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模板(10篇)

时间:2023-12-18 09:49:00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例1

据悉,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重大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长期居我国城乡居民各系统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之首,疾病负担巨大,已成为国家极为突出的公共卫生与医疗保健问题。另外,由于吸烟、空气污染、人口老龄化、新病原与耐药病原等因素的影响,未来我国呼吸疾病发病形式将更加严峻。然而,现阶段我国呼吸疾病防治与研究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难于应对日趋严重的发病趋势,整体防治能力亟须加强。这一严峻形势赋予了我国呼吸学界重大的历史使命,也为呼吸学科发展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机遇。

建多学科交融体系

在呼吸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王辰认为,呼吸学科的发展方略应构建多学科交融的立体架构的学科体系,合纵连横。“多学科交融领域的‘游戏规则’是哪个学科能够以更积极的姿态与作为投入其中,更多地承担起发展该领域的责任与使命,哪个学科就会更多地‘主宰’该领域的业务与发展。”王辰说道。因此呼吸学科需努力体现自身优点与优势,倍加重视与其他学科有广泛交叉的领域,承担建设与发展交叉领域的主导责任和使命,努力深化研究,提高预防与诊疗水平。

首先,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PCCM)有机结合、捆绑式发展才符合呼吸学科的良性发展,才能培养更专业的人才。而人员队伍建设是内科ICU建设的关键之所在,应切实推动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2013年,上海市已开展PCCM专科医师培训,作为全国第一批PCCM培训单位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翟介明认为,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通过推动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学科的发展,形成专科医师培训的骨干教师队伍,从而培养具有呼吸病学与危重症专业素养的青年医生,形成全国呼吸危重症专科培养体系,最终实现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育。

其次,提高肺癌早诊率也是呼吸学科努力的方向之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认为,找到更理想的肺癌早筛方法,让更多患者在疾病早期诊断,是提高肺癌治疗的希望所在,相关研究值得更多医务工作者投身其中。此外,为避免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成为影响“桶中”生命之水积聚的“短板”,“我国呼吸学科被动、消极的文化必须要改善。我国呼吸学界应当清醒认识自身承担的重大任务使命,以呼吸学科发展带动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王辰如是说。

学科防治需携手基层

面对如此庞大的患病人群,仅依靠三甲医院之力无法有效防治全国慢性呼吸疾病。需携手基层医生来共同完成。“我国很多社区医生连慢阻肺这样基础的呼吸系统疾病都搞不清楚。”王辰说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教研室主任迟春花同样也这样认为,她反馈我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体系与能力建设现状堪忧。

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已建立近70年,目前用于医疗支出的费用占GDP的9.4%,其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一个面向全面、看病免费的初级卫生体系,即全科诊所。全科诊所只用20%的总医疗资源,却提供了超过80%的总诊疗人次的服务,日均住院成本足够全科诊所为一个患者服务一年。全科医生的职责包括解决轻症、自限性疾病、慢性病管理等,还为患者提供基本医疗相关的预防手段,以及与综合医院进行合理转诊。从英国对基层医疗考核的项目来看,哮喘、慢阻肺等均占比重很大。

相对而言,我国呼吸疾病防控方面,未得到足够重视。首先在卫生层面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里没有涵盖呼吸疾病;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里没有将呼吸疾病纳入管理;国家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考核标准里没有呼吸疾病的内容。其次在基本用药和医保层面上,缺乏呼吸疾病常用药物。常用药物中没有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或雾化吸入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必不可少的药物。呼吸疾病未列入门诊慢病。再次从基层医生诊疗层面上来看,基层医生知识观念陈旧。我国10省市农村基层慢阻肺诊治现状调查显示,门诊及住院患者常用检查中没有肺功能检查,疾病早期诊断不足、误诊和漏诊率高。同时,公众对常见呼吸疾病认知不足,疾病知晓率低。

所幸,中国已开始高度重视慢性呼吸疾病,已将慢阻肺首次纳入国家慢病监测体系,同时被写进国家慢病防治工作规划中。提升基层医生呼吸疾病诊治能力,指导基层医生搭建呼吸疾病诊疗体系将是今后非常重要的工作。

呼吸门诊综合治疗室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例2

小儿由于本身机体和心理功能发育的不完善,常常容易患病,而儿科门诊所收小儿病人多为呼吸系统疾病[1]。常有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等,在此基础上治疗不理想会发展为呼吸衰竭、重症肺炎,所以针对小儿疾病一定要及时了解疾病的动态和发病原因等情况,本文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主要比较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季节小儿所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回顾性调查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春冬季和夏秋季两个阶段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入选条件为:年龄为0-14岁,经确诊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不是由其它疾病并发呼吸系统疾病。

1.2方法运用四川美康医药开发公司开发的临床药学管理系统工作站进行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四季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统计分析。

2结果

春冬季和夏秋季两个阶段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占74.9%和54.1%,其中第一阶段呼吸系统患儿5213,第二阶段4389例。

2.1患儿呼吸系统疾病情况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以及其它如:咽喉炎、气管异物、先天畸形等。

肺炎(分别占24.2%和15.1%),是我国住院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婴幼儿常发疾病。细菌和病毒都可以引起肺炎,而且发病存在着季节规律,主要发生在春夏、秋冬及冬春等交替时,正是气候变化的时候。这个时期由于天气温度低,低温可以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其充血肿胀,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从而使细菌、病毒、灰尘留于体内,进而引起感染至肺炎。小儿肺炎的病因在当代还不清楚,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更加严重,这也导致中国治疗方案日益增多,治疗的盲目性、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及细菌耐药性也日益严重。医生根据病情综合判断小儿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确报治疗的合理性。

