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0 14:43:27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例1

 

按照《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3年)》要求,为确保三年内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各项任务,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围绕重要基因发掘、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性资源,种质资源越丰富,基因开发潜力越大,就越有利于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通过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明确不同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品种多样性和演化特征,预测今后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变化趋势,丰富国内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数量和多样性,不仅能够防止具有重要潜在利用价值种质资源的灭绝,而且通过妥善保存,能够为未来国家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基因资源,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我国分别于1956—1957年、1979—1983年对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两次征集,一大批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随着气候、自然环境、种植业结构和土地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农家地方品种消失速度加快,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也因其赖以生存繁衍的栖息地遭受破坏而急剧减少。为此,2015年,农业部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正在加快摸清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保护携带重要基因的优异资源。

与前两次征集相比,这次普查收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特点:一是全面普查与系统调查同步进行、实物收集与信息采集同步进行、普查收集与鉴定入库同步进行。二是制定统一的普查与收集技术规程,广泛采用地理学、生态学、生物学、信息学等现代技术,科学普查收集资源。三是国家、省、县三级农业农村部门,相关科研单位等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协同推进。四是范围更广,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323个农业县(市、区、旗)。

二、主要目标

全面完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323个农业县(市、区、旗)的普查与征集,以及其中种质资源丰富的679个农业县(市、区、旗)的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明确各地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种、种植年代久远的育成品种、重要农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以及其他珍稀、濒危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的时空分布状况,分析演变趋势,为实现有效保护与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抢救性收集珍贵、稀有、濒危、特有种质资源,新增种质资源10万份以上;提高全社会保护种质资源意识。分年度实现以下目标。

2021年,全面完成普查与征集任务。完成剩余的707个农业县(市、区、旗)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200个县(市、区、旗)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新增资源2.6万份;完成3.8万份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入库(圃)妥善保存。

2022年,全面完成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任务。完成剩余的188个县(市、区、旗)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新增资源1.8万份;完成2.6万份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入库(圃)妥善保存。

2023年,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各项任务。完成1.8万份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入库(圃)妥善保存;普查、征集、收集种质资源及相关信息纳入全国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实现有序开放共享。

三、重点任务

(一)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征集。对主要农业县(市、区、旗)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基本查清各类农作物的种植历史、栽培制度、品种更替、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以及重要农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种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濒危状况等重要信息。填写《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普查表》。每县(市、区、旗)征集当地古老、珍稀农作物地方品种和珍稀、濒危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20—30份。填写《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种质资源征集表》。

(二)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在普查基础上,对农作物种质资源丰富的农业县(市、区、旗)进行种质资源的系统调查,每县(市、区、旗)抢救性收集各类栽培农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种、种植年代久远的育成品种、重要农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以及其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80—100份。填写《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种质资源调查表》。

(三)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编目保存。对征集和收集的种质资源进行繁殖和基本生物学特征特性的鉴定评价,经过整理、整合并结合农民认知进行编目,入库(圃)妥善保存8.2万份。

(四)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数据库,编写种质资源目录和重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图集等技术报告,有序开放共享。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报告。

四、实施期限与范围

(一)实施期限。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

(二)实施范围。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17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继续组织开展普查与征集、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及已收集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编目保存等工作。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宁夏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持续做好已收集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编目保存工作,查遗补漏,确保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全面收官。

五、进度安排

2021年,全面完成普查与征集任务;2022年,全面完成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任务;2023年,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各项任务。具体安排如下:

(一)2021年

全面完成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云南、西藏、甘肃等9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707个农业县(市、区、旗)农作物种质资源全面普查与征集,新增资源7000份。

完成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17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00个县(市、区、旗)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新增资源1.9万份。

全面完成北京、天津、上海、宁夏4个自治区(直辖市)种质资源鉴定入库工作。湖北、湖南、重庆、广西4省(自治区、直辖市)查遗补漏,完成收官工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6省加快推进收尾工作,开展考核验收。

对前几年已征集收集的3.8万份种质资源进行繁殖和鉴定评价,经过整理、整合并结合农民认知进行编目,入库(圃)妥善保存。2020年全国十大优异种质资源。

(二)2022年

完成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新疆等14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8个县(市、区、旗)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新增资源1.8万份。

完成北京、天津、河北、安徽、四川、西藏、陕西7省(自治区、直辖市)考核验收。

对上年度征集收集的2.6万份种质资源进行繁殖和鉴定评价,经过整理、整合并结合农民认知进行编目,入库(圃)妥善保存。

特色资源田间展示与宣传。对征集收集的珍贵地方品种和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种质资源进行田间展示,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宣传种质资源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古老地方品种承载的传统农耕文化,提高全社会保护种质资源意识。2021年全国十大优异种质资源。

(三)2023年

完成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山东、河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考核验收。

对上年度征集收集的1.8万份种质资源进行繁殖和鉴定评价,经过整理、整合并结合农民认知进行编目,入库(圃)妥善保存。

继续开展特色资源田间展示与宣传。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报告和2022年全国十大优异种质资源。

六、组织运行

(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根据农业农村部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设立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办公室(见附件2-2)和技术专家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日常管理、技术支撑和服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编制普查与征集、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等相关技术规范和培训教材,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并参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普查征集、调查收集;编制种质资源目录,妥善入库(圃)保存;建立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数据库;编制行动进展报告,提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建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技术专家组成员名单以及相关技术性材料另行印发。

(二)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组织本辖区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开展普查与收集专业培训,推动种质资源普查和征集、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等有序开展。

(三)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承担本地农作物种质资源全面普查和征集。组织普查人员对辖区内的种质资源进行普查,将数据录入数据库;征集的种质资源统一送交至本省农业农村部门指定单位。

(四)省级农业科学院。在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下,具体承担本辖区内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妥善保存征集和收集的种质资源,开展繁殖、鉴定、评价,并将鉴定结果和种质资源提交国家农作物种质库(圃)。

(五)部属科研单位及其他相关科研机构。根据各地农作物种质资源类别和普查收集工作的实际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相关研究所要积极参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查收集工作。中国科学院、各有关农业大专院校等科研机构要积极参与普查收集工作。

七、保障措施

(一)组建普查与收集专业队伍。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指导县级农业农村局组建普查工作组,指导省级农业科学院组建系统调查工作组,分别开展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工作。

(二)开展技术培训。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分区域、分省份组织举办普查与征集培训、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及管理办法解读,文献资料查阅、资源分类、信息采集、数据填报、资源征集收集、调查点遴选、仪器设备使用、资源评估与保存,以及如何与农户座谈交流等。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根据当地实际,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

(三)加强工作调度。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办公室通过中期检查、年终总结和随机检查等方式,对各地执行进度和完成情况进行调度,确保稳步推进、顺利实施。

(四)加强宣传引导。组织媒体跟踪报道,宣传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的重要意义和主要成果,提升全社会参与保护种质资源的意识,营造良好氛围。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技术规范、系列表格和相应培训材料可从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官方网站(cgrchina.cn/)下载。

 

附件:2-1.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路线图

2-2.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办公室成员名单

附件2-1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实施路线图

 

 

 

 

 

 

 

 

 

 

 

 

 

 

附件2-2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

办公室成员名单

 

主  任:钱  前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副主任:刘录祥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所长

李立会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资源中心主任

孙  雯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一级主任科员

成  员:顿宝庆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综合办公室主任

鲁玉清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科研处副处长

方  沩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资源中心副主任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例2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1 监测系统的意义

应用资源卫星数据,许多国家开展了农业资源调查、农作物长势监测、面积监测和产量预报等。农情信息是指导农业生产、制定粮食政策与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信息。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多国就合作开展了大面积农作物长势监测、遥感估产计,充分利用了农业、气象、数学、计算机、GPS地面调查及遥感技术。近20a来,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小麦、大豆、水稻、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的估产,以增加或减少某种农作物的种植或确定粮食政策。

遥感技术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经过20a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发展到实用化水平。我国农作物遥感估产研究取得了很大发展,从冬小麦单一作物发展到小麦、水稻、玉米等多种作物,从小区域发展到大区域,从单一信息源发展到多种遥感信息源的综合应用,监测精度不断提高。

农作物遥感估产包括长势与趋势监测和产量早期预报等两个方面。在充分利用多年来遥感估产成果的基础上,建成了NOAA AVHRR数据实时预处理系统,并利用AVHRR最大NDVI图像与上年同期数据对比实现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在高精度耕地数据库的支持下,解决和研发了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综合方法、区域作物生长过程遥感提取方法。从实时作物长势监测、作物生长过程监测、农业气象分析、物候和土地利用等辅助信息的运用等角度,构建了综合分析作物长势的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对农作物进行监测具有效率高、费用低、灵活性强、简单易用和多用途的特点,精度基本可达95%以上。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进入21世纪后,建立现代化高标准的农业生产基地,对决策的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运用原有的信息渠道很难保证所需信息的可靠性、精确性与时效性。建立“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大豆遥感监测系统”可实现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定时、定量和定位,将使农业的科学决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促进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等先进国家应用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是农业大国,特别是东北地区耕地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比较发达,本项目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它的实施也将在农业生产、农业资源保护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2 监测系统的目标

监测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增减变化及原因;背景数据库的建设;地面样方布局设立;玉米、水稻单产估算模型设计;玉米、水稻长势监测。

3 技术路线

3.1 信息获得

通过SPOT、TM、CBCS图像获取农作物种类、面积和分布状况;通过MODIS图像进行农作物长势及洪涝、干旱灾害的监测;利用GPS技术进行地面监测并对遥感图像进行校正和补充;利用GPS技术设立固定监测点,结合遥感图像监测对区域内的土地沙地、碱化及洪涝进行监测;通过调查获取有关图件、数据及其他自然与社会经济资料。

3.2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用GIS对获取的各类信息进行格式化与规范化处理、储存。

3.3 信息分析

运用GIS监测空间分析功能和有关专业模型,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解译、分析、摸拟、监测。

3.4 决策支持

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与技术集成形成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咨询服务,并可具体回答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各作物的面积、产量、长势、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农业环境发展趋势、资源利用形状、沙化、碱化、洪涝的范围、程度、分布等。

