过多,造成了大气污染现象。

2.2对大气污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目前,很多企业和工厂都把目光集聚在了经济利益的获得上,没有重视起环境污染这一严峻课题。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一旦大气遭到污染破坏,那么就无法得以修补。所以,国家和企业、个人都要明确了解大气污染是不可逆的,必须重视大气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在资源利用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另外,企业不能盲目的扩大生产规模,更不能以大气污染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否则就会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引起身体危害。

2.3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投入不够,监管力度也有待加强

据调查了解到,全国各大企业和工厂用于污染治理和预防的资金少之又少,仅占了生产总值的0.8%,与我国大气污染的严重情况不符。另外,国家和企业也没有明确制定监管制度,有关污染治理以及预防的体系还不健全,执法力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3对大气污染进行治理的主要途径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明确了解到了大气污染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危害以及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想要进一步改善这种局面,保证人类的健康发展,还人们一个无污染的环境,就一定要明确主要的治理途径。

第一,保证工业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现如今,我国的经济主导产业仍然是工业,工业布局依然是我国产业的主导因素,想要减少大气污染,就一定要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完善制定产业准入原则,积极引导产业政策调整,对环境规划进行统一管理。另外,还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坚持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污染物排放过多的产业进行综合治理,调整高耗能企业,进而减少大气污染气体的排放量,提高空气质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增加资金投入,坚持引进先进设备和新能源。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气污染现象,保证空气质量,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就一定要坚持引进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并坚持技术革新,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低耗能设施,改善管理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具体而言,选取无毒无害,少污染的清洁能源来代替传统的高污染物。逐步淘汰旧设备,减少设施浪费能源的现象,例如用新型的煤气发生器代替传统的工业锅炉。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步开发新能源,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的资源代替煤炭,并依靠科技创新来减少能耗,从而保证大气清洁。

第三,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作基础,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也是如此。国家要明确规定各企业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限制大排量机动车的使用,减少工厂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从而提高大气质量。

参考文献

改善能源污染的途径例6

中图分类号:P733.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工业、交通、商业、建筑施工及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噪音污染日趋严重,噪声污染投诉案件也日趋增多,市民苦不堪言,噪声污染不同于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是一种“感觉污染”与人自身联系非常密切,受人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同一种噪声在不同人不同时间不同环境所产生的效果不同,所以噪声污染很难界定,容易被人们忽视,但是其污染的严重程度却是显而易见的。

城市噪声污染控制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环境噪声控制的特点在发生变化,例如由固定噪声源治理向流动噪声源治理转移,由大环境的噪声治理向小环境的噪声治理转移。我国城市环境噪声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其噪声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日益扩大,对市民的生活环境影响极大,成为引人注目的城市环境问题之一。

二、噪声污染的性质

1.能量型污染

声音能量在环境中的过量释放而形成噪音污染,其污染的范围与噪声声能所能波及的范围相一致,其污染的程度与噪声源的声能强度成正比,噪声源强,则污染重;噪声源弱,则污染轻;噪声源消失,则污染停止。

2.感觉性公害

噪声污染只有当噪声声源通过传播媒介与人的听觉相联系的时候,才构成危害。面对同一强度的噪声,对于人们不同的身体素质、生理及心理承受能力以及人们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危害结果。

3.暂时性的危害

噪声污染不会像其他污染物一样在环境体中积累、遗留和迁移只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传播。噪声污染随噪声声能的产生而产生,随噪声声能的消失而消失。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只限定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一旦时空发生转移、变化,则该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也就消失。

三、城市噪声控制措施

1.从噪声传播途径上采用技术手段控制噪声  

噪声的传播途径包括反射、衍射等形式的声波进行过程。噪声的控制应从源强控制、传播途径控制、受声点保护等三个方面着手。控制噪声就是在噪声到达耳膜之前,采取阻尼、隔声、吸声、消声器、个人防护和建筑布局等措施,尽量减弱或降低声源的振动,或将传播中的声能吸收掉,或设置障碍使声音全部或部分反射出去,减弱噪声对耳膜的作用,以达到控制噪声的目的。根据噪声传播的3个阶段,可分别采用从声源上降低噪声、在传输途径上控制噪声、在接受点阻止噪声的途径控制噪声。

