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儿科护理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10-23 09:45:04

儿科护理管理

儿科护理管理例1

1 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管理学的首项内容是人的管理,护理学也不例外,护理学所指的人有护士、患者、家属、医生和护士长本人。

1.1 关心和尊重护士

现代儿科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一个小孩就有两个甚至四五个家属围着,对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高。同时这些父母年青气盛脾气大。护士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谩骂道“一针打不上”就否定一切。而且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小孩自我表达能力行业认知能力差,观察护理较成人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儿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护士都不安心儿科工作,所以护士长在工作中既要对护士严格要求,督促其按要求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1.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护士对病人的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护患关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有病家长格外着急,对护理的要求很高,为此我科安排2个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专门上白班,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要求他们做到接诊热情,健康宣传全面,治疗护理及时,给家属留下良好的印象。并负责危重患儿的一切护理工作和所管辖组内病人的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病情与治疗。

1.3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医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摩擦。如:医生对护士的要求是正确执行医嘱,仔细观察和及时反映病情,儿护士却要全方位地护理患儿,进行健康宣教、解答有关疑问、解决护理问题、做好护理记录等。工作繁忙。有些医生很不了解,认为护士不务正业瞎忙碌,使护士的工作得不到尊重,而有的医生工作缺少计划性,造成查房不及时、医嘱不及时、临时医嘱过多,造成护理工作忙乱,护士对医生有意见等等,对于这些矛盾,护士长首先从护理上查找原因,若主要责任在护士应批评帮助护士,并向医生解释道歉,责任在医生应不卑不亢给予策略解决,护士切忌同医生发生正面冲突[1]。

1.4护士长要树立自身的威信

1.4.1护士长要有良好的品德

历史上许多事例表明,道德颓废的人不会有人信任,品行高洁、大公无私、正派公道的护士长才能得到护士的信赖,可见树威之道修德为先。护士长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举止对护理管理的成效、人心的向背都产生重大影响,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威望,是无声的命令、无形的力量,是护理人员效法的楷模[2]。

1.4.2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古人云“己不正何以正人”,护士长在工作中要身先士卒,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要求护士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要求护士长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但身先士卒的同时又不能“一周包揽”“苦干”式的领导者已被现代管理所淘汰,一个出色的护士长是要合理使用激励机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每个护士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常见的激励方法有奖励激励、目标激励及行为激励。

1.4.3 护士长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开拓创新的意识

儿科病种繁多,专科性不强,有些疾病在专科护理书上都找不到护理依据,需要在临床摸索,这就要求护士长在认真钻研业务、不断进取、掌握儿科疾病相关知识等方面走在护士的前面。在技术操作方面护士长也要有过硬的本领,护士们懂的,护士长要精,护士们不懂的护士长应熟,护士头皮静脉穿刺不成功时,护士长能“一针见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护士们的尊重。

2 灵活使用管理策略,加强病房管理

2.1 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

在病房制定并推行“首问负责制”“首问负责制”包括两个内容,一方面护士要主动开口问:您找谁,有事吗?需要帮助吗?第二方面是患儿家长有什么疑问,如果问到哪位护士,那位护士马上负责解决,不推给其他护士,即使护士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也必须由护士传达给医生,避免家属传达不清或家长认为护士是在有意推委等情况发生。

2.2 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

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的恐惧心理,在病房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环境。我们在病房透视窗上张贴儿童喜欢的利用静电吸附的塑料卡通唐老鸭、米老鼠等图案;在每个病房里挂有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育儿小册子,病房内有各种温馨提示卡。鼓励家长为患儿买玩具,护患双方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2.3 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儿科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针对这种情况,我科变过去被动应付检查为现在主动迎接检查,采取日提醒、调、月检查等方法,让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积极推广一次性物品,厂家为我科特制的各种型号的小儿胃管、小儿肛管、小儿吸氧管、小儿吸痰管及一次使用的物品如氧气表、负压表、雾化器、呼吸机管道、吸引器装置等均做严格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病房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收住肠炎病人的病房每天消佳净消毒液拖地一次。

3 正确对待护理纠纷

3.1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

①采血输液没有做到“一针见血”;②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不良,造成液体外渗或针头脱出;③工作不到位,遗漏液体;④拔针后针眼压迫不好而出血;⑤患儿皮肤娇嫩个,液体外渗,致局部出现红肿、水泡;⑥护士忙着抢救重病人或处置新病人而没有立即为某患儿处置;⑦病人多,治疗、护理不能及时;⑧各种处置、操作未告知家属目的、注意事项。⑨解释不耐烦、态度生硬;⑩给小孩镇静后送门诊未能及时安排检查。

3.2 纠纷的防范措施

①加强“三基”训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②护士实行弹性排班,护理人员根据年龄大小、技术水平高低、责任心强弱搭配、优势互补,解决了8h外护理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③强化法律意识、进行责任心教育,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如实记录护理文档,在保护患儿的同时保护自己;④严格查对制度,每位患儿每日输注的液体(包括临床液体)都要认真查对,药名、剂量、配制人、每瓶液体输注时间及操作护士都要有记录,责任到人;⑤严格执行告知制度,每一项操作和处置都要告知目的和注意事项;

