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12-01 09:54:58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例1

该书主要阐述了庭院生态农业的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庭院经营管理的概念、要求及策略,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着重介绍了庭院种植型、庭院养殖型、庭院能源利用型、庭院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庭院无公害生产模式、庭院休闲观光旅游服务模式等主要模式类型的组建及其关键实用技术。

2.《植物病虫草鼠害诊断与防治基础》定价:8.30元/本

该书主要讲授植物病虫害、农田杂草、农田鼠害和农药施用的基本知识,着重讲了植物病虫害的调查、测报和防治;农田杂草的种类、分布、习性及防治技术;农田鼠害的生活习性、预测预报及防治措施;农药类别、药理及安全施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农业基础化学》定价:9.90元/本

该书主要讲述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旨在使学员掌握一些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并能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化学问题。

4.《兽医药物临床应用》定价:12.70元/本

该书主要讲述兽医药物应用基础知识、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作用于血液循环系统的药物、作用于泌尿系统的药物、作用于生殖系统的药物、维生素类药物、肾上腺素类和抗过敏药物及解毒药等11部分。

5.《家畜饲养学》定价:11.70元/本

该书主要内容是:阐明畜禽生存、生产所需要的营养素,以及营养素缺乏或过量对畜禽生产和健康的影响;研究畜禽营养需要量及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方法和手段;阐述饲料的种类、来源及营养价值;针对各种畜禽营养需要量,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科学而又经济的提出配合饲料的配方。

6.《电子技术基础》定价:17.10元/本

该书主要讲授了整流、逆变、放大、振荡、运算及数字电路等内容。而每部分内容中包括电子器件(简称管)、电子电路(简称路)两个方面。“管”指二极管、三极管、运算放大器、门电路、触发器、寄存器、计数器、显示器等;“路”分为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对管的讲授着重于研究它的特性、参数、选择及使用中注意的问题;对路的讲授着重于各种电子电路的应用,包括如何看电路,以及电路的性能、用途、特点和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计算。本书有意识地用管、路结合的方式讲述,便于学员自学。

7.《工程技术基础》定价:22.10元/本

本教材内容包括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和建筑工程等三大工程领域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机械工程领域包括机械识图、机械设计基本常识、机械加工基础知识;电气工程领域包括电工基础知识、常用电工仪表及其使用方法、变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三相和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低压电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安全用电;建筑工程领域包括水力学基础知识、水泵的基本原理和选择使用方法、给排水工程识图的基本方法、给排水工程的基本知识、热工基础知识、风机的基本原理和选择使用方法、暖通工程基础知识和土建工程基础知识。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例2

中图分类号:S436 ;TP18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3.022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Expert System of Plant Disease and Pests Based on Web

LIU Ren1,LIU Jie1,HUANG Jian-min2,LIAN Jian-bo1,CHENG Dong-mei1,ZHENG Jin-bi2

(1.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25,China;2.Rural Information Center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00,China )

Abstract: This expert system highly integrated the knowledge and prevention techniques of common plant diseased, focus on the diagnosis and decision-making for prevention, while diagnosis, enquiries, guiding prevention as purpose. This system was logically divided the presentation layer, business logic layer (including the inference engine, knowledge acquisition, on-line diagnostics) and data layer (including knowledge base, database and user information). Functions included users browse, query information on fruit and vegetable pests and diseases, ident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guidance.

Key words: plant pest; expert system; Web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农业的各个领域[1],作为农业信息技术之一的农业专家系统应用较为广泛。农业专家系统是基于农业专家知识和模仿农业专家进行推理决策的计算机程序系统[2]。早在1978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开发了大豆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3-4],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业专家系统从单一的病虫害诊断转向多种作物病虫害专家系统或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近年来,农业专家系统发展迅速,逐步将数学模型、模糊技术运用到在专家系统中去。农业专家系统拥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农业专家知识,能够集成多项农业高新技术,甚至可以做出单个农业专家难以完成的科学决策。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利用可以解决我国农业生产和研究中的技术咨询落后问题,植物保护是农业专家系统技术应用较早、较活跃的专业领域。在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警信息系统[5-6],各种农作物的病、虫、草的诊治系统[7-11],已有研究报道,在现实的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中发挥重要的辅助决策作用。

目前在国内,植物病虫害的诊断、识别及其防治技术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人员传授知识的方式,其缺点是知识分散、有限、不系统,难以为农户所掌握,造成在病虫害防治上用药不当或滥用农药。农药的残留对环境产生污染并危害人类健康,由此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倍受人们关注。为了辅助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户进行科学的种植、掌握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并及时地获取各项相关的农业信息,需要设计研发一套植物病虫害专家系统软件,通过互联网为农民提供防治技术指导和远程咨询服务。

1 系统设计

植物病虫害专家系统是一个具有智能特点的计算机程序,汇集植物病虫害领域知识、模型和专家经验,采用知识表示技术和推理策略,以Internet网络为载体,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病虫害诊断和咨询服务。

从逻辑上,本系统采用三层次应用体系结构:表示层(即用户界面)、业务逻辑层(包括推理机、知识获取、在线诊断等业务逻辑)和数据层(包括知识库、数据库和用户信息)。 系统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用户包括一般用户(农户等)、专家和系统管理员三大类。“一般用户”可以进行非修改性的系统操作;“专家用户”进行在线问答;“系统管理员”进行系统维护和将“知识”录入系统。

系统采用流行的SSH(Struts+Spring+Hibernate)架构组合进行物理设计。表现层使用Struts2.0作为基本框架;数据层使用了Hibernate数据库访问框架并使用JSC框架封装了数据库查询条件的解释;使用Spring容器来管理系统的对象和对不同层次之间的调用进行封装;系统用户登录的权限验证使用了Spring的拦截器[2],该拦截器将会拦截所有系统的URL请求并判断该请求是否有权限访问该页面。为了提高查询效率和数据组织, 系统使用了Lucene全文搜索引擎,物理结构图见图2。

2 方法和步骤

2.1 知识库和数据库设计

专家系统的核心与难点之一是知识的分解和表示,即如何合理构建知识库和基础数据库问题。以病害为例, 专家系统的数据层主要包括:病害信息表、病原信息表、寄主基本信息表,这些表在专家系统中被作为基础数据库; 病害与关键词映射表、病原与关键词映射表、症状基本信息表,这些表以及表与表之间建立的关联构成知识库。

