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村应急管理工作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4 17:13:15

农村应急管理工作

农村应急管理工作例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78-01

农村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是指在应急反应过程中,各组织之间及组织中部门之间的指挥、服从、协作关系。便于对疫情进行日常监测、专门管理,为应急反应过程的决策统一,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部门间协调配合,以及为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运作机制高效运转,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

一、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合理

相比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合理。政府管理领域固有的条块分割管理模式,各组织、部门之间交叉重叠现象严重,农村基层政府与上级政府有关部门之间,以及农村基层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清,管理混乱、协调困难等原因,使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难以有效发挥整体效应。

二、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失效的原因

(一)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

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的突出表现,主要有两个:

1、缺乏统一的应急决策指挥中心。统一的应急决策指挥中心,全面负责本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救援协调工作;制订应急救援法律规章和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对疫情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及时对外应急处理信息等。

但是,农村基层政府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常常表现出管理方式僵化欠灵活,应急反应滞后,应对失措、进退无据、无人负责或多头领导等现象,导致盲目决策,或反复讨论却迟迟无决策结果,无法发挥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合力,延误应急反应时机。

2、缺少常设卫生应急机构。常设卫生应急机构,对于农村公共卫生的日常监测、疾病信息、基本医疗保健和应急医疗救助提供等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农村社会普遍缺乏常设卫生应急机构和和承担卫生应急职责的专职人员,仅仅借助现有政府管理组织执行其某项职责,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也主要依靠基层政府领导,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应急反应缺乏前瞻性、主动性。

(二)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运行不畅

由于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中缺少某些重要组成部分,使整个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运行时出现断裂,各项应急工作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对各类有关疫情的信息或应急处理决策及处理结果的信息,对各方人员,对各部门之间的资源都无法有效整合,无法发挥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整体效应。

三、健全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一)构建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首先追求时效性,因此,需要构建决策指挥统一、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按照这样的目标,打破固有的条块分割管理模式,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专家参与的管理格局

1、公共卫生管理常设机构。如,卫生处。在常规状态下,是要职责是对疫情实施日常监测,向公众宣传公共卫生知识,提供基本卫生信息。在紧急状态下,其主要职责包括: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通报疫情信息,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服务准备,向应急决策部门提供有关卫生方面的专业建议;在突发事件发生中,参与现场救援,为灾区民众和参与救援人员提供紧急医疗服务;进行灾区人员的分散隔离、负责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向灾区民众宣传传自救、急救知识。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继续收治伤者。并在此过程中,持续通报最新疫情信息。

2、应急决策指挥中心。全面负责应急救援决策、指挥、协调工作,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高管理部门。有设以下几个部门:

(1)综合办公室。主要负责应急决策指挥中心的行政管理工作;(2)现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负责到受灾现场指挥、协调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工作;发动本地区社会力量参与救援;

(3)信息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信息;

(4)协调中心。主要负责协调各单位、各部门、救援物资以及救援队伍。

3、专家组。包括卫生专家,应急专家等。为了使应急决策更加科学、合理,要求专家全程参与决策。

以上各部门要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期间,提供24小时服务。

4、其他支援部门。主要包括:水、电、气等能源供给部门;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部门;公安、消防等部门;药物、医疗器械、救援物资的生产部门;毗邻地区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理部门等。支援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期间,要求时刻保持援助状态。

(二)增进农村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组织协作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卫生处)在监测到疫情信息后,应首先对信息内容进行调查核实,确认后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时将调查结果上报。由疫情所在地农村基层政府、卫生处,组织专家对疫情进行评估,并根据事态严重程度,决定启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同时,疫情所在地农村基层政府、卫生处,应当将已经发生或者有可能引起突发事公共卫生事件的详细信息,及时向毗邻地区政农村基层政府、卫生处通报疫情信息。后者应当及时通知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险情超出所在地农村基层政府应急处理能力时,应当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卫生局)报告,请求援助。

应急预案启动后,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所列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结束。当灾区民众全部救出,疫情受到控制,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恢复正常,经专家评估,认为疫情隐患已经消除,现场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各方救援力量形如撤离。由疫情所在地人民政府宣布应急结束。

参考文献:

农村应急管理工作例2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073-02

0 引言

200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各省市相继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明确了农村公路养护主体与责任,建立健全了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和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各地交通运输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办法措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得到逐步加强。全国农村公路列养里程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十二五”末要实现“有路必养”的目标。

1 农村公路管护存在的实际问题

1.1 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短缺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物价水平不断提高,人工成本和养护物资也不断提高,养护经费出现了严重不足。随着交通工具的多样化、快速化发展,老百姓对出行条件有了更高的标准,农村公路已经成为涉及老百姓生活的重要民生问题。尤其是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取消收费后和燃油税费改革后,公路养护资金的拨付程序与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将对主要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规模和养护管理模式产生很大影响,而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从资金来源和渠道看,更加的难以保障。

1.2 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抗灾能力差 受到建设资金投入、施工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已建成的农村公路普遍存在技术等级偏低、抗灾能力薄弱的缺陷。在自然灾害来临如大暴雨袭击时,极易发生塌方、挡墙垮塌、桥涵冲断等险情,严重威胁公路安全和行车安全。

1.3 农村公路未实行有效管理 根据交通部门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因为农村公路点多、面广、线长,过于分散,增加了巡查和管理的里程和难度。

2 现阶段农村公路管护的主要职能

各地交通部门已经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一是改革探索了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的路子。加快培育和发展公路养护工程市场,建立了适应市场规律的运行机制,允许和鼓励组建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养护工程专业队或公司,逐步参与到农村公路养护工程项目竞争,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护企业,逐步的走向推向市场。二是对农村公路管养单位进行调整和充实,突出管理、服务职能,为推动农村公路管护市场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完善了农村公路管养机制,加强督促检查以确保管养措施落实到位。

3 农村公路管护的职能创新

3.1 克服目前面临的困难,加快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制度和规范体系 研究制定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单位市场准入、招投标、公路技术状况监督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制订适合农村公路养护的管理办法,养护施工作业流程,形成一套农村公路养护科学决策机制、规范化管理标准及技术指南。推进农村公路集中大修和改造,完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和安全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最基本出行需求。

3.2 加强重要农村公路的保通、护通和应急水平 以临沂市为例,除干线公路外,县乡公路四通发达,不仅承担着人民群众的基本出行任务,同时承担着重要的交通物流任务。近几年,极端恶劣天气不断增多,致使水灾、冰雪灾害的发生呈每年上升的趋势,道路桥梁也存在着突发性、潜在性病害,应对这些灾害发生,难以通过市场招标的方式使用营利性机构进行解决,各地交通部门应在养护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以应急养护保通功能的专业化、专门化的抢险保通队伍,来有效的应对灾害发生后的抢救措施,保障农村公路的畅通无阻。而且这项措施还具有高效性、及时性、低成本性的特点。各地的农村公路管护部门依托自身原有的机械设备力量和人才技术优势,全力做好农村公路防汛救灾、应急抢修等各项工作。要经常性的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日常演练和实践经验,完善《公路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抢险预案》、《恶劣天气应急预案》等各类应急预案。二是完善硬件配套,充实应急防汛、除雪、除冰等物资。三是制定路面病害快速处置机制.强化应急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和信息等应急运行机制。

