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6 16:11:29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例1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02

1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

1.1银行业发展的收入情况

2014年以来,我国银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市场环境聚变,传统银行业务受到了猛烈冲击:银行业资产和利润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将调整为中高速增长。2014年银行业贷款增速已降至13.5%,比前5年平均增速下降了6.5个百分比;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9.7%比前5年平均下降了一半多,很明显的看出,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较以往有很大下降,其以前的优势地位正在减弱,失去了以往在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性作用,其收入的锐减还会导致各种负面性作用,银行业的发展不容乐观,以往的银行“水涨船高”的便利条件已经成为过去式。

面对严峻的现实情况,商业银行之后的发展之路必然遇到层层阻力,面对今后的利率市场化和民营银行的竞争,银行业盈利水平将更加受到打压。今后的银行业发展之路必然如履薄冰。

1.2银行业人员素质情况

我国的许多服务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方面服务能力相对过剩,另一方面对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却很低的矛盾局面,而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有比较突出的代表性。究其原因,员工素质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主要制约因素。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经营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不良贷款已占全部贷款的26.62%,已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而表现在人力资源和人才素质方面,人员质量结构存在问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首先,目前我国银行业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下,低素质员工难以流出,这是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体制造成的,人员结构过死,流动性较低。而且,现行的银行进入门槛较高,很多发展型,能力型人才首先就被拒之门外,而有些没有能力的“关系户”或者理论水平较高却不注重实际水平的“学术派”却充斥在银行业阻碍了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在银行业中经过银行重点培养的人才在面临现在银行业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很多都选择去证券业,保险业发展。

总的来说,目前的银行业面临着低素质的人才难以流出,高素质人才的大量流失的问题,在目前银行“新常态”的情况下银行业缺少国际化,专业化人才的情况下,其发展趋势堪忧。

1.3银行业的盈利模式构成情况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利息收入主要由五部分构成:首先是客户贷款垫款利息收入,其在总利息收入中占71.16%;其次是证券投资利息收入,其部分占比18.19%;再次是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的利息收入,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此部分占比5.79%;最后是同业拆借利息收入,此部分占比仅为3.18%。

总的分析,在我国银行业中传统的借贷业务占银行业总利息收入的很大部分,换句话说我国银行业比较依赖传统业务,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金融创新的程度比较高,而且具有发达混业经营。而我国还着重在借贷业务中的利息差,在当今多种理财产品的出现,互联网理财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必然大受打击,为保持利润而提高的贷款利率也不利于国家其他企业稳步发展。

2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2.1经济新常态

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于银行业来说,“旧常态”的银行业代表着各种守旧,弊端。而“新常态”代表着高效率,高成就,新的经营和运营模式,克服旧模式上的种种弊端,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国银行业营运结构简单,盈利渠道单一依靠借贷业务,在放贷业务中贷款多流向粗放型发企业,创新性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很难筹到融资,而且银行本身的业务渠道简单,技术性、创新性能力不足,这都是“旧常态”的体现。以往的银行业在“旧常态”状态下的改革更多的内部的优化,整改。在目前“经济新常态”的大潮流下,银行业的整改必然会在体制上加以整顿,着重加强创新性,技术性,提供更多的中间业务提升盈利能力,在“新常态”下重新注入新的活力。

2.2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即利率自由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反映资金供求关系的价格指标,利率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开放利率管制,最终形成以央行的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对货币的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制和机制,使利率成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准确价格信号,以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2015年10月,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限额,商业银行可以自主的根据市场水平调节利率。在“经济新常态”的大革新趋势下,市场利率化无疑是改革的又一次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早在多年前,西方国家很早就开放了利率市场化,而其中很多国家如日本就曾爆发过金融危机,阿根廷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因为不稳定的市场环境而夭折。我国早在1996年就开放同业拆借,之后又陆续开放国债市场利率都为之后的市场利率化打下基础。作为金融改革的关键一环,市场利率化有其必要性意义,能更好的结合市场,加强与实体企业的联系,并且自主利率有利于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提高银行盈利能力。

当然其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银行的整体压力提高,自主的汇率拟定在当前商业银行技术性人才匮乏的情况下,能多大程度地满足市场又不损害银行自身盈利,对市场做出精准的判断,总体而言是很难的。二是面临更大的风险,在浮动的利率中,市场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在如今银行与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的情况下,风险的危害性可能更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国民经济的风险可见一斑。三是竞争的加剧,在如今民营银行的开放,商业银行与民营银行之间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相互提高利率吸引存款,这对于一些本身经营状况不好的银行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利率市场化是当前银行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3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2013年余额宝,P2P等多种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揭示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于银行业相对于保守,传统的生存环境无疑是一次新的冲击。

首先,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打击,余额宝等网络金融工具的方便性,高收益,无手续等特点吸引了大批70,80,90后新兴社会消费人群将手中闲散资金放入互联网金融中,银行业赖以生存的借贷业务因为存款的减少受到打击。其次,是银行业中的金融理财项目受到打击,众所周知,银行业的金融理财项目准入门槛就在5万以上,收益率在5%―7%左右,而且还存在风险因素,而网上金融理财平台很多是没有经济限额的,收益率有时还要高于7%,虽然部分小平台存在安全患,但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整体还是呈现着繁荣态势,这无疑在商业银行的基金理财方面是一次冲击。最后,银行的传统的中间业务受到打击,当今的互联网金融已经联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支付宝为首的互联网支付平台已经开展水电费、话费充值,,火车票购买,汇率换算、基金代销为主的中间业务,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对银行也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的大时代,当前很多大银行都开发了自己的银行APP,也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下对顺应了时展,促进了技术的变革。

3我国银行业的未来前景分析

3.1新常态下银行业转型

显而易见,银行业目前发展面临重重挑战,在当前新常态经济的大环境下,银行业未来只有转变经营模式才能更好的应对挑战。

首先要改变的就是银行的中间业务,以往银行收入模式单一,多数依靠存贷差作为银行主要的利润收入,而贷款流向大多为粗放型制造业、产能型行业。在对创新型行业和小微企业的放贷中收入也相对较小,在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粗放型行业的扩张放缓,目前我国的创新性行业发展势头不明显,而且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业的存贷业务必然受到影响,所以靠单一存贷差维持生存的银行业必须加强中间业务的投入,在中间业务市场上做专做精,打造银行盈利新模式。其次,是加强银行客户服务新模式,开设更多服务型新业务,最大程度化的满足客户需求,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并利用目前银行业中分支行点密集分布的特点,努力在业务范围内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服务。最后,加强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业务,在我国对国际化业务中银行业还有很多发展空间,而且国际化是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要求,所以未来的银行业发展趋势必然围绕着国际化展开,在国际机构网点的建设革新,对国际企业的经营业务的创新,还有在企业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上都是重要的转型革新方面。

3.2创新银行金融理财业务

在面对当前利率市场化以及民营银行的开发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前途是不明晰的,传统的商业银行要想真正面对挑战,打破壁垒。创新银行金融理财业务将会是银行未来改革的大趋势。

首先,我们说新型银行理财业务必然是面向客户,以客户利益为中心,在往常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着手续繁琐,门槛较高等缺乏人性化的情况,这在今后的银行理财业务中必须要加以改正,做到真真切切以客户为主,以达到互利共赢。其次,在理财阶段银行更多的是体现的是通过存款利率,基金,债券等金融手段来达到财产增值保值,而随着现代社会理财理念的变化,有部分人群追求的是传承,避险。参考西方的遗产管理和私人保险箱财产代管业务,在中国如今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在遗产管理方面可以有很大的发展和盈利空间。最后,我们说银行传统的理财业务中以有明显收益率的期次型理财产品为主,其产品往往时间周期长,回报率一般。而在利率市场化的今天,以开放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为特点的净值型理财产品,由于没有固定的投资期限和预期收入,虽然存在着风险的因素,但是在利率市场化大趋势下,未来净值型理财产品必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例2

2006年,为破解农村金融发展滞后难题,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在农村地区成立村镇银行。2010年1月,哈尔滨银行全额出资3000万元,在全国第一产粮大县吉林省榆树市设立的首家村镇银行―榆树兴农村镇银行正式获批,并于当月对外营业。

一、榆树兴农村镇银行设立三年来的发展状况

(一)资产负债总量持续扩大,信贷投放连年增长

2010年至2012年,榆树兴农村镇银行资产负债总量持续高速增长,年末资产总额分别为1.14、2.38、3.05亿元,资产增长率分别为108.77%、28.15%。资产项目主要构成―发放贷款分别为0.68、1.01、1.13亿元,贷款增长率分别为48.53%、11.88%。负债项目主要构成―吸收存款分别为0.83、1.34、2.14亿元,存款增长率分别为61.45%、59.70%。