考虑到系统用户的多样性(包括专家、科技人员和一般农户), 对症状的表述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因此,系统操作界面提供标准的下拉列表(症状、寄主、部位等)供用户选择, 避免了手工输入时因语言的多样性(不规范性)所造成的推理错误。根据这一基本设计思路,植保专家首先应从原始信息中提取症状基本信息,然后作为知识条目录入到系统中。

表间的关联关系见图3。

2.2 推理机设计

由于植保领域知识并不复杂,推理机可以采用常见的IF-THEN产生式规则编程实现。其中,可能有多个前项部分,以AND运算连接;在前项不充分的情况下,后项可能不唯一,会出现多个推理结果。

本系统推理机的逻辑关系如下:寄主--> 部位 --> 症状或危害状描述 --> 推理出诊断结果列表。

2.3 系统基本功能

本系统包括病虫害浏览、查询、诊断、知识管理、专家在线和后台管理等六大功能。

2.3.1 病虫害浏览 该功能以寄主为操作起点提供对病虫害、病原等的逐步查询。操作路径为选择寄主-->显示该寄主下病虫害列表-->选定病、虫害,病原等进行基本信息查阅。

进入病害或虫害信息页面(图4)可浏览某种病害或虫害的基本信息,包括:病害名称、病原菌、病害症状描述及症状图片、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防治方法等或害虫名称、害虫形态特征、为害特点、生活史及主要习性、防治措施等。

2.3.2 病虫害查询 该功能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对虫害名称、病害名名称、病原名称进行匹配查询。按虫害名称或病害名称查询:将显示具体某一病害或虫害相关信息;按病原名称查询:将显示该病原引起的所有病害列表。这些信息以链接形式提供用户点击查询浏览。

2.3.3 病虫害诊断 该功能提供病虫害诊断为用户提供自助式的病虫害诊断功能。考虑到农业用户信息技能方面的差异,以及对问题描述上的客观差异性,本系统为用户提供菜单式的操作服务,即:选择寄主-->选择受害部位-->选择特定的病害或虫害的症状条目-->由系统提供最后的诊断结果(图5)。

2.3.4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包括基础数据库管理和知识库管理两大部分。 基础数据库保存植物病、虫害基本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知识库的基本信息首先由植保专家离线整理, 然后登陆系统录入。知识库的一些特殊信息(数据的关联关系)通过系统界面在数据录入时进行简单的菜单式设定完成。

2.3.5 专家在线 专家在线提供给用户针对系统未能提供的信息进行离线问答的功能,即用户将疑难问题上传到系统中,由系统指定的专家诊断后进行答复。

2.3.6 后台管理 系统管理后台包括基本信息、植物信息管理、专家提问(在线诊断)和系统管理四大功能。 其中, 基本信息和植物信息管理的基本部分实现对专家系统事实库的数据管理;虫害管理中的“果树关联”和病害管理的编辑界面可以实现系统的知识获取。

以图6所示的病害管理页面为例,该页面中的信息被执行保存操作时,将分别进行事实数据保存和知识数据保存。其中,名称、学名、部位、病害描述等被作为事实数据保存在t_disease表中;症状描述被保存在t_key表中;病害名称—病原—寄主—症状等诊断知识被分别保存在tr_diseasesource2key和tr_disease2key表,以及多表之间的关系中。

3 小 结

本系统是利用Web技术设计开发的植保专家系统,含盖了水果、蔬菜、粮食等作物,其信息包含病虫害的症状(虫害状)、病原(虫态)、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等植保知识。本系统可以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农作物病虫害的专家系统浏览、查询、诊断功能,为农民获取农业技术及信息提供了植保知识平台,有利于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但本系统仅收集了南方主要粮食、水果、蔬菜等作物的常见病虫害,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植保专家系统,还需增补其它农作物如花卉、烟草等,进一步完善其内容。本系统的构建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为农业领域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提供实际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东颜,杨武德,冯美臣.专家系统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J].山西农业网络信息,2007(2):4-5.

[2] 徐建强,段亚冰,李定旭,等.我国植物病虫害专家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河南农业科学,2007(11):13-17.

[3] 王衍安,李明,王丽辉,等.果树病虫害诊治与防治专家系统知识库的构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36(3):475-480.

[4] 降慧,李杰.农业专家系统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76-78.

[5] 王明红,金晓华,刘芊,等. 北京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远程预警信息系统的构建及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2006,26(7):5-8.

[6] 夏冰,王建强,张跃进,等.中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 中国植保导刊,2006,26(12):5-7.

[7] 程桂林,邱元英.青岛市园林病虫害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J].山东林业科技,2008(5) :44-48.

[8] 高天琦,金宝石.基于WEB的大豆病虫害专家系统的构建[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9,21(5):65-68.

[9] 曹丽英,肖艳华,姚玉霞,等.基于框架表示的玉米病虫草害诊治专家系统的构建及实现[J]. 玉米科学,2009,17(4):148-150.

[10] 刘双印,徐龙琴,涂超,等.案例推理在果树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专家系统的研究[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17(9):227-230.

[11] 郑蕉,杨珺,彭军,等.基于INTERNET的农业杂草鉴定专家系统[J]. 农业网络信息,2007(2):14-16.

[12] 李刚.轻量级Java EE企业应用实践: Struts 2+Spring 3+Hibernate整合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56-710.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例3

农业物料学是应用近现代物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农业物料的物理特性,以及各个物理因子和生物特性相互作用的一门边缘性学科[1]。作为农业工程学科的基础,农业物料学已经成为农业高校农机化专业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相关技术测试常见固体和液体农业物料物理特性的实验方法和原理。农业物料学涉及农学、生物学、机械力学、流体力学、电学、光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知识领域广,学科交叉,给该门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加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农业物料学的教学质量,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对该课程进行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1.课程知识结构设计

1.1农业物料学研究对象及特征

农业物料学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和处理所面对的植物物料和动物物料及其半成品和成品,如谷物种子、果蔬类、油类、肉、蛋、奶等,按存在状态可分为固体物料和液体物料。农业固体物料的结构形式表现出多样性,它们以块状、散粒体、粉状等规则或不规则的形式存在,它们的内在品质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材质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力学特性、电学特性和光学特性;农业液体物料作为连续介质,因其黏性不同而具有复杂的流动特性和流体动力学特性。