2.结合城市绿化,扩展降噪措施

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通过绿化不仅可以美化路容、改善景观,而且能够降低噪音。由于树木能够将投射到树叶上的噪声反射到各个方向上,树叶的轻微震动使得噪声能量消耗而减弱,从而达到降低噪音的效果。一般来说,树木枝叶茂密,层层错落重叠的树冠减噪隔声效应明显。矮的乔木比高的乔木防噪效果好,阔叶树吸音能力比针叶树显著,多层稀疏林带比单层宽林带的防噪作用好。植物减弱噪声的效果与防声林带的宽度、高度、位置、配置方式以及树木种类等由密切关系。

3.制定和实施强制性的管理法规  

制定并执行强制性的噪声控制和管理法规是保证城市宁静环境的重要措施。交通噪声源噪声级别高且流动性大,污染范围广。加宽道路、以立交桥代替平面交叉、在城市的主次干道强化对机动车的禁鸣管理、限制车速、在交道口处安置测声器和数字显示器等措施,均可以降低交通噪声级。另外,由于有些居住区的环境噪声级已接近甚至高于工业、建筑施工噪声,亦必须有管理办法严加控制,其中包括加强对居民的环境意识、社会公德的教育。

4.制定合理的城市环境规划

合理的城市建设规划对城市噪声污染的防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从城市人口的控制、城市区域的划分、城市道路的规划等各个方面来防治城市环境噪声。通过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注重区域功能布局,从空间地域上避免噪声对可能影响对象的污染,应作为今后噪声污染防治的首选措施。      。 

5.改进结构选择低噪声设备 

改进结构,选择低噪声设备,提高加工精度、装配质量,采用优化操作方法,代替噪声级高的陈旧设备和工艺。例如,建筑施工中,用水压式打桩机代替气锤式打桩机;在工业生产中,用压延式工艺代替锻打,用焊接代替铆接;机械传动装置中,用弹性轴套的齿轮代替普通齿轮,都可以降低噪声源的强度。降低汽车本身发出的噪声水平,会有利于降低交通噪声。另外,通过完善道路标志,改善道路路面状况,加强道路交通的管理和疏导,保持道路的畅通,减少车辆鸣笛、变速、刹车,会明显使交通噪声水平降低。

四、结语

城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噪声危害千家万户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广大群众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平时避免大声喧哗,同时主动维权,积极参与整治噪声的行动,共同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改善能源污染的途径例7

中图分类号:TU991.1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城市垃圾及农药化肥等被生产出来。而地下水是全国近1/3人口饮用的主要水资源,是城市和工农业的主要用水资源。由于一些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以及很多企业没有认真做好排污项目,还有一些市民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意识不够等,使得我国的地下水资源在逐渐受到污染,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很大的挑战,对公民的正常生活和饮水安全也是很大的威胁。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对地下水资源的关注程度,采用有效的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治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通过了解地下水污染定义及特点,分析污染途径,从而提出污染防治措施,望能给相关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及特点

1 地下水污染的定义

所谓的地下水污染是指,基于地下水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后,超过背景值的基础上,地下水的可利用范围与原来的水质可利用范围相比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可见,地下水的污染跟人类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在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之后,地下水资源的水质比之前有所改变,而且是向着负面方向的改变。

2 地下水污染的特点

区别于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有着自身特殊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隐蔽性。与地表水污染不同,地下水污染有着很好的隐蔽性,很难被人们发现。通常情况下,地表水被污染之后都可以通过一些水的气味或者颜色有所发现,或者是通过观察水生物的状况来判断,但是地下水污染就不同,很难发现其是否受到污染,以及受污染的程度。这种隐蔽性很容易使得人们误饮到受污染的地下水。(2)难以逆转性。由于地下水的流速较慢,自净能力有限,当发现水质被污染时已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事,这就大大增加了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难度,所以,更加应该注意防止地下水的污染,只有减少了污染的情况,才能减少后期的治理工作。这不仅是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策略,也是节约我国发展成本的有效渠道,更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二、地下水污染途径

