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混合式教学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8 16:32:29

混合式教学教案

混合式教学教案例1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032-03

高频电子线路是电子通信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电子通信类专业课程中内容最多、最难学、最难教的课程之一,也是该类专业教学计划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之间的联系“桥梁”课,搞好该课程教学十分重要。

近年来,对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较多。刘静波[1]研究了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实践教学,着重对实验装置的设计、实践项目的规划以及实践教学的一些具体方法进行探讨,目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周莹莲[2]针对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的热点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创新和项目驱动的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谢晶[3]根据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现状,分析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实践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这些研究都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钟福如等[4]针对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的特殊性,在国内外已有翻转课堂的基础上,设计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具体案例来阐明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汪秋婷等[5]以翻转课堂作为课堂教学形式,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该文通过分析高频电子线路理论课程的教学难点,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抽象教学模型,但该文对高频电子线路混合式教学的整体架构、具体实施、慕课具体内容未做深入研究,不能指导实践应用。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代,高校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知识基础不牢固、学习能力下降,对高频电子线路这种内容多、难学的n程,需要采用新颖的教学形式,去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针对高频电子线路课程, 提出了“翻转课堂+讲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规划了微课的具体内容,构建了课堂组织模式、学生组织模式、考核模式等,对基于翻转课堂的高频电子线路的混合式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高频电子线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1.革新教学本质,将传统“教学”变为“有技术支持的学教”,使“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认知环节都得到优化。

2.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翻转课堂+讲授”的混合式授课形式,教学视频以慕课形式呈现。

3.主要教学内容由学生在课前通过慕课学习完成,学生可以自主掌控学习,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适应。

4.翻转课堂整合了直接传授与建构主义学习、面授与网络学习,使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并行开展,让教师、课堂的角色产生了根本变化。

5.翻转课堂能更多地采用讨论法与探究法,这些方法针对特定问题,刺激学生思考与交流,使学生获得多元化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其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实践意义

1.高频电子线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具有必要性。高频电子线路是电子通信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其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并且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搞好该课教学十分重要,运用混合式授课方式开展课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高频电子线路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条件已具备。首先,大学生有足够的空余时间进行课前慕课视频的学习;其次,大学有较完善的信息技术的支持,能提供大量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馆等,学生能方便地完成慕课线上学习并完成随堂考试;再次,大学生笔记本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普及度很高,使用这些工具进行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已成为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

3.高频电子线路由于内容多、难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首先,教学主要内容以慕课形式呈现,慕课学习主要在课前进行,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不同基础、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都能以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学习,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其次,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的同时必须在线上完成随堂考试,并及时争取得到奖励,具有“游戏”特性,对学生吸引力很大;再次,由于慕课是在线学习,有针对每节课的论坛,学生随时都能提问,并能及时得到解答,提高了学习效率。

4.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发生转变。首先,教师由单纯的知识呈现者转变为课程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在授课前总结分析学生慕课的学习情况,将学生不懂或提问较多的问题汇总起来,并以此为参考设置讨论主题。其次,教师针对已设置好的讨论主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协作式学习与自主探究式学习。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小组学习,甚至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化指导。

5.研究表明,学生在听课时只能全神贯注10分钟到18分钟,慕课视频采用15分钟以内的“微课堂”讲解方式,符合学生的教育心理特点,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二、高频电子线路混合式教学方案

(一)混合式教学的学时划分

课程教学以胡宴如主编的《高频电子线路》(高等教育出版社)为蓝本,课程总学时设计为64个。采用“翻转课堂+讲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理论课学时大致44学时,“翻转课堂”实验课12学时,讲授课为8学时。翻转课堂占教学主体地位,约占总课时的87.5%。

(二)翻转课堂的慕课内容规划

1.选择最基础、最核心的6章内容:第二章,小信号选频放大器;第三章,高频功率放大器;第四章,正弦波振荡电路;第五章,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电路;第六章,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第七章,反馈控制电路。

2.精选每章理论知识点,形成独立的微课教学视频,初步规划50个独立教学视频。

以“第二章,小信号选频放大器”为例,教学视频设计为8个,按照三个自然节来划分:

(1)2.1.1选频网络的分类和组成,2.1.2 LC并联谐振回路的选频特性,2.1.3 LC阻抗变换电路;

(2)2.2.1晶体管Y参数等效电路,2.2.2单谐振放大器的等效,2.2.3单谐振放大器的性能指标及应用;

(3)2.3.1集中选频滤波器(陶瓷滤波器),2.3.2 放大器中噪声的来源、定义与计算。

3.翻转课堂实验内容:小信号调谐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调频与鉴频、锁相环电路。针对实验操作要领,制作6个微课视频。

4.针对每一个微课视频,设计学习任务单,并在慕课学习前让学生知晓。学习任务单包含学习指南、学习任务、问题设计、建构性学习资源等,目的是把传统的知识点灌输转化为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自主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把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的能力。

(三)翻转课堂教学架构设计

1.理论课堂(线下学习阶段)教学模式。在授课前要分析总结学生慕课的学习情况,将学生不懂或提问较多的问题汇总起来,并以此为参考设置讨论主题,之后教师将讨论主题上传至平台,让各组学生做好准备。课堂上教师首先解答学生共性问题,共同讨论疑难问题,其次单独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

2.实验课堂(线下学习阶段)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首先告知学生实验所需仪器,简要阐明实验要求和最后要获得数据,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教师与学生一道分析学生实验中遇到问题并现场解决,提取每一组学生实验数据并打分。

3.讲授课堂教学内容安排:第一章,绪论(高频电子线路的发展历史、前沿技术讲解,课程特点与主线),难解习题选讲,课程总结与知识串讲等。

三、高频电子线路混合式教学的组织模式

(一)课前学习(线上学习阶段)学生分组模式

每组由三名学生组成,其中班级优等生1名、中等生1名、后进生1名。一个班级按照总评成绩将学生划分成三个等级,三名学生的名次级差在10-15之间(以班级总人数来定,如班级总人数30人,级差为10)。中等生、后进生结成对子,在慕课学习中互相帮助;优等生是组长,负责帮助组内另2名学生,解决慕课学习中的问题。

(二)翻D课堂(线下学习阶段)组织模式

学生分组不变,与线下学习相同。教师集中解答共性问题时,学生无需分组。疑难问题原则上由优等生根据小组学习和自身学习情况提出,中等生和后进生可以提出自身的个性问题。有疑难问题和个性问题的学生分成两组分别集中在一起,教师分别解答每一组学生的问题;一般中等生、后进生问题先解答,优等生问题后解答;在解答某一组学生问题时,另一组学生可以先讨论。对于课堂上解答不完的问题,由教师在课后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及时解答(必须在下一次课堂教学之前完成)。

对于无问题的学生,可以自愿参加这两个小组的讨论,也可以自习课程相关内容,或完成书面作业。

(三)混合式高频电子线路的考核模式

1.课程总成绩=慕课学习(50%)+课堂表现(10%)+书面作业(10%)+实验(15%)+期末考试(15%)。

慕课学习成绩一般按节随堂考试(例如2.1、2.2、2.3每一个微课都有一次考试),所有慕课线上学习成绩累积并折算进入总成绩。慕课随堂考试总分10分,必须达到6分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慕课学习成绩由所有随堂考试成绩总评确定;未学完所有慕课内容者不给成绩,需要重修。课堂表现以学生提出问题和参加讨论次数来评价,设定下限次数,达不到下限次数不给本阶段分数,达到较高次数者给满分。书面作业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化任务,不同学生的作业在要求原则上不一样。实验成绩根据实验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来评定。

