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时间:2023-11-20 09:47: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但是在进入职业教育界之后,我原先对职业学校与学生的印象渐渐得到了改变,我发现职业学校的老师们远比普通高中的老师努力与辛苦,职业学校的学生中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职业学校的各项管理比普通高中更加到位。但就像许多评论所表现的那样,许多人――包括非职教圈的教育界人士――都无法想象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无法想象孩子经过职业中学的三年学习后所产生的巨大变化,他们更愿意相信的是媒体上关于职业教育的负面报道和坊间关于职业学校的种种传闻。关于职业教育是否“二流教育”的辩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职业教育人士也努力了几十年,但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傲慢与偏见”似乎没有改观,问题出在哪里?
戈登q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在《偏见的本质》一书中认为偏见的定义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支持或反对的态度,二是过度抽象的信念。人们一般把第二个元素称作刻板印象。提到农民工很多人会认为他们满身泥污、言语粗俗,提到“富二代”很多人会认为他们开着豪车、带着大金链,这些都是刻板印象,要知道许多农民工已经穿上西装走进了国家的议事殿堂,也有许多“富二代”克勤克俭、努力创业。可以看得出来,刻板印象与群体特征是紧密相联的:当我们把一个群体的特征进行过度抽象时刻板印象就产生了。
一、推进中职学校与初中学校的接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客观上讲,初中毕业生选择上高中、考大学,最终成功的只有30%,受高中“三限政策”(限分数、限钱数、限人数)的影响,大部分初中毕业生不能踏进普通高中的门槛。这部分初中毕业生出路在哪儿?前途在何处?
搞好中职学校与初中学校接轨,对这些毕业进行合理引导,让这些学生从自身爱好、家庭经济情况和对前途的向往出发,选择学知求艺学校,既是对学生和家长负责,又是对国家和社会负责。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而言,初中毕业后尽早考虑他们的未来,对考大学无望的初中毕业生,及时引导他们报考相关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既可使家长以最少的教育投资获得最满意的回报,又能使学生在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变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施展才华、发挥才能的领域和舞台。因此,实现中职学校与初中学校的接轨,引导并鼓励那些上大学无望的初中毕业生积极报考适合自身发展的中职学校,接受职业教育,是家长和学生理智而务实的选择。
就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而言,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既需要高层次、高学历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创新人才,又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社会有分工,不管多高水平的研究、创新和设计,最后还是要靠工人、农民去生产、去应用,在实践中把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对创新技术的扩展对社会形成的推动力远远大于技术创新产生的推动力。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主要是靠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完成的,从目前情况看,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劳动者素质低下;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村实际来看,通过让农民的孩子上普高、考大学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不仅不可能,反而不现实,唯一可行且积极有效的途径,是引导那些考大学无望的初中毕业生走职业技术教育之路。
由此看来,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充分考虑国情和区域经济实际,引导初中毕业生报考中等职业学校,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加快中职学校和初中学校接轨的建议。
1.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
长期以来,人们由于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对职业教育产生鄙薄思想和认识误区,社会上许多人不知道何为中职,总觉得职业学校不是很“正规”的学校,甚至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劳动者的教育,学上两三年,最后还是回到家里,还得待业,因而不支持子女上中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使家长和学生走出认识误区,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是一个有效途径。例如,以职教就业学生杰出代表和先进典型为榜样,对家长和学生进行宣传引导,使他们从国家政策、社会需要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认识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所以,着眼社会需要,转变社会认识,职业教育发展将大有可为。
2.加强与初中学校的联系沟通。
“走出去”,深入中学,与学生、与教师开展面对面招生宣传,让农村初中教师、学生深入了解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就业安置、办学特色等,让学生对中职学校产生浓厚兴趣,愿意到中职学校学一两门技术,这对家长、社会消除对中职学校的偏见,减少学生初中毕业后盲目流向社会必将有益。中职学校“走出去”,到各农村中学也可获得初中毕业生各方面的信息,如学生学习素质、思想动态和毕业生升学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中等职业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的“断层”和“脱节”,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灵活调整专业设置,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服务。
