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1 16:55:55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例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81-02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整脊医学的发展趋势及整脊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整脊职业的任职资格标准,充分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特点,中医药类高职院系所设整脊专业应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整脊临床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整脊人才为目标,建立结构合理、互补性强的综合性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便加强课程与学科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从而形成有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整脊专业课程体系。

1职业院校中医药类院系整脊专业的综合性课程体系

整脊专业作为中西医骨伤和推拿、导引等相结合形成的新兴医学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有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脊诊、整脊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有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骨伤、针推、脊诊、整脊等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人文素养,这就决定了其课程体系的综合性。综合性课程体系能使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相统一,人文与科学技术素养教育相融合。

通过对整脊行业的调查和对整脊人才培养规格的研讨,我们认为职业院校整脊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人文课程体系、现代医学课程体系、中医学课程体系、整脊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5个方面,而每个方面的课程体系又可分成若干课程模块。

2职业院校中医药类院系整脊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1人文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立德树人就成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文课程体系正是以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文化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献身医学、爱岗敬业、救死扶伤、仁爱助人、甘于奉献、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等人文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等。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学制短等特点,其人文课程体系可分为2个子课程模块,即基础性人文课程模块和应用性人文课程模块。

(1)基础性人文课程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等,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人文素养。开设的必修课程有5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

(2)应用性人文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工具性知识、技能和身心素质,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开设的必修课程有4门: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应用文写作。

2.2现代医学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整脊医学职业教育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现代医学基础,尤其是必须、够用的脊柱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和脊柱病变的诊断技能基础。为了便于教学,我们将现代医学课程体系分为2个子课程模块,即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模块和现代医学专业技能模块。

(1)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尤其是必须、够用的脊柱解剖、生理、病理知识,为整脊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开设的必修课程有5门: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可选修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执业医师考试。

(2)现代医学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现代诊断技能基础,尤其是脊柱病变的诊断技能基础。开设西医诊断学基础1门必修课。

2.3中医学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由于整脊医学属中西医骨伤、推拿、按摩、导引等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应具备足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诊治技能。所以,其中医学课程体系也应分为中医学基础知识模块和中医学技能模块2个子模块。

(1)中医学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中医学基础知识。开设的必修课程有5门:医古文选读、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学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针灸、推拿技能和内、外、骨伤、妇科等常见病的诊疗技能。开设的必修课程有6门: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

2.4整脊学课程体系模块: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主要培养学生整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成为高技能整脊医学专业人才,能胜任整脊临床工作并有所创新、可持续发展。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整脊学课程体系可分为2个子模块,即整脊学基础知识模块和整脊专业技能模块。

(1)整脊学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整脊医学基础知识,如整脊的基本概念、原理,脊柱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诊断、预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开设的必修课程有整脊学基础1门。

(2)整脊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从事整脊临床工作的诊疗技能和脊椎病的预防技术,并提高学生对脊柱学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所开设必修课程有3门:整脊学技术、整脊治疗学、整脊保健学。

2.5实践课程体系模块:整脊医学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实践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体系,是整脊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根据实践课程的性质、教学形式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实训和实习3个子模块。

(1)实验课程模块:采取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程对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尤其对脊柱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有直观的认识。实验课程的教学采用穿插式,安排于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模块的各科目课程的教学中。

(2)实训课程模块:实训课程是中医学技能模块和整脊学专业技能模块的主要教学模式,应占总教学课时的50%。实训课程教学也应采用穿插式,安排于各技能科目课程的教学中。

(3)实习课程模块:实习课程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于整脊临床的主要教学模式,在整脊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习课程集中在第3学年进行,为期44周(10个月),由学校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并切实加强对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注意提高顶岗实习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吻合度。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例2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使用教材的问题

    护理专业在过去使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字样的书籍,目前选择的教材范围缩小,但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课程中5门基础医学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的。护理学需要改编现有的基础医学教材,使其更适用于护理专业,以避免医学模式阻碍护理专业的发展。我校已意识到了没有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教材所出现的问题,于是发现一些较大的书店的医学专柜,都有各式各样的供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书籍,但真的选用时还得谨慎抉择。因此,目前还没有做出新的行动。

