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商业发展趋势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6 15:46:40

新商业发展趋势

新商业发展趋势例1

近年来,现代商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占主导地位的零售商业为例,企业销售额已超过制造、金融服务、信息等类型企业成为世界第一。21 世纪世界商业的发展方向将注重发展跨国连锁经营,营销方式、商店功能将呈现多样化趋势,百货商店走细分化、个性化道路,各种商业业态互相补充;传统的百货商店占的市场份额将逐渐萎缩,取而代之的是连锁超市、大卖场等新兴业态。

我国商业发展也很快,各种商业业态也正日趋成熟,从混乱的过度竞争转向理性调整和规范管理,从目标市场和经营类别的定位选择雷同转向差别化。但是由于我国商业发展较晚,目前从业者众多但规模过小,最大50家的售货额还不到全国5%。没有任何一家的规模可以对国外零售业造成竞争压力。同时,我国商业偿债能力过低、债务成本过高,不得不依赖卖方信贷如短期交易融资等。中国销售前10名超市和中国连锁百强的毛利润率,分别是12.8%及11.95%,而国外平均是20.56%。净利润也明显低于国外平均水平,中国销售前10名的超市和中国连锁百强的净利润率,分别是1.77%及1.32%,而国外平均是2.22%。由于零售企业利润率过低,管理者无法通过企业运营归还本息,而且过高的负债也使取得融资实现管理人收购的可能性变小。因此,这种高负债低利润率的经营方式,对商业企业未来扩张造成了巨大阻碍。随着2004年12月11日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抢占商业网点已成为很多外资连锁企业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本土商业企业将面临巨大的资本与经营竞争压力。

因此,在培植本土商业、加快其经营模式转变、逐步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创造一个公平良性的竞争和融资环境,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审视并重新构建商业企业的银企关系,即银行与企业间的关系,以适应未来商业的发展,并促进我国商业,特别是零售商业的真正繁荣。

新型银企关系范畴的拓展

在经济转轨时期的经济体制和产权制度下,受传统资金调拨供给制的影响,现行的非信用契约银企关系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银行与企业的发展需要。此外,国有企业的巨额不良债务和国有银行的大量不良资产所形成的银企债务危机也阻碍着银企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银企关系的重新构建上,需首先对银企关系的范畴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拓展。

银企关系的横向拓展

就目前商业运营模式的发展趋势看,资本经营将成为今后商业业态演变与发展的最活跃因素。目前,强强联合、强弱兼并及大范围连锁的商业业态重组趋势的迅速加强,对我国商业运行质量的改善、商业经营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将起极为重要的决定作用。2002年和2003年中国的大型连锁超市企业就发生多起企业购并和整合。2004年企业之间的购并、参资入股等一系列整合逐步向中小企业延伸。同时,国有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观念发生变化,冲击了原有银企关系。随着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国有企业融资渠道增多,也打破了企业只由银行融资的格局,减弱了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促使企业融资观念发生了变化。因此,未来的新型银企关系已不仅仅是传统的银行信贷支持,多样化的投融资渠道的建立与企业资本的运营要求,银企关系需要横向拓展到企业与投资银行、企业与创新形式的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与银行本身发展的混业经营的各项业务等直接的金融关系中。银企关系所涵盖的业务范围也将超出传统的信贷、结算业务,涉及企业上市、企业并购、企业发债、产业投资基金的建立等企业投融资的发展需求。这些需求将会拉动金融企业的技术与工具的创新和各种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并进一步推动新型银企关系的发展,这也对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与商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银企关系的纵向拓展

从长远看,商业多元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连锁经营的发展趋势,需要银企关系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纵向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是极为普遍和重要的经济现象。发达国家由此而形成大的资本集团,已成为当今全球经济与本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虽然,有20世纪90年代日本、韩国的金融危机的教训,以及我国企业近期类似的失败尝试,但都不能否定产融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贡献。只是在向产融结合的方向发展时,我们须清醒地认识其实现的条件,以及正确地把握其范围和尺度,也即银行和企业间关系的“度”。只有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完善的银行、金融体系和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保证产融结合的健康发展。

构筑新型银企关系对银行、企业和政府的要求

对银行经营管理机制的要求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银行管理机制。加快国有银行的商业化与公司化进程,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按照“三会分开、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银企关系构建的重要方面。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推进业务流程重构。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尤其需要加强银企合作,发掘、培育自己的优质客户,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通过银行理念、产品与服务等方面的完善,提升银企关系。

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与决策体系。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债权软约束,银行要认真做好贷款的五级分类工作,切实加强对不良资产、表外业务风险以及重点客户的监测和考核;注重控制集团客户授信业务中的贷款的集中度风险和关联交易;建立科学、系统的客户信用信息系统,降低信用风险。

加快和完善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业务的发展,满足企业投融资需要。通过同业合作,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可以合力开发出业务交叉、捆绑销售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提高资金监管和为企业服务的技术和能力,满足未来企业的发展需求。

对企业的要求

企业自身须确立企业市场主体意识,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改革,提高经营业绩,增强核心竞争力,以良性循环的新形象赢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同。其次,提高企业的守信程度,改善社会的诚信基础。通过国家的有关立法及制度,促使企业遵守信用,不逃债、赖债、废债以及悬空银行债务。

对政府职责转变的要求

在银企关系的转变中,也需要政府树立服务意识,政府职能转变为服务职能,协调、服务、优化市场环境,即在整顿和规范经济和金融秩序中,教育、引导企业增强信用观念,支持银行保全信贷资产,维护良好的金融环境。此外,从法制上规范政府行为,减少行政配置资源的份额,扩大市场的配置比例,也将对新型银企关系的健康发展十分有益。

新商业发展趋势例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快速升温,流通业呈现出“新常态”。各种新生事物的产生,严重冲击着传统流通业,导致消费者需求发生改变,行业竞争加剧。在新的环境下,流通业既要维持自身原有功能,又要对原有功能进行升级,而全渠道销售就是企业销售模式创新的突破点。全渠道包括实体渠道、电子商务渠道、移动商务渠道三种渠道。其中实体渠道的类型包括:实体自营店、实体加盟店、电子货架、异业联盟等;电子商务渠道的类型包括: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天猫、京东店、亚马逊、苏宁店等;移动商务渠道的类型包括:手机APP、手机微商等。

一、全渠道销售的必要性

无论从社会发展角度,还是从企业决策、商家销售角度,如今我们都置身于全渠道时代。电商和移动终端的兴起与迅速推广,拓宽了消费者的消费渠道,同时也丰富了企业的销售渠道。“多渠道”和“跨渠道”已经无法准确形容这种变化,因此把这种商业发展新趋势称为全渠道。其实“全渠道”还是“多渠道”与“跨渠道”二者的融合与延伸,但并非是全部渠道的意思。新媒体类型几乎每年都在涌现、变化,在一个时点采取所有渠道策略是不必要,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全渠道销售是必要的。

(一)全渠道销售模式为大势所趋

展望未来,必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信息丰富、人们追求精神与物质高度统一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单一的销售模式已经无法达到市场的要求更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最终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一方面信息技术对销售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人们学习的速度,信息传播的渠道与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断增多,销售渠道也在等量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电子商务平台运行逐步规范,相应的是微商、移动APP的兴起对传统销售的模式产生的巨大冲击。全渠道销售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若想实现长足发展,掌握永葆生机的秘诀,必须响应时代的号召,与时俱进地进行销售渠道的创新与组合。因此,全渠道销售为大势所趋。

(二)消费者的行为呈现“全渠道”趋势

全渠道消费群体的出现是推动全渠道销售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市场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原因也在于此,全渠道消费群体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并不断地激发、影响着市场。对于市场而言,有怎样的顾客群就有怎样的市场,有怎样的消费需求就有怎样的销售渠道。

1.顾客获知“全渠道”

随处可见的广告刺激着消费者的视觉,琳琅满目的商品呈现在消费者眼前,顾客的选择也变得多元化。以往传统的实体店,只提供给顾客一种直接感知商品、挑选商品的途径,而如今消费者了解商品的方式层出不穷,从原来的亲身体验发展为电视广告、网站广告、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

2.顾客需求“全渠道”

21世纪,顾客的消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寻求个性化的消费。例如生日礼物,过去一个生日卡片或者一束花是大众的普遍选择,而如今无论商店还是网店都推出DIY生日礼物或者特别定制的生日礼物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有一些企业现在还能为顾客提供参与商品设计与生产的机会。顾客需求的“全渠道”,提升了对企业和商家要求,商家在对商品的展示与说明时就要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否则顾客会因为对商品所掌握的信息量过少或可信度过低而放弃选择。

3.顾客选择“全渠道”

