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可持续畜牧业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2 09:06:28

可持续畜牧业

可持续畜牧业例1

改革开放以来,萧县畜牧业持续发展,经济地位显著提高,生态效益更加明显,基本上实现了由单纯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由家庭副业地位向支柱产业成长的转变。2004年底全县存栏生猪43.97万头、牛10.3万头、羊104.2万只、家禽865万只,年内出栏商品猪42.6万头、牛11.2万头、羊112.2万只、禽1 172万只,肉蛋奶总产11.1万吨,畜牧业产值12.5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33.3%。全县畜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基础设施差、服务手段单一、抗风险能力弱、质量监管不力和依法治牧力度不大等问题,仍制约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可持续畜牧业例2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发展观。指的是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恩施州畜牧业近年发展很快,但要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就恩施州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浮浅的探讨。

一、恩施州畜牧业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一)恩施州畜牧业发展现状

恩施州地处湖北省的西南部,畜牧业是恩施州传统的优势行业,也是重要的支柱产业,更是当地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重经济增长点,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几年全州畜牧业生产发展极为迅猛。2016年,全州出栏生猪467.3万头,出栏肉牛17.2万头,增长16.9%。出栏肉羊106.0万只,增长17.7%。家禽出笼1694.7万只,增长35.3%。禽蛋产量达3.97万吨,增长21.2%,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30多亿元①。特别是按照州委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部署,坚持强龙头、树品牌、提效益的思路,坚持以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为着力点,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速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以来,全州畜牧业呈现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恩施州畜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一是当地环境修复的需要。由于过去环境意识不足,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够,滥砍滥伐、任意开垦和无秩序养殖,导致水土流失、环境变差、污染严重。近些年虽然恩施州重视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使整体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好转,但整体上还是处于修复阶段,走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促进环境修复、守住“青山绿水”的必然选择。二是畜牧业增产增效的需要。近几年恩施州畜牧业发展很快,加速发展是以大量消耗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来实现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对山地、草场、饲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山地、草场效能减少,载畜量降低,植被也受到一些破坏,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失衡,必须科学设计、有序规划,走更节能减排、更增产增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保证生态平衡和畜牧业持续高效发展。三是减少畜牧业污染、打造“美丽恩施”的需要。畜禽养殖过程中排出的粪便,无论对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均会造成严重污染;动物特别是反刍动物会排放出甲烷,也会对空气造成很大的污染。养殖场一般都会产生难闻的恶臭,主要是因为粪便、污水、垫料、饲料、畜禽尸体的腐败分解、消化道排出气体、皮脂腺、汗腺、外激素分泌物等导致的。养殖场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排泄物、废弃物,就会给环境带来恶劣影响,不利于打造“美丽恩施”的名片。四是畜牧业纵深发展的需要。畜牧产业链条长,涉及种、养、加、销等多个环节,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使畜牧业在前伸后延、流通加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发力,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加工业有机结合,促使畜牧业向纵深发展,从而全面建设集产、供、加、销于一体的现代化牧农结合、牧林结合、牧加结合、牧销结合的新型链条。

二、恩施州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和建议

恩施州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合理安排粮食生产的情况下,种草养畜,以畜禽的粪便养地,种养结合的农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畜牧业之路,是实现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因此,恩施州在实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坚持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方针,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畜牧业,又保护好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证畜牧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恩施州在畜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效果明显:

(一)猪-沼-X模式

既将养猪的废料用发生发沼气,同时沼气渣再用来种菜、种果树、做基肥等。如恩施市龙凤联强公司的大型养殖场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了5个小型沼气工程和喷灌设施,把8000多头生猪产生的粪便全部利用起来,以“猪-沼-果”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经营;种植各种优质果树,效益明显。“猪-沼-X模式”,不仅适宜于大型养猪场,也适合于每家每户小型养殖。每户养2头以上的猪,就可以建一口6-8立方米沼气池,猪粪进入沼池发酵后可以当燃气做饭烧水,或发电照明取暧,剩余的沼渣可以作农田底肥,沼液作追肥,不仅大大节约了能源,促进了养猪的效益,还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实现了有机循环,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这个“X”,可以是菜、粮、果,甚至是鸡、鱼等。比如“猪-沼-鱼”模式,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后喂鱼,沼渣作为池塘基肥,沼液作追肥,从而降低饵料成本,减少鱼塘化肥施用量,控制鱼类疾病,大大提升养殖效益,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同时保护环境。是很好的可持续养殖模式。

(二)草-牛-沼-菜模式

即种草、养牛、沼气、种菜的生态循环模式。近些年恩施州利用退耕还草工程,大力发展以“恩施黄牛”和“恩施白山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也探索出了一条“草-牛-沼-菜”的可持续循环发展模式。利用天然草坡及一部分山地,大力发展优质牧草,供给牧场养牛;牛粪用户沼气氿发酵,用以发电照明和生热做饭,沼渣用以蔬菜生产和牧草种植所需肥料;这样就形成了集“牧草种植-肉牛养殖-沼气发酵-蔬菜生产”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生产模式,效果明显,全州肉牛、肉羊养殖发展迅猛,而污染排放呈逐年下降趋势。

(三)鱼-桑-鸡模式

池塘内养鱼,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鱼池淤泥及鸡粪作桑树肥料,蚕蛹及桑叶喂鸡,蚕粪喂鱼,使桑、鱼、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四)林-药-特色养殖模式

即在林下种药材,并利用森林资源开展当地特有动物如恩施土鸡、恩施黑猪及野猪、山鸡等其他特色野味养殖的模式。恩施州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论是林木、中草药和特色野味,都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可持续畜牧业例3

甘南州地处甘肃、四川、青海三省交界处的黄河、长江上游,境内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甘南州是甘肃省主要的牧区和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其西北部为辽阔的草甸草原,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自治州辖七县一市,其中合作、卓尼、夏河是以牧业为主,玛曲、碌曲为纯牧业县,牧民现金收入的85%以上来自畜牧业。①1984年,甘南州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调动了牧民增加牲畜数量的积极性,但家庭固定的小规模草场与放牧方式的矛盾逐步发展起且愈演愈烈,这一矛盾若不能得到有效化解,必将威胁到甘南州草原畜牧业的代际可持续。牧民专业合作社在甘南州政府的引导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草原畜牧业代际可持续的物质承担者

