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沉浸式课堂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8 16:32:30

沉浸式课堂

沉浸式课堂例1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和策略,是由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的老师创立并正在实施研究的一项课题。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思想修养的完善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的课堂教学制订一个较为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对于此课题研究及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指导下结合语文“沉浸式”教学的特质,我们尝试初步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二、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如何使整个课堂教学因有效沉浸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上教师要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获得忘我体验,即最佳学习体验的过程。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趋势的,因此其评价体系的确立必须适应和体现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学规律。

(一)建构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一堂有效的“沉浸式”课堂教学应该包括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设置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让学生在优质经典语言的熏陶下,浸润其中,充分感受祖国语言的精彩,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学生能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规范精彩的语言,通过模仿及创造,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精彩的经典文本,在确保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材料中的可沉浸因素。例如,诗歌和散文教学应让学生徜徉在优美的韵律和意境中;小说教学应让学生投入到精彩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中;议论文教学可让学生在理趣思辨的环境中获得乐趣;说明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准确的表述和明晰的条理中得到启示。

3.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课堂中的结合使用,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为学生的“沉浸”作铺垫,学生沉浸体验能够在教师为他们创设适合的前提条件下获得。同时改变以听教师“教”为主的学习方法,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积累。

4.教学流程的实施

在教学流程上,遵循先“浸”后“出”的原则。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领入”与“导出”:创设氛围―领入情境―发问设疑―精辟讲解―举一反三;从学生角度来说是“浸入”与“跳出”:入情入境―诵读吟咏―体悟品味―解疑交流―积累运用。

在评价中,必须强调关注以下几方面:(1)有否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沉浸和主动探究的前提。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活动的参与者,保持与学生人格、心理上的平等,达成与学生情感的融洽,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2)有否注意思维训练的梯度。“沉浸式”课堂教学由“浸”而“出”的过程应由浅入深,有梯度,学习内容要有层次感。(3)有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沉浸式”课堂教学力求师生共同沉浸,而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尤为重要,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沉浸式”语文课堂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积极参与的场所,教师应给学生主动表述的权利和积极表现的机会,要尽可能让学生自读、自练、自省、自评(包括互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4)有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因为每个个体的沉浸体验和感受是存在差异性的,所以“沉浸式”课堂教学要积极保护学生的求异性表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效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地获得适合于自身的发展。

(二)创立多元化的评价原则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更是为了校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与“学”的评价,“教师”与“学生”都是评价的对象,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评价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其中学生评价应是课堂评价的重中之重。

1.教师评价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相比,“沉浸式”课堂教学的教师评价更应围绕沉浸目标的设置、沉浸文本的选择、沉浸的途径运用以及沉浸教学流程的体现等方面来加以考察和判断。问题的设计应既根据备课计划,又根据学情和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生发问题,围绕目标恰当地处理。提倡以教师反思为核心的“自评―互评―点评―反思”的评课模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邀请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客观全面地评价课堂教学,并从理论与实践上综合指导。

2.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重中之重。我国传统的评价机制存在着评价对象错位的问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评定一堂课的效果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的效果质量是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教学实施的结果,因此,评价学生学习就是评教,即“以学论教”。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

3.评价原则

“沉浸式”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评价力求坚持如下原则:体现发展性的原则,立足过程评价与坚持全面评价,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突出全面性的原则,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心理品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趣;注重过程性的原则,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习惯、方法、情感表现等;重视互动性的原则,不仅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突出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样化的原则,促使评价由封闭走向开放。

4.评价的内容

“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内容包括:(1)学生的参与度。“沉浸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应该尽量做到百分之百,力求每位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沉浸体验。(2)学生的状态。“沉浸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应达到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有学习的快乐感受。“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内容以学生的反馈情况为主,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表现来判断和评价,如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主动对文本提出质疑并探究,是否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沉浸体会,是否有拓展研究的兴趣等。总而言之,“沉浸式”课堂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无论是听讲、问答、讨论、练习都动机强烈,兴趣浓厚,学习积极热情,在老师的启发下,思维的流畅性和深刻性更强。

(三)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量化

结合前面对评价要素的分析,我们将整个评价体系分为两个版块,即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再根据每条指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赋予不同的分值,由此确立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形成如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表

此外,书面检测也是检验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质量、考查学生语文认知水平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考试要力求突出其对沉浸式课堂教学的诊断性与发展;考试内容以新课标为依据,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注重基础,更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重视考试结果的运用,进行积极的评价反馈。

三、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

“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那么教学评价则是这个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只有很好地掌握教学评价这个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了解教学系统运行的情况,有效地调节和改善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可设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由业务水平高且客观公正的教师、专家、学者组成,选出业务组长。进行课堂评价前要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充分了解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深刻地理解评价的目的、理念、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指标的内涵。观摩课前要求评价小组全体成员根据课程标准,熟悉研究教材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在课堂上听课,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并初步评定有关的项目及分值。最后整理信息,作出结论:收集各小组成员的评价结果,检查收集到的信息能否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和信息是否真实正确。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得出分数,评出等级;写出写实性评语,指出评价对象的优点与不足,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掌握情况,利用量化评价是恰当的,但它又难以切实评价探究、实践能力和情感状态;况且课堂教学量化评价只局限于课堂时效,对于课堂教学的后续影响很难作出及时评价,因此必须结合质性评价(指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教学的接触、互动过程中,以观察和交流为主要方式,从不同角度不断了解学生,进而形成对学生某种看法和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其借助的手段是日常观察、记录等,但费时费力、管理难度大、评论结论一致性差,因此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只是从操作层面上看,目前还很难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其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对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只有与时俱进,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

沉浸式课堂例2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1沉浸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于1975年提出沉浸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进行活动时如果完全地投入情境当中,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即进入一种沉浸之状态。这种沉浸体验是人们完全投入一项活动而体验到的整体感受。沉浸理论为游戏教学中的真实情境体验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换言之,在实际课堂中设计良好的教育游戏兼具教育性和游戏性,能够吸引学生沉浸于游戏所创造的学习情境中。这种游戏沉浸能够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增加其参与教学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课堂学习内容。

2游戏教学及其重要性

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是把游戏活动引入英语课堂的一种教学方式。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1)动机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从这一层面上游戏教学贯彻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原则,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2)沉浸性,也即体验性。在设计良好的游戏教学中学生能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而这种学习体验的获得主要是指沉浸于游戏所创造的学习情境中的学生通过有效的运用英语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的真切学习体验,而非空洞直白的知识点。

