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6 17:20:06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例1

初中地理不受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师并非全是专职教师,有的学校是其它科目老师兼任的。高中地理教师往往多为专任教师,高中地理要进行高考、小高考,因此,高中教师对初高中的衔接相对要重视些。

1.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的问题

虽说新课改重视的是素质教育,可实际上大部分还是应试教学,主要标准还是考试成绩的高低而非综合素质。很多地区初中地理学业测试成绩并不纳入中考总成绩,很多学生因此对学科缺乏必要的重视,能力尚未得到较好的提升。与此同时,由于地理学科不受重视,教师之间几乎无教研研讨。地理学不仅科课时少,而且很多学校还得把仅有的两节课让给主要科目,地理教师有心无力。初一教师把任务压到初二,因为小中考的题型多是选择题,初二的时候教师主要就是让学生背题海,储备知识,应付会考。

2.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差异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多为识记为主,高中则更多的需要掌握地理现象和规律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以《地球运动》为例,初中只要学生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则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初中只需简单记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显然学生很容易达成,而高中则需要学生分析地球运动所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运用掌握的规律去解决实际生产及生活中的问题。此外,像对于“大气运动”的学习,由于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限,都让学生望而却步,教师上课也尤为吃力。

3.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主要是接触简单地与生活中相关的地理现象,培养地理的兴趣,相关的知识以了解和记忆为主。而高中地理则注重地理原理的掌握和逻辑推理,立体空间想象多,知识跨度大。因此高中地理在知识系统、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要自己探究二要重在理解,多问为什么,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重在培养思维能力。若学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对初中地理学习的基准点上显然很难很好的达成高中地理的要求。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其生理和心理均是一个关键的转折期,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有效把握,采取比较恰当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内容的学习。

1.准确把握学情及教学起点、节奏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前需要准确把握好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准备时就需要针对学生情况做出比较合理的安排。在初期教学阶段注意教学的起点及节奏,切忌一蹴而就。高一新学期地理学习的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尽量具体化、直观化。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有回旋的余地,有相对足够的机会逐步适应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

2.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也是新课改要求所在。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⑴联系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比如:为什么非洲人在赛跑赛上独占优势?为什么我南方主食多吃米饭,北方主食多面食?这些问题源于生活,学生有兴趣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⑵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讲授《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时,可以利用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提出:为什么在41°N能碰到冰山?从而引起学生探究兴趣,这样学生能更快的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此外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多媒体等方法都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例2

初高中英语学习的有效衔接是高中生快速适应高中英语学习的关键,对于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优化英语学习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初高中学生在身心发展、知识结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固有区别以及初高中英语学习的内容、重点、方法等方面的客观差异,都直接影响着初高中英语学习的有效衔接。英语学习过程是认知的过程,对于英语学习过程的认识和反思是元认知理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现实应用。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相应的学科知识,更要教会学生科学掌握相应的元认知策略,并引导他们将元认知策略巧妙地应用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来,不断促进初高中英语学习的有效衔接。目前,国内外对元认知策略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大多数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将元认知策略应用到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中的研究还很罕见。

一、元认知和元认知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H.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是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作为一个主动的个体,有意识地使用元认知知识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计划、监控、调节和评价,并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和过程的策略。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为三类:计划策略、监控(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计划策略是指学习者个体对学习目标加以科学规划,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预习,对学习过程进行适当预设,对可能的困难做好充分预见。监控(注意)策略主要是指学习者个体结合学习实践,对学习过程加以密切关注,对学习内容进行科学解读,对学习检验做好合理监控。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有关,是指学习者结合学习实践的需要,在计划策略和监控(注意)策略的基础上,对学习过程进行合理调整,对学习内容进行再次解读,对学习方法进行不断优化。值得一提的是,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略一起发挥作用的。认知策略是学习内容材料必不可少的工具,有助于我们将新信息与已知信息整合在一起,并且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元认知策略则是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的运用,有助于我们估计学习的程度和决定学习的过程。