如本课程设定为考查课,可取消期末考试,课程总成绩调整如下:

课程总成绩=慕课学习(55%)+课堂表现(15%)+书面作业(10%)+实验(20%)。

四、关键问题讨论

1.翻转课堂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教学视频决定了教学质量。因此,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视频制作是首要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不但要讲好课,而且要组织团队做好视频的制作,使视频适宜在线上分享。慕课视频的时长应保持在15分钟以下,最好在10分钟左右。

2.慕课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线上随堂考试,学生不能“过关”时只能通过重学视频内容再去回答问题。随堂考试的题目要设计得当,不能与课本习题或辅导习题重复。同时,慕课内容严格按照章节的前后顺序设置逻辑,前面内容没通过,不得进入后续的慕课内容学习。

3.要深入研究翻转课堂、讲授两种课堂教学课时量的比例划分以及这两类课堂的内容安排。翻转课堂主要内容以学生在课前慕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为主,教学方式以讨论式、协作式为主,课时量约占总课时的5/7;实验课约占总学时的1/7,实验课需要课前预习,实验内容及操作过程仍然采用慕课视频呈现;讲授式课堂主要内容有课程绪论及前沿技术、课程总结及内容串讲、难解习题等,课时量约占总课时的1/7。

4.要周密安排翻转课堂课前慕课学习的学生组织、课堂讨论的教学组织。重视慕课学习协作小组的学生选择,使小组长能够帮助组内学生进行慕课学习,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课堂讨论既要解决所有学生共性问题,又要解决部分学生的个性问题。

5.线下学习给学生充分发挥知识学习的空间,但是书写能力、知识掌握是否牢靠,仍然是能力考查的重点之一,所以综合考核中保留了书面考试和作业的环节。

五、结论

目前,国内慕课平台逐渐增多,但是这些慕课平台推出的课程数量整体不多,且仍然以人文社会课程居多,自然科学、工科课程偏少;而自然科学、工科中以物理、化学、计算机类课程居多,电路类课程很少,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在中文慕课中还没有找到。开展基于慕课的高频电子线路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能助推工科类慕课建设和教学改革,对提高大众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刘静波.高频电子线路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探索[J].电气与电子教学学报,2006(4).

[2] 周莹莲.“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7).

混合式教学教案例2

1 背景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大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基础,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程的知识点相对较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计算机、手机成为每位学生的必备生活用品,各类教育者为增强学生的课余学习热情,将“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发展成为“在线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在线作业――延伸学习”的现代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如何方便、快捷地收集、保存、管理和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各类教育者的最大难题。档案袋评价能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收集学生为完成相关学习任务所准备的或反映学生学习成就及个人进步的相关资料、作品并进行评价和分析,指出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改进调整自己的学习,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并且具有评价者多元、评价公平、以学习者为中心、评价灵活性、评价全面等特点,因此部分教育者将档案袋评价有机地与计算机结合,产生了电子档案袋评价模式。将混合式教学与电子档案袋有机结合能够展示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混合式教学平台建设

笔者所教授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平台从参与人员上看,分为学生单独参与、教师单独参与、师生共同参与3个部分;从教学过程上看,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总结复习及延伸学习、课后讨论、评价5个部分,如图1所示。混合式教学平台是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可在构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平台时,将除课堂教学以外的部分全部放到网上进行或展示。

2.1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内容通过教学平台,同时辅以短小而精致的视频,让学生清楚下节课要学习什么知识。学生有哪些知识不清楚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提问,教师并不直接解答这部分问题,学生间可以相互讨论,同时教师将少量最为容易的知识习题为预习测试习题,供学生进行测试。教师要追踪分析测试结果,查看学生所提的问题,整理出预习反馈信息,这部分内容就是教师课上要重点讲解的内容。

2.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中将知识点包装成案例并将案例分解成一个一个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各个知识点;实验教学采用项目驱动法,将实验封装成项目,再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子任务让学生完成,从而完成整个任务。

2.3 课后总结复习及延伸学习

传统教学中,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的有力手段,也是混合式教学平台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后作业做好了,学习就结束了,而爱好编程的学生又认为练习太少,满足不了学习欲望,仅仅靠课后几个习题作业远远不够,因此笔者在混合式教学平台中又加入了自我测试、学结、延伸学习3个部分,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自我测试模块中添加了大量的题目,学生可以从中选择题目以复习课上知识;学结模块要求学生撰写在本章内容的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如何解决,这样既可以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又可以锻炼语文写作能力;延伸学习模块中ACM竞赛中较为简单的算法及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获得充分的自信,从而喜欢和热爱编程。

2.4 在线课后讨论

在线课后讨论主要以论坛的形式展开,教师可在每章内容讲解完后放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跟现实结合较为紧密的主题,如计算机图像与数组,或者一些电子信息行业最新技术和最新热点的一些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如数据分析与大数据、云计算等。

2.5 评价

混合式教学中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评价或单一评价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起不到引导和督促学习的作用,混合式学习平台也会变成一个死气沉沉的教学内容展示平台。笔者采用电子档案袋的方式存储和展示学生的各个学习过程。

3 档案袋评价方式的实施

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对象、组织形式不同,因此其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笔者采用的档案袋评价方式与使用的混合式教学平台密切相关。

3.1 围绕学习者丰富评价内容

电子档案袋评价方式应尽量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因此笔者将电子档案袋评价总体上划分为预习评价、课堂教学评价、课后评价、考试4个部分,如图2所示。

(1)预习评价包括预习测试成绩、网上预习提问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两部分内容。

(2)课堂教学评价与传统评价方式相同,包括课上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效性和实验教学中任务与项目的完成情况。

(3)课后评价包括课后作业分数、自我测试解决问题的数量、学结的分析和延伸学习的时间长度、效果。

(4)传统期末考试成绩是当今高校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将其保留并修改成以程序设计题为主的上机考试模式。

3.2 评价主体多元化

笔者采用电子档案袋评价方式的评价主体有3个:计算机、教师和ACM竞赛协会。

(1)计算机自动评价包括预习测试评价、实验教学评价、课后作业评价和自我测试,这4类评价主要以测试、结题、编写程序为主,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可以让计算机自动处理,能够节约大量批改作业的时间,提高评价者的工作效率。

(2)教师评价主要涵盖网上提问的质量、学生课上的反馈以及学结3部分。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教师将主要精力用在分析学生的信息反馈,不用将时间花费在批改作业和统计分数上,从而节约大量时间,提高评价质量。

(3)ACM竞赛协会在评价体系中从第3者的角度进行客观的评价。笔者进行混合式教学初期并没有ACM竞赛协会的参与,任课教师既要收集学生的预习反馈,为课堂教学作准备,又要参与学生课后复习和网上讨论,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ACM竞赛协会是一群爱好编程和具有一定编程基础的学生组成的学生社团,他们不仅编写ACM竞赛算法,还从事教师一部分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的开发工作。笔者将延伸学习和在线讨论模块交于ACM竞赛协会管理和评价,大大减轻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同时,ACM竞赛协会与大一新生亲密接触,从中选取优秀人才充实到ACM竞赛协会中,使ACM竞赛协会纳新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

