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企业经营性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4 17:12:54

企业经营性分析

企业经营性分析例1

2004年颁布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将基于业绩的薪酬制度作为最佳的薪酬实践原则。我国上市公司既有“天价薪酬”,也有“一元年薪”。根据普华永道的统计资料,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薪酬增长率高于公司利润增长率。这不禁让人发问:上市高管薪酬是否与企业业绩相关。

一、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国外对于经理报酬与企业业绩相关性这一问题关注较早,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Taussings & Baker(1925)研究发现两者的相关性很小。六十年代以后,更多的学者专家开始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Mcguire.chiu & Elbeing(1962)通过对有关数据的研究认为报酬与业绩不显著相关。Murphy(1985)、Morris(2000)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两者的关系并不大。而Kersh(1974)和Rossen(1992)在对相关数据的研究分析之后则提出了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显著正相关的观点。相较于国外学者几十年的研究,国内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同样未得到一致的结论。魏刚(2000)以816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年度报酬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李增泉(2000)的研究也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年度报酬并不依赖于企业业绩。不同于他们的研究结果,赵艳艳&王怀明(2000)、李世新&涂琳(2010)在各自对中小板上市公司和上交所B股公司研究之后则得出了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正相关的结论。

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在以往相关的研究中,大部分文章考虑是高管业绩指标对高管薪酬的影响。本文将关注高管薪酬与企业经营业绩两者相互影响。高管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其工作表现关乎企业业绩,公司所有者也将企业业绩作为判断管理者工作优劣的主要标准,根据绩效来决定高管的薪酬。本文提出假设一:高管薪酬对企业业绩有正相关的影响。而高管的工作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又受报酬高低的影响,大多数人秉持着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本文提出假设二:企业业绩对高管薪酬有正相关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09年、2010年两年的数据分别以企业业绩和高管薪酬为因变量分析高管薪酬与企业经营业绩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关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并对数据进行了筛选,剔除了以下样本:(1)金融、保险业;(2)业绩过差的ST、PT公司;(3)同时发行B股、H股的公司;(4)数据不全的公司。数据分析采用EXCEL和SPSS16.0统计软件。

(二)模型建立与变量定义

根据假设,建立模型1,检验高管薪酬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建立模型2,检验企业业绩对高管薪酬的影响。

模型1:ROE=a0+a1 LNWAGE+a2 LNSIZE+a3 CENTRALIZE+a4 CHARACTER

模型2:LNWAGE=b0+b1 ROE+b2 LNSIZE+b3 CENTRALIZE+b4 CHARACTER

从表2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上交所A股上市公司2010年前三名高管报酬总额均值较2009年有所上升,2010年高管薪酬平均为140.96万元,2009年平均为117.72万元,上升23.24万元。虽然高管薪酬总体水平有所提高,但公司间高管薪酬差距大,仅从这两年的数据来看这一差距进一步加大。2009年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812.10万元,2010年这一差距则扩大为878.54万元。不同公司之间高管薪酬差距的加大也可从标准差的变化中看出,2009年高管薪酬标准差为94.51万元,2010年增加到108.62万元。

(二)回归分析

我们首先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因变量,高管薪酬对数为自变量,分析高管薪酬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回归结果如下:

检验结果表明:第一,高管货币薪酬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显著。第二,企业业绩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权利更为集中的企业取得更好的业绩,权利的集中使得大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有更大的动力致力于公司的发展,权利的集中也使得治理层更容易达成一致的意见采取相应的战略行动,同时对于企业的管理层也有着更大的监督力度。第三,企业业绩与公司规模大小不显著负相关。规模与业绩两者也是相互影响的,不是企业规模越大,就能取得更好的经营业绩。一般来说,规模化的生产使得单位可变成本得以降低而带来规模效益,但是如果企业扩大规模并不是建立在优化产品结构基础之上,而只是片面地增加项目、购置固定资产、招募员工,那么,效果只能适得其反。因此企业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企业发展趋势来决定合理的企业规模,争取实现更好的业绩。第四,企业业绩与企业性质不显著负相关,国有企业绩效低于私人企业。企业经营业绩同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类型有关,多元化经营可以利用企业过剩的资源、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国有企业多元化程度往往不及私有企业,加快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进程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必由之路。

我们再以高管薪酬对数为因变量,净资产收益率为自变量,分析高管薪酬受企业业绩的影响,回归结果如下:

检验结果表明:第一,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显著正相关,说明高管获得的报酬受企业当年业绩高低的影响。第二,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之间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规模大的企业对高管各方面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给予高管的报酬也更加丰厚。第三,高管薪酬与股权集中度正相关,高管薪酬一定程度上也受股权集中度的影响,权利的集中,使得治理层在决定高管薪酬方面有更大的主动性,但相关程度并不显著。第四,企业业绩与企业性质不显著负相关,在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国有股东出于避免员工间收入差距过大的考虑往往会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予以一定的限制。

四、小结

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高管货币薪酬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企业经营业绩与高管货币薪酬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者之间不是传统的单项作用的关系,而是双向互动的系统。现代企业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构成一种委托关系,双方之间达成契约,公司实现一定的业绩高管将取得相应的报酬。治理层以此激励管理者为提升企业的业绩而努力,高管受此激励也将为了自身利益致力于公司业绩的提升,而企业最终实现的业绩又影响了高管的薪酬水平,所以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我国上市公司与高管之间的“报酬—绩效契约”是有效的,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确实起到了激励管理层的作用。高管薪酬影响着企业的业绩,高官薪酬也受企业业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

[2]李世新,涂琳.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效果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0(8)

企业经营性分析例2

房地产行业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命脉,经过政府长期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熟,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水平不断进步,经营方式也更加多样,随着房地产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房地产行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盈利空间逐渐缩小,房地产企业需要通过管理思路和经营方式的创新来适应房地产行业形式变化,使之能够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实现房地产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双重管理模式

主要介绍了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可具体划分成价值链管理和利益分配管理两方面,二者之间形成了明显的相互制衡关系,在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其双重性的特点,平衡内外部关系,形成良性循环,逐渐提高房地产企业经营水平,使之能够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双重管理

1.价值链管理

企业价值的创造来源于一系列经营和生产活动,包括设计、采购、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不同经营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就是企业的价值链,价值链中所有能够创造价值的活动称为价值活动,企业的价值链和价值活动客观反映了企业的历史、战略、战略实施方式以及价值活动的经济效果,基于价值链的管理就是对企业所有价值活动的优化、协调、整合,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控制企业经营和生产活动成本。

2.利益链管理

利益链的管理主要是对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利益的分配,不同于企业行业,房地产行业建设周期长,基础投资大,人才、技术、资金密集,价值链上任何环节都对项目开发的最终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将会影响生产要素之间的协调和成本控制工作的落实,也就是对价值链的形态产生影响,影响房地产企业的最终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并最终加剧利益分配中存在的矛盾,所以利益分配和价值链管理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协调配合,为了实现房地产的双重管理,可以应用平衡计分卡管理工具,实现房地产企业内外经营目标之间的均衡兼顾。

