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安全预防方针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3 16:37:44

安全预防方针

安全预防方针例1

2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剖析

安全第一,保护广大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不仅是企业的责任和任务,也是保障生产顺利进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企业只有实现安全生产,才能减少发生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信誉损失和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只有实现安全生产,广大员工才有安全感,才能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的信誉,也才可以最终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产活动中又客观上存在着各种不安全因素,既有人的不安全行为,也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只有设法预先加以消除,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安全生产,相应地,预防事故发生应该是安全工作的主要着眼点。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已列为安全工作方针,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真正贯彻执行到位,值得每一位安全生产工作者思索。笔者现结合几年来的工作体会,从人员、管理、技术等方面提出一些贯彻安全生产方针的措施,概述如下。

3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工作方针的主要措施

3.1增强员工安全生产意识

员工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是有效预防事故发生的基础。只有全体员工自觉地参与安全管理,自觉遵循生产安全规程,自觉维护自身的生命安全,才能实现安全生产。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强化,可以从正面培育和侧面引导两个角度进行。

首先,企业员工只有真正了解所在工作环境的危险因素,才可能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做到“三不伤害”。安全工作者应定期将危险源点、作业规程及可能出现的伤害对一线员工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还应根据企业实际,考虑到大多数职工(特别是应考虑到部分高年龄、低文化层次职工),的实际接受和理解情况,不厌其烦地反复宣讲,必须使人人掌握。培训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如安全活动月、班前班后会、安全例会、案例分析会、安全墙报等。

其次,安全工作者还应从侧面进行引导,将安全生产与员工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将员工个人的身心健康与家庭、父母、妻子、儿女的生活联系起来,大力宣传“一人安全,全家幸福”观念,使员工发自内心的重视人身安全,重视安全生产,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从而让员工自主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3.2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技能

落实“预防为主”方针,要求全体员工必须较好地掌握安全生产技能。加强技能培训,必须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对岗前、岗中及年度安全培训必须纳入工作计划,企业应配套建立与安全生产技术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安全生产工作者应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就生产技术教育、安全应知应会等通用知识编写教材,组织学习、考评,务必使人人过关。对不同岗位所涉及的专项安全知识培训,应以实操培训为主。对重大危险源,安全工作者还应组织开展事故预防及应急演练,并将以往或类似岗位发生的具体案例作为关键内容进行经常性培训。

车间(班组)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岗位劳动安全竞赛活动,这也是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技能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的分厂就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这方面活动(消防演练、安全合格班组考评竞赛等),并先后编撰了三套安全应知应会图册下发给各班组,有效地提高了员工安全生产技能。

3.3发动全员广泛参与

企业生产活动讲求团队协作,安全工作只有发动全员参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首先,保障全员参与,企业管理者应当真正参与进来,由他们自上而下推动,安全工作才能彻底深入。公司内部自上而下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是预防事故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企业应成立由主管领导挂帅的安全委员会,形成公司、分厂、车间、班组等多级安全网络,下属各层级的安全工作应统一纳入监管,形成全员广泛参与,安全工作应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其次,管理者在执行强制性的安全措施的同时,应把员工的自主管理引入到安全工作中来。具体方式可以结合生产实际状况定期举行改善议案活动,由员工们把存在的安全问题写成提案(安全建议书),提交给安全职能部门加以解决。

管理者以消灭现场中存在的危险点和问题点为安全工作主要着眼点,调动全员自觉主动参与,对现存和潜在安全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最终达到消除事故隐患的目的。

3.4主抓生产一线现场管理

生产现场是企业生产组织结构的基础层次,现场管理是企业的基础管理,是各种专项管理综合作用的结果。正是由于这种因素,生产现场也是安全事故的多发场所和主要场所,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工作方针,最终也必须归结于班组和生产现场这个层面。

对生产一线现场管理,应进行工作细分,实现交叉立体监管,除班组自身安全管理人员(正副班长、班组安全员、机台长等)现场把关外,还应加强上一管理层级的安全督导力度。本人建议采取专职督导和兼职巡检相结合的方法,即:专职管理人员每天定时进行现场巡视,并做好检查日记;生产一线兼职安全员负责汇总出所在责任区域的不安全因素,及时进行处理,并记录在案供今后借鉴和归纳总结。

抓好生产现场安全管理,除细化基层作业外,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尝试实施公司级的安全督导制度。具体操作方式为:由公司安全主管部门委派代表定时抽检一线员工对安全生产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将结果纳入考核,每个班次安排督导员巡岗,督促员工遵照规程操作,及时纠偏,对重点安全防范岗位还应加大巡查力度,预先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可望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3.5量化并加大安全考核力度

在班组月度考核中,应引入安全生产的相关内容,且这些内容必须是可以量化考核的,具体操作时按项目计分,月度汇总,当月兑现考核结果,年终再进行总评比。笔者所在的车间按照这种模式,从2001年度起,拟定了详细的班组安全考核细则,其内容细分为:安全教育、例会制度、安全检查、防护装置、防护用品、安全卫生要求、电器安全、土建类安全、安全警示、安置管理及专项民工管理等十一大项。实施上述量化细则并在班组之间评比,加大考核力度后,安全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几年来未出现任何轻伤以上事故,公司及分厂安全大检查中反馈的隐患也逐年降低。“”版权所有

