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园区网络建设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5 16:33:03

园区网络建设

园区网络建设例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校作为科学技术的传播者,校园网的建设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节约教学资源,促进创新性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存在多个校区的院校,通过校园网连接和管理多个校区,可以使不同学校之间能更快地融合,在管理和教学中,校园网的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然而,不同校区存在不同的网络基础,如何在此基础上根据优化原理提出多校区校园网络建设优化策略,对现有网络资源进行整合设计,优化网络性能,是多校区校园网的建设中需要关注的焦点。

一、多校区校园网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

学校作为一个非盈利性单位,基础建设资金有限,特别是职业技术学院,它于2005年7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原自治区农牧学校和自治区综合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作为一个年轻的学校,其各项建设都在进行中,在校园网建设的投资就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就米下锅”,从而导致校园网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由于设备性能达不到实际网络运行要求而需要更新设备,造成重复投资。

2.网络管理问题

校园网络需要管理复杂的内容,不仅包括网络设备、网络线路、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网络硬件、网络软件,还包括教学资源、行政管理等。目前,职业技术学院网络管理模式还采用人工手动模式,面对如此众多的网络资源,如此繁杂的网络管理内容,使用人工手动模式会导致信息资源、网络链路利用率低,甚至会出现当一条链路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要实现多校区的联网,实现网络对于校园管理和教学科研的支持,多校区大学校园网络的建设就应该不仅在速度、容量上完全满足长时间、多人数上网的需求,使长距离的主分校区实现一致的网络体验;还要实现教育教学自由的集中存储和共享,并完成校园异地FTP下载、VOD点播。

3.网络安全问题

校园网通过各种方式连接到互联网,使老师和学生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种种不安全因素,如病毒肆虐、黑客攻击等,这些不安全因素会干扰系统正常运行,导致计算机运行速度变慢,有些软件不能正常使用的现象,甚至会出现经常死机数据丢失或损坏,更有甚者会导致网络和服务器瘫痪;校园网络还面对形形、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如果没有进行过滤、识别,就会造成大量非法内容或邮件出入,占用大量网络资源,导致网络速度缓慢、网络交通堵塞,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

许多师生对于网络安全问题认识不足,U盘、移动硬盘等移动存储介质由于其便捷性而广泛运用,在网络上随意浏览、下载,这些行为都会给网络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轻则造成计算机运行速度下降,重则导致网络瘫痪,甚至造成重要资料丢失、泄露等。

4.网络速度慢

多校区院校师生众多,在网络使用的高峰时期网络将承受上千人同时在线的压力,对网络速度无疑是一个挑战。同时,使用网络时间比较集中,一旦用起来速度比较缓慢,就会使人产生烦躁的心理。

5.网络管理制度

多校区网络建设环境复杂,网络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统一的标准,易造成管理混乱。网络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如果不够完善,就会造成学校师生上网身份无法唯一识别,这样就不能有效地规范和约束师生的非法访问行为,缺乏有效的上网监控和日志。

二、优化网络的建议

1.优化网络设计

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综合布线的设计对整个网络速度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总体规划和网络设计,不仅追求网络速度与硬件性能,而且应该能够满足网络升级和扩展的未来要求。根据网络设计的可运行性、灵活性、易管理性、可扩展性等基本原则对校园网进行设计,同时在学校校园网络建设初期,最好考虑由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研究、组建和管理的技术人员解决技术选择和设备选型问题。

在网络设备的选取中,最好选取知名厂商的网络设备,这样在产品性能、质量、售后方面会有更好的保障。如果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向Internet服务提供商购买更多的带宽线路,或者提供高一级的高速交换机,这样可以解决大部分的瓶颈问题,但关键是要有效利用现有的带宽。

2.优化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员需要经常监听网络数据包,了解网络中所传输的内容。能及时处理网络中出现的突发问题,并限制学院员工和学生使用在线视频点播系统或数据传输软件,如P2P、迅雷、电驴等需要消耗大量带宽资源的软件的使用,以免影响网络传输速度。对于由使用该类软件形成的网络瓶颈,可以利用路由器过滤相应的传输请求,以达到限制该类软件使用的目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带宽资源。当然,网络数据传输软件,尽管传统的P2P软件没有占用带宽,但多个局域网的计算机和数据传输时,很少或没有受带宽的影响。在校园网中大量用户集中在节假日和休息的时间,特别放学后这个时刻上网,因此用户可以避开高峰时间。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互联网服务供应商购买更多的带宽,或提供更高的网速,这样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然而,关键是要利用现有的带宽。例如,视频点播,如基于IPTV软件的思科交换技术的使用,可以解决视频网络内部的问题,效果很多。

专业网络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网络管理与维护技术,避免出现由于自身的知识或技能不足而导致网络故障不能及时发现、排除。

3.提高安全防范

在多校区网络建设中,各网络设备的物理安全是首要的安全问题,由于多校区环境下,网络设备使用不统一,在建立全院的网络安全体系时,要避免考虑到失窃、水灾、火灾、人为操作失误等原因造成的一些突发事故,导致网络设备损坏或丢失而致使网络无法运行。

外部网络对于内部的DOS攻击和端口扫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安装一个软件防火墙或购买一个硬件防火墙,就可以解决许多网络安全问题。有三个选项可以实现局域网内的安全:一种是使用新一代的局域网交换机,这种交换机在认证方面优于802.1X,具备对用户和设备基于应用策略的访问控制能力,选用这种方式组网,网络便直接获得了这种能力。如不考虑升级交换机,则考虑具备认证用户和设备能力的安全应用程序,且能够自动设定角色并通过分区和申请提供基于应用策略的访问控制。与此同时,可以利用入侵检测防范系统实时地对整个网络进行监测,对异常行为进行统计分析,识别攻击类型,并向网络管理人员报警。对操作系统进行审计、跟踪管理,识别违反授权的用户活动。

4.健全网络管理制度

网络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方法。多校区校园网建成之后,需要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制定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程、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密码管理及应急措施等相关制度,配备专业知识扎实的网络管理人员对网络进行管理与维护。同时还需要在学校中宣传、普及网络安全知识,使全院师生对网络的使用、网络安全有清楚的认识,从而避免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导致的网络问题。

高校校园网络的优化与提速是一个综合性问题,牵涉整个校园网的综合布线、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网络设备的选型与配置、网络维护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本文重点对影响校园网络速度的几个主要因素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因此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参考文献:

园区网络建设例2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0-0050-02

1、引言

随着高校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加上成人教育、在职教育、网络教育等的快速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高校呈现了跨地区的多校区数字化管理模式,体现着学校核心工作的教学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学校各方人员在获取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的手段和方式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和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亦发生重大的改变,而能支撑这种改变的技术核心是高效、安全的云存储网络。此外,为了适应高校多校区办公的工作模式,需要教学管理信息存储网络能够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机制来实现多校区之间的协同工作。

如何合理而有效的建设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使高校校园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网络存储技术来保证数字化校园海量信息的存储安全,并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服务,是跨校区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本论文基于作者长期从事学校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教学工作的实际经验,从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际需求入手,分析研究了跨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云存储网络系统的建设方案以及核心技术,设计了适用可行的结构框架和实施方案,并提出了合理的优化测试意见和升级拓展思路,可供高校数字化校园动态管理进行参考和推广。

2、建设方案及核心技术

数字化校园建设跨校区云存储网络设计与实现与数据备份和容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存储网络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加入备份与容灾后的网络拓扑结构和模式,避免重新开发时资金的重复投入。

目前高校跨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的存储网络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如何大幅度的增加存储空间以满足各种数字资源的存放问题,而且这些服务每年对容量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如果要在校内架设镜像站必然对数字化校园存储网络的容量提出很高要求。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的前几次设备的资金投入往往比较充分,但却无法应对今后的增长需求,况且数字资源本身也有其自身特点,一味的追求用高速和高稳定性的FC磁盘无疑也会造成浪费。设计一种能适合今后发展需要的廉价的云存储网络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存储网络建设的基础。

目前国外大型企业、公司、学校等对存储网络有着很高的要求,存储技术和实施方案已经从直接存储模式(DAS)和网络存储模式(NAS)向存储区域网络(SAN)发展,从设备的层面来说,FC-SAN的优点毋容置疑,但相对于一般高校数字化校园管理设备来说,光纤的造价往往过于昂贵,通常只能在建站初期实现第一步的资金投入,后期维护和升级往往比较困难,无法将FC-SAN的优势继续发挥出来。此外,不同SAN厂商的产品在管理方面的兼容性也不尽如人意,为今后的扩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为了在高性能、高安全性的数字存储与存储容量、造价之间找到平衡点,本方案着重从IP-SAN的理论层面纳入进行论证,利用已经成熟的TCP/IP和iSCSI协议构建兼容性强而造价相对低廉的IP-SAN云存储网络,并通过建立IP-SAN+NAS的混合模式将原有早期设备合理的融入到新的以云计算为核心的存储网络中。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当云计算系统运算和处理的核心是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时,云计算系统中就需要配置大量的存储设备,那么云计算系统就转变成为一个云存储系统,所以云存储系统是一个以数据存储和管理为核心的云计算系统,是多设备、多应用、多服务协同工作的集合体,它的实现要以WEB2.0技术、集群技术、网格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CDN内容分发、P2P技术、数据压缩技术、存储虚拟化技术、存储网络化管理技术等多种技术的发展为前提。

架构跨校区数字化校园云存储网络,主要采用SAS技术及RAID技术,在云计算环境下,通过SATA硬盘组建RAID 6磁盘阵列,建立基于iSCSI协议的跨校区IP-SAN网络,利用IP-SAN存储网络技术实现跨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建设。