2.2上呼吸道感染(分别占呼吸系统疾病的32.5%和29.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又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占90%以上,其余一般为细菌性感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一年四季中冬季病毒繁殖速度最快,相关报告发现冬天是发生感冒频发期,同时发现当气候变化很大的时候感冒的概率也会提高。感冒治疗主要是以抗病毒治疗,但是更主要的是加强预防,多喝水,保持空气畅通和清洁,注意身体表面的温度[2]。

2.3支气管炎和哮喘(两阶段分别占26.5%+10.1%和24.5%+9.5%)大多数的患儿第一次发作在4-5岁左右。发病机制不明,暂时认为是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引起,哮喘与季节有很大的联系,在温度突然变化时容易发作,这是因为温度变化也是一种刺激方式,所以在春冬交替时容易发生。由于小儿发生的概率不高,所以治疗很不规范,没有规范和标准的治疗方案,刘昌玉等通过100例哮喘患儿进行追踪观察得出结论:秋季哮喘急性发作率最高,其它季节无明显差异。

2.4其它(分别占16.8%和31.2%)急性感染性喉炎,特点是其发作快,常伴随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有作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出现,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需要及时治疗,否则严重可以并发喉梗阻有生命危险,1-3岁幼儿常在春冬季发生[3]。

由于小儿身体发育还不完全,在行为和思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相当于成人,所以在生活上要密切注意小儿的行为,防止小儿发生意外如:吞花生进入支气管,其他气管道伤害等

回顾性调查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春冬季和夏秋季两个阶段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按年龄分从出生到28天(新生儿期)、≤3岁(婴幼儿期)、3岁到6岁为学龄前期、6岁到14岁为学龄期,春冬季和夏秋季两个时段进行比较,详见表一、表二。

由上表可知春、冬季节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于夏、秋季,而新生儿以肺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其它年龄阶段儿童以急性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

3讨论

小儿在行为和思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再加上自己身体免疫功能尚没发育完全,所以容易感染和患病,所以做好疾病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做好预防药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进行母乳喂养,因为随着小儿的机体发育和成长,对营养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母乳是公认最营养的小儿喂养方式,第二多进行日光浴,日光浴不仅可以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和病毒,还可以促进小儿钙剂的吸收,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要求,第三是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注意双球菌和链球菌的感染和通气的顺畅,经常对口腔鼻腔咽部进行护理,避免细菌的大量繁殖。第四避免去密集的公共场所,因为小儿的体质差,免疫功能差,容易感染,所以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经常更好衣物,尿布。第五要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按国家规定进行疫苗的接种,像白喉,百日咳等从而提高小儿呼吸系统的免疫力[4]。

本文总结小儿患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春、冬季节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于夏、秋季,而新生儿以肺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其它年龄阶段儿童以急性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同时提醒学者注意小孩子的心理和身体的和谐发展,保护小儿的生活环境,提高小孩免疫力,科学防治小孩呼吸系统疾病。

参考文献

[1]陆权,张育才.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5).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例3

纤维支气管镜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应用临床,已成为成人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不可缺少的工具。由于小儿的气道狭小及不合作等因素,现患儿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术采用随机局部麻醉复合静脉镇静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我院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6例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5个月~14岁。主要临床表现:咳嗽者48例,明显气促者34例,有异物吸入史者14例,因支气管肺部感染而就诊者33例。

1.2方法 检查前对患儿充分了解并争取配合,明确检查目的,作好处理可能并发症的准备。>2岁的患儿,术前禁食8 h;1~2岁的患儿术前禁食6 h;6个月左右的婴幼儿术前禁饮、禁食4 h,可由静脉补充一定量葡萄糖。阿托品不作为术前常规用药。>6岁的儿童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任书平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天津 301700)

摘要: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诊治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6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小儿行58例次的纤支镜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 明确诊断气道狭窄15例;食道气管瘘7例;肺出血6例;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25例次,18例次有细菌生长,阳性率72%;肺不张16例,以炎症为主占85.1% ,治愈率为92.2%;反复性肺部感染13例,治愈率87.1% 。结论 纤支镜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具有诊断及治疗双重作用,而且其安全性好,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中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小儿;呼吸系统疾病采用局麻;

1.3支气管异物钳取 根据异物种类,部位及周围情况选择不同方法如骨片,笔帽类异物时选用鳄齿钳,塑料、气球碎片类异物选用钢丝钳,异物表面光滑如植物类(花生,黄豆)等,则选用网状套篮,糊状粉末状异物通过多次多部位生理盐水灌洗清除。对有反复咳嗽或呛咳、反复发生憋气或呼吸困难、反复发热、反复肺部感染以及不明原因反复发作哮喘患儿,尤其对婴幼儿,应高度警惕气管支气管异物等。有可疑病史应立即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明确诊断[2]。

1.4支气管镜检的安全性 与其他医学上的侵入性操作一样,电子支气管镜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患者的配合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组经电子镜术诊治患儿56例,术中、术后均常规进行吸氧,血氧心电监护,多数患儿治疗过程安全顺利,5例术中出现一过性低氧血症,退镜并给予增大氧流量后缓解。3例出现鼻部出血,以鼻腔黏膜出血为主,出血量较少,退镜后未予特殊处置而自行止血。2例出现术后发热,体温均在38.0℃以下,给予物理降温后热退。术中术后均无物过敏,喉头水肿,喉痉挛,呼吸心跳骤停,惊厥,气胸,纵膈气肿等严重并发症。

