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观摩课活动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9-09 20:14:54

观摩课活动总结

观摩课活动总结例1

二、课堂教学研讨。会议由王耀杰老师主持,镇教育组首先为今天上公开课的五名老师颁发了荣誉证书;五名老师进行了说课,谈了自己设计这节课堂的设计理念、教学思路,自我反思了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观摩课活动总结例2

一、教学观摩课的基本要求:

党课教学是党员教育一个传统而又有效的手段和形式,要紧密结合机关实际,注重党课教案及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增强教育效果。

1、教案要求:

(1)主题突出、观点正确。论据充分,富有时代气息,注意党性锻炼;(2)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文章脉络清晰,纲目清楚,文字流畅。对主要观点的阐述要准确、辩证、完整;(3)格式规范,层次分明。教案格式要有授课人、授课日期、授课对象、教学目的、教学重点、课后讨论题及必要的板书设计等。

2、教学要求:

(1)理论联系实际。授课内容能紧密联系新一轮创业竞赛和党员思想实际,与授课对象的工作性质、特点相适应,针对性强。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有针对性地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党味”要浓,观点要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逻辑清晰;引证事例真实典型,表扬批评准确恰当,寓理于事,以事论理。

(2)充分体现基层党课的特点及党员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条件的可运用电脑制作课件、幻灯及电化教学等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3)参评的“观摩课”原则上应围绕“党的十七大精神”、“总书记‘6.30’重要讲话”、“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海西区’绿色腹地建设”、“‘**发展我知道、服务发展当先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有关课题进行。

(4)授课时间一般掌握在60---90分钟左右。

二、教学观摩及评选办法:

1、聘请市直机关业余理论教育讲师团成员、市直有关部门单位领导及专家组成评委小组,深入课堂听课,课后进行点评。

2、结合市直各单位党组织实际,提升党课质量,注重教学效果。本届评选以现场教学观摩为主,有条件的单位也可按照上述要求将课堂教学录制成VCD光盘,送市直党工委,以便集中评选。

观摩课活动总结例3

师:在物理课本的边缘,用透明胶带粘贴一个绳套,然后在物理课本上放若干本书,用课前准备好的测力计勾住绳套,用1N的力水平地拉物理课本。实验时不要大声喧哗。随后,各组学生都行动起来,不多时大家就准备好了。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课堂气氛活跃,但课本没有被拉动!

师:拉之前书有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拉之后呢?同学们刚才拉了,为什么没有被拉动呢?

生:拉之前没有运动趋势,拉之后有。没有拉动的原因是书被拉的时候,有了相对的运动趋势,产生了相对于桌面向后的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由于这时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所以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二、静摩擦力的大小

师:刚才用1N的力没有拉动,原因是有静摩擦力,那么能不能知道这时的摩擦力的大小呢?从学生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在积极思考,一会儿有学生举手了,说1N,因为书没有拉动,说明书还是处于平衡状态,根据二力平衡,静摩擦力等于拉力,所以是1N。

师:那么增大拉力到2N、3N、4N……在没有拉动的情况下,想一想静摩擦力又分别是多少?话音刚落,学生就争论起来,有的说还是1N,因为书的多少没改变,接触面也没改变;有的说拉力变大了,静摩擦力应该变大,因为没有拉动,始终是平衡状态。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大家意见统一,认为“拉力多大,静摩擦力就多大”。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外力大小相同。

三、最大静摩擦力

师:在测力计指针移动的狭缝里靠近指针处,轻轻夹上一纸团,然后拉动课本一直到拉动,最后让其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观察纸团的位置。思考后说明纸团为什么会在哪个位置。这时大家都积极活动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实验和探究后,有学生抢着说,书没有被拉动时,纸团始终靠近指针,当拉着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纸团离指针有一段距离,说明书刚要拉动时的摩擦力大于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还有同学补充说,从开始拉书起,拉力不断增大,某时刻书突然被拉动,这时纸团的位置就是书被拉动时指针的示数,也是这一过程中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学生叙述时流露出自信喜乐的心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就是最大静摩擦力。

四、静摩擦力的方向

师:同学们把胳膊放到桌面上,然后向前推,在没有推动的情况下,观察推的时候和桌面接触的肌肉有没有变化?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这样变化?接着学生就行动起来了,很快就有学生说,推的时候肌肉向后移动,随后停了下来,呈现出肌肉向后被拉扯的状态,这说明桌面对胳膊的作用力即胳膊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向后。教师随后作出点评,并赞扬学生认真思考。为了加深对静摩擦力方向的认识,教师事先又准备了一个较大的软毛刷子,把它放在多媒体的展台上,轻轻地向前推,在没有推动的情况下,让学生观察毛刷和展台面接触的软毛,发现软毛向后弯曲,体会摩擦力的方向。又把它放到能静止的斜面上,再连同斜面一起放到展台上展示出来,让同学们观察,发现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要受到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接下来,教师还以旁观者和导师的身份,指导学生练习,使得学生在自己的操作中了解静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并加以巩固。

