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语文中考重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2 09:15:21

语文中考重点

语文中考重点例1

试题材料新颖,突出能力立意,注重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的有机联系,贴近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从识字写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阅读、写作等多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能力与水平;考查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度。从整份语文试卷来看,涉及到课内的内容很少,但是每个考查点,都离不开教材中所学的知识,离不开平时语文学习中应获得的能力,注重对语文素养的全面考查。

(二)从命题思路来看,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

今年中考语文试题在保持往年命题特点的同时,有3点变化:

1.整合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试题,突出试题检测的有效性。

将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整合在同一背景下设题,一方面有效节约试卷版面,减少文字阅读量,另一方面突出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查,注重语文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所设的5道小题以“书博会”为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让学生在书香浓浓的情境中,去创作设计并写出感受,考查了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关于读书的重要意义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2.设置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今年文言文阅读增加课外篇目,设置课内与课外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而且今后课外文言文的比例将逐步加大,最终将全部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旨在正确引导文言文教学方向,有利于改变教学中猜题押题、机械训练的现象,不断提高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设题主要涉及文言词语、文言句子、主旨把握、内容理解等内容。所设题目切中重点知识,而且所设的课外文言文句子在翻译上只要通顺即可。从考试结果来看,学生在课外文言文试题中的得分反而比课内试题得分高。

3.淡化作文审题,更加关注真情实感的表达。

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减少了审题障碍,作文试题改变了以往考查话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设题方式,设置了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着重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作文题目为两选一,两个文题都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的抒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既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

(三)从试题的科学性来看,语文试题的命制严谨、规范。

语文试题内容丰富、合理;表述严谨、流畅;问题清楚、明确;图形清晰、美观;形式灵活、生动;试卷布局合理、规范。试题命制坚持原创,屏蔽所有复习资料中的成题,全部由命题人员自编或者改编,较好地把握了难度,易中难的比例控制在7:2:1,有效地检验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体现新课程中考命题的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并具备一定的区分度,试卷结构、考查点的覆盖面更趋于科学性、合理性。

(四)从考试结果来看,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学业水平。

2011年牡丹江市区报名参加考试的人数为6 919人,试卷满分为120分。根据统计,牡丹江市区语文平均分为84.79分,如果折合成百分制,平均分为70.66。从图1可以看出,90分~100分的人数最多,为2 287人,占考试人数的33.13%,110分~120分的人数最少,为22人,占考试人数的0.32%。低分人数比较少,30分以下的占2%。总体来看,语文考试成绩分布比较分散,从30分到100分,各个分数段人数呈上升趋势,100分以上人数相对减少。如果折合成百分制,72分以上为及格,及格率为80%左右。

二、从学生答题情况看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1.书写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数的丢分是因粗心、马虎造成,如第1小题,将所给的文字“用楷体字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一些学生因为马虎大意,出现了抄写错误的现象,填字、漏字,甚至写成错别字;在古诗文默写和在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也比较常见,一些学生卷面书写潦草、字迹难以辨认,错字、别字现象严重。可见学生在汉字的规范书写和习惯的养成方面存在问题。

2. 课内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主要表现在:(1)古诗文默写中出错率较高,本属于教材中客观性的内容,却因为记忆不清、掌握不扎实、书写错误而丢分。(2)文言文阅读中课内词语解释(书写注释的内容)、翻译丢分的学生较多。(3)一些学生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语文知识辨别不清,掌握不准确,造成混淆。

3.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须加强。如第4题、第9题,对于图表中的内容不能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进行概括,往往只概括图表中的部分信息,缺少对材料的全面把握。再如第16题,许多学生只是从原文中摘抄句子,不善于从文章中提炼信息、概括文章内容。

4.作文中套写、仿写现象仍然存在,内容缺乏真情实感。尽管近两年中考语文试题强化了对学生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但是,仍然有不少学生作文中出现一些套写、仿写、改写的文章,一些作文大段篇幅套用作文书中的华丽语言,内容浮华,不知所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一些教师应试指导中为了学生得高分,鼓励学生背范文,以备考场应试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鼓励学生抄袭,鼓励学生说假话,作文也自然就没有真情可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问题,对学生作文要求标准过高,用一些优秀作文或者范文的标准要求去“规范”学生的作文,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鲜活的思想和独特的经历,不是可以规范的,被“规范”了的学生作文,一定是失去了血肉的模式化东西。此外,学生作文中套写、仿写的现象,也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中缺少知识产权教育,缺少诚信教育,应该引起语文教学的重视。

三、当前语文教学的侧重点

1.强化写字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让学生写好汉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当前学生字迹潦草、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比较多的现象,语文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从培养良好书写习惯抓起,学生的每天、每节课,每一个写字的机会,都要注意规范写字要求,加强指导,持之以恒,不可松懈。其实语文学习归纳起来就两个字――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循序渐进,关键看教师有没有恒心,有没有耐心,有没有决心。

2.夯实语文基础,研究学习规律。

教材中一些文学知识、字词、经典句子、优秀古代诗文等基本知识和常识,需要学生牢固掌握,无论课程怎样改革,语文学习中的必备知识是不可省略不可忽视的,不能因为新课程中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忽略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关注和培养。三维目标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更不可偏废。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语文基础,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并在反复训练中不断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语文学习是有规律的,掌握了学习规律,学生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语文教师要不断研究语文教学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按照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

3.加强对语文教材的有效使用。

语文中考重点例2

[中图分类号] G42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3)02-008-04

收稿日期 2012-10-14

[作者简介] 邓北平,男,湖北人,博士,北京《学生双语报》《双语学习报》执行主编,主要从事英语课型、有效课堂管理以及考生制度与考试文化等研究。

近年来,我国各地每年要命制近百套中、高考试题,如果再加上各地的模拟试题与阶段性测试题,试题之多,难以胜数。然而,试题一旦投入使用后,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可是,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好题”?怎样命制“好题”?英语测试题的质量标准是什么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知道,“好”是一个模糊的前科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动态的、相对的和主观的认识描述。既无上下限,也无参照物。从逻辑关系上讲,我们必须首先讨论“好题”的标准问题。因为,没有标准,我们对试题的判断就没有依据,也就没有说服力。因此,必须为“好题”的判断建立一个客观的、科学的、合理的标准。这个标准既能在学理意义上站得住脚,又能在实践中发挥科学判断“好题”的功能,并能直接指导命题。这无疑是一个有着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探讨。本文试就英语测试的质量标准这一命题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好题”应该符合该学科的学理逻辑

什么是一门学科的重点知识(俗称重点)?什么是一门学科的难点知识(俗称难点)?什么是一门学科的必要考点?考点与知识点的关系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厘清有助于了解一门学科的学理逻辑。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请参见拙文《高考英语学科的知识点与考点研究》,本文不再赘述。