3游戏课堂组织原则

3.1课前

沉浸理论中提到,挑战和技巧是影响沉浸的两个主要因素,这两者必须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沉浸才有可能发生。具体到游戏教学形式及内容,若挑战过高,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或挫折感;反之挑战太低,学生又会觉得无聊而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游戏教学时应当注意:第一,恰当性。也即教师要通过了解学生现有水平,确定教学实际目的,整合教材内容,选取难度恰当的游戏任务将教学内容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有机融合。只有合适恰当的游戏教学,才能够凸显其特有的教育意义。第二,多样性。游戏教学要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参与。体现在游戏任务的设计上应当难易程度适当,形式多样,满足各个学习梯度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非个别学生的独角戏。比如针对后进生的游戏设计可以采取单词击鼓传花,错误连连看等考量基本知识的识记,而针对善学者,则可适当提高游戏难度满足其对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确保每一位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同时也是以人为本教育观在游戏教学中的体现。这点教师在课前准备游戏教学形式内容时,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教师在游戏教学中的组织者身份。

3.2课中

游戏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取决于课中的开展情况。故而在课堂中教师应当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有效指导。教师选取的沉浸理论学习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并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的同时,还要指导教授给他们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使其专注其中。教师有效的示范,可以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沉浸在游戏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第二,即时反馈。沉浸形成的另外一个因素则是活动的互动性,即随时可以看到努力的结果。只有这种持续的对自身的肯定才会促使其不断挑战新的高度。而这种及时的反馈体现在游戏教学中就是教师要即时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客观正向的反馈,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不断促进其下一步的学习。具体而言就是游戏教学中评价的设计必须合理客观有效,不管是一个拟声的动画掌声,还是一个加分,还是教师的口头即时表扬,都必须能够进一步服务于学生在游戏教学中的真实体验学习。

3.3课后

教师在课后主要是运用沉浸理论反思游戏课堂的有效性。这也包括两方面:第一,即时反思。顾名思义也即课后反思当堂课游戏教学实施效果,主要是总结归纳得与失,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法,并不断对游戏形式进行调节与再创造,使课堂游戏不断发挥其特有的教育价值。第二,随时反思。也即教师在平时应当培养游戏教学的敏感力,用发现的眼光随时挖掘创新可能的教学游戏素材,并运用于教学实际,做好创造与再创造工作。教师只有不断的对自己的游戏教学进行反思,持续用沉浸式理论要求提炼游戏素材,才能真正培养锻炼自己的游戏教学能力。

4总结

游戏教学以其特有的教育价值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质疑声音,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基于沉浸理论试图重申游戏在教学中的特殊优势及其与英语课堂教学结合的重要性。同时,本文就影响英语课堂游戏教学中的教师因素展开详细论述,并结合英语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影响游戏教学有效开展的建议,以期为英语实际课堂教学提供些许启迪。诚然,游戏教学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同时在开展过程中所受影响因素也不仅于此,但由于时间及精力有限就简单论述于此,望同仁批正。

参考文献

[1] 贾芳.论沉浸理论在设计教学领域中的应用[J].装饰,2006(10).

沉浸式课堂例3

一、沉浸式语文教学的内涵

语文学习中的“沉浸”是指学生在纯粹的、经典的语文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完全投入时所达到的一种心理状态。“沉浸式”语文教学的目的则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使不同的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获得不同层次的忘我体验――即最佳的学习体验,从而最终能够有效的使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品味、个性品质。这种“沉浸”对学生心理产生的作用是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产生自我的和谐,享受着意识与活动合一,从而促成学生完成平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通过学生不断获得的自我肯定,促使个人更加努力于学习新的技能,最终更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二、沉浸式”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

沉浸式语文教学总的特征是教学过程具有“浸润”的氛围。沉浸式教学就是一种追求完全投入的教学,沉浸式课堂就是一种生命对话的课堂。具体来说,沉浸式语文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

1、师生共生性

沉浸式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师生共同沉浸在经典语文的学习之中。对于沉浸式语文来说,师生双方首先分别是各自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教师也在学习,而且教师要先进行学习;学生在沉浸,教师也在沉浸,而且教师要先学会沉浸。

2、情感融情性

沉浸式教学特别讲究兴趣的激发与情感的浸润:徜徉海滩,是情感体验;水中游泳,是情感体验;深潜海底,更是情感体验。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情感体验,沉浸式语文教学就成为一个概念、一句空话。

3、活动生成性

沉浸式语文教学特别重视教学中的生成。“含英咀华”是生成,“高峰对话”是生成,叶澜教授所说的“课堂教学就不再是刻板的僵硬的模式,而是师生共同步入的一种审美境界,一种生动形象的充满情感的充满智慧的充满变化的教育艺术,是生命的对话,是情感的互动”也是生成。这种生成构成了生命的进步。

4、感悟审美性

沉浸式学习在生成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审美体验。产生审美的愉悦是沉浸式语文的妙处所在。有了审美的体验,学习就有了兴趣,从而达到“好之”、“乐之”的效果,达到忘我的境界。

5、引导激励性

沉浸式语文教学需要共生、融情,注重生成与审美,这一切都需要学生的主动介入、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并需要学生调动一切能够促进学习的积极因素。但是,学生并不都是一拿起语文书就立刻沉醉其中的,因此,沉浸式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

6、材料处理整体性

沉浸式语文教学主张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进行文本解读,这也是为了克服概念化教学、肢解课文式教学的弊端。没有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就不能正确地进入作品的情境或意境中,就不能真正完成对作品的感悟与理解。在整体把握的框架下再对作品的细微之处进行研读,就既能于整体“观望庐山”,又能于局部“深入桃源”。这种教学的整体性不仅限于单篇作品,也包括单元、教材甚至更大范围的语文学习。

三、怎样实施沉浸式语文教学

1、课前要有充分准备

沉浸式语文教学主张在浸润与对话中完成习得,它必然要求学生在课前是有准备的,学生要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所以,沉浸式语文教学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外学习指导,尤其是对学生自主先学的指导。把课前功夫花足,学生有了预热,课堂之水才能沸腾起来。

沉浸式教学的这一原则,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会促进语文学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使语文学习跳出课堂的局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最终形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2、以感性促进理性

沉浸式语文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时的浸润状态,这是一种身心世界融入语文世界的状态,是一种完全排除干扰的状态。语文,尽管也有纯理性的东西,但大多是以感性来承载理性的。语文是一种文字化的生活。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接触的语文世界更是无比丰富和感性的。另一方面,初中生的思维还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他们是有所感才有所思,然后才有所知。对于清晰鲜明的对象,他们感知了一定的数量,感知到一定的程度,抽象思维才悄悄开始。因此,要使身心世界融入语文世界,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感性智慧,用情感去读语文。以情感为依托,让学生在文字化的生活中丰富体验、激活智慧、感悟哲理。

沉浸式课堂例4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审批机关: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项目编号:B-a/2006/02/058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感动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

