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5 16:30:11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例1

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近些年来国内的许多学者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徐义平分析了农田水利设施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差距。方芳等运用皮尔逊相关检验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孔群喜等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法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无论是总体水平还是具体构成均对国民生产总值具有较强的正影响且时滞相对较短。莫连光和刘晓凤应用灰色关联理论,通过计算得出全国三大地区的各影响因素(比较数列)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参考数列)的关联度排序基本一致,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农民收入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农业基础设施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最大,分别高于文化、教育、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基础设施等,但同时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存在着地区差别,即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可见,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农业基础设施作为解释变量和农业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来分析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但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业总产值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分析较少。毛燕玲运用协整理论对于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对农业总产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但是在运用消费价格指数对相关数据的影响因素进行处理中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分析结果。经典的经济计量学是在一定的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的,如随即误差项在不同样本之间、随即误差项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随机误差项服从零均值和同方差的分布等等。但是在实际经济中,大部分的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很难准确的用回归关系来判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1978年恩格尔(Engle)和格兰杰(Granger)提出的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为在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寻找长期均衡关系,为非平稳变量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协整理论主要步骤为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因果关系检验。[4,5]基于目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本文拟采用1980-2009的样本数据,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更为合理的处理,来进一步分析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GDP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总产值的协整关系分析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例2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4-0037-04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近些年来国内的许多学者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徐义平分析了农田水利设施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差距。方芳等运用皮尔逊相关检验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孔群喜等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法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无论是总体水平还是具体构成均对国民生产总值具有较强的正影响且时滞相对较短。莫连光和刘晓凤应用灰色关联理论,通过计算得出全国三大地区的各影响因素(比较数列)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参考数列)的关联度排序基本一致,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农民收入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农业基础设施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最大,分别高于文化、教育、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基础设施等,但同时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存在着地区差别,即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可见,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农业基础设施作为解释变量和农业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来分析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但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业总产值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分析较少。毛燕玲运用协整理论对于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对农业总产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但是在运用消费价格指数对相关数据的影响因素进行处理中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分析结果。

经典的经济计量学是在一定的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的,如随即误差项在不同样本之间、随即误差项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随机误差项服从零均值和同方差的分布等等。但是在实际经济中,大部分的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很难准确的用回归关系来判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1978年恩格尔(Engle)和格兰杰(Granger)提出的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为在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寻找长期均衡关系,为非平稳变量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协整理论主要步骤为单位根检验一协整检验一因果关系检验。基于目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本文拟采用1980-2009的样本数据,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更为合理的处理,来进一步分析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GDP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总产值的协整关系分析

1 数据说明与处理。如前所述,我国历史上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投资范围与农业基础设施的范围基本上一致,此时的农业基础设施一般也指的是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基础设施,在选取变量的是以农业基本建设支出(ACI)来表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额,农业总产值以农业GDP(GDPl)指标为准。分析所用的样本数据分别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并采用农产品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对相关指标进行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并以1978年为基期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平滑处理。

2 变量的单整性分析。图1是ACI和GDPl经过处理后的LACI和LGDPl的图形。

从图1可以看出,各变量明显表现不平稳,但具有常数项和显著趋势。原水平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各变量原水平下表现为不平稳。

图2为一阶差分后的DLACI和DLGDPI的图形,可以看出,变量仍然呈非平稳性。

一阶差分后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一阶差分后各变量仍表现为非平稳。

继续对各变量进行二阶差分,二阶差分图形如图3所示,从图形上可以看出,变量表现平稳。

对二阶差分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检验通过。

检验结果表明,各个变量及一阶差分均不是稳定的,二阶差分则是平稳的,各个变量表现为二阶单整系列。

3 协整性分析。由于在此只选取了两个变量,因此选择EG两步法来进行检验,残差序列e的取值见图4。

对序列e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检验统计量值-2.319599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的临界值-1.952910,因此可以认为估计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4 因果关系分析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例3

二是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追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的生产条件和公共服务,从而达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如农村公路通车、水库的有效利用,因此基础设施能够保证广大农民使用的有效性,即无成本或低成本,最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是通过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升级。基础设施产业的高效化、合理化,有助于促进其他产业结构的升级,最终增加整个产业结构效益。农村运输、道路、灌溉、电力等生产性基础设施,能有效地改变落后的农业耕作结构。如良好的农村公路运输设施,使生产出的农产品能很快的被运出并且变成商品,实现其产品价值。良好的通讯设施,能改善农民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因此能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最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村住宅建设关系。农村住宅建设在推进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农村的住宅建设量大而广,切实关系着广大农民的人居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推行农村住宅建设能够节约大量土地资源,便于土地整治、宅基地复垦和农田机械化耕作。政府可以集中财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同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不但能改变农村的面貌,还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可见,农村住宅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是相互促进的。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经济的增长。非农经济的增长对当前的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影响很小。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笔者尝试借助多要素生产函数模型对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程度和结构进行判断。参照黑龙江省各年有效数据,对黑龙江省农村道路、电力等代表性的各类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这更有利于认识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评价指标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C-D生产函数