(二)双重管理的作用

1.适应市场竞争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政策的不断出台,对市场发展形成了有利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提高了市场竞争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房地产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更加激烈,生存和灭亡成为了每一个房地产企业都面临的问题。房地产行业是我国拉动内需的重要突破口,是国家经济建设最强有力的脉搏,但是行业发展不能过分依赖政策与经济形势的优势,不利于在房地产行业中形成健康的竞争和淘汰机制,对行业整体的经营水平提升十分不利。所以,房地产企业面临的生存难题其实是必要的,能够刺激其主动找寻适应市场环境的发展策略,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每一个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双重性,企业产品的加工形成过程中不同的加工环节和企业生产要素之间形成了价值链,利益分配上,不同要素投入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又形成了利益链,对于房地产企业,这一客观规律仍然存在,仍然表现出价值链管理和利益链管理的双重性,且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生产要素配置优化工作不到位,成本压缩效果不理想,利益均衡分配必然将受到影响,利益分配不均衡必然会造成协作失败,而协作失败又会造成生产要素配置优化和成本控制不利的问题。

二、现阶段房地产企业双重管理策略

2015年,政策逐渐宽松,房地产行业开始缓慢回暖,但是房地产行业投资总量下降的趋势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因此房地产企业转型迫在眉睫,经营管理的双重管理工作也显得十分必要,但是一些管理者在进行双重管理工作时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表现为实际操作中指定指标计划完成不理想时考核难以进行,制度理论可操作性差等,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有效规避这些问题。

(一)国际平衡计分卡的应用

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外部环境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都是存在差别的,房地产企业想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积极学习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并对自身的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在科学的管理工具辅助下,制定科学的企业发展目标和规范方案。现阶段,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优秀的通用管理工具,有着数据显示清晰、可操作性强的优势,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双重管理来说十分适用。

1.内外部指标的双重设定

平衡计分卡能够同时设定内外部指标,维持企业内外部之间的协调。这样的指标设计能够避免房地产企业出现内部指标显示经营状况良好,但是外部指标却不理想的情况。房地产企业的价值链管理更加倾向于对内部运营效率水平的提高,而利益链管理则关注企业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分配的协调合理,而平衡计分卡同时设定了内外部指标,实现了价值链管理和利益链管理工作的均衡。

2.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双重管理

平衡计分卡的指标设定中同时包含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部分内容,在企业的绩效考核中占有同样的比重。财务指标主要包括企业资产回报率、利润率等内容,非财务指标则主要包括产品质量以及客户满意度等,双重指标的设定有利于限制企业对盈利的过分追求,对控制房地产项目建设质量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3.结果性和驱动性衡量指标的双重标准

这两部分内容的设置主要目的是实现不同管理环节的优化,平衡积分卡中的结果性衡量指标主要用于显示房地产行使该策略之后的效果,涵盖质量提升效果与盈利能力提升效果等内容,驱动性衡量指标则用于了解策略实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程度,主要考察其循环周期。平衡计分卡对驱动性指标更加关注,结果性衡量指标虽然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是,考虑到驱动性指标能够实现对最终结果的预见性衡量,所以在双重管理的房地产企业中,驱动性指标能够预见性的进行不同环节和生产要素之间的协调优化,改善最终效果,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双重内部控制

1.不相容职务分离

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要严格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在企业的价值链管理工作中形成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机制,形成完善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首先,要从财务管理工作入手,形成严格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不同会计岗位之间的权责权限,实现不同岗位和职务之间的相互制衡。在具体业务上,应该实现记账收款和保管现金职务分离,材料采购、验收保管和付款职务分离,发票开具和收款职务之间相互分离,同时明确规定财产的清查范围,制定明确的期限和程序,资产处置、开发投资、资金使用等重要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要求负责部门之间要相互知情并且共同参与决策,防止出现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全过程情况的出现,企业可以制定定期轮换规程,关键岗位轮换频率要适当调高,提高内部控制效果。

2.资金管理流程的完善

房地产属于高投入和高风险的长周期行业,需要通过对资金管理流程的持续优化,通过提高资金的有效性来规避投资风险,可以进行资金的统一监控管理来缩短预售时间,全面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规避投资风险。在房地产企业中,现金流反映了企业现金收支情况,而经营活动现金流作为财务指标的主要反映,应该作为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工作的核心,通过对现金流等敏感性财务指标的跟踪监测来预测企业在经营生产活动中可能面临的财务危机。财务风险的规避同样是房地产企业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作为高风险行业,房地产企业需要形成严格的内部控制程序和相互制约措施,重大事项要行使报告和集体决策制度,减少决策失误和舞弊行为风险,企业要形成财务预警的短期和长期预警机制,将不同的财务风险划分为远期和当前风险,选择不同的财务风险规避措施组合,控制经营活动财务风险造成的不利影响程度和规模。

三、结语

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表现出价值链管理和利益链管理的双重性,二者之间相互牵制,其中价值链管理倾向于内部生产关系和生产要素之间的协调,利益链条则涉及到利益分配等外部活动,采用平衡计分卡这种管理工具能够协调好利益分配和内部价值链管理之间的关系,形成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良性循环,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改善盈利能力,对提高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李茜囡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企业经营性分析例3

一、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类型

1.国有独资

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大部分是由国有独资企业或事业单位负责建设、运营其中相当部分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是由事业性质的高管局改造而来。高速公路市场化和项目法人责任制下,国有独资企业应与其他企业平等地参与竞争,而不是天生地占有某条甚至整个区域内的高速公路建设、经营权。另外,政府应该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制度,彻底实行项 目法人责任制,落实国有独资企业建设自主权,而不是以“建设指挥部”的名义取而代之。随着高速公路市场化的 发展 及项 目融资的考虑,国有独资项目法人将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WWW.133229.cOm

2.合营、合作

合营、合作是我国目前高速公路建设、经营中,利用外资最主要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吸引外方的投资,另一方面可以保持中方对建设、经营的适当控制权这2种方式中,合作方式显得比较灵活合营企业、合作企业的共同点是一方为外方,一方为中方。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合营方式不同,组织形式不同,利润分配及投资回收方式不同,经营管理机构不同。

3.有限责任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2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数一般限制为 2—50人,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为 1人(非国有独资的 1人公司应该不适合于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不必公开,但应当按公司章程规定的期限将财务 会计 报告送交各股东。有限责任公司不能公开募股,不能发行股票。

4.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全部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股东人数不限,一般为5人以上,可以公开发行股票。为了筹集更多的高速公路建设资金,已有不少高速公路经营机构改为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并纷纷在国内外上市 ,如海南高速、粤高速、东北高速等。

5.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亦称外商独资经营企业 ,是指外 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 中国 的 法律 和行政法规,经过中国政府批;隹,设在中国境内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的企业。但不包括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目前有一部分建成后的高速公路,转让给了外资企业经营,如陕西省的西临高速公路。

二、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运作方式

按照投资主体与经营主体的所有制性质,高速公路公司的建设、运营方式主要分为国办公营式、私办私营式、公办公营式和国办私营式。在这 4种典型形式以外,实际运作中可能出现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形式。除了国防公路外,究竟采用哪种方式,应该由市场选择,而不应由政府主观臆断,也不应有任何偏向。私企或国企愿意全额投资的,政府就没有必要投资。政府投资建设的公路或财政补助的公路,选择国企或私企时也应该通过公平的招标投标的方式进行。

1.国办公营式

即由政府投资,并通过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建设经营公路的方式,即经济学上所说的政府直接生产。对于国防公路,出于备战的需要可以考虑更多地采用这种形式。

2.私办私营式

即由私人资本投资,并建设经营高速公路的方式。私办私营的高速公路一般竞争性很强,其通行费收入完全可以弥补建设、经营成本并取得适当的利润。

3.公办公营式

即由国有企业自己积累的资金投资并建设、经营公路的方式,公办公营与私办私营的高速公路一样同为竞争性很强的高速公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分别隶属不同的部门和地方,而且随着 现代 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强,公办公 营式 已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方式。如湖北的襄荆高速就是由葛洲坝 有限公司控 股的项 目公司投资运作的。

