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2 09:19:12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例1

为支持国营大中型企业转换内部经营机制,鼓励到社会待业的企业富余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到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就业,结合本市情况,特作如下通知:

一、各区、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为企业富余人员申请个体经营积极提供咨询服务。对符合个体经营条件的,区、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为其办理登记审批手续。

二、各区、县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规划安排个体经营场地和分配摊群市场的摊位时,依据有关法规进行审批,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积极支持,给以方便。

三、各区、县劳动局对符合领取待业救济金条件并要求从事个体经营的企业富余人员,可以将应领取的待业救济金,一次性发给本人。

四、各区、县劳动局要严格控制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雇用外地做工人员数量,为企业富余人员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对他们自愿到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就业给予优先安置。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例2

一、前言

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取得积极的经营管理效果,就要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选择正确的经营管理方法,积极引进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和理念,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需求。从目前企业发展来看,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采用,对企业发展产生了具体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企业集资、企业资源配置、企业管理体制建设和企业投资等几个方面。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从企业发展实际入手,全面分析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做到正确利用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促进企业发展。

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类型及特点分析

(一)任务管理法

任务管理法规定组织中的每个人在一定时限内完成任务的数额,但任务管理法并不是只规定每个 人的工作量,那就是把任务管理法简单化了。

(二)人本管理法

从管理学的发展来看,对组织采取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是在任务管理后提出来的。在人际关系理论的推动下,对于组织的管理和研究便从原来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

(三)目标管理法

目标管理是以相信人的积极性和能力为基础的,企业各级领导者对下属人员的领导,不是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强迫他们去干,而是运用激励理论,引导职工自己制定工作目标,自主进行自我控制。

(四)系统管理方法

系统方法是一种满足整体、统筹全局、把整体与部分辨证地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它将分析和综合有机地结合并运用数学语言定量地、精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和规律。

三、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集资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来看,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集资上。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资金筹集是重要的基础工作,对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集资能力越强,证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就越高。通过采取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企业有利于把社会上闲散的货币和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投资经济实体。通过建立股份公司完成资本联合,实现集资的功能。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集资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保证了企业集资的整体效果

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以后,企业的资金筹集在管理模式上得到了创新,其整体管理效果得到了保证,为企业集资工作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满足了企业集资需要。

(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为企业集资提供了手段保证

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由于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企业集资工作是一个有力的促进,为企业集资工作提供了手段保证,使企业集资工作能够在数量上和速度上满足实际需求。

(三)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促进了企业集资的发展

由于企业集资属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基础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运用能够对企业集资共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应对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有正确的认识。

四、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影响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效果,只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才能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从目前企业经营管理来看,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运用有利于资本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通过市场交易,使资源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流动,达到资本的优化配置。其对企业资源配置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经营管理方法能够保证企业资源配置的质量

应用了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以后,企业的资源配置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企业在资源配置中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水平,从而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

(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能够为企业资源配置提供有力支持

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在企业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但提高了企业资源配置的整体水平,还达到了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所以,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持。

(三)现代经营管理方法能够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考虑到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优点,在企业资源配置过程中,只有积极应用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才能够有效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

五、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管理体制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不但对企业集资和资源配置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企业管理体制建设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现代经营管理方法能够立足企业实际,结合企业特点,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结构提出具有的优化意见,因此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有利于形成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并有利于促进企业家阶层的形成。两权分立和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将促进企业明确职责分工,形成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也有利于经营者施展自己的才能,促进企业家阶层的形成。目前来看,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管理体制建设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经营管理方法能够为企业管理体制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由于现代经营管理方法能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现代经营管理方法能够对企业管理体制建设和创新起到积极的理论支持作用,保证企业管理体制创新获得有力支持。

(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能够保证企业管理体制建设取得积极效果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管理体制建设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大事,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采用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管理体制建设效果,保证企业有序发展。

(三)现代经营管理方法能够对企业管理体制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在理念方面和管理手段方面都比较超前,能够对企业管理体制建设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保证企业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六、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投资具有重要影响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投资是重要的经营行为,企业投资行为是否有效关系到企业的整体效益。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运用,对提高企业投资收益,促进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了企业能够良性循环和快速发展。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主题明确,有利于吸引和利用社会资金。投资主题将由国家单一投资向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联合投资发展,谁投资,谁收益。目前来看,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投资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保证了企业投资的整体效果

通过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企业投资主体和投资主题得到了明确,对提高企业投资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应对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投资的促进作用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促进了企业投资的发展

考虑到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优点,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保证了企业投资发展取得积极效果,提高了企业投资的整体收益。

(三)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把握企业投资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投资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把握企业投资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保证了企业投资管理取得了积极效果。

七、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运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提高企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应认识到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对企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积极利用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唐品军.对当前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河北企业,2010(10).

[2] 袁建红.加强企业基础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浅谈建筑施工企业贯彻ISO9001:2000标准中过程方法的作用[J].科技资讯,2007(21).

[3] 张玉峰.企业基础管理的内涵[J].消费导刊,2008(12):2.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例3

正是因为对效果有所要求,才产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必要。企业经营管理者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管理行为、手段、方式和要求,无不围绕着追求经营效果这个核心,并且总是从企业经营的效能和效率两个方面来实施管理,以最终效果作为管理的目标——所以,企业的管理目标与企业经营活动目标是相一致的。效果以及效能和效率,成为分析、理解企业管理行为及其作用的切入点。

1、操作与管理

为了解释管理的这种作用,我们把企业活动分解为操作和管理两种基本行为。操作是指运用技术制造出实际结果的行为;管理则是指对操作提供引导作用的行为,管理在于令操作结果符合经营目标需要,又按照经营条件和环境要求而有效进行,最终产生预期结果。管理和操作,是任何一种有目的活动都包含的两种基本行为,它们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管理,就导致与之相对应的操作发生;对操作及其结果有所要求,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管理加引导。缺乏管理的操作是下意识或者盲目的行为;没有操作,则结果也不会产生。管理和操作,反映了人在活动过程中的主观意识与肢体行动之间的联系。

2、管理的三个职能

管理透过以下三个职能来发挥对操作的引导作用:

(1)计划:计划包含目标和规划两个基本元素。目标是指根据现实条件,按照行动的目的要求,预先设想、可行的、代表未来结果的预期构想;规划则是对实现目标的操作行动过程的事前构思和安排,包括操作的内容、方法和顺序,为进行操作提供依据。因此,计划具有前瞻性的引导作用。

(2)领导:领导包含决定和促动两个基本元素。决定是对如何进行操作作出指示;推动则是促使操作按照决定发生——在对他人活动的管理中,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操作,这种促动的作用是明显和必要的;对自我从事的操作,也存在促动作用。例如,对努力完成工作的自我要求和督促。如何作出正确的决定,以及促使操作按照决定进行,成为领导的核心。领导总是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实施。从而,领导具有当前性的实施作用。

(3)控制:控制包含反馈和调整两个基本元素。控制在于对操作结果状态与环境条件的变化作出反应。首先透过反馈掌握操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出现的变化,一旦发现或者预测当前的操作所造成的结果不符合目标要求,通过对操作内容、方式或者操作环境、条件进行调整,保证操作所产生的结果符合目标要求。控制总是在变化出现之后才发挥实际的作用,所以,控制具有后援性的保证作用。

3、管理的作用在于协调

在经营过程中,管理的根本作用在于促使所从事的活动产生满意的效果,它依赖于三个职能来发挥前瞻引导、当前实施和后援保证作用,从而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理性地完成经营活动过程的基本形式,也是实现活动目标的必要条件。管理的作用表现在既反映人们进行活动的主观要求,以及对活动目的、活动能力和活动环境条件发挥人的能动性的体现,这种体现是从活动者对活动的内在目的与外在条件进行协调,透过人的活动能力促使外部环境要素转化成为目的结果的一种活动方式及其有效性,从而实现了人的主观愿望与物质环境的结合。

(1)企业经营的效果要求

企业经营,既有预定的目标要求,又存在实际结果与目标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所以,企业的经营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与最终产生的实际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人们所关心的企业经营效果问题。效果反映实际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异程度。差异越少,说明企业经营活动的效果越好,即是指经营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反之,则说明经营效果越差。

(2)效果取决于效能和效率

企业经营活动最终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效能和效率这两个方面:

(a)效能是指企业拥有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水平等的内部经营能力;以及供应和销售条件、市场状况和商业渠道等外部经营条件的总和。效能是一个企业能够实现经营目标的前提条件,企业经营者总是按照未来的经营目标来规划和建立企业的经营效能。

(b)效率是指企业的经营效能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实际发挥作用的程度。经营效能与实际发挥出来的作用是两回事,由于存在活动的努力程度、资源利用程度以及互相合作程度等问题,导致了经营效能的实际作用与应该能够或者预期能够发挥的最大作用之间存在差异。

衡量企业经营的活动是否有效率,以时间作为尺度。如果企业的效能不变,以更少的时间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或者,以同样的效能和时间,获得更好的效果;又或者,虽然有较少的效能,以相同的时间获得同样的效果,表示企业经营有较高的效率。也就是说,企业效能越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3)效果与效能、效率的关系

效果 = 效能 × 效率

这个关系式表示:企业经营要取得满意的效果,首先必须要具备最起码的经营效能,例如,一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并且,在经营过程要有效率发挥作用。它反映以下三种情况:

(a)企业效率较高,即使企业效能较小,也能够获得满意的经营效果;

(b)在企业效能不变的情况下,只要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c)在企业经营效率一定的情况下,要提高经营效果,就必须增加企业的效能。

组织是管理发挥作用的平台 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的,通过分工协作,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群体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远远好于他们独立活动效果的总和。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强了人的活动能力,即活动效能的增加,从而能够产生更大的效果;二是由于活动能力的增强缩短了活动的时间,即是效率提高,因此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需要的结果。