我们知道,建构一门学科知识结构的重要知识是重要的知识点(重点),反过来,学习者通过对该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化而形成的必须能力则是重要的能力点,但二者未必全是必要的考点。一门学科的(知识点与能力点)重点未必是难点,因为,有很多知识点或能力点虽然重要,但对学习者而言并不难接受。同样,一门学科的(知识点与能力点)难点也未必就是重点,因为,该知识点或能力点可能只是不易为学习者所理解,未必就能确切地反映该点在整个学科知识结构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何况,重点与难点(知识点与能力点)也不一定能反映它们在该学科的测试结构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因为,往往学科知识点中的重难点未必就一定是测试中的重难点。考点中的重难点和知识点中的重难点并没有必然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鉴于此,重点未必是难点,难点未必是重点。难点未必是考点,重点也未必全是考点。

如果不是重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该点就难以成为必要的考点,其入考的可能性就小。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考点应该是该学科的重点,或应该能反映该门学科的主体知识结构,并且也应该能检测考生的素质结构状况。只有重要的而且可能成为考点的知识点才是真正测试学意义上的重点。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重点(考点中的重、难点)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学科中的地位;其二,在测试中的地位。如果某点在二者中都重要,那么该点就是真正的重点,也就会成为我们选题的对象。如果只占一项或在二者中都无甚地位,其重点的意义便相应而减。由此可见,无论是中、高考命题,还是复习备考的选题,或者是编书的筛题,重要的考点才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我们知道,考点是知识点的抽样,而试题是考点的载体,考点通常以试题的形式来呈现。可见,“好题”应该符合一门学科的学理逻辑正是基于这一事实提出来的。

二、“好题”应该符合语言发展的逻辑

英语学科不仅具有一切学科的特点,同时,还兼有语言本身的特点。两者相加,其试题命制的难度与“好题”判断的难度更甚于其他学科。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新的语言现象的诞生必然导致旧的语言现象的灭亡,新的语言特点的诞生必以牺牲原有的语言特点为代价。比如像疑问尾句、虚拟语气等语法现象在现、当代英语中已越来越不受重视,甚至在语法学家的眼中也只是次要的研究项目。从语言发展的逻辑来看,语言学科的知识结构也是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或不断丰富的。因此,这些更新生的、更鲜活的、更具时代特色的语言必然要反映到语言的测试中来,如果现行的英语测试不能反映当代的语言发展和语言研究的成果,这个测试本身的信度就值得怀疑。

而且,英语学科首先是以语言的形式出现的,然后才有学科的形式。所以我们说,以语言为对象的英语学科的知识点应该不全是、不总是和不必是我们测试中的当然考点。首先,知识点不全是考点。因为,知识点只具备成为考点的可能性。年度考试不可能亦无此必要将知识点全部纳入一份试卷。其次,知识点并不总是考点。由于“知识点是动态的和发展的,在一定的阶段有些知识点可能成为考点,但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逐步加深,这些考点就会淡出甚至完全丧失其充当考点的资格,不再具备可考性。”[1]最后,知识点不必是考点。因为,有些知识点虽然看来颇具可考性,但由于它们自身的特点,人们的认识水平以及命题人的知识视野、判断标准、思维定势、命题口味、习惯与识见等等因素的影响,有些知识点就不一定能成为考点,至少不一定能成为相对稳定的考点。

前文述及的考点通常是以试题作为呈现方式,而试题又是以试卷作为载体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学科的重要知识点上升为语言测试的考点而进入试题形态并不仅仅是测试学的必然观照,同时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观照和产物。

三、“好题”应该符合文化的发展规律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自身又表现为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是最大的文化,语言也是一个民族最大的传统。一个民族失去语言就一无所有。我们现在学习外国语言的主要目的无非是两条,一是要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技术,二是要能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传承者和创造者进行交流以促进理解与融合。所以,我们是抱着把语言当作工具,把语言当作桥梁的心态来学习外语的。正因为这样,我们对国外文化的发展就必须高度关注。

从大处着眼,世界文化是在冲突中发展,在交流中促进,在理解中深刻,在融合中丰富的。英语文化是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和强势文化,还处于不断的发展与不断的丰富之中。因此,国外新的文化思潮和新的文化成就理所当然地应该反映到我们的英语测试题中来。这不仅仅是一种主动的对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我国外语学习者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关怀,同时将文化意识“润物细无声”地平行渗透到外语学习者的素质结构中来。

如果目的语的文化发展变化不能在我们的测试题中鲜明地显现,我们的语言测试肯定是落伍的、缺乏信度的、也是没有根的东西。因此,我们判断“好题”不能不考虑文化的发展规律。

四、“好题”应该符合测试学的一般规律(应反映新的测试理论成果)

当下我国英语学科的命题理论主要有三个来源,一个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本土的考试学研究的成果,另一个是近三十年我国中、高考英语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第三个则是来自国外语言测试研究的最新成果。

现在大家都有了一个共识,认为语言是活的东西,因此,必要也必须将语言的测试尽量放在更多不同场景的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去,换言之,我们要将试题命制的核心――语境化――在试题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试题的语境化使得语言真正复活了考试的“死”的语言。试题的语境设置可分为有效语境与无效语境。就多项选择题而言,题干和选项共同构成语境。但是,只有题干或选项能启发或干扰考生的正确认读、辨读与辨析才能称之为有效题干或有效选项,否则就是无效题干或无效选项。只有有效题干和有效选项共同作用才能生成有效语境,反之,只能生成无效语境[2]。语境化这个概念的提出,其意义在于,人们终于可以在活的语言中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感受语言,体味语言,甚至去享受语言了。

由此看来,作为语言测试学的一个成果,试题编制的语境化是我们判断“好题”的一个重要参照。

五、“好题”应该符合试题命制的一般规律

试题的命制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而规律又往往表现为诸多具体的原则。我们研究这种规律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命题实践获得理论的支撑与操作的参照。因此,试题命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时代性、有效性等特性必然以原则或要求的形式进一步细化为命题者的操作准则。比如,像完型填空的首句不设题,考点的分布主要以语义语用、常识、上下文的理解和固定搭配等来整体布局等等。又比如多项选择题的二重性要求,即题干与选项既要具备启发性又要具备干扰性的双重特点;又比如所有备选项(含主考项和辅考项)都必须是真实考点等等。这些原则或操作规程已经为广大英语教师和命题者所广泛接受并能运用自如,甚至业已内化成了命题者的一种心理趋向或定势。

但应该指出,命题原则并不能越俎代庖,直接充当甚至取代“好题”的判断标准。考试学中就有明确的命题原则规定,反映人们对测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例如,廖平胜先生等著的《考试学》就提出了在试题编制过程中命题人员应该遵守的十二条原则[3]。后来,廖平胜先生又在《考试是一门科学》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试题编制的三项基本原则与编制包括多项选择题(双层结构多选题)在内的主、客观性试题的基本原则和技巧。这里的所谓技巧,实际上也是指编制试题的常规要求或原则。