二、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现状及成因

当前,虽然愈来愈多的高中英语教师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指导,学生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现状仍令人担忧。陈明丰在《新课程下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研究》一文中指出“高中英语教师关注到了衔接,但真正做的衔接工作却不是太乐观。”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当前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无落实;二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衔接的指导缺乏系统性;三是学生的学习衔接实践带有随意性。

导致当前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升学压力转移了师生双方的注意。尽管师生双方都已明显意识到初高中英语学习是存在差异的,是需要做好衔接的,但是升学的压力转移了师生双方的注意力。师生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新内容的传授和学习上,集中在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上,集中在如何取得更高的分数上,无暇顾及不能带来分数直接提升的初高中衔接问题。其二,办学分离淡化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初高中办学分离的现状直接淡化了初高中英语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双方对学生群体的共同分析研究少了,双方分享教学反思的机会少了,双方探讨教学衔接的实践也少了,也就必然影响到对学生的衔接指导。其三,教材脱节影响了学生学法的延续。初高中教材在编写体系、环节设置、材料选择、重点呈现等方面严重脱节,影响了学生学法的延续。其四,教法单一导致了学生学法的单一。高中英语教师在教法上的墨守成规,使得原本就不主动参与多样学习活动的学生个体在学法上毫无创新,依然是延续着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

三、元认知策略在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中的应用

高中起始阶段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元认知理论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积极结合,将元认知策略贯穿于英语学习的全过程,在计划策略的应用中合理规划阶段学习,在监控策略的应用中不断优化学习过程,在调节策略的应用中不断反思学法创新,尽快完成初高中英语学习的有效衔接。

1.运用计划策略,合理规划阶段学习。高中低年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元认知策略中的计划策略,对阶段学习进行合理规划,强化衔接意识,并在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能力预设的规划中不断做好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衔接。

(1)在规划中促进自觉衔接。学生在对学习进行阶段性规划时,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做好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要把学习衔接作为高中起始阶段英语学习的目标之一,要充分认识衔接学习对于高中英语的可持续学习的重要意义,形成做好英语学习衔接的自觉愿望。高中学生要正确对待做好学习衔接与应对高考压力之间的关系,不可因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而转移了对学习衔接的注意。

(2)在规划中做好内容衔接。高中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时,要充分认识到初高中英语在教材编写、教学内容、重点设置和考点呈现等方面的不同,要着重关注初高中英语学习内容的衔接。以音标和句子成分划分为例,尽管音标和句子成分划分在当前许多地区已经不是初中阶段的掌握要点,学生进入高中后依然要主动地规划这两块知识的学习,否则会严重影响后续的习得效果。

(3)在规划中预设能力衔接。对初高中英语能力要求的认识,也是学生在规划学习时的关键。学生要在制订学习计划时,对高中英语能力的要求有足够的认识,对高中阶段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合理的训练规划,突破初中阶段的简单模式。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词汇扩充能力提出了相对很高的要求,致使许多学生在起始阶段难以适应。如果学生在元认知策略指导下,将上述能力定为阶段训练目标,不仅可以尽快适应高中英语学习,还能为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运用监控策略,不断优化学习过程。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在元认知策略的指导下,将监控策略应用于优化学习过程的实践中来。在监控策略的指引下,学生通过开展自主性学习,做好被动式习得与自发式习得的衔接;通过开展合作性学习,做好摄入型习得与探究型习得的衔接。

(1)开展自主性学习,做好被动式习得与自发式习得的衔接。被动式习得与自发式习得的衔接是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重要内容。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在年龄结构、认知水平、学科理解等方面的原因,英语学多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表现为强迫背诵、频繁默写和经常检测等方面。进入高中后,学生要时刻监控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开展自主性学习,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尝试自发式习得,做好被动式习得与自发式习得的衔接。

