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时间:2023-11-18 10:08: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专业的前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困境
1.学生起点低,学习能力差
众所周知,在目前学历普遍较高的时代,成绩好的选择了上高中考大学,而那些考不上高中的,年龄小,就业太早,过早步入社会家长不忍心,中职教育成为了这些难圆大学梦的学子的首选。这些学生大多数几乎从不看书,在厌学情绪非常浓厚的环境下,学生不愿学习,也不知该如何学习。
2.教育教学观念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不相适应
职业教育传统的教学理念是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检验,注重老师讲、学生听,忽视老师走、学生扔的现象,许多学生反映老师讲的时候懂了,老师走了,又忘了,课堂教学没有实现应有的目标,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不相适应。
3.教学方法和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不相适应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讲、写,学生听、记,教材一章一节地编,老师一章一节地讲,学生面无表情地听,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疲惫,从而失去对会计学习的兴趣,与现代教育技术不相适应。
4.课程设置不太适应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不能及时更新
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但以中职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不能很快成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为把我们的毕业生培养成掌握会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能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操作型、应用型人才。但在课程设置中所设置的《财务管理》等,让中职学生比较难以接受,从而容易对学好会计知识失去信心。规划教材的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而财经知识近来年来的变化很多。
5.教师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动手能力不强
很多会计老师只有较深的理论知识,从高校毕业以后直接进入中职学校任教,没有一天的实际操作经验,比如:对银行存款的对账教学,老师并没有实际见过或登记过银行存款日记账,也没有见过银行对账单,他也就没有办法教学生如何核对、如何查找未达账项,可想而知,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就不知从何处入手,束手无策。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对策
面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目前的困境,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们的应对措施:
1.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单一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会计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注人式”、“满堂灌”教学,基本特点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言地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主角,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扮演着听众角色,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进行机械、被动式的知识吸收。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教师的教,不研究学生的学,教学方法单调而枯燥,把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局限在单一的模式中,对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成效,但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收效甚微,会造成学生思考问题单一化,不能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获取知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针对传统教学的这一弊病,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以传授知识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重心。
由于会计教学任务的多面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的改革涌现出众多的教学方法,既有以教师讲述为主的“传授式”,又有以学生探索为主的“发现式”、“体验式”、“任务式”、“讨论式”、“目标教学法”等;既有按程序对教材进行学习的“学导式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又有创设环境,激起情绪的“情境式’、“案例式”、“模拟式”、“实践式”等;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互动式教学”,又有照顾学生差异的“启发式教学”等。因此教师要正确地选择和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课堂教学时,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教学,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沟通,去不断探索新知识,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共鸣。简言之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2.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现代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加粉笔,教师在授课时费时费力地讲授有限的内容,展示少量的实物(账、证、表等),示范简单的操作,这种教学易使学生失去学习主动性,教师虽“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微。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则可以把枯燥无味的会计理论如会计报表、会计要素等表现得生动有趣。
3.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指导学生的学法,提高教学效率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
3.1激发学生学习会计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决定学习效果好坏的核心问题。因而,教师要对专业课抱有极大的兴趣,多向学生展示本专业的职业前景,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努力把学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乐学”。
3.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高效学习的意识
会计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学生将来面对的是企业的具体会计工作,教师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3.3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信息时代,知识老化的周期短,更新的速度快,学生毕业后会遇到更多的新知识和新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补充教材的理论知识。同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某些报刊、杂志、书籍,传授学生学习会计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素质包括道德、智力方面的高要求,教师素质高,就能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探索求知的精神。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学校应有目的地选派教师进修、学历深造或参与社会实践,实现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与此同时,学校应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就某一学科来讲,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和专业知识等方面都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上,如果能让学生选择教师,就会大大激励教与学的积极性,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希望通过财务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坚信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经过我们所有热爱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同仁的共同努力,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一定能走出困境,迎来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古淑萍.对高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云南高教研究2006,
[2]章新蓉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2005.
模拟法庭是一种教学手段,是指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对选定案件进行模拟审判的一种法学的教学方法。早在14世纪,模拟法庭教学方法就在英国的法律教育中开始适用,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的东吴大学亦开始引入。直至今日,模拟法庭教学方法已在我国法学教育中遍地开花,欣欣向荣。会计是注重实践的学科,会计专业当中的经济法更是注重实践,引入模拟法庭还是有其重要的意义的。
一、模拟法庭于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的意义
1.模拟法庭有利于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思维形成了,则法治国家的建设事半功倍。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各项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尤为重要。模拟法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法治思维。第一,模拟法庭让学生全程参与法律纠纷的解决,了解纠纷司法解决的每一个环节,树立司法神圣的观念;第二,模拟法庭让学生知道世界上的事物并非是非A即B,有利于澄清对一些司法腐败的误解;第三,模拟法庭让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必须去观看庭审实况,有利于接受法制教育,培养法治观念。
2.模拟法庭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开展活动。模拟法庭中,学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或原告方,或被告方,或法官,这几方的利益是不同的。原被告方是对立方,他们的利益是冲突的,各自需要维护自己的利益;法官则处于剧中裁判的地位,对法律负责。此时,教师也不会支持任何一方,去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他们指点迷津。要想获得己方的胜利,一切得靠自己。这势必要求学生去主动学习,主动去分析案情、主动去研判证据、主动去查阅法条。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3.模拟法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中,势必要进行分组,每一组就是一个团队,要想获得胜利,团队第一要务就是必须得相互分工、紧密合作。这有利于学生全局观念、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制作大量法律文书,比如原告及其人要撰写状、词,被告及其人要撰写答辩状、词,法官要制作判决书。这些法律文书的撰写、反复的修改,都能极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模拟法庭教学开庭审理阶段,唇枪舌战不可避免。对许多学生,尤其是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来说,是一次绝佳的锻炼机会。所以,模拟法庭的的确确能够在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二、模拟法庭的课程教学环节