    3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问题

    我校护理教育的基础医学老师几乎都受过医学教育,他们既教授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教授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同专业在同一课堂讲课,我们了解到只有协和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等少数学校的护理学院才有专门给护理学生上基础医学课的教师。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但是将护理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差距较大,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4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其他问题

    4.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后,少数院校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在此期间,有的学校按系统讲课,但是,在同一系统频繁更换不同教研室的教师,使得学生既要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在书本上跳来跳去,又要被迫习惯于不同面孔和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不能很好体现,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限于七年制以上,教学效果也有待时间认定。更何况高职高专缺乏人力、物力等支持,学生层次、学制也受到一定制约,教师授课仍然是“自由发挥”。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例3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使用教材的问题

护理专业在过去使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字样的书籍,目前选择的教材范围缩小,但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课程中5门基础医学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的。护理学需要改编现有的基础医学教材,使其更适用于护理专业,以避免医学模式阻碍护理专业的发展。我校已意识到了没有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教材所出现的问题,于是发现一些较大的书店的医学专柜,都有各式各样的供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书籍,但真的选用时还得谨慎抉择。因此,目前还没有做出新的行动。

3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问题

我校护理教育的基础医学老师几乎都受过医学教育,他们既教授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教授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同专业在同一课堂讲课,我们了解到只有协和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等少数学校的护理学院才有专门给护理学生上基础医学课的教师。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但是将护理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差距较大,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4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其他问题

4.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后,少数院校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在此期间,有的学校按系统讲课,但是,在同一系统频繁更换不同教研室的教师,使得学生既要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在书本上跳来跳去,又要被迫习惯于不同面孔和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不能很好体现,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限于七年制以上,教学效果也有待时间认定。更何况高职高专缺乏人力、物力等支持,学生层次、学制也受到一定制约,教师授课仍然是“自由发挥”。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例4

新时期的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近年来医学现代化发展前提下的一门重要医学课程。在这一过程中医学院校和计算机教师只有抓住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才能够以更加深入的课程改革措施来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

一、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从教学重视程度不足、课程发展基础较差、教材脱节现象严重、缺乏具体医学知识、教学专业人才缺乏、课程安排时间较紧等方面出发,对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许多医学院校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理解较为片面,造成了重视程度不足。现今我国许多医学院校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培养,诸如临床医学、护理课程等。而将计算机基础课程视为单纯的辅助课程。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现如今信息化时代是很难培养出合格的专用复合型医学人才。其次,教学重视程度不足还会使得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较为空洞,并且缺乏足够的资金资源支持,因此很难进行卓有成效的课程教学。

(二)课程发展基础较差

部分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础还比较差。通常来说在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开始了对于计算机信息的普及工作。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缺乏足够的专业计算机教师。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只能够由相关学科教师来进行授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其他专业的代课教师的计算机知识大多数是经过自学或者是进修,因此在专业性、先进性等方面较为欠缺。其次,课程发展基础较差还体现在部分计算机教师的医学知识相对贫乏。因此在这一前提下无论是兼职计算机教师,还是医学专业教师,在教授计算机课程时都很难将计算机知识和医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教学效率难以提升。

(三)教材脱节现象严重

我国许多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和教学的实际内容出现了脱节。教学脱节现象首先体现在部分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是理工科院校使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因此教师根据教材所教授的内容必然是计算机发展简史、计算机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图文处理系统等较为基础、泛用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这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新时期培养高级复合型医学人才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缺乏专业性、有针对性的教材是无法满足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际需要。

(四)缺乏具体医学知识

我国一些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只有基础内容,而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现学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并没有给医学专业知识的提高带来帮助。目前我国许多医学院校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基本为基础知识教育,并且偏重于计算机基本原理,对于计算机技术在医疗过程中的应用大多一笔带过。其次,由于许多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师都为理工科院校毕业,因此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本身就是空白,导致计算机教室选择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刻意的回避,这实际上无法满足新时期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进行计算机改革,并且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已经成为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五)教学专业人才缺乏