(2)开展合作性学习,做好摄入型习得与探究型习得的衔接。合作性学习对学生的组织能力、集体意识有较高的要求,初中阶段尝试开展的合作性学习也往往是停留于形式表面,初中学生的英语习得模式大多是教师“授予”基础上的“摄入”模式。到了高中,随着英语知识的丰富、语法结构的复杂和文化元素的介入,学生要主动在监控策略的指引下,优化习得过程,通过小组学习、交流学习等合作性学习模式,尝试建构探究型习得模式,做好摄入型习得与探究型习得的衔接。

3.运用调节策略,不断反思学法创新。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并创新学法是高中生区别于初中生的显著特点。在英语学习中,高中低年级学生应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活用元认知策略中的调节策略,对阶段性英语学习不断反思,提炼并积累有益做法,发现并改进无效学法,不断进行学法创新。根据高中英语在能力要求、内容连贯和考查方式的变化,学生尤其应该在记忆方式的转变、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应试技巧的提炼上不断调节,加快初高中的学习衔接。

(1)在调节中实现记忆方式的转变。记忆方式的转变是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关键,也是影响高中阶段后续英语学习的关键。初中学习的“强应试”性导致学生在词汇与重点结构的学习上客观形成了“强迫记忆”或“突击记忆”的短效型记忆方式。高中学生刚刚入校时,大多沿袭了这种机械模式,比如,在晨读课时无声默背单词,在外语课前拼命抢记课文等,其目的只是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初中式”默写检查。高中阶段,学生在词汇学习时应更多关注词汇的构成规律、词形的变化逻辑和形意的比较习得,在语篇学习时也应更多关注语篇的逻辑联系和句式的实际运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应用的实践中记忆。

(2)在调节中开始知识体系的建构。建构知识体系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在内容上的直接要求。学生在初中时,并无知识体系的概念,也不会去比较不同学习内容之间的异同,只是通过记忆、练习等方式强化对零散知识点的习得。与初中阶段不同,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发现并掌握相关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才能应付形式多变的考查要求。以句法学习为例,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宾语从句和状语从句习得的基础上,要建构包括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强调句型等在内的综合体系。

(3)在调节中尝试应试技巧的提炼。当前,应试结果依然是衡量高中起始阶段学生英语学习衔接情况的重要指标,应试技巧的提炼也就成了当前教育模式下的客观需求。学生进入高中后,结合高考英语考查题型的要求,应该在习得过程中不断调节应试技巧。高中英语在听力理解、单项选择、完形题空、阅读理解、任务型阅读和书面表达等分项上均形成了不同于初中的“构题模式”,初中阶段的应试技巧已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现实需要。因此,学生必须在元认知调节策略的运用中,结合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不断适应新的题型,不断提炼新的应试技巧,才能完成初高中英语学习的有效衔接。

学生将元认知策略应用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依赖于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于“元认知理论”和“元认知策略”的科学灌输,对英语教师在学法指导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认知的策略,更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认知策略的认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英语习得过程中开展经常性的元认知活动,不仅可以做好学习衔接,而且可以尝试开展反思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例3

摘 要:高考地理复习中如何弥补初高中地理课程之间的“不连续、不顺序、不整合”等脱节问题,针对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了“概念图”衔接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策略进行了教学总结。

关键词:概念图 初中地理 高中地理 课程衔接 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1(b)-0000-00

1 “概念图”衔接策略简述

概念图的创始人诺瓦克(Novak)认为:“概念图就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一种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了概念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基本概念有机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这些概念和命题进行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其对某一主题的理解”。[1]概念图是一种可视化语言认知工具,教师和学生可以使用该工具的各种图型来加深自己对阅读或认知结构的理解。高考地理复习中如何弥补初高中地理课程之间的“不连续、不顺序、不整合”等脱节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用“概念图”策略解决该类问题从而达到初高中地理课程有效衔接的目的。