3.3 加强对重要桥梁的运营状态检测,发挥各养护中心试验检测和大型桥梁的日常安全运营健康检测优势,提高重大桥梁的安全预报水平,杜绝桥梁的突发病害。近几年,桥梁坍塌事件屡出不穷,2012年8月24日早晨5点30分,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引桥发生坍塌,四辆大型货车坠桥,3人遇难5人受伤;2011年7月15日凌晨,杭州钱江三桥辅桥主桥面右侧车道部分桥面突然塌落,一辆重型半挂车从桥面坠落,又将下匝道砸塌;2012年5月13日湖南平江县余坪乡和梅仙镇交界处的昌江河上一座三孔石拱桥,被特大山洪冲击垮塌。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无论是特大桥、大桥,还是农村公路的中小型桥涵,都存在建成后缺乏正常的日常监测和安全运营健康监测体系。以上血淋淋的教训更应该看到加强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农村公路的中小型桥涵更应该是监测的重点。要求农村公路管养部门要对桥涵的安全放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去要求,加强对桥涵的检测,及时提出检修意见,确保桥涵的安全畅通。

3.4 建立信息化数据库,为上级部门和全国路网检测和应急中心提供基础和补充数据,提高地方交通部门向社会提供出行信息服务的能力。国家已经对高速公路、国省道等大型公路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信息化数据库,而农村公路的信息化数据库工作有的地市也已经开展,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迅速开展好此项工作,对于全国路网检测和应急中心的基础数据库是很好的补充,也有利于在节假日等群众集中出行时间更快、更及时的路况信息,方便人民群众的出行。

农村应急管理工作例3

然而,不管是政府还是社区,近年来在这方面问题上,却基本上只是组织倡导文明祭祀活动或者进行事后的警告及处理,并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专门针对这样的突发人为火灾的应急管理机制,从而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每年这样的人为火灾仍时有发生。所以,为了更好地维护陕南山区绿化成果,保护植被及农作物,防止空气受到污染,对这样的突发人为火灾进行系统的应急管理十分有必要。

对此,本文尝试着在农村社区综合应急能力提升这样的主题下,选择以农村社区为研究主体,以农村社区对人为森林火灾这样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为重点,并以陕南农村地区为例,来对农村社区应急能力建设进行一些探索,希望能够对农村社区应急能力的提升,甚至是农村社会治理方面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

二、陕南农村社区人为森林火灾的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本文主要从火灾应急处置工作部署和防火工作宣传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在火灾应急处置工作部署方面,陕南地区大多数县镇每年都会召开森林防火工作动员会,对冬季防火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制定冬季森林防火实施具体方案,并绘制森林防火预案实施图,落实相应责任。

第二,在防火工作宣传方面,采取的是镇社联合模式。首先,由镇森林防火指挥部对防火工作进行宣传,并在林区的主要路口设置防火警示牌;其次,由于近年来陕南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取得一定的建设,使得农村社区在火灾发生前后能充分利用应急广播,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陕南农村社区人为森林火灾的应急管理问题分析

就陕南农村地区对人为森林火灾的应急管理现状来看,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社区缺乏有效的应急管理协调机制

目前,在很大程度上,陕南农村地区针对人为森林火灾方面的应急管理确实主要是依托社区来落实的,社区承担了很大部分的任务量,然而事实是,社区干部基本上都处于被动状态,临时应急处置的专业水平不足,难以最有效地承担起相应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一方面,对人为森林火灾的应急处理并没有列入社区委员会重要日程;另一方面,在日常,并没有积极地在社区内组织如森林防火教育、相关法律知识普及等活动。所以,从这方面来看,社区人为森林火灾应急管理仍然不够严格和系统。

(二)社区缺乏有效的防火规划和应急预案

虽然大多数县镇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进展较顺利,应急预案体系也基本形成,但是许多社区并没有专门的针对本社区具体情况的防火规划和应急预案。这样一来,就忽略了社区自身区域内的特殊性,不利于各种资源的整合、社区与所辖村民小组之间的协调等。不仅如此,大部分应急预案也并没有经过正规演练与实践,社区也没有将森林防火实施方案和森林防火预案实施图公示出来,所以社区居民对方案和预案的知晓率很低。

(三)社区对居民的防火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目前,陕南农村社区对社区居民的防火宣传教育力度仍然不够,缺乏长期性。正是由于防火教育的不足,使得居民灾害防范意识普遍薄弱,自我安全防护知识十分匮乏,参与度也不高,所以并没有在社区内形成一种较为成熟的社区应急文化体系。

(四)社区应急装备不能满足需要

大多数社区基本的应急设备工具缺乏,从而并不能满足突发人为森林火灾应急处理的需要。往往在火情发生后,防火队只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扑火办法,因此扑火所需时间较长,甚至在某些山头,由于应急工具的缺乏,也只能任由火势自然熄灭,造成了森林绿化成果的损失。

四、陕南农村社区人为森林火灾应急能力提升对策

(一)建立社区火灾联防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各个主体的作用

农村社区应该充分调动社区干部及居民,并积极联合社区所在地其他相关部门,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社区火灾联防机制,至少在社区组织内要形成一个社区――小组――居民三级联防机制,充分利用每一应急主体的作用。首先,可以由社区来组织居民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巡查,并慢慢加强社区内义务消防队伍的建设,从而有效提高自防自救能力;其次,社区要积极动员社区干部落实自身责任,做好防火工作,尤其要针对区域内特殊情况,加强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特殊节日其相近时间段的监控,从而做好应急预防工作。最后,如果社区所辖居民人数较多,就应该依照具体情况,将社区居民按居住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分成若干个小组,并推选出村民小组组长,进一步细化防火工作部署,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资源。

(二)完善社区应急预案,增强应急预警与防御能力

在农村社区干部应急管理专业知识缺乏的情况下,可以由社区所在地区的基层政府来组织有针对性的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活动,从而增强社区干部应急处置专业知识及技能。鉴于农村社区薄弱的应急管理基础,在社区应急预案的编制方面,可以先借鉴基层政府所编制的应急预案,然后再根据本社区实际情况来完善。而一个完整的应急预案应该包括这几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总则,涉及编制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基本原则以及预案启动这四大方面;二是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在明确组织指挥体系和成员职责后,应清楚详细地编写应急预案启动之后的具体工作程序;三是人为森林火灾预防及火情信息报告,应该按照应急管理的过程,将预防、监测、信息报告和处理都涵盖进去;四是对人为森林火灾的扑救,应分级响应;五是后期处置,包括火灾评估、责任追究,案情查处及工作总结等内容。总之,农村社区应该通过建立并完善社区应急预案来加强社区应急预警和防御能力,甚至是具体应急处置能力。

(三)社区和政府形成力量联合,加强应急预案宣传和演练

仅仅编制应急预案显然只是一项初步工作,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应急意识和能力,保护好森林绿化成果,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为了能在火灾突发后有效应对,就必须加强对应急预案的宣传和演练。通过对预案的宣传和演练,使居民能够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加入火灾应急处置过程之中,有效减少损失。加强预案的宣传和演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一是加大对预案以及应急知识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地方电视台和广播体系,使居民广泛了解,宣传培训应走进社区,也可以利用学校这样一个平台,积极走进学校,加强宣传;二是加强模拟演练,鉴于火灾应急演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以及社区力量的不足等问题,社区可以积极联合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来共同组织,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四)推行多方位排查模式,积极发挥相关人员作用

推行多方位排查模式,就是要由社区积极联合基层政府,与消防等相关部门配合,并重点发挥农村社区居委会作用,一级一级明确责任人员,划分责任区域,实行全面检查,从而使每个地方都能处于监测之中。针对社区基本应急设备工具缺乏,不能满足突发人为森林火灾应急处理需要的问题,应该由乡镇政府部门来争取和整合资源,为社区加强应急设备的配备,以加强农村社区应急处置能力。