甘南州广袤的草场和优良的畜种,是由其独特的气候和复杂的地质造就的。辽阔的天然草地是草原畜牧业可持续的天然屏障。甘南州天然草原总面积为4084.51万亩,占全州面积的70.28%,600亩以上连片的天然草地总面积为3758.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3559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95%,是青藏高原和甘肃省天然草地中载畜能力较高、耐牧性较强的草场。②甘南州的优良畜种――牦牛、藏羊、河曲马、河曲藏獒、合作猪等,是自然和牧民选择的能够适应高寒牧区恶劣生态环境的特有畜种。

草场和畜种是甘南州草原畜牧业可持续的物质基础。以玛曲和碌曲为例。玛曲县自汉代就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著称,是亚洲最大最优良的牧场,有413种牧草。经漫长生产实践培育的“阿万仓牦牛”、“河曲马”和“欧拉羊”均是发展草原畜牧业的优良畜种,既是牧民的生活资料,又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碌曲县天然草原面积628.4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9.33%,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原595.98万亩。③牧草资源丰富,有草本植物630种,其中568种牧草产草量较高,平均亩产鲜草350公斤,二、三等草场面积占总草场面积的70.3%,全县年总贮草量为19.5亿公斤。④碌曲县属于青藏高原的第一畜牧地带,主要有牦牛和藏系绵羊,其次有一定数量的河曲马、黄牛、山羊。⑤这些牧草和优良畜种在甘南州草原畜牧业代际可持续中承担重要角色,缺一不可。

可持续性概念最初由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自然资源经济学提出。1987年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如是规定:“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人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又不会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身的需要的能力的发展。”⑥这一公认的定义,将代际经济关系纳入“可持续性”概念的规定中。同代内经济关系需要一定的物质承担者⑦一样,代际经济关系同样需要一定的物质承担者。

草场和畜种承担着代际经济关系的延续,是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基本生产资料。草场一经破坏,草原畜牧业存在的自然前提――牧草的产量和质量,便会下降,从而损害后代牧民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条件。畜种是草原畜牧业代际经济关系的重要物质承担者。优良的品种和生产性能是甘南州草原畜牧业可持续性的关键。畜种一旦退化,即使有优质的草场,同样难以取得优质的畜产品。然而,草畜双承包后,一方面,破坏了草场及草原生态,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畜种退化。

二、家庭固定的小规模草场与放牧方式的矛盾

不同的放牧方式中,草畜矛盾激烈程度迥异。因四季牧场的转徙和长程迁移,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中这一矛盾较为隐蔽。然而,自1984年甘南州草场实行家庭承包后,可游牧的草场以牧户为单位被固定下来。尽管其间也注意区分了季节牧场,但各户牲畜只能在固定的小规模的家庭牧场上放牧。于是,在尚未恢复的基础上,家庭牧场不得不接受连续放牧。同时,牲畜私有化后,各户增畜积极性大大提高。定牧条件下的草畜矛盾发展起来且愈演愈烈,成为制约甘南州草原畜牧业代际可持续的主要矛盾。

草畜矛盾伴随着草原畜牧业经营体制的变革而演化。牲畜私有到户和草场承包到户或联户是甘南州畜牧业经营体制的变革的两个阶段。这亦是家庭固定的小规模草场形成的过程。倘若单纯的牲畜私有化,仍可采取划区轮牧的方式放牧,草畜矛盾尚不足以发展起来,但是1990年以后,公用的牧场全部承包到户,家庭固定的小规模草场形成,定牧已成必然。

可是,在草畜双承包后,牲畜放牧方式并没有改变。甘南州地处高寒偏远地区,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牧民居住分散,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其生产方式的转变。譬如,甘南州已建设牲畜暖棚约100万平方米,按2013年末牲畜存栏量,平均每羊单位牲畜只有0.13平方米。⑧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牲畜在家庭固定的小规模草场上放牧,显然采食范围大为缩小,且减少的牧草不能通过空间变换及时获得补充,恢复能力减弱。此外,甘南州科技转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之,单个牧户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在牲畜不断增加、牧草产量不断下降的情形下,草畜矛盾发展起来且愈演愈烈。

三、家庭固定的小规模草场放牧造成草场和畜种退化

甘南州境内草场理论载畜能力为600万个羊单位。⑨草畜双承包后,在草场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欲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必然会导致草场超载过牧。家庭固定的小规模草场放牧对草原的破坏,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导致草场沙化、畜种退化、草原生态恶化等问题层出不穷。

家庭固定的小规模草场放牧对草场的破坏主要有三:首先是过度采食,其次是牲畜践踏,最后是牧草再生产条件的转变。超载放牧导致牲畜的采食量超过草场的自然再生能力,草场出现退化和沙化现象。此外,甘南州的牲畜都是有蹄类动物,在固定的小范围内放牧,牲畜践踏对牧草的破坏更为严重,甚至将牧草的连根踢出,使牧草失去了再生能力。此种情形下,不同品种的具有不同再生产能力的牧草不得不在相同时空和气候条件下恢复再生产,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牧草品种多样性逐渐减少,优良牧草占比逐步下降,毒草迅速生长,草场严重退化。

甘南州草原沙化主要在玛曲县。据甘肃省林勘院荒漠化监测中心1994年普查和2004年复查数据,玛曲县有沙化草原80万亩,共有36处大型沙化点,在黄河沿岸形成了220公里长的沙化带。通过近三年认真实施黄河规划沙化(黑土滩)型草原综合治理项目,共治理沙化草原13233亩,目前仍有沙化草原78.6767万亩,并且技术研究和试验工作也非常滞后。⑩退化草场牧草多为毒草、害草,牲畜不能采食。如:夏河、合作两县市黄花棘豆的面积明显增长,且集中连片,绵延长达6―13公里。B11碌曲县鼠虫害较为严重,据测定,由于达乌尔鼠的严重采食危害,区内的牧草产量由对照区的每亩799.6公斤下降到采食后的每亩359.2公斤,下降了55.1%。B12至2015年末,全州仍有退化草原面积约3166万亩,其中重度807万亩,中度1679万亩;鼠类危害面积约847万亩;毒害草草原约为608万亩;沙化草原面积78.67万亩。B13

除此之外,草原畜牧业代际可持续的另一重要物质承担者――优良畜种,在家庭固定的小规模草场过牧中出现退化。与20世纪70 年代相比,牦牛个体平均变小21.8%,欧拉羊个体平均变小16.7%,牦牛产肉量平均下降31.2%,牦牛产奶量下降17.8%,欧拉羊产肉量平均下降了18.3%,双羔率几乎为零,牦牛、藏羊品种退化,生产收益受到严重影响。B14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家庭固定草场的放牧方式。

