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12-16 09:06:05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例1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1.质量第一的观点:坚持质量第一观点就是要求施工质量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和标准规范的规定,符合承包施工合同的要求。

2.为用户服务的观点:为了控制好每一工序的施工质量,要求上道工序把下道工序是为用户,按质量标准作好上道工序,再交下道工序继续施工,工序之间要衔接好,防止弄虚作假。

3.预防为主的观点: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坚持预防发生质量事故,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对生产以前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注意施工方法和工艺是否符合施工技术规程,权衡建筑材料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关键工程技术工人的操作水平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准等等。

4.一切用数据说话的观点: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从量变到质变,任何质量都反映一定的数量,评价一个工程或工序的质量应依靠反映实际的必要的数据,来评价它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而不是凭表面现象或主观论证。因次,在质量控制工作中,要充分注意取样,化验或材料检验等工作,以足够的数据证明工程的质量是合格的。

二.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质量管理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计划(plane),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简称为PDCA循环,它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首先提出的,故又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体现了全国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PDCA循环特点是:1.大循环要按照四个阶段不停地转动。2.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相互促进。3.每转动一次要提高一次,关键在于处理。

为了保证PDCA循环有效地转动,有必要把循环的工作的进一步具体化,

一般细分为八个步骤.

阶段 工作步骤

计划(P)

1.检查质量现状,找出存在问题

2.找出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3.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

4.研究和制定出明确的措施计划

实施(D) 5.认真实施和执行预定的措施计划

检查(C) 6.检查执行措施计划后的效果

处理(A) 7.通过总结,巩固成果,将成功的经验形成标准,失败的原因作为教训

8.把遗留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在上述八个步骤中,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工作,以便作出科学的判断。

三.七中工具

常用的工具有七种,即直方图、排列图、因果分析图、控制图、统计分析表、分层法等。

1.直方图

直方图又称频数(或频率)分布直方图,它是把从生产工序收集来的数据经过整理后,再分成若干组,画出以组距为底边、以频数为高度的一系列矩形图。直方图可以对某质量特征来观察其分布状态,分析其分布位置、偏差大小。直方图法的优点是:计算和绘图比较方便,既能明确表示质量的分布情况,也能较准确地得出质量特征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其主要缺点是:不能反映随时间变化数据的群内和群间的波动,要求收集的数据较多,一般至少在50个以上,否则难以反映其质量的规律。

2、排列图

排列图又称主项因素分析图、帕累托图,它是按照出现各种质量问题的频数,按大小次序排列,寻找出造成质量问题的主次因素,以便抓住关键,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控制图

控制图又称管理图,它是按照数理统计的原理,在直角坐标系内画有质量控制界限,描述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波动状态的图形。这种利用控制图区分质量波动的原因分析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管理方法,称为控制图法。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4、因果分析图

根据排列图找出主要因素,用因果分析图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些原因通常不外乎人、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五个方面。在一个大原因中,还有中原因、小原因,应一一列出,如鱼刺状,并框出主要原因。根据主要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措施实施后,再通过排列图等,检查其效果。

5、散布图

散布图采用分析影响质量原因之间的相关关系。纵坐标代表某项质量指标,横坐标代表影响质量的某种原因。由于质量指标和原因之间不一定存在确定的关系,故散布图中的点子可能比较分散,但可以通过相关分析,确定指标和原因之间的相关关系。

6、统计调查表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例2

(2)管理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管理学研究和实践中能够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理论构架或模式,其实质是管理领域的一种思想信念。

一、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管理模式

国际化标准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为满足国际贸易中质量保证活动的客观要求,在总结各国质量保证制度的基础上,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工作,于1987年颁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系列,几经修订,从ISO9000系列标准到ISO9000族标准,其中的核心标准之一的ISO9001标准已了2008版,我国也已经转化为GB/T19001-2008/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中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具有通用性强、文字通俗易懂、结构简化、标准之间兼容性强等特点,自颁布以来便迅速成为最重要的管理标准,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之所以称得上是质量管理模式,是因为它具备了管理模式的三个层次特点,即价值观层,基本定律和基本理论层以及方法、技术和标准层。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价值观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即: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领导作用;

全员参与;

过程方法;

管理的系统方法;

持续改进;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是世界各国多年来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质量管理的价值观,是构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

模式的基本定律和基本理论层,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表现为以“过程方法”为基础的质量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出了在标准构建的质量管理模式中,“PDCA”方法可适用于所有过程,如图2所示。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运用“PDCA”循环的思想,围绕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按照“识别―策划―实现―评价―改进”的递进方式,持续改进,不断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

二、ISO9000族标准的结构与内容

1. ISO9000族标准的构成

ISO9000:2000族标准文件结构见表1。

其中,ISO9000族的核心标准主要由四项内容构成:

①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②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③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④ISO19011:2002《质量和环境审核指南》

2. 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是ISO9000族标准的基础标准,其主要内容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质量管理体系基础、术语结构及关系。

(1)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分别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在ISO9000:2000标准的0.2“质量管理原则”中指出:“为了成功地领导和运作一个组织,需要采用一种系统和透明的方式进行管理。针对所有相关方的需求,实施并保持持续改进其业绩的管理体系,可使组织获得成功。”

(2)质量管理基础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的总纲,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①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帮助组织增进顾客满意。

②顾客对组织的重要性,即组织依存于顾客。这是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第一条“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具体应用。

③组织持续改进的推动力来自于顾客。由于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驱使组织持续改进其产品和过程。

④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这是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管理的系统方法”的具体应用。这个方法要求组织分析顾客要求,规定必须的过程,并使这些过程处于连续受控状态,以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满意度。

(3)术语结构和关系

ISO9000:2005标准从10个方面列出了80个术语,包括质量、管理、组织、过程、特性、合格、文件、检查、审核和测量等过程质量保证的术语。

ISO9000族标准中应用的术语不是相互独立的,在术语概念之间存在这各种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属种关系、从属关系和关联关系。图3以有关管理的术语为例,使用概念图表示各个术语概念之间的关系。

3.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1:2008是ISO9000族标准中规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标准。组织贯彻本标准对拟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出要求,帮助组织在适度增加管理成本的基础上减少风险,赢得相应的利益。

(1)ISO9001:2008标准的目的

ISO9001:2008标准的目的是规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提出产品质量保证,提高顾客满意度。标准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并不包括组织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部内容。

本标准能用于内部和外部(包括认证机构)评定组织满足顾客要求、适用于产品的法律法规要求和组织自身要求的能力。

(2)ISO9001:2008标准的内容

标准的重点内容体现在:

第四章“质量管理体系”规定了体系总要求和文件要求;

第五章“管理职责”规定了管理的基本职能;

第六章“资源管理”为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确定并提供适当的资源;

第七章“产品实现”表述的过程是质量策划结果的一部分;

第八章“测量、分析和改进”规定了策划和实施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3)ISO9001:2008标准的应用

ISO9001:2008标准面向不同行业的各类组织,当组织的规模不同,生产的产品类别不同时不影响标准的使用。标准的具体用途如下:

①用于组织的质量管理;

②用于第2方评定和注册;

③用于第3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注册;

④用于合同引用情况;

⑤用于法规引用的情况。

4. 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1)ISO9004:2000标准的作用

ISO9004:2000标准同样是以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为理论基础,遵循过程方法,应用PDCA循环建立的。

ISO9004:2000标准的引言中阐述了组织的目的:一是识别并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组织内人员、供方、所有者、社会)的需求和期望,以获得竞争收益,并以有效和高效的方式实现;二是实现、保持并改进组织的总体业绩和能力。ISO9004标准为质量管理体系设立更宽范围的目标提供指南。

(2)ISO9004:2000标准的内容

ISO9004:2000标准与ISO9001:2000标准的结构相似,内容协调一致。但应当强调的是,ISO9004:2000标准不是ISO9001:2000标准的实施指南。

ISO9004:2000标准的重点内容体现在第四、五、六、七和八章,分别为“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ISO9004:2000标准还有两个附录文件:自我评定指南(附录A)和持续改进的过程(附录B)。

