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企业的经营之道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8 16:26:46

企业的经营之道

企业的经营之道例1

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营方式分析

1.1承包制经营。这种经营方式签订承包合同时,是国家直接的同主承包商签订,合同的完成是由主承包商完成的,国家只需监督、检测主承包商的合同履行情况。政府不管合同中的任务及经营项目是否发生转包。这种经营方式中,政府在企业经营业务中不插手。政府只作为招标人,对国有混合公司通过择优原则选定一个承包商,来承担企业的经营项目及一定比例的订货任务,余下的转包其他的厂商,主承包商作为管理者角色存在于这一系统中。

1.2股份制,这种经营方式在西方国家在较多使用。国家在国有企业中作为股东持有股份,成为主体股东从而掌握控股权。国家通过委派董事、董事长或与企业签订计划合同等措施对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营方针进行调控。对于日常经营、管理等不加干预,由董事会自主经营。股份制经营的国有企业在法国最为普遍,政府对国有企业经营给予较大的自。

1.3租凭制经营,在西方国家这种经营方式是指在不改变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条件下,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出租方既是国家的授权机构,将国有企业有限期地交给承租方经营,承租方向国家交付租金,在符合合同范围内承租方可以自主经营。具体操作方式就为:租凭双方通过签订合同,承租方根据合同条款向国家交租,一般租凭期限在4至5年,资产折旧费与利润共同构成租金。通常国家只收取利润,折旧费作为国有固定资产损耗的补偿,返还给企业。如承租人在承租期限中,用国有资产为己生产产品,政府不对其干预。也有一些国家租赁经营制企业所生产的主要产品要交给国家,国家向承租人支付生产费用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报酬。

1.4计划合同制经营,在法国一些企业中运用较广。国家与企业签订项目或计划合同,将双方的权力义务通过法律形式做出明确规定。通过四条原则来解决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一、保证国有企业财务收支平衡;二、贯彻执行政府的经济政策;三、国有企业以经济实体的身份开展自己的业务;四、企业承担社会义务付出的代价,国家要给予补偿。这一方式还存在着国家单方违约,企业无法进行制裁、法律效力欠缺、实施的行业单一等缺陷。但是计划合同制在国有企业中确是可以将企业发展和目标同国家的计划和目标相协调的一种经营方式。

二、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方式分析

2.1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经营,这一方式中的厂长在任职前,要同政府签订责任状,把任职期内的目标明确在责任状里。经营者就担负起了企业经营的责任,也是责任同权力相结合的初步表现,通过强化刺激促进经济效益。这一方式对国有企业的作用是局限的,存在着不利于政企分离的消极作用,企业不能根本摆脱对政府的依附关系。在我国采用这种方式的经营的企业非常少,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这种方式经营成为了历史形式。

2.2承包经营责任制经营,基于利改税,将所有权同经营权适当分开的原则下产生的。从本质来看,并没有改变传统的依附关系,不同点为这一经营方式通过合同形式,固定了一定时期内,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在承包时政府的干预既定,企业可以有所作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方式限制了政府干预,搞活了企业。例如,我们鞍山铁塔制造总厂,由中能建下达具体指标,企业负责实施,只要完成上级的承包目标,企业员工的收入才能增加,企业资产才能增值,企业才能解决技术改造和新项目投资,企业才得以存活。这一经营方式的优点为简单易行,而且既可以保证稳定的国家财政增长、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企业自我发展;与此同时,还对企业经营者积极性的调动有利,便于自主经营权的扩大。这一方式对企业和各方面都较容易接纳。由于这些优点这一方式得到了全面的推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方式中的问题也较为突出,第一、承包的多为盈利和市场好的企业,那些微利与亏损的企业不愿承包。第二、承包基数的确定较难,通常政府同企业一对一讨价还价的谈判。在谈判中得利多的通常是“会叫”的,竞争条件的平等受到影响,第三、承包期限通常为2到8年,比较短,难以根除企业经营的短期行为。

2.3租凭责任制经营,这一方式运用较多的为国有小型与亏损的企业中。出租方为政府,经过招标投标来确定承租方,确定承租方后缴纳风险抵押金,按时在承租期内交租凭金,双方根据合同,明确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权力、责任、义务。结合实际经营情况,这一方式使企业同国家、主管部门的关系明确,调动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有效改善了那些经营不善企业的状况。但是也不乏有一些企业实行租凭责任制经营失败。

2.4资产责任制经营,这种经营方式核心是资产增值、分享收益及责任经营。在责任期内,经营者在确保国有资产增值、上缴利税的情况下,有较大自主经营权。通过对企业资产账面价值对比、上缴税的数额及合同条款的履行情况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考核。这一方式约束机制上更加硬化,若经营者没有完成国家规定的资产收益指标,就要进行抵赔。这使得它在企业自选改革方案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部分企业对资产经营责任制表现的冷漠和观望的态度。而且这一方式实施中对干部素质的要求相对高,许多部门和企业的同志反映难度大,推广有阻力,有时使这种经营方式只流于形式,无法实施。

2.5股份制经营,是一种比较规范化的企业经营模式,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呼声较高。同时选取了试点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转换机制,建立法人治理机构,进行清产核资及资产评估,促使企业实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实践中的功效不单是开辟新的资金筹措和融资渠道,还从产权关系、制度创新入手,通过硬化约束来改变企业行为,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障出资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从股份制经营实际效果看,它最有利于两权分离。对国有企业形成一种新的经营机制、克服企业短期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国家对企业资产管理由直接向间接控制转变都十分有益。但我国资产交易市场和政策配套等方面的不完善,个别企业搞股份制经营流于形式。

三、结束语

国有企业在各国中的企业类型、条件、和经济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实际的实施中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最有利于发展经营方式,各国企业在股份制经营方式上也是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推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企业的经营之道例2

相比上市公司和大型国企,中小企业普遍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家族企业占比很高,公司的重要决策往往是实际控制人的“一言堂”,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在财务透明度方面,出于避税或是降低成本等原因,中小企业缺乏真实、准确、有效的财务会计信息。近年来曝光的一系列财务造假事件,反映出中小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健全,进一步加深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以往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轻资产,缺乏银行能够认可的有效足值的抵质押品。如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较少,企业核心价值反而是特许经营权、专利、商标等。

此外,在我国社会征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部分中小企业诚信经营意识淡漠,骗取银行贷款、非法集资、卷入高利贷等事例屡禁不绝,在经济下行期甚至有进一步抬头的趋势。

上述种种风险都造成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现实困境。应当说,解决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监管当局和银行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也只有依靠各方共同努力方能根本解决。

例如,政府如能进一步合理确定中小企业税负,则中小企业出于“逃税”目的的财务作假会大大减少,其财务真实度的提升对银行融资的顺利获批将是巨大的利好。再如监管当局如能在社会诚信管理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司法系统的审判效率、执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则对银行信贷权益的保障无疑将大大增强。

从银行自身来讲,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拓展客户基础和收入来源,既是其应有的社会担当,更是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随着金融脱媒,大企业越来越少地依赖银行;而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趋势,都使得银行的经营压力空前加大。积极开拓中小企业业务,不管对中小银行还是对大银行,都是现实的课题。而要拓展中小企业业务,风险管理无疑是核心环节。笔者以为,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商业银行要秉承“收益覆盖风险”的基本理念。中小企业授信业务从本质上说是“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不论采取何种风控措施,这种本质特征难以改变。因此,要通过合理定价覆盖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等于发放“政策性贷款”或“扶贫贷款”。商业银行最根本的社会责任是确保千千万万储户的权益,确保存款的安全。银行一定不能为了短期利益盲目放贷。