1、组织活动的条件

企业经营以群体活动的方式,由众多成员共同合作完成,是因为对经营目标及其效果的要求所致。进行群体活动,首先是以管理与操作分离为前提条件。管理与操作从一体化的个人活动中分离开来,才能令到由两个以上的人独立进行的操作,发挥管理的统一作用,实现他们之间的操作行动相互协作,产生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共同活动效能,并且这种效能基础上有效率地进行活动。在分工协作状态下,管理与操作成为群体活动的其中一项独立职能。它既实现了对所有独立操作的统一管理,并且,由于个别活动的专业化,促进个人活动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企业经营活动的组织结构一经建立,企业就具有相应的活动效能,并且通过提高活动过程的效率,就有条件创造更佳的经营效果。因此,企业管理者格外注重对企业活动效率的提高。泰罗的科学管理,正是通过科学方法制定标准动作,以提高操作者的个别活动效率;而法约尔、韦伯的行政(官僚)管理理论,则是从活动的组织结构方面提高整体效率,来追求效果的两种管理思想。

2、组织的构成要素

企业能够开展并完成经营活动,总是取决于以下三种基本活动要素条件:

(1)人力要素:人是组织活动的主体,当中的管理和操作,依靠人来承担,通过发挥他们的智力和体力完成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2)物力要素:人们总是利用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种条件,来有效进行活动并籍此争取最佳的活动效果。物力要素包括支持企业成员有效进行操作、或者通过操作转化成为活动成果的所有物质和技术,例如资金、设备、材料等。

(3)组织规范: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组织活动实体,并有效地开展组织活动,是因为存在对所有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和引导作用,才能实现组织整体活动的有效性。组织规范是指人为制定、在于影响组织成员行为的有关操守,包括:组织活动目标、组织职务结构、规章制度、沟通协作方式、工作流程秩序,以及员工之间的利益、责任和权力关系等。

组织规范决定了企业的性质、结构和功能,令到人才和物力要素,按照实现目标的有效活动方式集合起来,建立组织活动效能,并能够在活动过程有效率发挥作用。没有组织规范或者组织规范不发挥作用,就不出现组织以及开展组织活动。所以,组织规范是构成企业经营活动实体的其中一个关键要素。

3、组织的三个职能

企业经营效能的形成,以及其作用效率,取决于企业的构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经营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水平,从而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最终效果。人们对企业的活动发挥管理作用,并依靠组织方式,分别对三种组织活动要素进行整合,产生组织为特征的企业经营活动方式来追求最佳的目标效果。这个过程是透过以下三个组织职能实现:

(1)人事:组织的主要对象是人力要素,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运用,包括:选择、聘用、培训、配置、指导、开发、报酬、评价、晋升、激励、奖惩等等,促进人力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发挥贡献,构成组织的人事职能。

(2)财务:为企业成员提供的利益和配置支持他们有效完成职务工作所必要的物力要素,构成组织的财务职能——由于利益和物质技术资源在企业中,是以财务的方式用货币价值作为衡量,所以具有财务的性质。并且,因为企业有效益的要求,财务成为选择企业经营活动方式和资源运用的必要手段。

(3)行政:建立组织结构,制定和发挥组织规范作用,确定员工的责任和权力关系,由此对企业员工行为内容和方式进行引导,包括为员工确定活动任务、要求和目标,制定规章制度,组织沟通协作方式和渠道,工作流程秩序等,维持企业组织系统的有效活动,构成组织的行政职能。

4、组织的作用在于整合

组织职能是在管理的作用下而发生,并且外在地体现管理的要求,它是以建立企业的活动效能为目的,并且令企业经营活动以有效率的方式进行,以协作为特征的企业组织经营活动,要求按照经营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活动形式需要,对企业所拥有或者可支配的资源要素,按照一定的组织技术进行整合,实现企业经营活动具有系统性和有效性,从而建立具有特定活动功能的企业经营实体。企业只有在经营实体形成的基础上,才能开展经营活动过程。企业经营的组织结构形式,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能力、经营方式与内容、以及对经营目标的实现可能及其效果。

5、组织管理的层次结构

随着企业人数的增加和经营活动内容的丰富化和复杂化,与操作有对称要求的管理,要实现对操作产生相应的引导作用,就须要像群体操作那样,由多个人组成集体管理,才能具有与操作相对称的管理效能。另一方面,管理作用的统一性,则要求众多管理者之间的管理行为必须具有协同性,由此需要对各个管理者的个别管理行动也进行管理,导致了对管理行为的管理,形成了组织管理中的金字塔式层次结构维度。例如,企业中两个部门的工作分别由两名管理者负责管理,为了实现这两个部门工作的协同性,就必须有一名管理者对这两个部门管理者的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形成管理的层次结构。摩西的岳父可能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提出采用组织方式对群体活动进行管理的人。

6、组织与管理的作用关系

管理视为是活动者对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影响的手段,影响的目的在于令活动产生满意的结果。而组织则体现了人们对活动过程的管理要求和作用转化,它以特定的组织行为与组织活动形式,建立起企业经营效能和经营过程具有效率,由此满足企业经营活动对效果的要求。

在现实企业管理活动中,组织对管理的转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评价一个企业的活动是否得到有效管理,并不需要直接观察管理者的管理过程,而是通过组织活动状况和效果进行判断和评价。

因为,组织活动状况和组织活动规范,已经完整地反映了管理的全部意图和作用。例如,通过人事方面进行选择、聘用适合的员工;在财务方面投入营运资金、技术等;从行政角度建立组织职务体系和组织活动架构,明确所有员工的职务工作内容、权力与责任,运用规章制度引导或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利用利益机制激励员工为完成工作任务作用贡献。所以,组织的三个职能,是实现对群体活动进行管理的基本路径。被管理者也主要是根据组织职能内容来理解并接受管理,他们按照组织规范、职位任务的要求和指引,并根据所授予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以及掌握的资源条件来完成职务工作。

把组织与管理区分开来,视组织为形式层次上对管理作用与手段的体现,即组织是管理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样理解,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从企业的组织结构角度来考虑和发挥他们的管理作用,并且这也是评估管理人员未来管理成效的一种方法。通过分析在管理作用之下建立的组织结构状况,能够对管理的实际作用效果加以判断,以及考核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并据此预测在这样的管理下可能产生的活动结果。

7、企业中的组织行为特征

通过组织作用建立组织实体并开展组织活动,是以所有企业员工——包括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和操作者——之间建立相互协作的活动交往关系为基础,对组织活动进行管理,是透过组织职能影响企业员工的行为来开展组织实现目标的活动。员工又有其个人需要和独立人格,他们也会按照个人目的来管理自己的行为,甚至管理其他员工的行为——例如非正式组织的活动——构成影响企业员工心理和行为的组织环境,正如老福特所发现的:企业员工既带着手、也带着脑袋来工作。在以利益为目的和存在自由选择与竞争的商品经济环境下,组织活动首先是以实现企业员工的利益愿望为基本前提和最终目标。

因此,组织活动除了受管理作用之外,还要受到员工的个人需要和要求,以及组织环境的影响。组织成员个人、部门、以致整个企业的活动结果,是在组织管理、个人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三重影响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也就是说,组织活动的结果,并不完全由管理、或者说由管理者所决定,视乎其他两种因素对管理的支持或干扰及其程度,从而对组织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不能不考虑这两种因素对管理和组织活动效果的影响。例如,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对企业的支持,决定了他的工作努力程度;工作环境也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情绪和态度,从而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以致最终效果。梅奥的霍桑试验,正是从组织成员的个人需要,以及组织活动关系方面,揭示了组织活动首先表现为一个社会群体活动,然后才是组织目标的实现。

双赢的企业经营

广泛地以组织形式从事企业经营,是因为组织是一种最有效的活动方式。它通过协作来突破个人活动能力的有限性,以组织活动方式增强活动的效能,以及在分工协作形式下提高活动的效率,从而满足人们的各种单靠个人能力不可能满足的越来越多需要。企业的经营活动也由此而产生。

1、经营的性质

首先,对于什么是经营,这样来理解:经营是以满足他人需要来换取利益的一种活动。经营的特征在于交换性,以交易为条件,通过提供满足他人(顾客)需要的服务来交换利益,再凭着拥有的利益交换他人提供满足自己需要的服务。经营的社会化,导致社会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其特征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和更深层次的社会化以至国际化经营,形成全社会都以经营作为满足个人需要的主要和普遍形式,从而形成组织化的社会经济活动体系,体现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具有组织性。

2、经营的组织特征

由于经营活动的服务特征,从而经营具有更显著的目的性和效果要求,竞争的压力则令之尤为甚,它必然要依靠管理来产生有效性,这种有效性则是以组织方式体现出来。由于经营总是涉及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联系,所以,经营总是存在人事交往关系;这种关系又是以物质和利益为特征,从而又存在财务关系;并且,还要受到交易规则和要求——如协定、契约、合作等——的活动规范所影响,因此,任何经营活动都具有组织特征。

3、市场的调节作用

既然企业的经营过程也具有外部社会组织性,并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系统的独立构成主体,它既依赖于外部环境的支持也受其影响,从而存在、并且也需要一种力量来协调所有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之互相联系和协作,构成完整的社会经济组织体系,就像企业内部的组织活动需要管理提供协调作用一样。发挥这种外部协调作用的,正是亚当·斯密发现的“看不见的手”,这只手也就是市场的调节机制。

首先,市场交易是经营活动的基础,市场是实现经营、取得经营利益的必要条件。现代市场指的是进行交易的要求、方式和渠道,市场功能在于完成交换过程,它通过利益、交易、价格和竞争四个机制,发挥对社会经济活动体系的协调作用,表现为:(1)利益机制诱导人们从事经营活动;(2)交易机制令企业经营与外部进行交往,例如顾客和供应商;(3)价格机制促使经营满足顾客的价值和效用要求;(4)竞争机制则迫使经营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市场通过四个机制的协调作用,引导经营资源流动和实行优胜劣汰,令优质与价廉这两个似乎相矛盾的要求达到高度的相容和统一。顾客的需要提供了经营机会;市场的系统性结构令经营社会化;竞争要求有限的资源用于最需要和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地方;优胜劣汰则使经营保持最佳效果。利益或者说利润,是维系组织化市场体系的元素,也是促进经营活动发生的原动力,更是经营活动与外部社会体系相互联系,以及建立内部组织活动系统的纽带。利润集中反映了市场机制的外在作用,从而成为引导经营者从事经营的无形之手。