就英语学科的命题原则而言,其原则就更加细化和精确了,这些原则或技巧已成为人们命题时的必要参照。以多项选择题(multiple choice)为例,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内容、形式与能力考查”课题组就列举了九条应遵循的命题原则,专门指导命题人员的实际操作。

但这些原则只是原则层面的东西,或可称之为规律的外化,并不能代替“好题”的判断标准,甚至也不是命题的操作标准。因为“好题”的判断标准是更高层、更抽象、更宏观、更一般的指导。也可以说,判断标准是在学科与测试的大背景上,体现命题理论与操作技术的深度、广度和高度的参照物,远非一般意义上的命题原则那么简单。

六、“好题”应该符合试题自身的功能目的

题型有题型的功能,试题有试题的功能。前者检测考生的能力状况,后者检测考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题型通过具体的试题来实现自身的功能,反之,试题通过一定的题型实现自身的功能。不同的题型又表现为不同的功能。比如,命题者可以通过双层结构多选题(multiple choice)来检测学习者对语言掌握的情况。这实质上是对低层认知能力水平的考查,因为这种题型不能对重难点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和深度的检测,有其不可超越的局限性,至于在检测学习者对哪个点的掌握情况的判断时却非常灵活而有效,而且,由于题量可以很大,因此考点的覆盖面也就可以很广。

命题者也可通过其他形式的客观性试题或主观性试题来考查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像阅读理解、完型填空、书面表达等等题型都能很好地检测学习者的实际能力。如果我们要检测考生什么能力,或检测考生在哪一个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我们就可依据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题型及试题,而且试题应该能反映该门学科的特征并能有效检测考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

由于语言学科更多的是反映在能力的检测上,因而一定的题型与一定的试题还具备两种方向的目的:既检测考生过往的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又启迪考生今后的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方向。

不仅如此,试题欲实现自身的功能目的,我们还要观察试题的四度: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历年《英语考试大纲》对高考试题的四度都有明确的表述,即“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2007年的《英语考试大纲》做了一点修改:“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作用。”四度的值是衡量好的试题的一个重要标准。仅举一端,便知要略。试题的难度必须符合试卷的功能目的,而试卷的难度又必须符合测试目的。试题过难或过易必然导致区分作用的丧失。设想,一个失去了区分作用的试题,其检测意义还能剩下什么?所以,我们在命制“好题”或判断“好题”的过程中,应该观察并检验试题是否实现了其自身的功能目的。

七、“好题”应该符合统计学意义上的考点变化规律

在拙文《高考英语学科的知识点与考点研究》中,笔者曾讨论过考点的四大特性,即代表性、综合性、发展性和可考性。其中,考点的发展性意义深远。我们知道,有些考点可能过去是考点,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其测试意义逐渐淡化,遂淡出考试;如果有些知识点已经不能反映本门学科的特点,其作为考点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而有些知识点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而逐渐成为重要的知识点,尔后跻身考点的。

这种现象我们只需通过对历年各地中、高考英语考点分布做一统计分析就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结果。尽管这种结果是基于统计学意义上的,但其指导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对很多语法项目的考查已经越来越淡化或弱化,另外,通过统计,我们还发现完全的纯粹语法倾向的试题逐渐在退出主流。

根据近年(尤其是高考英语分省命题以来)的统计,很多考点已经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但这也并不等于这些知识就是伪知识,而只是说这些知识已经不再是这门学科的重要知识点,也不是这门学科的重要考点了。但它们仍然可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或重点。从素质培养的角度看,可以学,可以教,但不必深究。而一些新的考点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比如词汇的考查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类别已经逐渐在和语法试题分庭抗礼了。

以上我们讨论了“好题”判断的七个标准,同时这七个标准又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应该说,这是我们判断所谓“好题”的总的理论与实践导向。在实际选题或命题的操作过程中,其实我们往往只用三条简单的标准即可:第一,试题要符合语言的规律(学理的规律与实用的规律);第二,试题要符合命题的规律(试题编制的原则、要求与技巧);第三,试题要与历年高考英语测试统计结果所反映出的规律基本一致(考点中的热点与冷点分布符合历年统计结果,试题符合“四度”的基本标准)。

[参考文献]

语文中考重点例3

通过多年的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提高高考语文的复习效率,优化高考语文的复习效果,应重点探究两个问题:一是高考“考什么”;二是“怎么备考”。前一个问题容易解决,依据《考试说明》逐点明晰即可。而后一个问题,往往见仁见智,笔者认为,依循考点,做系统的诠释、真题演练、巩固提高,这是极其必要的,而2012、2013语文参考卷、高考卷的信息比对、认同、辨异,备考策略的深悟、践行,也是极有助力的。

笔者从“2012、2013语文参考卷、高考卷的信息比对、认同、辨异”、“2013语文高考卷的启示意义”、“2014高考语文备考策略”三个方面,谈谈对2014语文备考的意见,祈方家批评指正。

一、2013语文高考卷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之认同与辨异

1.认同。

2013语文高考卷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在以下考点设题相同:

(1)识记字音。题干设置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或“没有错误”)的一项是”,考查多音字、形声字、误读字、形近音异字等。涉及词语16个,课内、课外兼顾考查。

(2)使用词语。题干设置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理解。

(3)辨析语病。题干设置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病句类型。

(4)小现代文阅读。客观题注重考查辨别、筛选信息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主观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5)大现代文阅读。设主观题5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语言、形象、结构、内涵(主旨)等的赏析能力。

(6)文言文阅读。客观题考题分别为:实词题、虚词题、内容赏析题。加点实词注重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辨析、推断词义的能力;加点虚词考查考生将选文例句与课文所学例句进行比较,把握不同句子中同一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内容赏析题,注重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观点态度的分析能力及对文章构思特点、语言特色、表达技巧等的鉴赏能力。主观题考题为断句题和翻译题。断句题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翻译题设题2小题,注重考查考生对文言文重点词语、特殊句式等的理解能力。

(7)古诗文默写。题干设置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题目基本出自《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第(5)句主要出自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背诵篇目)。

2.辨异。

2013语文高考卷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在以下考点设题略有变化:

(1)识记字形。2013年高考卷创设语境考查“登录”的辨识,“录”设误为“陆”。到底是“登陆”,还是“登录”?考查近义词语语境中的辨识,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相比,提升了字形辨识题的难度。

(2)语用题。2013年高考卷5、6、7三题分别设题为衔接题(以客观题形式出现)、概括寓意题和仿句题,完全不按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套路出题。

(3)诗歌鉴赏。2013年高考卷第21题设题考查理解与迁移,有别于2012高考卷、2013参考卷从文本中整合相关信息;第22题要求考生“赏析诗歌对比艺术的特色”,命题直言答题指向,较以往易把握。