2结论

儿童支气管镜适应症广泛:①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②不明原因的喘息,纤支镜有助于查明气道阻塞的原因,部位及性质。③取异物,纤支镜在诊断和治疗气管异物方面较影像学检查更为直观、可靠,较硬支镜更为灵活、安全,由于其柔软可弯曲,取异物痛苦小,可深入到硬支镜不能达到的上叶或3~5级深部支气管检查,并取出异物。④不明原因的咯血或痰中带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明确出血部位和出血原因。⑤肺不张,肺部结节或块影,阻塞性肺炎,炎症不吸收,肺部弥漫性病变,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气管支气管狭窄以及原因未明的胸腔积液等异常改变者。⑥肺或支气管感染性疾病( 包括免疫抑制患者支气管肺部感染) 的病因学诊断,如通过气管吸引,保护性标本刷或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标本进行培养等[3]。临床工作中如遇有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喘息、咯血,X线胸片提示肺不张、肺部块影、阻塞性肺炎、肺炎不吸收、吸入性肺炎,疑有食管气管瘘、支气管异物者,应考虑应用纤支镜检查和治疗。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在临床的应用给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例4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036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 随着大气污染和烟龄的增长, 呼吸系统疾病日益增多,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肺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2002年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传染性强, 死亡率高。呼吸系统疾病越来越值得国民重视和注意, 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任务艰巨[1]。呼吸内镜的引入为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作出重大贡献, 同时拥有电子气管镜及胸腔镜系统、氩气电刀及冷冻治疗系统、硬质支气管镜治疗系统等非常完善的呼吸内镜介入治疗设备, 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深受广大呼吸内科医生的喜爱。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呼吸科应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的65例患者, 其中男40例, 女25例, 年龄30~65岁, 平均年龄(45.1±6.5)岁, 其中有38例肺不张, 12例支气管扩张症, 5例喉管狭窄, 8例段支气管狭窄伴潴留性肺炎, 2例肺癌。观察对象在并发症、患病严重程度上与本案例无关, 不具备参考性。

1. 2 方法

1. 2. 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在询问详细病史采集, 查体后, 着重进行血压和心肺检查;进行X线胸片检查, 必要时进行曲面断层或CT检查, 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灶部位;对于拟行活检手术的患者进行凝血测试和血液常规检查, 保障手术顺利。

1. 2. 2 术中 所有患者在手术中进行血氧饱和浓度监测和心电监护;术中通过人工呼吸道进行吸氧, 保障患者血氧饱和浓度处于正常范围;患者采用仰卧位, 或根据病情需要采用半卧位或坐卧位;患者应用2%利多卡因进行咽喉部麻醉后, 由呼吸内镜纤支镜进行气管内麻醉;经鼻、口或者气管切开处进行呼吸内镜的插入;由呼吸道上端到下端有顺序地观察, 避免遗漏, 然后有目的性地观察可疑部位, 避免遗漏细微病变;采用APC2活检并冷冻标本, 提取冻住标本, 冷冻过程保持激活状态;利用APC探针进行凝血, 将表面出血部位通过激活进行封闭;利用APC探针将失活剂导向靶区, 通过激活使目标组织实施失活操作;将冷冻针置于异物上, 冷冻激活后, 提取异物, 快速实现气管再通。

1. 2. 3 术后处理 部分患者在手术后, 仍然继续吸氧一段时间;患者手术2 h以后进食、饮水, 以免喉头麻醉而导致误食;对于肺支气管附壁活检的患者, 应在手术活检后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 以排除气胸的可能。并告知患者, 在离开医院以后也会有发生气胸的可能;患者在呼吸内镜检查后可能会因为巨噬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导致发热症状的出现, 一般不需要进行特别处理, 但也要与手术感染鉴别开。

1. 3 疗效判定标准[2] 当患者不再出现咯血、咳痰、咳嗽、胸痛等症状, 体温恒定, 呼吸状态平稳, 呼吸音正常, 说明患者病情改善, 治疗效果明显。

2 结果

采用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手术中, 经过治疗38例肺不张患者中36例患者全部复张, 另外2例患者也已经部分复张。12例支气管扩张症伴弥漫性出血患者进行封闭止血后, 预后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咯血症状, 并在加用止血药物治疗后, 已经全部治愈。5例重度喉管狭窄和轻度喉管狭窄患者经过有效均匀失活后, 呼吸顺畅, 全部治愈。8例段支气管狭窄伴潴留性肺炎患者快速有效的实现了狭窄再通, 全部治愈。剩下的2例肺癌患者胸痛缓解, 病变组织切除准确, 病情得到控制, 暂时没有生命危险。所有患者病情都有所好转, 治愈率96%, 获得手术医师肯定。

3 讨论

呼吸内镜的介入手术治疗, 改变了传统胸腔镜探查手术, 采用微创介入的方式进行气道内肿瘤摘除术、气道内支架成形术、气道内组织失活术、气管阻塞再通术等[3]。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治疗点鲜明, 相比于活检钳活检, 视野清晰, 手术医师拥有高诊断权重, 活检标本在组织学角度和大小方面更优, 不但保留了形态学细胞结构, 并且标本没有出血的情况, 更方便的是在冷冻探针的帮助下, 标本在切下后即被冰冻;进行切除凝血手术中, 呼吸内镜设备在不接触病变部位的情况下达到手术目标, 将穿孔风险降到最低, 并且保证最小的炭化和烟雾, 最小的气味;组织失活时, 失活部位均匀完整, 具备良好的剂量精度和失活可控深度。

呼吸内镜在呼吸科手术中表现出色, 在诊疗呼吸系统疾病中更直观安全, 在现代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且取得良好效果, 是现代医院中最常用的监测和治疗方式之一。呼吸内镜的介入, 使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减少诸多痛苦, 包括分泌物的及时排除, 异物的及时取出, 出血部位的及时止血, 为患者提供了很大方便, 缓解病情的同时, 患者的换气能力也有很大改善[4]。

呼吸内镜的引入为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作出重大贡献, 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检测、治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其视野清楚、剂量准确、穿孔率低、专业智能, 为手术的安全可靠进行提供了保障, 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深受广大呼吸内科医生的喜爱, 值得在临床内科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耿娟.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探讨.大家健康, 2014, 8(4):116.