安全预防方针例2

手术室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高危职业群体,近年来,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问题在我国开始受到关注,也作了一些相关的调查研究,本文就国内外血源性疾病对手术室护士的暴露风险与预防方面的研究进行探讨。

1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特征与危险因素

1.1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概况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特点,手术室护士最易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发生暴露。国外和国内的相关研究显示,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国外42%~86.4%;国内60.6%~88.3%;尽管报道的暴露率这么高,但是还有研究报道漏报率也是相当惊人的。

1.2手术室护士职业的危害 具有传染性的血源性病原体已被证实多达50种,而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最主要有3种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 .前瞻性研究指出:一般通过黏膜接触暴露感染的危险低于经皮损伤暴露,而通过1次针刺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30%,3%~10%,0.2%~0.5%。平均概率只能反映暴露人群总的感染危险,不能用来评估特定暴露事件,对与某个具体事例暴露危险大小还取决于:暴露的频率与性质、有无可见血与量、是否含有病毒及病毒的滴度以及宿主的免疫反应等因素。血源性病原体暴露的另一个危害是对暴露者的心理影响,尤其是暴露于HIV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多数暴露者会产生中度或重度的悲观情绪[3]。有人甚至还因此停止了工作,而且对患者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重卫生人员的心理压力。

1.3导致手术室职业暴露的主要因素

1.3.1暴露途径 主要通过针刺、玻璃碎片、手术刀片或其他锐器所致的皮肤破损和黏膜溅洒等方式暴露[1]。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针刺伤是造成护士皮肤损伤的 最主要职业因素。经常接触针头者其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23倍。这是因为大部分穿刺性操作是由护士执行的。其次,尽管有研究证实黏膜暴露的感染危险比经皮暴露要低,但在医疗卫生条件差的医院发生黏膜接触的几率却更高,还有文献报道:持续的黏膜暴露累计起来危险性也会随之增大,偶尔接触血液体液者是不接触血液体液者的1.6倍,经常接触血液体液者是不接触血液体液者的2.4倍。

1.3.2环境因素 不同工作部门因工作紧张度和劳动强度不同,护士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比例明显不同。手术室是锐器伤最多的地点,另外,工作要经常接触或处理患者血液、体液的部门也是爆发率高发的场所。工作环境是导致接触暴露的重要因素。

1.3.3与暴露发生密切相关的器材及防护设施 锐器伤的主要器具有头皮针、输液针头、抽血针头,其中空心针头占69%。另外,操作中使用防护用品是防止血液意外接触的主要措施[4],且手套的作用尤其显著。手套虽不能预防刺伤,但能够减少暴露时进入伤口的血液量。有研究表明,即使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该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仍可能减少52%以上,还有戴双层手套比单层手套有更好的预防效果。而国内更多的研究显示68.9%~82%的护士在注射、静脉输液等操作时从不戴手套,这提示国内护士防护意识淡漠。

2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预防研究进展

2.1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 手术室护士防护意识不足是导致感染的主要职业因素。国内护士学校应普遍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及相应教材,对护士进行职业安全培训及防护教育,形成稳定的职业行为意义重大。

2.2革新并推广安全医疗器材 随着对职业安全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已开发了不少具有防护作用的医疗器材,可归纳为以下几类:①个人防护产品:主要包括防渗血、渗水、渗病毒的屏障设施(手术衣、手术巾、隔离衣等);②安全注射装置:自动毁形注射器、回缩或自钝注射器、自钝静脉切开装置、庇护型静脉导管等;③废物安全处理系统:锐利物收集容器、感染性废物压缩机、感染性废物安全焚烧场等。按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局(OSHA)规定,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锐利物收集容器要易于分辨内装的锐利物量的多少,有明显的警示标志,具有防刺防漏、易管理等特征[2]。

2.3医疗管理部门的干预

2.3.1法律干预 法律干预是通过法律或法规的手段强制性的要求用人单位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从而达到减少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目的。美国在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方面有3项规定:①CDC的标准预防原则,按此原则护士应把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都视为有传染性的,在可能暴露于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并严格遵守针刺预防原则。②美国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局(OSHA)1992年了一个执行标准预防的管理规定,要求医院必须提供足够的个人保护设备,配备专门的感染控制人员,提供标准预防知识的培训并进行效果评价,制定暴露后管理计划等。③使用安全性产品的法律,目前美国加州、德州等十多个州已通过了强制性使用安全针头装置的法律,按此法律,医务人员有权要求使用安全性能好的产品。并且定期在互联网上向卫生人员公布安全性能良好产品名单,以便卫生人员查询监督。

2.3.2行政干预 ①建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报告及反馈制度。②制定安全操作原则,提供新产品安全使用的相关培训,以提高护士标准预防的依从性。③免费为员工注射乙肝疫苗,目前只有HBV有育苗可预防,HCV和HIV尚无有效的预防药物。对于具有HBV表面抗原抗体的护士,职业暴露于污染了HBV的血源性病原体不存在感染HBV的危险。

3 小结

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但可以预防,要将精力集中在预防方面,鼓励进行预防措施和可行性标准方面的研究。我国近几年才开始重视护士职业暴露的安全防护,有关的法律发规尚不完善。这就要求医疗管理部门、医疗器械生产部门和护理人员3方面共同才能达到预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持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3,38(6):422.