根据笔者本人模拟法庭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模拟法庭的课程教学环节通常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选择合适的案例。对于案例的选择,有人主张由学生自己去选择,本人实在不敢苟同。在教学中,应该由教师选择案例,本人通常选择自己过的案件。选择案例时,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意案例的性质。经济法课程自然不能去选择刑事案件,最好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案例,学生容易理解,兴趣也最大,比如简单的买卖合同案例、简单的侵权案例等等。第二,注意案例的难度。不要找很复杂的案例,一审两三天。一方面,学生驾不了,一方面,时间不够。应该选案情相对简单的案例,两小时能开完庭为宜。但是必须得有争议点、有模糊性,不能一方稳赢、一方辩无可辩。第三,注意为双方当事人提供证据。本人之所以选择自己过的案件,最主要就是证据这一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最大限度的还原整个案件。其他渠道找到的案例,在证据这一块还是有所欠缺的。
2.分配模拟法庭扮演的角色。模拟法庭教学中,学生是主角,全部角色都是由学生扮演。比如一个班级45名学生,通常分作3类角色:法官,原告方、被告方,每类角色15人。然后每类角色中自由组合成3人的小团体。这样一次模拟法庭教学可以9个人完全参与进去,只需要5次,所有人都可以完全参与。分配角色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角色的首次分配采取抽签的形式,此后再按照角色轮换。这样做,一方面是一种程序正义的法制教育,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由教师单方面分配引发学生的不满;第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历经法官、原被告不同角色,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
3.指导学生做好开庭的准备。这阶段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整个一审审判程序,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组织学生学习民事诉讼法相关知识,一方面组织学生中国法院网上观看开庭实况。其次,要分组组织学生分析案情、研究证据,撰写好状、答辩状以及词。最后,要指导学生如何克服庭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比如庭前申请回避等等。做开庭准备的指导,教师须注意的是:只是做程序上的指导,而非实体案件上的指导。
4.开庭审理。开庭审理是模拟法庭教学的重要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场地问题。如果有模拟法庭实验室那是最好,一般来说,会计专业是不会建模拟法庭实验室的,则可以向法学院系借用,实在没有也可以自己动手在教室布置。第二,真正扮演角色的只有法官、原告方、被告方3组共9人,但其他学生仍应作为旁听群众全程参与。第三,三组角色中,法官应居于主导地位,引导法庭调查、引导法庭辩论。第四,整个庭审过程中,法官的中心地位不能动摇,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旁听者关注学生的表现。即使庭审过程中出现了突发问题,也得由学生自行解决。
5.庭后评议。开完庭后,指导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评议。首先,应该有角色扮演者自我评价,评价自己哪些方面做的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其次,旁听学生分别对角色扮演者的表现进行评价。最后,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主要从程序、实体两方面进行。
三、模拟法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模拟法庭在法学教育中有其优势,但也有亟待解决的不少问题。1.师资问题。模拟法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既要求指导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求指导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整个情况是不容乐观,首先,许多高校对于经管、会计类的经济法并不重视,经济法的授课教师可能都不是法学专业教师,理论功底堪忧,更不用说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双师型教师并不多,即使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也使得教师难有时间去进行实践的历练。建议学校重视经管、会计类经济法的教学,鼓励双师型教师的发展。2.课时问题。笔者查阅了许多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经济法通常是安排3个学分,54课时,未安排实践课时。其实对理论教学来说,54课时都有点少,毕竟经济法要讲授的内容太多。建议学校可适当增加理论、实践教学课时,以60理论课时,12实践课时为宜。3.场地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模拟法庭实验室,模拟法庭教学通常是在教师进行。此种情形可能会被学生视之为儿戏,于学生毫无裨益。建议:条件许可下,会计专业可以自建一个模拟法庭;次之,可到法学院系借用模拟法庭实验室;再次,可尽心布置好模拟法庭,师生态度认真,使其一如真正法庭庄严。
参考文献:
[1]刘春梅.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4).56.
[2]陈学权.模拟法庭实验课程建设基本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42.
思路决定出路。今年自治区提出了“8337”的发展思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思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开拓创新。
1. 要牢固树立“工业强旗”的战略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所以,我们要牢固树立“工业强旗”的战略思想,真正树立不抓工业绝无出路的忧患意识。前旗近几年来的发展就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实践证明,头脑最开明,思想最超前的地区,就是经济最发达、社会最先进的地区。针对前旗而言,工业难则全旗经济难,工业兴则全旗经济兴。工业主导地位既要喊得响,更要抓得实、抓到位。基于这样的思维,科右前旗要实现“三、五、十”的奋斗目标,没有一些强硬的措施和超前的工作意识,跨越式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在追赶全区发展步伐、实现富民强旗过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开放的意识,要用开放的眼光、合作的姿态,更新观念,全方位的扩大开放。尤其是在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引进外资,加强与鄂尔多斯等地的沟通合作,积极承接沿海开放地区的产业转移,引进大中型企业,确保实现产业发展,增加税收,带动就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
2. 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
目前,我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所以我们要珍惜大好来势,抢抓机遇,努力为前旗工业发展搭建有力平台。我们知道,工业效益取决于规模,规模大小又决定着宏观发展水平和能力的高低,从目前经验看,我旗工业一是缺乏载体;二是环境亟待优化,首先应把工业园区建设放在首位;三是要为现有企业和未来入住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筑巢引凤才能繁育更多健康、活泼的企业队伍,只有利用这个空间,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为前旗工业经济的腾飞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所以我们在观念上既要立足当前,又是着眼长远,对现有企业的规模以及生产能力、存在问题、发展前景进行一次全面调研,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服务支持力度,让那些骨干企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3.发挥优势,提高工业化水平
科右前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新能源方面,风资源较为丰富,形成了西起桃合木东至察尔森和额尔格图的东西狭长200余公里,南北宽50公里的风带。期间可安排两个“百万千瓦”风场的建设项目;光伏发电和抽水蓄能项目正在逐步探索;围绕水资源和该旗周边的煤炭资源,重点在阿力德尔、大石寨和归流河三角地带发展煤化工项目;围绕科右前旗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接替产业推进,进一步做好绿色、低碳、节能产业的引进工作。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自治区做出了加快兴安盟发展的差别化扶持政策,都将极大促进我旗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旗被确定为国家级的重点扶持旗县,又被纳入国务院大小兴安岭产业转型与扶持发展规划,还享受国家老、少、边、穷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这些都是我旗发展所面临的难得机遇;特别是全旗各族干部群众求发展的迫切愿望和真抓实干的精神,是前旗加快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二、开启前旗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科右前旗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项目”的工作思路,以抓项目开工竣工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培育和发展能源、矿产冶金、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和非资源型四大产业,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和总量,成效显著。
1.培育新兴企业,推进重点项目转型发展
我旗找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定位,加快发展重化工、能源、矿产冶金、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和非资源型五大产业,加大机械制造、新型建材、中蒙制药等重点项目培育力度。强力推进兴晟太阳能、中广核察尔森风电一期、龙源察尔森风电二期、大唐新能源额尔格图风电二期等项目,年内争取风电项目核准达3家以上。加快圣华新药业无水葡萄糖、荷马糖业甜菜加工、沐禾节水灌溉设备制造、金牌有机食品加工等十几个项目建设进度。全力推进京津现代加气混凝土、蒙奥药业、畅源高低压开关、田源米业等9个续建项目,并进一步提升科尔沁王酒业、宏达压铸、蒙佳粮油等老企业生产能力,促进华锐风机制造、上海艾郎风叶、永润畜类等企业达产达效。同时,做好桃合木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大唐河北、龙源等多家风电企业和索伦抽水蓄能发电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为项目的顺利申报和及时落实创造必要条件。
2.优化发展环境,拓展招商引资空间
牢牢树立抓环境就是抓优势,抓环境就是促发展的理念,实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旗级领导分工负责制,推动项目顺利建设和企业平稳运行。我旗不断缩减行政审批事项,全面落实鼓励和保护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的力度,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我旗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等地广泛开展项目推介活动,采取多张方式吸引区外投资。积极主动对接大企业,争取有意向的项目早日落地建设。2012年上半年,我旗复工建设的工业有20项,项目总投资181.45亿元,今年完成投资73.65亿元。
3. 发挥能源优势,形成重点项目产业链条
科右前旗丘陵地形较多,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风力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内蒙古蒙电华能、大唐、深能源、龙源风力等10多家风电企业入驻前旗。其中,蒙能国电一期、大唐一期,深能源、蒙电华能和龙源一期已并网发电,总规模达到25万千瓦,年发电量5亿度,年产值达2.7亿多万元。