(二)所有者权益逐年改善,实现稳步积累

2010年至2012年,榆树兴农村镇银行所有者权益实现稳步积累,年末所有者权益分别为3031.76、3299.63、3886.27万元,增长率分别为8.84%和17.78%。期中:盈余公积分别为3.18、29.96、88.63万元,计提一般准备分别为28.58、208.54、318.45万元,实现未分配利润分别为12.45、61.13、589.10万元。榆树兴农村镇银行三年来未进行增资扩股,股本金一直维持3000万元,资本公积没有发生额。

(三)实现当年盈利,业务管理费占比逐年下降

2010年,榆树兴农村镇银行实现设立当年盈利,之后盈利水平高速增长,三年来分别实现利润总额31.76、267.87、586.64万元,利润增长率分别为743.42%和119.01%。由于村镇银行有效实施了成本控制,业务管理费占营业成本比重逐年下降,占比分别为83.43%、80.56%、78.54%。

二、运用骆驼评价法对榆树兴农村镇银行的会计分析

“骆驼”评价体系是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进行的一整套指标化的综合等级评定制度。因其五项考核指标:资本充足性(Capital 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状况(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组合在一起为“CAMEL”,正好与“骆驼”的英文名字相同而得名。“骆驼”评价方法,因其较好有效性,已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

(一)资本充足性

1、股本规模较大,资金支持有保障

榆树兴农村镇银行注册资金为3000万元,为哈尔滨银行全额出资,没有产业资本和个人资本入股,远远高于最低监管要求,是证监会关于设立村镇银行的最低资本限额的10倍,并且出资人承诺,根据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状况,将适时增加股本金,为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和扩展业务提供资金保障。

2、核心资本充足率高,具备较强风险抵补能力

2010年至2012年,榆树兴农村镇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43.79%、32.48%、28.24%,远远高于13%的最低监管指标,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42.82%、31.52%、27.14%,同样远远高于11%的最低监管指标。充足的资本,为村镇银行抗拒各种运营风险,从容抵补营运损失提供了坚强后盾。

(二)资产质量

1、贷款质量高,贷款损失准备充足

贷款全部采用农户联保、抵押或保证方式,贷款质量保持优良,设立三年来,没有发生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为0,远远低于5%的监管指标;利息回收率始终保持100%;2010年至2012年,贷款损失准备分别计提68.40、31.88、69.77万元,平均拨备覆盖率远远高于150%的监管指标。

2、贷款主要对象为农户,存在隐形行业风险

兴农村镇银行贷款投向主要面对“三农”市场,贷款品种主要有农户种植业、养殖业、农机具、农户自建房、棚户贷款等,设立三年来,农户贷款占比分别为68.74%、72.13%、75.99%,累计投放涉农贷款余额10179万元,涉农贷款占比达到90%。农户贷款虽然从形式看风险较为分散,但农业毕竟是要“靠天吃饭”,不确定的自然因素对行业影响巨大,一旦出现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必然影响农户收入,从而威胁贷款收回。

(三)管理水平

1、管理机制沿用出资银行模式,不接地气

榆树兴农村镇银行的内部管理、业务开展基本沿用出资人―哈尔滨银行的原有模式,高管人员基本为发起行下派,而哈尔滨银行为城市商业银行,运营环境为省会中心城市、客户对象基本为二、三产企业单位,与以农业为主的县域环境差异巨大,管理机制存在“水土不服”现象,如果经营理念、运作模式长时间不与农村现状接轨,必然影响其拓展业务,制约其长远发展。

2、会计准则应用水平低,会计管理没有深入

调查显示,榆树兴农村镇银行设立之初便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但对准则的应用只局限于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表层面,根本没有深入到成本控制、风险评估和经营预测等深层次领域,只具有表面形式,缺乏实质性应用,容易降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和实用性,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

(四)盈利状况

1、平均资本利润率偏低,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榆树兴农村镇银行虽然实现开业当年盈利,且利润水平逐年提升,但利润绝对数仍然偏小,三年净利润分别为31.76、267.87、586.64万元,相比所有者权益,资本利润率分别为1.05%、8.12%、15.10%,平均资本利润率仅为8.67%,低于监管指标(11%)2.33个百分点;相比资产总额,资产利润率分别为0.28%、1.12%、1.92%,第一年低于监管指标(0.6%)0.32个百分点。

2、农村经营环境决定村镇银行潜在风险高,收益低

农业生产属于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种(养)植业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再加上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农民缺乏有效的担保和抵押物,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对其大额放贷,村镇银行发放农贷费用成本过高,获利艰难。

3、贷款管理模式僵硬,不利于实现利润最大化

榆树兴农村镇银行在业务拓展方面受制于出资银行,基本没有自主经营权,贷款发放不具灵活性,流程设计繁琐,缺少具有特色的针对农村实际现状的信贷模式,不利于快速融入农村经济环境,导致资金利用率不高,存贷比逐年下降,从第一年的81.48%,降到第二年的73.88%,2012年末更是降到52.81%,直接影响利润最大化。

4.金融品种单一,收入来源有限

村镇银行目前开展的主要还是存贷款业务。定期储蓄存款占比较大,受知名度、网点数量、业务能力限制,很难吸收企业活期存款,资金来源成本过高。汇路不畅导致业务主要依靠柜台交易,银行卡、理财产品、网上银行、代收代付等基本金融产品缺失,中间业务开展受到严重制约。榆树兴农村镇银行营运三年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仅为0.06%、0.12%、0.11%,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占比20%的水平相去甚远,营业收入主要依靠存贷利差,收入渠道单一已经成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瓶颈因素。

5、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影响利润水平持续改善

目前,国家财政对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微农户贷款均有贴息补助政策,而主要面对农户的村镇银行却不享有此项优惠,优惠政策的不一致,使村镇银行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也使其在与其他涉农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 (五)流动性状况

虽然国家为鼓励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发展,对村镇银行开业5年内的存贷比指标不做硬性要求,但受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制约和其他涉农机构排挤,加上贷款业务拓展缺乏创新性,和全国大多数村镇银行存贷比持续上升的主流形式相比,榆树兴农村镇银行存贷比出现逆势下降,从第一年的81.48%,降到第二年的73.88%,2012年末更是降到52.81%,从风险监管角度看,流动性较为充裕,但面对当前中小企业和农民旺盛的融资需求,存贷比过低,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村镇银行资金利用率低、业务开展乏力的尴尬局面。

三、发展村镇银行的对策建议

(一)吸收民营资本入股或扩大民营资本持股比例,完善村镇银行治理结构

银行机构独资设立或高比例控股,必然使村镇银行成为出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发展理念和运作方式上无法摆脱出资(控股)银行的控制,缺乏机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引入民营资本入股,可以使村镇银行有机会获得优质项目,注入有别于传统银行管理的企业管理理念,灵活拓展基础业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达到发起银行、产业资本、农村经济“三赢”的局面。

(二)合理布局网点,扩大业务规模

村镇银行在经营网点的布局上,要本着弥补市场空白的原则,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网点分布不到位和服务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为重点,这样,有利于金融资源整合和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也有利于村镇银行的扎根发展。另外,村镇银行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搞,靠网点密布和搞人海战术等粗放式经营方式发展业务,更不能贸然设立异地分支机构。

(三)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打造核心竞争力

村镇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信贷营销网络,完善小额农户贷款和联保管理机制,将龙头企业与农户、中介机构和担保机构等具有法人地位的利益主体纳入贷款范畴,发挥贴近农户的优势,逐步占领农村地区优质领域;把握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和农户金融需求特点,探索并开发相应的金融附加产品;大力拓展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稳定盈利水平,改进财务状况;逐步推出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项目,包括保险、、担保、个人理财、银行卡等,提升自身盈利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

(四)加大政策配套力度,扶持村镇银行健康发展

国家应在财政、税收上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政策倾斜力度,比如:对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减免营业税,实行农户贷款贴息补助,允许在税前多提坏账准备,给予村镇银行3至5年的所得税免税期,人民银行给予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等。

参考文献: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例3

(一)机构发展状况。2008年9月2日,重庆市第一家村镇银行-大足汇丰村镇银行开业,至2010年9月末两年时间,重庆市正式开业营运的村镇银行已达6家,即:大足汇丰、开县泰业、梁平澳新、丰都汇丰、璧山工银、巴南浦发村镇银行。

(二)经营发展状况。2009年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91亿元,贷款余额0.88亿元,全年实现利润-1149万元,6家银行全部为亏损。截止2010年9月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9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06亿元,增长2.1%,贷款余额5.8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9亿元,增长544.4%,2010年1-9月,6家银行实现利润-339万元,比上年减亏810万元,亏损数由上年的6家降为3家。重庆市村镇银行经营状况详见下表。

(三)支持经济发展状况。重庆市村镇银行虽然成立时间不长,多数银行成立时间还不到一年,但在支持“三农经济”、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及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至2010年9月末,6家银行农户贷款余额1.4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1亿元,增长605%,占贷款总额的24.1%;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余额0.5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56亿元,增长560%,占贷款总额9.8%;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6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1亿元,增长480.4%,占贷款总额的44.5%;其他贷款余额1.2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3亿元,增长447.8%,占贷款总额的21.6%。重庆市村镇银行贷款余额及构成情况详见下表。