五、总结

农村应急管理工作例4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B

应急广播是指发生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等应急状态时,以广播的方式向公众传递紧急信息的一种手段。2013年10月,浙江省余姚市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侵袭,短短数天全市过程性雨量达到561毫米,受灾人口80余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27亿元。在余姚断电断水、交通瘫痪、通信不畅、成为“孤岛”的困境下,浙江广电集团fm93交通之声第一时间在当地设立了应急直播室,在及时沟通、信息、引导舆论、稳定人心、协助救灾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应急广播对于各级党委政府来说,是治国理政的新常态、新实践;对于广播行业来说,是拓展大众传媒职能的新需要、新尝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广播工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并列入了“十三五”规划。在近几年的重大自然灾害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电台积极探索,进行了有益尝试,应急广播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2013年12月3日,国家应急广播中心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2014和2015年度“中国应急广播大会”的相继举行,更是为各地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下面结合余姚市应急广播的实践和探索,谈谈对加强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体会和思考。

一、余姚市农村应急广播现状及运行情况

2014年以来,余姚市委、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总结2013年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侵袭后,痛定思痛,全力推进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至2015年7月底,所辖265个行政村全面完成终端喇叭安装任务,实现了农村应急广播全覆盖的目标。全市共建设安装市总播发中心1个、各乡镇街道播发分中心22个、应急终端喇叭970个,超额完成了省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并经受了实战考验:2015年在防御“灿鸿”台风和“苏迪罗”台风过程中,新安装的应急广播及时启用,发挥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灿鸿”台风期间,余姚市广播电视台首次启用应急广播,根据市三防指挥部、市气象局提供的信息,以每半小时播报一次的频率及时台风动态消息、提示事项及防台指南,将最新的信息通过应急广播传到了千家万户,让广大市民及时了解台风动向,并提前做好人员转移及相关预防工作,避免了意外事件的发生。应急广播在台风中的成功运行,让这一民生工程向党和政府、广大市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台风过后,各乡镇街道、村纷纷要求增补应急广播终端,这也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应急广播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让应急广播在自然灾害及其他应急事件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关键是亟需制定一套科学、可靠的建设运行方案。余姚市结合应急管理需求,坚持标准,充分论证,及时制订了相对成熟的《余姚市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方案》。这个方案标准较高,采用了RDS控制有线+无线方式进行应急广播系统搭建,系统运行双向化,管理科学精准化,可以对各终端喇叭进行点对点的控制和。应急处置也更为科学合理,在应急情况下,可以传送有线或无线广播信号,在有线数字网络完好时(有电有信号)通过网络进行有线传送;在网络受到损坏时可通过无线发射进行无线信号传输;断电时通过太阳能板供电,确保实现系统的有效运行。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成后,为确保能够安全、规范运行,余姚市政府及时制订了运行规范,对应急广播日常管理及运行要求、运行职责、运行内容审批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以保证应急广播的“安全播出”。为保证应急广播该响时响,保证日常高效维护,余姚市还出台了应急广播考核管理办法,就终端喇叭的响应时间、处置要求等对市广播电视台及各乡镇街道广电站作出了具体考核规定。

余姚是浙江省加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一个范例。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2014年将其列为全省十方面民生实事之一,并出台了《关于推进全省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到2015年底,全省27595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任务,实现了农村应急广播村级全覆盖。同时,在浙江广电集团成立了“浙江省应急广播中心”,批准fm93浙江交通之声为“浙江省应急广播频率”,以进一步发挥应急广播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二、农村应急广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按照相关方案,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应依托现有的广电有线网络和中波无线网络,构建省、市、县(市、区)三级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农村应急广播平台,除具有日常广播功能外,还具有县、镇、村三级智能操控、局地广播、应急插播等功能,既能服务公共文化建设,又能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及抢险救灾应急响应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设在各乡镇街道广电站的播控中心,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随时播送各类消息,实现各类预警信息快速高效。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应急广播系统的“建、管、用”模式仍然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在不少地方都被打了“折扣”。当前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在一些地方,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尚未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资金以及日常运行维护经费缺乏;相关设备管理及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应急广播覆盖率低,在一些偏远地区,还不能覆盖到自然村;部分地区重建设轻管理,应急广播通响率、完好率较低,影响了应急功能的正常发挥,等等。

三、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应着力在“四化”上下功夫

应急广播并非另起炉灶、重新建设一套制作播出和传输覆盖系统,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技术的融合创新,实现预警信息的快速和广泛传播,为全民提供避灾减灾的公共服务。我们要围绕确保有效使用,坚持巩固、完善、提高来展开工作,注重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常态化运行、智能化应用,把应急广播建设的短板补好。

(一)注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的标准化建设

当前,各地都在开展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一些地方的应急广播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考虑到基层广播覆盖的难度,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和应急广播系统的基础平台,必须立足长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尤其亟需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包括指导建设的建设标准、保障信息互联的技术标准、保障应急广播智能的策略标准和保障正常运行的管理标准等。这个标准体系必须遵循可拓展性、可开发性,全面实现数字化、模块化。同时,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无缝覆盖,将无线广播、数字广播、有线广播、村级广播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真正实现应急广播的政策保障标准化、设施建设标准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和考核评价标准化。

(二)注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的规范化管理

规范管理是确保应急广播体系建成后正常使用的基础,关键是要建立起一套稳定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坚持“建管用”并举,研究建立农村应急广播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充分发挥好应急广播体系的综合效能。通过建章立制,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以管理推动使用,以使用促进管理。建立健全应急广播体系工作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通过加大管理力度,进一步明确责任,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确保应急广播安全播出。如我们力求广播设施设备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方案、统一配置、统一技术、统一制度、统一管理,全市各广电站的广播设备以及村广播室均统一配置数字设备,在硬件层面上确保了农村有线广播“优质响”“长期响”。

(三)注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的常态化运行

明确责任,落实经费,加强应急广播系统日常的使用、维护以及演练、抽检,以备不时之需,确保常态化运行。为有效提升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保证应急广播的正常有序使用,同时符合安全播出要求,余姚市出台了应急广播运行试行办法,明确应急广播网络、设备统一由市广播电视台承担维护、检修职责,确保应急广播的正常、畅通使用。各乡镇、街道政府及广播电视站做好辖区内农村应急广播设施的用电保障、设备保护和维护协调工作。明确了信息的权限:有关单位、部门及各村如需信息,先填信息申请单,经审批流程审批后由专职人员落实。操作者按市应急办规范要求操作,时间、次数等根据内容按审批要求实施,落实专人,内容存档。通过规范流程,确保应急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四)注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的智能化应用

应急广播建设应坚持“应急”和“智能”这两个基本原则,以凸显应急广播信息快捷和自动这两大特点。一旦需要应急信息时,指定区域内所有的电视频道、所有的广播频率都应该具备能快速传递信息的能力。除了这些,应急广播的核心能力还包括对于那些未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受众,也要通过播发区域内的终端喇叭、收音机、机顶盒自动唤醒等手段,千方百计帮助他们知晓这些应急信息。在技术上,这些都应成为随时可以立即或自动实施的能力。比如:通过开发远程控制,实现对机顶盒的点对点的远程唤醒,完成精准到户的应急信息服务;将应急广播与相关部门的预警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实现应急广播的智能化,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要推动应急广播的智能化应用,做好与各级政府公共应急系统的有效衔接。此外,通过应急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实现传统应急广播与覆盖的升级换代,使应急广播的传播范围更广泛更具有针对性,传播方式既满足当地民众危机时刻了解信息的需求,也满足关注这一应急事件其他受众的需求,这样才能将应急广播传播应急信息的功能发挥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刘济铭《对新形势下加强应急广播建设的探讨》,《新闻传播》,2014年第9期。