本方案较好的解决了高校跨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存储设备在容量、安全性、扩充性、成本和今后的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具有很高的灵活性。着力解决校园存储系统的选项工作,用于提高用户的访问性能和服务种类,并能满足数字化校园管理不断增长的电子数据信息量的要求。

3、框架设计与实现

要满足多校区、廉价和云存储三个方面的要求,并能提供安全可靠的存储服务,可以选择IP-SAN结构的存储网络,整个网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

整个网络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代表主校区和两个分校区。每个校区的内部结构类似,以主校区为例,又分为两个区域,第一区域为IP-SAN区域,以SAS技术构建的存储阵列通过存两台内置双四核处理器和iSCSI HBA适配卡的储服务器构建成廉价的海量存储设备,存储服务器之间实现热备份功能,运用iSCSI协议双端口接入两台千兆的以太网交换机,实现与服务器/主机群的连接,两台以太网交换机彼此进行冗余配置,服务器/主机通过双网卡与双千兆交换机连接。

第二部分为局域网,服务器与工作机、检索机通过千兆交换机实现连接,再通过路由器接入校园网,提供不同的数据库服务,这部分的网络结构与原来各个校区的网络结构一致,不同的只是交换机和路由器已经能够提供千兆的连接带宽。

在两个分校区与主校区之间,IP-SAN的交换机使用路由器通过租用的100Mbps电信Internet通道直接进行连接,由于主校区和分校区都在一个城市内,通过Internet连接时经过电信内部路由器跳接的次数并不高,虽然不能保证实时传输的性能,但连接带宽往往较高,而且费用较低。各校区之间也可以通过光纤专线实现连接,但考虑到专线费用昂贵而且带宽较低低,两端还要使用转换器/路由器将TCP/IP协议再次封装为专线的E1或E2协议后实现连接(即使使用FC-SAN,FC交换机也需要转换器将FC协议转换为V35串口或TCP/IP协议后才能再次封装为E1或E2协议而无法直接转换或两端直接连接,所以FC-SAN跨校区的带宽也不高,造价则因为需要多个转换器而更昂贵),并不适合数字校园存储的造价方面的要求。分校区按相同的方式构建IP-SAN存储网络,其目的主要用于容灾和数据异地备份,此外还负责对视频数据进行智能缓冲,在播放软件的支持下对分校区重复点播的视频进行缓存,减少对校区之间带宽的占用。此外,分校区也设立了服务器用于实现容灾功能,在主校区出现故障后利用备份数据和服务器将云管理系统切换到当地的服务器继续进行。

进行数据备份时,采用从主校区存储设备直接镜像到两个分校区的存储阵列的方法。

这个基于IP-SAN的云存储网络构建好以后,每个校区都有各自的分云数据中心,校区内部服务可以形成云内互联,而校区与校区之间形成云间互联,又与每个服务终端形成云-端互联,这样就形成了“资源虚拟化、管控自动化、IT能力服务化”为特征的数字化校园跨校区管理私有云应用平台,这个平台有全局的智能联动管理“CLOUD OS”,对所有校区的计算、存储和网络三大IT基础资源池进行全局的调度和资源编排与交付,此外,还根据各校区用户、业务系统的不同互访需求,实现网络层的资源隔离和安全访问控制。

4、测试优化与升级拓展

这套存储系统建立后,在正式投入前还需要进行检测,从局部的阵列性能优化测试到全局的虚拟用户网络负载测试对整个存储网络进行深入的了解,找到系统潜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和优化。

测试平台作为一个单位分别放置在主校区和两个分校区,分校的存储网络通过路由器与主校区IP-SAN中的千兆交换机实现连接,应用服务器分别找到各个校区的存储服务器分配的iSCSI存储阵列。通过测试进行相应的软硬件选项与配型,最终完成整个云存储网络系统的软硬件资源优化。一般情况下,数据中心的各种系统(包括软硬件和基础设施)是一大笔资源投入,在建成后一般经历3-5年硬件系统就即将面临逐步老化与更换,而软件技术则不断面临升级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增加的业务需求也对资源扩展产生考验。而此IP-SAN云存储网络系统在传统架构基础上纳入了云计算模式,将不断产生的业务需求作为服务构架整个系统的核心,采用租用第三方云设施的方式,剥离了云存储系统中与数字化校园管理核心业务无关的因素(如IT基础设施),如需自己重新建设,可按需获得。

在此云存储网络系统建设中,网络是最底层的管道,因此采用“网络先行”的思路建设,在进行网络构架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实现了网络层的云就绪,以承载未来云计算IT平台的动态需求和最终成本问题。

参考文献

[1]周东华.构建网络存储方案.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4月:1008一8008.

[2]林许岸.网络数据安全策略的研究与实施.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年第14期.

园区网络建设例3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000-00

大力发展信息化至今,大部分网络设备和服务器已到更新换代之际,故障率和安全隐患逐年攀升,同时,网络攻击和病毒侵入带来的网络故障事故层出不穷。网络故障一旦发生,快速定位是解决问题的首要之举,直接关系到故障修复的时间,影响到引发损失的大小,网络应急响应已成为网络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病毒的侵袭、黑客的非法闯入、数据"窃听"和拦截、拒绝服务等等,园区网作为内部网络一般主要有以下安全隐患:

(1)IP地址滥用。对于实行静态IP地址分配的网络,非法接入、IP地址冒用、IP地址擅自更改,已成为网络管理人员最头痛的问题。另外,如何实现对识别后的违规行为进行快速定位,实现快速隔离阻断控制?如何及时发现、定位以及阻断未经授权情况下擅自接入我们网络的非法主机,及时防止信息泄漏、感染木马及病毒?上述诸多问题,将给运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2)违法违规事件。随着个人网络意识和网络技术进步,经常有违规个人发动网络攻击、发表违法言论、窃取网络秘密等违法违规行为,一旦发生上述事件,网络管理人员追踪定位主机位置成为必然。由于IP地址和MAC地址容易冒名顶替,根据一般性安全设备或网站记录的IP地址或MAC地址追查到的结果并不能完全确定,因此完善认证审计系统势在必行。

(3)私接路由。用户利用路由器的MAC克隆和NAT转换模式,为图自己方便在内网中私自接入多台计算机,这种接入方式对外表现为单点普通接入,实际上却有几台甚至十几台设备同时在线,网络管理人员很难检测和监管,尤其是无线路由器的NAT接入,不仅大大扩展了内网的网络边界,而且由于自身的不安全性,容易遭受外来无线攻击和入侵,带来的安全风险之大不可小觑。

(4)病毒攻击。园区网是一个相对封闭网络,但内网蠕虫病毒、ARP攻击仍然活跃,频频导致网络瘫痪,当蠕虫病毒爆发时,虽然有网络安全设备(如IDS等)的不断报警,管理员却无法及时定位感染主机,切断感染途径,唯一能做的就是守在机房搜寻并拔掉交换设备端口指示灯狂闪的下联网线,造成响应处理机制缓慢,处理时间过长,损失也就不可避免。

2 网络应急响应系统构建

网络应急响应系统主要由IP地址管理模块、入网审计模块、NAT设备检测模块、网络设备管理模块和应急响应管理模块。

2.1 IP地址管理模块

该模块能够跨VLAN跨路由自动收集网络内部所有主机的IP地址和其对应的MAC地址,通过IP和MAC的虚拟绑定技术,来实现对网络内部的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监控。

2.2入网审计模块

该模块能够详细记录每一MAC使用不同IP地址的时段,以及MAC地址在网络的接入点及其接入时间段。可以根据IP地址结合发生时段,定位其该时段对应的MAC地址,同时结合时段,进一步定位到该时段该MAC地址在交换设备的接入端口,提供多种检索方式,便于安全事件关联IP的追踪和还原定位。

2.3 NAT设备检测模块

该模块通过远程扫描方式可以快速报警和定位私自接入的NAT设备,包括NAT私接设备的IP地址、MAC地址和接入的交换设备端口。

2.4网络设备管理模块

该模块提供一个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来兼容主流厂商众多型号的网络交换设备,对其安全运行和管理状态提供统一的控制和管理:

(1)网络设备物理通讯链路的监控,可以自动探测网络设备的链路运行状态,并对离线的重要设备进行报警。

(2)网络设备端口运行状态监控,能够识别设备端口的工作状态,包括设备端口启用状态以及端口关闭状态。

(3)交换机端口运行操作管理,支持对交换设备的端口操作管理,包括端口运行管理操作管理和部分设备端口的安全操作管理。

(4)交换机端口流量监控和管理,支持对交换设备的端口流量监控,并可设定阀值,对异常流量端口进行自动响应管理。

(5)交换机端口下联设备定位,能够自动定位交换设备端口的下联MAC地址和IP地址,自动区分端口是否属于级联口,是应急响应管理的基础。

2.5应急响应管理模块

系统综合地址资源管理技术和交换机端口定位技术,通过阻断违规主机的上联交换机端口来实现对网络内部违规行为的应急响应控制。系统提供手动快速应急和自动应急两种响应管理模式。

(1)手动快速应急响应管理。用户只需要输入IP地址或MAC地址,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接口就可以自动完成定位和进一步的隔离控制管理,相对于传统的手动处理模式,定位时间可以缩短一个量级。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直接查询报警信息,查询结果也会自动关联其定位信息,直接可以进行定位和隔离控制。