二、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对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的调查显示,当前,有六大因素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一)公众认知度不高。村镇银行是近几年才开始成立的新型银行,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经营规模较小,营业网点较少,金融产品较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和信任度较低。据对1000户居民和农民的问卷调查表明,86%的城乡居民和农民对村镇银行的信誉持怀疑态度,93.5%的城乡居民和农民都不愿意把钱存到村镇银行,认为村镇银行规模小,把钱存在村镇银行风险大,不安全。公众认知度不高,直接制约了村镇银行各项业务的拓展。

(二)资金来源不足。资金来源不足,严重制约了其信贷投放量。由于公众认知度不高,营业网点少,除大足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早,有一个分支机构外,其余5家村镇银行都只有1个营业网点,村镇银行在组织存款上较为困难。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是一级法人,具有经营灵活,服务快捷,手续简便的特点,而在存款组织方面,就是村镇银行的弱势,不仅机构网点少,也没有ATM机,而且存款品种单一,没有理财产品业务,导致村镇银行吸储能力较弱。至2010年9月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只比上年末增加600万元,而存贷比已达196.4%,也就是说,不仅把可用的存款、资本金用完了,而且还借用了部分其他资金。资金不足,制约了贷款的有效投放和盈利能力的提升。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三)结算渠道不畅通。调查显示:目前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都没有直接接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都采取委托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办理资金汇划,无法享受到人民银行现代支付系统带来的资金汇划便捷,人为压票的情况时有发生。支付结算业务渠道不畅,不仅制约了村镇银行结算业务的发展,也制约了其他业务的发展。同时,村镇银行不能发行银行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业务的发展。根据中国银联规定,加入中国银联需入股300万元,而目前村镇银行刚刚成立,经营规模小,盈利能力弱,没有资金实力来入股,因而只有暂时不发行银行卡,部分储户因不能办理银行卡而不得不中断与村镇银行的业务往来。

(四)征信系统不通。征信系统未开通,制约了村镇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据调查,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都没有接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一方面,村镇银行信贷数据不能纳入人行征信系统,影响了人行征信系统信贷数据的完整性,不利于其他银行机构的信贷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村镇银行不能查询人行征信系统数据库中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贷款的投放。目前,村镇银行贷款审批所需企业、个人的信用记录只能通过借款人到当地人民银行去查询,增大了人民银行基层行的工作量。据了解,村镇银行未接入人行征信系统的主要原因是成本费用较高,超过10万元,村镇银行在发展初期盈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都不愿意在征信查询系统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

(五)盈利能力不强。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成立时间短,资本金额度不大,资金实力不强,决定了村镇银行的客户是以农民、个体工商户、规模较小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中小企业为主,这样的客户群,决定了每个客户的贷款规模较小,业务经营成本较高,贷款风险较大,盈利水平较低。2009年,6家村镇银行全部为亏损,亏损额在300万元以上的2家,100万元以上的2家,100万元以下的2家。2010年,村镇银行盈利水平虽有好转,但据测算,至年末,6家村镇银行中仍将有3家银行是亏损。较低的盈利水平将制约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六)员工素质不高。调查显示:6家村镇银行的人员主要是从其他商业银行选调和对外招聘来的,其学历水平相对较高,但业务水平相对较低。至2010年9月末,6家村镇银行共有员工146人,从学历上看:本科106人,占72.6%,专科38人,占26%,中专及高中2人,占1.4%;从专业技术职务上看: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只有28人,占19.2%,没有专业技术职务的117人,占80.2%。据调查,员工中熟悉信贷、会计、农村金融业务及金融新业务的人员较少,各项差错时有发生。员工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必将制约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村镇银行的可用资金量。目前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参照农村信用社的缴存比率,相对较高,建议将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在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降低2-3个百分点。二是向村镇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增加其资金来源,增强其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实力。一方面建议降低支农再贷款的准入门槛,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由70%降低到50%,使更多村镇银行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村镇银行能够获得支农再贷款支持。支农再贷款最高限额仍然控制在不超过其资本金总额以内。另一方面适当降低支农再贷款的利率标准,可在现有支农再贷款利率标准的基础上下浮10-20%。三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征信系统的费用,使其能够享受到人民银行提供的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现对村镇银行发展的扶持政策。四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加入银联的入会费。对村镇银行实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政策,建议将村镇银行的入会费降低到20-50万元,以便于村镇银行能够发行银行卡,推动其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五是适当放宽村镇银行存贷款比例的限制,促其业务快速发展。建议在村镇银行发展初期,不实行存贷款比例限制,当村镇银行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实行存贷款比例限制。

(二)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建议地方政府根据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额的一定比例将部分财政资金存入村镇银行,以增强村镇银行支持“三农”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实力。二是政府实行财政补贴。建议地方政府对村镇银行发放的“三农”贷款给予贴息,贴息率为2-3%,以降低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的成本支出。由于“三农”贷款户数多、额度小、距离远、费用高,其他金融机构包括有些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都不愿意发放,所以对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给予贴息,适当增加其收益,增强其发放“三农”贷款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三是建立“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损失补偿机制。建议地方政府建立“三农”贷款、中小贷款损失补偿基金。每年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拨付贷款损失补偿基金,用于对村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放的“三农”贷款、农业产业化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因自然灾害、政策性因素等造成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以减小村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风险,增强其放贷的积极性。

(三)强化宣传推介。针对村镇银行普遍公认度不高的状况,村镇银行要利用各种媒体、各种平台向社会公众宣传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开展的相关业务等,并用支持“三农”、农业产业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典型事例开展宣传,正面引导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和认知村镇银行,通过良好的服务使社会公众积极支持村镇银行发展。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例4

1.1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现状

从渐进式开放模式来看,金融市场的开放一般要经历保护期、过渡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保护期是指在开放初期,金融市场开放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引进外资的渠道.一般由于开放国家或地区金融业无法与外资金融机构进行平等竞争,因此对自身金融业采取保护主义的政策原则,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服务对象和地域进行严格的限制.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就处在这个阶段,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庞大的国内市场是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的主要焦点.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深入,金融机构的竞争必将加剧.为了避免过早对国内银行形成强大竞争压力,我国对设立外资独资和中外合资银行的审批非常严格,以限制这些类型机构的过快发展.

1.2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利用外资的角度看,外资银行利用境外负债进行境内贷款越多越好,因而不鼓励外资银行开拓国内资金的来源渠道.而且在利用外资目标指导下的金融市场开放进程可能与金融市场开放和金融改革自身要求产生矛盾冲突,有时会造成金融市场的混乱.其次目前金融市场开放客观上形成了局部开放与整体部署不协调的现象.在我国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银行类外资金融机构引入过多,占我国外资金融机构的大多数,其他类型的外资金融机构引入则较少,从而形成了畸形的金融市场开放体系,增加了我国银行进一步开放的难度.另外,由于早期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以东南亚各国资本为主,造成我国外资银行的国别过于集中.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

2.1我国金融市场开放面临的挑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就要履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和金融业开放承诺的义务,我国的金融业由此将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对比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现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使我国金融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即要从目前的保护期阶段进入过渡期阶段,并且主要金融部门要在5年内完成开放的过渡期进程,进入开放的成熟期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要在2000年基本实现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国民待遇的设想,即完成开放的过渡期,而实际上远未达到这一目标,因此不难看出未来开放的艰巨性[2].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对我国金融业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质客户的流失造成国内银行资产减少和盈利能力下降.与国内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资金、技术、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占有优势,对存款的吸引力大,对贷款的承受能力强.在贷款方面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争夺优质客户业务方面.外资银行除了继续保持对优质企业的贷款外,还将与国内银行争夺非传统贷款业务.

(2)激烈竞争造成银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下降.根据经济学原理,新市场参与者的进入,势必引起激烈竞争,竞争的结果将使相应的业务利润率下降.外资银行可以通过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和品种,增加收入的来源渠道,通过“先入”获得高额利润,用以弥补传统业务利润下降部分,从而获得相对竞争力的提高.而我国银行业最致命的弱点是缺乏创新机制、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易造成传统业务流失,经营困难.

(3)人才的流失使国内银行的竞争力下降.现代金融业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外资银行优厚的待遇、灵活的分配机制、公平的用人机制及良好的培训机制等将吸引国内银行的大批经营管理人才,有可能导致国内银行整体员工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下降.

(4)对未来经营环境的不适应将进一步扩大外资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冲击,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大量不良资产是困扰我国银行业最为严重的问题,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会引起社会对银行的信任危机.在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下,本地的次级借贷市场(即小型公司及财政状况欠佳的公司),就会出现供不应求,这种紧缩的投资环境会影响本地中小型公司的发展[3].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的影响,既有外资银行自身的原因(如跨国银行不顾东道国国家利益的无政府行为),也有我国金融业自身的原因(如我国金融业低下的竞争力).可以说,外资银行的进入带来了竞争性的冲击,而我国金融业自身的脆弱使得这一问题更为严重.