3.落实并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走出去”策略,是解决农村家长思想观的问题,而对农村贫困生的扶贫资助,是解决农村家长对子女高额教育投资负担的问题。不少家长想送子女读中职,却没有经济能力,他们更渴望能享受到国家政策的扶贫优惠,让子女在九年义务教育后,继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所以中职学校要尽最大努力争取政策,积极落实并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
4.解决好学生就业问题是根本。
中等职业学校在抓好招生,解决“入口”的同时,应花大力气解决“出口”问题,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源问题、增强职业学校吸引力的有效措施。为此,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教育学生正确面对现实,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公正认识、评价自我,找到自身定位。另一方面积极与有关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联系,与他们建立长期、深层次上的合作关系,为他们培养所需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以此拉动招生,推进中职教育和初中学校的接轨。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倾向力度会逐渐加大。国务院总理就多次发表讲话强调:“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以,任何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团体都不能忽视、轻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遍观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其综合实力为什么能够力压传统两强英法?位居欧洲第一?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仅次于美国日本,位列世界第三。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德国政府特别重视本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将本国的职业教育视作国家发展的一条重要命脉,对于职业教育体系培育之下的众多人才,德国政府都是给予其最大的支持力度。甚至政府想尽办法要为这些职业教育培育出来的人才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以保持他们参加本国各领域工作的积极性。这种方法使得大部分德国职业教育人才能够贡献其自身的最大力量来为本国发展服务。我个人不得不佩服德国政府的这一明智之举。
反观我国,尽管政府一再强调职业教育对于国家建设的不可或缺性。但真正的自主选择权还是在学生和家长的手里面。(附:德国政府要求,凡完成全日制普通义务教育的青年,只要不再继续就读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和其它形式学校,就必须接受义务职业教育,一般学习3年到3年半。)
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误解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家长和学生本人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普高与大学扩招的直接冲击,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仍受到社会的轻视,这种轻视不仅体现在社会公众及用人单位身上,而且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存在着这种轻视现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例如,学生中考后升入高中阶段学习,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甚至职业高中都要划定录取分数线,唯独中专可以不需要分数就可以直接就读。虽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用意是可以方便更多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但社会公众和家长却认为不需要分数的学校肯定是没人愿读的学校,而进入这类学校就读的学生本人则更是感到自卑和没有前途。
直到今天,某些学生和家长还是对职业教育持有不解和偏见,甚至还带着一些鄙视的眼光去看待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没出路,比不上正规的大学本科教育;职业学院里面出来的学生大多能力和素质都比不上正规大学里面的本科生;读职业院校出来找不到工作、读职业院校就算找得到工作也是低收入、出体力、受窝囊气的工作。”
二是来源于职业学校本身。
不少职业学校的主管人员和教师对中职教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如“教学无用观”或“教学少用观”,认为中职学校主要是抓就业,认为教学只是作摆设的样子而已,学时长短,教与不教都没有什么关系。也有不少教师存在着“单纯理论观和“单纯教学观”,认为学校即教授理论基础知识,技能培训是用工单位的事,学校不用教,教了也白教。或者认为学校只管教学,只管发毕业文凭,至于学生拿到文凭能否就业,到什么地方就业那是学生自己的事。
以上来自各方面的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对于中职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也制约着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不乐观,就业现在和招生一样,成为构建高等院校口碑、名气、实力的砝码。其实想一想,读了四年本科,最终的目的还不是为了要就业吗?既然大家拼得就是一个就业,那么谁的就业形势好就足以说明一切问题了。学历固然是一块敲门砖,但是自身的能力更为重要。
个人觉得,我国要想缩小与西方国家存在的明显差距,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搞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用于我国自身的发展。现在明显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很薄弱,那为什么不能像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科研技术一样引进他们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呢?