(2)自动应急响应管理。系统提供基于策略的自动应急响应管理机制,策略中可以自定义待响应处理的安全事件,系统在检测到该安全事件后(如非法接入),首先会根据IP自动获取其MAC地址,然后根据MAC地址自动关联其上联交换机端口,并根据响应策略要求决定是否自动关闭其上联端口来进行自动隔离控制,同时提供相应的报警信息。

3结语

该系统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兼容多家网络厂商设备,无须进行改变网络拓扑和架构,整合完成现有安全技术和自动响应管理技术的衔接。可以实现安全事件源的自动快速定位,自动隔离、阻断控制,响应处理时间可由原先手动响应的小时级缩短为自动响应的分秒级,可大大降低安全风险和损失。系统提供基于策略的应急响应管理机制,根据策略要求可以实现对安全事件的报警、自动关联定位及响应控制,保证了管理的灵活性。

园区网络建设例4

中国分类号:TP3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1)12-55-03

0 引言

计算机网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进程。学校在大力建设有线网络的同时,也目益关注无线网络在校园的应用。有线网络建设、运行和维护的实践表明,由于目前网络是“有线”的,所以在应用中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例如,很多学校只在部分区域接入网络,而无法顾及所有区域,表现在:学校经费紧张的现状导致布置网线的教室、图书馆数量有限;有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不适合钻孔布线;拥有多个校区的学校在校区间联网成本较高;任何―个网络线路的损坏,都需要逐级排查网络线路情况,线路检查工作量大,维护成本高等。这些传统有线校园网的“网络盲点”问题,与师生员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新需求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技术轻松解决。

校园网已经成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职员工和学生获取资源和信息的主要途径。目前,越来越多的师生拥有笔记本电脑,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大型会议室、体育馆、室外广场等场合如何突破网络节点限制、实现多人同时上网的问题在应用中不可避免。无线宽带校园网作为现有有线校同网的补充与延伸,能够有效解决公共区域的上网问题。学校无线宽带校园网将作为校园网的有效补充,提供校园内移动上网、甚至跨校漫游上网服务,满足师生不断增长移动学习、办公的需要,大大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无线网络解决方案能有效缓解校园网建设中存在的传统有线网络无法解决的难题,无线网络技术具有无缝三维覆盖、可移动通讯等优点,弥补了有线网络的不足。校园网中采用无线接入,这一切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学区、宿舍区的学生可通过带无线终端的设备轻松联入校园网络,满足师生在线e-learning、浏览信息、文件传输和多媒体等服务;课后、周末,学生可在草坪、操场等休闲场所随时随地进行网络音乐、视频的点播;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也会变得井然有序,学生可以使用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联入学校图书管理系统,快速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检查所借图书是否已到归还期。这一切让校园生活变得轻松而时尚,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竞争力。

1 无线网络的原理和特点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0cal Area Network,WLAN):主要指使用作用距离长、带宽大及覆盖范围广的射频(RF)技术的无线传输方式,取代旧式的双绞铜线构成局域网络,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的所有功能。WLAN在无线覆盖的模式下室内传输可达几十米,室外传输可达几百米,在无线桥接的模式下,可连接相距几十公里的两地。WLAN大多使用的是2.4或5.8GHz的频率波段,该频段是RF频谱中非许可备保留的波段,使用该频段无需另外申请。

无线网络技术标准称为“Wi-Fi”(Wireless Fidelity),又称802.11协议。它的优点是传输速度高、有效距离长、兼容性好。流行的笔记本电脑技术――迅驰技术就是基于Wi-Fi标准的,使得无线上网成为现实。LEEE802.11协议族在协议、传输带宽、传播距离上更具有实用性,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度和厂商支持。该协议族主要包括802.11b(提供llMbps传输速度)、802.11a(提供54Mbps传输速度)、802.11g(提供54Mbps传输速度)和802.11n(提供108Mbps传输速度)。目前常用的为802.11b和802.11g,可满足校园等的高速无线传输需求。

无线传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红外线方式,另一种是无线电波方式。

红外线传输方式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无线网技术,它最大优点是不受无线电波的干扰,但传输质量受距离的影响非常大,并且红外线对非透明物体的穿透性也非常差。

无线电波方式是采用扩展频谱方式或窄带调制方式把数据转化成电磁波发送出去,接收端通过协议接收电磁波后再转化成数据信号传送。常用的工作方式是在客户端安装一块无线网卡,无线网卡把数字信号发送到无线交换机,无线交换机再把信号发送到目的客户端的无线网卡上,目的客户端无线网卡接收到电磁波后转化成数据信号,从而实现网络的通讯。

无线网络的应用特点主要有:①信号稳定,速度较快;②虽设备较贵,但无布线成本,安装简单;③物理线路无,客户端数量大,无线可以级联,安装AP,延长通讯距离;④技术成熟,适合文字、小图片的传输。

2 校园无线网络设计

校园无线网络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现有的校园网络和教育网络基础上。应用先进的WiFi无线网络技术.逐步建成覆盖校园所有区域的无线网络。作为现有校园网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延伸,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良好的服务。

2.1 校园无线网络设计原则

(1)可管理:对每一位用户和每个无线接入点进行管理。

(2)安全性:充分考虑网络的安全性。系统具有多层次的安全保护措施,以满足用户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可稽核性和保密性等要求。

(3)可扩充性:在网络规模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系统应可不断升级和扩充,保证系统可用。

(4)可计费:记录每一个用户的上网信息,以便计费服务器通过时长、流量等方式进行计费。

(5)多种服务:为发展无线宽带应用(如无线语音应用、无线视频会议应用、无线多媒体通信应用等)打下基础。

2.2 校园无线网络总体结构

校园无线网络应能与原来的校园有线网络、应用系统以及安全策略有机且无缝的结合在一起,从用户安全认证、用户管理和无线网络管理等方面进行总体整合。校园无线网络中主要涉及如下设备和系统:

(1)AP(Access Point):无线网络接入设备,无线网终端用户通过该设备接入到网络。

(2)AC(Access Control):无线网络控制器,对同一子网中的所有AP接入用户进行管理。

(3)AS(Access Server):无线网络认证服务器,对校园无线网所有接入用户进行认证鉴权。

通过在校园内热点区域采用蜂窝状信号覆盖方式,以实现无线网络信号的无缝覆盖。各热点区域内AP通过在交换机上划分到全局的独立的VLAN中,该VLAN在中心不做三层交换以保证用户在未认证之前与校园有线网络之间的隔离。

考虑到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广、用户数多的特点,如果将全无线网络都划到一个VLAN内,则会严重影响网络性能,因此建议将全无线网络根据无线网络覆盖的功能区域及用户数划分为几个子网,每个子网分别由一台无线网络控制器(Access

Control)对其所辖子网用户进行控制,以实现降低网络广播、用户分流的目的。此外由于学校均存在有线网络计费系统,因此需要在每所学校使用无线网络认证服务器(Access Server)与该校园网用户计费系统进行对接。

2.3 室内无线接入网技术方案

无线网络传输是利用电磁波进行网络通讯,因此无线信号的覆盖及质量极为重要。基于IEEE802.11b或IEEE802.11g协议的WLAN只有三个非重叠信道(分别是1、6、11),这就限制了它只能在―个较小范围内应用。例如,一栋楼的同一楼层内最多放置3个AP,并且需要考虑上下相邻两层楼层之间AP的信道间隔问题,此外还要考虑到同一楼层用户数与该楼层面积的问题。例如,某楼层主要是办公室,大多数用户均使用有线网络,使用无线网络用户数最多时只有十几人,一个AP完全可以满足用户上网的要求,但是楼层面积较大且平面不甚规则,在该楼层应用单个AP无法完全覆盖整个楼层,如果仅仅通过增加AP来满足信号覆盖要求又会导致信道重叠产生干扰的问题。

为综合考虑以上这些因素,建议在存在上述情况楼层使用天馈的方式,即通过馈线与外接天线的方式,实现大范围无线信号覆盖。采用天馈的优点在于使用一个AP即可实现复杂楼层的大范围信号覆盖。同时天线属于无源设备,有着故障率低、价格低廉、维护成本低的优点。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例如热点地区的建筑平面结构、用户密集度、施工难度、成本等诸多因素,灵活采用多种无线覆盖方式,以求实现最为科学、合理的覆盖方案。

2.4 接入认证和计费系统设计

无线接入认证和计费系统应与校园网目前采用的认证和计费系统完全整合,建立统一的认证和计费中心。目前各校园网采用的接入认证鉴权系统主要有Radius技术和802.1x技术。

接入鉴权和计费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支持Radius、支持用户组策略控制、支持根据Radius属性定义用户组、支持IEEE802.1x、支持双重MD5加密、支持热备份和负载均衡、支持SNMPvl/v2c、支持远程管理和系统升级、支持Captive WebPortal(H1TrP/HTFPS)、支持通过Web和CLI的管理方式、支持和外部服务器认证联动的控制、支持防功能、支持单一网关实现用户两次认证和支持接入控制。

2.5 无线网络技术和有线网络技术相结合建设校园网络

高校各个建筑群区域距离远,在只有同一个网络出口的情况下,各个网络区域必须接入中心网络,由中心网络负责与Internet网的连接。完全采用有线网络建设校园网,势必会造成网络建设布线的困难,而且整个运行维护工作量巨大。为保障校园网的畅通无阻,必须成立一个专业维护部门,维护人员的工作量会比较大。

为解决上述问题,保障网络的速率,应引入无线网络建设技术。把无线网络技术和有线网络技术相结合建设校园网络,既能减轻网络维护部门的工作量,又能保障用户上网不受影响。根据无线网络技术和有线网络技术的特点,再结合校园网的区域环境,应该在各区域之间采用有线网络建设,而速度要求不高的区域采用无线网络建设。

对高校环境需求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哪些场所采用有线网,哪些场所采用无线网。如:

(1)办公区:高校日常行政办公场所,需要较高速度接入Internet网,以提高工作效率。

(2)教学区:高校教学场所,使用网络比较少,且对速度要求不高。

(3)生活区:学生和教室住宿场所,普通网络速度即可满足要求。

(4)图书馆区:该区域既保障自身图书馆日常资料维护等工作,又要提供与外界知识的交流,需要较决的网络速度。

(5)计算机教学区:负责计算机课程授课的场所,也经常作为学生自学电脑知识的场所,设备移动的频率高。网络速度要求不高。各区域之间网络建设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园区网络建设例5

Abstract:During this rational stage, it is very necessary and timely to review the construction for new campus. By making a comprehensive survey, the writer classifies new campus eco-construction into core, axis and complexness. Based on the summaries,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secondary classifications and plan principles. The writer compares some related aspects of these three structures by listing them; it makes us judge them more clearly.