3.3 合理设置评价标准

传统教学评价基本上是“出勤+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的模式,分值折算相对简单,如“20%出勤+20%课后作业+60%期末考试”。在混合式教学中,档案袋评价的内容丰富,导致教师难于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笔者采用的评价标准见表1,从实施过程中的反馈看并不完善,有待改进。

4 效果分析

笔者在所授班级中采用混合式教学及档案袋评价,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题目难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期末上机考试的成绩大幅提高。实施前,笔者所授班级有60人,90分以上的有5人左右;实施后,该班90分以上的有19人。

(2)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力更加集中、回答问题更加活跃,对于一部分问题通过课前预习就可以解决,学生听课更加轻松。

(3)学生的实际编程数量大大增加,编程能力大幅提高。实施前,学生的编程数量主要体现在上机实验和课后作业,一学期的解题数量大概在100题左右;实施后,编程数量大概在200题左右。

混合式教学教案例3

关键词:一主两线三结合 室内设计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77-02

一、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

依据理念与目标

一主两线三结合是室内设计基础混合式教学中的改革,从混合式教学理念与审辨性思维理念、研讨性课堂理念、翻转课堂理念下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包括前段分析、教学内容与学习环境设计、教学实施、评价、修改等多个阶段。结合理论研究和室内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际情况,构建适用于本课程的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包括前端分析、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价四个过程。

室内设计基础混合式教学以课堂教学和网络同步教学两种主要形式存在;且两类形式各有优劣势。以缓解当前混合式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优化当前教学效果为落脚点,探寻一条更为有效的艺术设计学科教学方式。因此,将上述两类教学形式加以整合,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形式,增加网络辅助学习,最终形成混合式课堂教学。

一主,是以问题解决为本位,学生学习为主体,以实践学生学习为主体、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整合多学科知识与能力为一体所设置的问题为学习内容,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是“问题”的设计者,是学习的引导和监督者。设置问题,创设情景,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学习,问题结果汇报,学习评价,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地位。综合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评价内容与

评价主体多样化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实践能力。集合图书资源、网络资源等多种形式教学资源。

两线就是学生线上和线下的学习,增加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学习的课时,线下在课堂上和课堂下都要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线上,要让学生参与视频观看,提前预习,这样才能带着问题来上课,才能在线下的课堂上有讨论的材料。在线上,要让学生对线上的课件进行自主的学习,这样在线下的课堂上更好地吸收知识点,教师才能在线下让学生做更多基于理论理解的实训。在线上做好作业的测试与调查问卷和提交作业,这样教师才能很好地控制学生在线下的讨论和学习的进度、接受度。

结合三个平台评估混合式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资源、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管理学生线上学习的情况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使用网络教学和学习的技术手段。使学生适应混合式课程的学习手段,从而减少教师授课中授课地点和授课时间的限制。

在智慧树的平台上,主要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师理念的更新,在智慧树下,和课程设计、视频指导顾问及疆内高校混合式课程改革者进行交流,吸取别人的经验,在别人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进行课程改革与设计。

在公众微信平台上设立有自己的工作室微信号,让学生在课下可以在微信上进行专业方向前瞻性设计的预习,更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专业话题的讨论,从而对专业进行专题性知识的补充与学习,在专业方向上作出更好的引导,建立专业知识的审辨性思维和兴趣。

完成对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学资料的更新,对教学课件与微课视频进行更新,保证学生能在平台上发帖和提交作业。保证视频内容与当下的设计是最新的。还要关注大学生,因材施教。把手机变成传授知识的工具,让视频课生动有趣,受学生喜爱。

在教师方面,让教师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注意教学手段的丰富,从而达到教学趣味性提高的目的,从一主两线三结合出发,更好地改革室内设计基础课程,从学生自主学习出发,从而建立学生的审辨性思维,自己建立自己的观点,认识自己认为好的设计。

二、主要措施及验

(一)前端分析

对学习者分析,要知道学生对课程的了解程度,了解学生前期所掌握的知识量,并了解学生在教学中所感兴趣的部分,让学生做调查问卷;教学内容分析,对应学生所掌握的程度,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学科特色与资料分析,加入特色调研环节与学生动手实践环节。

(二)基于一主两线三平台的室内设计基础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

在课程设计中,增加线上的环节,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与知识点的调整理。室内设计基础课程中很多内容环节可以设置为视频课的观看,并自行拍摄数量可观的微课知识点,让学生能在线上和线下学习,提前对知识点进行解读。我们将48学时分配为:12学时线上,12学时讨论,12学时课堂,12学时实践。

在以往的室内设计基础课程中,可以把以前的理论部分整合,包括室内设计基础概念,室内设计空间艺术及发展及风格,室内设计与陈设,室内设计与尺寸,室内设计与材料,室内设计与经典案例,室内设计与设计师的对话,室内设计的流程,室内设计工程制图,在这大章节下会设定小的章节。

室内设计基础课程的第一章是室内设计基础定义与概念。

传统教学中首先介绍《室内设计基础》的内容特点,介绍研究性教学方法及相关的学习要求,设立“相关前沿研究动态”和“学生研究专题”环节,引导学生迅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以PPT讲授为主,提问讨论为辅,师生间构筑良性的双向互动。运用理论教学方式,如讲授法、举例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

混合式教学经过与本专业任课经验丰富的教师讨论后,对本学科有了一定的特殊认识,对本教学改革也作出了初步的试探,由于室内设计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殊性,我们暂时按照原面授学时不变的情况进行。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完成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提交作业。教师利用课下时间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上再进行分组讨论,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讨论型的讲解,最后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课下进行网络答疑,回答相对简单的问题。

也许这种方式给教师增加了工作量,但是我们的目的是制定一个适合石河子大学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我想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混合式教学中学生首先接触本专业的教师,教师在课前进行网上资料的共享,让学生知道都有什么样的室内设计风格,这样上课时就可以事半功倍,而学生也能有更多思考空间,提出更多相关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可提供可扫描的基于教学平台下提供的微信作品地址,让学生扫描。课后还是在线上和学生多讨论。

三、主要经验及改革思路

教学观念的转变,室内设计基础是环境艺g设计专业学生设计思维的转化与基本设计能力建立的一门课程。我校室内设计基础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的最新设置,就是在线上和线下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事实与观点的分辨,同时建立起学生的审辩性思维。我们无法找到一种适应所有课程的教学和训练方法,并且,在互联网背景下,也使得这门课程因此具有多变、多元和多角度性的特点,教师也无法和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在教育部大力推行混合式样教学的当下,我们尝试着将混合式教学运用于室内设计基础课程中。

混合式教学中还涉及是否使用原创微课的问题。一个微课的录制,在线上展示的虽然是6-10分钟,但是在线下和课下,教师制作一个微课加备课,在平常没有授课任务的情况下,教师也要耗时一个多星期左右。整个课程的微课小节设计可能是40-60个,意味着教师要投入大量时间。但是大多教师都有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时间不够充足。现在到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视频多是网上的纪录片,只有10小节左右的内容为授课教师录制。

