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1 16:19:47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例1

中职学校侧重于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需要有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当前中职技术学校中会计专业的学生,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他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其动手能力,加强对自己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在提高技能方面,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基础课程方面的教学,使他们能够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中职会计学生学习现状

1.学生基础较薄弱

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的全日制学校学生相比,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一点欠缺。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基础较差,难以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厌学的情绪。由于学生主观上存在的问题,也给会计专业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缺乏实际的应用

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将会涉及到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很多概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通过枯燥的理论知识切入到实际教学之中,导致学生在学习时要么因没兴趣而心不在焉,要不因听不懂而放弃。因此,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

3.会计术语较多,学生难以深入理解

在会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将会涉及到很多的会计专业术语。比如,在《基础会计》这一科目中所涉及到的会计主体、权责发生制、复式记账以及会计要素等专业术语,对于初次接触专业课的学生而言,感到十分抽象,因而难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出现畏惧、退缩的情绪,而且由于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也会给今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4.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较单一

长期以来,中职会计教育受传统教育方法以及教学条件方面的限制,课堂教学模式依然需要依靠教师被动灌输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缺乏实践性的模拟教学,对学生也难以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学生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难以激发其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中职学生对一般基础知识的学习决定了单纯采用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也不利于他们的理解和吸收,我国大部分的中职院校在会计教育中没有将案例教学方式提高到一个有效的阶段,有些学校只是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了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

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很多院校广泛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中职院校在这一方面却没有广泛地应用,除对会计电算化培训采用较多的计算机教学外,其他课程教学依然停留在教材、粉笔与黑板这一层面上,落后的教学手段也是影响其基础课程的重要因素。

二、中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1.加强基础性知识的技能练习与培养

中职会计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一技能的培养并不是瞬间就能学成的,需要一定时间的过程练习和实践。但是在此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无论是珠算的看法、计数、指法和算法,还是传票算的翻页、找页等,都应该让学生重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培养相关的技能时,也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学习和练习,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有效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才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有效地运用。

2.明确界定重点与一般的教学方式

基础课程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更不用谈今后的学习情况了。在基础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应该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与难点,明确必须掌握与一般掌握的相关知识,有些理论虽然重要,但是也并非是教学重点,对于这些理论知识可以暂不作过高的要求,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自然会得到补充。与会计核算直接相关的内容,比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账户和复式记账等基础知识应必须重点掌握好,而对于会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则需要作出一般性的要求。通过分清楚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使同学们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更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

中职会计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且应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能够顺利的适应相关的需求。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阶段,概念性的知识相对而言比较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感觉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训课的讲授,既能够巩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对基础课程的教育中,应改变传统的偏重知识的传授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4.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教学所涉及的概念性、记忆性的知识较多,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也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注意丰富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实施模拟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此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科内容与教学的进度,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模拟活动,既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通过案例教学,提高课堂的活跃性。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学习基础课程时,也应该通过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定义,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容量,提高其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首先,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演示各种的业务流程,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会计知识的理解。其次,充分利用相关的财务软件进行教学,在讲授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通过软件进行模拟实践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同时又有助于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进而为其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中职院校真正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飞.浅谈如何上好中职会计基础实训课程[j].科教导刊,2009,(14).

[2]董书俊.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质量探讨[j].考试周刊,2008,(17).

[3]李建红.优化《会计基础》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成效[j].考试周刊,2010,(17).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例2

一、前言

中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面向社会和企业的专业型应用技术人才。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的背景下,人们的观念意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对会计学这门专业产生了巨大的热情,这主要是因为会计专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光明,社会需求非常大,就业机会更多。而且在中职院校中,还有很多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虽然这部分学生不是会计专业的,但是他们的专业发展也与之关,诸如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中药药剂等方向的专业,《会计基础》这门课程也成为他们的必修课程。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我们要对非专业《会计基础》的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更好的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提升对《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中职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定位

(一)教学对象的定位

在进行教学目标定位时,我们要明确中职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面向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即明确教学对象,只有明确了教学对象,我们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会计基础》这门课程是非常基础也专业发展必须要求学习的,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如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中药药剂等专业的学生,这些专业的学生在今后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相关会计基础知识,因此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会运用会计学的基础知识,解决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

从《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和会计专业的学生的教学定位是不同的,学习的层次和要求也因为专业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与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是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理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导致了课程目标的教学发展分析也存在很大区别。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也应该要有准确的定位,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并非要求他们熟练掌握专业的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纳税申报、审计等知识,而主要是引导他们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因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面向的职业并不一定是会计工作。因此,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1)知识的基础性,也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础知识;(2)知识的综合性,虽然说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可能不会从事会计专业,但是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综合性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要引导学生掌握会计学的综合知识;(3)知识的应用性,通过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专业实践中,提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三、非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升教学的引导性

教学方法的探索需要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如今,多媒体教学已经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更加直观的课堂,提升教学的引导性。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发展方向,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都对“会计循环”这部分内容感到很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化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在学习“账务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对“起点原始凭证”认识不深刻,教师可以用PPT展示实际的凭证和账簿,也可以利用教学视频引导学生理解“会计循环”。不管运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围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应用方面进行教学和指导,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理解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的引导性。

(二)教学方法要结合学习者的专业特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知道,中职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的课程面向的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这些学习者不具备专业化的会计知识和理念,但是他们有着不同的专业特点,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理解会计学的相关知识。非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能够运用数据和信息,学会制作财会报告。《会计基础》的教学经常以制造企业作为案例进行教学,这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关的教学引导。例如,当在教授中药药剂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基础》课程时,教师可以将会计学基础知识及账务处理与医药企业经营、医院药店药品管理等实践操作和案例进行有机融合,可以多讲解一些“医药市场”的内容,让《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与学习者的专业发展相联系。这样,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的课程教学的方向就更加清晰化,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能够提升。

四、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观念意识的转变,会计专业已经成为一门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是非常基础也非常自然的,但是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却要花费非常大的功夫。从《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和会计专业的学生的学习难度是不同的,学习的层次和要求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这是因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与会计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基础以及知识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导致了课程目标的教学层次的差异性。因此,对于非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来说,《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该在结合就业发展的基础上有更加准确的定位,对教学方法也要结合学习者的专业特点,运用全方位的教学手段进行更加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刘东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基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15(01).