语文教学的“沉浸”指师生在课堂内外共同沉浸在纯粹的、经典的、学习语文的环境中,完全投入、集中注意力,在文学殿堂里汲取所需的营养。要让语文课走出浅薄平庸的怪圈,方法之一就是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沉浸、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去感悟文本的文化,触摸文本的灵魂,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他们得到精神的享受而深受感动,从而构建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感动来自于沉浸、体验,感动让教师更加热爱教学,更愿倾注心血和汗水;感动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和生活的时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学生在文本阅读、语文学习中学会从沉浸到体验,从而获得感动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一、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需要在新的课程教学中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而学生同样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建构。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旨在改变传统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确定性,还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具备的开放性,拓展教学的空间,增大师生的自主性。这样,教学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也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而“感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就必须教会学生沉浸于文本,去体验从而获得感动。

审视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入课的导语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引导学生沉浸于其中,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

2.对学生思想的关怀

我以为,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怀”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关怀学生的思想,老师不仅要尊重维护学生独立自由的思想,而且要尽可能地给每个同学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教会他们思考,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当然,这里所说的“思想”既指深度把握文本所传达的思想,甚至合理“反叛”,从而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指教师要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并在教学方法上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人云亦云邯郸学步,要敢于打破常规。

因此,我们只有真正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关怀学生的思想,并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体验”才会落到实处。一句话,“思想”是“体验”式语文的灵魂,而老师则是灵魂中的灵魂。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要致力于语文课堂“思想品格”的建构,因为“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3.尊重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生活的不同的感受,当他们沉浸其中,他们通过文本获得的体验是最朴实的。

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对此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那么在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时,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也就诞生了。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沉浸、体验、感动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沉浸、体验、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可以起到课堂教学的“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沉浸、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桌还能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渠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沉浸、体验得到感动;在文本阅读中边体验边获得感动;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动;在反复训练中体验,学习感动;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动”这种情感。

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默契时,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过去那种呆板单调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感动”始终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有益的洗濯和陶冶。而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沉浸、体验获得“感动”,从而使学生拥有“诗性情怀”这是语文教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傅嘉德.《不要忽视隐性对话》《语文教学研究》.2007.6.

沉浸式课堂例5

品一杯香茗,邀数名同道中人,在语文世界里徜徉,是一件乐事。“沉浸”是一个非常形象化的词语,犹如碧螺春茶,用活泉冲泡,方能浸润出沁人心脾的香茗。语文教学是感性的,充溢着情感、精神、人文的美感。语文教学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在此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灵的浸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何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获得丰润之美?我们需要随时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反思。创造、寻求、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几个关系需要我们好好把握。

一、把握好“人本”与“文本”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的阅读,要求教师把自己阅读的结果或者某一种结果(如教参对文本的解读)灌输给学生,导致“满堂灌”的弊端。“以学生为本”的“人本”思想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首要目的和最终目的,而教材这一“文本”是教学的凭借。从教师的角度讲,叫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

我们要正确理解“人本”与“文本”的关系,把握好学生与教材的

关系。

本着这一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发挥读者的主体创造性。比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四篇课文《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分别写了四处自然风光,赞颂了山水的神奇美丽,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授这一单元课文时,把文言文单元的《与朱元思书》结合在一起学习,从分析写景散文的角度入手来解读这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文,学习如何有层次地描摹景物。作者由山水之美油然而生的感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和《鼎湖山听泉》中作者的“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的感慨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散文在内容、思想、写法上对现代散文产生的影响,对古今散文发展有一定的认识。这些都是单一教授课文所达不到的。

二、把握好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关系

教师上课都希望课堂气氛活泼,但只是追求表面的“动”,过于热衷课堂教学的气氛,则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遇到了这样一个现象: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师会提问一些浅显的不足以成为问题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就能完成的问题。课堂气氛热闹是热闹了,但学生并无所获。有时为了追求课堂观摩的效果,没有能登堂入室地仔细研读作品,徘徊于文本之外,热热闹闹地说一些陈陈相因的话。课堂教学中的这种“动”显然是不足取的。

课堂中同样离不开“静”。比如,在古诗教学时,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静思静想,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必须的。在“静”中凝神深思,顺着教师语言的点拨,渐入诗境,反复品味。小令《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不必在学生读后即让其大谈感受,而是让他们对这九个名词组成的意象静想片刻,在头脑中形成各种有关画面,从而在沉吟中对下文“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断肠”二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品味出诗的美感。

这种“静中求活”的课型,表面上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但由于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的思维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并且这种思维在适时的交流碰撞中常常能走向深入。

三、辩证对待阅读中“入”与“出”的关系

长期以来,传统阅读教学和阅读观念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创造力。认为阅读只是作品信息由外到内的输入,认为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其实,做到以上两点只是完成了阅读过程的一半,我们认为全程的阅读应是读者和作者理智、情感的交流,是吸收和表达相统一的过程。学生的阅读应是对作品主动进行加工和重构,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创造过程,也就是说,“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学生不仅要接受作品信息,还要能由内到外地输出信息;不仅要理解作品思想内容,还要训练阅读的感知力、鉴赏力、判断力,从而提高阅读的创造力,真正体现阅读教育的人文价值。

沉浸式课堂例6

一、双语教学的意义

在《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双语教学被定义为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国语进行学科教学的运作方式。从狭义上讲,双语教学指以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外语作为教学媒介全部或部分运用到教学中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的教学方式(王慧静,2008)。从广义上讲,双语教学是在课堂中使用母语和一门外语的教学活动,包括一切学科课程――语言类的和非语言类的(何阳,2006)。也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从而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掌握两种语言的最终目标(卢丹怀,2001)。本文所探讨的双语教学指的是在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使用英语作为中国成人英语课堂的教学语言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活动。

双语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沉浸式、双向沉浸和结构型沉浸。本文着重探讨其中一个分支:沉浸式教学,即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第二语言或外语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工具。

二、双语教学在国内外的发展

正式的双语教学起始于19世纪。在二战期间,双语教学用于为了让士兵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快速掌握目标语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而进行的强化语言训练。1965年,加拿大进行双语沉浸教学试验并取得成功,随后不计其数的双语沉浸教学项目在世界各地开始实施,这些项目不仅在美国、新西兰、卢森堡、比利时等说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国家里取得了成功,而且在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匈牙利、保加利亚、中国等单语国家里得以尝试。

随着中国社会对双语型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增加,双语教学在中国得到推广。从幼儿园到大学,在西安、香港、上海、广州、苏州、无锡、辽宁等城市都先后开展了双语教学。2000年,教育部指出,条件允许的所有小学都要开设英语课。和儿童学习英语的需求相比,中国成人英语学习者表现出更大的热情。毫不夸张地说,英语已经被普遍认为是能获取能力,成功和地位的一种语言,品目繁多的成人英语培训机构应运而生。

尽管加拿大双语沉浸教学取得巨大成功,但这种教学法在中国具体环境中的适应问题一直在学术界很有争议。和双语沉浸教学在国外悠久的历史和大量的研究相比,双语沉浸教学在中国是一种新的尝试并研究较少,徐宏晨(2008)指出中国双语教学研究主要是理论探讨或教学经验总结,对学生关注不足,研究方法方面实证基础薄弱。因此,本文的调查将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双语沉浸教学模式,研究焦点集中于成人英语学习者。