1.2理论模块设计

农业物料学所研究的内容是基于农业生产、加工、存储、运输、检测的机械装备和系统的设计需求,利用合适的技术和手段来研究各类农业物料基本物理参数、力学、光学及电学特性[2]。遵循主次分明、突出重点的原则,具体理论教学内容包括物料的基本物理参数(如形状、尺寸、体积、密度、孔隙度、表面积、比表面积、含水率等)的表达形式和测试方法、黏弹性物料的流变模型及应力松弛和蠕变理论、液体物料的黏度及液体物料流体阻力特性、散粒物料的内外摩擦力学特性及空气动力学特性、农业物料的换热理论及干燥理论、农业物料的介电特性和导电特性、农业物料的光学反射和透射理论等。

1.3实验模块设计

实验内容的设计在该教学模式中的作用尤为关键,通过实验课的实施,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典型农业物料物理特性的测试方法,同时是辅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本课程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为了达到此目的,实验内容须覆盖和融合本课程的理论要点。根据教学目标,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实验项目设置为谷物尺寸与硬度的测试,果蔬形状、体积和密度的测试,农业物料拉压流变实验,液体物料比重与黏度的测试,谷物种子空气动力学特性实验,散粒体物料休止角与内摩擦角的测定实验,谷物种子含水率测定实验,农业物料导热系数的测定,典型农业物料LCR电学参数测定,谷物考种实验、谷物营养成分光谱分析实验等。

2.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现

2.1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思想

传统的教学是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分阶段进行,一般先在课堂讲授理论,后集中进行实验。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导致理论和实验结合不紧密,实验对理论的反馈作用发挥不及时、不充分。尤其对于农业物料学理论知识体系繁多、学科跨度大,仅课堂讲解理解难度大。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是一种相互加强与相互补充的关系[3,4],通过构建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两者同步开展。按照“讲、听、做、学”的流程,教师首先提出本次课的教学任务和知识目标,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授,讲授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点的概念、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另一部分是讲解基于这些理论知识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学生在明确教学任务和知识目标后,有目的性地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听记,接着按照实验方法有步骤地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实验关键环节涉及的理论原理、支撑技术进行提示和讲解;实验结束后,结合实验,以问题解答、讨论互动等形式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再学习,进而加深理解,真正掌握和巩固知识点。

2.2理论与实验的融合性

为了实现农业物料学课程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验的有效融合,实验内容的设置及教学过程设计非常关键。在本课程实验内容的设置中,谷物尺寸与硬度的测试实验和果蔬形状、体积和密度的测试实验对应农业物料基本物理参数的表达及测量理论;农业物料拉压流变实验、液体物料比重与黏度的测试实验对应黏弹性物料的流变模型及应力松弛和蠕变理论及液体物料的黏度及液体物料流体阻力特性知识;谷物种子空气动力学特性实验、散粒体物料休止角与内摩擦角的测定对应散粒物料的内、外摩擦力学特性及空气动力学特性理论;谷物种子水分测试实验(直接法)、农业物料导热系数的测定实验对应农业物料的换热理论及干燥理论;典型农业物料LCR电学参数测定、谷物种子水分测试实验(间接法)对应物料的介电特性和导电特性理论;谷物考种实验、谷物营养成分光谱分析实验则涵盖物料的光学反射和投射理论。

例如对于谷物种子含水率及其测定方法知识模块的学习,该模块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谷物种子含水率的基本概念、含水率的实验测定方法及其测定原理。谷物种子含水率的测定方法有两种:直接烘干法和间接测定法。针对两种方法,分别安排两个含水率测定实验:一个是红外加热烘干实验,另一个是基于介电常数的电子水分速测实验。第一个实验测定原理包含了红外线热效应理论、谷物干燥理论等知识;第二个实验测定原理包含了种子电特性理论中的含水率与介电常数知识。因此,该模块的教学中,按照“讲、听、做、学”的流程,在实验中渗入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中见证其应用,两者相辅相成,既掌握了实验测定应用方法,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渗透。

3.结语

针对农业物料学课程学科知识结构的特点,引入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可将理论性、实践性、开放性有机融合,打破常规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界限,理论与实验形成互补、相互促进,实现教、学、做三位一体,有效启发、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师生互动沟通,一方面,有效提高了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周祖锷.农业物料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例4

1999年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是空前的,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上进行全方位整体改革。为适应21世纪技术化社会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在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农林院校,物理课程所涉及的物理学知识内容而言,主要包括力、电、原子、热四部分。在知识的讲述上,农林院校的讲述方式是简单介绍物理学基本原理,然后就介绍物理理论知识在农林科技及日常科技中的应用、物理学在现代农业方面的应用,较少涉及公式的推导、数学计算等。

一、力学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课程力学部分讲述了流体力学、振动和波(机械振动、机械波、声波)。流体力学部分的主要内容有:液体的表面张力、液体的流动性质(液体的定常流动、连续性原理、伯努利方程)、液体的猫滞性质(牛顿勃滞定律、泊肃叶公式)、物体在猫滞液体中的流动(斯托克斯公式、雷诺数和流体相似率、离心分离技术)。振动和波的主要内容有:简谐振动的特征及描述、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简谐振动的合成、频谱、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平面简谐波、惠更斯原理、声波、波的干涉、多普勒效应。此外,有些版本的教材如金仲辉(2000)、王海婴(2000)均讲述了牛顿力学和力学的基本定律,两个版本都讲述了质点运动状态的描述、牛顿三定律、力学相对性原理、力学的三个守恒定律、刚体的转动(简述)。除此之外,王海婴(2000)还讲述了非线性力学(线性和非线性力学系统的特点、两种确定性和两种随机性)、相对论力学(相对论运动学、狭义相对论动力学、广义相对论)。刁岗(2001)对于力学基础知识没有专门介绍,在固体一章中涉及应变与应力、杆的弯曲等力学知识。高中物理共同必修中,没有讲述流体力学方面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初中物理中学习过浮力、压强、压力方面的知识,高中物理课程涉及的力学基础知识,以及力的应用方面的知识,学生对于流体力学部分的学习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振动和波这部分涉及的知识内容同工科大学物理大致相同,农林学院校对于声波的讲述有所加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同样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