[2]熊原梅.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基于湖南大学非会计学专业的实践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2013(06).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例3

随着我国对于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受到社会和个人的重视。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普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的内容,同时,学校在前些年不断给学校配置了数量不等的计算机设备,以便为计算机的实践教学提供基础。但是在计算机教学的初期,难免学生对计算机的接受会不同程度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系统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操作给予规划,以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为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创造比较好的条件。

1 关于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和专业化重视

1.1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需要提高专业水平和理论层次

在计算机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最基本的部分,只哟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才能够为以后知识的学习大小比较坚实的基础,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都不到位,自然无法顺利学习以后的知识。在和实践上机相结合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提供一定的便利。因此,在计算机的学习过程中,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需要打好基础。

关于计算机的日常工作的运用,常见的就是office办公软件,学习者需要对基本的软件熟悉,比如在指定表格和写稳当的时候的基本操作必须熟悉掌握,否则无法使用办公室的工作流程。关于对于些图片的处理,ps软件是关于图片处理的一些比较常用的工具,对于这个软件的掌握对于方便办公室的工作也很关键,如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不熟悉这个操作,就会在工作中将没有必要的麻烦带进来,影响工作的正常进度。

1.2 计算机基础知识需要重点掌握的部分

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重点突出是比较重要的方法。对于计算机的知识有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需要掌握的只是非常多,因此为了能够将知识的掌握到达有效性的目的,需要对知识进行分类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重点。重点突出是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重要方法。当然对于计算机知识掌握的全面性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比较短期的时间,首先掌握的是重点知识。

office 办公软件是需要在办公中重点掌握的知识。关于这方面的重点掌握不仅是需要在理论上掌握的内容,也是在基本的流程中和时间的操作中掌握的内容。在和实践上机相结合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提供一定的便利。在办公的过程中计算机是重要的辅助工作,需要从基本的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计算机的基本学习中基本的方法,需要从系统化和专业化角度进行操作。

1.3 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运用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贴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有效应用于工作指导当中,理论和实践操作并举,成为我们一向重要的课题,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形成知识模块体系,形成整体认知,达到全面覆盖,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为将来灵活运用计算机打下基础。

2 实践的操作与拓展需要基础知识的运用

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是提升计算机应用水平巩固基础知识的必由之路。夯实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今后计算机的应用起到辅助作用的知识进行模块的构建,“计算机的数学基础,程序设计”等,都是需要我们掌握的必备知识。这是通用知识的掌握,另外想具体的知识,像专门的图像处理等,都是从基础知识上面延伸出来的。

3 网络基础在实践中的拓展运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已经普及到大众生活和工作,像信息的及时交流、信息的传递、多媒体技术的在线运用、电子商务的开展等,都成为大家爱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的已经完全取代了人工,省时省力,在基础理论方面,涉及到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计算

信息处理、企业网站建设与管理、网页设计与网络宣传、网络数据库的开发应用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方面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的基本理论。

4 评价反思感悟

循序渐进,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顺序就一步步展开,是掌握应用技术且用之于实践的有效途径,对于计算机来说,夯实基础应用知识为根本,以应用知识带动应用能力,以应用能力推动技术创新,是一个事物完整发展的全部,也是在工作中全面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范围和潜力的必然要求。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贴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有效应用于工作指导当中,理论和实践操作并举,成为我们一向重要的课题,在高职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之中,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形成基本的技能,这就是要形成知识模块体系,形成整体认知,达到全面覆盖,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为将来灵活运用计算机打下基础。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基础包括计算机的基本常识与操作技能,常用的办公化操作与日常维护等内容。以上内容是深入研究计算机的基础,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的日常应用就是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运用这个核心展开的。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夯实基础,以培养能力,提高技能,然后以计算机主干核心知识构造自己的应用体系,确定目标,将计算机的多功能化融汇到日常生活当中,有效解决各种为题,打造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陈林.“岩彩”是一种现代艺术[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1).

[2]李明伟.现代重彩绘画的肌理形态分析[j].装饰,2003(6).

[3]王正刚.对现代重彩绘画装饰性的探讨[j].国画家,2005(4).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例4

关键词:

会计学发展;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近些年,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逐渐开放,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各行业的发展都涉及到经济方面,因此带动了对会计的增加需求。经济的不断变革,也使得会计这门学科在不断变革着,与会计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在不断受到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乃至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因而,关于提升我国会计理论的科研水平,这对会计学学科的发展具有极大地优势,同时也能提高我国的学术影响力。

一、科学发展中的基础理论

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是指一门基础科学中所包含的理论。理论都是人们通过不断地社会实践,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知识,其中理论知识包括对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理论的系统结论。通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可以从实践中发现一系列事情的本质规律。同时理论也分为很多种,简单划分可以分为技术理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基础理论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理论学科,一切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基础。关于基础理论,并不仅仅只有基础科学或者是基础学科才具有基础理论,任何学科同样都具有基础理论,所以对于会计学科同样具有基础理论概念。

二、会计基础理论概述

(一)会计学基础概念和其他所有学科一样,会计学科同样也具有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是人们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之后然后得出的一种理论结论,学科的基础理论也都蕴含于每个学科之中,基础理论能够给人们在应对每一件事情时,能够对事物进行分析与判断,不断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认识,基础理论有助于人们认清事物或者活动的本质,帮助人们更好认识社会。会计基础理论同样具有此作用,会计理论能够帮助人们对会计学更加深刻对会计学的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会计这门科学学科。