C-D生产函数是由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20世纪30年代共同探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时创造的生产函数,是在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上作出的改进,引入了技术资源这一因素,用来预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系统或大企业的生产以及分析发展生产的途径的一种经济数学模型,简称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是经济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生产函数形式,它在数理经济学与经济计量学的研究与应用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该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二)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模型的构建。在农业领域,C-D生产函数以农业生产经营成果为目标,描述了农业产出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农业生产过程的客观实际。对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计量分析时,本文构建C-D生产函数的对数模型来进行计算,C-D生产函数模型如下所示:AGRGDP代表每年农业总产值(万元),以1990年不变价格为基期计算;CAP代表每年固定资本存量(假定14a折旧年限,万元),以1990年不变价格为基期计算;LAB代表劳动力数量(万人);LAN代表有效播种面积,当年播种面积减去当年成灾面积的(万hm2);FER代表化肥施用量(万t);PES代表农药施用量(万t);ε表示随机误差;α0、α1、α2、α3、α4、α5为各项系数。

本文中CAP值是指当年固定资本的存量而非投资流量,由于当年投资大都会在若干年以后才能形成实物,因此使用当年固定资本存量更为合理。研究中笔者将技术要素舍弃,因为从1994-2009年国家政策对农业技术的影响波动较大,而且黑龙江省有关年份数据无法获取。赵芝俊等人在研究中着重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程度的计量经济分析。在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程度的计量经济过程中,运用已构建的C-D生产函数对数模型,利用黑龙江省1994-2009年之间16a的统计数据(见表1)使用SPSS13.0进行计算得出如下结果(模型下括号内为t检验值)C-D生产函数模型结果显示,可决系数R2=0.990,调整后为R2=0.983,拟合程度较好,而且F统计量为117.576,说明回归方程总体是显著的。CAP、LAN、FER对农业产值贡献率为都为正,0.096、0.374与1.219,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29、0.078和0.010。但是PES、LAB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是由于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数量过剩引起的,因此增加劳动力投入对农业增长效果不明显。

有效播种面积容易受成灾面积的影响,因此各年数据波动较大,对模型的合理性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回归中,笔者剔除LAB、LAN以及PES3个影响因素,最终得到如下模型:模型仅包含CAP及FER两个变量,调整后R2=0.950,F值为60.735,CAP、FER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097、1.531,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58、0.002。参照樊胜根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对比第二个和前一个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后者更加准确和合理。模型中明确显示,FER对AGRGDP的推动作用是很大的,这也说明在当前黑龙江省的农业技术水平下,农业产值的增加主要是由FER的投入量决定的。

(三)农村基础设施内部诸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模型的构建。仍然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来研究问题。一般农村基础设施可以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但是由于通讯、教育等非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外部效应较强,因此对于农业经济增长进行衡量时是较为困难的。所以在本文中对农业经济增长分析时,仅使用生产性基础设施进行有关分析。模型如下:AGRGDP代表当年农业总产值(单位:万元),以1990年不变价格为基期计算;GL表示乡公路里程(单位:万km);YD表示农村用电量(单位:万kw);SL表示有效灌溉面积(单位:万hm2);ε为随机误差;α0、α1、α2、α3为各项系数。各基础设施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黑龙江省1994-2009年之间16a的农村基础设施内部各要素相关数据取对数后见表2。

利用SPSS13.0,计量结果如下:可决系数R2=0.968,调整后系数R2=0.960,拟合程度很好,F统计量较大,说明方程总体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个别指标比如农村用电量没有通过t检验,且农村公路贡献率与实际情况相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黑龙江省农村公路建设跳跃性极大,有的年份建设缓慢,有的年份的年增长率在50%以上,因此对模型的构建和分析会产生很大影响。基于此笔者认为剔除农村公路要素是很有必要的,只利用农村用电量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两大要素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如下所示:模型中可决系数R2=0.979,调整后为R2=0.959,且方程总体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农村用电量和农田水利对农业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339、16.116,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79、0.016。而且农村用电量、农田水利与农业总产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7和0.988,表明高度线性相关。

实证结论

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程度及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内部各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如下:

(一)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高度相关

运用C-D模型对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经济(主要从固定资本、劳动力、化肥3方面来衡量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的内在关系(农业产值和公路、水利、用电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高度相关,而且显著性水平较高。农村电力、水利设施建设水平对黑龙江省农业产值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道路在黑龙江省农业产值中的作用不显著,而化肥在农业产值增长上发挥了显著的经济规模效应。因此各地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继续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对投资资金的投向和比例进行合理调整,显现农村基础设施在农业产值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引导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低

在研究的农村基础设施中,农田水利起到的作用是最显著的,相反劳动力的作用最弱,今后为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保障。近些年来,黑龙江省的农村发展资金稀缺,因此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资金就更少,而且各级政府更多的是重视投资的短期效益,忽略了投资建设的长期效益,导致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致使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本不足,极大地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实证结果说明了农村劳动力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所造成的,未来黑龙江省还应继续增加教育投入,确保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工作技能快速提高,为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三)黑龙江省机械化程度一直较高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例4