二、电磁学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涉及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同工科院校基本一致,但是,在叙述上更精炼和简单,内容更侧重于物理知识在生物学、医学中的应用,如静电场的应用(静电场处理种子、电晕放电处理种子、人工诱发闪电的应用、静电喷农药和静电人工授粉)、磁的应用(磁场处理、磁性肥料、磁化水、磁法检验)、电磁波在农业上的应用、电容器与细胞电容、生物组织的电阻等,以及基尔霍夫定律及应用、直流电的医学应用。基尔霍夫第一定律的物理背景是电荷守恒定律,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可以在高中全电路欧姆定律的基础上引申得出。农林院校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同高中物理课程的编排思想是一致的,涉及的电磁学知识提供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物理学基础知识。

三、光学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光学部分涉及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光的吸收与散射等知识内容,在讲述物理基础知识时,更加侧重于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如薄膜干涉的应用、夫琅禾费圆孔衍射与生物显微镜、激光在现代农业和生物学中的作用、生物体发光的性质和实际应用、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光学仪器(光学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特种生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由此看到,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光学部分同高中物理的编排思想基本是一致的,高中物理课程涉及的光学、原子物理的知识提供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物理学基础知识。

四、量子物理基础知识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农林院校量子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的内容主要有:第一,光的量子性(黑体辐射定律、光电效应实验规律、爱因斯坦光子理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光电效应的应用、光的波粒二象性);第二,量子力学初步(德布罗意波、不确定关系、薛定愕方程、势阱和势垒、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小原理);第三,光谱分析(原子光谱、分子光谱、X射线谱及其应用);第四,激光的原理和应用医学院校大学物理该部分讲述了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基础知识,原子物理中介绍了X射线(X射线的产生、X射线的强度和硬度、X射线谱、X射线的性质、X射线衍射、X射线的衰减规律、X射线的医学应用)、原子核和放射性(原子核的角动量和磁矩、原子核的稳定性、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种类和衰变规律、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辐射防护、放射性核素在医学上的应用)。量子力学基础讲述了玻尔的氢原子理论、德布罗意假设、物质波的统计解释、不确定关系、波函数、薛定愕方程、势阱与势垒、原子结构理论(四个量子数、原子的壳层结构、分子结构)。此外,还介绍了相对论基础(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混沌动力学基础知识。高中物理对于相对论与量子物理的知识作了初步的介绍,使学生对此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而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讲述,是在高中物理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提高和扩展。高中物理涉及的激光、放射性同位素、核反应方程、衰变、半衰期、结合能、核裂变、链式反应、核聚变等知识,侧重于从应用的角度展开物理知识,这同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基本是一致的。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例5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29-02

现代农业科技正迅速向宏观和微观领域迅速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在农业生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作为新时期的农学类大学生必须具备系统的现代生物学知识体系,较强的整合知识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综合技能和积极的创新精神。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中既是基础学科,也是发展的前沿学科[1]。在我国大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大背景下,农学类专业的大学生不仅要学好农学方面的专业课,更应该学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基础课,以便为自身的现代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和科学思维建立奠定扎实基础,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做好充分准备。笔者通过近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结合农学类专业学生经常反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知识点多、学习难度大等特点,探索出“五要”教学方法,现分析如下,与同行共同探讨。

1 学习兴趣要培养

农学类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大多在大学二年级开设,而大二学生的课程数目较多,课程安排比较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的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之初应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强调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运用书本的图片,还结合网络信息,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角色,突出其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其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从而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2 理解和记忆要结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分子结构、化学反应和代谢过程,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2],如果学生仅单纯的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很难掌握好这门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需多引导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形成相应知识点的连线,最终形成知识面,这种方式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强度,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化学知识和生物功能要联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以生物体内生物大分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3],在课程的前半阶段介绍生命体内主要化学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相关特性,后半阶段学习各类物质的代谢和调控。因此,在向学生讲授课程时应将各类物质的化学知识和生物功能密切联系,让学生清楚各类物质之所以具有其独特的生物功能是与其化学结构和化学特性密不可分的。只有将化学知识和生物功能密切联系,学生才能很好理解各类物质的生物学特性和在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才能更容易记忆和理解各个知识点,并更易于形成系统性思维。

4 阅读和实验操作要加强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包含大量需要理解的抽象理论知识[4],并且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是经科学实验证明而获得的,因此学好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加强自身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还需要学生在实验课中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将抽象的理论转为具体的实验数据。加强学生对生化知识的理解,乐于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创新水平。

5 科学思维要锻炼

现代的农学类专业学生承担着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重任,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尤为重要,而学生在大学二年级阶段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基础理论课程,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框架,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并将科学思维运用到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中,有助于在今后学习工作时能将科学思维运用到农业科技创新中,为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贡献力量[5]。

6 结语

总之,以“五要”对农学类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措施进行创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员。

7 参考文献

[1] 张小霞,梁振普.食品生物化学高效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7-28.

[2] 罗建平,周建芹,姜绍通,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4):101-104.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例6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13日

一、概念

日本基层农协是指都道府县以下的市町村的农协,以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农民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农民互助合作组织;台湾农会是集农民职业团体、经济合作组织、社会组织与政府委办机构于一体的特殊的法人团体;综合农协是综合了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功能的职业团体,是农民自治的协会。

农村建设我们走了60年,前30年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后30年从包产到户到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公司,但是直到今天,农民还没有实现集体致富。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公司其实都是单一业态的、条状的而不是块状的,不是地域性的,社区型的。政府支持的方式也是上级部门都从本部门的工作出发,自立无数个项目,要求地方政府官员包括事业干部拿着财政给的工资,执行这些项目,尽最大可能将这些项目资金直接给农民增益,或者干脆直接分给农户,短期是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但是这不符合农村长期的发展需要,农村必须改变之前的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建立自己的组织,拥有自己决策的话语权。

二、综合农协的特点

我国人口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集的特点,笔者认为基层综合农协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一)组织结构。基层综合农协应该以乡镇为大单位,以村落为小单位,各个村落在此基础上设置专业的合作社,每一个综合农协设置监事会、理事会等成员。具体组织机构为:每个乡镇综合农协之下设置村部综合农协,每个村综合农协下设专业农协,包括供销社、生活指导、基础设施、医疗保险这几大部门。

(二)资金问题。我国农民自身存在着文化素质、合作精神、组织观念等不足,农民自身管理知识与经验欠缺,所以建立综合农协组织的资金方面必须依靠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与指导。

(三)组成成员。组成成员主要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每家一名代表加入,采取自愿原则,鼓励村民积极参与。