(二)会计基础理论分类会计基础理论可以根据基础理论的不同形式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四类:首先是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包括会计本质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系统理论、会计目标理论;其次是会计体制理论,主要包括会计法规、会计机制、会计机构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然后是会计核算理论,主要是会计核算会计学科中的部分,其中会计信息理论、会计计量理论、核算准则理论部分相对比较重要;最后是会计管理理论,其中包括会计的管理方面,管理体系理论、效益理论、经营理论等。

三、关于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

(一)客观性。会计是一门与经济打交道的学科,涉及到经济学。主要是阐述客观实际存在的会计事物,主要阐述事物的本质、发展趋势和规律等特点,因而会计学具有客观性的特点。

(二)稳定性。会计学科所处的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特点,因而会计基础理论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三)系统性。会计基础理论是一个由多个部分所构成的理论基础整体,因而会计基础理论是一门系统性学科。

(四)规范性。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反映了会计事物需要按一定的标准和统一的要求运行。

(五)规律性。会计学基础反映了会计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揭露,因而具有规律性这一特点。

(六)支持性。会计基础理论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交叉、融合,通过交叉、融合,从而形成具体的会计理论,把握了解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有助于对其他学科的理解,这样能够有助于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

四、会计基础理论的的功能

基础理论具有对所处学科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会计基础理论对于会计学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指导作用。根据基础理论的功能特点,会计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会计学基础能够知道会计的实际工作。掌握会计学基础知识,能够使得更好地认识会计学这门学科,学好这门学科。

(二)规范作用。会计基础理论又被称为规范会计行为。会计基础理论是经过不断的会计实践检验而得出来的一种正确的理论,被用来作为会计人员的行为标准,能够根据会计基础理论来检查会计人员的行为的合理性。其中包括有关会计核算中所要求得真实会计信息等,通过会计基础理论合影检查单位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

(三)认识作用。会计基础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会计事物认识,然后得出的一门理论结果。根据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与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相结合,能够通过会计基础理论去确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会计事物会计性质本质,这样能够很好地揭示会计事物发生过程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对更好地认识会计事物总体的性质、特征、结构、发展趋势和规律具有很好的帮助。

五、结束语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发展的不断变革,各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同样会计理论也随之得到一定发展,为了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对于会计学科,同样需要为之努力,这就首先需要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提高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水平,这样对于提升我国会计理论影响力有一定帮助。本文主要关于会计基础理论进行简要探讨分析,同时就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内容及作用进行了简要阐述,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简要研究,希望能让大家认识到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在会计基础理论研究上能够有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燕,于卓.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10):224-224,239.

[2]谭琳娜.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4(19):201.

[3]姜华伟.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研究[J].时代金融(下旬),2014(06):186-187.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例5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备受人们追捧。高等院校进行会计教育旨在让受教学生具备一名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样才能迎合市场的需要,成为有用的人。专业性和基础性是所有专业入门课程的共性,基础会计也不例外,该课程包含理论知识、操作方法、技能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否具体、完整将决定其未来会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传统教学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会计教学改革已成为必然。

一、现阶段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大学的教育理念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以能力培养为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但是在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职业意识较为薄弱,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喜欢革新,而青年教师欠缺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教学时多局限于教材,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性教学环节欠缺,对学生的学习技能培养不够。总的来说,现阶段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学生缺乏热情和求知欲

现在的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中学时期的教学模式过于严格,致使学生产生了“学习依赖”,而进入大学后,在没有人督促、指导的情况下慢慢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研究钻研的精神。而且,基础会计是针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的入门课程,这个时期,学生正处于兴奋期,向往的大学生活、陌生的教师、陌生的同学,一切都等待他们去熟识,以致于他们没有将时间和精力放在课业学习上,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能力差,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二)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重“教”而不重“学”

当前,高校聘请的多是一些青年教师,这些教师因为是新手,经验不足,教学能力良莠不齐。而且,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而传统会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灌输式的,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这也是传统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考虑最多的也是“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把这些知识讲授给学生,比较重视教师自己的个人行为,从而忽视了与学生的沟通,未结合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会计专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同时,传统的教学理论会导致教师重“教”而不重“学”,而且也难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三)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率低下

教育意识的薄弱,使得教师不够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基础会计是一门应用型课程,旨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员。然而,目前的教学观念落后,没有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创新。一方面,多数的教师都是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方法老套,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不曾善加利用,课件的制作文字过多,内容过于沉闷,课堂缺乏趣味,学生听之乏味,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自我学习与摸索,随意改变课堂模式,学生需要不断地适应,从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高校也不例外。当前,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智慧型人才,高校开始注重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慢慢地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为了使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更应从基础抓起。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基础会计学是会计专业知识学习的入门课程,授课对象是刚进入校园的新生,这些学生尚未掌握相关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对于会计的一切都还是懵懂无知。然而,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大量的专业基础性概念、观点和原理,对初学者而言有一定难度。因此,对基础会计知识的学习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会计职业的热情与求知欲,这也是学好会计基础知识的关键。在知识信息化大爆炸的背景下,对于知识信息的需求量很大。因此,教师教学不应仅仅围绕课本知识,应在教学中从经济和管理等领域全面认识和了解会计是什么,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财务问题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会计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在哪里,会计基础的理论教学应全程贯穿这一思想。1.“第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各个行业都需要会计,涉及广泛的利益主体,这就意味着会计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以“第一堂课”为导论课,在讲述会计概念时,应将其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会计的内涵、会计的智能及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此外,也可基于经济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来阐释会计在财务方面与管理方面的差别,指明教学中所涉及的会计是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主要涵盖企业会计的处理,目标是向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其所需的财务信息。2.重视会计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会计不是单一的课程,也不是独立的存在。会计贯穿于各个行业中,所以,教师在讲授会计知识时,可以在具体的行业背景下展开分析。基础会计是基础性课程,是学好会计专业技能的基石,所以入门的兴趣培养很重要,但是也有另一个需要在教学环节中注意的问题,即设置会计的关联课程,培养学生对其关联课程的兴趣,拓宽学习的知识面,使专业基础更加稳固、扎实。比如,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增加管理学、经济学、金融会计、纳税会计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求知领域,丰富学生的课堂知识,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二)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

