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8 10:36:51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例1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214

1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要求做好雷锋精神的研究和弘扬工作

11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也是雷锋精神的理性所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也是雷锋精神的方向所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雷锋精神的活力所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是雷锋精神的境界所系。正像马克思所说:“人类生存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正是通过为他人的服务,才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越向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这种要求就越强烈。”雷锋精神展示的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是共产主义社会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雷锋精神所展示的道德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12雷锋精神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动力

实现中国梦,就要像雷锋那样,发扬“钉子”精神,善于挤时间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中国梦,就要像雷锋那样,发扬雷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应对各种可以预见和无法预见的风险挑战,不断开拓进取。实现中国梦,就要像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立足本职,忠于职守,艰苦奋斗,努力奉献,在平凡的工作中奉献青春和热血,尽显人生价值。实现中国梦,就要像雷锋那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行一致、勤勉自强,胸怀宽广、谦虚忘我,常为善小、持之以恒,为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2党员干部要与时俱进,做好雷锋精神的研究工作

21深入研究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

做好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工作,深入研究用雷锋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雷锋精神的弘扬指明了方向,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功能、形成发展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与雷锋精神的弘扬结合起来。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辩证关系,积极探索用雷锋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路新对策。

22深入研究雷锋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

雷锋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有着持久的影响力,弘扬雷锋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通过人人学雷锋,有利于创建实现中国梦的良好局面。深入研究“雷锋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认真学习中央领导有关中国梦的一系列论述,探究雷锋精神在中国梦实现中的意义、把握雷锋精神与中国梦之间的内在契合性、研究雷锋精神在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如何用雷锋精神助推中国梦的实现,通过研究为雷锋精神与中国梦的结合点上寻找理论支撑,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和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3做好“雷锋精神种子”理论研究工作

做好“雷锋精神种子”的理论研究工作,推进“雷锋精神种子”工程的实施。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提出“雷锋精神种子”工程,提出要做“五类”种子,即弘扬雷锋“一颗钉”的刻苦钻研精神,做进取创新的种子;弘扬雷锋“一滴水”的团结协作精神,做齐心合力的种子;弘扬雷锋“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做克己奉公的种子;弘扬雷锋“一块砖”的爱岗敬业精神,做恪尽职守的种子;弘扬雷锋“一片叶”的感恩反哺精神,做回报社会的种子。我们在原《雷锋精神概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教材体例基础上,围绕做“五类”种子,编辑了新的《雷锋精神概论》教材。同时,用“雷锋精神种子”的理论研究成果引导“雷锋精神种子”工程的实施,让雷锋精神的种子开花结果。

3党员干部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做好雷锋精神的弘扬工作

31与更多的优秀企业合作,推进“雷锋精神种子”工程进企业,在企业中弘扬雷锋精神

推进“雷锋精神种子”工程进企业是在全党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有关学雷锋活动的一系列讲话精神,不断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辽宁省雷锋研究会相继与辽宁城际客运有限公司、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东北公司、沈阳军威训练器材装备研究所等优秀企业合作,推进“雷锋精神种子”工程进企业,在企业中弘扬雷锋精神,通过与企业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一是与企业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对接雷锋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系列活动,充分发挥“雷锋精神种子工程实践基地”作用;二是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探索出与企业合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共同为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在企业中弘扬雷锋精神。

32做好雷锋精神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的“三进”工作

(1)雷锋精神进校园。为传承雷锋精神,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辽宁省雷锋研究会要继续走进辽宁省高校,弘扬雷锋精神。通过雷锋精神进校园报告,可以让学生感受雷锋精神的“真”、雷锋精神的“实”,也深深感到雷锋精神作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是学生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把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2)雷锋精神进社区。向社区居民宣扬雷锋精神、宣扬爱岗敬业服务基层精神。为在基层干部群众中深化拓展学雷锋活动,进一步培育和弘扬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营造传承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氛围。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例2

1963年3月5日,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年来,雷锋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心目中崇高的道德楷模,成为全社会共同尊崇的道德典范,影响了几代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适应时展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期待,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作出具体安排。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雷锋精神”的内涵和实质

“雷锋精神”在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与实践,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紧跟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内涵十分丰富、意蕴十分深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弘扬“雷锋精神”,首先要学习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这是“雷锋精神”的精髓。雷锋作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在他的一生中,始终保持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工作中时刻表现了对党和社会主义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其次,要学习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这是“雷锋精神”的核心和本质所在。雷锋在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当中,自觉地实践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也是“雷锋精神”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第三,要学习雷锋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这是“雷锋精神”的根本要求。雷锋身体力行,一生都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就像一颗平凡的螺丝钉,在岗位上默默地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第四,要学习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这是“雷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荣,以骄奢淫逸、铺张浪费为耻,克勤克俭,厉行节约,是艰苦奋斗的典型。

第五,要学习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这是“雷锋精神”的时代特征。雷锋的“钉子”精神就集中体现了他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

二、新时期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内涵与特质

为了在广大青年中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引导当代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07年10月16日,印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具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坚定信念,从理论上和思想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青年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具备如下的品格和素质:一是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二是理解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三是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具有宽厚的科学文化基础,能经受各种环境考验。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是一个静止的、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内涵。当前,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也有所处时代所决定的特质。一是政治理论特质,即在新的意识形态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度的政治鉴别力;二是实践能力特质,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高水平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力。

三、“雷锋精神”蕴含的精神品质与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特质的内生联系

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政治特质相融合统一。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理想、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也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追求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力量与作用,始终贯穿于党的事业的历史进程中。

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刻苦钻研、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的实践品质与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能力特质相融合统一。雷锋在其短暂人生中,在每一个岗位都发扬着“螺丝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始终坚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和勇于探索的工作态度,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植根于社会实践中的雷锋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对于新时期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不仅要求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也要求具有良好的能力素质,以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一名成熟的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以自强、奋进的积极态度,学习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克服各种困难的坚强意志力,为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积蓄力量。

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与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道德品质特质相融合统一。雷锋一生都全心全意地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追求,自觉地把个人价值和人民需要紧紧地联系起来。服务人民成为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集中体现,是雷锋精神的核心和本质所在。新时期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下依然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与政治观点,就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言论和行为的宗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奋发学习、拼搏进取,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弘扬“雷锋精神”,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路径

(一)弘扬“雷锋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相结合

理论学习与研讨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主要课程,在高校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首先要求抓好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教育大学生。雷锋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精神源头,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新时期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展理论培训中有效结合“雷锋精神”,可以让大学生在感人的故事、生动的史实中准确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定共产党领导的信念。

首先,将弘扬“雷锋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雷锋精神”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改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缺点,符合大学生的成才需求,可以提高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教育效果。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教学中,着重讲解中国共产党如何形成共同理想及为实现美好的理想所付出的努力,从而引导大学生了解雷锋精神的产生,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并将雷锋精神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自觉践行。

其次,将弘扬“雷锋精神”与“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的理论学习相结合,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引导他们阅读雷锋日记及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大学生骨干是青年大学生中有理想追求,有兴趣爱好、有群众基础、有组织纪律以及思想进步,学习勤奋,责任心强的优秀学生,他们是高校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点对象。高校以培训班的形式,指导大学生骨干学习雷锋日记、雷锋故事等经典,从雷锋深入浅出的实践语录中领会雷锋精神,认同雷锋精神。