观摩课活动总结例4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是教师成功地组织好一次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这离不开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积累,更少不了在平时多给教师提供一些现场教学锻炼的机会。许多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组织中往往有条不紊、自然流畅、得心应手,但在观摩课上,面对专家、同行常常紧张的不是说错话、问错话,就是丢了某一环节,或是对幼儿现场提出的问题或生成的表现加以忽略、回避、不予应答,总是急于按部就班将幼儿引导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上来,缺乏对教学现场的掌控和应变能力。有时,即使完成了观摩教学活动,也让人感到教师表演的成分太多,缺少常规教学中的自然、常态。而通过组织各种观摩教学活动,能够给教师提供一些现场教学锻炼的机会,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在幼儿、同行面前就会表现得自然、从容、镇定:随着教学功底的不断加深,自信心也会不断增强,教学组织、控制和应变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好的教学效果就会实现。可以说,观摩课就是给教师搭建了一个锻炼的“舞台”,也是对教师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现场教学技能的一次检验和促进。

二、观摩课是对幼儿园常规教学和评教评学活动的一种提升。

观摩课和常规课两者之间是一个互补的关系。由于观摩课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往往是幼儿园从日常教学或评教评学活动中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的常规课中推选出来的优质课,应该是经过了反复讨论、施教,不断修改、完善的示范课,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观摩课展示还能够进一步获得专家、同行的相关建议,在专家引领,同行切磋,多方听取意见,增长教师教育机智和教育智慧的同时,还有助于教师形成一种从多种角度认识、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丰富、拓宽教师的教育教学思路和视野,增强教研管理人员的保教指导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幼儿园常规教学和评教评学活动的质量,推动幼儿园教学教研水平的螺旋式上升,带动幼儿园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观摩课是优质教师和课程资源共享的一个平台。

由于受地域环境、教育发展的基础状况等条件的影响,幼儿教育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均衡的现实问题。城市与农村、乡镇与边远地区、发达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基础和教师资源不尽相同,通过在师资培训和教研活动中组织观摩课,可以使优质教师和课程资源得到展示、交流,使教师之间特别是对边远艰苦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教师而言,能够起到传播和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开阔和增长新的教学技能、拓宽思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作用,同时也发挥了优秀教师和课程资源的示范、导向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有效地促进不同层次教师在原有能力上的专业化成长,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观摩课活动总结例5

体育观摩课亦称“公开课”。是体育课型之一,是为了探讨体育教学规律,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评价和交流教学经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观摩课是交流教学经验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我们体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它在推动教改、交流经验、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扩大影响、争取支持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推动整个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观摩课应该与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实地考查和与教师进行探讨时认为我们目前的体育观摩课存在着作秀现象,决大多数学校为了争第一,把全校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设计组织一节公开观摩课,并且在参加比赛之前组织学生进行了反复预演。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教师要消耗平时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精力,如果将这样的观摩课评为优秀课拿来展示、评议、推广,对于体育新课程改革没有多大意义。这样的一节观摩课、优秀课在目前体育教师超工作量的条件下,被观摩者认为是弄虚作假,脱离实际教学情况的作秀课,笔者对此产生以下几点质疑,冀图与体育教育同行共同探讨。

一、对上课的学生人数的质疑

观摩课上学生服装和队列整齐,前两排女生,后两排男生,不多不少每列10-12人左右,无“肥胖儿”也无“豆芽菜”。自从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理论后,就成为各国学校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许多国家至今仍然沿用这一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由于我国受教育的人口多,在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分班时,就出现了班级数额大的特点,大班额以及体育教师数量的有限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大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每个体育教师每周上课达到16个课时左右,每个班平均人数在70-98人之间,按照简单的数学运算计算:每个班每周上2节体育课,体育教师每周上课所面临的是70-98人之间的8个班级,面对如此大的工作量,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平时根本没有精力去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精心组织每一节课,也不可能有时间对授课班级学生做到区别对待。

二、对场地器材的质疑

据调查显示,目前体育教学工作基本上还是“小操场多班级”上课。然而在观摩课上所见,场地之宽裕、体育器材之丰盛,在前不久一次展示课中看到一节课,老师不遗余力,动用20种器材之多(含辅助用品)上课,器材使用率之低,令人质疑。因为这是一个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在基层农村中小学学校一堂体育课要搬出一堆器材,现实吗?因此我们呼唤“因陋就简”、“一物多用”,把展示课的真实性还给体育教师,把实用性体现在课堂上。体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果通过“煽情”手段,当时看场景热热闹闹、课堂气氛活跃,但事后细细品味,许多学生实质上根本没有充分达到主动地发展,学习的积极性和潜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和顾虑。

三、对体育教师表演的质疑

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的公开课只会误导课程改革的初衷,观摩课是推广、宣传课程改革的一种形式,在深化改革中育观摩课更应强调讲求实效、求实务真。还有些教师为了追求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总是把公开课、观摩课上得热闹非凡,以至于有些课看起来热热闹闹、欲罢不能。但细细推敲,我们便不难发现,忽略了体育技术技能的教学、缺乏适宜的运动量控制,那些热闹的活动与教学目标的设置并无联系!仅是为了乐而乐!更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尽善尽美的体育课堂,“排演”迹象相当明显,公开课、观摩课成了绣花枕头,华而不实。我们的观摩教师说,现在的公开课太完美、太具有表演性,根本不实用,也不可能实现。作为观摩者我们需要看真实而给人以启示的课,需要那种常态下的体育课教学,而不是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表演。有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刻意追求一种多变的形式、花哨的结构、时髦的语言,把公开课、观摩课设计成一个精致灵巧的“表演秀”,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和教学器材的选择上也别出心裁,试问平时每节课都能如此上吗?