1.以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为目标。从教学的角度来考虑,会计教学应满足会计职业的社会需要。因此,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为目标,有组织地进行教学。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建立基本的理念,使学生明白,学习会计不仅仅是掌握一门技术,更需要的是理解会计涉及了多个利益主体,所以,教师要遵循职业道德,端正自己的态度,采取恰当的行为。2.整体观念的形成。每学期的会计教学有固定的课时量,时间是有限的。在短短的时间内,要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原理与方法,扎稳基础,教师就必须先对教材有个整体的认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也可适当地调整先后顺序,再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划分,有组织、有联系地为学生进行讲解。比如,基础会计学这门课程,教师可以将整本教材的内容划分为三大部分来为学生讲授:第一部分主要从总篇的角度介绍会计的概念、会计的核算方法;第二部分是从企业经营的业务流程的角度讲解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以及会计报表的基本知识;第三部分则是实验阶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运用会计相关知识,对会计的核算进行实地操作。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长期以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推进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是进行教学的重要载体,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采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才能进行有效教学。在教学中,目标的设定、方法的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必不可少的,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课后练习都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1.良好的准备工作。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课前准备是重要的一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教师。备好课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这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科学地设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重点、难点。而且,教师在每堂课之前都须熟练地掌握本堂课的授课内容,课前进行多次说课,更要思考课堂上会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来自于学生,这部分也是很重要的。要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听,去思考。2.有效的课堂组织。进行会计教育主要是满足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在信息化时代,基础课程的教学应更好地运用情境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去关注知识点,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去认知和了解更多领域的知识。比如,在讲解会计基础性概念和原理时,既要注意概念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又要重视对其内在逻辑性进行探讨,同时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归纳、总结,而不是仅仅告知结果。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在多个环节中尝试图表解析法,进行辅助教学。比如:在讲述会计凭证、会计报表时,教师可以以会计发展的进程列示各式各样的凭证、报表,使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了解目前使用的凭证及报表类型,从而更客观地理解会计核算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更为具体、客观,易于学生理解。另外,教师的授课语言也非常重要,要做到言语精炼、框架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各部分内容组织得当,教学时间严格把握,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的兴趣投入,以增强课堂趣味,活跃气氛,必要时也可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3.注重课后辅导。“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教”与“学”应一视同仁,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在课后适当地安排作业练习,不追求数量,而追求质量,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和经验。

三、结语

本研究致力于基础会计教学的改革,根据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特点入手,通过研究目前高校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传统教学提出改革建议,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得高校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隋春丽.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会计教学方法及其改进[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6):119.

[2]张琳.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研究[J].职教通讯,2016(18):24-26.

[3]邓丽.基于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探微[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3):99-100.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例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会计学基础教学中的问题

1.1 重知识轻育人的培养理念

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是确定正确的育人理念,但当前高职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知识轻育人的不好倾向。对学生成长方面教育的忽略,不仅不利于高职学生的成长,反映在会计学基础这种基础性学科的学习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尽如人意的问题。重知识传授而轻育人的培养理念,很难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学,以及该如何去学,没有好的学习动机,也没有有效率地学习,这显然是无法培养出我们想要的人才,实现培养目标。因此,如何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成为我们提高会计学基础教学水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2 重教导轻引导的教学理念

对于刚刚进入高职的学生而言,他们好比一张白纸,没有任何会计方面的知识,对于学习会计知识而言,这种情况具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一方面,由于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地学习会计知识,从而构建完整系统的会计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会计知识的学习与高中的知识学习存在不同之处,更多地是需要学生从自主学习中学会去思考,从而构建自己的会计知识结构。但现在来看,很多学校在会计学基础这一理论课教学时,为了迁就学生从高中养成的学习习惯,将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转化为纸质的练习,成为类似于高中文科知识的死记硬背,违背了会计知识的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1.3 重训练轻能力的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是我们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极大问题,在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中也有所体现。重训练轻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健全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他们的后续学习也会造成一定的障碍,养成人格上的依赖与被动。越不给学生能力锻炼的机会,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就会越片面越僵化,对课程的学习也就会越具有畏难情绪,这显然不利于会计学基础功课的学习。

1.4 重灌输轻实务的教学环境

在我们的高职会计学基础课程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将知识一幕幕地展现给学生,而学生则是在听教师讲解的同时不停地抄,形成了教师讲什么听什么,抄什么的做法。一堂课学习下来,学生记住的知识只限于课堂笔记。虽然学会了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分录的编制,可以应付学校的各种考试,但到了现实工作中,却连最基本的原始凭证都无法处理到位,对各种账证的填写也难以符合要求,成为光有知识却没有实践能力的理论高手。这种重知识灌输却轻实务的教学环境,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会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无法实现学生从学校知识到职业技能的过渡,学生无法做到举一反三,不利于其职业能力的发展。

2 提升高职会计学基础教学效果的对策

2.1 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师生互动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通过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会计基本知识的学是会比较枯燥的,很难想象没有兴趣的学习,其学习效果会多么令人担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引导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教授者,教师要结合自身的职业经验、教学经验,将相对枯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化为一个个可为学生接受,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允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意见,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进行相应的观点阐述。可以多借助现代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会计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转化为更好接受的多媒体信息,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