2.2金融市场开放的对策

(1)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开放需要着眼于长远利益,遵循金融市场逐步自由化原则,循序渐进、分业务、分领域地进行开放.实行逐步式开放,有利于本地金融机构从容应对,适应挑战,避免受到太大的冲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既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又应把握开放程度,保护国内市场.在推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应充分考虑中国具体国情,实事求是地制定战略,坚持审慎、有序、渐进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2].

(2)政府对金融体系进行适度调整.调整的速度应体现在体制的重新组织、市场的宣传和有关知识的学习等方面,特别是在开发新的筹资手段和经营手段方面.在调整时期,如果当地银行更具竞争性,外资银行在当地的经营活动将会使前者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如果政府希望建立和维持一个较大的和盈利的国内银行业,就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这就意味着政府首先应该放松管制、开放国内市场,然后再让外资银行自由进入.

(3)增强金融体系的经营创新能力.在当今金融证券化、电子化、信息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应积极推行银行分业经营,专业管理,进行金融工具创新,扩大经营范围,增强银行的多方位服务.如实行全能银行制度的德国,银行广泛经营商业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了多元经营的优势.

(4)加快金融人才的培养.金融行业高质量服务的提供、市场开拓、技术设备的运用等等都要依赖于人,因此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国内机构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原有人员进行培养,选派部分职工到国外金融机构培训,同时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带动整个金融业的高效运作,适应国际竞争.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例5

(二)美国投资银行业监管模式的缺陷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投资银行实行集中型监管模式,即设立全国性的监管机构来实现对投资银行的监管,与此同时,各州也相应设立监管机构,这样就加强了监管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这种监管模式不仅增加了资本流动性,起到了很好的防范危险的作用,还提高了金融的活力,推动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这种监管模式并没有及时跟进,最终又失去了控制风险扩张的作用。美国金融监管结构没能跟上现代金融市场的变化,很多大型的跨国公司处于脱离监管的灰色地带,在放松监管的整体氛围下,投资银行在利益驱使下迅速膨胀,风险的隐患也越来越大,本次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蔓延的结果,而次贷危机的产生又是信用链拉长的结果,投资银行又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对次债进行了分割组合,在此过程中,投资银行违背了“让客户充分了解风险”的原则,为金融市场埋下了隐患,最终酿成了这场危机。

二、后金融危机下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

(一)后金融危机下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现状当前,世界各国投资银行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附属全能银行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独立发展模式三种,而我国投资银行正在向这三种发展模式靠拢,并没有形成主流发展模式。与美国银行投资业相比,美国投资银行业的问题是金融创新过度,我国投资银行业的问题是创新不足。我国证券业的监管主要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负责,这与美国的集中性模式类似,投资银行过分依赖政府进行风险管理,自身缺乏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意识。此外,我国投资银行业监管模式还存在着行政色彩过浓、监管范围不清、监管配合不到位等问题。我国投资银行市场主要由政府主导,虽然是行政监管和自律监管相结合,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行政监督的控制力明显强于自律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律监督并不具备独立性。近年来,针对证券市场监管的相关法律和政策有所松动,很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也开始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兼营投资银行业务已初具规模,其中,利益冲突和津贴外溢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二)后金融危机下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趋势后金融危机下,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如何吸取华尔街的教训,是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所要正视的首要问题。和分业经营相比,混业经营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优势,现阶段华尔街投资银行的转型正说明了这一点,根据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社会信用状况,中国投资银行可以在分业模式下探讨符合自身发展的金融控股模式,在综合经营中,应加强对商业银行兼营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限制衍生产品的杠杆率,切不可放松对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美国金融危机还暴漏出来了投资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结成利益共同体的问题,这对我国投资银行业起到了警示作用,当前,我国投资银行业创新不足,但是绝不能因为鼓励创新就对金融创新活动放松监管,投资银行金融创新行为的规范必须以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金融产品信息透明度为重点,防止潜在风险通过金融创新从表里转移到表外。同时,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还应加强对跨区域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建立对外国投资银行在国内业务的监管机制,放宽国内投资银行参与国际投资银行业务的限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投资银行国际化进程中的扶持作用,推动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快速发展。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例6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引言

现在从事商业的越来越多,就会面临缺乏创业资金、运作中资金紧张等问题,这就需要借助商业银行的公信贷来解决眼前面临的一些问题了,因此商业银行的公信贷就极为重要了,同时银行信贷还可以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但不论企业规模大小,既然选择了商业银行信贷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不要选择逃避。针对目前信贷状况,由于企业为了躲避债务,导致商业银行受损,也由此造成了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选择信誉度较高的大型企业,且地区分配不合理的严重缺陷。相关机关应针对这些问题及时对企业和银行内部做出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正确指导银行信贷投放,从而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一、现状分析

(一)贷款分布不均严重

1.现阶段明显存在着中心城市贷款比例逐步上升,而县、郊区即贫困偏远地区的贷款比例在逐步降低,且出现了上升幅度大、下降幅度也大的贷款比例严重不均的问题。虽然中心城市贷款的比例上升的同时也使国家的GDP增长了,但造成了贫困地区更难贷款的局面,而这种现象在商业银行中表现得尤为显著。而贷款分布不均不仅表现在地区上,在企业上还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据调查的资料显示,大中型企业可以贷款,并且占银行贷款的比重极大,而很多企业由于规模不太大等原因造成了即使有贷款的意向也未能贷上款的结果。不同行业的在新增贷款中所占比重也不同,如贷款比重排在前四位的行业分别是粮食收储企业、工业制造业、电力和教育,所占的比重将近百分之九十,而其他几十个行业在新增贷款中所占的比重也仅仅只有百分之十左右,金融、保险、行政事业的贷款比重远远不及这些高垄断行业。同时从分配制角度来看,国家又大幅度的投降国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国有企业有国家做担保,新放贷款又极大程度的投向国有企业。同时在调查中又得知,目前依然遵循“所有制形式、行业属性和企业规模”的原则投放贷款。

2.很多银行在信贷前都要对贷款企业进行信誉分析,以免造成企业发生意外情况无法偿还信贷导致银行受损的情况。目前商业银行都存在着不良信贷所占比重很高的现象,为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避免银行的不必要的损失,都争抢优秀的、信誉度高的企业,由此造成了贷款只集中在某一些企业上的现象。同时还存在着金融体系不完整,造成信贷出现断层的现象,由此导致了农村、县等不发达的贫困地区企业处于低靡状态。而在商业银行内部也存在着资金迅速增加,加速信贷的集中投放,大中型企业、垄断行业、中心城市快速发展,极大程度的拉大了企业、行业、地区间的差异,也限制了信贷的投放,由此也造成了中小型企业为了逃避信贷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从而严重打击了银行信贷积极性。

(二)客观因素造成信贷不均

1.大型企业有较为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技术,收益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便排在了银行信贷的首位,进一步扩大了大型企业的发展;而与大型企业相对的中小型企业,由于环境、技术等原因导致不能有稳定的收益,从而极大程度的限制了银行信贷的投放,还有些中小型企业为了躲避银行债务,形成很多不规范的行为,导致银行受损,极大的打击了银行的投放积极性。还有些是地区的原因,造成经济差异大,影响了银行信贷。由于国家曾经的抓大放小政策,各银行为响应国家的要求,积极做出相应政策,从而造成了对大型企业信贷投放集中、而忽视中小型企业信贷投放的局面。部分政府对产业的作用、货币政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贷的投放。

2.虽然信贷投放集中但也充分促进了大型企业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优化了银行资产,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金融风险的防范,加强银行内部结构调整,促进了Y金的利用。虽然有这么多值得肯定的方面,但由于投放过度集中所造成的信贷投放断层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平衡发展。

二、策略

(一)完善银行信贷管理制度

为了避免银行信贷过度集中,应建立和完善银行信贷制度:由于信贷的过程和涉及人员多,用逐层次分配任务,充分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要建立信贷集中的预报组织,每隔一段时间要对银行信贷投放进行检查,若出现信贷投放集中现象要及时进行预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二)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加强银行信贷体系,减少信贷断层现象,采用募捐手段组成商业厅行,尽量减少中小型企业业主逃避债务的现象。强化信贷环境,坚决抵制逃避信贷债务的行为,加强中小型企业的信誉度,相应政府积极维护银行信贷,鼓励信贷收缩,减少商业银行信投风险和损失,促进信贷投放的均衡性。

(三)提高企业固有资本

减少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度,降低商业银行信贷的风险,加强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加强真实性和透明度;以对中小型企业减税、建立健全体系的方式,极大程度的提高中小型企业的财政收入,提高对银行信贷的诚信度;加强对银行信贷投放指导力度,使得商业银行能有效的将合理的资金投放到信誉度相对较高的中小型企业,进而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商业银行信贷的信心。

