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5-16 15:18:05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例1

中图分类号: S233.7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5.008

1机插水稻育秧技术

机插水稻育秧技术是水稻机械化栽培的核心技术,它是使用专用软盘在湿润大田采取高密度播种并实行精细化管理的一种新型育秧方式,培育的秧苗分布均匀,根系盘结,呈板状秧块,适于机械插秧。

1.1秧田准备

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地势平坦、邻近大田的湿润地作秧田,秧田与大田比为1∶80~100,一亩大田需秧田7~10平方米。播种前几天将秧田翻耕,亩施48%复合肥30公斤,然后整理成秧床,秧床宽1.5米左右,秧床与秧床之间留宽20~30厘米、深20厘米的排水沟。

1.2平铺软盘

选择专用平底带孔软盘(58×28厘米),每亩大田备25块左右,在秧床床面无积水后,按横排2行依次平铺,盘与盘的飞边重叠排放,盘底与床面紧密贴合。铺好后,将经过严格挑选的无杂草、无砂砾、无污染、无残茬、肥沃、不干不湿(手捍成团,松手即散)的塘泥平铺于秧盘内,厚度为2.2厘米。

1.3科学播种

一是增加播种量,杂交早稻亩播2.5公斤,常规早稻亩播4公斤,杂交晚稻亩播1.8公斤;二是合理确定播种期,考虑到播种密、秧龄弹性小等因素,早稻秧龄按15~20天,晚稻秧龄按20~25天推算播种期;三是匀播密播,在种子催出标准芽子后,采取分厢过秤、多次撒播的办法,确保播种均匀。播种后,实行薄膜低拱架覆盖保温育秧。

1.4精细管理

育早稻秧的,主要做好覆膜保温、揭膜炼苗、肥水管理及病虫防治,与旱育小苗、软盘抛秧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沟内水深保持与秧床厢面持平,揭膜后灌一次跑马水,随后厢面保持干干湿湿,高温天气每天喷水2次,插秧前土壤湿度以能从秧盘取出秧块为宜。育晚稻秧的,除常规管理外,必须使用专用浸种灵浸种控长。

2水稻机械插秧技术

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是水稻机械化栽培的主体,关键是选用性能稳定、技术成熟、质量可靠的机动插秧机,目前普遍使用的是久保田牌手扶式高性能插秧机,具有适应性广、便于操作、价格较低的特点。在正常熟练操作的情况下,每小时可插2亩左右。机械插秧的主要优点:一是固定宽行距(30厘米),做到宽行窄株,利于通风透光;二是通过合理调节株距和每穴苗数来增加每亩基本苗总数;三是实行早插和浅插,有利于缩短返青期,提早分蘖和增加低节位分蘖,促进大穗。为搞好机械插秧,在栽培管理上注意三点。

2.1适期插秧

秧苗3叶期开始插秧,4叶1心前插完,苗高控制为18~20厘米。

2.2平整大田

要求田面平整,全田高度差不大于3厘米,表土软硬适中,田面无杂草、杂物、砂砾,以免卡机,插秧前1~2天施入基肥,插秧时田间只保持盖泥水。

2.3保证基本苗

早稻株行距为13.3×30厘米,杂交稻每穴3根苗,常规稻每株5根苗;晚稻株行距为20×30厘米,每穴2根苗。插后如有漏蔸缺蔸现象,应活苗稳蔸后及时补蔸。

3机插水稻大田栽培管理技术

机插秧由于实行宽行窄株浅插,加之通风透光性好,其分蘖具有爆发性,够苗期提前,为预防因苗数偏多导致成穗率低、穗型少,在管理上须注意适当少追苗肥多追穗肥,少追氮肥多追磷钾肥,够苗时及时晒田控苗,注意提早控制高峰苗。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与常规栽培基本一致。

3.1 科学肥水管理

水浆管理。栽后浅水勤灌,每次在自然落干后再灌水,当田间水稻总苗数达到够苗数的80%时开始搁田,搁田掌握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进行多次轻搁,切忌重搁,一般2~3次,搁田结束后及时复水,建立浅水层,到收获前7天停止灌水。

合理施肥。根据机插稻的生长特点,在肥料运筹上,常规品种宜采用“前促、中稳、后补”施肥策略,杂交品种宜采用“前促、中补、后控”的施肥策略,并注重N、P、K养分的平衡施用。 水稻机插后3~5天,每亩用尿素5~7.5公斤作发稞肥,栽后20天视苗情每亩施尿素7.5公斤作接力肥。在水稻4叶期追施促花肥,每亩施尿素7.5公斤、45%复合肥5~7.5公斤。在抽穗前l8~20天至2叶期追施保花肥,每亩施尿素5~7.5公斤。

3.2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例2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98

1 中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根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数据,可以确定中国水稻的生产经历了4个阶段,第1阶段是在1949~1961a,水稻面积、单产、总产量缓慢增长;第2阶段是从1961~1997a,这段时间水稻面积、单产、总产量有很大程度的增长;第3阶段是1997~2003a,水稻面积、单产、总产量都呈现下降趋势;第4阶段是从2003~2013a,水稻面积、单产、总产量恢复增长。从水稻生产发展来看,水稻品种改良,推出的抗病虫性强、耐肥抗倒性的优良品种,促进了水稻产量的增长;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比如育秧技术、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创新,使水稻植株良好生长,提高了水稻产量和质量;农业政策的支持,大大刺激农户种粮积极性,加之技术支持,使得水稻产量提升。展望中国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可以确定水稻单产提高了3.5倍,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进步[1]。所以,积极创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

