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模板(10篇)

时间:2023-12-14 14:43:52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例1

一、创设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知识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教师范读。激活学生心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命呵护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心灵,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并在学习探究中提升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诵读就是师生间的生命对话。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诵,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此时的教师已不再是学生的教师,而是与学生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一个生命体,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在倾听中打开自己的心扉,接纳、呼应着教师,此时的学生不再是教师的学生,而是与教师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是教师式的学生。师生融于一体,不分彼此。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用自己的存在呼唤着学生的存在,用自己的热情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动力,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把教学要求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全方位提升自己。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可发挥自己的长处,用声情并茂的朗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堂教学《雪儿》的观摩课上,执教者朗诵课文第四自然段,学生听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脸上也渐渐露出了笑意,专注的眼神充满了期待,期待着自己也能来读一读、背一背,也来欢呼欢呼。等老师一读完,他们马上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有的还边读边演,很是投入。读了一会儿,学生们纷纷举手,争着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这位老师已把学生内心深处的热情成功地点燃了,整个课堂上,师生激情万分。

三、更新学法。促进生命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更新学法。首先,要让学生自主预习,在预习中提出问题,自主地、试探性地解决字词、作品、文化常识等相关问题。其次,让学生善于质疑。让学生在教学的重点处、理解的疑难处和知识的关键处质疑,然后思考、讨论、探究。再次,让学生以追溯法、辩驳法、补充法、求异法、创新法等方法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观点,发挥自己的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勤于动笔。

四、感悟文本。提升生命意义

语言文字是人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生命意义的一种载体。因此,文体并非仅是一种物化的客观存在,也是一种理性化了的生命体。文本的这种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成。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例2

对于学生而言,小学语文至关重要,特别是新课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由此拓宽学生的求知范围。要实现这些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开展阅读教学,并不断探索语文阅读的路向,以此提高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种形势下,探究阅读教学路向与启示具有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路向

笔者探究阅读教学路向多年,认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路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感悟及评论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感悟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该方法能够让学生独立学习阅读内容,之后分析与评价阅读的内容,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内容的中心思想。学生能够结合所阅读的知识内容与自身生活态度和老师进行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师了解学生对内容的认知情况后,就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意识形态,为今后教学提供科学的教学依据。

2.策略引导教学法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策略引导型教学法属于一种新颖的方法,该方法是教师在熟悉阅读教材后,经过分析与研讨后从内容中探寻学生的兴趣点,经过引导后学生就能够主动学习,逐步诱发学生理解阅读的内容,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性认识,让教师的点拨与学生自我认知相结合,才能彻底掌握阅读中的各个知识要点,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阅读表演教学法

阅读表演教学法大多是以学生认知作为中心,此处表演型阅读即让学生完成阅读内容后,以表演方式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比如采用神话故事、诗歌以及散文等形式。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把所阅读的知识梳理成表演的材料,学生按照知识内容进行理解演绎,在感同身受的情况下掌握阅读知识内容。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通过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探索,笔者体会出三个方面的教学路向,同时对阅读教学有一定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首先,要询问学生对整个文章的感受;其次,了解学生理解阅读文章的程度;最后,了解学生对阅读文章是否进行深度思考。比如,在阅读《跟踪台风的卫星》时,首先学生就必须对该文中的卫星和台风非常感兴趣,接着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重视文章中的关键句词、生字词;最后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一些感悟。再如,学生阅读《奶奶的白头发》一文,奶奶说的玩笑话和笔者的认真态度形成对比,能够体现出奶奶对晚辈的爱及晚辈对奶奶的体谅与心疼。教师应该提问学生谈谈如何看待奶奶的白头发,自己是不是应该像文章中的笔者一样疼爱奶奶,让奶奶不再操心。

2.重视阅读教学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因此,需要不断努力。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要多读一些经典书籍及与小学语文教学有关的书,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比如,阅读《读书要有选择》时,教师就要把自己平时具备的阅读习惯及阅读书籍和学生分享,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阅读要求及详细的书单。其次,教师要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因小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烈,但是遇到困难极易退缩,因此,就要多进行鼓励。相比之下,描写景物的文章和故事类文章相比枯燥一些,同时许多学生也不擅长描述景物。比如,阅读《荷花》时,教师就要多展示和荷花有关的图片,如果条件具备还应该带学生观察荷花。再如,阅读《三打白骨精》时,教师应该把学生划分成文章中的不同角色,让学生看相关视频,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分享和合作;事实上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组队学习,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阅读教学常常需要进行朗读,讲解分析及反思,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长,有一些擅长朗读,有一些擅长讲解分析,通过组队学习就能够发挥学生自身所长,从而增进了学生的友谊。