4.国办私营式

即由政府投资建设,由私企经营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政府投资建设 的公路。

三、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基本属性

1.行为主体的政府性

高速公路作为基础设施,其公共性决定了它是政府行为的产物。政府通过交通部门的规划、建设、管理,体现政府对交通统辖的意志。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从筹建、成立到工程实施,每一步都是在政府及交通部门的操作下进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政府人员的参与,以利于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重大协调工作,争取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从而以较为优惠的价格完成工程建设的各项预算,减缓工程资金不足的压力,保证公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否则,离开了政府的干预和政策保护,仅仅依靠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自身未协调公路建设中方方面面的问题,是极其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

2.行为主体的企业性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行为主体的政府性,着重在争取企业外部宽松环境方面发挥作用,而企业的筹资及内部经营管理则着重突出行为主体的企业性。如发行股票、债券,与外商合资、合作,进行产权交易,在内部管理机制上实行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制 ,公司化的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一切行为规范受《公司法》约束。

3.管理中的交叉性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行为主体的政府性和企业性,决定了其管理运作中的交叉性。这种交叉性主要体现在对公路管理上。公路建成后,高速公路将实施车辆收费、综合服务及沿线的综合开发等方面的管理 :国家政府部门将在公路路政、交通安全、公路运营等方面对公路实施管理。

四、高速公路经营 企业 发展 的制约因素

1.高速公路宏观社会效益与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微观 经济 效益的矛盾

政府的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上要求效率最大化高速公路作为一种公共基础设施 ,其管理必然要受到政府的管制。而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是从企业自身的利益出发的,因此在这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矛盾和冲突。当政府基于整个社会的利益对企业进行管制时,企业的利益会受损。如政府决定在某一地区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因为该路不仅可以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而且从长远看,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对于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来讲,由于该地区经济不发达,因此修建高速公路短期内不仅没有任何效益,肯定会亏损。再如,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根据其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要求,会在一定范围内积极争取提高费率,以增加收入,而政府则从宏观上进行分析和判断,来决定是否提价等。

2.收费公路与不收费公路竞争的矛盾

不收费公路是由政府运用税收修建的,因为其不收费,所以对车辆有更大的吸引力。在不收费公路的行车成本小于高速公路的行车成本时就会产生分流问题,就会影响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效益但这不一定影响整个收费制度的效率这种竞争会促使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改善公路状况,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但问题是,有时候这种竞争体现的是政府对路网整体规划的失误,在尚未饱和的高速公路附近修建新路,不仅不利于效率的提高,本身也是一种浪费。并且还会打击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积极性,使其对政府失去信心。

3.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永续经营与收费期限有限性的矛盾

公司化的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作为一个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应是存在永续经营可能的法人实体。而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主要资产为其主营项目——高速公路形成的资产。从产权角度来看,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拥有的产权实质上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一定期限的高速公路收费权,根据《公路法》规定,高速公路的经营期限最长不得超过 30年,收费期满后高速公路无偿交还国家,这样对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而言,收费期满后该产权及受益权也随之消失。此外,由于国家目前规定公路收费权不得二次转让,使得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在经营期间对于该产权仅拥有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而无实际的处置权。这种矛盾体现了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特殊性,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以通过建设新路或受让其他高速公路收费权来维持,但高速公路总有经营期限的,一个地区的高速公路也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总有一天会没有高速公路可经营。

4.权利质押的隐患

企业经营性分析例4

一、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类型

1.国有独资

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大部分是由国有独资企业或事业单位负责建设、运营其中相当部分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是由事业性质的高管局改造而来。高速公路市场化和项目法人责任制下,国有独资企业应与其他企业平等地参与竞争,而不是天生地占有某条甚至整个区域内的高速公路建设、经营权。另外,政府应该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制度,彻底实行项 目法人责任制,落实国有独资企业建设自主权,而不是以“建设指挥部”的名义取而代之。随着高速公路市场化的 发展 及项 目融资的考虑,国有独资项目法人将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2.合营、合作

合营、合作是我国目前高速公路建设、经营中,利用外资最主要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吸引外方的投资,另一方面可以保持中方对建设、经营的适当控制权这2种方式中,合作方式显得比较灵活合营企业、合作企业的共同点是一方为外方,一方为中方。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合营方式不同,组织形式不同,利润分配及投资回收方式不同,经营管理机构不同。

3.有限责任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2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数一般限制为 2—50人,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为 1人(非国有独资的 1人公司应该不适合于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不必公开,但应当按公司章程规定的期限将财务 会计 报告送交各股东。有限责任公司不能公开募股,不能发行股票。

4.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全部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股东人数不限,一般为5人以上,可以公开发行股票。为了筹集更多的高速公路建设资金,已有不少高速公路经营机构改为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并纷纷在国内外上市 ,如海南高速、粤高速、东北高速等。

5.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亦称外商独资经营企业 ,是指外 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 中国 的 法律 和行政法规,经过中国政府批;隹,设在中国境内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的企业。但不包括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目前有一部分建成后的高速公路,转让给了外资企业经营,如陕西省的西临高速公路。

二、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运作方式

按照投资主体与经营主体的所有制性质,高速公路公司的建设、运营方式主要分为国办公营式、私办私营式、公办公营式和国办私营式。在这 4种典型形式以外,实际运作中可能出现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形式。除了国防公路外,究竟采用哪种方式,应该由市场选择,而不应由政府主观臆断,也不应有任何偏向。私企或国企愿意全额投资的,政府就没有必要投资。政府投资建设的公路或财政补助的公路,选择国企或私企时也应该通过公平的招标投标的方式进行。

1.国办公营式

即由政府投资,并通过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建设经营公路的方式,即经济学上所说的政府直接生产。对于国防公路,出于备战的需要可以考虑更多地采用这种形式。

2.私办私营式

即由私人资本投资,并建设经营高速公路的方式。私办私营的高速公路一般竞争性很强,其通行费收入完全可以弥补建设、经营成本并取得适当的利润。

3.公办公营式

即由国有企业自己积累的资金投资并建设、经营公路的方式,公办公营与私办私营的高速公路一样同为竞争性很强的高速公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分别隶属不同的部门和地方,而且随着 现代 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强,公办公 营式 已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方式。如湖北的襄荆高速就是由葛洲坝 有限公司控 股的项 目公司投资运作的。

4.国办私营式

即由政府投资建设,由私企经营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政府投资建设 的公路。

三、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基本属性

1.行为主体的政府性

高速公路作为基础设施,其公共性决定了它是政府行为的产物。政府通过交通部门的规划、建设、管理,体现政府对交通统辖的意志。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从筹建、成立到工程实施,每一步都是在政府及交通部门的操作下进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政府人员的参与,以利于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重大协调工作,争取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从而以较为优惠的价格完成工程建设的各项预算,减缓工程资金不足的压力,保证公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否则,离开了政府的干预和政策保护,仅仅依靠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自身未协调公路建设中方方面面的问题,是极其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

2.行为主体的企业性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行为主体的政府性,着重在争取企业外部宽松环境方面发挥作用,而企业的筹资及内部经营管理则着重突出行为主体的企业性。如发行股票、债券,与外商合资、合作,进行产权交易,在内部管理机制上实行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制 ,公司化的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一切行为规范受《公司法》约束。

3.管理中的交叉性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行为主体的政府性和企业性,决定了其管理运作中的交叉性。这种交叉性主要体现在对公路管理上。公路建成后,高速公路将实施车辆收费、综合服务及沿线的综合开发等方面的管理 :国家政府部门将在公路路政、交通安全、公路运营等方面对公路实施管理。

