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语文教育研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11-28 15:53:42

语文教育研究

语文教育研究例1

【关键词】

语文教师;教育;当代转型

师范教育正在不断的转向教师教育,语文教师的转型不仅是教育发展道路上的应然,而且还是其发展的必然,更重要的一点它还是重塑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此次转型的意义在于相关的教育制度上、教育教学理念上、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结构等很多方面的转型。而此次转型,不仅是为了语文老师在其专业道路上开辟更广阔的天地,更是为了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1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的转型

1.1加强本位意识

首先,语文这门课程的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其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其教育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们“懂”,更是要他们“会”,通俗说来就是要让学生们在平常生活中运用起来,需要学生亲身“体验”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这就是为什么新课标会提出让学生们进行体验的原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读、说、听、写是需要让学生来亲身体验才能够体会完成的。不管是写作还是阅读都是需借学生们的想象、理解、感悟、阐述、觉悟等在很多方面进行体验才能完成的;在整个口语交流中,需要靠学生的察言观色、自身经验来达到和谐交流的目的。非常多的语言为了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只能借助于体验,必须要学生根据其经验的积累来进行体验,这样才可以达到情感与认知的共同升华。其次,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本位意识。在其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把“以学生为本”作为理念,应该把教学的重心从关注其本身的“教”转变为注重学生们的“学”。教师看上去每天似乎都在教授新的课程,在教授学生新的知识内容,可是实质上,它们只是原先教过的知识在全新的一课中换了一副面貌而已,在例子或者语句当中出现了变化,但实质上的内容可能根本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也许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这些知识中,也许大部分的学生已掌握了许多,却不断的进行老生常谈,也许交了很多遍,但没有哪一次是比较透彻的讲解,而且学生们真正的困惑、问题是哪些呢?一部分老师是不在意的、一部分老师是根本不知道的,而也有一部分老师是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了解学生所想的、所困惑的地方,他们所讲解的不过是在不停地重复。长时间以来,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一直存在着缺失学生本位意识的情况,可能会有不少的一线老师在不断呼吁试图改变此状态,但是从大局上看,收获甚小。如果要从跟本来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从根本上来重视并贯彻学生为本。

1.2实践的取向

语文教育教学的生成性必须强化语文教师的实际意识。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对其它学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载体,但是,作为载体这一角色,它仍然有着自身的教育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语文老师经常要承担起教育教学内容的开发,经常被课程中基础性的其他内容所干扰,其原本的教育教学内容反而被架空。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语文老师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以及教育教学经验进行选择和判断。而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教师教育教学中,两种价值如果选择的问题,学生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经常会不由自主的呈现出很多新的教育教学内容。而在其中有一些会归属为“阅读价值”,有一些会归属为“教学价值”,但是这些内容都不是“预设”好的设计教学,而是老师与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过两者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的。换了新的班级,新的语文老师,甚者是同一个老师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都有可能会有其他的教育教学内容生成,语文老师教学的魅力就在这里,这也就是教学中会经常偏离“语文”这一轨道的原因。所以语文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学内容生成的一个过程。

1.3终身的学习

首先,语文教师是否需要继续不断的学习是由学科状况所决定的。语文教育是我们的母语教育,因此有许多的教师认为,它应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而汉语和其他的语言还是有很大程度上的区别,所以并不用去借鉴他国的教育教学经验。但是当他国的教育经验、教育理论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国内,对其的了解也在不断的深入。渐渐发现,国外在母语教育教学中会有很多的经验总结,很多比较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都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特别是当其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全面性学习、写作教学已经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可是,我们国家的语文教育教学是否可利用这些做法或者经验呢?我们的教育该如何去学习借鉴?该怎么进行改造进而变通?该怎么样将那些经验和研究成果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来?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们去探讨、学习、实践的,教师也将会在这整个过程中扩宽自己的视野。当然,我们国家的语文教师们也应该为全世界的母语教育教学研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这就需要他们不断的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在提高的过程中得出母语的普遍学习规律。在这期间,不仅需要这方面的课程专家在理论上不断研究和探讨,更需要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参与其中,而且“用教材教、参与到课程的研制过程中、为了所有学生的未来发展”,这将作为语文老师专业性发展的三大标准。”这样说来,如果只是靠语文课程的专家,而没有教师们的全程参与,这个工作将会旷日持久,所以,语文教师应加强提高自身学习,这不仅是为了学术,也是为了自身工作的更好开展。其次,语文教师应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尽力形成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教育教学风格,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育教学是特别重视情感活动的,必须要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大家可以从这些特级教师身上发现,虽然他们都是教学中的佼佼者,可是他们在教育教学风格上却截然不同。会有诸多因素导致教育教学风格的产生,但其最根本要素就是要教师们进行长时间的练习与揣摩,需要他们自身的不断反思与总结,同时,需要结合自身的特质,多向别人学习,多向书本学习。

2语文教师在教育课程方面的转型

2.1进行语文教学课程内容的改造

现存的语文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中,要凸显、加强可以转换成课程知识的那部分,而剩余部分内容可以淡化。比如涉及到《现代汉语》中的课程内容,需要大规模的充实以及扩展语言知识的内容,就好比在言语过程中的方法策略以及基本的规律、还有在言语产品中所得到的经验等方面的内容。比起过去我们只是单纯的重视那些陈述性的知识,这对教师帮助学生提高言语能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学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中口语交际、课文分析、写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些都要归功于语言知识中所重视的策略性知识以及程序性方面的知识。又比如《文学理论》这门课程,由于学生以后在上阅读这门课时,必须细致的解读课文,这就凸显了他们的硬底子,所以要特别的强调使用解读法。当学生们夯实了文本解读法,他们就得到了非常可靠的技能。再比如文学史这门课程,就要淡化“史”,只用大概了解其发展状况就可以了,要把力气花费在细读作品上,不但会使学生自己文学方面的素养得到深厚沉淀,更会在整个实践中获得解读作品的方法性以及得到策略性的知识。而作为语文教育行业的一员,要认识到,不管是哪门课,必须强化树立一种意识:应多给学生讲授对其未来职业有好处的。

2.2进行已存在语文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想要知道教育教学的素养是否有根本性的帮助,就得重新建立语文教学体系。将那些没有什么内涵的课程去掉,比如众多的选修课,仅仅将上课老师的学术兴趣和专业研究方向体现出来了,但是这些理论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根本用不上,所以就得忍痛割爱。比如非常典型的一门课《西方语言研究》,在很多的高等学校就会显得特别有学术性,可是对教学的用处就非常的局限。另一方面,语文课辩论学、演讲学、解读学、考场上的写作知识等很多的领域却被视为儿戏,被认为在学术性方面很匮乏,所以它很少被人所关注。其实这些不被关注的恰恰是很重要的,必须要开设很多相关的课程,要当作核心的课程理论让学生进行学习,他们一旦掌握了最有用的课程知识时,当他们登上更高的语文讲台时才能得心应手。当然了,必须要提出的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有些本来就被视为并没有什么实质作用的课程,就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这些还是要学生修的。