最后,将弘扬“雷锋精神”与理论学习类社团建设相结合,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治作用。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组织培养,更要把理论学习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转化为一种大学生自觉地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习惯。高校通过加大对“雷锋精神”研究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等理论学习类社团的建设力度,加强指导,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阵地作用,引导大学生自觉的、经常性的学习、研究雷锋精神。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二)弘扬“雷锋精神”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因此高校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必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促使大学生真正理解领会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在为大学生搭建实践体验平台时,要有效利用“三五”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活动等载体,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广泛开展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和雷锋式人物的宣传教育,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道德规范,弘扬雷锋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首先,将弘扬“雷锋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旋律作用。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具体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行为能产生较大影响。高校要积极营造以雷锋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学雷锋报告会、主题演讲、读书征文、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大学生更好地了解雷锋、崇尚雷锋、学习雷锋。要积极运用网站、微博等新媒体,开辟“雷锋精神”专栏,将学雷锋先进典型,尤其是校园内“当代雷锋”的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大力营造学习雷锋的氛围;播放《向雷锋学习》、《雷锋》等影视作品,开展“观影有感”等交流讨论活动,引导大学生感受雷锋的高尚品格、崇高境界和人格魅力,正确把握雷锋精神的内涵与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其次,将弘扬“雷锋精神”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发挥实践体验的延伸作用。社会实践可以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高校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有意识的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人民,在实践中加深对科学理论的认同和理解。通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学雷锋 树新风”青年志愿者活动、“忘年交”倾听老党员等实践式、体验式的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将“雷锋精神”内化,做到自觉践行雷锋精神,从而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信念。

最后,将弘扬“雷锋精神”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积极发挥高校的平台作用。高校有着丰富的研究资源,大学生又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如果两者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和发展“雷锋精神”等科学理论。高校依托“挑战杯”等科技竞赛平台,组建由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指导的学生科研团队,立足社会实际,结合学生实践心得,思考研究“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以实践带研究,引导大学生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实现对“雷锋精神”等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培养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让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培养出一批信仰坚定、奋发向上、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新时代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参考文献

[1] 秋石.让雷锋精神永驻神州大地[J].求是,2012(6).

[2] 石国亮,黄尹,廖艳琳.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

[3] 黄芳芳.独立学院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初探[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2).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例3

【中图分类号】G640

项目基金:本文系浙江省2012年度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基于雷锋形象历史嬗变的N-Vivo话语分析――以《中国青年》为分析文本”(项目编号:2012R404042)研究成果

自1963年3月5日,提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来,雷锋一直是被中国主流缅怀的道德人物。几乎所有国家领导人都为他提过词,参观过他的纪念馆,甚至发表过向他学习的讲演。雷锋精神逐渐成为一个符号、固定词语与国家伦理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娱乐至死”的网络时代的来临,雷锋和雷锋精神成了“恶搞”的素材,充斥在网络中恶搞雷锋的视频、文章、歌曲比比皆是。雷锋的道德形象正在被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大潮所淹没,重塑雷锋的道德形象显得尤为迫切。

1研究设计

1.1样本选择

本研究分析的是1963年至2011年(剔除因停刊的12年)《中国青年报》上关于雷锋的文章,共计277篇,其中社论20篇。1963年关于雷锋的文章最多,仅一年就有150篇,其中社论占10篇。1964、1965、1981、1991、1993年关于雷锋的文章均超过了10篇,近几年文章数量较少。

1.2分析框架

本文采用加姆森等人发展出的框架分析方法。首先分析所有文章的体裁、中心人物。第二步,反复阅读和比较《中国青年报》中关于雷锋的文章,将它们分成若干意识形态建构,即建构了一个什么样的雷锋形象。第三步,分析建构这些意识形态所采用的结构框架、口号警句、对雷锋形象的具体描述和期待受众。

2框架分析结果

1963年至今,雷锋一直都是中国青年最为典型的道德人物,是青年学习的榜样。雷锋形象的建构随时代主题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这也是雷锋精神生命力的体现。以向雷锋学习什么为出发点,通过分析1963年―2011年《中国青年报》中关于雷锋的文章,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的好战士(1963年―1966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者(1979年―1993年),志愿者(1994年及以后)。

表 一

3研究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第一,从“政治”雷锋到“生活”雷锋。自1963年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来,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学雷锋的活动。雷锋常常与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等词联系在一起。学习雷锋,就是学习思想,雷锋形象在当时那个时代被提升到了一个政治水平,雷锋形象不断被神话。自第二阶段开始,雷锋形象的建构渐渐从精神文明转移到物质精神文明并重,这一阶段出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四化建设”等词,学雷锋活动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自1994开始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志愿者成为新时期雷锋的代名词,志愿者活动的出现,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活雷锋,雷锋形象更加平易近人。

第二,从“全能型”雷锋到“服务型”雷锋。一开始,学雷锋活动更加关注学习雷锋的精神品质。雷锋被时代赋予了多种道德品质,例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热爱祖国、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等等,雷锋俨然成为了一个全能型人才,可望而不可及。1994年是学雷锋活动的新起点,青年志愿者活动拔地而起。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雷锋活动的继承和发展。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就是要在当代青年中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德意识,专注于弘扬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一种精神,促进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三,从“自我牺牲”的雷锋到“助人为乐”的雷锋。学雷锋,做好事。他人的利益是雷锋奋斗终身的目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词,是那个时代对雷锋的描述,雷锋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也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各行各业在学习雷锋时更多的也是学习雷锋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1993年以后,学雷锋活动变得更加理智,在描述学雷锋活动时更多的会提到助人为乐这个词。助人为乐不仅仅停留于奉献的层面,助人的同时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求,通过帮助别人来获得快乐,既是助人,同样也是助己。“自我牺牲”不是学雷锋活动最终的目的,学雷锋活动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快乐的生活。

4.2建议

第一,重视雷锋形象建构的实际意义。雷锋形象的建构要结合时代的背景,不能单纯地宣扬雷锋的精神品质,要赋予雷锋不同的时代品质。在定义雷锋精神品质时不能假大空,学雷锋活动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层面,要结合生活实际。雷锋身上所体现的热爱国家、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普遍适用的。但是为了实现学雷锋活动的最大价值,学雷锋活动应该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特征,根据时代经济、社会、环境的不同特点,赋予雷锋形象不同的思想内涵。

第二,重塑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第一,从理性层面学习雷锋精神。一方面,学雷锋动机不纯。现今社会中存在很多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的现象,部分人做好事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雷锋精神成为获取利益的幌子。另一方面,不能盲目的学习雷锋精神,要避免从众心理。雷锋精神是时代的宝贵财富,学习雷锋精神要更加理智,在行动中合理地践行雷锋精神。第二,实现雷锋精神的更高价值。雷锋精神,提倡无私奉献,关注助人层面的实现,往往会忽略个体在做好事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学雷锋,弘扬雷锋精神,不仅仅只是为了帮助他人,更是为了实现自我的提升与满足。

第三,扩大学雷锋活动的参与人群。现如今,青年是学雷锋活动的主体人群,在学雷锋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青年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加强自信心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雷锋活动对于青年人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就学雷锋活动而言,这不仅仅只是青年的事,而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学雷锋活动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发挥每个年龄段人群的积极作用,实现从小到大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袁为.建国以来政治形象人物的塑造与传播――以雷锋为例的考察[J].黑河学刊,2008,(2):61―64.5.

[2]陈阳.青年典型人物的建构与嬗变――《人民日报》塑造的雷锋形象(1963―2003)[J].国际新闻界,2008,(3).

[3]张琪.时代与雷锋[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华文出版社,2003.