Keywords:new campus; eco-network structure; types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11-0089-04

一番高潮过后,现阶段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已进入到一个理性阶段,总结与思考是我们当前尤为重要的工作。虽然近年来关于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涉及校园生态网络结构类型的仍相对较少,因此笔者希望本文对于校园生态网络类型的归纳与探讨能为高校接下来的规划建设多提供一份参考。

本文所探讨的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结构是指高校新校区基地范围内,无论线(带)状或点状,所有具有生态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基于校园基地及周边生态肌理相互连接形成的,各要素间生态能量能够互相流通交换,具有完整组织关系的有序系统。它侧重于强调生态网络的构成型式和方式。其建构对高校新校区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将校园生态环境整合为有序整体、成为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2)尊重原有生态格局,体现校园内在个性。

(3)与周围良性互动,在城市生态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综观近几年高校新校区规划建设情况,我国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结构大致可以归纳为核心型、轴线型、匀质型三类。

1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

1.1 概述

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指的是:基于校园基地生态情况,以校园中最具生态价值、较大的点状生态要素或是由若干良好生态要素形成的团状区域,作为核心生态区域的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其中,核心生态区域在该网络结构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控制着主要生态能量,并对周围其它生态要素起着生态能流辐射的作用。特别要指出的是生态核心区由校园基地上完全受保护的自然生态要素形成为最宜,但实践中,由于基地条件的限制很少能完全做到这点,因此,在不严重干扰生物生存的情况下,生态核心区允许相对少量人为活动的介入。

1.2 次级类型

根据高校新校区中核心生态区域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可以将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概括地分为单核型、双核型及多核型三类:

1.2.1单核型:只有一处生态核心区的核心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1)即高校新校区基地中只有一处生态要素较为集中的区域,或是只有一大型点状生态要素作为整个校园内控制性要素的生态网络结构。

1.2.2双核型:有两处同等级且无密切联系生态核心区的核心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2)。即校园内有两处生态要素较为集中的区域,或是有两处大型点状生态要素作为整个校园内控制性要素的,同时这两处生态核心区没有主次之分且处于同级地位但相互依赖程度不高的生态网络结构。

1.2.3多核型:有两处以上同等级且无密切联系生态核心区的核心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3)。即校园内有两处以上生态要素较为集中的区域,或是有两处以上大型点状生态要素作为整个校园内控制性要素的,同时这些生态核心区没有主次之分且处于同级地位但相互依赖程度不高的生态网络结构。

01

02

根据概述中对核心生态区域的描述:“生态核心区由校园基地上完全受保护的自然生态要素形成为最宜,但实践中,由于基地条件的限制很少能完全做到这点,因此,在不严重干扰生物生存的情况下,生态核心区允许相对少量人为活动的介入。”以被人类活动介入程度的不同,各核心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又可分为原生[1]核型及共生[2]核型。其中共生核型要求核心生态区的共生程度应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以避免核心区生态价值的降低,导致生态核心区失去其核心的地位。

1.3 设计原则

基于自身特点,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适用于基地上生态要素较为集中且成团状分布的高校新校区。关于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的建构,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原则:

1.3.1核心区形态(图4):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形状基本原理认为:一个能满足多种生态功能需要的斑块理想形状应该包含一个较大的核心区和一些有导流作用及能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的边缘触须和触角。圆整形的斑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边缘圈的面积,最大限度地提高核心区的面积比,使外界的干扰达到尽可能的小,这样有利于林内物种的生存,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效率最高[3]。但另一方面圆整形的斑块不利于同外界的交流,R. Forman也强调:为了完成斑块的几个关键功能,其生态学上的最佳形状应为一个大的核心区加上弯曲的边界和指状突起,其延伸方向与周围物质流的方向一致[4]。核心型校园生态网络对核心生态区的要求是既要受到保护又要起到生态能量向外辐射的作用。因此,从整体形态上看,校园生态核心区应该是局部呈多触角状而整体呈圆整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其生态主导作用,更好地向其周边辐射生态能量。高校在进行新校区规划时应根据核心区生态要素原有的形态尽量将其设计成上述形态。

1.3.2核心区数的控制:当单核型网络结构中的核心区辐射范围过大,导致生态能量递减至核心最时生态作用不甚明显,则宜另外发展新的生态核心区,使校园生态网络结构成为双核型或多核型,以保证生态网络结构的有效覆盖范围。其中,新的生态核心区既可以通过增强原有较弱团状生态区域的生态价值改造而来,也可以采用人工方式重建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团状区域。

1.3.3缓冲区的设置:根据“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提出的影响深远的生物圈保护区思想,一个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区应由核心区、缓冲区和过渡区三个功能区域组成。其中缓冲区是指围绕核心区,保护与核心区在生物、生态、景观上的一致性,可进行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科学活动,以恢复原始景观为目的的生态工程,可以有限度地进行观赏型旅游和资源采集活动[5]。因此,有必要对生态核心区周边进行良好的规划,使其成为生态核心区缓解外部干扰的地带,保障核心区乃至整个校园生态的稳定性。

2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

2.1 概述

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指的是:基于校园生态基底情况,以校园中最具生态价值、较大的线性生态要素或是由若干良好生态要素形成的线性区域,作为高校新校区生态系统的生态轴线的校园生态规划结构,其中,线性生态要素或区域要求是连续的、贯穿校园的,这也是区分生态核心区与生态轴线区的重要标准。轴线是校园基地内各生态要素在空间上获得发展的基准。它在校园生态网络结构中起主导作用,控制着校园主要生态能量,并对生态轴沿线的其它生态要素起着辐射生态能流的作用。由于轴线跨度较大,穿越范围较广,因此生态轴线由完全受保护的自然生态要素组成的可能性不大,可行性不高。一般情况下,生态轴线会包含校园基地内完全受保护的生态区域和含有相对少量人类活动的自然区域,其组成要素相对于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的核心生态区较复杂。

2.2 次级分类

根据校园中生态轴线的数量核分布情况,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可分为单轴型、双轴型及多轴型三类:

2.2.1单轴型:只有一道生态轴的轴线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5)。即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结构中只有一处若干生态要素形成的、最具生态控制作用的、连续的线性区域;或只有一处最具生态价值,并起明显生态主导作用的、连续的线性生态要素。

2.2.2双轴型:有两道同等级生态轴线的轴线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6)。即高校新校区中有两处若干生态要素形成的、具有生态控制作用的、连续的线性区域;或是两处最具生态价值、并起明显主导作用的、连续的线性生态要素。这两处生态轴线区或平行或交叉,在校园生态网络结构中的地位平等,可以独立存在,彼此不相互依赖。

2.2.3多轴型:有两道以上同等级生态轴线的轴线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7)。即高校新校区中有两处以上若干生态要素形成的、具有生态控制作用的、连续的线性区域;或是两处以上具有良好生态价值、并起明显主导作用的、连续的线性生态要素。与双轴型结构一样,这些生态轴线区之间也是或平行或交叉,在校园生态网络结构中的地位平等,可以独立存在且不相互依赖。

根据概述中对轴线生态区域的描述:“由于轴线跨度较大,穿越范围较广,因此生态轴线由完全受保护的自然生态要素组成的可能性不大,可行性不高。一般情况下,生态轴线会包含校园基地内完全受保护的生态区域和含有相对少量人类活动的自然区域。”以被人类活动介入程度的不同,各轴线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又可分为原生1轴型或共生2轴型。与共生核型一样,共生轴型也要求轴线区的共生程度应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以避免轴线区生态价值的降低,导致生态轴线区失去其主导地位。

2.3 设计原则

基于自身特点,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适用于较有价值生态要素呈线状分布,尤其是长宽比较大的高校新校区基地。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的建构,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原则:

2.3.1轴线区形态(图8):根据景观生态学轴线越宽越好的原理,在侧向投影直线长度相同的情况下,轴线区的形态越笔直,其生态覆盖范围越小,反之,轴线区形态越曲折,其生态覆盖范围越大,所起的生态主导作用就越明显。

2.3.2轴线区数的控制:当单轴型网络结构中轴线区的生态能量无法辐射至校园边缘地带时,则应另外发展新的生态轴线区,使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向双轴或多轴型转变,以确保不出现校园生态能量辐射空白区。与核心型结构一样,新的生态轴线区既可以是通过增强原有较弱线性生态区域的生态价值改造而来,也可以是采用人工方式重建的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线性区域。

03

2.3.3缓冲区的设置:轴线区两侧同样需要缓冲区的保护,一方面缓冲区可以增加轴线区的宽度,支持轴线区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来事物对轴线区的干扰。