三、实证研究

笔者所调查的是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举办的一个成人英语沉浸式强化培训项目,其特色是“每天让学习者在英语的语境中至少浸泡十个小时,短期内迅速提高其英语水平”。该项目以四个月为一个学期,本次调查于该项目第一学期即将结束之际进行。

该项目设有1位主管教师,6位任课教师(其中2位外教)。26个成人学习者组成两个班(英语初级班和中级班),年龄跨度从18到43岁,平均年龄为27岁。征得允许后,笔者进入英语课堂随之一起参加教学活动,了解教学模式,并邀请师生参加此次调查。

考虑到该项目规模相对不大,因此本次调查采用定性研究,对参加者进行深入的开放式访谈。鉴于本次调查的信效度,笔者郑重保证此次调查的保密性,分别邀请了项目主管、任课教师和成人学习者进行一对一的访谈,从“三边关系”中获取他们对项目实施过程及教学活动各自不同的看法。

1位项目主管、3位中国教师和3位成人学习者接受并积极配合了笔者的访谈。每位参加者都回答了以下4个问题:

1.在中国目前的教育背景下,您认为在成人英语学习者中实施沉浸教学培训项目可行吗?

2.和传统英语教学相比,沉浸教学培训项目具有哪些优点?

3.在中国目前的教育背景下,沉浸教学培训项目的实施具有哪些问题?有什么相应的对策?

4.沉浸教学培训项目中成人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存在哪些障碍?如何克服?

四、实证调查分析

(一)成人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Dornyei(2001)认为,没有充分的动机,即使最聪明的学习者也不可能坚持学习任何一门语言。该项目中成人学习者的动机来自各方面,有些是为了个人事业需要或深造学业,因此有强烈的学习愿望;而有些是被家长送来学习,以期接管家族生意或出国移民,因此他们的学习动机不太强烈。

(二)成人英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根据Candy(1987)的调查结果,只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成人学习者表现出积极自主的学习态度。该培训项目的教师们也一致认为在他们培训的部分学习者身上缺少学习语言的良好态度并对语言学习产生误解。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习者认为教学活动的所有过程都要由教师主导并参加,例如教师应该在每一个学习环节告诉他们如何去做,立刻指出并纠正他们所犯的每一个语音或语法错误,随时告诉他们不会表达的新单词,甚至帮助克服自身的懒惰习惯。

(三)成人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障碍

成人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障碍指他们在学习中面临的难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情景障碍(Situational barriers)、性情障碍(Dispositional barriers)和机构障碍(Institutional barriers)(Cross,1990)。

情景障碍指的是在学习者生命中的某一段时间产生的障碍,如有些学习者因为工作原因在学校和公司之间两头奔波,有些周末要照顾家庭、孩子而占用了学习时间,有些担心出来学习而晋升机会被其他同事抢去等。据教师们反映,当学习者们因担心工作、操劳生意、思念孩子而心情不好时,他们在课堂上就精神不集中,也不积极参加课堂活动。

性情障碍一部分来自于学习者心中自我形象的内在因素,一部分来自于社会、教育及经济方面的外在因素(Apps,1987;Cross,1990)。从三方访谈的数据中可以总结出,一些成人学习者对英语学习期望过高,急于求成。他们认为,付出了高额的学费后,他们的英语水平理所应当地就会脱胎换骨。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当他们发现在这里学英语仍然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每天要读例句、背单词、学语法、做练习,而且好不容易记住的东西又会忘记时,他们就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失望、不满甚至抵触情绪。

机构障碍是指机构之中某些会妨碍学习者参与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下方面:课程编排、地区及交通、课堂内容、固定时间的要求,以及繁杂的手续等(Carp,Peterson and Roelfs,1974)。在本次调查中,成人英语学习者所面临的教学机构障碍可以归纳为:

1.缺乏合适的教材

该项目所使用的教材是现有的剑桥英语及新概念英语系列。授课教师和学习者们共同指出,这两套教材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授课教师们虽然结合自己的实际准备了一些补充材料,但耗时耗力,都希望配备一套合适该项目教学的教材。受训的学习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反映从目前的教材中只是学到基本的英语知识,对他们从事的具体职业没有很明显的直接帮助。

2.缺乏目标语大环境

参加该培训项目的学习者每天至少有十个小时“浸泡”在英语环境中。在他们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早读及晚修中,使用的语言都是英语。但是,脱离了教室的环境,成人学习者们却不能保证都用英语交流。主观原因是因为自身英语水平有限,用英语交流比较困难,一遇到生词就转换成了汉语;客观原因是因为置身于汉语这个大环境,即使学习者们想和每个人都用英语交流,也是不可能的。

3.班级成员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该项目的班级和人数在开学之初没有固定,再加上一些没有英语基础但急于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学习者要求进中级班学习,造成了中级班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英语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英语基础好的学习者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基础差的却认为课堂讲解过于深奥,不敢回答问题,没有信心参加课堂活动。

4.授课教师有待增强理论基础

该项目的学习者普遍认为他们的授课教师在课前课后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教师们却发现了很多自身的不足,比如他们对沉浸教学法的理解目前还比较片面,经验相对较少;很多教师受的都是传统教育,要想使沉浸教学法完全与传统教学法隔离开来,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四)访谈总结

随着英语在国际间交流的重要性的增加,国人迫切需要并希望在短期内能掌握英语这门语言以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学业或事业,因此,英语沉浸教学培训项目具有充足的生源和巨大的市场,在目前中国尤其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是可行的。

在本次调查中,被访者反映了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人英语学习者面临的学习障碍,同时也总结了沉浸教学培训项目所取得的成就。和传统英语教学的大规模课堂相比,该项目实行小班教学,因此学习者有更多和教师交流互动,得到教师辅导的机会。另外,该项目举办了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并无意识地消化吸收在课堂上所学到的英语知识。除此之外,该项目还每班配备了2位外教,在精心策划的教学材料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兴趣。最后,沉浸教学培训项目特别为那些急切需要运用英语的学习者举办,相对来说,他们学英语的时间会更加集中,也更将有助于快速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五、本次调查的启示

(一)对授课教师的启示

1.考虑到学习者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有必要在学期初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分班考试。

2.授课教师有必要挑选或编撰适合该项目教学的教材,或设计相关的教学补充材料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3.为了了解学习者们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教师们可在学期初进行需求分析,另外,可在教学环节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估方式让学习者们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以增强其信心。

4.课堂语言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助活动。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对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有积极的影响作用(Evertson and Emmer,1982),并有助于帮助学习者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

(二)对成人学习者的启示

1.外语学习需要大量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纪律(Rubin and Thompson,2004)。在成人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自主性学习占据着主导作用。

2.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习成果最终取决于他们的努力和坚持,因此学习者们应该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三)对培训项目主管的启示

1.在调查中授课教师们认为他们对实施双语沉浸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薄弱,急切需要理论研究方面的培训。因此,可以邀请一些双语沉浸教学的专家来举行讲座或培训,招聘有经验的双语教学教师,并对现有的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

2.为了取得长期的成果,可进行阶段性的研究,以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3.引入或选取教材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王慧静,浅论法语双语教学模式的不足与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2).