2 衔接策略应用

基于“概念图”策略,针对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笔者以“气候”专题为例进行了教学实践。

3 衔接策略总结

3.1 思路小结

教学实践之后,笔者对“概念图”衔接策略进行了总结。案例中的起始“气泡”为某一中心主题,“子气泡”为中心主题的子主题,级别层次依次下降,各“气泡”之间可以横向联系,也可以纵向联系,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中心主题的知识概念网络。虽然图中的每一个“子气泡”有可能属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也有可能属于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但无论属于初中还是属于高中地理课程,它们都通过“概念图”与中心主题相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相互融合的庞大衔接体,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衔接体对某一中心主题甚至所有初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当然,衔接中“概念图”具体如何设计,取决于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脉络。

3.2 策略优势

第一,符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该策略使学习者很容易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并且很容易使初高中地理知识之间产生横、纵向联系,形成能够融会贯通的庞大知识体系,符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第二,概念图使地理知识逻辑关系非常清晰。概念图以核心问题为中心,知识间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晰,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建构初高中地理课程关联内容的知识网络结构,使课程衔接的效果更加明显。第三,概念图的“可视化”优势明显,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概念图“一图载万语”,通过“概念图”衔接可以盘活知识点,理顺高考复习思路,在地理教与学中其效果远远超出了用纯语言或纯文字的表述,这样可以使复杂的课程衔接思路变得简单化。与高中地理课程相反,由于初中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在高考的“导向”下,“概念图”中箭头连接的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点往往又必需进行较深层次的成因分析,所以这些地方一般都为初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衔接点,运用“概念图”策略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可视化”,并且还可以在概念水平上思考问题,因此“概念图”衔接策略有助于学生上述高级思维的发展。

3.3 注意事项

第一,“概念图”单独运用往往收效甚微,必需要与初中区域地图结合着使用才能有较好的衔接效果。第二,“概念图”衔接策略使用必需建立在学生对初高中地理基础知识非常熟悉的基础之上,不然就达不到应有的衔接效果。第三,“概念图”需要精心设计,否则就会出现“无衔接”的情况。虽然“概念图”策略能够让教师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整个初高中地理的知识框架,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也能引导学生对认知结构进行主动建构,促进其高级思维的发展。但是,“衔接概念图”设计时必须能正确表征初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和脉络,最好能把初中的“地”与高中的“理”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对“二者”进行主动地拼接和整合,否则很可能就会出现衔接生硬或无法衔接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李艳静.概念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4.

[2]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

[3]史新强.概念图在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4.

[4]杨亮涛.概念图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有效工具[J].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1期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例4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62-001

任教过高一英语的老师很有感触,许多学生中考英语成绩不错,然而进入高中以后英语学习的状况并不理想,这种巨大的反差使得许多学生对英语学习慢慢失去了兴趣,甚至一蹶不振。为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切实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影响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因素

1.环境的影响与心理的变化: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学生有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适应过程

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有些学生容易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由于初中时英语基础不十分牢固,对高中英语学习有畏惧心理。

2.初高中对教材的掌握要求不一样

初中阶段英语教学要求学生掌握1500个左右的单词和约500句短语,学生只需“读懂”教材,牢记教材的内容,考试内容基本上是课本内容的重现。老师可以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反复操练,强化学生的记忆,以达到考高分的目的。而高中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容量大,并在初中的基础上注入了大量的语法点、知识点,使句子结构更为复杂。这对学生的要求就更高了,学生得“读通”教材。而能力的培养单靠死记硬背是不够的,它需要学生有将知识迁移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角色扮演的转变

初中由于是起始阶段,学生知识的学习基本上依赖于老师的传授。而在高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自觉性,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老师只是他们学习上的指引者和帮助者。在平常的学习中更强调的是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那些学习上对老师有依赖心理的或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同学往往不能适应。