(4)《论语》阅读。2013年高考卷第23题,要求补出材料中的空缺部分,对考生理解并识记经典提出了更高要求。

(5)作文。尽管同样是材料作文,但2013年高考卷审题较2012年高考卷、2013年参考卷难,对考生的筛选提炼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联想感悟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从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的比较看2013语文高考卷的启示意义

1.试卷结构与类型。

结构上,试卷分为四部分并先后设题没有变。这四部分分别是:(1)语言文字运用(24分);(2)现代文阅读(29分);(3)古代诗文阅读(37分);(4)作文(60分)。总题量为26题。

类型上,与2013年参考卷、2012年高考卷相比,2013年高考卷几无变化,形式为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只是诗歌鉴赏填空题、论语填空题(23题)由原先的注重考查文本内容整合能力转变为注重考查理解与迁移能力,体现出了新意。

2.试卷命制与试题特征。

2013年高考卷,在选材、立意、考点分布、试题内容、命题思路、难易度区分等方面,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贴近考生实际,贴近课改理念,坚持立人为本,关怀生命成长,体现了“稳中有进、实中有活”的特点,既保持了浙江卷的特色,又体现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

语言基础试题取材新颖,直面生活。打开试卷,你会看到诸如城镇化建设、“中国情结”绘画大奖赛、倒金字塔形的“421”家庭结构、重建家园的芦山、第六代导演的青春片、3D打印技术等关键词,极富时代气息,凸显新课程“大语文观”,寓意“语文学习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

语言运用试题,情境鲜活,设题精巧。衔接题取材于清代文学家张潮的作品《幽梦影》,寓意概括题取材于著名语言教育家、作家刘征的杂文诗《刺和花》,仿句题语料出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年的《青龙峡的夜》,创设鲜活情境考查考生的内蕴与思辨能力。

阅读材料选材典范,如实用类文本《社会建筑》、文学类文本《牛铃叮当》、文言文《送丁琰序》、诗歌鉴赏《秦中吟·歌舞》等材料均出自大家手笔,人文蕴含丰厚,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

作文题进一步加大了对考生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度,深化了新课程理念。试题材料文字简洁,导向性、可写性、防套性原则贯彻自然无痕。讨论“童真早泯”,话题重大,却举重若轻,尤胜于往年。

3.重点把握如下关键词。

(1)同义词辨析。同义词辨析是浙江卷传统考点,自2007年以后不再单独设题。2013年高考卷字形题“登录”设误为“登陆”、词语使用题“热忱”设误为“热诚”,可谓从多种语境隐性、动态考查同义词辨析能力,应引起注意。

(2)语言运用题。与2013参考卷、2012高考卷相比,2013高考卷语言运用题全被更新,它们分别是第5题衔接题、第6题寓意概括题和第7题仿句题。需要注意的信息是,这并非简单的考点轮换,而是对语文套题、猜题或题海战术的一次修正,比如,“对今年的考生来说,第5题可能从未模拟;第6题或偶有涉猎;第7题即使大量模拟也于事无补,该题仿写示例由青天、芭蕉叶、月亮、露珠等意象构成一个有诗意的整体,这为形象思维能力强、语言表现力丰富的考生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仿得好就是一首诗。假如只会机械模仿句子形式,充其量可得基本分。”(湖州中学特级教师羊刚《2013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3)填空题。2013年高考卷,“古诗鉴赏与《论语》解读,均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内容理解与知识迁移能力,看似平常,却见匠心。这一形式激活了‘静止’的语文知识,实现了能力互通。尽管这种‘填空’的结果呈现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恶衣恶食’等样式,但命题着陆点并非识记,而是理解和迁移,跟通常的‘背诵默写’形似实非。此类题型,对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命题提出了新的要求。”(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周红阳《2013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三、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1.研读2013、2014《考试说明》,明确方向。

认真研读2013《考试说明》,吃透高考语文的精神实质,明确备考的方向,尤其是2014《考试说明》出台后,要认真比较两者的异同,把握变化点。唯有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2.研习2013高考卷,探究“变”与“不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比较才有鉴别。2013高考卷与2012高考卷、2013参考卷相比,尽管作了局部调整,但科学性更强,针对性更高,语文味更足,考查范围、考查方向更明确。我们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2013高考卷,挖掘各考题的潜在内涵,从容应对“变”与“不变”,依纲备考。譬如,字音、字形考点,把握“常用”二字及高考试题潜藏的信息:考题不会考繁、难、偏、怪字。这两个考点的复习,我们只需重点整理高中课本(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与相关读本中的字词读音、字形和日常生活中易误读误写的字,关注以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为基本语素构成的词语,加强训练即可。

3.熟悉考点,掌握方法,锤炼技巧。

高考就是应试,应试就有技巧。高三,学生会做很多专题和综合训练题,需要提醒的是,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总结技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一道题,通一类题。应该说,考试说明规定的每一个考点都是有方法可循的。如字形的辨认,可综合运用音辨法、形辨法、义辨法、结构分析法、语境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语段的压缩,可采用合并同类并举异义、摘中心句打叶削枝、去伪存真删繁就简、去粗取精舍末逐本等方法。文言文断句可综合运用虚词断句法、句式断句法和谓语动词断句法或通文意、抓标志、察对话、懂常识、知语法、依总分、明修辞、辨句式等方法。文言文翻译要领为“一大原则四项注意”:(1)不脱离语境理解句意,(2)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3)注意特殊句式,(4)注意词类活用,(5)注意译文通顺流畅。顺序为:(1)先分解(按句子成分解剖,找出动词);(2)再对应(字对词,排语序);(3)后组合(重在调整,前后照应,确定复句关系)。一般要直译,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诗歌鉴赏依凭“整体感知,主旨先行”、“找准通道,准确切入”、“熟悉术语,点面结合”的策略,等等。

4.加强思维和语言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2014年高考语文,很大程度上,仍将是材料作文的考试样式。为此,加强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极其重要。笔者认为,审题方面考生应注意培养三种能力,即筛选提炼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联想感悟能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广泛阅读各类文章,大量积累写作素材,学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要加强不同文体的写作训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切实提高写作水平,从而写出构思新颖、材料新鲜、用词贴切有表现力、见解独特的好作文。

平时作文训练,应注意片段和整体相结合,把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的训练和整篇文章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既做到各个突破,又做到整体提高。

特级教师羊刚老师有句话说得极好:“开阔胸襟视野,唤醒切身体验,思考精神成长,着力于此,作文应考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明确了备考方向,认识了自我实际,增加了语言积累,锤炼了答题技巧,提高了写作水平,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高考中以实力争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语文中考重点例4

中考语文“积累和运用”板块命题趋势着重考查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强调了思维的过程。依据语文新课标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是命题的思想,不言而喻,今后的“积累与运用”试题将会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2009年中考语文命题将遵循2008年的命题思路,命题的导向特点依然以稳为主,稳中有变。“积累和运用”板块仍分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大部分。但分值和题量将进行微调,题型将越来越灵活新颖。文言文字词理解、句意理解的考查将主要集中于放在具体的文言文语段阅读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较扎实的文言文知识。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将更趋合理。现结合近两年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谈谈2009年中考语文“积累和运用”板块的命题趋势及复习策略。