2 中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实践

2014年云南昆明禄劝县水稻生产超额完成1333.33hm2目标任务,而使这一目标任务完成的根本是昆明市农业局组建水稻高产专家组,负责本县水稻种植指导及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落实。具体工作中,按照云南省水稻高产创建测产方法对利用水稻高产栽培种植技术的水稻试验田产量进行检测,并深入研究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技术,为农户水稻生产提供创新技术。

2.1 水稻高产栽培

中国在总结长期高产品种选育和栽培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不同稻区和类型理想株型,并采用理想株型与杂交优势结合,育成一批高产水稻新品种。在此基础上,受科学技术的影响,我国水稻方面研究人员提出了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即根据水稻品种生产特点,适当的改善土壤生理化特点、合理移栽水稻苗、适当降低密度,促使水稻在生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品种优势,长出大穗,提升水稻产量和质量。所以,水稻高产栽培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深入分析水稻生长机理、水稻生长条件、创新、发展技术[2]。

2.2 水稻肥水高效率

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手段,但肥料选用不正确或施肥过量等情况的存在均会影响水稻生长,促使水稻产量和质量降低。所以,深入研究水稻肥水高效率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水稻肥水高效率的创新研究是提出了水稻实施氮肥管理技术,即对水稻植株生长过程中对氮肥的需求进行测试,并检测土壤供氮量,在此基础上,利用SPAD等方法构建叶片氮含量指标,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方法,实时、合理的向水稻输送氮肥,确保水稻含氮量足够,促进水稻植株健康生长。

2.3 水稻生产机械化

社会经济发展及科学技术的创新,使得农业生产逐渐向机械化迈进。在现代化的今天,很多国家水稻耕种、收获均实现了机械化。在我国以水稻为主要口粮的情况下,促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不仅可以大大节约人力资源,还使水稻生产规模化进行,为扩大水稻生产面积奠定了基础。目前,国内水稻生产中所应用的机械设备主要以机插秧为主,多功能的机插秧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农民可以根据实际水稻种植需求,合理调节水稻插秧距离及插秧深度,从而规模化的、合理化、高效化的进行水稻插秧。尽管水稻机插秧已经应用多年,且技术配套完善,但由于水稻插秧就是一项具有技术性的工作,因此水稻机械育插秧作业环节多、成本相对较高,使得水稻机插秧应用还不够完善,农业技术人员还需要致力于水稻生产机械研究,推动水稻机械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3]。

3 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积极研究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技术并实践技术,可以改变传统水稻栽培方法,根据水稻品种生产特点,适当地改善土壤生理化特点、合理移栽水稻苗、适当降低水稻密度,使水稻植株良好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促进水稻产业发展。单从云南昆明禄劝县近些年水稻产业发展情况便能充分说明,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实践的作用。加大科研力度,积极创新与实践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例3

前言:水稻栽培技术在我国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我国以水稻为主要日常食用的粮食,所以水稻的品质与产率对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现阶段我国主要将农业的发展目标制定在提高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提高方面,努力的是我国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进行大幅的提高,有效地保证我国水稻的品质与产率都较以往有明显的提高。我国水稻栽培技术的提高会带动我国整个农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对提高我国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是提高农业发展的前提。

1 我国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概况

1.1 我国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背景

水稻作为我国的基础粮食在我国农作物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水稻的栽培技术经历了不同的时期。我国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品质与产率的控制较差,水稻在栽培的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种不利于水稻生长发育的状况,对于如何进行这些问题的正确处理,主要基于栽培技术中所包含的内容,但是我国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水平较差,不能对这些有害于水稻生长问题进行快速有效地处理与解决,所以造成了我国在早期中水稻品质与产率都较差的现象。基于这种水稻产率低与品质差的状况,我国采取了较多的措施来对我国的水稻栽培技术进行完善,为了是我国的水稻品质与产率得到改善与提高。

1.2 现阶段我国水稻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经过我国农业部门的努力研究,水稻栽培技术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与完善,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水稻栽培技术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加强完善的方面,有一些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解决[1]。水稻在栽培的过程中及时的对种子与秧苗进行正确的处理是保证水稻前期生长的前提,但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中对种子与秧苗的处理还是存在较大的问题,种子与秧苗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引起种子萌发较晚和秧苗成长较慢的情况,只对于水稻品质的保证与产率的提高都是十分不利的。田间管理在现阶段也是水稻栽培中存在较大问题的环节,田间管理主要就是对生长中的水稻进行较好的保护与支持,进一步的保证水稻的品质与产率。在现阶段我国水稻栽培中的病虫草害的防治也是影响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在水稻的栽培过程中总是不能够及时的对病虫草害进行预防与控制,最终导致严重的病虫草害大范围的传播。

1.3 提高我国水稻栽培技术的必要性

提高我国水稻栽培技术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现阶段较为重视的问题,只有将水稻栽培技术进行较高的发展,我国的水稻品质与水稻的产率才能有较高程度的提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较多的人口使得我国对粮食的需求量较其他国家都大,所以提高我国粮食的产率是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最有效方法。水稻作为我国需求量最多的主要粮食之一,它的产率提高对我国粮食的总产率有着较大的意义,所以探索提高我国现阶段水稻栽培技术的提高方法是对我国粮食产率增加的前提之一[2]。提高我国水稻栽培技术是我国现阶段所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只有这样我国的农业生产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与进步。

2 提高我国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方法

2.1 及时的进行种子和秧苗处理

在对种子进行处理时首先就要进行种子的晾晒,晾晒将提高种子的活性和种子的发芽率。其次要对种子进行筛选处理,将种子在配制好的盐水中进行浸泡,挑选出适合的种子来进行下一步的处理。浸种也是种子处理中的主要步骤,将种子放入恶枯灵进行一次浸种会很好的对种子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水稻恶苗病和立枯病的发生。秧苗移栽前7d喷“艾铜”,防治水稻白叶枯、纹枯病和稻瘟病等,加入杀虫剂防治水稻潜叶蝇。在移栽前5d施硫酸按1009解这样移栽后的秧苗返青缓苗快。