过去形容消费者的选择行为为“货比三家”,但是现在货比三家已经不能让消费者果断做出选择了。消费者不但要在众多品牌中选择出所要购买商品所属的品牌,还要选择产品的型号、规格、款式、功能,甚至选择购买方式是实体店购买还是网上购买、配送方式是线上支付还是货到付款都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要考虑的因素。消费者选择方式的多元化,促使企业制定相应的战略以聚集消费者的目光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这种战略最终演变为全渠道销售。

二、实现全渠道销售的障碍

(一)较高的企业条件

随着“全渠道”时代的到来,企业纷纷突破传统销售模式力求实现全渠道销售,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成功打破传统实现完美蜕变。全渠道销售对企业而言,是对自身各方面条件的提升。首先是资金实力要求,虽然企业通过实体与网络结合的方式可以节省一部分实体经营的开支,但是网络店铺、移动终端的运行与维护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次是ζ笠挡品的要求,全渠道销售要求企业有丰富的产品种类,如今消费者进行网上购物时,网站上丰富的产品种类和详尽的介绍能够带给消费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独特的消费体验。最后,企业的技术水平也是实现全渠道销售的瓶颈。平台推广、移动终端的不断更新都需要强大的数据支持和技术支撑,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谓是高门槛,还有许多自建平台的企业因操作不够专业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二)客户体验的复杂性

随着企业与商家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分析与研究选择出一系列销售模式,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大部分消费群体更加注重消费所带来的体验。客户体验包括信息服务的体验、产品或服务的体验、附属服务的体验和物流服务的体验。信息服务的体验即顾客获知产品信息和企业产品信息的方式应该是适当的,全渠道下频繁和不适时的推送必然适得其反,信息服务的体验还包括消费者对产品的反馈;产品或服务的体验,这是客户最关注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客户会特别注重所获得的产品或服务是否与自己付出的金钱成本相匹配;消费者在消费时除了享受到所购买产品带来的体验,如果还能感受到企业附属服务带来的体验,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消费者对物流服务体验期待也就是高效率、快速、安全的配送。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领域、不同的消费水平、不同的消费目的,客户的消费体验千差万别,即客户体验的复杂性。客户体验的差异性又反映出顾客体验的独特性,体验感受来源于每个客户对于产品的感知,这种感知又具有不确定性。

(三)各技术平台整合的障碍

在技术的支持下,如何充分利用资源,整合各技术平台,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很难突破的瓶颈。全渠道,所谓“全”,即实体渠道与虚拟渠道相互贯通、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对于线下渠道的实体店经营管理,以及与线上网店、移动终端技术平台的对接,对企业提出了高要求。在我国,一些零售连锁企业内部整合各渠道,由于缺乏技术支持,不同渠道的融合离预期效果相差甚远。

(四)各渠道之间的管理

很多企业的线上和线下销售是两个独立的销售渠道,各渠道之间相分离,无法实现不同渠道间的融合与协同,甚至有些企业形成了自家内部各渠道相互竞争的态势。窜货、价格战现象频发为企业实现全渠道销售增添了阻力。另外,由于全渠道销售并未成为所有企业的选择,因此,实行全渠道营销的企业并没有大量专业人才的储备。从客户信息收集到信息的分析处理,从渠道的布局到线上线下的推广,从传统渠道到新生渠道的开发,都需要专业人才的管理,而这类人才目前市场还是相对缺乏的。

(五)企业盲目寻求发展捷径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在走代加工的道路,尤其是对于尚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来说,能够受到国外上市公司的青睐成为其代加工企业,既是对其长期发展的利好,也被视为迅速发展壮大的“捷径”。企业另辟新径寻求发展的同时,是对国内市场的忽视,对国内产品供应的力不从心,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假货横行。假货除了坑害消费者之外,另一个负面效应就是对产品在各渠道的销售构成冲击。假货必定使企业声誉受损,企业一旦在信誉上失信于消费者,各渠道的销售必然受阻。

三、实现全渠道销售的对策

(一)全面把控全渠道销售的各渠道

全渠道销售大而全,企业要想以全渠道制胜,必须全面把控销售的各个渠道,实现不同渠道之间的互动与相互服务。首先要保证各个渠道不是相互分割、独立存在的,这就要求企业线上渠道的网店、移动终端等以及线下的实体店都为企业所拥有,电商平台与线下门店不再是谁强谁弱、谁先谁后的竞争,而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双赢关系。如果同一家企业的产品在不同的渠道商销售,价格不同,服务也具有差异,那么此时消费者在购买前一定会进行比较从而选择出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进行购买,这就完全背离了全渠道销售的初衷。全渠道销售的意义在于以全面的销售渠道为手段与其他企业竞争而不是企业内各渠道之间的抗衡,线下渠道是向消费者展示产品和企业形象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线上渠道则是企业与顾客群互动和获取有利信息的重要途径,二者是相得益彰的。

实现各渠道的全面把控,对企业而言其优点在于:第一,线上线下全为企业所有,能够实现产品的标准化,保证各渠道产品同质,确保产品的价格和质量;第二,各渠道之间可以相互服务,通过实体店渠道购买的商品,如果客户有需要可以进行网上申请退换货,线上购买的商品也可以在指定线下渠道进行调换,企业和消费者都有利;第三,线上销售的商品全部为企业线下渠道供应,一方面可以省去企业在寻找线上所花费的开支,另一方面又避免了信用风险,简化了管理。

(二)整合各渠道功能

企业积极应对时代变化追求全渠道的同时,首先需要明确――全渠道求“全”而非求“大”或求“重”。不可槊つ糠⒄剐律的线上渠道而忽视传统实体销售渠道的作用,实体店作为最原始的销售方式,它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例如最真实的购物体验和对商品的感知不会随着新型的销售方式的出现而被削减,而是会长期存在。电子商务渠道和移动商务渠道是以实体渠道为基础而出现的,这种线上渠道既补足了线下渠道的缺点,同时其自身的优势又能够搭建起更好的销售平台,共同维护各渠道的利益。

面对全渠道时代的来临,企业要重新对各个渠道的功能进行定义,各取所长,相互补充地进行组合。具体的选择步骤是: 首先,根据需求和购买习惯以及偏好划分目标顾客群体;其次,结合消费者体验以及满意度,为目标顾客规划合理购买路径;再次,在所有可行的渠道中,选择出最能够实现企业和顾客双赢的渠道,其他的用于备选;最后,根据目标顾客群体结合每个渠道各自的优势与劣势,把每个渠道所需要完成的功能匹配至购物路径的每一个环节上。

(三)借力“互联网+”和大数据

“互联网+”的出现,消除了线上与线下的边界。大多数企业追逐“互联网+”浪潮的形式都是借助电商平台实现线上渠道的拓展。用互联网规划全渠道销售的关键点在于平衡各渠道之间的关系,实现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的良性互动和有效结合。第一,要突破传统销售渠道的局限,引入线上经销体系,对体系内各环节进行优化和重组,使每个环节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效配合;第二,要在强烈的冲击中意识到“互联网+”的两面性,利用好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升级企业在平台运行、数据收集等方面所需的技术支持,同时也要避免企业为实现全渠道销售忽略自身实力盲目跟风现象的产生。

在全渠道销售中,数据的收集与共享是必不可少的,从这类数据中能够分析出消费者消费习惯和偏好,对企业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现在,很多网站可以根据用户的点击频率和互联网应用习惯帮助企业获知更多的消费者的信息。北京万科与链家合作,就是希望借力于数据基础,而这正是万科所不具备的,链家从线上与线下渠道所获取的数据,可以反映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与偏好,这些都可以用于万科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可以说链家是万科强大的数据库。

(四)注重消费者体验

全渠道销售模式下,每个销售渠道都要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把握消费者的体验世界,与消费者亲密接触,拉近品牌与消费者就之间的距离。最注重客户体验的企业非星巴克莫属,星巴克利用客户端积分体系、短信推送以及引导社交媒体分享传播等方式增加顾客粘性。星巴克始终保持着营销方式与顾客需求的动态一致,并十分注重与消费者之间的及时沟通。星巴克推出了一款具有实体店定位和信息推送功能的移动终端应用,通过这款应用,消费者可以成为星巴克店铺会员,并接受来自星巴克的会员待遇,例如礼品卡和积分。移动终端的支付功能也同样别出心裁,消费者可以在移动终端的账户内充值,实际消费时,只需要展示充值获取的条形码就可以实现快速支付。这种支付方式,为消费者带来了愉快、舒适的消费体验,让顾客感知到星巴克时刻为客户考虑的精神。

(五)全渠道营销要融入创意

如果把商业比作生命体,创意就是灵魂,没有创意的商业销售好比行尸走肉,也无法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这里所说的创意,并不仅仅指产品的设计,同样包含产品销售过程中让消费者感受到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在全心全意为消费者考虑。

企业力求成功实现全渠道销售,就是要满足消费者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消费需求,通过全渠道销售满足客户碎片化、多样化的需求,换句话说是为了抓住消费者的心。如今产品种类齐全,可以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因此,融入创意的产品才是想不到的产品,才能让顾客眼前一亮,最终牢牢抓住顾客的心。

参考文献:

[1]李飞.全渠道零售的含义、成因及对策――再论迎接中国多渠道零售革命风暴[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吴勇毅.机遇与挑战并生,全渠道掀起营销新革命[J].信息与电脑.2014,(10).