在资产组合配置方面银行应加以重视。在组合层面主动管理,较之单一客户、单一交易的管理更为重要。银行应通过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计量分析方法,合理确定资产组合分布。并结合通过对宏观经济、市场环境、行业风险和银行获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情景分析结果,监控中小企业信贷资产的行业分布、地区分布及其风险与收益状况,最终确定业务发展优先级。还可根据资产五级分类情况及资产质量迁移情况,预设资产质量监控指标进行监控管理。

在授信过程中,银行要兼顾审批预警并重。银行在中小企业授信业务中要既重审批,也重授后管理及风险预警,因为中小企业的经营变化、波动远比大企业明显。银行应对授信客户进行日常监控,对各种风险信号进行调查、归纳及分析,及时调整策略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早回收。

银行还要注重现场调查,以及“三品三表”等非财务因素的调查核实。基于中小企业普遍财务报表不真实、不全面的情况,为缓解信息不对称,银行应通过对企业主人品、企业产品、抵质押品和企业水表、电表、税表(或海关报表)等的审查,力求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和主要风险因素,合理地选择客户及给予适当的授信额度。

此外,银行应以供应链为切入点,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控制实现中小企业的信用增级。中小企业发展看似各自为营,但彼此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银行,与其单一地寻找和看待一个个中小企业,不如将其置于整个产业链、供应链加以分析判断,有效控制风险。

企业的经营之道例3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017-02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志丹博士的专著《道德经营论》(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已经出版,我有幸捷足先登,拜读了此书,在饱览清晰独特的研究思路和创新深刻的学术观点的同时,深感敬佩。我们知道,经济伦理学自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兴起,渐成为“显学之显学”,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涵盖了企业伦理、劳动伦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伦理等在内的诸多领域,学科体系日渐完备,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其中关于企业伦理的研究成果和论著更是灿若群星,不胜枚举。由此,我们不难想见,在一个前人已经进行了深入探讨的领域,想要再开辟新的研究视阈,提出新的论题并系统论证之则实属不易。难能可贵的是,志丹博士却另辟蹊径、锐意创新,一改以往纯学理研究企业伦理道德问题的理路,聚焦企业究竟应该如何“用德”、“践德”,进行企业道德经营的研究。可以说,这决不仅仅是一种研究视角的转换,更蕴含着一种新时代的经营哲学的诞生。

《道德经营论》一书主要内容和基本脉络是:该书由王小锡教授的“序”、“绪论”以及十章内容组成。“序”里重点对“道德经营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该书的创新点”进行了高屋建瓴地分析厘清;在“绪论”里重点论述了道德经营研究的学术基点、研究发展趋势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一章“道德经营的概念”重点梳理了以及道德经营概念、强调“道德经营”的缘由);第二章“道德经营的合法性”着重分析了宏观层面的经济道德本质维度、中观的企业道德本质维度以及微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道德本质维度以及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危害四方面驳斥企业非道德经营神话,从而论证了道德经营的合法性;第三章“道德经营的核心价值”主要分析了道德经营的核心价值——义利统一的概念和正当性、企业义与利的概念、统一及其三个层面;第四章、第五章“道德经营的基本价值”着重阐述了道德经营的基本价值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绿色发展和合理慈善;第六章“道德经营的关键环节”基于领导力问题的重要性,提出并深入地阐述了企业道德经营的关键环节就是道德领导和道德决策;第七章“道德经营的人格范式”揭示了经济道德人的合法性根据、合理性边界及其互利的行动原则,有力地回答了道德经营的主体依托和主体模型建构的问题,并深入而全面地回击了对互利主义的质疑;第八、第九、第十章“道德经营的时代境遇”则集中分析了当代道德经营遭遇到的责任伦理、人权伦理、财富伦理、信息伦理、时间伦理、空间伦理等时代性问题,使得道德经营植根于当代实践的沃土、直面时代性的伦理问题。

纵观全书,其特点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1.概念范式创新。著者在企业伦理学与企业经营学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企业“道德经营”的概念范式,这在国内经济伦理学界尚属首创。著者认为:“所谓道德经营,是指在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及其核心利益相关者主张道德价值观驱动经营活动,坚持义利统一的基本原则,以及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保护生态和合理慈善等基本价值,遵循伦理道德理念与规范来规约自己的经济行为、经营活动,保持经营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以及合目的性和合理性之间的有机融合、辩证统一,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与道德目标相统一的战略性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企业经营的行为习惯、内在品质和道德境界。”[1]简而言之,道德经营就是企业按照道德理念来指导自身的经营行为,合乎道德地谋取正当的利益,从而真正建构起企业的战略经营模式。这一崭新的概念范式,既是企业伦理学、企业经营学以及管理学研究的理论新范式,也是分析企业问题的理论新范式。

除此之外,这样的概念范式或论题的创新在专著中还有很多,如“道德竞争力”、“经济道德人”、“互利的边界”、“慈善责任的合理性边界”、“时间伦理“、”空间伦理”、“道德致用主义”等。这些原创概念不仅对经济伦理学、企业伦理学研究具有重要启发和深化拓展的作用,而且对于其他学科方向的研究也具有范式创新的意义。

2.分析视角独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伦理学科体系的完善,经济伦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已经成为现实经济活动的指导原则。在现实中,一些企业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道德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本和精神资本,是企业经营的基本理念和根本原则。但问题是,如何使这些经济伦理学的理论能够真正“面向实践”(恩德勒语),为企业经营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则需要我们在研究中更具现实意识、问题意识和担当意识,突破现有的研究“瓶颈”,选择新颖独特的研究视角。

与以往的研究相异,本书的著者在挖掘企业经营哲学范式嬗变的历史脉络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道德经营这一新颖独特的研究视角。以企业道德经营为切入点,关注企业如何“践德”和“用德”,力图整合经营与道德,实现两者的交融互涉、良性互动。与此同时,专著对道德经营之“道德”的强调,对道德经营合法性的本体论论证,对道德经营人格范式的诠释等,都不仅为企业伦理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大大增强了立论的力度。

3.体系构建完备。对于经济伦理学的研究而言,理论体系的构建和问题的研究总是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始终是前提,唯有特色学科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才能奠定学科应有的地位;而问题的研究也必然是理论的依据和基础,唯有关注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感”的经济伦理问题研究,才能诠释伦理道德之于经济生活的应用价值。因此,真正的学术创新一定是“形而上”与“形而下”自觉结合的产物。

专著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了道德经营问题,构建了道德经营的基本理论体系,不仅深入系统地聚焦了道德经营的一般逻辑,探讨了道德经营的概念、合法性、核心价值、基本价值、关键环节、人格范式,而且多层面地透析了道德经营中的现实问题,将道德经营遭遇的责任伦理、人权伦理、财富伦理、信息伦理、时间伦理、空间伦理等突出的富有时代意蕴的论题都涵盖在内,可谓体系完备、逻辑合理、自成一体,堪称经济伦理学“形而上”与“形而下”自觉结合的最新成果。