2.2 加强田间管理技术

田间的管理对水稻的生长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只有将田间管理正确进行才能使水稻的品质与产率得到较高的保证。精细整地、测土施肥、提早插秧、合理密植、实行节水灌溉、及时晒田这些方法都能够对水稻的品质与产率有较高的保证。

2.3 重视对病虫草害的防治

水稻病害有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以及胡麻斑病等,其防治方法主要有选择优良的抗病品种、消灭杂草清除菌源、发病期间采用叶青霜或艾铜等喷雾进行防治等,这些方法都有很高的防治效果[3]。苗期除草用秧苗灵拌细沙均匀撒在床面上进行封闭除草,这种方法是有效的除草方法之一。

3 结语

我国的水稻栽培技术虽然在现阶段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是相信在农业生产部门的重视下我国是到栽培技术会得到显著的提高,我国的水稻品质与产率也将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例4

1我国提高水稻丰产栽培关键性技术的重要性

提高水稻丰产栽培关键性技术是适应我国实际国情客观发展需要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全国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我国需要种植大量的水稻等农作物来养活十几亿人口,为了有效解决粮食供需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就要通过研究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单产量,增加总产量,以此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保证粮食安全。

2我国水稻丰产栽培关键性技术的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栽培技术也在逐渐完善。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我国不断研发水稻栽培品种,从原来的高秆水稻到矮秆水稻,从原来的常规水稻到如今大量种植杂交水稻,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另外,水稻的育秧技术也经历了从开始的水育秧、湿润育秧、旱育秧到如今的塑料软盘育秧的过程,使秧苗的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外,水稻的丰产也与施肥技术、灌溉技术及种植时间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些方面,我国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栽培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但是,为了保证水稻得到丰产,还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栽培措施。

3水稻丰产栽培关键性技术措施

3.1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

首先,在种植水稻之前,应根据水稻种植地的生态环境以及栽培和管理技术等现实条件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品质好的水稻具备米质高、口感好、产量高、抗性强等特点,选择好的水稻品种是水稻丰产的基础。在选用过程中,要选用抗病性好、有包衣的优良品种,同时要充分结合客观情况,选择与地域环境相适应的水稻品种,进而提升水稻的产量[1]。

3.2完善秧苗培育工作

想要实现水稻丰产栽培,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对秧苗培育环节的管控力度,而这也是水稻高产的关键所在,秧苗的质量好,水稻高产的概率就会更大。对于秧苗培育来讲,其有多个流程,即发芽试验、晒种、选种、浸种、消毒、催芽及育秧7个步骤[2]。想要提升秧苗的质量,就需要完善这7个步骤。同时,要认真筛选育秧的地址和规格,从而更好地完成秧苗培育工作。

3.3选取合适时机进行播种

播种时机选得好,水稻才能有高产的基础,特别是秧龄的长短,对培育壮秧及移栽后,水稻生长情况有非常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在栽培过程中,要有效控制秧龄,提倡“乳苗移栽”,秧龄的长短以不超过40d为宜,在培育过程中,要选取3个以上分蘖的秧苗,因为这种秧苗能够更好地发根,返青速度快,不容易出现死叶且生长势头较好,能够更好地积累营养物质,有效实现水稻丰产。

3.4合理选择水稻栽插标准

在栽秧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水稻栽插标准,选择分蘖力较强水稻时要有效降低栽插的密度。保证水稻栽植密度为1.5万~1.6万穴/667m2,每穴4~6个茎蘖苗,8万~9万/667m2基本茎蘖苗[3]。在实际栽培过程中,可以应用宽行窄株栽插方式,一般保持行距26.67~30.00cm,株距13.33~16.67cm。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同时要有效调整通风和透光性,并且要有效治理病虫害。

3.5水肥管理与稻田晒田

对于水稻水分的管理非常必要,要保证分蘖期浅水勤灌,足苗期排水晒田,幼穗分化期浅水常灌,抽穗扬花期保持水层,灌浆乳熟期干湿交替[4]。在水稻分蘖期以后到幼穗分化前的排水晒田环节非常重要,要合理控制无效的分蘖,进一步提升抗倒伏能力,同时要合理增进水稻对营养的吸收,这样能够有效改善水稻根系的生长状况,更利于根系向下扎,进而提升水稻的产量。在栽培过程中,要合理控制水稻的施肥量,肥料要分期分批使用,前重后轻,后期注重磷钾肥的补充等。对于底肥,要多应用有机肥料,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补充养分,之后施用复合肥及尿素作为分蘖肥。然后,观察水稻的生长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具体来说,水稻抽穗灌浆期需要有效保障施肥量,对于施肥时间,一般选取水稻抽穗前15d左右。对于追肥的数量选择上,要结合水稻秧苗的实际情况进行施肥,可以选择尿素2.5~5.0kg,具体结合水稻苗的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但是,要充分保证追肥的数量,要将前期施用的氮肥扣一部分在后期施用,总的施氮肥量不变。需要注意的是,要特别注意对钾肥的施用。在抽穗灌浆期,水稻对于钾肥的需求量非常高,在这一阶段增加钾肥的施用量,能够有效提升水稻茎干的强度,并且能够进一步提升水稻抗早衰的能力,使得稻叶不会过早衰老。另外,也能过有效提升水稻的光合作用,促进水稻的生长。正因为如此,该时期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地施用穗肥,并且要有效结合防治穗期病害,喷施叶面钾肥对增产效果非常明显。另外,在施用底肥时,可以只应用磷肥、碳铵的应注重根外施肥,这样能够有效提升水稻的抗倒能力,让水稻可以更加健壮地生长。