(四)价值观。基层农协应该从农民自身的利益出发,以自助、自我负责、团结、公平为基础,秉承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以团结一致搞好农村的发展为立足点。

(五)保证自治与自立。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同时,便会关注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对自我认识有一个新的定位,所以在基层农协组织里面,农民自身一定要保证民主管理,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为基层农协做贡献,为改善农村的经济生活而提出宝贵的建议。

(六)教育宣传与文化活动。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基层农协需要运用多方的力量来吸引有知识的技术人员为组织成员讲解宣传农民关心的知识与技能。虽然现在有传播种植技巧的人讲解专业知识,但是真正去学习的农民却很少,农民的参与度不高。所以基层农协首要任务就是改变农民的观念,让农民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主动自愿地去学习。

三、邢台县前补透村现状

下面分析一下前补透村各个方面发展情况的现状:

首先,村民缺乏种植农作物的技术知识,机械化水平低。在前补透村,种植粮食基本上都是凭借自己积累的经验,农作物品种以小麦与玉米为主。受山区地理位置的限制,种植小麦的范围越来越少,玉米变成了主要的农作物。20世纪90年代初交通工具比较少,对应的外出务工人员非常少,主要靠开垦荒坡获得生活必需品。在生活比较艰苦的条件下,都是依靠主要家庭劳动力来完成所有农作物种植、施肥和收割工作,经过三个季节的辛苦劳作,但收购价格却很低,收入微薄。经过将近20多年的发展,人们开始种植苹果、板栗等经济作物,许多青年人外出打工。许多中年人没有受过一定教育,仍然依靠务农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但专业技术知识缺乏,每年化肥、修理等工作成本极高,成本与收入比例严重失调,如果再遇到干旱、暴雨等自然灾害,秋收时成本都无法实现。由于地形的限制,秋收时无法使用车与收割机,只能依靠肩膀将农作物装上车,增加了体力劳动。专业技术知识和机械化水平难以普及是制约太行山区的主要难题。

其次,缺乏公共基础设施,农民医疗保险意识薄弱。在前补透村基本上看不到锻炼身体的基础设施,管理农作物之外,人们主要靠聊天消磨时光,没有娱乐场所。近几年,村民的身体每况愈下,得病数量上升。现在村委会定期进行医疗保险的上交与办理工作,大多数人选择最低100元,其实个人上交与国家补助是成正比的,交的越多补助则越多。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收入比较少,缺乏医疗保险知识,认识水平比较低。

最后,交通不通达,信息不畅通。随着经济发展,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电动车。出门打工或者上学的占少数,尤其是大学生。根据笔者的了解,上大学人数不超过20人,受教育水平比较低,人们对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比较慢。出行只有一趟大巴车,其他时间外出必须到镇上,交通非常不便。正因为如此,人们基本上不出门,对于外界许多的新鲜事物不了解、信息的传播也就比较慢。人们基本上都是生活在各自的生活圈,对于其他的信息关注度不高。

综上所述,前补透村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主要问题,周边其他村落基本情况都很相似。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笔者希望借此能够带动太行山区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前补透村的人们也能够紧紧跟上社会主义发展的步伐,为承接河北省转型升级做出一定的贡献。

首先,建立基层农协组织,传播专业技术知识,统一购买农民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统一销售农副产品,提高农民工作的积极性。技术创新是任何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普及基本的技术知识与种植农作物的技巧,告诉老百姓一些他们不了解的知识,不仅可以扩展农民知识面,而且劳作技巧的普及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提升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现在前补透村的青年人多数会出门打工,许多土地便空闲出来,干部可以将这些土地收归起来,租赁给村里面其他愿意耕种的人,利用广播方式宣传基层综合农协组织的作用,鼓励大家加入农协组织,由农协组织统一组织购买生产资料,统一销售,统一对农民进行生产、生活的指导,提高农民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医疗保险知识,提高农民满意度。基础设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前补透村以及周边的村子基本上看不到这些基础设施,所以这就要求村委会向上级的政府提出要求,积极努力为农民安置这些基础实施,让老百姓能够在空闲之余增强身体的锻炼。另外,可以利用基层综合农协,让每个村的村民都自觉地加入到其中,经常组织村民进行医疗保险知识的学习,让农民能够真正意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提高农民对医疗知识意识,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国家政策的优越性。

最后,加强交通设施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信息的传播,让村民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到重要的信息。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前补透村是山区,本身就存在着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农民多数需要在山上劳作,工作量与难度都非常大。秋天本来是收获的季节,但是秋收却成了农民最头疼的问题。近几年村干部也在进行道路修改工作,成绩比较显著,这就让老百姓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另外,需要经常开展文化下乡,定期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播放一些新型的新农村的典型电影,让村民能够感悟到新生活、新农村的气息。

四、小结

脱贫致富仍然是河北省的问题与短板,面对2020年的马上到来,我们面对着许多方面的压力,前补透村的情况在河北省许多地区也存在,建立基层农民综合协作组织,对于农产品的经营、销售,生产资料的购买、生活上的指导、教育方面知识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各级政府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从政策上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尝试建立基层综合农协,把最新的知识与技术传播到农村去,传播到农民的心中,尽快让农民脱贫致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省的转型升级做出应有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例7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我国已全面推行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对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满足课程改革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健康成长的新型农村接班人,提升农村师生素养,体现乡村学校特色有着现实意义。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

1.内容

笔者基于我区生物学教学的现实情况,开发研究了农村初中学校身体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其包括农村初中生身体健康教育课的设置和随之组织进行的各种学生身体健康教学活动。开发内容涵盖了与农村初中生身体健康紧密相关的“医药与健康”“饮食与健康”“居住与健康”“运动与健康”四个方面,分别从知识理论、实际调查、安全防范和健康生活四个模块逐渐递进循环进行分析研究,使其成为联动系统工程,达到促进农村青少年健康生活和个性成长的目的。

2.方法

为了获得良好的研究成果,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深度访谈法、科学实验法等,对农村初中生物与健康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材料进行设计实施,分析评价反思改进,解决实际问题。

3.结果

(1)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了初中生物基础教育的社会效益,有利于农村学校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笔者所开发的初中生物校本课程以学校自身的资源条件为基础,通过资源的调整和优化配置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出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需求的健康成长的新一代农村接班人,更好地满足现代农村教育市场的需求,提升农村学校在农村建设中的位置,也扩展了农村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收到了很高的基础教育的社会效益。