四、高速公路经营 企业 发展 的制约因素

1.高速公路宏观社会效益与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微观 经济 效益的矛盾

政府的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上要求效率最大化高速公路作为一种公共基础设施 ,其管理必然要受到政府的管制。而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是从企业自身的利益出发的,因此在这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矛盾和冲突。当政府基于整个社会的利益对企业进行管制时,企业的利益会受损。如政府决定在某一地区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因为该路不仅可以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而且从长远看,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对于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来讲,由于该地区经济不发达,因此修建高速公路短期内不仅没有任何效益,肯定会亏损。再如,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根据其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要求,会在一定范围内积极争取提高费率,以增加收入,而政府则从宏观上进行分析和判断,来决定是否提价等。

2.收费公路与不收费公路竞争的矛盾

不收费公路是由政府运用税收修建的,因为其不收费,所以对车辆有更大的吸引力。在不收费公路的行车成本小于高速公路的行车成本时就会产生分流问题,就会影响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效益但这不一定影响整个收费制度的效率这种竞争会促使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改善公路状况,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但问题是,有时候这种竞争体现的是政府对路网整体规划的失误,在尚未饱和的高速公路附近修建新路,不仅不利于效率的提高,本身也是一种浪费。并且还会打击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积极性,使其对政府失去信心。

3.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永续经营与收费期限有限性的矛盾

公司化的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作为一个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应是存在永续经营可能的法人实体。而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主要资产为其主营项目——高速公路形成的资产。从产权角度来看,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拥有的产权实质上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一定期限的高速公路收费权,根据《公路法》规定,高速公路的经营期限最长不得超过 30年,收费期满后高速公路无偿交还国家,这样对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而言,收费期满后该产权及受益权也随之消失。此外,由于国家目前规定公路收费权不得二次转让,使得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在经营期间对于该产权仅拥有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而无实际的处置权。这种矛盾体现了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特殊性,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以通过建设新路或受让其他高速公路收费权来维持,但高速公路总有经营期限的,一个地区的高速公路也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总有一天会没有高速公路可经营。

4.权利质押的隐患

企业经营性分析例5

一、企业负债经营的优势

(一)负债经营能给企业带来杠杆效应

支付利息是负债经营的一项必然的固定支出。因为债务利息是固定的,所以当负债取得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息率时,每一单位的利润分摊到的利息费用就会越少。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变化将导致权益收益率更大幅度的变化,企业所有者收益呈现向上的正面波动,最大限度的杜绝负面波动,从而形成负债经营的杠杆效应。所以,只要在投资收益率大于利息率的情况下,负债经营是可以盈利的,正确的负债经营能够为企业带来明显的财务杠杆效应。

(二)负债经营能降低企业的综合平均成本

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来取得资金,虽然可以规避一定的财务风险,但筹资成本相对较高。而根据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规定,银行借款和企业债券等利息支出计入财务费用,在征收所得税之前扣除,企业可以相应少纳所得税,从而降低成本。另外,债务利息成本一般要低于权益资金成本。因此,运用负债经营可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企业,利用负债经营,既可以少缴所得税又可以降低资本成本。

(三)负债经营可以保持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权

债权人有权依法向负债企业要求偿还到期本金和利息,但却不能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决策和收益分配等。如果企业采取权益融资的形式获取资金,股东数量就会增加,这可能使企业所有者的持股比例发生变化,甚至导致所有权易主。适度负债经营的益处在于,债权人只能获取固定的利息收益,股东股权未被稀释,依然掌握对公司的控制权。

(四)负债经营可以减少企业的权益融资成本

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是产生成本的主要原因。随着外部股东的介入,拥有股权的管理者会发现,努力工作时,得不到全部的报酬;出现亏损时,也不需要个人全部承担。所以,他们可能会做出利己而不利企业的决策,这些决策给企业价值带来的损失就是权益融资成本的组成部分。当企业举债并用借款回购股票时,外部股东数量减少,现金流量中属于股东的部分减少,属于债权人的增多,减少了管理者奢侈浪费的机会,间接增强了对管理者的约束。对拥有部分股权的管理者而言,企业负债增加后,管理者资产所占份额也会增加,无形中对管理者起到了激励作用。

(五)负债经营可以传递信号

通常,有关企业发展前景的信息,管理者比外部投资者知道的更多。在进行外部融资决策时,当管理者认为企业股票价格被低估,往往会选择发行债券融资;当企业发展前景看好时,企业选择负债方式筹集资金,以便在财务杠杆的作用下增加每股盈余,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负债比率上升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管理者对企业未来的收益有着较高的期望,有利于企业价值的增长。

二、企业负债经营的劣势

(一)财务杠杆带来的负效应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升高

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成倍的放大了风险。当企业总资产收益率低于借入资本的平均成本时,借入资本所获得的利润不足以支付借款利息,只得使用权益资本产生的利润弥补。在负债额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财务杠杆的放大作用,亏损越多,偿债能力越低,筹资风险越大,企业的安全性和竞争能力就越弱,引发财务危机,而财务危机又会增加企业的费用,继续减少企业所创造的现金流量,最终危及企业的生存发展、致其破产倒闭。

(二)负债经营会增加融资成本

为了控制风险,债权人往往会在借款协议中加入保证条款、回售条款等来约束企业的行为,以此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而股东往往专注投资高风险项目,如果成功不但能偿还负债,还可以获得利润;如果不成功,债券人将为企业的失利埋单。即负债的效应,赢则双赢,亏则双亏。另外,企业为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往往承诺给新债权人更优先的索偿权,而置旧债权人的利益于不顾。尽管负债可以解决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冲突,但它同时加深了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所以企业负债要适度,既要满足企业的发展所需,也要兼顾债权人的利益安全。

(三)负债经营导致企业再筹资能力降低

当债务到期时,如果企业因为资金短缺无法还本付息,那么债权人会从各种渠道中得到的信息来判断企业的信誉情况,从而拒绝或阻止企业的再次融资。现实中有许多企业并不是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来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而是盲目的利用负债资金扩大企业规模,这降低了债权人的债权保障程度,也降低了企业以后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使未来的筹资难度增大。对于最佳资本结构的确定,没有通用的模式,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所处环境以及自身条件加以考虑,并最终确定合理的负债经营比例。

(四)负债经营会影响股票价格

采用固定股利政策的企业,定期发放股利并在一定时期内保证股利支付的平稳,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超过允许范围,企业缩减发放或不发放股利时,外部投资者就会认为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现金流问题,股票风险增高,投资人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票市场价格下降。另外,因为过度负债,支付巨额的利息之后,留给股东的资产所剩无几,想要维持股票价格的稳定非常困难。

三、适度负债经营,防控筹资风险

企业在做出筹资决策时,需要认真权衡负债会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和风险。要结合企业身的具体情况,全面考虑负债经营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合理的确定负债经营的“度”,防范控制通过负债方式筹资带来的风险。

(一)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利率的波动,企业投资利润率和借入资金利润率不确定性以及经营管理不善等方面。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资金成本的多少;当企业借入资金利润率高于投资利润率将导致自有资金利润率降低,发生亏损可能导致资不抵债;企业经营不善,则可能导致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因为存在负债经营风险,企业必须立足于市场,建立风险控制制度,提高管理人员风险控制的水平,从负债的筹资、负债资金的使用、负债资金的期限以及负债资金的监督管理等方面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尽可能的将负债筹集资金运用到安全性高、收益好的项目中去。在获得稳定投资效益的同时,降低投资风险。