[4]山林子.时代呼唤雷锋精神[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5]刘书忱.论雷锋1963年―1990学雷锋回顾与展望理论座谈会文集[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

[6]卢德平.青年文化的符号学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吕鹤颖. 雷锋形象的文化建构[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8]扈中平.雷锋精神的现代意蕴[J].学术・研究,2009,(2).

[9]高炜.论雷锋精神的时代特点与学雷锋活动的发展趋势[J].学术・研究,2008,(2).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例4

作者简介:胡培培(1981-),女,湖北潜江人,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32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220-03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对雷锋事迹所体现出来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的理论概括与总结,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彰显了党的先进本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的总体要求,教育部下发了《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在教育系统广泛进行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和雷锋式模范人物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努力成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因此,如何认识雷锋精神的德育价值,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理应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时代课题。

一、雷锋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201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概括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这些是塑造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1.用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雷锋精神以共产主义信仰为核心和灵魂。翻阅《雷锋日记》不难发现雷锋在日记中多次提到“党”、“祖国”、“社会主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并深情地写道:“我觉得一个革命者活着就应该把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解放事业――共产主义事业全部献出。”雷锋精神启示人们,“人有理想、人追求理想、人实践理想的过程和结果就是创造辉煌。”[1]在当前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碰撞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深化学雷锋活动,通过弘扬雷锋精神来坚定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凝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

2.用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实质。雷锋时常告诫自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当前,部分80、90后大学生对道德信仰缺乏敬意与温情主要表现在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不重集体和他人利益;只讲个人权利,不讲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在当代大学生中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人生目的的理解,指引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生活,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心所扰,不为物欲所感,鼓励他们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

3.用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引领大学生立足本职,脚踏实地

在22年的短暂人生中,雷锋不管在哪个岗位都甘做“螺丝钉”。在工业战线,雷锋3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5次被评为“红旗手”,18次被评为标兵;在农业战线,雷锋被评为“优秀拖拉机手”;在部队,雷锋荣立二等功、三等功。雷锋这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所普遍缺乏的。在学习中知难而退,缺乏刻苦学习的良好学风;在工作中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大学生学习和工作中的一大通病。为此,大学生应当学习雷锋的敬业精神,树立立足本职、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工作作风,努力成为栋梁之才,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4.用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激励大学生探寻新知

雷锋虽只是高小毕业,但在学习和工作中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体现了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当前,人们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生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生力军,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结构,还必须具备探寻新知的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正如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所言:“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从这个意义上看,在当代大学生中弘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鼓励大学生突破陈规、探寻新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赋予的时代要求。

5.用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指导大学生奋发有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雷锋精神丰富内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在日记中写道:“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务必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勤俭创业。在大学中倡导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有助于匡正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相互攀比、贪图享乐、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有助于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为此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有希望。

二、雷锋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困境

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雷锋精神教育还存在着不容忽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雷锋精神遭到质疑

发挥雷锋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要以大学生接受、认同雷锋精神为前提。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质疑、误解雷锋精神的错误思潮,其中以“雷锋精神过时论”最具代表性。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排挤中国,中苏关系急剧恶化。面对如此的内忧外患,“国家需要一个全国上下都能认同的典型人物来团结整合民众共度难关。”[3]雷锋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高昂精神状态,顺应了党的全局工作需要,雷锋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楷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历了“从革命时代到后革命时代,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以及公而忘私、理想主义、禁欲主义到随处可见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4]不少大学生认为雷锋精神中的“勤俭节约”、“大公无私”等道德内涵与市场化时代所倡导的合理的利己主义、个性的觉醒、个人主义思想意识等存在着深刻的紧张乃至对立。尤其是2006年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以及此后多个地方的“彭宇案”所反映的问题非常尖锐:雷锋精神是否已经日渐丧失了存在的土壤?学习雷锋精神是否就意味着要“吃亏”?

2.雷锋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不足

雷锋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不够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雷锋精神在“两课”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当前现行的“两课”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主干课程。就这些课程的内容而言,涉及雷锋精神的部分是极其有限的。其二,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对雷锋精神的认同感,这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极大。有些教师在宣讲雷锋精神过程中公开否定雷锋精神的价值取向,使得雷锋和雷锋精神的信誉受到损害。其三,教学方式容易陷入两种误区。一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容易塑造出“高大全”的雷锋形象,其结果往往会造成“高处不胜寒”的假象,使不少大学生对雷锋和雷锋精神敬而远之;二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往往局限于对雷锋生平事迹的介绍,片面地将雷锋精神定义为助人为乐,未能结合大学生当前思想状况的实际时代精神和社会现象对雷锋精神作进一步阐释,这只能导致雷锋精神渐行渐远。

3.学雷锋活动存在形式化

1963年3月5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之后,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雷锋热潮。在实践过程中,由于部分人对弘扬雷锋精神的内涵、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够,在思想深处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往往使学雷锋活动流于形式。一是内容单一。活动项目主要以在养老院、福利院等公益场所服务为主,导致学雷锋活动形式简单,难以体现出雷锋精神的实质。二是态度敷衍。部分大学生把学雷锋当做一项硬性的考核指标,为了应付学校、学院布置的任务或出于得到某种奖励而作表面文章、刻意夸大活动内容,使得雷锋精神难以入脑入心。三是缺乏常态化。部分大学生把学雷锋当做一项强制性的任务,只在“雷锋日”当天象征性地走形式,“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正是对“节庆式”学雷锋活动缺乏持续性的真实写照。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于高校对学雷锋活动缺乏总体规划和一整套学生接受、社会认可、操作性强的常态化推进机制,这很容易使人们对学雷锋活动产生逆反心态,进而使其失去信誉和权威。

三、雷锋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践行

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雷锋精神的教育归根到底是要探索出一条适应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和新时展要求的新路径。

1.加强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引

高校要通过多种有效手段来宣传雷锋事迹、形成崇尚雷锋精神的良好氛围。

(1)高校既要利用高校广播台、宣传栏、校报等传统媒介的文化宣传功能,又要根据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青年群体接受习惯的新特点,充分发挥微博、BBS、手机短信等新媒体独特优势,形成全方位、多角度、高密度、持续性的舆论宣传态势,扩大学雷锋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在宣传过程中,高校不应预设某些宣传口号进行道德说教,避免使用过度夸大、拔高、美化等手段树立雷锋形象,要树立忠于生活原型的雷锋形象,客观评价宣传雷锋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和高尚品质,让雷锋和雷锋精神走下神坛。正如王超海在文章《关于“雷锋精神”》中提到:“雷锋作为一个典型个人,从他的事迹汇总可以直观或派生出许多可贵的精神,但雷锋精神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精神,其实质和精髓我认为不应该随意用‘政治剪刀’去‘剪裁’。昔日吃亏就在于此。[5]事实证明,在后革命时代淡化政治色彩的宣传方式不仅没有弱化雷锋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反而更容易让许多80后、90后大学生接受、认同这一精神。

(3)高校必须加大力度引导舆情,及时纠正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对雷锋精神的误读、恶搞雷锋等现象,消解不良社会风气对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2.将雷锋精神纳入到两课课堂,提高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理性认识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突出雷锋精神的重要性,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环节使大学生系统掌握雷锋精神。

(1)让雷锋精神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将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写进教材大纲和教学计划,使之成为理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有关雷锋精神的理论探讨,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教育部要把雷锋精神研究纳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学规划和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支持一批重点研究课题,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高校要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阐释新时期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深入挖掘新时期雷锋精神与培育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内在关系和融合方式,积极探索新时期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的模式与方法,促进研究成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断推动学雷锋活动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