3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

3.1 概述

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利用线性生态要素将点状生态要素联系起来,并相互结合形成一个生态要素均匀分布的生态系统,使校园中两类生态要素“各取所长,互补所短”,使彼此的生态价值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图9)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是以基地上原有的点状和线性生态要素为基础,适当结合经改造或新规划的生态要素建立起来的一种校园生态网络结构类型。有些高校校园基地上某些团状生态区域及贯穿式线性生态区域的形态都较突出时,校园生态网络结构会明显地体现出既有核心型又有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特点的状态,给人感觉如同核心型和轴线型两种生态网络结构的叠加复合,所以,这类情况下的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亦可称为“复合型生态网络结构”。

3.1.1匀质型生态网络是基于校园基地原有生态格局,并在局部区域进行整合,重新营造而构建起来的校园生态网络结构,该结构中的各组呈散落状分布。

3.1.2匀质型结构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覆盖基地,使校园的生态控制权均化,各生态要素之间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只有属性的不同,它们互为彼此的主导与辅助元素。这可以帮助校园整体生态系统从对某一类生态主导区域的依赖中解脱出来。

3.1.3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没有明显的生态主导区域,这使校园生态结构所展现出的形式更加自由多变,能更好地因校而异,体现各校不同的生态基质特点。

04

3.1.4在当前校园建筑模数化,网格化的潮流下,由于组分布局的分散性匀质型网络结构可以更好地适应建筑群体结构,校园建筑可以建设在点、线状生态要素之间形成的一个生态网格空间内或者跨越若干生态网格空间。这样,校园建筑群体结构可以很好地与校园生态规划结构互相补充,共同发展。

3.1.5匀质型校园生态网络是一种可多向发展的结构,它可以向纵、横等方向发展、延伸,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无论校园是否分期建设或扩大范围,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都可以随之相应变化调节。

3.2 次级分类

由于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中各要素分布相对均匀、分散,整体结构呈现出核心型和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复合的特性,结构中各要素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因此,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没有明显的次级分类。

3.3 设计原则

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可适用以下三种情况的高校新校区。

a.校园基地上生态要素较为分散,没有明显形成团状或者线性形态的。

b.校园基地上呈现出团状与线性生态区域同为校园生态主导区域的。

c.核心型和轴线型适用的校园基地情况,局部区域经过改造、重建等一系列生态建设手段的处理后,也能构建出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

关于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的建构,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原则:

(1)网络结构形态: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形态没有特别的规定或范式,需要注意的就是把握其覆盖范围的周密度,控制避免产生生态网络覆盖的“真空区”。

(2)网络组分布局:符合布置均匀、布局合理、规划有效三点。其实就是指网络中的脉络、节点等组成部分不应过于集中,应该尽量在校园用地范围内均匀合理地布置,并且每一组成部分都是对校园生态网络有效用的。

(3)缓冲区的设置:实际上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中不必特别规划设置生态缓冲区。因为布局结构的均匀、生态能量的分散而不需要对某个区域进行特别的保护,网络中各要素的相互协作即可促使网络脉络、网络节点等每一组成要素成为周边相邻要素的缓冲带或缓冲区。

综上所述,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网络结构各有其特性(表1),也各有其适用的情况。作为一种形式框架,它们可为高校新校区生态规划建设提供方向性指引,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通常还需要根据校园基地所处的周边生态环境格局以及各校建设的现实进行协调,在其中一种结构类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衍生。

参考文献:

[1] 曾琦芳.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系统构建方式研究[D].硕士.华侨大学,20070705:23.

[2] 曾琦芳.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系统构建方式研究[D].硕士.华侨大学,20070705:23.

园区网络建设例6

Abstract:During this rational stage, it is very necessary and timely to review the construction for new campus. By making a comprehensive survey, the writer classifies new campus eco-construction into core, axis and complexness. Based on the summaries,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secondary classifications and plan principles. The writer compares some related aspects of these three structures by listing them; it makes us judge them more clearly.

一番高潮过后,现阶段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已进入到一个理性阶段,总结与思考是我们当前尤为重要的工作。虽然近年来关于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涉及校园生态网络结构类型的仍相对较少,因此笔者希望本文对于校园生态网络类型的归纳与探讨能为高校接下来的规划建设多提供一份参考。

本文所探讨的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结构是指高校新校区基地范围内,无论线(带)状或点状,所有具有生态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基于校园基地及周边生态肌理相互连接形成的,各要素间生态能量能够互相流通交换,具有完整组织关系的有序系统。它侧重于强调生态网络的构成型式和方式。其建构对高校新校区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将校园生态环境整合为有序整体、成为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2)尊重原有生态格局,体现校园内在个性。

(3)与周围良性互动,在城市生态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综观近几年高校新校区规划建设情况,我国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结构大致可以归纳为核心型、轴线型、匀质型三类。

1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

1.1 概述

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指的是:基于校园基地生态情况,以校园中最具生态价值、较大的点状生态要素或是由若干良好生态要素形成的团状区域,作为核心生态区域的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其中,核心生态区域在该网络结构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控制着主要生态能量,并对周围其它生态要素起着生态能流辐射的作用。特别要指出的是生态核心区由校园基地上完全受保护的自然生态要素形成为最宜,但实践中,由于基地条件的限制很少能完全做到这点,因此,在不严重干扰生物生存的情况下,生态核心区允许相对少量人为活动的介入。

1.2 次级类型

根据高校新校区中核心生态区域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可以将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概括地分为单核型、双核型及多核型三类:

1.2.1单核型:只有一处生态核心区的核心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1)即高校新校区基地中只有一处生态要素较为集中的区域,或是只有一大型点状生态要素作为整个校园内控制性要素的生态网络结构。

1.2.2双核型:有两处同等级且无密切联系生态核心区的核心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2)。即校园内有两处生态要素较为集中的区域,或是有两处大型点状生态要素作为整个校园内控制性要素的,同时这两处生态核心区没有主次之分且处于同级地位但相互依赖程度不高的生态网络结构。

1.2.3多核型:有两处以上同等级且无密切联系生态核心区的核心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3)。即校园内有两处以上生态要素较为集中的区域,或是有两处以上大型点状生态要素作为整个校园内控制性要素的,同时这些生态核心区没有主次之分且处于同级地位但相互依赖程度不高的生态网络结构。

01

02

根据概述中对核心生态区域的描述:“生态核心区由校园基地上完全受保护的自然生态要素形成为最宜,但实践中,由于基地条件的限制很少能完全做到这点,因此,在不严重干扰生物生存的情况下,生态核心区允许相对少量人为活动的介入。”以被人类活动介入程度的不同,各核心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又可分为原生[1]核型及共生[2]核型。其中共生核型要求核心生态区的共生程度应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以避免核心区生态价值的降低,导致生态核心区失去其核心的地位。

1.3 设计原则

基于自身特点,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适用于基地上生态要素较为集中且成团状分布的高校新校区。关于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的建构,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原则:

1.3.1核心区形态(图4):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形状基本原理认为:一个能满足多种生态功能需要的斑块理想形状应该包含一个较大的核心区和一些有导流作用及能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的边缘触须和触角。圆整形的斑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边缘圈的面积,最大限度地提高核心区的面积比,使外界的干扰达到尽可能的小,这样有利于林内物种的生存,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效率最高[3]。但另一方面圆整形的斑块不利于同外界的交流,R. Forman也强调:为了完成斑块的几个关键功能,其生态学上的最佳形状应为一个大的核心区加上弯曲的边界和指状突起,其延伸方向与周围物质流的方向一致[4]。核心型校园生态网络对核心生态区的要求是既要受到保护又要起到生态能量向外辐射的作用。因此,从整体形态上看,校园生态核心区应该是局部呈多触角状而整体呈圆整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其生态主导作用,更好地向其周边辐射生态能量。高校在进行新校区规划时应根据核心区生态要素原有的形态尽量将其设计成上述形态。

1.3.2核心区数的控制:当单核型网络结构中的核心区辐射范围过大,导致生态能量递减至核心最时生态作用不甚明显,则宜另外发展新的生态核心区,使校园生态网络结构成为双核型或多核型,以保证生态网络结构的有效覆盖范围。其中,新的生态核心区既可以通过增强原有较弱团状生态区域的生态价值改造而来,也可以采用人工方式重建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团状区域。

1.3.3缓冲区的设置:根据“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提出的影响深远的生物圈保护区思想,一个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区应由核心区、缓冲区和过渡区三个功能区域组成。其中缓冲区是指围绕核心区,保护与核心区在生物、生态、景观上的一致性,可进行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科学活动,以恢复原始景观为目的的生态工程,可以有限度地进行观赏型旅游和资源采集活动[5]。因此,有必要对生态核心区周边进行良好的规划,使其成为生态核心区缓解外部干扰的地带,保障核心区乃至整个校园生态的稳定性。转贴于 2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

2.1 概述

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指的是:基于校园生态基底情况,以校园中最具生态价值、较大的线性生态要素或是由若干良好生态要素形成的线性区域,作为高校新校区生态系统的生态轴线的校园生态规划结构,其中,线性生态要素或区域要求是连续的、贯穿校园的,这也是区分生态核心区与生态轴线区的重要标准。轴线是校园基地内各生态要素在空间上获得发展的基准。它在校园生态网络结构中起主导作用,控制着校园主要生态能量,并对生态轴沿线的其它生态要素起着辐射生态能流的作用。由于轴线跨度较大,穿越范围较广,因此生态轴线由完全受保护的自然生态要素组成的可能性不大,可行性不高。一般情况下,生态轴线会包含校园基地内完全受保护的生态区域和含有相对少量人类活动的自然区域,其组成要素相对于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的核心生态区较复杂。