三、结语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分配在地区、行业、企业规模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严重差异,导致大型企业信贷投放过度集中,垄断行业发达,而中小型企业和小行业却长期处于低靡状态,经济收益得不到提高,从而降低了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信誉度,严重打击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积极性,也不利于国家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减少银行经济损失、提高银行信贷投放积极性,不仅要对中型企业实行加大固有资本减少对银行信贷依靠的政策,还要对商业银行内部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对银行投放的指导等措施来提高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提高国家经济收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品,使GDP得到增长,让中国在国际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例7

一、正文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1.碳金融范畴与概念的界定。碳金融产生于国际气候政策变化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国际公约的背景下,首次提出碳排放量可以在市场上交易,自此碳金融这一名词开始成为广大学者的思考和研究对象。到目前为止,碳金融在学术界还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交易和银行贷款等。介于各个国家间的自身发展情况和政策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对碳金融的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Garcia,Robert(2008)认为,碳金融主要由碳交易市场、在市场中活动的各种短期长期资本以及相关清洁能源投资等组成。Sonia Labatt(2003)则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碳金融进行描述:广义碳金融包括所有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金融市场化活动;狭义的侧重探究如何运用金融市场工具来转移环境风险。

2.碳金融发展状况的研究。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研究最早出现在美国。Montgomery(1972)提出了碳排污权交易的根本解决办法,并证明了区域联合成本最小化的污染问题。Croker(1966)研究了产权手段在空气污染控制方面的运用,从而为排放权交易奠定了基础。Labatt Sonia,white,Rodney R.(2010)在《碳减排良方还是金融陷阱》中对能源、受金融监管的产业和密集型产业的变化对碳金融发展的实体影响、机构投资者与气候变化、碳排放交易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

有一些学者侧重考察碳配额与碳排放交易价格之间的关系,使用模型来构建碳配额制度,Carmona R(2009)提出由于碳配额在不同国家与不同项目间的交易各不相同,推导建立碳配额,因而建立恰当的竞争随机模型和机制,以获取碳配额的最优价格是碳排放权交易的中心需求。Chevallier J(2009)还对宏观金融参数与碳配额比例之间的关系做出测试,将100多个参数、众多的财务数据以及碳配额比例FAVAR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研究了动态碳配额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Grüll G,Kiesel R(2009)等确定了在一般均衡情况下,额外的交易要求权定价模型,这种额外要求权同融资平台在价格上存在着有巨大差异,特别是当社会成本和减排量有关时,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可能出现所谓的“价格跳”现象,这与Kijima M,Maeda A,Nishide K(2009)猜想的碳排放许可证价格在实际中表现出“跳跃倾向”是吻合的。由此得到结论:参考EU-ETS不稳定性的情况,碳排放交易价格具有复杂变化的特点,而且表现出发散式的波动,这也是投资风险加剧的重要根源。

此外,Tapio(2008)创新设计出碳脱钩模拟指标,该指标基于相关的驱动力以及压力等框架的设计,旨在描述宏观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同时Tapio还给出在不同的情境之下,经济政策支持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3.碳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对于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问题上,Carlo Carraro,Alice Favero(2012)重点关注了征收碳税对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影响这一问题。Bert Scholtens(2007)研究了接受赤道原则的商业银行的性能,结果表明赤道银行在规模、社会道德、信息披露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由于赤道原则导致运营成本增加,所以比起其他商业银行盈利较少,可股东对商业银行采纳赤道原则的消息没有做出负面反应。Marcel Jeucken(2001)在出版的著作中指出,可持续发展背景下银行业应该调整业务类型和操作模式,他认为银行是经济系统重要的传导途径,银行业的发展模式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内在关系,如果银行能够通过有效的办法刺激经济主体对环境保护的热情,那么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将有显著的提高。

鉴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制度不健全、政策制约、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的影响,碳金融这一领域的发展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诸多发达国家的学者就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Ashok Sarka(2010)指出由于体制问题导致缺乏资金和技术,这是对发展中国家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的一项巨大考验。Broto Rauth Bhardwaj(2012)以印度商业银行为例,研究结果表明实现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的开展对银行经营绩效产生正向影响。Shao H,Rao X(2010)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了分析,认为商业银行将会在中国碳金融交易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1.碳金融范畴与概念的界定。我国国内学者大约于21世纪初才展开对碳金融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方向集中在碳金融的定义上,然而国内也尚未对碳金融的界定达成一致。袁鹰(2008)认为,碳金融就是碳排放权以及其衍生品的买卖交易、投融资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担保、咨询服务等活动,即与减少碳排放有关的所有金融活动的统称。罗茜等(2010)认为碳金融就是与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投融资活动,主要是指依托于碳交易的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Y、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我国现阶段金融机构对碳交易的介入尚浅,碳交易排放市场刚刚起步,碳金融衍生品也处于初生阶段,我国的碳金融可大致理解成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转型的各种金融解决方案。

2.碳金融发展状况的研究。对于我国国内如何完善发展碳金融,周小川(2007)认为低碳观念的培养很关键,强化低碳创新意识,狠抓节能减排工作,同时构建低碳经济信息交流体系,加强政府支持和各机构部门间的交流合作。宋帅(2010)借鉴国外发展碳金融的经验,提出了对我国碳金融体系的构想,包括构建交易平台、构建国际碳货币体系等。王凯等(2012)认为制约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原因有:碳金融交易议价能力弱、碳金融产品缺乏创新、碳金融业务风险性强、碳金融中介市场不完善以及银行信贷力度较低等,并对以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3.碳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结合其他国家碳金融的发展状况,对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模式及改善这一方面,张龙清(2010)提出建立绿色信贷管理长效机制,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商业银行经营鹇宰型、提高中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另外商业银行需要从成立专门业的碳金融业务团队、开拓碳金融业务模式、完善风险控制等方面来加强碳金融业务。张淼淼(2011)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三步走”模式:碳银行-碳资本-碳交易。

在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创新研究方面,王卉彤(2008)基于金融创新的角度对健全低碳金融支持体系进行研究,她认为金融创新可以从遵循可持续发展规范,推广低碳项目贷款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来进行。郑冲(2013)认为西方国家在开展低碳金融业务时制定了针对性的战略和目标,推出种类多样化的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所取得的效果良好,我们应汲取其经验,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发挥综合化经营优势以及重视同外部专业机构的合作。李东旭等(2011)较为担忧我国商业银行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现状,认为国内商业银行尚未深入到碳金融业务的核心关键,目前涉及到的业务大多是节能减排项目等绿色信贷,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创新程度与国际的差距较大,而市场和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健全的交易制度、规范的交易场所和统一的交易平台是其重要原因。

在实证方面,由于兴业银行是国内较早发展碳金融且业绩较好的银行,因此多以此银行作为研究的典范。唐斌和薛成容(2008)通过兴业银行在节能减排方面提供的贷款为例,认为对碳金融的发展支持能够体现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同时商业银行也应该在项目风险识别和产品设计等方面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理念。陈游(2009)则通过数据对其开展碳金融业务进行实证研究,他认为碳金融的发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另外目前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存在较多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谢伟杰(2013)通过对兴业银行开展碳金融前后情况进行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开展碳金融业务之后,兴业银行在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上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营风险,同时也获得了投资者的亲睐。

二、总结

综合国内外文献所述,截止目前针对碳金融的描述仍然处在定性分析的阶段,由于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学者对定义碳金融的角度也各有不同。国外的碳金融研究具有起步早、发展迅速、体系相对完善等优势。通过建立模型来构建碳配额体系,并从环境金融角度对碳排放权设置与交易、气候衍生品、绿色债券等进行专业的分析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极大程度上丰富了碳金融发展领域的可能性,但由于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数据不足,导致难以设定模型、设置变量从而进行定量研究,总体而言,学者对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的评价及影响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实证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收集更多数据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另外研究的内容存在局限性,国内对于碳金融的研究成果较少,关于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的影响效应方面的文献较为缺乏,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结合其他国家碳金融的发展经验,从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模式及如何完善提供参考借鉴、对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方面提出见解,然而至今很少有学者将碳金融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研究,进一步考虑到该方面将有助于为商业银行提出更切合实际的碳金融开展对策,也有利于商业银行自身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Garcia B.,Roberts E..Carbon finance environmental market solutions to climate change[R].Working Papers,Yale School of Forestr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2008.

[2]S Labatt,RR White. Environmental Finance: A guide to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Financial Products [M]. 2003.

[3]Labatt Sonia.White.Rodney R.The financial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M].Hoboken.N.J.:John Wiley&Sons.2007.

[4]Carraro C,Favero A.Massetti E.Investments and public finance in a green low carbon economy[J].Energy Economics.2012(34):S15-S28.

[5]KasaiK.A comparison of three mega bank groups’ strategies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 focusing on activities of their securities companies[J].2012:1-14.