[2]何阳.我国大学双语教学的本质探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1).

[3]卢丹怀.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4]徐宏晨,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七年回顾[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4).

[5]DOrnyei,Z.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6]Candy,P.Evolution,Revolution or Devolution:Increasing Learner-Control in the Instructional Setting.In David,B.and Griffin,V.(Eds).Appreciating Adults Learning:From the Learners’ Perspective.Biddles Ltd,Guildford,Surrey,Great Britain,1987.

[7]Cross,K.P.Adults as Learners.Jossey-Bass Publishers,1990.

[8]Apps,J.Returning to College Study:Barriers for Adult Learning.In David,B.and Griffin,V.(Eds).Appreciating Adults Learning:From the Learners’ Perspective.Biddles Ltd,Guildford,Surrey,Great Britain,1987.

沉浸式课堂例7

一、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现状

1.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地位

自2004年孔子学院创办以来的十余年里,全世界的人民见证了汉语热的持续升温。截至2014年孔子学院创办十周年之际,全球范围内已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分布在126个国家和地区,开办各类汉语教学班次约6.7万个,注册学员111万人,已有282所孔子学院课程纳入所在大学学分体系,孔子课堂的发展方向也将更好地融入当地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此外,在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之外,还存在大量汉语培训机构在进行汉语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海外汉语学习者的人数在增加,同时低龄的汉语学习者数量在逐年增加,中小学生甚至是幼儿都在逐步加入汉语学习者的队伍,海外的公立、私立中小学乃至幼儿园也相继开设汉语课。世界范围内少儿汉语教育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反映了各国政府对汉语教育的重视以及世界人民对汉语学习的迫切需求。因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不久的将来,海外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中,少儿学习者将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少儿学习者区别于成人的特点也将引起海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者和教育者更多的重视。

2.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模式

(1)沉浸式汉语教学模式。沉浸式汉语教学指的是用目的语汉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学校的全部或一半时间内,被“浸泡”在目的语环境中,教师只使用汉语。目前此种教学模式在北美较为普遍和成熟。以美国为例,至2013年11月,美国已有148所汉语沉浸式学校,且这一数字仍在增长中。按照母语与少数语言的课时比例,可分为全沉浸式和半沉浸式。半沉浸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半天用汉语学习,半天用英语学习。

(2) 汉语作为必修课的教学模式。此种模式是指在全日制中小学中,将汉语作为必修课,面向全校注册学生开设汉语课程,但是汉语是作为第二外语甚至是第三外语,每周占2个课时左右(英语教学课时数为6~8个)。以格拉纳达省的Julio Rodriguez公立小学为例,该校的汉语课程面向所有注册学生,包括1~6年级,课程为必修课,时间安排在小学正式课程表内,每个班每周两次课,每次1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班级人数平均为20名,使用的教材是《汉语乐园》和西班牙语版《快乐汉语》以及其他辅助材料。

(3)汉语作为课外兴趣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此种模式是指在学校正式课程表外,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或者第三外语设立兴趣班,由学生自由选择,每周2个课时或者更多。目前针对少儿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主要采取此种模式。据调查了解,有的孔子学院少儿汉语兴趣班课程安排为每周1次课,每次3个课时,每个课时60分钟,班级人数在10人以下,学生年龄在8~15岁,使用自编教材;有的汉语教学机构课外兴趣班课程安排为每周2次课,每次1个课时,每个课时60分钟,班级人数在10人以下,学生年龄在12岁以下,使用《快乐汉语》和辅助材料。

二、少儿学习语言的特点和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少儿学习语言的特点

区别于成人学习者,少儿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以下几个特点。

(1)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相对薄弱,即少儿不像成人一样具有相当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能够根据以往的语言经验并通过掌握语言规律学习汉语。他们学习汉语主要通过机械重复的方式感知记忆。

(2)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是少儿的一大显著特点。研究表明,少儿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十分短,一般不超过20分钟,而一个课时一般为45分钟到60分钟。

(3)学习动机、兴趣和学习需求模糊。一般少儿学习汉语是出于父母要求或者教学安排,不排除有对语言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但是大部分少儿缺乏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自制能力。

2.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缺乏语言环境是三种教学模式共同面临的问题。由于学生处于非目的语环境中,因此除了汉语课堂,学生很难有其他练习汉语的机会。但是相比较其他两种教学模式,沉浸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汉语的机会: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汉语,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汉语, 课堂下校内活动是汉语。但是与其他两种模式一样,学生一旦跨出校门,就少了强制使用汉语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练习汉语的机会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学生缺少复习、练习和实际操练的动机和机会,不利于学生巩固和记忆课上所学内容,从而使得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学课时安排不够科学合理。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沉浸式以外的其他两种模式中。据调查了解,无论是汉语作为必修课还是汉语作为课外兴趣选修课,课时安排主要分三种:一是每周两次课,每次一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到60分钟,下同);二是每周两次课,每次两个课时;三是每周一次课, 每次两到三个课时。而根据记忆遗忘规律,我们知道,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两次课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否则会将之前所学知识遗忘,导致第二次上课时需要再一次重复之前所学内容。而根据少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一特点,每次课时间不宜太长,否则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时间有限,只会降低学习效率。

(3)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经验是三种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同于成人,少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且自制力差,突况多,因此少儿对外汉语课堂中,除了教学活动,教师还需要进行课堂管理。根据教师反馈,课堂管理是影响少儿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需要教师了解儿童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有课堂管理技巧,有时也需要教师能够用学生的母语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4)缺乏适合少儿的国别化教材。目前市场上能够找到的优秀的少儿对外汉语教材不少,具有趣味性,内容安排科学合理,但是仍然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即未实现真正的国别化。教材国别化,需要针对不同国别进行内容选择和编排,要符合学习者所在国家特殊的文化、国情、思维方式、语言特征等。

三、结语

“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少儿学习者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在世界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仍然有诸多关键问题在影响着这一事业的发展。发现、总结这些问题是第一步,我们需要做的下一步是找出解决办法,推动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的健康发展,最终有利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高速发展。

沉浸式课堂例8

近年来在小学音乐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大量运用了情境式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各种手段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创设各种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音乐课程所要表达的审美体验和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就是高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走入我们创设的教学思路中,在一个虚拟的故事或情境中与音乐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我们把这种通过创设情境或描绘意境来激发学生想象力从而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称为沉浸式教学法。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沉浸式教学法,对于提高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效果,增进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小学音乐课沉浸式教学法的基本理论观点架构

1 什么是小学音乐课教学中的沉浸?