(2)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了基层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效益,有利于农村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能够加深自己对本体知识的理解,还能丰富知识,积累实践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合理与完善,促进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

(3)农村初中学校身体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了农村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素质,有利于农村青少年身体健康的终身发展,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接受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也是形成各种行为模式的时期。这种行为模式一经形成,就不容易改变。所以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可以提高农村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素质,有利于他们身体健康的终身发展,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4)提高农民家庭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农村家庭节约开支、平衡发展。身体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学校身体健康教育是解决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中最为便捷和重要的手段之一。开发的学校身体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向家庭和社会辐射,其最终目的就是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使广大农村青少年及所在的农村家庭成员都自愿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科学的生活行为和方式,预防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大大节约医疗费用的支出,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5)农村初中学校身体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强了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有利于农村社区卫生事业的有序发展。通过农村初中学校身体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达到改善农村青少年个体、社会的健康状况和文明建设程度,增强农村广大农民的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农村地区的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并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将最新的知识传播给广大群众,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行为的养成,并促进行政领导和决策层,制定支持促进健康的各项政策,将学校身体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联系百姓生活、服务百姓健康的服务理念,促进社区卫生事业的有序发展。

二、校本课程的研究

1.结论

(1)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了国家课程,提高了农村基础教育的适应性,形成农村学校的特色教育。通过课题组对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以弥补现有农村初中生物国家课程的不足,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适应性,进而挖掘和展现本校的特色,推动形成农村学校的特色教育。

(2)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了初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技能,尤其是赋予了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课程的决策权,增强了农村初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技能,密切了各学校间、校内外间的合作交流,增强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民主性。

(3)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了农村青少年科学的身体健康理念和身体保健技能,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和谐性,形成高素质的新型农村接班人。

(4)通过课题研究理论和大量实践工作,使农村初中生树立科学的身体健康理念,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学科应用能力,并从根本上体验乡村生活的快乐,激发其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怀。从本校身体健康教育中三个学期的学生评价资料反馈情况看出,农村青少年在身体健康的学习态度、知识技能、实践活动、科学素养四个评价内容上有了大幅度提升,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成绩显著。

2.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具备全新的课程观、课程开发的能力、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农村基础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和精力有待提高,课程意识和合作意识有待加强,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良性发展。建议我们的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应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和沟通平台,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加强教育管理部门的服务力度和监管职能。

参考文献: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例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60-02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对人才培养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北京农学院的农学专业是北京市市级特色专业,始终秉承“厚基础、宽专业”的办学原则,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形成了一套实践教学体系,这套实践教学体系,使得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与科研实际不断线,促进了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创新理念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就实践教学体系中《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思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的成效进行讨论,为进一步做好实践教学工作汲取经验。

一、《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思路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伴相生,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实践教学通常的教学形式主要分为课堂实习、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三大环节,以及一些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等活动。但是,这种实践教学体系,受传统课堂教学、具体实习项目考查标准的影响,使得师生在心理定势上把每一次具有明确目标的教学实习作为一次学习单元,淡化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因此,我们在常规的课堂实习、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门实践教学课程,即《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该课程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始至第四学期结束,以农事操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参加农作物种植和农业科技活动等环节的技能训练以及相关农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建立《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目的,首先是将一部分实践教学内容作为一门课程来对待,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体系的知识技能结构;其次提供专业基础技能的综合性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解与职业适应性。特别是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通过《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中的农事操作,了解专业学习内容,培养专业兴趣,掌握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本着教学由浅入深的教学理念,设立了感性认识、实践操作和科技活动等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第一阶段的感性认识,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具体为3天的参观实习,课程名称为《农学专业技能训练Ⅰ》,3天计0.5学时,分别参观国家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验室和试验场站、农业种子企业和农业生态观光农场,使刚入学的新生尽快了解农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与方向,让新生体验和感受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实力、农业企业的发展活力,激发爱农、学农的动力。

第二阶段的实践操作,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分别为《农学专业技能训练Ⅱ》和《农学专业技能训练Ⅲ》,每门课程45学时,计1.5学时,每周一次,每次3学时。利用一整年的时间,以教学试验地为主课堂,让学生参加农作物播前准备、播种、作物生长发育阶段的调查、田间管理、收获和室内考种等农事和调查项目的实践操作活动。按照北京地区的种植制度,农作物分为早春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和秋播作物,依次安排播种、调查、管理和收获考种等教学内容。主要种植的作物包括蚕豆、油菜、春小麦、玉米、冬小麦等。由于种植的作物种类多、生长周期涵盖整年度,因此,每次课程的授课内容饱满,实践操作的项目丰富,特别是春、夏季,需要观察、调查的内容较多,还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补充。学生通过参加农作物种植过程的实践操作,不仅能够认识不同作物的种子、植株的物理形态,了解不同作物的物候期、生长发育特点,知道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以及各种农具的使用方法,为今后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提早接触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对相关基础课的学习更具目的性。

第三阶段的科技活动,安排在大二的第四学期,称为《农学专业技能训练Ⅳ》,同样是45学时,主要安排在第四学期末2周的小学期内完成,形式为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组,由教师或研究生辅导完成一些内容简单或部分项目的科研工作。由于不同课题组研究的作物对象不同,教学时间可以灵活掌握,指导教师可根据科研活动的内容在第四学期内实施并完成。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了解科研工作的性质、研究方法,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考核方法

实践教学的不同于理论教学的考核,重点应该放在对实践环节的评价与引导。因此,对于《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考核,设计了二种考核方式。一是,在每次实践教学前,根据课程的内容设计好考核项目,以表格的形式打印,人手一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边操作,边记载操作的过程,或调查的数据。课程结束后,整理资料,统计数据,叙述操作过程,完成实践技术报告,每份报告由教师评分;二是,课程结束后,对于需要掌握的作物基本知识进行测验,一方面督促学生复习已进行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对整个课程进行系统性的梳理,考核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到的农业基本知识。前一种实践技术报告的考核占70%,后一项基本知识的考核占30%。二者合计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