3结语

语文教师为了迎合时展的趋势,在教育教学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要转变教育理念,教师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时,要认准实践取向,并要不断的提升和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要在教育课程内容以及体系上进行改变。这样,才能符合当今教育教学的发展,也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陈然 单位:铜仁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研究例2

一、多媒体技术积极作用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语文学习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就要建立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利用多种手段建立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年龄比较低,对学习并没有很系统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的建立也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很大的兴趣,对事物的内涵有着极大的兴趣,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内在的东西想去探究,但是能力和知识限制了这种探究活动。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的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多媒体极大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

2. 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和现实中的事物一样,课本中的人物也是有感情的。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值得学生们认真思考。小马过河的例子也能加深学生对自己勇敢尝试的信心,在生活中更多的做到自立。

这些生动的例子都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运用情感教学可以更好的理解课本中的人物。情感是学习的助推剂,在语文中建立良好的情感铺垫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够把学生的情感和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 激发学生的美感

小学语文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获得,学习能力的建立和审美能力以及鉴别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无论是诗句中山河的壮美还是踏雪寻梅的潇洒,语文的美总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深深的震撼。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在学习中进一步的展示这些美丽的风景,让学生深深的融入其中。置身在语文学习建立的美轮美奂中,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

4. 开阔学生的视野

小学语文教学的时间在各学科的学习中非常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呈现更多的内容是一个很有挑战的课题。如果是单纯的老师站在讲台上描述,那么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并不能形成良好的效果。传统的教学在情境教学上存在的短板在现代社会下可能会被无限扩大,改变这种局限就要依靠多媒体教学。语文知识结合多媒体教学后可以促进学生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大千世界除了教材上的内容还存在形形色色的事物。课外信息的获得对小学生而言同样十分重要的,开拓学生的视野才能帮助学生进步。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

1. 利用图片来解析文字

小学语文的学习,文字的学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正确书写的前提。中国文字的形成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有着许许多多的内涵,比如象形、会意等,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的促进文字的学习。小学的文字教学是学习的重点,单纯的说文解字并不能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教材中的语文内容有一些是用诗歌赋的形式展示的,对于其中的意境多媒体可以给予深刻的展示。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索,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解决也是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2. 丰富学生的想象

语文的学习同样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学生的优秀素质。构建想象力就要有相应的培养手段,图画或者动画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文字阐述的基础上,如果能够结合一定的图画说明,一定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理解。小学生的想象力没有受到太多的思维局限,在广阔的语文学习中更应该重视。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是要依靠自觉性来实现,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加强兴趣上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学生的想象力在结合多媒体学习后就会产生更大的激发,让学生从原来的不理解到认识,进而到对已经有了创设的概念。

3. 强化感观记忆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模式,这种思考反复强化得来的,并不同于成人的理解式记忆,这需要很多的记忆时间。在课堂上的记忆时间有限,需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强化记忆,这种记忆是以感观记忆作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和多媒体课件可以形成立体的场景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而促进学生的记忆。

4. 坚持适度原则

小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对于知识的鉴别吸收还需要慢慢培养。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应该遵循适度的原则,防止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把多媒体和日常的教学结合起来,而不简单是采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常规的备课还是要继续进行的,多媒体教学应该作为一种拓展的形式存在。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应用开展得当,可以有力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要在结合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在融合上进行深层的探讨和尝试。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研究例3

美国教育学家卢布姆说:“目标是预定的教学成果”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能自己解决问题。教,就是为了不教。”这就是说,教学目标就是教师所预期的学生达到的某种程度和变化。它是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中的具体化,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是素质教育中学生应达到的水平标准。而目标教学,就是将教学目标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语文课的目标教学,就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文的实际内容,制订出严密的教学目标并付诸教学实践以期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

与其他课程的目标教学一样,语文课的目标教学必须解决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学实践中各阶段应做到:

课前要做好目标展示与自达。这是调动师生双边积极性以期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一环。所谓目标展示,就是课前对学生布置预习内容时,把所需掌握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如文章的作者、出处、时代背景、生字新词、语法修辞等,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所谓自达即学生按所定目标进行预习,通过自学课文,查阅工具书和借助已有的旧知识,解决识记、理解和一般运用这几个低层次的目标。目标展示与自达,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兴趣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在对学生的问卷中发现,学生对教师的上课表示满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检测等都不错,但在关键性的高考中,语文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阅读分析题的失分情况更加严重,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学生的独立理解能力差。因此,语文课目标教学的第一步,首先应解决学生自学兴趣和自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识记、理解,进而运用。只有这样,预习才算是达到了预期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为教师在导读讲授中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重点、难点和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的研讨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换句话说,目标展示后学生能够自达,那么,目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失败的。

课间是协同实现目标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取决于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目标明确。就语文课而言,所教授的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双基怎样,特色如何等等,教师都必须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在实施目标教学时才能讲有依据,授有章程,循序渐进,得心应手,经过师生的双边努力,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诚然,课堂教学还必须教法得当,设疑、点拨、诱发、拓展都要恰到好处,在注意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如“咽”字,在课文中就有多种读音和多种意义:(1)yān,如把握命运的咽喉;(2)yàn,如狼吞虎咽;(3)yè,如哽咽悲伤。只有这样纵横联系,紧靠课文前后贯通,学生才能得到综合性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散发性与综合性的反复练习,目标教学才能得以实现。否则,要提高语文成绩,那只能是一句空话。此外,课堂教学不管是授课还是板书,语言都应精炼、准确,富于条理性和启发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上面所举到的“咽”字,若归纳则为:用作名词谈yān;用作动词读yàn;形容哭泣读yè。这样的概括,学生定能心领神会了。又如教授古代文化常识的农历的干支纪年法与公历换算时,更应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如已知1968年是农历戊申年,以此推算,1898年和1993年是农历什么年?象这样的题,除了要求学生必须熟记十天干、十二地支外,还必须教会学生,在已知年份的基础上,年份增加的,天干地支纪年换算向右推;年份减少的,向左推。这样,1898年向左推70年,而实际上六十甲子轮回转,所以只须向左推10年即可,则得出1898年为农历戊戌年。而1993年,是在1968年的基础上向右推25年,实际上天干向右5位,地支只须向右1位,则得癸酉年。经过这样画龙点睛的概括性总结解释,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一练,“换算”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活记得牢,趣味无穷,以后不管遇到怎样的变换,学生都可以毫不费劲地解决问题了。