技术流程图见图1。

图1 技术流程图

4 监测系统的内容

4.1 划分不同的区域

根据东北地区不同的生态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确定玉米、水稻生态区区划指标,划分出若干个玉米、水稻生态适宜区。在生态适宜区的基础上划分遥感监测区,然后进行监测样点的配置。每个生态适宜区作为一个估产单元。

4.2 收集玉米、水稻生育期数据资料,建立东北地区玉米、水稻生育期基础资料数据库

按玉米生长的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籽粒灌浆(腊熟)期和水稻生长的拔节期、花期、灌浆期收集日照、温度(≥10℃积温)、水分(降水量、蒸发量)、养分、旱灾、风灾数据资料;收集各个不同生态适宜区的种植制度、农业措施、播种方法的资料;把所收集的数据全部录入到数据库中。

4.3 选择最佳卫星监测时相

玉米面积提取:穗期阶段至花粉期阶段(7月下旬至8月中旬)。

玉米产量预测:以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为基础,利用EOS卫星的MODIS资料数据,对玉米拔节期、抽雄期、成熟期的NDVI进行监测,通过长势监测对比,计算出玉米单产。

水稻面积提取:利用资源卫星TM或CBCS选择水稻的花期影像,提取水稻面积。

水稻产量预测:以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为基础,利用EOS卫星的MODIS资料数据,对水稻各个生育期进行NDVI监测。通过长势监测对比,结合其他资料,计算出水稻单产。

4.4 监测样方的地面资料调查与获取

以划定的生态适宜区为基础,平均每个生态适宜区布设5个样方,要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及玉米、水稻主产区的不同,有侧重的布设样方,地面样方的尺寸应为500m×500m或1000m×1000m大小。

地面样方调查方法是首先在每个生态适宜区内确定1个代表本区最基本的土、肥、水、气等因素的样方,进行实地调查。然后统一调查项目,统一调查标准、统一调查时间,在各样方上展开工作。地面样方调查分为两部分。一是小地类调查,每种作物完成一次即可。二是地面抽样样方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样方内的各种地类面积(GIS管理),每种作物完成一次;长势和旱情(含其他可调查的重大自然灾害类型、程度等);单产调查;访问农民。

调查所获取的各种图件资料、数据资料、样方调查报告由项目组人员分别数字化录入、建档并存入数据库中。

4.5 面积监测中的小地类系数获取

以玉米水稻生态适宜区为基础,从每个生态适宜区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实地测量,计算出小地类系数,每种作物抽样应不少于10个样方,样方尺寸不小于1000m×1000m×1000m。

4.6 种植面积图解译、编制与成果汇算

采用RS软件对玉米、水稻面积进行解译、面积量算、汇总。采用GIS应用软件对解译面积进行编制绘图。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例3

中图分类号 S2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202-02

安康市汉滨区位于秦巴汉水之畔,居安康市之腹,全区国土面积3 675 km2,辖区47个乡镇(办事处)876个行政村,总人口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83万人。汉滨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8 ℃,年均降雨量799.3 mm,日照时数1 811.4 h,无霜期257 d,适宜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和薯类等农作物生长。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84.43亿元,较2009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4亿元,增长7.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6%;第二产业增加值26.13亿元,增长14.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9%;第三产业增加值43.46亿元,增长13.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5%;人均GDP达到9 547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2 951元,增长29%。全年粮食产量达21.29万t,较2009年增加1.76万t,增长9.0%;油料产量达2.76万t,较2009年增加0.4万t,增长17%。 畜牧产业取得新突破,全区牛肉10年出栏量达93 600头,规模化生猪养殖场达2 308个,年生猪饲养量达78.3万头,较2009年增加12.26万头,增长18.6%;肉类总产量达3.55万t,增长10.2%;蚕茧产量达8 173 t,增长11.1%。

依照《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2010年7月10日至2011年8月10日调查汉滨区8个乡镇16个村的农作物秸秆总量、分布、利用途径等情况,以提高汉滨区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程度。

1 调查过程

1.1 文献调查

收集安康市汉滨区统计、气象部门定期的统计公报,统计年鉴、发展规划、气象台帐等文献资料,统计全区基本情况。

1.2 表格上门调查

8个镇分别派16名调查员去选择2个村各15户农户,共调查240户,按照农户秸秆利用状况调查表要求填写各种作物秸秆状况调查[1-2]。

1.3 座谈

分县、镇2级进行。县级座谈:参与的部门包括土壤肥料、农技农村能源、畜牧兽医等站的主要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了解全区的作物面积、产量及分布现状,选择小麦、油菜、玉米、水稻、薯类5种作物,各镇选择2个有针对性的村调查[3]。镇级座谈:与乡镇农技站、村委会负责人以及农民代表等进行座谈,了解全镇的秸秆资源现状,并在全镇中挑选2个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村进行调查。

2 样品采集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

2.1 草谷比

为了精确评估全区的秸秆资源量,土肥站与作物栽培站的技术人员在全区选择具有代表性、栽培面积大、普遍推广、播种期和栽培期对当地最适宜的小麦、油菜等品种,并选择具有代表性耕作制度和栽培水平的大田,分别称取秸秆和籽粒的重量和含水量。经计算,全区小麦秸秆、水稻草谷比的平均值分别为0.80、0.83(表1)。

2.2 收集系数

安康市汉滨区98%农作物由人工收割完成,仅有2%农作物实现机械化收割。经测试,机械收割、人工收割的留茬高度分别为8~10、4~6 cm,平均值分别为9、5 cm。经计算,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的收集系数分别为0.900、0.868、0.835、0.884。

2.3 可利用系数

除能源利用外,秸秆还可用作肥料、饲料、生活燃料及发电厂燃料、编织、建材等工副业生产原料。调研发现,安康市汉滨区作物秸秆主要用于直接还田、燃料、饲料和废弃焚烧等(表2)。

3 秸秆资源量和经济性评价

3.1 理论资源量与可收集资源量

稻谷、小麦、玉米、油料、薯类的产量分别为61 940、74 260、60 279、24 341、20 713 t,其草谷比分别为0.830、0.800、1.250、0.884、0.900,其理论产量分别为51 411、59 408、75 349、24 584、18 642 t,其收集系数分别为0.900、0.868、0.835、0.884、0.968,其秸秆可收集量分别为46 270、51 566、62 916、21 732、18 045 t。

3.2 可利用资源量

安康市汉滨区作物秸秆资源竞争性用途主要为直接还田、农户自留作燃料、部分养畜饲料。扣除上述用途外,其余秸秆资源基本为焚烧和废弃[4-5]。经测算,汉滨区水稻秸秆可利用资源量为39 792.2 t,小麦为44 346 t,玉米为49 074.5 t,油料为18 689.5 t。

计算结果表明,安康市汉滨区几种作物平均单位播种面积可利用秸秆资源量为3.63 t/hm2,人均秸秆资源量为23.35 kg。

3.3 经济性评价

经调查,汉滨区大部分农户居住在山区,农田间没有可供运输的车道,农户运输基本靠肩挑背扛,小麦、水稻秸秆收购成本为120~150元/t,运输成本仅为从农田到家里这段距离,因此无法详细计算,只能按每公顷地所用工时来计算。

4 秸秆资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近年来,汉滨区按照“稳粮、扩油、壮特、兴沼”的农业产业思路,不断扩大粮油生产规模,预计未来5~15年,在现有耕地面积地基础上,每年增加100 t秸秆产量。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汉滨区农作物秸秆,根据2010年种植面积及产量,各种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可收集资源量、可利用资源量分别为为229 394、200 529、151 902 t。现有的秸秆利用方式主要是直接还田作为肥料,另有部分麦秆用于农户自留和用作养畜饲料,其余均为焚烧和废弃[6-7]。

5.2 建议

目前,汉滨区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建议政府采取相关措施,加强青贮饲料贮藏和加工技术指导和相关设备的扶持,使更多的秸秆能作为牲畜饲料,促进循环利用。为避免大量秸秆焚烧污染环境,必须采取一定的行政强制措施加强管理,建议合理布点收集秸秆,降低收集、运输成本。建议在人口密集、土地资源较好、秸秆资源丰富的川道地区,建设秸秆汽化工程和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使农户能够主动收集秸秆、利用秸秆,变废为宝。

6 参考文献

[1] 蒋斌.楚州区小麦秸秆资源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1):201-202.

[2] 崔国朝,王跃伟.林州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调查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9(6):82-84.

[3] 李志刚,樊平,王世仙,等.滨州市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8):4-5,57.

[4] 郭海霞,李忠华.孝义市农作物秸秆资源的调查与评价[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22):64-66.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例4

2008年起,农业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GEF的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CWRC)项目在广西实施,建立示范点一个,推广点4个。在农业部国家项目办的领导下,经过地方领导的积极参与,当地农友的大力配合,已经取得显著效果。目前,广西野生稻等作物近缘野生植物采用了物理隔离保护方式(SP1)和与生产结合式(SP2)2种保护方式进行原生境保护。为其他农业野生近缘植物保护起到示范、榜样的促进作用,特别是SP2方式更加拉近与农民的距离,和谐了人与自然、生产与保护的关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1、方法

1.1 激励机制方案编制原则

激励机制是农业野生近缘植物保护项目采用与生产结合方式进行原生境保护的主要工作,是调动农民参与原生境野生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主要手段。因此在项目经费许可的框架内,编制激励机制极其重要。而编制激励机制的指导思想就是调动一切社会资源为项目服务,充分调动农民保护农业野生近缘植物。因此,我们制定了“民主协商、农民决策、技术支撑、领导参与、三方评估”的激励机制方案编制和实施原则。

1.1.1 民主协商原则

首先,项目领导说明项目实施的意义和目标要求;其次,由专家提出保护技术方法的要求;再之,在项目主持和实施部门的领导的发动下,由农民充分讨论,提出与保护目标物种最密切的建设性项目,解决他们最想解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1.1.2 农民决策

经过认真的讨论,提出激励项目初步设想,在经过项目和地方领导研究其可行性,并与农友说明实施的资金、时间要求等的可能性,由他们做出最终的决定。

1.1.3 技术支撑

激励机制设计方案项目选定过程科学家始终参与,并由科学家负责执笔编写,制定出激励机制方案。把与保护目标物种最密切的建设性项目,解决他们最想解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编入方案中,并在以后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撑。