(3)将雷锋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教师要重视教授技巧。高校教师要对雷锋精神的要义作深入全面阐释,避免单纯的事迹介绍和片面将雷锋精神定义为助人为乐的教育倾向,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立足于新的时代、新的要求,将雷锋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起来,以体现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要结合大学生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热点,回答他们在学雷锋活动中所面临的困境,指引他们正确认识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等问题,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4)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身教重于言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要力量,应成为自觉践行雷锋精神的典范,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广大学生。

3.依托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雷锋精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需将其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活化”雷锋精神,使雷锋精神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和头脑,这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即雷锋精神为广大师生所认同和自觉践行。

(1)丰富、创新学雷锋活动的形式,实现活动的时代化。当代大学生实践雷锋精神的形式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进一步拓展学雷锋活动的领域,重点开展“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推进扶贫助学、慈善捐助、应急救助等创新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自我发展等现实需要在高校范围内开展榜样教育,在大学生中选树雷锋式的先进个人或集体;结合雷锋的生平事迹,创造一批富有时代特点和青春气息的校园舞台剧、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使雷锋精神更加贴近实际、更富时代气息、更能打动人心。

(2)采取措施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高校需要建立一套师生接受、社会认可、操作性强的常态化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共青团、党支部、学生社团组织等的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策划好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把学习建设活动同普通师生的日常善举结合起来,把学习建设活动的长期性和有效性结合起来,在全校营造形成学习雷锋精神的浓厚氛围,力戒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防止走过场、“ 一阵风”。

综上所述,在当代大学生中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形势下,要不断丰富雷锋精神的思想内涵,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创新学雷锋活动的形式,努力营造学习雷锋精神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02.

[2].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3]袁为.建国以来政治形象人物的塑造与传播[J].黑河学刊,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例5

1、雷锋精神与学习雷锋常态化

1.1、雷锋与雷锋精神

当我们穿行在中国近现代苦难与希望交织的历史中,那些已经逝去了的,跋涉在民族求真、求善和求美历程的先行者总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他们以鲜活的生命承载着民族史诗般的求索,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符号和精神标杆,照亮和重塑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心灵史。在当代的民族记忆中,雷锋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在日常的生活中,他成长并抽象为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一个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雷锋现象是历史的偶然吗?基于哲学与逻辑的范畴,这一问题也可以转化为:具体、生活和有限的雷锋是如何进入抽象、精神和无限的符号系统的?学者吴若增认为,正是由于“雷锋已经成为了道德美的典范和人性美的化身”,才使其经久不衰[1]。陶东风更清晰的指出了这一路径,“一种道德品质只有普世化、抽象化之后,才能获得超越时代和民族的有效性”,但其随后也指出这种升华与抽象所形成的单向性局限:这种提升后的品质与道德,“已经不再是当初构建的那种具有具体内涵的品质与道德,雷锋也不再是当初塑造的那个雷锋了”[2]。由此看来,学习雷锋首先必须厘析两个层面的问题:学习雷锋同志和学习雷锋精神。焦正安指出,雷锋是新中国进入建设时期的优秀人物,但“雷锋不是神,而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在一个英雄身上的集中反映”,而雷锋精神却是源远流长的,是其先白求恩、张思德、时传祥等及其后焦裕禄、孔繁森、郭秀明等好人群像共同构建的精神文明体系[3]。周杨的观点殊途同归,认为二者的关系是“雷锋精神是以雷锋同志命名的、以其体现的精神为基础的、在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敬仰和追求的崇高精神文化”[4]。因此,活在当下的人的学雷锋活动,必须实现“学习具体、生活和有限的雷锋同志”和“学习抽象、精神和无限的雷锋精神”的统一,认识到雷锋同志是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只有抓住了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层面的雷锋精神,我们才能看清楚所谓“雷锋过时说”的肤浅与苍白,才能痛击所谓后现代“解构雷锋”的虚无与浮躁。

1.2、社会文化转型与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

通过上述的辨析,我们看到有限的雷锋进入到无限的文化符号系统具有路径的可能性,但这仍不足以回答更深刻的问题:雷锋现象出现的必然性是什么?这一问题不仅指涉新中国人民群众进入文字书写的历史符号系统的进程,也直接关联到当下学习雷锋常态化的实践。诚然,历史总是由偶然事件组成的,但这并不能成为否认历史自有其内在逻辑的理由。以学理和逻辑见长的刘泽华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他认为,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是由王权主义统摄的超稳定结构。在君尊臣卑的的权力下行架构中,臣民是不可能具有所谓“独立人格”的,故很难以大写的人而成为历史的符号,但这种刚柔并济的架构依然不能扼杀思想文化的火花。他指明,政治与思想文化各有其运动规律,政治因社会需要建立秩序而产生,其遵循的是政治运动同一化规律;而思想文化运动却有着内在的多元化动力,无论是认识论主体的主观多样性亦或知识的逻辑性,都决定了思想文化最终将冲破一切障碍沿多元化的方向逶迤而行[5]。根据这两个范畴运动规律的矛盾来分析,我们也能够意识到,新中国的建立客观上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为国民“独立人格”的普遍形成奠定了基础,为新文化知识逻辑的展开开辟了道路,故雷锋等国民群体的历史涌现既是王权主义架构崩溃、新政治架构转型的要求,也是新文化知识逻辑、国民意识、独立人格普遍生成的文化多元化运动规律使然。同时,分析这一矛盾,我们也能够认识到,政治民主的进程推动历史符号系统的民众化,反之,文化思想的自由又保障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大实现,而其中也隐含了这样一种文化运动的历史逻辑。在这种转型时期,雷锋精神本身也必然更多的从泛政治化层面转向文化运动对真、善、美等普世价值和人类共有崇高道德的追求。我们认为,当前的学习雷锋“常态化”的历史转型正是我国政治运动与思想文化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对此,何怀宏写道“从动员式道德走向非动员式道德,也意味着从一种非常时期的道德走向一种正常时期的道德,从一种要求高蹈的道德走向一种坚守底线的道德,从一种价值和规范统一的道德走向一种区分价值和规范的道德”[6]。在此种意义上,我们对学习雷锋常态化转型有了一种有根基的认识,而这种转型也为个体的、平凡的生命在伦理道德上的升华预留了个性化、可创造的和可超越的可能性。按照学者王强的解读,这种转型恰恰吻合了马克思的政治革命历史逻辑,“在没有伦理在场的政治认同,以及政治如同对伦理认同的优位,才是造成认同危机的根本原因所在”[7]。

2、党员干部在学雷锋常态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2.1、传统政治文化架构下党员干部在学雷锋常态化转型中的基础作用

传统是现代的源头,现代是传统的当下。该如何考虑学习雷锋的常态化转型,传统与当下是其重要的思考维度。有当代学者认为,在王权主义的统摄下,官僚、缙绅士大夫形成的刚柔结构组成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运行的基本架构,这种传统根深蒂固,虽然当代经济改革跨越了层层樊篱,但政治改革却稍显步履蹒跚。我们认为,在这种不对称的发展态势下,对学习雷锋常态化转型这一具体政治文化运动而言,党员干部都被推上历史的潮头。一方面,支持行政系统的干部的垂范与重视成为转型时期传统体制由上至下推动政治运动的核心力量。这一传统体制的重要作用也被众多研究所佐证:如郑昌盛、王珊关于“雷锋车”的研究[8];彭蕾、孙波关于“高校学雷锋常态化”的研究[9];蒋晓侠关于“新形势下雷锋精神的弘扬之道”[10]的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在当前体制下领导干部的态度在学雷锋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是首要作用。另一方面,支持新中国信仰系统的党员又成为体现文化先进性的代表、须以其身体力行展现和注解这种由下至上的、作为当前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产物的文化运动,将行政系统中抽象的“常态化”雷锋转化为日常的、自发的、普世的、底线伦理的、具体的常态化雷锋群像和场景。前者的失位,将直接导致对学雷锋常态化转型合法性的质疑,而后者的缺失则会引发转型的路径萎缩与合理性沦丧,迟滞我国当下伦理道德现代化的进程。就以上意义而言,干部与党员就成为转型时期传统与当下相统一、政治运动与文化运动相啮合的社会枢纽,从这一体制路径加以思考,我们就能够更加理解身处时代之中的同志关于“学习雷锋的关键是党员干部带头”的论说所体现的深邃睿智和忧患意识。