第一,家庭牧场过牧造成草场退化,牧草产量和质量不能满足牲畜采食需要,造成牲畜生产性能下降,酮体重量减轻。此外,牧户商品意识的提高,使得哺乳期牦牛挤奶过多,影响牛犊哺乳,导致牛犊发育不良进而畜种退化。

第二,草畜双承包后,个体牧户经营,选种不良,不当,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较低。加之,畜群疫病诊治不及时等,导致畜种退化。譬如,生活在沼泽地的乔科羊易患包虫病,但因得不到很好的管护,畜种品质持续下降。

第三,家庭固定的小规模牧场经营使牧草种类逐渐单一,牲畜营养逐渐失衡。此外,牲畜还通过舔舐岩石以补充微量元素,但草场固定后,家庭牧场的岩石种类不齐全,亦导致畜种退化。

优良畜种是草原畜牧业再生产的基础性资源。畜种退化后,草原畜牧业的再生产难以扩大,优良品种难以传承,不利于草原畜牧业的代际可持续。

四、牧户专业合作社兴起对草原畜牧业代际可持续的意义

甘南州草原畜牧业代际可持续的物质承担者――草场、畜种和生态环境,一经破坏必将影响子孙后代的生产生活。而破坏的根源在于家庭固定小规模草场和放牧方式的冲突。甘南州草原畜牧业欲实现代际可持续,必须找到有效化解这一矛盾的途径。马克思曾就土地谈到代际经济矛盾要借助于代内经济矛盾的化解,为我们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思路。“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B15这段引文不仅将土地作为代际经济关系的一种重要的物质承担者,而且主张通过代内经济矛盾的解决去推动代际经济矛盾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将代际不可持续的原因归结为“土地私有权”。

甘南州逐步兴起的牧民专业合作社,对实现草原畜牧业代际可持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牧民专业合作社是牧民在自愿基础上,将草畜入股共同经营,并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红的新型组织。2015年末,甘南州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4495户,较2010年增加了4443户。已认定部级示范社9个,省级示范社49个,州级示范社122个。B16牧民合作社已逐渐成为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促进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B17

新型合作社实现了划区轮牧,有效化解了家庭固定的小规模草场经营与放牧方式的矛盾,是草原畜牧业经营体制的创新。

首先,新型的牧户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划区轮牧,有利于分工放牧、集中围栏,减轻了超载放牧,进而解决草场沙化等问题。成立专业合作社还有利于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统一补播草种,统一灭鼠,保护草场。

其次,牧户专业合作社利于提升牲畜生产性能,改良畜种。合作社内牲畜统一分群放养,避免了近亲繁殖。且合作社在选种、防疫、平衡牲畜营养结构等方面,均能起到抑制畜种退化的作用。甘南州加大良种选育力度,以组建种公畜专业合作社为抓手,组建核心群,鼓励牧户进行规模经营。并引进半血野牦牛等优质种公畜,提升当地牲畜的生产性能,力争将优良畜种留给后代,实现草原畜牧业的代际可持续。

参考文献:

[1] 甘南藏族自治州代州长赵凌云.政府工作报告[R].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2015年3月9日.

[2]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甘南藏族自治州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3] 甘南州“十三五”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R].2016:8.

[4] 碌曲县人民政府.碌曲县草畜平衡以草定畜禁牧休牧情况汇报[R].2016:8.

[5] 碌曲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碌曲县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6]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7] 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可持续畜牧业例4

内蒙古是草原畜牧业大区,草原总面积13.2亿亩,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74%,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2%,居我国五大草原之首。其中:33个牧业旗县和21个半牧业旗县天然草原面积10.87亿亩,约占全区草原总面积的82.34%。我区草原资源丰富,草场类型多样,自东向西绵延4000多公里,依次分布着温性草甸草原、温性典型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类五大类地带性草原。草地饲用植物资源丰富,有野生饲用植物793种,约占全区植物总数的36.59%,全区草地资源年生物总储量约680.8亿公斤,其中可食干草总储量约408.5亿公斤。我区也是畜种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在提供高档畜产品和支援区内外畜种等方面均发挥着重大作用。草原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牧区同时又是维护边疆安宁的重要防线。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草原畜牧业自身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草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安定的需求。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将草原生态建设与畜牧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按照生态环境与牧区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系统内物种协调共生,物质高效循环,能量有效利用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度经营,规范化生产,无害化利用,以实现畜牧业优质高效低耗发展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要素分析

草原畜牧业可以看作是一个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其功能优劣,是否实现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草原生态环境是否得以改善,草原牧区水、土、草、畜等资源利用效率如何,农牧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等。当前我区草原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尚未消除,“三牧问题”与生态问题严峻。

(一)牧区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导致草畜矛盾日益突出

内蒙古牧区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少雨,是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区之一,草原生态十分脆弱。特别是近年来气候变化对草原畜牧业的影响逐渐显现,牧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加之超载过牧、滥垦、滥伐,导致草原压力越来越大,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原不堪重负,使我区草原草种生长质和量发生变化,牧草单产平均减少了50%~60%,导致草地生态功能失衡,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草地生物多样性下降、牧草种类减少,覆盖度降低,草原沙化加快,生产能力下降。据统计,全区草原年均退化1.67万平方公里,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近7亿亩,“三化”面积占草原总面积高达53%,现有的可利用草场面积比1947年减少了约600万公顷;大针茅草原已经被更耐干旱及耐牧性强的克氏针茅和冷蒿草原所替代;多年生优质牧草已经被一年生牧草所代替;冬季气温的升高使草原蝗虫和鼠害的发生面积呈增加趋势。

(二)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成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最大瓶颈

可持续畜牧业例5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1-0005-03

“生存与发展”是当今全球所关注的问题,面对人口猛增、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形势,20 世纪90 年代,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二十一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

畜牧业作为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既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6 年底,联合国粮农组织就公布了《牲畜的巨大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的报告,报告指出,肉类食品生产向大气层排放的温室气体大于交通业,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18% 。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畜牧业发展,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节能减排,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 新洲区畜牧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1.1 发展资源节约型畜牧业符合新洲区发展要求

新洲区作为武汉市畜牧大区,其畜牧资源严重不足,主要饲料原料依靠外调,如果继续沿袭“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排放”的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实现畜牧业的大发展,将难以持续发展。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采取资源开发与节约使用并举的措施,强化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综合利用,以资源利用的减量化拓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对于保障新洲区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缓解新洲区畜牧资源制约的根本出路。