2.许冰冰《浙江:两年完成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年1月16日。

农村应急管理工作例5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立

251个地市和1079个县(市)建立了相应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和储备点

基层减灾救灾目标是自然灾害发生24小时内,灾民生活得到基本救助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民政部门以制定和落实国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为重点,努力推进基层减灾救灾工作能力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体系基本建立。目前,中央和省级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已经颁布实施,93%的地(市)、82%的县(市)都出台了救灾应急预案。二是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基本形成。以国家设立的11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龙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251个地市和1079个县(市)建立了相应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和储备点。三是灾害应急救助联动工作机制基本建立。确立了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灾害应急救助联动工作机制。

灾害救助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认真履行抗灾救灾综合协调职能,不断健全灾情报送和会商机制,强化了灾害应急救助工作,基本实现了第一时间转移受灾群众,灾后2小时内上报灾情,24小时内救助措施基本到位,保障了受灾群众在应急期间吃、穿、住、医等基本生活不出问题。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仅2005年和2006年,全国就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2954.8万人,恢复重建倒塌民房379.2万间。

在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基层不仅第一时间要直接面对灾害,也要第一时间处置灾害,因此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能力,提高基层灾害处置水平意义重大。当前,在基层减灾救灾工作方面,还面临四方面的挑战: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灾害隐患和减灾能力尚不完全清楚;各级救助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救助工作的需要;各级综合减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基层减灾救灾工作是国家综合减灾工作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基层减灾救灾的工作目标是:自然灾害发生24小时之内,灾民的生活得到基本救助;创建100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灾后恢复重建倒塌民房90%达到设防标准;社区、乡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编制率达到85%;85%的城乡社区建立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95%以上城乡社区有1名灾害信息员,公众减灾知识普及率明显提高。

为完成上述目标,进一步推进基层减灾救灾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打算:一是制定完善基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是启动自然灾害隐患普查与评估。三是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和“减灾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四是深入推进减灾安居工程建设工作。五是继续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领导,细化工作,落实责任,协同有关部门一道做好相关工作。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李伟:北京社区应急网络形成

基层构建监测预警网络

评估突发公共事件风险

近年来,北京市按照“重心下移、面向基层,预防为主、平战融合,加强指导、动员群众,依靠科技、完善手段”的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首先是重心下移、面向基层,着力强化基层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设。北京市制发了《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314个街道(乡镇)基本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社区(乡村)编制完成3683个简洁易行的应急预案。还着手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各街道(乡镇)从落实责任主体入手,组建了本辖区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委员会或指挥部。部分社区(乡村)还成立了应急工作组,初步形成社区应急工作网络。

其次是预防为主、平战融合,构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道坚实防线。加强隐患管理,强化排查监控。目前,北京市正在开展奥运期间突发公共事件风险评估和隐患整改工作。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基层单位积极探索建立隐患排查和监控工作制度,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类安全隐患,努力将事故消除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部分基层单位构建监测预警网络,摸索出了一些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是加强指导、动员群众,提高市民参与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北京市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北京市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实施总体方案》,全面启动应急管理“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工程。为抓好此项工作,我市充实了管理机构,在市应急办增设“宣教动员处”,将市人防办改组为市民防局,调整职责,强化其在公共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方面的职能。区县党委和政府大力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应急管理工作向基层深入。基层单位组建了义务消防队、义务巡防队、生态林管护队、防震减灾队等各级各类的应急志愿者队伍,积极引导、组织和带动市民参与到应急管理工作中。

四是依靠科技、完善手段,提升基层应急技术保障能力。北京市在建设基层应急技术支持体系时,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提升了基层应急指挥技术含量。城区基层单位将应急管理与城市管理工作相结合,通过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了容纳治安、市政、应急等多项功能的城市综合管理指挥平台和应急指挥联动系统。为实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准确与高效,开发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乡村)四级值守应急软件应用系统,已在所有区县开始运行,并在部分街道(乡镇)、社区(乡村)试点。

总体来看,北京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我市将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全面加强我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确保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全举办而努力。

浙江省诸暨市市长王继尚:建突发事件信息平台

“枫桥经验”拓展到应急管理领域

坚持资源整合,完善基层网络

近几年诸暨市十分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夯实基层基础,全市没有发生特大或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连续3年被评为浙江省平安县(市)。

首先是坚持“枫桥经验”,拓展应急领域。“枫桥经验”是在乡镇(街道)建立综治工作中心,在村(社区)设立综治工作组,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解决在基层”,其精髓是“抓源头、抓苗头、抓早、抓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我们将“枫桥经验”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创造了应急管理的“五早”法,即:信息早报告,苗头早预防,隐患早排除,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

其次是坚持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基础。诸暨市在27个乡镇(街道)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落实行政“一把手”负责制;把应急办和党政办合署办公,平时设1—2名专职干部抓预防,应急时即转为党委政府的应急办事机构。在534个村(社区)、611个企事业单位、187个学校相应建立了应急管理机构。

第三是坚持关口前移,加强预防准备。到目前为止,诸暨市已制订市级专项应急预案52个,乡镇、企事业基层单位应急预案320个,坚持重大节会活动编制应急预案,明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流程、责任人及联系方法,把预防和应急准备作为应急管理的基本功。我市启动建设“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平台”,实现了预警信息与农村有线广播系统的对接,确保了实时预警信息直接入户。

第四是坚持提高能力,抓好队伍建设。近年来,诸暨市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专兼结合、互相配合、整体提高”的原则,抓好多层次的应急队伍建设。目前,市级层面建立应急管理队伍30余支,共有人员1547名。乡镇一级有维稳调解、民兵应急救援、专职消防、事故救援等队伍276支,共有人员7199名。村(社区)有护村队、义务消防队等队伍731支,共有人员13010名。企事业单位有护厂队、消防队等应急管理队伍1087支,共有人员9355名。

第五是坚持资源整合,完善基层网络。诸暨市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村(社区)、厂矿企业和学校设置自然灾害预防员、消防安全员、公共卫生信息员、综治员,形成了全市的网格化。诸暨市在各村(社区)设置了1366名公共卫生信息员,形成了农村公共卫生信息网。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应急管理加强五项工作

省级教育部门和1635所普通高校已完成应急预案编制

各省级教育部门每年应急管理专项经费近2000万元

目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311所。普通中小学校41.8万所,在校学生达1.9亿。随着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

首先是突出教育系统特点,抓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教育部于2005年10月制定完成并印发实施《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各省级教育部门和1635所普通高校于2006年底完成了预案编制工作,其中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全部完成。截至目前,以《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为总纲、以各地教育部门预案为主体、以各级各类学校预案为支撑的教育系统应急预案体系已经形成。

其次是健全综合防控体系,抓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部门以维护稳定工作体系为基础,成立应急管理机构和各专项应急处置工作组。全国有1172所普通高校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各中小学坚持校园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建立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安全责任体系。

第三是整合各种工作力量,抓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培训,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保卫工作干部及广大教师的作用。各高校通过建立“学生护校队”、“义务交通疏导队”、“校园消防志愿服务队”,组织学生参与安全管理工作。

此外教育部门还加大了宣传普及力度,抓应急科普宣教工作。着力夯实工作基础,抓应急预案演练,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坚持用制度化的形式将应急演练固定下来。教育部门还切实增强应急投入,抓应急管理工作条件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省级教育部门每年用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专项经费近2000万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部将以建立健全维护安全稳定综合防控体系为统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将集中加强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深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制订应急体系建设长远规划,完善应急管理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继续深化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细化应急预案工作环节。

二是做好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工作。部署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全面深入开展影响安全稳定问题的排查化解工作。指导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健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

三是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推进校园110指挥中心为枢纽,集人防、物防和技防于一体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加强警校共建,督促学校落实内部治安、安全防范措施。

四是积极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努力建设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强对学生住宿和食堂的管理,有针对性地安排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五是加强宣传教育和研究工作。发挥教育系统各类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总结推广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经验,举办多种形式的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把公共安全知识普及到全体师生。