安全预防方针例3

护士是因针刺伤而发生血液感染的高危群体。据报道, 全世界每年约有10万名护士被针头刺伤过。因此,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防范管理, 以减少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 使护理人员安全地执业, 维护护理人员的健康安全以更好的服务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护理人员针刺伤防范管理的内容综述如下。

1 预防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制度管理

1. 1 建立健全的针刺伤管理的监查控制网络 现大部分医院均建立了护士长和主管护士负责制, 通过常规检查与临时抽查相结合的方法, 提高了护士落实防范针刺伤措施的自觉性;对经常发生的共性问题及时提出并寻求改进方法, 提醒护士注意;保证各类器具必须完备和有效, 发现损坏及时更换。这种方法降低了针刺伤的发生频次, 保障了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1]。

1. 2 建立完善的针刺伤上报系统 ①建立针刺伤发生后的上报流程。当针刺伤事件发生后, 护士要立即向护士长报告, 护士长经过调查和证实后, 要立即采取紧急应急处理措施, 并通过科室内部讨论, 将相关信息于24 h内呈报给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以制定风险干预措施, 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追踪随访并存档;②强化针刺伤上报制度与针刺伤监测网络。及时了解易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产品、高危护理操作及高危护理人员等信息, 并将上述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的医务人员, 以提高其安全意识, 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2]。

1. 3 加强针刺伤害的安全培训 资料显示:实施针刺伤防范培训教育可明显降低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具体的培训措施为:①在护士培训学校增设与针刺伤相关的防护课程, 或通过讲座的方式推动针刺伤防范的教育工作;②在护士进入临床上岗前将针刺伤纳入实习护士和新上岗护士岗前培训纲要, 并进行规定课时的培训;③加强护理安全操作技能培训, 规范护理操作流程;④加强护士的针刺伤防范教育培训, 降低护士工作随意性, 强化其职业安全意识[3]。

1. 4 完善与针刺伤有关的操作流程 要求护士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携带治疗盘或治疗车, 治疗盘中用物配备齐全, 并配有小锐器盒;拔针禁止双手回套针帽, 禁止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与注射器;传递锐器时, 勿将锐利面朝向他人和自己, 以免误伤。

1. 5 建立预防针刺伤的奖罚制度 管理护士长每天巡视, 发现备物不齐全、操作不规范的护士, 登记并扣除绩效分, 每月无不良记录的相应的加一定的绩效考核分。年终汇总评比, 还可与评先评优、职称竞聘挂钩。由于临床护士在工作同时还兼有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有数据表明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93.3%。带教护士应对此负有一定责任, 因而, 实习生若发生针刺伤, 带教护士也应受到一定的惩罚, 以示警戒。

2 预防临床护士针刺伤的人力资源管理

合理的人员编制和足够的人力资源配备是预防针刺伤的重要管理手段。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做到:①根据临床各个科室、病区的实际工作量, 安排相应的护理编制;②采取科学合理的弹性排班、轮班的工作方法, 以减少护士针刺伤事件的发生;③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 以减少因环境因素引起的针刺伤害事件;④建立并完善护理工作支持系统, 具体包括药物与食物的分发、物质保障等系统, 以缓解临床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压力, 提高服务质量[4]。

3 预防临床护士针刺伤的环境管理

3. 1 规范病区、治疗室环境的管理 在易发生针刺伤的地方张贴提示语以及针刺伤后处理流程图, 以提高临床护士防范针刺伤的意识。后勤部门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保证病区的舒适、安静, 以防范因环境原因而导致的针刺伤害。

3. 2 规范医疗垃圾的管理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 对医疗垃圾要进行分类和放置。各科配备便于丢弃的锐器盒, 并在操作过程中随时携带, 放在方便可及又安全的地方, 操作后立即将针头丢入容器, 避免将针头放于治疗车、床旁、桌等处, 以免身体移动及整理废旧物品时造成针刺伤[1]。

3. 3 使用安全用具, 提高护理器材的安全性 如使用安全针装置和采取无针系统静脉滴注[5]。

4 预防临床护士针刺伤的护患沟通管理

为减少因护患矛盾导致患者突然运动与不配合, 降低针刺伤的发生, 应做到两个方面:①注重对患者的教育和沟通。护理管理者要培养新护士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关心和爱护患者, 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同时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 以获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 从而提高其护理依从性;②训练护士的临床应变能力。加强对护士应激、应变能力的培养, 并要求其严格按照护理规范操作, 同时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5 小结

综上所述, 防范针刺伤应从制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管理与护患沟通管理四大方面综述临床护士针刺伤防范管理现况以引起管理者重视, 提高防范意识。可见针刺伤的防范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支持并加以管理运行, 并从多方面将防范针刺伤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让护理人员安全执业。

参考文献

[1] 孟晓琴.风险管理在防范护士针刺伤中的应用和效果.华西医学, 2012, 27(1):121-123.