[3]吴勇毅.破解全渠道营销困局[J].上海信息化.2015,(3).

[4]郭志龙.全渠道建设――传统企业突破营销困境之路[J].中国市场. 2016,(5).

[5]孙永波,袁月.全渠道下的体验营销述评与展望[J].科技与经济.2016,10,(5).

[6]李飞.全渠道营销:一种新战略[J].清华管理评论.2015,(1-2).

新商业发展趋势例3

依托于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不断突破,国内金融科技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技术引领的创新运用于金融领域,也带动了新型的商业模式在投融资与支付等传统银行业务领域的金融创新。然而,以用户体验为导向、数据为驱动、互联网为手段的金融科技具有资本集约、资源开放、创新集中的优势特征,通过技术的迭代与进步,发展出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提供的高壁垒服务。金融科技实现了金融组织形态的多样化,在运行效率、运营成本、传播介质、数据分析等多个维度对传统金融领域形成冲击,并渐进式地弱化了商业银行的中介职能。

互联网与移动支付撼动银行支付地位。据央行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互联网与移动支付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2016年第三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116.07亿笔,金额433.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34%和0.26%;而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440.28亿笔,金额26.34万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06.83%和105.82%。与银行卡支付等传统方式相比,基于互联网与移动场景的新型支付模式和技术已经比较清晰。新型移动支付体验、快速聚合的支付渠道以及多样化便捷的验证方式(包括NFC支付、扫码支付和声波支付等)大大提高了支付效率,有效弥补了银行支付的固有服务功能。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2016年支付报告》数据显示,到2016年底中国网络用户的移动支付渗透率已经超过70%。如今,移动支付已经成为连通金融与网络科技的重要载体。例如,支付宝为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资金支付与各类投融资服务,其账户、结算、信用等功能已与银行相差无几。

区块链颠覆商业银行结构体系和业务流程。区块链融合了数学、密码、机器语言以及经济原理等众多学科,其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及分布式结构的数据储存与传输的方法,具有分布式、时间戳、免信任、加密以及智能合约的特征,能有效解决金融创新中网络去中心化和交易去信任化等关键问题,对商业银行现有的基础设施、体系结构及行业规则造成颠覆性影响。在支付领域,区块链可以改变银行支付体系的底层建筑和清算方式,缩短发起、回馈、记账、交易、对账等一系列繁琐流程,实行点对点交易,提升支付效能。在信任构建中,区块链可以改变对传统信用中介的依赖,将交易数据直接放在区块链上,通过分布式逻辑与智能合约的结合完成征信,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数据更新慢等缺点。在业务流程上,区块链可以通过多重签名和智能合约完成后交易、记账等工作的自动执行,不仅可以有效解决银行业务系统与后台连接中流程长、环节多等问题,还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透明度,大幅度提升银行中后台的运营效率,减低运维成本。

大数据重塑银行信用信息服务模式。大数据的概念最早出现在麦肯锡关于《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的前沿》(2011)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了数据作为各行业领域内基础性资源的重要地位,将给未来经济金融发展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随着金融活动产生的大量信息在大数据驱动下逐渐货币化,银行的信用、信息服务模式必然将被重构。一是大数据将重构银行的信用与风控模式。金融科技创新下的大数据可以通过整合大量数据,有效甄别用户信用信息,降低商业银行获取信用的成本,促使传统模式下难以度量的银行风险显性化。二是大数据将改善银行客户的服务体验。大数据技术的一大亮点在于基于规模化数据的智能推介与精准营销,通过精确的预测促使用户投资流程与操作方式的智能化。三是大数据将导致银行面临信息脱媒的重大危机。金融科技与大数据企业的迅速扩张,导致银行信息的排他性逐渐减弱,信息传导的中断致使银行信息中介的智能被削弱。根据计世资讯的调研结果@示,国内大数据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5.3亿元增长为2016年的23.6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64.5%。而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金融发展已成趋势,从2013年至2016年底,国家相继出台各类推动大数据发展的政策126条、专项大数据政策11条,大数据已经成为“十三五”时期国家经济与金融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对银行服务的冲击将会越来越大。

人工智能引领智慧型银行的变迁。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商业银行将从电子化进一步向智慧型变迁。与传统银行服务相比,人工智能最大的优势在于更简便、更高效、更快捷、更准确,从理财顾问、征信助手、人机交互等层面深入优化银行服务模式,通过智能机器人的自我学习,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场景适应性,推动银行业务的智慧化转型。在银行理财领域,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量化投资模型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智能化投资决策,确保投资行为的理性与效率。例如,百度金融在智能投顾方面通过整合平台数据,生成用户画像,综合投资环境输出专业投资策略。在银行基础业务领域,金融科技运用智能电脑可以完善客户服务,帮助银行形成标准化、模型化服务流程。早在2015年,国内银行业首款实体智能机器人“交行小e”就已上线;近年工行推行“人智+机智”智能服务模式,通过网点配备的智能柜员机、产品领取机、智能打印机等多种智能设备方便快捷地自助办理大部分银行业务;花旗集团的人工智能电脑沃森(Watson),能以人类的认知方式推断和演绎问题的答案,可以全面辅助甚至替代人工工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传统银行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经营压力,2016年行业平均业务离柜率达84.51%。依托电子科技技术,传统银行正加速向智能化、轻型化转型。

金融科技战略是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的逻辑基础

第一,金融科技创新具有相互融合的历史性。国内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科技金融阶段、互联网金融阶段及金融科技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加大对金融与科技的投入,以政策主导的科技金融不断引导资本流向高科技领域,催生出具有关键性技术的核心产业;到2007年,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颠覆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成为技术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过渡形态;从2016年起,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技术不断升级,金融与科技的要素边界进一步融合,协同发展的规模化效益显著提升,金融科技时代已到来。

第二,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具有相近的内生属性。科技创新符合技术变革的规律,其所具有的高风险性、超前性、动态性以及外部性特征,与金融发展的本质相契合。金融科技正是在这样属性协同的基础上产生的,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现有金融服务体系的升级。虽然是在金融行业的资产配置、交易机制、组织结构等方面创造出全新的金融业态,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拓宽金融产品的交易渠道,但是仍未改变金融的本质属性。

第三,思维模式的转变为金融科技化注入新的基因。伴随着科技对经济生活的全面渗透,金融科技化程度将越来越深。金融科技为消费者构建了更加便捷坚实的平台基础,极大地拓展了金融创新的发展空间。传统金融机构也正转变发展思路,打破常规局限、超越定式依赖,不断向传统服务中注入“科技化”基因。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创建的电商平台“融e购”、即时通讯平台“融e联”、开放式网络银行平台“融e行”,正式迈入金融科技化道路。未来的“金融科技”将超越金融与科技的范畴,融合成为一个全新的产业,以满足日益更新的金融服务需求。

金融科技战略驱动商业银行创新的实质性表现

第一,金融科技战略是商业银行紧抓国家战略推行机遇的重要举措。自2015年初,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始,到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要“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科技产业正式成为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国家战略层面对金融科技的重视与扶持为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积极的拓展基调。商业银行更应主动抓住政策红利,积极拓展金融科技化创新,创造新模式,完善服务渠道。

第二,金融科技战略是商业银行应对新金融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信息经济时代,大量资本涌入金融科技产业,以数据、技术服务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形成冲击。传统的科技系统对银行服务营销的支持力度不足,难以满足客户多元化、智能化的服务需求。面对日益丰富的金融需求与挑战,商业银行亟须转变思维,重塑经营理念,积极开展外部合作,不断推动银行内部IT架构的更新换代,构建多渠道服务体系,将金融科技作为战略核心,激发银行的创新活力。

第三,金融科技战略不仅是银行创新的核心目标,更是银行创新的重要手段。面对汹涌而来的金融科技浪潮,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应对,化金融科技为目标和手段,积极建设和完善商业银行科技金融服务渠道。一方面,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逐渐商用,为银行改进运行逻辑、提升服务效率和重构品牌格局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的长期经营实践为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战经验。2014年成立的蚂蚁金服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开放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其服务生态相对完善,涵盖支付、理财、智能投顾等多种类型,致力于服务大量长尾用户。