(二)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效益

如果过分强调财务杠杆的作用,过度举债,则会增加财务风险。一旦企业经营不善或者经济环境恶化,负债比例越高,主权资金利润率降低得越多,财务杠杆出现反作用,加重企业的危机。收入稳定的企业,获利有保障,现金流量可预测,即使负债数额较大,也能到期支付本息,不会遇到较高的财务风险。万科集团的资产负债比率就相当高,但由于其良好的经营能力、稳中有升的营业收入,从负债经营中获益颇多。如果企业所处的行业竞争比较激烈,企业利润率有降低趋势,应当适当降低负债,以避免偿债风险。往往企业负债的临界点是由企业的营业收入决定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效益将会使企业在负债经营中受益颇多。

(三)正确把握负债的量与度

企业经营性分析例6

【关键词】

敏感性分析;煤炭企业;经营活动

评价一个企业经济效益优劣的指标及方法有很多,但对于每个企业来说,必须知道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中哪些因素是本企业的敏感性因素,哪些因素会有迁一发则动全身的效果。只有这样,企业在强化经营管理、挖掘内部潜力,积极降本增效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中,才能抓住重点,事半功倍。

1 敏感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敏感性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经济效益不确定分析方法,用来研究和预测不确定因素对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的影响情况及影响程度。敏感性分析是在求得某个模型的最优解后,研究在这个模型中某个或若干参数允许变化的范围,仍能使原来最优解的条件保持不变,或当参数变化超过一定范围,原最优解已不能保持其最优性,需重新求最优解。也就是运用数学模型,对影响企业利润的诸因素进行分析,并计算、测定出各不确定因素的变动对企业利润影响程度大小的一种数理经济分析方法。

在煤炭行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这些不确定因素如产品产量、产品销售量、产品价格、产品产率、原料煤价格、各种生产费用要素等。这些因素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但利润对各因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财务成果的敏感性分析是指从众多不确定因素中找出对利润有重要影响的敏感性因素,并分析测算其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和敏感性程度,进而判断利润能否实现的一种分析方法。利润敏感性分析方法,是以盈亏平衡分析(亦称量本利分析)为理论前提的,即依照生产费用与产品销售收入的依存关系,将企业的生产费用划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大类。凡是生产成本费用与销售收入成正比例增减变动关系的,我们称之为变动成本,如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原料煤、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水、电等。凡是生产成本费用与销售收入变动没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我们称之为固定成本,如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折旧费用、摊销费用、社会保险等。只有知道了企业的敏感性因素有哪些及其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企业的决策者、管理层才能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长远的、前瞻性的决策。

把成本按其性态分类分解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后,再把收入和利润加进来,成本销量和利润的关系就可以归纳于一个数学模型:利润=单价×销量-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

2 敏感性分析与本量利分析的区别

盈亏平衡和本量利的变动分析中,市场的变化会引起原料价格、产品价格和供求数量的波动,而企业的自身条件又会引起原料消耗和工时消耗的变动。这就会对敏感模型中的参数产生影响,使原先计算出来的各项指标如盈亏平衡点、目标利润或目标销量失去可靠性。这时,对于企业的高层经营者和管理者最希望事先知道的就是哪一个参数的影响小,哪一个参数影响大。如果及时地了解这些情况,作为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使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对于本量利关系的敏感性分析主要可从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产量、销量这几方面来进行研究,看看这些因素变化多大范围会使盈利变为亏损,对利润变化的影响程度及如何调整才能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

如果不确定因素变动一点,导致目标值的变动很大,就称为强敏感性因素,反之,不确定因素变动较大而目标值变动较小,就称为弱敏感性因素。一般来说,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根源,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给生产带来的风险程度是不一样的,强敏感性因素给生产带来的风险更大些。根据每次变动因素的数目不同,敏感性分析可以分为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的敏感性分析。传统的敏感性分析多是单因素的敏感性分析,故其作图也多是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图。

3 敏感性分析在煤炭行业经营活动中的应用

3.1 煤炭行业特点

煤炭行业循环产业链较长,产品品种繁多,从煤炭开采到原煤洗选再到精煤焦化炼焦、煤化工产品深加工等等,每一个阶段的生产要素、生产工艺、产品种类、产品特征、计量方法、成本的分摊等都完全不同,各有特点。这就导致各阶段敏感性因素也不同。即便是同一个生产阶段,由于生产规模、生产工艺、产业链的长短等因素不同,使敏感性因素也不同。

3.2 煤炭行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的步骤

1)确定敏感性分析的具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应按生产经营的特点,从实际需要出发,一般是将关健的或者是决策者最关心的几个综合性指标作为敏感性分析的对象,对于煤炭行业来说,例如:利润总额、原料成本、焦炭入炉煤成本等。

2)分析影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因素,如产品价格、原料价格和动力价格、销售量、产品产率等,从中选择出那些对经济 效益评价指标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并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最可能发生变动的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

3)计算和分析敏感性因素

选择一个或多个敏感性因素,逐一以- 20%、- 15%、- 10%、- 5%、+ 5%、+ 10%、+ 15%、+ 20% 等等不同的变动比例或幅度而变动,假设其它因素不变,计算出它们的变化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值的影响程度,并与原方案的指标对比,得出其变化的幅度。

4)在逐步计算的基础上,将结果加以整理,并采用图表或图示的方式进行综合处理,然后进行分析与描述,通过对表中因素变动率或图中曲线斜率的分析来判断生产经营过程中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敏感因素。

4 敏感性分析在A公司经营活动中的应用

A公司是一家煤炭生产深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影响经济效益较为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原煤产量、洗煤回收率(尤其是精煤回收率)、焦炭成焦比,焦炭销售价格、焦炭产品结构及原料煤采购价格等几个方面。以下我们以利润总额这个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为例,研究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4.1 原煤产量敏感性分析

4.1.1原煤生产单一环节分析方法

假设原煤销售价格不变,原煤成本按其性质划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项目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电费、水费、维简费、安全费、装运费、价格调节基金等;固定成本项目包括:工资及福利费、社会保险及其他人工、劳务费、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物业费、租赁费、取暖费、其他支出等。

将原煤产量以如- 20%、- 15%、- 10%、- 5%、+ 5%、+ 10%、+ 15%、+ 20% 变动而假设其它因素不变,计算出它们的变化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值的影响数值,并与原方案的指标对比,得出其变化的幅度。从而判断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对原煤产量的敏感程度。

4.1.2原煤生产及洗选加工环节综合考虑分析方法

假设原配套的洗选加工环节入洗的原料煤包括自产和外购两个部分,洗煤入洗总量不变,原煤产量增加10万吨,那么将减少原煤外购量10万吨,洗煤产率不变。

基于以上假设,原煤生产及其配套洗选加工环节对经济效益指标的敏感程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计算。一是,由于原煤产量的增加,影响单位固定性成本降低,从而影响经济效益指标。二是,由于自产煤和外购煤的价格不同,增加自产量将减少外购量,价格差异将影响经济效益指标。

将两项影响经济效益的结果结合分析,判断原煤生产及洗选加工环节对原煤产量的敏感程度。

4.2 产品产率敏感性分析

4.2.1洗煤产率敏感性分析

假设精煤、混煤产品价格,洗煤入洗量、入洗煤成本、加工费等均不变,通过改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措施,洗煤综合产率每升高1%,或者降低1%,或者其他适当的比例,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精煤产率每升高1%,或者降低1%,或者其他适当的比例,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混煤产率每升高1%,或者降低1%,或者其他适当的比例,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