3.3护士长的应对策略

护士长对护理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对有情绪不满或过激行为早制止,及时阻断其恶性发展。对纠纷要做到三宜三不宜,即宜见不宜避,一劝不宜激,一散不宜聚[3]。其次要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你患儿家长,心平气和。满腔热情地接待,耐心倾听申诉和反映,让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如确实是我们工作不到要向家属赔礼道歉。对采取非法手段大打出手、聚众闹事、无理纠缠通过院方付诸法律的方法解决。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管理例2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预防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医疗法规建设的不断完善,全民法律意识普遍增高,患者的意识也随之增强,尤其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医疗事故概念内涵扩大,这无疑更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儿科护理因其具有患儿年龄小、自主意识差、疾病可变性大、难预料性强、护理操作琐碎、临时处置多以及家属陪伴数多等工作特殊性[1,所以存在很大的护理风险。为此,我们对儿科护理方面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使护理差错事故、护理纠纷明显下降。

1儿科护理工作的高风险因素

1.1疾病的可变性及病情的难预料性。儿科患儿的病情往往发病急、变化快、易反复,工作预见性难,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容易造成工作忙乱,态度急躁,解答问题不及时、不仔细,解释工作不到位或处理不及时而导致患儿及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不满、误解甚至反感。同时,由于病情的发展和转归关系到患儿的生命安危及患儿家庭的稳定,护理工作稍有不慎和疏忽,容易引起护理差错和纠纷。

1.2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是患儿家属期望值与护理服务质量之间的矛盾。我国目前的国情决定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一旦生病,全家都会很紧张,如果出现患儿病情严重或对某些医疗护理行为不理解,家属就会焦虑、忧闷而向护理人员发泄内心情感,特别是涉及到有创护理操作,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就更高,一旦操作不成功,如静脉穿刺等,无论是否因为患营养过剩,皮下脂肪厚了,浅表静脉难以寻找等客观原因,家属都难以正确对待,认为把他的孩子当作“实验品”,难以忍受,这就与期望的输液一定要一针见血,药到病除,注射时应无痛等要求存在差距;加之,受一些媒体及社会舆论的不良导向,有时家属会提一些过高的甚至不合理的要求,若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就迁怒于护理人员,引发护理纠纷。尤其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以后,一些新闻媒体在维护病人合法权益方面进行了大量报道,对医疗行业中的个别消极因素过分渲染,这加剧了医患紧张,使部分患者对医院发生了误会,从而导致纠纷、投诉增加。

1.3工作责任心不强。儿科素来被称作“哑科”。患儿由于自主意识差,病情变化快,却又不能准确叙述病情变化,其有关资料完全靠家长的叙述及护士的观察所得,这就给儿科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护理人员不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没有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则很容易发生医疗事故及纠纷;其次,儿科用药非常严格,用药剂量非常小,一般是按公斤体重计算,如果责任心不强,造成用错药,用药剂量过大或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引起患儿不适,极易造成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1.4护理队伍年轻化。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队伍越来越年轻化。但往往因为年轻护士资历浅、工作经验不足,就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儿科专科疾病知识不熟悉和专科护理操作不熟练的现象。在抢救窒息患儿时,需要进行吸痰,就可能由于护士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损伤呼吸道粘膜而导致患儿呼吸道黏膜水肿、出血,加重呼吸困难。在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时,由于专科理论知识不熟悉,对异常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体温未能及时识别而贻误了最佳救治时机,这些都无疑增大了护理风险机率。

1.5护理记录缺陷。《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规定了病历具有非常严肃的法律意义,而护理记录则是病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包括体温单、护士执行医嘱的记录、危重患儿的监护记录、护理诊断、护理计划书、护理措施和护理评价等护理专业性记录,它不仅是—个衡量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医生观察疴隋变化、评价诊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例如在抢救危重患儿时需要护士每小时测量患儿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护士做了,但却没有记录,或者没有测量却又想当然地编造一个数据记录上去,又或者内容不全面、记录不完整、不及时、不准确、前后矛盾,甚至涂改、丢失、隐匿、销毁护理文件,这些都将成为日后医疗纠纷甚至法律诉讼的潜在隐患。

1.6护患沟通问题。《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实行手术、特殊检查或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的同意,并应当取得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因此,护士在开展护理工作前,一定要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要告知患儿患病的自然过程或治疗、检查过程中都可能使患儿病情出现反复或加重,若与患儿及家属之间的沟通问题处理不妥善则可导致纠纷发生。例如在静脉输液时穿刺部位不能随意乱动,否则极易引起液体外渗,倘若在进行操作时护士未向家属交待注意事项,造成液体外渗,家属就可能认为是护士穿刺技术不好,或未解释清楚而引发护理纠纷。

1.7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诊断及检验手段日趋先进,各种新技术、新仪器不断引入临床,加之各种进口药、新药和一次性用品的广泛应用,这对患儿的防病、治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勿庸置疑,这同时也为患儿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家属对医疗收费特别敏感,绝大多数家属不能承受高额的医疗支出。由于医疗费用涉及护理工作的质量,如患者费用不足,不能及时取药时,一些医嘱如静脉输液、口服给药等就无法按时完成,护理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催费”就成了护士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此时,只要家属对医疗收费不理解或心存疑虑,就会在护士身上发气,导致护患关系紧张。

2 护理风险的预防

2.1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及法律意识。定期进行护理风险教育及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儿科护理管理应高度重视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提高护士执业风险意识及法律意识。应坚持定期地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及相关法律教育,举办有关风险管理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及聘请职业律师对医护人员进行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法律法规、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的预防等知识讲座,让管理者及全体护理人员熟悉国家医疗法律法规变化。一旦当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时,也可以将法律法规作为保护自己的武器。