实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战略的路径

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的竞争更加强调技术的运用。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深入人心,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战略逐渐成为银行转型的关键所在。实现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化发展方向需要以构建“科技银行”为目标,从转变发展理念、培养创新能力和引入新兴科技、创新服务模式两个维度出发,在战略转型与战术调整的统一下,促进商业银行服务模式由传统执行式向交互式转变。

战略转型:培养银行的金融科技化能力

自我学习与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地学习与借鉴金融科技发展的秀经验,提高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能力,是改变商业银行技术落后最直接、最基础的手段。一方面,在学习和培训的过程中,通过学习金融科技的运行逻辑,商业银行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不足,在边干边学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研究经费投入的力度,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识别等技术开展模式创新,大幅提升银行的创新发展能力。

技术分析与数据挖掘能力。对于大数据的技术分析与数据挖掘是商业银行进行信息化创新的基石。目前银行的数据应用仍以数据库集中分析为主,对实时数据的动态分析、分布式分析的应用能力相对欠缺,导致在数据收集和清洗上耗费极大的时间成本,难以适应区块链模式下的大数据管理方向。因此,银行必须进一步强化大数据分析应用,打造新型数据生态系统,建立大数据分析基础设施,加大对银行内外部数据的深层次、多维度挖掘分析,促使经营决策由经验主义向数据主义转变,提升数据挖掘能力。

数字化建设与营销运营能力。数字化能力是商业银行应对信息时代金融科技冲击的关键法宝。正如互联网浪潮后的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金融科技的强势挑战倒逼商业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在核心流程上,加大物联网、数据流等信息科技手段研究,优化运营体系和客户服务流程,通过前台、、后台的联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精简流程成本;在组织架构上,摒弃银行传统的“产品―渠道”矩阵机构,建立能够支撑数字化变革的可伸缩性组织架构和IT基础设施;在营销服务方面,通过加强银行数据流的交换和处理应用,消除“信息孤岛”,推动各类数据的深度结合与数据共享,强化数字化客户生命周期管理和营销能力。同时大力培养并招募银行的数字化人才,缩短与金融科技企业在数字研究方面的差距。

战术调整:创新银行金融科技化模式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启示不应是某种专业科技的研究,而应强调金融科技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更具效率的创新模式。以银行传统的体制机制为基础,结合金融科技领域内成熟的信息技术,以构建“虚拟化银行、数字化银行、信息化银行、智慧化银行”四位一体的科技银行为目标,实现金融资产科技化与科技创新资本化有C统一,改善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处理流程,从而形成金融与科技互动的良性循环。

基于互联网、移动支付的虚拟化银行构建。区别于传统银行网点,“虚拟化银行”搭建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客户办理业务的便捷性、改善客户体验,通过线上业务、移动金融的全覆盖打造一个“看不见的银行”。一方面,通过全面整合社交网络、移动场景的银行服务入口,在网银、手机、微信、短信、电视等渠道建立满足客户多种需求的服务平台,打造一条全年24小时的垂直化服务链条。同时,重点关注对各服务通道中客户信息与行为数据的收集,整合全渠道客户体验报告,为银行的大数据建设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不断创新银行支付方式,完善电子支付链。构建虚拟化银行支付模式,并非将银行支付业务简单地“搬”到线上,而是应加快设计用户在移动化场景模式下的支付产品与流程,关注场景化与移动化支付模式。同时,重视技术研发,将不断创新的加密算法、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技术运用到客户身份验证中,提高银行支付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化银行构建。区块链低本高效的数字自动化能力可以很好地解决银行业务系统内前后台流程长、环节多等问题,引领银行业新业务格局的形成。首先,智能重塑银行业务流程,创建分布式管理的创新经营模式。通过构建银行的区块链网络架构,植入标准化的数字智能合约和自动化操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业务程序,加强银行各层级之间的联系。同时,加强与用户的数字化互动,为银行用户提供基于价格动态调整、产品按需分配、服务及时响应和资源精确匹配的数字化综合金融服务。其次,加强对区块链的跟踪研究,探索更适应银行业务发展的应用场景。积极关注区块链技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建立自己的“银行―区块链”研究实验室对区块链技术进行专业化、长期化的分工研究,通过推进小规模试验项目强化技术储备,挖掘对区块链技术的掌握深度,提高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运营能力。最后,重视区块链技术的银行应用,应做到理性关注、积极应对。区块链技术虽具备各种优势,但发展至今,由于技术成熟度还不高,仍然处于技术的探索与论证期。银行界的“区块链热”需要逐渐转向理性与平稳。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银行构建。未来银行业竞争中,对于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以及基于数据的客户服务将成为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随着金融科技理念的不断深入,银行通过各种信息化渠道获得的数据正在稳步增加。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银行业务流程数据资源的整合,为客户提供全场景的服务,促使银行金融服务向数据信息化及个人定制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创造性地合并银行内外部数据,搭建银行大数据处理中心。以内部信息技术系统为基础,整合银行内部各业务单位的客户关系信息,将各类渠道所有交易中的客户信息综合起来进行数据分析。同时,打破传统数据边界,综合利用大量的社会化数据。随着芝麻信用分等外部信用评级的崛起,银行更应积极建立与网络媒体的数据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工具整合现代化客户交流渠道,增强与客户的互动联系,以全面的数据分析弥补银行传统数据库单一、程序化的缺点。另一方面,基于客户需求与客户体验,提高银行经营的大数据决策效率。银行在充分掌握客户全方位数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客户的行为偏好,勾勒客户在整个生命周期的价值曲线,洞悉客户在金融产品、信贷、消费等方面的需求,建立新型的信息化投资策略模型,为客户进行有选择、有针对性的产品推介。例如,根据微博中客户的情绪判断客户对银行产品的满意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升级;根据客户手机定位信息判断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实时推送促销信息等。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化银行构建。新形势下,以新增分支机构数量来衡量银行业绩的标准早已成为过去,银行网点服务重点逐渐由核算主导型向客户体验主导型转变。商业银行应集中行内资源,投入数字化、智能化领域的研究,从银行商业模式、基础设备、业务流程等多维度进行设计重构,构建适应客户需求实时变化的“智慧化银行”。第一,推动银行服务的弱网点化,实现实体网点的智能升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银行网点面对面交易日益被自助交易和网上交易所取代。第二,推行智能设备,完善智慧银行建设的技术支撑。智慧银行的核心就是智能化技术与设备的全面应用,应用新型智能化自助设备改造服务流程以提高网点综合服务水平,构建更多的场景化服务形态。第三,多方合作,积极布局智能投顾领域。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智能投顾是突破银行中介职能局限的重要领域。银行应通过采取自主开发、收购投顾公司以及相互合作三种模式积极进军智能投顾市场,通过对客户大量数据的分析,为其提供智能化投资决策,改善人机交互模式,快速积累用户。

新商业发展趋势例4

一个团队再怎么厉害,干不过一个系统

一个系统再怎么厉害,干不过大势所趋

酒水行业在诸多要素已经发生显著变化的大背景下,将呈现什么样的发展新趋势?作为以酒为生、身居其中的的朋友必须认清,力争提前准备,抢站风口旁,等待飞翔!下面我将详细梳理酒业发展的趋势,以供经销商判读:

一、酒水行业的增长将更多地从汇量式增长向结构性增长转变

由于行业供给过剩,经济发展进入的新常态化,加之一些社会因素的干预,导致酒水行业的增加发生新的变化:行业消费量的大规模增加将很难继续,未来行业将更多地依赖消费升级、品类的发展以及产品的变革赢得行业增长。

现象123:

*中、高档光瓶酒或简易包装产品的市场供应;

*鸡尾酒品类全国性品牌的出现;

*通过产品降度获得消费量的提升。

经销商朋友应该如何应对?