[2] 解宁.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探讨.中外医疗, 2012, 6(6):187.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例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喘息和气急等症状[1]。其生理基础是气道受阻,有效肺泡通气不足,最终导致II 型呼吸衰竭及肺心病。其病理特征为气道的慢性炎症,导致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从而导致气道狭窄,引起气流受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方法有支气管扩张剂(主要有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及甲基黄嘌呤类)、糖皮质激素、祛痰剂等[1]。联合运用各种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该研究选取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间我院呼吸内科门诊及病房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对采用联合吸入噻托溴铵及沙美特罗替卡松与传统口服茶碱缓释片、舒喘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进行比较和探讨, 为进一步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间龙口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及病房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患者,其诊断依据均符合2007 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 组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诊治指南》的标准进行诊断。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噻托溴铵及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吸入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茶碱缓释片、舒喘灵口服治疗。治疗组40例,其中男23 例,女17例,年龄53~82 岁,平均年龄62.5 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29 例,女11 例,年龄51~79 岁,平均年龄65.2 岁。80例患者均处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并且排除合并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肿瘤、哮喘等其他危及生命的疾病。患者在入组前15d内至研究结束前均无呼吸道感染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

1.2方法

1.2.1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稳定期患者给予噻托溴铵(18ug)吸入,1 次/d,沙美特罗替卡松(50/500ug)吸入,2次/d。疗程为3 个月。治疗过程中有7例出现口干,可耐受;6例出现咽部不适、声音沙哑,吸药后给予5%小苏打漱口,均可缓解。

1.2.2对照组患者都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稳定期, 给予单纯茶碱缓释片(0.1g)1片口服,2次/d,舒喘灵(沙丁胺醇0.1)1片口服,3次/d。疗程为3 个月。治疗过程中有8例出现心悸不适,5例出现手抖不适,3例出现恶心,经对症处理后仍有4例不适,给予减量处理,退出观察。

1.2.3疗效评价标准 ①肺功能指标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 FVC)%,以上数据可以判断肺通气量的情况,是否存在气流受阻、气道阻塞的现象。②6 min 步行距离评价运动能力(6MWT)方法为在环境安静、温度适宜的平坦地面画出一条30 m 的直线,两端各放置一把座椅,研究者坐在椅子上计时,避免干扰受试者。受试者沿着直线尽全力快速步行,直到6 min 停止,测量其步行距离。在测试中应避免受试者快速转身或者沿着环形路线行走,如受试者出现疲乏、头晕、呼吸困难等应马上停止测试。

1.3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 检验。

2结果

2.1经过3 个月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 FVC)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6 min 步行距离评价运动能力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以气道阻塞、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其气道阻塞呈现进行性发展。在其急性期经过积极治疗以后,大部分患者都是处于稳定期,可在疾病的持续进展中,由于长期气流受限、气道阻塞,肺的通气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导致静息下通气不足,引起了严重的呼吸衰竭甚至是死亡。稳定期治疗的目标是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患者运动耐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所以减少患者的急性发作和减少重塑气道是治疗的重点。

该研究通过吸入噻托溴铵及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治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稳定期的患者,与单纯口服茶碱缓释片、舒喘灵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在治疗的3 个月后,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6 min 步行距离评价运动能力2个部分的数据显示,联合吸入治疗组在各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口服药物治疗组,且患者不良反应较少,基本可耐受或处理可好转,口服药物组患者中有明显不能耐受者,退出观察。联合吸入治疗组和传统口服液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①长效β2 激动剂沙美特罗吸入能够显著改善FEV1 和肺容积, 缓解呼吸困难, 改善生命质量, 减少急性加重的频率。②噻托溴铵选择性作用于M3 和M1 受体, 能够降低急性加重和相关的住院率, 改善症状和健康状态,并可以有效地提高肺康复治疗的效果。③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局限应用于有一定指征的患者。在FEV1% pred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应用噻托溴铵及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吸入治疗,较传统口服茶碱缓释片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减少呼吸困难的发生,有效改善运动耐力,暂缓肺功能的下降进度,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稳定期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2007,30(1):8-17.

[2]刘爱华,姜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新的治疗方法[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2001,22(3): 159-163.

[3]王海燕,文仲光,石丽丽,等.噻托溴铵粉雾剂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2006:418-419.

[4]柳涛 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 2011年修订版)介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1(1): 1-12.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例6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导致儿童死亡的最常见疾病。儿童肺功能测定通过测定人体呼吸系统指标包括肺容量、肺活量、余气量、功能余气量、肺通气量、呼吸频率、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等,对比正常人体肺功能指标从而判断肺功能状况,广泛应用在人体健康状况鉴别中[1-2]。儿童阶段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因此在医院儿科开展肺功能测定显得非常重要[3]。本次探究选取本院未开展儿科肺功能测定时期,与开展肺功能测定时期对比分析其在基层医院儿科开展的必要性,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未开展肺功能测定期间,与2018年3月~2019年3月开展肺功能测定期间,所收治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儿童共计150例作为本次探究的主要研究资料。选取未开展肺功能测定时期收治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患儿75例,男患儿38例,女患儿37例。选取开展肺功能测定期间收治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患儿75例,男患儿37例,女患儿38例。对比两个时间段收治患儿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未开展肺功能测定时期,对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患儿病史、病症、胸部X线及CT检查。开展肺功能测定时期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通过肺功能测定进行评定患儿的肺部功能,主要测定指标包括:常规肺通气功能、支气管药物舒张试验、支气管药物激发试验、潮气肺功能测定等。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个时期对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遗漏和误诊及诊断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探究数据分析时,均采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PSS22.0。用(x±s)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对研究中的数据进行检验,本次研究以P<0.05存在差异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例7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a)-0182-02