2.2加强护理风险监控。加强护理风险监控和管理,可以使临床护理人 员时一刻提高警惕,降低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对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交接班、中午、夜间及抢救危重患儿时)进行质量控制和风险监控,使护士对容易造成护理风险的工作环节提高警惕。同时,收集临床上具有典型护理风险事件的案例,组织全科进行学习、讨论,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坚持严格事前控制,严肃事后处理的原则,对每一起护理缺陷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重点讲解,以求降低护理风险。

2.3严格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护理规章制度。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①三查七对制度:必须牢记护理工作的对象是只有一次生命的人,是父母心中的“太阳”,针对其用药(液)量少,种类又多的特殊性,一定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认真查对药物的剂量、用法、性质及禁忌,对抢救中的口头医嘱一定要复述一遍给医生听,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过后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并签上准确执行的时间和全名。②护理等级制度:实落实护理等级要求,针对儿科疾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之特点,必须做到定时巡视病房,危重患儿应每l5—30分钟巡视一次,输液病人做到心中有数。③交接班制度:儿科病人治疗多以输液为主。加之量少、时间短。易造成错输、漏输等情况,交接班时除进行物品交接外,更应按程序进行药品及床头交接。④抢救室工作制度:抢救室物品及药品应严格按照定位置、定数量、定品种、定专人分工管理的“四定”原则进行管理,以保证其完好率达100%.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急救设备的使用,在抢救工作中应做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谈与工作无关的话题,以免引起患儿家属的反感。⑤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在执业时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牢固树立无菌观念,严格按照消毒灭菌常规进行各项技术操作。对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要及时一回收,彻底销毁;对病区的空气、物体表面和医疗用品进行严格的消毒;尤其新生儿病区应严格执行保护性消毒隔离制度,杜绝传染病的传播流行,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等。对违反制度造成工作出现缺陷时,不仅严格批评教育,还应按照奖惩条例进行处罚。这样,通过对制度、对人的严格管理,使护理工作规范、有序地运转。

2.4加强科学管理,合理进行人力资源分配。建立合理的护患比例,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减少护理安全隐患,降低护理风险。科室管理应以患者利益为本,不能单从经济角度考虑而减少护理人员的配备,尤其是儿科病房工作繁忙,若长期超负荷工作得不到适度的调节,护士很容易产生疲劳,从而影响护理质量。特殊情况下应向护理部请求人员支援。对科室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补充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才,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同时,可采用弹性排班制,哪个环节急需增加人员,及时从其他相对轻松的岗位调排增加,避免因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服务而发生的纠纷。科室应根据每个护理人员的特长,尽可能人尽其用地安排工作岗位,如穿刺技术相对较熟练的护士可排输液班,以免增加患儿痛苦;工作特别认真、仔细的可排办公班负责执行医嘱;而沟通能力较好者则可排病房管理班。当然,每个护士都应注意综合素质训练,以便特殊情况下可及时调排工作。

2.5丰富专科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儿科护理人员应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参加整体护理培训班、护患沟通技巧学习班。在培养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根据儿科疾病的护理特点。加强护理心理学及护患沟通技巧的学习,进行儿科疾病知识的学习,如新生黄疽、新生儿硬肿症等儿科特有的疾病知识,熟悉疾病特点,掌握观察重点,灵活运用于临床。加强专科技能操作锻炼,尤其/头皮静脉穿刺等专科操作要求护士不但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要有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否则均可导致穿刺失败。同时,对新引进的先进仪器设备护士不但要会熟练地掌握如何使用,还应掌握其基础理论知识,否则由于盲目操作而损坏仪器设备或给患儿带来损伤都要负相应责任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因此,科室应及时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进行新业务、新技术培训,强化专科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考核,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科技能。同时,实习、见习不具备执业资格的护士,只能在带教老师的严密监督和指导下为患者做简单、无创伤的操作,如雾化吸人等,以免增加患儿痛苦,避免不必要的护理纠纷。

2.6加强护理文书管理,完善护理文书记录。必须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和管理柳,应重视现阶段护理文书存在的问题,规范护理文书记录,认真执行护理记录中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原则。根据儿科的特殊性,在医院规范统一的前提下,制定儿科护理计划及护理记录样本,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护理措施,并准确无误地填写各项数据,对观察巡视过程中发现的瘸隋变化及药物反应及时全面地记录,为医生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避免因贻误病情而造成的医疗纠纷。

儿科护理管理例3

1.临床资料

2013年7月-2014年7月,选取我院收治的200例患儿进行分组研究,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100例。对照组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为3月-13岁,平均年龄为(6.3+0.2)岁;观察组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为3个月-11岁,平均年龄为(4.5+0.5)岁。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可实施组间对比研究。

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主要是包括基础护理、饮食指导、病情分析及观察以及常规健康宣教等,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安全管理,主要是在深入地分析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及时地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安全管理评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和满意度。使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护理安全性,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情况越好;使用满意度量表评估两组满意度,量表中共包括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服务态度、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等,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为得分大于或等于90分,基本满意为得分处于60分与89分之间,不满意为得分小于或等于59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病例数×100%。

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安全管理评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三、讨论

1.儿科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1)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方式,所以导致其工作制度中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常见的包括责任分工不明确、赏罚不均等,这会严重影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导致其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自由懒散等不良现象;此外,以往工作中疏于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也会导致护理人员不能加强自身学习,不利于其护理质量的提高,这均会导致一定的护理风险。

(2)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及责任感不强。

部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足,导致其服务态度较差。并且儿科的护理工作往往比较繁重,所以护理人员心理压力也较大,就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导致其责任感不强,也会引发各种护理不良事件。