4.研究视野开阔。专著以中国与西方结合、形而上与形而下结合、历史与现实交融、理论与实践互涉的“视阈融合”方式,深刻而有力地回答了道德经营的概念解析、原因探秘、实践路径和时代境遇等四大问题,涉及的论题广泛,研究视野十分开阔。

比如,书中对时间伦理、空间伦理的探讨,就是研究的亮点之一。企业道德经营离不开时空元素,而经济伦理学中时空伦理的研究却相对贫乏。著者从人之存在的两个基本维度“时空”出发,探讨了时空的伦理意蕴,揭示了现代企业经营所要面对的主要时空伦理问题—企业劳动伦理和企业经营的空间正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著者以生存论意义上的社会之间概念为基点来透视时间伦理,以资本逻辑与空间伦理建构为主线来研究空间伦理问题,这种大胆而深刻的探讨,对目前的经济伦理学研究具有补白之功。

除此之外,对企业目的幻象的批判的角度来论证财富伦理,从企业信息主体对待和处理企业信息的伦理方式与态度来切入信息伦理,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资源来阐述责任伦理,从女性歧视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人权问题来拓展性地研究企业经营中的人权伦理问题等,无一不展现了著者宏阔的学术视野和强烈的问题意识。

5.学术资源丰富。著作不仅用一定的篇幅阐释了国内外关于道德经营理念以及道德经营研究的学术脉络,而且在全书中贯穿历史分析与对比研究方法,融合了大量跨学科的学术资源。例如,书中从中西思想史的不同视角道德经营的概念进行一番知识考古和界定透析;在阐释道德经营(而非“伦理”经营、道德“营销”、道德“管理”)的缘由时,作者选取了三个角度:一是梳理了在严格道德哲学意义上,中西对“伦理”、“道德”概念的必要区分,使得“道德”经营能更强调主体经营的主体性、自主性、自律性以及应有的经营的行为习惯、内在品质和道德境界;二是探究了西方对“形式理性”的批判与反思,提出了企业经营范式的核心价值诉求,即强调道德主体的内在心性品质的培养之于企业的价值意义;三是理性批判了西方强势文化对国内学术概念的影响,揭示了企业经营活动的道德本质[1]。为了分析的透彻清晰、具有说服力,著者的研究决不拘泥于学科门户之限,广泛爬罗剔抉、灵活地整合了古今中外诸多门类的学术思想资源,所涉及学科涵盖伦理学、经济学、哲学、经济伦理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构建了全面丰富的学术信息平台,从而使得分析说理具有充分的穿透力和说服力。

企业的经营之道例4

江西林恩茶业有限公司自2002年创立以来一直从事我国传统绿茶、特种茶的种植、收购加工、拼配、分装、研发和国内外市场营销业务。公司通过十年来的奋力拼搏,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公司出口规模不断增大,2012年达1800多万美金,安排就业100余人,为国家上交利税260万元,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为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公司目前拥有景德镇浮梁县、南昌新建望城新区生产基地10,000多平方米的食品级茶叶生产加工厂房,组建了多达120人的产、学、研、销一体化的团队,连接专业合作社、经纪人30多家,茶农4,000多户、上游加工企业80多家,涉及茶园面积50,000多亩,建立起横跨国内茶叶主产区的战略伙伴货源基地和遍及五大洲的海外销售网络。公司引进日本、印度、英国、德国先进茶叶自动化清洁化加工、称量、刻读、分装设备,为江西省内首家同时通过QS、HACCP、ISO9001-2002、ECOCERT等国际认证的专业茶企。公司的货架式立体仓库、立体三角包袋泡茶、全自动果味茶生产线、全自动小包装分装线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2012年公司茶叶经营4,6OO吨,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林恩”品牌荣获2012年度江西著名商标,公司被评为2009年度国家质检总局质量诚信企业、江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江西省重点农产品出口企业和江西省十大茶叶名企。

二、林恩公司经营做法和发展路径

林恩公司针对目前茶叶出口市场的新状况、新挑战,不断创新经营方式,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分工,善于引进和借助外力,将经营延伸到价值链上游的品牌、研发、融资、渠道和下游的营销网络,占领每一个经营环节的制高点,提高了企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开辟生产基地,稳定货源供应

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区域性竞争发展为全球性竞争,企业之间争夺市场、争夺顾客的竞争关键是质量竞争,如何保证并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已成为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茶叶质量安全是茶产业的生命线,是产业化的核心问题。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已被茶企奉为行业的第一准则。为了产业链的稳定,确保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林恩公司2003年开始在景德镇浮梁县、南昌新建望城新区建立自控茶叶生产基地,通过对产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提高源头掌控能力,规范对生产过程中风险的控制,确保茶产品随时与随机的可追溯。建立自控生产基地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精细化,稳定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公司茶叶实现季产年销,帮助客户稳定了货源,实现了产品有效供应,增强了客户对公司和产品的信任度。

(二)建立加工基地,提高经营效益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茶叶进口国食品安全门槛越来越高。如果茶叶加工生产不规范,则会对饮用者的健康带来危害,降低茶叶的商品价值,影响茶叶产值,所以加强对食品安全方面的控制,推广应用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是茶企加快发展的方向。

建立加工基地是林恩公司致力茶叶品牌化、高附加值化的又一新招。林恩公司自建10,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高标准的无公害茶叶加工厂,投资300多万美金引进日本、印度、英国、德国先进茶叶自动化清洁化加工设备和技术,实现了省内首家全程清洁化、不落地、中央除尘和灰尘集中收集,激光刻录,自动称量分装,全程现场监控的流水化生产。公司的货架式立体仓库、立体三角包袋泡茶、全自动果味茶生产线、全自动小包装分装线在行业处于领先水平。茶叶加工基地的建设,确保了茶叶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经营效益。

(三)设立研发机构,丰富产品种类

为适应现代消费观念的变化,进一步提高茶叶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世界上很多产茶国和消费国都开始致力于茶叶新产品研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世界上研究开发的茶叶新产品已成为拉动茶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并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茶叶行业必须采用新的技术开发新产品,丰富茶叶种类,满足更多层次消费者需求,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林恩公司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早在2006年便率先在公司单独设立新产品研发部,并与国内知名院校专家合作,紧跟国际市场潮流,引进专门人才从事茶产品的科技研发和持续创新,走环保、美味、多样化和便利化、国际化的消费新路子。引入国际大企业参与投资和全球合作,开发全球研发共享平台,把国外茶实验室搬到了茶叶基地。通过对茶产品的深入研究和海外市场的流行趋势摸索,围绕中国茶的多品种做文章,每年定期向市场推出一批国际流行的新类别、新口味、新款式,树立起中国茶在国际市场时尚、安全、健康的新形象,走在了产业链的最前端,实现了科技创新的最佳价值。

(四)吸引国外投资,壮大企业实力

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不断增加投入,然而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和国内投资困难较大,吸收外商投资是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一条出路。通过利用外资,中小企业可以提高整体素质, 从产品、技术、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入手, 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作为一个以茶产品出口为主的创业型民营中小外贸企业,在与英国一家老牌茶厂通过业务关系建立信任后,林恩公司主动放低门槛,以资源换市场,邀请英方投资入股,2005年获得英方100万美金投资。吸引国外投资不仅能够使林恩公司在创业初期得到急需的资金, 弥补资本缺口,壮大企业实力,还能把英方原来在中国分散的货源和产品资源整合到林恩,提高了公司运营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公司竞争力。同时还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知识,利用英方的海外营销渠道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拓展了公司发展空间。