(3)ISO9004:2000标准的应用

ISO9004:2000标准是指导组织业绩改进的指南,在各个条款中更充分地体现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最高管理者为了追求组织的卓越业绩,可在深入理解ISO9001标准的基础上应用ISO9004,对照指南,通过识别、策划、实现、评价、改进过程,进一步完善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地追求组织的卓越业绩。

ISO9004标准的附录A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自我评定方法,并给出了典型问题和收益示例。组织为了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成熟水平,应参照附录A所提供的方法,建立适应自身的自我评定模式,定期开展自我评定,找出体系和过程中需要改进的项目,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

三、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系统与关键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就如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建立、运行、评价、改进和认证等多个关键方面。

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根据ISO9000:2000标准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质量管理体系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是制订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应建立在贯彻ISO9000族标准的基础上,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及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1)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设计

质量管理体系总体设计是按ISO9000族标准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之初对组织所进行的统筹规划、系统分析、整体设计,并提出设计方案的过程。总体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周密制订计划、全面安排,防止在建立与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产生偏差和错误。设计过程中,在综合考虑利益、成本、风险的基础上,使组织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仅满足市场、顾客的要求和期望,而且满足组织内部的需要和利益。

质量管理体系总体设计的主要步骤包括:

①领导决策,统一认识。

②组织落实,成立机构。

③教育培训,制订实施计划。

④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

ISO9001标准规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类型包括:质量手册、质量计划、规范、程序文件、记录等5种。ISO/TC176/SC2/N525R制定的《ISO90001:2000文件要求指南》中指出:文件的作用为信息沟通、符合性证据、知识共享。文件可以是任何媒介形式或类型,如纸张、磁带、电子或光学计算机磁盘、照片及标准样品。

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细致而繁重的系统工程。由于体系文件在体系运行中起规范性依据的作用,所以在编写上要充分体现可操作性。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①系统协调的原则;

②合理化的原则;

③操作性实施原则;

④证实检查的原则。

2.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是依靠体系的组织结构进行组织协调、质量监控、信息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评审实现的。因此,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应做好以下工作:

(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和宣讲;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经批准以后,应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并通过一定形式(会议等)宣布质量管理体系投入运行和新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生效。

(2)组织协调

质量管理体系是借助其组织结构的组织与协调来运行的。组织与协调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协调各项质量活动,排除运行中的各种问题,使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

(3)质量监控

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各项活动及其结果不可避免地发生偏离标准的现象,因此必须实施质量监控。

(4)信息管理

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对异常信息进行反馈和处理,实行动态控制,使各项质量活动和产品质量处于受控状态。信息管理与质量监控和组织协调工作密切相关。

3.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经过认证机构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并以颁发认证证书的形式,证明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能力符合相应要求,授予合格证书并予以注册的全部活动。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通过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活动完成的。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由独立的、并经国家认可的第三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依据规定的程序,对受审组织进行的有计划、系统的检查活动。其内容包括:

•检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各要素的活动是否符合所选定的标准模式要求;

•检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的各项规定是否得到有效贯彻并适合的质量标准。

我国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和程序如图4所示。

4.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机制

质量管理体系本身就构成一个制度性的系统,其系统目标在于促进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形成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如图5所示。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可分为三个层次:

•驱动层(包括国家认可委员会、CNAT、认证机构、审核员)

•目标层(企业的管理体系)

•自我改进层(包括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内审员)。

5. 质量管理体系评价

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主要包括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自我评价三种方式。

(1)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是指组织以自己的名义所进行的审核,又称为第一方审核。ISO9001标准8.2.1.3内部审核条款指出:“最高管理者应当确保建立有效和高效的内部审核的过程,以评价其质量管理体系的强项和弱项”。内部审核共分五个阶段:准备与策划、实施、审核结果评价、制订和确认纠正措施、改进与评价效果。

(2)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为了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以达到规定的目标所进行的活动。” 管理评审可以包括对质量方针的评审,其评审依据是顾客的期望和社会要求,并考虑新技术的采用以及质量概念的发展和经营环境的变化。管理评审定期进行,最长的间隔时限不得超过12个月,但在组织内部或环境因素发生大的变化时应及时进行。管理评审应保持评审记录,并提交评审报告。

(4)自我评价

ISO9004:2000标准中明确指出:自我评价是一种仔细认真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确定组织改进的资金投向,测量组织实现目标的进展;评价的实施者是组织的作高管理者;评价的结论是组织有效性和效率以及质量管理体系成熟水平方面的意见或判断。

ISO9004:2000标准中的自我评价方法是针对该标准的每个主条款从1级到5级分5个等级来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成熟度,如表2所示:

6.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

组织全面实施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自我评价等质量管理体系评价方式,识别改进的机会,运用持续改进的方法实现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持续改进是组织的永恒目标。

(1)进行持续改进的两条进本途径

ISO9004:2000标准的附录B为各类组织提供了用以持续改进的过程方法,进行持续改进的两条基本途径为突破性改进和渐进性改进:

突破性改进是对现有过程进行改进或实施新过程。突破性改进项目通常包含对现有过程进行重大的再设计。突破性改进项目由日常运作之外的跨功能小组来实施。

渐进性改进是由组织内人员对现有过程进行幅度较小的持续改进活动。渐进性改进项目由组织员工通过参与工作小组来实施改进。

(2)持续改进的步骤

ISO9004:2000标准的附录B提出了持续改进的步骤:

①改进的原因:识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改进的区域,并记录改进的原因;

②目前的状况:评价现有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以便发现哪类问题最常发生,选择特定问题并确立改进目标。

③分析:识别并验证问题的根本原因。

④确定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求解决问题可替代的办法。选择并实施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即选择并实施能消除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以及防止问题及根本原因再发生的解决办法。

⑤评价效果:确定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已经消除或其影响已经减少,解决办法已经产生了作用,并实现了改进的目标。

⑥实施新的解决办法并规范化:用改进的过程代替老过程,防止问题及其根本原因的再次发生。

⑦针对已完成的改进措施,评价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对改进项目的有效性和效率做出评价,并考虑在组织的其它地方使用这种解决办法。

文章内容是本人在负责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工作期间所学到的,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同学习,并期望能为提高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能力做出贡献。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例3

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医院作为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乡镇居民健康保障责任,其医疗业务越来越多,检验科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但是,就实际情况来说,基础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加强对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的研究,探索有效的管理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现状概述