线上和学生的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是开帖的内容和学生的交流动力少。教师的开帖中,学生一般回复较多,而同学中的开贴,其他同学回帖较少。

混合式教学教案例4

网络渗透与防御”是网络空间安全的核心内容之一。该课程覆盖信息安全理论、软件安全开发、网络应用等多专业方向,渗透测试必须遵循相关的测试策略保证测试的合理性,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德才兼修的行业素质。因此,积极探索并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教学模式显得至关重要[1-3]。

1“网络渗透与防御”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问题

“网络空间安全”是为了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加快网络空间安全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开设的“网络渗透与防御”课程其目标是培养综合技能。1.1“网络渗透与防御”教材。因尚缺乏合适的本科教材,故需要在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手段,合理地整合现有教学资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探究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1.2传统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本课程综合了学生各方面的专业能力,由于学生能力差异化较大,故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不利于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难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1.3课程思政教学。作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渗透测试应用直接用于网络空间安全的攻防对抗,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较突出。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思政教育是人才培育的根本,体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必然性[4]。1.4网络平台资源构建和利用。“网络渗透与防御”课程的网络资源要求有其特殊性。它不仅需要普通课程的在线教学平台,还需要模拟网络安全漏洞环境的在线测试靶机资源。它们是呈现安全漏洞的在线测试平台资源,不适合以普通Web资源的部署模式(测试平台安全漏洞将导致整个Web服务器的安全威胁)。为此,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在本课程中的体现更为必要。1.5课程学习评价。通过上述多方面的问题分析,考虑每个学生不同的专业能力和发展方向,结合线上、线下资源,采用过程化考核管理,以案例设计大作业等开放式的期末考核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评价。

2混合教学方案

围绕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及基本思路,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渗透测试领域的技术发展,具体实践方案如下。2.1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案例、有机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典型的教学案例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让学生不反感、有触动、有觉悟。2.2完善各类教学资源,构建立体化资源本课程综合了软件开发、实践应用等众多网络空间领域,通过现有平台,不断建设和完善教学视频等各类资源,实现立体化学习环境。2.3指导学生写好WriteUp,提升自主学习能力。WriteUp(网络安全的解题分析),是网络安全实践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描述了案例的解决过程,而且分析了解决过程的思路、原理,以及现场的临时解决方案等。其开放性特点有利于发扬学生的专业个性,根据自身特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2.4鼓励学生课堂讨论等多种交流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通过集体环境的讨论,提升了综合能力,也有利于课程思政教育的落实和深入。2.5采用课程过程化考核管理,开放式的渗透测试案例大作业为考试形式通过平时学习的过程化管理,汇集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投入、作业和实验的完成度,以及相关能力等学习数据,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机会。

3混合教学实践

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内容注重学生专业的发展,依托在线平台,体验了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5]。本项目的混合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3.1教学组织。本课程以超星平台的SPOC课程为基本环境,实现课堂考勤、课程直播、视频录播、教学活动、作业等教学环节的规划。授课教师组建了课程教学组,互相协作,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教学优势。3.2教学资源。课程的教学资源是立体化的,线上资源以超星SPOC为基本平台,配合了安恒攻防实验室的在线学习环境,并且提供了自建的渗透测试学习测评环境。线下资源,也不单是教师的课程教学,并且包括基于Docker和Vmware虚拟机环境的学生个人端资源。课程的立体化资源建设如图2所示。3.3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包括在线教学),主要由组长讲解、组员补充;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通过学习和讨论过程,指出改进方案,再修改报告提交老师。分组合作形式的翻转课堂,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3.4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在整个混合教学实践过程中,课程思政始终贯穿其中。通过正反不同角度讨论网络安全与国家、社会、个人安全的关联,由学生自主辨析自身的安全角色,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3.5课程评价。本课程采用过程化管理考核方案,体现对整个课程的综合应用。

4混合教学效果

本轮实施,总体的教学效果良好,以其中某教学班(34人)的统计数据进行说明如下。4.1学生的学习过程良好。经统计,每次授课当日的访问次数平均在3~4次,如图3所示;学习进度总体比较均衡,如图4所示,平均进度与最快进度相差较小(约1/20);对教学视频的观看时间如图5所示,平均超过了500分钟,最长观看时间达到1250分钟,比普通的在线课程观看时间更长。4.2学生大作业评价。开放式的大作业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个体的专业基础和在本课程中的学习获得,且与平时教学过程中的正向关联基本一致。可见,混合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效果。4.3学生综合成绩分析分布合理实施混合教学,通过课程过程化管理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大作业各占50%),综合成绩的分布较为合理,如图6所示。

5结束语

随着“数字高校”建设的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不断地循环改进与提升,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构建“一流课堂”,由浅到深把学习者引入深度学习[6]。教学实践增进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和翻转课堂的引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对课程思政的探索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技能突出,业务精通,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的网信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Z].教高[2018]2号.

[2]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普通高校“互联网+教学”的指导意见[Z].浙教教高[2018]102号.

[3]裴兰珍,罗赟骞,景劼,李晓晴等.网络安全漏洞渗透测试框架综述[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16.3:10-13

[4]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0:60-64

混合式教学教案例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176-02

数学师范技能培养贯穿了数学师范生的培养全过程,仅仅是课堂面授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学习需求和技能训练,混合学习能够有机地把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学习历程。因而我们就师范技能培养混合学习模式开展了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

1 混合学习的定义

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由此可见混合学习是两种学习方式有机整合形成的高效教学方式,在混合学习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在线学习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

2)需要协助专任教师进行在线学习的教学设计;

3)需要设计符合师范技能培养需求的混合学习模式。

2 数学师范技能专题学习网站简介

为了解决在线学习的平台及在线学习教学设计问题,本研究中构建了数学师范技能专题学习网站,给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学习指导及师生交互平台。

通过多年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我们形成并完善了“四年一体化”的师范技能训练体系,即“分阶段、多形式、多层次”的训练体系。分阶段,即师范生在各学年的训练内容及重点不同,一年级重点训练“三笔字”,二年级重点训练口头表达,尤其是数学语言口头表达,三年级重点训练教学设计与微格教学,四年级重点训练说课和解题。分阶段训练一方面结合了各年级专业课程学习的特点,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各年级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要求的层次性。多形式,即指训练的形式多样化,包括日常训练、模拟教学比赛、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多种训练形式,这四种训练形式各有优势,互为补充。多层次,即由学生自练、小组训练、专业教师指导及中学教师指导等多种层次,层层推进,形成了一个立体式的训练体系。结合这个需求分析该网站设置了“四年一体化、技能课堂、案例精选、专题研讨、电子学档、获奖情况”等功能模块。“技能课堂”是常规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根据师范技能课程设置相应模块,为每门课程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案例精选”根据学生的实践作品类型提供说课、模拟课堂、说题、课件制作精选案例供学生观摩学习;“专题研讨”给师生提供了在线研讨的空间;“电子学档”是该网站中的核心模块,用于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电子学档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学档功能模块