一、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从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
景泰县正路乡现有21所学校,其中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0所、教学点10个。学校可开展“我的家乡在哪里?”“我的父母每天在做什么?”的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父母从事的职业,体会父母的辛苦,增强学习的动力,并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有朦胧的向往和初步的规划,从而把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
二、有利于农村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促进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
景泰县正路乡是全县唯一的纯山区乡镇,人才吸纳能力弱,经济基础薄弱。正路乡的主要农产品有小麦、胡麻、洋芋和以扁豆、豌豆为主的小杂粮;畜牧业以传统的滩羊放养为主,辅以生猪、牦牛饲养及少部分特种养殖;正路乡铜矿石和石灰石储量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砂河井和围昌沟,依托境内矿产资源建成的大罗湾铜矿、金砂水泥厂、双墩隆鑫冶铸厂及3个白灰生产线是主要的工业企业。因此,正路乡有丰富的乡土教材资源,乡土教材的编写是渗透职业教育观的重要手段。学校可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把课本和现实生活、生产、职业联系起来,把家乡的发展和自己的人生定位联系起来。
三、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文化课中职教内容的渗透,把学生的视野引入广阔的生活海洋
要贯彻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视野引入广阔的生活海洋,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在农村基层义务教育文化课中渗透职教内容,就是要根据初中和小学课程的特点,结合教材中生活、自然、职业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意识地渗透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愿望,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这样,作家、植物学家、物理学家等美好的职业名词和活生生的现实联系起来,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与农村生产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
一是中小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地理等各科知识和农村生产实践有着广泛的联系。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手扶拖拉机、三轮摩托车,这其中就有许多物理知识,物理老师可以将其作为活教具,形象直观地进行现场教学。农村中的各种飞禽、动植物则是生物老师的活教具。农村中的乡土文化、自然景色是语文老师的活教材。
二是在各科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的内容,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课本走出教室,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问一问,充分了解现代生产生活中的知识。掌握工农商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强参观、交流,组织学生到农村、工矿、企业、职业中学进行参观、实验、测量、探究。
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各科教学都要重视实践环节,遵循“理论引领,实践对照,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原则。如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观察人、事、物、景,让学生以记者身份采访,以作家身份观察生活。
正路中学组织初三学生到景泰县职业中专参观实习车间,参观乡镇企业,使学生通过看、做、问等各种活动,感悟知识,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和原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从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的判断力、创造力得到增强。
四、有利于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很多,从纯中专学历教育,发展到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失败后又走上了职业高中的老路子。一方面用对口升学的职业高考实现学生的大学梦,一方面使那些不能对口升学的学生也能学到一技之长,这让职业学校的发展拉开了新的序幕。可是,以升学为导向的模式与职业教育就业为导向的模式是有冲突的。如果搞了升学,势必会引导学校老师抓了应试教育,放松职业技能训练;如果只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这又与当代“90后”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不符。展望未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又如何呢?结合各个地区的情况,我们看到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家长看不起职业学校
走访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谩骂,这种歧视是显而易见的。诸如在街上看到学生谈恋爱,搞暧昧,就会认为是某某职业学校的,把学校戏称是“婚姻介绍所”;某同学穿着奇异,或者发型非主流,肯定会有人说那是职业学校的;某同学成绩落后,或打架斗殴、不服管教,家长就会送到“劳教所”――他们眼中的职业学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看出,目前中职学校仍然被社会认为是差生的栖息地,家长常规教育下无奈的选择。把孩子送进中职学校并不是出于学习一技之长,教育成才的考虑,而是从家庭环境、学习程度、就业及照看孩子等角度作出的选择。
面对如此态,我不禁想问:难道职业教育真的是这样吗?同样的问题在普通高中就不存在吗?通过实际调查多所职业学校,结合我校实际,我深有感触的告诉大家一个事实,那就是职业学校的管理比普通高中严格、职业学校的教育效果更胜于普通高中。还有,上文提到的一些现象在普通高中依然存在,甚至更加严重!所以,我认为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很大的偏见。从辩证的角度看,这种偏见的形成原因有两点:其一、普通高中的闪光点掩饰了斑点;其二、新时期的职业教育现状还不为人们所了解。作为职业教育者,我不能对普通高中多说什么,我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职业学校。
二是当代“90后”们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中职学校普遍面临招生困难
纵观目前的中职学校发展情况,在经济发达、用工需求大的南方地区、职业学校缺乏生源,可是在学生较多的西北地区,职业学校的发展落后于南方地区。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生活条件的大幅提高。当代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缺少理想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怕吃苦、怕吃亏成了这些“90后”们的显著特征。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父辈不同,不再以做一名技术工人为目标。中职学校在学校管理、技能学习、就业安置等方面不能满足学生及家长的要求,导致学生认可度低。对于学生而言,由于现在的一些家长仍然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他们宁可花高价让孩子上普通高中,也不愿孩子走进职业学校、毕业后当工人,导致其心理上存在自卑感。此外,现有体制下,企业和学校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教师流通不畅,一些职业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优秀技工不能到职业学校任教,尤其是资金来源匮乏,职业教育层次偏低。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引起许多中职学校招生困难的连锁反应。