检验工作重视不足:在我国基层医院当中,受传统因素影响,临床诊断更多依靠的是经验和简单器械,检验科的地位相对偏低,得不到相应重视,其工作诉求也难以被理解和接受,工作较为被动,质量管理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检验科场地规模小:在基层医院中,虽然检验科是必不可少的部门,但受限于经济条件因素,许多基层医院医疗用房是较为紧缺的,无法为检验科提供足够面积的场地,只能提供有限的房间,在这种情况下,检验科的办公、标本采集以及检验、洗涤等难以规范分区,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之间没有明确划分,仪器摆放空间较为狭窄,无法规范放置,实验室环境的温度、湿度控制达不到要求,都会对检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降低检验结果可靠性[1]。检验设备方法落后:基层医院服务的对象多是农民,主动就医意识理念较差,导致基层医院检验科的业务相对较少,检验科仪器使用率较低。同时,受制于基层医院资金紧张的情况,许多检验科采购的检验设备大多是半自动仪器,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检验质量存在隐患。此外,在仪器采购中,对仪器基本工作原理、市场情况等了解得不够全面、深入,购置的设备并不符合检验需求,甚至是淘汰设备,也会影响检验质量。最后,在日常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对仪器操作规范掌握水平低、仪器没有定期检查与维护,或者采用低档次、过期或变质的试剂等,也是检验科质量管理的重大问题,无法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检验人员素质较低:检验人员是检验科操作的执行者,检验人员素质水平与检验质量有着密切联系。在基层医院检验人员中,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检验专业知识水平低的情况,人才素质水平较低,业务素质能力不强,对细胞学、微生物学等方面知识了解较少,对检验质量造成了极大影响。同时,由于基层医院的条件较为有限,检验人员缺乏进修学习的机会,其理论水平难以得到提升,即使有丰富实践经验,但由于知识得不到更新,只会机械执行操作,对检验过程中的偏差、仪器报警等问题无法准确判断,新方法、新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会对检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质量管理控制问题:在检验科质量管理中,质控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室内质控问题:在许多基层医院的检验科中,其人员配置并不合理,每个实验室只配置1个人员,甚至会有2个实验室由1人负责的情况,检验人员也并不固定,轮岗较为频繁。在这种情况下,检验人员缺乏良好的责任心,缺乏检验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审核,没有人对检验过程进行监管,实验室质控几近于无,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自然也无法保障[2]。②仪器管理问题:仪器的精确无误是检验质量的基本保障,做好仪器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但是,在实际当中,检验室仪器管理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对仪器使用、保养等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仪器的清洗、保养等操作不够规范、合理,在仪器校正与室内质控时,未处理比色杯、仪器管道上的污垢;仪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一定误差,未及时修正标准曲线、校正仪器或者仪器偏差校正不到位等,无法达到相应的校正目标,会降低仪器可靠性,影响检验质量。此外,在仪器使用过程中,没有准确处理异常报警问题,检验数据记录不够全面或者过于简单等,也会对检验质量产生严重干扰。③检验全过程质控问题:检验科质量影响因素包括许多方面,除了检验操作之外,检验前的标本采集、保存、运输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检验前误差能够占到总误差的70%。在检验前影响因素中,常见的问题有:a.标本采集方面问题,在采集前与患者沟通不到位,没有向患者告知相应的注意事项,空腹时间不足或者服用药物等,都会降低标本质量,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采集人员在采集操作中,没有选择合适的试管、药剂或者样本量,或者对特殊标本采集缺乏了解等,造成采集失误,引起检验结果失真。b.标本保存方法问题:标本保存会对标本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在标本采集后,没做好容器密封或者未进行必要的保温、遮光处理等,没有及时将标本进行送检或者送检过程发生碰撞等,都会给标本质量带来负面影响。此外,对于一些无需及时进行检验的标本未进行分离冷藏处理,也是检验标本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缺乏生物安全意识:生物安全防控是现代检验科的重要安全工作,但在某些基层医院中,由于领导层大多只注重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对生物安全防控方面重视不足,缺乏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识,并没有对生物安全展开相应的宣教与培训。如此以来,导致检验人员对生物安全知识了解较少,并没有树立相应的生物安全防范观念,在日常检验工作中,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防护,在不配戴防护眼镜、穿工作服、戴手套的情况下开展工作,许多高传染性物质会对检验人员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医疗废物处理问题:在检验科工作中,医疗废物处理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如果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也会构成污染源,对检验质量产生影响。检验科的医疗废物来源很多,包括检验后的标本、一次性消耗品等,比如检验剩余体液、注射器、采血针、尿杯以及试管等,在实际检验当中,受检验人员自身水平、监督管理等因素影响,经常会出现医疗废物处理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情况[3]。

二、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的策略

健全检验科实验质量管理体系:①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检验科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的基本保障,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全当中,首先,需要对检验质量相关的工作都制定规范、完善的制度,比如《标本接收制度》《误差分析处理制度》等,并做好各种制度的落实,为检验质量提供良好的基础。②对检验科工作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结合检验科的实际工作情况,对检验科的组织管理、人员职责以及设备仪器、环境等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人员和岗位职责规范、检验科规章制度、试剂使用注意事项以及生物安全防护的技术性文件等等,为整个检验科工作提供有效的准则和依据。③对检验报告质量建立相应管理体制,对检验前、检验中以及检验后3个过程均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做好标本采集、运输的控制,确保标本接收与检测的可靠,严格审核检验结果,提高发出报告的可靠性,从而有效提高检验科的质量。同时,对于标本量少的项目,需要加强标本的保存,采取批量检测的方法,避免单独检测的偶然性因素[4]。加强检验科的质量控制管理:质控管理是提高检验科质量最有效的手段,在检验科质控管理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标本采集、送检的正确方法与注意事项,确保标本采集的真实、可靠,从源头上控制检验质量的不良影响因素,为检验质量奠定良好基础。②加强对质控管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实验室人员对质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并结合奖惩制度,调动实验室人员执行质控管理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提高实验室质量标准。③做好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工作,严格按照质控规则,建立相应的质控图,设置相应的警告限、失控限,对检验结果进行准确、有效评价,及时发现检验质量问题,并查找问题发生原因,区分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采取针对性纠错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加强检验科仪器、试剂管理:检验仪器与试剂与检验结果质量有着密切联系,如果仪器精确度不够或者试剂有问题,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加强对检验科仪器、试剂的管理,具体管理措施有:①做好检验仪器、试剂的采购工作,基层医院检验科任务并不完全相同,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仪器、试剂时,在采购时,选择信誉度高、有相应资质的供货商,并对仪器、试剂的性能和质量等进行严格审查,确保仪器、试剂质量的可靠。②做好仪器、试剂的档案管理,对所有的仪器、试剂进行一一建档,了解仪器、试剂的使用时间与保质期,制订合理的检查维修计划,定期对仪器进行校正与保养,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可靠性,并根据仪器类型选择相应的试剂,试剂要保证无污染、未超出保质期,减少仪器、试剂因素导致的检验质量问题[5]。③由于大多基层医院经济条件情况较差,在检验仪器方面经费并不充足,无法采购高端检验仪器,加上检验一些项目业务量较少,检验科运行成本过高,对于此种情况,可以采取与其他大型医院实验室合作的方式,委托其进行检验,不仅能够充分保障检验质量,也可以降低基层医院的检验成本。做好检验科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对保障检验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做好检验科人员的素质培训,具体内容:①对检验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检验人员掌握检验仪器操作方法、检验注意事项等内容,定期进行实践操作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增强检验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②对检验人员进行进修培训,包括定期到上级医院进修、开班学习班、邀请专家讲课以及学术交流活动等,开阔检验人员视野,更新检验人员知识体系,促进检验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好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在基层医院检验科中,许多患者的体液、尿液和血液标本都携带有病原体,为保证检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应加强对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视,做好生物安全管理工作:①对生物安全建立相应管理制度,做好生物安全的培训,提高检验人员对生物安全的认知,树立相应的意识,在日常检验工作中主动采取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为生物安全提供良好的保障。②做好实验室改造,明确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与清洁区,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安装安全生物柜等装置,为生物安全的实现奠定基础。综上所述,临床检验是基层医院的重要内容,检验质量对医院工作有着重要影响,加强对检验质量的重视,充分认清检验科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对策加以解决,是基层医院需要重视的内容,对基层医院医疗服务和质量水平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小林.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控制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6):546-547.

[2]赵丙喜.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控制难点及对策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597-598.

[3]刘玉兰.加强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7):178.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例4

1 引言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园林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园林工程项目不断涌现。由于园林施工项目的施工对象大多是有生命的活体,要求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协调性,追求人造景观的艺术美与自然美相结合,因此,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与管理过程与其他施工项目存在较大差异,探究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与管理过程显得非常必要。

2 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

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确保施工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控制项目成本。它们共同的基本方法就是目标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方法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提出来的,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管理领域,是一种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目标管理指的是组织中的成员亲自参与目标的制定,通过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借助人的事业感、能力、自信、自尊进行自我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目标。可见,目标管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主动的、系统的管理,首先将管理活动的任务转化为具体的目标进行控制,然后以被管理活动的目标为中心,通过管理方法和技术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实现目标完成管理活动的任务。

目标管理方法在园林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在项目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明确的任务分工,并提出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将各个部门承担的任务转换为具体目标,具体包括园林工程质量和进度等成果性目标与园林工程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等效率性目标;落实目标,主要指落实目标的责任主体、明确责任主体的责任权利利益、落实监督检查的责任主体和落实相关的保证条件;监控目标执行的全过程,发现偏差,纠正偏差,分析偏差发生的原因;评价目标执行结果,即把目标执行结果与目标计划成果进行比较,进行必要的奖励和惩罚。

3 园林施工项目管理过程分析

3.1 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

确保施工项目不滞后于既定进度是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园林施工项目管理也不例外。园林施工项目管理进度管理是指在既定的工期内,根据园林施工项目的特点和施工方法的要求,编制出最优的施工进度计划,并严格按照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施工,一旦出现偏差,应该及时找出原因分析其对整个园林工程工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由于按照进度计划进行施工保证在施工合同约定的交工日期前完工,不仅有助于施工企业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工程成本,还关系到施工企业的声誉,因此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应该项目经理为中心全员参与各自承担对施工进度的责任。