公共服务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1]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结合点,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

从整体来看,陕西省公民享受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还处于低水平和不均衡的状态,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短缺,供给结构不合理,城乡分配不均。陕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落后,核心原因就在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服务体制不完善、不健全。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理论研究,为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迫在眉睫。

从目前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有关农村公共服务在数量分析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大多都是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计量分析,大多是进行定性分析,很少有人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正是基于上述的发展背景,并鉴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极端重要性,笔者在大量借鉴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这对于认识和改善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促进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制定科学的经济评价指标及合理的政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内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的研究现正成为学界和政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李燕凌和李立清(2005)从公共支出角度,分析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等多个方面中国城乡公共服务存在的客观差距,并从提高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建议。[2]苏时鹏和张春霞(2006)以福建为例,在分析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差距的基础上,认为差距产生的原因除了农村公共服务自身的公共性与无形性外,更为关键的是政府体制因素,并从城乡经济社会系统的角度提出建设公共服务的体系构想。[3]王小林等(2003)在考察了西方公共服务制度的安排后,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意见:政府在农村改革服务中的主要角色是安排者,其职责是制定好的政策;农民在农村改革服务中主要角色是消费者,其关键是形成畅通的需求表达机制;多重主体都可成为农村改革服务的生产者,其关键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4]在实证分析中,彭代彦的计量分析表明,乡村道路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在降低农业生产支出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而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服务却起到相反的作用。[5]

一、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目前,我国对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农村公共服务得以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是适应了进入新世纪后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农村公共服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能够有力地促进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它不仅能够通过对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及组织形式的影响,直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农村非农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能够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村贫困,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

(一)公共服务与农村生产的关系分析

大量的研究表明,公共服务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在农业生产方面,以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交通运输等为代表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促进农业增长有显著的影响,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一体化发展。如农村道路建设能够缩短农业生产者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减少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降低人流与物流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使农业生产者更容易进入市场,诱使其更多地使用商品性投入,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经济作物的专业化。在非农业生产方面,农村道路、交通和科技信息设施通过扩大市场范围,提升交换能力,能增加产品需求量,并促使需求多样化和需求结构的变动,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

(二)公共服务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

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的结合点,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农村公共服务中的农村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直接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2)农村信息设施、农村道路、能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能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获得其他公共服务的机会以及非农就业的机会,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3)农村公共服务的改善可以在农民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4)农村公共服务建设项目本身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诸如信息通讯条件的改善可以增加农民的生产信息,提高农民的生产和投资决策能力,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劳务信息等公共服务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最终增加农民收入。

(三)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

农村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农村公共服务能显著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农村公共信息与科技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村生产生活的成本与风险,增加农业产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体娱乐公共服务能够丰富农村居民生活内容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与水平,促进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分析方法与数据、变量和模型

(一)分析方法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农村公共服务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研究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公共服务供求影响的多,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供求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少;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多,研究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少;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一般性”的多,研究地方特征的农村公共服务少;定性的抽象理论研究多,定量实证研究的少。[6]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计量分析,大多是进行定性分析,很少有人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虽然现有研究探讨公共服务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多,较少涉及其对非农经济的影响;但在实践中,农村地区非农经济的发展在推动农民脱贫、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上发挥了支撑性的作用,因此,笔者把农村公共服务对非农经济的影响纳入到研究范围内。

笔者依据农村公共服务历史统计数据,实证分析农村道路、电力、教育、农业水利等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服务与陕西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内在关系,测算各类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各方面的作用效果,从而为陕西制定农村公共服务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二)数据、变量和模型

1.样本数据的选择。数据来自于相关年度的《陕西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乡镇统计年鉴》。收集的数据期限为1985-2006年年度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

2.变量的定义。按照理论模型的要求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所用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农业生产总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教育投入、道路长度、农业水利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等。

3.模型的选择和建立。建立模型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函数形式,因此对函数形式进行了适当的选择。常用的生产函数模型有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替代弹性恒等(CES)生产函数及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等。其中超越对数最为灵活,但它只是一个近似的生产函数,十多年前不少学者对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性质提出了质疑(Chambers,1988;PollakandWales,1992)。替代弹性恒等(CES)函数的标准型是非线性的,在估算上有很大的困难,而且CES的近似型又不能很好地用来量化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对三种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比较和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笔者选用双对数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公共服务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模型如下:

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μ

在模型中,被解释变量Y分别表示农业总产值、非农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个变量;解释变量X1、X2、X3是对应于Y而用于进行分析的各类公共服务;μ是随机误差项;β0、β1、β2、β3是待估计的回归系数,其中β1、β2、β3是弹性系数,分别反映了各类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程度。

三、计量结果与分析

运用Eviews统计软件对上述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计量结果和分析如下:

(一)农村公共服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AY=-10.085+1.508Ln(EDU)+1.065Ln(ROAD)+1.379Ln(WATER)(1)

(-5.521)(2.285)(3.154)(5.394)

AdjR2=0.773F=24.77

回归式(1)测算了公共服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805,调整后的R2=0.773,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三个回归系数均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村教育、道路、水利设施在陕西农业生产增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尤以农村教育的作用最为突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道路和农业水利投入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分别增加1.508%、1.065%和1.379%。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农业生产增长中,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二)农村公共服务与非农生产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NY=8.135+1.597Ln(EDU)+1.442Ln(ELEC)+0.313Ln(INFR)(2)

(1.140)(3.133)(1.362)(2.025)

AdjR2=0.938F=106.164

回归式(2)测算了公共服务对非农生产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9465,调整后的R2=0.938,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EDU的回归系数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ELEC的回归系数通过20%的显著性检验,INFR的回归系数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通讯设施在陕西农村非农生产增长中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其中同样尤以农村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用电量和通讯设施投入每增加1%,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增加1.597%、1.442%和0.313%。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非农生产增长中,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三)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民收入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NI=8.125+0.775Ln(EDU)+0.763Ln(ELEC)+0.155Ln(INFR)(3)

(3.241)(2.085)(4.262)(2.852)

AdjR2=0.966F=199.6

回归式(3)测算了公共服务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971,调整后的R2=0.966,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EDU的回归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ELEC和INFR的回归系数均在2%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通讯设施在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前两项估计结果一致,农村教育的弹性系数仍居首位,但解释能力有所降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用电量和通讯设施投入每增加1%,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0.775%、0.763%和0.155%。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仍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1.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三方面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结果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道路、水利和通讯设施建设水平对陕西省农业生产、非农生产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并且农村公共服务在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都发挥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陕西省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以带动陕西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2.在所分析的五类公共服务中,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这为陕西省合理调整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政策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陕西省的农村发展资金极其有限,但更多的是重视与农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追求投资的短期效益,忽略了具有长期效益的教育等设施的发展,导致陕西省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突出作用,因此陕西省应重点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各种技能,充分发挥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

3.除教育设施外,农业水利设施比道路设施在农业生产的作用更显著;农村电力设施比通讯设施在非农生产和农民收入中的作用更显著。因此陕西省的各个农村应根据各自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重点、分阶段地进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首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急需的公共服务,促进陕西省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和良性运转,保证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参考文献:

[1].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03-30.

[2]李燕凌,李立清.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0).

[3]苏时鹏,张春霞.农村公共服务的差距分析与体系建构——以福建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1).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例5

许多学者对水利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陆菊春、王才君等(2002)分别采用乘数理论、弹性模型等定量地验证了水利投入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顾强生(1999)根据计量经济分析理论建立了水利投入与社会经济联动和互动关系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工农业总产值、农村人均收入同群众投劳和水利投资均有很强的关联性和依赖关系,水利投入对区域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产出具有重要影响。李远华(2006)等重点分析了农村税费改革后及新农村建设时期水利投入,特别是农村水利投入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等。

杨振、牛叔文(2007)等应用弹性与脉冲响应分析表明水利投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后续投入对这种拉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上研究为水利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宏观发展作用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本文选取南方丰水地区广东为研究对象,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广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二、实证分析和检验

广东省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1125万kW,可开发利用量为666万kW,地处珠江流域下游,洪水峰高量大,洪灾损失的高风险区集中在北江、东江下游、西江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从表1可知,1990年~2005年广东水利基础建设投入一直呈现出增长态势,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增长态势基本保持一致。广东省农村主要分布在山区,经常受到水涝和干旱的双重影响,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抵御农业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水利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政府为水利基础设施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合理依据。广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经济增长具有同向增长趋势,为揭示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运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法进行分析。

1.数据和变量选取

首先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变量进行选择。根据数据资料的可得性及数据连续性,本文选用的数据取自《广东农村统计年鉴》1990年~2005年的“广东水利基建投资”(用变量SI表示),农业经济增长变量AGDP的数据取自上述年鉴中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成果。同时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和数据的剧烈波动现象,对各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用LNAGDP、LNSI表示。

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是从统计上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其基本思想是如果X是Y变化的原因,则X的变化应该发生在Y变化之前;如果X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则X应该有助于预测Y,即在Y关于Y滞后变量的回归中添加X的滞后变量后作为独立的解释变量应该能显著地增加回归模型的解释能力,此时称X为Y的Granger原因。如果添加X的滞后变量后没有显著增加回归模型的解释能力,则称X不是Y的Granger原因。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是时间序列具有平稳性,或非平稳序列存在协整关系。因此,首先本文应用Eviews5.0软件分别对LNSI和LNAGDP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下:由表2可知,序列LNSI和LNAGDP在95%的显著水平均能拒绝单位根假设,说明它们都是平稳的。进一步通过协整检验可得,LNSI和LNAGDP之间分别存在协整关系,说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有效灌溉面积都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运用Eviews5.0计量经济软件对它们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下:检验结果表明:在90%显著水平上,序列LNGS和LNAGDP存在互为因果的内在关系。也就是表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增长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增长效应,有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增长提高了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新需求和提供资金来源,促进水利投入的增加。