课后是目标教学的补救和延伸。课堂教学的结果,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掌握了所授的知识,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并顺利地通过了达标测试,那么可以说,目标教学算是成功了。但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学生的领悟程度必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对那些领悟较差的“后进生”进行填漏补缺,对他们进行个别的或集体的辅导帮助,使他们顺利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对于那些尚有余力的“尖子生”,则应指导他们在达标的基础上拓宽加深,以课内学到的知识或规律向课外扩展延伸,去研究解决课外的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我深感我们的语文教师实在做得还不够。不少教师注意了差生的辅导,却忽视了尖子生的再提高,或反之。因此,要想使语文成绩获得大面积的丰收,课后的补救和延伸实在不可或缺。差生辅导好了,我们丰收的面积就扩宽了;尖子生辅导好了,我们的“单产”则更可观。只有这样,语文课的目标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语文课才更加显得阿娜多姿,妙趣横生。

语文教育研究例4

教师难当,语文教师更辛苦更难当,但魏书生却在两千多日日夜夜里,写了150多次申请,才实现了从教的心愿,这份执着的情感是他进行教育改革的原动力。他在1980年初的日记中曾说过:“对中学教学,我是百分之百的外行,由于在教学经验上是零,为着对得起学生,我只有发挥自己的特长,即冷不下来的热情和用不完的力气。”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热情”,才能点燃学生的热情之火,他分析班级中差生语文学习的现状,用时代的要求去激发学生情感,探索出一条发展中学生智力的规律,增强信心、掌握方法、定向活动、规则活动、惯性运动五步,这实质上是学生情感启动、维持和恒定的过程,它又必须建筑在教师积极的情感基础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他们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不是指外表上的表现,而是指内心的流露),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1]

一个教师单有激情还不够,他还要有一个支点,要能不断丰富充实自己。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这一桶水还必须是不断更新的。魏书生刚教书时仅初中毕业,但他不断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新知识,不断研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他正是付出了辛劳代价,才收获到了充实而又甘甜的幸福和欢乐。“学生在上课时,在课外活动时,几乎天天可以看到教师的模范作用和个性品质,这两条是教学教育影响的强有力的手段。”[2]魏书生甘于清贫、心胸开阔、积极探索,这种情感无时无刻不体现渗透在他的教育教学中,处于这种情感熏陶下的学生必定会感受其人格力量,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师生配合才能和谐一致,达到水融的境界。

二、“商量商量”是情感交流的起点

魏书生也曾走过一段弯路。他刚教语文的时候,也曾海阔天空津津有味地满堂灌,但他不久就对那段可悲的教学生活加以总结,认识到:“教师与学生之间毫无民主气氛,思想没有理解,感情没有相互交流,双方都用宝贵的脑细胞去琢磨着压服对方或欺骗对方的策略,教学怎能搞得好呢?”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魏书生就开始了新的教改历程。他深入到学生中去,具体感受体验他们的情感信息,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学生也向老师敞开了思想情感的大门。在此基础上,他开始将教学要求情感化,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作业是自己根据实际确定还是由老师统一留?作文是同学互批还是由老师批?日记是统一题目还是自选题目?教材分析是假期写还是开学写?这些较大问题他都和学生一起商量,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办。学生由此充分体验了做学习主人翁的情感,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找到了情感的共鸣区域,人人想的是教学,是高效率,有了持久的牢固的学习愿望,学习效果怎能不突出?

当然,实际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不简单,中学生的情感发展有其不稳定性,他们已很少直接向老师、家长倾吐心中的情感,这种闭锁性心理特征,就使得教师很难知道其细微复杂的情感,教师如能征得学生的日记这个情感宣泄和引导的重要载体,把这作为一个中介,就可获得合二为一的交流效果。在魏书生的每个学生三年完成1000篇约24万字的日记里,有对某一事情的看法,有对学习焦点的研究,有对自己思想行为的审视,有对个人学习生活的总结,这些不仅为学生语文学习打下厚实的基础,而且我们也可从中看到学生情感完善的轨迹。教师既指导了学生作文,也正确引导了学生做人。

抄录格言和座右铭是魏书生所教班级每个学期必做的两件事。每个学生在选秆言时就必然经历着一个学习的过程和接受情感熏陶的过程。抄写的座右铭结合着自己的思想实际,它起着督促和矫正作用,如有一个学生的座右铭是“闭住你的嘴”,原来他担心自己闲话过多,认识到这一点并写下来,本身就体现着敢于正视缺点并努力改正的积极心态。学生在做这些事时,情感始终处于正向流动状态,这一切为其课堂教学创造了一片和谐的天地。

三、愉悦的氛围是课堂激活的共鸣点

十七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情感的显著特点是感染性。课堂教学的情感起动首先是教师要有饱满的情绪,教师的上课情绪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讲课时精力充沛,情绪激昂,态度祥和,学生就会受到熏染,产生愉悦激奋的情绪,思维积极,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反之,教师上课萎靡不振或疾言厉色或冷若冰霜,都会带来学生的郁闷恐慌、思维迟滞,降低教学效果。魏书生从不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上课就全心全意投入,除此而外,他还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时他让学生唱歌,消除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有时采取集体朗诵的方式调节气氛;有时采取口头作文方式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有时到课堂外上课,甚至出些“剧场简介”之类的题目让学生观察说明等。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初能很快拉近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集中了注意力,为课堂学习营造了和谐的气氛,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乐学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体验”过的情,一方面是学生“潜伏”的情,一方面是教材“内蕴”的情。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学生的情感激活自然起源于教师体验的情感。也许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含情量”丰富,易于挖掘,议论文、说明文又怎能体现情呢?其实不然,语文课堂教学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感情流动,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语文教师要摸到作者感情的脉搏,并精心加工制作,以情引情,学生才能产生心理位移,在课堂教学的“小天地”里感受到大千世界的复杂的情感信息。比如讲《回忆我的母亲》,魏书生就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无比深沉的爱,与母亲永诀的悲痛。讲《大自然的语言》,就引导学生去说明身边的事物,讲盘锦大水产生的物候因素,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情怀。讲古代诗词或离现实较远的作品,就让学生在大脑荧光屏上去再现图景再现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和人物内心的情感流动。人们常说“教无定法”,从魏书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里的“法”,并不是教学的一套套方式和方法,而只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感染学生,对学生施加一系列情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作用于学生的记忆思维和感情,又可以引起学生欢乐、愤怒、痛苦、惊异和同情的体验。”[3]魏书生也正是把学生当成了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完整的人,去注重激活其情感体验,课堂才活起来。试想,教师如果面对的是一台台“录音机”“复印机”,这“独角戏”如何能吸引人,课堂教学又焉能洋溢着“情”的氛围呢?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体验到了自学的幸福和欢乐。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世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适合每个人的个性,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更是同学生的情感格格不入。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心理需要的最高层次。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满足了每个学生的自我实现的情感需要。“定向”使师生的情感集中指向了具体的目标;“自学”“讨论”使全班学生口到、眼到、手到、耳到,参与教学的热情强烈,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全神贯注,思维积极,“答疑”使学生的情感进入了“愤悱”的境地;“自测”“自结”使学生的情感由被激发而被引导升华为一种“自觉”的行为。由此可见,“六步教学法”就是“愉快教学法”,让学生愉快地投入,愉快地参与,愉快地反馈,形成良性循环,其变化就如同人物的情感变化一样,奥妙无穷。