1.2 发展环境友好型畜牧业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据国内其他地方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新洲区从畜牧大区向畜牧强区转变,首先必须注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养殖业的主要污染物包括畜禽粪尿及其排放出的有害气体和产生的不良气味。据测定:一头猪日排泄粪尿为6 kg ,一个千头猪场日排泄粪尿可达6t;一只鸡日产粪100 g ,一个10 万只鸡场每天可产粪10 t,这些粪尿中含有大量未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危害。①影响畜禽的生产性能。据研究禽舍中的氨气即使只有20 mg/L ,若保持6周以上,就会引起鸡肺部水肿、充血,使鸡群对新城疫等疾病的敏感性增强;若氨气含量增高到50 mg/L ,数日之后,鸡只会出现流鼻涕和流泪等症状;若达到100 mg/L ,10 周后鸡的产蛋率将由81% 下降至68% ,即使空气中氨的浓度恢复到正常也需12周才能使产蛋率回升至正常水平;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畜禽粪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卵,这些既是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染来源,而且其臭气远逸,还是蚊蝇繁殖的重要场所,由此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时有发生。有效地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原理,尽可能地以多种方式利用各种废弃资源,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少畜牧业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降低畜牧业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风险,是摆在广大畜牧业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发展环境友好型畜牧业是从根本上减轻畜牧业对环境污染、促进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

1.3 节能减排是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2011 年,新洲区畜牧业产值为25 .67 亿元,畜禽养殖专业户发展到3 200 多个,其中相当一部分畜禽养殖户处于以消耗资源为主的外延式增长生产阶段,部分适度规模养殖户科技水平较低,环境保护意识缺乏,增长方式粗放。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畜牧业,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行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取代小而全的散养,是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环保、效益型转变的重要举措。

1.4 节能减排是增强畜产品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面对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及我国加入WTO后应对“绿色壁垒”的新形势,我国畜牧业经济发展既面临着开放的市场环境,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澳大利亚为保持优美环境和无污染,尽管其民族工业相对不发达,但不允许在草原牧区建设任何有污染物排放的工厂。主要发展绿色无污染的畜牧业,畜产品生产有严格的质量监控及安全检查措施。肉类生产者要申请经营许可证,申请过程有严格的资格审定和食品安全要求。对畜产品实行从生产到销售、贮存、装运出口直至最终用户的全过程、全方位质量控制。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牛肉质量标准MSA(Meat-Standard Sanstralia),在饲喂、运输、屠宰、肉的含水、脂肪含量、疫病、肉色、大理石花纹、污染等方面都做出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1999年全澳持MSA经营许可证的育肥牛场83家,牛肉加工企业有26家。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欧洲成立了许多牧草育种公司和牧草种子生产公司,前者对重要禾本科和豆科牧草进行育种,其中牧草型新品种的育种目标集中在改善干物质产量、增加抗性、增加草地密度、增加再生速度和提高越冬率等方面。目的在于将培育的新品种作为商品出售并提高新品种的竞争力。后者将育成的牧草新品种进行种子商品生产,将繁殖的优良牧草种子经严格审定后才能出售。可见欧洲的牧草种子生产是由牧草育种公司带动起来的。所有牧草种子的生产是按照标准合同完成的,合同由种子生产公司(包括牧草育种公司)与种子种植者之间签订。种子种植者的组织机构为欧洲种子种植者协会(ESGG),代表种子种植者的利益。种子生产公司的组织为欧洲牧草种子生产者协会(EFSPA),代表牧草种子生产公司或育种公司的利益,两个协会的总部都设在布鲁赛尔,受欧盟的领导。

创建资源节约型畜牧业,实现节能减排,信息资源、品牌资源共享,组建强强联合的集团军,按标准化统一生产来提高产品质量,销售品牌产品,无疑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巩固新洲畜牧业目前所取得的发展优势与地位,做强做大新洲畜牧产业的一项基本措施。

2 新洲区畜牧业节能减排的基本途径

2.1 科学化圈舍

在畜禽圈舍的选址、规划等方面要符合《畜禽养殖场建筑设计技术规范》,重要的是推广“纵向负压通风、湿帘降温、卷帘、半开放式畜禽养殖模式、鸭嘴()式饮水、自动喂料、机械性清粪”等关键技术,圈舍内实现冬暖夏凉。

2.2 产业化经营

畜禽产业是新洲区四大优势农业产业之一。实践证明,产业化经营是引导养殖户实现畜禽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有机载体,产业化是畜牧业节能减排重要标志。要外学上海阿强、山东爱佳,内举精明禽业、汪集汤业、灵星蛋品,打破畜牧业“纺锤形”发展模式,把组建新洲禽业集团作为推动新洲区畜牧业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来抓。

2.3 规模化养殖

改革传统的养殖模式,走规模养殖之路是畜牧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向。新洲区自2007 年开展创建畜禽大区以来,就积极把构建畜禽生态养殖小区逐步取代“小而全”的传统模式作为壮大畜禽产业的突破口。规模化小区建设通过科学的选址、科学的规划与设计、严格的环保硬件建设、严格的项目建设监督管理以及良好的科技跟踪服务等5个环节的科技支撑,大大提高了科学饲养水平和环境保护功能,是发展节能减排型畜牧业的平台。新洲区要紧抓近几年来中央、省、市高度关注畜牧业,大力发展畜牧生产的政策机遇,科学策划,多方力争,加大对畜禽生态养殖小区项目的争取与建设力度。

2.4 标准化生产

标准化生产是畜牧业的节能减排之魂,是规模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必然要求。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必须以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为抓手,以农牧结合、适度规模为基础,以规模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提升规模化,坚持硬件和软件建设相结合,实现畜禽圈舍,饲养、环境控制和粪污处理等装备现代化、设施化。随着市场对畜禽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行标准化生产有利于规范畜牧业生产行为,有利于依法科学使用饲料、兽药,切实保障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有利于改善养殖条件,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5 生态型饲料

生态营养饲料是利用生态营养学的理论和方法,围绕解决畜产品公害和减轻畜禽粪便对环境污染等问题,从饲料的原料选购、配方设计、加工等过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并实施动物营养系统调控,从而控制可能发生的畜禽产品公害和环境污染,使饲料达到低成本、高效益、低污染的目的。

(1)减少氮的排泄。根据氨基酸的营养生理特点和短线平衡理论,如果将畜禽饲料配合成理想蛋白质模式,通过添加限制性氨基酸而降低饲料中粗蛋白质的含量,不仅可大大地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而且还可以大大降低畜禽粪尿中含氮化合物的排泄。