2.2 围绕个性教学,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会计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相对固定,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每个教师却可以有自己的个性,讲课的过程中,更是应该将这种个性体现得明显一些。多媒体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它通过模拟仿真,用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拥有超出文本的表现能力。教师要在制作课堂课件上下功夫,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上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想象空间与操作平台,要通过课件的播放,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可以通过将所学知识与多媒体设计的密切关联,设计一些生动贴切的动画与影像资料,引导学生去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如,会计等式的讲解,这是基础也是重点,通过相关影像资料的播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公式。在向学生讲授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多是要向学生讲授基本技能,通过让学生了解教师如何理解、掌握这些理论知识,进而使学生有信心,更有能力去实现学习目的。

2.3 围绕职业意识,增加模拟见习教学环节

提高高职会计学基础教学效果,必须围绕增强学生职业意识,增加模拟见习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去理解掌握所学基本知识。一方面,可以在校内营造一个职业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模拟会计业务,对所学的会计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有一个大概理解。模拟会计业务,可以使学生初步具备角色意识,有利于激发其潜能。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多创造进入职场实习的机会,用完全职业化的环境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所学。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实习之初,可以由指导教师带领将要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进行考察和实训,增强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做好进入会计岗位实习的情绪、知识准备。而在基本技能的实习中,可以由教师带领,大家共同做,突破教学中教与学的限制,教师与学生同为同事,让学生在真实且又平等的环境中,更好地向教师学习,转化自己的理论知识。

3 结束语

在会计学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将相对枯燥的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知识画面,围绕提高学生的理解掌握与实践能力,突破教与学的界限,多为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进而在教学中既讲授知识,又培养良好职业习惯,为他们日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例7

1前言

基础会计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应当熟练掌握的一门会计入门课程,长久以来都只被当做会计入门课程的过渡踏板,教师往往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去学习基础会计的相关知识,并不要求学生能够对基础课程也熟练运用,因此学生的会计基础并不能达到很好地掌握效果。基础会计应当受到高职高专会计教师的重视,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革新教学理念,把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时机,让学生能够对基础会计熟练掌握运用,为日后的专业会计课程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学生的应用能力稳步提升。

2高职高专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2.1教学理念落后

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但高职高专的基础会计教师普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固守着传统的学生教育理念,将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放在基础会计讲解的首位,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的过程中深受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师引导的思想道路上与应用型人才的方向背道而驰,过于注重理论,并且采用灌输式教学的方法使得学生的基础会计思维非常死板,只能应对教师的一般书面考评,一旦需要实际操作就无从下手甚至无所适从[1]。总而言之,教师的基础会计教学理念过于落后,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一般需求,因此,基础会计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2.2理论实践分离

高职高专教师教育理念落后,过于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导致了理论与实践并不能良好结合,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感兴趣,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部分学生对实际操作掌握充分,但却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其中,发生了基础会计学习上分离的现象。基础会计虽然是一门基础的课程,但却由于其基础性而更加要求教师能够为学生进行充分讲解,教师往往意识不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对学生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基础会计学习理论与实践相分离[2]。

2.3教材质量较低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教材则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媒介。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基础会计课程的教材质量普遍较低,太过于追求教育学生掌握理论,而忽略了学生学习实际操作方法的重要性,教材的内容,各类仿真或真实的案例比例过少,学生无法从教材中得到应用型的教学,导致了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效率有所下降。

3针对高职高专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3.1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要跟随教师思想的航标,陈旧的教学理念会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陷入围城,无法跟上时代进步的脚步,因此,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将教学目标与现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教育发展趋势相结合,设立适合高职高专学生达成的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围绕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学习[3]。针对这一点,教师首先应当丰富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强化自身的教学素质,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动向,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学习基础会计时的引导作用,将学习的主体交还给学生。例如,现今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要高于对人才的理论掌握要求,教师可以立足于这一社会形势特点,将传统的理论为主教学理念转变为实践为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日后工作适应程度和熟练程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围绕着教师这一教学理念,进行基础会计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

3.2强化理实结合

众所周知,理论是实践的依据,而实践又是检验理论准确度的标准,因此,单单进行基础会计的理论教学无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拥有强大的工作能力,单纯的实践教学也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师需要明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在进行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将二者结合,以求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技术性强的专业性应用型人才[5]。例如,教师进行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模拟工作中会遇到的情境,教师再以理论对各个小组成员进行引导,为各个小组出现的不同问题答疑解惑,让学生既能够学习到实际工作中需要进行的具体操作,也能够从这种训练中同步获得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从而统一学生的理论与实践,避免由于课时安排问题而导致的理论重于实践或学生偏科的问题发生。

3.3完善教材内容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教材的内容编制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基础会计,将基础会计知识掌握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传统的基础会计教材编制是按照会计核算的一般步骤安排的,虽然非常符合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认知规律,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但却并不能与实际工作中的情况相结合,使得学生出现理论知识掌握程度高但无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了考试却通不过用人单位的测试的情况发生[6]。对此,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师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依照实际工作中基础会计知识的应用规律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将教材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从会计实际工作的第一步开始,将教材与第一步相关的知识讲授给学生,让学生从基础会计的第一节课开始就能够充分与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优化教材内容安排,促进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

4结语

基础会计科不仅是一门高职高专学生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课,这门课程是会计工作的理论指导,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依据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应当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以理论作为航标,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拓霖.《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浅议[J].成功(教育),2013(23).

[2]王靖雯.谈《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商,2013(12).

[3]胡玲燕.对高职《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1).