[2] 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实用预防医学, 2002, 9(6):666-668.

[3] 李红梅,李文涛,肖淑贞,等.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刺伤.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9, 18(1):7.

安全预防方针例4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由于坚持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法规、政策和具体措施,所以劳动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劳动保护工作又进一步得到加强,各地区、各行业都涌现出一批先进企业和个人。但是也应当指出,全国安全生产形势并不稳定,近年来在劳动保护方面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重大恶性事故仍然比较多,直接地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因此,必须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方针,使之在广大干部和职工的思想上真正地扎下根来。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是安全与生产两者关系认识的统一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是人们在生产斗争、科学试验等社会实践中,经过千百次血的教训,对生产与安全关系的规律性的认识与总结。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贯彻和执行,可以给我们以新的提示,那就是:当宣传、贯彻这一方针的同时,必须结合本行业和所从事具体工作的特点,让员工充分认识所从事工作的内在规律性。因为,只强调“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只是个有否安全意识的问题,只有使员工掌握了解所从事工作或劳动对象的内在规律性,才能消灭事故于萌芽状态中。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企业舍得智力投资,多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和安全技术等自然科学知识,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全员安全素质,从而达到真正落实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目的。所以,努力学习好科学技术、安全技术知识,也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十分重要的内容。

2.解析职工的不安全心理,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据资料统计表明,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杜邦公司200多年的安全管理经验明确认定:引发事故的根源,96%来自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综观我们石油企业,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事故占相当的比例。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意识又是人的心理反应。因此,事故与人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人有什么样的心理都会在行动中体现。

2.1人的不安全心理状态

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支持违章作业的主要心理原因,有这种心态的人,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知识,也不是技术水平的高低,大多数是“明知故犯”。麻痹大意,盲目自信。麻痹大意是造成违章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这种人,在行为上多表现为操作时不认真,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安全就只挂在嘴边,觉的无所谓。'隋性心理。一些人在工作中总想省点事,偷点懒,而忽视了安全。对现场操作中的小缺陷、小隐患视而不见,唯恐让自己去处理,现场巡回检查中走过场。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常表现为,“你要我这样做,我偏要哪样做”,你说主要危险,我就不信,逆风而行。

2.2影响人的心理行为因素

受企业管理的影响。如果企业的管理水平高、劳动组织和环境舒适、员工待遇好,就会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信心,工作起来就舒心,从而增加安全责任感,这对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受企业效益的影响。一个企的效益好,职工的效益和生活得到提高和改善,就能促使职工自觉珍惜本岗位的工作,增加了职工对企业的依赖性,可信度和使命感。受习'度因素的影响。工作中的传统习'度,集体内工作气氛对职工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在一个小的集体内往往容易形成一些不成文的固有习惯,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从众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不安全行为极易被效仿。

2.3控制员工的不安全心理及行为

及时对员工的不安全心理及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能有效的预防和避免“三违”。从安全意识上加强心理诱导。坚持不懈的开展技能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岗位安全知识教育;以及关键装置、岗位、重点要害部位的安全检查教育、事故案例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从职业道德事业心上进行心理诱导。对职工要求做到四懂三会,熟练掌握本岗位的应知应会,作到安全操作。用企业良好的前景鼓舞职工,用良好的道德培养职工,用先进的机制激发职工,用安全生产、高效奖励嘉奖员工,促使员工自觉的遵守纪律,爱岗敬业。在行为准则上加以规范,在健全的制度下进行约束。要求管理者组织员工学习法律法规,落实技术标准、岗位操作规程,签订安全生产承包合同和承诺书,并组织反事故演练和应急预演等。

3.坚持以人为本,刚柔并济抓安全

安全管理是一项事关企业全局的大事.安全管理不能只刚不柔.或只柔不刚,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要严厉考核,另一方面还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情感关怀进行各种思想和心理教育。

3.1安全刚性管理的“四个过硬”

安全意识要“过硬”。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执行制度要“过硬”。制度是执行规程的保证,抓执行制度要一丝不苟,不讲私情。考核制度要“过硬”。安全学习要有计划,有检查,有考核,要真抓实干,持之以恒。工作方法要“过硬”。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上下齐动员,形式多样,运用案例分析,现场演习以及对比教育和启发教育的方法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3.2“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

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就要求企业对员工要及时的进行情感投资,让员工从心里感受到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对正确的安全行为要给予大力支持,及时进行表彰和奖励。从正面激活员工的安全意识,让员工在愉快的情绪中强化安全意识,自觉遵章守纪,做好安全。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的作用。在企业中,要强化安全意识,克服“安全疲劳”,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共同行动。企业的各级领导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将给员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良好安全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一跳而就,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