沉浸来自于外界的环境熏陶和内心的敏感体验,即主体和客体共鸣产生的一种认同感。在沉浸式教学中,教师所营造的沉浸环境与授课内容的贴近度是评价教师实施沉浸式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主要指标-沉浸主体的沉浸感如何,也就是学生能否认同虚拟的环境并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是评价教师实施沉浸式教学是否成功的另一个主要指标。

2 沉浸式教学法的要素组成。

教师和学生是主体,音乐作品及其表达的情感是客体,所创设的情境意境是必要的环境条件。沉浸式教学的功能就是为了让学生沉浸和体验,从而达到理解作品、掌握作品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沉浸不是目的,它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沉浸是为了获得体验,感知到作品的体验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作品。理解了作品,就能较好的掌握作品。

3 教师实施沉浸式教学的效果及衡量标准。

沉浸式教学有三个不同层次的衡量标准。第一层标准是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能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感兴趣,即可以引导学生“想”理解和掌握作品,激发起学生去研究这个作品的强烈兴趣,这是实施沉浸式教学法要达到的最低标准。第二层标准是能让学生对作品通过沉浸式引导进行理解,即“能”理解和掌握作品。第三层标准是能让学生掌所握这种方法,对所有的音乐作品都能通过想象式的沉浸去理解作品的情感,即“善于”理解作品。

4 沉浸式教学法中的学生具有主客体双重性。

对教学过程的前期来讲,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主体指导客体融入情境,进入沉浸状态。对体验阶段,学生是主体,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客体,学生在沉浸中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在沉浸环境的创设阶段担当导演那样的角色,引导学生进入沉浸角色。授课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主观体验进度,这样学生的沉浸体验才能最真实,最愉悦,印象最深刻,效果最明显。

二、小学音乐课教学沉浸式教学法的特点和实施方式

1 创设情境,塑造意境。

创设情境是沉浸式教学法的一个基本方式,音乐教师应当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教学资源,使用视频、音频,动画,剪纸等各种教学道具,利用故事情景、实物情景、想象情景、人物形象等情境模式来创设情景塑造意境,力求逼真地再现音乐课教学所要展现的场景,用直观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来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参与兴趣。

2 心理引导,一气呵成。

如果没有心灵的感应,那么再好的情境也只是一个花架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沉浸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打开学生的心灵,利用情境意境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3 区分对象,把握规律。

小学生的理解力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差距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小学音乐课实施沉浸式教学来说,必须区分不同的实施对象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斟酌营造的环境意境是否符合学生的心智特点。低年级的同学沉醉于直观的感受,理解能力稍弱,教材作品大多浅显易懂,这就要求老师创设的情境简单、生动、活泼来适应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高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创设的情景要有深度,甚至不用创设实物或多媒体情境,完全通过描述来创设一个意境,引导学生融入其中。只有把握住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才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音乐课教学沉浸式教学法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教学法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方法,对于小学音乐课沉浸式教学法而言,不仅有较高的音乐素养方面的要求,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善于表达。教师要通过富有情感的言语和表情来传情达意,再配以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使用。

2 富有爱心。有爱心的老师是最能得到学生信赖的老师,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在沉浸式教学中实施心理引导,将会更加轻松自如。

沉浸式课堂例9

【关键词】

虚拟现实;沉浸式虚拟现实;医学

1引言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是由计算机产生一个集视、听、嗅、触、力、运动觉等感觉于一体的沉浸交互式虚拟环境,操作者借助必要的交互、传感与跟踪、显示设备以人类自然的方式从任何角度与虚拟三维环境中的物体进行交互,产生身临该虚拟环境的感受与体验。该虚拟环境可以是对某一现实领域的模拟,也可以是对某一构想世界的仿真[1]。沉浸式虚拟现实(immersiveVR)表示的是带有沉浸感的虚拟现实体验,使用者完全置身于虚拟世界中,感受不到真实世界的存在。它有着以下特征:使用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让使用者的真实看到的东西、耳朵听到的东西隔离开来,这样就会产生虚拟的视觉、听觉。使用者也可利用专用手套提供虚拟的手臂在虚拟世界中,这样可以非常方便与虚拟世界进行交互。头盔式虚拟现实设备往往采用左右眼分屏的手机设备进行实现,例如GoogleCardboard设备、也可采用通过HDMI线连接电脑佩带设备进行虚拟现实的实现,例如Oculus设备。另外还有一种全息的方式进行展现虚拟现实的世界,这种技术目前正在研究,例如MagicLeap公司。

2沉浸式虚拟现实在课堂教学和医院医务工作中的应用

沉浸式虚拟现实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将改变原有教学课本呆板、单一的局面,也可用于对一些医院医务工作进行培训,借助虚拟设备将远远降低原有培训费用,节约更多宝贵的资金。

2.1在课堂课本教学中的应用使用者可以携带沉浸式虚拟现实设备在一个几乎完全虚拟的环境中体验医学教科书中的一些需要动画、交互的页面,如观看人体解剖学课本时,戴上沉浸式虚拟现实眼镜可以在眼前出现一个虚拟的人体,使用者可以控制操控,观看三维立体图像,这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生动、有意义的教学方案。

2.2在医院医务工作培训中的应用医院医务人员借助沉浸式虚拟现实设备,可以虚拟构造一个虚拟的手术台,所有的培训工作都可以借助设备虚拟出来,借助虚拟现实设备的各种侦测、反馈装置,医务人员可以随时使用虚拟的病床、绷带、剪刀、镊子、大型手术器械以及急救室的其他有用的医疗器械等。在虚拟环境中,医务人员可以反复操作,增强其技术的熟练度,而不用担心使用真人带来的种种不便。另一方面,借助这种设备,可以大大降低医院医务工作培训的费用,减轻了医院以往培训的沉重的资金压力。

3沉浸式虚拟现实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

远程医疗指的是使用计算机以及远距离通信来进行远距离的对疾病情况进行诊断工作、治病和提供疾病咨询等先进的一种新的医疗方式。在远程医疗技术的帮助下,不论患者距离医院有多远、身处何时何地,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最方便、快捷的治疗工作,也可以非常方便的为病人提供疾病咨询工作、医院远程开会工作。在远程医疗中采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病人可以直接与虚拟医生面对面交流,医生可以非常方便的了解病人各项生理特征,医生便能够及时做出诊断意见。借助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的补充,远程医疗获得了更成熟的发展。除微型手术机器人外,Satava[2~3]提出了21世纪战地医疗(medicalbattlefield)的构想。这种先进系统结合了传感器技术、异地手术、专家系统等部分组成,通过这个先进系统可以为伤者提供远程的手术服务,也可以提供远程的一些医学专家问诊制度。在21世纪战地系统的帮助下,在前线工作的医生可以将伤员的情况随时告知后方的专家;而在后面工作的专家又能将疾病诊治措施以虚拟现实的形式在前方医生进行展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伤员的存活率,从而大大降低士兵的伤亡率,在军事上非常有用。

4总结与展望

相信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的蓬勃发展,对医学的很多领域都将带来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文中仅仅列举了其中的几个很小的方面。虽然,目前沉浸式虚拟现实领域本身处在很初级的阶段,而其在医学中的应用更尚处在萌芽阶段,但笔者相信随着CPU计算能力的提升、屏幕像素的提高、屏幕刷新率等硬件水平的成熟,其必将改变现代医学的方方面面,将大大降低人们的看病成本、医疗培训成本,必将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姜红.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06,8(23):49~52.

