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工业节能行业发展趋势模板(10篇)

时间:2023-08-30 16:25:42

工业节能行业发展趋势

工业节能行业发展趋势例1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行业术语资源消耗性行业,无论哪一个环节都需要建筑材料的使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建筑行业的规模和数量都与日俱增,由此需要消耗的资源也越来越多。而我国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资源成本的控制,导致可很大的资源浪费现象,单位面积能耗量相当于其他发达国家的3倍之多,使得我们的资源不断减少的同时,也造成了很严重的环境污染。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不断总结自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节能建设,实现建筑施工的节能化发展。

建筑施工技术节能化发展的重要性

其一,节能趋势下的建筑施工改良技术能够促进施工企业各项资源的优化配

置,是企业实现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融合发展;其二,节能趋势下的建筑施工改良技术能够为人们工作和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工作效益优化的基础条件;其三,节能趋势下的建设施工改良及时能够在不断优化市政建设,实现统筹兼顾,有利于城市环保节能形象的树立;其四,节能趋势下的建筑施工改良技术能够促进建筑新型领域的发展,实现其对于建筑行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节能事业在其他行业的发展,由此在全行业内形成良好的节能氛围。其五,节能趋势下的建筑施工改良技术,有利于不断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是精细化管理理念的重要内容。

节能趋势下建筑施工技术改良的策略

节能趋势下建筑施工技术改良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开

展,从而保证其全面性。详细来讲,我们可以从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环境的维护,建筑能源的使用,资源使用制度四个方面来阐释节能技术的改良:

2.1建筑材料使用

我们可以从绿色墙体材料的选择和外墙保温材料的选择来阐释建筑材料的选

择如何实现节能效果。详细来讲,其一,建筑绿色墙体材料的使用,现阶段建筑市场上存在的绿色墙体主要涉及到三种材质,即烧制品,蒸压制品和胶凝制品。在选择上述材质的时候应该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和能耗情况,实现合理的选择,从而保证绿色墙体材料的质量和效益;其二,建筑节能外墙保温材料的选择,其主要分为延绵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两种材料,两者在保温隔热等方面都发挥中重要作用,应该尽可能的使用此类材质的材料,以减少室内空调和暖气的使用率。其三,注重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又很多的材料,从理论和实践上来讲都是可以再次使用的,对于这样的材料应该注重收集和整理,保证其在有效的环节上发挥出其效能,这是实现废物再利用的思想,是节能在建筑行业的具体应用。这不仅仅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还将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其四,尽量使用节能环保材料,减少高能耗,高污染,容易造成再次污染的建筑材料,保证建筑材料的环保性,低能耗性。

2.2建筑环境的维护

一直以来,粉尘污染都是建筑施工过程中比较普遍的环境难题。无论是建筑设备的运转,还是建筑材料的使用,都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粉尘现象。另外材料的摆放不合理,道路环境的影响也可能导致粉尘的出现。粉尘不仅仅对于人体产生危害,还将影响到建筑施工的正常开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该积极开展有效的措施去避免粉尘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使用湿法作业的方式去避免粉尘四起,或者以封闭作业空间的做法实现对于粉尘的控制,也可以采取种植绿化的方式去稀释粉尘。

2.3建筑能源的使用

对于建筑施工工程来说,其对于能源的消耗的多方面的,尤其是对于水资源的消耗量是很大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就有必要开展节水工作。首先,建立健全相对应的用水制度,以节约用水的理念来开展施工工程的各个工序,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的最少化消耗;其次,不断强化宣传和教育,提高企业施工人员的节水意识,使得其将节水践行到平时的工作中去;再者,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使用情况监督,发现浪费用水的情况,就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实现问责,保证合理的惩罚奖励力度;最后,积极使用节水技术和设备,并注重节水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一旦发现渗漏的现象就要及时采取措施去解决实际问题。除此之外,注重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资源,尤其是太阳能,风能,热能,如果条件允许,就应该建立起相对应的能源使用系统,保证能源使用结构和效率的不断提高。

2.4.资源使用的制度

首先,以企业管理层,技术改良专家,技术人员组成节能技术方案制定小组,结合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应的节能技术改良规章制度,为各项节能措施的开展提供制度依据;其二,将节能效果纳入到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中去,以此激发企业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保证其切实的参与到节能及时改良中去;其三,积极引导企业员工开展节能技术创新,对于表现良好的给予奖励,激发其技术改良的积极性;其四,不断健全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制度,实现节能改良效果与绩效挂钩;其五,以岗位责任制来开展建筑施工改良技术,保证各项工作的切实执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节能趋势下建筑施工改良技术是未来建筑施工的发展趋势之一,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晰的头脑,一方面不断开展节能技术的实践,实现技术上的创新和发展;另外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使用先进的节能设备,保证节能体系的合理性发展。我相信随着我们在节能技术上的实践和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的节能性发展将会有着更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1] 李登山.办公建筑节能设计浅析[J]. 山西建筑. 2010(24)

[2] 成志明.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及节能措施[J]. 山西建筑. 2011(23)

工业节能行业发展趋势例2

1节能趋势下建筑施工概述

为了使建筑施工作业在节能趋势下得以高效开展,则需要了解相关的内容。具体包括:(1)节能趋势下实施建筑施工计划的过程中,需要遵循自然原则、经济性及安全性原则、舒适、方便原则等,确保节能施工状况良好性,实现对建筑能耗问题的科学应对,避免其影响范围的扩大;(2)通过对节能趋势的思考,在进行建筑施工作业时,需要充分考虑施工方案要求及施工区域的环境状况,确保其施工中的能耗控制有效性,给予节能建筑科学发展方面更多的支持;(3)为了使节能趋势下建筑施工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则需要重视其施工技术的科学应用,避免加大建筑施工风险,全面提高节能建筑施工效率及质量。

2节能趋势下建筑施工技术改良探讨

在细化节能趋势下建筑施工方面的研究内容时,应关注其施工技术的改良,促使相应的施工计划能够按期完成。在此期间,相关的施工技术包括以下方面。

2.1墙体保温施工技术的改良

建筑墙体保温层应用效果是否良好,体现着其施工水平,与建筑节能效果是否显著密切相关。因此,为了避免建筑墙体保温层应用中出现渗水、开裂、脱落等问题,保持其良好的施工质量及应用价值,则需要考虑相应的施工技术的改良及应用。具体表现为:(1)建筑墙体保温施工中,需要将质量可靠的水泥、石膏、石灰及聚合物等胶结材料混入到轻型骨料中,并通过对适宜比例控制方面的考虑,获取保温砂浆,进而在抹灰方式的作用下进行施工,优化建筑保温层的使用功能,满足节能趋势下建筑施工要求;(2)建筑墙体保温砂浆施工之前,其基层的质量必须要验收合格,建筑屋面的防水层次施工作业已经完成,且与墙体相连接的门窗框、隔墙、管线施工等施工环节在不会破坏到保温层的情况下方可进行施工。同时,保温砂浆施工中应充分考虑建筑内部温度,避免影响这方面的施工效果,满足建筑墙体保温施工质量可靠性要求;(3)节能趋势下完成建筑墙体保温施工作业的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对泥砂浆、聚合物水泥砂浆、化学黏结剂等材料的配合使用,将水泥聚苯板、岩棉板等进行粘贴处理,并用尼龙锚件、膨胀螺栓将外层的钢丝刚水泥砂浆粉刷层与墙体连接起来,从而增强墙体保温施工效果,降低现代建筑在这方面的能耗问题发生率。