三是定位低、标准低让中职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严酷的就业形势,压迫学生不断追求高学历,在招聘会上本科生、研究生比比皆是。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这些让人羡慕的工作都要求本科以上,这让我们职业中学的毕业生没有任何的竞争力,有的中职学校无法安置学生正常就业;有的中职学校无法给学生找到与其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导致学生学无所用;有的中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就业门路少,工作待遇低等等。这些就业安置问题的存在无疑会使学生及家长在作出决定时犹豫和徘徊。
在数据上,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就业,却忽视了失业!当然这些就业与失业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罪到学校的技能培训不到位,或者安置不妥当。中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失败,综合竞争力较低是根本原因。竞争力的提高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要求,需要企业在招聘中职毕业生时提高门槛。定位低,标准低就会让学生失去斗志,学校教育简单化,认为怎么样都是一样。许多中职学生做事马马虎虎,成绩怎么也提不高,其原因总归是人思想意识的落后。所以只重视技能的培养,而不理会人性的教育,这样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学校教育标准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职业教育发展
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中等职业学校应把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放在首位,努力培养适合在企业一线的技术工人。对于学校,由于教育方向及教育标准单一,把抓学生的技术技能学习作为重中之重,无意中忽视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最终是既没把学生技术抓好,又没把学生素质提高。而企业也仅仅看到了学生技能的合格证、学校的毕业证,却看不到学生的思想意识状况。如此思想意识低下的学生,就算技能水平再高,也不会踏踏实实工作,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这样的学生,又如何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合格劳动者,为我国现代化及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即使当不了一个合格的工人,也不能成为一个社会的败类。据近几年的统计,在青少年犯罪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各类中职学校学生犯罪率有上升和抬头的趋势。有人说,办好一所职业学校就等于减少一所监狱。虽然说的比较偏激,但也突显了当今中职学校存在的管理问题。以此类推,如果办不好一所中职学校,或者说学校的管理跟不上呢,那么它不但会形成一所监狱,一旦这些学生走向社会,他们甚至会给社会带来几所监狱的不良影响。
以上分析的这些问题,极大的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甚至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满足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苦心,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作为一名从事中职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大家都应当首先认清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看清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共同思考,一起努力,才能让职业教育更好的为祖国的明天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尽管近年来职校优秀毕业生的励志故事不时见诸媒体,但大多数职校生职场发展空间小、待遇低似乎也是不争的事实,许多单位招聘员工时要求985、211院校毕业似乎也说明了“英雄要问出处”,在公务员等考试中,或干部提拔等涉及个人发展的道路上,“本科以上学历”几乎是普遍要求,学历歧视无处不在。笔者参与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逾六成的学生认为职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差、社会地位低,而超过九成的学生表示自己接受职业教育是无奈选择。
中国分类号:G718.5
一、农村中职招生困难的原因
中职招生工作在市场机制主导下难度是逐年加大,高校扩招的影响再加上职校、技校、培训学校等,使招生大战愈演愈烈,招生难、难招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1、社会偏见降低了中职教育的社会评价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儒家思想深深潜伏在家长的头脑里,认为孩子读普高是有机会考上大学,读普高比读中职将来的社会地位要高。“上高中――考大学――工作好”就成了学生奋斗的方向,成为家长的期待,因此对中职学校不屑一顾。而中职学校的主要生源又是初中毕业生,愿意到中职学校学习专业技能的学生报名情况不理想,这给中职学校招生带来冲击和压力。
2、农村中职教育的预期收益率效果不高
九年义务教育后,初中毕业生可以选择继续接受高中教育,也可以接手职业教育,甚至可以直接选择外出打工;一般情况下,那些成绩不好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初中毕业生会选择外出打工。中职毕业生与初中毕业生外出打工时的工作内容和工资收入水平基本没有差别,谁还愿意参加中职教育而拖延三年赚钱时间?与其等三年再打工不如初中毕业后直接外出打工。农村中职教育缺乏经济利益性,一些学生家长将子女送到中职学校学习的初衷是孩子年龄太小不适合参加劳动,先在职业学校混几年,这样农村中职学校出现招生困难现象。
3、农村中职学校特色专业设置不明显
中职学校的办学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专业。但也有中职学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为了扩大招生面,对市场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可观的专业,冒然地去开设本不属于自己特有的且不熟悉或不太成熟的专业;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不完善或说根本不具备。这类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无形中造成了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不规范的混乱局面。目前招生好、生源素质高、社会影响大、办学有特色的中职学校,都是以市场为依托并丰富和深化自己传统的特色专业,站稳市场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因此,特色办学、社会认知度高和信誉好的中职学校,招生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也是农村中职学校值得有去深思的问题。
4、中职学校办学声誉的下滑