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在儿科所有疾病中占首位[1],其中,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约为60%[2]。目前,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也与日俱增,使得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3]。肺功能检查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检查手段,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疗效评估及预后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其能够客观地反映气道内病理改变及其程度,同时可间接反应气道的生理功能,从而为呼吸系统疾病检查提供有效可靠的依据[4]。目前,国外已将肺功能检查作为呼吸道疾病的常规检查项目,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评估及预后评估[5]。但国内对于肺功能检查的研究较少,尤其对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该研究选取2005年1月―2012年1月于该院住院治疗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统计肺功能检查异常情况,以了解肺功能检测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在该院因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治疗的患儿共1 9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1 107例,女性患儿853例,男女比例是1.3:1;年龄在6~14岁之间;按照疾病类型分类,支气管肺炎1 018例,支气管炎237例,毛细支气管炎 287例,支气管哮喘200例,上炎30例,先天性喉喘鸣11例,支肺炎合并肺不张 9例,右下肺炎9例,咳嗽变异性哮喘14例,喉炎27例,其他108例。

1.2 研究方法

仪器采用由德国耶格Masterscope Apspro制造的肺功能仪,检查指标是Vt(即潮气量)、FEV1(即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FVC、IOS强迫振荡气道阻力、FVC、MVV(即最大每分钟通气量)、MEF25-75%(即用力呼气25%~75%流速)、一口气弥散法测残气量、残总比,弥散功能、PEF呼气峰流速等,其中PEF是一项最有意义的检测指标,其和年龄、身高、体重及胸围等都相关,特别是和身高关系最为紧密.肺功能检查由肺功能室的专业人员进行检查,所有病例都通过进行正确的相关呼吸培训,均能正确的掌握肺功能检查中吹起的方法,并测定与记录被检查者的身高,体重以及年龄与初步诊断等一般资料,从上述资料中估算出患者的预计值,再和实测值进行比较.患者检查时采取坐位、含口嘴、夹住鼻腔、连续测量3次、通过电脑自动分析数据、专业人员填写诊断报告、打印报告,并统计肺功能检查异常情况。

1.3 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通过肺功能检测发现,不同呼吸道疾病的肺功能特征表现不一,各指标的阳性率间也有多差异,其中,纳入研究的1 960例患儿中,以支气管肺炎患者居多,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小气道阻力增高改变、总气道阻力增高和功能残气量改变,但根据临床症状的差异,如阻塞或者实变,其肺功能检测也显著变化;毛细支气管炎、哮喘患儿多以小气道阻力增高为特征,其阳性率分别为58.3%、44.0%、64.0%;以大气道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包括先天性喉喘鸣和喉炎,其阳性率分别为29.6%、27.3%,较其他呼吸道疾病患儿显著升高;对于肺不张患儿,其主要表现为小气道阻力增高、总气道阻力升高及功能残气量异常,这与其病理改变密切相关;此外,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多表现为功能残气量改变,同时伴有小气道阻力增高。

3 讨论

对于儿童肺功能检查而言,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进行了报道,随后的60~70年代报道逐渐增多。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肺功能检查也逐渐精确化和简单化,在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价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估测预后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已成为诊断呼吸系统疾病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6]。在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早期,及时进行肺功能检查,从而确定气道病变,尤其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密切相关。目前,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是由于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肺功能检查在诊断哮喘中的重要性尚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导致对哮喘不能做出及时的诊断,使得众多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造成了临床上通常应用大量的抗生素以及止咳药物等来治疗,临床效果不但不佳还延误了病情。

该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肺功能检测发现,不同呼吸道疾病的肺功能特征表现不一,各指标的阳性率间也有多差异,其中,纳入研究的1 960例患儿中,以支气管肺炎患者居多,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小气道阻力增高改变、总气道阻力增高和功能残气量改变,但根据临床症状的差异,如阻塞或者实变,其肺功能检测也显著变化;毛细支气管炎、哮喘患儿多以小气道阻力增高为特征;先天性喉喘鸣和喉炎以大气道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肺不张患儿主要表现为小气道阻力增高、总气道阻力升高及功能残气量异常;此外,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多表现为功能残气量改变,同时伴有小气道阻力增高,这些都表明开展肺功能检查对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以支气管哮喘为例,其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理改变是慢性炎症反应导致产生可逆性气道狭窄、阻塞与气道的高反应性,进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而肺功能检查不但可以客观地反映大气道或小气道有无阻塞,还可以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者舒张试验了解气道阻塞的是否存在可逆性,进而为确诊哮喘提供客观依据[7]。目前,临床上对于诊断哮喘很多仅依靠临床表现,没有客观的指标支持[8]。虽然肺功能检查对呼吸道疾病尤其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目前由于医务人员及患者对于肺功能检查的临床重要性尚未有引起重视,延误了呼吸道疾病尤其哮喘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呼吸道疾病患儿的肺功能检查力度不够,这可能与患儿客观依从性差及医生、患儿家属对于肺功能检查的临床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

综上所述,肺功能指标能够反应不同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特征,从而通过肺功能检查能有效诊断不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从而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起到促进作用。因此,临床医师尤其是儿科医生以及患儿家属应重视肺功能检测,以提高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使儿童呼吸道疾病得到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朱春梅,陈慧中.婴幼儿肺功能检测[J].中国医刊,2009,44(9):9-12.

[2] Amold JH.Measurement of the alveolar deadspace are we there yet[J].Crit care med,2001,29:1287-1288.

[3] 余泽明,宋丰贵,李建华,等.应重视肺功能检查在呼吸统疾病诊治中的地位[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5,26(4):69-71.

[4] 陈一芳,考验,忻学英,等.肺功能检测在小儿呼吸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4(4):365-367.

[5] 张皓.儿童肺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4):365-367.