4.初高中英语试题范围和形式不同

中考和高考的考试难度不一样。在提倡普及高中的今天,就中考来说,面向全体学生是最基本的要求,考出好的分数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而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面向全国全省的,试题要求有区分度和可信度,阅卷更强调客观性和公正性,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考试成绩相对更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搞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认识,为以后的高中学习作好思想准备

学生进入高中之后,首先要使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到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其次要使他们明白初高中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上的不同,引起他们思想上的重视,正视以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2.弥补学生语言知识的缺漏,夯实基础,搞好知识的衔接

有些学生初中英语基础不牢,高一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彻底地解决好初中英语教学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弥补学生语言知识的缺漏,夯实基础,使学生初步具备自学能力,尽早摆脱高中英语教学的被动局面。因此,高一刚开始一段时间的英语教学不宜过早地把教学重点放在阅读能力的培养练习上,而是在查漏补缺和新旧知识结合的同时,强化语言技能练习,夯实语言基础知识。

3.重视教法衔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当前,许多地方初中与高中分离的办学体制使得初高中英语教师难以进行教学交流。这就要求高一教师去了解学生心理,钻研学生以前所学过的教材,结合高一教材特点,寻求与过渡阶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逐步适应高中的学习。教学策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和师生间连续的实质流,指为实现预期效果所采取的一系列有用的教学行为。而要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实现角色的转变,突出主导作用。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练习、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要注重由已知引入未知,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缓解教学坡度,分解知识难度。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将学习策略定义为“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不同学习策略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学习策略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习意识、降低学习者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高一学生不知道如何安排学习时间,只满足于做好老师布置的作业。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系统的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并提供指导。指导学生确立自己的英语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运用记忆策略,培养学生的注重策略,教给学生具体有效的把握知识、技能的学习策略,使他们更快地适应高中英语学习。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例5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引导语文教师提高衔接意识,因为其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

1. 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例如:进行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教学时,可结合理解文意进行,既对修辞及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又有针对性地理解了文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委派“汉字监督员”的形式,监督易错字和易混淆字的书写;结合作文评改对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为先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为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练习也相应地发挥作用,成为应用新知识解题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应该进行单项练习,当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就应当安排综合练习,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采用练习巩固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2.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种记忆力强化训练虽然是表层思维但是必不可少。(5)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根据大纲,小学语文主要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受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限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只能是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小升初的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 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4. 结论

笔者通过对衔接策略的研究给其他面临同样困惑的教师提供一些衔接的对策,这样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借鉴、指导作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预警、提醒作用,同时缓解小升初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衔接期,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例6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引导语文教师提高衔接意识,因为其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

一、 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例如:进行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教学时,可结合理解文意进行,既对修辞及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又有针对性地理解了文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委派“汉字监督员”的形式,监督易错字和易混淆字的书写;结合作文评改对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为先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为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练习也相应地发挥作用,成为应用新知识解题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应该进行单项练习,当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就应当安排综合练习,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采用练习巩固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二、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种记忆力强化训练虽然是表层思维但是必不可少。(5)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根据大纲,小学语文主要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受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限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只能是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小升初的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 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四、 结论

笔者通过对衔接策略的研究给其他面临同样困惑的教师提供一些衔接的对策,这样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借鉴、指导作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预警、提醒作用,同时缓解小升初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衔接期,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例7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引导语文教师提高衔接意识,因为其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

一、 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例如:进行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教学时,可结合理解文意进行,既对修辞及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又有针对性地理解了文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委派“汉字监督员”的形式,监督易错字和易混淆字的书写;结合作文评改对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为先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为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练习也相应地发挥作用,成为应用新知识解题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应该进行单项练习,当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就应当安排综合练习,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采用练习巩固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二、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种记忆力强化训练虽然是表层思维但是必不可少。(5)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根据大纲,小学语文主要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受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限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只能是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小升初的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 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四、 结论