4、经营的三个职能

经营活动过程的开始以至最终完成,都依赖于外部环境。它需要从环境中输入从事经营所必需的活动要素,然后向环境输出经营成果以取得利润,由此开展、完成以及经营活动的持续进行,因此,经营活动总是包含以下三个基本职能:

(1)供应:企业开展经营活动,首先必须要透过交易从外部获得三种活动要素,作为经营的起点。有什么样的供应,以及供应的条件和要求,直接影响经营的性质、功能和目标实现。供应职能表现为以利益分配为基础的经营组织体系建立过程。这方面是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研究范畴。

(2)生产:由于存在利益需要,经营要素的获得有其使用成本,顾客对经营成果又有效果和效用的要求,从而促使经营活动必须有效进行。因此,经营包含着对原始投入要素进行转化的生产过程,这个过程是运用物质和技术,按照顾客需要来完成。

(3)营销:经营的性质决定它必须通过市场交易才能最终完成经营过程,交易是企业经营能够持续的必要条件。经营过程的完成取决于交易是否成功,特别是在竞争状态下,营销成为完成交易的重要过程。面对顾客、竞争和变化(简称3C)的经营环境状态,营销主要是通过包装、价格、渠道和促销(简称4P)手段来实现其职能作用。它是营销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5、经营的作用在于服务

供应在于输入经营所必需的要素和条件;生产是按照顾客要求进行转化;营销则是对经营成果的实现,经营的三个职能令经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对外交往,并与其他经营实体结合为社会经济实体,从而满足所有经营活动参与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操作者,以及经营相关者——投资者、供应商和顾客等的需要。这种要求决定了经营的根本作用在于服务,以提供满足需要的服务作为从事经营和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手段。经营的三个职能都围绕着服务而发挥作用,体现经营的组织性、开放性与持续性。经营的服务作用反映在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和每一个环节上。例如,企业的对外服务;企业内部活动的前后阶段和不同环节的相互服务;管理者与操作者之间、管理者之间、以及操作者之间的互相服务,构成以服务为特征的经营组织活动系统。

6、个人经营

现代人生活在组织化的市场经济环境当中,生活消费以及其他需要,主要是通过向他人提供服务换取利益再进行交换而满足,构成个人经营。他们也要受到外部经济体系的活动规范——例如社会秩序,市场交易规则——的作用;并且,经营过程总是存在人际交往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的活动关系,和财务关系——物质利益关系或者以物质为媒介的交易关系。所以,个人经营也存在外部组织性。个人经商活动就是最典型的个人商业经营,参加企业工作获取报酬,是最普遍的个人经营方式;通过贿赂谋取利益,则构成非法的个人经营。

承认个人经营的广泛存在,对于有效组织及管理企业,激励员工为企业的集体经营目标作出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当中,普遍存在组织内的个人经营。所有参与企业工作的个人,无不以经营的方式,以承担企业工作来换取个人利益。否则,参与和承担企业工作便没有必要,企业本质上就是个人通过参与组织活动从事经营来满足个人需要的活动场所。企业内部的个人经营,存在有利与不利于企业目标实现的双重性,视乎企业经营目标反映和代表个人利益目标的程度,这是企业经营管理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按照员工兴趣设计工作职位,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实行企业股份制,其目的也就在于把企业的经营活动、目标和成果,与员工的个人需要和要求联系起来,成为提高员工工作参与感和积极性,发挥最大潜能的管理手段。

7、企业经营

企业活动最充地分体现了经营的意义和作用。企业经营者为了获得经济利益,首先要考虑如何为顾客提供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以便与顾客进行交换。顾客能够交换的,往往不是经营者所需要的,市场活动的社会化,令到顾客拥有的价值支付获得普遍接受,价值支付表现为顾客手中的货币。通常,顾客的需要也并不是经营者个人有能力去满足,市场经济的组织化,使到这个问题迎刃而解。通过利益交易集合经营资源要素,按照有效的组织活动方式,整合形成企业经营组织实体,建立与目标相应的活动效能,以企业身份对外从事经营活动,籍此追求在不同程度上代表所有企业成员共同利益的组织目标。企业经营的成果则又是按照市场交易机制来分配个人利益,企业成员则通过参与和承担企业活动来换取个人利益,其所得也总是高于成员个人独立经营所能够获得的利益,反映了企业组织经营的有效性,企业经营也因此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

企业实际上是一个集合个人经营,实现协作,从而获得经营效果的组织实体。企业经营依赖于管理,把组织化的外部环境系统内部化,将外部资源要素(管理才能表现为组织规范要素),按照经营目标要求,引入并建立内部组织经营活动系统,取得实现目标的效能和效率,这个过程是透过组织职能作用来完成。企业经营在于满足顾客的需要,它又是以企业活动最终满足成员利益需要为前提条件,决定了企业经营管理具有“以人为本”的要求。

组织化的企业经营,促进了经营活动的社会化。在商品经济体系中,通过市场交易,企业成为满足人们——包括顾客、投资者、供应商、政府和其他社会团体——的需要——例如利润、报酬、税收、就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等——的主要活动场所和活动形式。

8、经营与管理、组织的关系

管理在于对企业活动进行协调,使之具有实现目标的活动效果;组织在于发挥和体现管理的作用,对活动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协作的活动结构,形成企业经营实体;经营则是按照市场机制从事提供服务、创造利益的一项活动过程。经营环境的系统性,令经营具有外部组织特征,在经营的利益激励和市场对经营效果的要求下,企业依靠管理的作用,并且透过组织职能作用,建立企业组织活动实体,从而有效地实现经营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管理、组织与经营具有以下关系:

经营 = 管理 × 组织

上述关系式反映:经营必须以外部环境的组织化为条件,表现以为存在市场交易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协调作用,没有外部的组织环境,不可能出现企业经营。企业经营具有目的与效果的要求,决定了管理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核心,企业经营过程能否完成,取决于管理的作用水平。对企业进行管理,则是透过组织作用体现出来,并且分别从组织三个职能发挥管理的作用,企业的组织活动结构,也就是在管理作用下所产生的企业经营活动。企业活动的最终成果,既取决于外部环境系统的组织状态,包括经营的输入和输出条件,外部环境的市场化程度和市场规范程度;又取决于管理透过组织作用所建立的内部活动结构,在经营的三个职能环节上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有效性。

这个关系式,也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这种情况:企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完整的组织职能或者说组织权力,如果只是对已经确定的组织结构以效率为目标实行过程管理,他是一个纯粹的管理者或职业经理人,例如一个部门经理的任务管理;一旦拥有企业的组织职能,即是对企业组织结构和组织资源的运用具有一定程度的支配、调整权力,他就成为拥有组织管理职权的、具有经营性质的企业负责人,通常担任企业的高层职务;如果在对外经营活动范畴上能够完全地发挥组织作用,例如有权对企业的经营目标、资源运用、组织结构、服务功能、利益分配等作出决定,那么,他就是一个完全的企业经营者。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行分工状态下,企业的组织职能是由专职管理人员或部门承担。提供组织职能管理,在于建立和维持企业的组织活动效能。例如,对企业人才、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组织规范建立与实施。与承担的组织职能相对应,这些部门分别称谓行政部门、财务部门和人事部门。不应把这些部门视为只是参谋或者后勤部门,而忽视它们在企业经营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就拿人事职能部门来说,它对企业经营活动成功的决定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财务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则在目前十分盛行的企业兼并、资产重组、资本营运、上市集资中充分反映出来;行政规范已经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

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管理,则由直线管理人员来承担。即是说,企业经营的效能由组织职能管理负责,而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则由直线管理负责,表现为对供应、生产和营销活动的管理。各个职能分工共同承担着企业经营的全部活动,协同促进企业经营实现目标。

在管理、组织和经营的三个层次中分别包含的九个企业主要活动职能,它们基本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并且从不同的职能角度,对企业经营起决定作用。任何其中一个职能出现问题,即使其他职能仍然具有健全的功能,也必将因为经营活动的失衡而导致企业经营挫折、以致失败,这是企业经营活动具有的系统性所决定。

企业活动的结构框架

至此,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轮廓,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大致的描述:

1、管理层次:具有特定(包括盈利和其他)目的的企业活动,包含操作和管理两种基本行为。管理行为作为对企业活动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包括计划、领导和控制三个职能,管理职能对操作过程发挥的协调作用,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活动的效果要求;

2、组织层次:管理发挥作用,是透过组织的人事、财务和行政三个职能,来实现对企业从事经营所必要的人力、物力和组织规范三种基本活动要素的有效运用,并由此形成以分工协作为特征的组织活动方式。

3、经营层次:企业经营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性活动,它以市场交易为核心,按照社会经济环境的活动规律和要求,以组织活动作为主要形式,从供应、生产和营销三个职能,完成以对外服务为特征的活动过程。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例4

管理的作用在于追求效果

正是因为对效果有所要求,才产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必要。企业经营管理者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管理行为、手段、方式和要求,无不围绕着追求经营效果这个核心,并且总是从企业经营的效能和效率两个方面来实施管理,以最终效果作为管理的目标――所以,企业的管理目标与企业经营活动目标是相一致的。效果以及效能和效率,成为分析、理解企业管理行为及其作用的切入点。

1.操作与管理

为了解释管理的这种作用,我们把企业活动分解为操作和管理两种基本行为。操作是指运用技术制造出实际结果的行为;管理则是指对操作提供引导作用的行为,管理在于令操作结果符合经营目标需要,又按照经营条件和环境要求而有效进行,最终产生预期结果。管理和操作,是任何一种有目的活动都包含的两种基本行为,它们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管理,就导致与之相对应的操作发生;对操作及其结果有所要求,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管理加引导。缺乏管理的操作是下意识或者盲目的行为;没有操作,则结果也不会产生。管理和操作,反映了人在活动过程中的主观意识与肢体行动之间的联系。