江西省赣州市副市长刘建平:提高农村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村庄规划进行安全性评估

推广农村和谐110模式

近年来,我们立足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80%的市情,以加强农村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进一步提高了农村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首先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农村应急保障能力。赣州市要求全市所有圩镇和自然村庄在编制规划时都要进行规划安全性评估,组织专业设计人员,设计选择了175套新房型供农民选用,加强了消防功能,并对地处地震带的会昌、寻乌等县的新房型增加了抗震设计。做好“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有效防止疾病发生和传播,杜绝了农村饮水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同时还加强了消防安全、信息发送设备等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应急宣传、通信、交通等保障能力。2006年,在公安部消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赣县、兴国等县的一些行政村开展了消防安全试点工作。水文部门、林业部门、气象部门、地质矿管部门各司其职,形成了防范自然灾害的合力。

其次是加强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着力增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一方面,建立健全乡镇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落实山洪灾害联户防范责任制。另一方面,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和职能部门,明确监测方法及预警信息方式、转移路线及安置地点等应急预案内容,根据因灾受威胁农户的具体情况,逐户制定山洪地质灾害紧急避险卡,于汛前发放到农户手中。赣州市还注意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应急能力。

赣州市还健全预案体系,强化应急队伍。编制印发了《赣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包括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在内的20个专项应急预案、48个部门应急预案。结合新农村建设,防疫部门在乡镇机构改革时组建了乡镇动物防疫站,设立了动植物检验检疫站。在一些行政村组建了群众义务消防队,在乡镇设立治安指挥中心和应急联动小组,农村社区指定了专人为应急管理信息员。

三是加强农村管理机制创新,着力提高农村应急管理能力。赣州市及时把农村应急管理工作融入其中,让农村应急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解决应急管理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注重发挥村民理事会载体作用,把农村应急管理工作延伸到村民理事会,实现了市、县有应急管理委员会,乡、村有管理机构和人员,自然村有群防队伍。

在加强农村应急管理工作中,我们正向全市推广瑞金市的“农村和谐110活动”。2005年防汛抗洪期间,瑞金市云石山乡沿坝村宋东北等两户人家共6口人就是接到乡镇“和谐110”发出的紧急汛情指令,在村综合处置服务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及时撤出,成功地躲避了因山体滑坡推倒房屋的危险事件。

重庆市郭家沱街道党委书记廖庆平:综合应急、志愿者和兼职人员并存

坚持属地管理加强应急协调联动

建综合应急、志愿者和兼职队伍

重庆市江北区郭家沱街道地处城区近郊长江北岸,街道地域狭长,紧靠铜锣山,有8公里的森林线和6公里的江岸线,公路弯多坡陡,水路滩险水急。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洪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道路和水运交通事故等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我们在推进应急预案“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工作的同时,以建立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和建设应急队伍为重点,全面提高基层应急能力。

郭家沱街道按照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建立了以党政领导为核心、部门和单位为主体、社会多方参与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2005年5月,成立了街道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还在重庆市率先组建了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街道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保证日常开支。通过编制应急预案,基本摸清了辖区内灾害点、危险源分布情况,建立了应急信息动态管理、灾害点及危险源监测预警、应急资源及队伍等应急管理制度还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灾害点、危险源排查。

我们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应急协调联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实行集中统一指挥。去年夏季,重庆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高温干旱持续长达61天。面对严重旱情,街道党工委、政府统一指挥,组织发动辖区单位和群众打了一场抗旱救灾的攻坚战。实现了“无一人缺饮用水、无一人断粮、无一头牲畜渴死”。

农村应急管理工作例6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广播在应对自然灾害等公共突发事件、政令信息、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农村广播覆盖建设为重点,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迅速传递突发灾害信息和致富信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切实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二、建设目标

至9月底以前,建成县、镇、村三级农村广播远程应急预警控制系统,全面完成18个镇应急广播站,415个行政村广播室建设任务,进一步提升我县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具体任务包括:

1、县级应急广播台:建成县广播电台、应急无线广播发射台和有线传输工程以及应急广播接收和扩音终端。

2、镇级应急广播站:为各镇所在地行政村配备200W有线广播扩音机1部、50W高音喇叭4只、固定电话一部。

3、村级应急广播室:为各行政村配备100W有线广播扩音机1部、50W高音喇叭2只、线材50米、固定电话一部。

三、建设步骤

县农村广播(应急)网建设时间从8月1日起至9月30日结束,分四个阶段实施:

(一)动员培训阶段(8月1日—8月5日)

召开“县农村广播(应急)网建设工作会议”,以会代训,对各镇业务人员进行广播设备安装使用培训。

(二)安装调试阶段(8月6日—9月5日)

分批为各镇配送广播设备,完成远程应急控制系统和调频广播的选址、安装和调试等工作。

(三)完善网络阶段(9月6日—9月12日)

由各镇负责,落实辖区各行政村广播室管理人员名单、联系方式及广播室固定电话,连同镇本级管理人员名单一并报县广电局备案。广电局负责设置全县各行政村广播室设备预警启动密码。密码分三级保存:全县密码由广电局统一保存;各镇辖区行政村的密码由镇管理员保存;各行政村的密码由各行政村的管理员保存。未经负责人(广电局长、镇长、村长)同意,预警启动密码不得随意查看,更不得随意使用。

(四)检查验收阶段(9月13日—9月30日)

县广电局负责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县调频广播接收设施的安装、使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确保安装到位、调试到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快农村广播(应急)网建设,县政府成立由王民峰副县长任组长,政府办、财政、公安、监察、水务、住建、国土、安监、气象、电力、电信、广电等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县农村广播(应急)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广电局,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具体负责农村广播(应急)网建设。

农村应急管理工作例7

引言

马克思曾说安全是市民社会的最高概念。整个社会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保证它的每个成员人身、权利和财产不受侵犯。公共安全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或者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私产的安全。目前,中国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转型时期,这会影响农村社区公共安全特别是乡村社会的治安管理及其方式的整体性变迁。从金华农村公共安全现状来看,总体态势良好,但一些影响农村公共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文章从重视应急管理、明确工作机制、预防为主三方面解读加拿大等国家应急机制的成功经验,思考其经验对农村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启示。

一.重视应急管理

世纪60―70年代着手建立应急管理机构,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考验,加拿大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行之有效的应急系统。

(一)实行分级管理。加拿大的应急事务管理体制分为联邦,省和市镇(社区)三级,实行分级管理。在联邦一级,专门设置了紧急事务办公室。省和市镇两级管理机构的设置因地制宜,单独或合并视情而定。各级应急事务机构负责紧急事件的处理,负责减灾管理和救灾指挥协调工作,监督并检查各部门的应急方案,组织训练并实施救援。各级应急事务管理部门下设紧急事件管理中心,是协调机构,而不是权力机构。

(二)加强队伍建设。加拿大组建了专门的应急救援人员队伍,涉及消防救援,水(冰)上救援,建筑物倒塌救援,狭窄空间救援,高空救援及生化救援等。各级政府投入巨资,购置了先进的救灾设备和救援人员防护装备,保证在遇有危急时能及时进行援助。此外加拿大还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如安大略省共有525支消防队,其中69%的消防队全部由志愿者组成。

二.明确工作机制

(一)统一接警。9.11电话是政府设立的紧急事件接警中心,其网络覆盖全国各地,平时由警察负责管理。各地的紧急事件管理中心都与9.11电话接警中心相通。当接到报警后,距报警位置最近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从各自的值班位置同时出动去现场,由最先到达现场的人员负责指挥处理。当现场指挥认为事件严重,便会报告紧急事件管理中心,请求上级协助处置或支援。