[6]罗茜,蒲勇健,黄森.碳金融: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金融.2010,(6):74-81.

[7]宋帅.王裕胜.碳金融体系发展的国际借鉴及启示[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5):5-8.

[8]张龙清.碳金融与商业银行[J].武汉金融.2010(5):32-33.

[9]李东旭,王永红.浅析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现状与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1(18):53-54.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例8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微型企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减少税收、拓宽融资渠道等手段鼓励微型企业的发展。但是,大多数商业银行仍然不愿意为微型企业提供贷款,或者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设置较高的贷款门槛,导致微型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了解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构建微型企业与商业银行的新型关系。

一、微型企业与商业银行关系的现状

我国的经济处于缓慢上升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很多商业银行已经逐渐认识到了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重要性,并且开始调整企业的贷款政策,希望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成为自己的客户资源,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维持自身的经济效益,渡过经济困难时期。但是,微型企业与商业银行的关系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二者关系不稳定。商业银行虽然希望拓展业务、增加客户群,但是更愿意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大多数银行虽然对微型企业表达了提供贷款的意愿,却设置了较高的贷款条件。很多微型企业的资金不足,又没有不动产作为抵押,只能放弃商业银行贷款,转向民间借贷。同时,商业银行只是将微型企业作为自己的潜在客户群和渡过难关的救命稻草,并没有长期合作的意愿,在放贷时也规定了较高的限制条件,以此来降低自己的风险。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微型企业与商业银行关系的不稳定。第二,过分注重短期利益。商业银行在放贷时,与微型企业并没有达成相互想信任的关系,过分关注放贷的短期收益,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三,关系的不对等性。商业银行与微型企业建立信贷关系时,往往以一种优越者的姿态,设置较高的门槛,甚至在放贷时设置格式条款,微型企业为了获得资金支持,不得不同意银行的要求。在选择客户时,商业银行也会选择资金雄厚、有足够抵押财产的客户,而那些急需要资金的企业却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第四,关系模式单一。商业银行与微型企业之间的关系,仅仅停留在借贷关系层面。银行在放贷时,对微型企业的发展前景了解不够,只关注当下企业的资金实力、可抵押财产、信用状况等等,不能建立一种互信互助的关系模式,导致很多具有潜力的、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得不到银行的帮助,扼杀了很多新型微型企业,同时也错失了很多具有潜力的客户。

二、微型企业与商业银行关系的成因

1.微型企业的信用体系管理缺失

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信用体系,包括公共信用体系、个人信用体系和企业信用体系。信用体系的完善可以让人们快速了解到个人或企业的信用状况。但是,由于信用体系正处于建设之中,微型企业的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在信用体系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很多微型企业由于没有贷款记录,银行往往只能通过公安局、司法局、工商局等了解他们的信用记录。但是,这些部门的信息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等,往往不会轻易公开,银行需要调取企业的信用记录,往往比较困难。这就导致银行不能全面了解微型企业的信用状况。为了降低贷款的风险,商业银行更愿意选择为信用记录比较全面的企业提供贷款。

2.商业银行的发展定位与客户定位存在问题

在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业银行要想取得竞争中的优势,必须要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发掘市场潜力和潜在的客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发展战略。但是,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在发展中眼高手低,注重营销策略,重视高端客户群,将工作的重心全部放在了开发高端客户群上,忽视了潜在的微型企业等小客户群体。这样的营销策略如果成功,可以为银行的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但是如果没有吸引高端客户群,又失去了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支持,商业银行的发展将会陷入僵局。因此,银行在发展中对自身的定位是比较重要的,如果定位失败,必然会影响到后期的发展。

3.微型企业的信用度不高

造成微型企业与商业银行现有关系的成因,还包括微型企业自身的信用度不高。商业银行不愿意为微型企业提供贷款,不仅仅是由于企业的还款能力低,更重要的是企业的信用度不高,难以取得商业银行的信任。很多微型企业在发展中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眼光不够长远,为了追求眼前利益,忽视了企业信用的重要性。在生产经营中,往往为了暂时性的利益做出一些失信的行为,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信用度,甚至破坏了企业的整体形象。同时,微型企业内部的财务制度不健全,没有严格的财务制度,甚至没有专门的财务部门,内部账务混乱,虚假错账等现象时有发生。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提供的财务信息真假难辨,导致银行不愿意冒极大的风险为微型企业提供贷款。除此之外,我国的中小企业诚信管理制度缺失,企业的失信成本较低,也是导致微型企业信用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很多微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为了缓解资金紧张,故意伪造虚假的财务信息,骗取银行贷款,不仅给银行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也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三、微型企业与商业银行新型关系的特点

要改变微型企业与商业银行关系的现状,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思路,建立新型关系,实现商业银行与微型企业的互利双赢。具体来说,微型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新型关系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互利共赢。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微型企业与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都在寻找最适合的发展伙伴,寻找发展的机会和自身的利益。当银行与企业合作可以为自己和对方带来利益时,二者之间的合作便成为了可能。因此,商业银行要努力为微型企业带来显示利益,而微型企业也要为银行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这样才有利于二者关系的稳固。第二,相互信任。合作的前提是相互信任,只要有一方缺乏对对方的信任,合作关系便难以长久的维持。在商业银行与微型企业的合作中,只有建立互信关系,才可以促进双方的共同成长。因此,企业要主动公开自己的真实信用状况,取得银行的信任,商业银行也要努力为企业提供最合适的贷款政策。第三,重视长远发展。无论是微型企业还是商业银行,在建立之初,都希望可以长久的发展下去。企业与银行的新型关系,特点之一便是重视长远发展,微型企业管理者与商业银行管理人员都需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而且,二者关系的改变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飞速发展,只有重视长远发展,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才可能有新的突破。第四,多样性。商业银行与微型企业的关系由单一的借贷关系向多样性的方向转变,银行可以根据微型企业的特点,推出适合微型企业的多种金融类产品,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四、微型企业与商业银行新型关系的构建

1.建立新型借贷平台

微型企业与商业银行要构建新型的合作关系,需要建立新型借贷平台,这个平台可以为微型企业提供担保,并且可以审查微型企业的信用记录,只有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才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向银行提出借贷请求。这一平台必须是网上平台,可以查询相关企业的网上交易信息、信用记录等等。比如敦煌网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它可以为相关银行提供微型企业的交易状况、经营记录、信用记录、物流情况等等,银行只需要根据网上提供的信息,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便可以决定是否与企业建立借贷关系。这样不仅减轻了银行审查微型企业信用状况的负担,也可以解决微型企业贷款的难题,实现无抵押小额贷款。当然,建立借贷平台的前提是这一平台具有雄厚的经济能力,并且具有良好的口碑和丰富的客户源,这样才能收集客户的网上交易资料,为每一位用户建立信用档案,当然,平台管理者必须要受到法律监管,不可恶意造假,以免为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借贷风险。

2.完善微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微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缺失,是企业与商业银行不信任关系的重要成因。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要完善微型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完善的信用机制,银行在审查微型企业信用状况时,可以直接调取相关记录,这样不仅增加了企业信用状况的透明度,促使企业重视自身信用,同时也方便商业银行调查企业的信用状况,做出综合决策。比如,阿里巴巴平台就建立了微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商业银行可以在平台允许的范围内调查企业的信用状况。企业一旦违约或者出现其他信用问题,将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3.微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除了建设小额无抵押借贷制度。还需要建设微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减少银行的放贷压力。根据调查显示,微型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要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也需要鼓励当地人民创办微型企业。因此,建立微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政府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出资或鼓励微型企业协会自发成立信用担保机构,每一个协会内的微型企业需要帮助时,担保机构都可以根据企业的信用状况等为他们提供担保,一旦协会内的成员有失信的状况,将会被踢出行业协会,甚至受到更加严重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监管,增强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和自我监督,同时也可以解决企业担保问题。

4.提供多样化服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微型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不应当仅仅停留在普通的借贷关系上,而应当建立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关系。商业银行不仅要为企业提供贷款,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特色服务,如技术支持、物流支持、信息支持等等,促进微型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还款能力,同时也减轻了银行自身的放贷风险,增强了银行与企业的互信关系。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定期为微型企业提供商业讲座、金融讲座,让微型企业了解行业情况、营销手段、经营策略等等。微型企业的经营能力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也就大大降低,同时还为银行树立了较好的口碑,可以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资源。

五、结束语

总之,微型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要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必须要鼓励微型企业的发展。目前,微型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融资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改变微型企业与商业银行关系的现状,构建新型关系,建立新型借贷平台,完善微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微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同时,商业银行还需要提供多样化服务,与微型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银监会.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小微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J].农村工作通讯,2011,(21).

[2]岁小可.由民生银行看中国小微型企业贷款问题[J].会计师,2014,(10).

[3]黄冰容.中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4,(17).