(2)控制臭味的产生。美国农业科研人员已从一种莫哈夫丝兰中提取两种活性成份作为“除臭剂”,其中一种活性成分可与氨气结合,另一种活性成分可与硫化氢等气体结合,因而具有控制臭味产生的作用。若将这种提取物加入饲料中,可与畜禽肠道内的微生物起协同作用,帮助分解饲料,提高胃肠道消化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并可抑制尿素的分解,使氨气的含量减少40%~60% 。

(3)利用真菌饲料。真菌饲料是利用有益微生物在饲料中接种繁殖,产生有机酸、酶、多种维生素和菌体蛋白而成。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把农作物秸秆、叶、壳等软化或分解,使饲料变得软、熟、香、甜、适口性强。用真菌饲料育肥一头猪只需4个月时间,不仅可节约粮食60~70 kg,使每头猪的养殖成本降低180~200 元,而且由于饲料中微生物与畜禽肠道中的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既可提高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利用率,还可减少畜禽粪尿中营养物质的排泄量。

(4)添加酶制剂。植物性饲料的细胞壁主要由非淀粉多糖(NSP)构成,单胃动物体内缺乏分解NSP 的内源酶,而NSP 使消化道食糜的黏度增加,从而导致日粮养分消化利用率降低。有研究表明,饲用复合酶具有摧毁植物饲料的细胞壁、克服NSP 的不良效应、激活内源酶的分泌、从而降低肠道食糜黏稠度,提高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作用。在摄食大麦型日粮的猪只中,使用含β―葡聚糖酶的混合酶可使日粮能量的利用率提高13% ,蛋白质的吸收率提高21% 。

2.6 循环型养殖模式

循环型养殖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牛―蘑菇―蚯蚓―鸡―猪―鱼”循环模式。②“畜(禽)―沼―地”循环模式。③“禽―粪―畜―渔”循环模式。④“禽(畜)―粪―渔”模式。⑤“生物肥”模式,即将畜禽粪便收集供干,加入微生态制剂,制成有机肥。⑥“床垫型”模式。

3 存在的问题

要实现新洲区畜牧业的节能减排,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资金问题。建设标准化畜禽舍和粪污处理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所以资金问题是制约新洲区畜牧业节能减排的瓶颈。二是养殖户的认识还需要一段过程。前面所提到的蚯蚓养鸡、牛粪生产蘑菇、土地吸纳等模式很早就有人试用,但至今未得到大面积的推广,说明养殖户的认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技术问题,盲目使用抗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不科学的,但是广大养殖户依然大量使用,因为他们担心不使用抗生素畜禽会发生某种不可预测的疾病。

4 对新洲区发展节能减排型畜牧业的建议

4.1 宣传发动

要充分发挥村级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村干部为骨干,以各业务部门为支撑,以新型农民培训为契机,学习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国家环保政策,向广大畜禽养殖户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使爱护环境变成广大养殖户的自觉行为。

4.2 资金启动

各级政府部门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多方筹集资金,要结合家园行动计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有限的资金在土地吸纳、沼气建设等畜牧环保项目中合理使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3 科技驱动

2010年度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蛋鸡高效饲养管理及防疫技术研究”对新洲区蛋鸡舍的建筑设计提出卷帘式建筑方式,不仅为新洲区蛋鸡饲养节省了大量的能源,更重要的是为科技驱动新洲区畜牧业节能减排首开先河。因此,要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攻关,让科技助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4.4 政策调动

要完善政策引导体系,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新洲区畜禽生态养殖小区、有机肥生产、微生物菌制剂等环保项目,调动全社会为畜牧业节能减排作贡献的积极性。

4.5 示范带动

可持续畜牧业例6

关键词:

草原生态保护;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草原是畜牧业的基础,同时也是有一种可以不断更新的可利用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能量,是人们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天然草原具有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也是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屏障。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经济水平的稳定上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畜牧业的经营水平国家已经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因此我国近几年的草原生态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都是局部性的,总体生态保护依旧非常严峻,因此草原生态环境依旧还是我国目前最需要重点防范的战略之一。

一、草原退化的原因

(一)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气候的突变使得牧草生长造成退化,对牧草生长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天气的增多。同样“暖冬”也会因为积雪的减少而让牧草的生长速度减慢。草原牧草种类的稳定性会影响到牧草的生长速度,如果短时间内发生旱灾的几率频繁就可能导致相当数量的牧草死亡,经历过旱灾的牧草恢复能力不强,因此牧草因为经历过一次旱灾植被的成分就发生变化,再次经历旱灾时自然抵挡不住。自然环境中水、光、土热的分配都会影响到植被的生长,泥石流或者洪水等自然灾害也是操场退化的原因之一,同样需要人们注意。

(二)放牧对植被的影响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我国对于农村地区放牧有了相关规定,这主要是为了约束农民或者放牧者,因为超载过牧会对植被造成很大的伤害,会使牧草生长和发育收到很大的损害,同样过度的啃食也会让优质的牧草减少,不利于自然草原的保护。除了践踏和啃食带来的伤害,还有牧场放牧方面的压力与日俱增,导致牧场没有休养生息的空间,所以植被退化情况也较为明显。另外天然的牧草产量是随着温度和降雨量的变化不断变化的动态形式,而如今的牧场却没有动态的管理放牧方法,放牧的时间一直没有变化,司机草原的划分也一直没有变化,并且季节牧场没有合理的专场时间,这也使得草原的牧草数量大幅度减少并且没有反弹,让牧草失去了更新的机会,不利于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内蒙古兴安盟就因为放牧导致草原植被数量和种类锐减,对草原生态保护有非常消极的影响。

(三)草原虫鼠害对植被的影响

虫鼠蛇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较强,以至于在气候条件事宜的草原上加快了繁殖,从而为草原带来了爆发性的自然灾害,这对草原的生态保护造成了毁灭性的损害。

二、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宣传,增强草原保护意识

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和推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时,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通过广播、电视或者报纸等形式加强草原保护宣传教育,将草原的保护意识增强,并且要积极推选干部即领导人员进行保护草原知识的发言,从广大干部群众出发,不断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从而达到目的。例如内蒙古兴安盟就组织干部进行跟踪检查并加以宣传,让牧业局深入实地体察,并对当地实施禁牧休牧的政策,让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更让普通市民认识到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建立科学的放牧体系