2.管理的三个职能

管理透过以下三个职能来发挥对操作的引导作用:

(1)计划:计划包含目标和规划两个基本元素。目标是指根据现实条件,按照行动的目的要求,预先设想、可行的、代表未来结果的预期构想;规划则是对实现目标的操作行动过程的事前构思和安排,包括操作的内容、方法和顺序,为进行操作提供依据。因此,计划具有前瞻性的引导作用。

(2)领导:领导包含决定和促动两个基本元素。决定是对如何进行操作作出指示;推动则是促使操作按照决定发生――在对他人活动的管理中,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操作,这种促动的作用是明显和必要的;对自我从事的操作,也存在促动作用。例如,对努力完成工作的自我要求和督促。如何作出正确的决定,以及促使操作按照决定进行,成为领导的核心。领导总是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实施。从而,领导具有当前性的实施作用。

(3)控制:控制包含反馈和调整两个基本元素。控制在于对操作结果状态与环境条件的变化作出反应。首先透过反馈掌握操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出现的变化,一旦发现或者预测当前的操作所造成的结果不符合目标要求,通过对操作内容、方式或者操作环境、条件进行调整,保证操作所产生的结果符合目标要求。控制总是在变化出现之后才发挥实际的作用,所以,控制具有后援性的保证作用。

3.管理的作用在于协调

在经营过程中,管理的根本作用在于促使所从事的活动产生满意的效果,它依赖于三个职能来发挥前瞻引导、当前实施和后援保证作用,从而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理性地完成经营活动过程的基本形式,也是实现活动目标的必要条件。管理的作用表现在既反映人们进行活动的主观要求,以及对活动目的、活动能力和活动环境条件发挥人的能动性的体现,这种体现是从活动者对活动的内在目的与外在条件进行协调,透过人的活动能力促使外部环境要素转化成为目的结果的一种活动方式及其有效性,从而实现了人的主观愿望与物质环境的结合。

(1)企业经营的效果要求

企业经营,既有预定的目标要求,又存在实际结果与目标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所以,企业的经营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与最终产生的实际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人们所关心的企业经营效果问题。效果反映实际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异程度。差异越少,说明企业经营活动的效果越好,即是指经营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反之,则说明经营效果越差。

(2)效果取决于效能和效率

企业经营活动最终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效能和效率这两个方面:

(a)效能是指企业拥有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水平等的内部经营能力;以及供应和销售条件、市场状况和商业渠道等外部经营条件的总和。效能是一个企业能够实现经营目标的前提条件,企业经营者总是按照未来的经营目标来规划和建立企业的经营效能。

(b)效率是指企业的经营效能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实际发挥作用的程度。经营效能与实际发挥出来的作用是两回事,由于存在活动的努力程度、资源利用程度以及互相合作程度等问题,导致了经营效能的实际作用与应该能够或者预期能够发挥的最大作用之间存在差异。

衡量企业经营的活动是否有效率,以时间作为尺度。如果企业的效能不变,以更少的时间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或者,以同样的效能和时间,获得更好的效果;又或者,虽然有较少的效能,以相同的时间获得同样的效果,表示企业经营有较高的效率。也就是说,企业效能越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3)效果与效能、效率的关系

效果 = 效能 × 效率

这个关系式表示:企业经营要取得满意的效果,首先必须要具备最起码的经营效能,例如,一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并且,在经营过程要有效率发挥作用。它反映以下三种情况:

(a)企业效率较高,即使企业效能较小,也能够获得满意的经营效果;

(b)在企业效能不变的情况下,只要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c)在企业经营效率一定的情况下,要提高经营效果,就必须增加企业的效能。

组织是管理发挥作用的平台

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的,通过分工协作,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群体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远远好于他们独立活动效果的总和。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强了人的活动能力,即活动效能的增加,从而能够产生更大的效果;二是由于活动能力的增强缩短了活动的时间,即是效率提高,因此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需要的结果。

1.组织活动的条件

企业经营以群体活动的方式,由众多成员共同合作完成,是因为对经营目标及其效果的要求所致。进行群体活动,首先是以管理与操作分离为前提条件。管理与操作从一体化的个人活动中分离开来,才能令到由两个以上的人独立进行的操作,发挥管理的统一作用,实现他们之间的操作行动相互协作,产生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共同活动效能,并且这种效能基础上有效率地进行活动。在分工协作状态下,管理与操作成为群体活动的其中一项独立职能。它既实现了对所有独立操作的统一管理,并且,由于个别活动的专业化,促进个人活动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企业经营活动的组织结构一经建立,企业就具有相应的活动效能,并且通过提高活动过程的效率,就有条件创造更佳的经营效果。因此,企业管理者格外注重对企业活动效率的提高。泰罗的科学管理,正是通过科学方法制定标准动作,以提高操作者的个别活动效率;而法约尔、韦伯的行政(官僚)管理理论,则是从活动的组织结构方面提高整体效率,来追求效果的两种管理思想。

2.组织的构成要素

企业能够开展并完成经营活动,总是取决于以下三种基本活动要素条件:

(1)人力要素:人是组织活动的主体,当中的管理和操作,依靠人来承担,通过发挥他们的智力和体力完成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2)物力要素:人们总是利用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种条件,来有效进行活动并籍此争取最佳的活动效果。物力要素包括支持企业成员有效进行操作、或者通过操作转化成为活动成果的所有物质和技术,例如资金、设备、材料等。

(3)组织规范: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组织活动实体,并有效地开展组织活动,是因为存在对所有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和引导作用,才能实现组织整体活动的有效性。组织规范是指人为制定、在于影响组织成员行为的有关操守,包括:组织活动目标、组织职务结构、规章制度、沟通协作方式、工作流程秩序,以及员工之间的利益、责任和权力关系等。

组织规范决定了企业的性质、结构和功能,令到人才和物力要素,按照实现目标的有效活动方式集合起来,建立组织活动效能,并能够在活动过程有效率发挥作用。没有组织规范或者组织规范不发挥作用,就不出现组织以及开展组织活动。所以,组织规范是构成企业经营活动实体的其中一个关键要素。

3.组织的三个职能

企业经营效能的形成,以及其作用效率,取决于企业的构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经营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水平,从而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最终效果。人们对企业的活动发挥管理作用,并依靠组织方式,分别对三种组织活动要素进行整合,产生组织为特征的企业经营活动方式来追求最佳的目标效果。这个过程是透过以下三个组织职能实现:

(1)人事:组织的主要对象是人力要素,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运用,包括:选择、聘用、培训、配置、指导、开发、报酬、评价、晋升、激励、奖惩等等,促进人力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发挥贡献,构成组织的人事职能。

(2)财务:为企业成员提供的利益和配置支持他们有效完成职务工作所必要的物力要素,构成组织的财务职能――由于利益和物质技术资源在企业中,是以财务的方式用货币价值作为衡量,所以具有财务的性质。并且,因为企业有效益的要求,财务成为选择企业经营活动方式和资源运用的必要手段。

(3)行政:建立组织结构,制定和发挥组织规范作用,确定员工的责任和权力关系,由此对企业员工行为内容和方式进行引导,包括为员工确定活动任务、要求和目标,制定规章制度,组织沟通协作方式和渠道,工作流程秩序等,维持企业组织系统的有效活动,构成组织的行政职能。

4.组织的作用在于整合

组织职能是在管理的作用下而发生,并且外在地体现管理的要求,它是以建立企业的活动效能为目的,并且令企业经营活动以有效率的方式进行,以协作为特征的企业组织经营活动,要求按照经营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活动形式需要,对企业所拥有或者可支配的资源要素,按照一定的组织技术进行整合,实现企业经营活动具有系统性和有效性,从而建立具有特定活动功能的企业经营实体。企业只有在经营实体形成的基础上,才能开展经营活动过程。企业经营的组织结构形式,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能力、经营方式与内容、以及对经营目标的实现可能及其效果。

5.组织管理的层次结构

随着企业人数的增加和经营活动内容的丰富化和复杂化,与操作有对称要求的管理,要实现对操作产生相应的引导作用,就须要像群体操作那样,由多个人组成集体管理,才能具有与操作相对称的管理效能。另一方面,管理作用的统一性,则要求众多管理者之间的管理行为必须具有协同性,由此需要对各个管理者的个别管理行动也进行管理,导致了对管理行为的管理,形成了组织管理中的金字塔式层次结构维度。例如,企业中两个部门的工作分别由两名管理者负责管理,为了实现这两个部门工作的协同性,就必须有一名管理者对这两个部门管理者的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形成管理的层次结构。摩西的岳父可能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提出采用组织方式对群体活动进行管理的人。

6.组织与管理的作用关系

管理视为是活动者对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影响的手段,影响的目的在于令活动产生满意的结果。而组织则体现了人们对活动过程的管理要求和作用转化,它以特定的组织行为与组织活动形式,建立起企业经营效能和经营过程具有效率,由此满足企业经营活动对效果的要求。

在现实企业管理活动中,组织对管理的转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评价一个企业的活动是否得到有效管理,并不需要直接观察管理者的管理过程,而是通过组织活动状况和效果进行判断和评价。

因为,组织活动状况和组织活动规范,已经完整地反映了管理的全部意图和作用。例如,通过人事方面进行选择、聘用适合的员工;在财务方面投入营运资金、技术等;从行政角度建立组织职务体系和组织活动架构,明确所有员工的职务工作内容、权力与责任,运用规章制度引导或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利用利益机制激励员工为完成工作任务作用贡献。所以,组织的三个职能,是实现对群体活动进行管理的基本路径。被管理者也主要是根据组织职能内容来理解并接受管理,他们按照组织规范、职位任务的要求和指引,并根据所授予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以及掌握的资源条件来完成职务工作。

把组织与管理区分开来,视组织为形式层次上对管理作用与手段的体现,即组织是管理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样理解,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从企业的组织结构角度来考虑和发挥他们的管理作用,并且这也是评估管理人员未来管理成效的一种方法。通过分析在管理作用之下建立的组织结构状况,能够对管理的实际作用效果加以判断,以及考核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并据此预测在这样的管理下可能产生的活动结果。