(五)引进国外品牌,增强竞争能力

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目前, 国外品牌最渴望的是找到具有良好市场通道并且信誉可靠的合作伙伴从而进入中国市场。针对国外品牌的心理和需求, 国产品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以积极的态度与国外品牌合作。对于众多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则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国外品牌或与国外销售商合作开发品牌,加速对目标市场的占有以及自有品牌策略的实施。

林恩公司五大类40多个品种产品80%以上以品牌小包装方式进入海外终端市场如麦德龙、沃尔玛、欧尚等,部分品种的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同时公司还引进了面向白领和时尚人士、行销五十多个国家、横跨五大洲的英国品牌红茶。时尚的英式红茶自投放中国市场以来一直得到业界高度关注和市场青睐。通过引进国外茶品牌,林恩公司不仅迅速占据了国内茶叶市场的一定份额,增加了公司经营收入,还在规范的市场运作中学习了国际知名茶品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 从而提升了自己的品牌文化和企业竞争力。

(六 )开展多种经营,拓宽业务渠道

自中国加入WTO之后,许多西方国家在取消关税壁垒的同时,逐步将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壁垒形式来保护国内的相关产业。国外茶市场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欧盟和日本的农残标准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给茶叶出口造成很大的困难;二是国家全面取消了茶叶出口许可证管理,国内的中小企业都可以做茶叶出口贸易,行业无序竞争激烈,影响了中国茶叶行业的健康发展。

基于发挥优势抓住市场机会的考虑,林恩公司制定了内外并举的发展战略,在开拓国外市场的同时,也积极做好内销:一是兼并了南昌的百年老字号“春蕾茶庄”,开启了内销之路,整合了“春蕾茶庄”自身强大的采购和传统加工技艺;二是面向国内中高端市场打造了林恩商礼茶。林恩茶叶占有江西出口茶市场占有近40%的份额,已成为江西的一张文化名片;三是引进英国品牌红茶,推广西方时尚茶文化,扩大国内茶叶市场份额;四是从事茶加工贸易,从国外进口香精、香料,加工成新茶复出口到国外市场;五是进口非洲欠发达国家的红茶。非洲一些国家茶叶进口享受我国零关税待遇,且卫生质量安全有保障,因此非洲进口红茶在国内市场的销售将不断扩大,林恩公司通过多种商业模式并举,开展多元化经营,拓宽业务渠道,不断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林恩公司的经验及启示

(一)加强行情调研,掌握市场动态

国际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业务机会稍纵即逝,中小外贸企业必须加强行情调研工作,通过调研了解外国的经济情况、市场情况、竞争情况,做出口要了解世界市场的需求,做进口要了解国外的供应。国际市场行情经常发生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小外贸企业只有通过调研及时了解这种变化才能正确制订和实施企业加快发展的战略和策略。

林恩公司通过加入江西省茶业联合会、江西国际贸易企业协会等行业组织,与其他会员单位建立茶行业市场动态和资源内部共享机制,加大了对市场动态的了解。同时将公司内训常态化,邀请国内茶叶行业专家讲座交流,传递茶叶市场最新信息,开拓员工的视野。另外,林恩公司始终认为国际化的业务必须有国际化的视野,国际贸易团队必须要到国际市场第一线去深入开展行业调研,所以经常外派员工出国,每年十几次,以了解国际市场行情,为公司正确制订和实施加快发展的战略和策略提供依据。

(二)重视互利双赢,增强合作意识

为了开辟新的增长点,中小外贸企业需要逐步打破传统界限,增强合作意识,与产业链其他企业通力协作,实现互利共赢。企业之间的协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企业发展和运用资源的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战略。通过合作,各方可以利用合作的整体优势,把蛋糕做大。与此同时,合作各方都能从中获得较多的收益。

多年来,林恩公司正确运用比较成本论,通过联合发展和对外分包等方式,与农户共同入股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最低保护价收购全部原料,逐年分批培训加工技师和评茶员,免费提供统一的包装材料和标签,统一加工技术和标准,培植茶叶生产大户和农村茶叶经纪人,提供季节性预付收购款等各种综合手段,想方设法让利益链上的上游茶农和加工户首先获益,以此调动了茶农规模化、清洁化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也保证了企业内外销市场的货源和质量稳定,有效地降低了经营成本,实现了茶企、茶农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三)组建专业队伍,重视人才培养

人才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竞争中,面对国际买方市场的现状,高效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中小外贸企业角逐世界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林恩公司始终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将注意力放在客户满意和员工满意之上,坚信员工满意可以提升客户满意,积极倡导尊重员工的企业氛围,让员工做体面的工作、有体面的收入、过体面的生活。同时努力在企业内部打造基于制度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设立了员工子女励志奖学金、无上限助学金、员工应急帮助基金等,每年投入十几万元用于一线员工帮扶济困,同时暑期为员工家属子弟和社会大学生提供大量见习、锻炼机会。“唯有敬业,方能专业”,企业每年拿出大笔资金和时间用于员工的培训和学习,资助骨干员工接受再教育和岗位资质提升,极大提高了员工学习热情和企业忠诚度,造就了一批忠诚、专业、有学习力、创造力、国际化理念的专门人才队伍,为企业加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四)讲究诚实守信,提高企业信誉

惟有诚信至上,企业才能长久不衰。讲究企业信用是一种社会责任。著名管理学家克拉伦斯·沃尔顿曾说应该把企业看成是讲信用、讲商誉、讲道德的组织而不是赚钱的机器。诚信意味着企业具有良好的信誉,它虽然不会像有形的产品那样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市场和利润,但它是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无形推动力。

林恩公司坚信国际贸易就是诚信贸易,一直奉行“诚信为本,攻心为上”。2003年创业初期,公司没有自己的工厂,由于上游企业使用旧包装,在发给斯里兰卡客户价值2万多美金的茶叶中,发现很多杂质颗粒,导致客户无法销售。林恩公司获悉后立即决定由客户就地销毁,再发一批新货。此诚信之举令客户感动,客户决定自己帮助安排人手进行二次分拣,剔除杂质,只收分拣费用,为林恩挽回了大部分损失。林恩公司认为商业竞争不是价格竞争,而是品牌竞争、信誉竞争、实力竞争。诚信经营,讲究信誉,树立良好的企业外部形象,从而使客户信任自己,产生忠诚,有众多这样的忠诚客户,企业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赢得市场,从而能够维持企业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五)强化内部管理,降低风险成本

在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管理问题也随着企业自身发展以及经营环境的变化,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来:企业组织结构较为简单,规章制度缺失,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对风险尤其是投资、筹资、资金管理方面、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等方面也认识不足,风险管控较弱、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不健全,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林恩公司紧紧围绕公司发展目标,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意识,重视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强化内部审计,协调外部监督,在加强基础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继续强化制度管理,形成以制度约束行动的规范管理模式,建立了适合企业自身成长的内部管理制度,公司内部管理实现了体系化、流程化、管理化和制度化。同时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透明度,加强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风险防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六)重视对外联络,优化发展环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在协调外部关系的工作中,建立良好的行业、政府关系非常重要。中小外贸企业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行业、政府关系计划,与相关行业组织和政府部门建立紧密的联系,通过与其有效的联络沟通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提升企业信誉度。

林恩公司深知对外联络工作的重要性,常怀感恩之心,感恩客户,感恩同行,感恩政府。公司董事长袁利人先生当选为江西省茶业联合会副会长、江西国际贸易企业协会副会长、南昌市农业产业化协会监事长、南昌市2010年度十大能人创业标兵,获得了更多的行业话语权和同行、政府部门的认同。通过与行业、政府建立良好关系,不仅能够了解到更多的经贸信息,在经营上获得一定的先发优势,而且通过参与行业、政府组织的一些活动,对自己进行宣传推介,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增进了与各界朋友的相互了解,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企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芳,邹俊.欧债危机下中小外贸企业转型问题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12(08):28-31.