沉浸式课堂例10

一、引言

沉浸理论(flow theory)是由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Mihalyi Csikszentmihalyi首先提出,以后逐步得到完善的认知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自提出至今,受到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关注,也被广泛应用于人机互动环境下的行为及心理的讨论上,如:在线游戏、在线购物、BBS、E-learning等等。对外汉语教学(TCFL)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该学科不是简单的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叠加,而是给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提供学习汉语的条件,从汉语本体和中华文化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地提供给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环节中充分利用沉浸理论展开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使学习者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提高汉语学习水平。

二、什么是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沉浸体验(flow)。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Mihalyi Csikszentmihalyi对沉浸体验的定义是“参与者进入的一种共同的体验模式,在其中参与者自身好像被吸引进去,意识集中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所以一些不相关的知觉和想法都被过滤掉,并且丧失自觉,只对具体目标和明确的回馈有反应,透过对环境的操控产生一种控制感。”[1]早期的沉浸理论认为,挑战(challenge)与技巧(skill)是影响沉浸的两个主要因素,这两者必须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沉浸才有可能发生。若挑战太高,参与者对环境会缺少控制感,容易产生焦虑或挫折感;反之,挑战太低,参与者会觉得无聊而失去兴趣。1985年,Massimini发现挑战与技巧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沉浸经验才有可能发生,如果两者均低时,使用者的心态为冷漠。

研究表明,参与者必须在其挑战和技巧达到一定程度时,沉浸体验才可能发生,也就是说沉浸体验出现要有一定的条件:1.挑战与技巧平衡(balance between challenge and skills);2.参与者高度集中(focused attention);3.明确的任务目标(clear goals);4.对任务及时的反馈(immediate feedback);5.参与者对任务有控制感(control);6.自我意识丧失(forgetting self);7.时间感扭曲(distortion of the sense of time);8.参与者感兴趣(interest)(以上条件并非需要同时具备)。[2]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沉浸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教学水平与效果。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对外汉语教学各环节中如何利用沉浸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寻求利用沉浸理论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三、留学生产生沉浸体验的主要条件

(一)挑战与技巧平衡

挑战与技巧是沉浸体验产生的两个主要条件,当挑战与技巧达到平衡状态时才有利于沉浸体验的产生,若挑战难度过高,技巧程度过低,则容易产生淡漠心理;而挑战难度过低,技巧程度过高时,则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基于此,我们对留学生入学时一般都要进行摸底考试,在考试成绩结合学生面试成绩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分到相应的班级中去。当然,针对个别学生碍于面子畏惧考试,担心考试成绩过低的畏难情绪,我们也会结合采用由学生本人根据自己水平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材和相应班级的办法,目的都是希望学生在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班级中达到和学习挑战的动态平衡,从而有利于沉浸体验的产生,进而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二)具备学习汉语的极高兴趣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学生对学习汉语是否有兴趣,是能否学好汉语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汉语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尽快形成沉浸体验,继而提高汉语水平。在汉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广泛采用的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就是针对汉语教学不同环节而设计的游戏。我们会根据学生水平、课程设置,运用不同的游戏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做到学中玩,玩中学。

(三)学习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沉浸理论强调学生的每一步学习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以激发学习动机。不同的汉语学习者有着不同的目标。有的学生是为了通过HSK,有的是为了就业的需要,有的想通过汉语学习了解中国文化。虽然不同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同,但那些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习者,在课堂学习中容易根据自己的要求从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目的,更容易产生沉浸体验,进而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学习汉语。

(四)教师要及时对学习者给予反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往往会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及教材的难易程度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产生沉浸体验,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从而提高汉语水平。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注重学生的地位,因为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教师施教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学生也会从教师适时的反馈中明确自己的水平,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环节。课堂教学中的反馈是指在学生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的回应。“反馈”对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在教关联词的时候往往会让学生用这组关联词造句,针对学生造句,分析哪些是语法错误,哪些是语义问题,哪些是因为对关联词的不理解而造成的误用。在分析反馈的基础上对学生所造的句子加以修改和归类,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从而强化对该类关联词的理解和运用。

(五)学习者要能够控制学习对象

所谓控制即指学习者的“技巧”与学习对象的“挑战”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中。具体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就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问题,布置不同的作业,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等等,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对学习对象产生控制感,进而产生沉浸体验,提高汉语水平。

四、通过对外汉语教学各环节中的游戏设计促进沉浸体验的产生

“趣味性是激发学习热情”的一个“重要手段”。[3]趣味性就是教学和课堂活动的生动有趣。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产生沉浸体验,从而提高汉语学习水平,游戏教学法无疑是增强趣味性的极好途径。“游戏教学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文化各环节中充分利用游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有角色、有情节的游戏活动中,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轻松学汉语。

既然称其为教学法,就应该是规范的、严肃的,而不能随心所欲,没有章法;既然是游戏,就应该生动活泼,有游戏规则。我们常说寓教于乐,“游戏教学法”的原则就是对“教”和“乐”要有一个严格的界定,必须有极大的趣味性,有比较成熟的游戏法则,有竞争性,有明确的输和赢。下面探讨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环节中运用游戏教学法使学生产生沉浸体验。

(一)游戏与语音教学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环节中的声调教学对于很多母语非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不同国籍的留学生会在不同的汉语四声上产生误读。基于此,我们在指导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把汉语的四声想象成玩过山车(roller coaster)游戏:一声(55调)就好比过山车刚刚起步的阶段,是平而直的;二声(35调)好比过山车爬坡的阶段,是上升的;三声(214调)就像过山车下降后又上升的阶段,是先降后升的;四声(51调)就像过山车往下俯冲的阶段,是完全下降的。在具体操作游戏时,教师可以边讲解边用双臂及头部来配合做动作,以反映四声的变化。学生只有体会到四声的发音特点才更便于他们记忆。在此基础上加强练习,以此强化记忆,从而实现正确的发出汉语四声的目标。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也很容易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沉浸体验,为进一步学习汉语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拼音教学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基础,一般都是从声母、韵母及其拼读规则入手来从事课堂教学。可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领读学生跟读,或者是学生之间的互读纠错,都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基于此,如果在拼音教学环节采用一些游戏,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相同韵母音节拼读对抗赛”,该游戏的规则如下: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对抗赛在两个小组中进行。游戏开始,教师说一个音节(如:ba),第一组的第一个学生应立即站起来,说出一个含相同韵母的单词,如:ma,要求拼读出声母和韵母,发音错误、拼读错误都要扣分。这位学生说完后,教师念另一个音节,由第二组的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样依次进行下去,最后看哪组得分最多为优胜。做这个游戏时,也可以让两组学生轮流说音节(如由第一组的学生A说一个音节,由第二组的学生A答),这样就成了对抗赛。这样的游戏有严格的游戏规则、有明确的奖惩制度,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该游戏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在学习完一些新拼音的基础上,复习旧词,这样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有利于巩固记忆。