3.水利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基于上述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下面进一步分析水利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建立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如下:log(AGDP)=β0+β1log(SI)+μ(1)在模型(1)中,被解释变量AGDP代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解释变量SI代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μ是随机误差项,β0、β1是待估参数。β1作为弹性系数,反映了水利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估计结果如下:LNAGDP=5.787+0.4744*LNSI(2)32.3***8.35***R2=0.8327D.W=1.125F=69.70***表示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回归方程式(2)测算了水利基础设施对广东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方程总体显著性好,拟合优度较好,说明水利基础设施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具有整体上的解释意义。SI的回归系数分别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两个水利基础设施指标存量对广东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计量分析上来说是显著的。另外,根据回归系数我们发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每增加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将增长0.47%;这一分析结论表明: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广东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结论及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和计量对数模型回归分析对广东水利基础设施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1.广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稳定关系。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例6

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这对我国农业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影响,下面通过单位根检验和方差分解来分析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

一、建立模型

建立VAE模型,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来建立模型,建立的模型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农业基础设施存量(I)。

二、单位根检验

采用ADF检验法进行单位根检验,对国民生产总值取自然对数,得到LnGDP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取自然对数,得到LnI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结果见表1。

通过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发现,LnGDP和LnI都是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变量,这两个变量都具有一阶单整性。检验结果表明,VAE模型可以采用LnI和LnGDP的一阶差分序列DLnI和DLnGDP来建立。

三、方差分解

对国民生产总之增长率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增长率的预测误差进行方差分解见表2。

通过表2可以发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冲击的贡献率每年都在65%以上,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增长率冲击的贡献率增长显著,每年都增长好几个百分点,而且越来越快,到第10年已经达到33.7%。农业基础设施存量自身冲击的贡献率一直在45%以上,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冲击的贡献率始终在47%水平上,这表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受到农业基础设施存量的极大影响;而农业基础设施存量也受到国民生产总值的很大影响。

以上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率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这方面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在农业上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采用空间数据进行分析

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以下通过空间数据来分析农业经济增长,空间数据来分析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研究方式。我们将空间邻接或空间邻近的区域单元的相关程度用Moran来表示,计算出Moran指数值。

Moran指数值的范围一般大于负1,小于1,如果Moran指数值为正数,表示空间自相关的存在为正,如果Moran指数值为负数,表示空间自相关的存在为负,如果Moran指数值为接近0,表示空间自相关不存在。Moran指数值还可以采用硬外一种方法来计算,即通过统计量来计算,我们将统计量用字母Z来表示。同样,如果Z的值为正数,表示空间自相关为正,如果Z的值为负数,表示空间自相关为负,如果Z的值接近0,表示空间自相关不存在,证明观测值是随机在空间分布上排列的。

通过表3可以发现,空间自相关的存在为正,说明2001~2010年的农业生产率的生产技术在向外扩散,各个省之间的农业生产率之间相互影响,存在着全局的空间依赖性。

五、空间面板SAR和VAE模型检验

将空间面板自回归模型用SAR来表示,SAR可以表示为:

六、实验结果及讨论

根据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增长率的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表明了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受到农业基础设施存量的极大影响,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率需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通过空间面板SAR和VAE模型检验可以发现极大农业科研的投资,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率,能够提高农业经济的增长率,然而,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应从不同方面进行考虑,根据不同的制约因素采取不同的措施,我国农业经济的经济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从本文分析的结果来看,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加大农业科研的投资能使农业生产率更高,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增长率将直接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在增强农业经济发展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宁强,张萌,崔文艳,等.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

[2]陈关聚.我国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研究[J].经济纵横,2013(10).

[3]杨春.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分析视角[J].新疆农垦经济,2013(09).

[4]郑文,张建华.空间经济视角下中国农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3(01).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例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44-02

随着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知识面广度将有更高要求。农业信息化人才将转向专业化,具有一定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市场需求热点,其中职业能力较强、与工作岗位对口的职业教育人才,由于实际针对性更强,也将成为农业信息人才的需求重点。与逐步完善的农业信息硬件设施相比,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相对短缺。一般来说,搞农业的专家和学者对计算机技术掌握较好的不多,而一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对农业科学又比较陌生,这样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结合点上就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因此,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研究和探索农业信息人才培养的对策与措施,尽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农业信息化人才,已成为农林院校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 模块化课程体系概述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按专业设置相应的专业技能模块和职业定向模块,并根据技术变化和市场对各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构建的课程体系结构。首先制定通识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然后面向相关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共同知识与技能,设立专业平台课程模块。在此基础上,根据就业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最后根据动态的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并进行与就业岗位相对应的顶岗实习。

二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为了构建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结合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构建思路如下:

1.开展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核心能力需求调研

依托上海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走访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等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研究论证、确定面向农业信息技术的主要职业岗位。

2.分析基于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

面向农业信息技术职业岗位引入职业标准,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研究剖析各职业岗位对应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归纳整合形成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所需的工作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

3.构建“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

构建“校企共建,理实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体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4.制定各课程模块教学要求标准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通过职业能力分解优化教学内容。核心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并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开发标准化课程。

三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职业分析

通过企业走访、专家座谈、问卷调查、毕业生访谈、网络资料收集等手段,就相关行业企业对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到相关企业对应用型农业信息技

术人才的需求量还相当大,且涉及农业的各个领域,面向应用型层面的主要有如下四类人才需求:(1)农业信息管理人才。主要从事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包括农业信息数据采集、分析,农业数据库管理等工作。(2)农业应用系统开发人才。主要从事涉农软件项目的开发规划、设计、测试、维护等工作。(3)现代农业设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人才。主要从事农业物联网工程项目实施、农业物联网系统运行与维护、农业生产自动化设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工作。(4)农业信息技术(产品)推广(销售)人才。主要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环节,开展农业信息技术或产品的开发、推广,信息咨询服务等工作,特别是围绕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业务,从事一些信息技术服务工作。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农业信息技术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序号 工作

领域 典型工作任务 专业能力 支撑课程

1 农业信息管理 农业信息

采集与处理 田间试验统计与分析;田间数据采集与档案建立;条码数据采集与处理;农作物数字图像信息采集与处理 农业信息技术;田间试验统计;自动识别技术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农业数据库应用

农业信息管理 农业信息与检索;农业信息数据库建立与管理;农业专家数据库的应用

2 农业应用系统

开发 软件项目开发规划 与客户沟通,进行需求分析;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确定项目进度计划;确定设计方案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农业数据库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农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软件项目开发设计 需求分析;项目的概要设计;确定功能模块和界面;和用户再次确定需求;编写概要设计文档

软件项目开发实施 分配工作任务;数据库的实现;编写和调试项目程序代码;编写技术文档

软件项目开发测试 制定测试计划;配置测试环境;设计测试案例;编写测试代码;实施测试;编写测试文档

软件项目应用维护 软件的安装;软件的性能分析;软件常见故障的症状分析;软件的故障排除;数据库的维护

3 现代农业设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农业物联网工程项目实施 物联网设备安装;物联网现场应用;物联网施工工程督导/监理 农业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嵌入式技术及应用;农业自动化控制;电气控制与PLC;农业机械与设施

农业物联网系统运行与维护 物联网系统设备调试;物联网系统设备维护;物联网技术支持;物联网系统管理

农业生产

自动化设

施设备的

操作与维护 自动化设施设备的操作;自动化设施设备的安装调试;自动化设施设备的故障检测与排除

4 农业信息技术

(产品)推广

(销售) 农业信息技术(产品);

推广(销售) 与客户沟通,进行营销推广;进行产品的部署调试;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售后技术支持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农产品市场营销;现代物流技术;农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农产品

营销及

电子商务 营销方案的设计与撰写;运用营销技巧开展营销活动;电子商务基本操作;农产品网络营销

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开发方法。根据工作过程设置结构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完成每项工作任务都需要的若干种专业能力,从而根据职业能力确定核心课程。我们对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职业分析中提到的四类工作领域,分析工作过程得出典型工作

任务,并对每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进行了详细描述,结果见上表。

3.课程体系设计

经过进一步的归纳与选择,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职业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的原则,由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一起研讨,重构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最终构建“校企共建,理实一体”模块化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见下图)。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纵向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综合能力实践培养(顶岗实习)四个模块组成。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实践操作部分以单项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综合能力实践培养则以校内综合项目或企业项目为载体,将所学过的单项技能进行综合运用。横向由农业信息管理、农业应用系统开发、农业自动化管理三个方向构成,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需要。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 总结

该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原则,面向职业岗位群,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缩小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该体系的实施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该体系的实施要求专业课教师充分了解行业需求,具备模块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了教师参与行业联系、技能提高的紧迫感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例8

1设施农业气象预报的必要性分析

1.1气象预报有利于设施农业的组织优化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需要有严格合理的组织管理模式作为保障,尤其是在设施农业的技术手段运用过程中,要保证农业组织管理的形式和内容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这就需要农业管理者要全面掌握气象数据和气象规律,从而为科学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奠定基础。如果气象预报不及时、不准确,将会造成我国农业发展受到制约,如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受到霜降等严寒气候影响较为严重,在设施农业的组织结构优化中,可以利用气象预报提前获取相关信息,从而组织人力、物力等进行抗灾预防工作,从而保证设施农业取得既定目标。

1.2气象预报有利于设施农业的服务完善

气象预报在设施农业领域的广泛使用还能够为农业参与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在气象预报服务中,能够针对我国不同的农业生产区域制定相应的方案,使农业生产活动能够以科学准确的信息为指导开展,避免设施农业在运作过程出现问题。如在利用温室大棚开展农业种植时,为了能够及时调整温室大棚的温度和湿度等,需要利用气象预报信息进行农业生产服务。可见,气象预报服务的完善在设施农业应用过程中能够促进农业综合收益的提高。