3.重视学习迁移能力

事上,阅读教学并非孤立存在的,与小学语文教学其他部分密切相连。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小学生大多数都喜欢放声朗读文章,教师要多进行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同时还要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故事情节。比如,学习《李广射虎》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十分流利地复述故事情节,学生可以在复述故事的基础上非常轻松地背下《塞下曲》。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进行识字,在识字中阅读。同时还要督促学生归纳整理,并将文章中好词好句积累记录,恰当合理地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科目,小学阅读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新课改下很多学校均将阅读当成教学重点来抓。就是在这种境况下,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从阅读实际情况入手探索出阅读教学的路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该路向对阅读教学的启示,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例3

高中语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教育领域应当予以重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逐渐被重视,语文的阅读教育由别动变为主动,高中语文的阅读变成了探索性阅读方式。探索性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教育领域十分支持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教学,探索性阅读教学在当今的教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的意义

探索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学生围绕着提出的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探索,自主学习,寻找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在于都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思索有效的解决问题。在探索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当中发现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探索性教学的特征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探索性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1.探索性

探索性是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因素,从古至今人类不断发展都依赖人类的探索性,通过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使社会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方面也必须具备探索性,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探索性阅读随着教学的发展不断被学生所需要。学生的能力越强,对于探索就越有兴趣,使学生不断走向探索的领域。

2.主体性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学生从被动的地位变成了课堂的主体,使学生随着地位的改变,在学习的过程中富有探索性,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

3.问题性

探索性教学中,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因此,学生的学习从问题出发,围绕问题展开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语文的学习中针对问题的答案不是固定的,语文问题的答案具有灵活性,因此就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得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三、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内容和形式分离

就目前我们能看到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象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对于探究性阅读缺乏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是单纯的课堂互动课,老师在上面讲课对学生提出问题。这并不是真正的探索性学习。还有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对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文章进行讨论,虽然看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但是教师只是重视探索的形式,不对内容进行关注,这样的形式与内容分离的现象,对探索性阅读是没有帮助的。

2.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现在的高中教学中,很多教师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开展探索性教学,而对探索性教学的目标并不明确。教学目标不明确会导致学生不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探究阅读中不能够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进行更好的培养。探索性阅读知识作为一个口号,不能够真正的被落实到教学当中。

四、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教学的研究策略

1.对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索性阅读也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的能力。首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并且能对文章进行合理的评价,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迁移,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探索。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思维贯穿到文章当中,不断的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思维渗透。

2.对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内容的选择依据,探究教学目标,了解目标之后要以教学的方式将它呈现出来;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特征,为学生制造合适的学习条件,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能够有探索的进行阅读。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的原则,在探索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索和思考,不能太过简单,也不能太难,要选择适合学生的难度,使学生的思维有所提高,使探索性阅读能够正确的出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阅读是语文的家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育领域应当对语文阅读予以重视,发展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探索性阅读教学在当今的教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萍.语文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的模式建构[D].西南大学,2011.

[2]吴奇昊.语文课堂探究性阅读学习指导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例4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考试中不仅考课内的文段,也考课外的文段,学生往往课内的能按教师传授的要点做好题,而课外的却答不到点子上,把握不住内容。这些现象表明:中学语文教学传统的阅读教学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了,这种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力倡导“自主创新性阅读教学法”。

“自主创新性阅读教学法”的基本内容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语文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在这里,阅读是被当作一种终身受用的技能来看待的。这一点,十分符合当前教育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理论。

阅读教学法,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阅读介质除了传统的报刊书籍外,还应包括视听信息、网络资信、多媒体等等。它是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系统的信息集,通过释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过滤次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使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因此,读者不能单纯将观察重点放在文章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什么写法等单纯语文学科范围内,而更要关注语言表达了什么信息,什么是重点信息,也就是说,阅读过程是认知信息的过程,而不仅是识别语文知识的过程。

我们知道,阅读是人生基本能力之一,主要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来加以训练,培养一种应用于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很显然,自主创新性阅读教学法着眼于文章信息的处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筛选重点,注重创新。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法则着眼于繁琐零碎的语文专业知识的认识和识记,轻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例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个性化阅读的概念做了明确定义:“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应该影响学生的阅读活动。要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理解和思考,受到感情的熏陶,获得心灵的启示,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阅读的乐趣。要尊重并珍视学生的内心感受。”