(二)及时信息。加拿大政府认为,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政府有责任向公众提供真实灾情。如安大略省紧急情况管理署专门设立了联合信息中心,负责向媒体,公众相关灾害信息,保证公众及时,不间断地获得灾害的各种信息,既消除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又制止谣言扩散,减少媒体对灾情的不实报道,为把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三.预防为主

(一)广泛宣传。政府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充分的宣传,强化社区民众的应急救灾意识。如:三月的第一周举行紧急预案周活动,散发自助手册,建立信息亭和进行信息交流。政府减灾管理部门或非政府社会团体也经常组织减灾公众教育宣传活动。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公共组织经常对幼儿和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和逃生救护教育。

(二)社会动员。动员和吸收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管理。如加拿大灾害损失减轻协会是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公共组织,使命是开展各类预防灾害发生,减轻灾害损失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建设。并向广大公众和单位提供咨询和教育,懂得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互援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职责。

四. 借鉴加拿大公共安全应急机制的经验,思考我市的农村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虽然我市建立了对应的农村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但加拿大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

(一)完善应急制度。加拿大目前形成了以家庭和企业单位自救为核心,市镇,省和联邦政府为后援的应急管理体制,《联邦政府紧急事件法案》把紧急事件分为四类。对于短期事件,要制定24小时、48小时处置计划;对于延续时间较长的紧急事件,要拟定更长时间的计划。各个家庭也有义务在72小时内做好自救工作,并强调受灾人员之间的互援。我市农村也可增设社区紧急事件的机构, 成立社区警务志愿者,对于突发性的事件,采取及时自救,减少人员与财产的损失。

(二)完善信息网络中心。各级应急事务管理部门下设紧急事件管理中心,是协调机构,而不是权力机构。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集成技术,在加拿大形成统一接警。9.11电话是政府设立的紧急事件接警中心,其网络覆盖全国各地。目前,我市公路总里程达1.1万公里,其中农村道路占到将近1万公里,占90%。随着农村康庄道路实施,里程还要增长。部分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不规范,低等级机动车辆较多、村民交通安全意识薄弱。据调查,苏孟村目前只设有少量交通红绿灯,电子监控也是寥寥无几。借鉴以上内容,敦促政府制定和建立健全农村地区交通管理工作机制,完善工作规范,延伸农村地区交通管理触角和网络,创建一个安全的社区。

(三)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增设非政府组织并参与管理。

加拿大政府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充分的宣传,强化社区民众的安全防范意识,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管理。向广大公众和单位提供咨询和教育,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互援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职责。借鉴加拿大的经验,关注对农村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农民交通安全意识;注重外来务工人员教育问题,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印发解读简本、开发软件、设置电子触摸显示屏、制订解释性办法等多种方式,为民办事。此外,设立农村社区安全基金会,呼吁社会各界向基金会捐助资金,使农村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真正步入依法管理的轨道。正如卢梭曾言: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随着信息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要求政府完善农村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应有效借鉴切实可行的加拿大的应急管理的经验,创建安全社区要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网络一体化管理,提高社区民众的安全防范意识,以促进农村“安全、健康、和谐”社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杨.中国新刑法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P317

[2]刘春元.国外社区建设经验的启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l)P45-47.

[3]盛青.国外社区发展对中国社区建设的启示[J].科技信息,2008(l) P362-363.

[4]王义存.浅谈社区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J].安徽文学,2008(10)

[5]于雷.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01)

[6]杨艺文.关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再思考[J].2005(01)

农村应急管理工作例8

汤原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本部边缘,北依小兴安岭群山,南邻松花江。县内一部分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在信息化建设上明显落后,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完善,“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在社会高度重视下得以形成。为推进“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的顺利开展,加大力度探讨无线数字电视覆盖技术的应用以及应急广播系统建设等方面内容,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探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村村通”建设方案。

1 “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概述

1.1 建设意义

“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是我国惠民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国家在这一方面所投入的资金力度较大,并且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率在95%以上,满足了大部分农村群体以及农牧民对信息文化的综合需求。“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的建设,响应了党的号召,在提高农村群体思想文化素质的同时,对于党和国家政策宣传也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1.2 “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有线电视联网以及无线覆盖之间的联系

农村广播电视工程的实现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有线电视联网;二是卫星接收,即“村村通”;三是无线覆盖。地势条件复杂的山区,若单纯采取一种技术手段无法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为切实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可以通过有线电视数字联网、数字电视无线覆盖以及“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的协调配合实施,以此作为主要技术方式,对农村地区进行统一规划,通过光缆和HFC等方式将农村线路与城市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有序连接,促进农村地区数字电视无线覆盖的顺利实现。若必要条件下以上两种方式无法实现广播电视覆盖,可以通过建设“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的方式来有效解决方波电视节目的覆盖问题。

2 “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技术

2.1 无线数字电视覆盖技术

无线数字电视覆盖技术主要有无线数字前端和无线数字传输系统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无线数字前端主要包括MOEG-2数字压缩编码就似乎、PEC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多路复用技术、QAM调制技术,以此来保证模拟电视频道宽带内可以顺利的将6套以上的标清电视节目输出到接收端上。当然,考虑到农村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倾向,也可以通过使用三个频点的方式来提高电视节目的传输数量。而当前比较常见的无线数字传输主要有微波传输和光电缆传输两种方式,微波传输主要是将调制后的数字中频信号上变频到与模拟微波频段相一致的数字电视视频信号,然后在进行传送,例如可以利用现有的8GHz模拟微波电路的天馈线系统进行传输等。光电缆传输则是将中频数字信号上变频到分米波电视频道,然后在于模拟节目一起进行传输。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证光电缆网的正常运行,要尽可能安排在550兆以上。无线数字前端和无线数字传输系统共同构成了无线数字电视,而在具体的覆盖上,我认为可以根据农村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覆盖方式,例如对于那些处于山区的农村,在周围有海拔较高地带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直接覆盖的方式,即在高山台上将数字射频信号上变频到分米波频率,然后通过全向发射的方式供用户接受。而在一般地区,考虑到周围地形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可以采用中继覆盖的方式。

2.2 建设应急广播系统

随着公共安全形势的发展,对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全社会应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国内面向公众的快速、全面、有效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机制和渠道尚未建立,因此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迫切需要;进人21世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危机,如‘9・11’事件、印度洋地震海啸、日本地震海啸等。而我国近年来也发生了‘5.12’坟川地震、‘4.14’玉树地震、‘4.20’芦山地震以及‘8.03’鲁甸地震等严重灾害和突发事件,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使人民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面对此类突发灾害,建立应急预案机制已经刻不容缓,而智能应急广播则是应急预案机制最直接、最权威、最重要的一种途径。应急广播特指在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从政府层面通过广播向公众紧急消息,提供信息服务,协助救灾、救援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应急手段,是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广播体系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实现信息、舆论引导、组织救援等多种功能。

在“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积极建设应急广播系统与之相配合,完善农村应急管理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规划的顺利实现,深化民本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贯彻档案的宗旨,坚持为人民服务。通过研究可知,在我们县应急广播系统建设过程中,能够做到更加准确且及时的向群众公布国家政策法规,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在保证群众知情权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在“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过程中,积极完善应急广播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我县的应急广播系统是县级应急广播系统最底层的播控平台,既可作为日常对农广播节目渠道,同时也是农村应急广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广播可接收播放国家、省、市、县的广播节目。应急广播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全系统24小时处于自动待机状态,在平台播控上实现应急优先。同时可以通过U盘播放、话筒讲话、DVD线路输入等行广播。