1 间歇入渗型。通过大气降水或灌溉水的冲刷,固体废物、表层土壤或地层中的有害或有毒组分从污染源通过包气带渗入含水层,这一过程是周期性的。这种方式一般都是呈非饱和状态的淋雨状渗流形式,或呈短时间的饱水状态连续浚流形式。此种污染途径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其污染对象主要是潜水。

2 连续入渗型。存在于污水或污水溶液中的污染物随之不间断的渗入地下含水层。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诸如污水池、污水快速渗滤场及污水管道等的污水聚积地段,此外,还有被污染地表水体和污水渠的渗入。一般其主要污染对象是潜水。

3 越流型。通过层间弱透水层,污染物以越流的形式向其他含水层转移。引发这种污染途径的原因有多种,不仅可通过水文地质天窗等的天然途径,还可通过如结构不合理的井管、破损的老井管等的人为途径,此外人为开采引起的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变化也是触发水流方向改变的原因。其污染来源具有不确定性,可是地下水环境本身的,也可是外来流入的。由于越流的具体地点及地质部位难以查清,因此对这一污染途径的研究较困难。

三、如何有效防治地下水污染

1 采用有效措施防治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工作要把预防作为重要内容,不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而是要将预防污染的理念放在前面。注重地下水污染的防治,首先就是树立正确的防治观念,以保护为先,利用为后。其次,在社会上积极宣传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信息,加强社会各界对于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关注程度,提升公民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意识,从每个人自身小事做起,坚决约束自身的行为,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行为。

2 健全和完善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

要想实现对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实现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治目标,就必须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对相关管理部分之间的权限和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只有明确了各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责和权限,才能发挥各管理单位各自的优势,在管理中能够有效合作。另外,各管理部门对于任何企业和个人实施的地下水污染行为都要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制止,并且根据相应的管理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惩罚,以便在社会上起到警示的作用,以保证我国法律法规的威信。

3 合理确定工业布局、选择水源地。在城市建设中,应根据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的原则,规划工业基地、勘测水文地质,特别是新建城市或新建的工业基地。供水水源地的选择通常是在地下水上游补给区,对化工石油、电镀造纸,冶炼、炼焦印染等易造成污染的工业应修建在远离水源地的下游地区。对于新建厂矿,必须严格实施“三同时”制度,设置污染治理设施;而老厂矿的管理,应根据生态环境的需求,慢慢减少对地下水有严重污染的工业,采用限期治理、搬迁及转产停产等措施,防止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

4 建立地下水污染的预警系统。地下水的污染,由于人们的不重视,特别是工作的废物排放,其污染程度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只有提高防治地下水污染的意识,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治理工作,建立有效的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系统,对地下水的变化状况进行时时的监控,才能及时发现地下水污染的情况,进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污染状况进行治理,将问题在恶化之前尽早解决。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我国地下水动态预警系统是十分可取的方式。在建立我国地下水动态监控网络系统的基础上,时刻搜集我国地下水的变化情况数据,将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和分析,进而及时发现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对污染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或者是对污染状况的趋势进行合理的预估,进而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等。

5 重视并实施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有针对性的制定并落实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措施。对于地下水的防治,最有效的措施还是应先从开展城市的综合治理开始,着重确立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计划,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禁止出现超量开采地下水情况;组织专家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及时掌握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从而更好的指导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治污工作。

总而言之,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治污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基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应加强对水质的检测,一旦污染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污。笔者在文中详细论述了我国地下水资源污染的相关内容,着重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希望此文可以引起大家对于地下水资源污染的重视,可以从自身的小事做起,为保护我国水资源出一份力,也为坚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出一份力。地下水资源关乎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及活动,因此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动员大家一起开展防治水污染工作,才能尽快解决污染情况,还给人类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姬亚东,张黎,钱会.银川地区地下水氮污染原因及防治[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5,27(3):100—103.