2.2门窗安装施工技术的改良

通过对节能趋势下建筑施工要求及门窗功能特性的综合考虑,为了保持门窗框良好的传热系数及密闭性,满足建筑节能要求,则需要对这方面的安装施工技术改良方面加以思考。具体表现为:(1)重视抗风压性、防渗效果良好的门窗选用,且在其安装施工中应检查好框角垂直度,避免对其安装施工质量、节能效果等产生不利影响;(2)在门窗框与扇、扇与扇之间须设密封条,以防渗水、透气。推拉窗的轨槽处须增加密封处理,局部缝隙较大的位置可用单组分密封膏挤注;(3)加强水泥砂浆使用,对门窗框四周与梁、柱等交接处进行处理,从而降低其应用中的渗漏问题发生率,高效完成门窗施工作业的同时丰富节能趋势下建筑施工内容。

2.3屋面施工技术的改良

为了提高建筑室内环境的舒适度,提升屋面的潜在应用价值,则需要重视其施工技术的改良。具体表现为:(1)提高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密度小的保温材料在建筑屋面施工中的利用效率,包括加气混凝土块、沥青珍珠岩板、水泥聚苯板等,确保建筑屋面应用中的保温状况良好性,给予其节能施工方面相应的支持;(2)在建筑保温屋面施工作业进行中,应了解其所需材料的功能特性,严格把控这方面的施工过程,避免影响保温屋面施工质量,并丰富节能趋势下建筑施工方面所需的技术。

3提升节能趋势下建筑施工技术改良水平的措施

3.1控制好施工技术的改良过程

建筑施工技术改良过程中,为了增强其改良效果,降低建筑能耗,则需要对其改良过程加以控制。具体表现为:(1)强化建筑施工技术改良过程方面的控制意识,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控制机制,促使这方面的控制工作开展更具针对性,从而为建筑施工技术改良水平的提升打下基础,避免其改良效果受到不利影响;(2)通过对精细化管理理念、丰富实践经验等要素的整合利用,实现对节能趋势下建筑施工技术改良过程的科学控制,处理好其中的细节问题,不断提升施工技术的改良水平。

3.2全面提高不同改良技术的利用效率

为了达到节能趋势下建筑施工技术改良水平提升的目的,则需要全面提高这方面相关技术的利用效率予以应对。具体表现为:(1)加强净化除尘技术使用,设置性能可靠的除尘主机,并通过对相应净化系统的构建与利用方面的思考,实现建筑施工技术的改良目标,满足节能趋势下的发展要求,从而提升建筑节能施工中所需技术的改良水平;(2)注重温度调节技术的高效利用,改善建筑施工中的通风状况,充分发挥自然对流的实际作用,从而达到调节气流、提升建筑节能施工水平的目的,避免影响建筑施工技术的改良效果;(3)结合节能建筑的建设要求,也需要提高绿色改造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利用效率,借助环保性能可靠、应用价值良好的材料应用优势,实现对建筑施工中的绿色改造,为其节能方面施工技术改良水平的提升提供相应的支持。

3.3其他方面的措施

工业节能行业发展趋势例3

如今,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市场化水平偏低但流通成本却非常高,这不但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实力,而且甚至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农产品最后还是需要靠流通才能能实现自身价值,所以相对比较高的流通成本就导致农民群众未能从流通领域之中享受本应得到的权益。这就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以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实力。这就需要加快对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的探究,从而推动农产品物流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基本特点

所谓农产品物流,主要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地往接收地进行实体流动的整个过程,并要在此过程之中实现相关农产品的保值与增值。农产品物流具有迥然不同于其他物流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物流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因为各个不同地区在气候和水土等各个方面的自然条件均具有较大的差别,分别合适种植不一样的农副产品,所以农产品生产也就具备了非常强的季节性特点,不仅表现为农民群众的生产资料购置要考虑到季节因素,而且各类农产品的产出也具有极强的季节性特点。二是农产品物流具有极高的难度。绝大部分农产品容易腐烂,对鲜活度的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实施防潮、防虫以及烘干等相应的处理,进而保障农产品的品质以及质量。这就需要农产品物流企业考虑相应的设施与设备,主要包含了物流仓库、专业运输车、专业装卸设备以及加工设备等。三是农产品物流的种类繁多而且规模较大。因为农产品的品种十分丰富,所以流通量也十分大,而农业生产资料购置量同样也十分大,主要有农药、化肥、农机和农业生产所需相关原材料等。

二、当前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农产品物流行业虽然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然而与西方国家比较起来依然显得极为之后,这是由于我国流通领域过于分散之局面造成了农民群众的分散型购销,因为受到经济能力、信息资源等多种要素带来的影响,风险极易转嫁至生产者,从而也就导致了农产品物流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够完善。因为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农产品物流业的活动主要聚集于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那些地区,在更加广袤的农村地区,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则相对比较缓慢,这就产生了农产品物流发展体系不够均衡的问题。同时,到目前为止,中国农产品物流业的运行方式还是相当简单的,只是农户们自身开展相对简单的运输活动,未能对农产品物流业实施全面整合,也未能对农产品物流的流动过程实施全面管理。二是农产品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如今,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物流行业取得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还远远没有建立起相互协调的现代物流运输网络体系。农产品物流业信息化状况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在分散式经营的模式之下,农户对农产品相关信息之获取依然依赖于以往那些传统办法,而且诸多农产品市场尚未购买信息化的设备,以至于物流网络系统依然处在空白阶段,农产品的供应链难以进行合理整合。三是农产品物流业的组织化水平偏低。鉴于当前我国农民群众的户均耕地只达到0.5公顷,生产规模非常小,导致传统的粮食供应业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上,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较低。当前,单一农户近年来逐步成为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力均,然而这类物流主体不仅规模偏小,而且组织化的程度相当低下,而且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的发育相当缓慢,缺乏良好的服务能力,以至于大部分农民群众需要自行解决农产品物流运输的问题,农民群众处于无组织的分散化状态之下,自然也就缺少了足够的市场竞争实力,无法构成规模化经济,而且也无法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具备稳定性,同时还压缩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空间。

三、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之趋势

要积极加大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力度,着力培育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物流集团等规模化、体系化发展之主体。要把农产品物流原来较为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进而能够实现产销之间的无缝对接,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的顺利流通进程,而且同时还能控制农产品物流中的相应成本。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支持农产品物流业协会的建立与健全,形成农产品物流公司的诚信经营机制以及认证体系,积极支持该行业协会制定出牵涉到农产品物流业的有关行业标准,并严格加以执行。