2.2 次级分类

根据校园中生态轴线的数量核分布情况,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可分为单轴型、双轴型及多轴型三类:

2.2.1单轴型:只有一道生态轴的轴线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5)。即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结构中只有一处若干生态要素形成的、最具生态控制作用的、连续的线性区域;或只有一处最具生态价值,并起明显生态主导作用的、连续的线性生态要素。

2.2.2双轴型:有两道同等级生态轴线的轴线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6)。即高校新校区中有两处若干生态要素形成的、具有生态控制作用的、连续的线性区域;或是两处最具生态价值、并起明显主导作用的、连续的线性生态要素。这两处生态轴线区或平行或交叉,在校园生态网络结构中的地位平等,可以独立存在,彼此不相互依赖。

2.2.3多轴型:有两道以上同等级生态轴线的轴线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7)。即高校新校区中有两处以上若干生态要素形成的、具有生态控制作用的、连续的线性区域;或是两处以上具有良好生态价值、并起明显主导作用的、连续的线性生态要素。与双轴型结构一样,这些生态轴线区之间也是或平行或交叉,在校园生态网络结构中的地位平等,可以独立存在且不相互依赖。

根据概述中对轴线生态区域的描述:“由于轴线跨度较大,穿越范围较广,因此生态轴线由完全受保护的自然生态要素组成的可能性不大,可行性不高。一般情况下,生态轴线会包含校园基地内完全受保护的生态区域和含有相对少量人类活动的自然区域。”以被人类活动介入程度的不同,各轴线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又可分为原生1轴型或共生2轴型。与共生核型一样,共生轴型也要求轴线区的共生程度应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以避免轴线区生态价值的降低,导致生态轴线区失去其主导地位。

2.3 设计原则

基于自身特点,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适用于较有价值生态要素呈线状分布,尤其是长宽比较大的高校新校区基地。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的建构,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原则:

2.3.1轴线区形态(图8):根据景观生态学轴线越宽越好的原理,在侧向投影直线长度相同的情况下,轴线区的形态越笔直,其生态覆盖范围越小,反之,轴线区形态越曲折,其生态覆盖范围越大,所起的生态主导作用就越明显。

2.3.2轴线区数的控制:当单轴型网络结构中轴线区的生态能量无法辐射至校园边缘地带时,则应另外发展新的生态轴线区,使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向双轴或多轴型转变,以确保不出现校园生态能量辐射空白区。与核心型结构一样,新的生态轴线区既可以是通过增强原有较弱线性生态区域的生态价值改造而来,也可以是采用人工方式重建的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线性区域。

03

2.3.3缓冲区的设置:轴线区两侧同样需要缓冲区的保护,一方面缓冲区可以增加轴线区的宽度,支持轴线区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来事物对轴线区的干扰。

3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

3.1 概述

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利用线性生态要素将点状生态要素联系起来,并相互结合形成一个生态要素均匀分布的生态系统,使校园中两类生态要素“各取所长,互补所短”,使彼此的生态价值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图9)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是以基地上原有的点状和线性生态要素为基础,适当结合经改造或新规划的生态要素建立起来的一种校园生态网络结构类型。有些高校校园基地上某些团状生态区域及贯穿式线性生态区域的形态都较突出时,校园生态网络结构会明显地体现出既有核心型又有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特点的状态,给人感觉如同核心型和轴线型两种生态网络结构的叠加复合,所以,这类情况下的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亦可称为“复合型生态网络结构”。

3.1.1匀质型生态网络是基于校园基地原有生态格局,并在局部区域进行整合,重新营造而构建起来的校园生态网络结构,该结构中的各组呈散落状分布。

3.1.2匀质型结构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覆盖基地,使校园的生态控制权均化,各生态要素之间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只有属性的不同,它们互为彼此的主导与辅助元素。这可以帮助校园整体生态系统从对某一类生态主导区域的依赖中解脱出来。

3.1.3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没有明显的生态主导区域,这使校园生态结构所展现出的形式更加自由多变,能更好地因校而异,体现各校不同的生态基质特点。

04

3.1.4在当前校园建筑模数化,网格化的潮流下,由于组分布局的分散性匀质型网络结构可以更好地适应建筑群体结构,校园建筑可以建设在点、线状生态要素之间形成的一个生态网格空间内或者跨越若干生态网格空间。这样,校园建筑群体结构可以很好地与校园生态规划结构互相补充,共同发展。

3.1.5匀质型校园生态网络是一种可多向发展的结构,它可以向纵、横等方向发展、延伸,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无论校园是否分期建设或扩大范围,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都可以随之相应变化调节。

3.2 次级分类

由于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中各要素分布相对均匀、分散,整体结构呈现出核心型和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复合的特性,结构中各要素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因此,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没有明显的次级分类。

3.3 设计原则

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可适用以下三种情况的高校新校区。

a.校园基地上生态要素较为分散,没有明显形成团状或者线性形态的。

b.校园基地上呈现出团状与线性生态区域同为校园生态主导区域的。

c.核心型和轴线型适用的校园基地情况,局部区域经过改造、重建等一系列生态建设手段的处理后,也能构建出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

关于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的建构,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原则:

(1)网络结构形态: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形态没有特别的规定或范式,需要注意的就是把握其覆盖范围的周密度,控制避免产生生态网络覆盖的“真空区”。

(2)网络组分布局:符合布置均匀、布局合理、规划有效三点。其实就是指网络中的脉络、节点等组成部分不应过于集中,应该尽量在校园用地范围内均匀合理地布置,并且每一组成部分都是对校园生态网络有效用的。

(3)缓冲区的设置:实际上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中不必特别规划设置生态缓冲区。因为布局结构的均匀、生态能量的分散而不需要对某个区域进行特别的保护,网络中各要素的相互协作即可促使网络脉络、网络节点等每一组成要素成为周边相邻要素的缓冲带或缓冲区。

综上所述,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网络结构各有其特性(表1),也各有其适用的情况。作为一种形式框架,它们可为高校新校区生态规划建设提供方向性指引,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通常还需要根据校园基地所处的周边生态环境格局以及各校建设的现实进行协调,在其中一种结构类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衍生。

参考文献

[1] 曾琦芳.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系统构建方式研究[D].硕士.华侨大学,20070705:23.

[2] 曾琦芳.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系统构建方式研究[D].硕士.华侨大学,20070705:23.

园区网络建设例7

为学校的院校管理、教研各部门、与成都校区的交流、合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建立一套网络环境下的管理、教育、教学的新模式;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创造便利的网络环境,促进教师的信息素养、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的提高;为学生提供界面友好的网络交互平台、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及时的学习指导,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在校方的主导和管理下,按照学校规划要求,逐步实现校园网的全光化,建设一套技术先进、高速可靠的校园骨干网络。改造和升级校园网核心网络设备,使校园网整体具备万兆、十万兆的接入能力;建立学校网络上网行为管理系统,使校园网具备溯源能力、可管可控;实现校园有线、无线网络一体化、无缝覆盖;实现校园网VPN接入能力,满足广大教师远程办公、出差在外访问校园资源的要求。

二、方案总体设计

本次改造项目将顺庆、高坪两校区均纳入改造的范围内,其逻辑拓扑按照对称的方式进行设计,并根据“安全分级、业务分域”的设计原则,将本次建设的网络总体划分为校园网核心区域、 计费认证区域、互联网接入区域、安全审计区、学生公寓接入区、办公接入区、无线覆盖区。

本期建设的校园网核心区域、计费认证区域、互联网接入区域、安全审计区设备均部署在川北医学院的两个校区校园核心机房内。

学生公寓接入区为校园的学生公寓提供校园网接入能力,逐步实现全光网络改造;办公接入区分布在全校的20栋办公教学、实验楼处,为其提供校园网接入能力。无线WIFI覆盖区为学校公众场所(图书馆、体育场、食堂等)、每个学生寝室提供无线网络接入能力。分别对校园核心区域设计、计费认证区域设计以及校园无线覆盖区设计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校@核心区设计

核心区域主要为学生区提供数据高速转发和处理能力,在整个校园网中起到承上启下、并为办公区域、两个校区之间起着互联互通的功能作用;是整个校园网的心脏,为校园网终端系统源源不断的提供安全的信息血液。

为保证整个校园网系统的可靠运行,作为整个网络的神经中枢,学生和办公核心层是全网数据传输的中心,不仅要保证7*24小时的稳定运行,并且确保该区域的高可靠性,在网络、设备出现故障时,保证网络能快速恢复。为保证核心区域的高可靠性,本期方案设计采用了以下几种措施保证整个核心层的高可靠性。

1、采用双机、双链路组网。核心交换机均采用双链路上行,两台设备采用双机互备方式保障链路的安全,并且将两台设备虚拟成一台设备,实现设备互备的同时,通过虚拟化实现融合一体化,这样当其中一台设备出现故障时,另外一台设备仍然能为整个校园网络提供高速的数据转发能力。

2、单设备内部组件冗余。每台核心交换机设备均部署使用了冗余电源、冗余风扇、双主控、板块热插拔等,两台核心设备均采用双控引擎,双电源、冗余风扇。当单台设备模块发生故障时,冗余模块能保证该台设备依然正常使用,大大降低了发生单台设备故障的可能性。

通过以上的核心层的网络部署方式,不仅避免了网络各类业务的连续性受到设备、链路故障影响,又可成倍提高链路资源使用效率,提升网络带宽,既避免了故障发生几率,又充分为以后管理和维护工作提供了便利性。