7.企业中的组织行为特征

通过组织作用建立组织实体并开展组织活动,是以所有企业员工――包括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和操作者――之间建立相互协作的活动交往关系为基础,对组织活动进行管理,是透过组织职能影响企业员工的行为来开展组织实现目标的活动。员工又有其个人需要和独立人格,他们也会按照个人目的来管理自己的行为,甚至管理其他员工的行为――例如非正式组织的活动――构成影响企业员工心理和行为的组织环境,正如老福特所发现的:企业员工既带着手、也带着脑袋来工作。在以利益为目的和存在自由选择与竞争的商品经济环境下,组织活动首先是以实现企业员工的利益愿望为基本前提和最终目标。

因此,组织活动除了受管理作用之外,还要受到员工的个人需要和要求,以及组织环境的影响。组织成员个人、部门、以致整个企业的活动结果,是在组织管理、个人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三重影响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也就是说,组织活动的结果,并不完全由管理、或者说由管理者所决定,视乎其他两种因素对管理的支持或干扰及其程度,从而对组织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不能不考虑这两种因素对管理和组织活动效果的影响。例如,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对企业的支持,决定了他的工作努力程度;工作环境也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情绪和态度,从而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以致最终效果。梅奥的霍桑试验,正是从组织成员的个人需要,以及组织活动关系方面,揭示了组织活动首先表现为一个社会群体活动,然后才是组织目标的实现。

双赢的企业经营

广泛地以组织形式从事企业经营,是因为组织是一种最有效的活动方式。它通过协作来突破个人活动能力的有限性,以组织活动方式增强活动的效能,以及在分工协作形式下提高活动的效率,从而满足人们的各种单靠个人能力不可能满足的越来越多需要。企业的经营活动也由此而产生。

1.经营的性质

首先,对于什么是经营,这样来理解:经营是以满足他人需要来换取利益的一种活动。经营的特征在于交换性,以交易为条件,通过提供满足他人(顾客)需要的服务来交换利益,再凭着拥有的利益交换他人提供满足自己需要的服务。经营的社会化,导致社会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其特征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和更深层次的社会化以至国际化经营,形成全社会都以经营作为满足个人需要的主要和普遍形式,从而形成组织化的社会经济活动体系,体现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具有组织性。

2.经营的组织特征

由于经营活动的服务特征,从而经营具有更显著的目的性和效果要求,竞争的压力则令之尤为甚,它必然要依靠管理来产生有效性,这种有效性则是以组织方式体现出来。由于经营总是涉及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联系,所以,经营总是存在人事交往关系;这种关系又是以物质和利益为特征,从而又存在财务关系;并且,还要受到交易规则和要求――如协定、契约、合作等――的活动规范所影响,因此,任何经营活动都具有组织特征。

3.市场的调节作用

既然企业的经营过程也具有外部社会组织性,并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系统的独立构成主体,它既依赖于外部环境的支持也受其影响,从而存在、并且也需要一种力量来协调所有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之互相联系和协作,构成完整的社会经济组织体系,就像企业内部的组织活动需要管理提供协调作用一样。发挥这种外部协调作用的,正是亚当•斯密发现的“看不见的手”,这只手也就是市场的调节机制。

首先,市场交易是经营活动的基础,市场是实现经营、取得经营利益的必要条件。现代市场指的是进行交易的要求、方式和渠道,市场功能在于完成交换过程,它通过利益、交易、价格和竞争四个机制,发挥对社会经济活动体系的协调作用,表现为:(1)利益机制诱导人们从事经营活动;(2)交易机制令企业经营与外部进行交往,例如顾客和供应商;(3)价格机制促使经营满足顾客的价值和效用要求;(4)竞争机制则迫使经营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市场通过四个机制的协调作用,引导经营资源流动和实行优胜劣汰,令优质与价廉这两个似乎相矛盾的要求达到高度的相容和统一。顾客的需要提供了经营机会;市场的系统性结构令经营社会化;竞争要求有限的资源用于最需要和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地方;优胜劣汰则使经营保持最佳效果。利益或者说利润,是维系组织化市场体系的元素,也是促进经营活动发生的原动力,更是经营活动与外部社会体系相互联系,以及建立内部组织活动系统的纽带。利润集中反映了市场机制的外在作用,从而成为引导经营者从事经营的无形之手。

4.经营的三个职能

经营活动过程的开始以至最终完成,都依赖于外部环境。它需要从环境中输入从事经营所必需的活动要素,然后向环境输出经营成果以取得利润,由此开展、完成以及经营活动的持续进行,因此,经营活动总是包含以下三个基本职能:

(1)供应:企业开展经营活动,首先必须要透过交易从外部获得三种活动要素,作为经营的起点。有什么样的供应,以及供应的条件和要求,直接影响经营的性质、功能和目标实现。供应职能表现为以利益分配为基础的经营组织体系建立过程。这方面是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研究范畴。

(2)生产:由于存在利益需要,经营要素的获得有其使用成本,顾客对经营成果又有效果和效用的要求,从而促使经营活动必须有效进行。因此,经营包含着对原始投入要素进行转化的生产过程,这个过程是运用物质和技术,按照顾客需要来完成。

(3)营销:经营的性质决定它必须通过市场交易才能最终完成经营过程,交易是企业经营能够持续的必要条件。经营过程的完成取决于交易是否成功,特别是在竞争状态下,营销成为完成交易的重要过程。面对顾客、竞争和变化(简称3C)的经营环境状态,营销主要是通过包装、价格、渠道和促销(简称4P)手段来实现其职能作用。它是营销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5.经营的作用在于服务

供应在于输入经营所必需的要素和条件;生产是按照顾客要求进行转化;营销则是对经营成果的实现,经营的三个职能令经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对外交往,并与其他经营实体结合为社会经济实体,从而满足所有经营活动参与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操作者,以及经营相关者――投资者、供应商和顾客等的需要。这种要求决定了经营的根本作用在于服务,以提供满足需要的服务作为从事经营和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手段。经营的三个职能都围绕着服务而发挥作用,体现经营的组织性、开放性与持续性。经营的服务作用反映在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和每一个环节上。例如,企业的对外服务;企业内部活动的前后阶段和不同环节的相互服务;管理者与操作者之间、管理者之间、以及操作者之间的互相服务,构成以服务为特征的经营组织活动系统。

6.个人经营

现代人生活在组织化的市场经济环境当中,生活消费以及其他需要,主要是通过向他人提供服务换取利益再进行交换而满足,构成个人经营。他们也要受到外部经济体系的活动规范――例如社会秩序,市场交易规则――的作用;并且,经营过程总是存在人际交往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的活动关系,和财务关系――物质利益关系或者以物质为媒介的交易关系。所以,个人经营也存在外部组织性。个人经商活动就是最典型的个人商业经营,参加企业工作获取报酬,是最普遍的个人经营方式;通过贿赂谋取利益,则构成非法的个人经营。

承认个人经营的广泛存在,对于有效组织及管理企业,激励员工为企业的集体经营目标作出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当中,普遍存在组织内的个人经营。所有参与企业工作的个人,无不以经营的方式,以承担企业工作来换取个人利益。否则,参与和承担企业工作便没有必要,企业本质上就是个人通过参与组织活动从事经营来满足个人需要的活动场所。企业内部的个人经营,存在有利与不利于企业目标实现的双重性,视乎企业经营目标反映和代表个人利益目标的程度,这是企业经营管理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按照员工兴趣设计工作职位,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实行企业股份制,其目的也就在于把企业的经营活动、目标和成果,与员工的个人需要和要求联系起来,成为提高员工工作参与感和积极性,发挥最大潜能的管理手段。

7.企业经营

企业活动最充地分体现了经营的意义和作用。企业经营者为了获得经济利益,首先要考虑如何为顾客提供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以便与顾客进行交换。顾客能够交换的,往往不是经营者所需要的,市场活动的社会化,令到顾客拥有的价值支付获得普遍接受,价值支付表现为顾客手中的货币。通常,顾客的需要也并不是经营者个人有能力去满足,市场经济的组织化,使到这个问题迎刃而解。通过利益交易集合经营资源要素,按照有效的组织活动方式,整合形成企业经营组织实体,建立与目标相应的活动效能,以企业身份对外从事经营活动,籍此追求在不同程度上代表所有企业成员共同利益的组织目标。企业经营的成果则又是按照市场交易机制来分配个人利益,企业成员则通过参与和承担企业活动来换取个人利益,其所得也总是高于成员个人独立经营所能够获得的利益,反映了企业组织经营的有效性,企业经营也因此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

企业实际上是一个集合个人经营,实现协作,从而获得经营效果的组织实体。企业经营依赖于管理,把组织化的外部环境系统内部化,将外部资源要素(管理才能表现为组织规范要素),按照经营目标要求,引入并建立内部组织经营活动系统,取得实现目标的效能和效率,这个过程是透过组织职能作用来完成。企业经营在于满足顾客的需要,它又是以企业活动最终满足成员利益需要为前提条件,决定了企业经营管理具有“以人为本”的要求。

组织化的企业经营,促进了经营活动的社会化。在商品经济体系中,通过市场交易,企业成为满足人们――包括顾客、投资者、供应商、政府和其他社会团体――的需要――例如利润、报酬、税收、就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等――的主要活动场所和活动形式。

8.经营与管理、组织的关系

管理在于对企业活动进行协调,使之具有实现目标的活动效果;组织在于发挥和体现管理的作用,对活动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协作的活动结构,形成企业经营实体;经营则是按照市场机制从事提供服务、创造利益的一项活动过程。经营环境的系统性,令经营具有外部组织特征,在经营的利益激励和市场对经营效果的要求下,企业依靠管理的作用,并且透过组织职能作用,建立企业组织活动实体,从而有效地实现经营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管理、组织与经营具有以下关系:

经营 = 管理 × 组织

上述关系式反映:经营必须以外部环境的组织化为条件,表现以为存在市场交易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协调作用,没有外部的组织环境,不可能出现企业经营。企业经营具有目的与效果的要求,决定了管理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核心,企业经营过程能否完成,取决于管理的作用水平。对企业进行管理,则是透过组织作用体现出来,并且分别从组织三个职能发挥管理的作用,企业的组织活动结构,也就是在管理作用下所产生的企业经营活动。企业活动的最终成果,既取决于外部环境系统的组织状态,包括经营的输入和输出条件,外部环境的市场化程度和市场规范程度;又取决于管理透过组织作用所建立的内部活动结构,在经营的三个职能环节上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有效性。

这个关系式,也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这种情况:企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完整的组织职能或者说组织权力,如果只是对已经确定的组织结构以效率为目标实行过程管理,他是一个纯粹的管理者或职业经理人,例如一个部门经理的任务管理;一旦拥有企业的组织职能,即是对企业组织结构和组织资源的运用具有一定程度的支配、调整权力,他就成为拥有组织管理职权的、具有经营性质的企业负责人,通常担任企业的高层职务;如果在对外经营活动范畴上能够完全地发挥组织作用,例如有权对企业的经营目标、资源运用、组织结构、服务功能、利益分配等作出决定,那么,他就是一个完全的企业经营者。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行分工状态下,企业的组织职能是由专职管理人员或部门承担。提供组织职能管理,在于建立和维持企业的组织活动效能。例如,对企业人才、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组织规范建立与实施。与承担的组织职能相对应,这些部门分别称谓行政部门、财务部门和人事部门。不应把这些部门视为只是参谋或者后勤部门,而忽视它们在企业经营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就拿人事职能部门来说,它对企业经营活动成功的决定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财务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则在目前十分盛行的企业兼并、资产重组、资本营运、上市集资中充分反映出来;行政规范已经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

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管理,则由直线管理人员来承担。即是说,企业经营的效能由组织职能管理负责,而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则由直线管理负责,表现为对供应、生产和营销活动的管理。各个职能分工共同承担着企业经营的全部活动,协同促进企业经营实现目标。

在管理、组织和经营的三个层次中分别包含的九个企业主要活动职能,它们基本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并且从不同的职能角度,对企业经营起决定作用。任何其中一个职能出现问题,即使其他职能仍然具有健全的功能,也必将因为经营活动的失衡而导致企业经营挫折、以致失败,这是企业经营活动具有的系统性所决定。

企业活动的结构框架

至此,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轮廓,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大致的描述:

1.管理层次:具有特定(包括盈利和其他)目的的企业活动,包含操作和管理两种基本行为。管理行为作为对企业活动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包括计划、领导和控制三个职能,管理职能对操作过程发挥的协调作用,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活动的效果要求;

2.组织层次:管理发挥作用,是透过组织的人事、财务和行政三个职能,来实现对企业从事经营所必要的人力、物力和组织规范三种基本活动要素的有效运用,并由此形成以分工协作为特征的组织活动方式。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例5

1.根据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建立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

为了满足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我们应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建立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使会计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满足企业经营需要,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的目的。

2.根据铁路企业的财务管理实际,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

在铁路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对成本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应从铁路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使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3.根据铁路企业的运行实际,建立健全的过程控制管理制度

考虑到铁路企业的运行实际,在铁路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过程控制管理制度,满足企业运行需要,实现对企业运行过程的有效管理,促进企业会计成本管理取得实效。

二、铁路企业要想提高会计成本管理实效,就要强化成本管理意识

对于铁路企业而言,要想提高会计成本管理实效,就要强化成本管理意识,重点推行全员的成本控制:企业全员的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各部门和全体职工对成本所进行的共同控制。在铁路企业中要想达到强化成本管理意识的目的,就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技术运营部门、财会部门和其他各部门之间,要互通成本控制信息,交流成本控制经验。企业上下级之间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纵横的成本控制网络,才能达到成本控制的预期效果。在铁路企业中,会计成本管理不应是财务管理部门自己的事情,而是企业整个经营管理链条中的重要任务。基于这一考虑,应在铁路企业中重点宣传会计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不断强化成本管理意识,提高各个部门的参与热情。

2.领导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者、组织者,他们对成本控制是否重视,是否得法,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成本控制的效果。因此,企业领导必须重视成本控制,积极组织和领导全体职工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对于铁路企业而言,领导是会计成本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要想提高会计成本管理实效,必须获得领导的支持。为此,应在企业中积极发挥领导作用,提高企业领导的会计成本管理意识,推动企业会计成本管理取得实效。

3.一般职工的成本控制。企业每个职工的劳动成果,每项费用支出,最终都要反映到成本之中,因此人人都有成本控制的责任和义务。从铁路企业的实际经营来看,普通职工是具体经营行为的执行者,要想提高会计成本管理实效,就要重视一般职工的作用,在一般职工中强化成本管理意识,提高一般职工对会计成本管理的认识,积极推动会计成本管理取得实效。

三、铁路企业要想提高会计成本管理实效,就要加强资金管理及控制

鉴于铁路企业的规模较大,涉及的资金量也较大,要想提高会计成本管理实效,就要从资金管理入手,只有制定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度,并采取积极的资金管理手段,才能保证铁路企业的资金实现有效控制,发挥资金的积极作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目前来看,铁路企业在会计成本管理中要想加强资金管理及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铁路企业实际,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目前来看在,在铁路企业的会计成本管理中,应根据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将资金进行归类,并积极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实现对资金的全面有效管理,满足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提高资金管理的整体效果,使铁路企业的资金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会计成本管理的有效性,促进会计成本管理发展。

2.根据铁路企业的资金组成,优化资金管理手段从目前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来看,资金来源渠道较多,要想做好会计成本管理工作,就要加强对资金的有效管理,主要应采取优化资金管理手段,提高资金管理效益,发挥资金管理制度的作用,以此来满足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为此,我们应认真分析铁路企业资金管理特点,做好资金管理工作。

3.根据铁路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资金使用计划,积极推进资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考虑到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在铁路企业的会计成本管理中,应制定具体的资金使用计划,并实行预算制度,对资金使用进行合理规划。在此基础上,应积极推进资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使铁路企业的资金管理取得积极效果,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求,达到促进企业发展和推动会计成本管理发展的目的。

四、铁路企业要想提高会计成本管理实效,就要加强铁路运营成本控制

通过对铁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分析可知,铁路企业的运营成本是会计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为了保证企业会计成本管理取得实效,就要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努力加强铁路运营成本控制,为企业会计成本管理提供有力支持。目前来看,铁路企业的会计成本管理应从加强铁路运营成本控制入手,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根据铁路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铁路运营成本情况

在铁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应认真分析铁路运营成本情况,全面掌握铁路企业会计成本管理现状,并做到根据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制定具体的会计成本管理措施,保证会计成本管理能够满足铁路企业需要,达到促进铁路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目的。为此,在铁路企业的会计成本管理过程中,应对铁路运营成本情况进行分析。

2.按照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研究铁路运营成本管理模式

为了保证铁路企业会计成本管理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按照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重点研究铁路运营成本管理模式,探索出适合铁路企业发展需要的会计成本管理制度,满足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为此,我们应从铁路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入手,研究铁路运营成本管理模式,提升会计成本管理的实效性。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例6

关键词:

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管理;策略

电力集体企业在建立的初期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质,主要进行电力主业、后勤保障等于电力有关的工作,在我国电力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积极转变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顺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对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措施及策略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电力集体企业经营分析

电力是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党和国家对电力事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2]。近年来,电力集体企业经营和管理得到长足发展,但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上未能及时转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进步,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力企业仍有一定差距。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存在这样的特征:首先,它属于行政机构附属单位。在经营和管理上会受政府的影响较为明显,内部管理结构、职能部门及人员安排均以行政管理为主。在实际运行中,通常采取多级管理、经济责任考核及预算管理等财务体制,主要从事电力相关业务。其次,产权存在不合理性。虽有规定电力集体企业的一切资产为国有,但因投资源较为复杂使得产权分割上较为混乱,且在实际经营和管理中未能建立民主决策等机制,使得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不够严谨。最后,受宏观调控影响明显。一直以来,我国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处于宏观调控的垄断性地位,同时电力集体企业特有的产权制度,使得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无法把内部资源予以统筹,其主要负责电力主业、后勤保障等项目,相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弊端。

二、新时期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措施与策略

1.积极引入及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在新时期,为顺应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电力集体企业必须转变观念,重视人才建设,要积极引入及培养综合型管理人才,并将此作为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3]。对于电力集体企业而言,其所要求的管理人才并非仅仅依靠院校专业教育培养的,因为院校中所学的管理知识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和针对性,理论性较强,很难通过高等教育来获得电力集体企业所需的管理人才。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所要求的管理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工作经验及社会关系,如此才可确保电力集体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准确把握时展的方向。电力集体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应充分认识到新型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形势下,只有专业型复合型管理人才才可具备他人很难企及的发展观和全局观,才可通过科学、灵活、高效的方式方法促进企业顺利达到经营目标。另外,电力集体企业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不但要把电力业务相关知识纳入到培训内容中,还应要求他们能进入电力集体企业或相关机构开展实习,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而培养出与时俱进,满足电力集体企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2.加强电力集体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不断进步和发展中的一个核心力量,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所在。为实现电力集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建设企业文化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因而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4]。在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文化是提升和强化企业市场核心竞争的主要路径,所以电力集体企业在战略发展中应将企业文化建设置于经营和管理同等地位,以帮助企业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战略。当前,电力集体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安全,这也是其经营和管理中的一个基本原则,需要每个职工通过企业文化的学习清楚地认识到安全生产的意义,不管是哪项电力工程建设,均应以“安全生产”为理念。此外,质量同样是电力集体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点,在经营发展中只有积极改进和提升电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才可保证电力集体企业在市场及用户中有良好口碑,进而使电力企业文化能够渗透到每个员工心中,使电力集体企业的产品、服务及经营得当国家及社会的认可。另外,企业管理者应积极听取基层员工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意见或建议,如此不但体现了民主管理,还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经营和管理中的问题,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3.推进信息化经营和管理建设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对现代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的模式、思想等有着重大影响。传统的经营和管理方式已然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电力集体企业顺应时展,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经营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如此才可不断强化企业各职能部门间的协作和沟通。电力集体企业信息化经营和管理模式的建设可以借鉴和学习其他优秀行业的经验,但并非照搬照抄,需要电力集体企业在实际建设中明确制定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发展战略目标,企业管理者必须围绕此目标,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使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信息化中不断提升工作效率,确保电力集体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进而使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朝着战略目标前进。

三、结语

总之,电力集体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和方法。要重视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给予人才支持,同时要不断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凝聚内部力量,提升整体实力,并要重视信息化建设,如此才可实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春惠.基于电力集体企业规范管理的优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23(6):144-146.