(二)农产品物流专业化之趋势

如今,我国农产品专业物流一体化服务正在逐步建立之中。鉴于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产业化的不断提升,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局面以及特色农业发展趋势已经逐步建立,对于农产品专业化物流的需求也变得愈来愈高。其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加快本行业的分工进程,把农产品物流分配从原来的供应企业与销售企业那里予以脱离,交由专业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运作,从而让农产品的供应企业以及销售企业能够一心一意地抓好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的工作。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之趋势

因为农产品具备了数量大、类别多、运输困难、容易腐烂等鲜明特色,所以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起从农产品的运输到防腐、加工、配送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冷链物流发展体系。然而,当前我国的冷链设施以及装备数量上有所不足,技术上还不过硬,也就容易产生易腐农产品,尤其是各类初级农产品被大量地消耗,以至于在食品安全上产生了相当大的隐患。有鉴于此,我国应当加紧构建覆盖面更宽、范围更广、技术更高的农产品物流冷链体系,并且较好地实现农产品物流之更新换代。

(四)零售环节规模化之趋势

如今,中国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之中。随着我国农产品买方市场的逐步确立,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化,而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对农产品的消费也从追求数量转向提升内在质量。与此同时,鉴于我国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农产品市场也要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国际市场的挑战,以上这些均对今后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就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积极发展我国农产品的连锁经营行业,就能进一步地实现其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良好对接,从而切实减少流通环节的损耗,持续提升流通的效率,能够进一步地推进规模化经营,持续扩大市场的主体,提升其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实力。同时,推进我国农产品零售的连锁化经营,对于促进中国农产品更趋科学化与规范化也有正面、积极的影响。鉴于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城乡之间的差别比较大,农产品零售要想实现连锁化必然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一开始往往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在物流技术以及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之后,连锁的范围必然会得到持续扩大。

(五)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之趋势

信息化可以说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从农产品的生产起,到存储环节、运输环节和销售环节,农产品物流信息一定要进行快速处理,从而力求做到更加精准的传递。一是要提升农民群众应用信息之能力,全面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提升广大农民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掌握信息化知识的能力。要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加快农地的流转进程以及规模化经营的程度,提升农民群众对于信息化工作之需求。同时,各地政府部门也应当进行统一协调,运用市场化导向,认真实施好农产品交易信息的采集以及等工作。要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方面的信息交流以及服务机制建设,积极创建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发展平台,落实农产品的信息化服务工作,形成快速、高效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体系。

(六)农户组织化提升之趋势

中国的农产品从生产起,一直到加工环节、销售环节,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以及组织数量非常多,然而规模缺相当小,层次也比较低,缺乏应有的联合性,进而造成组织化的程度不高。要想解决存在于农民群众身上的组织化程度过低和大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较为可行的一项措施是促进家庭经营与规模化经营的紧密联系,积极开发多元化农产品的合作方式,加快农地的合理集中,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户经营的规模化程度,提升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整体规模化状况,切实解决分散经营的生产成本过高而效益偏低等实际问题。运用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农业龙头企业将原本分散化的农户进行合理的组织,从而产生产业化的组织新方式,切实带动广大农户进入到市场中实施统一化管理。要充分发挥出农民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功能,切实提升农户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七)强化专业合作社建设之趋势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指专业生产方向一致的农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实施自主管理和自负盈亏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普通农户比较起来,具有团队协作、要素改进、市场竞争力提升、风险降低以及管理能力提升等各个方面。合作社完全可利用自身更为稳定的货源、更为充裕的资金,对农产品实施全面深加工,以求缓和集中上市带来的各种压力,进而提升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从而有效缓解农产品在产、销过程中产生的危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状况,展望了农产品物流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今,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业尚处于起步摸索时期,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新型模式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政府部门一定要全力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宏观调控等积极作用,落实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规划,健全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切实规范当前物流市场,提升对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毒,强化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从而为农产品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创设出更加优质的运行环境。

作者:冯佳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洪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呈现新趋势[J].中国合作经济,2012(9).

[2]吴霞.宁夏特色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物流科技,2013(7).

工业节能行业发展趋势例4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092-01

1 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看我市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期

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电力弹性系数有不同数值。这一系数的变化不仅与电力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有关,还与科学技术水平、经济结构、产品结构、装备和管理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因素有关。电力弹性系数的变化趋势大体可归纳成电力弹性系数等于1、大于1和小于1三种趋向:(1)当经济发展过程中基本上保持原来结构和原有技术水平,其扩大再生产是以扩大外延方式为主时,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和电力总消费量年平均增长率将会同步增长,使电力弹性系数保持等于1的趋向;(2)当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电耗的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比重增大时,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使用电力来替代直接使用的一次能源和其他动力的范围不断扩大时,则电力总消费量增长率会不断增大,电力弹性系数将呈现大于1的趋向;(3)当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向节能型方向调整,用电效率提高,节能工作加强,以及单位产值电耗降低时,电力弹性系数会呈现小于1的趋向。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三种趋向是并存的,但在不同发展阶段内通常有一种趋向占主导地位。

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程度愈高,则愈容易使上述第(3)种趋向加强;而发展中国家则第(2)种趋向可能处于主导地位。在2000-2008年期间,我市GDP年均增速19.7%,电力消费年均增速16.5%,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0.84,其中有三年的电力弹性系数大于1,六年小与1,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升级。节能降耗步伐加快,我市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期阶段。

2 用电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密切关系,但也存在明显差异

2.1 我市电力消费增速与GDP增速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对1992-2008年我市用电增速和GDP增速做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模型为Y=0.458X+0.652,其中Y代表GDP增速,X代表用电增速,两者线性相关系数为0.64,即我市用电增速平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GDP增速能提高0.458个百分点。2.2 用电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变动程度存在差异

首先,经济增长和用电量之前存在相同的趋势,但变化程度却存在差异。在经济增长下行时,发电量下行的幅度更大;当经济增长上行时,发电量上行的幅度也更大。从2008年一季度到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下降10.8个百分点,用电量增速下降23.6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到三季度GDP增速提高4.5个百分点,用电量增速提高5.5个百分点。

其次,用电量与经济增长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国外也存在。美国2001年电力消费下降3.6%,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8%;1991年电力消费增长5.0%,但国内生产总值则下降0.2%。日本2003年电力消费下降1.3%,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韩国1980年电力消费增长5.4%,而国内生产总值则下降1.5%。

3 经济增长与用电量趋势差异的原因分析

导致经济增长和用电量数据趋势不一致的原因十分复杂,单纯强调某方面的原因及变化并不足以完全解释两个数据的背离。

(1)从三次产业结构角度上讲,用电量较少的第三产业增长较快;而以高耗能、高耗电量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生产增长放缓甚或大幅下降所致。

从2008年二季度到今年二季度,二产增速呈直线下降趋势,回落14.3个百分点,而三产不降反升,从去年二季度到四季度提高4.6个百分点;从今年一季度到三季度,二产增速提高4.9个百分点,三产提高4.6个百分点,上升幅度基本持平,但三产增速却超过二产增速,对GDP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2)从工业内部行业结构角度讲,用电量相对较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占比明显提升;而以钢铁、纺织等高能耗(用电大户)为主的大部分重行业及部分轻工行业生产下滑,占比明显下降所致。