(二)游戏与汉字教学

汉字是由音、形、义构成的统一体,识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为了让学生读准音、认清形、理解义,就要在课堂中用活泼生动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一些笔画多的字比较难记,可以用拆字的方法把生字拆成几个熟字。如:“妈妈”的“妈”,把它拆成“女、马”两个字,“女”表义,“马”表音,分别写在字卡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它们拼成一个新学的生字。可以以分组对抗的形式进行游戏,看哪一组拼得又快又准。但前提是这些字是可以拆分的合体字,不能为游戏而强行拆字。同时还可以用这种形式告诉学生:其实汉字并不难,汉字中85%以上都是形声字,如果记住了一个一个的独体字,根据这些独体字的读音和意思就可以组合成新的合体字。

汉字书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尤其是汉字的笔顺和笔画。在教学中可以教给学生基本的汉字书写规则,如:“先横后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再两边”“先外后内”等等。但是学生在书写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书写习惯像画画一样写汉字。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汉字书写规则,可以在每讲授完一条书写规则后,在复习阶段采用“钓小人儿”游戏,帮助学生强化书写规则,正确书写汉字。游戏规则如下: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一起完成一个规定汉字的书写,比如“鼻”字,一人只能写一笔,每写完正确的一笔,游戏者就可以在旁边完成“钓小人儿”的一笔(钓小人儿是一幅简笔画,即先画一个小人儿的形象,然后再画上一个钩子),有人写错笔画则输掉比赛,笔顺和笔画均正确且最先完成“钓小人儿”者获胜。

(三)游戏与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才能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进而学会遣词造句。我们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从词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则及语用等方面来解释分析词语。但是对零起点的学生来说,能够记住某个词,并且强化这个词的拼音和书写却是重中之重。基于此,我们采用游戏教学法来实现教学目的。

如猜词游戏,教师先用幻灯片或者卡片向学生展示一些词语,然后把学生们分成若干组,两个人一组,二人可自由组合决定谁来比划谁来猜,教师出示卡片,学生猜词,要求学生只能用肢体语言,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先猜到者获胜。这样猜过一轮后可以让本组学生交换后再猜,累计分数多的组获胜。该游戏重点考查常用的生词,主要用来复习旧词。

拍词游戏,在黑板上贴上一些自制的词语卡片,两个学生一组上来做游戏,老师或者其他同学读出黑板上的某一个词,先拍到这个词的同学获胜。接下来把这些卡片移动一下位置,然后再让一组学生上来做游戏,依次反复进行即可。该游戏重点考察学生对词语的认读能力,可以复习旧词也可以认读新词。

(四)游戏与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在教学时常把语法比作拐棍,当学会了一根拐棍的使用方法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它的时候就可以把它丢掉再用另一根。长此以往就可以对所学的语法知识烂熟于心,并且融会贯通。在句型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传声筒游戏。游戏规则如下:

先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老师悄悄告诉每组第一个同学一句话(这句话是用所学的句型造的句子),让同学们依次把这句话传给自己组的同学,最后听到的同学到黑板上把这句话写出来,哪一组写的句子又快又准确就获胜。

采用这样的游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兴趣、强化记忆,产生沉浸体验,进而为学好汉语打下基础。

(五)游戏与文化教学

文化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一门课程,它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是对外汉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多外国留学生之所以来中国学习汉语,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总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入文化教学。比如: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恰逢中秋节,我就在准备课件的时候专门准备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及王菲的歌,还特意给学生们准备了月饼,这堂课的学生是来自德国汉堡大学汉学专业的,他们有一定的汉语基础,来中国是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汉语实习。因为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就着重强调了中国文化。首先让学生们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及发展变迁,然后让他们欣赏美文及音乐,让他们在感受中国文化的同时学会了“中秋节、月饼、嫦娥、后羿”等词语,然后在给他们分月饼的时候融入了句型“主+数量名+V+数量名”。这种句型在口语中表达分配义,他们就学会了用这种句型来造句:“我们两个人吃一块儿月饼”“他们三个人住一套公寓”等。正是因为在课堂中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节,使他们能尽快产生沉浸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我们还开设有“唱民歌学汉语”课,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掌握一定词汇又能学会一些语法在口语中的表达,同时还学会了汉语歌,可谓一举多得。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促进学生沉浸体验的产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游戏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各环节中设计游戏要有明确的目的,即我们希望设计这个游戏达到怎样的效果,不能为游戏而游戏,而应该是为了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文化中某个环节的某个知识点而设计的。

2.游戏教学法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还要兼顾竞争性和奖惩机制

既然是游戏就要有游戏规则和明确的奖惩制度。我们在给予奖励的时候不妨多选择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奖品,比如:中国结、剪纸作品、泥塑、带有京剧脸谱的书签等等。这些奖品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学习或者复习某一个语言知识点的目标。

3.把握游戏教学法中“教”和“乐”的度

游戏的趣味性是游戏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在使用游戏教学法实现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游戏中的教育因素。每一个游戏的设计都不是单纯为了比赛或者为了发奖品,而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在愉悦的心境下掌握某一个语言知识点,进而达到认知和熟练运用的目的。

4.游戏形式要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运用游戏教学法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国籍、不同接受能力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不同的游戏,或者提供同一游戏的不同层次。比如:做拍词游戏的时候,当给出的是一组相对简单的词的时候,就可以选择汉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来参与。当词的难度增加时,可以相应地选择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或者是复习旧词的时候选择汉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而学习新词的时候选择水平较高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水平。

五、结语

沉浸理论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不同程度地运用。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运用沉浸理论设计游戏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从而产生沉浸体验,为提高学生汉语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在运用游戏教学法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时候,除了注重趣味性还需要注重游戏的目的性和竞争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玩中学”,在愉悦的心境下实现提高汉语水平的目标。

(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301-01500202]和河南省2015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JSJYYB-019]阶段性成果。)

注释:

[1]Csikszentmihalyi,M.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75:21.

[2]Egbert,J.A study of flow theory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3,Vol.(87):499-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