(二)计费认证区域设计

计费认证区域为整个川北医学院提供实名认证管理、二次认证、融合计费、有线无线一体化认证的功能。

该区域由本地认证系统和电信融合认证系统组成,在校方已经在两个校区各部署了一台城市热点认证设备的基础上,新增和部署两台性能优越、功能强大的城市热点DR2166作为本地计费设备,每个校区两台设备互为备份冗余,作为整个校园网认证的本地认证系统及认证核心设备。上联通过双链路至出口防火墙,下联通过双联路至校园核心交换机。

本地认证系统负责对校园网进行首次认证和管理,并负责向电信融合认证系统发起二次认证请求,并根据两次认证结果,确定是否允许校园网使用者访问互联网。电信融合认证系统,主要作用负责二次认证,并储存校园网使用者的相关实名认证信息,为校园网网络控制、溯源提供基础信息。通过以上两套设备的相互配合及协调,以此做到整个校园网络的实名认证,并为上网行为管理溯源提供基础用户信息。

(三)无线覆盖区设计

大学校园是一个信息交流频繁的特殊场所,网络作为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校园不可缺少的基本设施,电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必需品。仅仅局限于一个地点上网已经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所以构建一个强大、无缝的无线网络成为必然。本次方案无线网络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园区网络建设例8

中图分类号:TP393

1 高校校园网络社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网络社区也称高校校园虚拟社区,是指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包括校园BBS论坛、校园博客、微博、讨论组、聊天室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同一主题的网络社区集中了具有共同兴趣的访问者。高校在校生作为数量众多的网络用户群体,其网络社区尤为活跃。学生逐渐加入到网络社区专题讨论、发表见解、联络通讯、甚至形成区域的二手跳蚤市场,这种校园网络社区,以其开放性、交互性、跨时空性、平等性等特性点,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高校校园网络社区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构建和谐网络社区,促进青年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成长成才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网络社会环境。但是校园网络社区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校园网络社区发展迅速,目前的研究偏理论而忽视对网络社区新特点的把握。二是目前对校园网络社区的研究缺乏系统和全面性。三是我国对网络社区的理论研究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相对滞后。四是研究方法单一。五是研究针对性不强。因此,这些不足就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

2 构建90后大学生需求的高校校园网络社区的需求分析

传播学者格里维奇和赫斯从关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及心理功能的文献上选出35种需求并分类成5大类: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缓解压力的需要。对于90后大学生,具有类似于大众传播媒介的需求,但对于高校校园网络的需求也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1]。

2.1 工具性。社区网络的工具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可以通过理性的方式以获取一定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是信息、物质等,集中需求体现在信息资料查询、看电影、通讯、联络、聊天或交友等方面。

2.2 社交性。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论坛等多种方式,利用文字、语音、视频等形式进行交流,真正实现了“天涯咫尺”,这是传统书信无法比拟的。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性比较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人际交往有更大的渴望。

2.3 娱乐性。网络为人们搭建了一个全新的社交平台,并具有丰富多样的娱乐功能。闲暇娱乐是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紧张学习的调剂,是陶冶情操、交流感情的重要途径。科学健康的娱乐带给大学生美的享受。网络的信息技术提供了新的娱乐内容,比如,网络游戏成为年轻人的娱乐新宠,网络音乐、网络影视所占的比重较重[2]。

2.4 自由性。自由不等于放纵,而是对合理的事情不进行干预和过分限制,当人们享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时,便得到了自由。网络在使大学生节省更多时间、精力、金钱等资源的情况下享有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种种限制。通过网络便捷地共享信息,相互交流成为大学生的普遍追求。

2.5 学习性。大学生在校园内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青年大学生追求学习的高效性,这就对高校校园网络社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校园网络社区正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专业知识的新平台,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互动交流的新途径,为高校内部各个专业学习提供了优质的、准确的资源与素材(包括课件、教学视频、试卷、辅导资料等)。充分的促进了高校内部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2.6 安全性。在自由、开放的网络世界中不免存在鱼目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对于价值观、人生观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网络的弊端不能避而不谈,大学生在网上冲浪时缺少父母、老师和同学朋友的监督。如何加大网络社区的监督力度,提高网络安全性,将网络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使大学生健康上网,是高校网络社区建设者的工作方向。

3 面向90后大学生需求的高校校园网络社区创新模式构建

构建面向90后大学生需求的高校校园网络社区必须结合实际,紧扣大学生成长特点,心理特点来进行构建研究。

3.1 建立完备的社区成员资料库。在构建面向90后大学生校园网络社区的过程中,学生信息注册是网络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完善成员资料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社区应实名注册,方便学生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为迅速地增加人气,可以在新生报到的过程中,班主任辅导员老师进行有效的宣传,动员鼓励新入校大学生积极注册加入其中,成为其中一员,这样便会快速的聚攒人气,提高活跃度。

3.2 建立有效的社区管理机制。高校校园网络社区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社区成员人数众多,对管理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建立有效的社区管理机制,就成为高校校园网络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校园网络社区在日常的运行、维护中会接收社区成员的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其中一些个人发表的言论会引起校园网络社区群聚围观,甚至酿成网络事件。为给校园网络社区营造一个积极正面、洁净的氛围,确保社区信息健康,需要对其社区成员在网络社区中的信息进行监管和审核,必要时需要将其中的广告信息、不良信息、灌水信息等垃圾信息删除。这就需要校园网络社区在日常的运行、维护中采用模块化社区管理员监管制度。

4 高校校园网络社区构建的外延模式研究

4.1 高校校园网络社区建设的经济支撑。高校校园网络社区建设资金筹措可以多渠道进行。一是自筹资金,虽然自筹资金可能有限,但前期必须要有一定的可行性尝试或研究。二是引入风险投资,加强前期网络基础构建的研究和建设。三是争取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地方财政每年都有专项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政府的支持是学校科研建设的重要保障,是高校校园网络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四是争取社会的支持,向社会招商引资。总体来讲,高校校园网络社区建设是一个具有一定公益教育性质的基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服务、教育和管理应用项目,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支起这个平台,带动高校校园网络社区的发展。

4.2 校园网络建设的主体分析。在高校技术方面,学生技术力量自然会是骨干,一方面是让他们有实践自己所学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更乐于为以自身学校为基础的学生社区服务。虽然在社区建设,网页制作,页面设计等领域,对以优秀大学为基础的本科生来说问题不大,但是在管理层面上,依然需要以老师,以及领导为主体的人员对网络社区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包括内容的审核,权限的管理,板块的审核工作。成为一种以老师为主导,优秀学生为技术骨干,其他学生为参与者的网络体系。从而达到,高校从上到下,从领导到学生都有负责网络建设项目的群体,更好的控制网络社区的进度和发展。

5 结语

高校校园网络社区是青年大学生相对集中的场所,是当今时代学生管理教育的新阵地。研究面向90后大学生需求的高校校园网络社区构建方法对促进青年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成长成才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园区网络建设例9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在建设校园网时提出了“建网、建库、建队伍,队伍先行;分层、分步、讲效益,效益第一”的思路和原则,强调应用,重视软件、硬件、队伍协调发展。在选择方案时,是建设“豪华型”投资几百万的校园网,还是建设经济型、实用型、普及型投资几十万的校园网我们选择了后者;我们还提出了建设社区教育网即教育区域网的概念。下面是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要保证校园网建设的科学、合理以及网络的扩展性、开放性、互联性,开始就要进行统一科学的规划,否则一个学校一个模式,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往往是网络公司牵着学校的鼻子走,这样的校园网以后在互联和资源共享等方面问题很多。因此我们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负责对全区学校的网络进行统一规划、方案制订、论证、实施,小组中的主要成员都是懂网络、懂技术的业务骨干。

二、网络方案经济实用、网络建设分层分步

中小学校园网要更多的考虑经济性、实用性和可扩充性,不能盲目地追求先进性,要紧紧抓住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点,华而不实的功能越少越好。有的领导出于节约,希望网络建设一次到位,这只能是不切实际的良好愿望,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设备更新换代日新月异,追求一次到位只能造成更大的浪费。另一方面我们要考虑到教师对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普遍偏低;还有目前用于教学的软件资源还不够丰富,因此制订方案时必须综合考虑。我们选择了建经济型、实用型投资几十万的校园网而不是建投资几百万的“豪华型”样板工程。在实施时不搞一刀切,对那些校领导重视,基础较好的学校先建,而且要根据基础和经济能力分期建,不能建得太快,边建边用,根据使用需求的增长,逐步扩充,切忌一步到位。

1、校园网中的主要功能模块

我们将校园网从功能上分为四个主要模块:

教师备课、多媒体制作室棗用于教师学习、培训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电子备课,上网查询,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这是校园网中首先要考虑的模块,有了它,教师就有了学习实践的基地,教师队伍计算机应用水平就可以很快提高。因此我们在每个校园网中都有6-12台多媒体电脑加完整的多媒体制作设备构成的课件制作室。

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块棗为教师多媒体辅助教学创造应用环境,教师在备课制作室制作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必须要有地方去播放、去运用,需要液晶投影仪和多媒体计算机。以往多媒体课多在综合电教室上,但随着应用的增多,综合电教室就不够用了,而且建综合电教室的投资费用高,我们提出采用便携式投影仪加笔记本电脑构成流动式的播放方案,在普通教室实现多媒体教学。这样的优点是灵活、使用效果好、设备利用率高,缺点是使用时设备连接比较麻烦,但只要对教师进行简单的操作技能培训就可以了。