生源是学校生存的条件,而声誉是发展的基础。中职学校招生难还与其声誉有关,而好的声誉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重身份、轻技术”的传统教育观念一直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中职学校招生教师都会在招生中体会到现在的家长和学生对中职教育的轻视。又因学校多、生源少,规模扩大等,使部分中职学校在招生中有不规范的言行,宣传中诋毁他校来抬高自己,无形中造成中职的声誉整体下滑。另外,一些极差的学生进入学校和社会后因严重违纪违法成为反面教材,使学校声誉雪上加霜。
二、解决农村中职教育招生难的对策与建议
1、实行农村中职国家义务教育
农村职业学校教育对象是农民子弟。农民的低收入水平难以负担孩子的职业学校学习费用,国家应该对农村中职教育实行免费政策问。不但如此,国家还应该对中职教育承担义务责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主要是没有升人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以下.尚未达到法定社会劳动年龄。国家应该实行中职义务教育。将初中毕业未升学学生全部纳入中职义务教育范畴,不允许这些学生失学。
2、建立和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
从职业教育出口看,我国应该建立和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所谓的“劳动准入制度”,就是通过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只有持有合格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才有资格从事与证书相对应的工作。这样,初中毕业生只有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才有资格参加社会劳动,中职学校招生难问题将迎刃而解。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既激发全社会劳动者学技术、学技能的热情,又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通过技能鉴定机构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对劳动力质量进行认证。不但有助于中职学校生源拓展,还可以为中职毕业生自主择业和用人单位自主用工提供客观的职业技能凭证。
3、建立中职与高职有机衔接机制
中职学校招生难原因之一是中职教育难以继续升学,中职教育变成终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与中职教育有机对接,中高职有机衔接的关键是“接口”和“通道”。首先,从高职的生源渠道看,普高毕业生占大多数,而中职“三校”毕业生占小部分,往届和在职人员很少。扩大高职从中职对口招生的比率,对一些技能性较强、学制要求较长的专业,应当将中职生源限额扩大。其次。从高职的招生看,近年来,高职对接中职的“门槛”越来越低,中高职关联度越来越高,政策上给高职的自也越来越大,但高职院校在考试形式和录取办法等方面应该拥有更大的自。再次,从中高职衔接的方式看,高职学校实行校校直通快车,直接从中职对口专业招生,可以实现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与普通初中的无缝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015-02
一、河南省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认识有偏见
河南省存在着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突出问题,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短缺。从目前看,社会对高职的偏见仍然很顽固。现在的技工人才从培养到使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和偏见,生产活动中明明需要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不少单位却遵循陈旧的用人观念,一味强调进人要求高学历,要求“本科以上”,甚至是硕士以上,把高职毕业生排斥在人才范畴之外。很多家长则期望子女走从高中到大学这条“独木桥”,而不愿让孩子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种状况不仅使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很难缓解,还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短缺。
2.生源下降
2011年河南省的招生情况表明,高等教育的报考人数比上年减少10万人,减少的人数呈加速扩大的局面。一方面,大学扩招,特别是高职院校扩招人数较多,另一方面报考人数减少,使得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在减少,高职院校遇到了生源不足的严重问题。
首先,社会上一直存在“学而优则仕”的陈腐观念,人们思想观念中存在着管理人员比工人要强,坐办公室的比在工厂一线强的陈旧观念。很多学生尽管成绩很差,家长还是希望让学生去读大学,想让孩子拿个大学文凭好以后进入管理岗位,而不愿让他们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学生本身也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存在着职业偏见,存在着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上高职院校的意愿不高。其次,上高职的学生70%是农村学生,由于教育资源城乡不平衡,这些农村学生面临着家庭收入低,教育成本高的矛盾,致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对高职教育望而却步,即或是马上“注册入学”,也是报到者寥寥。再次,这些年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使得适龄入学学生逐年减少。
3.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准
首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在“应用性”上,但现时生活中却存在相反的情况,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盲目模仿普通本科的教学模式,侧重学历教育;专业设置上与市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没体现出高职教育应有的职业性和技能性,教学内容陈旧过时,不能将新技术、新工艺纳入课堂教学,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深度不够,操作能力不强,角色模糊,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人才培养标准,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对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
4.办学质量不高
河南省高职教育还设有从中专学校的办学模式中脱胎出来,从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师素质都脱胎太慢,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术发展还都是低层次的,致使高职整体办学质量不高。
目前河南高职教育在学历层次上仍然是专科,在高等教育的序列中,高职院校只能是“第三世界”,处于高等教育的低端层次,上高职院校是考生考不上本科之后的无奈之举。