*主动调整所经销的产品结构,降低同质化产品的比重,主动尝试一些酒业新品类;

*主动调整经营方式,在稳固既定渠道的基础上,尝试新型渠道。

二、酒水产品的功能性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内生性动力

过量饮酒有害健康虽成为共识,相关法律、法规对于酒水消费者的各项限制,然而酒水产品自身所具备的社会属性以及产品功能性决定了行业发展潜力,确保了行业的基本盘。因此,也有人将酒水行业称之为“朝阳产业”、“铜矿产业”。

现象123:

1、酒驾限制却催生出代驾经济;

2、无酒不成席、没事喝两杯仍为社交关键词;

3、庞大的酒精重度消费群。

经销商朋友应该如何应对?酒水行业虽然竞争激烈,但是机会充裕,请不要轻易转换行业,即便处于行业低谷也要坚持,并通过顺应趋势及时调整经营方式获得发展。

三、具有实际意义的品类创新必将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品类的发展本后是消费需求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包含消费者对于产品口感、消费场合、消费方式以及品牌概念等的差异化。行业内生产企业通过准确地发现消费需求的变化,并通过产品加以满足,从而培育一种新的品类经济,丰富行业内容,增加产业容量。

现象123:

*鸡尾酒满足女性消费者的社交需求,从而出现鸡尾酒全国性品牌,推动品类成熟;

*在传统浓香型、清香型以及酱香型等香型中发展起来的芝麻香型、兼香型以及其他一些香型产品;

*满足人们差异化需求的定制酒。

经销商朋友应该如何应对?品类多样化背后是消费多元化的发展,经销商朋友应该增加对消费者的研究,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选产品、设计销售策略,一棍子捅到底在目前的经营环境中非常不合适。

四、行业分工将更加细化,将涌现出一批行业新岗位以及附属行业

酒水行业发展成熟度越来越高,行业内部的分工将进一步细化,生产型企业将更多地专注于产品研发、产品生产,销售型企业将更多地专注于产品的市场推广与服务。酒水行业成熟度提高的另一方面表现在于大批新的岗位出现,附属行业逐渐成规模。

现象123:

代驾经济、解酒产品的出现;

生产型企业内部市场化运作方式。

经销商应该如何应对?

行业分工细化标志着行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销商作为酒水行业价值链的重要一环,应该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渠道掌控力、团队执行力以及经营战略;

经销商可以通过加强与大批附属行业合作,进一步强化服务水平,赢得先发优势。

五、借助互联网等科技工具的营销模式创新将极大程度上改变传统营销方式

互联网等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酒水行业的各个方面,这种改变还将进一步加深。因此,对于很多挑战型企业来说,完全有机会借助互联网等科技重新改造企业,从而实现弯道超越。这种改变涉及到酒水行业的各个方面:生产、研发、销售、管理以及服务等。

现象123:

互联网众筹、互联网推广;

依赖互联网技术实现的跨行业合作;

网络渠道的开辟,大量酒水垂直电商的涌现。

经销商应该如何应对?

不要回避科技的价值,积极利用信息科技改善管理水平,实现内部管理现代化;

“不能自建平台,那么请加入平台”,经销商可以加入一些大的营销平台,借助平台的力量实现销售升级。

六、消费者理性回归,需求多元化发展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是行业调整的根本动力。消费者理性的回归以及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必然需要行业进行适应性调整。由于消费者理性的回归,消费者对于单纯的产品概念越来越不敏感,甚至反感。概念忽悠的收益越来越低,风险越来越高。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各类原浆、各类“上品”、“佳品”或“妙品”触手可及,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却迟迟难以被满足。谁越早地发现消费者尚未满足的需求并加以满足,谁将抢占发展的先机,单靠概念忽悠恐难奏效。

现象123:

高品质的简易包装酒甚至是散酒受到重度消费者的青睐,去掉包装喝好酒;

各种新的品类涌现加速;

同质化产品消费者促销、渠道促销费用越来越高。

经销商应该如何应对?

请远离忽悠型厂家,更不要与其为伍,谨慎地为下线户,为消费者选择好产品;

主动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多听听消费者的心声,以此作为选择产品的依据之一,这样的话路会走的长远一点。

七、环境友好、社会友好型、人性化等将为行业发展带来持续性动力

酒水行业目前在局部企业或者组织已经呈现这一趋势:包装材料的设计进一步考虑环保要素,一些难以回收再利用的、高碳原材料以及高能耗生产方式将收缩;饮酒文化更加健康,企业或相关组织开始宣扬一种健康的饮酒方式和方法,在产品设计、产品推广过程中更加贴近人性等等。这些要素不仅对个别企业的持续性发展产生影响,就是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将意义非凡。

现象123:

大量陶瓷类包材被弃用(陶瓷高耗能、难以回收再利用以及对土壤的破坏严重);

行业内部开始宣传“健康饮酒,文明饮酒”的声音,少喝一点,为健康。

经销商应该如何应对?当经销商遇到这样的企业,请多看一眼,因为这样的生产企业有格局,顺应时代,有远见,发展的潜力可能相对较大。

行业规范程度将提高,各类标准将涌现,推动整个行业的内部净化,一味模仿、缺乏创新力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行业内标准缺乏导致很多企业通过打擦边球的形式谋求一时发展,一些如“原浆”、“纯酿”、“陈酿”满天飞,其代价则是对整个酒水行业的形象产生消极影响。为了重塑酒水行业形象,酒水行业需要自我净化,并通过统一标准、打击概念违法等实际行动以赢得消费者信心回归。

现象123:

行业内部对部分概念的标准草拟与公布执行;

新商业发展趋势例5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目前,我国共有证券公司114家,201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785.26亿元,证券行业发展迅速。但我国券商发展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如果市场环境不佳则其盈利能力就受到较大的冲击,必须进行业务创新,在创新中实现业务类型的多元化,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券商业务发展的基本情况

总体来看,传统业务在我国券商业务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新兴业务发展迅速,但整体所占的比重不高。在当前券商总资产、净利润不断下降的背景下,未来新兴业务将成为券商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

1.传统业务占比维持高位

长期以来,证券经纪、承销保荐、证券自营三大传统业务占据了券商业务的主要内容,在券商业务收入中的比重基本都在70%以上,部分年份甚至高达80%。而这些传统业务中,证券经纪业务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仍然占据了最大份额,2012年、2013年上半年分别占据了38.93%、43.36%。这种传统业务的主导地位导致券商同质竞争现象较为普遍。

表1:我国券商三大传统业务营业收入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业协会

2.新兴业务发展较快但比重偏低

近年来,我国券商新兴业务发展较快,2013年上半年,券商财务顾问、投资咨询、资产管理、融资融券业务收入达到124.4亿元,占券商总收入的比重达到15.84%。

表2:我国券商部分业务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业协会

二、券商业务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券商业务创新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因为一旦处理不当或者说难以控制则可能带来重大的风险,给投资人带来重大的损失,甚至引起社会矛盾。因此,在创新过程中,必须深入把握创新的影响因素。

1.宏观政策对券商业务创新的影响

国家宏观政策无疑是影响券商业务创新的首要因素。首先,政策的导向影响创新的方向,如果国家有关部门期望某类业务得到大幅度的发展,如资产管理业务等,则可能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券商则会采取积极的举措予以跟进,特别是在传统业务利润水平遭受下滑的现实背景下,这种导向将更为明显。其次,政策的松紧影响创新的力度,如果国家采取相对宽松的创新政策,则券商为追求更大的利润,为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服务,会采取各种举措设计出创新性的业务。反之,如果国家政策较紧,每一项创新业务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则券商可能会由于成本过高而放弃创新。

2.券商自身的因素对业务创新的影响

首先,券商的创新能力影响其业务创新活动,如果券商自身资本实力雄厚,经营经验丰富,创新类人才资源较多,则其创新能力就强,能够在分析国家有关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出创新类产品。反之,如果券商发展历程较短,经验积累较少,对业务把握能力不强,则业务创新能力可能也相对较弱。其次,券商的创新意愿影响业务创新,由于券商业务创新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并且伴随不可预知的风险,如果经营不当可能遭遇重大损失,因此,券商自身的创新意愿或者说风险偏好必然会对业务创新产生影响,如果是风险偏好者,则创新性的业务可能会更多,反之,则可能更偏向于经营传统的业务,或者采取跟随的态度对待创新型业务。

3.市场因素对业务创新的影响

首先,市场的完善程度影响券商业务创新,如果资本市场较为完善,券商能够通过资本市场真实、准确的收集到相关的信息,并且市场能够对创新产品及时、有效的做出反应,则券商的创新活动可能更为活跃。相反,如果资本市场不完善,则为控制风险,无论是市场监管者还是券商本身都可能对创新活动控制更为严格。其次,市场投资者影响业务创新,如果投资者较为成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则券商的新业务可能更容易被接受,这将有利于激励券商的创新行为。

三、我国券商业务创新的基本情况及其趋势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积极鼓励、引导券商进行业务创新,而券商本身受传统业务发展受限等因素影响也积极尝试创新发展道路,这就使得部分新兴业务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投资咨询、财务管理、融资中介服务、新三板等业务得到较快的发展。

1.券商业务创新的政策举措

为推动券商业务创新,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如,《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从11个方面提出了创新的举措,《证券公司业务创新工作指引》为规范创新行为提供了制度指导,而新近出台的《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管理规定》则有效的拓展了券商代销范围,《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则为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制度指导,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的激发了券商创新热情。