专业教学人才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教学专业人才的缺乏实际上导致了教学改革的举步维艰。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医学知识缺乏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师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其中一部分是由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转化而来,另外一部分则是非医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而具备相关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计算机老师非常稀少,因此这种情况下许多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单一,教学效率不高,严重的阻碍了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的提高。

(六)课程安排时间较紧

课程安排和课时的限制无疑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深入有着影响。课时的紧张和教学任务的沉重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非常严重的一个矛盾。这也是许多计算机基础教师在上理论课的时候往往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的缘由。其次,课程安排时间较紧还导致了理论课与实验课间隔时间较长,容易让学生对理论课所学内容有所遗忘,最终使得实验课效率低下,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以下从大力培养教学人员、增强课题专业水平、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入先进权威知识、鼓励学生课余学习等方面出发,对于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进行分析。

(一)大力培养教学人员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大力的培养教学人员。医学院校在大力培养教学人员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认真的分析和探讨教学人员招聘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对应的改革措施,从而能够期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医学院校在大力培养教学人员的过程中应当加强非医学专业毕业的计算机教师的医学知识的学习,计算机教师必须对于基本的医学原理、临床理论、医疗器材有着足够的了解,并且对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学科有所了解。

(二)增强课题专业水平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建立在增强课题专业水平的前提下。教师在增强课题专业水平的过程中应当和其他医学专业的教研室进行技术上与知识上的合作,从而使计算机的应用价值得以进一步体现。其次,教师在增强课题专业水平的过程中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科研课题来进行更多专业知识的讲解,从而能够使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具体,这也有助于激起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最终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本学科。

(三)应用信息管理系统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合理地应用新型的信息管理系统。医学院校在应用更加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时首先应当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改善作为系统应用的首要目标。例如学校在引进、应用系统时应当将计算机一级考试作为系统应用的前提,从而能够让更多的医学专业通过这一计算机专业测试,获得更加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其次,医学院校在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时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医学专业开设相对应的计算机必修课或选修课,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的学有所用、有所收获。

(四)加入先进权威知识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当在加入先进权威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教师在课堂中加入权威知识时,可以通过图像存储及通讯系统作为表达方式。例如教师在以医学检验专业作为教学内容时可以相应的加入医学信息理论中的检验系统,来更直观的介绍与检验相关的各种数据采集和信息录入,以及患者信息管理等内容。其次,教师在课堂中加入先进的权威知识时可以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则重点加入了计算机在医学科研和疾病预防等方面中的应用,并且进一步讲述国际上较为流行的疾病预防和统计系统,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对先进的医疗系统有所了解。

(五)合理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合理应用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合理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基础知识掌握不同、个人条件上的差距来进行合理的分层。例如教师可以在计算机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同来将他们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然后对于每个班的教学内容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从而能够让每个班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其次,教师在合理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坚持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且选择先进、优秀的互动式、协作式教学方法,从而能够真正地做到教学内容上的理论联系实践。

(六)鼓励学生课余学习

鼓励学生适当的课余学习是缓解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紧张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在鼓励学生课余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合理的应用远程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来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做到计算机知识的理论联系实际。其次,教师在鼓励学生课余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医学信息网来将部分课程提问和成绩报告等内容放到网络上,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学,从而能够在减少计算机基础课堂课时压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医学专业知识。

四、结束语

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从内容、课时、教师、教材等多个方面着手。因此医学院校需要在加大师资力量、系统更新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对这一课程的重视程度,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达到课程教学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钰,林巍,王哲,刘秋红,李海英.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08(20):40- 42.

[2] 肖嵛,杨胜,王田,沈娟.新时期军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4,04(01):16- 18.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例5

作者简介:鲜于丽(1974-),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副教授。

随着我国健康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护理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规范标准的护理服务的关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但目前我国多数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模式创新不足,课程设置多按生物医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缺乏学科的融合和衔接,导致课程教授出现重复、脱节和遗漏[1]。因此,做好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对接,尤其是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对接,是提高中高职护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也是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本课题组拟通过调研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有效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从事医学教学和临床护理工作的96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基础医学教师16名、临床护理教学教师22名、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58名,具有高级职称39名、中级职称50名,初级职称7名。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

(1)调查湖北省部分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调查基础医学课程授课内容在护理专业课教学及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情况。(3)调查各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和比重。