在河南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截止2010年底,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9.62%;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人数也占到普通高等学校在学生人数的55%。虽然河南高职院校招收一部分对口生升入专科学习,但目前还没有本科甚至是硕士层次的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教学质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建设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5.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由于高职大多脱胎于中专学校,因此,原有的在校教师也大都由“高级讲师”转评为“副教授”,但还没有适应学校的新的高职定位,其教学指导思想、基础理论、科研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都仍在低层次水平之上。据河南省教育厅统计,2010年高职专任教师博士、硕士毕业的高学历比例为43.60%,低于全国49.42%的比例;其中专任教师高级职称的比例为33%,也低于全国39.2%的比例。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还远没有达到教育部80%的比例要求,2010年河南省双师型教师比例为65%,不适应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这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二、河南省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1.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后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起步之年,已经有一些大企业进驻河南,世界500强中已经有72家到河南办厂或设立分支
机构,为河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可围绕富士康IT产业园、惠普科技产业园培养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围绕郑州日产、宇通客车、海马汽车培养汽车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人才;围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金融服务等产业,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和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把河南省的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省在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优势主导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大军,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国家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职业教育引起了社会及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中央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06年11月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被誉为我国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投入20亿元经费,重点支持100所认定的示范院校建设。“十二五“期间,河南将继续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对高职院校而言,无疑是发展历程中的又一良好机遇期。
3.高职毕业生就业发展前景看好
从1999年以来,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从2000年到2009年,河南省大学毕业生数量从4.7万人增加到33.41万人,增加了7倍。近10年来,河南省高职院校共培养毕业生123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也由原来的40%左右提高到90%以上。2010年5月中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我国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上,要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培训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2011年末,河南省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重为24.5%,要想到“十二五”末使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重达到40%,高技能人才总量由2011年的100.4万人达到2015年的160万人,人才缺口很大,高职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促进河南省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建议
1.营造尊重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
河南省应当学习借鉴日本、德国二战后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二战后的日本、德国,到处是战争留下的残垣断壁。但日本、德国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医治了战争的创伤,并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这两个国家快速崛起的“秘密武器”正是发达的职业教育。他们的富民强国之道,都是以教育的振兴促进经济腾飞,特别是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二战后,德国创立了“双元制”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日本也创办了1000多所“专门学校”,即职业技术学校,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专门技术人才技术精湛,功底扎实,使得他们制造的产品往往由于技术性能优良而率先占领市场,促使和造就了德国、日本经济的快速腾飞。日本、德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他们有正确的人才观,他们认为社会不但需要科技创新人才,同样,掌握熟练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也是人才。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日本、德国的成功经验,营造尊重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氛围,使之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的理念,并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收入,在职称、职务晋升上使技能型人才保持与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同等待遇,逐步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2.明确定位,提高办学层次
首先,要明确高职办学的目标定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和管理一线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其次,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仅有专科层次,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适时调整高考录取政策,把高职院校招生位次提前,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河南省要提前规划,在条件成熟时把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并承担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任务,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3.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改革办学模式。高职院校的办这模式大体上包括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等。河南高职教育要根据中原经济区的需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对人才需求为依据,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成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二是突出特色,提高质量。河南省高职教育历史短,特色不突出。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在“特色”二字上狠下工夫。高等职业院校应制定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调整招生政策,扩大生源范围