3.1.1 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方法

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方法主要有规划、控制和协调3种,其中规划主要指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控制主要是指监控实际施工进度,在出现偏差的时候擦去必要的调整措施,协调是指疏通和优化与施工进度有关的各个组织之间的关系。可见规划、控制和协调是自成一个有机整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3.1.2 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的措施

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两种,前者是指从组织层面上,完成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例如组织施工人员、调动施工设备、安排施工技术准备工作、搭建临时生产附注设施等等;后者是指从技术层面上,组织施工作业的开展,例如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施工网络设计、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加快材料周转等等。

3.2 园林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保证园林施工项目按照质量要求完成是园林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园林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是指按照确定的质量标准制作施工说明书,在园林施工现场严格按照施工说明书进行施工,并进行质量检查,奖优罚劣。园林施工质量关系到园林项目的成败,是园林施工企业生存之根本。因此,园林施工企业管理应该始终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把质量管理贯穿到整个施工过程中。一般来说,园林施工项目的质量取决于施工人员、施工所用材料和施工工序三大因素,其中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技术技能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把握好施工所用材料的质量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安排好施工工序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园林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3.2.1 施工人员管理。可以通过教育等手段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并将其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去;其次,可以通过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质量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

3.2.2 施工所用材料管理。园林施工项目所用材料主要是土方和苗木。对于前者,应该控制土壤质量和土方造型;对于后者,应该严格控制苗木质量,选择生长健壮、长势良好、符合造景需要的苗木。

3.2.3 施工工序管理。园林施工项目是由若干个施工工序组成的,只有各个施工工序都达到质量标准才能确保整个施工项目符合质量标准。具体而言,在园林施工工序中应该着重关注定点防线、挖穴、修剪和种植等工序。

3.3 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园林施工项目不可能只追求质量和艺术效果,控制园林施工项目的成本获取一定的利润是园林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园林施工项目成本主要包括劳务费用、材料费用、施工机械费用、现场经营管理费用等显性成本和体制成本、机制成本、素质成本等隐性成本。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指在园林施工的全过程中发生的显性成本进行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其目的是给施工企业带来必要的经济利益。由于园林施工项目成本发生在项目的全过程,因此应该将成本管理贯穿于园林施工项目的全过程。

3.3.1 正确编制施工图预算。园林施工企业应该深入研究招标文件和合同内容,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基本成本费用包括施工合同明确的各项定额外补贴,编制出尽可能保证施工项目预算收入的施工图预算。

3.3.2 及时办理工程变更的增减账。工程变更在园林施工项目中经常发生,施工企业应该根据工程变更资料,按照工程变更对施工的影响程度,及时办理增减手续,尽早从业主单位取得相应的补偿。

3.3.3 制定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的选择关系到施工方法的选择,施工机械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施工工期的安排,对于园林施工项目的成本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应该根据施工合同和目前的施工技术制定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

4 结语

园林施工项目管理是全方位的,要求施工企业在目标管理这一基本方法下,将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成本都纳入系统的管理,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让国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例5

1引言

桩基础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且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对桩基施工方法的相关介绍以及古建筑的应用,到明清两代桩基技术日趋成熟,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一书中就对桩基的选材、布置及施工等方法进行了介绍。桩基工程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在桩基材料、施工方法、技术工艺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港口、水利、软弱地基等各类建筑工程中。

桩是一种柱状竖型基础构件,一般情况下桩可以通过土的扩散作用将桩顶承受的各种压力有效传递到深层次,并且增强基础结构的抗震效果。按照桩的不同制作方法桩可分为灌注桩与预制桩;按材料不同可分为木桩、钢筋混凝土桩、钢桩等;按照入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静压桩与锤击桩;按受力分类不同又可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1]各种桩基工程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根据土质、周围环境、设计要求等方面情况的不同,在实际施工中不同类型的施工方法合理施工。近年来随着桩基工程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施工方式种类与工程量的不断增加,施工的风险也不断提升,并且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施工方与施工地周围群众之间由于噪声、地面下沉、建筑物开裂、管线爆裂等问题的争端事件越来越多。[2]本文在对桩基工程常见施工与管理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从风险意识、技术手段、人员管理、管理流程几个方面提出了桩基工程问题解决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够对桩基工程的安全施工与高效管理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桩基工程施工方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共荣。

2 打桩工程管理常见问题

(1)质量管理问题。施工质量是桩基工程的应首要考虑的问题,桩基质量与各项性能指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日后的整体质量与抗震程度。目前一些桩基工程质量较差,出现断桩、裂缝、缩径、混凝土密实度差、桩底沉渣等诸多问题[3],这些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就是施工监管问题所导致的。施工方负责人或项目经理没有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或并不严格执行相关公司规定,疏于监管,任务与责任并没有落实到人,出现问题后互相推诿,致使工期延误甚至隐瞒质量问题,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2)过程管理问题。虽然桩基工程并不像生产制造行业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涉及环节较多且复杂多变,但桩基工程同样存在很严格的工序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问题。目前,许多桩基工程施工队各个业务模块分散管理,没有统一协调,也不按照严格的业务流程与规范实施,各部门各自为政,各工种只完成自己负责业务即可,加之项目经理管理水平较差,无法体现出工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工程的进度放缓,甚至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影响整个工程的工期。另外,前期勘测、中期施工、后期维护与协调等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网络,工程缺乏系统化的过程管理也是直接导致与周围居民发生冲突的最主要原因。(3)成本管理问题。桩基工程施工方大多关注的是成本控制而并非合理的成本管理,很多施工方采用不适合施工要求的低成本桩基施工方法,使用缺少合格证、准入证的廉价设备,设备不及时检修与故障排查,雇佣廉价劳动力,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以这些方法降低工程总体成本与支出。这些成本控制的方法往往对工程的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4)人员管理。桩基工程实际施工人员所需技术含量较低,所以一些施工单位大量雇佣一些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且行业素质较低的员工,而对于这些员工又缺乏有效的业务培训、技能培训,甚至雇佣一些临时工以应对季节性用工紧张问题。在员工管理方面没有建立里起合理的绩效考核、岗位职责、工资分配等方面的制度,管理十分松散,工人积极性不高。人员管理问题不仅可造成工程质量与进度的问题还可能会引发工人安全方面的事故。

3 对策分析

(1)增强风险意识。造成桩基工程质量与管理风险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施工方施工缺乏良好风险管理与防范意识。大多数企业认为无论是质量风险还是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相当之小,没有必要去为了不易发生的问题去增加企业的各项成本,没有意识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手段提高管理水平,防患于未然。[4]桩基工程施工方应对加强项目管理到项目操作层相关人员管理知识的学习,加强风险防范意识,通过理论结合案例的方法使其理解到要通过完善管理将施工风险降到合理范围内,避免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另外,还要增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要设身处地的为周期居民去着想,在施工的各个阶段详细评估施工将在地面沉降、建筑振动、施工噪音等方面对周边环境及居民造成的危害值,避免危害的发生。并要重视与周边居民的协调与沟通,避免发生冲突。

(2)提高技术手段。解决桩基工程施工与管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改进施工工艺,升级装备设施,减少管理的压力。一些规模化的施工单位可以采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与大学的建筑学院以及一些建筑研究所合作,研究桩基工程勘察、桩基础设计、桩基工程施工、支护桩设计、桩基工程试验与检测等方面的改进方法,以技术水平的增强,减少施工环节的复杂程度,从而避免管理难度。

(3)加强人员管理。施工方在人员的管理与培训方面,一方面要加强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让设计与施工人员掌握主流的先进技术;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注意职业道德与个人素质的提升。职业道德的养成是一个过程,施工单位要通过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直接约束员工的行为,另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文明施工氛围营造等方法潜移默化的使施工人员的道德准则、情操与品质满足桩基工程职业特点,使其自觉的履行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4)优化管理流程。采用全过程化系统管理方式,把桩基工程勘察、桩基础设计、桩基工程施工、试验与检测看成一个完整系统。计划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客户管理和人事管理等业务过程按照之间的关联网络化管理,各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在完成整个工程绩效考核大指标的前提下,努力完成各部门的考核项目,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列入各部门绩效考核项目。项目经理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各项业务须有专人负责,负责人之间要互相了解各自业务,统一目标,避免互相推诿。