[2]朱小燕. 对中小企业国际竞争方式的分析——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J].国际经济合作,2010 (08):86-90.

企业的经营之道例5

不同的人物,相同的命运

黄光裕案发后,媒体和社会舆论普遍认为,黄光裕的失败源于其本人对实业经营的弃守,而沉溺于资本市场的资本运作。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曾经如黄光裕一样在中国实业界和资本市场叱咤风云,最后也如黄光裕一样身陷囹圄的企业家们:南德的牟其中、德隆系的唐万新、华晨系的仰融、农凯系的周正毅、格林柯尔系的顾雏军、斯威特系的严晓群……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中的一部分,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演绎着共同的命运轨迹:实业起家――资本暴富――违规操作――经济犯罪――身陷牢笼。不同的人物,相同的命运。对于今天仍驰骋于中国实业界和资本市场的民营企业家们而言,如何从他们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其意义要远远大于黄光裕案本身。

资本市场: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一系列的“黄光裕案”发生之后,有人将这类企业家的失败归因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漏洞给他们留下了可乘之机;也有人认为,面对残酷有时甚至是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民营企业家不得不游走于法律的边缘,通过“潜规则”或违规经营,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诚然,在市场经济尚不成熟、金融市场监管体制尚不健全的中国市场上,民营企业家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强者,的确需要超常的智慧和才能。但若将企业家的失败归咎于制度的缺陷,则也就不能称失败者为企业家,而只能称之为“投机家”了。

任何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其实业经营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有可能面临资金和资源短缺的约束。同时,在产业壮大之后,还会遇到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竞争加剧会摊薄企业的利润,企业规模过大让管理层不堪重负。在此情况下,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机制和并购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并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但资本市场除具有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外,也是风险规避和投机的场所,是投机者和冒险家的乐园。在金融创新日益频繁的今天,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能够给投机者带来几倍甚至于几十倍的高额收益。在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过程中,金融衍生产品高达800倍的暴利就是很好的例证。相对于靠微利支撑企业发展的实业经营,资本市场一夜暴富对企业家无疑具有极强的诱惑力。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资本市场的高额回报是一把双刃剑。在资本市场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收益与风险相伴而随,高收益一定伴随着高风险。脱离实体经济和实业经营,过度追求高收益,其结果一定是以失败告终。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如此,在资本市场上投机的投机者亦如此。在金融业高度发达、监管严厉的华尔街市场上翻云覆雨的资本大鳄都未能逃脱破产、重组等失败的厄运,更何况在金融业尚不成熟的中国资本市场上玩弄“左手倒右手”戏法的黄光裕们。

实业经营与资本运营:企业家成败的分水岭

企业家,顾名思义,关键在于其在创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能够始终如一地坚守实业,专精实业发展之道。只有坚守和专精实业,才能成为业界的常青树,企业也才能成为永不退市的“百年老店”。台湾的王永庆如此,中国大陆的刘永行亦如此。当然,恪守实业经营需要企业家在面对巨大的利益和快速增长的诱惑下,依然能够沉淀出一种平和的心态,用理性的判断而不是单凭黄光裕式的“有三分把握就敢去做”的胆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将重心放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遵守法律和基本的商业规则踏踏实实地干实业,这样才能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拓展空间,而不仅仅是在短期的快速奔跑后透支殆尽,或是投机取巧铤而走险。

曾几何时,资本运营却成为了中国部分企业家资本市场理念的圭臬。虽然中国企业界这一理念的首创者――南德的牟其中通过资本运营,最后将自己运营到了监狱,但中国部分企业家对资本运作的痴迷程度并未消退。尽管在权威的经济学、管理学词典中无法找到这一术语,但时至今日,在中国经理人培训市场上,“资本运营”仍是企业家们需求最为强烈、最感兴趣的课程。对资本运营的痴迷,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企业家做大做强企业的良好愿望;但另一方面,也深刻反映出中国企业家在实业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受资本市场上一夜暴富“榜样”的影响,已无心恋战于艰辛的实业经营,而寄希望于通过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或股权置换等“左手倒右手”的腾挪手法获得财富的迅速膨胀。

企业家弃守实业经营而沉迷于资本运营既会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也不利于国家实体产业的发展。在资本市场进行大规模的并购、置换等操作后, 有限的资源使产业扩张速度过快,很容易使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和危机失去控制甚至放大。一旦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必然对企业的生存造成冲击。德隆唐万新的谢幕、“公路大王”刘根山在2008年的突然栽倒,都印证了热衷于资本运营的企业存在资金链条极端脆弱的巨大风险。特别地对于拥有一定规模、在行业及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企业来说,这种影响还可能波及整个行业,甚至导致金融市场发生动荡。

就黄光裕所在的电器零售业而言,国美与苏宁同为行业巨头,然而两个企业不同的扩张路径决定了两个企业家的不同命运。苏宁的成长踏实、冷静,依靠的是实业,进行开店扩张;而国美除了自己的主业以外,将更多的资源集中在高风险的注资、并购、套现等资本运作上。苏宁的董事长张近东和公司主要管理层都承诺不减持本公司股票,反而还要增持,以此体现对公司主营业务的重视和信心;相反,黄光裕作为国美董事长,却不断减持股票套现,此举将企业经营暴露在极大的风险之下。

企业的经营之道例6

自2000年上市以来,余仁生国际集团一直以2位数的速度增长。在其核心市场,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该公司占有中药领域最大的市场份额。

目前余仁生的CEO余义明是余东璇的孙子,在加入家族企业之前在多家国际大型企业工作,因此在他的管理下余仁生逐渐实现制度化、股份化以及产品的标准化,从生产、物流、销售到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在实施西方式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而且也开始在高级管理层中聘用非家族成员的专业人士,淡化家族企业的色彩。

今天的余仁生正从一个中药企业转变为关注整体健康的公司。最近,在与其第四代家族领导者余义明的交流中,余义明与笔者分享了余仁生的演变及他领导余仁生实现业务增长的策略。

家族务虚会:董事会前的重要流程

家族企业的善治始于以公司和家庭为本,每一代都要如此。

具体而言,家族制定商业决策时,必须把公司业务放在首位。决策也应该基于对公司利益最大化而考虑。但是,作为公司的主要股东,家庭成员必须在进入董事会之前达成一致意见,因为这样能够防止产生家族分歧,而家族分歧可能使企业步入错误轨道。