[2]黄佳.加强电力集体企业规范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4,11(7):201-202.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例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我国企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在此经济背景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凭借其独具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大,在为国家和社会增加税收和提供就业岗位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各种局限因素,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众多急需规范管理的问题,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市场挑战,如何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实现新的飞跃,成为当前中国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的概述

(一)民营企业的涵义。

民营企业是指个体、私营企业,自然人和私营企业控股或由其运营的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国有民营、公有私营企业等组成。

民营企业最普遍的定义是对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的统称。但不同的学者对民营企业的定义有不同看法:邹家华认为民营企业是指由非政府投资创办的企业由国有民营和民有民营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另一部分为资产所有权归企业或创办者和投资者所有。华大万认为所谓民营企业,就是指区别于政府投资的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乡镇企业,此外,还包括股份制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三资”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则认为,民营经济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都包括在内,他认为民营企业至少包括以下六类企业:①个体工商户;②个人、家庭或家族所有的企业;③个人、家庭或家族所有制的企业通过改制而形成的股份制企业;④通过国有资产重组而形成的,既有国家投资,又有个人、家庭或家族投资的企业;⑤合伙制企业;⑥由公众集资而建立的企业。

(二)民营企业特点。

1.以市场为导向,机制灵活

民营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实现资本增值、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经营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将资本向市场需要的产品上转移,将资本投向边际生产率高的产业。民营企业多集中在第三产业以及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中,营企业规模小,转型快,能够及时跟得上市场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性,在投资、生产、销售、分配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能随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战略方向,不象大企业那样转型困难。

2.融资比较困难

民营企业资本来源于非政府机构和个人,融资难。民营企业在发展扩大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警惕企业财务危机,另外一方面,因缺乏资金导致再生产投入跟不上,不能象西方民营企业一样,能够得到金融系统良好的支撑与护持。

3.未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无法真正形成现代法人企业制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触及正规化管理时,每每在矛盾冲突下胎死腹中。虽然个别民营企业依靠强有力的领导能够突破这个怪圈,但民营总体上,迄今为止,始终无法逾越管理混乱,实现脱胎换骨的企业转变。据调查,70%的民营企业基本上仍采用家族集权式管理模式。

4.人才资源缺乏。

由于民营企业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企业,人合的成分大于资合。外来优秀人才难以打入企业管理核心,因此其人才劣势暴露无遗,无法形成类似国营公司的一整套培养体系,导致民营企业在人才使用方面,始终需要借力于市场环境。

二、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客观地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正从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转变,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受到其思想观念、技术装备、经营管理、组织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困难。

(一)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的优势分析。

我国加入WTO后,民营企业发展优势不断明显,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有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优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民营企业以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民营企业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民营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我国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被民营企业所吸纳,民营企业每年为国家缴纳的工商税收占总额的50%左右。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民营企业创造的。

(二)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的缺陷分析。

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应该说企业已经度过生存期,处于“是非化”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即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型的阶段。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在经历过的创业初期的成功发展之后,没有及时调整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模式,造成了民营企业发展滞后。目前民营企业管理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股权分配不均,员工利益得不到保证很难有主人翁精神。 (2)产权股权不合理,决策专断。(3)用人制度,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上倾向“人治”,对个人价值管理不够。(4)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5)组织制度缺失,造成效率低下。(6)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 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很快,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规模普遍较小、数量众多且分布十分广泛,企业管理水平多数较低,经验管理不足,经营理念不正确。许多民营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缺乏战略管理眼光,缺少对企业发展方向、实现目标、市场导向等大政方针的考虑,部分民营企业缺乏创业、创新、拼搏精神,不愿意冒一点改革风险。另外,家族化经营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其决策专制化,缺乏“纠偏”机制。

(二)人才机制不完善,管理上倾向“人治”。

我国许多民营企业是个人式、经验式或家庭式的管理,把员工当成雇工、工具、机器人,采取人治为主的管理模式,其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缺少科学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上倾向“人治”,对个人价值管理不够,忽视人的利益和主观需要,严重影响了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抑制了人力资源的潜力,形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多数民营企业用人存在重文凭轻能力,重资历轻道德,大材小用、人才错用,重考核轻开发,急功近利观念与人才高消费等误区,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缺少人才职业生涯设计的概念,使人才不能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导致人才选择离开。

(三)决策盲目,经营风险大,企业生命周期过短。

中国民营企业整体上呈现出高死亡,短寿命的态势,资金明显不足是创业期民营企业的一个“瓶颈”。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决策机制过于集中,导致企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一人身上,导致决策盲目,加大了经营风险。

(四)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力量,然而我国民营企业长期以来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许多民营企业不惜重金聘请专家设计一些近似完美的,却偏离企业实际,无法反应企业未来特征的东西。而这些东西看上去文彩飞扬,缺少适用性和实用性,不能真正发挥企业文化在管理上的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借鉴、照搬别人的多,自己创新的少,参照西方的多,融汇本民族的少。

(五)设备科技相对滞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的原因,其经营管理者以及员工的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四、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管理制度创新。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民营企业面临着发展转型,而要成功转型,民营企业必须进行管理创新。要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的要求建立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使企业的管理层、经营层与执行层职责清晰,推进管理制度创新,把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转变经营管理观念,更新思想,建立起具有远见性的经营意识和价值观,建立“适应生存”的管理制度。明确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奖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治理机构创新,使民营企业管理迈向股份化、规范化,建立起适应企业发展的新型的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模式。

(二)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改革管理模式。

从民营企业的发展来看,产权家族所有和经营管理由家族控制,是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家庭式管理的典型特征是任人唯亲,这种管理模式及用人机制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实行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改革“家族式管理”的经营模式, 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走出任人唯亲的圈子,代之以现代的“人本管理”、“知识管理”经营模式,使我国民营企业管理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转变到科学管理、现代化管理的轨道上来。企业应通过各种渠道提高经营者素质,做到合理集权与分权,既要避免因分权不够而失去关键员工和企业活力,又要避免因授权不当而导致管理失控。充分发挥经营者与生产员工的积极性, 把企业经营目标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和努力方向,从而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经济目标的早日实现;其次,要引进竞争机制,大胆聘用能人,确立全新的用人标准,进而实现企业效益增长。

(三)建立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承载了管理理念的重担,是支撑企业成长的灵魂。管理理念是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和实施者。民营企业应当有意识的建设企业的文化,使之能成为企业的最为关键的核心竞争力。我国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将优秀的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民族文化作为核心,适当借鉴国外先进企业成功经验,并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进行,要形成自身的管理特色,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规范功能,培养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忠诚度。民营企业的决策者要及时调整知识结构,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更要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参加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决策能力,主动适应市场,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尊重和信任员工,给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员工进行培训,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打造全新的有自己个性的企业文化,降低员工的流动率。

(四)调整组织结构,实现企业信息化。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金字塔式权力型组织结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产品趋于多样化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整企业组织机构,应遵循因事设职、因职设人、人事相符、权责相当的基本原则。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多变性,企业应减少管理层次,实行分散决策,同时,尽快实现企业信息化,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奠定信息化企业发展的基础。要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在互联网上建立企业网页或网站向顾客产品和服务信息,以节省产品宣传费用,节约管理和经营成本,赢得企业产品价格优势,增强与顾客的情感交流,在管理观念上培养全球化眼光和思维方式,同时认识到全球化不是企业的最终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途径,通过国际化来实现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民营经济飞速发展,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民营经济不仅在深化国企改革、活跃市场经济、上交利税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提供就业机会、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也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但其当前在管理模式、战略规划等方面仍然存在弊端。因此,只有改变困扰企业发展的传统的、保守的、封闭的管理模式,推动管理上台阶、上档次,加速民企的技术创新力度, 推动民企不断发展。由“家族企业”向“企业家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跨越,才能使我国民营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何芳英.发展民营经济需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J].企业技术开发,2004.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例8

1.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论述

在市场经济运行条件下,一般采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这一方式是在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开展的,具备计划性、目的性特点。同时,这是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增加成本的有效途径。在计划经济过程中,政府负责监督企业经营管理,在里面起到了辅助作用,企业依靠政府帮助而运营。市场经济环节中,市场指导企业经营方向,市场决定了其发展趋势。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征,结合优势,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产体系,确保企业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稳定经营和发展。

2.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展历程

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一般是通过筹划、控制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情况,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稳定经营和开展。总体而言,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现状和运营理念,科学的选择与之相符的经营管理模式。完善、标准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保证企业资源的合理性,以此减少企业成本输出费用,这对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可以看出,可以将发展历程分为两个环节。第一,在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系下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是在国家政策支撑的基础上出现的,由国家提供相应资金,并且负责企业运营情况。第二,是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其是根据企业经营目标,以市场为指导,将内外部环境结合在一起,从而建设出经济管理模式。

3.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1)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整合企业资源

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资源,将企业资源扩散到最大化。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不断进步,它为企业运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必须对企业管理模式加大创新力度,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有效节省成本输出,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保证质量。

(2)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是企业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有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和改进,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改革,以往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无法顺应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脚步。在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的现状下,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模式有所改变,使得企业必须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引起新的管理理念。通过创新这一模式,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活力,从而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结构不具备完善性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组织结构不具备合理性,限制了企业稳定发展。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经营管理期间,组织结构不完善,很多人员只是一昧的提升经济效益,同时,组织结构灵活性不好,没有受到合理的规划,因此,没有办法跟随市场进行改变。再者,企业管理人员对经营管理结构重视程度不足,由于受某种因素的干扰,严重限制了企业发展。