为了大力发展风电产业,前旗还积极引进华锐风电科技4家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到前旗投资建厂,形成了完备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风电产业成为前旗工业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同时,科右前旗是农牧业大旗,具有发展农牧业的良好条件,是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和畜产品生产基地。科右前旗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较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科右前旗基础设施建设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环保体系已基本形成。科右前旗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又被国家划定为西部大开发地区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范围;又决定加快蒙东地区发展,我旗又是老少边穷地区。这些都为科右前旗的发展带来了历史的机遇。
科右前旗将与全国有识之士合作开发,依托基地优势,引导龙头企业,以农畜产品加工,资源开发为重点,加之境内丰富的水资源和宽阔的建厂用地,努力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依托自治区已确定的乌兰浩特—阿尔山—海拉尔—满洲里的重点旅游线路和阿尔山—柴河重点旅游景区,开发我旗以一条热线,四大景区,十四个景点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发基地。
4.构筑园区平台,打造工业产业集群
科右前旗快速崛起的风力发电产业给风电装备制造业带来了拓展市场的空间。随着科右前旗、兴安盟及蒙东地区风电产业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全国风电装备制造业纷纷在科右前旗工业园区投资建厂。目前,中航虹波风机塔筒和机舱罩项目、上海艾郎风机叶片制造、华锐风机制造等4家企业已落户,形成了完备的风电装备制造业产业链。
自2010年,科右前旗被列入国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范围,前旗工业园区被列为11个重点扶持的接替产业集聚区以来,2011年,兴安盟鄂尔多斯工业园区又选址于科右前旗工业园区,科右前旗工业园区升级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这对全旗工业经济的发展插上了快速腾飞的翅膀。截至目前,前旗工业园区已累计投入58510万元,先后启动实施了路网完善工程和道路亮化、绿化和美化工程。在抓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提升服务水平,做好园区土地收储,狠抓节能减排,加强入驻项目的审核把关等,确保入驻项目的质量和档次。
随着国内经济体制变革不断深入,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严重,缺乏针对性、全面性,教学方法单一落后,难以真正意义上调动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为了引导会计专业教学与企业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会计教学内容与会计职业规范的深度对接,促使学校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展示会计基本技能和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展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成果,教育部于2011 年首次将“中职会计技能大赛”列入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项目。在技能大赛的导向下既能优化中职会计教学,转变中职会计教学理念,提高中职会计教学质量,又能完善学生综合知识和技能应用水平。笔者下面就如何充分挖掘会计技能竞赛的合理成分,增强中职会计教学效果,谈谈一点看法。
一、传统中职会计专业技能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流于形式,与实际脱节严重
中职学校设置会计专业课程时,忽视了自身的实际,盲目跟随大学专业设置,以致于出现所设置的课程不能体现中职教育的特性;理论课程和技能操作课程比例设置不合理;对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培训力度不足等问题。
(二)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忽视技能训练
目前,中职学校开展会计专业技能教学时仍然采用的是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完全属于被动式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会计技能教学部分不够重视,对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活动缺乏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点钞、传票翻打等实训课程大多只是随堂练习,电算会计实训也与职业要求有较大差距,实训效果不尽人意。
(三)教学质量考评制度不健全
目前对中职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专业课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专业课课程完成情况如何,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如何,都没有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
二、技能竞赛对中职会计专业技能教学的导向作用
中职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对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技能教学水平,转变中职会计教学理念、强化中职会计学生职业意识、规范中职专业技能教学方法都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理念得以更新,促进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会计技能竞赛根据行业发展的现状制定相应的竞赛规则,体现了社会各行业最新的对会计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对中职会计教学有着纲领性的指导意义。在技能竞赛反拨效应的带动下,新型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通过辅导学生参加竞赛也能够结合大赛的参赛要求和参赛经验完善教学计划。
(二)促进教学活动与企业实践的有效衔接,实现实践式教学
中职会计专业技能竞赛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现与企业实践的有效衔接,这一特点能够起到规范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行为及方法的作用,教师在会计技能知识教学过程中将中职会计专业技能竞赛中涉及到的技术标准全面贯穿其中,不仅可以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还可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取会计专业相关知识技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性,从而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式教学的效率。
(三)增强了中职学生职业意识,明确自身职业方向
通过参加会计专业技能竞赛,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一个相对接近企业要求的环境里进行技能的比拼,大大增加了技能学习的实际应用效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技能操作上的规范,对学生正确认识企业技能要求也是一种有效的提升。职业技能竞赛作为一个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尽早进行入职体验,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更加坚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三、以赛辅教,优化中职会计专业技能教学策略
通过会计技能竞赛,能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建设的促进和引领作用,促进会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因此将技能竞赛与会计专业建设紧密结合,有利于探索工学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加快综合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
(一)优化课程设置,推动教学内容的整合
专业技能竞赛特别是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其赛项是经过广泛调查、分析并听取各行业、企业部门技术专家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基础上充分论证而设置的,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学校应根据技能大赛项目的考核内容、考核要求及评价标准,参照职业标准,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重构中职会计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适时调整会计专业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实践技能的难易程度,推动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改革。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各个学科的交叉运用,在教学方式上,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严格按照职业活动的程序、内容和规范来完成实训操作。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经济法律的规范和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法律特别是经济法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我国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经济法》课程,教育部高教司还将《经济法》课程确定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工商管理、会计、物流管理等专业)八门核心课程之一。然而,由于《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经济法》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人甚至对其地位和作用产生质疑,具体表现在:
1.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其法律规范主要涉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其适用的主体是国家各级经济管理机关,适用的目的主要是宏观战略上的经济调控。而会计活动是真实记录单位发生的各项业务,为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其活动具有微观性和较强的技术性,在很多企业和会计从业人员看来,经济法是抽象的,甚至是空洞的,与会计专业联系不大。
2.由于现有的《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多以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市场运行法律制度等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与会计专业的其它专业课程缺乏联系,也没有体现会计职业领域的基本职业活动,似乎与会计主管、出纳、记账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操作员、税务会计和总账会计等岗位工作没有联系,因此,学生普遍认为《经济法》对会计专业技能培养和今后从事的会计工作帮助不大。
3.由于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授课教师多为“两课”或法律专业出身,教师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不是很了解,因此也就必然地对《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目标不明确,所以,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很难将《经济法》课程教学融入会计专业人才技能培养之中,致使学生认为《经济法》课程仅是一门法律课程,与专业学习联系不大。