1.1.4 领导参与

首先,地方领导根据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提出建议和完善意见。主要是结合地方建设项目进行协调,保障项目的完成。其次,项目领导则从整体安排上考量可行性,作出资金安排。

1.1.5 三方评估

CWRC项目是由联合国计划开发署/GEF联合实施的项目,项目实施效果由他们招聘国际专家,组成第三方联合评估团进行独立评估。

1.2 编制方法

激励机制编制程序,首先,农民提出的最想解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项目科学家、技术人员记录和充分理解问题的实质。接着科学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提炼,设计出激励机制建设项目。其次,根据项目实施的经费可能,编制激励机制设计方案初稿。最后,再拿初稿与农民座谈、协商,由他们决定最能解决急需问题的项目。在整个编制过程,地方领导也参与其中,充分考虑激励机制建设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保障激励机制项目的完成,进而保障整个保护项目预期目标的完成。

1.3 技术培训

激励机制中的项目都是与生产相结合的建设性项目,需要地方实施部门,分类实施,基础建设项目采用招标方式进行招标建设。与农业生产结合的项目需要进行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提高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提高保护农业野生近缘植物(野生稻、野生荔枝)的积极性。培训方法采用农民田间学校的田头现场培训和农民自己说教的办法,请专家、技术能人讲课,再让有经验的农民以切身经历交流学习体会,更快地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同时教育培训农民以及当地的中小学生掌握野生稻等野生近缘植物保护的技术和方法,提高保护效果。

1.4 基线调查方法

广西野生稻的原生地多数分布点在山沟中,野生荔枝是高大乔木,零星分布在大范围的地方,树龄长短不等,树龄长的树树冠覆盖0.1-0.2亩地无法用小样方进行调查,也无法采用平原或大草原的十字等距离定样方的办法进行调查。因此,我们制定了新的方法。

1.4.1 野生稻种质资源调查方法

用GPS仪沿保护小区周边走一圈计算出面积。采用沿着山沟走向,在有野生稻分布的自然群落(居群)和没有野生稻的地方随机确定样地10-15个,每个样地1m2,设空样地2-3个,用GPS仪测出每一个样地的面积、经纬度、海拔高度,记录在调查本里。同时,在项目实施第一年起就进行每个样方的目标物种及伴生植物种类和株数进行基线数据调查,记录目标物种和伴生植物的数量。此后,每年均在相同月份内进行跟踪调查,统计其数量变化状况,证明保护效果。

按以下公式统计出目标物种的密度,即:目标物种密度=∑yl…15(20)/15(20)×10000。按公式统计出目标物种丰富度,即:目标物种丰富度=∑yl…15(20)/∑yl…15(20)+∑bl…15(20)。yl…15(20)表示目标物种在1至15个或20个样地的数值;bl…15(20)表示伴生植物在1至15个或20个样地的数值。

1.4.2 野生荔枝种质资源调查方法

用GPS仪沿保护小区周边走一圈计算出面积。在保护山地中点向四面定出十字线,沿线等距离选出10-15个样地,设空样地2-3个,每个样地100m2面积。调查目标物种和伴生植物数量时在每个样地的4个角和中央各划定1m2,进行调查,记录目标物种和伴生植物数量。用此公式算出每个样地的的数量,公式:∑yl…10(15)/5×100。然后,参照野生稻调查的计算方法,统计出整个野生荔枝保护小区的目标物种的密度和丰富度。以后每年定期跟踪调查,监测保护效果。

同时,找出该保护小区的主要威胁因素,以及威胁因素降低的安全标准,以后每年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威胁因素变化的评估。进一步说明保护的作用。

1.5 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野生稻等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原生境保护效果往往受到生态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设定保护小区的生态环境监测因素和方法,每年定期进行监测,采集数据,评估生态环境变化对保护目标物种的影响作用。本项目的生态环境监测范围定在保护小区外1000米的范围,对其生产方式、工程建设、污染源、人为破坏、自然因子等5方面进行调查和数据采集。

2、结果与分析

在农业部国家项目办的领导下,在经过2008-2012年的实施,以及第三方的实地检查评估证明广西农业野生近缘植物保护点激励机制成效显著,从而有力推动示范点和推广点的野生稻和野生荔枝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

2.1 保护政策法规机制

保护政策法规机制建设是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和可继续利用项目产出成果之一,是项目在当地实施必须确立的保障措施和关键所在。各保护点所在县(区)政府通过成立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保护通知,修订乡(镇)规民约、村规民约(公约),完善农业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保护政策法规机制,见表1。从而强化了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在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主导地位,引导群众自觉保护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取得良好效果。

2.2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激励机制的重点内容。“要致富先修路”也是商品化社会的特点,是各保护点的所在县(区)政府积极参加保护小区建设最容易结合的切入点。通过“村村通硬化公路”、“一事一议”、新农村建设、水利维修等计划项目,撬动配套经费,保证激励机制建设项目的完成。通过激励机制项目建设有效提高了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例如01保护示范点项目实施前,2007年该村人均收入1650元属于贫困村,到2012年人均收入达到2690元,收入明显增加,保护野生稻的积极性有了显著提升。

2.3 生计替代技术培训

由于长期以来,保护小区地处边远山区,其交通运输、生产基础设施、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农民整日为了生活而忙碌。他们对现代化生产知识和技能接触滞后,虽然,改革开放有许多年轻人进城打工开阔眼界,但是,保护项目任务的完成,激励机制的实施,生计替代技术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生计替代技术培训能够迅速地把先进的农业、加工业、第三产业的的技能教授给他们,提高他们知识和技术水平,增加经济收入,从而减少对野生植物原生地的开垦依赖,达到保护的目的。例如:02点联合县阳光工程项目办一起对原生地所在村民进行家政服务、酒店餐饮服务、服装加工、安全保卫知识和技术培训;其他各个保护点联合地方和基础的农业、水产畜牧等专家和技术能手在农民田间学校中进行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栽培、养殖技术培训,取得很好的效果。

2.4 保护知识培训

建立原生境保护小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当地农友的保护知识和技术水平,保护好目标物种的种质资源。因此,保护知识培训必不可少。国家、地方项目办和专家成员在各个保护小区都花大力进行保护知识培训,特别是在激励机制方案中设立中小学生的奖学金,使保护小区所在的乡镇中学、村小学的每一个学生都受到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知识和技能教育。普遍提高当地农友和中小学生的保护知识技能和保护意识,整体提高保护工作的水平,有效保护目标物种的种质资源。

2.5 资源保护结果

基线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广西各个保护点的目标物种得到很好的保护,种群数量增加,密度增加。例如01保护示范点的结果说明,项目实施以来种群密度得到增长,种群丰富度有了改变,目标物种生长向良好方向变化。资源状况指数为105。2012年调查发现,原来定位样地的居群面积普遍比2008年增加2.0-3.1倍,长势十分旺盛。2010年把示范点的经验向推广点进行推广,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各个推广点的情况也是有了明显好转,目标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详见表5。

2.6 生态保护结果

生态环境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广西各个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小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在项目实施前人为破坏较严重,存在开垦、偷牧、砍伐现象。项目实施后,没有开垦、乱砍乱伐,以及工矿企业“三废”、畜舍和其他污染现象,降低了偷牧现象,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很好。

2.6.1 生产方式对目标物种保护的影响

1)种植业的影响。调查结果发现每个保护点的主栽作物相同,每年的生产方式也相同,对目标物种保护评价为中性或友好型。见表6。生产对原生地保护的影响主要在于开垦,项目实施后没有发生开垦现象,因此,影响的评价结果就改变了。

2)养殖业的影响。调查监测结果表明,广西各个保护点养猪基本上是圈养,对原生地影响不大。养牛、养鸡、养鸭在野生稻原生地上养殖很容易造成过度放牧,破坏是毁灭性的。养牛和林下养鸡业会造成放牧过度。各保护点的具体情况与评价,有一定的差异。见表7。

3)工程设施请况。广西各个保护小区除了原有村庄的房屋建设外,就是项目实施的基本建设,主要是道路设施、水利设施等。见表2。它们对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没有负作用,反而提高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了对资源过度开发和掠夺性利用的依赖,提高保护积极性。

4)自然因子情况。几年来的监测记录表明。各个保护小区的降雨、积温等自然因子都有所变化,但是都在正常变化范围,对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没有形成灾害影响。见表8。

2.7 项目亮点

2.7.1 制定了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政策

项目所有保护小区均制定了县(区)、乡镇和村委保护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的相关政策和保护措施,建立了运行机制,确定政府部门在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保护上的主导地位。并广泛宣传,提高了干部群众保护意识,鼓励他们自觉参与保护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同时也为其它部门支持项目点经济建设提供政策基础。

2.7.2 加强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队伍建设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各个保护小区均成立了省、县(区)、乡镇、村4级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协作网,组成了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一支稳定的野生植物保护技术队伍。并且在激励机制项目实施、生计替代与保护知识培训、宣传活动,全面系统地培训了基层的县乡村干部、原生地的村民,以及中小学生,使他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农业野生近缘植物保护知识和保护技术,全面提高了他们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技能,以及生计替代技能。提高了经济建设和资源保护技术水平,确保了野生植物资源的可持续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7.3 经济建设和资源保护协调发展

社会经济调查结果表明,项目实施前后对比就可以看到,保护小区村民的人均收入有了明显增加。例如01保护示范点,在项目实施前的2007年人均收入为1650元,到2011年增加到2670元,增长61.81%。其他各个保护推广点的情况也有明显的增长,见表9。由于激励机制促进生产发展,减少了村民开垦野生植物的原生地,减少乱砍乱伐现象,有效地保护了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见表5。因而,取得经济建设和保护种质资源双丰收。

2.7.4 增强保护意识和自觉行动

通过几年来的宣传、培训,特别是保护法律知识宣传和生计替代技术的培训,保护点农民的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保护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人都知道“谁破坏野生稻谁坐牢”,“谁破坏野生荔枝谁进监狱”的法律知识,保护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同时经济意识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作物种植模式和畜禽养殖得以突破,多种作物的轮种、套种、种养加一条龙的产业化模式也在不断发展。

3、讨论

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与生产结合具有明显的特点,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原位保护途径。