(3)医院环境设施不健全。

患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再加上其好奇心较强,因此容易出现坠床、跌倒、磕伤等不良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医院未能及时地做好防护工作,如不能及时地为患儿的病床加用护栏、未能及时地在卫生间铺设防滑垫等,就会导致患儿出现坠床、跌倒等不良事件,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4)健康教育不到位。

儿科中患儿的行为预见性较差,语言不成熟,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所以患儿往往难以准确地表达主观感受,导致其治疗依从性也普遍较差,这均会增加护理难度。与此同时,在治疗中,家属往往会过度担心治疗的效果,同时缺乏相关的基础知识,所以会重复问询临床治疗与护理的目的和效果,在一些治疗与护理缓解也难以积极地配合相关操作,有时甚至会干扰正常的护理工作,往往会延误相关治疗与护理操作,所以容易成为护理风险因素。

2.儿科安全管理方法分析

(1)完善管理制度。

要全面地落实责任到人制度,并及时地建立护理监督小组,对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检查,以便及时地将安全隐患予以排除,这也能够对护理人员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以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其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能够始终做到处处谨慎;定时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并要借助于公平、公正的奖惩方式给予相应的处理,以起到激励作用,针对存在护理差错的人员,要及时地予以纠正和指导,避免出现类似的护理差错。

(2)完善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培养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引导其深入地学习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视患儿为亲人,使其可以设身处地地为患儿着想,努力为患儿提供优质的临床护理服务;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注意加强实践学习,为其提供充足的临床实践机会,以不断地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以减少甚至避免各种护理差错。

(3)改善诊疗环境。

在儿科护理中,要全面地加强安全防护工作,病房要加用防护栏,卫生间要铺设防护垫,同时开水、药品等要放置患儿接触不到的地方;针对各种防护措施,要注意定期进行维护,以及时地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检查和排除;加强巡护次数,尤其是要做好夜间的巡护工作,以便于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各种护理风险事件,增强临床护理的安全性。

儿科护理管理例4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护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不满意,导致护患纠纷不断。此类现象在于儿科的护理方面更为突出。因此,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更需要不断提高。而且,由于部分患儿家属的极端行为,以致于儿科护理工作人员担心自身安全问题,故而不能尽心尽力的发挥护理水平。

1 儿科护理高风险的原因分析

1.1社会因素

1.1.1特殊的护患关系 儿科病房的护患关系不仅是护士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而是护士、家庭与患儿的三角关系。护士对患儿实施的治疗、护理、抢救等工作均在家属的注视下进行。护士工作压力、焦虑程度往往大于其他成人科室,护士工作情绪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出现波动。

1.1.2当前医疗水平同患儿家人的期望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由于患儿处于一个意识薄弱的成长阶段,当遇到身体不适时常常用“哭”来表达,家长担心自己孩子,往往误认为是护理人员对患儿照顾不周所致,从而干扰护理人员的正常护理工作。甚至在其工作中百般挑剔,拒绝与其良好沟通,将不满情绪直接发泄至护理人员身上。

1.2护士因素

1.2.1规章制度执行不严 治疗护理过程中,只喊床号,不叫姓名;医嘱查对注意力不集中。开瓶后的无菌液体未注明日期、时间、用途。药品未分类摆置,不履行告知义务。号、姓名形式化,医嘱查对意识差。

1.2.2护理文件缺陷 临床护士没有认真领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条例精神。存在①观察病情不仔细。②书写护理记录不使用医疗术语。③病情记录重点不明确。持续心电监护。④忽视病情记录的客观真实性。⑤间断吸氧医护记录不一致。

1.2.3护士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 许多制度停留在理论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如交接班制度等。注重每个环节的观察。

1.2.4缺乏责任心和耐心 不按规定巡视病房,肢体或头皮肿胀未及时发现,交接班流于形式,对危重患者病情未做详细了解。对家属反映的问题未能及时解决与沟通,导致家属不满意。

1.2.5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欠缺 观察危重患儿时,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预知后果,年轻护士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几率低。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本身难度就较大,再加之患儿哭闹、好动、不合作,常致针头移位,使液体外渗[1]。

1.2.6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薄弱 家属拒绝的治疗和护理,护士未讲明目的和用意,也未让其签字;护士未提醒患儿亲属,致使物品丢失。

1.2.7支持系统不完善,护士配置不合理等。

1.2.8规章制度不健全,开展的项目未能及时规范操作规程,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未能告知家属。

1.3患儿及家属因素 ①小儿护理操作难度大,②小儿病情变化快,③家长情绪波动大。

2 儿科护理风险的监察与控制

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鼓励及提倡注重安全的意识和文化,一个注重安全文化的机构对管理、控制及降低临床风险极为重要。

2.1提高“风险”认识 管理层需强调上报事故的目的绝非惩罚员工,而是用真诚、公正及开放的态度与员工沟通,以共同制定改善的方法。实行护理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控制与监察。2006年中国医师协会公布了《2007年度患者安全目标》鼓励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2004年10月,WTO成立全球患者安全联盟,并提出了“患者为患者安全”等6个行动计划。计划中鼓励患者为自己的安全把关,要求将公众纳入患者安全项目中,并教导患者及患者家属主动询问治疗情况[2]。

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中,明确规定,三甲医院百张床年严重差错事故次数不超过0.5次,事故为0,因此,很多差错少报,从过程管理来看,差错暴露的越充分越好,差错报告次数不代表患者安全的程度,相反,它反映安全文化先进的程度。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患者安全专家Leap博士提出,发生差错后担心被惩罚是当今医疗机构内患者安全促进的惟一最大障碍。例如:护士加液体错误。美国实行患者安全通报系统,第1年的错误报告率增加了60%,这样,使原来一些隐藏在冰山一角下面的错误浮出水面,便于进行分析和改进。对促进患者的安全也带来积极的效应。