4.由于《经济法》课程不如专业课程与会计职业所对应的岗位的工作任务联系紧密,因此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被边缘化。有些学校在确定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将经济法置于核心课程之列,有的甚至还压缩其课时,降低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二、《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极其重要性
1.培养和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这种社会现象的心理、知识、思想和观点的总称;意识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法律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法律行为,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在相应的经济活动中,人们就会自觉地遵守法律的规定,否则就可能违反法律,甚至主动违法。现代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加上高职院校法律教育极其薄弱,目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法律知识不够丰富、法律意识不够健全、法律实践能力较弱等。而目前会计行业存在着的假账泛滥、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执法环境差等现实则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而且还要求其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因此,要使会计专业学生成为知法、懂法、用法的高级专门人才,实现会计人才全面发展,就必须强化《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地位,加大《经济法》课程教育教学的力度。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学生的法律责任,使学生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会计工作时意识到法律赋予会计人员的权限及相对应的法律责任。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经济法》课程对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培养发挥着核心作用。2.对会计职业专业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帮助和影响。目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所教授的内容如公司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票据法等法律规定与会计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以及会计岗位工作存在着诸多联系和衔接,对学生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①公司法对公司财务会计作出了明确要求和规范。公司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根据公司法设立的,以股权为纽带,以权益与责任相对等的社会经济组织。任何经济组织都存在资金的运作,都离不开财务管理活动,同时公司制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在遵循一般财务制度、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还要遵循公司法设定的财务规范。公司法除了对财务管理提出了一般要求。如公司应当依法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公司应当向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拒绝、隐匿、谎报;公司除法定的会计账簿外,不得另立会计账簿,对公司资产,不得以任何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
公司法还对公司税后利润的分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和用途、公司清算过程中的财务处理以及公司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虚假财务信息、非法转移公司资产等方面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等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些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公司会计岗位工作、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公司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帮助。②企业经济合同对企业会计影响最为广泛,它决定企业产品销售、材料购进,固定资产的购置等。购销合同中的相关条款是企业购销活动的法律保障,确保了企业材料购进的顺利和产品销售渠道的顺畅。借款合同深刻影响企业筹资活动和对外投资活动。企业的每份合同的履行事关企业会计工作。要准确对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经济活动连续地、完整地、系统地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以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会计工作人员必须理解和读懂合同的条款内容。合同法的学习与今后会计工作息息相关。③票据法规范了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票据结算业务,票据法对支票、汇票和本票的使用范围和运用程序、对票据的出票、背书、贴现、承兑、付款、质押等环节有明确规定。会计中应收票据和应付票据核算,决定了企业经营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影响着企业资产的购进和产品的销售活动。票据结算不等同于现金结算,其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和法律责任的可传递性,决定这一结算方法十分复杂,要运用好这一结算方式,必须熟悉票据法。④税收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是调控经济的手段,是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是企业的社会义务。税法与会计是站在不同利益主体上的两种经济行为,税法维护的是国家利益,会计维护的是企业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税法与会计既统一又相互冲突,在法律效力上税法大于会计,也体现了国家利益大于个体利益。税收筹划是在国家利益和个体利益间找到相互接受的平衡点。会计中的应交税金体现的是国家债权,在企业清算中排在所有债权人之前,已交税金反映了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大小,也反映了国家利益在企业收益中的比重。同时税赋大小,反映了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对国家的贡献能力,决定着国家资金的投向和资源的分配份额,同时深刻影响企业的收益能力、偿债能力和企业投资主体的积极性。⑤破产法从程序上规定了公司破产条件、破产债权申报、破产财产处置和破产责任认定等。破产会计从接管被破产企业起,充当管家的角色,从清理资产、核定债权、制定清算方案,到最后对破产财产的处置均进行全程核算;在处置破产财产时,必须遵循一定顺序,首先考虑破产企业职工利益,其次是国家利益(税收),最后是债权人的利益。破产会计的整个工作要按受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的监督。另外,国有资产管理法对国有资产持股的公司制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房地产管理法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商品房销售条件、销售方式、定价模式、预售房款的使用范围以及会计核算的规定以及担保法规定的抵押和质押等担保方式等对相关工作岗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也有着重要影响。
3.服务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考试,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就业上岗、职称晋升都需要资格证书,自1990年开始,我国会计人才的入门及不同层级会计人才的选拔实行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不论会计人员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还是取得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称资格证,《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始终是上述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只是在不同层级的资格考试中,《经济法》考试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同罢了。我国《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为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会计人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普遍都在施行“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人才培养制度,学生的专业学习中除取得学校学历证书外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顺利毕业、通过会计从业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学生毕业后取得会计职称资格,实现会计人才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服务于就业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就业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要的经济法律知识是就业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法律知识欠缺,肤浅,对就业或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茫然无措。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毕业后就业甚至创业提供许多经济法律支持。如,学生学习了《经济法》课程中的劳动合同法,就较容易识别就业市场中出现的企业巧立名目滥收费用、不签劳动合同、长期试用、就业歧视等违法行为,在发生劳动争议时懂得选择维护自己的权利的较为高效的方式和途径。如学生学习了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制度和市场运行法律制度后,学生毕业后创办企业就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创业特点的企业形式,熟悉企业设立的程序,并能自己准备设立公司的相关法律文件,在企业运行中,能够依法雇佣职员、签订劳动合同和经济合同以及合理地开展市场竞争等。所以在就业和创业教育中强化《经济法》课程相关内容的教育既是学校保护毕业生合法权益,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法律服务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人本性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经济法律的规范和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法律特别是经济法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我国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经济法》课程,教育部高教司还将《经济法》课程确定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工商管理、会计、物流管理等专业)八门核心课程之一。然而,由于《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经济法》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人甚至对其地位和作用产生质疑,具体表现在:
1.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其法律规范主要涉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其适用的主体是国家各级经济管理机关,适用的目的主要是宏观战略上的经济调控。而会计活动是真实记录单位发生的各项业务,为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其活动具有微观性和较强的技术性,在很多企业和会计从业人员看来,经济法是抽象的,甚至是空洞的,与会计专业联系不大。