改善能源污染的途径例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初中化学新教材中就有很多的化学实验。由于农村化学实验室乃至教室都还没有完善的实验废弃物处理设施,其中大多数实验废弃物只能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虽然实验产生的污染量较少,但其污染的成分较一些化工工厂排放的污染物要复杂得多,因此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化学实验造成的污染不容忽视。为此,化学实验教学中注重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实施。

一、实验药品定量化是减少污染的前提

初中化学实验要求学生做到基本操作正确而且规范化。但是大部分的实验药品用量教材中都未明确指出限量,多用“少量”、“适量”、“定量”等笼统地来限定,往往使学生很难把握药品的实际用量,不仅造成药品的不合理利用,而且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若将药品规定了用量和浓度,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让学生接受、观察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同时可节省药品减少污染。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用硫粉0.02g,就能实现实验目的,达到实验效果。反应后仅生成SO2 0.04g,使化学实验的排污量大大减少。所以将实验药品定量化,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保证。

二、改进实验装置向无污染方向发展

化学实验过程中总是伴随有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生成,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教材上的实验操作,虽能达到实验效果和目的,但仅仅为教学需要而忽视了环境保护,一直危害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因此,在不影响实验效果和目的的前提下,我们应改进实验装置和方法,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这样既能达到实验效果,又能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相应的素质。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改为:用一倒立的无底集气瓶,内装水或稀的氢氧化钠溶液,用单孔橡皮塞、导气管与制取氧气装置相连接,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硫粉,在酒精灯上点燃后立即伸进倒立的无底集气瓶中,产生少量的有害物质大部分溶解在液体里,不仅现象明显,而且能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并且可以进行反复演示加深印象,操作便捷、安全可靠。

三、利用微型实验以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

发展微型化实验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微型化学实验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的化学实验形式。采用微型实验技术,不仅可大幅度减少实验费用,节约资源,而且可扩大化学实验的覆盖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微型实验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试剂用量少,减少了燃、爆、毒、腐蚀等危险性,大大减少了实验时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如在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中的“活动与探究”实验,要求用一只大烧杯罩住两只分别装有酚酞试液和浓氨水的小烧杯。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我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很大,而且氨水的用量也较大。对于这个实验,我改用小烧杯代替大烧杯,用2只小塑料瓶盖代替小烧杯,分别在塑料瓶盖内滴入酚酞试液和浓氨水,把实验微型化,这样既节省了药品,现象明显,又不会有很大的刺激性气味。实验微型化、药品微量化使化学实验的排污量大大减少了,尾气吸收、尾料和废弃物回收处理也比较容易,因此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更重要的是微型化学实验本身就是对学生环保意识最生动、最现实的教育。

四、妥善处理化学实验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化学实验要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农村学校没有完善的实验废弃物处理设施,无回收处理。学生做完实验,实验管理员把废液倒入下水道了事,这样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淡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不良习惯。在实验课中把实验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既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又能使学生学到实际应用技术,还可以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生成的氯化钙就可以回收;实验用剩的酸液可以作为除锈剂、洗涤剂使用;废碱可以用于吸收挥发出来的酸性气体,等等。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化学教师要从化学实验这一环节做起、从自身做起,在实验教学中改进实验方法,防止环境污染,既保护了环境,又培养了学生从小就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参考文献:

[1]钱贵晴.“尽可能小剂量实验”应是化学实验改革的一个方向,实验科学与技术.

改善能源污染的途径例9

1、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不足、水环境污染以及水安全隐患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城市,雨水生态利用已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根据广州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现状情况,探讨了适宜广州市的雨水生态利用途径。

2、广州市水环境现状

广州市水资源日趋紧张。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总量尽管较大,多年平均水资源为79.79亿m3,但由于广州市城市规模大,生活和生产需水量较大,2011年需水量已达到84.5亿m3,当地可利用水资源量已不能满足要求,未来随着广州市城市的扩张,水资源缺口将会越来越大。

城市水体保护压力日趋加大。城市生活与生产污水排放量与日递增,导致部分水源水质污染严重,已不适宜作为城市水源。

广州市长期面临内涝的困扰,暴雨时“水浸街”现象经常发生,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3、广州市雨水资源利用现状