3.1 激励机制方法切实可行

经过5年来的示范点和推广点的实践,以及在药用野生稻、普通野生稻以及野生荔枝等不同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实践,证明激励机制这种与生产紧密结合的保护方式(SP2)是一种十分切实可行新模式。它能够弥补政府出钱进行物理隔离方式(SP1)保护的不足。SP1方式主要是政府的积极性起作用,农民处于被动的应付式的开展保护,消极因素相对较多。SP2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增加经济收入,发挥农民保护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积极性,使他们明白,只有保护好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政府和世界各阶层的人们才支持他们,保护得越好越有贡献,越能得到回报。从而,在内心发出自觉的保护意识和自觉行动。SP2方式能够同时调动政府和农民两头的积极性,并由于加强中小学生的保护知识培训,可持续性较好。因此,通过激励机制的扶持,促进原生境保护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3.2 培训十分必要

在项目实施前,许多村民甚至县乡镇领导都不知道野生稻和野生荔枝是什么东西,样子怎样?项目实施时,首先对县乡镇各部门的领导进行实施项目的目的、意义以及保护野生稻、野生荔枝的重要性、保护意义和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和保护技术培训,接着对村干部和村民进行培训。还对中小学生进行培训,带他们到现场做实习课,开展保护知识竞赛,对“双优”学生进行奖励,建立奖学金制度。这就有效地提高各级领导和村民的保护意识、保护技能和自觉性,促进保护工作开展,提高保护效果。

在此同时,还进行生计替代项目技术培训,把现代化的种植、养殖,以及第三产业的服务技术教授给村民,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水平,增加经济收益。让他们感到项目对他们的真心帮助,只有做好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保护工作才得到国际和国内的资助,才能有效提高家庭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3.3 宣传很重要

宣传是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对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原位保护项目来说,宣传很重要。由于这类项目太基础,基层领导和群众多数人不知道,不了解,工作起来会存在误解,增加工作的困难。本项目实施时就请中央电视台有关记者组进行宣传片的制作和电视播出,从一开始就传播保护的正能量。使得社会各界都知道保护野生稻等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项目实施县也把项目实施作为一种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重大政绩开展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也作为出业绩的平台努力工作,从而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为项目实施服务,保障项目的高质量完成任务。

致谢:国家种质南宁野生稻圃的梁世春、曾华忠、徐志健、张烨同志,以及各个保护点的县区领导和有关局委办,特别是农业局的同志都做了很多野生稻保护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庞汉华,陈成斌著. 中国野生稻资源[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

[2] 陈成斌,杨庆文著. 广西野生稻考察收集和保护[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

[3] 杨庆文,陈大洲主编. 中国野生稻研究与利用 第一届全国野生稻大会论文集[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8

[4] 陈成斌,潘大建等编著. 野生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1

[5] 陈成斌,张烨,曾华忠等. 广西野生稻保护进展与思考[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13(2):293-298

[6] 李克敌. 广西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建设的进展、问题和对策[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9(2):230-233

[7] 陈成斌,赖群珍,徐志健等. 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与展望[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9,10(2):338-342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例5

一、关于征地报批前的工作程序

(一)征地告知。在征地报批前,市、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将拟征土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等以《征地告知书》的形式告知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同时告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对拟征土地的补偿标准和安置途径有申请听证的权利。《征地告知书》应当在拟征土地所在地的村、组内张贴。征地按规定告知后,应当填写《征地告知书送达证明》。征地告知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在拟征土地上抢栽、抢种的青苗,抢建或突击装修的地上附着物,征地时不予补偿。

(二)征地调查确认。在征地告知后,市、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及时调查核实拟征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地上附着物权属、种类和数量等,据实填写《征地调查结果确认表》,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以及地上附着物产权人应对调查结果予以确认。《征地调查结果确认表》作为制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依据,不作为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或地上附着物产权人是否同意征地的凭证。

(三)组织征地听证。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就征地补偿标准和安置途径提出听证书面申请的,市、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应当按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组织听证。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在听证告知后5个工作日内未提出听证书面申请的,视为放弃听证。放弃听证的,市、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可在《征地告知书送达证明》备注栏内书面记载,由经办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二、关于征地报批材料要求

市、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在严格按照《江苏省建设用地审批办法》(苏政办发〔*5〕115号)和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实行预存征地补偿款制度的通知》(苏国土资以〔*7〕175号)的规定,组织用地报批材料的同时,应将征地报批前被征地农民知情、确认的下列有关材料列为征地报批的必备材料:

(一)《征地告知书》(见附件1)和《征地告知书送达证明》(见附件2)。

(二)《征地调查结果确认表》(见附件3)。报批征地材料中的《征地调查结果确认表》为拟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土地调查结果的汇总表,拟征各农户土地地类、面积和地上附着物种类、数量的分户确认表,由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参照此表制订,填写并确认后留存(归档)备查。

(三)按规定举行听证的,应当提供听证笔录、听证纪要或听证情况的说明材料。

三、其他要求

(一)征地依法报批前的告知、确认、听证是国务院规定的征地必经程序。落实征地报批前的规定程序,是在征地工作中坚持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的重要措施,也是避免征地矛盾、确保征地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明确责任,扎扎实实做好征地报批前的各项工作。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例6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农业部于2009年3月5~6日,在山东济南召开全国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现场经验交流会,全面启动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及相关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农业部科教司李少华处长主持会议,按照农业部制订的农业行业标准《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明确了调查与评价工作目标,调查对象和内容,调查方法和实施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以县为单位,以实地调查为主,通过调查稻谷、小麦、玉米、薯类、油料和棉花等农作物秸秆资源的产量、分布、收集方式和利用途径等,对秸秆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摸清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状况,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已有和正在执行的秸秆资源调查结果,完成全国秸秆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实现全国秸秆资源调查成果集成和信息共享。

3月6日,与会人员现场参观了德州市德城区黄河涯镇常王村气化站和前仓村秸秆生物沼气站。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白金明出席会议并讲话,白金明对德州市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德州市特别是德城区把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作为惠农之举,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和生物沼气技术,将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能相结合,建成了一大批秸秆沼气工程,在全国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希望德州市继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全国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白金明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工作,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推广一批大型沼气工程建设;要按照“三废变三料”的要求,不断拓宽工作领域,推动产业转化升级,促进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省农业厅副巡视员李占祥表示,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能源建设,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山东省将以这次会议召开为契机,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大投入,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再上新水平。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例7

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部署,我县曾于1982年陆续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农业资源调查工作,并于1983年相继编制完成了县级的《综合农业区划》和县直各专业部门区划。20年来对指导全县不同区域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开发性生产的不断深入,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体制和市场需求主体的变化更为新时期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各级政府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和依据,尽快编制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既是《农业法》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新形势对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必然要求。新颁布实施的《农业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农业资源区划,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资源区划或者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区划,建立农业资源监测制度。”农业是由生态、技术、经济组成的社会系统,而农业资源区划正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原则,旨在研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间最大差异和区内最大相似性,目的是指导和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

*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应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为总目的,全幅员地更新调查和分析评价农业自然资源、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的现状、优势和潜力;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的农业功能区,按照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与优势产品的布局和规模;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为核心内容,因地制宜的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追求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区划要以监测调查、分析评价资源为手段,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要高站位、宽视野地评价研究资源开发战略和资源保护政策,以全面提升我县农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

三、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

这次在我县开展的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就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社会经济资源中的土地、农业、林业、水资源、气候、畜牧、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农村资金、交通及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农业经济等15个专业的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展开调查和分析。

1.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国土资源局承担)

主要是调查土地资源的类型、面积、质量、利用现状、空间变异、生产潜力等情况。

(1)耕地(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

(2)园地(果园、桑园、其它园地);

(3)林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

(4)牧草地(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盐田、特殊用地);

(6)交通用地(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

(7)水域(河流、水面、湖泊、水库、坑塘水面、苇地、滩涂、沟渠、水上建筑物);

(8)未利用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裸岩、石砾地、田坎)。

2.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这次农业资源以土壤、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评价作为重点内容。

(1)土壤类型(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数量、分布、适宜性等。

(2)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状况(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

(3)各类土壤的微量元素状况;

(4)粮食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区域分布、产值、商品率等);

(5)蔬菜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各类保护地的面积、区域分布、品牌注册、无公害认证、产值、商品率及产业化水平等)。

(6)农用土地流转状况(土地流转形式、规模、效益等);

3.农业气候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由县气象局承担)

(1)热量资源:主要调查和分析评价气温、农业界限温度及积温、地温及初终霜日期、无霜期等;

(2)光能资源:主要调查分析日照、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及光热生产潜力等;

(3)降水资源:主要调查降水量、土壤水分状况、蒸发及干燥度等;

(4)主要气候灾害调查及评价。

4.水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水务局承担)

(1)现状可利用水资源量;

(2)地表径流与地下水埋深现状及变化分析;

(3)水质及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4)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状况及预测分析;

(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水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5.林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林业局承担)

(1)林业用地中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及分布;

(2)用材林林木蓄积量和生长量;

(3)四旁树、农田林网的规模及蓄积量;

(4)林业用地的土壤和植被状况及其它立地条件;

(5)退耕还林规模及分布;

(6)果树(按品种)面积、产量及分布;

(7)近几年新引进果树品种的栽培规模及效益;

(8)果品生产品牌及商标注册情况;

(9)设施果树的生产规模及分布;

(10)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状况;

(11)果品出口、产业化加工状况及效益;

(12)森林覆盖率现状和变化分析;

(13)林业病虫害及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6.畜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畜牧局承担)

(1)各种作物秸秆、藤蔓、枝叶产量、饲用量及利用率;

(2)人工饲草种植面积及产量;

(3)饲料生产(含青贮饲料、块根饲料、饼类饲料、糠麸粕渣饲料)规模及产量;

(4)各类畜禽品种、饲养量、出(存)栏量和畜禽产品产量;

(5)畜牧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及专业化水平;

(6)畜牧业生产效益分析及新技术推广普及状况。

7.水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水产局承担)

(1)内陆水域面积、可养殖水域面积、已养殖面积;

(2)0—20米等深线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已利用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

(3)海、淡水产品总产量、养殖产量及捕捞产量(能分出品种或大类);

(4)海、淡水水质污染状况及分析;

(5)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现状及消长变化;