2.由于现有的《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多以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市场运行法律制度等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与会计专业的其它专业课程缺乏联系,也没有体现会计职业领域的基本职业活动,似乎与会计主管、出纳、记账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操作员、税务会计和总账会计等岗位工作没有联系,因此,学生普遍认为《经济法》对会计专业技能培养和今后从事的会计工作帮助不大。
3.由于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授课教师多为“两课”或法律专业出身,教师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不是很了解,因此也就必然地对《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目标不明确,所以,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很难将《经济法》课程教学融入会计专业人才技能培养之中,致使学生认为《经济法》课程仅是一门法律课程,与专业学习联系不大。
4.由于《经济法》课程不如专业课程与会计职业所对应的岗位的工作任务联系紧密,因此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被边缘化。有些学校在确定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将经济法置于核心课程之列,有的甚至还压缩其课时,降低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二、《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极其重要性
1.培养和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这种社会现象的心理、知识、思想和观点的总称;意识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法律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法律行为,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在相应的经济活动中,人们就会自觉地遵守法律的规定,否则就可能违反法律,甚至主动违法。现代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加上高职院校法律教育极其薄弱,目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法律知识不够丰富、法律意识不够健全、法律实践能力较弱等。而目前会计行业存在着的假账泛滥、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执法环境差等现实则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而且还要求其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因此,要使会计专业学生成为知法、懂法、用法的高级专门人才,实现会计人才全面发展,就必须强化《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地位,加大《经济法》课程教育教学的力度。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学生的法律责任,使学生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会计工作时意识到法律赋予会计人员的权限及相对应的法律责任。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经济法》课程对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培养发挥着核心作用。2.对会计职业专业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帮助和影响。目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所教授的内容如公司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票据法等法律规定与会计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以及会计岗位工作存在着诸多联系和衔接,对学生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①公司法对公司财务会计作出了明确要求和规范。公司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根据公司法设立的,以股权为纽带,以权益与责任相对等的社会经济组织。任何经济组织都存在资金的运作,都离不开财务管理活动,同时公司制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在遵循一般财务制度、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还要遵循公司法设定的财务规范。公司法除了对财务管理提出了一般要求。如公司应当依法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公司应当向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拒绝、隐匿、谎报;公司除法定的会计账簿外,不得另立会计账簿,对公司资产,不得以任何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
公司法还对公司税后利润的分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和用途、公司清算过程中的财务处理以及公司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虚假财务信息、非法转移公司资产等方面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等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些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公司会计岗位工作、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公司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帮助。②企业经济合同对企业会计影响最为广泛,它决定企业产品销售、材料购进,固定资产的购置等。购销合同中的相关条款是企业购销活动的法律保障,确保了企业材料购进的顺利和产品销售渠道的顺畅。借款合同深刻影响企业筹资活动和对外投资活动。企业的每份合同的履行事关企业会计工作。要准确对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经济活动连续地、完整地、系统地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以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会计工作人员必须理解和读懂合同的条款内容。合同法的学习与今后会计工作息息相关。③票据法规范了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票据结算业务,票据法对支票、汇票和本票的使用范围和运用程序、对票据的出票、背书、贴现、承兑、付款、质押等环节有明确规定。会计中应收票据和应付票据核算,决定了企业经营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影响着企业资产的购进和产品的销售活动。票据结算不等同于现金结算,其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和法律责任的可传递性,决定这一结算方法十分复杂,要运用好这一结算方式,必须熟悉票据法。④税收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是调控经济的手段,是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是企业的社会义务。税法与会计是站在不同利益主体上的两种经济行为,税法维护的是国家利益,会计维护的是企业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税法与会计既统一又相互冲突,在法律效力上税法大于会计,也体现了国家利益大于个体利益。税收筹划是在国家利益和个体利益间找到相互接受的平衡点。会计中的应交税金体现的是国家债权,在企业清算中排在所有债权人之前,已交税金反映了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大小,也反映了国家利益在企业收益中的比重。同时税赋大小,反映了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对国家的贡献能力,决定着国家资金的投向和资源的分配份额,同时深刻影响企业的收益能力、偿债能力和企业投资主体的积极性。⑤破产法从程序上规定了公司破产条件、破产债权申报、破产财产处置和破产责任认定等。破产会计从接管被破产企业起,充当管家的角色,从清理资产、核定债权、制定清算方案,到最后对破产财产的处置均进行全程核算;在处置破产财产时,必须遵循一定顺序,首先考虑破产企业职工利益,其次是国家利益(税收),最后是债权人的利益。破产会计的整个工作要按受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的监督。另外,国有资产管理法对国有资产持股的公司制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房地产管理法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商品房销售条件、销售方式、定价模式、预售房款的使用范围以及会计核算的规定以及担保法规定的抵押和质押等担保方式等对相关工作岗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也有着重要影响。
3.服务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考试,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就业上岗、职称晋升都需要资格证书,自1990年开始,我国会计人才的入门及不同层级会计人才的选拔实行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不论会计人员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还是取得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称资格证,《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始终是上述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只是在不同层级的资格考试中,《经济法》考试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同罢了。我国《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为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会计人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普遍都在施行“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人才培养制度,学生的专业学习中除取得学校学历证书外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顺利毕业、通过会计从业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学生毕业后取得会计职称资格,实现会计人才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服务于就业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就业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要的经济法律知识是就业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法律知识欠缺,肤浅,对就业或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茫然无措。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毕业后就业甚至创业提供许多经济法律支持。如,学生学习了《经济法》课程中的劳动合同法,就较容易识别就业市场中出现的企业巧立名目滥收费用、不签劳动合同、长期试用、就业歧视等违法行为,在发生劳动争议时懂得选择维护自己的权利的较为高效的方式和途径。如学生学习了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制度和市场运行法律制度后,学生毕业后创办企业就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创业特点的企业形式,熟悉企业设立的程序,并能自己准备设立公司的相关法律文件,在企业运行中,能够依法雇佣职员、签订劳动合同和经济合同以及合理地开展市场竞争等。所以在就业和创业教育中强化《经济法》课程相关内容的教育既是学校保护毕业生合法权益,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法律服务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人本性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033-03