[4]石佳平.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探讨多渠道解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困难[J].财经界,2012,(14).

[5]马冰玉.中小微型化工企业融资方式创新的探讨--对寻甸县中小型微化工企业融资现状的调查[J].时代金融(中旬),2012,(1).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例9

近年来,随着海南省农信社逐步完成全省票据兑付工作以及村镇银行在各市县陆续开业运营,地方银行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伴随改革发展的步步深入,海南省地方银行发展现状及其风险状况受到各有关方面的关注。本文以地方银行财务报告为切入点,分析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的资金运用特点及其财务可持续性,进而阐释地方银行面临支付能力不足、经营低效和行业风险积聚的危险。

一、海南省地方银行发展现状及特点

海南省地方银行包括农信社和村镇银行两类机构。2011年末,地方银行资产规模667.9亿元,占全省银行的10.8%,负债618.3亿元,占10.2%。全年累计实现利润3.3亿元,占同业的4.3%。

(一)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差异明显

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同业存放款,截至2011年末,琼海村镇银行和文昌村镇银行的同业存款占总负债比例分别为59.6%和82.4%,吸收存款仅占39.9%和15.9%。与之相较,农村信用社吸收存款占总负债的75.6%,同业存款占18.0%,且主要为市县联社上存省联社的资金。受制于社会认知度低、网点单一,村镇银行很难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以吸收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其“同业”存款也主要是发起行的存放款。

从资金运用方式看,农信社生息资产种类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货币市场营运资产、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为40.7%、15.7%、12.1%和24.7%。村镇银行生息资产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存放央行款项和存放同业款项,其中,琼海村镇银行和文昌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约占总资产的80.3%,文昌村镇银行发放贷款中来自发起行的转贴现占全部贷款82.7%。其它村镇银行均在去年9月后开始营运,由于还处在起步阶段,吸收的存款绝大多数存放同业,其存放同业款项占生息资产比重达82.4%。与村镇银行相比,农信社得益于存款和新募股金增加,除发放贷款外,通过货币市场运营的资产大幅增长,2011年末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比分别增长265.8%和235.1%。

(二)村镇银行收入来源单一,农村信用社多元化经营趋势明显

村镇银行是其发起行以存放同业形式将资金存入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再以发起行资金发放贷款,且贷款中发起行给予的转贴现占绝对比重,可见村镇银行2011年度盈利绝大部分依赖发起行的支持。

农信社营业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和投资收益三部分,占比分别为84.2%、1.3%和14.3%。其中,利息收入除了贷款利息收入,还包括贴现、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且占比逐年提高,2011年对利息收入的贡献同比增长4个和11.7个百分点。农信社投资收益来自统筹运用市县联社上存资金,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规模,2011年该项目同比增长158.0%。

(三)地方银行利润增速大幅超过存贷款增速

2011年村镇银行存、贷款增长96.0%和392.1%,净利润增长了1217.5%;农信社存贷款增速分别为43.1%和57.5%,净利润增长2507.0%。与此相较,已步入稳健经营阶段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贷款平均增长17%,净利润增长15%。地方银行利润增速大幅超过存贷款增速,究其原因一是地方银行贷款议价能力较高,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对象主要集中国有企业,为维系大客户,议价能力相对受限,因此,地方银行能实现以价补量,使利息收入增速快于贷款增速;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倾向于总行集中运用资金的经营模式,其系统内往来利息收入占比明显高于贷款利息收入,而地方银行信贷资产运作经营灵活,不仅局限于存贷业务,如农信社可据货币市场情况买入返售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

(四)地方银行高议价能力难以抵补低成本控制能力,总体盈利能力偏低

2011年地方银行各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8.68%,省内其他商业银行为7.30%,可见地方银行具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但从成本控制看,一是地方银行存款结构中低成本活期存款比例较低,致使利差水平低于同业;二是每一单位收入需要支出的成本较高,村镇银行、农信社成本收入比分别为84.2%和49.7%,大幅高于同业38.1%的平均水平。成本控制能力较低严重影响地方银行的盈利能力,2011年地方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资产回报率分别为5.2%和0.5%,大幅低于同业8.1%和1.6%的平均水平。

二、地方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一)存贷比高位运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从已稳步推开各项业务发展的文昌村镇银行和琼海村镇银行看,2011年末其存贷比分别为552.2%和225.6%,意即除存款全部用来发放贷款外,发起行存放在村镇的“同业存款”也用于放贷。尽管监管部门“允许村镇银行存贷比在开业5年内逐步达到75%的监管标准”,但存贷比过高一方面反映县域贷款需求旺盛,村镇银行就地媒介资金能力较强;另一面也反映村镇银行吸存困难,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资金来源于异地发起行,紧急情况下外部支援有限,一旦存款出现异动会出现流动性危机,进一步影响村镇银行声誉,使其吸收存款更加困难。

(二)偏离服务“三农”政策目标与行业风险集中并存。2011年末,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余额9320万元,占各项贷款比重仅7.7%,其中,存贷款市场份额最大的海口苏南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占比14.5%,琼海、保亭村镇银行涉农贷款100%,文昌村镇银行涉农贷款18.1%。农信社涉农贷款71.3%。与苏南、文昌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占比低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票据贴现占比分别为68.7%和81.9%,且票据贴现对象为中小企业,行业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一方面,海口苏南、文昌村镇银行地处周边商贸发达环境,在利益驱动下逐渐偏离“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村镇银行办行宗旨;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尤其是琼海、保亭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充分体现了“小额、分散”原则,但由于目前缺乏正常获取、检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正常渠道,难以掌握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真实借贷情况,因此,以农户为主体发放贷款虽然从形式上分散了个体风险,却实质上积聚了行业风险,如何在服务三农政策目标基础上实现盈利是村镇银行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1]。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中间业务发展滞后产生的市场风险。海南省地方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几个问题:一是规模小,农信社、村镇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仅占营业收入的1.3%和3.1%,而省内其他商业银行为18.0%;二是手段单一,在各项中间业务收入中,支付结算业务手续费占22.3%,业务占24.2%,其他如担保业务、证券信托保险业务、理财、咨询顾问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很少,甚至为0。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是逐步走向市场化,存贷款利率逐渐放开,存贷款利差将缩小,而中间业务具有不占用信贷资金、风险低、收益高的特点,地方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不利于今后参与银行业竞争。

三、地方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监管部门: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改进存贷比考核指标,可以考虑限制其前3年存贷比指标不得高于200%,第4、5年逐年降至150%和100%,第6年达到75%的监管标准,以避免出现村镇银行因前期指标过高,从而影响后续合规性考核的情况[2]。

(二)地方央行:研究实施差别化的考评激励政策。一是研究出台类似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的优惠政策。目前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主要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挂钩,地方央行可研究实施具有地域特色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管理模式,对涉农贷款投放较多的村镇银行、县域农信社实行低于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2个百分点的优惠政策,对地方银行进行正向激励。二是对起步阶段的村镇银行在再贷款额度、利率,再贴现利率等方面给予特别扶持。

(三)地方政府:推动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鼓励相关职能部门抓紧收集和整理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的基本信息、信用交易信息以及非银行信用信息等,全方位体现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历史记录和偿债能力,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信用信息的查询利用。

(四)地方银行:多举措完善中间业务考评激励机制。一是把中间业务发展纳入经营目标责任制,确定中间业务量、收入及发展速度等年度量化指标,形成明细的考评激励机制。二是结合地区发展实际逐步推进中间业务。积极向各级地方政府争取在代收水电费、移动电话费、下拨各种涉农资金、划税款等方面给予地方银行合理的权,并逐步开展保险、国债类、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实现从传统结算业务向高附加值中间业务转变。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例10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一般的共识是指2009年中期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基本消除、世界经济完全复苏之间的时间段。后金融危机时代有着其特殊的经济、政治环境。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以欧美大型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管理模式等作为标杆。此时,如果我国的银行业能够在吸取国外商业银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特点,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确定未来的战略转型方向,相信我国的银行业将会迎来空前的发展期。

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状况

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是从资本角度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2012年6月8日,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资本办法》参考巴塞尔Ⅲ的规定,将资本监管要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最低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6%和8%;第二层次为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储备资本要求为2.5%,逆周期资本要求为0%~2.5%;第三层次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第四层次为第二支柱资本要求。《资本办法》实施后,我国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分别为11.5%和10.5%。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3.03%,主要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均已达标。

2、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及质量状况

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是构成商业银行资产的各个组成部分、相对规模和相互配合的关系。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集中在贷款,现金、证券与投资业务等。在组成商业银行资产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无疑贷款类资产是银行最重要的资产,它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最重要的来源。低风险资产权重过低,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仍然是典型的存款银行,没有突破传统的存贷的业务束缚,在业务的发展上还过于依赖贷款,缺乏新的利润增长点。由于近两年来各商业银行放贷规模空前增大以及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信贷资产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3、商业银行收益结构仍显单一,利息收入占比偏高