(6)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7)海水工厂化养殖的品种、规模及效益;

(8)渔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9)水产品出口、产业化规模、水平及效益分析。

8.农村能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生物质能的生产规模、数量、折标煤的数量及开发利用状况;

(2)地方性常规能源蕴藏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3)太阳能及其利用;

(4)其他形式能源(风能、地热、沼气等)的数量、开发利用的形式及规模;

(5)商品能源用量消长分析;

(6)生产、生活用能现状及问题分析;

(7)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潜力。

9.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调查及评价(由县统计局承担)

(1)人口数量(总户数、总人口、乡村户数、乡村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组成:对人口进行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数量分析;

(3)人口分布:研究人口的分布规律和地区差异;

(4)劳动力数量:乡村劳动力资源数、劳动年龄内人口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劳动力系数(劳动力占人口数比例)等;

(5)劳动力质量: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农村各类人才的数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术专长及其发挥情况;

(6)劳动力利用结构:劳动力在农村各产业的构成和比例,应特别注意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利用结构问题;

(7)农村劳动力利用率;

(8)劳动力生产率调查分析。

10.农村资金(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资金来源及数量;

(2)农业投资和效果调查分析;

(3)农村消费能力的调查评价。

11.农业技术装备的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农业技术装备的数量、种类、增长变化、拥有量与需要量;

(2)主要农业装备的组合分布、利用率、水平、技术与经济效果(包括实际机耕、机播、机收面积);

(3)农村用电量、化肥、农药施用量、农用薄膜使用量和以地膜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

(4)农机总动力、实有机电井数量、有效灌溉及旱涝保收面积;

(5)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2.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调查分析(由县发展计划局承担)

(1)农业生产区域的演变与形成;

(2)区域农业生产的水平与经营规模、方式等特征;

(3)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各业的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13.农业经济效益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单位农产品成本、资金利用率、产值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和劳动利润率等;

(2)农机作业、水利灌溉、施肥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调查分析。

14.交通运输条件的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交通局承担)

(1)交通运输的部门结构、运输方式和特征,对农产品运输的适宜性;

(2)农产品、生产、生活资料的流向、流量与运输能力的平衡状况;

(3)农副产品的运输费用、损耗、运输管理等问题。

15.外部社会经济环境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主要调查分析市场与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等基础设施条件、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等。

四、农业资源调查及分析评价方法

此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是继1992年我县农业资源数据更新调查完成后,又一次大规模的资源更新调查工作,各级领导和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都要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予以高度重视。本着“严肃科学、讲求实效、勤俭节约、提高质量、依托资源、服务发展”的原则,确定如下资源调查和评价方法:

1.自然资源类数据更新调查

这次农业资源区划中的土地、土壤、气候、水资源、林业、畜牧、水产、农村能源等自然资源类的数据,均须按本专业最新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资源调查实施细则,以调查时或2003年底的数据为基期,再次更新调查自然资源数据,以确保农业区划的数据新、时效强。

2.社会经济类资源数据统计调查

农业资源区划编制中涉及的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农村资金、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经济效益、交通运输条件、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等资源数据,按省要求,均采用2003年年底县统计部门的数据,统计部门没有的,引用专业部门掌握的数据,专业部门没有的,则须制定系统的调查方案,组织开展相关的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以确保主要资源数据无遗漏、全幅员。

3.分析评价的原则和重点

在自然资源具有多种适宜性的情况下,社会经济资源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应遵循系统论评价原则;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长远与当前相结合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其评价的主要内容为:资源的结构和分布,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资源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资源潜力和优势度,各种资源空间组合效应与农业利用模式选择等。各专业资源评价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技术、经济、社会效果的统一性,明确各专业资源分析评价的重点。

4.专业组的职责和任务

这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恢复组建土地、气候、水资源、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综合区划等8个专业组。专业组是在*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并完成本专业的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制定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工作实施细则;组织指导各部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工作;组织验收各部门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完成县级资源调查数据汇总;撰写完成本专业县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报告(含图表及多媒体形式成果);按要求向综合区划专业组提供上报本专业的资源数据。

经研究,各专业组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提交本专业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报告,可不进行划区;综合区划专业组须在分析评价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农业资源区划的编制。

五、步骤及时间安排

按省政府要求,到明年底完成全省市、县两级农业资源区划,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部门均须严密组织,精心谋划,其具体步骤及时间安排是:

1.宣传发动,任务部署阶段(2004年8月中旬前)。按省政府要求完成文件起草、方案制定、召开会议、部署任务、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2.准备阶段(2004年8月底前)。县直各专业组制定并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实施细则,组织必要的专家论证,完成相关技术培训。

3.县级各专业资源外业调查阶段(2004年9—12月)。

4.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补充调查阶段(2005年1—5月)。县直各专业组完成外业调查数据并进行汇总,期间须开展必要的补充调查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典型调查,撰写成果报告,绘制成果图表。

5.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成果汇总阶段(2005年6—8月)。

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成果报告编撰,图表绘制,并请专家论证,复制印刷各类资源区划成果。

六、上报成果要求

1.县须向市上报下列成果

(1)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报告10份;

(2)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图5张;

(3)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分区基本情况统计5套;

(4)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题报告、典型报告(不少于8个)10套;

(5)各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报告,每专业10份。

2.要求县直各专业组须向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下列成果:

(1)8月30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及分析评价实施细则5份;

(2)2005年6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及分析报告10份;

其中:农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土壤、农村能源、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5个成果报告;林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林业和果树生产2个成果报告。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例8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695-05

农地资源利用效率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准确的农地资源评价是农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1,2]。随着人们对农地资源系统性认识的加深,农地资源评价研究经历了从单项资源评价到资源整体综合评价的发展过程。当前单项资源评价集中在水、土地、气候和化肥等方面,如采用频度统计法、专家咨询法、谱系聚类法之分裂法、理论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构建农地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3-6]。更多的农地资源评价研究着眼于区域农地资源整体,逐步走向农地资源综合性评价,并开始注重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有利用综合指数法、区位熵法等评价方法对主要农地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资源优势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7-10]。而当前对大别山地区农地资源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研究以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典型农地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农地资源进行调查,并构建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对该区域今后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综合开发提供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以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为研究区域,范围涉及罗田县凤山镇、三里畈镇和大河岸镇3个镇的33个村或街道办事处,包括三里畈镇的温泉村、桥头湾、尤河嘴、古塘河、新铺村、叶家湾、宜林村、六家坳等11个村,凤山镇的鸟雀林、中石源河、花石桥、栗子坳、土门坳、河东街、三里桥、黄道山等15个村或街道办事处,大河岸镇的高庙村、罗家嘴、周家嘴、石井头、枫树湾、滚石坳、闵家河等7个村。

根据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确定的行政范围,结合2009年底罗田县第二次土地现状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凤三养生走廊土地总面积为13 599.94 hm2,其中农用地为11 096.5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1.59%;建设用地1 621.6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1.92%;其他土地881.79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49%。

2 农地资源调查取样

2.1 调查单元的划分

根据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农地资源分布情况及行政村范围,结合实际踏勘线路,将凤三养生走廊划分为39个评价单元,其中农地资源评价单元为35个(图1)。

2.2 调查取样

以35个农地资源评价单元为依据,分别组织土壤测验、农业规划相关人员于2012年2月27日~3月5日先后3次对评价单元逐一取土采样,采样覆盖了凤三养生走廊区内全部典型农地地块,符合农地资源评价调查标准,可满足农地资源评估的需要。

3 农地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

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系统性与完整性、评价指标相对独立性的构建原则[11],结合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农地资源实际,构建农地物理指标、土壤主要养分指标以及基础设施指标等三大项目层,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具体指标[12,13],共确定10项指标:地貌类型、坡度、耕层质地、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农田灌排条件、交通通达能力,见表1。

构建的指标体系中有定性描述性指标,为使构建指标可量化,需对指标进行度量,具体指标赋值说明如下。

1)地貌类型: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结合罗田县实际地貌情况,进行度量确定:水网平原赋值为1.0,河谷平原赋值为0.7,低丘赋值为0.5,高丘地貌赋值为0.3。

2)坡度:根据全国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的相关数据,确定小于2°为1级,赋值为1.0;2°~6°为2级,赋值为0.8;6°~15°为3级,赋值为0.7;15°~20°为4级,赋值为0.4;20°~25°为5级,赋值为0.1。

3)根据实际踏勘采集土壤样本,明确评价单元内耕层质地情况,确定黏壤土赋值为1.0;壤土赋值为0.9;黏土赋值为0.7;砂土赋值为0.5。

r>

4)ph: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ph<4.50或>8.50的赋值为0.2;4.50~5.50的赋值为0.4;5.50~6.50的赋值为0.8;6.50~7.50的赋值为1.0;7.50~8.50的赋值为0.7。

5)有机质: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农地有机质含量小于10 g/kg的赋值为0.3;10~20 g/kg的赋值为0.5;20~30 g/kg的赋值为0.8;30~40 g/kg的赋值为0.9;大于40 g/kg的赋值为1.0。

6)有效磷(碳酸氢钠法):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农地有效磷含量小于5 mg/kg赋值为0.2;5~10 mg/kg赋值为0.5;10~15 mg/kg赋值为0.7;15~20 mg/kg赋值为0.8;20~30 mg/kg赋值为0.9;30~40 mg/kg赋值为1.0;当有效磷大于40 mg/kg反而起到副作用,赋值为0.8。

7)速效钾: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农地速效钾含量小于50 mg/kg赋值为0.3;50~80 mg/kg赋值为0.5;80~100 mg/kg赋值为0.7;100~150 mg/kg赋值为0.9;有效磷大于150 mg/kg赋值为1.0。  8)碱解氮: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农地碱解氮含量小于50 mg/kg赋值为0.3;50~80 mg/kg赋值为0.5;80~100 mg/kg赋值为0.7;100~150 mg/kg赋值为0.9;有效磷大于150 mg/kg赋值为1.0。

9)农田灌排条件:根据对凤三养生走廊实际踏勘确定:有新建硬化沟渠,认为其农田灌排条件很好,赋值为1.0;如仅有老旧的土质灌排系统,认为其农田灌排条件一般,赋值为0.6;如农田无明显灌排系统,则认定其农田灌排条件很差,赋值为0.3。