2设施农业气象预报的实施要点分析

2.1加强对不同阶段的重点气象分析

气象特点在不同时间阶段往往呈现不同的重点内容,在设施农业发展中要加强对重点气象内容的分析,利用气象预报找到不同季节和月份的重点气象,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设施农业领域的安全稳定发展能力。设施农业在具体的气象指标帮助下能够获得更多的气象数据,如春季的气象数据集中体现在多雨特点上,农户可以利用防雨防涝等设施来保障农业种植安全;夏季的气象数据主要为长时间的光照和干旱等特点,农户可以利用人工灌溉设施提高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水平。可见,在设施农业中结合气象预报有助于更加灵活有效地开展农业活动。

2.2增强气象预报的预测水平

气象预报的宗旨是能够让农业生产者提前预知气象变化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采取应对措施,因此气象预报的预测水平就直接影响到气象预报的实践价值。现代设施农业气象预报中,可以将预测范围划分为时间段,如近三天气象变化、近一周气象变化、十五天气象变化等。由于自然界的气象变化特点使得期限越近的预测越准确,因此,可以利用三天气象预测来为农业生产者提供详细的建议,如风力、风向、光照强度、湿度、体感温度等多项气象内容,指导农户做好近期的设施调整,而中长期的气象预报则更多地具有农业指导作用,能够为农户计划未来的农业活动提供方向上的指引。通过不同阶段的气象预测数据,使设施农业全过程能够在气象预报服务框架内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组织开展,进而提高了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率。

2.3扩大气象预报的多方参与

传统的气象预报服务主要依靠气象局等机构开展,由于气象局的气象信息获取工作站的布局限制,使得对一部分农业生产地区无法进行详细的气象预报。这就需要农业生产地区的政府机构、广大农户等能够积极与气象局建立合作关系,通过配合气象局在农业生产地区安置更多的小型气象数据探测仪器等,使气象局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气象数据,从而为设施农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2.4提高气象预报的技术能力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例9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以农业发展作为主要动力,而发展农业,水是其关键。基于我国南涝北旱特点,兴修水利对发展农业、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从目前水利设施建设情况来看,在新农村背景下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就目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农村水利设施基本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说明,以供后期相关人员借鉴。

一、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现状分析

1、部分农村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业正常生产与经营

我国地域及气候特点呈现南方潮湿而北方干旱、区域之间水资源分布不合理的特征,局部区域农业生产不协调,区域经济差异性大,水利设施建设不能及时到位,影响着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及农业发展。如区域性及季节性缺水较为严重,公众未能充分认识到淡水资源的重要性及缺水的严重性,对淡水资源不加节约使用,造成大量浪费,使得我国农业用水量逐渐减少,制约着我国农村的生产与发展。因此,水资源短缺目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及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农村水利设施落后影响灌溉效率

目前,我国局部地区水利设施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及相关技术人员指导,水利设施落后现象^为普遍。比如,很多农村水利设施破旧,超负荷运转导致其效率低下,能耗较多,导致很多农田不能得到及时灌溉,对农业产量及农民收入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部分农村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用于水利设施维修及建设,导致水利设备陈旧,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这一现象在我国干旱的北方较为普遍,影响农业发展与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

3、当地政府缺乏对水资源管理及投资

目前,国家对水利设施的投资建设加大了力度,大规模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及使用,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基于目前国家对水利设施投入集中于大江大河的现状,投资规模大,投资费用高,使得国家对农村水利设施投资相对较少。而地方政府由于自身财政收入及可支配资金有限,农村基础水利建设项目投资建设较少,且大多水利设施建设主要以农民建设为主,资金及人力短缺,导致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其发展及投入使用。

4、后期维护缺乏导致运行效率较低

我国目前用于农业生产与灌溉的水利工程投资建设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同时,由于地方政府财力、物力有限,对于水利工程后期的维护及保养缺乏有效的资金保障,导致水利工程时常出现运行不正常及无法运行等事故,不仅对水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同时也使得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失去实质性意义。同时,地方政府对水利设施项目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培训,使得农民在使用中常会由于一些失误导致设备事故,并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影响水资源的有效使用,并对水利工程使用造成影响。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水利建设应对措施分析

1、加大水利设施投入以降低因地域差异导致的水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我国区域之间水资源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我国夏季常出现的南涝北旱情况,如何通过水利设施的投资减轻上述因素对农村及农业生产带来的问题,应作为主要研究课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如这些年我国大力投资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部解决了区域水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为实现经济平衡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国家应加大类似工程投资与建设,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2、倡导多元化投资以拓宽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源