人的情感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师生在每节课的教学中不可能都处于一种平面的或正向流动的状态,这就要求师生善于随时调节自己的情感,使之处于最佳状态。魏书生从十个方面构建了情感调节的立体网络,这些方面涉及到教学环境、师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既表现了感情的强弱变化,也表现了各种不同情感的转换变化等,课堂的情感律动节奏和谐分明。尽管不少教育工作者也注重了某个侧面的研究运用,但很少有他这样用得全面、活泼、自然。

魏书生还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调节自己的感情。他曾举例说,如对于孔乙己,有的是同情,有的是气愤,有的觉得可笑,极少数还有认为孔乙己可恨的,这时教师就应当去扶植正确的感情,排斥不正确的感情,并引导学生把感情上升为理智,并形成积极的动机和行为。

课外作业和考试是课堂学习的有机延伸。作业是学生对教师的信息反馈,考试则是为了收集检查这种反馈信息,这当中也都伴随着情感等非智力成分。但魏书生十多年来都是让学生自己留作业。这是否意味着这种反馈输出的脱钩呢?魏书生的学生自己出题考试评卷,是否意味着没有这种信息的反馈呢?显然不是。自己留作业,同学互相考,学生积极性高,他们不但体验到自己的情感受尊重,而且也避免了学习的重复浪费,避免了教师心血来潮时大作业量的冲击和无作业时的闲散状态,定量作业使学生的思维列车得以匀速行驶。而且魏书生也不放任自流,他总是想方设法把上进情感纳入一定的轨道,及时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巩固。

四、“大语文”——生活和语文的情感交汇点、终极点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可以成为大语文概念的一个很好的诠释,而魏书生更用其丰富的改革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魏书生探索了在广阔环境中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在德育、美育、体育中学语文,在课外阅读欣赏中学语文,在社会活动中学语文。具体做法这里不作细述,单提他的几样新招儿。一是班级日报,这是班级学生自办为同学学习服务的。魏书生的班级讨论规定,有关本班的内容必须占60%以上,这份报纸,多侧面多角度地透视班级学生活动,这既起到督促指导学生生活的作用,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学生关心自己的报纸,生活和语文学习情感在这里交融,其德育功能也得到了自然的体现。另一招是日记和说明书。日记是学生自我心灵的解剖,说明书是对一件事的过程的叙述和认识,这体现了人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历程,也是语言表达的积累过程,一举两得,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纵观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改革,“情”是其改革的基点和核心,它起着导向和强化作用。“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魏书生和他的学生们把我们带进了情景广阔的新天地。

语文教育研究例5

一、突出主体,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一)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的权威,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要想有效进行创新教育,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建一种平等参与教学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和学生交流,要消除学生畏惧老师的心理,让学生无拘无束的畅所欲言。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创新学习,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学习状态发挥到最佳,实现师生、生生互动。

(二)注重教学的人文性,为学生提供创新动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通过对学生的人文性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为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内在的动力。

(三)营造语文创新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创造一定的环境氛围。例如,可在教室里张贴一些名人名言,与学习园地、学习专栏等相互映衬,使艺术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在课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一些报刊杂志、讨论一些佳句妙语。教师还可组织一些语文知识抢答赛、辩论会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语文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语文氛围中生活,从而从内心深处乐意去学习语文,善于去学习创新。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成功的喜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成功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注意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读书笔记展评、默写比赛、书法比赛、背诵比赛、查字典比赛等活动。通过这种竞争,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而且,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功,能再感到成功喜悦的同时,保持创新的热情。

二、强调个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精心设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传统想教学都是传授式教学,学生只要按照教师讲的去记忆,根本不去问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得很用功、很吃力,但学习效果不好。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产生困惑,才会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疑,精心设置疑问,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然后以教材为依据,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设置恰当的问题。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要培养学生敏于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树立自信,不盲从的品质和批判精神。

(二)训练求异思维,促进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协调发展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地位,语文教师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看同一个问题。在学生阅读各种教材内容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能给出合理的理由,自圆其说就行,不必要求答案统一。在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一些有多个意向的题,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根据自己的理解,选取一种意向,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注意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扩展学生实践的空间

新课改倡导开放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场所不能局限于课堂,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而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通过生活的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立足课堂,走向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广阔的学习空间里开阔视野,学习语文知识,丰富情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语文知识,应用语文知识,才能学会学习,才能有所创新。

(二)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进行开放式教学。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开展语文活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于课外时间开展语文活动,通过各种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期刊、报纸的摘抄、粘贴等活动,也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的自我训练提高语文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投身社会实践,展望未来,让学生充分展示创新才能

教师可通过社会调查、游览、访问、报告会、展览会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生活、培养学生创造、拼搏、开拓精神,同时让他们思考人生,关注社会,勾画未来的美好前景。通过实践,学生充实了课本知识,训练语言实际操作能力,极大地提高了语文创新能力。

作者:姚永霞 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第一中学

语文教育研究例6

二、基于PCK理论框架的外语教师教育发展路径

1.打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提升学科知识水平和能力

教学信念的含义是指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主体概念的看法,包括教育、教学、学习和学生等。教师的教学信念对于他们的教学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课堂中教师的一系列的行为都是其教学理念的体现。PCK就是将教学中所必需的所有知识进行融合的统一,其中也包括了教师自身的一些认识和看法。所以,这些看法和观点都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影响。教师的观念也会影响到PCK的产生。在教学当中,教师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在教学中思考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疑问会出现在什么地方,进而根据这些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最后能够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使得自身的PCK更加的丰富。教师的信念不论是非系统的还是带有隐性性质的,都会对于课堂的教学活动带有其影响。为了能够将这种信念改变成为更加系统、显性的信念,外语教师应该对教与学和心理学中的相关原理进行相应的学习,掌握其原理,使能够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外语PCK知识当中,学科的知识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外语教师要想能够进行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首先自身要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曾经有人经过研究发现,如果教师的学科基础知识非常扎实,那么他就能够不断地构建出新的教学活动,同时能够发现一些内容并不利于学生对于目标内容的学习,可以选择放弃,与此同时还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适当的补充一些课本中没有的知识。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水平,完善学科知识体系的建设,了解英语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锻炼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另外,外语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对于语言背景文化的了解,以应对在教学当中学生们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提问,从而也能够灵活的运用知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也是外语教学能够高效进行教学的前提。