广州市雨水资源利用目前较少。源头雨水生态利用技术仅在极个别新开发地区试用,尚未在城市大范围开展;区域性的雨水资源利用主要体现在市区五大调蓄人工湖上,这些人工湖分别担负着市区不同片区蓄洪任务,包括流花湖、麓湖、荔湾湖、东山湖和海珠湖,这些湖的主要功能是调蓄雨水,减缓内涝问题,但蓄积的湖水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从广州市雨水资源利用现状来看,广州市目前并未系统地利用雨水资源。

广州市雨水资源未能生态利用给城市带来了较大的问题。第一,影响了污水处理效果。第二,对河涌水体造成了污染。分流制区域,雨水通过雨水管道直接排入河流,由于初雨未得到处理,对河涌造成了较大的污染。第三,加大了城市防洪排涝压力。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不透水面增加,雨水径流加大,暴雨时经常会“水浸街”。

4、广州市雨水资源生态利用的意义

广州市城市雨水生态利用对于城市合流制排水管道,会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和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负荷,减少污水溢流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且,广州面临水质性缺水的情况,雨水作为城市重要的水资源,如能加以综合利用,将能缓解广州市用水紧张的问题,特别是作为河涌截污后的景观及生态补水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城市雨水生态利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减少城市洪灾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途径。雨水生态利用将在广州有着广阔的前景与良好的效果,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5、广州市雨水生态利用途径

一个城市的雨水如何生态利用,需根据城市的发展状况、降雨特性、水资源性质、水面率和建筑密度等因素决定。广州市雨水生态利用途径有以下三方面。

(1)广州市宜采取雨水调蓄方式来利用雨水。广州市降雨在时空上分布不均,雨季通常在4~10 月,其中7、8 月降雨最为集中,暴雨强度大,降雨历时短,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冲击较大,因此采取雨水调蓄方式能够调节径流洪峰,减缓城市内涝压力,国外城市已普遍推广使用雨水调蓄方式来解决雨水资源利用的问题。

广州市宜充分利用自然水体来调蓄雨水。广州市地处珠江下游,河流纵横,具有较高的水面率,河、湖、涌、塘、滩涂等水体是滞蓄雨水的良好载体。充分利用和开发原有水体,将减少城市雨水利用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广州市宜根据城市开发建设现状实施人工调蓄雨水。根据广州市城市建设状况及地理条件等因素,将城区以内环线和环城高速为界划分为三个区域。内环线以内(下游)不进行人工调蓄,内环线及环城高速之间(中游)实行小深度人工调蓄,环城高速以外(上游)实行大深度人工调蓄。(1)内环以内基本为建成区和老城区,目前建了五大人工湖,由于用地紧张,很难有大片用地用于修建雨水调蓄设施,加上广州市作为南方城市。(2)内环线及环城高速之间的中间圈,对于径流系数小于0.6的用地,建议采取绿地和水面来进行雨水洪峰削减和初雨径流污染的削减,不考虑设置人工调蓄池;(3)环城高速以外的周边地区,目前城市化相对较低,宜实行“低影响开发(LID)”的规划理念,从源头采取人工调蓄设施来削减雨水洪峰以及削减初雨污染。

(2)广州市雨水利用宜采取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相结合方式。雨水的直接利用是指建设雨水直接收集(调蓄)系统,可以是建筑单体雨水利用系统,也可以是建筑群或市政雨水利用系统。广州市城市化较高的中心城区,宜采取雨水直接利用方式。建议合理利用五大湖的功能,不仅发挥其调蓄涝水功能,还需发挥其水源功能,使其作为河涌截污后的景观及生态补水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雨水间接利用主要是指采用雨水渗透技术,将雨水下渗回灌地下,对于减少城市径流雨水量,补充涵养地下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减轻城区水涝危害和水体污染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这种雨水利用技术已经在广州生物岛得到试用。

改善能源污染的途径例10

1室内空气品质问题

室外空气的污染称为大气污染,而把室内的空气污染简称为空气污染。当今,国际上一些环保专家已将“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列为继“煤烟型污染”、“光化学烟雾型”污染之后的第三代空气污染问题[1]。长期在室内工作的人们,出现头晕、恶心、胸闷、乏力、皮肤干燥、嗜睡、烦躁等症状,则称为“病态建筑综合症(简称SBS)【2】。 在ASHRAE标准62.1989《满足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的通风》中,提出了“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和“感受到的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等概念【3】。