一、命题的范围和考点

1. 字形字音考查,考点仍然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规范书写。试题仍然把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而易读错、写错的字作为命题的重点,今年题型的设置将出现变化,如字形考查将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强调实际运用。

2.词语、成语考查,进一步趋向理解与综合运用。理解主要考查词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与作用,考查对词语、成语释义的正确判别等。运用的考查点则集中在根据语境选词填空,使用正误的判别等。综合理解与运用的考查趋向越来越明显。

3.句子考查,正确理解和判断句子语病的能力,病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让考生自己甄别、修改,更注重实际运用。句子的衔接和连贯也是考查的形式,这类题型是先提供上下文,再提供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择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还有排序题型,这类题型是给考生几个顺序打乱的句子,然后要求考生排序,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考查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语境意识。

4.修辞主要考查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有些还同写对联题、要求用某种修辞仿写的题型结合起来,更注重实际运用;对修辞的考查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仿写、续写是为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而设置的考查点,从运用语言的意义上看,这一考点也属于修辞范围,因此多与修辞手法结合起来考查,比如同比喻、排比、对偶等相结合,综合性更强。这类题目也经常同语言连贯题结合起来考查。

5.名句默写考查形式多样。对考纲中要求背诵的课内外古诗词名句要能够熟练背诵默写,要有较为丰厚的名句积累,并在识记积累的基础上,能够准确理解名句的丰富内涵。考查形式有给出语言环境(上下句)默写、根据文句含义的提供的理解性默写及结合现实的具体运用的默写。注重在运用中生活化地考查古诗文积累。不仅能考查记忆,而且能考查理解和运用,又有人文熏陶的积极导向。

二、复习应对的策略

1.落实两项研究,把握命题趋势。一是研究初三两次市质检试题的“积累和运用”题型,明确复习的方向。二是研究考纲。《中考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要认真研究2009年中考说明,然后在复习中加以落实。通过分析,明确试题特点、考查目的和要求,提高复习教学质量。“积累运用”知识点杂,涉及面广,应逐项有序复习,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严格落实。

(1)必须充分利用课本,夯实基础,避免将来出现不必要的失分。建议重点注意:①多音字;②形似字;③同音字;④偏旁相同、部首相同而读音不同的字。并指导学生在考试中读题要认真、仔细,注意每个字的细微差别。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课本中“读一读,写一写”所提供的词语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明确词语、成语含义,辨别词的语体色彩、感彩,辨析同义词。词句的训练要以语境练习为主,并加强解题指导,把备选词语进行相互比较,找出其细微差别,再根据提供的语境推敲备选词语,以确定恰当的选项。特别要注重成语辨析的训练。

(2)语病的种类有很多,教师可以把语病类型进行归类,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熟悉典型病例,如语序不当中定语、状语位置不当;搭配不当中一面对两面;句式杂糅;成分残缺。关联词语的使用主要是语感,在复习时可以通过语言训练来强化。

(3)指导学生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写多与修辞手法结合起来考查,比如同比喻、排比、对偶等相结合,综合性更强。这类题目也经常同语言连贯题结合起来考查。平时应加强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训练,明确仿写在内容、句式、修辞上的一致性要求。

(4)默写必须和诗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掌握古诗文中脍炙人口的句子,理解古诗文中脍炙人口的句子的含义并学会运用,教师要心中有数――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按照《考试说明》确定的80篇古诗文,复习时要看是否属于要求背诵的,剔除次要,抓住主要。名言警句最重要,可采用圈点法等攻克易错字。反复写几遍,中考时就不容易失分了。

2.上好专题训练课,发挥中考的“积累和运用”原型题效应。中考语文复习题海战术固不可取,但是高质量的专题训练课还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就要选题,为此,教师在选题时不妨借鉴一下最近社会上的热门复习材料,它们多是中考的原型题,是蕴含多个知识点的复合题。学生掌握了原型题,也就是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掌握了解答这类题的思路及技巧,进而也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深入探究原型题,学生就能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融会贯通,科学备考。

3.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多做近几年出现的各种新题型,如情境会话,仿写句、段等。语文学习强调语文积累和人文修养,语文素养的考查主要通过综合性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理解运用、仿写续写扩写改写、语段综合考查等形式体现。测试综合素养也包括了对一些基本学习习惯方式的考查,如文学常识、名句积累卡片等。综合性学习创新题型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它能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感情,必将成为中考语言运用题的出题方向。为此,教师在语文复习中要指导学生既要苦读圣贤书,又要多闻窗外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语文基础知识的涉及面广泛,要想使学生在中考中做到少丢分,甚至不丢分,教师应牢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古训。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树立长远意识,点滴引导,在复习中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采用打游击战术安排复习时间,用运动战术强化复习效果。相信经过精心的辅导,学生会在中考取得好成绩。

语文中考重点例5

    一、题型题量均有增加,所占试卷比重加大。

    基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特点,而基础知识正是语文工具性的根本所在,各地命题者大多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基础类试题的比重,考查覆盖面广,如字音、字形、词语(成语)含义、标点、修辞、病句、文化常识等均有涉及,体系也相对完整,题型丰富多样。除此以外,不少地区连续数年对卷面书写赋分,也体现了命题者对于考生语文基础的重视。

    二、注重联系生活,注重实际运用。

    2009年各地试题中字音、字形、书写的考查命题点仍然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规范书写。试题考查的字词一般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而又容易出错的,如“屑”“诣”“谑”等字的正确读音,再如“山清水秀”中的“清”字,“出其不意”中的“其”字,都是字形考查的重点关注对象。

    词语、成语的考查,除去对易错字音、字形的考查之外,已不再要求考生简单解释词语或成语,而是结合具体语句或语段考查学生在语境中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从考查的内容看,一是考查学生在语境中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二是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能力;三是考查学生判别词语、成语使用的正误,有的还要求改正错误;四是根据释义将正确词语或成语(多为成语)填入原句中。

    句子的考查同样注重实际运用。语言材料的选用特别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从题型上说,有的要求判别句子正误,有的要求为句子排序,有的要求运用修改符号直接修改病句,有的要求根据给出的句子进行仿写,更多的是要求考生对贴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材料进行修改,体现了一定的综合性。

    标点的考查从单纯判别正误发展到要求考生在给定的语言环境里给文字加标点或修改标点,同样体现了重在实践的命题思路。修辞的考查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修辞知识的运用,并大多与对联、仿句、续写等知识能力点的考查结合起来,既体现了综合性,又体现了应用性。

    古诗文默写有更多的地区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方式,要求考生填写符合情境的诗句,增加了试题的灵活性,也强调了考生对于诗词名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有的地区采用诗句接龙的形式进行考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趣味性。