4.从生产设计的源头入手,做好“五个在先”的预防工作

4.1安全意识在先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安全生产已不再是企业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个别问题,而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4.2安全投入在先

企业要具备法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必须有相应的资金保障,安全投入是企业的“救命钱”,是必备的安全保障条件之一。

4.3安全责任在先

针对当前存在的安全责任不明确、权责分离的问题,《安全生产法》明确了企业及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的同时设定其安全职责,是实现预防为主的必要措施。

4.4建章立制在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工艺、设施设备、材料和环节错综复杂,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并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才能保证安全,预防为主需要通过企业制定并落实各种安全措施和规章制度来实现。

4.5隐患预防在先

安全预防方针例5

企业的安全生产要持续、健康发展,安全管理工作要想上一个新的台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运用事故预测数学模型、安全性预评价等现代安全管理手段和科学的安全技术,预测安全状况的走向,从而达到防止事故发生的目的。本文运用直线性回归分析法对甘化公司2004年至2010年七年间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建立预测数学模型,从而使甘化公司安全管理由事故管理走向有理论基础的事故预防型。

一、 建立工伤事故预测数学模型

根据甘化公司2004年至2010年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数,绘制出了工伤事故分布图(图1)。依据工伤事故分布图的曲线的走向,结合表一甘化公司工伤事故回归运算表,运用直线性回归方程(y=a+bx)拟合建立工伤事故预测数学模型。

表一甘化公司工伤事故回归运算表

用直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方法,分别求出直线性回归方程(y=a+bx)的系数a与b,式中:x表示为时间序列(年);y表示为理论预测的甘化公司工伤事故值;n表示为共多少年。

由此拟合出工伤事故预测数学模型为:y=5.71+0.25x

二、工伤事故预测数学模型在安全管理中的运用

1、工伤事故理论值预测

运用上述确定的工伤事故预测数学模型进行理论计算,并将工伤事故预测值填入表二。所以,此工伤事故预测数学模型预测出的工伤事故数值反映了实际工伤事故的变化趋势,是比较准确。它便于为预防工伤提供数据依据,尽可能将工伤事故降到最低限度。

表二:甘化公司工伤事故实际值与理论预测值对照表

2、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进行针对性预防,降低工伤事故预测值

(1)依据数据,按相同月份进行统计,绘制出了甘化公司2004年至2010年的1至12月份工伤事故趋势图(图2),由图2可以看出,甘化公司工伤事故的高峰期分别是2月、6月、7月。所以根据工伤事故高峰期发生的规律,针对2月、6月、7月份,采取了如下安全预防措施:①加强员工的劳动保护的安全监督,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②加强安全管理,加大对违章行为的严肃查处,决不允许形成习惯性违章;③全面开展工作岗位安全分析,加强安全合格班组建设;④加强班组班前、班后安全教育,从本质上做到三不伤害(即: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别人,我不被他人伤害);⑤抓宣传、树典型,将重点放在预防事故和落实防范措施上。通过针对性的预防,取得良好效果。

(2)虽然根据工伤事故预测数学模型计算出的理论预测值非常接近实际值,但是从表二中也可以看出,2007年、2008年的理论预测值与实际值也有相对大的差别,又出现了一次事故高峰期,特别是2008年实际工伤事故值已达到9起,超出理论值将近2起,所以2009年甘化公司首先针对这种情况对2008年的安全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并从工伤事故分析上来看,主要原因是:①由于公司提出企业将要进行改制,并且实行在职员工从新竞争上岗,部分人员从新分流、下岗,员工的工作情绪不稳定,据统计,发生的9起工伤事故中有5起是员工在工作中情绪不稳定所造成的;②公司在春节刚过就立即进行全厂停产大修,员工的精力还未能完全投入到大修中去;③在全厂停产大修期间,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未能得到很好的执行;④安全监督检查不到位,员工劳动安全保护措施未得到落实;⑤员工安全意识淡薄,不完全熟悉生产工艺、设备特点及操作方法,不懂得异常情况下的处理方法所造成的危险后果及人身伤害。找出原因后,采取了以下针对措施:①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消除员工的消极情绪,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②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③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力度,狠抓劳动安全保护措施的落实;④开展危险预知,重点抓事故率高的安全生产薄弱点,加强安全监控管理。通过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2009年比2008年减少了3起,同时使工伤事故实际值越来越接近理论预测值。所以将工伤事故预防技术运用到实践中,确实起到了降低事故发生值的作用。

安全预防方针例6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的安全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从古至今,安全是任何生产和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了安全,一切就无从可谈。特别是做为安全危险系数较高的建设行业,更应把施工安全放在项目管理的首位,一切以安全为主。在2002年11月1日起我国全面施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并且被列入《安全生产法》。 在法律上确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就是要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将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障安全,防止一切可能防止的事故,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是生产的先决条件。实现这些要求,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是一项法定的义务和责任,是在法律面前必须严肃对待的大事,是要依法坚持的长期方针、基本方针。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才能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特别是建筑施工当中,更应高度重视施工安全管理。特别是在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原则与措施上,更应加大管理力度。