四、对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的质疑

考查当前的体育观摩课,大多注重的是结果的展示,而很少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上下功夫,忽视方法的指导,“排演”时指导的迹象相当明显。有些东西连观摩听课教师都没听明白过来,而学生们似乎早已心领神会,按部就班地去练习,且动作还比较熟练。结果当然是相当成功的。我们需要充实的给人们有启示的过程,哪怕是不那么满意的结果。我们拒绝包装的“结果”,这样会产生一些误导,在别人那里观摩到的“教师一点,学生一听就会”的方法到我们这里怎么不那么灵验了"我们都希望学生一学就会,甚至不学就会,但这可能吗"观摩课的真正意义在哪里?众所周知,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有泛化到熟练的掌握是一个理性的艰辛过程。需要数遍练习和反馈纠正后再练习才能的以巩固。不是说三言两语和一次示范动作就能搞定的过程。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大家都祈盼的,但我们更需要那种自然的“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融洽互动的教育过程。有人说观摩课就是代表了一种努力方向,但缺少实际状况依托和普遍意义的方向的价值又在哪里"拒绝“包装”的同时值得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深思。

此外,人的身体健康一向由多重因素所制约:遗传基础,生活习惯,餐饮嗜好,食物的营养,自身的消化与吸收,以及意外事件,即便是医疗系统也常叹回天乏力,更何谈有限的几节课内课外的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体育教师能管的最多的就是课堂教学,对心理健康的把握体育教师更是。你说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笑了就达到了心理健康,那你把心理健康看得太简单。意志努力时未必快乐,健康成长更需要在困难顿挫中顽强奋战。健康教育需要整个学校连同家庭、社会的齐抓共管,学校体育不应盲目僭越而自视力大无边,在一堂体育观摩课是不可能全面体现出来的。

观摩课活动总结例6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促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显得尤为重要.以情境创设驱动物理课堂,能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成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指导性意义.

摩擦力是高中力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与生活联系紧密,摩擦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因此教师在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将静摩擦、滑动摩擦的生活情境和实验情境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层层引导,既能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又能促进学生对“摩擦力”现象及本质的理解,彰显了《普通高中?n程标准(实验)》中“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理念.

2 教学任务分析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中常见的力之一,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可以和之前学习过的“重力”、“弹力”相对比,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又为后面解决“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打下知识基础.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对该内容的相关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其中,“认识”、“能用”是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要求,“通过实验”是过程性要求[1].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3章第3节的内容,教材首先从小孩推箱子出发引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然后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引出静摩擦力大小的确定,最后重点阐释了滑动摩擦力及其大小的计算.综上所述,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过摩擦力,知道了静摩擦和滑动摩擦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但对于摩擦力的方向,尤其是静摩擦力的方向认识还不够全面,不能够在复杂的物理情境中分析出摩擦力的方向,从而形成教学难点.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会判断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会用二力平衡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

(4)会应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归纳法、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生产生活中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例,有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的意识.

5 评价活动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评价活动设计优先于教学活动设计,具体评价活动设计如下:

(1)通过教学事件1-3,作业题1检测教学目标(1)的达成.

(2)通过教学事件4,课堂练习1检测教学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教学事件5,课堂练习2,作业题2检测教学目标(3)的达成.

(4)通过教学事件6,课堂练习2,作业题3检测教学目标(4)的达成.

(5)通过教学事件3、6检测教学目标(5)的达成.

(6)通过教学事件7检测教学目标(6)的达成.

6 教与学活动设计[2]

6.1 创设生活情境,初步形成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事件1 从实验情境出发,认识摩擦现象

实验1:教师演示“气球提水杯”实验,让学生认识摩擦现象.

实验器材:气球、塑料水杯.

准备好气球和空水杯,将气球放到水杯中吹起来,慢慢地提起气球,水杯也随气球提了起来.

教学设计说明 利用“气球提水杯”小实验,创设引发学生认知的物理情境,直接引入本节课题.

教学事件2 布置“双手滑动”体验活动,形成摩擦力概念

根据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布置思考与体验活动:双手用力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想滑动但未滑动)和双手相互滑动,如图1所示,并提出思考问题.

问题1:在这两种情况下,手分别受到了什么力?

形成概念:

(1)左手相对于右手有滑动趋势,而没有相对滑动,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2)左手在右手的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此时会受到阻碍左手滑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教学设计说明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时代性”,学生亲身体验手受到的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形成概念,既能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又能对摩擦力概念进行意义建构.

6.2 利用情境驱动问题,探究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与大小

教学事件3 利用“黑板擦擦黑板”生活情境,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利用“黑板擦”创设以下三个活动情境进行演示,依次提出问题串,并适当点拨.

情境A:手按黑板擦擦黑板.

情境B:让黑板擦在黑板面上自由下落.

情境C:板擦放于水平木板上,将木板一端抬高板擦静止,再继续抬高板擦下滑.

问题2:上述情境中哪种情况下受到了摩擦力?

问题3: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会有摩擦力吗?