    三、语段考查显着增多,综合性明显增强。

    以往的中考试卷,字形字音、词语、成语、病句、修辞、标点大多分别设题,题目信息含量较少。2008年许多地区的试卷采用了“微型阅读”的形式,将语言基础部分的几个知识点综合在一个语段中考查。试题整合在一个语境中,信息含量加大,综合性也大大加强,避免了零碎散乱;同时,试题材料的时事性、生活性、趣味性均得以凸显,也可更加突出地考查考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这是2009年中考基础类试题整体表现出的最大亮点。例如江苏盐城市试题:

    四季景色千zī百态,美不胜收。翠绿的春天,小草萌发,百花盛开,美丽的自然勃发出生机与朝气;火红的夏天,娇阳似火,万物生长,热烈的自然绽放出活力和激情;金黄的秋天,天高云淡,果熟稻香,成熟的自然收获着自豪与荣光;洁白的冬天,水瘦山寒,玉树qióng枝,沉默的自然孕育着希望与梦想。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千zī百态(姿)    玉树qióng枝(琼)

    (2)给划线字注音。

    绽放(zhan)

    材料为描写自然美景的语段,包涵了对字形、字音、书写等三类基础知识的考查,且语言优美,富于感染力,凸显了语文的学科特色,增强了试题对考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

    千zī百态(姿)    玉树qióng枝(琼)

语文中考重点例6

一、 考点的基础性

在众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中,汉字、词语、句子、语法、修辞、标点、名句、名著等是初中阶段最为核心的知识,而识记能力、辨析能力、阐释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转换能力、仿拟能力、探究能力等则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最需要掌握的能力。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非常注重对这些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例如2013年中考,100%的省市都考查了“汉字读写”和“名句默写”这两个传统知识点,68%的省市考查了“语病修改”这一知识点,这些统计数据折射出命题者注重“双基”的鲜明导向。

二、 选材的贴近性

“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命题材料的选择非常讲究,从2013年中考看,命题材料体现了“三个贴近”。一是贴近生活,与时俱进,举凡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都是命题者“捕捉”的目标。例如自今年年初以来,倡导节约粮食的“光盘行动”在国人中引起较大的反响,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中,就有超过4个省市直接以该热点为“平台”设计综合性学习试题,综合考查考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二是贴近地域,彰显乡土特色。中考试题一般都是各地自主命题,因此,命题者在材料的选择上都会打“家乡牌”,将地方的人、事、物、景等元素融入试题中,以激发考生的家乡自豪感。例如2013年中考语文重庆卷的“重庆科技活动周”,江西卷的“脚踏热土,爱我江西”等,都是如此。三是贴近考生,注重价值引领,在材料中渗透人文关怀,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浸染。

以上做法,进一步彰显了“学业考试的命题要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理念。

三、 组元的综合性

所谓“组元”,是指将各种知识、能力等考查元素在试卷中进行组接安排。语文学习,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看,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为此,在语文中考中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无疑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语文中考试卷中加强综合,有下面两层含义:

一是指加强语文学科内知识点、能力点的“小综合”。请看2013年湖北省咸宁市的一道中考语文试题——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辛勤劳动”“资源匮乏”“空气污染”“道德高尚”这四个短语中,“辛勤劳动”与其他三个结构不同。

B. “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话题转变。

C. “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艳阳跳跃。

D. “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该句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分别涉及短语类型、标点符号、句子成分以及修辞手法几个知识点,虽然仅有2分的分值,却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是指加强语文学科和其他“非语文”资源的“大综合”,走“大语文”路线,在试题载体的选择上努力体现“生活化”,突出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融,反映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这一点,着重表现在“综合性学习”试题的设置上。样本统计表明,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中,有超过70%的省市设置了“综合性学习”试题。例如浙江省台州市的“综合性学习”试题,命题者营造了“陪奶奶去杭州医院看病”这一生活情境,设置了3道小题,以8分的分值,综合考查“路线介绍、拟写短信、选择感谢词”三项内容,各种知识渗透科学,能力点考查多元,系“大综合”的典型试题。

四、 题型的创新性

“语言积累与运用题”不仅是中考语文试卷的“热点”,也往往会成为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亮点”。2013年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在传承中又有所创新,一些夺人眼球的新题型新颖别致,开放灵活,富有创新性,从多角度检测了考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针对2013年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呈现的上述特征和趋势,建议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积极应对。

一是关注时事,点击生活。近几年来,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通常设计与实际问题情境基本一致的题目,联系生活实际考查考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基于此,平时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培养“学用语文”的意识,关注社会热点,点击生活现象,在对时事的解读分析与对生活的感悟理解中,不断习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如此,才能从源头上提高我们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

语文中考重点例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39-01

语文是每一个中国学生的必修课,在每年的高考中是作为开考的标志性科目存在着,其考试的内容也是被讨论得最多的,由此可见其在高考中的重要性。高考语文复习主要是老师们按照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将高中语文所涉略的各类考点分门别类的整理、疏通。并在此基础上,将各个知识点一一突破,夯实其语文基础。最后将这些知识系统化、综合化,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和素养。

语文的学习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提高高考语文复习质量,就应当根据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及考纲的变化,理解新的高考精神,从实际学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制定相应的计划,安排好各个考点的复习。

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推陈出新,并注重回归课本,抓住语文学习的本质

一直以来,在高考升学率的重压之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练习。对考点反复练习,总结经验,将学生训练成为解题得分的高手,而忽略了语文学习的本身在于语言的运用和交流,以及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了解。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学生们渐渐失去那股子对语文的热情和灵性,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的学习,有的甚至对阅读产生了抵触,失去了情感的共鸣,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然而,随着教育的改革,《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是: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1]这与我们的语文学习的宗旨完全一致。因而,在面对高考语文复习的实际情况时,老师应该将“练”和“读”结合起来一起实施。在“练”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希望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在“读”的过程中,不仅要诵读、吟咏,培养学生语感,情感共鸣。还要多读,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有益身心的读物。比如说《读者》、《青年博览》、《视野》、《美文》、《语文报》等报刊杂志,其文章短小精悍,富有哲理,言辞优美,阅读不会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多角度理解和思考,发散思维,积累作文素材。[2,3]

针对高考语文复习,我们一方面要根据《新课标》的实际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以高中语文教材为蓝本,回归课本去复习。

“回归课本”除了需要提升对课本本身所包含的字音、字形 、字义和名家名篇之类的能力层次低的识记性内容的巩固外,还应该包括理解、分析 、 鉴赏、 表达应用、探究等较高能力的提升,能够举一反三。例如利用课本中所学习的解析古诗词的方法去鉴赏、分析课外的诗歌;运用古文学习中所积累的古文知识点去翻译和理解课外的古文阅读;将自己在课本中积累的字词句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另外,语文复习时还要将课后的课外阅读也一并纳入,因为在名家名句填空的选考题部分可能会涉及这一部分知识的考察。