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原则

在建筑施工当中,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建设施工过程。在控制过程中,要求对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突出重点,针对重大危险因素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一是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构建系统安全,落实个人防护;二是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三是动态跟踪,重点控制,应变策略。对极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危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危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危险要加强监控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危险,按照常规进行管理。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告诉我们,危险因素控制措施依次包括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和限制危险、使用个体防护装置等。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事故预防原则 .事故预防可以分为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故发生时的防止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预防。这是一种发现、识别各种危险因素及其危险性并对其进行消除、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其基本目标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危险因素的产生、发展和作用。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根除危险因素;限制和减少危险因素;隔离、屏蔽防止危险因素产生连锁作用;采用故障安全措施;减少故障及失误;安全规程;矫正行动。

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控制措施

安全预防方针例7

起火问题。通常情况下当原油储罐发生大碰撞时会出现储罐压力变化情况,容易出现爆炸,或当外界温度升高时也会造成储罐起火。原油本身属于易燃液体,当遇到外来火星时极容易引发火灾。例如雷电起火,在受到冲击电压后,造成油罐爆炸,使原油成分暴露,出现火灾。静电问题。一般情况下产生静电的原因分为几种:①储罐液体沉降带来静电;②原油与管道之间摩擦产生电子,不均匀情况下出现电荷;③流动的原油与管道接触引发静电。腐蚀问题。在原油储存过程中会接触到空气、土壤,以及一些有害气体,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雨水或其他污染物会对储罐外壁造成腐蚀。除此之外,其储罐地板在储油过程中也易出现腐蚀。

2加强原油储罐安全管理策略分析

2.1针对油罐起火的预防管理

应加强警告标志张贴提醒,并根据实际需求构建HSE制度,严格制定用火规定,通过有效的人员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另外,要严格管理外来人员,严禁任何容易引起火灾的物品带入库区。针对内部较容易发生火灾位置要加强预防及管理,安装自动报警装置,提高预防管理效率。例如,针对雷电起火的防护,可以制止防雷措施,如避雷针等,全面保护原油罐区范围内安全。

2.2针对静电的预防管理

针对防静电管理应加强静电检测并及时消除静电。在对原油进行操作前进行检验,在装卸过程中要强调流速的控制,减少静电的产生。另外要严格要求工作人员穿戴专业防静电工作服,避免出现静电。

2.3针对储罐腐蚀的预防管理

原油储罐防腐蚀管理,要能够在一定周期范围内正常运行,且保证不影响防静电及防雷击的前提下,制定不影响原油安全的有效防腐蚀策略。具体防腐蚀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对材料的选择,保证其耐腐蚀性复合材料应用;其次,在实践经验总结中了解到储罐地板是腐蚀事故发生的主要位置,因此要应用合适材质与涂料进行防腐设计;再次,除了储罐地板还应加强其内壁以及储罐顶部的防腐,应用有机涂料进行涂抹防腐;最后,要针对原油储罐排水进行安全管理与优化设计,在防火堤外设计阻火隔油排水装置,减少人工操作,并使火灾发生时能够进一步挽救原油。通过定期的防腐测试,对原油储罐进行针对性的防腐措施应用,提高其整体防腐蚀作用,避免原油储罐安全事故发生。针对原油储罐的安全管理工作应该从全面出发,注重原油储罐易发生问题的预防管理,并制定针对性的防火、防静电、防腐蚀措施,全面提高储罐安全性。另外,针对原油储罐的安全管理,还应注重一般管理,即在管理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数据库,将原油储罐安全管理进行记录与档案备份,并对原始资料及监测数据等进行完整保存,为今后的管理与维护提供参考。除此之外,还应从人员管理角度出发,注重原油储罐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构建专业化管理队伍,强化规章制度作用,实现按制度进行原油储罐安全管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有效保障原油储罐安全,应从多角度加强对储罐的安全管理。基于拱顶储罐制造工艺相对简单,造价成本较低,因此在国内外储罐制造中应用范围较广。但不同类型的原油对存储条件要求不同,进而对储罐的要求也不同。为避免原油受到杂质污染,可选择浮顶储罐,提高原油储存质量,减少蒸发耗损,提高原油储罐安全性,避免原油安全事故发生。

作者:孙克瑞 单位:冀东油田集输公司原油储备库

参考文献

[1]刘烨明,孙舒,赵俊丹,等.原油储罐典型泄漏场景定量风险分析及模拟研究[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16,(1):47-49;57;7.