3 数学师范技能培养混合学习模式的构建

数学师范技能专题学习网站的构建为混合学习的开展解决了在线学习资源、学习指导、师生交互平台等问题,为混合学习的实施提供了适当的软环境,同时学院实验室也为没有配备个人电脑的学生提供了在线学习硬件条件,混合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已具备了完善的软、硬件基础。同时根据混合学习是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的有机整合的特征,我们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混合学习模式。

图2 基于专题网站的数学师范技能混合学习模式

4 数学师范技能培养混合学习模式的行动研究

根据上述混合学习模式我们在12级师范生中开展行动研究,在同时开设的《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学数学现代教学技术》两门课程中选择学习任务,图3所示为三轮行动研究内容。

图3 数学师范技能培养混合学习模式的行动研究内容

4.1 第一轮行动研究

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数学师范技能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拓展学习、案例观摩,然后进入电子学档查看实践任务及评价指标体系,图3为电子学档学习任务呈现页面;完成实践任务形成作品后上传到学档中,学生之间相互查看作品进行评价,指导教师也进入学档中给学生打分,进行过程性评价。图4为电子学档作品评价页面。

图4 电子学档学习任务呈现页面

图5 电子学档作品评价页面

第一轮试验表明该教学模式步骤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生提出在线学习环节需要更明确的指引。

4.2 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一轮行动研究中发现学生在线学习参与度不够,从浏览次数看学生对技能课堂和案例精选模块的重视度不够,直接进行作品制作然后上传;生生互评问题较突出,有的学生积极对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有的学生想着是匿名的就没有或者只评价一两个作品。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明确了电子学档中必须对三位或以上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并给出不少于50字的评价意见;针对技能课堂和案例精选模块重视度不够的问题教师一方面是鼓励学生多进行在线学习,二是在课堂中加入对案例的研讨环节,学生需在课外进行相关拓展学习和案例观摩后才能进行。

4.3 第三轮行动研究

经过第一第二轮试验和调整,教师和学生对该模式已经熟悉,学习热情也不断提升。研究中教师发现学生作品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需要在课堂中集体指导,同时反思课堂教学设计,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学生在同学们和教师的评价中反思知识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提高技能水平,部分同学自发把修改完善后的实践作品上传,形成了良好的“实践-反思-实践”循环。为此我们对混合学习模式进行了改进,图6为改进后的混合学习模式。学生在实践后根据评价进行反思,再次进行实践,在这个循环中不断改进,得到高水平的作品。教师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中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评和指导,并反思改进课堂教学。

图6 改进后的基于专题网站的数学师范技能混合学习模式

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我们获得了较为完善的混合学习模式,得到学生的肯定,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供学生观摩,学生也在电子学档的过程性评价中留下了成长的足迹。该模式将在数学师范技能培养涉及的其他几门课程中实践、改进。

参考文献:

混合式教学教案例6

一、混合式教学的理念

 

混合式教学(BlendingLearning)最早于2002年由美国学者斯密斯·J和艾勒特·马西埃提出,将E-Learning的纯技术环境与传统的学习理念相结合,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国内首次正式倡导混合式教学,给出了更通俗的定义:即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

 

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既包括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形式、互动讨论形式,也有学生课前课后的网络自主学习和集体实践环节等,既有教材书本知识的学习,也有网络资源的搜集,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与“线上”有机结合。最终能让学生达到深层次的泛在学习状态(U-Learning),即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普适学习[2]。混合式教学强调在教学设计中要变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为“以学生学为中心”,既体现教师的教学主导性,不忽视传统教学的功能,又要构建新的课堂平台,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二、混合式教学应用在经济法课程中的优越性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面向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经济法课程在教学侧重点和培养目标上都不同于法学专业,但至今普遍的教学方式还是教师“灌输说课”,虽然加入多媒体、案例教学等,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仍然欠缺,经济法课程性质与授课对象等决定了混合式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有良好的适用性和优越性。

 

(一)有助于解决教学中学时紧张的普遍问题

 

在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中,经济法是唯一的法律课程,因此被赋予了过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的法律教育都被寄托于此课程,经济法内容本就繁杂,涉及多个领域的部门法,而为了向这些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目前几乎所有面向经管专业的经济法教材都又加入本不属于经济法范畴的内容,诸如合同法、诉讼仲裁法、甚至民法总论的内容,教学章节“臃肿不堪”,教学时间却只有50左右课时甚至更少,面对完全没有法律基础的经管专业学生来说,学完所有章节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引入混合式教学,则可以把一部分教学内容转移到“线上”进行,或者让学生提前预习,节省课堂讲授时间,或者直接让学生课下自学,只需在线提交接受教师的网络评价检测,这种多重课堂的同时学习,可以缓解捉襟见肘的教学时量,同样学时下可以达到更多的教学容量,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效率。

 

(二)有助于解决教学中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

 

法律课程尤其是经济法都会面对制度更新的问题,我国目前快速的市场经济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决定了相当长的时间里经济法的相关制度内容(比如公司、证券、社会保障等方面)会更新较快,而教材往往有一定滞后性,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某些章节不能依赖教材、内容需要修正的现象,而开放在线学习则无须顾虑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从网络中获得最新的法条、资讯,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的及时更新为教学所用,能有效减少教材内容的滞后单一,海量的网络资源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信息量和最新的知识视野,对学生来说时效性与生动性兼具。

 

(三)有助于解决法律课堂中案例教学事倍功半的问题

 

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法律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案例的选择、问题的提出、环节的设计、时间的把控等都是需要教师考虑的因素。传统教学中,案例及问题一般选自教材或参考书籍,课堂上对于案例的陈述和熟悉就要花去一定时间,且案例往往老旧。而加入互联网工具,则教师可以事先从经济法的案例数据库或直接网络搜索最新的热点案例,按章节师生共享,上课时教师甚至无需事先准备,随机调取,或者要求学生课前了解数据库中某案例,课堂时间直接开展讨论,完成问题。教师可以及时更新补充案例数据,可以将社会热点、最新典型案件纳入其中,改变传统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耗时耗力事倍功半的局面。

 

三、构建经济法教学中的新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模式虽然是目前高教研究中的热点,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其适用仍应因课而异、因人而异。经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更强调的是应用性和启发性,避免过多抽象的法律原理的研究,针对目前经济法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性教学欠缺、课程内容设置不当等问题,引入新型的混合式教学,即改变单一的固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实体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等多重课堂来组成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既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和监控作用,又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热情,增加教与学各种形式的互动。1.利用网络工具,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并重。混合式教学的亮点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教师在实施课堂传统授课的同时可以开拓另一阵地,利用手机APP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随时学习。如今已有不少高校购买网络平台产品供教师登陆使用,教师把经济法中的热点案例、重要原理、可以由学生自学的内容,用文字或微课的形式放在平台上,或者把教学内容分章节和知识点录制成微课程,要求学生课下点击学习,教师布置作业和任务,学生要及时完成作业并提交到平台上,教师应对学生上传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与反馈,通过监控学生登陆时长、点击次数、提交作业等进行评测和排名,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设立个人微信公众号或APP应用的方式,打造互动平台,把所需讲授的知识点或者是与经济法有关的案例视频、法律动态、学术研究做成专题,推送到手机客户端,学生只要关注该公众号,即可随时随地学习查询,并且可以和老师实时语音或文字沟通,便于提问和答疑,师生互动相较于传统更为便利和频繁,对于教与学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增加学生平时的碎片化学习,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更深层次的作用,可以模糊传统课堂界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桎梏,构建课上课下随时随地学习——即泛在学习理念。