2.2、公民社会发展背景中党员干部在学雷锋常态化转型中的基础作用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基础,当前的社会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之一即公民社会的初步形成。中国社会开始逐步转入社会与公民关系的话语体系,个体的权利得到了解放。随着社会伦理从规范伦理回归美德伦理,作为“真正自我利益缺席”的道德行动者雷锋也获得了个体性的动机发展空间,即通过奉献集体才能获得个体存在价值的雷锋,在公民社会中被转化为通过服务社会、实现道德圆满、达到个人幸福感的雷锋。对于这一转型过程,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张亚月将之与志愿精神生成相关联[11],解瑞卿则将之与公民精神转化加以逻辑关联[12],张家俊的研究也注意到这一问题,认为公民社会转型中道德伦理发展存在从政府确立榜样向社会选择榜样的趋势[13]。这些研究都深刻地揭示出这种学雷锋常态化转型的自在之因。这样,原有的动员式的、单向的、典范式的以规范统一的学雷锋就自然的转化为自觉地、双向的、普遍式的追求个体道德幸福感的学雷锋。这也产生了一个新的命题:如果传统的动员式伦理已失去了其原有的推动力,那么,公民社会中道德的感召力量来自何处?或者说,在公民的道德成长中应该向谁学习?这个问题对我们党有着不能承受之重,始终拷问着党员干部的党性和良知。由此得到另外一个命题,雷锋当初学的谁?肖新给出了答案,雷锋当初学习的榜样是其身边的领导[14]。陈思炳考证说,县委书记张光玉、团政委韩万金等党员干部的善心、善行、善言曾深深地震撼雷锋的内心[15]。可以说,党员干部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造就了无数如雷锋一般的向善之心。这也使我们意识到,民间道德伦理的生发过程有其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的背景,个体在民族整体的道德信仰中获得的精神满足有着更为充沛的生命力,在此种意义上,党员干部等先进份子所坚持的美德及立场往往会成为一个民族道德文明的环境与普遍追求的高度标示。关于这一问题的逆向思维也会推导出这样一个问题:人民崇尚雷锋,而雷锋的背后是一大批屹立着的党员干部,党员干部的高度就是雷锋的高度,那么人们质疑雷锋,就蕴含着党员干部没有很好的支撑起社会伦理道德应有的高度。刘亦功的分析颇有新意,他认为当代“雷锋质疑论”显示着格雷欣法则某些特点,如果我们不能够迎头痛击精神领域的腐朽现象,就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16]。此观点极有见地,因为干部背后是国家的高度,党员背后是信仰的高度,它们共同构成了当前公民社会精神文明的高度,它们就是公民美德成长的当下环境。好的环境将强化公民的道德归属感和道德实现的幸福感,不良的环境将导致公民对道德行为后果的担忧,甚至是对道德伦理的怀疑。基于以上的原因,可以认为当前学雷锋常态化转型亦即我国当下道德伦理的公民化转型。虽然说党员干部不能够决定历史自在的方向,但他们所代表的道德高度及环境将决定公民社会道德建设的速度和难度,也会决定当下由此形成的外在具像学雷锋常态化问题的过程。

3、结束语

学雷锋常态化转型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党员干部是转型时期的推动学雷锋活动深入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力量。从历史纵向的政治体系和文化体系的运动规律看,党员干部是两个规律发生协动的纽带,从当下横向的公民社会道德伦理的发展看,他们即是政府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也是信仰体系的标尺。学习雷锋常态化转型要重视党员干部的重要作用。

[注释]

[1]雷锋的意义.人民日报(第8版),2004-6-19.

[2]陶东风,吕鹤颖.雷锋:社会主义理论符号的塑造及其变迁[J].学术月刊.2010(12).

[3]焦正安.雷锋精神之渊源、嬗变和提升及其他[J].学理论,2012(24).

[4]周杨.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关于雷锋精神的三点思考[J].兰州学刊,2012(03).

[5]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82-184.

[6]何怀宏.底线伦理[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89.

[7]王强.雷锋精神如何进入生活:一种哲学追问[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02).

[8]郑昌盛,王珊.新时期扩大雷锋车精神社会效应的策略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

[9]彭蕾,孙波.对推动高校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04).

[10]蒋晓侠.新形势下雷锋精神的弘扬之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11]张亚月.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的关系辨析及整合前景[J].思想理论教育,2012(15).

[12]解瑞卿.论雷锋精神与公民精神的逻辑关联[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05).

[13]张佳俊.从向雷锋同志学习到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榜样教育模式变化之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例6

中国传统文化中,雷锋精神是具有独特魅力的精神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扮演者尤为重要的角色,其主要的内涵是助人为乐、爱国精神和默默无闻。书记曾经在大会上多次提到,我们要把雷锋精神传承给下一代。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尽可能多地融入雷锋精神,使大学生能够从雷锋精神中汲取到更多的养分,将“雷锋精神”宣讲项目、公益支教项目、校循计划项目、勤工助学项目、研学计划项目贯穿其中,培养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种子。

一、雷锋精神的内涵

雷锋精神这一代名词,在发展中具有深远意义的含义。随着时间的积淀,人们将雷锋精神这一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雷锋精神是指对雷锋的榜样事迹和实实在在的言行进行总结和凝练,最终将其积极的思想和高尚的品质进行总结概括。广义的雷锋精神是指将雷锋化成精神品质的代名词,把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革命精神提炼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踏踏实实为人民事业无私奉献,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特征。周总理曾将雷锋精神透彻地凝练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风格以及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在历史的长河中,雷锋精神一直都保存着其独特的魅力,不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束缚。在当今充斥着正能量的时代背景下,应以雷锋精神中的“奉献”为核心精神。无论时代如何更新,雷锋精神仍是与中国传统美德以及坚定的民族精神紧密联系,并且在保持雷锋精神核心内涵和优秀品质不变的情况下,应把雷锋精神的内容和形式优化,使其展现出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实效性的特点。