安全预防方针例8

关键词:综合医院护士;职业暴露;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29-02

本文通过对综合医院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的高危环节进行分析,制定实施职业暴露规范化管理,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护士的针刺伤职业暴露,提高护士的职业安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对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实施干预措施前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和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实施干预措施后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施干预措施前监测护士人数为560人,其中新护士83人,男护士有12人,年龄18岁-55岁,平均年龄45.0±9.5岁。其中10名副主任护师,65名主管护师,85名护师,400名护士。实施干预措施后监测护士人数为560人,其中新护士168人,男护士有18人,年龄19岁- 47岁,平均年龄31.5±7.4岁。其中12名副主任护师,68名主管护师,89名护师,391名护士。实施干预措施前后的护士在数量、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以前瞻性的调查方法,在建立护士职业暴露监测系统的基础上,于2013年1月开始实施职业暴露规范化管理,并对实施干预措施前、后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具体职业暴露规范化管理措施如下:组建职业暴露监控小组,由护理科室主管消毒隔离的护士长和感染管理的专职护士及监控护士组成,定期督查各个科室的利器使用的护理规范操作落实执行情况,定期分批组织护士进行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职业暴露的统计分析反馈;建立护士健康档案,对全院护士进行职业暴露监测登记,建立包括基本信息、一般资料、血源性检验报告等在内的护士健康档案,以便职业暴露发生后快速处理;建立、健全职业安全的防护制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疗废物安全管理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包括利器使用方法、利器处理要求、利器操作流程、防护用品使用规定、紧急处理措施等在内的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加强职业暴露知识培训,将职业安全纳入到常态化的管理当中,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及考核办法,对低年资护士、新进护士加强重点培训教育,对新护士进行岗前有关职业防护知识培训,侧重防护知识和防护用品及操作环境的培训,定期统计公布相关数据(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和高危操作环节),树立护士的主动防护意识,使护士自觉的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出现针刺伤;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及安全用具,给重点科室护士提供防护面罩、防护眼镜、手套、安全型注射器等安全防护用品,针刺伤发生后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以降低职业暴露机会[1]。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未实施干预措施前监测护士人数为560人,职业暴露率为25(140/560),其中新护士针刺伤发生率66.26(55/83)。实施干预措施后监测护士人数为560人,职业暴露率为9.82(55/560),其中新护士针刺伤发生率23.81(45/168)。实施干预措施前后比较,P

3 讨论

职业暴露指的是因职业关系暴露于危险因素当中,导致有可能发生损害到健康或者危及到生命的情况。护士职业暴露,指的是护士在护理活动的过程当中接触到有毒物质、有害物质、传染病病原体等,从而损害到健康或者危及到生命的情况。护士作为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而针刺伤是导致护士出现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针刺伤对护士的职业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建立职业暴露规范化管理体系,提高职业防护教育,建立标准预防体系,有效预防血传播疾病。通过对低年资护士、新进护士重点培训,使其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掌握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完善职业暴露规范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发挥监督作用,履行监督、管理、制度的职能,规范护士护理操作行为,避免不良操作。实施职业暴露规范化管理操作,细化操作流程、加强高危操作环节监督,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2]。本研究显示,实施干预措施后的职业暴露率明显低于实施干预措施前的职业暴露率。

综上所述,综合医院对护士实施职业暴露规范化管理,可最大限度的减低职业暴露,提高护士的职业安全。

安全预防方针例9

安全注射措施

在现代医学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前提下,随着临床可应用的疫苗种类不断增加,而预防接种工作中的安全注射也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概念为对疫苗应用灭菌的注射器具和规范的操作进行注射,并对使用过的注射器具进行安全处理,称为安全注射。它包含三个安全标准,即对受种者安全,使用安全的注射器材;对实施接种者安全,操作过程中避免刺伤;对环境安全,正确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材。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从以下方面实施了安全注射措施。

首先加强学习,全面提高安全注射意识:通过参加疾控部门组织的学习班和自学,使我们认识到安全注射是一项造福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儿童健康和公众对计划免疫预防接种服务满意程度的重要问题。所以思想上高度重视,避免麻痹大意,将从源头上杜绝不安全隐患。

实施接种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相应资质,挂牌上岗,人员相对固定,专人专职,各项制度明确,技术操作熟练。

环境符合要求:接种室宽敞、整洁、明亮,物品摆放合理规范,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后紫外线空气消毒60分钟,空气培养达标;桌面用具地面等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无菌物品容器每周高压蒸汽灭菌,各项消毒有完整记录。

严格执行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规程:首先严把无菌技术操作关,接种者着装规范、洗手、戴口罩帽子,瓶颈(盖)用75%酒精棉球消毒,砂轮用75%酒精浸泡消毒,多人份疫苗抽吸后立即加盖无菌干棉球,注射局部用75%酒精棉签由里向外螺旋消毒2次(直径5cm);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如受种者姓名、性别、年龄、疫苗名称、剂量、批号效期、注射部位方法等,确保受种者身体健康、无接种禁忌,并交代注意事项。

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全部使用上级疾控部门配发的一次性(包括自毁型)注射器,质量达标、无过期破损,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处理”原则,使用后立即卸下针头(手工或起针器)装入针头盒,禁止带针头放置或再套回针帽。

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各种废弃物分门别类收集,针头放入特制的针头盒或安全盒,玻璃类归损伤类、针身和棉签归感染类,全部装入黄色专用医疗垃圾袋,装满容器的2/3即封口,分别注明类别、年月日并签名,送科室医疗垃圾暂存点登记存放,每48小时有专人专车来收集,科室有专人负责交接。