除了大力度的宣传和教育之外,我们还要将传统的放牧制度改革,重新建立科学的放牧体系。首先我们需要将放牧草原的载畜量调整,将草原的资料充分利用起来,科学的分配草原的面积和格局。其次,我们要重新确立草原放牧时间。最后我们要时刻掌握草原的生产力情况,建立草原生产力水平动态监测体系,将草原的生态环境和畜牧业协调发展。例如内蒙古兴安盟为了进一步促进草原的建设和保护,重新建立科学的放牧体系,并及时提出了健全完善管理机构的策略,实行了退牧还草工程,大大减轻了草原植被的损害程度,草原植被明显得到改善。

(三)做好虫鼠蛇害的防治

虫鼠蛇害因为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强的缘故对草原的生态保护造成了毁灭性的损害,因此我们要做好对草原虫鼠蛇害的调查,同时还要不断监测草原虫鼠蛇的情况,做到及时预报和预测的工作,将蝗虫对草原带来的损害降到最小化。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实行有效的生物制剂除害,通过生物制剂的喷洒,减轻草原虫鼠蛇害的发生频率,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养殖鸭和鸡等生物方法进行防治蝗虫。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下全球关注的问题,作为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天然草原不光净化空气和防风固沙,甚至为人类提供生活必须的能力以及物质,称为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草原是畜牧业的基础,同时也是有一种可以不断更新的可利用自然资源,我们要将草原生态资源保护情况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掌握,按照保护生态和绿色发展的原则,不断促进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从而将草原的经济效益和政策效益发挥。我们要进一步对草原生态加强建设,将草原生态环境的安全确保,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将草原的经济效益发挥,为我国实现强国梦献出一份力。

作者:卢炳伟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草原工作站

参考文献:

可持续畜牧业例7

1 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开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地方经济科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畜牧业发展需要协调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畜牧业l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有利于节约利用资源,同时对生态环境也能起到保护作用,达到更理想的效果。经济发展是一项长期目标,并且在开展经济建设期间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来进行,这样才能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循环经济发展在资源利用上提出了新的标准,并且能够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所面对的问题来进行更深层次的规划,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现象。生态循环经济中提倡资源的重复利用,降低废弃物的产生,节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同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畜牧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比较严峻,在如此激烈的环境下想要实现经济平衡可持续发展,生态循环理念落实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可以帮助实现更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

2 发展生态循环牧业实现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 积极推进草畜一体化工程,加大饲料资源开发力度

畜牧业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饲料选择,传统畜牧发展理念中,饲料的来源比较单一,并且放牧饲养的形式也造成了生态环境问题,大量草原遭受到破坏,草质量也在逐年降低。针对这一问题,在所开展的循环经济中,需要针对经济发展问题采取规避措施,开展草畜一体化工程的建设,丰富饲料使用来源,所种植的饲料也要从高营养,高产量的角度来考虑。在畜牧业发展区建设苜蓿草种植基地是有效的方法之一,降低草料的生产成本,可以采取烘干的措施来进行处理,有效延长储存时间,在不同的季节里都能够保障充足的草料[1]。这样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更理想的农业与畜牧也结合,对土地资源也能最大程度利用,农作物与草料结合种植,即保障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也不会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2.2 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

绿色环保技术需要从废弃物利用层面来入手。畜牧业发展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垃圾,同时农作物生长也需要充足的养料,可以将这两种需求结合起来,利用所产生的排泄物制造成为有机肥料,这样可以继续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作为农作物生长所用的肥料,即解决了化工合成肥料对土地的污染,同时也能降低粪便垃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绿色环保技术应用还需要在基层中推广落实,提升畜牧经济发展区群众的环保理念,能够从日常生活做起,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避免出现恶意毁坏自然环境的现象[1]。在对发展区域采取控制措施时,也要从这一角度来进行考虑,观察是否存在违反生态环境平衡法则的现象,达到更理想的建设效果,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工作任务开展,达到理想的建设标准。绿色技术还需要农业畜牧业机械设备投入使用的支持,对现场所存在的问题采取技术解决措施,并更深入的解决常见问题,观察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角度探讨问题,在技术运用以及资源节约方面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环保技术中注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例如粪便氧化过程中所产生沼气可以用来供暖,减少传统供暖方法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2]。

2.3 增强畜牧业保障体系的功能

仅仅依靠区域内的技术发展很难实现经济可持续目标,地方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解决,并调查各个区域内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这样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增强各个区域之间的交流配合,在资源使用方面不断的提升共享性,实现各个区域的促进均衡发展,所形成的畜牧也保障体系也会更加合理。保障功能体系的形成要从发展中不断总结问题,并探讨问题的引发原因,进一步促进管理计划可以得到落实,并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确定开展模式,避免出现资源之间的冲突矛盾。保障体系建立要同时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进行,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所开展的经济发展规划中也拥有更清晰的目标[2]。保障体系建立后,需要针对其功能实现现状进行定向研究分析,观察在功能实现过程中所受到的阻碍,在确保生态环境循环平衡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发展可持续经济,达到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均衡发展,并为下一阶段经济建设计划的落实创造有利环境,同时在经济发展成本投入上也能够达到节约效果,与经济发展管理目标结合落实,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速率。

结语

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种―养―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环境保护”一体化生态循环畜牧业生产模式,是今后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我们不但要从思想上重视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畜牧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这也是我们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可持续畜牧业例8

中图分类号 S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291-01

近年来,畜牧业生产不断持续稳定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5%,畜牧业收入约占农民收入的40%,畜牧业也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畜牧业生产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畜牧业发展也同步呈现良莠不齐、规模不一、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体系不完善、疫病防控形势严峻、抵御风险能力差、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规模养殖与农村散养长期存在、畜禽养殖污染处理能力弱、生态环境影响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因此,逐步解决当前畜牧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促进畜禽健康养殖,保障生态环境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今后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1-4]。

1 畜禽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1 对生态环境影响

当前,我国畜禽养殖对粪污等废弃物污染处理投入普遍不足,设施设备水平低,更多中小企业与养殖户对粪污直接进行露天堆放或直接排放河流湖泊。依据测算,1头猪日排猪粪2.5 kg、尿4 kg、污水8~10 kg,1个1万头猪场日排粪污约150 t,规模养殖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较大,已成为广大农村地区主要污染来源之一。

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一是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渗入地下后对地下水形成严重的污染,水质恶变,人畜不能饮用及利用;二是粪污堆积发酵后产生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甲醛等有害气体对空气形成污染,异味难闻,危害健康;三是粪污处理不当,极易造成疫病流行,引发疫情;四是大量滋生蚊蝇,滋扰人畜,易造成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1.2 对畜禽产品自身的影响