一、利益观念强化
物质利益原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长期以来,关于物质利益的原则由于传统因素的制约,被搞得混乱不堪,相当长一段时期企业职工不敢公开讲个人利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召开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山鹰在接受《中国日报》的专访时说,收入分配的不公导致人民没有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这是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的源头。并警告说,收入分配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将会引发社会动荡。按照物质利益的分配原则去促进生活,促进历史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企业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尤其是在国有企业推进自主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过程中,为了科学发展着力调整内部关系,加强内部改革,以股权多元化推动治理结构的合理化,实现社会分配的持续的良性调整,使物质利益原则更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从而强化了职工的利益观念。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其一,市场经济存在的条件决定必须承认本位利益,是使职工利益观念强化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的存在,必然是有两个因素,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即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离不开这两个基本条件。社会分工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这就决定了在全民所有制的单位,企业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在物质利益上也存在着“你我”的界线。既然客观地存在着“你我”的界线,那么在实际中,就得必须承认商品生产者本位的物质利益,如果不承认各企业、职工个人的物质利益,那么商品生产者也就没有积极性,企业就会失去活力。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地存在着物质利益“你我”的界线,那么在我们所实行的各项经济政策中就必须使这个界线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正因为如此职工的利益观念才得以强化。
其二,企业生产追求目标利润最大化是使职工利益观念增强的原因之二。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为了增加自身的经济利益,即追求目标利润最大化,正是围绕追求目标利润最大化,才构成了企业从事生产的内在压力。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有权调节生产,调整产品价格。这样在各企业之间客观地存在着竞争。如果企业的实力不雄厚,竞争力弱,就会被淘汰,为此作为企业生产者的职工,当自身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连为一体时,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就成了他们自身的直接利益,企业的命运成为他们特别关心的焦点。为使自己的物质生活不受影响,迫使职工站在本企业角度去关心其经济利益,这就使得利益观念大大增强了。
其三,按劳分配,效益优先原则的认真贯彻,是使职工利益观念强化的原因之三。
按劳分配中的“劳”不仅仅是劳动者的体力劳动,还包括智力、技术、管理等因素。在按要素分配的今天,关注收入,时世常情。虽然过去也提倡并贯彻按劳分配,但由于“大锅饭”使得按劳分配原则形同虚设,职工干多干少报酬一个样。今天,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把经济发展成果合理分配到群众手中,为按劳分配,效益优先原则的彻底贯彻创造了条件。按劳分配其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实质上就是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肯定。同时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特点还决定了按劳分配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这就为效益优先提供了经济条件,具体表现为不同的企业由于素质上的差别而带来企业利益的差别;同一个企业内部劳动者由于个人体力智力的差别也带来了个体收入的差别。这就从根本上对物质利益更进一步给予了肯定。所以今天职工重视物质利益,讲经济、讲功利已经成为理直气壮的时代语言,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总之,在加快转变国有企业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职工利益观念强化了,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就要对它有个清醒的认识,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做法,必定严重干扰了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和制度的建立,使社会公平明显失衡,使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倘若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上,那么哪怕我们在一些具体方法上虽然下了不少功夫,也未免能抓住广大职工的思想脉搏,因此,我们必须公平公义切好蛋糕,动用初次和再分配等各种手段,调整好高、中、低收入者之间的关系,大庇天下寒士以及低收入群体俱欢颜。
二、民主意识增强
企业职工民主意识是主人翁思想的一种反应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两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劳动者直接结合使职工成了企业的主人,作为企业的主人理所当然有民主管理企业的权利。另一方面虽然有了产生职工民主管理的现实基础,但并不等于民主意识就会增强,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下,职工和企业的命运处于分离状态,职工在自我意识上就根本没把自己置身于主人翁地位,因此民主意识薄弱。那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职工民主意识为什么增强呢?概括讲有以下原因:
其一,“主人翁意识”的真正确立是民主意识增强的内在动因。
企业职工的民主意识要达到增强,主要取决于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意识是否真正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有了确立主人翁地位和意识的观念基础,但由于企业不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因此主人翁的地位与企业的命运处于分离状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对其法人财产拥有独立占有,经营和处置的权利,这就使包括经营管理者在内全体职工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更直接,更紧密。
职工与生产资料的紧密结合大大促进了主人翁意识的确立,命运共为一体迫使职工自觉将自己置身于主人翁地位,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浓厚的参与管理意识促使他们以积极的姿态投身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并通过“职代会”参与决策,监督经营,提建议,献才智追求民主管理的形式,以期整体效益。所以主人翁意识的真正确立是民主意识增强,要求民主管理的内在动因。
其二,“优胜劣汰”的竞争形势是促进职工民主意识增强的外在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作为市场的一大特点,存在于每个角落。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为适应市场,彼此之间就要展开竞争,既然有竞争,那么就会出现“优胜劣汰”的格局。当企业的命运与职工命运血肉相连时,严峻的现实迫使其不得不关心本企业的命运,正因为如此,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激烈要求实行民主管理。为使自己企业在竞争中不败,不仅对产品的数量、质量、销售量表示关心,而且对企业生产中物化劳动的消耗也非常重视。所以“优胜劣汰”的竞争形势是促进职工民主意识增强的外在动力。
职工民主意识增强表现在要求参政议政上,参政议政实质上就是民主意识的具体表现。面对这种现状,作为领导者要在加以引导,使之正确行使民利的基础上,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努力形成既有个人心情舒畅,又有统一意识的生产经营环境。
三、求知欲旺盛
科技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并在生产实践中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在企业吃“大锅饭”的年代,职工对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怎么样,很少有人过问,因此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知识也就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那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职工为什么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旺盛呢?其原因有如下两点。
其一,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促使职工迫切需求文化知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竞争的基础,知识是竞争的保证。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从实践中充分认识到知识是增强竞争力度的最有力武器。为此他们一方面积极利用新技术对现有装置挖潜改造,另一方面全力吸收世界新知识为企业储蓄后劲。如此以来加快了知识、技术更换的步伐。作为直接从事生产的职工,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必然产生学文化、钻业务、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其二,职工内部竞争环境的形成,是产生求知欲旺盛的动因。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迫使企业千方百计在充实职工的知识结构下功夫、花力气,为此除对必要的专业人才引进外,还在具体岗位上,根据职工技术水平高低实行达标上岗。使一些综合素质较高者进入高难度岗位,而相形见拙者受到调整,并根据责任大小,技能高低再给予不同的岗位津贴。这就使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在物质利益分配上拉开了档次,使职工在技术水平上的差别明显地反映在利益分配上来。从而形成激烈的内部竞争环境。正是环境的熏陶,强烈的自尊心驱使职工重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强烈要求学文化,钻业务,求知识。
求知欲旺盛具体表现为,不少职工不惜牺牲休息时间,参加定向培训。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同“出风头,捞文凭”划等号,应看到他们与时俱进,渴望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立志为社会有所作为的思想愿望。
四、需要层次提高
所谓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前四个为低层次需要,后三个为高层次需要,即,精神的需要。他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一种需要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职工的低层次需要即物的需要已基本满足,开始转向高层次即精神需要。具体表现如下:
1、人际交往扩大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际交往属于高层次需要。所谓人际交往是指:人们在由个人支配的闲暇时间内与他人的交往和联系。人的本性是人的社会性,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定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企业职工人际交往扩大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如下两方面。