实施安全注射后的效果评价

由于医务人员及普通人群的安全注射意识淡薄,导致乙肝、丙肝、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6年8月1日我社区中心设立预防接种门诊以来,至今3年多时间,通过实施上述预防接种安全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①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各项规章制度齐全,实施接种的工作人员均经过正规培训,取得相应资质。②全部使用合格的一次性(包括自毁型)注射器,使用率100%。③医疗废弃物均按要求销毁、回收、处理,无一外流,安全处理率100%。

从2006年8月1日~2009年7月31日我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共接种剂次19107人次,受种者无一人因预防接种而发生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疾病等接种事故,安全接种率100%。

实施接种者无任何针头刺伤等意外情况发生,安全保护率100%。

安全预防方针例10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0-0034-02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征,(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证候群)。

艾滋病的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黏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1 艾滋病职业暴露发生的常见原因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艾滋病职业暴露常常在以下情况下发生。

1.1 医务人员缺乏艾滋病职业暴露自我防护知识和技能 艾滋病职业暴露关键在于预防,而目前医务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认知方面存在着知识缺乏的缺陷,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总体知晓率为50.0%[1],医务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存在否认、怀疑、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医务人员防护意识不强,没有养成标准预防的防护习惯[2]。

1.2 艾滋病职业暴露多在诊疗操作中意外发生 如医务人员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进行注射、手术等医疗护理和实验室工作过程中,不慎被针刺或其它锐器损伤皮肤或破坏黏膜完整性;感染者分泌物或血液意外溅入工作人员的眼、鼻、口中等情况。有研究资料表明,美国医务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48人,占84.2%[3];中国医务人员工作相关性损伤前10位的分别是针刺伤(49.4%)[3],医务人员中发生过针刺伤的占26.7%,平均针刺伤发生率为2.2次/年/人;医务人员工作中有皮肤利器损伤史占86.9%[5]。

1.3 医务人员不清楚艾滋病职业暴露的正确处理方法 有研究资料表明,一旦患者的分泌物或血液意外溅入眼、鼻、口后,只有38.2%的医务人员知道正确的处理方式。在针刺伤发生后只有67.1%的医务人员能采取正确处理的方法[6]。

1.4 不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及标准防护 制订了安全操作规程及标准防护指南,但在诊疗艾滋病患者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意识不强、或者工作量大,简化操作流程等增加了艾滋病职业暴露意外发生率。

1.5 安全防护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完善 艾滋病职业暴露安全防护制度不健全、缺乏监督管理机制,制度落实不到位。

2 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管理

针对上述艾滋病职业暴露的易发因素,笔者采取了以下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发生的管理措施。(1)制订及完善医疗、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及标准防护指南,并严格管理、监督执行。(2)对医务人员及卫生保洁人员等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重点人群,加强艾滋病相关知识及防护技能培训,达到让重点人群掌握艾滋病职业暴露、为什么要防护、怎样防护、防护监督及管理的培训目标,提高其艾滋病知识水平及防护能力,引导其采取正确的心理态度诊疗艾滋病患者,避免过度恐惧或持无所谓的心理状态来处理艾滋病职业暴露。(3)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部门,负责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培训、指导和督查。保证落实艾滋病职业暴露安全防护措施,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医疗实验室的合理布局、医疗废弃物规范处置、防护用品的保障及健全、医务人员的健康监护等。

3 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首先要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以下防护措施[7]:(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要戴手套及有防渗透性能口罩、戴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要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光线充足,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理,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

4 艾滋病职业暴露应急处理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按照《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指导原则》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2)如有伤口,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消毒液进行消毒包扎;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4)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及时向感染管理部门报告,请艾滋病诊疗部门对其暴露级别和暴露病毒载量水平进行及时评估、确定,并进行相应的抗病毒预防性治疗。

5 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预防用药

(1)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预防性用药治疗,根据暴露情况选择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2)在被HIV感染血液渗入(针刺)或黏膜(口腔或眼睛)严重污染时立即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作暴露后预防治疗,降低HIV传播率。对高度危险意外暴露,目前常用两个逆转录酶抑制剂加一个蛋白酶抑制剂联合治疗,降低针刺后的传播危险性。(3)预防用药注意事项:预防用药的时间,原则上越早越好。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要尽早开始治疗,最好在4 h内实施预防性用药治疗。

6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随访、咨询

要及时在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立即、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进行HIV病毒载量、相关抗体及相关辅助检测;及时发现及处理预防性用药后的毒性反应及HIV感染的早期症状。

参考文献:

[1]彭凌,郑永海,郭艳雪,等.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调查与防护模式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9):1279~1280.

[2]李莉.医务人员未知职业暴露于HIV患者的心理分析及防护[J].中国医药导报,2010,(23):57~58.

[3]刘君,朱林,韩丽凤,等.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评估与防护现况调查[J].中国医院管理,2010,(2):25~27.

[4]蔡文智.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4):32~34.

[5]姜祥坤.医务人员AIDS/HIV防治与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知晓现状及商业性工作者KABP调查[D].山东大学,2006,(7):7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