[4]程敏.高职教育《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例8

近年来教学模式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在中职教育中,课证融合教学法成为近年来的热门教学方式,课证融合教学法是一种通过融合学历教育中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的方式,让学生不再枯燥单一地学习知识,而是将知识融会贯通,大大地提高了中职教育中《经济法基础知识》的教学质量。由于中职学校的学习内容十分广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课证融合教学法,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学习《经济法基础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1“1+X”证书制度的含义

就当下中职教育而言,需要不断改进教育方案,寻求更为适合学生的教学措施。“1+X”是一种创新性较高且较为贴合中职教育的证书制度,“1”指的是学生通过中职教育所获得的学历证书,而“X”则代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目标定位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反映了现代职业人的素质与特征要求,更突出了中国新时期新发展的人才诉求[1]。纵观中职教育的历史,其教育内容与人才培养均具有较高的即时性,对于人才的培养往往针对当下社会需求,而“1+X”制度的确立则更好地保障了学生能够全方面发展,以“1”为本,扩展“X”技能,有效推动职业院校和社会企业共同育人的机制,保障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得到满足。

2“课证融合”的含义

“课证融合”中的“课”主要指的是中职院校之中的主要教学内容,而“证”则与之相对,为中职院校所开展的各项岗位技能。“课”与“证”均在中职教学之中起到较为显著的应用意义,同时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与学历教育中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相互融合。通过“课证融合”,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落实证书制度,而在进行岗位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又能反作用于基础知识,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实施这个改革的过程中,中职院校应主动积极与具有实习条件或人才需求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多方面进行人才教育训练培养。此外,为达到学以致用、多方共赢的结果,中职院校可以根据企事业单位所需的特定工作、职业技能及工作规范对课程教学进行融合改善。

3经济法基础课程定位

此前,会计法对于从事会计工作的相关人员,规定要求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才可从事该行业。过去,会计专业实行一种结合学历证书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教育模式。由于许多相关中职院校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取消,如今已经重新制定了一份有关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革新为“学历证书+初级会计职称证书”的教育教学模式。经济法基础作为初级会计职称必考科目之一,不仅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且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经济法基础作为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而言实用性较强[2]。在校期间,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该课程的基本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考核,而且,学校还需要培养学生成为既懂经济管理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帮助学生在未来就业过程中,很好地融入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

4经济法基础课程学情分析

近年来,经济发展速率逐渐加快,科学技术水平逐渐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基层工作者的工作逐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这种现象对于高频、单一的会计基层核算工作而言是较为不利的,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之中对于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国家对于高质素的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逐渐扩大。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首要重要的是,认清职业的核心价值以及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中职院校应当根据国家针对会计职业化建设的特点,定制教学方针,提高学生对财会专业知识与技能、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熟练掌握度,使其成为知识与技能兼修的全面性人才,更好地保障自身职业能力以及核心价值的提升。课证融合是指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考试相对应,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一致,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直接参加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随着会计法的不断修订,虽然财经法规课程也随之取消,但是经济法基础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后续将会开设许多税法课程[3]。此外,基于课证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学生们可以不用再花时间和精力学习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只需要跟随教学安排的进度学习即可。这样一来,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在帮助学习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这一举措不仅可以提高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考试的通过率、相关证书的通过率,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自我竞争力,降低学生考试压力,并且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5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的经济法基础课程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教学模式枯燥无味,学生缺少参与感,课程缺少实用技能,最终结果呈现出学生学习质量效率下降的情况。这种教学模式的往往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未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仅仅被动的接收老师所传达的知识内容,缺乏自主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做不到完全掌握。现阶段,较多中职院校以多媒体案例教学为主,将信息化教学方式融入经济法基础课程中,进行了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和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但是,经济法基础这门课程是兼具了实践性、理论性的综合性教学学科。经济法基础课程需基于课证融合的思路开展教学改革,将模块化的专业知识融入进实践教学、资格证书考试内容,提升学生的行业自我竞争力。将课堂内容和信息化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掌握常用的经济法基础课程中所学习的法律法规的基础内容,为学生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课证融合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6基于课证融合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6.1“1+X”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受到“1+X”证书制度的影响,中职学校课程教学理念也不断发生改变,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平衡基础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开展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与扩展课程,保障更好地保障学生学习期间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基础性课程的开展可以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并不断夯实基础,核心课程则对基础知识进行记忆强化,在此期间辅以时间课程,能够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扩展课程则为高阶课程,在学生充分掌握基础、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扩展课程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培养多方面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基于“1+X”制度新理念,为建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对原有课程做了整合优化,即将会计师从业资格证书的相关培训课程内容融入到学历教育的相关课程中。重构“1+X”专业课程体系,使“1”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原轨道发展,“X”培训内容得到针对性开展。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求,而且可以对于学生相应职业能力进行“点对点”的提高,满足证书培训内容,提高学生自我行业竞争力。

6.2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院校大多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设备进行教学,这类古板生硬的教学模式无法完全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为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充满学习热情,不仅需要运用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课程内容,而且还需要针对课程知识采取信息化处理手段。以某校为例,大部分老师通过大数据信息化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堂中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而且在课后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5]。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率和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显著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6.3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中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因此中职院校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及过程考核结果。中职院校过程考核普遍所占比重应该在40%及以上。因为经济法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不仅只是理论水平的参考标准,还需要将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熟练度、解决问题能力结合在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相关案例分析中,考察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实际应用以及应变能力,这一部分可以作为最后考评结果的部分成绩。

6.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实施课证融合的方法有多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把职业证书内容与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对应,修改设计课程,改善现有教育教学模式。中职院校经济法基础课程一般是合班授课制,学生人数较多,教师需要根据初级会计师考试大纲的要求作为参考,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6]。不可将教学内容私自进行篡改,不然会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开展,但可以将学习内容进行简化以及合理删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重要知识。6.5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技能课证融合的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考试能力得到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是课证融合的主要推动者,故此,课证融合的教学改革应是教师先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做好教学计划,保证课证融合很好地参与进来,通过不断改善教学方式,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内容。此外,教师需深入分析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取重要知识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学习到有效重要的相关专业知识。教师提升自己教育教学能力,开阔视野,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初级会计师考试通过率。

7结语

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通过课证融合模式进行知识讲解可以有效促进教师改善传统古板的教学模式,使接受教育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对于多方面可持续发展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中职学校教师应实时了解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进行科学规划,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竞.基于团队研发课题为导向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经济法基础》课程为例[J].营销界,2019(46):263-264.