3.6有效防控高温热害

对于水稻生长来说,其难免会遇到高温天气,如果气温过高会使得水稻不结实的问题较为严重,如果气温过高,就会出现高温热害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合理进行灌溉,通过灌溉来调节气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喷水来降温。此外,可以进行根外喷施磷酸二氢钾和植物调节剂,这样能够有效提升水稻对高温的抵抗力,进而降低高温的热害。

3.7合理管控虫害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要对二化螟、三化螟危害现象进行有效治理,这些虫害对于水稻的产量有非常大的影响。对于二化螟来说,当幼虫进入到稻秆时,治理难度将会增加。因此,想要有效治理,就需要在幼虫未蛀入乳稻秆前进行治理,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控制成本。对于三化螟来说,其防治对于时间的要求较高,要求破口期施药。总之,想要提升水稻的产量,就需要从选种、育秧到成熟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努力提升水稻在各个环节的质量,为水稻生长营造最佳的生产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水稻的质量,最终实现丰产、高产的目标。

4结语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有效提升水稻的产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通过加强对水稻的栽培管理,能够有效保障水稻生产的效率和有效性。无论是种子的选取,育秧工作的开展,还是施肥的选择、病虫害的防治,都对最终水稻产量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全面进行管控,保障每个环节的质量,最终实现丰产、高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跃东,侯守贵,林洪祥.辽宁省水稻栽培技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农业科技通讯,2009(6):5-7.

[2]付景,杨建昌.中国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作物杂志,2010(5):1-4.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例5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对我国的水稻种植和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和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为了提高水稻产量,我们积极推行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使该项栽培技术在我国水稻种植和生产中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2006年,我们开始引进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结合地区各方面的特点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研究出符合当地特点的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并对其进行大力的推广,提高了全镇的水稻产量。

一、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定义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种促进水稻生产和提高水稻产量的水稻种植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所提出的新的关于水稻栽培的理念,由马达加斯与美国康乃尔大学水稻栽培的专家研究而成。众所周知,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致力于水稻等粮食的种植和生产,虽然传统的栽培技术能够使我们有所收获,但是却达不到超高产的要求,也无法为我们创造更高的价值。然而,与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相比,作为新型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例如稀植壮株、嫩秧早栽、控苗壮秆、湿强根和足肥高产等。在所有的强化栽培技术中,这些显著特点在三围立体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中的表现尤为明显。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三围立体栽培方式是指在进行水稻的移栽时,每窝水稻栽3苗,使之呈现三角形分布的状态,其苗距为6cm至10cm,并且使其行间错窝,尽可能地实现水稻栽培密中有稀、稀中有密和促进分蘖的效果,使水稻的有效穗数增加,最终使水稻的产量得到切实的提高。

二、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的优势分析

由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定义可知,与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相比,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例如稀植壮株、嫩秧早栽、控苗壮秆、湿润强根和足肥高产等,这使得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有了许多优势。在水稻种植和水稻生产的过程中,采用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能够大幅度地减少水稻育秧的成本,主要表现在相同种植面积条件下的水稻用种量的减少以及用工量的减少。此外,其嫩秧早栽技术的使用有利于秧苗的早生快发,使秧苗低节位分蘖的发生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充分地体现并且发挥了水稻分蘖的巨大优势,使水稻的足穗和大穗等情况得到进一步改善,进而促进水稻的超高产。

栽秧时灌水方法也很重要,要以干湿交换为主。应采用浅水、湿润、晾田相结合的灌溉方式对秧苗灌溉,这样方便稻苗的插入站立,而且有助于水稻高产的生态和生理需求,达到合理灌溉对水稻生长十分有利。干湿交换也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与科学技术来衡量,干湿的时间长短要根据科学依据有规律的掌握,有利于秧苗的成长。

三、实现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的有效措施

1、做好水稻品种的选择工作

要想实现和提高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的使用效果,同时还要选择适合当地栽培的水稻优良品种,目前水稻的品种也在不断地更新改进,但选择水稻品种时一定要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情况做出选择。地区的不同温度差异就不同,干旱地区就要选择耐旱、耐痔、感温性强的品种。低温地区也要选择适合当地气温的水稻品种。严格地按照抗病性强、分蘖力强、生长力旺盛、耐肥力高而且穗型偏大的标准来对高产杂交稻进行选择,对此,市、县的相关农业主管部门有所推介,例如川优6203、川香优37、蓉18优198、健优388和内5优828等品种都比较适宜。

2、做好水稻育秧栽培方式的选择工作

做好水稻育秧栽培方式的选择工作对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施效果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选择湿润保温育秧的栽培方式来对适龄的壮秧进行培育,根据水稻秧龄的长短来确定和选择适宜的水稻播种量,并且加强对其肥水管理,使适龄的壮秧得到更好的培育。

3、做好水稻栽种时间的确定工作

对水稻进行适时早栽是实现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因为对水稻进行适时早栽可以促进水稻秧苗分蘖和早生快发,实现水稻超高产的目的。

4、做好水稻的稀植强化栽培工作

我们要采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三围立体的栽培方式来对水稻进行栽培,将水稻栽培成每窝水稻栽3苗和三角形分布的形式,将其苗距控制在6cm至10cm之间,并且使其行间错窝,使水稻栽培密中有稀、稀中有密,促进水稻的分蘖,尽可能地做好水稻的稀植强化栽培工作。