 

2.实施翻转课堂,增加互动参与。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的理念最早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教师提出:即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师生解答疑惑、汇报讨论的过程,即形成了一种“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的新型教学结构[3],也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典型体现。经济法课程自学性较强,又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分组讨论,因此比较适合尝试翻转课堂。首先,教师把本次授课的知识点讲解通过各种形式制作,或者让学生自行搜索下载相关资料,让学生提前在线学习,这些学习资料可以是教师自己的课件、录制的微课,也可以是网络开放搜索的教学资源、案例视频,对于抽象枯燥的法律原理通过各种形式更加生动、通俗的传达,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进入到课堂教学阶段,教师不必再重复理论,提出本课要解决的任务即实践案例,可以让学生对照理论尝试适用法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难度层次,案例先易后难,学生可以分组也可以单独陈述自己的判断和理由,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扮演旁听者和节奏的掌控者,必要时给予启发或者发起辩论,在知识的反复陈述和观点的反复碰撞中,尽量由学生自行得出接近正确的结论,最终教师回答疑问,强调教学的重点并布置下次翻转课堂的资料。当然这样的翻转课堂效果如何,关键还是教师应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课堂讨论中题目的设计、讨论模式的选择都应事先考虑,并预想整个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意外问题。

 

3.在实践课堂中引入模拟法庭。模拟法庭作为法律实践教学的常见模式,在许多法学专业里普遍设置,但在非法学专业中应用较少,在此加入模拟法庭的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都是很好的途径,也能够间接督促学生掌握相应实体与程序法,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能够达到教学效果的生动方式。在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开设模拟法庭需要注意面对几个问题: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法律实务经验和法律原理知识,从模拟审判的案例选择、诉讼流程、法律适用、分组讨论、评析总结,都需要教师事先作出周密安排和精心设计,教师是模拟法庭活动背后的主导,把控好节奏和时间,在庭审中如果学生出现错误、卡壳等问题时,可就地分析纠正。其次,给学生充分的庭前准备。因为是非法学专业,学生应提前熟悉诉讼流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法庭旁听或者播放庭审视频,也可以布置学生事先从网络平台自行查找学习,在案例选择上可以选择经管类学生较为熟悉的公司企业、合同类的典型案例,若有教师本人经历或者的案件则更合适,对于案例涉及到的理论和法条,学生应理解熟悉。第三,角色分配的问题。鉴于模拟法庭参与人员毕竟有限,在角色分配上尽量做到全员参与,避免一部分学生只能旁听的局面,可以设置调解程序、一审、二审程序,每段程序换不同的同学[4],增加第三人、证人、鉴定机构、律师助理等出庭人次。最后,教师应注意庭审结束后的总结评价环节。从程序操作、司法文书、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点评和纠错,并给学生打分评级,作为课程考核评价依据之一。

 

混合式教学教案例7

关键词:课程标准、混凝土无损检测、土木工程检测技术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is to the student accept certain education stage after the results of the specific description, is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stage should achieve the specific index, it is the basic standard of teaching and requirement,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ourse is the basis of evaluating, is compiling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paper bas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in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profess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test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he concret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course as an example, and talk about the course of curriculum standard, hope to relevant course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useful help.

Keywords: curriculum standard, concret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civil engineering test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 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自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学习苏联模式,采用教学大纲的提法,课程标准这个术语只是近年来才开始重新被提及。目前,我国高职学校普遍采用课程标准这一提法,本文可以为相关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一、课程名称

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与应用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为该专业核心课程。

三、适用专业

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等

四、课程定位

本课程为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所讲述内容是专业核心能力要求。本课程应开设在校内学习的最后一学期,学生在学习之前应具备《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构造》等专业知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混凝土检测岗位实践能力。

五、设计思路

根据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本课程以实用、够用为主,强调理实一体,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手段体现完整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

六、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使用混凝土无损检测仪器,并能独立进行试验操作;

2)能够正确掌握混凝土无损检测方法及混凝土强度计算方法,并能为混凝土构件下结论性意见;

3)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检测方案,能够分析比较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

4)能够简单编制混凝土无损检测实施性方案,并能完成技术交底工作。

(二)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中关于检测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

2)熟练掌握《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中关于检测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

3)熟练掌握《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中检测技术要求;

4)熟练掌握《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中检测技术要求;

5)能基本了解《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中检测技术要求。

(三)素质目标

1)应具备获取、分析、归纳、总结、交流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

2)应具备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4)应具备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5)应具备计划组织能力。

七、课程内容与要求

项目一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利用回弹仪,依据《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强度检测,最后得出结论。

主要知识点:1.回弹法基本原理;2.回弹仪的使用方法; 3.回弹法检测技术;4.回弹值的测量;5.碳化深度值的测量;6.回弹值计算;7.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计算。

能力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回弹法检测技术;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能够编制检测方案;培养爱岗、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项目二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利用钻芯取样机,依据《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强度检测,最后得出结论。

主要知识点:1.钻芯法的优缺点;2.钻芯法基本原理;3.钻芯法检测技术;4.芯样的一般要求;5.芯样试验及混凝土强度计算;6.混凝土强度推定区间的确立。

能力要求:能够熟练掌握钻芯法检测技术;能够指导工人进行实际操作;能够根据实际编制检测方案;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项目三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超声检测仪,依据《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对混凝土内部缺陷进行检测,最后找到混凝土缺陷,并按照检测结果提出处理意见。

主要知识点:1.超声检测混凝土缺陷原理;2.超声检测设备;3.超声检测技术;4.混凝土浅裂缝检测技术;5.混凝土深裂缝检测技术;6.混凝土不密实和空洞检测技术;7.混凝土结合面检测技术;8.混凝土匀质性检测。

项目四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利用回弹仪和超声检测仪,依据《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并按照检测结果提出处理意见。

主要知识点:1.超声回弹综合法基本原理;2.单一检测方法和综合法优缺点;3.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技术;4.回弹值与超声声速值测量;5.超声回弹综合法计算混凝土强度。

能力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回弹法和超声法检测技术;能够熟练掌握综合法检测技术;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能够编制检测方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精神。

项目五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利用后拔出试件和拉拔仪,依据《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和试验试件,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强度检测,最后得出结论。

主要知识点:1.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基本原理;2.后拔出法试验装置;3.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方法;4.后拔出法试件装置做法;5.拔出件破坏形式。

能力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能够指导工人进行实际操作;能够根据实际编制检测方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八、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项目一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项目载体:按照回弹法检测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回弹仪、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16~20,实践学时4~6。

实践教学内容:1.回弹仪使用操作;2.回弹值测量;3.碳化深度值测量;4.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查找;5.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计算。

实践教学要求:1.能够熟练掌握仪器操作;2.能够熟练完成碳化深度值测量;3.能够完成试验报告。

注意问题:1.学生实践操作要注意安全;2.仪器使用后要及时归还,正确使用;3.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4.有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项目二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项目载体:按照钻芯法检测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钻芯取样机、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12~14,实践学时2~4。