2室内常见污染物

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将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按其性质区分为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和放射性四大类[4]。现选择甲醛、TVOC、可吸入颗粒物等3种室内常见污染物对其来源、危害和污染现状进行分析。

甲醛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无色,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室内来源主要有三方面:①来自燃料和烟叶的不完全燃烧;②来自化妆品、清洁剂、消毒剂、防腐剂、印刷油漆、纸张等生活用品;③来自建筑材料、装饰物品。表2.1列出了其它甲醛浓度对人体的健康效应。

3、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措施

3.1污染源控制

污染源控制被公认是减少污染最有效的途径。室外污染源的控制有三种方法:①减少污染源。②切断污染源进入室内的途径,避免污染物进入室内空气中;③将进入室内的污染源消除或者与室内环境隔离开来。

3.2空气净化

空气净化器确实对室内空气品质有一定改善,它可以消除可吸入颗粒物和某些有害气体,但对人体生物散发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的去除效果是极为有限的。为此ASHARE标准62还特别规定:不允许用净化器完全替代室外新鲜空气【6】。

3.3通风换气

加强通风换气,用室外新鲜空气来稀释室内空气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控制室内污染的方法。美国环保署(EPA)通过对“病态建筑综合症”的调查,发现通风不足占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因素的53%。通风可以有效的改善空气品质和减少病态建筑综合症,如图2.3所示。

通风时增加新风量对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是必要的, ASHRAE为此在新标准中将通风指数提高了5倍。有效的通风和合理的气流组织对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实现健康建筑有着重要意义。

1.通风方式按动力分为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和多元通风。

①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能提供新鲜空气,排除室内污染物,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②机械通风

⑴混合通风是以稀释原理为基础的通风方式。它通过送风口将处理的温度比较低、污染物浓度小的空气以一定的流速送入房间。

⑵置换通风是以浮力控制为动力的通风方式。新风由房间底部送入,在重力的作用下先下沉,慢慢在地板上弥漫开来,形成一个“空气湖”。由于热浊气流的上升、新鲜空气的推动以及排风口的抽吸,工作区的污染物不断的被排除,形成典型的“置换”流动。

⑶ 层流通风的送、回风口一般均匀地布满整个地板、墙面或者顶棚。层流通风不是靠洁净气流对室内脏空气的掺混稀释作用,而是靠洁净气流推出作用将室内脏空气沿整个断面排至室外,达到净化室内空气的目的。因此,前联邦德国有人称层流的气流为“活塞流”、“平推流”【6】。

③ 多元通风

多元通风是综合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两种手段,使建筑在保持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以及室内热舒适的前提下,能耗最小化的一种通风技术。

2.按通风范围分为全面通风和局部通风两类。

① 全面通风就是对整个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其目的在于将清洁空气引入整个房间,稀释室内有害物浓度,使室内达到允许浓度并获得良好的舒适性。

② 局部通风是利用局部气流,以最小的通风量,达到最好的通风效果。

由于个人对环境要求有较大的差异,为了每个人能够按照自己喜好控制他所在的局部环境,在局部通风的基础上出现了个体化送风。个体化调节的实现,目前大多采用工位调节(TAC)系统,主要分为地板式系统、顶部工位系统和桌面式系统[7]。地板TAC送风系统的送风口安装位置在每个人的附近,个人可调节送风量和送风方向。桌面工位空调送风系统的送风口距离人体最近,新鲜空气能够更好地送到使用者的呼吸区内,因此是改善呼吸区空气品质的最佳途径。

小结

舒适健康的室内空气环境对人体来说至关重要,而能源危机、建筑密闭性增强以及装修不当等因素,导致室内空气品质的问题越来越严峻。有效的通风和合理的气流组织对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实现健康建筑有着重要意义。健康通风逐渐成为通风发展的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1]白志鹏,韩D,袭著革.室内空气污染与防治.2006. 化学工业出版社.1~2.

[2]沈金明.“对现代空调的挑战―建筑综合症”.现代空调丛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185~189.

[3]ASHRAE standard 62-1989 ASHRAE Journal.1997,(1).

[4]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 8883-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