5、坚持平衡施肥的原则

施肥量的平衡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很关键,施肥量的不均匀不适当对水稻的秧苗有很强的破坏力,施肥量过高的稻田区域,会因为量大产生肥害,稻苗慢慢的变黄,死掉,而施肥量过低的稻苗区域的秧苗成长会很慢,就像人的身体一样,营养补充不足,导致虚弱,因此产量会大量减少,甚至稻子不成熟。所以在施肥过程中要综合实际情况制定水稻施肥量。而且要根据科学技术对水稻进行分期追肥。从灌溉用水量来看,传统技术习惯漫灌,而强化栽培技术移栽则强调以湿润灌溉为主,两者相比,强化栽培技术用水量大幅减少;从施肥量来看,强化栽培技术以有机肥与化肥并重的方式,视稻田肥力而定;从营养生长方式来看,强化栽培技术更加强调中期晒田,促进水稻有效生长,实现产量大增成果。

6、除虫草防虫草措施

水稻生长时难免会遇到有虫害现象或者生长杂草等现象,水稻强化栽培在水田种植时不可以用水压草,这样杂草会继续生长出来,影响水稻的生长。在抛栽后一般要用化学防治,将出虫草剂均拌在化肥中,撒进稻田里。我们还可以通过节水灌溉的方式灌溉农田,采用综合防控的技术措施来对水稻进行除虫和除草。

综上所述可见,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和施肥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在农作物发展迅速的当下,我国对水稻的产量与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加强,为提高水稻产业的发展,更应该加强栽培技术和施肥技术的更进。不断地更新、创新水稻作业的技术水平,为我国的水稻产业再进新一阶段的生产高峰。

参考文献: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例6

重庆市武隆区具有四季分明、海拔高度差大的特点,是农业生产的极佳地区,该地区的农业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据调查,武隆区现有水稻面积约为10.23万亩,水稻总产量4.28万t,亩单产约418.38kg。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该地区水稻产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同时对水稻的栽培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实质上是以旱育合理密植为基础,经过大量的研究实践得出的能够实现水稻进一步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

1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意义

农业是武隆区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并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对该地区水稻的产量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武隆区在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的同时,也提高了产量,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因此,对土地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水稻的优质高产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加强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也可以推动该地区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粮食的安全发展提供保障。

2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创新实践

2.1水稻生产机械化。目前大部分地区在水稻种植、管理、收获上都是采取机械化流程,采用机械化种植不但能节省人力资源,还能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为水稻大面积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水稻种植较多的采用机插秧,插秧机械拥有多种功能,使用时种植人员可以根据水稻种植需求,对插秧距离和插秧深度进行调节,以实现水稻插秧的规模化、合理化和高效化。水稻机插秧的应用尽管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其技术配套也得到了充分完善,然而由于水稻插秧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性,水稻机插秧程序相对繁杂,再加上较高的设备成本,导致水稻机插秧技术未能得到全面推广,因此,农业技术研究人员还应加大对水稻生产机械的研究力度,促进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全面发展。

2.2水稻良种良法配套栽培。从最开始的高秆水稻品种到矮秆品种,再到杂交水稻品种与超级水稻品种,都充分证明:水稻品种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为武隆区实现水稻种植的高产优质提供了发展基础,而这一切都与良种良法配套有关。水稻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的完善,使得传统的先有品种后有配套栽培技术转变成了育种与栽培研究互动,实现了以实际需求为准绳进行针对性的品种选育[1]。随着近年来水稻栽培技术的机械化、规模化发展,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该地区对水稻栽培技术提出了将育种与栽培科学联合的要求。而这也推动了水稻栽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水稻生产的目标也在最初高产、高效、优质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安全等更为综合化的目标。

2.3水稻肥水的高效管理。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化肥的使用通常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化肥能补充水稻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营养元素,促进水稻高产;而另一方面,不当的化肥使用会使环境遭受污染,特别是氮肥的使用,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产生会使空气质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故而,必须加强对水稻生产过程中化肥使用量的控制管理,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同时也要采取高效的施肥方法,通过配方施肥技术确保施肥的合理化,从而将使用化肥产生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另外在水稻灌溉过程中,对水用量也应该进行合理的控制[2],达到既能满足水稻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又能节约水资源的目的。通过选取适宜的灌溉方法达到水稻增产的目的,同时也应考虑水资源的节约问题,将用水与节约用水进行有效的结合确定水稻生产灌溉的方式,实现水稻种植的优质高效高产。

2.4建立水稻灾害防控体系。武隆区水稻种植面积较大,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水稻种植制度的改变,再加上新型产品的推广,各类水稻生产灾害的发生次数不断增加。例如造成武隆区水稻生产的自然灾害通常包括高低温、洪涝和干旱等。因此,对水稻品种的抗高低温、洪涝和干旱灾害的耐性鉴定方法、评定方法和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的建立,可以初步对品种的抗灾性能进行判断。在生产过程中优先选择抗灾品种,同时创新水稻种植抗灾避灾制度,以全新的水稻灾害预警、抗灾、减灾技术的研究为基础,建立水稻品种、栽植环境与技术相结合的灾害防控体系。

参考文献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例7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094-01

水稻,做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一直是我国尤其是南方和东北地区食物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的水稻总产量超过1000万t,而且还有逐年提高的趋势。东北地区,尤其是三江平原区,是我国传统的水稻重要产区,2011年,我国东北三省水稻产量达到3427万t,较2010年分别增加了11.47%和15.67%。目前,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社会对水稻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因此,构建水稻高产栽培模型,发展水稻成产已经迫在眉睫。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力量,实现高产的水稻栽培就必须以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为基础,通过技术力量使得水稻栽培管理技术更加地科学有效。以下将从水稻栽培过程中几个环节入手,以科学理论基础对水稻栽培管理技进行探讨。