2.强化学习教育知识,促使教育知识转化成PCK

在进行PCK的构建过程中,教育知识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缺少了教育知识PCK知识的构建也就无从谈起。为了能够有效地将PCK进行构建,就必须要加强对于教育知识的学习。学习教育知识,教师能够获得教学中的一些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掌握教学中的策略。一些外在的知识在英语教学中逐渐发挥了作用,因此也引起了外语界的重视,比如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学的知识等等,通过运用这些知识,能够是外语教学达到更加有效的效果。“从内到外”与“从外到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从外到内主要是对外语教师进行培训,并且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知识,教师在这些过程中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通过接受专业的教育,对于教学当中的一些基础知识有了认识,学习到一些教学当中需要具备的策略,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对于他们更深层次的研究一些教育问题是有非常积极的帮助的。但是对于教师来讲,专家所传授的知识往往都是理论性的,公共性的知识,并没有实践性的特征。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实践为主,这样二者之间没有能够很好地联系。从内到外的视角注重从教师的实践为出发点进而促进教师PCK的发展,让教师成为了知识的建构者。所以,对于教师,其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应该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共同构成的。虽然“外在”的知识理论培训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较少,但是它却对教师教学问题的探索有指导作用,外语教师要将外在培训跟内在的实践相结合,接受培训之后,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反复的实践,互相补充两种模式。外语教师虽然积累的大量的学科知识,拥有丰富的教育知识,但是这并不能够促进教师的PCK体系的丰富,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不一定就能够得到提升。教师要想能够提高课堂中的教学能力,就需要将理论的知识能够跟教学的情境相关联,这样才能够不断促进PCK的形成。PCK知识的形成并不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就能够实现的,必须要进行实践,获得一定的经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教师的PCK的获得是带有经验性和实践性的。教师只有带着理论的知识,在教学当中进行反复的实践,不断地思考,最终形成个人认知。作为一名合格的外语教师,应该能够具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不断地进行反思,进而能够促使教育知识变成为自己的教学技能,才能够促使PCK的真正形成。

3.外语教师要掌握PCK的形成方式

PCK知识的形成最大的特征就是通过实践,所以,教师要想能够不断地增长PCK知识,就要不断进行教学的实践,增长教学实践的知识。PCK的形成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的结构是在不断扩展的,带有个体的明显特征。与此同时,PCK知识并没有好的传授方法,它需要教师在自己所创建的情境当中去进行积极的摸索,并进行自主的构建。外语教师要想促进PCK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实践的知识,具体的措施是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只有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外语的教学工作当中,才能够不断地进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较强的动力,积极的发现问题,改进教学策略。同时也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这就包括了外语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们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处于哪个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等,与此同时还要发现学生学习的需求,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案。另外,教师也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利用,每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都不相同,所以外语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不能照搬教材内容,要学会合理取舍和拓展。在外语教师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要注重经验的积累,并且进行深刻的反思,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一些教师之所以能够成为优秀的教师和专家,就是因为他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发现了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并且能够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教学反思有效的有教师日志等,教师通过日志的方式记录教学中发生的一些情况,出现的问题,然后进行有效的思考,这样的反思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而可以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对策。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部分,相互之间应该进行交流和学习,一些外语教师由于经验较少,教学能力低,应该及时的学习经验丰富教师的策略,不断地加强学习。对于同一门课程的教师而言,相互之间的交流恰恰能够发挥集体的智慧,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找到最好的解决对策,帮助教师深化对教学的认知。即便是交流中存在一些分歧,也能够通过教师集体的实践和理论学习进行有效地解决,这样集体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PCK。对教师进行教育的机构要针对外语教学中的案例建立PCK资源库,把这些内容作为外语教师进行培训的内容。教师通过对特殊案例的教学方式学习,结合自身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这样推动了教师将学科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

语文教育研究例7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不仅要承担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职能,同时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从生活的角度开展语文教育,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收获、感知、理解和应用知识,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活化,才能使中学语文教育更加“接地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理解“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的内涵,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真正与语文教育融合到一起,加深中学语文的教育层次,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本身,增强语文教育的针对性。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对生活教育的曲解

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的特征,还具有人文性的特征,但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育的特征认识理解不到位。具体表现是:首先,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注重语文课程作为工具的属性,而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重视不足,导致中学语文教学失去了教育活力和应有的精神性。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协调发展,也不利于中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其次,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依赖语文教材,“唯成绩论”的教育倾向比较突出,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仅仅能从语文教材中获取语文知识,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与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学习热情。同时,中学语文教育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学以致用”,没有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这一教育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贯彻和落实。再次,当前的中学语文缺乏开放性,中学语文教育活动基本被严格限定在学校教育空间内,使中学语文教育脱离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由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影响了学生对社会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利于实现中学语文教育实践中智力教育、德育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

二、生活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支点

(一)中学语文教育应源于生活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催生了更大的教育需求,也让教育行为处于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之中,同时教育又反作用人类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来说,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人类基础生活经验的总结、人类智慧与人文精神的结晶以及思想的升华,所以无论是基础性的知识,还是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情感,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语文教育源于生活,所以中学语文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这正是陶行知对于教育源于生活的核心阐释。只要将中学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衔接,中学语文教育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源泉,才会使中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如果中学语文教学过于依赖教材,无法实现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效衔接,那么这样的语文教育就是“死教育”,就无法为学生构建有益的生活教育环境,教学思想也是狭隘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学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需求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了教育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另一方面也暴露教育常常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进而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中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的教学目标,决定了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这不仅仅体现在语文课本内容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还体现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孕育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只有将中学语文教育融合到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不会与社会相脱节,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生活体验,最终内化为个人的知识与情感。

(三)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即服务于学习者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不断增长知识,实现综合育人,让学生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中学语文教育要保证教学素材的生活性、层次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思考生活的思维习惯,并最终利用所学知识改造生活、丰富生活、改善生活。