二、高校弘扬雷锋精神的意义

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具有不过时的时代意义,并且在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十分高效的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尤为必要。雷锋精神蕴含社会正能量,在社会的发展中,雷锋精神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经济飞速发展,部分人过于重视物质生活,将中华民族传统的奉献精神抛之脑后,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从而产生距离感。因此,雷锋精神的弘扬和传承是很必要的,它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奉献精神,增加亲近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今社会频频出现欺骗的行为,就是因为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和身边人产生亲近感。并且,在人际关系纵横交错的时代,没有服务他人的奉献意识无法体现自身的价值。不论是什么时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人民服务都具有远大而深远的意义,影响着每一代的革命者和建设者,同时积极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学习不应仅仅停留表面,喊喊口号,要深层次地学习雷锋的人格魅力,把小事做好,从身边事做起。可能微不足道的一个举动会影响很多人,比如我们将自己的书本捐献给失学儿童,随手捡起一个垃圾,帮助空巢老人做家务,陪伴他们……这些看似很简单的举动,都会体现出雷锋精神最核心的内涵。在高校我们不应仅教授学生专业化的知识,还有培养他们的精神文明,在刻苦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弘扬互相关爱的精神;在社会志愿活动中,慰问孤残、空巢老人等,弘扬无私奉献、关爱老人的精神;在家庭教育方面,教育学生尊老爱老,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处处发挥雷锋精神,将雷锋精神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细微小事做起,对寻求帮助的人伸出援手,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去消除距离感,这样才能使世界越来越温暖,才能使雷锋精神更好地发挥其重要作用,使雷锋精神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三、高校培养雷锋式大学生的现状

沈阳工学院隶属沈抚新区,2015年3月5日,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雷锋商社,通过“商文化+雷锋精神,校园公益+雷锋精神”的灵动组合,面对校内外组织开展“雷锋精神”宣讲、公益支教、社区服务、暑期社会实践、自闭症儿童帮扶(星梦计划)、勤工助学、旧物利用(校循计划)、创新创业创学(研学计划)等项目,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用雷锋精神立德树人,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重任,是高校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现实要求和根本途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载体和特殊的教育渠道,课题基于雷锋商社“五位一体”的项目建设,让学生走近雷锋精神,学习雷锋精神,践行雷锋精神,从而培养出合格的雷锋式大学生。2015年3月5日,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雷锋商社工作站,通过“商文化+雷锋精神,校园公益+雷锋精神”灵动组合,面对校内外组织开展“雷锋精神”宣讲、公益支教、社区服务、暑期社会实践、自闭症儿童帮扶(星梦计划)、勤工助学、旧物利用(校循计划)、创新创业创学(研学计划)等项目,以及评选学雷锋标兵等一系列活动,在雷锋精神指引学生成长的教育活动中,学生邹晟宇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辽宁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抚顺市雷锋式十大杰出青年;学生杨凯琪获辽宁省优秀团员、抚顺市“学雷锋年度人物”;学生王炳寅获辽宁省“优秀正能量志愿者”称号;学生王赫然获辽宁省“立德树人百千万”优秀大学生宣讲员;学生刘兴宇获“辽宁省优秀大学生党员”;30余名同学荣获共青团辽宁省委颁发的服务地方“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工作站建设成果获得《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腾讯网、抚顺晚报等各家媒体报道,取得了成功经验,多次受到团中央、辽宁省、抚顺市的表彰,培养雷锋式大学生的研究与实践,在我院已有深厚的基础和多样化的路径,形成比较成熟的经验。

四、培养雷锋式大学生的实践路径

(一)依托雷锋精神宣讲项目,让学生做信仰坚定的“雷锋精神”种子

依托抚顺军休中心“雷锋班”沈阳工学院工作站客座德育教授和学院雷锋精神宣讲团,开展雷锋精神进课堂进社区活动,在校园、社区开展雷锋精神理论宣讲。通过课程思政让任课教师在课堂中融入弘扬雷锋精神,寓雷锋精神于日常、寓雷锋精神于课堂,让雷锋精神融入学生生活之中;通过聘请抚顺军休中心雷锋班、市委讲师团、百姓雷锋等学雷锋先进人物做学院客座德育教授开展专题讲座,主题参观等,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化无形于有形,化思想为动力,化表面为内涵;最后通过组织雷锋精神宣讲团的学生在班级、校园、社区开展雷锋精神理论宣讲,大力宣传雷锋,把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做信仰坚定的“雷锋精神”种子。

(二)立足公益支教项目,让学生做甘于奉献的“雷锋精神”种子

立足校外共建实践阵地,设计以拉古小学为核心的公益支教项目,以此教育学生,并将其打造为学院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带动学生广泛持续参与,为农村留守儿童送去关怀,共同成长。组建专项小组,量化考核学生贡献清单,记录贡献积分,积分达标后颁发合格证书,通过全过程考核,推动制度化管理,提高全院学生的精神境界、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各种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的自觉性,通过实践提升其综合素质,实现践行雷锋精神常态化工程,让学生做甘于奉献的“雷锋精神”种子。

(三)打造校循计划项目,让学生做勤俭节约的“雷锋精神”种子

打造校循计划平台,组织志愿者开展“毕业季,爱心捐书”活动、利用实训周开展义卖活动,定期回收教材、书籍、二手物品等,通过义卖、拍卖、捐赠使其得到循环利用,引导学生共倡勤俭之风,让学生做勤俭节约的“雷锋精神”种子。

(四)设立勤工助学项目,让学生岗敬业的“雷锋精神”种子

设立勤工助学中心,建立勤工助学名册,整合各种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自强助学平台,学院设立实验室助理、大学生活动中心兼职岗等为学生提供打工平台,同时利用校企合作关系,积极开拓校外助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假期和课余兼职机会,通过鼓励、扶持、表彰等多种形式,推进劳育教育,让学生岗敬业的“雷锋精神”种子。

(五)围绕研学计划项目,让学生做刻苦钻研的“雷锋精神”种子

落实学校“懂专业、技能强、能合作、善做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把雷锋的创新创业创学精神同提升大学生专业技能相结合,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践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围绕创新创业创学大赛,让学生回归到本业本色中,在学习领域争做排头兵,让学生做刻苦钻研的“雷锋精神”种子。

五、项目研究内容与建设预期成果

(一)本项目的研究内容

项目基于“五位一体”的项目建设,即“雷锋精神”宣讲项目、公益支教项目、校循计划项目、勤工助学项目、研学计划项目的体系建设,号召全院学生努力成为“信仰坚定,甘于奉献,勤俭节约,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雷锋精神的“五颗种子”,构建了用雷锋精神铸魂育人体系,实现知雷锋普遍化、学习雷锋精神系统化、践行雷锋精神常态化,最终实现培养雷锋式大学生的目标。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例7

一、学雷锋常态化的提出

北京雷锋小学39年坚持续写《雷锋日记》,坚持培养雷锋精神,让“雷锋”成为北京的常住市民,使学雷锋成为了常态化。学雷锋常态化的核心是延续传承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内容,学习雷锋精神是当前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学雷锋常态化的提出赋予了“学雷锋”的全新理念。“常态化”就是将非常规、不普通、不平常的事物或状态转变成正常、普通、平常的状态。[1]学雷锋常态化是旨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个人品德建设,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注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新时期的“学雷锋”是全民参与的精神建设,“常态化”成为新时期学雷锋活动的主题。

学雷锋常态化强调以青少年为重点,学雷锋活动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纳入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全国青少年学生要广泛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学雷锋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深入推进以雷锋精神为重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雷锋式学校”、“雷锋式班级”、“雷锋式青少年”创建和命名活动。校园是青少年实践学雷锋精神的主阵地,校园学雷锋常态化建设的实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新形势下校园学雷锋常态化的理念解析

校园学雷锋常态化作为校园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校园学雷锋的理念转变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其新时期的时念伴随着道德建设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从政策性到常态化的发展

雷锋精神是在政策环境中不断传承的。学校组织开展“学雷锋月”、“学雷锋周”、“学雷锋日”等各种活动来学习、弘扬、践行雷锋精神,然而在政策环境下的学雷锋容易形成阶段性,形式化的不良效果,形成“为了学雷锋而学雷锋”的尴尬局面,而学雷锋常态化是突破此类难题的关键。校园学雷锋常态化是将学雷锋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推进雷锋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雷锋精神的一代新人,引导广大师生努力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传播、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