1 做好水稻育苗管理

良好的稻苗是开展高产栽培的基础,所以,首先就要从培育壮苗开始。水稻的育秧苗床要选在地势平坦,背风向阳等,运输方便的地方,而且水稻秧苗适合土质肥沃的土壤中,最好是稍微偏酸的土壤。秧本田比例大小要安排适当,应根据本田地力情况、自然条件、插秧密度、秧苗素质、育苗及移栽方式等确定,一般667 m2本田需绿色育苗面积5~7 m2即可。做育苗床时,要施用一定量腐熟好的猪粪,一般3~5 kg/m2,浅翻10 cm,然后耙碎整平。另外,苗床要坚持常年培肥,秧苗移栽后,秧田地要耕作施肥,实行复种

2 水稻栽培地的环境选择

种植地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水稻产量,我们必须选取较为肥沃而且适合水稻生长的栽培地。只有对将要栽培水稻的栽培地提前进行全面的检测,保证这片土壤的各项指标能够符合水稻栽培的标准要求,才能够真正实现水稻的高产。除此以外,土壤的周围环境以及空气质量也间接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在种植前,必须再次检测土壤指标和确保周围没有污染源。

3 水稻种子品种的筛选

种子品种的好坏对于水稻的产量也有关键性的影响,在播种前必须将种子品种进行筛选,筛选出来的种子种必须具有抗病性和高产性。只要严格筛选出优良的种子才能够种出更好更高产的水稻。

4 必须做好种子的处理工作

在种子播种之前,通常需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既晒干种子、清洗种子、浸泡种子和种子消毒,这都是种子在播种前必须做好的几大步骤。做好这些才能增强种子的吸水能力、清除种子的病菌、提高秧苗的成秧率、减少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的发病率。

5 秧盘育秧的水稻育秧方式

我们应该选择背风向阳、土地比较平缓,土质优良、离江水河水等水源较近的菜园或者旱地作为苗床,而且还要配制好适宜秧盘育秧的土壤。在播种前,应该用水反复地清洗苗床,在播种的时候,摆盘中加入土壤,继续加水加土,除掉杂草和及时盖膜。盖种的土壤要比较潮湿,土壤对种子的覆盖要均衡和压实,不能使用带有碱性的土壤。盖好土壤后要采用化学物质将杂草清除,同时,为了防范田间的田鼠,应该在田园周围撒上有毒的诱饵。

6 科学合理的移栽技术,合理密植

水稻的移栽技术的质量对于水稻以后生长状况也有很大的联系。从科学的角度来控制秧龄,常规的水稻苗子在秧龄30~40天左右是最好的移栽时间,而杂交水稻最好的时间是在20~30天。移栽的最佳月份是四月份,因为这段时间一般降雨比较多,这样可以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合理地移栽规格能有效的促进水稻茎叶变得粗壮,这样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在播种过程中,水稻要合理地密植,这样才能让水稻可以更有效的利用阳光、水分和各种营养物质。

7 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

在大田移栽前,通常在初期要施加足够的肥料,而且要注意各种化学元素的比例,而在后期,可以通过追肥的形式添加土壤中缺少的有机含量,如果有些土壤地质较差,可以采取加量的追肥方式。在水稻生长中,灌水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根据水稻不同的生长状况进行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灌水,和遵守灌溉“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深水含苞”的原则,这样才有助于水稻对水分的吸收。除此之外,施加的农药的量要适度,可以用加强农药药剂强度的方式代替过度用药,合理地施加农药有助于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防止害虫的侵蚀。合理地农药时间有利发挥农业的作用,最合理的时间是早上或下午4点。

8 结语

水稻作为全国60%多人口的主食,它的产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把水稻种植质量提高,增加稻米的产量,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但是,水稻种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既要注意到种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又要注意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水稻栽培管理,只有把科学理念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水稻的高产。

参考文献

[1] 杜雍,春萍,陆甬,等.土壤PH值偏高地区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江苏农机化,2005(3):32.

[2] 棉花、水稻高产三大宝―― 早衰灵、谷哥、硅锌肥―― 富强“八佳益”牌产品在棉花、水稻高产优质栽培上的应用[J].湖北植保,2010(6):25.

[3] 殷国平.植物激素在水稻高产栽培中的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2):66-67.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例8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5-0249-01

对于水稻这种植物来说,生长过程中的育秧环节对水稻质量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因为该环节可以很好地保证水稻产量,让种植过程中的所有付出发挥作用,有利于秧苗的生长,保证了水稻秧苗的存活率。此外,水稻栽培技术是保证秧苗成活率的基础,不仅可以保证苗齐苗壮,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返青的成活率,进而保证了秧苗的生长质量,让施肥效果更加明显,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为了提高水稻的生产质量,对其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改良是非常必要的。

1 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生长的主要影响

1.1 有效防治病虫害

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水稻栽培对其生长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栽培技术的提高不仅可以保证种植的效率,还可以避免各种病虫害的发生。简单来说,栽培技术就是植物生长的保护伞,在很多方面可以有效降低种植的失败率。水稻是一种很容易感染各种病害的植物,其中最为严重也是最容易感染的就是纹枯病和稻曲病。此外,还会因为天气的原因而受到害虫的侵染,对生长极为不利。而目前的栽培技术并不能很好地对病虫害进行控制,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虽然一些防治病虫害的药物可以控制其蔓延,但很难从根本上对其进行控制,因为过度使用药物会让水稻产生抗生素物质,最终的结果也只会越来越严重。

1.2 有效缩短叶龄

不得不说,好的栽培技术可以改变植物的生长质量,因为其可以在根源上对植物的生长进行有效控制。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叶龄的问题是很多相关人员关注的焦点,目前也有很多控制叶龄的技术,但这些技术都很难进行叶龄时态的观察与控制。所谓的观察点就是为了让水稻更好地生长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观察方法,工作任务就是对水稻叶龄的改变进行分析。此外,不同的水稻品种还会存在不同的叶龄变化,种植过程与生产质量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水稻叶龄是反应水稻生长状态的重要标准,做好水稻叶龄的标记可以及时发现其生长问题,进而从根本上保证水稻的质量与产量。