2.2加强综合素质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本着"患者为大"的心态去做好护理干预工作。虽然难度较大,但是这也是必须要走的一步。护理人员要对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锻炼,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工作中,将自己与患儿家属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他人,患儿家长看到护理人员的工作成果,自然而然的对护理人员改善看法,从而逐渐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当然,对于特别"麻烦"的患儿家长,护理人员要尽量避免与其冲突,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造成其他不良影响。

2.3重视时段监管 管理者应当根据护理人员的具体状况安排班次,如:护理水平、护理经验、护理量等。通过对新老护理人员的合理调配,提高护理效率与护理质量。

2.4加强文书管理 在护理文书书写方面,要保证文书的记录真实有效,简单明朗。文书内容字迹清楚,无任何涂改,遗漏现象,且对于文书书写者要做到责任到人,督促其提高文书质量。

2.5严肃护理行为 为了避免患儿家长与护理人员之间的纠纷,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时严格遵守患儿护理的规章制度,提高护理质量,并向患儿家长耐心解释护理流程。

2.6教育与培训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水平,定期的培训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培训与教育的过程中,鼓励护理人员相互交流护理经验。对于学习出色的护理人员进行褒奖。

重视对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作为培训基础,培养护士严谨的工作作风,让医护人员懂得学法、守法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工作责任心,减少护理差错和事故。

2.7注重高危环境监控 直接与患儿及其家人进行交流,可不定期采用书面、谈话、座谈等不同形式,认真听取家人提出的合理化的建议,耐心全面的解答家人的疑问,从而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做到治疗及护理过程中互相配合和支持。

2.8体现人文化管理 护理工作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他人的反馈是影响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工作特征。但长期以来,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护理工作地位低下,不被社会理解加之护理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和集体性的特点,难以从工作成果中识别个人的贡献,因而使他们格外注重社会组织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强烈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管理者尊重表扬肯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儿科护理管理例5

对PICU即重症监护室及床位使用率115%以上感染消化科风险警示标识应用前后各2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风险警示标识使用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例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PICU即重症监护室及床位使用率115%以上感染消化科风险警示标识应用前后各2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评价比较,结果表明风险警示标识使用后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P<0.05)。

儿科护理管理例6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4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58例,将其设置为研究组,其中男92例,女66例。年龄1岁~5岁;选择同期同类型患儿15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8例,女70例,年龄0岁~5岁。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儿科常规基础性护理;研究组则在常规基础护理管理上增加危险因素管理,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如下:①社会因素:医患关系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话题,这种紧张的关系造成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其中的复杂性被人们忽视,公众自身又缺乏对基础疾病知识的了解,而对医护工作要求却不断加深,信任度有下降趋势。②药物因素:对患儿来说,其用药的剂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按照体重来进行计算使用,例如利尿药物的应用,对确定剂量方面有一定难度,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意外。且因为患儿天性好动,加之床位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造成护士查对时,容易出现差错而加大了用药的风险性。③护患关系因素:因患儿需要家属在旁照顾,就出现了医护人员到家属再到患儿的三角关系;而在具体护理过程中,对患儿的护理技术要求高,工作压力大;且部分家属又存在对医学常识的不了解,加之爱子心切,就会对护士产生过多及苛刻的要求,一旦超过护士所能承受的极限就会引发纠纷。④护士自身因素:护士年轻化,部分护理人员缺乏吃苦和慎独精神,加之年轻缺乏经验,给护理工作埋下隐患。无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且应急能力差,对患儿缺乏足够的耐心从而影响治疗。⑤意外因素:鉴于婴幼儿发育处于未完善状态,平衡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但识别危险因素能力又十分差,一旦跌倒容易出现骨折或者被利器所伤,易出现诸多的危险事件。⑥法律意识淡薄:随着家属的维权以及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对护士法律意识的要求也随之升高。若不能详细了解相关法律,在护理中就增加了纠纷的风险。

防范措施:①媒体要予以正面公平的引导,给予医护人员更多的理解和鼓励。医疗卫生事业存在高压力、高风险性,多沟通了解可以提高医疗质量。②提高防范意识,加强预防风险因素的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风险管理流程,并积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对风险事件的掌控能力。提高医务人员的个人能力,包括:沟通、药物知识、专业知识等,培养医护乐观积极的工作心态,例如药物的三查七对、规范记录病历等。③健康指导,对患儿的病情,要多与患儿家属沟通,加强宣教,耐心向家属讲解疾病知识,提高患儿依从性。可将一些注意事项制成宣传单发给患儿家属学习,从而减少隐患的发生。④相关法规的学习培训,要经常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法律法规,技术操作中需谨慎,尽量避免意外出现。⑤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提高我国儿科护理人员的准入标准,严格把关,避免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再者对在职人员也要经常性培训考核,掌握儿童营养学、心理学等,从而更好地与患儿家属沟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为96.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54%;研究组未出现投诉事件,危险事件发生率为0.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0%,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儿科护理管理例7

队伍建设是前提

合理的结构比例:儿科护理工作繁忙,责任风险高,护士思想压力、工作压力都很大,队伍不稳定易流失。往往存在高年资、高职称护士流失,低年资、低职称护士比例偏高的情况。因而在人才选拔时要发现适宜人才。选择整体素质高,性格活泼温和善于沟通,富有爱心、同情心和奉献精神,专业思想巩固,持久耐性好,面对繁杂琐碎事物时能乐观积极应对,不断学习善于总结,富于钻研精神的人;用人时采取能者善用,知人善任策略;同时根据儿科工作特点及对护士年资、学历、职称等方面要求制定远近期人才培养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多途径、多渠道加以培养,形成合理优质高效的人才梯队。