[2]吕娟.基于云班课的移动教学模式在初会考证中的应用探索——以《经济法基础》课程为例[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8(03):96-100.

[3]张晶.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基础》课程O2O混合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2):245-246.

[4]李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与教学模式研究——以经济法基础为例[J].学园,2021,14(15):4-7.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例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133-02

科技的进步,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得以普及,我国部分地区也从小学三年级阶段开始开设计算机课。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也使计算机知识成为学习其他知识的门槛,每个人都需要掌握和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简单的操作,用于解决其他相关学科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计算机基础教学要立足需学生特点,针对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改进和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策略水平。

1 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从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上来看,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Windows、Excel、PowerPoint等,有些知识专业术语太多,枯燥无味,应用性不强,学生只有在相关工作中才能用得到,因此也没有学习的兴趣。对于那些使用比较多的知识,学习起来就很轻松。计算机知识每天都在更新,甚至学习完这本书,计算机知识已经有发展了一大段,教材缺乏最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其次,学生的个性特点决定了一些学生对于计算机非常着迷,而有些学生却如同嚼蜡。因为qq聊天工具的普及,学生对于Word应用起来较为顺手,但是如果让学生深入学习word知识,学生又觉得兴趣不大,对于那些office更是毫无兴趣。

最后,计算机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传统,一般都是分成三步走:教师讲解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 学生上机操作―― 教师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讲解知识时学生觉得枯燥,学习兴趣低下,关注点在渴望上机操作上,对于教师讲解的计算机知识及操作技能不能深入理解掌握。在实际上机操作时就会出现一知半解的现象,教师指导起来就像重新讲解一样,浪费大量的时间,课堂效率低下。

2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策略分析

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每个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的问题。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是教师永恒的话题,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当前的新课改就是在研究了各种因素后提出的,教学方式从重教师讲解,到重学生自己思考;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从抽象到形象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改进。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学生的发展,并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使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2.1 详略得当,粗细结合

计算机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应用,会用才是主要的,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更新速度快,涉及的知识面广,课时量相对于其他课程却少,一般认为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才会把计算机作为主要学科进行课程安排,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仅仅把计算机基础作为选修课程,其他学校也是把这一学科作为副科看待的,因此分配给这一学科的课时量就相对减少。而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个过程是一个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一个通过不断练习达到熟练的过程,这都需要增加课时量,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是计算机教师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详略得当,粗细结合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打造计算机高效课堂。例如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教师不能仅仅凭借课本上的图片让学生认识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学生容易形成“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爱你却不见你”是每个学生初识计算机的感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结合真正的计算机,甚至把一台计算机拆开,让学生见到真正的这些部件,从而认识深刻,很快掌握这些计算机组成部件的用途,为以后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2.2 因材施教,以点带面

由于学生个性的不同,针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一学科,呈现出分化严重的现象,一方面男生喜欢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科,也更喜欢具有一定研究难度的课程,女生偏重于感性,更倾向于形象直观的课程,因此男生在上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兴趣高涨,而女生则显得比较较被动。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的不同,也会形成一定得差距。一部分学生很早就接触计算机,因此对于计算机较为熟悉,而有些学生因为家庭的原因,到了学校才接触计算机,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基础学习时就出现了起点不同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把学生合理分组,指导那些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尽快熟练使用计算机,对那些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要认真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在时间分配上偏向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小组中,让那些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指导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起到以点带面,全面提高的效果。

2.3 立足课程特点,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媒介就是计算机,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课堂就是教师讲解教材,学生理解教材,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操作应用,这一过程仅仅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多个感官共同参与,才能使学生记忆深刻,理解透彻。多媒体技术之所以受到学生欢迎,就是因为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色彩,活灵活现的画面,以及真实的声音,就有极强的直观形象性。学生在这些感官刺激下,对所学知识也就变得兴趣盎然了。但是,利用多媒体教学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之前,教师应熟练掌握。如果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技术使用不数量的话就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教师如果对多媒体运用不熟练,就会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使得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创造最大的课堂效益。二是,如果多媒体技术运用不熟练,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就难以处理出现的问题,例如课件的超级链接不会打开,打开后回不到要讲的内容上来等。教师手忙脚乱的处理这些突发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反馈就会忽略,不能及时处理学生不懂得地方,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其次,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掌握讲课的速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并且多媒体课件承载的信息量大,教师如果让课件上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间过短,就会使学生没有时间做好笔记,如果做好了笔记又没有时间深入消化思考,甚至有的学生只顾了记笔记连教师的讲解都放弃听了,教师的讲解反而变得无足轻重,起不到应有的解惑作用。

第三,要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因为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性,信息容量大,使得教师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点都用多媒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张接一张的看课件,对于课件的内容一扫而过,难以重点记忆,甚至不能掌握这节课的重点,造成热热闹闹一节课,糊里糊涂记不清。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时,要给学生留白,也就是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突出重点,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要重点展示。