2 栽培技术改良要注意的问题

2.1 要以提高产量为主要目标

在水稻研究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改进种植技术无疑是最大的任务,这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把研究的焦点放在栽培技术上的原因之一。但是,栽培技术的研究要以一定的基础与目标为前提,也就是要关注水稻的产量问题,让水稻质量与产量有一个根本的提升。对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要在注意叶龄问题的同时改进种植技术,以此来保证水稻前期的一切工作发挥最大的效益,从而提高水稻种植的质量与产量。此外,在提高产量的问题上不仅要进行技术的推广,还要根据水稻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栽培技术的改进,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在改进的过程中,要注意水稻生产的原则与规律,与水稻的生长环境高度契合。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益,进而达到增加水稻产量的目的,为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2 要充分考虑土地的条件

水稻质量的好坏虽然与栽培技术分不开,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土地条件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水稻栽培技术研究时要充分考虑土地条件,做到因地制宜。要达到该目标,就要提前进行土地条件的诊断,找到不利于水稻生长的因素,并提前对这些因素进行改善与处理,以降低其对水稻生长的负面影响,从而让水稻更好地生长,从根本上提高水稻的质量与产量。一般情况下,水稻的生长过程都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总是会出现一些条件对其生长产生制约的情况,不利于水稻生长过程问题的改善。因此,对土地进行标准的田间测试工作,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对于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要根据实际经验才能准确实施。因此,对土地条件的了解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这是保证后续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与保障,最终达到提高水稻质量之目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进行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要运用相关的管理知识,并与育苗技术有机结合,对育苗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与优化,从根本上提高水稻的生长质量。在水稻种植问题上,研究人员需要注意生L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因为管理是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水稻的生长最需要的就是水分的保证,而对田地的测试工作在该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保证水稻种植顺利进行的基础。

总之,对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要内外结合。在内保证栽培技术的研究水平,在外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尤其是对飞禽的防范与管理。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例9

中图分类号: S51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17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对于保障粮食供给具有重要的意义。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研究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及方法,经过多年来的研究与探索,我国的水稻高产技术研究取得了颇丰的成果,为我国粮食来源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1 水稻高产技术概述

目前,我国水稻高产技术主要有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机插高产技术、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技术、水稻肥床旱育高产栽培技术、水稻塑盘旱育抛秧技术等[1]。此外,还有集水稻机插高产技术、水稻抛秧高产技术以及麦秸全量还田稻作技术为一体的水稻高产集成技术等。

1.1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这项技术是在叶龄模式和群体质量两种栽培理论和技术成果基础上研究出来的,其主要是以叶龄生长的过程为主线,将水稻的生长过程同器官建成诊断进行定量化,依据高产形成规律再将水稻群体质量和动态指标进行定量化,用最少的作业次数,选择最合适的作物生育时间,用最合适的定量化技术措施对水稻培育种植和生长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以实现水稻生产目标。

1.2 水稻机插高产技术

这项技术要求必须先培育出适宜机械栽插的水稻秧苗,通过插秧的机械将水稻秧苗按照一定的行间距、一定的栽插要求,栽插到水稻田,并且要在一定时期内实施相应的肥水运筹措施,以保证水稻高效、优质、高产。

1.3 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技术

这项技术相对比较高效、环保,就是在收割麦子之后,先用机器将麦秸粉碎,然后浅水泡田2~3天,再用旋耕机将粉碎的麦秸与泥土混合在一起,配套机插、抛秧、机直播等稻作方法,施以肥水运筹管理,促进水稻茁壮生长。

1.4 水稻肥床旱育高产栽培技术

这项技术就是在肥沃的水稻苗床上,通过旱育旱管,培育出水稻苗体壮硕、发根力很强以及抗逆性很强的标准化水稻秧苗,配套稻田适宜的秧苗行间距和肥水运筹管理等措施,以培育高产优质的水稻,实现水稻高产质优[2]。

1.5 水稻塑盘旱育抛秧技术

这项技术是在专门培育水稻的塑料育秧盘里使用旱育旱管方法,培育适宜抛栽的苗株壮硕的水稻,在稻田抛栽之后加以科学配套栽植培育管理的一项技术。由于这项技术既能保证高产又能保证稳产,还节省工时和劳力,因而在许多地区被广泛推广和种植。

2 水稻高产技术的推广与发展

目前,在我国南方地区水稻高产集成技术应用范围较广。本文将以水稻高产集成技术为例,对水稻高产集成技术在江苏盐城地区的推广与发展做重点论述。

江苏在2010年~2013年间,实施了省级水稻高产增效项目,并在盐城地区构建了区域化试验和推广体系。经过筛选确立了以超级稻为核心,集合了水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水稻抛秧高产稻作技术、压盐改土种稻技术等配套技术[3]。专门对该市水稻高产增效问题开展指导,并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统一的试验内容和推广方法,确立了水稻高产增效品种及整体规划,并以优化种植栽培技术、优化品种为布局,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水稻壮秧培育。同时,精确种植密度,合理规划和栽培,精确肥水运筹,定量灌溉,进行分区域的试验田种植,集成了粳淮稻11号、淮稻13号等高产栽培模式,最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水稻高产增效项目启动期间,其应用范围涵盖盐城9个市辖县的水稻主产区,总面积为68.04万公顷,水稻总面积占全市的60.8%。而水稻高产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减少了用药量,节省了用药成本,以1亩为例,1亩节省用药16元,节省用工0.5个,每个用工单价为60元,合计节省用工成本为30元,总节省成本为62.4元。依据推广规模值系数0.9、单位规模新增加的纯收益缩值系数0.7以及推广单位经济效益分计系数0.2进行统计计算,在2010年~2013年间,总推广费用为950万元。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粮食需求急剧上升的严峻形势,有必要对水稻高产集成技术进行推广应用。水稻高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还能推进粮食机械化生产,净化生产环境,降低劳动强度,节省人力[4]。此外,还有效提升了土地的综合使用率,确保了粮食的供给。