笔者通过对衔接策略的研究给其他面临同样困惑的教师提供一些衔接的对策,这样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借鉴、指导作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预警、提醒作用,同时缓解小升初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衔接期,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例8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8-0024-02

初、高中是既密切相联、又相对独立的两个学段。这两个阶段的学生在情感、心理、认知、思维、意志品质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面对这些差异,我们是视而不见,还是正视它,改变初、高中教育教学“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呢?目前,高中教师普遍不了解初中阶段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而初中教师也只满足于把初中那一碗水倒给学生。两个相异但却相连的阶段完全脱节,造成了知识传授,人格建构,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空白”或“重复建设”,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整体提升。高中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教与学的相互衔接,提出探索衔接教学的多元的途径,从而促进初、高中、教学的无缝对接。

一、初、高中教学衔接的误区

(一)教学衔接的单向性

由于受制于传统教育理念和片面的教学业绩评估体系,初、高中往往各自为政,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就研究什么,导致初、高中教育教学和教研上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形成了“铁路上的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为初中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后续学习埋下了隐患。而不少学校对高中新生的学习基础、兴趣、能力和存在问题缺乏深入调查和研究,分班也只根据中考的总成绩。学校即便有对学生进行短暂的入学前教育,但多流于形式;对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式、状态等无统一部署、要求和目标;教师也多根据自己的经验自行其是,而作为衔接主体的学生,对此却无任何话语权,只能被动地听任教师的摆布;衔接教学成了学校和教师单方面的事。就衔接教学所涉及的学段和对象而言,衔接应该是学生、初中段教师和高中段教师三方的共同行为,决不仅仅是高中教师一厢情愿单方面的行为,然而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却是衔接教学中,初中学段管理和教师教学的缺位及学生方面被动接受的单向性。

(二)教学衔接的功利化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之下,一些学校初、高中的教学衔接也不可避免的表现为过分功利化,追逐短期效应,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衔接教学被简化为单纯的学科知识的查漏补缺,学校和教师对新学段学生在心理、角色变化、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等方面变化所引发的深层次问题视而不见,导致衔接教学陷入了从知识到知识的怪圈,部分学生心理和学习的不适应期被拉长,一些基础不扎实、习惯不太好、学习策略不当的学生纷纷掉队。

(三)教学衔接的突击性

教学业绩评估中的简单化导致一些学校办学价值取向的异化,部分高中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基础、心理、学法等缺乏认真的摸底盘查。衔接教学没有统一、协调、周密的计划,随意性大,突击性强。学校和教师在短时间内不清楚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以至衔接教学中分不清矛盾的主次,衔接就成了教师满堂灌知识;学生埋头做练习的同义词,衔接教学异化为学校和教师的一种临时性、突击性的任务。

(四)教学衔接的表面性

虽然一些学校和教师也重视衔接教学,但因为对学生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衔接教学找不到切入点。教师只关注了学生学科知识、技能等表面内容的衔接,却忽略了学生在内动机、思维品质和学习策略等方面与新学段要求的深层次衔接;或在衔接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上的单兵突进,却忽略了新生接受知识的渐进性;或只关注学生学科技能的衔接,忽略了学生学习意志品质、学习内趋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衔接。表面上轰轰烈烈的衔接教学实质上成了教师吃力不讨好的单方面行为,学生在新学段迫切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却被束之高阁。

(五)教学衔接的超前性

尽管目前高校入学率已较前些年有大幅度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竞争在更高层面上仍然非常激烈,当前高中教师所面临的升学压力与过去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及早进入复习,三年新课两年结束已经成了当下高中阶段的普遍现象。不少教师违背教学和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置学生的能力、知识、要求、方法和心理的发展而不顾,在衔接教学中“深挖洞,广积粮”,过早把以后阶段所涉及的知识和高考考点渗透到衔接教学中,妄图用盲目的超前来填补学生初升高后出现的“跳空缺口”;或过分强调年级、班级学科教学一盘棋,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目标、练习多寡、考试要求等方面齐步走,结果欲速则不达,不但未能促成新生向合格学生的角色转移,反而使一些学生对高中学习产生了严重的畏难情绪,结果在学习上消化不良。