一方面,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客观地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成为促使人们扩大交往的内部动因。正因为彼此之间存在“差异”才要求互补、互助、共生,一起探讨问题、寻求意趣,从而在社会元素中实现自我价值。
另一方面,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看,当人们的低层次需要已基本满足后,就会向高层次即“求知与理解”的层次发展。而要实现这个高层次,其中包含着必须进一步充实个体的认识结构,增强彼此间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职工低层次需要已基本满足,并向高层次需要发展。这样那种由于受物质生活条件限制的人际交往,显然已经难以丰富、充实和满足人们的认识结构。这就必然要冲破原来狭隘的交往范围,扩大人际交往,拓展需要层次。
由此看来,人际交往扩大是职工需要层次提高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且这种对需要的追求是高尚的,不可把它与腐朽庸俗的“关系学”划等号。
2、工余活动转向
从马斯洛“自我实现”这个高层次看,其中包含着个性心理的发展和完善。心理学认为,个性心理,指心里现象的个别性,包括兴趣、性格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生活的提高,将那种每天往返于工作岗位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变为呈“放射线型”的网状生活结构,就其原因有一下两点。
其一,个人“收入”的增加为“个性心理”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的增加为“个性心理”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职工为使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和情感得到更好地陶冶,紧张而繁忙的劳动后,利用闲暇时间努力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以实现自我完善。显然原有“两点一线”工余做家务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些需要了,这就促使原有狭小的生活空间必然被冲破,导致工余活动转向整个大自然。
其二,物质条件的优化为工余活动转向创造了条件。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已打破了原来的封闭状态,冲破了产品稀少的垄断,各种产品应有尽有,往返交通更便捷,通讯网络四通八达,先进电器突飞猛进进入了职工家庭并排上劳动的用场。物质条件的优化使其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有了多余的闲暇时间和过剩的精力,原来下班麻将齐上阵、超市酒吧泡的生活方式已感乏味和不满足,意趣不同的情感驱使他们走出狭小的家庭空间,投身于广阔的大自然获取新的感知。
毋庸置疑,职工工余活动转向是有其必然性的。对这种现象我们要有正确认识,不要认为职工工余活动转向是“神马都是浮云”的表现。其实任何业余活动都寓有乐趣,而这种乐趣正是需要层次提高的欲望。
3、审美心理大变
审美情趣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最高层。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审美心理集中体现在“时髦”上。现代汉语词典将“时髦”解释形容为人的装饰衣着或其它事物“入时”,对“入时”我们可表达为“入时”即跟上时的步伐,不落于时代之谓也!可见其并不是一个坏字眼。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时髦心理”是一个时代人心的反映,从积极方面看,时髦心理是一种向上追求的精神,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竞赛,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时下一个个发烫的词条和网络语言都很给力。因此,时髦心理具有时代性,它和人类的好奇心竞争心以及爱美心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职工普遍出现追求美的穿着、美的装饰、美的布局、美的享受,因此审美心理大变了。引起其变化的原因概括讲有以下两点:
其一,职工“收入”增加是追求美、使审美心理大变的物质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职工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低层次的需要基本满足,开始逐步向最高层次“美的需要”发展。当家庭收入有一定积累时,就出现要求穿得更“时髦”些,住得更舒适些,摆设更现代化些的心理动态。所以“收入”增加是职工审美心理大变的物质基础。
其二,款式新颖、鉴赏艺术化是刺激职工审美心理大变的外在原因。
心理学定向反射原理认为,审美主体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美感达到饱和程度,如果继续审美就不能再获得美感,而当环境中出现另一新的刺激物时,定向反射又迅速恢复,使注意指向新的刺激物。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丰富,品类齐全,款式新颖,格调艺术化,如此充足的市场,必将使人们的审美意识随市场牵动,与物品转移,因此一旦社会环境中出现新式服装,新的装饰,新式用品等新的刺激物时,人们的“时髦心理”又会指向新的目标,从而引起审美心理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美在生活中,生活也需要美。可以说任何时候人们都在追求着美,只是某些原因使人们追求美的程度不同而已。面对今天职工审美心理大变的这种现象,我们一是要认识其必然性。二是要引导。向他们讲清“时髦”与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时髦”不全等同于“美”,所有“时髦”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美的”,要使他们善于区分“美”与“丑”。
综上所述,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浅析职工队伍的心理特点,找出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目的是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现实性和规律性。
会计专业,人才通道拥挤
据了解,很多中国学生留学澳大利亚都会选择商科专业,包括会计类专业、银行、金融等。由于会计专业一直以来都是澳大利亚移民紧缺专业,并且澳大利亚很多高校专门为没有会计教育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设置了相应的研究生课程,没有严格的专业背景要求,使得近年来赴澳大利亚攻读会计专业的人数激增,导致澳大利亚会计专业的人才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再找到跟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建议大家,在选择专业时一定不要扎堆,而是要将未来国内和澳洲,乃至亚太地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供需关系作为参考依据进行衡量选择。
当然,在商科领域中,也有很多专业可供选择,例如保险精算学、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创新管理、公司法务、税务、金融分析或者项目管理等。这些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
专才专业,就业有优势
所谓的通才专业和专才专业都是相对而言的,以会计专业为例,会计专业往往被认为是通才专业,因为所学的内容涉及会计领域的方方面面;而税务会计、金融分析、保险精算学等则被认为是专才专业,因为是会计专业的细化和深化。这些专业往往要求有相关的教育背景。
很多家长和学生担心选择专才专业就业面比较窄,只局限于某个行业的某个领域;并且专才专业的所学内容往往比较复杂,很难学会。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专才专业选择的人少也就意味着竞争较通才专业要小很多,就业机会却多很多。专才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使你具备从事某职业的专业资格,因此在就业的时候,你的目的性十分明确。
5大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工程类专业
中国的工业刚刚发展了一半,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相应的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就很多,比如土木工程类人才、电子工程、化工工程、食品工程、矿业工程类人才等。
旅游、酒店管理专业
澳大利亚拥有一流的旅游管理学院,教育品质国际公认,去澳大利亚学旅游课程性价比非常高。
一些优质大学的旅游学院在课程中都安排了较长时间的带薪实习机会。近年来,随着澳大利亚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上海世博会的即将举办,国内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增加,该专业人才在中国和澳大利亚都将被看好。
IT专业
目前IT行业的职位空缺相应增长。宏观经济条件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都使得人们对IT业进行大额投资充满信心。这一行业的多个部门再次出现人力短缺。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的影响,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该专业逐步恢复几年前的热情。
护理专业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显现,护士短缺呈现全球性危机。很多国家都在积极从国外引进护士,以解决本国的护士急缺,澳大利亚也是如此。在世界范围内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护理从过去的底层职业一跃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给中国很多护校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留学机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赴澳攻读护理专业基本限于在国内已经有护理背景,受过专业学习或训练的学生。
无论任何企业,只要是正常的运营状况下一定会涉及财务问题,也就一定会对财会专业人员有所需求。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领域相对比较广阔,内资企业、合资企业、外企、中介机构事务所、金融机构及科研教育院所等都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就业领域。在以上提及的就业领域中大部分毕业生会从事如统计、会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行政及研究等岗位的工作。
(二)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
会计专业就业的毕业生首先应该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爱岗敬业、客观公正等是会计从业者必备的基础素质。除了基本素质外,毕业生还应具备一般的人文科学文化常识、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互联网计算机使用能力等基础能力。在专业能力方面,会计核算能力、出纳业务操作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及税务处理能力等是毕业生应具备的。除具备基础素质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外,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将是影响毕业生发展的核心能力。[1]
(三)高职会计专业的现状问题
虽然高职会计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但是社会企业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主要是因为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另外,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只能在理论上分析,在涉及具体的财会问题时无法很好的处理,由此看来,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十分有必要,而合理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是培养毕业生能力的基础。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沿用本科教育的模式,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不足,在理论教育上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对实践的关注度,学生的技能短缺。第二,培养目标模糊,授课模式不是按照人才需求而是按照教师情况进行设置,导致重复性课程偏多。例如,内容有交叉的会计课程开设多门,不进行整合。第三,课程及授课模式与社会脱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互联网大数据盛行,仍采用旧的理论方法授课必然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第四,填鸭式教学依然存在,缺乏实践的机会及场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并且没有实际应用的机会,此模式培养的学生在实际技能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1]