1.2.2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为湖北省某高专院校2014年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计划,让被调查人员对调查表中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内容,按自身工作使用情况分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进行评价。问卷多次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预调查,反复修改而成,其中Cronbach’α为0.884。

1.2.3调查方法

(1)统计部分中高职院校2014年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发放调查问卷前,先进行填表相关情况说明,发放96份,收回96份,收回率100%,收回问卷均为有效问卷。(3)整理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共8套,请具有高级职称从事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共16名(每门2名),分析各课程在试卷考题所占分值。

1.2.4资料处理方法

(1)统计每门课程授课内容分别被评价为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的次数及占总评价次数的百分比。如人体解剖学共106学时,53次课,96名被调查者给予评价,评价总次数为53×96=5088次,其中“很常用”的评价次数为1788次,1788÷5088×100%=35.14%,从而得出人体解剖学“很常用”知识占授课内容的百分比。(2)统计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中涉及各基础医学课程的分值,通过求百分比来了解各课程在试卷中所占比重。所有数据应用Excel2007和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部分中高职院校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及学时分布情况见表1

表1数据显示,传统中职与高职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基本相似,虽然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高职规划教材,但从教材内容、授课学期、理论及实验学时分配比较,中职与高职均有较多的雷同之处。这种课程设置使中职护生升高职后,在知识、技能、素质3人方面没有显著提升,不适合各阶段人才培养需求,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2.2统计7门医学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

表2统计数据显示:基础医学课程中很常用和常用知识所占比例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理学,临床很少用的知识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遗传与优生、生物化学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人体解剖学排名居中。评价药理学中抗菌药物、病理生理学中发热、缺氧、休克等为很常用的知识的人数均超过80名以上,将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与结构、核酸的结构等内容被评价为很少用的人数均达到88名以上。由此可见,基础医学课程的部分内容在后续课程学习和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确实很少用到。如何优化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删除很少用且偏深偏难的学科知识,是进行中高职课程内容对接的重要方面。

2.3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所占百分比见表3

表3显示,所有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资格考试中所占分值不超过30%,其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所在比例最大,分析原因是这两门课程涉及到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用药,其他基础课程如遗传与优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所占分值均很低。因此,中职删除部分基础医学课程,高职删除部分基础课程知识点,对中高职护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取执业资格,以及对学习后续临床课程影响不大。

3讨论

护理教育应注重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应建立以护生为主体,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观[16]。护理职业教育必须以医院临床护理实际工作需要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任务引领教学实践,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反映到教学中[17]。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对接,应遵循“必需够用,工学结合”的原则,应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核心,整体设计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3个方面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3.1课程设置对接

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对接应摒弃传统思想,按工作需要创新和重构,以专业提升和从业需求为目标,进行一体化设置。中职基础医学教育应以护生获取护理执业资格证、中专升大专为培养目标,以“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课程,并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18]。高职教育应以护生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和专科升本科为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加深加宽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并充分将人文教育融入基础医学课程教学[19],加强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培养[20]。具体对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创新设置见表4。

3.2课程标准对接

课程标准是学时标准、内容标准和结果标准的统一。目前我国尚无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国家应组织护理专家从宏观层面入手,以护理职业岗位任职能力为基础,从知识、能力、素质3个方面制定全国统一的中高职课程目标。并遵循学生从中职到高职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课程标准与工作标准对接,基础医学课程按照“满足岗位工作基本知识需求和后续课程学习需求”的原则,以“护士资格考试大纲、技能高考大纲、专升本考试大纲”确定课程标准[21]。中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密切联系临床初级护理需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轻理论重技能。知识目标应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2]。例如人体各系统重要器官的结构、功能与代谢;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常见的病理过程如发热、缺氧、休克等;护理用药的基本常识等。技能应侧重于基本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改革现有的技能教学方法,多运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3]。例如找出人体的一些特殊体表标志;如何正确测量和判断人体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尿量、血压等;如何正确按医嘱给药等相关知识。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重知识亦重技能,重点学习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所需要的较深理论和较难技术。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人体免疫学,心、肝、肺、肾四大衰竭等中专未涉及的较难知识。并尽量避免与中职内容的重复,全面提升护生综合能力。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例6