队伍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护士本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护理质量水平的高低[2]。儿科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多年来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和带教模式,不断优化人员的知识和学历结构:①按照《五年内护士规范化培训纲要》要求,综合利用当前多种在职教育方式,如自学考试、函授、远程教育、外出进修等,广泛开展学历教育和岗位教育;②创建“学习型”组织,使学习和知识更新经常化、常规化,拟订中长期学习目标,设立每周学习日,根据计划和现实工作要求,坚持晨会提问,重危病人、特殊病例床旁考评,科室护理人员轮流讲课等;③岗位练兵强化技能训练,对新上岗护士强化50项基础护理操作培训,达到人人过关,专科技术操作训练由高、低年资人员分别组成帮教组,在实践中帮教、把关、提高,并以优带劣,促进整体素质提高;④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在护士中广泛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陶冶护士情操,端正价值趋向,促进护士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培养良好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情感:儿科病人多是各系统功能发育不健全的孩子,甚至是重危病儿,既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病情快,相对成人更具危险性。护士长要让每一个护士在工作之始就能明确护理的对象是只有一次生命的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慎独修养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尤其是人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医疗纠纷、医疗争议不断增加,医疗事故的赔偿金额越来越高的今天,医德操守和职业情感是质量保证的重要思想基础,工作中经常教育护士要换位思考。

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护士的工作状态受多种因素影响,为避免高压力环境中负性情绪的积聚、蔓延和爆发,往往多渠道、多方面为护士创造机会、解决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注重工作中减压。

制度落实是根本

从观念入手让制度落实在每个人心中:近年来,因制度落实不到位或不遵守操作规程导致的护理差错、事故常有报道。经常把在网络、媒体等多途径听到、看到的有关医疗纠纷或事故作为反面教材,教育护士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同时结合实际工作,定期组织大家学习相关制度。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抢救工作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并认真落实到工作中去。

监管到位让工作流程更加科学:监管是制度实施的外在力量,是对护士自我信念和慎独意识的补充。按儿科工作内容分别成立了基础护理,感染控制,危重病人管理等质控组,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或专项检查,有针对某制度的追踪检查,重点是制度在日常工作细节的落实。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定期梳理研讨,实行责任追究,工作考核与评优评先及奖金挂钩。确保制度落实的经常、连续、有效性。

加强薄弱环节管理:护士长工作别要善于抓关键人,如:新上岗的年轻人员、个别责任心不强的护士和有纠纷倾向的病人家长等。其次要抓住关键时段,如节假日,交接班、工作繁忙、抢救病人时,护士身体不佳、有负性情绪时等,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护理工作虽然各班有其职责,分工明确,但工作中必须做到分工协作,拾遗补缺,绝不准互相拆台,以病人的安全为出发点,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人本管理是关键

护理工作苦、脏、累、重复性操作多,繁琐枯燥,这些在儿科更为突出。护士每天要面对孩子父母焦灼而暗含挑剔的目光、不配合且稍不留神就有生命危险的患儿、难度较大的静脉穿刺操作。作为护士长要成为护士的压力缓冲器和能量加油站、工作和生活中的知心朋友,经常同护士交流沟通,洞察护士的情绪变化,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尽量减少护士工作与生活的冲突。如工作中实行弹性排班,在护士或其孩子、亲人患病时,要及时问候或帮助治疗,调整休息,尽量既保证工作完成,又不让护士对家庭和孩子有更多的愧疚。在家属对护士出言不逊、无理指责或行为过激、护士受到委屈时,要让护士诉说、发泄,待分析原因后给护士以宽慰,会使护士感到被理解被关怀而消除怨气;给节假日值班的护士打个电话,送上节日的祝福和感谢的话语,会使护士感到温暖而忘掉孤寂;对年轻护士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善于发现其优点并鼓励。总之,护士长应是护士的知心朋友,让人性之光照耀每个护士心里。

自我影响力是效能剂

护理工作质量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护士长在工作中应是领头雁,排头兵,不但要管而且要干。如每天交班前查看夜班工作和危重病人情况,下班前检查各项工作有没有遗漏,日常工作中随时随地监控,疑难危重病人现场处理和指导,平时工作安排得当,突发事件面前指挥若定,对事业博学求精,对工作严谨从容,对同志宽厚真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避免,凡事先人后己,小事不计较,原则性问题不让步,台上有令必行,台下姐妹、朋友等品质作为效能剂会无形中感染并凝聚大家,成为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依靠大家的力量,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儿科护理管理例8

最近几年,随着医学行业的发展和医疗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我国各个医院的护理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护理技术上也有了明显的提升。然而,很多的护理工作中,还存在着细节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均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严重影响到护理的质量。目前,针对护理中的细节进行强化管理,已经成为了护理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就我国现阶段的护理人员专业素养和人员构成来说,其中有着一定的问题,同时加上仪器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我国医院的护理工作在发展上受到了极大的阻碍。由于护理人员配备不合理以及护理人员专业素养较低,同时配备的仪器不足,使得护理工作中出现了一定的失误,就算是极小的失误,也使得护理的质量大打折扣。特别是在儿科护理中,患儿在病情发作的时候,往往伴随着发病急以及来势凶猛的特点,而且由于患儿身体素质较差,所以很容易引起病变,而患儿本身也不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因此,会很容易出现意外情况。为了能够保障患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就需要在展开儿科护理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素养,并且有着极强的责任心,可以应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