三、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
(一)确立合理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之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高等性。对于会计专业来说,为了满足会计专业的社会需求,培养出能力出众的毕业生,高职会计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应具有职业性,面向企业岗位进行人才培养;应具有实用性,能够切实完成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需求;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经济需求培养有针对性的人才;具有综合性,能够满足与会计专业相关的不同领域的工作需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现跨专业工作。
(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在会计专业基本价值观方面,为了使毕业生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职业价值观和工作态度,应进行专业基础教育,如开设经济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在培养基本能力方面,为了使毕业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语言能力和表达技巧,基本的互联网计算机使用能力,应该开设军训、思想政治、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心理健康、高等数学等课程。在培养核心能力方面,为了使毕业生具备综合实力,持续的学习、创新及合作能力,应该开设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管理学、公共关系与社交礼仪等课程。
对于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应该用实际的工作过程进行培养,应该将专业技能进行分项学习培养,每一门课程针对一项能力。通过会计核算基础课程,锻炼学生的识别填制报表的能力;通过会计核算实务的课程,锻炼学生对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的能力;通过出纳业务课程,培养学生的资金业务能力;通过税务课程,锻炼学生的税务登记、计算及申报能力;通过企业审计课程,锻炼其编制审计计划、实施计划及编写报告的能力;通过财务管理课程,提高学生的投资、预算、收益管理的能力;通过会计电算课程,提高学生财务软件的使用能力。[2]
对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在入学第一年进行基本价值观基本素质能力的课程学习;在第二年及第三年的上半时进行专业能力的课程学习,剩下的时间应该用于具体企业岗位的实践学习。在其他能力的培养上,可以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需求,包括一些职业生涯规划、互联网、大数据等方面的课程,培养面向未来的优秀人才。
(三)建立完善的实践环节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实践环节的教学是保证理论学习锻炼实际操作能力的关键,实践环节直接影响着毕业人才的质量。
首先,必须提高师资水平。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质量,教师应该保持终身学习的观念,与时俱进。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除了应该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比如除了具有高校的讲师资格外,还应具备一些注册会计师等的专业资质。因此,应鼓励专业讲师在课余时间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参与企业实践管理和业务操作,鼓励参加会计专业资质认证。对于学校来说,合理的教师队伍应该由学校的专职讲师还有校外的兼职讲师组成,兼职讲师可以来自企业财会技术人员、财务顾问或者财务业务管理人员等。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人才的引进,切实与校外企业加深合作关系,引进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或者引进技术专家等人才。[2]
其次,加强实践培训。实践是巩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各单项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平台。学校应该巩固加强实训的投入,可以与企业签订协议,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当然,校内实训是实践主体,在校内实践过程中应该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所使用的报表、账簿等材料完全采用企业实用的材料。
(四)改善教学方法
在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方面,必须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中应选取合适的材料,适合本专业学生的需求,没必要必须选取一些著名的案例,案例的适用性一定要把握好。[3]另外,课程教学中要加强情景教学和项目教学,让学生在模拟实际的情景中学习知识,在实际的项目处理中锻炼能力。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会计在宏观和微观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加强,会计越来越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变的日益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不尽理想。下面我就其原因和解决方法提几点个人看法.
一、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1、《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自身特点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这门课程概念及名词术语很多,抽象难懂,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相比,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差别,其内容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操作性,要求学生掌握一门不同于其他经济管理的专业方法,学生在初学本课程时,感觉难度很大,并且往往感到比较枯燥。而且《基础会计》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是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后面的学习。另外,《基础会计》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很多,因此学生学习的难度大,负担重。对于高职学校非会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初涉财会专业理论在理解上觉得很抽象很困难,学习起来就会出现烦躁、厌学的情绪。
2、非会计专业学生对《基础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广泛的实用性认识不足,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效果不佳。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会计作为一个应用性行业,为管理提供信息,预测未来,参与决策,其本身就是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很难设想一个不懂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人能够成为出色的管理者,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因此《基础会计》也就成了众多专业必设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但对开设《基础会计》课程的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础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广泛的实用性认识不足,而且《基础会计》与其本专业的课程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大多数学生不理解为何要学习《基础会计》,导致学习上有抵触情绪,学生认为学好自身专业课程才是最主要的,对《基础会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进行学习,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课程设置也影响其教学效果。
首先,与会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学好《基础会计》,才能在此基础上学好《财务会计》、《审计》等一系列专业课程不同,非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基础会计》之后,几乎没有后续学科,学好此课程的压力和动力就小得多,学生对该课程具有轻视心里,不愿下多少功夫来学习。而《基础会计》又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课后理解记忆消化吸收的东西很多。学生该记的东西记不住,该理解的东西不去理解,应用起来自然是一问三不知,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其次,《基础会计》是门理论性、实用性、操作性三位一体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进行大量的应用练习,只有通过练习才能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的课时一般为64课时,其中16课时是专门的实训时间,该课程结束后还要安排2-3周的时间进行停课实训,这样就有充足的时间边学边练,夯实基础,层层递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很牢固,教学效果就很好,反观非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总课时一般只有48课时,几乎没有安排专门的实训时间,对于《基础会计》这种系统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说,不进行一定的练习无法掌握相关知识,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提高非会计类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上好《基础会计》第一堂课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门完全新的,与以往所学知识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的课程。学生对如何学习把握这门课程感到茫然,再加上非会计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实用性认识不足,兴趣不高,如何使学生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好《基础会计》第一堂课显得尤为重要。
上好《基础会计》第一堂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1、用与同学们息息相关的事例来说明该学科广泛的实用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在讲授课程前以学生毕业结算为列,指出同学们毕业时可能涉及到退书费就要填领款单,如何正确填写领款单,这是《基础会计》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基础会计》广泛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到这门课程所学内容与我们个人生活紧密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向学生阐述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基础会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