从课程上说,基础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从专业上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基础医学是包括生物医学基础在内的综合性学科领域,本专业5年制本科其主要任务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研究疾病的本质及防治的基础理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专业教学见习与科研专题训练,在获得学士学位资格后,可直接进入二级学科培养。完成全部学业课程考试合格,达到学校的各项要求者,颁发医学博士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本专业3年制专科培养具备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基础医学先进仪器设备,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开展实验研究的能力,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教学、科研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基础医学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专科分别是5年制和3年制。5年制本科培养临床医师,要求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较坚实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诊治疾病。本专业完成全部学业课程并且考试合格,选修课达到规定的学分,符合有关规定者准予毕业,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校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本专业3年制专科培养适应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的实用型临床或相关岗位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都过于强调本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重要性。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取向使他们失去了与临床教学交流与合作的驱动力和主动性。临床教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因为他们的学科本身更贴近于培养医生的目标,在教学内容选择和讲授上一些漏洞和偏差容易被掩盖,所以在教学中的偏离与失误不那么引人注目。由于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缺乏交流与合作,而且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循序渐进式教学法习惯,导致学生接触临床晚,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加强基础课程与临床知识的教学结合,形成新的医学教学模式,是当前医学教育的紧迫要求。

具体来看,在传统医学教材编写过程中,单一学科教科书的内容都是围着本学科的知识打转,对医学教育整体教学内容缺乏全局性考虑。在基础学科的教科书中,基础的味道愈来愈浓,也愈来愈“纯”,而与临床的联系却愈来愈少。在临床学科的教科书中,新的临床诊治内容也是有增无减,但与基础学科的联系只是作一些轻描淡写。学生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全部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之后才能真正接触到与之相关临床教学内容,这就人为地在基础与临床教师之间形成了一个时间上隔离,从客观上阻碍了基础与临床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三、对策与建议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的脱节是由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材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所造成的,所以,探索加强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交融与合作的有效新途径需要从这些综合因素考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例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1-01

一、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伴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必将对中医药类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会加剧职业的变动性。[1]改革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医药教育中医药学相关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2]《中医学基础》课程知识内容相当繁杂,与很多学科关联度大,除了指导疾病治疗和药物开发外,还可以应用到绿色养生、预防保健、文化修养等诸多领域。高职医药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学生都是被动地学习并进行知识积累,而《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理论体系辨证思维性强,需要学生通过理性的思维来主动地学习和积累知识。

二、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法

(一)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确定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药、中药制药技术、中医保健康复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护理等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在此基础上确定各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和必要的基础。因此,《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既要把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同时更要关注和竭尽全力地服务于学生所学的各个专业,合理优化学生的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而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需求。

(二)把握课程整体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教学内容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和学习平台,长期以来,中医学基础课程一直选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规划教材,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有统一的授课时数。由于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涉及的学科特点也不同,基于这种情况,必须结合专业的特殊实际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合理恰当地选择教材内容,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和专业涉及的相关课程,有序确定各章节之间的知识层次和逻辑关系,充分反映课程的整体性。同时还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有所侧重。

(三)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总结传统的《中医学基础》课程教育教学评价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要注重课程教学的过程评价,改革以往期末的一次性评价和一卷定终身的不科学考试方法,要科学建立课程考核体系,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可采用课程论文、课堂发言、分组讨论、阶段性小测验、课后作业、实验课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和课程考试改革中来,从而保证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实施。这项考核方式改革彻底打破了千人一卷和千人一面的严重弊端。

三、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

(一)学生学习效果明显,学业考试成绩突出

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专业,学生考试合格率明显提升,优秀率比重明显提高,考试平均成绩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在期末学生评教对教师授课的满意率测评中,《中医学基础》课程授课教师的优秀率达到了95%以上。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学改革非常满意,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二)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结合专业学习中医学基础知识

由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的学习模式也与时俱进,他们能够结合所学专业多角度多维度地去领会知识、掌握技能,注重专业契合度,紧密围绕专业积极撰写《中医学基础》课程的论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力求书写认真、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映了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以及对一些问题上的灵活思辩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乔青,来平凡,曾传红,等.对综合型高等中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229-230.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例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52-02