小学教师在开展个性化阅读活动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感受。教师引导下的阅读多为研读,这与“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思想相吻合。个性化阅读还要求,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理解文章内容,真正做到个性化。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个性化阅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大量阅读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重要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升阅读量,通过读书而不是做题来增大阅读面。不仅要读书,还要读好书。”我们这里说的“多读书”并不是随意地读书,教师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予以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扩展阅读面:通过阅读文学性书籍提升语文鉴赏水平,通过阅读科学性书籍增加知识储备。读书的目的就是要增长见识,丰富人格。

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阅读的方法,做好积累工作。通过阅读书籍,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语言素质都会得到提升。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学生就能将教材中的内容转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并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正是因为如此,个性化阅读的第一步就是扩大阅读量,以积累的方式逐步提升能力。

二、课内外阅读学生有自主选择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着重强调了阅读本体的个性体验,比如“增加知识储备”“有自己的想法”“能够独立评价”“说出自己的感受”“自主进行思考”“提升审美品位”“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制订计划”等。在开展课内阅读活动时,同样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感受。所以,学生在进行课内阅读时,也可以对自己阅读的内容进行选择,“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我在讲解《索溪峪的“野”》时,引导学生在完成课文阅读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对水之野、山之野、人之野和动物野进行描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因为内容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感悟是发自心底的,所以每个学生在进行阅读时都是充满学习热情的。

三、自主探究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主要方式

学生可以自己选择阅读内容,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还不能算成功。怎样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呢?我们可以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在开展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理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学生进行讨论。在阅读活动中,不管是学生和文章之间的交流还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都会增加学生的个人体验。教师在处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时,不能用统一、固定的标准去衡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并和学生更多的进行交流,让学生在更加轻松的氛围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作品的本身是没有生命的,正是因为有了读者的阅读,作品才有了自己的意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阅读的感受也会不同。正因为如此,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理解文章,并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学习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做出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认为“风一更”和“雨一更”这样的描写可以体现行军的艰苦;有的学生从“夜深千帐灯”这样的景象描写中感受到行军打仗的悲壮;还有的学生从“故园无此声”这一句中感受到行军在外的战士对于家乡的怀念。学生对于文章的个性化理解体现在不同的感悟中,这也是个性化阅读实现的一部分。

五、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例6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遵循的3P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围绕如何“教”展开,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不太关注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潜能发挥的机会很少,或者仅仅是进行简单的语文阅读训练,阻碍了学习者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长此以往也使得学习热情大减。

1 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合作探究”是以学生合作学习为特征的,强调尊重学生的初感。这里的“初感”,指阅读时对文本的初合作探究,写作时对某一话题的初经验,语言运用中对语词、句式、修辞等等的初感觉。这种初感会是幼稚的,甚至可能是有误的,但却是最珍贵的,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合作探究。这种自己的合作探究感受是独立阅读、自行写作、自主运用的起步。我们说,独立阅读、自行写作是学习的要件,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标志,因而培养独立阅读、自行写作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要让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必须让他们有自己的经历和合作探究,这是目前通行的“告诉”式教学无法完成的。教师要做的,绝对不是将自己的解读或是所谓权威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去点破那层学生阅读时有疑惑有困难的“窗户纸”:在学生有疑惑时,予以点拨;在学生理解有误时,予以矫正;在学生的理解有待深入时,予以引导。小学学生的语文阅读认知过程,主要是一个建构过程。

2 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主要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室是地方的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课堂问题不仅老师对学生的问题单向活动,也包括学生的老师的问题。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问题是学习的动机和通过的问题,没有问题,学习的学生不会深入思考,学习只能停留在表面,没有问题,学生的学习只能是负的,被动的接受;没有问题,教师教学是干瘪的僵化的知识教学。所以,提出问题,教学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整个过程的教学和学习过程,提出问题,但也语文教学、教师和一个重要的通讯工具。从合作探究教学整体发展考虑,开展团队学习,小学要聘请具有丰富教学与实践经验的教授担当学科带头人和专职督导,积极引进211高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保证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梯队。在引进高级人才的同时,小学要通过加大对系部主任的考核力度,对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以及强调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与实践工作经历等三级建设来保证教师质量的稳步提高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一种是毕业于普通高校的理论课教师,本身缺乏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一种是具有很强的实际技能的技工和技术人员,但缺乏较宽的专业理论知识,既有很好的专业理论功底,又有很强的实际探索能力的不多。要建立既能理解“双元制”教育教学的本质、思想,具有很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从事专业所需的操作能力的一支教师队伍。