10)交通通达能力:根据对凤三养生走廊的农地交通通达能力调查情况,确定:如有县级以上道路,认为其农田交通通达能力很好,赋值为1.0;如有县级道路,认为其交通通达能力较好,赋值为0.8;如有乡村道路,认为其交通通达能力一般,赋值为0.4;如仅有田间机耕道,则认定其农田交通通达能力较差,赋值为0.3;如仅有田间人行道,则认定其农田交通通达能力很差,赋值为0.1。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多指标定量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尤为重要。目前关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类。其中主观赋权法是由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专家凭借经验来确定指标权重,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客观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主观上对各因素的重要程度难以作出精确的判断,因而需与客观赋权法相结合。客观赋权法得出的权重独立于人的偏好以及经验,克服了主观赋权法的不足。本研究采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综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首先由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专家凭借经验认为土壤常规5项养分指标对农地资源评价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农地物理指标,最次为基础设施指标。因此,综合指标权重确定农地物理指标为0.20,土壤养分指标为0.70,基础设施指标为0.10。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再进行平均确定综合权重,见表2。

3.3 综合指数的测度

根据农田评价单元各指标权重和土壤调查、分析测试结果,计算出综合分值,结合农地地力分等定级综合评价指数方案(表3),即可得出农地资源评价单元综合等级状况。

4 农地资源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农地资源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以及养殖水域等,但根据凤三养生走廊农地资源中林地多为有林地,以及养殖水域和草地很少的现状,本研究主要对区域内的耕地和园地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现场踏勘取样获取的现状信息和实验仪器对土壤主要养分指标的检测结果,以罗田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利用arcgis软件对指标体系确定的10项指标进行单要素分析。

4.1 农地物理指标分析

4.1.1 地貌类型 凤三养生走廊区内农地资源以低丘和河谷平原为主,其中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新昌河新浦村、义水河宜林村、鸟雀林村、罗田河石井头村、闵家河村;花石桥村附近部分为高丘地貌;其他区域主要以低丘地貌为主。对应评价单元最终确定第1、2、6、8、35、36、37评价单元为河谷平原地貌;第27评价单元为高丘地貌;其余评价单位为低丘地貌。

4.1.2 坡度 研究区域内的农地资源坡度以二、三级为主,其占总量的78.10%;一级占总农地资源的16.18%;4级和5级比例较小,占总量的5.72%。农地资源坡度等级一级主要集中在新昌河新浦村、义水河宜林村、鸟雀林村、罗田河石井头村、闵家河村;二、三级主

分布在以低丘地貌为主的大部分区域,四、五级零星分布在花石桥村、登场坳村等区域。就坡度一项而言,凤三养生走廊内的农地资源土地平整度状况一般,农地坡度主要集中在10°~15°。

4.1.3 耕层质地 耕层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调查结果表明,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区内农地资源耕层质地主要是砂土和黏土,其中黏土分布在新昌河、义水河、罗田河的河谷平原区域;低丘岗地等主要是砂质土。

4.2 土壤主要养分指标分析

4.2.1 土壤ph 对照我国土壤ph划分,研究区域内的农地酸碱度较好,ph在6.05~7.25,以中性和弱酸性为主。主要位于6.50~7.50和5.50~6.50两个区间,其中6.50~7.50主要分布在中部低丘地区,5.50~6.50主要分布在新昌河和罗田河河谷平原区。

4.2.2 土壤有机质 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性较大,最小值仅0.17 g/kg, 最大值达43.45 g/kg,含量较高的主要分布在三里畈镇内新昌河以东义水河以北的区域,含量较低的分布在凤山镇及大河岸镇,但总体有机质含量较低,大多数区域的有机质含量在30 g/kg以下。

4.2.3 土壤有效磷 在农业生产中一般采用土壤有效磷的指标来指导施用磷肥。土壤有效磷含量是决定磷肥有无效果以及效果大小的主要因素。

研究区域内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差异性很大,最高值为84.88 mg/kg位于鸟雀林村,最小值位于枫树湾村,仅1.12 mg/kg。整体上土壤有效磷含量较好,大部分属于三级以上。但需指出的是有部分地区土壤有效磷含量明显超出40 mg/kg的合理值,实践证明,土壤有效磷含量过高并不利于作物增产。

4.2.4 土壤速效钾 钾肥能够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结果和提高作物的抗寒、抗病能力,从而提高农业产量。研究区域内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处于四级和五级两个级别之间,无一、二、三等级,其土壤速效钾含量远低于一级150 mg/kg的标准值,最高值为72.76 mg/kg位于三里畈镇新铺村,最小值仅7.53 mg/kg,位于枫树湾村。其中四级主要集中在大金湾、古塘河村、新铺村附近。可见,凤三养生走廊内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整体偏低,因此,建议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调查范围区内的农业用地增大钾肥施用量。 4.2.5 土壤碱解氮 元素氮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区域内土壤碱解氮的含量处于三、四、五级三个级别,无一、二等级,其土壤碱解氮含量远低于一级150 mg/kg的标准值,最高值为98.73 mg/kg,位于三里畈镇宜林村,最小值仅28.04 mg/kg,位于大河岸镇高庙村。其中含量较高的三级主要集中在宜林村、叶家湾村、大金湾村附近。由此可见,凤三养生走廊内土壤碱解氮的含量整体偏低。

4.3 基础设施指标

4.3.1 农地灌排条件 排水良好的农地不易受侵蚀,易于机械化耕作。因此,在农地资源评价过程中需考虑到农田灌排情况。在对凤三养生走廊35个农地评价单元进行实地踏勘后,发现其范围内主要存在有因农田土地整理而修建的硬化沟渠,有20世纪70年代修建开挖的老旧灌排系统,也有相当部分区域无明显灌排系统。

4.3.2 农地交通通达能力 凤三养生走廊位于罗田凤三镇、三里畈镇以及大河岸镇的核心区,区内有318国道、省道长三线、胜麻线等,主要村湾也已由乡村硬化道路相连,整体农地交通通达能力较好。但也有少量区域农地因低丘冲积扇改造而成,农地内部道路等级较低,通达能力较弱。农地通达能力较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罗家嘴村、七里牌村、登场坳村、花石桥村、古唐河村等区域。

4.4 农地资源综合评价结果

结合各单要素数据,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见表4。根据各评价单元综合得分,结合农地资源综合指数测度方案,利用arcgis对单要素叠加分析,得到农地资源综合评价分级图(图2),从图2可以看出,凤三养生走廊区内没有一级农田,只有二到六级农田,且以四级和五级的农田居多,由此可见,凤三养生走廊区域内农地资源总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但区域内农地资源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中较好的二级农田主要分布在宜林村、大金湾村一带,其次主要分布在新昌河与义水河冲积河谷

平原地带,如古塘河村、叶家湾村、新铺村等。

5 结语

1)该研究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多源信息复合分析对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农业用地进行综合评价,比较深入地分析了研究区自然土壤要素、基础设施条件的地域差异。同时,所选基本单元不是采用传统的以行政单元为基础,而是依据现状地类, 打破了行政区界,使得各行政单元内部的综合评价状况有了较大变化,从而为乡(镇)、行政村内部因地制宜的管理提供了参考。

2)研究表明区域内无一级农田,且以四级和五级的农田居多,农地资源总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主要原因是:区域内农地以低丘岗地为主,土壤主要为砂质土,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的含量整体偏低。

参考文献:

[1] 陈印军,卢 布,杨瑞珍,等.农地资源管理研究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6):21-25.

[2] 孙进群,雷 娜.我国农业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899-20901.

[3] 黄初龙,邓 伟,杨建锋.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6):422-425.

[4] 石丽忠,陈金良,迟道才,等.辽宁省农业水资源多维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3):9-12.

[5] 王宗明,张 柏,宋开山,等.东北地区农业土地资源潜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生态科学,2008,26(4):351-360.

[6] 高桂芹,齐作辉,董玉武.唐山市农业气候资源dtopsis优势分析[j].气象科技,2008,36(2):202-205.

[7] 于伯华,吕昌河.基于dpsill模型的农业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9):53-58.

[8] 陈生永,鞠敏睿.土地资源综合评价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5):25-28.

[9] 程绍文,张 毅.湖北省农地资源及其利用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35-39.

[10] 姜文来,罗其友.区域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模型[j].经济地理,2000,20(3):78-81.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例9

中图分类号:Q949.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08804

1引言

杀菌植物是指利用植物含有的某些杀菌物质或诱导产生的植物防卫素,杀死或有效抑制某些病原菌的生长发育,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化合物,主要有生物碱类、类黄酮类、蛋白质类、有机酸类和酚类化合物等许多不同的类型,如毛蒿素(Capillin)、皂角苷类(Saponin)等。1989年Wilkings和Board报道,大约有1389种植物有可能作为杀菌剂,占植物种类的0.28%[1]。从杀菌植物中筛选、开发研制的植物源杀菌剂具有生物活性多样性,与环境相容,易降解,作用机理独特及开发费用低廉,对人畜安全,不易产生抗药性,具明显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等特点,因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进行广泛研究。到目前为止以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植物杀菌剂主要有乙蒜素、稻瘟灵、恶霉灵、肉桂酸衍生物、吡咯类化合物、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等[2]。植物源农药对环境生态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植物源杀菌剂的应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广泛,但目前,国内外有关植物杀菌剂研究的文献报道甚少,与世界上已知的植物种类相比,已调查过的野生杀菌植物只占其中的很少一部分,还有许多有关野生杀菌植物资源有待调查、发掘,有许多相关研究的工作要做[1],所以,积极开展地区性的野生杀菌植物资源调查,对开发植物源杀菌剂、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方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乐县的野生杀菌植物资源未见报道,为合理开发和保护该区的野生杀菌植物资源,变当地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也为国内外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我们采用实地调查、访问与查阅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于2005~2006年,分数次对该区具有杀菌、抑菌和抗菌作用的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2将乐县自然地理概况