三、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学语文教育对策

(一)生活即教育,让生活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

生活素材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导入,不仅可以丰富中学语文教育的素材,还可以有效增强中学语文教育的活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拓展教学思路,善于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将生活中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文本教材的生活化。虽然语文教材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接呈现的知识范本,但是只有与生活紧密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感悟语文、欣赏语文方面取得进步,感受语文课程学习的生活意义与现实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要理解作者笔下关于春天的表象,还要能够体会文中作者的丰富情感,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对春天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悟。对此,语文教师需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前搜集和整理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素材,将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及时充实到课堂中,以便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环节有效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二)社会即学校,让社会实践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常态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教育思想,将教学活动走出课堂和学校,让中学语文教学打破固有的局限性,让自然、社会都成为语文教育的载体,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大教室、大环境。对此,中学语文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增长新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桥之美》时,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关于“桥之美”的摄影比赛,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桥梁多发现、多观察,并结合在课堂上学到的说明文写作技巧,对最美的桥梁进行描述,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观察能力,训练景物写作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中学语文教育的体验中丰富语文学习情感

中学阶段,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量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生活经验较少,情感素质较简单,社会阅读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对于很多抽象性、复杂性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统一,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在知识理解和知识应用时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障碍,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高效。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对于语文基础差、语用能力偏弱的学生来说,“提笔忘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有的学生对语文写作兴趣丧失、信心全无,在语文作文课堂上存在畏难、焦虑等作文写作的思维障碍。对此,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先创设实践操作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写作前可以“有感而发”,逐渐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写作情感,端正语文学习与作文写作的态度。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忧国忧民”的感情,在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孤儿院、养老院等社会公益机构,亲身做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进行相关的作文写作时就可以“文思如泉涌”了。在教育实践中,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和整理教学素材,实现课内教学、课外教学的有效延伸,使现实生活知识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索生活化教育途径,使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从而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魏娟 单位: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教育局

参考文献:

〔1〕顾克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12):64.

〔2〕杜铁花.寻找窗户外的语文课堂———陶行知“生活教育”初探〔J〕.中学语文,2014,(27):22-23.

〔3〕王庆霞.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姻———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案例评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5):25.

〔4〕马明月.行之有理,用之知贵———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2,(10):357.

语文教育研究例8

一、视觉文化概念

文化的发展势必会携带代表文化的符号来发展,而这个代表文化发展的符号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而现代社会就是一个由图像视觉符号所组成的全新时代,也就是视觉文化时代[1]。视觉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能将本身不具有视觉性的事物转化为视像化,而这一特点也是视觉文化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主要因素。例如,利用医疗设备将人体的内部情况利用视觉工具进行传递,利用计算机对数字化进行处理等。自从出现视觉文化,我们的世界距离在不断缩小,不再只能用脚步去丈量这个世界,视觉文化工具可以将你想看到的景致推至眼前。不止如此,视觉文化在教育界也呈现出繁荣发展趋势,尤其是近几年大家所关注的是否能够通过英美影片达到英语语言教学的目的的问题,这是我国教育界中具有较大突破的一个想法,符合时代特色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视觉文化语境分析

现代越来越多的小说或者世界名著被拍成了电影或电视剧,更多的学生开始选择通过视觉媒体而非通过阅读小说或书籍去了解国外名著,由此电影成了这个时代反映视觉文化的形式之一。就教学活动而言,观看电影比照书本阅读更具有直观与感性的特点。美国电影或电视中所体现出的语境是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常规语境,观看美国电影或电视能够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英语的真正语境[2]。视觉文化语境就是在艺术化的生活情境中了解不同种族的语言环境与语言习惯等,尤其是现代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逐渐加强,我们可以从电视或多媒体中观看各国题材的影片,从影片中就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语言环境,而这些语言环境统称为视觉文化语境。

三、视觉文化语境参与英语教学分析

1.视觉文化语境与英语口语的联系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需要掌握这门语言的听、说、读、写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了解这门语言的背景文化、语言环境等,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应用这门外语。视觉文化语境也就是利用视觉感知去了解这门外语的语境。语境指的是语言环境,是应用外语的基础,因此在视觉文化中去了解这门外语的正确语境,对学生的口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英语的口语练习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音,在正规的英语语言环境学会表达,而视觉文化中就存在着最正确的英语语境。如正版的美国电影、影片中所出现的语境就是最为正规的英语语境,因此对学生熟悉英语的语言环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3]。

2.视觉文化语境对英语口语的培养作用

利用具有代表性的英语电影作为载体,用影片中的精彩对白辅助英文注释,能使学生了解真实生活下的英语表达习惯,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的表达思维。英文注释能够解决看、听电影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也能够加深学生对影片背景、历史、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能够 自如地听懂英语对话,并能够自如地 回答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 能力。

正确的语言环境对语言学科教学具有重要影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对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介绍了视觉文化语境的相关概念、视觉文化语境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等,并以此分析现代视觉文化语境对英语教育的影响,通过观看英语影片,再配合适当的注解或引导,能够促使学生在正确的语境下进行英语学习,进而提升英语听说能力,为学生未来实际应用英语这门语言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研究例9

其实,现代英语是世界上最简单易学的语言,二次大战后英语能在全球迅速推广,成为世界15亿以上人口厂“泛使用的国际性通用语言,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英语并不难学。英语是表音文字,由26个笔划简单的字母去拼写所有的词句,可以以少生多、以简驭繁,在简明易读,简单易学,简便易用等方面远远忧于汉语等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的最大美点是词形变化多,不易掌握。但在所有的西方拼音文字中,英语的词形屈折变化却是最简单的,它只有四种基本词形变化。因此,英语主要靠词序和功能词来组词成句,表情达意。这恰好与汉语的特点相一致,汉语正是完全由字序和虚词组字成句的。更难得的是,据丹麦著名的语言学家耶斯帕森(0.Jespersen)统计,英语中竟有多达9l%的句子结构与汉语句式相吻合、同属SVO句型,即主语——谓语——宾语。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与英语亲缘关系很近,同属日耳曼语族的法语中只有约64%,德语中仅有的30%的句子属这种句式。因此,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显然有许多有利的条件。已经掌握了汉语这个世界上最复杂难学的语言,中国学生在语言学习上都是有天资的,学习现代英语时更具备明显的优势。事实上,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历来都是快速高效的,早在建国之前,多数学生就已达到了中学六年英语基本过关的程度。许多文化名人和学者如朱生好,葛传粱、肖乾等,竟都是自学英语成才的。所以,举世闻名的英语教学法专家理查兹(A。Richards)和吉普森(CaCJibson)都说过:“中国学生是世界第一流的”。英国蒙哥马利元帅也说,“我走遍了世界各地,英语说得最好的都是中国人。”

(二)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我国中学英语教育长期以来费时低效?通过全面深入的反思,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在放我们的外语教学思想受到了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严重的思想束缚,深深地陷入了盲目性:

-、凯洛夫的“三个中心”论建国之初,我国教育界举国一致学习、贯彻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理论。凯洛夫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论统治了我们的教育思想并主宰着一切教学活动。英语课成了教师照本宣科一言堂讲解教材内容的场所,学生则成了被动地接受灌输、强记硬背教材内容的容器。便英语教学从根本上违背了语言教学应遵循的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目的性、主动性等一系列根本性原则。

二、盲目照搬国外外语教学洁学法半个多世纪以从,从翻译法、法接法、听说自觉对比到、视听法、情景法、交际法等国外外语教学法都被走马灯似地引进,照搬放我国的英语课堂上。我们忽视了最根本的问题:外语教学法的选择与使用直接受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师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任何一种国外外语教学法都不是为我们中国人在中国大地上学英语而设计的。因此,不宜盲目照搬。更何况它们各自都有局限性,并非十全十美。

三、功利主义的应试教学拔茵助长式的应试教学导致了英语课上“详讲知识、细抠语法、死记硬背、题海应试”等典型错误的语言教学模式,几乎是“怎么错就怎么教”,造成了听说方面的“聋哑英语”,读写上的“文盲英语”及交际运用时的“痴呆”英语,致使师生双方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过重。

正是上述三个方面的思想束缚使我们的英语教学偏离了正确的途径,深深地陷入了久学不通的泥潭之中,今天,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所以首先就要摆脱种种错误的思想束缚,否定墨守陈规。须另辟捷径,走创新之路,在英语教学中坚持创新教育,努力探索新的、符合中国国情、学情与教情的英语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快速高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迅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三)

英语创新教育的研究与探索是一项科学研究活动,必须遵循正确的外语教学原则。我们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快速高效的英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必须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科学性原则遵循正确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包括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交际理论与语言认知理论等。遵循正确的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如认知心理学等。坚持科学的语言教一学观点,即英语语感是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基础,培养并获得英语语感是英语教学的核心。

二、实践性原则语言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语言在社会实践中产生,随社会发展而发展。中学英语课程既不是理解型课程(如数理化),也不是知识型课程(如史地生),而是技能型课型。英语语言和语言能力只能通过语言实践练习来培养。

三、综合性原则语言本身是复杂的,具有多元综合统一的特点,如语言结构方面的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综合统一,语言能力的听、读、说、写综合统一。语言内容的语句、语段、语篇、课文综合统一,语义结构的形式、规则、内容、功能的综合统一等。因此,英语教学应坚持综合性教学。

四、目的性原则语言是认识工具、思维工具、交际工具,而工具的唯一价值就是它的使用价值。学习英语的唯一目的是使用英语:为使用英语而学习英语,为运用英语而掌握英语。同时,在使用中学习英语又是最为快速高效的学习途径。所以要努力做到学用结合,边学边用,学以致用。

五、主动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教”处放主导地位,“学”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快速、高效地学习英语。

(四)

遵循上述英语创新教育教学原则,我们放1四o年创立了“英语语感学习法”,指导学生改进英语学习方法。随后在1992年又创立了“英语语感教学法”,并从1994年起,在普通中学开展英语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英语语感教学祛”运用以下教学模式:

1、学法先导,调动潜力方法就是效率,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保证,所以,教学的涵义是“教会学习”,首先要教会正确的学习方法,调动学习潜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反映了英语教学的主动性原则。

2、认识规律,突破关键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逐步认识英语的规律、特点,掌握学习英语的关键,帮助学生突破关键,提高学习效率,稳步提高。这体现了英语教学的高效性原则。

3、扩大输入,听读领先始终重视大量系统的听力训练和阅读训练,优先培养听、读理解能力,确保英语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在听、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稳步提高说、写表达能力,这遵循着语言发展的科学性原则。

4、高效实践,培养语感重视朗读与背诵,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进行各种高密度、高效率的课堂语言实践练习,促使语感的生成、发展与提高。这符合语言发展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原则。

5、学用结合,协调发展师生均努力使用英语双向交流信息,运用英语扩大视野,学习文化,增长知识。·努力达到学用统一,综合提高英语水平,全面协调发展英语语言能力。这反映了语言发展的目的性原则。

“英语语感教学法”是一套完整式英语教学法体系,由30多种具体、实用的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方法组成。它的教学措施是:

1、指导英语学法,培养学习习惯开学初,向学生和家长介绍“英语语感学习法”,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介绍该内容的具体学习方法,要求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坚持使用,形成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多种教材并用,扩大语言输入使用引进教材、听力教材、课外阅读教材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扩大语言输入,提高听读能力。

3、课堂英语交流,创造英语气氛用英语组织教学,提问回答,双向交流,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英语之中(immersedinEnglish),促进英语语感的生成与发展。

4、坚持听读结合,重视朗读背诵要求学生在听录音的基础上模仿读熟课文,进一步背会课文,做到语音正确、语调规范、+记忆牢固,为课堂综合实践练习,发展语感打好基础。

5、分解能力层次,突破难点关键对初、高中阶段的语言能力培养进行分析,明确提出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逐项过“五关”,即初中阶段:音节拼读关、语音语调关、单词记忆关。听力理解关、朗读背诵关;高中阶段:扩大词汇关、速读理解关、口语表达关、语篇写作关、自学提高关。

6、集中识记生词,分散巩固掌握开学初集中词汇教学,将全册生词按读音规则、构词规律等特点分类组合记忆。并要求学生勤查词典,通过围绕课文进行的实践练习分散巩固单词,达到牢固掌握,熟练运用。

7、重视课前预习,保证高级实践j对课前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即熟记生词、读顺课文、发现问题、准备实践。确保课堂上高密度实践练习,达到当堂练会、练熟,掌握新教材内容。

8、感性先于理性,实践先于规则“英语语感教学法”反对详讲规则、知识。主张“语法句型化”,即化抽象的语法规则为具体的句型公式,在提供典型例句并初步理解语义后就开始模仿造句操练,在练会之后再适度总结语法规则,以练会、练熟为目的。

9、优化习得环境,综合培养语感尽量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校内家庭英语实践活动,如学唱歌曲、英语竞赛、课外阅读、英语板报、英语晚会等,使学生频繁接触英语,增加实践,浓厚兴趣,促进语感。

10、反对题海应试,集中培养能力“语感法”反对功利主义的题海应试,认为它肢解英语,不利于提高语言能力,无助于培养语感,更是造成师生双方过重负担的根本原因。“英语语感教学法”致力于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英语水平,同时也在所有现行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作为素质教育的“英语语感教学法”,其创新思维表现以下八个方面:

-、创新的目标致力于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与英语实际水平的提高,力争中学六年英语过关(即超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水平)。

二、创新的思路认为教学首先要教会学习,从一开始就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三、创新的要求主张流畅(fluency)先放准确(accuracy),语义meaning)重淤形式(form).在流畅的基础上求形式的准确。

四、创新的观念运用综合性教学,突出语言功能,创造语言情景,进行双向交流。避免单一项目的分析性教学。

五、创新的认知重视语言的结构与规律,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英语的规律与特点(如读音规律、重音规律、词汇特点,句型特点等),提高学习效率。

六、创新的语法运用语法句型法、课文串讲法、集中识词法、五项同步法、句型结构法、词组组句法等一系简明、实用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七、创新的程序创立全新的课堂教学程序,(即:值日生表演,检查预习效果,热身练习、熟练运用、归纳总结)达到当堂练熟、当堂掌握。

八、创新的途径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以交际运用为主要形式和主要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可以说,“英语语感教学法”正是创新教育的产物。

(五)

自1994年5月运用“英语语感教学法”在石家在市第32中学开展创新教育教改实验以来,己有七年了,教改实验范围从一所中学、四个教学班扩大到四百多所中学,六千多个实验班级,均取得了以下令人鼓舞的实验成果:

1、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普遍做到坚持课前预习,课上积极练习,课后及时复习,常听录音,模仿朗读,努力背诵,积极实践,主动阅读,勤放动笔,科学记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2、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普遍明白英语课不是知识课、理解课,而是技能课。懂得学好英语一靠扩大输入,二靠勤放实践,三靠学用结合。树立了正确的语言学习观,养成了一系列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3、顺利通过了语言语泪夫坚持听录音与朗读相结合,理解与背诵相结合,学唱英语歌曲与学习英语相结合,保证了学生语音纯正标准,语调自然规范,很快地、顺利地通过了英语语音语调关。

4、学生英语听力理解力强坚持听读领先、英语授课、朗读背诵、课堂实践等,使学生有大量提高听力的机会,听力理解能力迅速提高,能用英语接受信息,能迅速理解所听内容并发现口语失误与错误。

5、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高多套教材并用,泛读与课外阅读起步早,阅读量大、要求高,使学生的英语阅读量数倍增加。不但扩大了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了英语水平,而且培养了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语感。

6、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强坚持朗读背诵,增加课堂实践练习,组织创造性的口语表达,使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很快,初二学生都普遍具备了连贯性的口语语篇表达能力。

7、具备了自学词汇的能力学生认识到词汇是学习英语的难点与关键,掌握了系列记忆、学习词汇的方法。“集中识词,分散巩固”使学生善于大量扩充词汇,广泛阅读使学生的英语词汇量以每年1000个以上的速度积累。

8、英语教学步入良性循环以培养语感为核心的教学途径使学生听力、口语流畅,反映敏捷、言语准确、记忆牢固、运用熟练,+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越学越爱学,教师越教越顺利,整个英语教学形成了良性循环。

9、教师业务水平同步提高实验教师逐步掌握了正确的英语教学途径、方法与技巧,英语教学法素养迅速提高,越教越感到轻松自如。彻底摆脱了题海应试的繁重负担,有时间与精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语言能力。

10、学生英语水平数倍提高“学法先导,掌握规律”大大提高了英语学习效率,“扩大输入、高效实践、学用结合.又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实际英语水平大幅度提高,不但消灭了“聋哑英语”,而且消灭了“文盲英语”与“痴呆英语”。虽然实验班从不搞题海应试,但在现行的各项笔试统考中,实验班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首届实验毕业班、石家在市第32中97级两个初中班在97年度全省中考里平均100.3%分(满分120分),及格率达91.9%,优秀率达62.5%,分别比全市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分别高出20.9分、21.3和33.8个百分点,第二届实验毕业班,32中98级两个初中班在98年度省中考里平均101.2分,及格率达98石多(仅1人不及格),优秀率55石%,比全市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分别高出17.7分,289和22石个百分点。石家在第32中学是全市生源与办学条件最差的初级中学,能连续两年取得中考优异成绩是很不容易的。

随着教改实验的深入进行,实验班的成绩越来越突出:石家庄市41中99级初三两个实验班六个学期在全市期末统考中及格率均达l00%’优秀率一直在86%以上。98年全省统一中考的第二无,这两个班136名初二学生答中考笔试题全部及格,平均分达835分(满分100分),说明他们仅用两年就全部出色地完成了三年的英语学习任务。该校初一年级四个实验班在期末统考中竞取得优秀率达100%的惊人成绩。石家庄市43中学99级高中两个实验班从96年秋高一年级才开始运用“英语语感教学法”,仅经过两年实验航参加大学英语四级统考,79名学生中55人成绩合格,达到了英语基本过关的程度,通过率达70%。

语文教育研究例10

二、投入真情,发挥想象

现阶段初中教学教材中语文部分的散文都是堪称精典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是丰富的情感。怎么让这么美好的情感让同学们感受到呢?美好的情感是每个人所向往和追求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熏陶”。感受的同时发挥合理的想象,使情感在内心发酵,使审美情感趋于深层。

三、营造良好氛围,发现更美点

审美教育不是仅仅的几年学校教学就能完成,也不是单靠语文教学一门课程完成,这是一个非常宏大、有系统的工程。它是由个人、课堂教学、人文环境等很多方面组合完成的。单就课堂教学来说,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从各个方面为我们的学生营造良好的条件。良好的审美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要首先具备的,是要优于其语言教学的。一位语文老师的审美能力,既讲究科学美,又讲究艺术美。准确的、规范的发现文字所要表现的情感再创造性地利用美的语境,形象生动的把文字所要表现的美感传递给同学们。使同学们从思维的活跃到心智的提升,不断地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语文老师不但要在学习上营造美的鉴赏环境,还要在生活中影响同学们提高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久而久之同学们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会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自己的鉴赏能力。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同学们识字读文的学科,而且它肩负着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审美教学的重任,所以语文课程老师身上的担子很重。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们尽可能的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重要条件,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完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使同学们认识美、发现美、向往美。

四、加强古典文学的学习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精髓源自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古典能够保存下来的都是精典词句,有着很深的文学性。同学们要想加强文学修养,就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不仅仅从课本中学习,更要注重课外读物的学习和研究。深入的了解中华民族的五千年传统文明,提高文学素养,在多种文明交汇碰撞的当前环境中站稳脚跟。各种意识形态创造了不同的文学形式,每一文学形式也直接反映意识形态的区别。在学习的同时,不要被物质控制肉体,而要抛开意识形式挖掘吸取文学精华。

五、合理评价,培养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