2.券商业务创新的具体实践

当前,我国券商创新热情高涨,据证监会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证监会券商创新11条纲领后,当年受理的创新方案申请量就达到23项,其中已经启动的方案达到15项。以资产管理业务创新为例,其创新主要体现在由通道业务为主向服务型业务转型。美国等国家的经验表明这种转型对于推动券商业务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2010年摩根士丹利的资产管理业务占收入比重就达到25%。从国内来看,股权质押融资业务、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大为拓展,业务总量规模大幅度的增加,2012年,券商资产管理规模同比增长了近7倍。

3.券商业务创新的趋势预测

虽然券商创新业务迈出了新的步伐,但从未来的发展来看,这种创新还将面临诸多的挑战,主要包括政府部门之间行为的不一致可能影响创新行为,证券监管部门相关的政策松紧程度以及行政审批效率等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与风险监督体系是否健全等等,所有的这些都可能给券商业务创新带来影响。

四、推动券商业务创新的思考

业务创新是券商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创新风险,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使创新成为券商发展的现实支撑,成为券商转型的必然举措。

1.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首先,要规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努力营造券商业务创新良好行政氛围。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券商业务创新的需要,规范创新业务申请、审批、结果反馈流程,明确每一个流程所必须完结的时间长度,明确审批规定,为券商业务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其次,要完善制度,努力营造券商业务创新良好的制度氛围,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创新业务的趋势、管理的需要,针对每一类业务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使创新业务的开展有国家制度作为支持,在执法过程中有制度可依。

2.形成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

首先,要明确业务创新的基本范围,国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细化有关的制度,明确券商禁止进入的业务范围、限制进入的业务范围,鼓励开展的业务范围,从而为业务创新提供基本的框架,指引券商围绕鼓励创新的范围积极设计出新的业务,满足市场需求,促进自身发展。其次,要制定完善的惩罚机制,对于业务创新过程中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券商和个人,要坚决依法进行处罚,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券商和个人,可以采取降低信用记录乃至行业进入禁止,通过这种惩罚性的激励体系鼓励券商合法创新,合理创新。

3.完善创新监管体系,控制创新风险

首先,要推动证券监管部门与银行、保险等监管部门的合作,根据创新业务所涉及的不同部门,要形成不同部门监督力量,通过联合制定下发监管文件、组建联合监督机构、完善联合监督协调互动机制等强化监督力量,避免由于部门职责不同而形成监管漏洞。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监督工作,除要求证券公司及时向有关监管部门汇报业务创新情况外,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券商业务进行动态的监管,分析创新业务开展的基本情况、隐藏的风险,并探讨这种风险的可控性,在发现券商存在风险不可控等问题时,要及时予以处置。

新商业发展趋势例6

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使传统交易上常见的受时空以及相关信息制约的情况得到了新的突破;此外,广告,企业产品,市场竞争方式等都相应的受到了影响,尤其是对物流行业的影响更为明显,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不断加强与完善,物流的经营模式与管理模式都会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不仅仅限于国内,国际上的整个物流行业都会有新的推动力。

一、电子商务使国际物流的地位得到提升

(一)拓宽了国际物流的服务面

电子商务在生活中的普及,物品交易,资金交易都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而物流行业成为了唯一连接着整个市场的实质性纽带,加上进出口贸易的推动,各个企业,各个商家都只能通过这最为集中的,最有实力的物流方式将产品供应给客户,所以说,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使国际物流的服务面得到了拓展。

(二)国际物流行业的管理得到重视

如今的互联网科技,只要客户想得到的产品,就不会找不到,网络交易平台上的产品琳琅满目,各种各样,而且,产品的品种还在不断的增加,因此,要实现销售业务的完成,物流的配送就被更多的关注起来,为了实现更好的客户满意度,对物流配送的时效性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跨国际的贸易,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物流服务是否周到,价位是否合理等条件都应该考虑到其未来的发展中。

二、电子商务下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

(一)提升实时信息的处理能力

由于电子商务模式是世界性的,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个人与企业的交易时间,消费地点都不断的变化,各种订单的数量也就不断的增加,传统物流模式下的信息处理多是由人工完成,但在这种商务模式的压力下,信息的处理就必须得到改革,单纯的人工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无论是国际上的海路运输,还是新兴的航空运输,都不能停留在目前的水平,电脑智能的应用,信息高效的捕捉与处理,都将成为国际物流发展的新挑战。

(二)仓储的成本控制

商品货物等在物流传输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短暂的滞留,或是简单的存储,而电子商务的推动,原有的货仓及保管都必须有更大的规模与更强的安全措施,这也就对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要求变得苛刻,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就必定要实现用更少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保证货物安全的条件下,得到更加高效的仓储。在硬件方面,要使库存更加精确,及时,就必须加强产品条码,粘贴的技术的革新;在软件方面,通过使用相应的管理系统,来保障库存货物的查询能力,更加有效的实现快速准确的出厂,减少仓存量,以此来降低成本,实现物流企业的资金高周转率,物力设备的高使用效率。

(三)运输节点的信息共享

当货物实现了线上交易,那么何时到达购买者的手上,某一时点,货物运输到了哪里,这样的问题就成为了整个交易最为关注的环节,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在从供应商那里接过货物这一刻开始,就要实现整个运输过程的节点信息共享,供应商和客户都能在最需要的时间里查询到相应的信息,来做好相应的准备,从而就要求物流行业要有更好的追踪和监控能力,通过使用GPS,GIS等技术手段对运输车辆,船舶,飞机等实现实时定位与跟踪,实时监测整个货物的运输状况,并将信息及时的发送至供应商与客户都能查询到的平台,虽然有些知名的国际物流能够做到一部分,但实现整个行业的普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只有加强管理与监督,通过合理的调度,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与合作企业的信任力。

(四)配送阶段的人性化

配送是整个物流运送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容易影响客户满意度的阶段,考虑到客户的需求,对其货物进行分类和配备,有时可能需要临时存放,通过管理系统的帮助,实现货物的就近保存,合理调配,方便客户领取,重要的货物要实现验收,客户本人签收,这才是整个运输过程的完结。硬件水平不是评价物流服务的重要指标,对客户服务的高效和质量才是应该追求的根本。

三、总结

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得到了加强,国际上物流行业也变得尤为重要,不仅仅是物流企业自己的形象,往往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实力,无论是国际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变化,还是居民个人的购买力,消费能力的增加,都将直接对物流行业产生各个方面的影响,呈现出一种信息化的,多元化的,智能化的,及时性强等的发展趋势,只有抓住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大好机会,综合所有信息,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强化服务,才能实现国际物流行业的健康飞速发展。

新商业发展趋势例7

发展供应链金融是促进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进,将实现客户的批量拓展,增加新客户、新账户,进一步夯实客户基础;通过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制定差别化信贷政策,提升客户粘性,增强客户忠诚度;通过交叉销售,提高客户产品覆盖率,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通过建立链式营销服务平台,实现资金体内循环,带动对公存款、中小企业贷款投放、中间业务及个人业务等的协同发展,满足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提高商业银行综合收益。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思路和目标

商业银行通过为链条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来满足核心企业优化产业链条的需求,围绕产业-金融-链条,建立覆盖境内外、大中小微全量客户、线上线下的统一服务平台,实现一体化、自动化、专业化、差别化的“四化”目标,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水平。

(一)服务平台一体化

建设客户界面友好、操作便捷、客户体验统一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境内外、本外币、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提供“投资-融资-结算-管理”的一揽子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实现供应链业务一点接入、条线联动机制。

(二)业务操作自动化

对外,商业银行与核心企业(平台)合作,整合双方资源,通过系统对接共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为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或平台上的交易客户,提供全流程网上操作的金融服务。对内,商业银行业务受理电子化,银行子系统交互友好,实现贷款受理、尽职调查报告、业务申报,合同签约,贷款投放还款等各环节全流程电子化,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三)服务模式专业化

制定供应链业务专项政策和产品管理办法。组建供应链金融专营团队,整体解决客户供应链金融服务需求,选择供应链链条成熟、完整且链条企业较多的核心企业(平台)进行营销拓展。

(四)风险控制差别化

设计单独的供应链企业评级评价体系,创新整个链条进行整体授信机制,建立供应链融资预警平台,给予专项的信贷政策。深入研究核心企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特点,实现经济资本占用精细化参数设置,探索建立相应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个性化、灵活的风险补偿和风险缓释方案。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一)供应链融资线上化趋势

供应链金融线上化顺应了互联网+的社会发展,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思维和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进行深度整合,通过银行系统与核心企业、核心平台系统对接,实时交互数据和信息,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流程在线操作的网络融资服务。