在余仁生,董事会中的家族成员代表不同的家庭。通过年度务虚会,家庭成员达成一致意见,然后将该意见带到董事会。因为经过了几代人的发展后,余仁生公司的所有权已经分散在很多家庭成员手中,在这种情况下,该流程变得尤其重要。

接班计划:要适应20年后的环境

很多公司努力在2-3年的时间里执行有效的接班计划。然而,余义明考虑的是今后20年的情况以及那时需要何种领导才能。

对他来说,接班计划的重点在于决定家族参与企业的方式,以及确保企业与家族的价值观保持一致。

他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籍此,他避免了作出可能满足短期需求但损害长远发展的决定。

试水澳大利亚:

在西方市场开辟试验场

余仁生一直以来认为自己不仅是一个中药企业,而且要利用中药知识进入范围更广的自然健康领域。由此,他们最近收购了一家澳大利亚的健康食品连锁店。

该收购为他们将自身的中药知识带入西方市场提供了机会。而这一西方市场可以作为他们进入其他西方国家的试验场。通过收购的方式进入一个现成的市场可以帮助他们加速学习进程。

余义明希望这种视野帮助他们避免困扰很多非家族企业面临的“繁荣-衰退”的发展周期。

分享中药知识:创造差异化体验

理解和适应当地的口味和喜好,是余仁生取得成功的关键。

尽管每个药店对当地市场需求的理解已经相当精细,但余仁生要为客户创造一种差异化的购物体验。公司培训店员通过分享其深厚的中药知识,来应对客户的需求,同时鼓励员工不要太“急于求成”,而在分享中药知识的过程中创造客户的差异化体验。

慎重收购:谨慎面对文化差异

尽管余义明曾经是投资银行家,但他在以收购的方式实现增长方面一直行动缓慢。他一针见血地提到成功收购面临的挑战。

在我们的谈话中,他提到在并购或收购中管理文化差异的困难。当跨境并购时,这些文化差异变得更大。他们最近才购买了一家澳大利亚公司――“健康生命”100%的股权。对于余仁生来说,该收购为学习如何向非华人客户销售其产品提供了机会。

很明显,这是建立未来增长所需的关键能力的另一个长期战略。

找到自信和谦虚的平衡

当把自身的业务扩展到国内市场以外的其他市场时,有些企业的领导者很多时候显得很傲慢。他们认为三个月就可以了解一个市场的情况并且急于让别人知道这一点。

在我看来,余义明代表了对企业成长负责的领导者应具备的“自信与谦虚的平衡”。一方面,他对长远的增长充满自信:当家族成员把企业卖给公众投资者时,他拿回了控制权。他把余仁生带入新的市场,并创建了新渠道和新产品。

但另一方面,他是一个谦虚的人。特别注意进入新市场时需要谦虚,以便了解当地的状况。强调要有耐心,不要期待一夜成名。就像他说的那样,“你必须以谦虚的态度启程,同时要坚信自身的能力。”

对负责业务增长的领导者而言,我相信这称得上是金玉良言。

家族应对未来展开持续对话

企业的经营之道例7

引言

现代企业的竞争能力由低到高表现为技术、管理、人才、团队、机制、规则、理念等几个层面, 它们的相互交融和集中则构成了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由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已掌握企业所需知识的那些人构成团队来运作成为一种趋势,而企业正是以这种团队为基础来实现管理的。因此,按企业管理的理念、模式与方法就成为提升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每届世界杯无疑是最受世人关注的事件之一,比赛期间,空气中四处都是足球的味道。看球时,几个朋友聊着聊着,话题却联想到企业管理上来,看来不光是我,很多朋友都是“举头看足球,低头思管理”了。管理企业就像管理一支球队,要获胜就要有好教练、好球员、好团队……如何才能实现梦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鉴于球队管理与企业管理的相通之处,我们不妨从球场上来寻找灵感。

1.教练就是CEO。

青岛啤酒总经理金志国说:“我在青岛就担任着一个教练的角色……”。CEO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明确愿景,排兵步阵,管理团队。而知人善用也是教练的首要,一旦球队战绩不佳,教练一般都会成为替死鬼。企业管理也是如此,业绩不好,更换CEO也是家常便饭。选教练就是选职业经理人,足协也好,俱乐部老板也罢,非常类似。教练和CEO的管理智慧是实现梦想的关键。

管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 是知和行的统一, 它包括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管理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但管理技能的培养往往需要长时间、大量的管理实践才能获得。可以说, 管理技能对于管理实践而言, 比管理知识更重要, 是管理知识的内化和升华。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 有不少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仅仅掌握了管理知识而缺乏与之相配的管理技能, 所以使人们难以取得预期成效。

2.排兵布阵与部门结构。

足球场上有442、433、352等战略意味不同的多种阵型,教练对阵型的选择关乎每场比赛的胜负。对于企业各部门的设置而言,不同的部门结构对整个企业的发展也显得异常重要。众所周知,世界杯32支队伍分别来自世界各地,均是由预选赛选拔上来的,赛场由小组赛到淘汰赛,从32强至4强到冠军,场场扣人心弦的比赛,层层激烈异常的竞争,是捧起大力神杯的主旋律。商场如球场,企业如球队,激烈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取胜,核心是我们应采取何种最适应行业竞争的企业部门结构,选用什么样的人员搭配,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如何发挥出自身的技能和潜力,从而击败对手。

部门的结构设置,部门职能的规范以及岗位的设置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但是我们必须掌握管理规律和实际情况,尤其是当企业发展到相当高度时,必须让企业管理朝规划化迈进,实现企业管理升级,从而让企业管理正常化,让企业运营长远化,减少个人色彩的影响,让企业通过制度和机制就能自动自发地运行,这才是企业长存之道和百年企业的风范。

在新部门的设置上,必须慎之又慎。企业组织结构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尤其是组织结构必须确保组织内员工通过努力,达成相应的业绩目标,具备相当的经验积累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并且通过相关测试与考核之后,可以有清晰的职位升迁。而且,除非整个企业组织成员在某些方面有了共同的见解,认为这个部门非设立不可,然后才设立这么一个部门。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将一些职能放到某个部门内部,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员从事具体的策划和管理职能即可,而不必单独为其另外设立部门。在对待职员能力提升的问题时,国外企业一般在员工进入这个公司时,便已经为他设守了职位升迁路径,尤其是设定了行政主管升迁与专家参谋级别升迁两条成长路径。有些人适合于做参谋,有些人则适合于做将军。如果让做参谋的人去做将军,或者是让做将军的人去做参谋,都是不适合的管理方法,也不利于人的核心专长的发挥。

3.球员管理与团队建设

众所周知,足球比赛中,中场、后位的保驾护航,是前锋攻城拔寨、球队取胜的保障。每支球队可以带23名球员到南非,对于教练来说,这是件很痛苦的事,也近乎于。既要考虑球员的竞技状态、比赛对手的特点,还要考虑一旦某个位置上的球员受伤或者停赛,得有其他人能顶上。所以教练都会带上几个“多面手”的球员,例如意大利的赞布罗塔,左、右后卫都能踢。一般来说,教练选择的球员都有很强的互补性,风格多样。例如阿根廷队的前锋,有速度快的阿奎罗、有身高体壮的米利托、有嗅觉灵敏的伊瓜因。上场踢球11人,不能都由着自己的特点、个性来踢比赛,得有个核心球员来穿针引线、组织比赛,防守如何布置,进攻如何发起。每个团队都必须有这样的核心,例如巴西的卡卡、荷兰的斯内德。反观小组赛表现低迷的法国队,没有了核心齐达内,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方式在踢球,场面混乱,攻防无序,“无核则无胜”。人们常说“雁一样的团队”,群雁高飞头雁领。在组建团队时,组织者必须根据具体任务要求,尽量选择性格、能力、态度等各方面能够互补的队员,这样开展工作起来,就会有很强的灵活性与应变性,同时,在团队发展过程中,要大力培养核心队员,发挥他们的组织才华,带领团队朝向目标前进。