四、《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实践的效果

通过几年的教学效果调查,《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建立与教学实践,不仅使学生在课程中学到了必要的农业知识与技能,而且激发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未设立该课程之前,大一、大二的学生主要学习通识课程,接受专业知识较少,或者不知道通识课程中那些理论知识是专业必备的,由于对专业内容迷茫,对通识课程的知识汲取也表现出囫囵吞枣的现象。现在,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始,就进行《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提前接触到农学专业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识,可以提前了解专业的学习内容、研究对象,尤其是《农学专业技能训练Ⅱ、Ⅲ、Ⅳ》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而且每次学习的内容有连续性,学习起来系统不枯燥。以农作物种植为例,从种子播种开始到收获考种,学生全程参与,自己动手实施,可以观察到某种作物整个生长发育的过程,能够获得最终的收获物,学生自己有成就感,因此,学习起来有兴趣,能够乐于参加并完成课程布置的各项实践内容。

总之,《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发挥了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爱专业、学专业,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很多参加该课程学习的毕业学生表示,大学四年中印象最深刻的课程就是《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自己动手种植作物有兴趣、有积极性,特别是收获季节有成就感。因此,学生增强了对农学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的动力,近两年毕业生考本专业研究生的比率大幅度提高。

五、总结

《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言,虽然不是专业技能的综合性训练,也不能起到深化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作用,但是,该课程作为农学专业的入门课程,通过对简单的农业技术的操作和演练,有助于学生形成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结构,增强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对职业的适应性。为真正达到上述目标,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的投入、教学内容以及授课方式的选择上都需要做足功课。

(一)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为保障《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组建了4名教师的课程组,其中,包括2名实践经验丰富的副教授和2名具有博士后经历的新教师。每班次课程由一位老教师和一位新教师共同承担,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起到了以老带新、老经验新知识相辅相成的作用,调动了课程组教师内部老师教与学的积极性。

(二)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

实践教学不仅需要优良的师资队伍,更需要与之相配的教学资源。为保障《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顺利实施,规划出5亩试验田和0.5亩温室作为实践教学的场地,同时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聘请临时农工负责日常田间管理,尤其是假期教学材料的维护工作,保证种植的作物正常生长,使学生全年都有实践的教学资源。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农学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时间较长,而且作物生长有季节性,为保证专业技能训练的系统性,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与环节十分重要。为此,特意选择北京地区主栽作物为主要学习对象,其他小作物为辅助作物,根据授课计划统筹安排播种、管理、收获时间,力求周年试验田里或温室里有作物生长,学生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随时观察、调查不同类型的作物。做到教学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有保证,更重要的是学生最终能够获得自己种植、管理作物的收获物,这样学生更有积极性,并对所学的知识技能印象深刻。

参考文献: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例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25-04

现代农业生产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生态化、国际化的特点,正朝着高科技农业、多功能农业、可持续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工厂化农业方向发展。农业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不同规格的农技人才;要面向农村经济、面向农业生产、面向农民兄弟,走一条多方位、多层次办学的路子。

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

我国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分为三个领域来表述: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经营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农业,集市场化、科学化、组织化、设施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社会化等诸多特征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形式是专业化,方向是持续化,目标是产业化。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农产品商品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农业打破了内部物质循环的局限性进而实现物质的开放式循环,从自给农业发展为市场化农业。

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农业发展突破了产销脱节、部门分割、城乡界限明显等局限性,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走向一体化,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科技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大大延伸,农产品市场大为拓展,逐步形成了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

工业装备普遍使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逐步由现代机械取代人力、畜力及手工工具。农田水利化、农地园艺化、农业设施化以及交通运输、能源传输、信息通讯等的网络化、现代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先进科技广泛应用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科研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农业的可控程度大大提高,农业增产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同时,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也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生态环境受到重视 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对农业

高职人才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

(一)现代农业对农业高职人才的专业要求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专业需求有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以生产为主变成现在的生产、加工、经营、服务多种专业并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1)农业技术类专业人才,包括农学专业、园艺专业、设施农业专业、园林技术专业、水产养殖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等。(2)生态环保类专业人才,包括农业生态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农业环境保护技术专业、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等。(3)食品加工类人才,包括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贮运与营销专业等。(4)流通服务类专业人才,包括物流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生态旅游专业、观光农业专业等。(5)工程机械类专业人才,包括水利工程专业、灌溉与排水技术专业、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等。(6)经营管理类专业人才,包括经济管理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等。

由于现代农业的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专业需求不仅表现为不同专业的差别,而且也表现出同种专业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别。以生产类专业为例,它既需要研究型的高科技人才为其发展提供理论与科学技术的持续动力,也需要应用型、推广型和服务型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

(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知识要求

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不可能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人才的知识结构大致包含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等,前两者构成基础知识,后两者构成专业知识。对于高职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而且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迁的出发点。具体而言,农业高职人才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

文化基础知识 文化基础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要求具备一定的政治、哲学、法律、公文写作、文秘、体育、计算机、英语、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是所学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园艺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分析、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微生物、遗传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 指的是所学专业领域内的相关技术知识。比如,园艺专业主要有蔬菜栽培及育种、果树栽培与育种、设施园艺等基本知识。同时,还要及时了解专业领域里的最新知识,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现代农业需求。

专业拓展知识 指的是所学专业领域以外的跨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知识。比如学农学的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植物保护、园艺等专业的知识,了解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在现实的农业生产领域较好地开展工作。

(三)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能力要求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高职人才具备以下六种能力。

专业能力 指的是在所学专业领域里的专业核心能力。比如,兽医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园林植物养护能力、园林工程设计能力、园林工程施工能力、园林工程管理能力等。

实践能力 指的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它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身心能量系统。这一系统包含着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实践能力结构为依据。

创新能力 指的是运用理论知识,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现代农业发展领域的创新,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创新等。

创业能力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高职人才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在农业产业实践中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经济合作组织、创办农业企业,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家,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团队协作能力 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才能在服务产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迁移能力 职业迁移是指人们随着社会进步和竞争加剧,打破一生只维系于静态的一次性职业岗位的模式,进行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变动。职业迁移能力也可称为通用技能,是职业主体将所从事职业的知识应用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时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衔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迁移能力是职业生涯中专业技能之外的能力,它能适应岗位需求的不断变化,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业人员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大农业观念、大生态意识、大环境意识,具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要爱农、学农、乐农,主动承担起改变农村、农民和农业现状的责任,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专业素质方面 要树立严谨的科学精神,甘于探索的寂寞,经得起工作中失败的考验。有敏感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有积极的开拓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要朝着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目标迈进。

文化素质方面 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既有容纳世界优秀文化的胸襟,更有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与自豪感。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胸怀宽广,眼光远大,热爱自然,寻求和谐。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育思想,明晰办学定位,构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办学顶层设计