由于我国大部分养殖场企业化程度不高,片面追求养殖数量及经济效益,缺乏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以及科学的养殖技术,加上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缺乏有效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与条件,一部分养殖场,乱用兽用生物制剂、添加剂、兽药、防腐剂、抗生素等,甚至使用违禁品,如瘦肉精、激素等,造成畜禽产品有害物质超标,不仅严重危害群众健康,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损害了自身形象,无法出口国外、赢取外汇。

1.3 社会公众印象的影响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断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居民对食品需求早已更加注重品质,而近年来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曝光,其中就包括了曝光的畜牧业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引发了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担忧,加之畜禽养殖卫生状况不尽理想,社会公众对畜禽养殖业认同度较低。

2 生态健康养殖概述

2.1 概念

笔者认为,生态健康养殖应该在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畜牧生产、动物疫病防控、食品安全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应基于畜禽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影响,饲养与粪污处理同步,以先进的畜禽养殖与疫病防控技术进行指导,生产个体健康、无残留的畜禽及其产品,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打造以生态、安全、优质、高效为主要内涵的健康养殖业,实现畜禽养殖与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综合目标。

2.2 内涵

生态健康养殖概念包涵2个方面重要内涵:一是畜禽养殖应不破坏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取得生产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畜禽养殖应该提供卫生、健康、安全的畜禽及其产品。符合这2个基本条件,才可以称之为生态健康养殖。

2.3 有关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研究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安徽省近年也推广了不少实用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笔者接触过的主要有以下几项。

(1)发酵床养猪技术。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将土著微生物与秸秆、稻壳、锯末等按比例混合成发酵垫床养殖生猪。该技术不仅利用微生物充分分解和转化猪排泄的粪尿,较大程度地解决了粪污污染问题,而且也符合了生猪爱睡、爱拱的生物学特性,利于猪的活动和休息,节省了人力和粪污处理费用。

(2)林网化生态养殖技术。该技术在笔者所在的青阳县区域推广普及率较高,主要技术特点是利用丘陵地区良好的植被,放养当地土鸡品种。土鸡性活泼,善奔走,林间放养符合土鸡特性,土鸡以林间青草、昆虫、果实为食,辅以饲料,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土鸡原有的风味和优良品质。良好的植被为土鸡养殖提供了较好的疫病保护屏障,鸡粪又给林木提供有机肥料,不会污染环境。该技术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

(3)畜禽—沼—渔—农作物循环利用技术。该技术通过养殖畜禽,产生粪污,进行沼气发酵,产生沼液、沼渣,一部分用于渔业饲料,另一部分用于农作物肥料,农作物收获后可出售,可作畜禽饲料。整个循环过程充分利用了粪污,产生畜禽、沼气、水产、农作物多重经济效益,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4)种草养畜技术。该技术通过栽植优质牧草,饲喂草食畜禽,减少饲料与添加剂的投喂,不仅节省了饲料成本,而且减少了某些残留,保障了畜禽品质,也利用了部分粪污作有机肥,减少粪污污染。

(5)疫病防控技术。通过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和疫病防控方案,严格兽用生物制剂、兽药、添加剂使用,拒绝违禁药品,执行停药期,严格检疫与卫生监管等措施,保证出栏畜禽个体健康安全。

3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我国畜牧业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继续地发挥作用,并寄希望于走向国际市场,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必然要逐步摆脱当前“小、散、乱”和非健康的状态,走一条生态健康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是适时地调整畜牧产业结构,适应市场的变化需求;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实行农林牧渔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模式;三是走绿色、无公害畜禽产品道路,创立知名品牌;四是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创建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高的龙头企业,走产业化体系发展道路;五是大力进行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大幅度提升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六是政府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建设,进行宏观指导,适时制定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

4 生态健康养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健康养殖满足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重目标要求,使养殖业逐步摆脱投入大、产出低、风险高、污染重,发展后劲不足,效益下滑的恶性循环状态。实施生态健康养殖,促使畜牧业不断走向经济效益好、环境保护好、发展前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健康养殖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基石、是保障;反过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必将提高生态健康养殖水平,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5 生态健康养殖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走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改变自身“脏、乱、差”形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既可发展农林牧渔结合、循环利用的适度规模经济,又可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企业化、产业化的现代畜牧企业,从而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提供安全、放心、无公害的畜产品,有助于创立知名品牌,有助于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提升经济效益,促使畜牧业进入发展前景广阔、后劲充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四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完善自身行业管理,改革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健全法规制度、政策保障体系,以完善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促进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五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6 参考文献

[1] 吴梅阶,余舒.规模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与控制措施[J].养殖与饲料,2010(10):99-100.

可持续畜牧业例9

草原畜牧业是指以利用天然草场为主来发展畜牧养殖的产业,具体到巴彦淖尔市有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共涉及27个苏木镇在经营这项产业。如何保护建设好乌拉特草原的生态环境,实现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增加牧民的收入,已经成为各级党政部门和广大牧民必须面对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巴彦淖尔市草原畜牧业经营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牧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草原畜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发展是以资源衰竭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草地建设不足;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巴彦淖尔市必须致力于改变粗放型经营方式,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改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使草原畜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加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资源和环境话题是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巴彦淖尔市牧区来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生态问题的主体是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以及合理利用草原资源问题。

草原资源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又是重要的国土资源,是人们主要的生活资料来源和生产经营对象,在解决人们衣、食、住、行、医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没有草原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切实的物质基础。草原资源是可更新的物质资源,尽管目前草原生态面临严峻的形势,但多年的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实践证明,草原生态恢复和良性循环是可以实现的。目前,国家和自治区十分重视草原生态的保护和建设,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保护和建设草原、发展畜牧业的外部环境。多年来,巴彦淖尔市在草原建设上,坚持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积极开展了以人工种草、草原围栏、飞播牧草、草原改良为主要内容的各项建设,大力推广了以水为主的五配套,即草库伦、青贮、微贮、草田轮作及饲草料加工等适用增产技术,使草原建设一直保持着较为旺盛的发展势头。在草原保护上加强了草原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了草原执法和监侧管理机构,认真执行了“草原法”及环境和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全面贯彻落实了“草畜双承包”和草原“双权一制”,使草原保护逐步走上了以法治草的法制化轨道。