通过频繁复杂的计算,判断各种产率的变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从中找出经济效益最敏感的的因素,给日常的经营活动及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2.2焦炭成焦比敏感性分析

假设焦炭入炉量、入炉煤成本、加工费、产品价格不变,通过改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措施,使焦炭成焦比每降低0.01或升高0.01,或其他适当比例,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

对于焦化行业来说,成焦比对经济效益的影响较大,它决定着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对市场价格的调控是有限的,甚至是无效的。企业若想在这个市场大环境下占据优势地位,只有采取成本领先战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管控好自己的成本,最大限度的降低投入产出比例关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将被市场淘汰。

4.3 焦炭产品结构敏感性分析

假设焦炭入炉量、入炉煤成本、加工费、产品价格及成焦比均不变,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

焦炭产品有其自有的特性,比如焦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是指导高炉生产的重要指标,特别是随着高炉大型化的趋势,此项指标可较好的反映焦炭的热性能情况以及在高炉中的骨架作用,指导焦炭的生产和高炉使用焦炭等。这些特性也决定了产品的分类及价格,而且产品的价格差异还很大。如一级冶金焦、二级冶金焦、化工焦、铸造焦、焦粒、焦粉,这些都是焦炭产品,但价格差异确是几百元每吨,甚至上千元每吨。基于以上特性,企业应该如何管控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怎样组织生产,才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便成为困扰每位企业决策者、管理者的重要问题。

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生产技术水平,来调整不同产品质量的焦炭所占的比例,找出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最敏感的的产品,进而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找到最优的产品结构。

焦炭产品结构敏感性分析是在入炉原料煤、成焦比、入炉煤成本、加工费及焦炭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全焦产品产量不变,一种产品占比增加1%,另一种产品降低1%,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比如,全焦产量不变,当二级冶金焦的粒度比升高1%,焦粉的粒度比降低1%时,收入、利润将增加多少。反之,若二级冶金焦的粒度比降低1%,焦粉的粒度比升高1%时,收入、利润也随之减少。

4.4 销售价格敏感性分析

近几年来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市场持续低迷,A公司主要产品价格大幅下滑,面对这样的不利局面,企业认真研判市场走向,调整销售策略,力争做到产销顺畅平衡,经济效益受市场变化影响降低到最小。

各产品销售价格跌宕起伏,企业效益是随之大幅震荡,抑或小幅波动,哪种产品的销售价格是企业最敏感的因素,哪些是无关紧要的。某产品的售价上涨或下跌10元每吨,对企业的整体影响如何?当前的产品价格下是否还有边际贡献?企业该如何组织生产,是限产、停产还是加大生产等一系列问题都困扰着企业。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敏感产品,进而寻找适合的解决途径。比如,一级冶金焦的价格是企业各产品中最为敏感的价格因素,企业明确了这一点,可以通过管控、改进生产技术或者反复进行小焦炉实验等方法,调整产品结构,降低风险;也可以寻找稳定的客户协商互赢的定价策略,制定较长期的稳定价格,使产品不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等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降低风险。

4.5 原料煤采购价格敏感性分析

原材料投入在生产成本中占较大比重,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利润是否会随之大幅震荡,抑或是小幅波动?面对日趋严峻的市场形势,持续低迷的产品销售价格,我们仅仅管控产品销售价格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企业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对内采取“增产”和“降本”等手段深入挖潜;把市场带来困难和压力传导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通过对原料煤采购价格分析,可以确定出对企业来说最为敏感的原材料有哪些?什么价格的原材料是企业可以承受的等等?有了这些基本依据,才能去市场上比价询价,找到适合的原材料。有了这些基本依据,才能去和供应商谈判,才能在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有了这些基本依据才能找到应对原材料价格市场变化的具体合理措施,比如原料煤采购可以和供应商建立原料煤价格联动机制,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尽可能将企业承担的市场风险最小化。

5 煤炭企业应用敏感性分析的意义

近几年来,煤炭行业面临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如何应对,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已成为煤炭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尤其是产业链较长的煤炭企业,市场的变化将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生产工艺、管理环节、产品结构等又较为复杂,如果不能找到企业的敏感因素,可能导致企业眉毛胡子一把抓,管控找不到重点,同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企业充分的应用敏感性分析,找出本企业最为敏感的因素,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在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性分析例7

一、前言

内控管理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实现管理职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内控管理的关键地位和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有目的的进行内控管理效率的提升和质量的改进,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改善和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帮助企业取得更好的发展。

二、内控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探讨

内控管理是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企业实现健康、长远发展的基本保障。内控管理与企业经营活动密不可分,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有着决定性作用,是促进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有效措施。因此,在企业进行经营活动过程中,必须重视加强内控管理,强化控制力度,不断完善内控机制,对于企业经营活动形成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总体来讲,内控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一)内控管理是确保企业管理信息真实、有效的前提

要想实现经营成本的合理降低,就必须加强对于经营活动的内部控制,重视完善相关内控管理机制,确保管理设计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指导和参照。健全的内控制度是保障管理信息真实有效的基础,也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举措,对于保障企业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影响。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就必须重视管理决策和经营方针的贯彻实施,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全面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了解企业各方面的真实情况,确保管理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但是,信息的获取来源是非常广泛的,要想保障其真实有效,就必须重视健全内控制度。大量实际案例证明,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意义,而且我国法律对于会计信息也做出了明文规定,指出必须重视完善会计监督机制,显而易见的,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企业的发展和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大重视力度。

(二)内控管理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讲,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实现经营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同时,由于企业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因此,要想实现经营目标,首先必须重视加强风险预防,降低风险危害。内控管理是企业实现风险预防和评估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科学的内控管理,可以全面掌握风险状况,及时的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合理调整,尽量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和破坏力,实现科学的风险预防。完善内控机制,应从加强环节控制和采购管理等方面入手,实现对于企业经营过程的有效控制。对于企业的管理者和内部员工,应重视权责明确,同时完善信息系统;提高内控管理措施的可行性;重视员工信息反馈。另外,内控管理应遵循科学的规范原则进行,不断健全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各项管理政策落到实处。内控管理不能忽视企业经营活动的任何一个方面,因此,管理任务重、范围广,必须尽可能的完善各项管理措施,实现对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全面管理,确保员工执行企业的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内控管理是确保企业资产完整的必然要求

内控机制的关键是会计控制,我国的相关法律明确指出,必须对于内部会计进行严格监督,员工之间和部门之间应形成互相制约和牵制的关系;商业活动的处理必须具有相关的许可证,禁止个人和某个部门单独进行业务处理,以便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对于重要岗位应实行调任制度,应尽量避免固定人员长期担任重要职务,对于关键岗位必须进行严格控制,使内部结构形成互相制约模式。内控制度的完善,对于确保企业的资产完整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明显的监督和督促作用,对于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能够对企业物资进行合理调控,实现对于企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和流程的有效管理,减少其中的资源浪费,维护企业财产的完整性。

(四)内控管理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

对于目前来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企业的经济实现了大发展,但是管理水平却还有待提高,无法适应和匹配企业的经济发展现状,严重者甚至会存在管理失控现象,对于企业经营形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必须重视管理水平的提升,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只有在发展过程中,重视内控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措施的健全,才能够实现对于经营活动的有效调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改善企业管理成效,达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内控管理的开展应以各部门的规划和制度要求为参照,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力度,可以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实现更好的部门配合,加强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的联系,通过分散式管理可以达到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作用,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并且,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对于员工实施全面的绩效考核,可以促进工作实效的改善,合理利用绩效考核结果,对于优秀员工实施物质或精神奖励,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激发其创造性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企业经营效率的显著改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内控管理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是保障企业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经营目标的有效措施,因此,为了改善企业经营效益,就必须加强重视内控管理,完善相关内控管理机制,为企业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才能维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秩序,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性分析例8