二、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策略

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深入研究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内容以及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如:比较初、高中学习的差异,分别从教材内容、初、高中学科知识层次的变化,初、高中学习对学生学法要求上的差异,高中教师如何改进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具体策略。

(一)强化制度建设

加强衔接教学的相关制度建设,为初、高中教学有效、有序地衔接提供制度性保障,避免衔接教学的随意性,促进衔接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尽快从初中学段到高中学段自然过渡的环境,缩短进入新学段的不适应期,尽快帮助他们完成向高中学生的角色转换。

(二)树立全局意识

通过校本培训,让管理者和教师逐步认识到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意义、目的和方法,树立全局意识。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初中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抬头看”,了解和熟悉学生进入高中学习阶段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加强他们在学科内容、思维能力上的训练和提高,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打好知识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高中教师要尊重初中教师的劳动,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向下看”,了解初中教材的编排体系、教学重难点、学习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衔接教学的过程中适当降低教育教学的坡度,选准切入点。

(三)整合教师资源

打破初、高中学段之间的人为形成的藩篱,探索学校内部教师资源的整合,真正解决初、高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各自为政、互不了解的现状,根据学校教师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个人意愿,在部分学科教师中实施初、高中两个学段的大循环,从教学人员的合理配置上降低衔接教学的难度。

(四)统筹规划教学

完全中学在衔接教学的研究和实施上具有单设初中和单设高中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应制定以六年为一个周期的教学规划和达成目标,在培养目标、学科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统筹安排和统一实施,使初、高中教学既体现一定的差异性,又能反映出整个中学阶段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即或是单设初中和单设高中也可有所作为,可就近与一所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质量相近的“高中”或者“初中”联姻,对口衔接,组建一支衔接教学研究和实施的“共同体”,探索衔接教学的实施和研究。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例9

中国分类号:G633.41

就现阶段的英语学习中,能够发现许多刚刚上高一的学生由于适应不了新的学习方法和教学内容而成为了学困生,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考虑到英语教学的衔接是否得当,并且能够提出具有建议性的改良对策。

一、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中的主要误区

(一)衔接教学陷入了单向性的误区

通常情况下,初、高中的英语教学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现象,教师对于英语的教学主要是以应试为主,导致学生在初中、高中的英语学习有明显的脱节问题。许多学校并不关注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分班的依据也多是考虑学生的中考成绩,对于学前教育多为形式化的流程,学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学前过渡性教育,没有统一的部署与要求,对于初中、高中的衔接性学习只能靠学生个人的调整,促使衔接教学陷入单向性的误区。

(二)衔接教学的片面性误区

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人们往往只关注于学生的应试成绩,呈现出注重知识教育,轻视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加偏向于对词汇、语法的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衔接,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英语衔接教学注重于语法基础的衔接教学,却没有培养学生在高中学习的态度、方法,造成衔接的片面性。

(三)衔接教学的突击性误区

由于学生初升高的起点有所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存有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的不同,而在初升高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并没有对其进行统一与周密的摸底工作,造成教师在进行英语衔接教学存在突击性与随意性问题。教师不能够细致的掌握学生学习成绩差的根本所在,搞不清楚是在教学方法上的不适应,还是学习语言知识上的问题,或者是学习心理上的变化等。在英语的衔接教学中教师只能凭借自己的感觉对学生进行大量词汇的考察等具有突击性与随意性的摸底工作,造成英语衔接教学陷入了突击性的误区。