参考文献:

[1]张晓冬,鲍万荣,张荣旺.浅谈桩基施工常遇问题和预防处理方法[J].管理观察,2013,15:24-25.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例6

    根据我国电力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电力基建项目将面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招标,激烈的市场竞争已摆在所有基建企业面前。电力建设工程所涉及的各方面都迫切需要树立全球经营化思想,从管理理念上强化工程建设管理。目前,广大电力基建施工企业推进了项目管理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对当前电力工程管理存在问题

    (一)电力基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虽然任何一种体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都要经过一个改革、尝试和总结的过程,但是往往因为改革力度不够、没有大胆的尝试、没有认真的总结经验教训而使得基建管理体制在诸多方面有待改进。

    (二)管理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在基建工程中,一方面是一些管理人员自身不负责任、不清楚自己的管理职责、存在惯性思维、抱有侥幸心理,法律意识淡薄而使管理成为一句口号,给工程质量和安全埋下隐患;另一方面是管理办法的实施没有到位,而导致相关管理人员无法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

    (三)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管理资质和管理经验。电力基建工程的质量和投资效果重在管理,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在基建工程管理中一些管理人员可能不具备相应的管理资质,或其本身空有理论而没有管理经验,更有甚者既不具备管理理论又没有实际管理经验。这样的管理必然会给基建工程埋下质量和安全隐患。

    (四)电力基建工程的合同纠纷。在电力基建工程建设中,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之间发生各种合同纠纷、合同违约屡见不鲜,其直接原因就是盲目签订合同、不合理签订合同以及合同本身不完善存在歧义或漏洞,在签订合同时存在相互隐瞒欺骗,在履行合同时钻法律空子偷工减料。

    二、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在基层供电企业的重要性

    (一)08年,中国南方遭受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造成数以千亿的巨大经济损失让人难忘。其中,电力设施直接受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大面积的铁路运输停运、通讯中断、厂矿停产等,市政和事业单位难以开展工作、居民生活不便。由此可见电力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而电力基建设施却是电力生产传输和一转换的平台。

    (二)电力基建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电力基建工程质量的好坏,而电力基建工程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决定了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各基层供电企业作为电力基建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经营单位,在电力基建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电力供应的重大责任。基层供电企业的工作目标是全力做好电力供应,为地方经济服务,其前提是保证电力基建工程的质量,其手一段是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的管理。

    三、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电力基建工程管理的基本思路

    基层供电企业强化基建工程管理,重在分析总结现有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在基建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使基建管理在有条有理、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探索完善高效、可行的管理制度,重在从源头抓起,将一切可能的不良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做到狠抓实抓,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二)加强对基建工程合同签仃履行的

    管理基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而合同恰好是这三者的纽带。因此合同管理在电力基本建设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基建工程的参与单位必须树立有效的法制观念做到依法经营。签订合同必须在法律的引导下遵循公平、自愿的原则。履行合同必须严格遵守合同条款,体现法律的强制性。须对合同签订、合同履行情况及与合同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统计分析,通过检查发现问题,通过分析明确问题的性质、原因、责任及时解决问题,从而减少和避免合同纠纷,提高一合同履约率。

    (三)严格时基建管理人员资质

    认定的措施基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资质,具有实干精神,能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杜绝纸上谈兵、只说不做现象。在管理人员任命后,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核查,严防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等不良之风的滋生。对不具备管理资质的工作人员应立即撤换,对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的人员给予处罚。

    (四)加强电力工程成本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搞好责任成本管理。对所有资源要素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组合,以保证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生。也就是说工程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就要进行项目成本控制,成本核算过程与施工生产过程同步进行,在时间上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才能真正做好项目成本控制。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其关键在于控制项目前期工作的成本,即项目规划和设计方案时的成本控制。项目负责人在对成本进行控制时,可以具体从组织、经济和技术等方面采取控制措施。

    (五)加强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第一,施工中的管理。电气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的重点是按图纸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方案施工,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质量标准检查、监督。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例7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03

一、前言

目前中国国内航空机载软件的自主研发起步比较晚,而大部分参与的公司/人员,由于之前质量管理的经验,形成一些固定的质量管理思维。随着国内民用航空产品市场的增加和国家对民用航空产品的重视,以及机载软件的技术日益发展成熟,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研究和分析,确保航空机载软件满足客户和适航的要求。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相关的基础和标准,不管是国际航空标准AS9100,还是一些工业标准(包括DO-178B),以及一些已经的适航标准(包括Order8110.49)等等,更加关注产品在计划、设计、生产直至交付的所有节点中的每个过程,注重质量管理过程体系和程序的建立;按照建立的体系和程序执行相关过程,强调所有过程进行记录并保证可追溯性。笔者通过对航空机载软件生命周期研发过程质量管理的研究,包括AS9100、适航法规、先进的工业标准等进行研究,对实际质量管理状态进行总结,提炼出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就航空机载软件生命周期过程中如何贯彻和应用这三个基本特性进行了浅显的分析,确保航空机载软件的交付满足客户及适航要求。以下内容是个人就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的概念及应用进行浅显的论述。

二、质量管理三个基本特性的概念

要想在机载软件的生命周期内贯彻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首先需要了解三个特性的基本概念,只有对其概念和意义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在生命周期过程中应用和贯彻这三个基本特性。

1.完整性,指应确保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覆盖。完整性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如果质量管理体系不能完全覆盖所有操作过程,也就谈不上质量管理。完整性也可以总结为“写我所做”;

2.符合性,指在设计和制造以及交付过程的所有操作应符合相应的文件/程序、符合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以及产品符合经批准的设计和工艺。符合性是质量管理的主体,也是质量管理的执行过程。符合性可以总结为“做我所写”;

3.可追溯性,即应将所有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记录,确保在发生不符合时,能获得相应的数据分析的支持。可追溯性是质量管理的反馈,也是质量管理过程中持续改进的必备。可追溯性可以总结为“记我所做”。

三、理解和应用

可以将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总结为质量管理中的三句话: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也通过这三句话,可以清晰的发现这个三个基本特性涵盖了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和要点。以下内容就笔者在现有质量管理状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就这三个特性如何应用,进行简单的阐述:

1.完整性

完整性,作为质量管理的基础,首要任务是是建立完整覆盖顾客要求、法律法规的质量管理体系。如何建立?民航产业有自己行业的质量标准――AS9100,按AS9100的条款,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对于航空机载软件来说,仅仅满足AS9100的要求是不够的。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必须同时要考虑适航规章的相关要求,包括DO-178B、Order8110.49。笔者认为以下图形象地形容AS9100和适航标准之于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图1 质量管理体系和AS9100及适航要求三者间的关系图

根据实际参与项目预投产质量管理体系的适航审定经验以及实际参与项目的开发经验,可以使用符合性矩阵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程序和AS/9100及适航标准三者之间的符合性矩阵,一方面明确AS9100和相关适航标准的各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在矩阵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当前质量管理体系完整性状态。下表为方法中采用的简易的矩阵表:

注1:由于篇幅有限,只能简单列出表头,其中横行中可以列出AS9100条款号;左侧纵列可以列出相关适航条款要求,在表的右侧某一栏中可以列出体系程序的名称。表格可以根据条款的详细程度进行调整;表格因人而异,可调整以适合本企业的相关要求。

注2:对应矩阵中,可以采用标志方式,如完全满足,用表示;如果AS9100条例满足,但是不满足适航要求,用表示;如AS9100条例不满足,但是适航要求满足,用表示;

随着适航标准不断更新以及产品研发经验的积累,公司同样需要不断改善和持续改进体系文件以切实满足质量管理的完整性要求,如DO-178B升级为DO-178C,则公司应针对升级前后版本识别,确保质量管理的动态完整性。完整性,是质量管理过程的基础,也是前提,只有确保质量管理中体系文件/程序的完整覆盖,才能有效保证质量管理的实施,才能确保企业有效率、有组织的进行。