通过具体的实例就可以明确的了解到,要想使得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可以得到有效的消除,并能够将护理质量尽可能的提升,就需要做好相关的规划工作,整合细节,进行细节管理的强化,从而使得儿科护理管理更加的完备。

2、加强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方法

2.1儿科护理服务流程细节化,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相较于成人患者来说,儿科患者无论是在身体素质上还是在心理素质上,均存在着明显特殊性。儿童在家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就使得儿科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所需要注意的方面也有很多。在开展儿科护理工作的时候,最困难的就是需要和患儿的家属达成共识,形成有效的沟通,如果在患儿出现受伤情况和生病问题的时候,家长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患儿的病情进行控制,而不致于手忙脚乱,使得患儿的病情加重。在儿科护理的过程中,要积极的进行细节管理的宣传和教育,使得护理人员能够更加明确了解到细节管理的重要性,这样就能够避免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细小的失误,从而可以更好的为患儿提供人性化的护理,使得护理的质量可以得到良好的提升。

另外,针对儿科护理服务的流程进行合理的细节化处理,树立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针对护理模式进行有效的转变,使得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可以得到有效的强化,尽可能的对护理工作进行完善和改进,最大限度的满足患儿与家属的护理需求。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其一,将儿科服务流程细节化,提供细节化的服务。护理人员在做好基本的常规服务以后,还要主动的和患者、医患家属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这样就可以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患者的护理需求,再结合专业化的护理知识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因为沟通不及时而产生彼此之间的矛盾,实现双方的友好互动。

其二,改变护理模式,以人为本。在护理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服务的首要对象是“人”,而不是“病”。所以,在儿科护理过程中要和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根据患者的自身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护理模式,对于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改正,不断的完善儿科护理管理。

2.2加强对儿科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儿科护理管理

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到儿科护理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为了能够提高护理的质量,就需要针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使得护理人员能够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并掌握扎实的专业功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技术和义务培训,灌输最新的护理理念和知识,保证护理人员技术的稳定,能够及时的应对护理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有着很强的控制能力’其次,还要定期性的组织儿科护理人员学习儿科各种疾病的专业化护理措施,进行定期的考核,培养出一支专业化的优秀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

2.3将规章制度及护理人员考评制度细节化,建立良好的护理习惯

保证儿科护理质量的关键还在于建立健全儿科护理管理制度和护理人员考评制度。所以,要对这两个环节进行细节化管理,以保证管理工作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首先,将规章制度进行细化。并不断的对其进行细化,进而为儿科护理质量的管理和提高提供科学系统的依据,确保儿科护理工作能够按照规章制度有计划、有制度的实施。

其次,实行儿科护理动态化监控。在对儿科护理规章制度进行细化的基础上,还需要采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对护理质量的动态化监控,保证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在工作中还需要不断的灌输工作人员细节管理的理念,在动态化监控下,及时的发现护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

儿科护理管理例9

患儿在医院内接受护士专业细心的护理过程中,因为儿童与成年人不同,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患儿的年纪比较小,再就是情绪很不稳定,这极大地影响了治疗效果,还使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超负荷。医院的护理工作本来就很繁琐且沉重,这就使护理工作意外风险发生率增高,由于这种风险存在于护理实践的多个层面,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其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1]。伴随着患儿家属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护理工作也越来越细致,承担的风险也在不断地加大。很多儿童疾病发病比较快,病情也相对复杂,变化迅速且自我表达能力差,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只能靠护理人员自己去观察从而发现病情变化。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而且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偏低,晚上经常要倒班,家庭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薪酬与劳动不成正比,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等原因,是造成儿科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2]。为了给患儿提供更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儿科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并对患儿采取风险管理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儿科患者236例,男161例,女75例,年龄3~12岁,平均(7.8±2.4)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118例。观察组男81例,女37例,年龄(7.7±2.5)岁;对照组男80例,女38例,年龄(7.9±2.3)岁。2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行普通护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护理: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组员由责任护士长、主管护师、护师、责任护士组成,根据不同的能级完成不同的护理任务(护士长巡视监督、主管护师专科教育、护师完成日常的操作、责任护士负责护理反馈及评估),有问题及时报告,针对发现的问题开讨论会,护士长为顾问,主管护师主持,会议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实施后评估实施效果并做出进一步整改,通过不断的业务学习及讨论,达到提高风险管理小组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风险认知意识。2)加强业务学习。护理管理人员应根据每位护士的不同特点与能力来制定相应的再教育方案,并对其安排合适的岗位,调动她们的学习兴趣与工作积极性,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定期进行专科技能方面的培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制定1个1年计划,使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1个档次。3)开展患儿健康教育工作。根据患儿疾病情况的不同,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宣教,再根据患病儿童的心理状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与之交流疏导,耐心细致地答复患儿的每个问题,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治疗的有效性。4)建立药物及设备维护管理制度。针对患儿使用的药物与设备应及时地做好记录,保证各种仪器的安全卫生及有效性,每天的值班护士要对设备进行检查与清洗等。

1.3观察项目比较

2组护理风险发生率(包括给药、意外伤害、管路脱落、压疮风险)及对住院环境、护理管理、护士业务水平能力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风险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2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满意、护理管理满意、护士业务水平能力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3讨论