工业节能行业发展趋势例5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覆盖到各行各业,建筑施工行业自然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是指在信息化潮流的影响下,建筑施工的主体部门以及建筑施工各环节的与时俱进的发展,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良性发展。只有科学面对,并采取合理有效的对策,才能在信息化时代中,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工作机制等各种途径,让建筑施工行业得以迅速提升,并越走越远。

一、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趋势

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阻止时展的步伐,相反,只能以“适者生存”的态度去接受时代的任何变化,或者潜移默化地被其影响。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是时代进步的一种显现,面对这样一种发展的趋势,各行业应该积极改头换面,不被时代的进步潮流所淘汰。这种趋势早已在建筑施工行业内部各个方面明显地呈现出来,并快速影响和推动了建筑施工行业的大发展。

(一)建筑施工过程的整体数字化倾向

从建筑施工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设置到资源配置、人员分配以及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各种内部规定和日常生活的具体安排,可以说,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建筑施工行业的角角落落。在当今的建筑施工行业中,如果抽离掉数字化技术,那么整个行业很可能会陷入一片混乱,严重的话,甚至会出现瘫痪状态。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当今建筑施工行业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各建筑施工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发展趋势,并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为企业的发展谋福利,才是选择了一条明智的发展道路。可以说,21世纪的竞争,是信息技术的竞争,各建筑施工谁最先认识到这一点,谁就占领了先机,谁就能掌握主动权,谁就可能引导整个行业的发展,并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收获到更大的利益。

(二)建筑施工发展方式呈信息化、高效化趋势

任何一个企业的良好运转,都离不开合理科学的管理。信息化时代对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者已不再单纯地“就事论事”,仅简单地去研究本企业的发展状况,而是借助于强大的信息潮流,敏锐地感受到整个行业内部的变动和发展趋势,及时关注到其他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动态,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与同行业的对比,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不断发展自己。只有通过对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深入研究,来增强企业自身在同行业内部的竞争力,才能以更长远的眼光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当然,在这种无可比拟的信息潮流面前,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还应扩大自己的视野,能在发展本企业,关注本行业的同时,也能留意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或者通过了解整个时代的经济发展趋势,来为企业制定出更顺应时展趋势的计划,避免企业发展道路的偏狭。

(三)网络和电子商务的普及趋势

网络的发展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一个有力工具。网络在处理数据信息上的强大优势,已被建筑施工单位及时运用,这对建筑施工行业来说,可谓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复杂的信息数据的快速准确处理,以及利用其存储途径进行的对知识的便利储备,让建筑施工行业避免了很多麻烦。同时,由于网络所具有检索和信息交换能力,也为此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电子商务的盛行,也使得建筑施工行业不用行寸步,即可达成商务经营约定,便于建筑施工的及时展开,也便于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对策

既然信息化发展趋势为企业带来了无法计量的好处,那么企业理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自身的发展服务。

(一)成立专门的信息技术研究队伍,以保障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和及时更新

建筑施工企业要想真正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并能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与时代接轨的能力,那么必须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致力于信息技术的队伍,通过这支队伍的引导和带动,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方向。建立这样一支队伍,首先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吸引到有能力有技术的一些信息技术维护和发展人才,同时,在本企业内部挖掘一批具有学习潜力和能力的人才,加入到信息技术人才队伍中,壮大企业信息技术人才力量,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立足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从企业实际出发,逐步推进企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既需要“解放思想”,进行大胆开拓创新,同时,也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稳步前进。信息化发展方向是符合时展的大趋势,建筑施工行业应该积极面向这一发展方向进行企业内部的革新,但也不能急于求成,一种发展模式的转化,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通过对企业自身的状况进行认真务实的分析后,形成科学的发展转变方案,并在这个方案的指导下,逐步展开工作,使得企业能在稳中求进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实现信息化发展。由于建筑施工行业各企业之间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发展相对缓慢的企业,切不可看到别的企业的大发展就乱了手脚,应记住急功近利的发展方式从来不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方式,也不是一种长远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建筑施工行业的所有企业还应适时关注当前国内和国际大环境,切不可闭门造车,“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有把自己放到适合时展方向的背景下,才能走出一条真正信息化的发展之路。

(三)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数据库,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做好基础

要想实现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建立一套科学的数据库系统,是最基本的。数据库是处理一切信息资料的基础。只有通过数据库来存储和分析大量的建筑施工行业的数据,并进行精确的核实,才能使企业逐步向信息化方向靠拢。就建筑施工行业而言,信息材料主要包括建筑施工企业施工环境的相关信息情况、拟建造的建筑物的信息资料分析、建筑施工环节所采用的技术和具体的施工环节分派的信息,以及企业内部员工的基本资料信息等方面。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能在需要时方便进行提取,那就需要数据库的合理建造。在建造过程中,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的缜密和认真,需要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准确无误的输入,并进行系统化整理。因为,一旦出现疏忽,哪怕只是一个小的细节,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得整个系统在运作中出现很大漏洞。信息技术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锻炼,以保证数据库的精确运转。数据库建好了,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各项信息的整合和分析,并能进行最高效的处置,以使整个建筑施工在最优化的资源配置下,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完成一件建筑工程的建造,并能保证建筑工程的高质量以及较强的美观性。

结语:总之,建筑施工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是符合时展潮流的,各建筑施工企业应该认清这种形式,积极推进信息化发展,切不可逆时代潮流。另外,实现信息化发展方式,并非一朝一夕即可达到的,必须从国内外发展大环境出发,立足建筑施工行业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稳中求进,实现良性过渡。

参考文献:

[1] 李坚.浅谈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7(10)

[2] 白书兴,王咏梅.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

[3] 王江,赵树宽,吕朋.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情报科学,2009(04)

工业节能行业发展趋势例6

中图分类号:T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063-01

以焊接业为主导的生产厂利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大大提高了焊接质量与效率,降低了焊接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高效、节能的焊接技术利用率高,典型的方法有CO2气体保护焊和埋弧焊等,这些技术方法投资回收期较短,可以有效降低焊材消耗,对于创建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 工程机械焊接工艺现状

1.1 焊接方法及其工艺现状

焊接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工艺,虽然只有不足百年的历史,但它的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的焊机技术应运而生。目前,普遍采用的焊接方法有埋弧自动焊与CO2/MAG气体保护焊。埋弧自动焊电流密度大,焊接时熔深大,焊接速度是手工电弧焊的5~6倍,焊缝外型美观,焊接质量稳定可靠,埋弧自动焊多用于中厚板长直焊缝或环焊缝。在工程机械结构件焊接工艺中,采用自动(半自动)CO2气体保护焊工艺约占70%左右(以重量计),气体保护焊同样具有埋弧自动焊电流密度大、焊接时熔深大的优点,此外,它还采用了富Ar混合气体,熔渣和飞溅很少,大大节省了清理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1.2 焊接设备使用现状