2.符合性

符合性,之于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来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确保符合性,首要任务是建立满足符合性的方法。日本质量大师石川馨认为:“当引进某种做事的方法时,很自然要考虑这种方法是否合适。通常我们根据过去的结果与经验或传统的方法做出决策。适当的评估将使这种决策变得更加有效,同时工作过程中的数据对于评估工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对应质量行业中老话“不是最先进的方法就是最佳的方法,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才是最佳的方法”。对于一个企业的质量人来说,应该清晰自身企业所处的规模、阶段,并选择相应的方法以确保符合性。符合性,是PDCA过程方法最重要的环节。笔者个人觉得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简要的操作流程可以按照如下流程进行:

图2 符合性实施流程图

注:对于任何产品来说,数据的积累是产品优化,行业的发展的基础。

结合上述流程图,以机载软件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研发过程为例,具体操作可以参考如下:

针对机载软件研发过程,利用电子检查单(peer review)方式进行过程把关。

对各个层次的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方面培训,要言明使用检查单的意义和作用。

建立每个过程作业指导书,找出每个过程的关键要素,将关键要素导入到电子数据库中。

依据检查单内容,对实际项目研发过程进行评审和检查,将每个关键要素的检查结果导入数据库。

以数据库为基础,针对检查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进行相关管理过程和/或相关产品设计构型进行改正和/或预防。

注:实现数据库与检查单相连接,通过在数据库中输入关键字,使其自动生成检查单;一方面减少不同素质的人员造成检查单内容的差异,另一方面有利于人员更专注于产品检查和改进的本身,提高执行效率。

符合性,是一个持续改进螺旋过程,是建立在公司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逐步的改善,根据机载软件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方法以确保符合性。

3.可追溯性

对于机载软件来说,可追溯性的意义在于验证完整性和符合性,另外也在于后续过程的软件维护和升级,以及航线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排查出问题所在,找到根本原因。机载软件的配置管理过程是确保可追溯性的前提。在DO-178B和AS9100中可以查询有关配置管理的规定,根据AS9100要求和适航要求以及DO-178B建立配置管理程序。在机载软件的配置管理过程中,

首先需要针对机载软件相关阶段建立配置基线,包括需求基线,设计基线;

针对所有需求、源代码、目标代码建立追溯矩阵;

如果机载软件已经建立配置基线,其中的任何更改,都需要按照配置管理程序(计划)的更改控制流程实施更改;

按要求定期进行配置审核,并编制配置管理报告;

按照加载规程实施机载软件加载前环境确认,并填写加载记录。

现如今各个企业更加重视信息化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引进新的工具软件,如对于机载软件需求的管理,一般会采用DOORs软件进行管理。未来的信息化系统应该更是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简单输入自动实现,容易检索等等,给员工工作带来很大的便捷性,降低了人为错误,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而所谓高度化集成的信息平台,个人觉得可以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块,然后在模块后台实现数据库支持。以航空机载软件的几大过程为例,包括计划过程,,需求过程,设计过程,编码过程过程,供应商管理过程,建立相应的模块,在各个模块之间共享同一个数据库;对于每个模块之间再细分子过程,为每个子过程建立窗口。高度集成化信息平台能够将一个机载软件完整生命周期所有信息记录在同一平台上实施分类保存,可以通过菜单拉取机载软件配置项,了解其当前状态,链接到供应商管理,进一步了解供应商的需求和编码状态。

可追溯性,是质量管理过程的体现,只有实际工作中进行了相应的记录和标识,才能确保机载软件的可追溯性。也才能真正确保机载软件产品满足初始适航和持续适航能力。可追溯性确保了质量管理真正的实现。

四、三个基本特性之间的关联

三性,用综合性的话语来描述:针对航空机载软件的每个过程,按照AS9100/适航要求建立完善的机载软件质量管理体系程序和方法以及计划;每个过程的操作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做好相关记录。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用三句话概括他们的关系: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实际质量管理过程中,却不能将这三个特性割裂开来对待。在实际操作中,完整性是质量管理的必备因素,充分条件,只有满足了完整性,才能确保符合性和可追溯性的实现;符合性是质量管理过程的主体,满足了符合性,才能体现了质量管理完整性的同时能确保质量管理的可追溯性;可追溯性是质量管理的必要条件,可追溯性的实现才能体现完整性和符合性的实现。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环环相扣。当三性中有一点不满足要求,其他两性也就不能满足要求,进一步说明质量管理失控。

在实际机载软件的需求和设计编码中,只有确保各项活动满足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才能实现质量的过程方法管理,才能充分说明质量管理的完善有效,才能真正确保航空机载软件满足系统功能和适航要求,最终确保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

五、结语

对于机载软件来说,实现其功能和运行已非难事,难点是如何使航空机载软件在满足安全的情况,实现成本降低,技术性能提高,以持续满足客户和适航要求,最终获得更高市场份额。相信通过满足质量管理的三性:从小处来看,可以培训企业所有员工的质量意识,在航空机载软件研发生命周期中更注重过程的输入和输出以及过程活动,降低了研发的成本;从大处来看,也使得缩小与国际先进航空研发企业的思想和流程上的差距,使企业有更多精力投入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过程,以进一步缩小与其之间的技术差距。

笔者清楚,就单单质量管理本身来说,要想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过程管理方法,并实际应用于企业,为企业带来益处,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笔者更清楚,质量管理,受制于产品研发技术,单单发展好质量管理流程,并不能带来根本性地变化。要想真正实现中国自主研发的民航产品进入市场,甚至走出国门,需要从技术、管理、人才等各个方面着手进行循序渐进的改善。套用屈原前辈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沃尔特-休哈特(Water A.Shewhart),统计过程控制[J].决胜未来-质量管理的理念与方法,2009-9,2-8.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例8

1.引言

电力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对国家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体系越庞大,则越发依靠电力,因此,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建设坚强完善质量良好的电网和相应设施至关重要。“十二五”期间南方五省区社会经济对电力需求稳定增长,南方电网公司将投资超5000亿元,其中广东电网计划投资约1960亿元。从投资额上就能看出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设备复杂等特点。随着经济发展,电力设备的更新与新技术的运用,电力投资还将有进一步的扩大。由此可见电网建设的重要性,一旦电网因建设质量原因发生事故,造成大面积停电,将对社会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是项目目标控制的重点,应当始终把质量管理工作放在首位,实现电力建设的精细化管理。本文以电网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为关注点,运用表单化管理方法,改善以往电力建设管理不规范、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提出基于表单化管理的项目质量管理模式和质量控制流程。并总结出表单化管理的信息管理实现方法,通过信息图演示表单化管理的信息化实现路径,为以后表单管理的信息化实现提供研究基础。

2.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特点及方法

2.1 质量管理特点

由于电力基建工程产品多样性、专业性以及生产周期长、实施程序繁多、涉及面广和社会合作关系复杂等特点,使得电力基建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比一般产品质量控制更加困难,要求更为严格,电力基建工程质量管理特征主要包括质量决定方多、质量影响因素多、电力建设具有一定隐蔽性质量隐患多、质量检测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质量水平波动较大。

(1)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决定方多。项目质量包括决策质量、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包括安装质量、设备质量、材料质量)和其它质量等,均对其总体质量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和影响。

(2)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影响素多。由于项目周期长,必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设计、材料、设备、施工方法、管理和工人技术水平等因素,哪一个环节把握不好,都会造成项目质量的事故。

(3)影响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隐患多。项目施工过程,工序交接多、中间产品多以及隐蔽工程多,必须严格控制各个工序和中间产品质量,才能保证最终产品质量。

(4)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评定难度大。项目建成投产运行以后,不能像某些产品那样可以拆开检查内在质量;如果项目完工以后检查,只看其外表,很难正确判断其质量好坏,因此项目质量评定和检查必须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否则就会出现质量隐患。

(5)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水平容易波动。由于外界环境影响及其施工的技术经济特点,使其施工过程不能像工厂化生产那样容易控制,生产活动受到各种不利因素影响,项目质量水平容易产生波动。

正是由于电力建设领域的以上特点,电力建设质量管理有许多规章及制度。然而现实生活中,执行者不重视建设管理规章及制度,监管单位监管不严格,这样一来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要弥补这些缺点,我们需要从管理方法上入手进行研究。

2.2 质量管理方法概述

从质量管理思想上来看,质量管理思路与原理主要包括PDCA循环,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控制原理,以及全面、全过程、全员共同实现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工程建设领域对于项目具体的质量控制方法有如下几种:直方图、排列图法、因果分析图法、管理图法、相关图法、调查分析法、分层法等,他们各有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以上几种方法的优缺点对比如表1。