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我国临床医学类专业的教育一直采用前苏联的“结构式课堂教学”,医学生在大学期间,一般要学习四十多门专业课程,各门课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教学内容复杂、繁琐且有许多重复。于临床医学专业而言,基础医学教学应该是为临床教学打好基础,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为培养临床医生服务。但是,目前的基础医学教学越来越追求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临床的联系越来越缺乏。

一是基础医学课程的内容脱离临床实际,缺乏相关临床知识的呼应与延伸,学生学习时很难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不能很好地运用基础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

二是基础医学的教学时数较少,难以很好地进行基础与临床的有机结合。近年来,随着对高校改革的深入进行,几乎所有医学课程的课时都在减少(现约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2/3,每节课的时间也在减少),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却明显增加,导致教学时数不足,不能很好地讲授教学内容,学生的三基能力(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下降的趋势[1]。

三是基础医学教学中,由于师资问题导致基础与临床脱节。我国早期的基础医学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一线临床医生,使基础医学能够紧密地结合临床开展教学。近二十多年来,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医学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即进入基础医学领域,并没有从事过临床工作,造成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的脱离。而且,当今基础医学师资的知识结构也是当前基础医学教学中基础与临床脱节的重要原因。基础医学师资所具有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是其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有的临床知识趋于老化,临床技能趋于不足,尚无有效的机制推动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实践,加之教师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基础科学的研究,而忽视临床知识的更新,使得基础医学教学无法与临床医学教学紧密地结合。更有一部分基础医学教师来自于非医学专业的生物类专业,他们在医学知识特别是临床医学知识方面更加缺乏,无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引入临床医学相关的知识[2]。

为了在基础医学中更好地结合临床实际,为临床医学教学服务,我们认为,应当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要紧密地联系临床问题,开展基础医学教学。

1.要结合临床实际,开展基础医学教育。医学院校的医学基础课教学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培养医学生。这和师范院校中的一些类似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的教学目的不同,不能互相替代,基础医学不能脱离临床实践,而应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学科中要有既懂基础医学又懂临床医学的教师,美国一些学校40%以上医学基础课的教授是在职的临床医生。我国大多数医学基础课的教师不是在职的医生,这种状况在教学思路中限制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联系和结合。医学课程来源临床实践,医学基础课程是为临床服务的,是后续的临床课程的基础知识,也是将来临床实践的依据。因此,我们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要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开展基础医学教学。如: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临床解剖学和妇女健康”课程中,学生解剖尸体、参与了教学和关于妇科解剖与妇女保健的临床相关工作,该课程强化了基础和临床的结合,培养了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基础学科概念和技能[3]。北京大学医学部将解剖与临床相结合,开设了“临床局部解剖学专题”。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后续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基础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是有益的。另外,为了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病人,可以邀请临床大夫讲解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将临床的最新成果和临床经验带进基础医学课堂,不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

2.加强基础医学教师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建立基础和临床教师的双向教学机制。要解决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相对脱节的问题,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是建立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培训制度,使基础医学教师不断更新临床知识,掌握新的临床技术,从而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能有的放矢,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基础医学知识;二是要求临床教师参与基础医学教学活动,提高临床教师的基础医学知识,使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有机结合。在哈佛医学院的教师职位中,专门为承担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临床医生设立了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的职位,保证了临床医生承担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这些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基础医学教学紧密结合临床,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服务。一是针对临床要求,设立拓展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可设立《生理病理学与临床》、《病原生物学与临床》、《免疫学与临床》、《生物化学与临床》等课程,在传统基础医学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学科之间的整合与渗透,实现不同学科的补充与促进作用,增强学生对知识探究的热情。在教学中以讲授为主的同时,可推行案例式教学、PBL等多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开展病例讨论式教学,采用“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实些教学方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洪海,龚卫娟,傅奕,程宏,朱永泽.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l9(2):227-229.

[2]冯友梅,厉岩.基础医学教学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329-333.