(四)衔接教学的表面性与超前性

由于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不仅是教授新的语法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与理解上得到能力的提升。虽然英语教师会进行适当的衔接教学,但是只是流于表面,其主要还是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阅读理解,忽略了许多新生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在学习策略与思维上发生了变化,致使英语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为了学生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佳绩,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会将本应三年完成的教学内容并为两年完成,造成英语衔接教学进入到了超前性的误区之中,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接受大量的英语知识,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拉大了距离,不能系统性地理解和消化。

二、有关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中存在误区的对策建议

(一)处理好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衔接

要求在进行英语衔接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循序渐进与可接受性原则融入其中,能够在高中学习中的前两个月重点培养学生接受新阶段学习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可以得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对英语的学习。比如说,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进行听力的强化训练,首先,老师要对学生进行逐字逐句的听力训练,其次,提问学生进行原文的英语复述,然后让学生进行快速分组,并进行英文交流复述听力中的对话片段。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最基本的两个技能,听说能力。

(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与衔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的学习阶段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的教学则主要是要求学生可以跟紧教师的教学进度,完成学习。就现阶段而言,很多学生都是因为适应不了高中的自主学习而从优等生变成了学困生。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学生正确地使用工具书和预习的习惯,并建议学生多去阅读,从而提升自身的阅历与见解,能够学以致用,提升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英语练习中会让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教师会对词性进行讲解,例如:judge,作为动词翻译为断定;判断;判决;而作为名词翻译为裁判员;法官;评判员等词义。然后让学生对自己不熟悉与不认识的生词进行英文词典的查阅,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手能力。

(三)做好教学方式的衔接工作,促进学生完成角色的转变

进入高中英语的学习阶段后,有别于初中的教师一言堂形式,要求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培养其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对学生的进步进行表扬和赞许,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成果,让学生也能够体验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心情,以此成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完成角色的完美转变。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的前十分钟通过以学生展示自学英语成果的形式,自主表演一段精彩的英语对话、戏剧或者是讲一个有趣的英文故事等等。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要求教师抓好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能够将学习英语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可以形成自主学习。在进入到高中的英语教学中,要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作为衔接的一部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要将实践同理论结合到位。在进行基础知识讲解之余,要求教师能够通过互动学习的形式,强化师生联系,能够以朋友的角色纠正学生在这一时期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上的不当之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语:

为了能够让英语教学在初中与高中阶段衔接得当,让学生可以取得更好成绩的同时得到能力的提升,就需要考虑到英语教学衔接的循序渐进性与可行性,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推动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例10

一、初中和高中数学教学存在过渡问题的原因

数学教学中,高一与初中存在的衔接问题及其成因,主要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没有衔接意识;即便教师有衔接意识,也因为初中时期知识点和高中知识点之间衔接策略不合适。

教育改革之后,为了减轻中小学生的教育负担,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在编制过程中严格遵循教育部“少、易、浅”的指导理念,删减了部分原来的内容,即便是一些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内容也被删去。

二、初中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衔接

初中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过渡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材的删减造成的,为了使学生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做好这部分知识的衔接,学生才有可能完成初中和高中数学学习内容的过渡。

进入高一的学习,学生首先接触到的重要知识点之一是根式(高一数学必修1第二章),但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删减了根式的运算等学习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高中的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根式的分子和分母有理化,而让人头疼的是初中课本的教学要求中对分母有理化这个知识点不作要求,这与高中的正常教学严重“脱钩”,因为不仅仅在根式的学习中需要掌握分子和分母有理化,在指数运算和一些复合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也需要运用到这个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正常的高中教学之前,有必要补充根式和分子分母有理化的知识。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知道,为了顺利从初中过渡到高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初中和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比较其异同,全面了解两个时段数学知识体系,才能找出衔接点,从而指导教学。除此之外,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还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高中一年级数学教师在进行正常教学任务的时候,虽然往往会存在一些过渡问题,但是,通过一些方法和策略,通常可以减小或者消除初中过渡到高中数学教育的“脱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