从已有的质量管理手段来看,一般的质量控制方法都是在质量问题发生之后再采取的弥补和纠偏措施,没有很好的体现全过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不能很好的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为了更好的对项目质量进行控制,我们更应该注重质量预防。

2.3 质量控制系统分析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目标是安全、质量、环境、费用、进度五大控制目标之一,质量控制贯穿于电力基建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质量目标,各个阶段的质量目标最终形成项目总体目标。不同阶段的目标又具有时间相关性(如图1所示),前一阶段的质量出现问题会导致后面阶段项目质量的问题,进而影响到项目整体目标。本文研究的质量控制是广义范围的质量控制,因为实践告诉我们项目建设过程中质量再好,如果设计阶段出现设计质量问题,则项目也即存在质量问题。因此质量管理应该将项目的设计、施工准备过程、辅助过程以及竣工验收过程等方面一同纳入项目质量管理。从局部走向全面性和系统性,从控制单一目标走向控制整体目标。

以往的质量管理侧重于质量问题发生之后如何发现质量问题原因,再进行改进。但是有些重要项目是不允许出项质量问题,或者出现质量问题纠偏成本非常大,电力建设项目就属于此类项目。因此对于电力建设项目发现质量问题不是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预防才是重点。因此有许多学者提出要全面质量管理,要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然而这种质量管理的提法在工程实践中实际运用还存在着如何提高执行力度等难题。

本文通过引入表单化管理体系,将建设过程中的相关制度转化为流程,将管理流程进一步表单化。通过表单化管理转化在进行质量控制的时候,在不同的质量控制点上编写相关表单,表单中包含如何进行操作,关键的质量控制点有哪些。执行者按照表单进行施工,能够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在施工过程中完整真实的填写质量控制表单。管理者需要对表单进行查阅实时了解工程动态。监管者对表单进行动态监控,通过抽查所填写的项目表单进行监管,对存在质疑的地方需要监管者实地查看,验证表单真实性。监管者拥有对表单内容造假者的处罚权。

3.表单化质量管理体系

3.1 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的建立是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管理制度基础上,有明晰的流程,通过表单来迫使规范化的形成,管理层需要起到表单化管理的推动作用,管理层要高度重视表单化管理,要求下级汇总相关表单,管理层通过表单来对项目质量有明晰的认识,监管层按照执行层填写的表单进行检查,在执行过程中就要填写监理表单,定期向管理层汇报。质量保障体系如图2所示。

这样表单化的管理方式形成了三方管理环,能够保证质量闭环管理,防止弄虚作假的发生。定期对质量管理效果进行考评,考评过程企业一把手需要参与,提高全体员工对表单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只有这样树立起了表单化操作的意识才能够逐步推动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3.2 基于表单化管理的质量控制流程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使得工程项目建设更加便捷,为了体现表单化管理的优势,需要对纸质的表单进行信息化,能够通过网络快捷实时传输,提高管理层和监管层对执行层的管理,也能够帮助执行层向上反映问题,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加快施工进度。图3反映了表单信息的流转方向,为信息化实现给出了参考。也论证了表单化管理转化为信息成果的可行性。根据信息流转图能够实现表单化管理的基本功能,通过附加相关流程能够进一步完善表单化管理的信息化功能。

3.3 表单化管理应该注意的地方

首先,表单化管理强调规范化、流程化管理,但是表单化管理不是将管理对象,管理手段僵化。表单化管理是在标准化基础上允许差异化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差异化有其优劣。以差异化为主导的质量管理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选择最适合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有效地解决现实工作中需要处理的问题。但是,差异化管理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在个别管理、技术人员素质较高的工程项目上,完全可以有效实施,但不能推而广之,只能保证个别项目的优势,不能作为全局的有效管理手段[1]。因此有国内学者提出了外柔性表单化管理方式,得到广泛运用。在表单化管理过程中,出现特殊需要说明的问题,或者出现了标准化、流程化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表单化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自定义表单。

4.结论

本文总结了工程建设领域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对比了各种方法之间的优劣,发现质量管理方法很多都是针对质量问题发生之后才着手检查和纠偏,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方式在很多项目上执行力也不够。为了弥补传统质量管理的弊端,本文提出表单化管理思想运用在电力建设领域的质量管理方式,并介绍了信息化实现方式和表单流转方式。本文能够为电力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丁瑞明.关于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标准化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8.

[2]张鹏.表单化管理:有效执行的制度形式[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17).

[3]张鹏,蔡晔,王朝硕.表单化管理[J].企业管理,2009(1):60-62.

[4]Kim H,Youn CH,Kim DH,Song H,Shim EB.Adaptive Workflow-Policy based Management Scheme for Advanced Heart Disease Identifcation[J].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VASIVE SYSTEMS,ALGORITHMS,AND NETWORKS.2009:545-549.

[5]郎国成.浅谈大型火电机组试运阶段的调试质量管理[J].电力建设,2001(11).

[6]袁潜龙,吴朝晖,潘云鹤.协同质量管理的工作流模型与应用[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1998(6).

[7]宋晓庸.谈谈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表单化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例9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业的粮食——煤炭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以往我国的煤炭基本建设的发展相对缓慢,以至于目前煤炭生产与供应极为紧张,在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为缓解煤炭供需矛盾,摆脱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加快了煤炭工业建设力度,生产能力达23~25亿t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正在规划建设中,为煤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加快煤炭基本建设速度、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已成为煤炭基本建设管理的重要课题。

1建立项目建设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企业的核心组织架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新煤炭项目基本建设应遵循市场规律,建立一个规范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实体,克服煤炭基本建设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成立煤炭建设项目法人,项目法人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可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依法享有独立的财产所有权,对煤炭建设项目策划、资金筹措与使用、规划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

煤炭建设项目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组织机构相互间的关系是:股东会通过信任委托关系将公司的法人财产交给董事会,即将公司法人的权力都交由董事会执行;董事会通过委托关系任命经理层,经理层作为公司执行机构处理企业的日常事务,包括生产、营销、投资等;董事会由独立董事、执行董事组成,独立董事负责对企业执行层的监督和管理。各机构各自独立履行规定的权限和职责,形成有效的相互制衡运行机制,提高煤炭建设项目的运作效率,为以后的高效的生产、运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2遵循基建规律,完善基建管理制度

在煤炭基本建设过程中,尤其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10多年来,对煤炭基本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实践,从资源勘探、项目立项、可研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备案、决算审计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和规章、标准、条例及实施办法。煤炭建设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危险因素多等特点。因此,煤炭建设项目应加强落实以下管理制度。

2.1招标投标制

《招标投标法》颁布实施5年来,有力推动了煤炭基本建设领域推行招投标活动的开展。通过严格的招标投标,能够为参与投标各方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实现优胜劣汰,使投资建设方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以更合理投资、优良的工程质量、较短的工期来实现预期的目标。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招投标的形式选择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物资设备供应等单位,使综合优势强的竞投单位获取标的,为煤炭工程基本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高的质量、更快的速度。由于煤炭建设的特殊性,基建项目勘察设计的优劣将决定着项目的投资及运作效益,在目前,尤其应在煤炭建设项目前期的勘察设计阶段加大招投标力度。

2.2合同管理制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通过合同规定参与煤炭基本建设方权利、义务和责任,明确基建项目的目标、工期、质量、价款,因此合同管理在基本建设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煤炭基建合同管理应主要包括: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合同履约率。主要检查与合同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合同签订和履行情况,从而减少和避免合同纠纷;对与合同实施管理有关的人员进行合同法及有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员素质;建立完善合同归口管理、考核、合同用章、合同出账、合同统计等制度;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合同履约率、合同纠纷、违约情况、合同变更等。通过分析,明确问题的性质、原因、责任,依此作为索赔和解决其他问题依据。