二、夯实基础,明确重点

众所周知,高考的第一轮复习是针对各科的基础知识的复习,在高考复习中尤为重要,根据《新课标》的考纲安排,字音、字义、字形、病句、标点符号、文学常识、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以及写作仍是高考语文考察的几个方面。在复习时,老师要合理安排各个知识点的复习和衔接,面面俱到,各个击破,引导学生找出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学生则要积极配合老师,在复习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善于积累和灵活运用,按照自己真实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复习计划,尽最大努力去夯实基础,力争在考试时不心虚、不焦虑。

高考语文的复习还要注重明确重点,任何一个科目都有自己的重难点,语文也不例外,区分出重难点,有利于复习计划的安排,调整复习时间。从历年来的高考试卷可看出,其阅读和作文所占分值的比例是绝对的,同时也是最能区分出考生语文能力的部分,尤其是作文,其语文功底一看便知。所以,我们在备考时必须重视这两部分的复习。阅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方面,可以加大阅读量,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训练,总结出合理有效的方法或规律,运用到其他文章的分析上。比如可以从整体上先了解整篇文章的体裁、结构和作者背景,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后,再结合训练时碰到此类文章如何应对的经验和方法来具体分析。也可以根据试卷的侧重点来实际考量,揣摩出题者的意图进行下一步分析。古文阅读方面,主要还是多读多记,回归课本。因为古文阅读中出现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和翻译的考查,都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其解决办法基本类似,只要古文基础扎实,应对高考不是困难。[4]

作文的写作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训练。由于高考作文绝大多数都是自选文体,所以在复习时可以选择一种自己较为擅长的文体多多练习。如擅长想象的同学,可以尝试小说体裁;擅长实事求是的,可以尝试议论文、杂文等体裁;文学功底好的同学可以尝试散文等体裁。

三、系统复习,综合运用

每年的高考,是出题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一场就较量。尤其是语文考试,纵观五千年来的华夏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且不说现代文阅读的可考范围有多广,就说古文阅读和诗歌鉴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等一些经典之作,可用来考试的地方不胜枚举,多如牛毛,不若理科考试那么固定,所以,对于语文的复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面系统的复习,并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不能暗藏侥幸。一定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掌握好最基础的知识点和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考试的过程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总之,高考语文的复习要顾虑到方方面面,既要考虑新课标的要求,又要帮助考生在考试中从容淡定的应考。语文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积累和反复巩固,要注意的是回归课本,创新固本;稳扎稳打,夯实基础;灵活运用,系统复习。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语文).

语文中考重点例8

所谓注重基础,指的是注重对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这里所说的基础,和传统意义上的“双基”并不完全等同。总的说来,近两年语文中考试卷“积累与运用”部分的考点主要包括: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规范地书写汉字;积累常用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借助语感及语法、修辞知识修改病句;积累记诵优秀古诗文;了解与课文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阅读课标和教材中推荐的文学名著;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等。有些内容虽仍属于传统的“双基”的内容,但题目的设计着意于引导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着意于语文基本功的考查,着意于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那种以考查是否记住了某些语文知识为主要目的的题目越来越少了,语法、修辞的名词术语和静态辨析本身不再作为考试内容。这样的立意,突出了学语文首先要打好语言的底子、文化的底子,突出了语文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基础。

二、突出积累

语文学习是累积性的,丰富语言文化积累是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积累主要包括字词积累、古诗文积累和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对字词积累,中考主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字义、词义的能力。除此而外,书写技能的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从2005年的语文中考试卷看,许多地区在考卷中设计了考查书写技能的题目,还有一些地区设书写水平考查一项,单独赋分,提出明确要求,根据全卷的书写质量酌情记分。

古诗文积累是积累的重中之重,最近两年,各地几乎无一例外地以默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古诗文积累状况。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要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以记诵积累为主,也比较注意引导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考查趋势上说,随着新课标对古诗文记诵积累的重视和强调,中考试题也会更加突出对古诗文积累的考查。命题一般比较注意“依标(课程标准)据本(教材)”,以经典诗文为主,题型和能力层次要求趋向多样化,在记忆考查之外,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及在具体情境下准确运用的能力。

对于文学文化常识,主要是要把握课标要求,能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等。这部分内容,以记忆考查为主,但在部分地区的语文中考试卷中,这类题目的考查方式更加灵活,试题的情境性、综合性、应用性都有所加强。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明确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2005年许多地区的语文试卷(尤其是课改实验区的语文中考试卷)都考查了学生中外文学名著的阅读情况。涉及书目包括《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平凡的世界》《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鲁宾逊漂流记》《安徒生童话》等。分值基本在2~4分之间,总体赋分不高,试题内容也较浅易,但对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侧重对文学名著的积累考查,侧重对学生文学名著基本阅读情况的考查,将成为一种趋势。

三、强调语境

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之中,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而进行的。因此,语境既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焦点,也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最终获得解决的前提条件。

长期以来,在语文考试中存在着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孤立地考查知识的现象。从近两年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在积累与运用部分变语文知识的孤立、静态的考查为结合语境考查,已成为一种趋势。结合语境考查语文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语感的培养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加强综合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综合的,语文学习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其形式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为此,在语文中考中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无疑更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

在语文中考试卷中加强综合,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加强语文学科内的综合,如将识字与写字结合起来,既关注学生对汉字形、音、义的掌握,又考查了其书写的技能;将句式仿写和名著阅读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为学生展示自己丰富的积累和流畅的表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二是指加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综合,在试题载体的选择上努力体现学科之间的联系,反映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五、着眼应用

语文中考重点例9

中图分类号:G633.3

啄昀葱驴胃脑谖夜如火如荼的进行,各个学科都根据社会发展对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了革命性的调整,但是新课改的推行也罢语文教学中的语法教育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1]教育界对语法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由此可见语法教育的重要性,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一、语文语法教学的背景

1、历史回顾

在建国初期我国的语文教学包括两个部分,即文学科和汉语科,文学科主要是关于文学作品的学习,汉语科则专门的语法教育内容,由此可见,在建国初期语法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在改革开放之后,教育部专门修订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标志着语法教育有了正式的指导。如今新课改已经广泛的开展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语法教育的重要性。

2、教学现状

在新课改的形势之下,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就从之前的文学、汉语两科演变为阅读和写作,这种转变意味着语法教学已经被排斥在课堂之外,并且在考试中也不被列入考察内容。这种做法在对于避免灌输性的向学生教授单一的语法理论确实有着一定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自主的形成语文语法的语感,使学生能够更加感性的去体会语法的内在含义。但是在中小学教育中完全的剔除语法教学内容又导致了与高考中的语法试题相脱节,使一些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语法知识体系。