将乐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江支流金溪中下游,地处东径117°05′~117°40′,北纬26°25′~27°04′。土地总面积224420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95585hm2,占87.2%;非林业用地面积28835 hm2,占12.8%。地形处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金溪由西南向东斜贯全境,地形复杂多样,区域性差异较大,海拔高差显著,最高海拔西南部龙栖山主峰1620m,最低海拔黄坑口仅为138m,相差1482m。属于中西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长、秋迟、冬短,夏季炎热,冬季严寒,雨季明显,潮湿多云雾,风小多静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8℃ ,7月气温最高,平均气温28.4℃,极端高温达40.2℃;极端最低温达-10.9℃;大于等于0℃的活动积温为5500~6800℃。年平均日照数为1593.9t。全年无霜期为299d。年降水量1363.6mm,最高年份达2481mm。年平均蒸发量1348.2mm。常年相对湿度82%,7月最小为79%,6月最大为85%。由于受中西带季风的影响,高温与多雨同时出现,这种气候形成了独特的山地森林小气候,非常适宜各种类型野生植物生长,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成为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避难场所和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全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71科548属1113种,分别占福建省野生维管束植物231科1255属3721种的74.0%、43.7%、29.9%。

境内山地土壤有红壤、黄壤、紫色土和石灰性土壤等4种土类、11个亚类、31个土属,属侵蚀中低山地貌。

3调查方法与结果

调查采用全县各乡镇踏查与重点区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重点区域主要调查九仙山、雪峰山、云瞿山、七姑山、宝台山、莲花山、天阶山及龙栖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将乐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漠源曹溪、安仁元洋等植被生长较好的地区。为使调查结果更加全面,采用当地有经验的农民、植保专家与专营农药的店铺负责人访谈核实相结合的方法,借以补充外业调查或原有文献记载有可能遗漏的种类。对野生杀菌植物的分类主要根据植物对病害作用大小、方式以及强弱把野生杀菌植物分为杀菌、抑菌、抗菌三大类[6]。

4野生杀菌植物组成分析

4.1种类组成

据统计,将乐县野生杀菌植物共计36科54属67种,主要集中于菊科、蓼科、唇形科、大戟科、樟科、桃金娘科、禾本科、桑科、毛茛科、忍冬科等,具体见表1和表2。

4.2生态类型

野生杀菌植物中,草本植物35种,占总数的52.2%,木本植物32种,占总数的47.8%,具体见表3。

4.3野生杀菌植物活性部位分布情况

野生杀菌植物的活性部位分布于植物体的各个部分,具体情况见表4。

5.1该区的野生杀菌作物类型多样化

在生态习性方面有1、2年生和多年生草本、灌木和小乔木、常绿与落叶乔木和本质藤本各种类型,生境栖息地有原始森林、人工林、灌丛、森林、农田和荒地等。在杀菌作用方式方面,有杀菌、抑菌与抗菌3种方式,其中很多种类具有较强的杀菌、抑菌与抗菌作用,有些种类还具有杀虫作用。野生杀菌植物的活性部位有全株、树皮、枝叶、茎、果、花、种子、根与汁液,类型非常多样化。其中全株具有活性的占总数的37.5%,种子及果实、叶、茎木及皮类具有活性的占总数的53.8%,根与根茎具有活性的占总数的8.7%。

5.2该区的野生杀菌植物具有多种用途

除了可用于杀菌防治植物病害外,还能生产其他形形的化工产品或作他用,很多种类还可供治疗疾病、园林绿化、食用、工农业原材料等其他方面用,因此,在进行开发利用时要充分利用资源,积极开展资源综合性开发利用研究。如可作为药用的有:乌药、山苍子、冬青、盐肤木、叶下珠、白茅、紫苏、薄荷、益母草、金银花、苍耳、射干、商陆、凹叶厚朴、艾蒿等,其中紫苏、薄荷、益母草、金银花、苍耳、射干、商陆、凹叶厚朴、艾蒿还是地道和大宗药材。可作为食用的有:油茶、紫苏、铁苋菜、虎杖、苍耳、龙芽草、水蓼、牡蒿、商陆、艾蒿、杨梅等。可作为观赏用的有:虎耳草、乌桕、樟树、香桂、苦楝、海金沙等。可作为优良用材使用的有:马尾松、毛竹、柳杉、油桐、樟树等。在化工上有广泛用途的有:油桐、樟树、香桂、山苍子等。有些种类同时具有观赏、药用与食用等多种价值,如马齿苋既可食用,又可作药用、观赏与饲料等用。

调查发现,该区的有些野生杀菌植物人为破坏现象比较严重,如金银花、凹叶厚朴、香桂、柳杉、樟树等资源日渐减少,所以,对该区应加强管理,使该区的野生杀菌植物资源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6开发与利用建议

6.1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

植物性杀菌剂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但该区的野生杀菌植物真正应用于生产实际的很少,在崇尚绿色植保的今天,要大力发展植物性农药。但在开发利用时,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采取限制采挖或间采、轮采的方法,严禁杜绝掠夺式的采挖行径,做到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要综合考虑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生活环境和资源优势度等情况,在选用植物杀菌剂时,应重点选择数量多、繁殖快和药效好的种类,尽量选用叶片和种子含有杀菌活性成分的植物,以利资源再生。

6.2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

要制定针对野生杀菌植物资源保护的相应政策、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意识到生态、环境、资源平衡发展以及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提高当地群众保护野生杀菌植物资源的意识,杜绝乱挖、滥采及清林破坏野生杀菌植物资源的不良行为,保护好野生杀菌植物遗传资源,使该区的野生杀菌植物资源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6.3加强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扩大资源数量

对野生资源数量少和自然繁衍能力较差的种类,进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对利用价值大和有开发潜力的种类进行引种、驯化和人工栽培,扩大数量,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减少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6.4加强资源综合性开发利用研究

很多野生杀菌植物具有多种用途。有的植物杀菌剂既含有杀菌成分又含有杀虫成分或同一成分兼有杀虫、杀菌作用,在杀虫的同时可防病,在防病的同时可杀虫,如马尾松、龙芽草、乌桕、野艾蒿、樟树、猪毛蒿、艾蒿、水蓼、苦楝、盐肤木、杨梅、葎草等既能杀菌又能杀虫。有的野生杀菌植物可作药用、食用、绿化与化工原料用等,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要从环境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的要求,多学科、多部门、多行业齐抓共管,综合开发,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6.5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探索研究以天然产物为先导

的天然产物替代品植物性杀菌剂具有不易产生抗药性、对环境安全、无残留,容易获得等多种优点,所以,在整治环境,提倡绿色环保食品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植物杀菌剂无疑是人们所期望的农药制品。因此,应加强科学研究,加强植物源杀菌剂农药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资源普查,有效成分分析,多效关系,作用机理和抗性预测等方面加强立项研究,加强植物源杀菌剂农药的成果评价、鉴定、质量监测等工作,建立统一的化学和生物测定标准方法,统一用标准方法进行筛选、测试和分析,确保试验的可靠性、重复性和可比性。同时,积极探索研究以天然产物为先导的天然产物替代品,研究开发活性更高、稳定性更优的新产品——天然产物替代品、复方剂型植物杀菌剂,或研发既能治病杀虫,又有利于刺激植物生长,有利于植物增产的植物源农药。这样不仅可节省资源,而且能保护环境,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6.6建立植物性农药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使资

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植物性杀菌剂是一类重要的生态保护型农药,应用植物源农药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好、价格高,所以,应把植物杀菌剂首先应用于蔬菜、果品、茶叶、中药材、花卉生产以及城市园林绿化,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化学农药的污染,大量的农副产品出口受到影响。因此,如能把植物性农药首先应用于以上领域,就能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应烙,尹彩萍,冯俊涛,等.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进展[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3):402~409.

[2]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福建植物志(1-6卷)[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995.

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例10

一、全面开展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一)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圆满结束。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精神,污染源数据是重要的基础环境数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是全面掌握我国环境的重要手段。农业污染源包括种植业源、水产养殖业源和畜禽养殖业源。通过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从20__年12月至20__年4月,我州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圆满结束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按照省普查办的要求,州污染源普查办农业组在认真复核每个普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普查数据分析,形成了技术总结及分析报告,并通过了省级部门的验收。本次全州农业污染源普查对象共6738个,其中,种植业源5693个,水产养殖业源450个,畜禽养殖业595个,覆盖全州8个县102个乡镇1个万亩农场。通过数据分析,三个污染源共同特征为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铜和锌5个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其次是种植业源的农药、农膜和秸杆的流失给农业环境造成污染。

(二)认真开展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农业部及省农业厅有关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会议及文件精神,按照农业部《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从5月22日至6月20日,我州在8县全面开展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完成了调查表的统计并形成调查评价报告。这为制定秸秆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和秸秆利用项目评估提供了依据。据调查评价数据显示,根据20__年至20__年主要农作物产量的估算,全州播种面积约405.6千公顷,每年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约为164吨,可收集资源量约为132吨。现有的秸秆利用方式主要是用作饲料(稻草、麦秸),另有部分用作燃料(烟杆),一部份废弃及焚烧。扣除上述竞争性用途,全州秸秆可利用资源量约86.2吨。通过预测,未来5-15年,全州每年约有88吨可利用秸秆资源量。

(三)继续做好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及防控工作

1、开展外来入侵生物调查。

根据省农环站《关于开展20__年外来入侵生物调查的通知》和《20__年××省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实施方案》要求,为全面摸清和掌握我州外来入侵生物的分布情况和生长环境,以便更好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外来入侵生物的扩散和蔓延,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站结合××州实际,今年承担了薇甘菊、马缨丹、肿柄菊、水葫芦、水花生、三裂叶蟛蜞菊等6种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的调查任务,在全州8县全面展开调查工作。从8月30日至10月10日止历时两个月,圆满完成了调查任务并形成图文表俱全的调查报告及总结。本次调查的6种生物中,在我州共发现有马缨丹、水葫芦、水花生、肿柄菊这4种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发生并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危害面积22.474333万公顷,其中耕地发生面积3.2986万公顷,林地发生面积6.52万公顷,草场发生面积3.4118万公顷,其他生境发生面积9.243933万公顷。