3 采用合作探究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3.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如何确定自己的边界和在中等教育宏观体系中的战略定位是一个亟待研究与探索的现实课题,并成为小学不容低估甚至是影响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用一个口头语表达: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厅堂或许是研究型的大学,厨房或许是高职高专。应用型学生上得厅堂而不是待在厅堂,下得厨房也不是终生在厨房了此一生。上得厅堂是讲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下得厨房是必须面对行业、市场与企业的需求,是技术导向的人才培养。应用型小学若只是讲通识教育,就无法面对行业、面对企业、面对市场。以下将结合小学实验教师的业务能力及素质进行分析。

3.2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观,形成符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合作学习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小学要积极开展科研立项,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调动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鼓励教师、出版专著,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成绩和贡献。正确地理解知识与创新的关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与知识容量的多少有关,还要看知识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足够多的知识增长点。最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和能力能否在他身上有效内化为素质。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明白阅读教材时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并用符号把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在书上标示出来,便于后面听老师解疑时能够更好地理解记忆,也便于将来复习时参考。从心理学角度和理论依据分析了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和自主学习实践的理论基础,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把握好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并进行探究,这样更能对语文阅读知识掌握透彻,期望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对同仁们有所借鉴。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专业素养外,更注重人文修养,语文教学在高中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对语文教学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改革。如何通过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能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将高中语文的学习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是当前高中语文老师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庄华.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7):68-70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例7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94-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增强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个性化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通过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大胆发表对文本的感悟、体验,以期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因此受到了教师的普遍欢迎。

1让语文书成为读本

打开语文书,犹如进入了一个缤纷的世界:鲜艳美丽的插图,富有童真童趣的诗歌、散文、童话、寓言……但却有许多学生没有兴趣学。其实,孩子们大都十分喜爱课外书籍,每拿到一本新书都会欢呼雀跃,为什么却对语文书没有阅读兴趣呢?原来,他们认为:语文书是用来教的,课外书是看着玩的。“看着玩”兴趣盎然,“用来教”便兴趣索然。

语文是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书中的作品包罗万象,将这种人文精神挥洒得淋漓尽致。学生打开它,本可以将之作为一个美的对象来感受,对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内涵作出自身的感悟。如果教师把这些作品一块一块地“肢解”,告诉学生:这一块叫比喻,那一块叫拟人,这是中心句,那是过渡句,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描绘被分析得支离破碎,又如何引导学生去体味作者潜心创作的艺术形象,欣赏课文的精妙之处呢?

2在阅读中学会质疑

读书必须学会质疑,才有创新,才能进步。如果没有质疑,就不会有探索和思考,读再多的书也没有收获。在阅读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不同,质疑的层次也会深浅不同。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先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想知道而不知道时进行质疑。例如,让学生抱着“这篇课文写了什么”的问题去阅读,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大意。也可以要求学生寻找课文中故事发展的线索,思考这一线索又是如何把人物、事件联系起来。如在学习鲁迅的《药》这课时,可以要求学生质疑“此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它们是如何展开的?双线得以连接、交织的人和物分别是什么?”当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对提高时,再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或段落进行分析、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对课文所表现的主题进行分析等,了解这些人物形象背后的社会问题,把握与理解文章的主旨与中心,获得自己的感悟,提高自己的认识等。

3努力挖掘作文资源

学生上了科学课,和科学课的老师一起指导学生写观察记录、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的有关情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记录科学现象的习惯,形成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组织材料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讨。体育课需训练学生的运动能力,教会学生练习各种运动方式,语文老师也可以和体育老师一起,让体育老师讲清运动的具体动作后,让学生说一说,再做一做,加深印象。然后做一次小练习,描写一下体育课所掌握的一次运动是如何进行的,按顺序地说清每一个动作及要领,进行中有何得失,有什么感受。

4强化“双基”训练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例8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37-01

农村中学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阅读教学一直停滞不前。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最头疼的一点。学生阅读能力差,这是当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运用这些现代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理想的成效。

在这几年多的时间内,我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采用了一系列的做法,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1.立足于现实,在班里建立图书角

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图书,看后必须写出读后感,每星期都要检查,学期结束总结评比,评出读书优胜者,并给以奖励,这样在老师硬性的要求下,加大学生读书的量。阅读教学不应是"深挖洞",而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