草原环境保护是一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的社会公益事业。在草原上从事的各种产业包括畜牧、矿产、能源、交通等,都有保护草原、建设草原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对草原环境的保护应坚持边开发、边建设、谁破坏、谁负责的原则。只有我们各个部门、各行各业携起手来,共同做好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变为现实。对草原生态环境的治理必须采取合理利用和积极的建设等措施,加强建设。合理利用就是积极的保护草原。实践证明,巴彦淖尔市畜牧业之所以取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建设。可以说,没有草原基础建设的加强,也就没有畜牧业的稳定发展。今后,畜牧业能不能持续发展、草原生态环境能不能得到恢复,仍取决于草原建设的规摸和效益、取决于草原合理利用和管理的水平。同时,要切实加强草原法制建设,完善草原执法体系。必须牢固树立以法治草的观念,认真贯彻《草原法》和《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把草原保护、管理、建设和利用真正纳人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二、落实草原保护制度,全面加强草原保护工作

制度建设是草原保护的根本。加强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调动农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认真落实好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草原家庭承包责任制是保护草原的最根本制度。要高度重视草牧场承包到户责任制落实工作,强化组织领导,采取有利措施,扎扎实实推进这项工作。特别是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更要加快工作进度,尽快完成草场承包到户工作。在草场承包到户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草原流转机制,促进草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农牧民的经营主体地位。二是积极推进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实行禁牧休牧制度,推广舍饲和半舍饲,是对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是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在禁牧休牧制度的落实上,牧区草原应以休牧为主,积极推进划区轮牧制度;农区、半农半牧区以舍饲圈养为主,实行禁牧和休牧;草原生态脆弱地区和沙化、退化较为严重的区域,必须采取禁牧措施;草地植被较好和轻微退化的草场,要推行划区轮牧或分区轮牧、倒场放牧。要加强禁牧休牧的监管,切实保障禁得住,休得下。三是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制度。草畜平衡制度是国家进行草原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遏制草原超载过牧,促进建设养畜、科学养畜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要认真按照《草原法》和农业部《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的要求,从实际出发,科学确定草原载畜量标准,制定科学详细的实施方案;以户为单位做好草原生产力测定、载畜量核定、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等工作;支持、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发展人工种草,改良牲畜品种,推行舍饲圈养,加快畜群周转,减轻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逐步实现草畜平衡。四是加强对基本草牧场保护力度。基本草原是草原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国家和自治区都出台了保护基本草原的法规,各地要积极行动起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护基本草原。在抓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加快基本草原的划定工作。

三、加速完善草原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行草原有偿使用

当前,草原畜牧业自然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和破坏严重,造成资源退化、生态恶化,归很结底,在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缺乏一个能有效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资源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是资源价值的补偿。草原资源的自然价值在资源实体耗竭的同时也随之耗竭并转化为现实的畜牧业收益。这一方面是资源自然价值的耗减,另一方面是畜牧业收益的增加。后者由前者转化而得,前者耗减必需以后者的收益加以补偿。其二是资源劳动价值的补偿。在草地开发以前,为准备开发劳动对象所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耗费,它具有预付资金的性质,也需要通过补偿的方式加以回收。自1987年起,内蒙古逐步推行“草场有偿使用制度”,把草场管理纳人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使草场承包责任制同牲畜饲养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这一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调动了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并初步建立了良好的草牧场管理机制,基本上做到了草原有主、放牧有界、使用有偿、建设有责、管理有法,真正把草原所有者、使用者和承包者之间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引导牧民走上了建设养畜之路,加快了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步伐。草原有偿承包是牧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根据经验,当前必须建立明确、规范的草场产权制度和流动制度,依据草场等级、面积、经济水平,合理确定草原管理费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载畜,认真实行“以草定畜、适草适畜、增草增畜、畜草平衡”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草原,严格限制超载过牧,迅速建立健全草价制度。

四、加强草原建设,不断提高饲草料供应能力

要在草原建设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大力发展以水为中心的配套草库伦建设,扩大青贮饲料作物种植规模,增加青贮饲料储量。建立一批成规模、上档次的优质草产品生产基地,着力提高人工草地生产能力。牧区要大力发展灌溉饲草料基地,增加青贮饲料种植面积;农区和半农区要在扩大青贮饲料种植面积的同时,搞好秸秆黄贮,增加饲草料贮量。采取免耕播种、飞播、撒播、带状种植灌木等技术措施,进行草地改良。加快草原围栏建设步伐,推进草原围栏化进程,为科学合理利用草原,推行划区轮牧奠定基础。

五、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草原生态保护队伍建设

可持续畜牧业例10

由于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高”和“寒”成为本地区最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气温低也成为制约本区农牧业的主导因素,本区的农牧业为一种特殊的高寒农牧业,农业、种植业所占比例极小,畜牧业是该地区农牧业的主体,藏牦牛与藏山羊藏绵羊又是青藏高原畜牧业的支柱。青藏地区是我国的高寒牧区,畜牧业在青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藏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资料与畜牧业息息相关,如穿戴的是皮衣皮帽,吃的是牛羊肉,喝的是酥油茶,几乎占总人口86%的农村人口都经营牧业。

历史上,青藏地区一直是靠天养畜,粗放经营,自给自足,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人口进入青藏高原地区的越来越多,商品经济刺激愈益明显,对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迅速提高,进而严重影响了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草场负担随之加剧。千百年来,青藏地区一直是中国的高原水草和谐之所,然而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青藏地区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面临荒漠化危害。针对青藏高原草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以草业界面系统理论分析影响该区草地资原可持续利用的原因,并提出实现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现代化和生态保护的治本之策是全面加大草地畜牧业的建设力度,借鉴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实现草业产业化、社区现代化、家畜饲养科学化。

青藏高原区域经济以草地畜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农牧民生活水平较低,对草地畜牧业的依赖程度较高,多年以来形成了“人口增长——牲畜数量增加——草地过载——草地退化——生态失衡”的恶性循环。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牧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围绕草地作为生产资料提高生活水平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了青藏高原局部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的沙漠化、天然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次生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愈加明显。这不仅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格局,也阻碍了青藏高原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终年气温都较低,解放前高原上还有大片的沼泽地,许多地方人迹罕至,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们发展生产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现在的高原上沼泽地大幅度缩小,高原湖泊面积日益萎缩,甚至许多中小湖泊已面临干涸。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加,畜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本地区高寒,草场大部分属于高山,河漫滩草甸,加上夏季短促凉爽,草低而矮,牲畜由于本能所需,啃食低矮稀疏的牧草,许多地方的牧草被连根拔起。使得明年春来无草再发,长时间如此反复,本来就很脆弱的高原生态更加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