改革开放前,国内工程机械结构件的焊接主要采用的是在地板或焊接平台上翻个的方式,生产效率低下,焊缝美观度不足。改革开放以后,外资企业陆续在国内设厂生产,带来了新的焊接装备,为我国焊接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此后,国内开始着手焊接变位机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使焊接变位机的使用逐渐普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焊缝的外观质量成为用户评价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变位机的使用可以取得立焊、横焊、仰焊等难以达到的效果,有效提高了焊接的质量,提高了生产效果和安全系数。

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世界能源危机日益突出,与能源相关的制造业也开始寻求自动化焊接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焊接机器人逐渐崭露头角。机器人有着人工无法取代的优势,它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和精度、通用性强、工作效率高、速度快、稳定可靠,可以工作长达10~15年,自动化水平极高。焊接机器人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制造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焊接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通用机械、金属结构和兵器工业等行业,工程机械行业所拥有的弧焊机器人占30%仅次于汽车制造行业的37%。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口数量规模达到34714台,同比增长92%,远超过预期50%左右的增长速度。而2014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35台/万人,仍然远低于制造业发达国家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8台,这说明工业机器人在我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2 工程机械焊接工艺发展趋势

2.1 工程机械焊接技术发展趋势

当前高效节能的CO2气体保护焊工艺在工程机械行业焊接工艺中的自动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工程机械厂在推进CO2焊接工艺的同时,还要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在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大力推广低成本自动焊,采用自动(半自动)逆变CO2气体保护焊机和埋弧自动焊等节能、优质、高效的焊接工艺,在CO2气体保护半自动焊接基础上,加大自动焊接对规则焊缝进行焊接的使用面,推进自动化焊接的发展。随着焊接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工艺方法不断涌现,如脉冲气体保护焊机配富Ar气体的无飞溅焊接,焊缝成型美观;双丝气体保护焊接是由奥地利Fronius公司开发的最新的高速MGA焊接系统,它的最大优势在于焊接速度高且焊缝成型美观,且其成本低于埋弧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电阻焊接技术则以中、大功率为主要研究内容及发展方向,电磁兼容技术将在焊接设备中得到推广应用,自动化焊接技术将得到长足发展。

2.2 工程机械焊接设备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焊接设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的焊接设备正向自动化、智能化、高效、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CO2焊机生产效率高,与手工电弧焊接相比,其生产效率要高出数倍,且其节电显著、生产成本低,焊缝成形美观,具有高效、节能的优点。有调查显示,我国生产的焊机以手工电弧焊机为主,约占焊机总量的80%左右,而仅有一小部分为CO2焊机,焊机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种类较少,且焊机的自控及数化程度有待提高。未来宜大力发展逆变式焊接电源和自动、半自动焊机、CO2焊机。

专用焊接成套设备、焊接机器人、辅助机具等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采用焊接机器人或着焊接专机来代替焊工进行操作,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可以获得较好的焊缝质量。机器人代替人类从事重复性劳动工作,是未来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劳动成本日益增加的企业转型之道。但焊接机器人,只是机械手,它本身并不能独立完成工作,还需要变位机、专用夹等设备的配合组成焊接机器人工作站,从而提高焊接质量和工作效率,实现文明生产。自动焊接专机是针对某一类型工程机械开发的降成本自动化设备,与焊接机器人相比,焊接专机具有操作简便、易于维护保养等优点,且设备可靠性高、使用费用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将是焊接设备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3 结语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国家工业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工艺水平及装备。高效、节能、环保、安全、可靠将是未来工程机械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焊接技术一方面要不断研制新的焊接方法及焊接设备,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焊接的自动化水平,实现焊机程序控制、数字控制,推广和扩大焊接机器人、专用焊机的使用,改善焊接安全条件、提高焊接生产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我们要锐意进取,抓住机遇,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努力促进焊接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工业节能行业发展趋势例7

关键词:

石化工业;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设计;发展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诸多领域,这为实现电气自动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也实现了多功能智能化控制。总体而言,电气工程自动化已经关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行各业,小到开关设计,大到宇航飞机设计研究,都涉及到电气工程自动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愈加重要的作用。在石化行业中,电气自动化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为维护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有较好的保护装置、较快的运作速度和优质的电气设备。电气工程是石化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设计和发展,能够对石化行业发展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1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概念

1.1电气工程电气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的关键学科,电子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同时,也为电气工程发展带来巨大潜力。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电气工程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显示出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信息技术、物理科学和工程问题等是影响电气工程的重要因素。

1.2自动化自动化是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在无人或极少数人的直接参与下,经自动检测、分析判断、信息处理及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目标。现阶段,自动化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并应用于农业、工业、科研、军事、商业及医疗等诸多领域,自动化技术将人们从一些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及危险环境中解放出来,提升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能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2电气工程设计需遵循的原则

2.1优化供配电设计在设计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供配电设计的适应性,从而为石化工业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必要的动力,满足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运转与控制的要求,有效维护电气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实现对电能的合理运用,抑制企业资源浪费现象。

2.2合理控制负荷电子工程自动化设计需考虑合理控制负荷的问题,对电子设备负荷的调整控制应以保障其使用安全与正常工作为前提,从而降低电气设备运行中所受压力,提高电能利用率,实现环保的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目的。

2.3降低电能消耗降低电能消耗是实施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必须坚持的原则,在提高电气设备运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对电气设备的改进与维护,尽量减少电气设备运行中不必要的电能消耗,有效提高整个电气工程的能源利用率,从而降低电气系统运行的成本。如采用节能电气设备、针对高负荷或补偿不足现象做负荷均衡处理及无功补偿、减少线路损耗等都是提高电力设施能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

3石化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构想

一般而言,为了优化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需要认真贯彻如下构想:

3.1远程监控构想众所周知,远程监控方式具有诸多优势,如节约材料、降低安装费用、组态灵活和较高可靠性等,石化行业电气工程通讯量较大,通过远程监控,可以更好地构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

3.2现场总线监控构想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智能化电气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石化行业的电气工程中,且累积了丰厚的运行经验,为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建立与控制奠定良好基础,而现场总线控制方式能够使系统设计的优势更为突出,更具针对性,除发挥远程监控的诸多优点外,也能减少一些设施的应用,与监控系统通信连接,节约投资及安装维护所需成本,提升了整个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即使个别装置出现故障,亦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因此,现场总线监控是当下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控制的有效方

3.3集中监控构想此种监控方式具有自动化系统设计容易、控制站防护要求不高和系统运行维护便捷的特点,但也应看到,因为将系统诸多功能集中于一个处理器加以处理,易于增重处理器负担,降低其处理速度。当电气设备全部处于监控状态下时,随着监控对象信息量的增加,容易使主机功能下降。

4石化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总体而言,我国石化行业电气工程自动化将秉承一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4.1统一化趋势在IEC61131标准的规范下,伴随着OPC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气自动化领域的革命,对软件结构和通讯能力有很高要求,统一的组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石化行业的电气工程自动化呈现统一化趋势,这使得电气自动化系统具备了诸多优势,主要体现为周期性设计、开机调试和运行维护等诸多方面,能够节约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的资金及时间。