2.3工程监理制

在煤炭基本建设行业推行工程监理10多年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突出表现在工程实体质量的提高方面。但到目前为止,煤炭基本建设监理还停留在施工阶段,还没有对煤炭基本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理,这固然有目前的煤炭工程项目建设监理市场不规范、发育不完善因素,但主要还是业主(投资建设方)认识上不足所导致。工程监理是建设监理单位受业主的委托和授权,根据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和其他相关合同文件对基本项目建设进行监督管理,实现工程项目投资目的。工程建设监理是由高度专业化、社会化的高智能群体提供的技术服务活动,对煤炭工程基本建设项目通过招投标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对基建项目的决策、勘察设计、施工招标、施工、保修阶段进行监理,有利于提高项目决策的合理性,优化勘察设计成果,增强项目建设透明度,使业主基建投资更趋理性。通过对煤炭基本建设各阶段实施监理,能够使基建项目的投资、质量、工期更好的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预期的目标。

3加强基建工程管理,提高质量水平

煤炭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基建投资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在煤炭基建过程中,首先应严格把好建设前期的工作质量关。对地质、资源的勘探,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达到规定的工作深度,尤其影响以后施工、生产的安全正常运行的勘探资料应完整、准确、可靠,满足基建项目可研、初设的需要;避免因勘探质量差而导致投资失误、施工及生产的隐患。应进一步提高基建项目可研、初设阶段的工程技术方案的优化和比较,根据提供的勘探资料,多方位(工程、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的进行分析论证,选择最佳方案予以实施。第二,强化施工阶段的监督管理。施工阶段是基建工程实体形成阶段,是基建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工程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控制,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要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来确保基建工程质量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严格工程质量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必须抓好工程所用材料、制品、设备的质量检验、检测、审核,杜绝不合格品流入到工程实体;抓好施工工艺过程的质量控制,对于工序交接、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应参建的有相关方共同参与严格把关。第三、严把基建工程质量竣工验收环节。煤炭基建工程往往是多家施工单位共同参与建设,对于单位工程,要在各施工单位自验的基础上,应由建设、监理、施工、检测、质监共同组成验收小组共同验收。对于基建单项工程的竣工验收,应在整个工程按照有关规定达到合同的要求,才能进行竣工验收。应保证基建工程的管理资料、技术资料、保证资料的齐全完整。

4树立效益意识,控制工程投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煤炭基本建设的投资方必然追求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资本收益。而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运作机制为发挥资本效益、控制投资规模提供了组织保障。煤炭基本建设项目应采取全过程的招投标的方式,通过公平竞争择优选择业绩突出、经济技术方案先进、投资报价合理的勘探设计、监理、施工、设备供应等单位。利用市场手段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投资收益率。在项目勘察设计阶段,应充分进行经济技术方案的优化,在满足预定目标的前提下,降低基建工程投资;在基建项目的施工阶段,严格控制工程变更,这就要求建设、设计、监理等各方在施工项目招标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认真审阅核定有关图纸资料,尽可能减少图纸资料的失误和不足;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图纸和合同进行施工,尽量减少变更。

5增强效率观念,控制工程进度

煤炭基建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淡漠,随意违约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煤炭基本建设项目建设工期过长。要有效的控制煤炭基建工程进度,在保证基建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建设单位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对项目从决策到项目投入运用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合理有序地安排项目实施各阶段的时间。通过编制基建工程的总体进度计划,进行目标管理。加强对合同的管理与控制,根据总体进度计划进行系统周密的安排,在签订各阶段合同时应予以明确,使工程进展协调有序;以合同工期为依据,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来控制工程进度。认真审核勘探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编制的各相关阶段的工作进度计划,尤其是施工阶段的进度计划,要满足总进度计划的目标和施工合同的要求。煤炭基本建设涉及项目多,参建的单位多,要充分发挥建设单位的协调职能,使参与煤炭基本建设的相关主体配合默契、协调一致开展各自工作。

6加强信息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煤炭基本建设管理信息化,是在煤炭基本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材料设备供应等相关各方工作进展、物料需求、资金流动、事物处理及客户交互等过程信息化,有选择地进行加工处理,对基本建设实施动态管理,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建设单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周边市场环境,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应从组织结构上建立健全信息管理部门和人员,为煤炭基本建设项目提供组织保证;加强信息管理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配备必需的设备和应用软件,运用网络平台,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技能,满足煤炭基本建设信息管理的需要;健全煤炭基本建设项目信息管理标准和有关制度,促进信息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针对基本建设项目时实施的不同阶段,按照要求,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加工、整理、储存、传递、总结,通过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煤炭基本建设管理效率,实现“投资、质量、进度”最佳组合,从而更好地实现煤炭基本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例10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16-01

会计档案是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微观上,它是制定一个单位财务计划的数据源,又是进行科学经济决策的信息源;宏观上,它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文献源,是有利于历史研究的记忆库,又是储备会计工作经验、智慧和技术的知识库。会计档案如此重要,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会计档案的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收集不完整,归档不及时、整理不规范、利用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会计档案作用的发挥。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分析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流程,研究基于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对会计档案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是当前加强会计档案建设,提高会计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最值得尝试的一种途径,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会计档案质量管理的基本依据

(一)理论依据

档案管理学的管理对象包括文书档案、专门档案和科技档案。会计档案是专门档案的一个重要门类,档案学的基本原理应当是会计档案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会计档案管理必须始终坚持档案管理的基本原理。会计档案质量管理必须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要求,强调会计档案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与全方位质量管理。会计档案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应当建立在对会计档案管理流程分析,质量要素分析及岗位职责分析的基础之上。

(二)法规标准依据

遵循法规标准的规定和要求,是保证会计档案质量的根本途径。会计档案管理的相关法规标准主要包括1996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于1999年1月1日颁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以及1978年颁布的《会计人员职权条例》。

(三)实践依据

在充分依据档案学基础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加强会计档案质量管理还必须具体分析会计业务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把握会计档案的形成发展规律,紧密结合会计档案管理实践,制定行之有效、具备较强实践操作性的质量控制方案。

二、基于过程的会计档案质量控制方法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要求和过程方法的基本理念,应从全过程管理的角度对会计档案管理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一)会计档案收集阶段的质量控制

第一,严格依据归档范围,确保档案齐全完整。各立档单位应结合本单位会计档案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明确本单位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第二,严格归档时间,确保档案按时归档。会计档案收集工作应严格遵照会计部门保管一年期满应移交归档的规定,保证会计文件材料按时归档。第三,严格执行归档要求,确保档案归档质量。各立档单位根据会计档案归档的宏观规定以及本单位具体情况,制定明确而严格的具体要求,保会计档案的归档质量。

(二)会计档案鉴定阶段的质量控制

第一,严格遵循标准规范,准确判定保管期限。各立档单位鉴定人员要严格遵循相关标准规范,对档案的保管期限进行准确判定。第二,全面掌握利用信息,合理处置到期档案。继续保存仍然具有利用价值的会计档案,集中销毁不再具有保存价值的会计档案。第三,确保档案安全保密,严格遵守销毁流程。各立档单位应指定专人销毁档案,档案的销毁应当严格遵守销毁工作流程。

(三)会计档案整理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会计档案整理阶段,第一,严格遵循分类方案,准确定位档案属性,各立档单位要根据会计档案整理阶段的质量要求,合理确定分类方案;第二,准确揭示文件内容,完整填写卷内文件目录;第三,准确拟制案卷题名,规范案卷编号。依据分类方案,排列案卷,全面反映案卷内容,完整填写案卷目录。

(四)会计档案利用阶段的质量控制

第一,制度上,建立健全会计档案的借阅制度、严格会计档案借阅手续。各立档单位应对档案的利用范围、利用方式、批准手续以及归还案卷的检查作出明确规定;第二,手段上,编制多种检索工具、提高利用需求的反应速度。第三,功能上,拓展会计档案的服务利用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利用需求。要探索会计档案服务利用的多种途径,根据利用者的不同需求,既可以提供会计档案副本或复制品,也可以提供会计档案原件,还可以通过电子网络平台或者提供会计档案信息加工品,满足利用者的不同利用需求。

作者单位:61786部队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R埃文斯,威廉.M.林赛.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敖景.ISO9000:2000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策划[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3]孙磊.质量管理实战全书[M].北京:人民有点出版社,2011.

[4]冯家春.企业会计档案的收集整理[J].档案与建设,2005,06.

[5]闫汉东.谈会计档案收集工作[J].档案天地,2006,04.

[6]魏黎.会计档案质量控制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档案,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