我国地方政府经济收入有限且可支配资金量不足,导致水利工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小。从整体上来讲,要想加大农村水利设施施工建设,确保农村经济增长,必须拓宽农村水利设施投资范围。农村水利事业必须通过多元化、多方位筹资渠道,如招商引资、鼓励用水企业与农民投资等来扩大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基于此,首先,政府应加大投入,为水利设施施工提供充足资金,确保迫切需要更新维护的农村水利工程得以运行,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同时,政府应采取科学手段积极调动群众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使群众参与水利建设,并做好宣传,积极吸引外商、企业对农村水利事业进行投资,以保证水利设施建设资金链供应。

3、积极调动农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对于农村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而言,量大、面广是水利项目施工的基本特点,不仅耗费大量的材料,人力消耗也是不可估计的。对于此,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式,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激发农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兴趣及积极性,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水利设施建设的管理与规划,协调好各部门关系,在深化农村水利产权制度的同时积极吸引外部资金,以提升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质量。

4、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与规划

为保证农村水利设施合理建设及有效投入使用,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与规划。基于此,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加强宣传,使得人们能够深刻认识到农村水利建设与维护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确保农业水利建设有效进行。同时,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制度,组织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水利工程管理中,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科学制定农村水利建设规划、掌握农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并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与评价,制定有效的水利建设实施方案将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及水资源利用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合理的农村水利建设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对于解决地表水利用不足、水流失量大及水污染等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施工与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对节约用水及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我国地域的特殊性使得水利工程建设存在较大的难度。本文就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资源短缺、投资力度有限、利用效率低及管理不当等主要问题,同时针对上述问题,制定了有效解决措施,以期为后期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徐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98-399.

[2] 陈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研究[J].消费导刊,2007(9)229.

[3] 王振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J].北京农业,2012(21)216.

设施农业行业分析例10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60

在农业的生产与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十分复杂的,因为在农业相关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对整体的工作造成影响。对于建设单位来说,在日常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工作中,应该更加注意风险的管理。如果能够做好水利工程的分析工作,便能够为日常的管理提供良好的途径,本出分析。

1 农业水利工程的风险因素

1.1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是农业水利工程风险的大条件,有社会风险以及环境风险2个重要的部分组成。社会风险因素主要是由社会的各种政策以及形势带来的风险,而环境带来的风险主要是指各种自然灾害。

1.2 进度因素

进度因素是指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进度过慢的情况,导致工程不能按时完工。进度因素主要有2个方面组成,分别为施工的技术问题,以及施工的计划问题。对于技术因素来说是整个工程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不够,涉及到工程的实际施工都达不到标准,最终会影响最后的进度。而计划问题便是在施工的最开始对于整个工程没有合理的认识,从而导致没有可靠可行的计划,使工程部能够按照最初的计划进行,给进度带来了风险。

1.3 管理因素

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的管理问题主要包括管理的机制问题以及管理的合同问题。如果在管理机制方面,企业对于各个方面的设置不够合理,就会导致公司的各个部分失去了协调统一特点,给公司的管理层面带来风险。如果是合同管理不够完善,就会在很多条款的说明上出现问题,导致很多细节问题不能够正确处理,造成管理风险。

2 现阶段农业水利建设存在的风险

2.1 自我调控能力差

自古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就比较慢,很多的设施都比较久远,很多聋哑人用的水利工程都年久失修,有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对于农村的水利工程设施,由于农民没有正确的使用意识,而导致水利设施不断的被损害,影响了其正常使用。

2.2 粗放管理使风险增大

对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水利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农业的水利管理比较粗放,使水利工程早已失去了应有的使用价值。在我国很多贫困的地区,由于资金不足,不能够持续地对水利工程建设设施进行有效的维护工作。还有很多农业水利工程建成完工开始,都没有建立很好的管理体制,使风险增大。

2.3 资金的管理风险大

在我国的农业新环境下,已经开展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政策,很多部门对发展生态农业十分重视,也加大了资金的投入,提高了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管理力度。就目前情况来说,生态农业的发展结果还不能够找到十分满意的效果。要坚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就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资金短缺,很多工程都已出现了停工的现象。

3 应对同样水利工程建设风险的措施

3.1 提高风险的管理与防范意识

对于用来建设水利工程的基金,一定要做到合理应用。应该将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行有效地提高;对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进行合理的宣传,对于自然灾害要有合理的防范措施;还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养,确保工作人员具有处理问题以及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

3.2 注意稳定发展

对于传统的农业发展道路应该进行变革与创新,充分发挥出水利工程的独特作用。对于先进的水利工程设施要积极引进,增强农业生产的对于突发风险的防范能力;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要贯彻节约用水的思想,不断深化生态农业体制的改革。

3.3 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

对于有助于民生发展的工程,政府一定要做好头作用,无论是从政策还是资金都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在政府的财政分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农业水利工程的设施建设工作,以全力的支持来加大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减少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的风险。

4 结束语

农业水利工程质量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关系着我国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前文所述,知道针对现阶段的情况,所做的应该是提高风险的管理与防范意识,注意稳定发展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发挥政府的主体功能以及加强人才的培养工作。就是要解决现在所存在的问题,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