4.2安全化趋势较传统的石化工程系统而言,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更为安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一是从硬件设备到软件设备的双重完善;二是从安全级别需求高的领域向安全级别相对较低领域的延伸;三是电气自动化工程及产品的研究生产更为全面和规范。总体而言,石化行业的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及发展也呈现出安全化趋势。

4.3创新化趋势一般而言,电气工程是强电和弱电相结合的、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是电子、电力、计算机及控制等多种学科综合的产物,在电气工程相关技术及分析方法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方法也不断优化,需要石化企业重新审视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中的问题,优化自主知识产权研究,实现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技术创新,使我国石化企业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4产业化趋势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和石化行业发展需求的驱动,电气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有机融合起来,电气自动化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形成产业化趋势,能够大量地节约石化企业的时间及资金,能够提升石化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实现对企业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化行业电气工程自动化呈现出开放化、分布式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的优化与发展,是综合诸多领域技术知识,集合诸多部门资源的结果,为了开创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和发展的新局面,石化企业应致力于探寻一条健康发展之路,最终实现“中国创造”,推动我国石化行业电气工程自动化向国际化、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付延松.试论石油化工电气安装及接地技术[J].中国科技博览,2012(27):5.

工业节能行业发展趋势例8

(一)“十二五”前期,全球产业转移明显受阻

国际产业转移是国际分工的结果,反映了各国产业结构升级要求。金融危机不仅对世界各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而且严重阻碍了国际产业转移进程,国际产业转移总体呈现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多层次化发展趋势。

短期看,金融危机造成外商直接投资减少,全球产业转移步伐放慢。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吸引外资国家,实际利用外资额从2007年12月顶峰开始逐步回落,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08年1―11月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952家,同比下降27.51%。2009年1―9月我国批准利用外资项目数23435项,同比下降14.83;实际利用外资900.33亿美元,同比下降2.56%。但不同规模企业表现差异较大。金融危机主要造成国际中小企业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明显放缓,跨国公司情况较为复杂。部分跨国公司受到冲击后暂停或延缓了投资计划,也有部分跨国公司从全球产业布局和长期发展着眼,继续增加在华投资。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减缓了全球产业转移步伐。出于就业考虑,发达国家开始注重维护制造业在其国内发展,有再制造业化苗头。虽然美国汽车产业已失去国际竞争力,但美国政府不仅保护三大汽车巨头,甚至对中国轮胎实施反倾销措施。据国际贸易预警组织调查,世界各国已制定130项贸易保护措施,包括政府提供援助资金、提高关税、限制移民和提供出口补贴等。这些措施重点是扶持制造业。世界贸易组织认为取消保护主义的努力正受到挑战。中国是受到保护主义影响最大的国家。

服务外包也出现明显萎缩。全球金融行业外包业务明显萎缩,企业现金流趋于紧张,融资更加困难。整体看,金融危机对我国离岸外包企业冲击较大,企业受到的不利影响已集中凸显。我国以美国市场为主的外包企业认为,随着美国经济衰退,外包业务萎缩将持续两三年,需靠内需养生。我国工信部调查表明,外包产业联盟内企业约15%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73%受到一定影响。受影响较大企业多是外向型、从事离岸外包的企业;受到一定影响的企业多是内向型、为国内提供服务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

(二)“十二五”中后期,全球产业加速转移的总体趋势仍将继续

1、全球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国际产业转移层次将不断提高

为提升全球竞争力,发达国家继续加快发展更高附加值、创新性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低附加值一般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传统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并带动配套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呈现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提升趋势。不同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寻找产业链或产品工序链条上的最佳投资区位。金融危机以来,美欧等发达国家正在推动新的产业革命来带动经济走出衰退,实现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如信息通信、生物技术、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主导产业,推动原有相关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2、新能源等低碳、绿色产业将加速转移

发达国家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发展低碳、绿色产业方面占有领先优势,从产品研发、技术专利、产品应用等方面引领行业发展趋势。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为摆脱危机,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全球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美国不仅将新能源作为未来战略性产业加以扶持和培育,而且正式通过了碳关税法案,希望未来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向。欧盟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日本几十年来始终追求节能环保,拥有明显产业领先优势。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再提供巨大潜在市场的同时奋起直追。未来全球新能源产业有望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掀起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

3、产业转移的“高技术化”特征和“服务化”特征日趋显现

近20年来,以知识、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以人力资本为主的服务业产业转移比重不断提高。为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优势,发达国家不仅将高新技术产业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且将配套零部件生产、物流、营销、研发外移,甚至有些高技术产品生产线刚研发出就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主要控制关键核心技术及品牌。“十二五”时期,国际产业转移这种“高技术化”特征将日趋明显。同时,随着新一轮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各国市场开放度总体上趋于提高,金融、电信等服务业正成为跨国并购重要领域,而汽车、电子、医药等制造业跨国并购也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服务贸易自由化。目前服务业占跨国直接投资比重已超过制造业,占比高达50%以上。“十二五”时期,服务业仍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热点。我国鼓励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将会加速这一进程。

4、国际产业转移方式不断创新,产业链条整体转移趋势明显

国际产业转移进程主要由跨国公司控制和引导。在产品价值链上,跨国公司日益倾向于控制少数核心业务和高增值环节,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发展中国家,导致服务外包和离岸业务等新的产业转移方式越来越重要,日益成为全球产业转移主流方式。美欧日服务外包总量占95%,外包承接将向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转移。金砖四国及新兴国家将从全球服务外包受益。同时,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增多。跨国公司在引导和带动相关行业产业转移投资进程中,从降低成本和发展规模经济要求出发,日益倾向于在当地发展配套产业并建立关联产业群,实现零部件供应本地化,将产业链整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广本汽车在将汽车生产线建在广州的同时,带动大量日本汽车配件厂商投资广州为其提供配套服务。

二、金融危机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趋势

(一)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发展的趋势

国际产业分工,无论是垂直分工还是水平分工都在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深入发展。垂直分工的深化主要依赖于土地、劳动力等自然要素的成本比较优势;而产业内水平分工深化主要是基于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优势带来的交易成本下降和规模经济效应。目前发达国家间以水平分工为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之间以垂直分工为主。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以垂直分工为主,水平分工作为未来分工方向和趋势刚出现,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水平和垂直分工兼有,与最不发达国家以垂直分工为主。由于国际分工不断细化,发展中国家日益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分工地位有所提高,作用逐步增强。