实践教学内容:1.钻芯机使用操作;2.芯样的钻取;3.芯样加工;4.混凝土抗压强度计算。

实践教学要求:1.能够熟练掌握仪器操作;2.能够熟练完成芯样钻取和加工;3.能够完成试验报告。

注意问题:1.学生实践操作要注意安全;2.钻芯取样机不宜学生操作;3.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4.有意识提高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项目三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

项目载体:按照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10~12,实践学时2。

实践教学内容:1.超声检测仪使用操作方法;2.混凝土内部空洞检测;3.混凝土浅裂缝检测。

实践教学要求:1.能够熟悉超声检测仪的操作及原理;2.能够完成超声检测方案设计;3.能够完成试验报告。

注意问题:1.学生实践操作要注意正确使用仪器;2.超声法检测不好理解,需要启发式教学;3.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4.有意识提高创新意识。

项目四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项目载体:按照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回弹仪、超声检测仪、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8~10,实践学时2。

实践教学内容:1.回弹仪使用操作;2.超声检测仪使用操作;3.超声回弹综合法混凝土抗压强度计算。

实践教学要求:1.能够熟练掌握仪器操作;2.能够完成试验报告。

注意问题:1.学生实践操作要注意安全;2.仪器使用后要及时归还,正确使用;3.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4.有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项目五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项目载体:按照后拔出法检测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4~6

实践教学:无

注意问题:1.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2.有意识提高学生爱岗竞业精神。

(二)教学考核及评价建议

1)本课程知识应结合各个项目对应的最新规范标准。

2)能力与技能标准应满足省级混凝土结构检测员上岗要求。

3)改革传统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考核,采用项目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个项目成绩应由平时表现10%,出勤10%,理论考核40%,实践操作应用40%组成,每个项目加权记入期末成绩。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注重相关辅助材料和实验指导手册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检测仪器、投影仪、试验视频等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增强网络课程建设,建立课程资源库,创建多样化学习方式。

3)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与企业人员联合开发课程,将最新的检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手段引入课程,利用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等方式参与实践性操作,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四)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1)教材选用应注重适用性和前沿性,充分体现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以够用为主。

混合式教学教案例8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76-02

“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是在教师指导下,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为一体的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有机整体,既有别于自主性学习,又依附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存在并提高此种能力。在混合式教学中,通过不同学习方式的融合,以及多种媒体资源的优化设计和各种教学策略的使用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高级思维和认知,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从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深度学习。这种模式赋予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自主和责任,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主要基础的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使学生的学习途径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拓展。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

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是我校电气、自动化、机电、电子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很重要的实践基础课程。我们采取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为期4年6个专业12个小班的课程实践,现介绍如下。

1.混合式模式的设计框架。在实验课堂教学中,我们构建了两种课堂即“教师课堂”与“网络资源课堂”的框架,并实现这两种课堂的有机结合。其中“教师课堂”指的是学生面对教师的课堂,它是学生借助于教师的引导下,以自我为主体学习、实践的课堂;“网络资源课堂”指的是学生面向各种资源自主获取知识的课堂。这两种课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由电路电子技术知识体系串联在一起,在教师“混合式”的教学模式下实现实验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内教学方式为:(1)开展课堂提问,计入平时成绩;(2)开展自学实验,学生自主完成实验;(3)开展设计性实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4)开展小组协作式的教学讨论;(5)开展自选实验项目;(6)开展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学生设计方案、仿真、实施,递交硬件作品。网络课堂教学方式为: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料;提供实验经典视频范例;递交网上仿真报告;提供实验自测检测题;提供在线讨论区。

2.混合式模式的教学体系。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我们根据“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框架,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1)实验概论1学时;(2)自学实验10学时;(3)设计性、综合性实验21个学时;(4)开展小组式讨论时,采用网络课堂上传小组PPT设计方案的学习方法;(5)综合实验项目7学时(实验前必须预约),采取多选1实验项目,要求学生上交硬件作品。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我们按照建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具体实践如下:

1.开展网络资源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进入实验室前的资格审核。学生进入实验室前,检查学生实验的预习效果。学生使用学号登陆网络平台,进入网络课堂上进行自测自检,并计入实验成绩,合格者进入实验室。

2.验证性实验,课堂采取提问。教学中所有验证性实验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课堂上,无须讲解。学生进入实验室前,通过网络课堂观看视屏录像,进行自学。为了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实验课堂随机抽查5位学生进行提问,并计入实验平时成绩。

3.设计性实验,课前递交网上仿真作业。我们开展课堂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教育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利用EDA仿真工具,实现电路方案的设计及验证。对设计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实验前必须提交仿真报告(网上作业,课余完成),然后方可进入实验室。

4.开展小组协作式的教学模式。针对一些难度大的一些实验项目。将每个教学班级分成5~6人一个协作小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课程中便于交流、协商、讨论。将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各小组成绩的评比由小组之间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决定。最后小组成绩由各项评比加权,定期公布在网络课堂的排行榜上,模式之一为小组互相评比,包括:(1)电路方案及其仿真:小组成员设计电路方案,用EDA工具进行电路仿真;(2)各小组PPT电路方案的制作;(3)小组课堂演讲,小组成员代表讲授设计实施的电路方案。模式之二为小组教师评比,电路方案的实施小组内成员互相诊断电路故障,实验室里完成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5.开展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此过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真实任务或活动的重要性。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给出学生6~7个综合实验项目,以2人为1个小组,选择一道综合题目完成一个实物作品。培养学生利用仿真软件有效地完成电子工程项目从最初的电路设计到最终电子小产品实现的完整过程。项目完成后,由教师验收实物作品,并对小组每位成员进行提问,提问结果计入此项成绩。

三、课程考核

1.考试模式。期末实验考试分成两种形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选择。一是常规的闭卷考试,提供10种不同项目的设计性或小综合性实验,由学生抽签选择试卷和实验考场,采取监考教师现场对操作结果签字确认,考后批卷的方式。二是开卷考试(引入综合设计题目,侧重能力考试)。由2人自由组合组成一个小组的开放性考试,教师提前一周在网络课堂上实验考核任务,一周后学生按照指定实验室和限定的时间,开卷(学生可带相关书籍和笔记本电脑进行电路仿真)完成教师现场给定的电路设计指标,由监考教师当场验收。

2.考试选题。实验开放考试题目是通过征集学生自主出题与教师出题两种形式。这种出题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选自学生出的开放考题,设计实现一个频率计的测量电路。

3.考试成绩评定方法。合理的实验考核机制更好地调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体会学习是快乐的。实验课程考试成绩评定机制分为平时占30%,包括预习、操作、报告撰写;小组协作占10%,包括方案、演讲、PPT制作、团队比赛;大综合实验占10%,包括基本指标、扩展功能、创新点及提问;期末考试占50%,分为闭卷抽签考试和2人为1小组的开放性考试(闭卷答思考题,综合实验题目)。

四、结束语

混合式教学教案例9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简介

混合式教学模式(blended Teaching)是将电子教学与课堂面授两种手段相结合,把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小组讨论和在线答疑等模块都在教学网站中完整地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了解整个教学体系的架构,以便于更加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混合式教学包括课前视频学习,课内组织学习活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还包括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展其他形式的课堂教学创新。