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河南省要调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政策,逐步将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招生对象由普通高中毕业生转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探索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注册入学的管理办法。探索已工作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时将其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优先录取条件的制度。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对口升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升学比例,扩大高等职业院校应届专科毕业生升入本科层次学习的比例。遴选若干所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试点院校,从2012年起开始招生。
5.建设一支适合从事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不同的,职业教育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学校要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比例,切实保障新增编制主要用于引进“双师型”教师。政府要改变现行的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拨付办法,变按教师编制拨款为按学生规模和人数拨款,增强职业院校用人自,使高职院校根据办学需要在核拨人员经费总额内自主聘任教师,可将核定编制总数的20%左右作为流动编制。建立高技能人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从教的制度,积极推进在企业中配置职业教育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工作,建设一支适合从事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Z].河南省人民政府,2011.
既然现代学徒制这么好,而且我们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就引进了,早应该遍地开花才是,为何现在还要大谈特谈,开展试点呢?一言以蔽之,只能说明我们引进吸收得不好。即便现在试点,也存在“学生和家长的反映较为平淡,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里对应的一点,是职业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在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时期,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高了,由原来的种植业向工业技能方向发展,而职业技术也在此背景下迅速发展,其专业更加丰富,职业教育逐步规模化、制度化和系统化。在此基础上,中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逐渐向着综合性、技能性的方向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规格、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协调,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时期,尤其是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后,职业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还在协调发展过程中,但改革的思路已经更加明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各地区职业院校的布局结构渐趋合理,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已被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目前正处于进一步试点和规划建设过程中。
(二)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影响其持续发展的桎梏性问题。首先,“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观念依然顽固,职业教育始终走不出“二流教育”的泥潭。从政策执行和政府投入来看,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普通教育差距巨大,职业教育地位“边缘化”不断放大。其次,亟待加强职业教育的内涵,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做实做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职业学校不仅缺少“双师型”的教师,而且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定位不明,简单的企业锻炼不能造就“双师型”教师,另外还受政策和资金的限制,真正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教师难以出现,职业教育更缺乏一种科学的双师型教师锻炼成长的机制。另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还不尽合理,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职业教育难以实现层次提升和普教共融,更谈不上实现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差距明显,城市和农村更不在一个发展层面,新型城镇化导致的城乡接合部的流动人口难以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社会公平在职业教育上难以得到切实体现。
1、职业学校软件硬件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社会的不断发展,加大了职业技术学校相互之间的竞争,职业技术学院唯一能吸引学生的就是它的办学目标,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是技能为主,为学生提供求职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且增设更多的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这一特点和目标决定了职业院校的软硬件要求非常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师资方面必须聘请一些企业部门管理人员、实习与实训环节必须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等,这些都需要学校加大经费的投入。然而国家对职业学校的投入比本专科院校少,相比之下受重视程度较低,导致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预算经费的投入不高,影响了学生报考职业院校的积极性。经费投入不足,职业院校自然在软硬件装备及教师的引进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及办学质量。