网络供应链融资在银行服务日趋同质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开启了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在服务模式方面,银行与核心企业双方平台融合为一个新平台,“三流”数据全面共享,流程齿接、信息实时交互,银行深入了解每个平台的经营情况、业务流程、发展阶段和金融需求,为核心企业提供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制的综合金融服务。在业务模式方面,整合银行与核心平台资源,在贷前客户准入、贷中交易信息确认、贷后风险预警、逾期处置等各环节合作发挥双方优势,链条企业借助核心企业信用和交易数据增信,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解决资金问题。在业务操作方面,银行与合作企业(平台)、物流、保险、借款人等互联互通,信息数据自动驱动业务,全流程在线方便快捷,提升银行集约化经营能力。在风险控制方面,运用交易、物流、保险等相关数据信息,自动预警、远程视频监控、共同控制风险。

(二)链式营销趋势

从营销单一企业向营销整个链条转变,“一链一策”地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定制产品,开展链式营销;转变服务理念,由简单的银企关系向协作发展转变,改变传统的企业提出需求、银行提供产品的合作模式,转为核心企业向银行提供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业务信息及数据,银行与核心企业共建供应链管理平台,在有效控制“三流”的基础上,为整个链条提供全方位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实现银企共融、协同发展。

(三)专业团队服务趋势

新商业发展趋势例8

从商业银行的历史发展状况看,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将会呈现出下述几方面的趋势。

一、经营范围的扩大化、国际化趋势

从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看,经营范围的扩大趋势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在业务领域方面的混业化(金融业内部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的混合经营)、跨业化(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混合经营)趋势和在业务地域方面的国际化趋势。

1.在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范围方面,世界范围内的混业经营趋势已经相当明显,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关于分业经营的限制,允许银行扩展所有的金融服务,从而使美国的金融机构可以同时从事多种业务经营,标志着银行业进入了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时代。相对于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而言,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在成本、获利能力、抗风险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使得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在应对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带来的挑战中,表现出了更好的灵活性和更强的竞争力。这说明,国际银行业最终走向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模式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伴随着商业银行的混业趋势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跨业经营趋势也日渐明显。商业银行正迅速向综合服务机构转变,业务范围正在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除了提供财务咨询、委托理财、信用卡等新型金融业务,还提供关于旅游、交通、娱乐的公共资讯服务,向非金融业的渗透扩展已现端倪。同时,非金融业的企业也在图谋进入商业银行业,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2.在商业银行的业务地域范围方面,国际银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商业银行选择跨国经营,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赢利和谋求自身的更好发展,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入、通讯与交通等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则为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便利与支持。在全球经济继续增长、金融自由化继续深入、科学技术继续进步的背景下,可以预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为了应对曰益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都会选择进一步拓宽业务领域以寻求更多的利润来源,和通过国际化获得更广阔的利润空间,从而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大化、国际化趋势将会继续下去。

二、经营方式的智能化、网络化趋势

1.商业银行经营的智能化。商业银行经营智能化是指商业银行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业务处理的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的系统化。业务处理的自动化体现为商业银行用计算机系统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以电子化方式自动处理日常业务。信息管理的系统化体现为商业银行内部综合管理信息的系统化,即通过建立集中统一的银行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提高信息的使用、传递效率。商业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业务处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对银行的全部信息进行处理、分析、预测,从而实现风险控制和管理决策的高度集成化、网络化的人机信息系统。

2.商业银行经营的网络化。网络银行,又称互联网银行、网上银行或在线银行,是指以互联网为渠道,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银行。网络银行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作为传输媒介,以计算机及其他通讯工具为输入终端,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务。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优势,网络银行的设置成本远远低子传统银行分支机构。正是基于这一优势,网络银行发展十分迅猛。

三、经营过程的创新趋势

商业银行的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部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内部管理创新也可以被称为“银行再造”,指的是商业银行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调整、改变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业务流程,使银行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银行的管理效率与竞争力。业务创新则指的是商业银行在具体的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是业务种类、金融工具的创新。

1.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中,表现为银行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改善内部管理。由于不同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差异主要是由内部管理水平的差异引起的,因此,内部管理创新活跃的银行,往往比那些不能及时根据形势变化进行内部管理创新的银行更具有持久的竞争力。目前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创新特点是以客户需要为导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创新的主要策略包括根据客户价值定价、通过战略联盟实现非核心业务外包、整合业务流程、实行客户与银行单点接触策略、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扩大经营范围等。从趋势看,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是商业银行为了应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日趋激烈的竞争而采取的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变革之策,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只要商业银行存在,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创新就不会停止。

2.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从商业银行创新的频率看,较大的内部管理创新只是偶尔发生,业务品种、工具的创新则可以不断出现。大多数的金融创新都表现为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业务方式的创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如:可转让支付命令(NOWS)、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Super--NOWS)、自动转账账户(ATS)、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货币市场存单(MMC)、现金管理账户(CMA)、浮动利率贷款、金融期货和期权、金融资产证券化等,都属于业务创新这一类型。总之,商业银行的创新,不管是内部管理创新还是业务创新,都是为了获取利润和提高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的创新活动不会停止,创新的趋势会永远持续。

参考文献:

[1]王元龙.论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J].国

际金融研究,2002,(3).

[2]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

业的竞争与发展[ J ].经济研究,1999,

(8).

[3]姜海军. 商业银行发展的十大趋势[J].

新金融 ,2009,(3).

[4]杨建辉. 未来商业银行发展趋势与战

新商业发展趋势例9

特许加盟:回报期延长,社区“战场”升级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郭会长指出,2013年特许加盟领域将会出现以下趋势:

趋势一,投资回报期延长,中小型投资项目回报期均在两年以上,其中回报期最短的食品专卖行业,至少两年时间才能回本。

趋势二,大品牌加盟遇冷,不少知名大品牌逐渐放开加盟市场,但准入门槛居高不下。严苛条件下,让不少投资者知难而退。

趋势三,二三线城市成为发展重点。不少品牌将目光瞄向二三线城市,具备城区人口不少于50万;人均GDP两万元左右;对外来品牌包容性和接纳力强等条件的城市最受青睐。

趋势四,社区商业将会继续升温,便利经济外延扩大,外送业务能力已成为不少品牌对加盟商的硬性指标。

特色餐饮:破解微利靠

“信息”,中西合璧有“钱”途

天津烹饪协会郭会长指出,2013年特色餐饮领域将会出现以下几个趋势:

趋势一,餐饮业的微利时代,“信息化”成突围必杀技。以净雅集团为例,采用信息化管理后,门店运营的数据显示,人力效率平均提升了15%—25%,利润提升了30%。

趋势二,中式餐饮与西式餐饮渐趋融合。

趋势三,创新口碑营销、网络营销等手法将被广泛应用。口碑营销方式在餐饮行业已经出现。比如说,正在流行的“导吃顾问”。同时网络营销也被企业看重,网络搜索成为推广的重要手法之一。

趋势四,农家乐、私房菜、私房会馆成消费热潮。消费者对健康的要求提高。同时在消费时更要去寻找一种“原始”的乐趣,也追求私家会所的消费,寻找属于自己“专属”于自己的空间。

火锅:火锅越来越火,特色才是王道

中国火锅产业占据了餐饮行业30%的市场份额。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助理、新闻发言人边疆指出七大趋势:

趋势一,对火锅汤体的研究更深入更全面。

趋势二,火锅呈现标准化和半成品化趋势。

趋势三,调味料的多样化成为新的趋势。

趋势四,养生概念的应用更加广泛。

趋势五,火锅行业洗牌,中小品牌将向大品牌靠。

趋势六,特色火锅提供外卖供应。

趋势七,厨师现场加工成为热推特色。

电商: 全民参与的盛宴

据一号店董事长于刚分析,电商行业将呈现五大趋势:

趋势一,规模化。降低前期投入的成本,还可增加电商采购时的议价能力。

趋势二,平台化。据悉,在双十一的大促中,1号店天猫店实现了100倍的增长。共享流量、共享顾客的平台化合作,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也是一个强大的吸引力。

趋势三,商品虚拟化。商品虚拟化最早的实例就是机票,这样的商品服务会更多,如各地景点门票、电影票等,可以二维码发送到手机直接兑换。

趋势四,移动化。以掌上1号店为例,目前已累积600万注册用户,虽只占整体营业额的5%左右,但平均每两三个月就呈现翻一番的惊人速度,其发展趋势不可小觑。

趋势五,继续朝“全民电商”时代迈进。电子商务将覆盖人们生活的同时,每一个商家多少会以不同形式介入电子商务。

儿童消费:体验型消费比重增加,进口商品更受青睐

趋势一,体验型消费比重逐步增加。现今商场逐渐增加体验式消费的比重,这需要店面更大,但是销售额一般远高于纯销售型的商户。

趋势二,消费者对玩具的安全性的看重,让售价不菲的 “洋玩具”的销量得到提升。

趋势三,消费市场不断细分。此前童鞋市场相对分散,但现在市场已出现一批专业童鞋品牌,不少女鞋商家也注意到了童鞋市场的巨大潜力。

趋势四,亲子活动成聚客利器。儿童消费具有一人带动全家的特点,“亲子活动”就成为各大商场不可或缺的主角,也成为商家吸引客流的一大有效手段。

小饰品:“黑色”“金银”永不逊色,“复古”“自然”大行其道

趋势一,永恒黑色。在众多的饰品色彩中,黑白一直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黑白,特别是黑色系列将刮起更为强劲的潮流风。