2.3 县级应急广播示意图

2.4 保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长效性、优质性

我县因为农村地理和经济等原因,想要实施“村村通”工程的建设本来就很难,但是建成后想要保障入户率以及长期通就更加的困难。所以一定要建立起强效的后期维护运行机制,设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负责,将日常的设备维修、检查工作做好,设立专门的监督监察部门进行监管。同时要不断的提升服务质量,学习先进的技术,促使“村村通”工程健康良好的不断发展,为广大村民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结束语

总而言之,“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的开展,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一定推动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以地区特点以及影响发展的潜在因素加以综合分析,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优化利用,对无线数字电视覆盖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并加强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推进“村村通”数字广播电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现。

农村应急管理工作例9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和谐社会”和“平安*”建设大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完善网络,齐抓共管,强化安全宣传教育,推进安全综合治理,做到服务与监管并举、规范与提高并重,全面推进城镇社区和农村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

二、工作目标

按照“示范带动、全面展开、统一标准、分批实施、积极推进、限期达标”的工作要求,2009年底前全区所有村(居)安全网络建设达到安全工作规范化标准。具体目标为:

今年10月底前,各村(居)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机构、人员、场所、必要的设备及工具配备到位,全区村(居)安全监督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全部完成,确保参训率达到100%,村(居)安全网络基本形成,安全排查、事故预防等基础工作全面展开。到今年年底,村(居)安全管理得到规范,村(居)民安全意识明显提高,安全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安全切实加强,村(居)安全建设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安全状况根本好转,安全生产、公共安全水平全面提高,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率有较大幅度下降,全区所有村(居)基本达到安全工作规范化标准。

三、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明确工作职责,健全工作机制

1、各乡镇(街道)具体负责本辖区内村(居)安全网络创建工作,按照安全工作规范标准,认真组织实施。

2、区直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做好村(居)安全创建活动的业务指导工作。

3、区安委会办公室负责村(居)安全网络创建活动的督促协调工作。

4、区安委会建立村(居)安全网络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组织区安委会各成员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分析、部署下一步工作;实行履职报告和通报制度,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向区安委会办公室报送安全村(居)创建工作情况,区安委会办公室要及时通报创建工作情况,确保创建工作实效。

(二)完善安全工作网络,建立安全责任体系

1、完善安全工作网络。各乡镇(街道)要建立由乡镇(街道)、村(居)委会、自然村、村办(私人)企业组成的安全生产工作网络。各村(居)委会要设立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别由村(居)委会主任担任。各行政村至少要明确2名安全监督员,社区居委会至少明确1名安全监督员。安全监督员应具备与村(居)安全工作相适应的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要完善办公条件,各村(居)委会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要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宣传教育场地,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服、安全检查设备和工具。

2、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要切实加强村(居)安全工作制度建设和安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各乡镇(街道)要具体指导各村(居)委会制定安全例会、安全日常检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事故报告、安全教育培训等制度。建立安全会议台账、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台账、安全生产日常检查台账、安全隐患整改销案台账,做到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资料台账齐全。

3、建立安全责任体系。各乡镇(街道)要建立由各村(居)委会主任为本辖区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村(居)委会主任对本辖区的安全负总责。要与所属各村(居)委会签订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各村(居)委会要把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纳入管理范围,与村办企业、私人企业、九小场所等生产经营单位签定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与村(居)房屋拆建户、居民楼院、所住单位、房屋出租户(租赁户)签订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保证书。

(三)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安全监管

各乡镇(街道)、村(居)、企业要按照上级安排和要求,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乡镇(街道)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全面检查,村(居)每月要对管辖范围内各单位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企业要开展经常性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落实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资金、整改期限进行认真整改,确保安全事故隐患及时消除。

1、加强“九小”场所和“三合一”建筑安全管理。要切实加强对“九小”场所(小餐馆、小商场、小旅馆、小网吧、小学校、小诊所、小歌舞娱乐、小美容洗浴、小生产加工作坊)和“三合一”建筑(集生产经营、储存、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建筑)的安全管理,落实责任,积极开展排查摸底,建立健全管理档案。定期对“九小场所”和“三合一”建筑的用电线路、消防通道、疏散通道、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灭火器配备等内容是否达到安全标准进行严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确保隐患消除。要加强对“九小场所”和“三合一”建筑主要负责人及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主要负责人和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2、规范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合理布局城镇和农村液化气充装点、加油点,要严厉打击非法液化气充装点、加油点。强化对城镇社区高层建筑和餐饮单位瓶装液化气使用的安全管理,加强对农药、鼠药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销售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毒鼠强等国家明令禁止的危险物品。

3、加强村(居)交通安全工作。农村道路要建设配套的安全交通设施并保证完整有效。在学校附近、危桥、人员密集的路段应当设置警示标志和必要的减速设施,交通干道应当设置必要的人车分流设施,要切实加强湖区、库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确保水上交通安全。

4、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村(居)委会要全面加强烟花爆竹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燃放工作。未经许可不得从事烟花爆竹的生产、运输、储存和销售,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储存、销售烟花爆竹的小作坊、小商店。要规范燃放活动,做好儿童等重点人群烟花爆竹燃放安全教育,严禁在易燃、易爆场所及周边燃放烟花爆竹,集中燃放烟花爆竹的,要制定燃放安全方案和应急预案,严格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公众安全。

5、加强村(居)集会安全管理。对商品交易会、夜市、灯会、庆典、庙会、集会等活动,应当完善审批程序,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制定安全方案和应急措施,活动选址与公路、易燃易爆场所保持安全距离,要加强交通疏导和销售摊点、进场人员的现场管理,确保安全。

6、加强村(居)房屋安全管理。加强对村(居)中小学校、幼儿园、卫生院、诊所等危房的排查,加大危房改造力度,提高房屋安全等级。村委会应当加强对农村拆建房的安全管理,与业主签订安全保证书,保证施工安全和房屋质量。农村拆建房施工队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拆建房有防护网(栏)等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对房屋出租的登记管理,禁止将房屋出租用于生产、销售、储存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严禁生产经营单位“二合一”、“多合一”。

7、加强村(居)防火安全管理。发挥公安消防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乡镇(街道)、村(居)民义务和驻地企业联办等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配备消防设备,落实家庭、企业和森林防火措施,禁止农村“三夏”、“三秋”季节燃烧农作物秸杆,控制消除火灾隐患源头。

8、规范村(居)用电安全管理。供电单位要加强村(居)供电设施安装、维修、调整、试验、进网作业管理,定期组织村(居)供电线路安全巡查,指导村民加强自有电器的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用电隐患。变压器有护栏和警示标志,线路规范,用电设备各项性能和指标符合铭牌标示和安全标准。严禁私拉乱扯电线,杜绝使用老化线路,建筑物内严禁使用电线。

9、加强农业机械、农用车辆安全管理。加强农业机械、农村车辆的年检、驾驶人员资格年审和管理工作。所有农村运输车辆和大型农业机械都要依法登记,按要求检验合格,驾驶人员持证上岗。杜绝无牌无证、脱检脱审、无作业证和持假作业证等严重违章行为。严肃查处无证车辆上路和农用车载客等违章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改装车辆行为。

10、加强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健全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排查治理学校危房,严禁用危房作教室、实验室,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公安消防、交通管理等部门应当定期深入中小学校进行交通、防火等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严禁中小学校在马路上上体育课、跑操和从事其它体育活动。接送学生车辆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从严查处超载等违章行为。

11、加强开山采石和农田机井安全管理。各乡镇(街道)、村(居)要切实加强对采石行为的安全管理,在采石场周围划定保护区域,严防飞石伤人;对积水坑塘,应当依法加强管理,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严防溺水伤亡事故的发生。对农田现有机井要逐一排查登记,采取专人负责、设置警示标志或安装防护盖等办法,防止行人误入。