问题4:通过上面的三个探究活动,思考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总结条件: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2.要有压力;3.要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4.接触面要粗糙.

教学设计说明 利用“黑板擦擦黑板”情境驱动课堂,学生能初步形成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教师再通过一系列问题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进行系统总结,深化对摩擦力产生条件的理解,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事件4 巧用“牙刷”、“橡皮头”的生活情境,探究摩擦力的方向.

实验2:学生分组利用牙刷、橡皮,探究摩擦力的方向(图2).

实验器材:牙刷、带有橡皮头的铅笔.

利用“牙刷”、“橡皮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导入的问题.

情境D:我们每天早晚都要刷牙,是否注意到刷毛弯曲的方向?

情境E:用铅笔上的橡皮时,是否注意到橡皮头弯曲的方向呢?

问题5:刷毛、橡皮头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与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静摩擦力的方向与其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教学设计说明 利用“牙刷” 和“橡皮头”进行情境驱动,学生能直观地理解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事件5 生活情境和实验情境的综合运用,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创设情境,让学生定性感知静摩擦力的“巨大存在”,然后进行Dislab演示实验,定量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

情境F:找两位最有力的男生上台将教师课前准备好的一?一页交叉迭放的两本物理课本分开.如图3所示.

实验3:运用Dislab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Dislab拉力传感器、数据线、计算机通用软件、木块、木板、铁块.

演示实验:用Dislab拉力传感器拉放于木板上的木块(如图4),拉力不断增加直至拉动.观察计算机屏幕显示的拉力变化图线(如图5).

图线分析:拉力不断增大,且增大到一定值时由静摩擦变为滑动摩擦,示数减小.

得出结论:由于木块静止,通过二力平衡可知,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拉力的大小相等.

教学设计说明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实时显示的,过程显示时间短.Dislab拉力传感器能“保存”过程中拉力的变化,形象直观的情境能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静摩擦力的大小.

教学事件6 利用实验情境,合作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4:学生分组利用器材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木板、木块、不同质量的砝码、弹簧测力计、毛巾、砂纸、泡沫板、铁架台.

利用提出的问题串,指导学生通过给定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合作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问题6:初中已经学习过滑动摩擦力,大家回忆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7: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定量关系?

问题8:如果一个量与多个因素有关,要研究该物理量与某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根据什么原理,进行怎样的操作才能使弹簧测力计显示的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对教师提出的上述问题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合作探究,小组设计并完成实验记录表格(表1),对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出的实验结论.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公式:f=μFN,并解释说明物理量的含义.并且深挖该实验中体现的“控制变量”的物理实验方法.

教学设计说明 利用问题情境驱动,引出要进行探究的问题.学生通过给定的实验器材,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促进了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认识,突出教学重点.

6.3 情境运用,深化对摩擦力的理解

教学事件7 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境G:油罐车在行走的过程中,车后为什么会有一条铁链拖地?

情境H:我们穿的鞋子,鞋底为什么有很多花纹?

情境I:图片――摩擦力产生的美

问题9:如何增强生活中的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常见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增强生活中常见的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突出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

6.4 课堂练习――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练习1:关于静摩擦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静摩擦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B.静摩擦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一定有静摩擦力的作用.

D.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练习2:一个100N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至少要用35N的水平推力,才能使它从原地开始运动.木箱从原地移动以后,用30N的水平推力,就可以使木箱继续做匀速运动.由此可知:木箱与地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木箱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木箱与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如果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

教学设计说明 该组课堂练习,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可以检测学生对于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最大静摩擦力的判断以及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等知识点掌握的情况,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6.5 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引导学生对这节课所学习的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的判断、大小的计算以及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法的使用等方面进行系统回顾总结.

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顾三维教学目标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总结,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化,又能保持课程标准与教学的一致性.

6.6 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作业题1:关于产生摩擦力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之间总有摩擦力存在

B.相对运动的物体间一定有滑动摩擦力存在

C.只有相互挤压和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粗糙物体之间才有摩擦力的作用

D.只有相互挤压和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才有摩擦力的作用

作业题2:如图6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3个力的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2N.若撤去力F1,求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作业题3:手压着桌面向前移动,会明显地感觉到有阻力阻碍手的移动,手对桌面的压力越大,阻力越大,试一试,并说明道理.

观摩课活动总结例7

2.活动主题。学有所获,思有所得。

3.活动目标。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分享、交流、反思,更新教育理念,借鉴先进教法,不断提升我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水平。通过精心选题,实现多角度分享,多形式呈现,多层次反思的观课交流效果。使与会人员在交流中学习,在反思中提升。

4.主要与会人员介绍。本次观摩分享汇报者来自邢台市三所中学:邢台十二中的韩晓梅老师、邢台二十四中的张婕老师、邢台三中的唐雅庆老师、池俊丽老师、侯燕老师、连启老师以及段利娜老师,她们分别从不同角度给本次活动带来精彩的讲座分享。

二、活动内容总结

1.活动内容提要。本次活动通过精彩导入介绍、迷你课堂展示、写作课型剖析、深层阅读引导、优美语音欣赏、教学目标细说、专家解疑启思等环节,分享了教学观摩经验,交流了教学实践心得,拓宽了教学思路水平,可谓观摩分享的创新之举。