农业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的办学要求,主动承担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以服务“三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流通与服务需要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为己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的新教育思想,树立大产业观、大综合观、大市场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构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办学顶层设计。

(二)对接现代农业产业,打造涉农特色专业(群),满足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求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例10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实施现代物流重大工程的通知》,要求多措并举推动现代物流发展,重点引领企业开展包括物流园区工程、农产品物流工程等在内的十个领域项目建设,由此可见,熟悉农产品物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培需求增加,农产品物流类课程建设迫在眉睫。《农产品物流》是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课程,因为是概述性课程,课时较少,因此,如何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该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

1 《农产品物流》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1.1 符合社会需求

福建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物流需求增长势头旺盛,但由于农产品生产者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农产品物流水平较落后,使得农产品流通效率低,大量价值耗费在中间环节。[1]因此,发展农产品物流刻不容缓,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强的物流人才则是促进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福建省内多所高校均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培养的物流人才主要是掌握物流基本理论,物流对象以普通货物为主,而对于熟练掌握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与技术的专业人才则不多,因此,开设农产品物流类课程,调整教学内容,培养掌握农产品物流理论与技术的人才尤为必要。

1.2 突出专业特色

高校规模化扩张造成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目前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趋同,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同化,导致学校招生和学生就业竞争白热化;[2]同时还造成人才同质化现象严重,无法满足不同类型物流人才的需求。福建农林大学是福建省内兼具地理区位和农业学科优势的综合性大学,作为农业院校,应结合当地物流需求情况,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与专业特色,与其他院校形成差异化,提升学校竞争力。

1.3 提高专业素养

《农产品物流》课程主要介绍农林产品物流技术与管理相关理论知识,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具有农产品特色物流的课程,该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并能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引导学生职业定位,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属于专业主干课程。由于该课程开设在第八学期,前期学习过《运筹学》《现代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技术》等课程,学生对于物流基本理论与技术已基本掌握,通过该课程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农产品物流相关问题,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2 当前《农产品物流》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2.1 缺乏合适的教材

福建农林大学该课程为三年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对于已经掌握部分专业知识的同学而言,教学内容不能再着重于物流基础而应突出农产品物流特色的物流技术与管理方法。物流类课程相关性强,目前公开发行的《农产品物流》课程教材很少,适合作为本科教材的只有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赵编的《农产品物流》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周洁红与许莹主编的《农产品物流管理》两本,教材内容均涉及农产品物流相关问题,但对于本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其中部分内容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部分重叠,是学生前期学习过的内容,不适合作为教材选用。因此,目前适合高年级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使用的《农产品物流》课程教材尤其匮乏,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

2.2 教学内容不够深入

造成教学内容不够深入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因为该课程学时数较少,理论教学仅28学时,导致部分内容只能做概述性介绍,无法深入分析;第二,因为该课程实践性较强,由于缺乏合适的教材,且农产品物流实验设备较少,如冷链物流与农产品追溯,只能通过简单实验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无法通过实践验证和分析,这也导致教学内容只能停留在面上,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

《农产品物流》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降低这些问题对教学的影响成为该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因此,通过对该课程进行教学知识点、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等进行研究,使这个问题得以解决。

3 《农产品物流》课程教学知识点设计

由于缺少合适的教材,因此明确合适的教学内容尤为重要,通过查阅文献及到同类院校和企业调研,确定该课程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涉及以下八个方面,见表1。在该课程教学中,应结合这八个方面知识点选择教材,针对当前教材匮乏的情况,可增加自编教材充实内容,以完善该课程教学内容。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设计

4.1 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让学生掌握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对该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设计。

4.1.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以学生分组方式进行,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团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这要求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并综合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系统规划与技术》等前期学过课程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教学项目要求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活动的意愿加强,既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又为未来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设置的“教学项目”要求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教师可对教学项目进行设计,以物流项目穿插教学过程,教学项目,见表2。也可让学生自主选题教师审核同意后进行。

4.1.2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结合教学项目,对每个教学项目先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如在项目三中,针对顺丰优选项目,要求学生已经掌握供应链的基本结构、流程、即时采购策略等知识以后再进行分析和讨论,可以提出问题如“顺丰优选供应链的模式是什么?”“顺丰优选供应链设计的原则是什么?”“顺丰优选供应链有什么优缺点?”等,要求学生结合问题进行分析。

4.1.3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能回忆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总结,非常适合于开发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案例教学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结合教学项目进行,即可以部分教学项目为案例,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各种其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对项目方案进行评述,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

另一种方式是以学生主导,学生自编案例强化理论知识。这种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做法是: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每组学生查阅大量文献和书籍,或到当地企业调研,针对所学知识完成一个企业案例,并上台限时演示案例幻灯片。[3]

以上方式对于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均可有效提高,且教学效果较好。

4.2 分组教学方式设计

4.2.1 分组方法

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每个小组由5~6人组成,组员中至少有1人是成绩较突出的学生,2~3人是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2~3人是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分组是因为学生的各种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组织能力强,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基础较好,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衡地分布在各个小组中,在小组的各种活动中可以使小组的成员相互学习、启发和补充,共同完成任务。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学习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4.2.2 课堂教学组织

分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把握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获取他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对于农产品物流这门课程,因为农产品种类多,不同种类的农产品物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木材物流与大黄鱼物流,由于产品本性差异较大,涉及运输、储存等物流活动有显著差别,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以问题贯穿课堂教学,要求两组学生对这两种不同类型农产品物流进行介绍,然后请其他组对这两种农产品物流进行分析总结,进而理解“农产品物流运作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这一知识点,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产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本课程内容涉及农产品物流基本理论、农产品物流业务和农产品物流实践应用等内容,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物流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结合物流实践及部分教学项目,要求每组同学对教学项目内容做方案分析,并完成一个物流案例。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各组员会充分发挥自己所长,有的同学收集资料,有的同学做幻灯片,有的同学上台演讲,同学之间互相协调沟通,团队合作能力等都得到锻炼。对于教师而言,在案例汇报过程中,可以挖掘能力较强的同学,可对这部分同学加以指导,引导他们参加校级或省级以上的各级专业技能大赛。

5 结 论

农产品物流类课程对于拓展学生专业素质、培养职业兴趣有重要帮助。在面向2012级物流管理专业的该课程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进行设计,优化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分组教学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