产业内分工则向产品内分工方向发展。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近几十年将其产品的不同工序、生产和服务遍布世界各地,形成了全球生产网络,取代了传统国际生产和贸易网络。金融危机后,产品内分工将成为主趋势并不断强化。在工序分工主导下,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一是国际产业分工不断细化,一国可能仅负责一道生产工序;二是产业转移链条前后延伸,从传统生产环节转移转变为生产、流通、服务等多环节转移。三是在工序分工下,产品生命周期急剧缩短,一开始就转移最先进技术,最好生产方式及生产最新产品。而在传统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往往转移相对落后生产工艺。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关系不断调整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差异很大,国际产业分工关系将进一步复杂化、多样化、多层次化。主要发达国家将继续处于产业链中高端,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利用研发、设计、品牌和技术等环节控制和影响全球经济发展进程。发展中国家居于产业链中低端,或提供能源、资源、原材料,或以加工制造为主。发达国家主要争夺知识经济和高技术产业的制高点,经济结构日趋高技术化和服务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向发展中国家集中。美国服务业不断外包给印度,消费品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其制造业以装备制造业、高端消费品和军工产品为主,服务业重点维持金融业全球核心竞争力。从工序分工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主要处在“微笑曲线”的中间环节―加工组装环节,而发达国家则掌握研发、关键部件生产等重要环节。

“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主体部分将形成几大分工圈。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将成为全球生产制造体系中的加工组装中心。其中中国为加工、制造和组装核心,周边日、韩和中国台湾等提供零部件,美日等发达国家控制技术、品牌和全球营销。在欧元区,欧盟东扩后,老欧洲和新欧洲重构了分工关系,在经济和货币一体化条件下,既发展水平分工,又发展垂直分工。发展中国家由于共同面临能源环境问题,都需要发展高技术产业,相互之间也是水平与垂直分工并存。国际产业分工将进行新一轮的历史性重组。

(三)新能源产业将成为主要经济体竞争的主要领域

未来全球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使能源需求继续不断增长,能源消耗量持续扩大。全球能源危机预示着化石能源使用不可能无限供给,开发利用新能源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导致的温室气体效应和全球变暖,也迫切需要加快新能源开发,减少化石能源使用。特别是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以来,以美欧为首的发达国家纷纷将新能源产业作为其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投入巨资争夺未来全球新能源技术的制高点,以维护其国际竞争力。由于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先发优势,目前发达国家在技术、产品和市场方面总体上处于有利地位。我国作为发展中的能源消耗大国,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我国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保障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参与全球新一轮产业和技术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时代要求;也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在利用加工制造的优势和市场优势,不断增强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四)金砖四国国际分工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作为四个庞大经济体和新兴的市场,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的引擎。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金砖四国”的经济规模、发展水平在迅速提升,其国际分工地位也在逐步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制造业中比重较大,世界工厂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国也正在努力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发展自主品牌,“十二五”时期将从国际制造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发展,未来也将是国际外包服务业的主要承接国家。印度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远远超过制造,特别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极具特色,未来将在制造业发展方面加大力度。俄罗斯将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产业发展体系,改变全球能源资源提供者分工角色。巴西也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和产业竞争优势谋求提升产业分工地位。

三、国际产业转移与分工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一)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出口导向型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承接了大量国际产业转移,形成了全球新的加工制造中心。这种战略虽然使我国融入了国际分工体系,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但也带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经济发展失衡,并在此轮金融危机中使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加之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欧美对我国反倾销、反补贴影响,未来我国加工制造产品外需难以保障,同时国内面临内需不足困境,对目前我国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形成倒逼机制。“十二五”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应转向提高内需、兼顾外需的进出平衡型战略。在国际产业分工深化的条件下,我国将选择性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大在高附加值产业环节和服务业环节的产业承接力度,在加快吸收国际先进产业技术的同时,推动自主创新、加强品牌建设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

(二)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主要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足,二是靠出口弥补国内需求,过多依赖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方式导致国内储蓄率和投资率不断提高、消费率不断下降,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不断滑坡;同时,在国内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市场尚不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况下,造成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主要发达国家从战略上千方百计遏制我国技术进步,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形成制约。“十二五” 时期,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国际产业分工调整变化的重大机遇,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提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降低能源与资源消耗,实现经济的粗放式发展向经济集约式发展转变。

(三)对我国改变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金融危机使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低附加值加工制造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十二五”时期,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势在必行。特别是对外依存度高的产业必须加快调整,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为主的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为主转变。目前,我国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已经巩固,未来必须根据我国产业实际发展情况,将过高的加工贸易比重和过高外贸依存度降至合理比重。出于就业考虑,不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完全向国外转移,但也不能再用有限的土地、能源等资源无节制发展劳动密集型组装加工。“十二五”时期,在走出去战略支持下,将形成我国部分低技术、低附加值产业向东南亚、南美和非洲转移新趋势。抓住此轮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变化机会,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更多地主动地承接服务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四)对我国利用国际国内资源的影响

我国承接大量国际制造业转移并形成国际制造业中心地位,及国内资源能源不足导致我国必须同时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和能源。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不高使我国资源与能源消耗较大。我国过度依赖国际能源与资源,不仅对全球和国内能源资源市场造成很大压力,并在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对我国自身带来了巨大国际舆论压力和挑战。经历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我们深刻认识到过分依赖外部资源和能源行不通。“十二五”时期,必须减少或拒绝承接国际高耗能产业转移,同时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能源节约型产业体系,在节能减排方面下大力气,转变过度依赖资源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特别是要减少在加工制造环节消耗能源和资源的比重。

(五)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

过去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承接了大量能源和资源消耗型国际产业转移,导致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不少地方为追求经济增长,急于发展,引进了一些重污染企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整体上呈现扩大趋势,“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没有完全转变,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两高一资”产业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在国际产业转移分工中,我国依然会保持和强化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与我国保护生态环境将必然产生一定冲突,保护生态和治理污染成本也将必然增加。选择性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是必由之路。

四、对策建议

(一)改善软件硬件环境,吸引和承接我国需要的国际产业转移

在未来的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我国应抓住机遇,不断优化投资的软硬环境。特别要注重改善软环境,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提高政策法规的透明度,根据国民待遇原则,选择性地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重点承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加快吸引服务业转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可将已有比较优势、面向国内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要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新技术开发利用,积极吸引国际服务业转移。

(二)加快自主创新,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十二五”时期,国际产业转移总体趋势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根据熊彼特的长周期理论,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的落后国家可通过加入先进国家发起的经济发展长波周期实现赶超。在国际产业转移与分工发生新变化之际,我国应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巩固和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中的地位,优化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引进、利用和创新,加大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改变三次产业之间缺乏协同性、产业关键环节发展滞后现状,推进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和互相带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特别要注重鼓励生产业发展。

(三)采取综合措施提升我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改变国际分工地位,使我国国际分工角色从全球产业链低端为主向中高端转移的关键时期,是从微笑曲线底部向两端延伸的重要时期。我国应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改变以廉价劳动力为比较成本的低水平国际分工参与方式,把握国际产业转移与分工新趋势,多方位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努力吸引服务业国际转移,向参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倾斜,结合自主创新和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产业,调高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未来我国国际产业分工将处于十分复杂的角色:既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环节,也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既有中低端产业链环节,也有国际高端产业链环节。

(四)加快我国产业发展“走出去”步伐,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

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产能过剩行业、相关服务业应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以达到规避国际贸易摩擦、平衡国际收支、 保障海外资源供给等多重目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元贬值、资产价格缩水,降低了海外收购成本,有利于我国企业开展海外收购、兼并,利用国际品牌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国际营销网络以及研发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我国应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以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产业国际化,从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工业节能行业发展趋势例9