第二,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结构不完整,没有办法随着市场经济环境变化而变化,在建立企业管理经营组织过程中,因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使得结构混乱,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完善

在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建设环节中,经常出现制度建设不健全情况,引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原因主要表现在:①企业过于重视生产,对经营管理积极性不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②企业经营管理层思想理念保守,在经营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对市场认识力度不够,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存在很多问题。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能有效激发员工积极性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足,其中,主要体现在:第一,企业激励制度不完善,没有办法全面提升员工工作兴致,再加上企业内部人员流动性高,所有人员自身素质低下,从而影响了工作的稳定进行。第二,企业员工上升空间不大,全能型人才较少,导致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具备不合理性。第三,企业员工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自身技能低下,没有展开相应的培训工作,限制了经营管理活动正常开展。

三、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对策

1.优化企业人力资源

对企业人力资源展开合理配置和优化,能够提升企业整体水平,推动企业全面进步。在当前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现状,合理配置资源。因此,可以从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第一,引进专业性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加强人才储备,制定完善的发展策略。另外,要建设人才激励机制,全面调动员工工作兴致,不断创新,从而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位。

第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对企业员工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以此提升业务水平。

2.引进新型经营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

一般在企业管理资源中,就需要引进新型的资源管理理念,来完善对我国经营的制度。这样就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自身国家尤其是在合适的法律基础上,完善对企业的制度。并且随时关注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以此调整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变化,制定出合适的市场发展体制,如果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进行解决,同时,要加强企业员工的交流和沟通,整合企业各项的资源。

3.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例9

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合理确定企业的经营形式和管理体制,设置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搞好市场调查,掌握经济信息,进行经营预测和经营决策,确定经营方针、经营目标和生产结构;编制经营计划,签订经济合同;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和各种管理制度;搞好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土地与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搞好机器设备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合理组织产品销售,搞好销售管理;加强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处理好收益和利润的分配;全面分析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开展企业经营诊断等一系列内容。

通常对经营和管理可以这样理解:任何一个企业的运营都会包括经营和管理这两个主要环节,经营是指企业进行市场活动的行为,而管理是企业理顺工作流程、发现问题的行为。

经营管理是相互渗透的,我们也经常把经营管理放在一起讲,实际情况也是经营中的科学决策过程便是管理的渗透,而管理中的经营意识可以讲是情商的体现。

经营是对外的,追求从企业外部获取资源和建立影响;管理是对内的,强调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建立秩序。经营追求的是效益,要开源,要赚钱;管理追求的是效率,要节流,要控制成本。经营是扩张性的,要积极进取,抓住机会,胆子要大;管理是收敛性的,要谨慎稳妥,要评估和控制风险。

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是经营管理决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市场行为作出正确决策。因此,经营管理决策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企业最重要的活动。经营管理活动包括经营和管理。人们认为,管理的重心是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这说明决策是经营管理活动的关键。事实上,无论是经营,还是管理,都离不开决策,企业怎样经营,如何管理,都需要作出一系列决策。这是因为,从经营的角度看,企业要根据企业面临的内外条件,确定生产、经营商品范围和目标,决定生产什么、销售什么,销售多少,销售给谁;用何种办法和手段进入市场,以最少的耗费求得最快的发展;何种促销最有效等。这需要作经营决策。从管理角度看,管理工作有计划、组织、控制三大职能,每项职能的执行,都要以决策为前提。如企业生产销售计划如何制定的科学、合理,这就有一个决策问题。企业内部机构如何设置,职责如何划分,人员如何配备,这涉及到组织职能的决策。

经营与管理是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两者都离不开决策。实践中,在同样的条件下,决策水平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在有利条件下,由于决策错误造成失败;在不利条件下,由于决策正确,能变不利为有利,从而得到成功。

由此可见,决策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没有正确的决策,企业就不可能有正确经营行为和管理活动。

经营管理者应根据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来制定经营目标,制定经营目标的作用是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它能指明企业在各个时期的经营方向和奋斗目标,使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而且也为评价企业各个时期经营活动的成果确定了一个标准,以便减少盲目性,使企业的决策层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压力变成动力,引导企业一步一步地前进。

协调各项经营活动。通过总目标、中间目标、具体目标的纵横衔接与平衡,能够以企业总体战略目标为中心,把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联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出一种“向心力”,使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达到最有效的协调。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果。

团结全体职工。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层层制定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实施,能够把每个职工的具体工作同实现企业总战略目标联系起来,提高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出“全员经营”的新局面。

制定经营目标的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抓关键,即目标的关键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确定的总体目标必须突出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问题和关键性问题,关系到企业全局的问题,切不可把企业的次要目标或小目标列为企业的总体目标,以免滥用资源而因小失大。

2.可行,即目标的可行性原则。总体目标的确定必须保证如期能够实现。因此在制定目标时必须全面分析企业各种资源条件和主观努力能够达到的程度,既不能脱离实际凭主观愿望把目标订得过高,也不可妄自菲薄不求进取把目标订得过低。

3.定量化,即目标定量化原则。订立目标是为了实现它。因此,目标必须具有可行性,以便检查和评价其实现程度。所以,总体经营目标必须用数量或质量指标来表示,而且最好具有可比性。

4.一致,即目标的一致性原则。就是总体目标要与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协调一致,形成系统,而不能相互矛盾,相互脱节,以免部门之间各行其是,互相掣肘。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例1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在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自身需通过经营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等,凭借自身优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营管理创新是企业进行创新的一种常见方式,通过创新管理可以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可以提高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可以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总之,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是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如何创新企业经营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希望对企业经营管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借鉴作用。

一、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内涵

经营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生产目标、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等,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合理的生产组织,实现产品生产、供应和销售三个环节的衔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员密切配合,从而达到人、才、物等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企业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有限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更多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综上所述,企业的经营管理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兴衰,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决定着企业在激烈竞争市场上竞争能力的强弱,对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企业创新的论述较多,但在实践中人们总是将“创新”理解为“技术创新”,但其实“创新”更多的是经营管理的创新。本文认为,经营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新的经营管理要素(如新的经营管理思想理念、新的经营管理方法手段、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从而不断地实现企业目标的活动。

二、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理论概述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以“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为特征的创新理念,此后,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创新理论,创新理论成为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我国,1994年陈劲教授最早提出“自主创新”概念,从此以后许多研究者意识到创新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纷纷研究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理论。目前,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基本理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企业本性论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本性论是指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没有产生利润,无法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谈不上对企业价值的追求。企业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要进行经营管理的创新,首要前提是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二)管理本性论

企业本性论指出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科学的管理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专业管理,才能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才能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才能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利润,最终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

(三)员工本性论

员工本性论是在明确企业本性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管理,有效的资源整合,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员工是最活跃的生产因素,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需要靠员工来实现,员工既是企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也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管理主体,员工的素质与积极性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成败。

(四)国企特性论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是国有资产的运营载体,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一种“特殊”的企业。政府要通过国有企业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与外企相抗衡,维持市场经济的稳定,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可见,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保持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方法途径

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内涵很丰富,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经营管理思想的创新

市场经济意味着社会市场结构已经由“生产为中心”转向“以市场为中心”,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不仅仅在于能否生产出好的产品,还在于能否迎合市场的需要,能否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现代社会的发展意味着管理重点已经从“以事为中心”到“以员工为中心”,企业的活力来自员工的动力。这对传统的经营管理思想具有重大的挑战,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

(二)制度体制创新

企业制度体制是关于企业组织、运行、管理等一系列行为的规范,主要包括产权制度、运行机制、组织流程、工作流程、责权利配置等方面内容。当今企业面临的多元复杂环境,对企业的制度体制有很高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制度体制的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战略创新

当前,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战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总体战略、经营单位战略和职能部门战略。当今的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变化是前所未有的,对企业的战略定位创新有着革命性的要求,需要企业将战略创新摆在突出的位子上。

(四)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文化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在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突破与经营管理实际相脱节的落后文化,实行新型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不断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通过文化建设创新来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和企业的竞争地位。

(五)市场营销和销售管理创新

市场营销和销售管理创新是在销售市场中,企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结合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经营实力,对市场营销的要素进行某一方面的创新或变革。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和销售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要有创造发明,只要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且企业的经营行为符合我国法律的规定,同时这种创新能够被企业所接受,那么企业所进行的市场营销和销售管理创新便是成功的,对于企业利润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六)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创新

所谓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创新是指以消费者变化的需求为中心,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手段去勾画企业的采购和供应链服务体系。企业通过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创新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成品的库存、缩短产品的前期准备时间、提高整个采购和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从而有效优化企业的管理结构和组织结构,提高为消费者服务的水平,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生产服务达到有效平衡,从而提高企业在竞争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七)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创新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职工的内在素质,有利于促进企业职工发挥自身潜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质量的好坏关系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创新效果既体现在劳动力、人力资源以及人才的比例关系上,也体现在各种优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和良性循环上;既体现在个体的心情舒畅、个人价值的最大体现上,也体现在整体的磨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整体效益的发挥上。

(八)财务及成本控制管理创新

企业的财务及成本控制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相关因素的影响以及相关因素的改变,导致企业的财务及成本管理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巨大飞跃,在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中实现了企业财务及成本控制的管理创新。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创新和成本控制创新时,要从企业的资本结构、融资结构、管理目标、财务分析等方面进行科学大胆的创新,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的财务及成本控制管理观念,指导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财务及成本控制管理创新。

(九)信息化应用管理创新

企业进行信息化应用管理创新的核心在于信息的集成,核心要素是信息化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企业通过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的生产、采购、制造、经营、销售和管理等相关环节连接起来,进行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寻找企业的潜在顾客,有效地支撑企业的决策系统,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的库存,实现企业资金的灵活周转,从而最终增强企业在激烈竞争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综上所述,经营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地进行经营管理创新,优化、调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充分发掘企业内部潜力,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发展,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使企业在创新管理中走得更高、更远、更稳。

参考文献:

[1]杨隽.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研究[J].企业研究,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