2.活动细节展示。

(1)观摩分享之导入篇。韩晓梅老师以课堂导入为观课切入点与参会人员分享《英语课精彩导入》,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整个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精彩导入犹如“投石激浪”,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巧妙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观摩分享之欣赏篇。张婕老师利用电子相册,视频,微信,图片等技术手段高度将34节精品课中最亮眼的闪光点再现: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扎实的教学功底、全新的教学模式,伴着她制作的优美mv,欣赏着大赛的精彩瞬间,聆听着参赛教师的纯正发音,仿佛带领着大家一起走进了观摩现场。

(3)观摩分享之实践篇。侯燕老师突破传统,勇于创新,把所学经验加入了个人风格,将一节阅读课设计成一档综艺节目,由教师转变成一位激情洋溢的节目主持人,让学生随着每轮的答题环节,使阅读教学逐步推进。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掌握阅读策略和技巧,积累词汇,并能够对阅读内容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的语言积累;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互相借鉴之处,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世界情怀。

(4)观摩分享之写作篇。连启老师以明信片为载体,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信息,以思维导图来确定写作主题,构建写作内容。通过同伴互评互阅来检查学习成果,解决了写作课“写什么”(What)和“怎么写”(How)的问题。思维导图的使用,使课堂教学的展开过程显得那么的自然且引人入胜,使执教者、学生及听课老师们的思维随着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尽情而顺达地流淌着、深化着。

(5)观摩分享之阅读篇。段利娜老师针对低年级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或高年级长篇阅读课的学习,为大家介绍了两种不同的阅读策略。使学生对文章框架有了清晰的认识。她用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辅助,给听课者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Mind-map 方式的呈现,帮学生运用所学技能,深层次理解文章内涵的同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也得到了升华。

(6)观摩分享之目标篇。池俊丽老师把优质课观摩中的教学目标设置为着眼点,与我们分享了观课-思索之后的所得:“心中有标,目中有人”。只有将教学目标置于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基于课程标准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以目标设定教学程序,以目标创设问题情境,以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以目标为依据设计评价方案,才能够开阔和转变我们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只有真正关注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才有可能。

(7)观摩分享之启示篇。唐雅庆老师不仅与大家分享了参加全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的收获,“学有所获,思有所得”,更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教研经验发散开来:如何观课?如何深层次挖掘文本信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如何关注教学环节?一个个问题的展开这些问题的分析展开发人深省,与会教师在聆听之后也将有所获、所思、所得。

三、活动反思与启示

1.活动反馈总结。经过精心策划,反复学习、实践,本次活动基本取得了预期效果。为进一步了解参与者收获,完善观会活动交流,改进未来教学体验。组织者通过调查问卷、个案访谈等多渠道收集反馈信息,现将与会者反馈意见汇总如下。

(1)问卷总体情况汇总。本次共发放问卷300份(问卷样式见附录),收回有效问卷289份,回收率为96.3%。被调查者来自全市及周边县市34所学校。93.4%的被调查者对汇报会持满意态度,绝大部分被访谈者认为收获很大。

(2)听会者反馈汇总。从调查情况可知,参会老师的学习热情被激起,散会后纷纷索要讲课课件及讲课老师的联系方式。正如老师们在反馈中提到的:“七位老师从七个不同的着眼点与我们大家分享了她们观课-思索之后所得,我们在聆听之后也将有所获、所思、所得。这才是真的学习,活动才真的有意义。”

(3)汇报人反馈汇总。本次调查除听会人员外还主要访谈了汇报人员。通过调查得知,汇报老师均针对所选话题,搜集大量资料,并反复学习,对所涉及的理论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汇报人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加深理解,从而形成了对这个课型的整体认识,并有了自身的独到见解,发现了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促成新的研究课题的产生。

2.活动意义总结。

(1)深入了解教师需求。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真正了解了教师们的实际需求,找到了解决工作室的瓶颈问题的切入点,发现了许多以前从未认识到的问题。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开新的思路,指明了正确方向。

(2)普遍引发教师深思。本次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汇报会引发了老师的普遍思考。与会教师欣赏到了全国最高水平的观摩课,学习到了其先进的理念、奇妙的教学设计、以及专家的精彩点评。与此同时,老师们开始反思查找自己课堂的问题所在。

通过调查得知,与会老师不仅对汇报者介绍的新教学方法感兴趣,也对阅读的深层拓展、文本信息的深入挖掘、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正确理解等话题高度重视。为接下来名师工作室根据教师需求,从理论学习,到教材分析、课标学习、课型专题讲座等活动做好了话题方面的准备。

(3)切实培养青年骨干。此次活动带动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为他们提供了发展平台,鼓励他们继续完善自己的研究;并继续为不同层次的老师做好专题讲座,为我市初中英语教学、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做好了人员储备。

3.活动启示思考。

(1)理论指导,势在必行。老师们需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用意识指导行动,因此武装了的先进理念才能带来行动上质的飞跃。

要将教师最需要的教学理论进行归纳整理,在工作室内先组织深入学习与理解,再结合具体课例,以通俗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引领更多的老师加入到教学理论的学习行列,帮助老师们在观课欣赏之余要思考其设计的理论依据,思考符合课标的具体要求。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反复实践,逐步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2)培训授业,经验交接。为解决老师们凭感觉上课,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不够的问题,应及时组织老师专门学习教案的书写培训;学习教学目标的把握培训;学习“吃透”教材的技能培训;学习具体课例的分析培训。