(二)从模仿行为到内化精神的转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生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2]对先进人物和事迹的效仿是提升道德觉悟和修养的直接途径,然而校园学雷锋常态化需要从模仿行为向内化精神进行转化。内化雷锋精神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雷锋精神感化思想、提升觉悟,让雷锋精神内化为价值观来指导实践活动,价值观的指导相对于模仿行为更具有科学性和稳定性。

(三)从雷锋精神到民族精神的升华

雷锋精神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雷锋精神凝聚着不同时代的价值观;雷锋精神具有民族性,雷锋精神是时代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雷锋精神在形式和内容上体现着时代性和创新性,例如“希望工程”、“志愿服务”等雷锋精神的核心是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校园学雷锋常态化是对雷锋精神的弘扬,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践行。以校园学雷锋常态化为契机推进学生的民族精神建设,是校园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培养振兴民族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新形势下校园学雷锋常态化实现路径的思考

校园学雷锋是学校榜样教育的典型示范。榜样教育就是利用榜样的影响与作用,实现教育或教化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3]而学校榜样教育可以定义为:利用榜样的影响与作用,实现学校教育或教化目的的学校实践活动。榜样教育在中国现代的道德教育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榜样教育中,榜样范例作为思想道德信息的承载体,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具体的道德期望和行为动力。[4]而在学校的榜样教育中,榜样典型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行为参照,是学生的道德模范。雷锋是学校教育的永恒榜样,那么如何实现学雷锋常态化,将雷锋精神在校园发扬光大?

(一)树立校园的雷锋榜样

“榜样人物对青少年的励志教育作用较大”[5],以学校自身的特性为视角,树立校园雷锋榜样是实现学雷锋常态化的有效路径。“58.1%的青少年认为榜样形象‘神话’、‘纯化’”,“48.4%的青少年认为榜样多是‘高、大、全’的完人形象”,“那些有血有肉的常人,既有缺点又有人格魅力的榜样更容易为人接受,让人觉得真实,可触摸,学得到,进而能激发学习追赶的欲望和力量”。[6]校园的雷锋榜样生活在学生的身边,是真实、可信、亲切的,是青少年学生乐于接受、愿意学习的榜样形象,能够更充分的发挥榜样的励志教育作用。

(二)开展践行雷锋精神的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宣传专栏、组织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组织学生通过主题演讲、报告座谈、读书征文等多种形式来了解雷锋的先进事迹,感悟雷锋时代精神。积极倡导鼓励师生参加内容丰富的学雷锋实践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实践中,亲身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丰富校园网络的学雷锋资源,通过网络教育宣传来弘扬雷锋精神。推动雷锋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使雷锋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校园文化软实力践行雷锋精神。

(三)丰富校园弘扬雷锋精神的书籍、影视资源

名人记实传记对青少年影响很大,“名人传记”在青少年励志教育作用最大的书籍中排行第一,占总人数的20.0%。[7]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学校的榜样教育要丰富雷锋精神的相关书籍,使学生在读书阅读中了解认知雷锋精神,感悟学习雷锋精神。由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青少年认为用榜样对其进行励志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中观看与榜样人物有关的影视片排第一。充分利用校园里的媒体资源,借助观看影视片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推动校园学雷锋常态化的实现。

(四)携手学生父母、优秀企业家共同推进学校榜样教育

从榜样教育的实效性来看,社会所认同和推崇的榜样人物必须得到学生个体的认同和学习,才能达到榜样教育实际所预设的教育效果[8],而校园榜样的选择也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学习。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对青少年所起到的励志教育作用最大,其比例占45.9%,高居榜首。[9]优秀企业家以43.7%的比例位居第二,牛根生、史玉柱、张瑞敏等这样一批当代中国优秀企业家们成为如今青少年耳熟能详的偶像。[10]学生父母和优秀企业家将成为校园学雷锋常态化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光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胡娟.论榜样的激励作用及其机制的重构[J].职业圈,2007(6).

[3]文晶晶.榜样教育的当代价值及实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4]徐美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吗?――对我国榜样教育的反思与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7.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例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1

开展学雷锋活动是当前促进全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大学生群体,作为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风向标,其行为规范也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因此在大学生中推进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是极其必要.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学雷锋活动,对于引导他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大学生扎实有效的践行雷锋精神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一、创新实施载体,注重活动实效

1.以特定节日、纪念日为契机

高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时应抓住机会,如借助一些特定的节日开展学雷锋活动。在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纪念日前后,组织开展学雷锋主题班会、团会、演比讲赛等宣传雷锋精神、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邀请劳动模范、道德标兵、学雷锋先进个人等开展雷锋精神宣讲会,让更多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等。另外,要注重在学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等特定节日、纪念日,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敬老院、社区、贫困户等,开展“大手拉小手 青春献爱心”等活动,将做好事体现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2.以志愿服务为抓手

高校开展大学生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是重要抓手。志愿服务属于公益事业,是立足于信念、良知、道义等基础之上的,是志愿者自愿自发、利他奉献的一种活动形式,体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精神实质。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学习雷锋活动在当前社会的的继承与延伸,其中包括了扶贫济困、救灾抢险、环境保护、扶弱助残、农技推广、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慈善公益活动,体现了雷锋精神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时,能够养成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道德品质,同时在服务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荣誉感。所以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拓展学雷锋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3.以社会实践(或生产实习)为平台

雷锋精神蕴含了雷锋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高尚美德,它渗透在雷锋的每个勤奋工作、钻研业务的细节中,突出了“大众化”、“日常化”的特点。倡导大学生学雷锋,我们要将大学生个人的业务素质提升与为人民服务的使命相融合,将开展学雷锋活动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相结合,凭借社会实践或生产实习的平台,以提升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为目标,使践行雷锋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准则,呈现出自然的行为诉求在见习实习期间,要教育学生学习雷锋忠于职守的工作作风,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职业誓言,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治愈每一个病患,做到“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说过:“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大学生要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在将所学所得运用到日常实践与工作中时,就是学习雷锋精神的最好体现。

4.以互联网宣传为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广泛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借助互联网交友、接受信息、发表意见等。利用网络宣传雷锋事迹和雷锋精神,能够增强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情感意愿,使大学生对这位成长于60年代的道德楷模有更加具体、感性的认识;在网络上开辟学雷锋活动论坛或网站,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关注与思考,从而深入理解学雷锋活动的精神实质,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感想等,提高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参与意识;同时,在网络上开展学雷锋模范、标兵的评选活动,并让大学生参与投票和推选,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主动意识。总之,以互联网作为宣传手段,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学雷锋成为大学生的一项日常准则与道德规范。

二、制定相关制度,完善保障机制

近年来,社会上对学雷锋活动持有偏见,这些思想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相关的制度保障成为在大学生中推进学雷锋活动的必要前提。

第一,通过激励机制促进活动开展:提高大学生参与学雷锋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将学雷锋活动与大学生的评奖、评优等挂钩,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学雷锋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快乐,提升自我。

第二,通过评估机制促进活动开展:通过学雷锋活动总结会、成果汇报等形式对大学生组织参与学雷锋活动的活跃度和实效性进行监督与评估,了解大学生们开展学雷锋活动的过程、次数和社会效益等,进而达到活动预期效果。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例9