3 结语

目前水稻高产技术主要有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机插高产技术、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技术、水稻肥床旱育高产栽培技术以及水稻塑盘旱育抛秧技术等,其中,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和水稻机插高产技术应用范围相对较广。水稻高产技术今后将继续为我国的粮食供给提供保障,水稻高产技术推广与发展需要依靠科学的技术指导和正确的实践探索,需要同行的共同努力。笔者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投身到这个课题的研究之中,为水稻育种科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学明.机插水稻高产技术集成与推广研究[J].大科技,2015(08):237-238.

[2]孙宇峰,马万里,邓首峰,等.盐碱地水稻高产技术[J].中国种业,2012(06):65-66.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例10

关键词:精确栽培模式;水稻;干物质;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29

我国是全球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以稻米作为主食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1]。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粳稻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2016年水稻种植面积在400万hm2以上,约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13.3%,获得较高的产量对于保障我国口粮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2-4]理论为指导,以“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技术为核心,通过壮秧培育精确化、栽插规格精确化、施肥与水分管理精确化等方面的优化集成,创立适宜黑龙江省水稻高产超高产的精确栽培新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6年4―10月份在方正县方正水稻研究院(N4532′,E12813′,海拔400m)试验基地进行,该区域属东北寒地稻作区,为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超过4400h。年均气温2.6℃,年均降水量516mm。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龙稻18,属于粳型常规水稻品种。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分别为:常规栽培模式。作为对照,按当地高产田进行施肥和水分等管理。施纯氮180kg/hm2,氮肥以基肥:返青肥:分蘖肥=5:3:2施入,P2O570kg/hm2和K2O50kg/hm2做基肥一次性施用;水分管理:前期灌水较深,中期排水晒田,之后再灌水,完熟初期开始排水;精确栽培模式。通过培育壮秧,精确施肥,节水灌溉等集成的优化技术。氮肥精确施肥(参数以目标产量每100kg需氮量为1.8kg,肥料当季利用率为40%,土壤当季供氮量按7.2kg/667m2计算。目标产量按650kg/667m2计算,施纯氮168kg/hm2),氮肥以基肥:分蘖肥:穗肥=5:3:2施入,分蘖肥于返青后施用,穗肥在倒2叶施用,P2O570kg/hm2和K2O50kg/hm2做基肥一次性施用;水分管理:前期浅水灌溉,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3~5d排水晒田,之后灌3~5cm的活水,进行干湿交替灌溉,完熟初期开始排水。小区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300m2。于5月18日插秧,每穴栽插3~4株,株行距为30cm×13.3cm。田间日常管理措施与当地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相一致。

1.4 测试项目及方法

在分蘖期、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每个小区取地上部具有代表性的水稻植株样5穴并将其分为叶、茎鞘和穗3部分。所有样品先放于105℃烘箱杀青0.5h,然后在80℃下烘干至恒重,并称重。在收获期,每个小区取1m2样品,用于实际产量的测定;将移栽后各小区标记好的10穴水稻进行考种,用于测定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绘制相关图表,并用SPSS 17.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最小显著极差法(LSD)进行方差检验。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结果与分析

2.1.1 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精确栽培模式处理较常规栽培模式处理的产量增加9.1%,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2.1.2 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在分蘖期和拔节期,2个模式之间的茎干重、叶干重和总干物质重无显著性差异;在齐穗期,精确栽培模式的总干物质较常规栽培模式显著提高14.2%,而茎干重、叶干重和穗干重分别较常规栽培模式明显提高14.1%、11.8%和17.7%;在成熟期,精确栽培模式处理的叶干重显著高于常规栽培模式处理,增幅达19.9%,而茎干重、穗干重和总干物质重均略微有所提高,分别为6.2%、2.6%和5.5%。

图1 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2.1.3 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表2显示的是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精确栽培模式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分别增加2.7%、5.4%和4.7%,且结实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2.2 讨论与结论

2.2.1 讨论

从本试验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精确栽培模式的水稻产量显著增加,这与叶丹杰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要重点把握4大关键技术,即:壮秧、密度、施肥和水分管理。按照当地插秧时间的要求以及秧龄的适宜天数,在适宜的播期范围内对具体播种日期在大棚内进行科学安排,以期培育壮秧。根据黑龙江省近年来水稻的种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栽插密度以30cm×13.3cm为宜,每穴3~5苗为宜。氮肥施用总量的科学定量需要从水稻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规律和肥料利用效率等3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5]。本试验通过目标产量和氮肥精确施肥计算得出的氮肥用量较常规栽培模式低12kg/hm2,且目标产量与实际产量相接近,大大地提高了氮肥的利用效率。从本研究的2种水分管理发现,精确栽培模式的水分管理能够节约灌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可作为水稻生产中有效的水分管理方式。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适应性广,但栽培理论系统性强,要结合当地的气候资源、水稻生产等特点,将其本土化,变得简单、实用,容易操作,应用于水稻生产实践,服务于农民。

2.2.2 结论

水稻精确栽培模式的产量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结实率的显著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此外,精确栽培模式在关键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均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梁健,李军,李晓峰,等.淮北地区水稻品种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J].作物学报,2016(08):1188-1200.

[2]~丹杰,陈少婷,胡学应,等.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增产效果与经济效益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03):34-35.

[3]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J].北方水稻,2007(02):1-9.