可针对教学难点或某种课型进行微课研讨,根据不同课型,组织名师工作室成员与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同课异构,传授经验、相互切磋。

(3)听需评课,示范研究。根据被调查者强烈要求组织精品课及讲座的现实需求,工作室成员应从学习如何看课、评课入手,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达到专业指导老师备课、专业评课的目标;同时应根据课型和个人所长准备各自的示范指导课,详细介绍自己的理论根据,并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展示自己的独到见解,形成论文等资料,交流汇总,从而达到共同提升之目的。

(4)教研跟踪,效果保证。通过长时间的调查发现,每次培训活动过后,老师们往往激情澎湃,学习热情高涨,但很容易在忙碌的常规教学活动中迷失,回到从前。为保证培训与活动效果,应进行跟踪调研。每次活动完毕,要安排专人收集活动资料,撰写活动简报。并将这些资料汇总发给各学校,解决由于活动时间紧导致的理解不透等问题,方便老师们在结束后进行细致、深入地再学习。这样既巩固了活动效果,又带动各学校教研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同时,将学习成果整理汇总,方便参加送教下乡活动,让更多的老师受益。

(5)技巧提升,效率保证。通过本次调查得知,本次活动展示的TACSPS 阅读技巧、阅读5要素呈现以及MIND-MAP的运用是老师们最感兴趣的热点话题。正如一位被调查者在反馈表中提到:“这些方法不是不知道,而是我们没把凌乱的思维系统化、理论化。我们忘了帮学生或让学生自己将零星的方法整合,忘记琢磨教学生制作知识‘压缩包’,告诉他们这就是获取信息的敲门砖。所以心理记忆树、记忆规律的学习、探索成为我们又一个努力方向。”

四、结束语

某位专家曾说过,“教学就像一盘菜,呈现方式、教学的仪表、举止的完美就如一道菜是否具备色香味,而知识点的落实及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否有利就如这道菜是否有营养,只有有营养才是最具价值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

我们教师共同的愿望是在教学中就像厨师一样,不仅能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来,更重要的是能做一道对学生来说能营养终身的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工作室还将继续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不断探索工作室新的工作思路,真正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

附录:

邢台市英语名师工作室活动

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您好!

感谢您百忙中参加此次汇报会。请您抽出一点时间,写下您的会后点滴感受,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一点建议。我们将根据老师们的需求,组织一些讲座,各种课型的研讨展示课,和老师们共同学习,共同研讨,逐步提升我市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工作室全体成员对您表示最诚挚的谢意!祝大家愉快!

1.您从事英语教学的教龄 ( )

A.不满一年 B.1-5年 C.6-10年 D.11-20年 E.20年以上

2.您认为英语教师最需要提升的能力( )

A.英语语言能力 B.教学设计能力 C.课堂教学能力

D.教学研究能力 E.自我反思能力 F.其它

3.课堂教学过程中,您更加注重 [多选题] ( )

A.背景知识介绍 B.话题词汇诠释 C.篇章结构分析

D.口语和写作指导 E.语法讲解 F.文化及素养

4. 您在每次课前备课工作投入的时间为( )

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3小时以上

5.您对本次活动的总体评价是 ( )

A.非常满意 B.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6. 今天会上所涉及的哪方面的内容是您最感兴趣的 ( )

A.课堂导入环节呈现 B.汇报课展示

C.参赛教师优美语音及现场微信互动评课欣赏

D.关于教学目标 E.观摩课的启示 F.其他

7.您从哪个话题中收获最大?( )

A.课堂导入环节呈现 B.汇报课展示

C.参赛教师优美语音及现场微信互动评课欣赏

D.关于教学目标 E.观摩课的启示 F.其他

8.哪个话题对于解决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启发?( )

A.课堂导入环节呈现 B.汇报课展示

C.参赛教师优美语音及现场微信互动评课欣赏

观摩课活动总结例8

“让每片绿叶都自由舒展。”这是我园一直倡导的管理理念,也是我们每位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幼儿园管理者,我常常在思索这样的问题:如何让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路上稳步前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如何带领教师从迷茫中走向成功,在教育大舞台上展示实践智慧,分享成功喜悦?于是,“让教师在教研园地采众长,吸取百家之蜜,千锤百炼,铸造坚硬之钢”就成为我和老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蒲军老师是我园专门引进的专职体育男教师,自进入幼儿园,蒲老师通过自身努力和大家的帮助,能够较好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幼儿特点相结合,并做出了一定成绩,但我们总觉得蒲老师还应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次重庆市幼儿园健康领域核心组现场研讨活动在我园召开,蒲老师经过认真学习、不断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在教育观念和实践水平等方面使自己提高了一个层次,跨上一个了新的台阶,可以说通过本次活动让蒲老师得到一次“洗礼”。

一、教师认真学习、提高的过程

公开观摩活动具有示范性,它的这种学习,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活学活用,立竿见影,这种学习不是记住教学理论上的正确结论,体会那些关于教学的“公共性话语”,而是从中形成内化的教师个人教学理论,丰富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为了组织公开观摩活动,教师必然会花费时间,认真学习,尽可能地作些充分准备。