2、抓好边三县的薇甘菊预警监测工作。

为有效防止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入侵和危害,按照去年省农业厅在我州富宁、麻栗坡、马关 三个边境县设置30个薇甘菊预警监测点的工作安排,结合今年开展的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工作,我站积极开展薇甘菊入侵危害调查、监测点布设、预警监测等工作。共在马关、麻栗坡、富宁3县19个乡镇布设薇甘菊预警监测点30个,共建立监测点点位档案30份。同时,坚持每月上报薇甘菊监测汇总表,截止11月底,各监测点共计开展监测及记录上报数据11次。通过深入三个边疆县边境、出境区域的重点村委会和村小组作详细的查访,分析各监测点上报的监测数据,目前在我州范围内暂未发现薇甘菊分布及危害。

(四)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保护工作

按照省农环站《关于开展20__年××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的通知》和《20__年××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实施方案》要求,为全面掌握奶桑、滇桑、川桑、××大百合、××枸杞等5种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在××州的种群分布和濒危形势,建立完善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维持生物多样性,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我站结合××州实际认真研究并制定了调查方案,从8月30日至10月10日,按照方案对全州8县境内的5种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开展认真调查,并形成了图文表俱全的调查报告及总结。通过调查,这5种农业野生植物目前在我州均有发现,分布较为分散,海拔在220-2263米之间。由于乱砍滥伐严重,种群数量不多,面积不大,处于渐危状况。

二、加强监管力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长期坚持开展果蔬农药残留检测。

为进一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为农产品市场管理提供依据,为消费者采购提供指南,确保全州人民吃上“放心农产品”,州和县农环站长期坚持使用农残检测仪器和速测灵药剂开展每月两次及节前对城区附近蔬菜生产地、水果市场、农贸市场内上市销售的部分时鲜水果、蔬菜进行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脂类农药残留速测工作。从今年1月份至11月份止,全州共开展329期检测,共抽检6078个果蔬样品,其中蔬莱5374个,合格5123个,合格率为95.3%;水果689个,合格674个,合格率为97.8%;水稻15个,合格15个,合格率为100%。抽检的蔬菜品种有菠菜、豌豆尖、蕹菜、莴笋、芹菜、大白菜、青菜、小白菜、辣椒、茄子、番茄、结球甘蓝、花椰菜、南瓜、苦瓜、四季豆、豇豆、豌豆、蒜苗、韭菜、葱等,水果品种有青枣、苹果、梨、葡萄、人生果等。其中,据抽检样品的来源地进行分析,生产地抽检292个样品,合格285个样,合格率97.6%;批发市场抽检576个样品,合格548个样,合格率95.1%;农贸市场抽检4669个样品,合格4470个,合格率95.7%。从检测数据可见,生产地抽检的样品合格率较高,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抽检的样品合格率较低,主要由于市场内蔬菜来源较广泛,各地区农户施药水平不同。

(二)继续配合开展蔬菜质量安全例行检测

按照《20__年××省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实施方案》规定,我站积极配合省农环站分别于4月、8月在我州××县和丘北县开展了今年的两次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样、制样和送省检测工作。抽样地点涉及××县文新农贸市场、河滨农贸市场、××县开化镇的里布嘎村、小沟绞村、牛头寨及丘北县的锦屏镇等地。共计出动质检人员16人次,共抽取并向省农环站制送青菜、大白菜、结球甘蓝、青花菜、南瓜、黄瓜、四季豆、番茄共8个品种38个蔬菜样品。

(三)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及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1、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省农业厅从20__年始在全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即对县域农业生产环境进行整体评价,凡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条件的产地,整体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继20__年我州砚山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116万亩获取产地认定证书以来,通过努力,今年我州又有××县和丘北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项目188万亩获取产地认定证书,广南县和富宁县被列为全省第三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项目县,目前我站已完成我州广南、富宁两县共491个土壤样品的风干、研磨、重金属前处理等工作。

通过该项目在八县实施完后,将使全州农牧渔无公害产地达到700万亩以上,为全州的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奠定基础。截止今年10月底,××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累计达304万亩。

2、抓好“三品”申报认证

20__年我州提出申报“三品”认证14家企业37个产品。分别为:××马塘冯家粮油食品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绿洲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盘龙山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丘北县达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丘北县绿色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省丘北县云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砚山县海盈贸易有限责任公司、马关云盛生态草果厂、马关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云岭白花茶油有限公司、广南县丰汇生态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西畴县青龙山茶厂、西畴县阳程农产品生产专业协会、富宁剥隘驮娘江醋厂。其中,今年通过“三品”认证的有3家企业3个产品,分别为:砚山县丰林花生油厂和××盘龙山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申报材料上报农业部待批的有4家企业23个产品:××马塘冯家粮油食品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丘北县达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马关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砚山县海盈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3、严格“三品”监管

为确保我州获证“三品”的有效性,加大对认证后产品的监管力度,我站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组织认真开展了年检、复查和续展,要求从事“三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组织严格按照执行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今年共组织对广南县八宝贡米业有限公司、广南县凯鑫生态茶业开发有限公司、××万道香茶业有限公司、××农垦集团堂上农场、丘北县羊洞塘生态园艺场5家绿色食品企业进行了年检。

4、加强“三品”用标市场督查

我站结合20__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的部署精神,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20__年“三品”产品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精神,以及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关于开展“三品”标志使用专项市场整治活动的通知》等要求,为进一步规范我州“三品”企业用标,维护“三品”公信力,在州农业局的重视和部署下,我州及时成立了检查小组,全面启动“三品”标志使用专项市场整治活动。全州共抽查了5个超市,“三品”产品3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25个,中绿华夏认证的有机食品1个。通过开展“三品”用标市场督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将推动“三品”持续健康地发展。

5、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培训工作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总体要求,在省农业厅、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州农业局组织,州农环站承办,于20__年1月15日在州农业局举办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暨“三品”培训会议。来自全州八县农业局分管“三品”认证工作的副 局长、“三品”认证承办机构负责本文来源:文秘站 人、业务骨干及申报“三品”认证的企业负责人等近40名人员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使参会人员进一步提高了对“三品”生产、加工质量标准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对我州的 “三品”认证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6、启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工作。

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为做好我州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工作,将我州的名、特、优农产品登记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做大做强传统地域品牌农产品产业,州农业局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机构,设立办公室于我站,今年开始在全州启动该项工作,广南八宝米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在今年5月获准农业部登记,成为我州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第一个产品。截止今年10月底,西畴阳荷、××他披梨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材料已上报待批,丘北辣椒、马关草果、砚山小粒花生、富宁八角4个产品的登记申请材料已整理完毕,即将上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三、继续抓紧实施好20__年的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

一年来,我站克服人力不足,工作经费严重短缺等困难,认真按照国家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标准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狠抓落实,积极开展工作。今年××州在建的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任务共有35994口,服务网点建设39个,其中,完成实施并投入使用15847口。分别为:

(一)20__年第一批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

20__年第一批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按照农业部农计函 20__267号文件批复在马关、丘北、西畴、广南、富宁建设国债沼气配套 “一池三改”9800口,中央补助金额980万元。截止今年10月26日,已完成9124口沼气建设任务,占计划数的93.1%。其中,广南、马关两县的建池任务已100%完成。

(二)20__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随着农村户用国债沼气建设项目的扩大实施,按照发改投资20__3152号文件下达20__年新增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8213口(马关、广南、丘北、砚山、富宁),中央补助金额1231.95万元。到20__年2月29日止,8213口沼气池已按照省农业厅的要求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三)20__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20__年新增农村沼气项目由发改投资 20__605号文件下达投资计划,在我州的××、砚山、麻栗坡、马关、丘北、广南、富宁七县建设国债沼气“一池三改”17981户,中央补助金额2697.15万元,截止今年11月12日,全州仅完成3492户(口),占计划的19.4%。各县完成进度分别是:××85.1%;砚山30.2%;麻栗坡56.2%;马关36.5%;丘北43.8%;广南9.1%;富宁7.6%。

20__年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全州涉及6个县39个点,到目前为止,选点完成了100%,正在进行物资采购,。

(四)积极开展农村沼气生产工培训工作

为了进一步充实我州农村沼气技术工队伍,保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推动我州沼气建设的快速发展,今年各项目县全面开展了农村沼气生产技术工培训工作。截止11月,全州共计开展农村沼气生产技术工培训5期24天,参加培训的总人数483人次。参训人员均通过了农村沼气初级工专业技术资格鉴定考核,合格者将获得国家颁发的“农村沼气初级工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四、其他工作

(一)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储备工作

为有效利用农村资源,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农业部《全国农村清洁工程建设规划(20__-2015年)》(草案)精神,以及省农业厅有关农村清洁工程项目编报的通知要求,20__-2015年中央拟投资43.99亿元在××5300个自然村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建设。为做好我州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的储备工作,我站依据建设内容认真调查研究并积极组织各县编报,今年8县已按要求做好20__年64个村的项目编报工作。

(二)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州农业局党委的统一部署,我站作为我州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单位,自3月31日学习实践活动正式启动以来,在局党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下,我站紧密联系农环工作实际扎实开展工作。经过6个月的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地完成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六个环节的各项工作任务,活动期间,共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集中学习16次,组织听取了专题辅导讲座1期,撰写心得体会6篇,编发《活动简报》16期,报送信息26篇,报送周报表21期。共征集群众意见14条,领导班子成员撰写调研报告3篇,运用案例1件,查找出3个方面影响和制约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落实措施7条。收到了良好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我站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达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

五、存在问题 一年来,全州农环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全州从事农环工作的人员只有66名,工作中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

(二)工作经费紧缺,特别是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的实施力度加大后,工作量增大过猛,而各级财政又无力解决所需的工作经费,使工作压力不断加大,几乎到了难予承受的境地。

(三)工作条件差,开展送样、取样、监控布点等没有工作所需的交通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进度、效率和质量。

(四)检测设备配制低,如州农环站检测设备大多为常规分析仪器,只能定性而非定量,与我州农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五)法律、法规宣传不够。对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全面掌握,向各级部门、农产品经营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宣传不够,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品牌意识不强。 六、20__年 工作计划

20__年,我站将继续积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正常开展好果蔬农药残留检测及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依据,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进一步扩大宣传面,积极组织相关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及法人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工作,对已获“三品”认证证书企业的产品,进行跟踪督促、检查,确保已认证产品保持认证质量。

(三)积极组织好20__年度国债沼气项目的申报及实施工作;同时组织实施好20__年的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建设工作。

(四)继续认真开展好边三县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薇甘菊30个预警监测点的监测上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