由于信贷类资产占了银行资产的大部分,毋庸置疑地银行收益很大比例仍然来源于利差收入。近年来,各行逐步认识到收入结构的单一化问题,不少银行已迈出了战略转型的步伐,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非利息收入增幅较大。由于中间业务不消耗银行自身的资本金,同时其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也比较小,各家银行逐渐把中间业务视为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在西方国家,非利息收入在银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一般都在20%以上,个别银行甚至高达70%,非利息收入已经成为决定银行整体收入状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而中间业务在国内银行收入的占比不是大头。

4、银行监管方式和信息披露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银行业正式的信息披露政策还不统一,信息透明度未尽如人意。部分银行的资本结构、管理与经营状况的真实性未能做到向社会公开披露,相关上级监管机构对银行风险的控制基本未能发挥作用。披露较为薄弱的项目集中于衍生工具的信用风险和不良贷款的分布情况的披露,而关于内部评级法在银行的应用信息则缺乏披露。因此,总体来产,我国目前的银行监管效率低、成本高、不灵活、且绝大多数是事后监管,缺乏及时监控。

二、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1、国外商业银行为何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

金融危机重击国际银行业,各国银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动摇了美国银行的主导地位,国际银行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1)金融衍生品泛滥促使问题的产生。金融扩张和财富敛取需要渠道和工具,各种衍生工具和产品由此产生。时至今天,金融创新产品其技术含量之高,程序之复杂,已经超出了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范围。大部分金融创新品都是衍生产品,它们能够不断变换组合。以致如今只有很少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的设计人和使用人才知道它们的风险所在,甚至众多的金融从业人员,也是不明就里。而这些金融创新产品几乎都是高杠杆化的产品,当然风险也极大。因为它不像传统存贷业务,有实体经济需求和支撑。它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这些金融巨头敛取钱财的需要。其结果是,金融各行业互为利用,互相交易,互相赚取佣金和利息,社会经济随之动荡。

(2)混业经营使风险传递更快。金融危机扩展得如此迅速,混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负很大责任,由于业务的交叉,金融危机更易于在金融机构中传递。混业经营,是导致金融业无限扩张和垄断性金融集团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混业经营的初始理论和动机是增加盈利渠道,分散单一业务产生的经营风险。但是在混业经营下,各部门及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金融机构的投资冲动会更加强烈,各项业务的风险互相转移,产生叠加和放大,由此会令风险变得更加不可控。

(3)市场无序和放松监管带来的风险。由于美国长期的经济繁荣和市场繁荣,自由主义的理念在美国的金融体系中占据上风,放松管制、让金融更加自由化成为这一阶段美国金融市场的核心价值观。然而,一个有序市场的基础是法制和监管。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必须要有完善的金融规则及监管制度。市场主体一旦脱离了监管,就会产生过度追求利益,盲目竞争,以致市场出现无序状态。这次金融危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金融衍生品过度泛滥,并且缺少监管,金融体系盲目信奉市场自由主义,从而导致了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溃。在这里面,除了政府监管机构监管不力以外,一些评级机构不负责任,将一些高风险的金融产品评以较高等级,对危机的产生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忽视存款业务带来的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应该时刻牢记存款立行的基本原则。这次金融危机清晰地表明,无论是对于商业银行还是投资银行来说,稳定的资金来源都是至关重要的。过多地依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融资,一旦市场信心出现问题,流动性危机就有可能马上显现。

2、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

(1)直接购买次贷相关产品。由于我国对银行业投资范围具有较为严格的管制,因此通过直接投资涉及到美国次贷相关产品的银行并不是很多。从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涉及次贷产品的比例较低。其中涉及次贷相关产品最多的中行,其投资总额也只占到中行总资产的1%左右。并且各家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都对相关投资产品做了充分的计提准备。因此,由于相关投资品出现的亏损对于银行的稳健性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2)信贷增速过快,银行资产质量受考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为实现“保增长、保稳定、保就业”的目标,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加大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特别是2009年与2010年这两年间,银行的放贷总量很大。各大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纷纷采取优惠信贷政策,甚至不计风险,全年放贷规模惊人。然而,如今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仍然增长放缓,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少企业仍未完全从金融危机中恢愎过来。企业经营依然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因此,信用风险由此加大。另外,在银行放出的贷款当中,相当一部分是放给各地方政府的大型项目。而出于中国特定的一些政治原因,政府的投资可能会出现只重视投资规模,并不重视投资回报的问题,这也为银行增加不良资产埋下了隐患。

(3)通胀预期加大银行潜在风险。由于我国经济逐渐触底回升,通货膨胀预期增强。为了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国家连续按运用货币政策来进行通货膨胀管理。这一系列为抵制通胀采取的从紧的宏观政策势必会对商业银行的稳健性造成影响。首先,从紧的货币政策减少了银行业资金来源总量,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逐步加大。利率提高,使得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增加。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使得银行可支配的资金变少,降低了银行实际可用的资金来源。其次,从紧的货币政策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企业融资成本增加,财务压力变大,违约风险也会提高。

(4)高房价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如今我国一线城市的房价高企,二线城市的房价也在迎头追赶。实际上,一线大城市的房价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消费水平,产生了泡沫。而房地产行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房地产商的开发资金很大一部分是依赖于银行业的信贷支持。因此,在前期金融约束放松的情况下,银行对房地产业信贷支持力度过度,将促使房地产业的非理性投资增加,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最终导致房地产泡沫。另外,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不仅限于开发商,而且还对广大购房者发放了大量的住房抵压贷款。银行其实面临着双重的压力。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房地产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一定会产生连锁反应,进而危及到整个银行业的稳健性。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建议

1、积极稳妥地推进业务创新

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金融产品创新。适度的金融创新能够活跃交易、转移风险,增加利润来源。创新过度,盲目追求利益,脱离现实经济体,它就会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产生破坏性的影响。然而,现阶段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还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的问题。金融产品缺乏,利润来源单一,仍然是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瓶颈。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稳妥地探索金融创新方式,努力扩大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点:一是要深入市场,了解客户需求,从客户需求出发进行开发设计金融创新产品。二是要循序渐进,切忌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应始终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根本目的。三是国家相关部门应强化对金融创新的联合监管,对机构、市场进行有效的约束,对投资者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

2、高度重视信贷资产管理,加强风险防范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出口下滑、产能过剩初现的情况下,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可能增加。各商业银行要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借鉴国际先进的信贷资产管理方法,提早重视风险防范,加强贷后管理防微杜渐,遏制不良贷款增多。

3、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

私人银行业务,是国内银行业近几年来才开始发展的,是与中国日益强大、人民日渐富有的国情相适应的。金融危机以前,中国的富人普遍认为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比国内银行做得好,更加专业。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这些人对外资银行的盲目信奉,因此许多人的财富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他们开始认识到,中资银行在文化和服务上更具认同感,会更清楚客户本身的需求。大批的客户开始回流中资银行。这是此次金融危机带给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一次很好的发展机遇。虽然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刚刚起步,还处于摸索阶段,但是如果能够借此机遇,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将能提高银行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4、积级稳妥地发展混业经营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利差收入仍然是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这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单一性,过于依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力度不够,业务量小且品种单一;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多属劳动密集型,业务品种的知识技术含量较低,盈利能力差,结构不合理。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想拓宽利润来源,有效消除经营风险,做强做大,发展混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借鉴此次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的国际金融巨头关于混业经营业务开展的经验教训,以下两点需引起中国商业银行的注意:一是各业务间要实行有效管理,真正发挥好不同业务的规模效应及协同效应。二是要做好风险管理,防范风险在不同业务领域的传递。

5、完善银行业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模式,可以使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进行人事激励、内控管理、风险管理等,这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商业银行逐步走向市场化的必然。完善银行业的公司治理制度,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及银行上下的通力配合才能完成。一旦银行业按照公司治理的模式运行,银行业的业务模式和营运模式将会促进银行更规范、更高效、更全面地发展。

6、积极进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评估,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是关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甚至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此次金融危机中轰然倒下的金融巨鳄,无一不是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各样的漏洞。金融衍生品由于其高杠杆性及复杂性,风险最大。各商业银行应对衍生交易各种可能的风险进行事前的评估,采取先进可靠的风险评估模型,准确测量衍生交易风险价值的变化情况,估计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下的风险状况。

商业银行要根据未来的发展方向、银行内部的管理要求,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防范各类可能的风险及其相互作用:制定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部门,加强风险追究的连带责任,加强风险管理;加大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一支风险管理的高素质、专业的人才队伍;借鉴国际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引进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提升风险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安蓬舟: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J].现代金融,2010(7).

[2] 黄文雄: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以兴业银行广州分行为例[D].复旦大学,2009.

[3] 雒护祥、潘明娟: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思路[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23(3).

[4] 李少华: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9.

[5] 穆艳如:金融危机后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新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0.

[6] 欧阳: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如何发展[J].中国金融家,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