二、教育界对语法教学的观点介绍

1、语法不需专门教学

新课改中没有了对语法的教学要求,也规定了在考试中不出现专门的语法题目,这就导致了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渐渐的忽略了语法教学的环节,直至完全脱离语法教学。但是新课改也给语文教学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所以虽然剔除了语法教学的环节,但是教学压力依然很大,大多数语文教师即使想开展语法教学,也没有足够的课堂时间来实践。但是高考作文高中教学的最高目标仍然会在语文题目中加入语法知识的考察,[2]比如曾经湖北省的语文高考便出现了一道要求用单句解释名词的题目,由于考生未能接触过专门的语法教育,导致很多考生根本不了解单句的定义,在答题中只能随意发挥,导致此题目出现了较低的得分率。并且这种矛盾的现在并不少见,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一线工作者对语法教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语法理论的学习会对学生自由感受语音魅力的能力产生约束,他们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自然形成系统的语法语感,所以在自身的教学工作中刻意的避免了语法理论知识的讲授。

2、语法需要系统地教

与前一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便是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依然要放在重要的地位来进行专门的系统的讲授。持这个观点的教师学者认为否定语法教学的做法是违背了新课改的内在要求,对新课改的理解产生了严重的偏差。首先,中学语文教学考试说明中提到不对语法的名词术语进行考察,但是并不是意味着不考语法知识,这就是说从考试的落脚点来讲,语法教育不能被完全舍弃,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更加直接的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语法知识体系。其次,上一个观点中通过大量阅读来使学生形成语感的教学方法与我国中小教育的实际情况不符,因为我国中学教育的特点是节奏快,内容多,难度高,大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并且这种方法本身存在着严重的低效率问题,也不能够保证学生自发形成的语感的正确性。

系统的语法学习有利于中学生更加高效的形成语感,并且对正确的使用、理解、欣赏和辨析语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感在语文的运用中不能够取代语法的地位,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综合的提高语文能力。没有系统语法知识的支持,语文学习就会变成无源之水。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语法教学观念

语法是语言的使用规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不符,关系到语文综合水平的发展,所以中学教育一定不能忽略语法的教学。因为语言学科归根到底是实用性与人文主义结合的一门学科,如果缺少了语法的学习,语言能力就会收到极大的制约。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语法教学观念,把握语法知识的重要性,平衡语法教学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自己的关系。

2、优化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语法教学观念,还要掌握科学的语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着重培养学生辨析语句的能力,语法中的词法和句法是辨析语句的基础重点;第二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就是把语法知识应用到语文学习的阅读和写作中来,让学生们能切身的感受到学以致用。

3、改善语法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改之后对语法考核的忽视也是导致目前语法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所以要重新研究中学语文教育中队语法知识的考察方式。[3]在考察中既要保证不走题海战术的老路,又能纠正新课改以来对语法知识的排斥现象。具体的考察方式可以采用语句连贯和衔接、句子仿写等新式题型。科学的语法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促进语法教学的推进,使语文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沿着健康的轨道不断深入。

总结:

语文语法教学在态度上要始终保持实事求是,在落实上要脚踏实地,从学生主体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寻求语法教学与语言能力的结合点。上层建筑决定下层结构,所以语文语法教学改革的根本措施还是要防止对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上,要对改革要求进行适当的修订,使之更加适用于我国中学教育的现状,这样才能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推进新课改的快速前进。

参考文献:

语文中考重点例10

高考英语作文着重考察高中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其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比例正在逐年增加。英语教师要立足于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在日常英语作文训练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对复杂英语长句的应用能力,使学生的英语作文在高考过程中更加出彩。教师也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词汇量的积累和相关语法知识的学习,以提升学生的整体写作质量。

一、高考英语作文写作特点

首先,高考英语作文更加贴近生活,着重考察学生对基础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难度相对较小。但其对词汇和英语语句表达的准确性要求比较高。

其次,纵观近年来高考英语作文题目,可以发现其题型基本同属于一类。都是通过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英语材料或图形,让学生对英语材料进行提炼总结,并结合英语材料对文章进行综合构思。

第三,英语高考作文并没有脱离教学大纲,其主要考察高中生在特定语言背景下对的英语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语法应用能力等。或者对学生应用英语词汇和语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察。

二、高考英语作文写作流程

英语作文在高考英语中所占比值比较大,学生要根据其分值对写作时间进行严格规定和划分。

首先,学生要根据英语材料或者图画中提供的信息,进行英语作文的审题工作,对写作题材和要点进行归纳和分析,进而对写作过程中涉及到的人称问题和时态问题进行确定。

其次,从英语材料或者图画中提炼出文章主题后,要对整篇英语文章的布局进行构思。

第三,文章整体布局构思结束之后,对文章中可能遇到的英语长句进行着重分析,并确保英语句子中词汇和语法应用的准确性,避免其应用不合理,影响英语作文整体质量。

第四,将英语作文中涉及到的重要语句在草稿纸上进行布排,并再次核对其语法结构和连贯性等,核对无误后,在试卷上作答。

学生要格外注重英语长句运用过程中的语法问题。确保英语作文写作过程中语法知识应用的准确性,避免文章中出现汉语式英语。同时,学生要学会灵活应用不同词汇或者句子表达相同的意思,力求英语语句表达方式的新颖性。也要注重英语作文写作过程中应用关联词,以提高英语作文整体质量。

例如,It has more disadvantages than advantages.It does us much harm.It is harmful to us.学生可以将其升级为:However,everything divides into two. Television can also be harmful to us.It can do harm to our health and make us lazy if we spend too much time watching television.

常用关联词:that is to say;above all;as a consequence;as has been noted等。

第五,对整篇英语作文进行检查,并注重书面工整和整洁,以获得阅卷教师的好感。

三、高考英语作文写作方法和技巧

1.写作方法。首先,教师要重视精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量。教师要在课堂中进行精读训练,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体裁的英语文章和不同类型的英语句式。进而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模仿,将其应用到英语作文写作过程中,以拓展高中生的英语思维。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不断积累英语词汇,并对句型和句法的应用技巧进行掌握等。

其次,注重日常写作练习。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高考英语作文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大批量的训练过程中提炼有价值的词汇、句子和语法知识等,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掌握英语知识过程中的灵活度。进而通过高考范文练习,不断提升写作技能。

第三,注重专题训练。高考英语作文类型和体裁比较多样化。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专题作文训练,进而帮助学生对该类体裁英语作文进行全面把握,并对其涉及到的词汇和句子进行收集整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高考英语作文写作素材。

2.写作技巧。首先,议论文。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议论文进行合理布局。对往年高考作文进行总结,议论文一般由开头、中心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开头要突出文章的主题,中心部分要对文章主题进行具体论述。结尾要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

其次,看图作文。学生要明确把握看图作文中涉及到的相关要素。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背景等。然后对写作题材进行确定,并应用正确的英语语句进行表述。进而对其进行议论或者综述。

四、结语

高考英语作文是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和学生要认识到英语作文在高考英语中的重要性,提高对其重视度,加强日常训练,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注重对相关英语知识的积累,以提升英语作文整体写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