高校作为培养高知识人群的育人基地,理应全面解析雷锋精神的当代德育价值和定位,引导高校大学生对雷锋精神更深层次的理解,建立健全雷锋精神认同力教育模式和有效的实施载体,将雷锋精神融于每名学生心中。在雷锋精神发展50多年的今天,以大学生为例,对雷锋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对于研究雷锋精神对大学生的德育价值具有指导意义,对于研究雷锋精神的德育价值在大学生中如何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一、问卷设计

为较为全面的研究当代大学生雷锋精神认同感现状,更广泛的覆盖大学生群体,文章调查问卷调查样本以大连理工大学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年级层次分布在本科一、二、三、四年级,同时也涉及理、工、文、史等多个学科的不同专业本科生,使调查样本覆盖全面。调查共发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79份,回收率98.95%。

二、不同学生群体的雷锋精神认同现状的对比分析

(一)不同年级大学生雷锋精神认同现状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新生入校以来,对雷锋精神还保留在高中时代的思想中,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但随着年级的增长,个人在网络信息化、多元化的冲击下,思想道德观念逐步倒退,雷锋精神的认同度也逐渐减弱,本科阶段呈逐步下降趋势。因此在新生入学便加强大学生雷锋精神相关的教育与培养会有一定的显著效果。

(二)不同专业大学生雷锋精神认同现状

在对于专业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发现文科类学生的雷锋精神认同度相对高于工科学生。由于专业思想的差别,工科生往往考虑问题比较现实,缺少理想信念等思想道德的指引。

(三)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雷锋精神认同现状

在政治面貌影响因素统计中,我们很明显发现学生党员雷锋精神认同度最高,大学生党员普遍有较强的国家使命感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政治素养明显偏高,此类学生的雷锋精神认同度也最高。

三、部分大学生缺乏雷锋精神认同感

在当今这样的时代提倡“雷锋精神”必要性问题上,选择“A很有必要”的共62人,仅占3.13%,而选择“C没什么必要”和“D无所谓”的共632人和606人,分别占31.94%和30.62%,此题很明显的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雷锋精神没有很强烈的认同感,感觉这个时代提倡雷锋精神可有可无甚至觉得没有必要的占到了近63%的比例。

另外,在本次调查中有82.57%的人认为,雷锋精神只是形式,仅有17.43%的人认为雷锋精神不只是形式,有远大的意义。大学生中此种观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多年来学雷锋活动的流于形式,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从小时候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到了现在的“雷锋可学不可学”,从坚定不移的“我们要学雷锋”到现在来探讨“雷锋精神是否过时”,观点的过度,思想的转变,进一步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强,雷锋精神认同感偏弱的现状。

四、部分学生对雷锋精神内涵认识模糊

雷锋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等等。但在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内涵认识模糊,很多大学生并不清楚雷锋精神的内涵到底有什么,例如在“您认为雷锋精神包含以下哪些内容?” 的多选题中,除了对选项“B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有100%的认知度外,其余选项均只有50%左右的认知度。而在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选题中的认知度更差,部分选项如“集体主义”、“钉子精神”的认知度仅30%左右。

五、提高雷锋精神认同力的方式研究

在选题“您认为学习雷锋精神的重点方式在于:A了解雷锋事迹;B与身边“雷锋”交流;C志愿服务活动”的选题中,选择“A了解雷锋事迹”的共78人,占3.94%,选择“B与身边“雷锋”交流”的共692人,占34.97%,选择“C志愿服务活动”的共1209人,占61.09%。由此可以看出,针对当代大学生,宣扬校园榜样和进行实践活动是最好的提高雷锋精神认同力的方式。

学雷锋活动与榜样教育也是分不开的,宣传雷锋和学雷锋活动组织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榜样教育的过程,因此应在校园里树立校园新榜样,宣扬大学生中的“活雷锋”,用身边的榜样激励和感染当代大学生,提高雷锋精神认同力。思想由实践产生,实践依思想而行,高等学校在积极开展学习雷锋精神等教育活动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学雷锋主题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可丰富多彩。例如为空巢老人提供家政服务、心理抚慰、健康保健;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照料、亲情陪护、学业辅导;为残疾人提供生活救助等。

综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优秀思想,一种意识形态,几次活动是无法将它很好的诠释和表达的,自然也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雷锋精神认同力教育应作为一种观念教育,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让大学生无时无刻都在接受教育,逐渐与其自身的思想观念相融合,从而达到教育效果。并针对当代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同现状,结合雷锋精神教育理论体系,以课堂教学、朋辈教育、环境育人等多种渠道建立常态化的雷锋精神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高炜.论雷锋精神的时代特点与学雷锋活动的发展趋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22).

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例10

最近,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学雷锋”热潮,四处都能见到学习雷锋的活动与标语,人人争做好事,人人争当雷锋。新近在全国上下对“雷锋精神”的倡导,既是各大媒体热议的焦点,也是社会上下聚焦的热点。

我在组织党支部学习雷锋活动的同时,学习了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并结合这两个观点思考了“学雷锋,做好事”这一口号。是学习了雷锋人们才做好事呢,还是不学习雷锋也可以做好事或者说做好事的行为促进了人们“学雷锋”? “学雷锋”和“做好事”到底哪个先哪个后?带着这个问题,我尝试着分别从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两个观点出发分析这一问题。

在此,我想先明确一下“学雷锋” 和“做好事”的定义。一般而言,“学雷锋”,学的是精神,靠大脑思考之后指挥人们的行为,属于意识或观念层面。“做好事”,去行动用手做,做的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属于客观实在层面。

社会唯名论以韦伯为代表,这一观点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他们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从唯名论的观点看,当前全国各地举办的学习雷锋的现象也即“做好事”的现象“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单个个体做出了一些利他行为,而这些利他行为恰好符合“雷锋精神”,同时这个“雷锋精神”也只不过是人们赋予一些利他行为的一个概念而已;全国学雷锋的现象是人们建构的名称,而每个个人做出的好事是真实存在的;是这些纯粹的个体利他活动,形成了全国做好事的风尚。事实上,“雷锋精神”是近现代才提出的,但利他行为古已有之,为什么古代没有“雷锋精神”呢?因为“雷锋精神”是一个不具有实体性的抽象名词,它必须由个人的动机和行为来说明和解释,不能由自身的整体性质来解释。换句话说,基于个体利他活动之上的行为形成了某种令人们效仿的观念,继而这种观念加以传播推广,当这种利他观念广泛影响到了人们的行为,雷锋精神得以建构,并在社会上存在。

与唯名论相反,以涂尔干、斯宾塞等学者为代表的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本身就是一种实在,它存在于个人之中。社会现象只能由抽象的、普遍的本质加以说明而不能归结为个人因素。因为社会中存在着集体意识、集体特征,它们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必须把它当做一种客观事物。社会固然是由个人组成的,但当他们组成为社会后便产生了一种超越个体总和的性质。社会往往先于个体而存在,比个体的生命更持久,并影响和塑造个体。社会现象不能还原为生理或个体心理现象,必须用社会事实而不能用个体生理或心理过程去解释社会。从唯实论的观点看,当前全国各地举办的学雷锋活动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社会现象,是真实而非人们主观建构的。起初,个人做出的利他行为的确是存在的,但并没有形成所谓的“雷锋精神”。但当人们互相影响,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值得人们推崇效仿的氛围,继而整个社会把利他行为作为一种认同的“制度”或“好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全社会开始做好事,形成了学习雷锋的活动,形成了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正是人们的集体利他活动的产物。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浅见,我想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是先辈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的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不能绝对地说哪个对哪个错,只是侧重点不同,都是对社会的一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