[3]Caren MS,Tamara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in women’s health integrating basic and clinical sciences:clinical anatomy and women’s health[J].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02,187(3S):S49-S52.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例9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其内容是理沦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融合,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医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    

从生源分布上看,来自城市的学生平时接触过计算机,并且在以前的学习中己经学习过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而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没有机会接触过计算机,且教学设备落后,起点较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安排不够,且学生不够重视      

由于医学高职院校主要开设的专业是医学类专业,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学校安排的学时不够,如本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64个学时,64个学时中不仅包括了理沦讲解,也包括了学生实践。同时,大多数学生没有购买计算机,课后也没有硬件条件来复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因此仅仅靠着上课的讲解实践难以保障教学的质量,同时,大多数学生重视医学类专业课程,往往忽略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学生没有摆正心态,因此出现上课玩手机,睡觉,讲话等不良现象

1. 3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医学专业难以结合起来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使用的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知识点,没有专门的针对医学专业出版的计算机基础教材,难以针对不同的专业来安排授课知识,使得学生毕业时与就业单位要求的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度不符合,使得他们在后续的工作中带来很多困难2提升计算机教学的几个建议

2. 1完善课程体系,采取课堂教授和线上自学的方法相结合    

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堂教授和线上自学的方法,课堂上教授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INTERNET操作以及计算机网络六大模块,主要目的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达到国家计算机一级水平,线上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等方式上传MS OFFICE高级应用课程,提升学生的办公软件应用能力,达到计算机二级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包括医学专业软件的内容,如药学专业加入SPASS. SAS医学统计软件,影像专业加入DISC. OSIRIS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软件,护理、临床专业加入3DBody解剖学习软件、医院信息系统等内容2. 2增强学校和医院等企业的合作,掌握实践知识,输出技能型入才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下,医院等医疗机构己从国外引进或者自主研发导诊机器人、肿瘤诊断专家系统、胃癌诊断专家系统等智能诊断系统,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将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和公立医院、私立医疗机构应搭建起合作桥梁,输出优秀的学生为医疗机构培养后备力量,同时医疗机构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医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达到合作互赢的局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应用素质,加强师资培训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例10

一、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伴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必将对中医药类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会加剧职业的变动性。[1]改革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医药教育中医药学相关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2]《中医学基础》课程知识内容相当繁杂,与很多学科关联度大,除了指导疾病治疗和药物开发外,还可以应用到绿色养生、预防保健、文化修养等诸多领域。高职医药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学生都是被动地学习并进行知识积累,而《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理论体系辨证思维性强,需要学生通过理性的思维来主动地学习和积累知识。

 

二、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法

 

(一)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确定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药、中药制药技术、中医保健康复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护理等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在此基础上确定各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和必要的基础。因此,《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既要把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同时更要关注和竭尽全力地服务于学生所学的各个专业,合理优化学生的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而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需求。

 

(二)把握课程整体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教学内容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和学习平台,长期以来,中医学基础课程一直选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规划教材,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有统一的授课时数。由于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涉及的学科特点也不同,基于这种情况,必须结合专业的特殊实际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合理恰当地选择教材内容,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和专业涉及的相关课程,有序确定各章节之间的知识层次和逻辑关系,充分反映课程的整体性。同时还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有所侧重。

 

(三)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总结传统的《中医学基础》课程教育教学评价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要注重课程教学的过程评价,改革以往期末的一次性评价和一卷定终身的不科学考试方法,要科学建立课程考核体系,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可采用课程论文、课堂发言、分组讨论、阶段性小测验、课后作业、实验课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和课程考试改革中来,从而保证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实施。这项考核方式改革彻底打破了千人一卷和千人一面的严重弊端。

 

三、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

 

(一)学生学习效果明显,学业考试成绩突出

 

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专业,学生考试合格率明显提升,优秀率比重明显提高,考试平均成绩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在期末学生评教对教师授课的满意率测评中,《中医学基础》课程授课教师的优秀率达到了95%以上。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学改革非常满意,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二)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结合专业学习中医学基础知识

 

由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的学习模式也与时俱进,他们能够结合所学专业多角度多维度地去领会知识、掌握技能,注重专业契合度,紧密围绕专业积极撰写《中医学基础》课程的论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力求书写认真、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映了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以及对一些问题上的灵活思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