一、引言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挂管理办法》,在相关学校和行业提交增补专业建议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研究确定了2016年度增补专业共13个,自2017年起执行,其中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是财经商贸类唯一增补专业。中小企业在理论上就是中型和小型规模的企业,其特征通常表现为:企业资产规模不大、销售不大、从业人员不多、管理跨度较小。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户国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同时很多大企业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成。另外,中小企业资金投入少,管理人员少,市场进退成本低,经营机制灵活,能更多的接触客户,更快的反应市场,有自己的优势。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类高职类专业人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在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虽数量众多,但高素质人才往往集中在广深两大城市的大中型企业,其他城市的中小企业更是普遍缺乏管理人才。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打破传统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相结合,培养既能创业又有中小企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满足周边中小企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管理类人才用人需求。

陈宏探索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的高职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建设之路,提出了创业园、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思路。黄爱明,黄玉朋和郭仲齐从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出发,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及中小企业创业管理方向进行分析。李明珍以广州商学院为例,根据广东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和趋势,将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掌握中小企业创业及成长规律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必须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应用型人才。

综上,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可以更好发挥高职院校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作用的创新设置,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五邑地区唯一一所公办高职类院校,在该专业建设方面可行。

二、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建设可行性分析

(一)企业人才需求因素分析

据劳动部门统计,预计到2020年,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将达到5000万,所需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将达到1300万,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预计只有900万左右,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缺口大,就业形势好。因此,中国未来20年内,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存在巨大的缺口。具体到省内,广东地区在经济深化发展的大前提下,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缺口也比较大,尤其是江门五邑地区中小企业现有的基层管理人员专科层次以下占很大比重,企业急需具有创业能力的基层管理人才。

(二)学院专业设置因素分析

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2005年申报,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同年8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正式招生。目前,在我院已经连续招生近10届学生,招生情况良好,师资队伍经验丰富,就业率达到98%以上。毕业生基本能找到对口专业的工作,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该专业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

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虽然不同于传统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但后者对前者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却起到坚实的铺垫作用和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学院管理类学生学情因素分析

我院管理类学生创业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很多学生在校就有创业经历,校外兼职学生更是多不胜数。同时,广东省民营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对于众多民营家族企业来讲,面临子女进入企业管理层的压力。这些学生和父母都希望学生在校期间能接受创业教育和扎实的中小企业管理实践技能。

三、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步探索

广东众多高职院校都开设工商管理专业,但目前并无一所开设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其中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都是把其作为工商管理专业下设方向。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该校开设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小企业创业管理方向,主要n程有中小企业融资与理财、生产管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市场运作管理、中小企业公司理财、中小企业生产与采购、项目管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实务、创业管理基础等,是在传统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中小企业相关课程和实训练习,培养学生创业和服务中小企业技能。

通过学习其他院校模式,以江门职院为例,先将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作为工商企业管理下设方向,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以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基础,在培养学生基本管理素养和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设中小企业相关课程。其中素质结构和基本知识结构方面参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但能力结构方面则要突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鲜明特色,开设如中小企业创业实务、中小企业会计及核算、中小企业管理、中小企业法务、家族企业管理、中小企业融资管理等课程。

四、总结

高职院校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作为教育部新增专业,是满足社会所需、企业所需和学生所需的优势专业。众多高职院校均已开设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以可以在其基础上增加中小企业相关,改变传统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培养具有创业思想和能力的中小企业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宏. 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的建设[J]. 机械职业教育, 2010,(5):13-14

企业经营性分析例9

一、前言

可行性分析研究在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的决策与运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以实现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最小投入、最佳的投资效果为目标的科学性分析方法,它从企业标准评价出发,通过对企业开发项目投资可行性步骤分析,给出企业前期工作重点,以编制项目计划任务书。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是一项重要工作,它可以保证企业项目运营成本最小化、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运行得以顺利完成。

二、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概述

1.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

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是一项较为成熟的理论,它被广泛应用于多项学科,通过对项目的宏观政策、外部环境及发展预期等进行全面分析,以项目拟建市场前景,确定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是否具有可行性,尽可能的保证项目效果最优化,以辅助决策者做出决策;可行性分析不断完善,并且逐渐被运用在许多领域,尤其是在企业项目决策中,其表现出明显的完整与科学性。随着经济体制不断改革,我国经济建议中也引入了可行性研究,国家出台了相关文件,对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加以规定,以保证决策民主与科学性。

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比较复杂,并且需要消耗大量资金,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此时企业开发项目面临具大风险及很多不确定性,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需要研究项目开发可行性,以得到最佳方案,确定项目潜在风险及未来收益,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充分吸收可行性分析结果,立项过程以可行性分析报告对各项目的可行性做出评价。

2.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特点

首先,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目的是研究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找到适合企业的项目,而项目的可行性需要从:经济可行性及技术可行性入手分析,即企业当前的经济实力与技术能力是否可以有效实施项目。

其次,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是最基础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项目付诸实施的重要支撑,此时它已不只是寻找实施项目的依据,而是为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决策失误的工具,成为项目的规划图,对整个项目全过程加以思考。

第三,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并非容易的事,需要相关人员进行市场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对整个企业项目因素纳入其中,即对各因素进行详实分析,充分调查形成高质量报告,通过充分调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出切实可行性报告。

最后,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具有鲜明、跨学科特点,它可以通过经济环境及需求预测或者以SWOT分析工具进行准确定位,从财务上进行成本、盈利与风险的大致分析,而这些需要大量数据做为依据,考虑相关政策、主体偏好、技术及市场需求等,这些综合特点难以通过一门学科做好,需要跨学科从多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三、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相关理论及评价标准

1.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相关理论

首先,PEST分析模型,对企业宏观因素分析。不同企业具体分析过程存在差异,主要分析: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它可以判断总体形势被广泛应用。

其次,市场需求理论,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过程中进行需求分析十分重要,因此,其需要一定市场需求理论知识,对项目开发进行评价,它对消费者需求总和进行分析,成为最为详尽的需求理论,阐释了需求决定因素及需求曲线导向;受市场需求受价格、货币收入及消费者偏好及相关替代品的影响。

最后,SWOT分析理论,将企业战略、资源及环境有效结合,对分析项目的优劣势、机会及风险通过矩阵表现出来,将各因素综合分析,最后得出决策需要的信息。该理论分析过程考虑了内部及外部环境,是一个全面性的理论。

2.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标准

当前,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已经被广泛应用,其分析过程需要以多种科学进行分析,项目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可行,其主要标准包括:

首先,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市场需求,当项目建成后会为社会带来商品,而对于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就是根据资料对项目未来需求量及变化情况进行概率性的判断,对需求量进行分析是市场分析,对其的分析结果可以保证项目投入与产出多少,所以,项目规模、质量、方案等都要通过预测拟定的。

其次,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需要确定投资方向后,对资源、布置、工艺等进行方案比较,通过比较后找到最优资源配置的方案,即布置紧凑、技术先进的、最具有竞争优势的投资可靠方案。

最后,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动力源泉,通过对项目价格、周期、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了解资金投入增值情况,决定项目是否进行深入开发。

四、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内容及步骤

1.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内容

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分析需要深入细致的划分:

首先,项目的投资机会分析,它是指为企业寻求更加具有价值的投资机会,以项目背景、资源及环境状况等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到企业战略规划目标,项目投资机会的分析是最为粗略的分析,它不是项目可行性分析过程中必要内容,如果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已经拟定,则可以直接进入下一阶段。