1.必须“量体裁衣”选好课题、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明确的课堂好比失去羽翼的鹰隼,飞不出蔚蓝的天空。作为我园的专职体育男教师,为有效发挥其专业特长,并结合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户外拓展场地,我们为蒲老师选择了将游戏和情景融入体育活动的《海豹突击队》,在目标的确定上,我们发现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因为过分强调安全,禁锢了幼儿活动的能力和范围,且只重视体育技能而忽略了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体育品质的形成。于是我们力求打破传统中幼儿园女教师“高预设、高控制”的现状,将儿童的活动兴趣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幼儿敢于挑战,在挑战中塑造自信、勇敢、坚强、互助的个性品质,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让幼儿掌握助跑跨跳的基本动作要领。

2.必须恰当地设计过程与方法

围绕课题和教学目标,我们将游戏和情景贯穿整个活动,以突击队员到花果山解救被困的人质为游戏情景,设置多重障碍,幼儿通过闯过由易到难的重重关卡,在游戏中自然进行热身、新授、操练、放松等环节,让集中教育更加灵活又一气呵成。

3.必须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

在活动中,我们注重领域的整合,如在体育活动中注重幼儿体育品质的养成、注重团队协作的力量,注重环境的整合,在环境的利用上,既利用原有户外拓展区的器械,让幼儿进行热身活动,也有轮胎、绳网、垫子等材料的投放;其四,必须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全体孩子“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在活动中,教师始终将孩子的兴趣放在首位,孩子们在真实并有难度的环境中摸爬滚打,挑战自我;其五,必须内练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准确、规范是其核心。

二、教师不断反思、改进的过程

观摩课活动总结例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92-02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质科学,通过运动与力展开对物质宏观运动的探究,充满好奇、陌生,但又不知从何入手。虽已知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步骤,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农村学生,学习全凭感觉与兴趣,随意性很大。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动起来,积极参与活动探究,可能会事半功倍。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说出摩擦力意义,会区分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减小和增大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通过学习、查阅资料,了解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意义;

学会用科学语言表述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难点 :探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因素的活动。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结合学情,采用直观教学法、科学探究、归纳等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以及教师的引导,点拨总结,从而获取知识,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

教学工具

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以及学生身边可利用的物品。

教学过程

你走在地面上与走在冰面上,哪个容易摔倒?陷在雪地里车子会发生什么状况?然后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受到的阻碍,即摩擦。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渴求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阅读书本P19的活动,仔细阅读《科学实验活动练习册》P13的“过程与记录”,二人合作,根据提供的器材,完成相关活动并做相应的记录。提示:钩码质量不够200克,铅画纸没有,同学可以利用身边物体替代;另外,在拉动测力计时要保持做匀速直线运动,确保拉力与摩擦力大小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并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合作探究,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大大提高学生探究实验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使其体会学习的乐趣。

根据学生获取的数据,逐个讨论、分析、反馈、归纳。通过“为什么木块在没有拉动之前测力计会有示数”的回答讨论得出有摩擦力以及静摩擦的存在。一般情况下,对于“相对运动”的要求较低,可一带而过。对于摩擦力的方向简单情况会判断即可。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解释清楚“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的含义,通过置于斜面上静止的物体与在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的受力情况比较来体会。当然,木块在桌面上的运动时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就是滑动摩擦了。那么,根据刚刚活动获得的数据,进行猜想: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经老师的启发以及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随后,解决书本P20中的“思考与讨论”,实现利用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阐述减小或增大摩擦,达到知识用于实践的目的。最后一个活动解决了滚动摩擦,随即让学生例举身边事件解决摩擦的分类。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数据处理获得新知,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对知识的诠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能提高学生的分析与归纳以及对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能力。且渗透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希望学生在学习中能熟练使用并用科学的语言描述。

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思考,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是增大摩擦,哪些是减小摩擦的,下节课交流。

完成作业本对应的作业。

设计意图

将实际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物体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班上讨论交流既在交流中拓宽知识,更提高交流讨论的技能。

教学反思

观摩课活动总结例10

关键词: 同伴观摩;教师专业发展;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Key words: peer observation;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68-02

0 引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一直都是外语研究者的关注点。根据Richards & Farrell[1]的统计,国际上目前使用的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多达数十种,如行动研究、档案袋和同伴观摩等。而国内大多数英语教师大多还停留在听取公开课,课后进行教学交流的阶段。尽管同伴观摩这一策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但是许多研究者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观摩程序和方法,从而不能将同伴观摩的优势发挥出来。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拟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将教师间的同伴观摩步骤具体化,旨在通过这一方法,加深研究者对同伴观摩这一策略的理解并进一步运用的教学中。

1 同伴观摩的步骤

同伴观摩(peer observation)是指为了有效地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某个问题,教师主动结成相对固定的对子,有针对性地对同伴的教学进行观摩,然后由观摩者就某一方面的问题提供观察到的客观信息,并和被观摩的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的教学活动。基于上述特点,笔者将同伴观摩分为三个阶段,即观摩前、观摩中和观摩后。观摩前阶段主要包括讨论课程的性质、教学法及教学对象,力求取得更好的观摩效果;确定观摩重点,比如教师的导入或提问技巧、课程的组织、教师的控时和教学互动等;确定观摩的记录方法,比如听课者每隔一段时间记下具体的教学进程或在核对清单上勾出具体的教学行为;观摩中阶段,观摩者不参与教学活动,只是使用双方确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观摩;观摩后立即组织讨论,此时观摩者和被观摩者对课堂教学的细节印象深刻,然后双方进行反馈。