[6] 华山,魏 ,吕敏.肺功能检测在儿童哮喘诊治中的意义[J].小儿急救医学,2005,12(5):370-372.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例8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7(a)-0030-03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of 128 cases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s with dyspnea clinical situation. Methods In March 2014 to March 2016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 of our hospital accepted treatment of dyspnea in 128 cases of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Judgment with the correct diagnosis rate, misdiagnosis rate and heart and lung disease misdiagnosis rate and cardiopulmonary disease misdiagnosis rate. Results The correct diagnostic rate of 12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breathing difficulties, the misdiagnosis rate and heart and lung disease misdiagnosis rate, heart and lung disease misdiagnosis rate was 93.75% (120/128), 6.25% (8 / 128), 5.56% (6/108) and 10% (2 / 20). Conclusion Emergency medical breathing difficulties from The level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mprehensive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Key words] Dyspnea; Emergency internal medicine; Level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作为急诊内科最为常见、多发的急重症之一,呼吸困难疾病不仅发病急、恶化快,而且病因复杂,往往发病后便为严重的急症。研究表明,心肺疾病病变以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均会引发呼吸困难急症,而且二者引发的呼吸困难患者临床症状又十分相似,因此,往往会出现较高的误诊率或漏诊率。尤其是在呼吸困难患者早期诊断时期,若不能及时有效确诊该症状的发病原因,则极易出现因误诊而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的情况[1]。该文就2014年3月―2016年3月阶段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探究,以期提升急诊内科对呼吸困难疾病的诊治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8例患者均整群选取自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该急诊内科收治的呼吸困难患者。其男女各有75例、53例,年龄21~78岁不等,平均(56.2±6.4)岁。纳入标准以患者既往病史、病理学检查、MRI检查或CT检查以及全面体检、胸片检查为依据,并确诊发现128例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中共计56例为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其中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各有11例、33例、9例、3例。同时,128例研究对象中共发现52例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其中支气管哮喘、自发性气胸、肺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及肺栓塞患者各有16例、5例、5例、23例、3例。而除去心肺疾病剩余20例患者为脑出血、胰腺炎、宫外孕肠梗阻、糖尿病中毒、非器质性疾病以及上消化道呼吸困难等心肺外疾病。

1.2 诊断及治疗方法

1.2.1 诊断方法 对128例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统一进行诊断。首先,由急诊内科主治医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专业技术对每位患者进行初步诊断。而后对每位呼吸困难患者进行病理检查、螺旋CT检查或MRI检查以及全面体检、胸片检查等对患者进行确诊[2]。

1.2.2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则对每位患者均采用鼻导管吸氧治疗处理,鼻导管吸氧速度以2~3 L/min为宜。同时,由急诊主治医师对每位呼吸困难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使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急诊主治医师还应及时将患者治疗进展告知其家属,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其所患疾病为非大躯体器质性疾病,而是由精神紧张而诱发的呼吸困难病症。让其放松心态,多进行深慢呼吸等。在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要保留其静脉通道,对患者进行补钾、补液并诱导其睡眠。对于效果不佳患者可辅以地西洋针剂(8~10 mg)进行治疗[3]。

1.3 统计方法

对128例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诊治过程中各诊断指标及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计数资料对临床诊断率及误诊率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确诊率

128例呼吸困难患者总体的正确诊断率为93.75%(120/128),总体误诊率为6.25%(8/128),具体见表1。

2.2 心肺疾病及心肺疾病外误诊情况

108例心肺疾病呼吸困难患者中心肺疾病误诊率为5.56%(6/108),分别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误诊为肺栓塞3例,另有3例肺栓塞患者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而20例心肺疾病外呼吸困难患者的误诊率为10%,即肠梗阻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胰腺炎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1例。

3 讨论

在急诊内科,呼吸困难疾病患者不仅多发、常见,而且也是急诊内科中误诊率较高的疾病。临床上将呼吸困难疾病多分为急性与非急性两大类,而根据病因是否同患者心肺有关,又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其中,非心源性呼吸困难中又细分为非器质性呼吸困难以及肺源性呼吸困难。除此之外根据诱发呼吸困难诱因的不同,还分为中毒性呼吸困难、血源性呼吸困难、精神性呼吸困难等[4]。

由鹿钦国,李振凤等[5]人的研究可知,在所有呼吸困难疾病中,因心肺而诱发的呼吸困难疾病占全部呼吸困难疾病的84%。大量研究表明,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诊治水平的高低同主治医师的临床经验以及专业知识水平、专业基础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要充分掌握因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炎、慢阻肺经以及肺结核疾病等因素而诱发的呼吸困难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处置方法。其中,要对因肺栓塞而引发的急性呼吸困难疾病的情况格外重视。在发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以及咳血等三联症状时要注意分辨是急性右心衰表现还是肺栓塞表现,避免造成误诊。对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由于患者往往表现为高血液粘稠度、慢性缺氧等症状,患者易发生肺小动脉栓塞,而这一情况又往往会出现漏诊。而随着医疗技术及器械水平的不断提高,先进的医疗诊断器械大大提升了肺栓塞患者的确诊率,减少了漏诊情况的发生。对于肺栓塞与急性右心衰两种疾病的诊断完全可以通过心电图表现及肺部通气及费灌注扫描等手段进行辨别,进而降低了误诊几率[6-7]。

精神性呼吸困难患者则主要是因患者机体呼吸中枢供血减少及增高的颅内压而刺激引发的一种急性呼吸困难。常见病症有重症颅脑疾患患者、脑出血、脑膜炎、癔症等。对于此类患者临床上对其治疗多以治疗原发病为目的[8]。而作为非器质性呼吸困难,精神性呼吸困难也会因心理和生理机制相互作用产生。其发作也往往会因外界精神刺激而导致患者呼吸调节功能紊乱,进而造成超生理代谢,而超生理代谢则会引发过度通气以及呼吸性碱中毒。这些症状尤其易见于女性患者。因此,对于精神性呼吸困难的诊治应重点研究患者的负面心理活动与其体征表现和生理呼吸三者间的关系,可通过镇静剂以及催眠药物等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较佳[9]。