(1)强调协作和团队精神。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经营才能的专业化, 以及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化, 使得管理者往往领导的是比自己更专业的下属, 管理的是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 不同的岗位人员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 因此, 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式的命令与控制手段已经落伍, 必须充分尊重雇员的个人价值,给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 也不再主要依靠指派和命令, 而更多地依赖于成员间的配合和协作。由于人力资本具有较多的“归属于人”的特性, 雇员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对人力资本的生产率影响很大, 企业必须致力于培养“团队精神”, 使每个成员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使命感, 相互理解, 相互协作。

(2)强调个人之间的能力差异。人与人之间存在能力上的差异, 而且这种差异的幅度可能很大, 正是能力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分工的不同, 进而导致对企业贡献的不同。

(3)强调个人之间收益差距。个人能力的不同, 收益方式的不同, 都会导致收益大小的不同。人力资本必须得到相应的报酬, 如果报酬不足以补偿它的损耗, 或是不足以体现它的价值, 那么, 技术人员就没有动力去进行技术创新, 企业家也没有动力去全身心地投入经营活动。

企业的经营之道例8

一、独特的创新意识:亚科卡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甚至全球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著名企业家,是因为他在自己的经营管理生涯中每时每刻都在刻意追求创新。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善于运用独特的营销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与众不同的领导风格去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卓有成效地打开工作局面,从而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和远大理想。可以说创新、开拓和变革就是他的经营管理思想,也是他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亚科卡不但经常提出新的设想和方案,而且还能收到预期的经济效果。如分期付款购买商品就是他首创的,在1956年福特业绩甚差时,亚科卡为了争夺汽车市场,打开销路,费尽苦心,终于想出一个“56年五十六元”的促销办法,即顾客先付20%的头期款,余款每月付56美元,连付3年,结果销量大升,就这一计划的实施,为公司扩大了市场占有率,获得了大量的利润,受到公司的赏识和重视,他卓越的经营管理才华在福特公司开始崭露头角。尤其是他非常注重市场调查、预测和研究,以独到的战略眼光分析市场结构体系和特点,挖掘、抓住青年消费者的潜在市场和心理需求,及时组织一批有才干、有魄力、有胆识、有闯劲的年轻技术人员,开发出迎合青年消费心理的、款式时髦、性能优良、价格低廉、易于驾驶、富有娱乐性的小轿车——“野马”。致此、一时间“野马”风靡欧美,原定头一年销售7.5万辆,而实际销售41.9万辆。这种新型车问世的头两年,就为福特公司赢得纯利润11亿美元!“野马”,也就因此成了亚科卡的代名词。

二、卓越的管理才能:亚科卡是当今举世闻名、大家公认的管理专家和经营奇才!他超群的管理才华、卓越的领导艺术和非凡的组织能力在个人奋斗生涯中充分显露和发挥出来;在福特公司任职期间,为了谋求企业发展的高速度、高水平、高效益,亚科卡独创季度考评法,即每一位主管和其下属应在每季开始时,拟定下一季的生产计划和发展目标,并由双方协商好后开始实施,待一季度过去后加以考评。这个制度的好处是主管与下属有较好的沟通,责权分明,人人无法诿过,亦无法偷懒。运用这个方法(目标管理),能够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以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可激发下级的工作热情,使优秀的人才有机会得以施展和发挥聪明才智,不致于被埋没,而无能之辈也绝不能滥竽充数。这一方法他一直沿用下去,收效显著。亚科卡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善于授权,精于激励,力于求实,真正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他在福特公司最大的成就是不负众望地在管理方面做了许多兴利除弊的改革, 使公司上下秩序井然,办事富有成效,杜绝浮滥费用,为公司开源节流数千万美元。更为重要的是他受命于克莱斯勒公司危难之时,以顽强的毅力、冒险的精神、求实的态度和科学的管理,有效地领导和组织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奋力拼搏,开拓前进。由于他能够深负重望、受人钦佩,象磁铁石一般地吸引广大的员工,使大家积极主动为公司摆脱困境险情出谋划策,几经拼搏,才使克莱斯勒转危为安、走出困境,真是所谓明白人一当家,形势即刻大变,亚科卡的卓越管理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企业的经营之道例9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志丹博士的新著《道德经营论》已由人民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该书深深镌刻着著者近几年在企业伦理研究方面精研和致思的心路历程。通阅全书,《道德经营论》的主要成果包括:在企业伦理学与企业经营学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拓性地提出“道德经营”概念范式,实现了由企业伦理研究向道德经营研究的“问题阈”转换,在此基点上,聚焦企业主体自身究竟应该如何“用德”、“践德”,依托跨学科的思想资源,以中国与西方结合、形而上与形而下结合、历史与现实交融、理论与实践互涉的“视阈融合”方式,深刻而有力地回答了道德经营的概念解析、原因探秘、实践路径和时代境遇等四大问题,较为深入系统地论证了道德经营的一般逻辑(即道德经营的概念、合法性、核心价值、基本价值、关键环节、人格范式)和时代境遇(即道德经营遭遇到的责任伦理、人权伦理、财富伦理、信息伦理、时间伦理、空间伦理等突出的时代问题),从而把企业伦理与企业经营之整合研究推进到新的境界。

阅读过程别能激起我内心共鸣的是该书关于道德经营的创新论述。著者在对古今中外关于“经营”一词进行学理考辩后,认为道德经营是指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及其核心利益相关者主张道德价值观驱动经营活动,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与道德目标相统一的战略性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企业经营的行为习惯、内在品质和道德境界。

著者借美国著名经济伦理学家德・乔治之言,强调企业与道德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关系,认为企业经营行为必须在行动前预先设定一个道德经营背景,并进而揭示了道德经营所具有的四个鲜明特点:(1)经营主体的多元性:经营(经济)主体包括企业组织本身和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员工;(2)经营德性的内在性:它要求义利统一的核心价值、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保护生态、合理慈善等基本价值,包含底线性的道德要求,也包括高线性的道德要求,同时经营的程序与过程均要符合道德理念的要求,并最终内化为企业经营的德性;(3)经营目的的双重性,即经济性与道德性:这就是说,一方面要满足经济目的、讲求经济效益,一方面要满足道德目的、讲求社会效益,即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统一以及私利与公益、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之间的平衡;(4)经营愿景的战略性:经济的非道德性神话绝无经营愿景之战略性可言,道德经营区别于片面性、权宜性、表面性的经营政策或策略,它坚守道德信念、以道德价值观驱动企业,从而成为企业的愿景、引领企业永续发展的战略性的经营哲学。著者认为,道德经营反映了当今时代趋势的企业战略构想,同时也是当代经营哲学“升级版”的镜像呈现。