儿科护理任务繁重且琐碎,在护理过程中常出现如护理人员的疏忽、操作不正规、试管乱用、点滴外漏、留置标本出现信息错误、仪器检查不仔细等情况,而在住院期间住院家属的照看下还有管路脱落、磕伤等意外出现,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产生,管理上风险随之而来,而这种二次伤害,不管是对患儿还是患儿家属都是难以接受的,既影响患儿的身体恢复,延缓治疗效果,还会给治疗增加不必要的麻烦[3]。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将制定出的解决方法应用到进一步的工作中,评估解决方法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做好预防性的工作,解除安全隐患与意外情况的发生,这对患儿的预后会有很大的帮助[4]。有相关研究[1-2]证明了将风险管理运用到儿科护理管理的工作中,效果十分显著。目前所知的护理管理方法中已经从多个角度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力争形成有效的预防,对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很大的帮助。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风险发生概率比对照组低,说明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减少医疗事故的产生,有效降低医疗风险,明显提高治疗的安全性。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护理管理、护士业务水平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表明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能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上得到患儿及家属的高度认可[5]。

作者:邹芹 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参考文献:

[1]蔡金娣,韦丽.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的探究[J].饮食保健,2015(8):124-125.

[2]孟红燕.探讨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并分析其有效的防范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3(9):5132-5133.

儿科护理管理例10

0引言

伴随经济发展与生活的改善,人们对护理工作标准也逐渐升高。由于儿科患儿认知能力低、年龄小、活泼,因此加大了护理工作难度。进而引发儿科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投诉率显著高于其他科室[1]。我院针对儿科患儿实施细节护理,护士定时进行护理细节及专业技能的培训,从而提高护士职业素质,改善护理质量,经过熟悉护理人员的心理、改变护理工作的理念、加强细节监管、重视管理环节等方法,获得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收治120例儿科患儿进行分析,男65例,女55例,年龄3月-7岁。随机分组,对照组选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实施细节护理。通过对比俩组病人年龄,病程,性别等基本资料,差异不大,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选用细节护理,具体如下:

1.2.1建立和谐护患关系

护士应保持良好的态度,注意语言,关心爱护病人,使患儿及家属感受到温暖,进而积极接受治疗。详细介绍操作的有关知识,鼓舞患儿,理解家长。不抱怨,不推卸责任。通过亲切的称谓,使护患相处的和谐。同时积极告知家长药物的相关知识,名称、作用、适用年龄、剂量及副反应等,使家属可随时查询费用情况,确保其放心安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有利于实施护理工作,也助于构建融洽的护患关系[2]。

1.2.2强化护理工作的流程管理

改善护理质量满足病人需求,创建并改善规章与工作步骤,注重从患儿检查到救治,再到交接班的程序与物品放置等细节,确保护理工作有序进行。由医务人员组建质量监管小组,尽职尽责,保证细节质量管理全面进行,按时监测护理流程,确保及时发觉问题并解决。

1.2.3强化细节风险管理措施

儿科护理工作任务多,易发生错误,须抓住易出错的环节、时间、科室及人。若患儿周转及迁床过快时,须把床位号放置明显位置,利于医务人员核对。输液时须注意核查患儿床位号+药品+姓名,防止出错;对重点、危重患儿及节假日、中午、夜间等特殊时间,加强护理与监测。加强消毒隔离意识,病房定期紫外线照射消毒,坚持无菌操作。

1.2.4提高护士心理、知识、技术等综合素质

工作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情绪,是保证护理质量的主要条件,同时也为维持融洽护患关系的基础。缓解护士心理负担,清除负面情绪为护士长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护士长须支持与理解护士,同时掌握其心理情况,因此,使其感受到温暖与关心,打开心扉,才可以使护士发挥自身的能力去工作。因为患儿的特殊性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年轻护士理念、技能与工作经历的缺乏,更易出现失误。须注重对护士儿科的护理知识、护理方法及操作技能的培养;按时分析总结,把出现自身周边的护理失误与纠纷等数据整理打印,分发到每位护士,分析研究病例,增强应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号召学习法律法规与护理规定,进而认识到责任与自我规范。仔细客观做好记录,对于患儿危险因素和家长不满意的评价,进行交流和解决。此外,举办评选优秀护士、优秀团队、护理能手等活动,不仅增强整体护理水平,有效防止护理错误与意外的出现,同时提升了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1.3观测指标

《儿科病房护理质量评分细则》评定护理质量[3],问卷调查患儿和家属的满意度。

1.4数据处理

应用SPSS13.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P<0.05为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比病人满意度与护理质量,观察组显著强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伴随经济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逐渐增加,人们对于他们的关注也随之增多。孩子患病时,大部分家属十分焦虑,因此儿科护理工作具特殊性,护理工作的投诉率显著高于其他科室。细节护理属于调控,改善,研究,延长,辨认的过程,采用管理方法,进而加强执行力和效率。有关资料[4]显示,患儿实施细节护理,有效改善护理质量。该报告说明:实施细节护理管理,有效提高护理水平,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能力。把握护理人员心理,减少由于心理压力引发的错误;改变护理观念,使护理人员加强与患儿及家长的交流,有利于更好的实施个性化护理服务;重视护理流程细节管理,增强了护理人员对细节重视,增强了护理技能;通过注重管理环节,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监管,督促护理人员实施更好的护理干预。总得来说,实施细节护理管理,把握护理人员的心理、改变护理工作观念、加强细节的管理、重视管理的环节等,能够有效改善护理质量,并且显著提高患儿及其家属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控制儿科患儿及家属的投诉率,适合推广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张苏兰.个性化护理在儿科病人护理中的探讨与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5(5):183-184.

[2]王晓东,罗先琼.新生儿疼痛的管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25(9):67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