二、商务谈判教学中混合教学模式应用

商务谈判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和系统性强的特点。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具备策划谈判、运用谈判策略与谈判技巧等相关的职业能力。混合教学模式在商务谈判课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在线教学、创新课堂教学、多元化教学评价四个环节。

1.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

商务谈判课程开始教学前,教师会把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以及每个模块所对应的具体的学习单元与任务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将每个单元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在线学习任务、需要查阅的参考文献等,都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作出简要描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前学习环境。

2.在线教学

教师上传商务谈判网络教学视频与相关的谈判案例,并就学生在教学网站自由讨论区提出的疑问进行在线答疑和点评。而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研讨谈判、模拟演练、课程问题记录、评价反思等环节完成课前在线学习。网络教学视频可以由教师亲自录制,也可以使用网络上优秀的开放教育资源。

3.混合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

(1)明确课堂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任务并结合当前的热点议题,设计一些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以供学生课堂研讨。课堂讨论可以是在线讨论的延续和深化,也可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新议题。混合式教学改革一般要求课堂讨论时间占课堂教学总学时的50%以上。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学习情况的反馈,调整课堂上相关理论或实践知识的教授内容。

(2)注重小组协作能力

小组成员通过谈判模拟、案例研讨和汇报演示等环节体现团队的合作精神。小组成员深入交流和讨论,能有效提高组员之间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分组协作学习不仅要体现在课堂学习中,还要深入到学生课前学习的各环节中,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体验小组合作的魅力。

(3)讲授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教师使用预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这能保证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课程重点和整体知识结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图文并茂,言简意赅,不能通篇采用陈述性文字。

(4)交流教学成果

在商务谈判教学中可以采取诸如谈判模拟、小组汇报、成果交流等方式进行汇报总结。汇报可以是教学现场的模拟演练,或者播放课前录制好的视频。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混合教学模式下,应改变以期末考核为最终评价依据的陈旧方式,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将课外在线学习成效、课堂参与度、课后作业等方面融入评价机制中。由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具备“储存”“交流”和 “反思”三大功能,它为教师了解学生的课外学习状况提供了详细的统计资料,也为档案袋评价法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档案袋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课外的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在线学习,教师通过查看学生在线登录次数、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的浏览记录、教学论坛上学生发言的活跃度、线上作业与自测成绩等学习活动记录,了解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通过考勤、课堂发言、案例研讨和模拟谈判的参与度、小组组员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评定。

教师将上述数据在档案袋中归类并存储,按照考核公式最终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综合模拟谈判成绩(40%),作为学生的终结性评价。 其中平时成绩考核主要由网络学习成效(30%)和课堂教学表现(30%)两部分构成。

参考文献:

混合式教学教案例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074-02

混合教学模式,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区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给予学习者更大的自由,体现了作为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新性等主动学习过程。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混合教学模式在很多年前就已被提出,但是真正用此模式进行实践的也是近几年的开展。目前,已有很多的课程在尝试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

“最优化”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一门课程,是设计和实现各种应用软件的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最优化课程的理论性很强,概念很多,知识点也很多,内容非常抽象,学生花了大量时间来研究每个知识点,但学习效果还是不理想。在现有的文献中,还未发现采用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最优化课程的教学活动,笔者根据课程特点以及工程硕士学生的特点,在最优化课程教学中采用了网络教学平台支撑的混合式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本研究的设计

1.研究目标。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最优化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探讨适合于这种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流程和考核方式。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其中个案研究法是指对一个团体、一个组织或一个人以及一个人一个事件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方法。个案研究的目的有两个:(1)对个案作一个广泛深入的考察;(2)发展一般性理论以概括说明社会结构或过程。本研究在笔者所开设的“最优化”课程中进行,利用课堂和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相应的混合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跟踪,记录实验过程及整个教学活动中所出现的教学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3.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我校2014级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的工程硕士为研究对象。这些同学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专业,有本科就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有电子通信专业的,也有管理专业的,目前的工作有从事计算机网络建设、市场营销、边防训练、软件开发、会计、图书馆技术部、太阳能光伏、公安工作、交通局办公室等,工作的种类也非常之多,因此如何对这样多专业背景、不同工作岗位的学生进行最优化教学,是一个值得我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本研究采用了Moodle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最优化课程混合教学模式。

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最优化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方案及其实施

实施过程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情分析”,教师在开课前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做一个了解,对学习目标和内容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为“课堂教学”,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为“理论介绍+问题分析+建立模型+程序实现”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即在课堂上根据老师的案例分析进行练习,个别同学在黑板上写,其余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练习,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电脑,有的学习内容直接在电脑上练习,效果比较好;第三部分为“线下学习”,老师将学习内容在网络教学平台,推荐优秀教学资源,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中进行自主学习,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较好的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第四部分为“混合评价”,课程的评价放弃单一的考试模式,采用“学习过程+课程论文+期末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最优化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教学,大多数学生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下面对学习效果进行实证分析。

三、最优化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分析

1.混合教学模式在最优化课程中的应用调查问卷分析。本研究主要从学生对混合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教学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资源、课程评价方式、对课程不满意的环节和课程亮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本问卷采用纸质形式给出,学生可以写出自己的名字也可以不写出名字的方式进行回答。该工程硕士实验班一有18人,发放问卷18份,收回问卷18份,有效率为100%。对混合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调查显示,77.78%的同学对混合教学模式非常满意,22.22%的同学满意。由此可得出:学生对“课堂+网络”的混合教学模式还是满意的。在给学生的平时授课中,发现有的学生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每次课都来到课程堂,老师讲课程的学习资源放到教学平台中,可以让他们了解课程的学习内容,并且将自己的学习疑问在平台的讨论区中提出来,学生和老师都可以回答,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程度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J为混合式教学给自己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变化,22.2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了显著的变化,72.22%的同学的学习方式有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混合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个工程硕士班中,有几位学生本身也是老师,觉得这种方式非常好,以后也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采用此种方式。对教学设计的满意度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理论介绍+问题分析+建立模型+程序实现”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对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是否满足学习要求的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满足了自己的课外学习需求,但是相比前面的问题,满足度有所下降,如果继续采取这中混合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的提供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对课程评价方式的合理性的调查可以看出,所有同学都能接受“课程论文+发表学习帖+期末考试”的课程评价方式。“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论文”的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的最优化理论问题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希望他们学以致用,毕竟都是研究生,让他们学会论文撰写的方法。

2.n程论文的撰写情况分析。因为是工程硕士,课程结束后要做课题研究,笔者鼓励学生们撰写的课程小论文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并且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来撰写。我将每一部分理论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的一些学术论文作为参考文献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对学生有一个引导作用。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有15位同学的课程论文都和自己的实际工作有关。有一位学生的孩子今年参加中考,她的论文题目是“线性规划求解中中考科目冲刺最优化问题”;有一位学生在单位从事教育培训管理工作,他的论文题目是“动态规划在成人教育培训管理中的应用”,对课程安排这一环节提出了最优策略等。通过对学生论文的整理与研究,笔者欣慰的看到到大多数学生从课程学习中得到了收获,我感觉最优化的混合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以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混合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扩展了课堂学习,更主要的是这种模式回归教育本身,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但是作为教师,必须合理地引导学生,才能成为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教练和监督者,这种混合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