趋势二,金银色。色彩方面并不是完全只有黑色当道,金银双色并用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流行方向。金色和银色,一个尊贵,一个雅致,二者搭配在一起,共同营造的效果卓尔不群,奢华富丽又个性十足。将金银并用在时尚饰品上,使得饰品别具风情。

趋势三,复古。在经历了一夏的灿烂绚丽之后,饰品时尚开始寻求一种宁静与和谐。因此出现了追求简约的复古风。

趋势四,追求大自然气息的恬淡气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海洋、太空等具有神秘色彩的大自然主题将会大行其道。

眼镜:四类眼镜或成今后发展重点

中国眼镜网分析师认为,眼镜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趋势一,防辐射眼镜。我国3.6亿近视眼人群中,主要是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学生,他们普遍要求眼镜具有防辐射功能,所以市场基数很大,防辐射眼镜市场潜力巨大。

趋势二,中老年人花镜。我国即将走进老年化阶段,目前全国有3.2亿中老年人需佩戴老花镜,老人对花镜的便携性要求较高将使可折叠花镜成为花镜发展的重点。

趋势三,3D眼镜。近段时间部分电视台推出了3D节目,使3D眼镜的需求增加。

趋势四,隐形眼镜。据统计3成左右的近视人群佩戴隐形眼镜,爱美的时尚女士组成隐形眼镜主要消费人群。

礼品:个性凸显,连锁扩大

趋势一,品牌、个性礼品将成为礼品市场的宠儿,供给与需求的双向增长使个性礼品成为未来趋势。

趋势二,连锁经营模式逐渐扩大。在礼品业中已经建立起自己成熟连锁品牌的企业,一般市场知名度更高。

趋势三,行业商会的作用日渐凸现。

婚庆:中西婚宴调众口,亲近自然乐趣多

婚礼不是只有一种单一的形式,某婚庆公司认为,综合各类风格的精髓,将会是今后婚礼的主流。

趋势一,中西合璧婚宴将是流行趋势。因为纯粹的中餐,年轻人会觉得不洋气;纯粹的西餐,老年人又不喜欢,所以二者融合起来,各取所长,将是一种新的婚宴趋势。

趋势二,户外将是新亮点。随着低碳、简约生活方式的盛行,拥有花园、湖泊、树林、草坪的户外婚礼场地,会越来越受欢迎。

婚纱摄影:电影成趋势,服务是亮点

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庆行业委员会预测,未来婚纱摄影有望出现以下几个趋势:

趋势一,爱情微电影。微电影的素材取材非常广泛。类似于拍摄电影的情景让新人们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趋势二,游艇婚纱照。游艇婚纱照最近两年开始发展并且迅速的普及,游艇作为富人们的玩具可能对大家来说很少接触,很有新鲜感,明年这种趋势会达到一个顶峰。

趋势三,全方位式服务。

趋势四,DV花絮拍摄。对婚纱照拍摄过程的记录。

美甲:本小利不薄,前景光明

趋势一,从业人数和经营机构数量将越发壮大。

趋势二,美甲行业将有越来越多的投资商加入。

趋势三,美甲消费人群将迅速扩大。

趋势四,美甲店铺经营呈现的形式多样化。

趋势五,高质量的品牌运作和连锁经营成为美甲企业立足长远的必然趋势。

文具:品牌化是趋势

趋势一,从实用向时尚、艺术礼品转变。

趋势二,市场结构也从过去的内销向外销转变,产品附加值从自主品牌向多品牌发展。

趋势三,在文具礼品中嵌入广告、成为传播文化的一种途径。

趋势四,采取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的形式保护自己的产品。

家具:家具走基层,整体家居成为新宠

趋势一,家具行业向“三四级市场进军”,“家具下乡”成未来主流。

趋势二,在都市生活的人们对高质量家居的不懈追求让“整体家居”成为新的潮流,并体现中西合璧的趋势。

趋势三,家具团购成为时尚。

趋势四,家具销售网络化,“网络商城+实体店面”销售模式渐成气候。

趋势五,家具产品趋向时装化、色彩化、鲜明化。

照明灯饰: 高端稳增长,农村潜力大

趋势一,高端产品明年依然可以保持30—50%的增长。

趋势二,城市普通市民阶层和中小收入群体消费力普遍下降,因此中端产品的处境2013年将比较尴尬。

趋势三,低端产品在农村发展潜力巨大。如节能灯、吸顶灯、低端LED局部照明灯、传统水晶灯和低压水晶灯将在农村流行。

——各业扫描——

早教市场:订制服务更流行

据中国早期教育协会预测,2013年订制服务会在早教领域走红,即家长根据孩子成长情况向早教机构专门定制一种“一对一”服务,针对性更强。之前的大众普及型早教,无法做到因人而异,间接推动了“一对一”订制服务的发展。

汽车美容:快修连锁大势所趋

济南市汽车用品美容协会预测,汽车美容行业中,连锁快修店将成为大趋势。快修店是以经营汽车美容、装饰、改装、快修等服务的店铺,是近两三年在市场中出现的新兴汽车后市场服务项目。目前国内市场仍以单店为主,但是从未来发展趋势看,连锁经营是出路,一是连锁经营能降低居高不下的成本;二是连锁经营采用统一标志,更容易让人记住。

童装服饰:网络发展改变童装消费习惯

童装消费具有网络传播影响童装消费,80后父母网购成常态的明显趋势。另外,童装呈现成人化倾向,“421”模式(指一户家庭结构——4个老人,2个大人,1个孩子)也加速了童装消费。

玩具:注重内销 加快进军内地市场

面对国内快速发展的消费需求,玩具企业加快进军内销市场步伐将成为玩具行业的趋势。不少做出口贸易的企业把目光瞄准国内市场,许多国际品牌商也希望拓展中国内地这巨大市场。

家纺布艺:专卖店成为未来重点

随着人们生活及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和提高,布艺厂商也随着不断地改变和完善,并从中了解到布艺行多风格专卖店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

厨房用具:款式多样,人性智能

在功能上融入了更多的智能化科技含量,在造型、色彩上更具时尚的韵味成为厨具发展的主要趋势。厨房和厨具设计的人性化充分体现烹调和分享的乐趣,促进厨房成员的沟通和交流。产品智能化可能成为新的竞赛起跑线。

LED产业:走品牌化销售路线 外延芯片掀价格战

LED行业,走品牌化路线是大势所趋。预测2013年厂商将在市场释出更多LED芯片,加上国内芯片大多集中在中低价,有可能将掀起新一轮价格战。

瓷砖:仿玉与性能是主流

仿玉石材比普通天然石材更受青睐,近年来普通的天然石材已经有些饱和,仿玉逐渐形成趋势。玉石的纹理变化,以及晶莹、温润、细腻的自然特征,使得仿玉瓷砖在中高端市场颇受青睐。另外,性能是瓷砖永恒的硬要求。

地板:经销商从单一销售转变为多种经营

“健康、绿色、环保”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并呈现出经销商从单一销售到多种类经营转变的趋势。配套销售地板地暖、竹地板以及楼梯门板,为顾客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是未来地板经销商转变的必由之路。

电子:PC销量降低,“智能时代”深化

新商业发展趋势例10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随着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加大,粮食价格的上涨,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加之今年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及气候变化导致病虫害密度大等因素,将稳定增大农药市场需求。

农业部农情调度数据显示,去年冬小麦面积比前年增加100多万亩,冬油菜面积增加180万亩左右,秋冬种蔬菜面积增加3.4%。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对农药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提高。同时,根据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分析,预计2013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总体呈重发态势,发生总面积约为55亿亩次,其中水稻"两迁"害虫、小麦蚜虫、玉米螟偏重至大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6.8亿亩次、2.5亿亩次、3.5亿亩次;粘虫、小麦赤霉病重发风险较高,发生面积分别为1亿亩次、8000万亩;二点委夜蛾、小麦条锈病在部分地区有偏重发生的可能,防治压力增加有望拉动国内市场需求。预计全国农药需求总量为33.43万吨(折百量),比上年增长4.68%。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