网络互联,区域网、国际互联网模块棗校园网间如果不互联、不接入国际互联网校园网的作用和功能就非常有限,就没有发展的空间。因此校园网在一开始就必须接入国际互联网,使教师能在更大的范围与教育同行交流、沟通,能访问互联网上巨大的教育资源库。接入方案可根据当地网络的情况选择经济实用的接入方式。

教育教学管理模块棗用于办公文档的处理、公文、通知的流通,上传下达;学生学籍、教师人事等信息管理。这里要强调的是,一些信息系统比如学籍、人事、图书数据格式要考虑和上级系统的兼容性和一致性。

2、校园网络拓扑图(见图一)

1)网络布线:千兆主干,百兆交换到桌面。由于光纤成本的降低,根据学校地理布局选择两个网络用户密集的地方作放置两个主交换机作为网络的主交会点,主交换机间光纤连接使网络具有更好的扩展性。根据网络用户的分布,设立若干二机交换点,实现结构化综合布线。根据学校的经济布线工程尽可能一次到位。

2)信息点的设置:每个教室、多功能室各设置两个信息点,为以后电脑进课室做好准备。教师办公室设置两个信息点,为教师在办公室使用网络提供方便。

行政办公室设置一个信息点。根据学校规模总共设置150-200个信息点。3)网络设备的选型:主交换机选用业界著名的CISCO公司的千兆交换机3524带光纤模块,分支交换机选用性价比较高的DLINK 1024,并根据学校的应用情况分期投入,直至所有信息点交换到位,充分体现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经济实用,边建边用的建设思想。

3、设备配置

笔记本电脑(PⅢ500/64M/6G/12擳FT),数字投影仪(1600流明以上)组成的移动式播放设备1-2套,用于多媒体教学播放

DELL 2400( PⅢ667/256M/18G/100M网卡/1000M网卡),DELL 1300(PⅢ667/128M/9G/100M双网卡)服务器各一台

CISCO 3524两台,DLINK 1024 4-6台

PIII多媒体电脑(国产品牌机PⅢ500/64M/10G/100M网卡/15敚?8-24台,其中多媒体课件制作室6-12台,行政办公用6台,教师办公用6台,A3彩色喷墨打印机一台,A4彩色喷墨打印机6台

多媒体制作设备一套(扫描仪、刻录机、采集卡、数码相机、数码摄象机各一台)

多媒体触摸屏展示台一套

网络布线,千兆主干,百兆交换。

4、资金

按以上配置的校园网建设约需资金40-50万,其中布线工程7-10万,交换设备、服务器10-13万。可独立增加、扩展的设备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配备。

三、项目实施程序化、规范化

为防止校园网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腐败现象,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项目实施过程必须规范化、程序化,我们的做法是:

学校向主管部门申请

主管部门下校考察调研学校、主管部门共同制订方案,主管部门组织论证最终方案报招标中心公开招标,资金由招标中心管理中标公司执行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协同学校对工程实行监理主管部门协同学校对项目验收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应用和效益进行追踪评估。

四、软件、硬件、队伍协调发展

校园网不仅仅是网络硬件建设的一个项目,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通俗地说包括"路"、"车"、"货"和"驾驶员"四方面的建设内容。

网络系统是路,应用系统是路上的车,而基础数据是车上的货,学校的领导、教职工和学生就是驾驶车的驾驶员。要想使校园网真正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发挥作用产生效益,使校园网不成为供人观赏的花瓶,以上四个方面内容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建设校园网的网络系统本身并不困难,只要资金到位可以很快建成,但建设网上的应用系统、基础数据、教育资源库和人员队伍则是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开发校园网络应用,建设开放、共享的教育资源库绝非某个学校某个地区的局部行为,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我们主张走由政府组织、规划管理,中小学校,专业公司,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参与共同开发的路子。教育部有关部门正在制订有关基础教育资源开发规划,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教育资源贫竭的状况将会大大改善。但是目前我们不能坐、等、靠,要尽其所能,广泛收集、整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充实校园网的应用。

我们在软件方面的建设主要遵循下面的思路:

1、以教学为中心,从市场上选择比较成熟的校园网软件模块作为校园网中的基本应用层。

2、统一为全区校园网开发集中式共享资源。以建立开放资源、共享资源为基本出发点,与兄弟省市、科研院所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以侧重基础教育的集件、素材为重点,收集整理现有的软件资源放置于区域网资源中心服务器上以WEB方式对全区校园网实行共享。

3、收集国际互联网上基础教育相关的资源网站、归类列表,在中心网站上建立链接。

4、在中心网站上开发基于数据库的动态信息模块,实现教育新闻、通知的自动;BBS在线交流,为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交流提供方便。

5、在中心资源网上建立基于数据库的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素材资源查询管理。

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坚持:

将教师培训,队伍建设作为长期的重点工作来抓。 对全体教师实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全员过关培训。 按基础、年龄对45岁以下教师进行提高培训。 对计算机教师、学科骨干教师不断进行专题知识培训:多媒体、网页、现代教育技术理论、FLASH、互联网、网管…… 5、 经常举办各种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参加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学习。

五、连接校园网、建设区域网

校园网如果仅仅局限在一个学校内,孤立封闭、与外部网络没有联系,每个校园网都五脏六腑俱全,不仅会造成大量的重复投资浪费,而且网络的作用、应用的开发、资源的共享都将大大受到限制。因此利用现有的公共网络线路以最低的代价将地理上相近或一个行政管理区域内的校园网联接起来组成社区网也叫区域网,利用网络划分技术构成内部VPN(虚拟网)在国内外已成为网络建设的一种趋势,许多城市正在建设的光纤宽带IP网,有线电视数据网,ASDL等宽带线路为建设教育社区网奠定了物质基础。

我们经过组织专家论证确定选用有线电视数据网构成我区的教育区域网。见图二,

园区网络建设例10

1前言

自2002年以来,赣州驻市本科院校——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先后都在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启用新的校区。截至到2009年9月,进驻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的高校及大中专院校已达7个,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理、工、文、医、经、教等多个学科,高校园区的建设初具规模。与园区内硬件资源建设高速发展不成正比是园区内各院校的教学资源共享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还不够充分

各校都拥有各个特色的教学成果奖、实验示范中心、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和优秀多媒体课件,但由于受到知识保护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往往评完即止,最多仅受益于其所在学校,造成优秀教育教学资源闲置现象严重。

1.2教育教学资源重置现象严重

虽同在一个高校园区,但由于各校间意识上的“围墙”仍未打破,校际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低层次的重复开发。

1.3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重视

目前,赣州高校园区内各学校之间没有开展校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探讨,缺乏合理的高校园区网络共享平台的共建共享模式,对校际间的网络共享平台全方位、可持续建设的体制和方法的研究尚为空白。

随着各高校校园网建设的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对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赣州高校园区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是实现区域性高校资源有效共享的途径之一,是构建整个赣州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战略重点。

2建设目标

如上所述,赣州市高校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面广,在教学资源和文献信息的建设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本文所提出的赣州高校园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目标就是充分利用网络共享平台来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主要将实现以下几个建设目标:(1)探讨高教园区教学化建设新模式;(2)建设统一开放的信息标准;(3)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校园区公共教育服务平台;(4)推动园区内各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该共享平台的建设实施将会为各院校发挥自身的优势特长、校际间互通有无提供桥梁,有利于集合园区内各院校的专业特长,形成赣州高校园区特色的教学、科研、学习、讨论的知识管理平台,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建设思路

笔者建议以部级和省级优秀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的运作为先导,结合江西省内各知名高校园区的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经验,建立一套机制灵活、形式多样、实际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园区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的有效管理和运作模式,并进一步阐明大学城内校际网络共享资源知识产权的限制和共享的关系、优质教学资源的协作模式和共享机制。

3.1网络中心资源建设的目标需求

首先,是开展省内大学城共建高校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的现状和用户需求调查。在了解各个学校对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和应用的态度、方法、投入、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共享平台建设的现状、期望、设想和建议。

其次,是规模化的定位。调查师生的需求,了解教师所希望的网络共享模式,了解教师对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网络共享资源的利用现状和期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来,实现网络共享平台的规模化建设。

3.2各院校的信息整合与应用开发

首先是信息的整合。校际间的资源整合需要实行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需要协同联合建设。笔者从数字资源的共享范围、利用深度、有效期的角度出发,考虑数据加工、存档、存取、管理等标准。

3.2.1信息资源的存档

该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主要包括网络资源的共享、图书资源的共享、实验设备资源的共享、跨校区选课等。其中涉及信息资源存档级别的设置,中心资源或结点资源存档位置的选择、信息的利用方式、存档的密级和版权的保护等等。

分布式多结点用户使用的技术支持。包括解决:海量信息存储、吞吐量、网络与数据安全、海量用户数接入、信息检索、计算能力等等。需要充分考虑信息扩客与发展节点接入等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2.2公共平台的协作活动

加入该平台建设的联盟单位需要建立联合建设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园区内各院校子资源的建设发展,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如有些高校园区开展了针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协调采购、合作编目、编制联合目录,馆际互借和共同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等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活动。

可以说存档是信息资源的建设基础,大用户数接人技术是运行的保障,协同服务是发展的根本。

其次是应用开发。要进一步推动园区内各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发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面向节点用户的应用软件设计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各校联合建设或补充建设的方式丰富园区内现有的部级,省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制作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的工具,提供网上学习和教学参考。特别是面向园区内所有师生提供网络智能辅助教学平台及学生自主学习系统、校际选课及自选课程辅导系统等等。

4建立校际网络共享平台的资源共享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