2.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3.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4.把复述故事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例9

在小语课堂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他们的心地都是纯净的,象一张白纸一样等待我们教师为他们引导着彩,他们都有自己的兴趣所求,也都有个性的思维元素,在他们天真无暇的眼睛后面是一扇扇等待开启的心门,如何开启他们学习的心门是要靠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引导来打开的,能够轻松的把他们求知的心门打开了,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也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如果我们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突破文本内容转移的教学方法,做“研究型”、“探索型”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一开始就把课堂带进兴趣乐园,不要让孩子们感觉到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开始,只要把孩子们学习的心抓在课堂上,他们就会对课堂和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和学习的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愉悦心情,所以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具体情境,而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阅读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含有学校、老师、桌椅等生字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在一首轻快的音乐中,画面中出现学校、桌椅等生字并伴有音频,让学生跟读,老师只是播放音乐,然后让学生在轻快的音乐里模仿刚刚听到的阅读课文。这样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们对阅读产生兴趣,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要学习的生字。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走向有效化的对策

1.强化朗读阅读

顾名思义,阅读就是看和读,朗读是有感情地读出声音来。人教版第4册有篇文章叫《找春天》,读出喜迎春天的感觉多好。再如人教版第八册中的《桂林山水》一文,通过朗读感觉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那种沁人心脾的味道。所以,朗读要加强。怎么加强朗读呢?要坚持早读。常言道“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就是晨读。在新鲜的空气被吸入我们肺部,学生们精神抖擞的时候读书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角色朗读是又一种效果较好的朗读形式。分角色合作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小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说,朗读才能真正体会汉语的魅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这说明朗读在语文阅读课堂上至关重要。

2.丰富阅读内容

所谓丰富阅读内容,并非是内容越多越好,而是要在内容适当的基础上,争取多样化,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且要讲究阅读内容的针对性。阅读内容健康、活泼,对提高学生阅读有效,才是老师应把握的重要之点。低年级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读物,如童话、寓言、儿歌、童谣、古诗等。在语文教学中,可经常利用教材以外的知识火花来引爆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课文知识只是悄悄地打开了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以激励其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要以篇带片,扩大阅读范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到中高年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来阅读。我们知道,一个人喜欢某个作家,就会对他的作品有一种迷恋之感。当他阅读该作家的作品时,他将是如饥似渴、如鱼得水,并且在阅读过程中非常投入,学生的心灵与作家的心灵产生共鸣,便达到了应有的阅读效果。

3.引导阅读想象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例10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可以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阅读与研究,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准相关课题,进行较深入的阅读与研究。它既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也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而基于网络运用的语文课堂学习,更加强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的阅读量增大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深入多了。

1.学习过程探究化。通过设置综合化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经由探究化之路。如理解《药》这篇小说,设置“探究《药》的人物命名”这一问题,就能引领学生去列出课文所有的人名并思考其内涵:主人公为何姓“华”与“夏”?名字中的“栓”与“瑜”有何意味?……而通常的阅读教学是把它化为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的。

2.练习问题课题化。这是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即将课后的练习题转换成研究性问题。如《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一般的阅读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一下作者的时代背景,然后学生总结出“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与苦闷徬徨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可是,如果我们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将这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些资料,答案就不这么简单了。

3.文本阅读比较化。比较赏析是进行文学评论的重要手段。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打通思路,开阔视野。如同是爱情诗,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与舒婷的《致橡树》就不一样;同是小说中的母亲形象,鲁迅的《药》、高尔基的《母亲》、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叶圣陶的《夜》也因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倾向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4.知识梳理规律化。对语文知识的梳理过程,既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也是学生研究学习的过程。如中国是诗的国度,理解和鉴赏诗歌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类研究,找出中国诗歌发展的基本规律,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转贴于

二、把握特性,注意策略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知;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教师在把握这些特性的同时,还应注意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策略。

1.生活性与活动性。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接壤,并为学生创设一些真实的活动场景,让他们在“动中学”在“做中学”,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身体验,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真正的等同起来。

2.主体性与合作性。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进要求学校、教师全面构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主体,把创新和终身发展当作培养目标,拓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同时,它又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使学生间友好相处,资料共享,方法互用,智慧互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民主性与激励性。在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应致力于增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真正营造一种平等的、互相促进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大力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任何约束地大胆质疑,提出他们所想到的任何问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参与研究的态度、在研究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与所取得的成果,并及时进行适当的点拨或纠正,多承认、多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始终尝到研究性阅读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