第四,选择适合多媒体展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学中Windows、Word、Excel的操作,就非常适合多媒体课件教学,这些内容的操作,如果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如果借助多媒体展示既形象又直观。作为教师要把课件展示的内容熟悉一遍,不要出现在操作展示过程中无法短时间处理的问题,造成课堂时间的拖延,不能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2.4 提高教师素质,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绝对作用,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才有可能提高。首先,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计算机基础知识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使新软件和新的应用程序不断推成出新,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师,如果不能进行及时地学习,就会使专业知识滞后,不能教给学生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就会和时代脱节,不能适应科技的发展。教师要不断研究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题,充分参考学生的建议,因为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学生喜欢什么,渴望什么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教师就应该朝着哪个方面去研究。

2.5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

所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如果学生不配合,任何好的教学手段和策略都是毫无作用的。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很重要。首先教师要精心构建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word插入文本框时可以让学生设计属于自己的名片,或者为朋友制作一张电子贺卡,学生通过解决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学会了有关的计算机知识。

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还要注意对学生经性评价。合理的评价和考核,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考核,也要关注学生的上机操作,把过程性评价贯穿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的提高,计算机基础知识最终也需要应用在操作上,只有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才真正的转化成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时可以采用任务法,让学生自主发挥,通过对任务的完成来巩固计算机知识。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记录,并通过这些记录分析学生的操作能力,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在这个计算机十分普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许多工作都需要计算机的帮助,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人,是落后于这个时代的,也是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计算机的信息分析、信息传输都需要计算机基础知识。提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从而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梁.谈职业技术类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J].科技信息,2006(07X):161.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例10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7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130- 0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这充分说明了高职课程要摒弃先理论、后实训的分段式教学模式,要建立将理论融于实训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深入领会和贯彻12号文件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精神,关键在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在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基础会计是入门课程,也是实际教学中“老师难以教好,学生难以学好”的一门课程,因为一开始就面对大量的会计术语。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根据基础会计具体教学的实践,提出关于基础会计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思路。

1 高职基础会计课程的定位

开发与设计基础会计课程,首先应当弄清高职会计专业的整体定位。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按照能力分析为定位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应具备的能力、专业教学目标、业务规格(职业资格)等如图1所示。

在会计专业整体定位的基础上,基础会计课程应当是培养学生的会计流程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应知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基本知识,应会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基本会计报表的能力,同时通过项目实训和课外作业布置,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2 高职基础会计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总体思路

(1) 以会计流程运用能力所需的知识重新序化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具体来说,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解决好课程内容的序化结构问题。

(2) 以会计流程运用能力所需的技能设计基础会计实训项目。实训项目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职业工作过程,满足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要求。

(3) 改分段式设计为一体化设计。将理论和实务知识直接融于实训项目的教学之中,改变过去先理论、后实训的分段式设计模式,减化不必要的概念性内容。

(4) 注重学生方法能力的培养。设计必要的课外会计规范等的读本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 注重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在项目设计中,要配有角色转换、分组分工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团体协作的精神。

3 高职基础会计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具体内容

3.1 基础会计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内容体系框架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会计流程的工作过程,以及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将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进行序化,形成三层递进式实训项目,其难易程度由简到繁,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知识将贯穿于相应实训项目中(如图2所示)。

3.2 实训(实习)项目必要的理论与实务知识

(1) 会计认知实习。通过参观的形式,由企业的财务部门人员负责讲解与演示,回校后,由学生谈感受与收获,老师作总结。重点在于会计流程的工作过程,让学生大体感知到会计职场情形。同时也可参观一下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其他工作部门,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 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实训。必要的知识主要有:资金运动及其过程,各过程产生的主要原始凭证,相应原始凭证的说明(附实物演示),总结原始凭证的内容、类型与作用,原始凭证的审核要求等。教师实操演示:普通发票、增值税发票、支票、进账单、借支单、差旅费报销单、收据等的填制及相关规定讲解。

(3) 记账凭证填制与审核实训。必要的知识主要有: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会计分录、基本业务应用、记账凭证的内容与格式、记账凭证审核要求等。教师实操演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记账凭证等填制及相关规定的讲解。

(4) 会计账簿记账实训。必要的知识主要有:会计账户与会计账簿的格式、种类、形式,建账、登账、对账、错账、结账的要求。教师实操演示:日记账、分类账的建账、登账、对账、错账更正及结账。

(5) 会计报表实训。必要的知识主要有:会计报告的内容,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及表样内容,利润表的格式及表样内容,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编制的方法。教师实操演示: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利润表的编制。

(6) 科目汇总表的账务处理程序综合实训。必要的知识主要有:账务处理程序的类型及内容、科目汇总表的表样与编制要求。在本实训中,教师基本不演示,由学生分组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组织、团队协作能力,即社会能力的培养。

另外,学生自学《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基本法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方法能力的培养。

4 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后的实施要求

(1) 理论知识与实训项目要平滑过渡,不能两张“皮”。采用一体化设计的教学内容,理论知识融于实训项目教学之中,很可能出现比较生硬地将理论知识搬出,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例如,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实训,为什么先讲“资金运动”呢?应当平滑导入: “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即经济活动——经济活动会引起什么(举例)——有的会引起经济业务,即资金形态的变化或增多、减少,有的不引起——引起资金变化的就是资金运动——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如何证明资金运动了(如发票等)——原始凭证(是一种书面证明)——接下来引入原始凭证的内容、种类等。”

(2) 必要理论知识的“度”要拿捏好,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如果理论知识过多,就偏向学科式的体系教育,忽略了高职教育应有的特色。如果理论知识过少,就是属于以职业性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培训,过分强调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及受教育者指向社会组织需要的适应性(“有业”),功利性倾向很明显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以及受教育者志向个性发展需要的主体性(“乐业”),尤其是设计性(“创业”);同时也仅强调了学生满足社会需求的操作层面能力培养,忽视了高职学生策略层面职业能力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且忽略了会计核算的目标和会计循环的应有逻辑。

(3) 实训项目资料要前后衔接,有利于节约课程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学中应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便于教师讲授、演示与学生的动手操作,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