2 听力教学中采用同伴观摩的案例实施

2.1 观摩前阶段 为了顺利实施本次同伴观摩活动,笔者首先向同事们介绍了关于同伴观摩的目的、特点和方案,并鼓励同事自愿结合组成观摩对子。笔者选出一组典型的搭档教师甲和乙。教师甲,25岁,女性,教龄4年,开明谦虚。教师乙,30岁,女性,教龄8年,乐观善于表达。两位教师从事同一年级的英语听力教学且授课时间不冲突,这为同伴观摩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她们决定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同伴观摩活动,每周进行一次,严格遵守观摩步骤并及时进行书面记录和反馈。笔者参与了她们的课后讨论并记录了她们反馈的教学活动。现以关于“课堂导入活动(Lead-in)能否真正吸引学生参与”为例,教师甲为被观摩者,教师乙为观摩者。两位教师在课前讨论确定观摩焦点和看法。笔者采用并调整了王永梅[2]设计的同事听课互助表。这张听课表包括了听课前的任务及听课的目的。从该表中得出的信息可以改进以后的观摩活动,听课人和被听课人都感觉到自己的个人兴趣得到了考虑,为同事今后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2.2 观摩中阶段 以教师甲为例,她邀请教师乙观摩自己的听力课堂导入活动。教师乙发现教师甲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花费了大量时间(半小时)在导入活动上,但效果并不理想。坐在后排的学生很少参与进来,于是教师乙录下了甲的一节课,并重点关注导入时间、参与人数和回答问题学生分布等方面。在讲授“Beauty can be bought”这课中,教师甲以“Beauty” 为话题,首先讨论了和美有关的一些谚语。如 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然后将话题引入单元题目。为了活跃气氛,教师甲问学生美如何能被买到,一位同学回答“用化妆品”引来大家的笑声。然后教师甲让学生分组讨论“In what ways can people improve their appearance?” 在学生列举一些答案后,教师甲让学生观看了两张照片,这是同一个人的两张不同效果的照片,从而将话题引到本单元的重点“整容手术”上。之后教师甲又问到:“Why do some people want to improve their appearance?”部分学生参与了回答。考虑到学生的专业为临床医学,教师甲试图用“Will you change your appearance to find a good job?”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个问题使得学生分为两派。在各抒己见之后,教师甲为学生播放了一个听力对话。这个对话是关于整容手术的,基于刚才对该问题的讨论,学生比较容易的听懂了听力内容。听完第一遍之后几个与内容相关的问题被提出,用以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之后教师甲又播放了第二遍,让学生在每句停顿后复述所听内容,用以加深对对话的理解并模仿讲话人的语音语调。然后教师甲第三次播放这段听力材料并要求学生进行填词练习。最后邀请学生表演(role-play)出对话内容。

2.3 观摩后阶段 观摩后,被观摩者教师甲评论了自己的授课,分析了授课过程中的特色和原因,同时反思出自己欠缺之处。教师乙在观摩后很快进行了反馈。两人进行了大约40分钟的讨论。他们深入讨论了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到解决方案。在教师乙的帮助下,教师甲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并记录下来:“现在我理解了学生的被动反应部分原因源于自己的表达,比如在个别单词存在发音问题,对一些讨论问题的总结缺乏逻辑,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乏善可新,没有适当地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等。我只是想通过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没有启发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和组织自己的语言。我只是把问题列出并让他们陈述自己的观点,但是没有恰当的提示,这致使部分学生有表达愿望但却止步于无法使用合适的词语和句型。因为漫长的等待回答时间使得学习气氛变得沉闷。在某种程度上,这增加了学生的犹豫并导致他们产生挫败感,从而不敢在课堂上讲英语。”

3 总结

通过教师乙针对听力课堂导入的深刻分析,教师甲发现

并反思了自己讲课过程中的问题,在教师乙的启示下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改进之后的教学。同时教师乙也在填写同事听课互助表后肯定了教师甲的讲课思路,并比较了两人之间对于相同话题的不同反应和想法,从而打开了自己的思路并借鉴教师甲的优点到自己的授课过程中。

同伴观摩教学是在轻松没有监督压力的环境中进行的。观摩者和被观摩者自由结合并致力于共同提高专业水平;此外,双方在观摩前已确定观摩焦点,结合一定的辅助工具(核对清单、速记笔记、录像/录音设等),从专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效果远胜于学校管理层的随机听课和评价;另外,观摩过程不需花费很多人力物力,操作灵活方便,有利于活动的长期进行。教师甲和乙在同伴观摩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如观摩者应系统接受听课技巧和反馈策略方面的训练;同时双方都应告诉学习者为何听课,否则他们会认为他们的老师能力不够或者认为自己是试验品,两者会导致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具有表演性或超常发挥[3]。不以评价为目的同伴观摩可以形成良好的校本研究环境,是观摩教师和被观摩教师都能受益的双赢过程。因此,采用同伴观摩的方法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 Farrell,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