其次,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初步分析,其对项目生命力加以判断,在投资机会基础上,对项目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它较投资机会分析更深一步,对项目投资机会正确性加以研究,这一过程需要更多更详细的资料对项目因素进行分析,认证项目实施的价值所在,其是否具有可行性,主要包括:目标定位、需求研究、方案构思及建立初步方案等。

最后,对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进行详细分析,它是分析过程最为关键的环节,进一步分析以上过程的信息,更深入的进行论证,多角度进行合理性及可行性探讨,提出最终意见,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主要内容与初步分析相同,但其范围更大,深度更高,准确度更高。

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基本内容包括:项目概况、市场调查、需求预测、项目规划设计建议、进度安排、投资估算、资金筹措、财务评价、风险分析等。

2.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步骤

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需要专门团队做好研究任务:

第一,确定可行性分析对象及目的,明确项目实施后需要达到的目标,可行性研究需要系统有针对性;

第二,对实施的项目进行现场资料收集与整理,对市场调查与研究。主要调查:投资环境,如:外部环境、经济发展及各种配套设施等;市场状况,如:客户群、行业竞争关系等;在进行资料收集过程中应该关注相关法规政策及短中长期的规划等;

第三,经营开发投资项目最优化选择。根据可行性分析结果及相关数据,对经营开发投资项目资源提出规划方案,由专家对不同方案进行总结,选出最优方案;

第四,对方案进行论证与分析,当方案选择后以技术指标对项目可行性进一步分析,包括:财务、经济、效益等评价,并进行风险评估,如:概率、敏感性分析等;

第五,编写项目可行性报告,对研究成本进行总结,通过描述体现出研究结论,为项目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五、总结

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可以详尽的了解项目所处的经济环境、竞争环境及需求等,总结开发项目SWOT分析,通过对企业经营开发投资项目投融资、财务及不确定性评价,找出项目发展前景,从经济效益及不确定性对项目分析,使其可以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率,以应对风险,得到确实可行性方案。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性分析例10

一、引言

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关系。上市公司无论是经营业绩还是内部的管理机制都优于其他国有企业,是其他企业学习的样本,因此分析上市公司的高管层薪酬与企业业绩的关系问题,既有实践意义也有理论意义,本文排除了行业影响,选择同一行业的公司进行研究,以公用事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企业高管层薪酬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问题。

二、国内外文献回顾

Jensenm C和Murphy K J在西方学术界较早开展高管薪酬和企业绩效实证研究工作,分析了高管薪酬、内部持股等和企业业绩具有正相关关系。Hall B J和Liebman J B研究结果表明:高管人员所持股票比例与高管人员薪酬和企业绩效具有较强相关关系,而Rosen S对高管薪酬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管人员的薪酬对企业业绩没有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国内对于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相关性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魏刚采用上市公司1999年4月30日公布年报的816家A股上市公司样本,研究了高管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在研究中他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货币收入低,报酬结构不合理,零报酬零持股现象严重,他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变量选取及研究假设

1.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9-2011年在我国公用事业行业为研究对象,对研究样本数据进行剔除,主要剔除了ST和Pr上市公司以及同时发行B股、H股和N股的A股上市企业。

2.变量的选取

(1)高管薪酬指标:InPAY=In(年度薪酬总额);而管理层持股比例MSR=高管持股总数总股本。

(2)企业业绩: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净资产。

(3)控制变量:本文加入了企业规模IS、国有股比例GSR和股权集中度HIO三个控制变量。

3.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1)假设l:企业高管人员年度薪酬总额与企业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针对假设l,建立模型l:

ROE=α+βlnPAY+ε

其中α为常数,β为lnPAY的系数,ε为随机误差。

(2)假设2:企业绩效与高管持股比例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针对假设2,建立模型2:

ROE=α+βMSR+ε

其中α为常数,β为MSR的系数,ε为随机误差。

(3)假设3:高管年度薪酬与经营绩效、高管持股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并受企业规模、股权集中度和国有股比例的影响。

针对假设3,建立模型3:

lnPAY=α+βROE+δMSR+γIS+ηHIO+ωGSR+ε(3)

其中α为常数,β、δ、γ、η、ω分别为ROE、MSR、IS、HIO、GSR的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针对模型1的回归结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588554 0.162852 -3.614037 0.0004

LNPAY 0.049547 0.011600 4.271295 0.0000

R-squared 0.059573     Mean dependent var 0.106353

Adjusted R-squared 0.056308     S.D.dependent var 0.126468

S.E. of regression 0.122856     Akaike info criterion -1.348736

Sum squared resid 4.346953     Schwarz criterion -1.323426

Log likelihood 197.5667     Hannan-Quinn criter. -1.338595

F-statistic 18.24396     Durbin-Watson stat 1.616216

Prob(F-statistic) 0.000026

由表1可以看出:P值较小,说明高管薪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显著的,而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系数为正,说明了高管薪酬与业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可以验证假设1成立。

2.针对模型2的回归结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035991 0.022854 1.574874 0.1165

MSR 0.001512 0.000478 3.161520 0.0018

R-squared 0.036215     Mean dependent var 0.104060

Adjusted R-squared 0.032592     S.D. dependent var 0.127546

S.E. of regression 0.125451     Akaike info criterion -1.306374

Sum squared resid 4.186272     Schwarz criterion -1.279576

Log likelihood 177.0541     Hannan-Quinn criter. -1.295610

F-statistic 9.995209     Durbin-Watson stat 1.658601

Prob(F-statistic) 0.001751

由表2可以看出:对于高管持股,其回归系数不显著,说明高管持股不是决定主营收入的关键因素,F值不大,说明高管的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不太显著的,由此可以否定假设2成立。

3.针对模型3的回归结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0.79281 0.852441 12.66107 0.0000

ROE 1.200770 0.354631 3.385975 0.0010

MSR -0.002922 0.007469 -0.391221 0.6964

IS 0.147090 0.040445 3.636806 0.0004

HIO 5.48E-08 0.007416 7.39E-06 0.0913

GSR -0.632969 0.221502 -2.857623 0.0051

R-squared 0.220147     Mean dependent var 13.91768

Adjusted R-squared 0.185332     S.D. dependent var 0.676553

S.E. of regression 0.610650     Akaike info criterion 1.900923

Sum squared resid 41.76406     Schwarz criterion 2.041806

Log likelihood 106.1545     Hannan-Quinn criter. 1.958126

F-statistic 6.323364     Durbin-Watson stat 1.627437

Prob(F-statistic) 0.000033

由表3可以看出:公司规模IS的系数的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说明公司规模对高管薪酬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国有股比例的系数均为负数,说明高管薪酬与国有股比例负相关,且高管薪酬受持股比例的影响显著。另外,净资产收益率和持股比例对高管薪酬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股权集中度HIO对高管薪酬的影响也不显著,说明净资产收益率、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对高管薪酬没有解释作用,部分证明了假设3正确。

五、结论

1.上市公司高管年度薪酬与企业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系数很小,相关程度不大。

2.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与企业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系数非常小,相关程度很弱。

3.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受公司规模以及国有股比例的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Jensenm C,Murphy K J.Performance pay and top management incentiv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2):225-226.

[2]Hall B J,Liebman J B.Are CEOs really paid like bureaucra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653-691.

[3]Rosen S.Contracts and market for executives[J].Contract Economics.1992,42:181-211.

[4]胡婉丽,汤书昆,肖向兵.上市企业高管薪酬和企业业绩关系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4(6):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