12、搞好各种自然灾害的防范工作。各乡镇(街道)要建立覆盖辖区内所有村(居)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联动机制,组织指导村(居)有针对性地组织排查、分析自然灾害可能对本村(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科学制定防范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适时对村(居)民进行防范自然灾害的教育,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及其引发事故灾难的能力。

(四)强化安全培训教育,努力提升群众安全意识

1、深入开展安全培训。各乡镇(街道)要切实加强村(居)安全监督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增强安全监督员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监督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参训率达到100%。要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开展农村安全和务工安全培训,提高村民和农民工的安全防护技能。各乡镇(街道)、村(居)要明确专人负责统计农民工、村民参加安全培训情况,并逐级上报有关部门。

2、加强安全宣传教育。要把“安全生产月”、“119”消防日等安全宣传活动向村(居)延伸,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板报、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安全常识宣传,普及安全生产事故预防、自防自救和应急处理知识。要在各村(居)委会、城镇居民小区、自然村的醒目位置设置安全宣传栏、安全画廊和村民安全公约,在居民小区和农村关键部位、重要地段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强化安全知识宣传工作。

3、开展安全文化“六进”活动。结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编印安全手册和宣传资料,送安全常识、安全法规进企业、进村(居)、进集市、进田头、进家庭、进校园“六进”活动,提高广大农民和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确保受教育率达到100%,努力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群众的安全教育效果。

(五)建立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处置安全事故能力

各乡镇(街道)要指导辖区内的村(居)根据本地安全工作实际,制定安全应急救援预案,并纳入乡镇(街道)和区级应急救援体系。要整合社会应急救援资源,加强村(居)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大力推动以地方力量为主体专群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扩大救援队伍覆盖和服务范围。加强农村和城镇社区安全与社会治安、医疗救护等工作的协调,实现险情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理的整体联动。积极建立村(居)义务消防队伍,各乡镇(街道)要加强对应急救援队伍的指导,充分发挥其应急抢险作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应配备消防专用车,努力做好应急抢险工作,提高村(居)安全保障的能力。

(六)加强安全规划,推进安全村(居)创建工作

村(居)规划应符合有关安全要求,农村建设规划应当借鉴城镇规划经验,将生产、生活等功能区分开,严禁在重大危险源和易燃易爆场所安全距离内以及在煤矿塌陷区、采石场和水库附近等区域内建设村民居住区和公共聚集场所,严禁违章占压天然气、煤气等危险物品运输管线,不得在村民居住区及其周边建设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和储存场所。对城镇液化气充装站要合理布局、统一充装,城镇建设应当同步建设消防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居民小区、农民住房道路建设应当满足消防车辆通过等安全要求。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村(居)安全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对村(居)安全工作的领导,把村(居)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整体规划,列入“平安*”创建活动总体布局,将村(居)安全工作与其它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协调推动。

农村应急管理工作例10

一、农村突发性事件缘由

由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口社会流动的加速,市场机制的深入和我国社会转型使农村突发事件频繁出现,应对的难度也在增加。

近年来,农村突发性事件增多。1、乡镇企业的发展。引发安全问题,许多乡镇企业资金少,设备简陋,操作不规范,导致一系列安全事故。其次粗制滥造、假冒伪劣屡禁不止。更甚的是农村成了贩毒,及黄色光盘生产线的窝点。2、农民工进城。农民工鱼龙混杂,犯罪率高,且采用奔袭和流窜方式作案,穿梭与城乡之间,侦破难度大。

二、农村突发性事件特征

1、紧急性。近年来,一些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为了创造“政绩”,大搞“面子工程”,严重干预农民生产自,行政命令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不对路的农产品大量积压,出现农民“买难”困境。人们缺乏科学预测,忽略市场风险。事件发生后,必须迅速采取措施,减轻损失。

2、突发性。许多灾害和风险,如各种安全生产事故、森林火灾等,人们还难以准确预见其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具体形式发生及其所造成的影响或后果,还难以准确预见。

3、威胁性。无论何种灾难,虽然它们往往涉及小部分地区,但其后果所涉及的人数规模却仍会很大。在政治性突发事件中,出现群体性围堵党政机关、阻塞交通、聚众闹事、等行为,对农村基层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如不能及时妥善处理,甚至可能使整个社会在一定范围内陷入一定程度的对峙状态。

4、扩散性。农村社会危机事件之所以成为危机,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在事件开端以后,很难预计它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由于信息时代的发展,事物之间的联系愈发呈现多元的特征,资源的有限性也会导致顾此失彼,形成“连带反应”,把危机的影响扩大。

5、危机事件影响具有社会性。例如,不法企业主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在传统的政治学研究中,本来只是属于两个相互对抗主体的社会系统中的矛盾。但是,由于政府负有监管市场运行秩序的责任,因此,农民工与不法企业业主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可能演变为农民对政府监管不力的不满和寻求政府保护的诉求,使这种社会事件转变为一种冲击政府的危机事件。

6、危机事件的组织危害性增强。由于目前农村社会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涉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敏感性、连带性很强,聚集效应明显,而且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传播渠道多元化,国内外各类反动势力有机可乘,利用我国旧有的政府处理方式和群众心理,在各类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制造各种谣言,煽动群众采取过激行为。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各类民族分裂势力利用网络,散布反动言论,组织地下非法活动,危机事件可能引起的震动频度明显增大。

三、农村突发事件处理存在困难

在处理突发事件方面农村处于不利地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一些乡镇干部不经常联系其下所的村,把土地一包了之,对村里的事管的不多。当突发性事件爆发时,农村信息渠道不畅通。一是农村交通不便,特别是地处深山老林、偏远山区的农村,发生了突发事件信息无法报告,救援人员无法及时到达,耽误应急处理时机。农村分布和居住分散,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全国各地,和外部联系的道路崎岖遥远。二是同一个村居住地也很分散,往往是姓“张”一个角,姓“王”一个角。且农村存在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状况,应急的意识淡薄,能力差,遇到突发事件有的被动观望,有的惊慌失措。三是农村人口多,素质低,经济收入少,承受的突发事件却很多。由于集体经济的弱化,农村处理突发事件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足,可支配资源少,易错过应急处理的最好时机。农民的组织程度低,有的农村组织还瘫痪,干部责任心不强,动员和号召力小。这些无疑都增加了农村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立的难度。

四、农村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构建

随着市场机制的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处理突发事件成为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日常事务,要尽快与国际相关机构接轨,实现城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一体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指挥系统和科学的应急救援网络。在农村,县是突发事件应急的指挥中心,乡是前沿阵地,要建立县、乡、村三级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体系。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要有一定的物质储备,对专业人员经常培训,畅通有关信息渠道。

对农民进行应对突发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农民养成自觉应对突发事件的习惯。一是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的能力和自觉性。进行心理教育,使农民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遇到突发事件沉着应对。二是进行顾全大局、团结战斗的献身精神教育。使农民懂得权衡利弊,要有为了全局的整体利益暂时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的思想准备。四是应普及当地经常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知识。四是普及突发事件应急的法律知识,明白自己在这些突发事件处理中的权利和义务,尤其要同农民讲清楚在处理突发事件中作为和不作为的责任,使农民自觉投身到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

对历史上本地曾发生过的突发事件,农民有一定的预感,也有一些这方面的应对措施。应该挖掘、整理和利用这些民间的经验,同时进行科学的预测和监控。把民间的经验和科学的统计资料结合起来分析预测近期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最后,做好农村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认真总结,得出经验和教训,实际这也是对农民进行突发事件知识的教育,使农民掌握更多的应急知识,为今后处理应急事件奠定基础。其次是对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受到损失的村庄和个人进行补偿,使农民体会到处理突发事件的合理性与公正性,消除疑虑。然后对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鼓励农民积极投身于今后处理突发事件的行动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