血源性呼吸困难则主要是因患者机体血液中血红细胞异常减少,使得血液氧供给因携氧量减少而不足,导致患者机体相关组织、器官发生缺氧、缺血症状,严重者引发心绞痛。常见病症有重症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对于此类呼吸困难患者应在第一时间内给予患者输血进行治疗。而在临床上常常会将血液性呼吸困难同夏季中暑性呼吸困难混淆,因此,在诊治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以免误诊[10]。

中毒性呼吸困难则包括药物中毒、糖尿病酸中毒等,主要是指因患者血液中酸性代谢物异常增多,进而刺激患者机体的呼吸中枢,使得其呼吸急促、困难。吗啡类药物、巴比妥类药物等均会导致急性药物中毒的出现,抑制患者呼吸中枢,会出现呼吸缓慢或是潮式呼吸。大量临床资料表明,中毒性呼吸困难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复杂,极易同其他病症如急性胰腺炎等病症混淆,因此,在诊断时要格外注意[11-12]。

由结果可知,128例呼吸困难患者整体正确诊断率以及误诊率分别为93.75%、6.25%。误诊患者多为心肺疾病患者,其中,6例心肺疾病误诊率为5.56%,分别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误诊为肺栓塞3例及3例肺栓塞患者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总之,对于精神性呼吸困难、血源性呼吸困难以及中毒性呼吸困难等症状疾病,要充分掌握各类呼吸困难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表现以及治疗处置手段等。也应对易误诊疾病的差异性进行不断总结与探究,进而降低误诊、漏诊概率。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毕华文.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5,15(8):56-57.

[2] 邵碧波,冯辉斌.血ANT-pinBNP水平检测在急诊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13,12(3):2286-2287.

[3] 周静平.35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J].药物与人,2014,4(27):218-219.

[4] 温永红,赖日华.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的临床诊治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30):131-132.

[5] 鹿钦国,李振凤.急诊内科呼吸困难患者的诊治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28):65-66.

[6] 彭印印,郭述良.呼吸科门诊非器质性呼吸困难的临床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4,34(8):1158-1161.

[7] 许丽.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方法与效果[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11):97.

[8] 朱小林,王成刚,朱月清.NT-proBNP,CTn-I的联合检测在急诊呼吸困难患者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11):1593-1595.

[9] Deonarine P, De WC, McGhee A. Computed tomographic pulmonary angiography andpulmonary embolism:predictive value of a d-dimer assay[J].BMC Res Notes,2012,17(5):104-105.

[10] 袁咏梅.急诊内科患者昏迷原因及临床诊治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3):11-12.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例9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 真菌感染; 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5-0013-02

近年来,随着临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恶性肿瘤放化疗、激素的滥用、患者年老体弱、慢性疾病以及免疫能力低下等因素的影响,真菌感染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突出问题。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并导致气道严重病变,从而对临床诊治造成极大的困难[1]。本研究就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痰液真菌培养后确诊的38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2~81岁,平均(62.3±8.4)岁。其中肺炎2例,肺源性心脏病6例,慢性支气管炎16例,肺气肿4例,肺肿瘤10例。

1.2 真菌培养方法

1.2.1 标本留取 所有患者在进行痰液采集的清晨起床刷牙后,用清水进行3次漱口,将气管内痰液及下呼吸道分泌物用力咳出,并采用一次性无菌容器采集,护理人员将采集到的痰液放入盛有15~20 ml的灭菌等渗盐水试管内,然后在10~60 min内送入检验科检验[1]。

1.2.2 真菌培养 挑取标本可疑部分,将其制备涂片,先用低倍镜观察到一些视野,然后再将其转到高倍镜。若看不到扁平细胞,则表明该标本已被污染,需要另留取。以常规方法将标本接种于沙促罗培养基上,控制培养温度为35 ℃,经过24~48 h的培养,真菌鉴定是将分纯菌落在VITEK细菌生系统YBC试卡接种,系统内度数鉴定,采用的质控菌株为ATCC60193白色念珠球菌菌株[2]。

1.3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留取的痰液真菌培养均进行连续2次或2次以上的检查后为阳性,且鉴定结果为同一真菌,则可结合临床表现确诊患者属于真菌感染[3]。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咳嗽黏液胶胨样痰或白色黏液丝状痰或浓痰,严重的患者甚至痰液中存在血丝,或呼吸困难、咯血等。

1.4 相关因素分析

统计患者不同年龄段、抗生素应用不同时间、病程长短等因素下真菌感染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种类

本研究中,真菌感染的基础病比例最高的是慢性支气管炎,占42.11%,其次分别为肺肿瘤26.32%、肺源性心脏病15.79%、肺气肿10.53%、肺炎5.26%。同时发现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最高的为白色念珠菌,占68.42%,见表1。

2.2 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年龄、抗生素应用、病程均具有明显关系,年龄越大、抗生素应用滥用、病程越长,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几率越高(P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会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并导致气道严重病变,从而对临床诊治造成极大的困难。尤其是白色念珠菌会对细胞免疫造成抑制,同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够造成患者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本研究中发现,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主要真菌就为白色念珠菌。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患者年龄、抗生素应用以及病程均具有密切联系。因此,临床对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应当加强对真菌感染的预防,同时给予有效的实验室检查,具体如下:(1)临床医师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大部分临床医生在应用抗生素时存在采用试验性用药、经验性用药或患者自主性用药等错误,严重破坏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这极易导致真菌感染的发生,因此,临床药师必须加强对抗生素使用指征的掌握,在对患者治疗中,应当根据各项辅助检查结果给予准确合理的抗生素,并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2)临床医生必须重视细菌培养,大部分医师在临床治疗中,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时,仅仅考虑可能是抗生素使用种类不正确,而反复更换,没有给予感染菌谱的检验,从而导致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因此,临床医生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当积极给予感染菌谱检验,从而明确抗生素使用[4-6]。(3)加强对激素的应用指征,目前,一些基层医疗单位因盲目追求治疗效果,而在临床治疗中任何疾病均给予激素类药物治疗,导致激素成为常规用药,因此,在临床中,必须加强对激素的应用指征的掌握,坚决杜绝激素滥用的出现[7-8]。

总之,老年患者、慢性病及抗生素滥用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临床应当加强预防,在诊断时给予积极有效的辅助检查措施,杜绝药物滥用,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确保治疗疗效,避免真菌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赵丽平,范洪,刘静.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23(9):123-124.