我认为《道德经营论》一书对道德经营的界定是相当清晰的,对道德经营之特点的论述是非常深刻的,对当代企业经营之战略走向的揭示亦是十分正确的。遗憾的是,著者未能联系当代人的发展与生存状态具体地谈谈道德经营的必然性、重要性,读过之后,不免既有余音绕梁之兴奋与激动,又有意犹未尽之不安与渴盼。

马克思在考察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时曾经从总体上把人的发展历程区分为三个阶段,归结为三种历史形态:(1)“人的依附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人的最初形态;(2)“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构成人的发展的第二大形态;(3)“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也是可以预见的最高发展形态。在这里,马克思所描述的第二种社会形态,就是人对物的依赖性。然而,这种人对物的依赖性却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商品拜物教或曰货币拜物教现象。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的利润最大化逻辑,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如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一切为了赚钱,为了赚钱而赚钱”的拜金主义价值取向以及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等商业和经济败德行为无不是商品拜物教的现实表现。

在我看来,当代中国的发展尽管在生产关系方面正处在由人的发展的第二种形态向第三种形态的过渡阶段,然而在生产力方面我们必须面对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尚有差距的现实。因此,在当代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作为市场经济重要主体的企业如何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超越资本主义企业固有的“经营病”,如何实现承载着向人的发展的第三种形态飞跃的历史重任必然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自由、自主地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实体。固然,追求“最优成本产出比”是企业经营遵循的天然规则,然而,企业又确乎存在于现实的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企业在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中,必然要与其内部和外部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发生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正是在这些关系中,内在地包含着一种伦理价值关系,即企业要实现自身的权益,就必须承担尊重利益相关方权益的责任,同时又必须遵守市场交往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因此,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也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已日益成为社会的共识,这些“社会责任”包括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社会资源、维护消费者权益、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企业的本质含义就是经营,说白了就是谋利、赚钱,问题在于如何经营以及如何实现经营的本质含义,这毫无疑问是一个系统工程。”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有相当数量的现代企业迅速的成长壮大,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上都具备了很强的竞争优势。但是回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成长道路,却是让人格外的心酸。在“中国制造”以其低廉的成本优势席卷全球时,其背后却是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一些企业克扣、拖欠工人工资、偷工减料、置员工和消费者的权益于不顾的违法经营行为。尤其是最近几年,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广大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满意度急剧下降,致使不少企业的经营状况长期低迷,甚至折戟商海而销声匿迹。究其根本,这与许多企业拒斥道德、坚持无德经营理念不无关系。

企业的经营之道例10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竞争已经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可避免的,然而,企业的盈利与否不仅取决于产品的质量,还有就是企业的营销策略。企业的营销活动是企业以盈利为目的,通过与人们之间的交换活动,满足其各种需求。这就使得企业的营销者在制定营销策略的时候,把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放在首位,把对社会和人们的危害程度放在次要位置。因此,在这个活动中就难免会出现道德沦丧的问题。

一、企业的营销活动现状分析

企业若想盈利,就要有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知道自己的产品质量,应该采用适合什么样的销售渠道,消费人群是怎样的群体、属于什么水平的人群,之后从产品的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打造,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一定的形象地位,目的是给消费者留下一种深刻的印象。其实,消费者在购买某种产品的时候主要有以下几种活动:

首先,消费者要确认自己有对这种产品效果的需要,这就是购买活动的第一步。其次,在确定要购买需要的之后,消费者开始关注查找有关这种产品的资料,主要通过其他人的使用心得、服务员的介绍、产品的自身说明等方式来获得所需的信息。第三,选择相似性的其他产品进行对比,在确定这种需要之后,也了解了这种产品的性能,但是人总是追求完美,希望通过有限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报,因此还会选择一些类似的产品进行比较,从中选出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的需要。第四,确定购买,在进行了一番综合的比较之后,消费者心目中已有了对该产品的评价,在没有其他因素的限制下,就会进行购买活动。最后,消费者在购买该产品之后,会对产品的效果进行对比,得出自己的评价。

以上就是消费活动的整个过程,消费者在经过一系列的评价和心里斗争之后,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个结果不仅是对产品的,还有对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和销售者的评价,决定着企业的营销绩效成果,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企业的诚信度,这也是企业营销活动中的道德所在。然而,在这里不得不说有些营销者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额度,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采取不道德的营销策略,比如之前出现的“三鹿奶粉”事件,最受关注的“皮鞋果冻、皮鞋胶囊”等等。虽然企业在这上面得到了很大的利润,但是就长期发展来看这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从市场反应的消费需求为根据,依照这种要求,比与之竞争的对手更好地完成这种需求的生产与销售,便达到了企业的盈利目的。但是,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但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使用欲望,从长远的角度来讲,还要满足社会的发展。将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者的利益合理的安排,达到最大的统一,是企业发展的最优目标。经营者在制定销售策略的时候就要综合考虑着三者的需求,在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社会的利益。这也是一个企业的诚信度问题,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要善于利用这种资产的效应,创造出企业独有的品牌效益。

二、营销道德与营销绩效的关系

企业的营销道德是企业的诚信所在,诚实守信也是一个企业最根本存在基础,更是营销者的职业道德要求,始终遵循“顾客是上帝”的原则,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不掺杂虚假成分。在市场开放化的今天,竞争是无时不在的,适者生存是竞争的最后结果,企业若想长期生存,就要靠自身的良好信誉、产品过硬质量和正规的经营策略,时刻以消费者的利益为本,以赢取自己在市场的一席之地。

(一)良好的营销道德有利于企业营销绩效的提高

良好的营销道德对企业的品牌和形象起着一种很好的提升作用,这种营销道德不仅表现在产品的质量上,还有营销人员的销售活动中。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营销人员的素质也成了企业产品营销活动好坏的标志,也是一个企业诚信度的真实体现。所谓“做事先做人,做人德为先”,只有具有道德的人才会在做事的时候赢得对方的信任,提高做事的成功性,也就是说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成功的根本所在。同样一个企业若想立于不败之地,营销道德的好与坏也是不可忽视的,企业良好的营销道德是企业最终取得更好绩效的保证,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企业营销绩效的提高是营销道德的基本保障

所谓营销绩效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的业绩,而经营者的绩效主要体现在经营者在这段时间内完成的销售额,和对企业的贡献等方面。一个企业的营销绩效的好坏对该企业的运营状况起着重要的影响,企业效益好,资金就充足,企业人员的工作所得也有保障,在心理层面上,对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忠诚度也起着保障的作用。在一个各方面在运行良好的企业里,员工们的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怎样提高自己的销售额,为自己也为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但如果是在一个经营效益差的企业里,员工们心里也担心着企业的绩效,但是更多的是对自己前途的考虑,这就会有很多员工产生跳槽的念头,这不仅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也对企业的营销道德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不能为了企业的绩效而不择手段,忽视了企业营销过程中的道德所在。企业的营销道德与绩效二者是相互存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良好的营销道德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而企业的营销绩效也是企业营销活动中的良好道德素质的保证。

三、结论

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企业的营销道德对企业营销绩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个企业营销绩效的好坏是这个企业能否继续立足的基本,然而,若想保持企业的良好竞争力,企业的营销道德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作者单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