2、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需求不相符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学生技能培养方面与企业挂钩采取了不同措施,比如采用职业技能培养、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方式,与企业签订一定的协议,试图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方式来为学生提供技能培养加专业实习,以保证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然而,学校的办学与市场需求尚有差距,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有时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却无法掌握专业技巧,能掌握工作内容,却无法学会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实现专业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和系统化,真正为学生走上社会、走进企业打下实实在在的基础。
3、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
虽然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在规模方面及广告宣传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但是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缺乏吸引力,这使得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首先,长期以来主要是受传统文化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根深蒂固,这种偏见存在多数人当中。中国老百姓有这样一种看法,即职业教育属于一种技能型教育,餐饮、理发、伙食等,多数家长认为这些是社会底层人员做的工作,很多家长不愿意将孩子送到职业学校学习。其次,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培养成本高,就业回报低,毕业发展空间小”的偏见,不愿意选择职业院校就读,把接受职业教育看作不能接受高一层次教育的无奈选择。这样,造成职业院校生源不足,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性人才的需求。
二、我国职业教育长足发展途径探析
1、推进校企合一机制
职业院校要在人才培养方面近距离接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让学生真正实现毕业即就业,就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参与制度,让学生每年都能接受企业实践。同时,要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比如可以在学校食堂开设学子食堂,厨师全部是学校学生,学生在上学的同时,可以感受到自己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工作的心理状态。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小型的服务岗位,让学生上岗实践。总之,要为学生灌输学校即是社会的思想,并努力为学生创设这一环境。只有这样,当学生真正脱离学校进入到社会中去,才会学以致用,不会感到脱节。
2、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
建立有效的职业学校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的组织结构,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对于年龄比较大的技能型人才,适当降低学历标准,建立灵活的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证书认证制度,让拥有高级技能的人才能够来到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来。对于职业院校教师实行定期考核,促进教师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
落实和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落实和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要把到企业实践作为提高职教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拓宽师资培养培训渠道。建立职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倡导终身学习。
建立董事会制度,在董事会制度下,有效监督职业学校校长的行为,促使校长管理好职业学校。建立职业学校两级内部管理体制,可以减少职业学校内部管理的中间环节,解决由于管理层次过多引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内部管理体制的优点是学校的内部责任明确,使得任务的落实能力比较强,办事能直接找的责任人,能有效提高职校的内部管理效率。
建立专业法人制度。建立“专业法人制度”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主动了解市场信息,明确教师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权利,使得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促使学校专业与产业的结合。
3、拓宽职业院校的生源范围
学校软硬件设施再好,投资再多,办学效果再好,没有生源或没有吸引力,仍无法实现均衡发展,因此学校应重视对自身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职业院校的认识度,不断扩大生源范围。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职业院校的知名度。例如可以提高职业学校各项优惠待遇,加大学生奖学金,降低学费,增设贫困生免费就读的机会。另外,加快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报考职业院校,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办学与社会大众需求的平衡。
4、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教
对《职业教育法》做出相应的修改与完善。从法律上明确各个参与职业教育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防止互相之间推脱责任。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与义务,体现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一员所必须要承担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增加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之,理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转变管理职能,加强职业教育的监管。建立校企之间专门的组织机构,发挥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签订校企之间的契约。职业学校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建立为校企合作服务的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制度,充分调动职业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教。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关于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
[2]刘尧.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