[2]范洪,刘静.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病例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21(2):145-146.

[3]刘彦,张爱荣.临床真菌感染的回顾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26(1):137-138.

[4]袁彦丽,王静,冯羡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85例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3,12(1):167-168.

[5]修连喜,林建红,罗腾火,等.我院院内真菌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2,34(9):45-48.

[6]杨晓霞,王治国,林燕青.医院内真菌感染临床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2012,44(4):45-47.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例10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862―02

呼吸科是对病人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重要科室,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诊疗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呼吸科的现实需要,提高呼吸科的诊疗手段是当前呼吸科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医学临床诊断技术有了质的提高。首届国际呼吸内镜诊治大会暨肺癌诊疗新技术研发发表会的召开表明[1],作为呼吸科诊疗中最重要的辅助诊断仪器,呼吸内镜诊断技术在呼吸科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呼吸内镜医生可以直观、准确、快速的了解患者的情况,与其他呼吸科的诊疗手段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当前呼吸内镜技术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呼吸内镜技术也会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就呼吸内镜在呼吸科诊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阐述并探讨了呼吸内镜在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1 呼吸内镜技术概述

呼吸内镜是由内窥镜发展起来的新型诊断技术。其由传统内窥镜系统组成,作用于呼吸系统。其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的诊断,并通过微创技术应用实现呼吸系统的诊疗与治疗。目前,呼吸内镜主要应用胸外伤、肺癌手术前检查、肺感染、食道气管瘘等疾病。在现代呼吸科诊疗中,呼吸内镜技术的应用为提高呼吸科诊疗准确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呼吸科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准确的诊疗信息。在现代医疗机构中,呼吸内镜作为呼吸科诊疗的基础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的应用为现代临床诊疗、治疗提供了准确的、详实的诊断信息,为提高呼吸科诊疗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呼吸内镜在呼吸科诊疗中的应用分析

2.1 呼吸内镜技术在呼吸内科诊疗的应用探讨

目前呼吸内镜技术在呼吸内科诊疗的应用主要应用与介入性肺病诊疗、内科胸腔镜与支气管镜技术的复合应用以及相关呼吸系统内科疾病的诊疗。在实际的应用中,临床医师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应用呼吸内镜进行检查。同时,临床医师还要根据患者病情对呼吸内镜技术应用进行方向指导。例如:肺部水肿患者的临床诊疗中,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情况确定呼吸内镜的诊疗方向与重点。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指导呼吸内镜的应用。通过呼吸内镜技术的应用以及临床医师对患者病情的分析减少患者痛苦、提高诊疗效率,为提高患者诊疗效率、减少患者病痛奠定基础。

2.2 在临床中应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呼吸内镜在临床应用中需要对以下几项加以注意[2]:第一,要保证呼吸内镜诊疗患者在诊疗前 6 小时内不能进食与饮水,当诊疗结束后 2小时内不能进食与饮水。女性患者还应当错开月经期。第二,在诊疗过程中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的憋气感、异物感,医生应当提前将这种可能性告知患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患者可以像医生说明。医生会妥善的处理。第三,在患者诊疗之后可能会出现痰中带血丝的现象,这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处理,患者也不必恐慌害怕。如果患者的出血量过大时则需要医生仔细检查并予以处理。第四,呼吸内镜使用之后注意消毒,第五、根据工作需要,应当配备相应的内镜及清洗消毒设施:(1)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患者数量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患者安全。(2)清洗消毒设施应当包括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槽或者五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机、高压水枪、高压气枪、干燥设备、通风设备以及与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的必备的消毒、灭菌器械和消耗品。(3)清洗消毒液应当有多酶洗液、适用于内镜的消毒剂、75%酒精等。六、严格执行清洗消毒规范。根据卫生部20(0年制定的《内镜清洗消毒及操作规范》要求,呼吸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灭菌必须遵照以下原则:(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2)凡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3)凡进入人体呼吸道、消化道等与黏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水平的消毒,即初洗、酶洗、水洗、消毒、冲洗干燥五个步骤。(4)内镜及附件使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5)所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3]。(6)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事件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7)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3 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前景

作为呼吸系统辅助诊疗的手段,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可以有效帮助临床医生确诊患者的病因,及时的进行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呼吸内镜诊疗技术进一步完善的步伐,例如荧光支气管镜技术、超声支气管镜技术等诊疗技术的研发成功预示着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光明的发展以及应用前景,并且随着多学科复合应用的推广,极大程度地 提高了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应用领域。荧光支气管镜技术采用蓝色激光照射下病灶的荧光性实现了病灶部位的精确显影,提高了呼吸内镜的诊疗准确性。而超声支气管镜更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现代呼吸内镜发展的主要方向。从当前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到,未来的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将会与先进的医学技术相结合,以多学科复合应用方式进一步提高该技术的精确性,实现该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全方位推广。

4 结语

呼吸科是现代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呼吸内镜是呼吸科诊疗中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呼吸科诊疗的准确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医生通过呼吸内镜可以对患者的病情、病灶位置有更加直观、准确的了解,与传统的呼吸科诊疗方式相比,呼吸内镜可以有效的提高呼吸科诊疗的效率。从当前呼吸内镜的发展前景上看,多学科复合方式将会是呼吸内镜未来发展主要方向。可以预见,呼吸内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将在未来呼吸科诊疗中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