汇聚英才,共论产业发展新趋势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在开幕致辞中指出,调整、转型、升级是未来很长一个时期中国纺织行业的中心任务和大趋势,创新是对行业可持续发展强有力的保障。在行业正开展“纺织强国纲要”修订和“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的关键节点上,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的召开将对整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在题为“关于全球和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报告中,抛出了化纤总量、全球产业分工调整、技术进步等重要问题,提请同业共同思考。端小平指出,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和人均纤维消费量的提高,全球纤维加工量仍然会进一步增长,预计年均增长速度在2.8% ~ 3.0%,增量绝大多数是化纤;中国占全球纺织纤维市场份额提升的趋势放缓,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也将发生变化。此外,端小平判断,技术进步对常规纤维在成本控制和规模效益方面可带来的利润越来越窄,而对生物基纤维和高性能纤维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会议的嘉宾研讨环节,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印度、泰国、中国台湾的化纤协会分别分享了各国化纤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顺势而为,把握产业发展新契机

把握趋势才能抓住发展新契机。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在会议发展论坛环节对纤维发展的新趋势将为中国化纤产业和企业带来的发展新契机进行了解读。他指出:“纺织产业科技发展必须跟上世界新科技发展的步伐,纺织新材料的发展也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纺织材料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发展生物基纤维,充分利用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等再生资源发展生物基原生纤维、生物基再生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纤维性能趋向高性能化,碳纤维、芳纶、无机纤维进一步向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等方向发展;纤维品种趋向多功能化,强调多重技术融合,产业链整体发挥作用,实现纺织材料的多功能化。”

对于未来市场的新契机,纤维年鉴咨询公司总经理Andreas Engelhardt做了题为“全球化纤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市场供求预测分析”的报告。他指出:“在过去25年中,全球化学纤维市场规模已经翻了一番,2013年首次超过9 000万t。尽管未来消费总量仍会增长,但区域可支配收入和人口增长的预测数据却预示,由于发达国家在纤维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下降,全球纤维需求的增长速度会放缓。这些发达国家目前的纤维消费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数。不过,市场力量的自由释放和市场驱动的投资将淘汰那些过时低效的生产设备,经过洗牌的市场将迎来多赢的局面。”

就中国化纤产业和企业而言,端小平则以“未来全球的增量可以是中国人做,但是未必是在中国做”亮明自己的观点,指出了中国化纤企业面临的走出去境外投资整合全球资源的新机遇。

创新驱动,呼唤产业发展新活力

为了激发参会者的思想火花,探求推动产业发展的创新活力引擎,根据行业热点问题以及行业的亮点会议特设了“高性能纤维与车用纤维技术”、“环境友好纤维技术”、“品牌与价值”、“毯用纤维技术” 4 场专题论坛和“纤维领域的先进技术专场”、“帝人纤维技术专场”、“先进的维纶技术专场” 3 场技术交流专场。论坛和技术交流专场邀请了来自香港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知名高等学府的国内外纤维领域知名的专家和教授及化纤产业链先锋企业代表进行交流和分享,他们精彩的报告和实时互动为参会代表带来无限启发,同时也为产业和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示了方向指引和活力坐标。

工业节能行业发展趋势例10

1 新形势下林业发展主要特征

1.1 具有高效性

在新形势下,林业发展必须要具有高效性目标,要以提升森林培育为核心,合理利用林业的资源,发展出高效、优质、高产的林业,加快增加森林资源。必须要做好森林经营,对低产林进行管理与改造,有效提高森林效益与质量,为林业的发展增添活力和生机。

1.2 具有节约性

我国属于人口大国,资源不足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尤其是人均森林面积较低,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新形势下,就必须着重发展循环经济,延伸林业的链条,提升其综合利用率。努力实现网络化、无纸化办公,降低各行成本。

1.3 开放性

当前与未来世界发展总趋势就是开放性,林业要顺应新形势发展就必须要对外开放,必须在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各行业间以及各个单位间,形成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开放态势,进而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和谐发展以及互利共赢。

2 新形势下林业发展趋势

在新形势下,必须要紧抓住林业发展主要特征进行相应的创新,让林业朝着现代化发展趋势迈进。本文着重探析新形势下林业发展基本思路与发展趋势。

2.1 新形势下林业发展思路

新形势下必须要树立新的发展思路,才能成为林业发展趋势的指挥棒。根据新形势发展模式来看,林业发展思路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具有以人为本发展观;在新形势下林业发展必须着眼于改善生态、增加资源,要满足人们在文化、心理、物质、生理以及交往等各个方面对林业需要; ②不能够侵害后代人生存与发展;在大力发展林业同时必须要考虑到后代人生活,不能够只为了满足自己需要与发展,肆意掠夺资源,导致资源枯竭,严重破坏环境,影响到后代人的生存;③建立自然与人和谐相处价值观;新形势下要发展林业,不管是采伐、造林还是培育,都必须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科学合理使用自然力来增强生产力。

2.2 新形势下林业发展必然趋势

树立了正确的发展思想,才能够在思想指引下快速发展。综合起来看,新形势下林业发展必然趋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2.1 木材生产过渡到生态建设;在一度时间中,人们对木材的采伐主要是天然林为主,大肆破坏自然资源。在新形势下要杜绝再发生类似事情,要大力培育人工林作为采伐使用。只有转变了采伐场地战略目标,才能有效保护天然林资源。这就需要对林业结果利用与发展模式做出重大的调整,加大培育人工林的步伐,进而增强用材林场基地的建设规模,增加供给木材的规模;同时还要开发新的加工开发技术,扩大木材的有效使用率,达到节约木材的目标。

2.2.2 转变资源利用;在新形势下林业发展必须要从以林木资源为主,逐步朝着以林区资源、林地资源为主的方向转变,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林地的产出率,加强林业产业的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以多功能的森林来满足人们需求。

2.2.3 增强木材利用综合效率,最大范围节约木材;现实之中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有很多木材仅仅利用了不到一半,另一半就被白白浪费掉。要么作为柴火燃烧,要么被潮湿之后腐烂掉。因此新形势下必将科学合理利用木材,发挥其最大的利用效率。

2.2.4 朝着2种资源和2个市场发展;新形势必将立足于两种资源,放眼于2个市场,以走出去为开放性战略,尽最大可能使用国外的森林资源。目前,我国参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森林资源,增加从俄罗斯进口力度。俄罗斯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也清楚意识到联合开发的重要性。因此,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采用有效的措施,组织协调相关的企业建立合作项目,构建出资源供应基地。

2.2.5 依据市场规律,建立宏观调控;必须要构建出市场准入体制,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在相应产业政策指引下,依据市场规律有序发展,同时要建立预警信息体系,将市场风险降到最低,并运用多种综合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进一步发展林业。

3 结语

近年来,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对林业产生了较恶劣影响。如果只顾经济,那么经济发展到后期必将被恶劣环境所破坏。因此必须要在重视经济效益同时注重生态效益,必须要根据新形势下的基本特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想,才能推动林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